打造充满灵性的班级的论文

kisp555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kisp555”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打造充满灵性的班级的论文(共14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打造充满灵性的班级的论文

打造充满灵性的班级的论文

摘要:班级文化有着巨大的无形的教育魅力,健康的班级文化往往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促进着孩子们的成长。在这样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中,在这样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中,我们的孩子们将会共同进步,我们的教育也将会走向成功!

关键词:灵性;教室;班级文化

从见到这些可爱的孩子的时刻,我就在想,怎样对他们才是最好的?我能给他们什么?我希望他们都能快乐成长,我想把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给他们,我渴望他们能成为一个个快乐的小精灵。于是,我们班就拥有了55位可爱的小精灵,就有了这个独一无二的小精灵班级。我希望我们班的孩子们都能做优雅的小精灵,让他们时刻感染着浓浓的文化氛围,在乐学、善学的海洋中遨游。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作为一个学生学习和受教育的基地――教室,其环境的优劣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班级文化建设就从班级环境创设开始,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积极健康的内容,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寓于可感知的情景中,造成一种意境,让学生从踏入班级的第一天起,就产生一种愉悦感,逐渐形成认同感。这些环境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日常的思想行为。结合德才兼备、内外兼修――树仁、尚礼、修言行的学校精神内涵,根据班里孩子的特点,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前黑板“动”起来

一进班,最先看到的是前面的黑板,可这块黑板像是给老师专门设置的,我打破了这个传统。根据二年级孩子的特点,我每天让一个孩子在黑板的一角写好词好句,这样既可以扩充知识,又可以督促学生练字,每个学生在写前都要练习很多遍。在上课之前,我会让他当一回小老师,给大家解释这个词或这句话的意思,孩子们兴致极高。这样的活动不但让学生有了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还让其他学生在多种知识的冲击下不断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还进一步锻炼了表达能力。这样每天坚持不懈,必然会对学生思想的变化,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后黑板“舞”起来

后黑板也是非常重要的,这里一向是板报的天地,怎样让它也“舞”起来呢?

首先,由老师与学生共同设计板报,图片和文字部分让学生参与进来,板报的内容与课堂相联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

其次,我在教室的后黑板上布置了长达近两米的彩虹,教室的环境有着润物无声的作用,充满灵气的教室,可以增强学生对班级生活的兴趣。生活是充满色彩的,是美好的,孩子们生活在七彩的阳光之中,学习将不再枯燥,从而慢慢地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最终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风。

后黑板的两边我也利用上了,这里作为孩子们作品的展示平台,让他们尽情地发挥,展现在嫩绿的小草鲜艳的花朵之中。有在《爱心树》中学到的付出与感恩,有在《清晨的问候》中对大自然的感谢,有在《木偶奇遇记》中与匹诺曹的对话……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孩子们用自己手中的小画笔画出的一片天空。

三、小展牌“靓”起来

教室旁边的两块丰富多彩、色彩斑斓的展牌更是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天地,开设了“比一比”、“书香之家”、“我的小组我做主(评比爱善美德)”等版块。“比一比”中每周评比出上课纪律、回答问题等方面最棒的学生;“书香之家”的评选中,选取书法、写作、朗诵等方面的学生;“我的小组我做主(评比爱善美德)”中;小组“一帮一”中表现最突出的,这些孩子最美的照片都将放在教室最前面的展牌上。

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团结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我让大家明白,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有了团结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班级就有了凝聚力,在各种活动中就不会像一盘散沙;有了团结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学生就少了违纪;有了团结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学生就有了竞争意识,在各种比赛评比中就会力争取得好成绩。

四、小角落“唱”起来

创设健康并富有诗意的文化环境,着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品质。教室设立“图书角”,让教室书香四溢。师生共同将自己喜欢的书籍充实到“图书角”,把好书推荐给大家,达成好书共享。让同学们在爱读书的同时,爱惜书籍,与书为友。“图书角”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读书丰富着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带来了诗意的享受和无限的乐趣。

班级文化有着巨大的、无形的教育魅力,健康的班级文化往往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促进着孩子们的成长。这种个性化、人文性的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教室中的七彩阳光照耀着孩子们的心灵。在这样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中,在这样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中,我们的孩子们将会共同进步,我们的教育也将会走向成功!

篇2:以一案三环节模式打造充满灵性的课堂论文

以一案三环节模式打造充满灵性的课堂论文

我校创办于1982年,目前已经走过了28年的风雨历程。28年的沧桑巨变,28年的拼搏奋进,学校始终秉承“科学管理,走内涵发展之路;规范办学,创品牌特色学校”的办学理念,围绕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工作思路,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社会满意度和信誉度不断提升。学校先后荣获“枣庄市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校本培训示范学校”,连续十年被评为滕州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这些荣誉的取得来源于勇于钻研、勤奋敬业的教师团队,来源于严于管理、敢于开拓的学校领导班子,更来源于学校不断扎实推进的课堂教学改革。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如何进一步推进课改,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走出一条适合滕南中学自己的素质教育之路,实现滕南中学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每一个南中人都在思考的问题。为此,自9月以来,我校先后派教师到外地学习达400人次,几乎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参与了这一活动。当时,有的老师就问:今天学洋思,明天学东庐,后天学杜郎口,我们何时才能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老师们的质问触动了学校领导的大脑:如何减负增效,面向全体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经过广泛研讨论证,学校形成了一致意见:改造课堂。于是“一案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一、上下求索,课堂教学谱新篇

众所周知,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形成了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只是把学生当作“人力”而不是“人才”的培养,缺乏对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健康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出品格健全、个性十足、发展全面的学生,为此,我校采用了“一案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展示目标(3―6分钟)

1、创设情境,引出新课,揭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2、出示讲学案,明确学习流程。讲学案作为知识载体,“三案合一”,即承担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课前预习导案、课堂学习的学案三层任务。讲学案的精髓在于“学教合一”,实施的关键在于将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落到实处;讲学案至少提前一天发放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5―20分钟)。

1、学生自学。①依据讲学案的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看注释,看例题,做试验,做到基本理解教材内容。②找出疑难问题,标记后作为下阶段合作探究的内容。个别问题老师可点拨解决,倡导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生成新的问题。③试做讲学案中的即时练习。

2、把学生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难题、在自学中生成的问题及教师预设的问题形成合作探究的议题。教师点拨精讲,规律引路,讲倾向性问题,讲盲点,讲误区。

3、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多媒体之间、组与组之间多维互动学习,通过合作探究,力争突破难点、解决议题。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兵教兵”的效果。对一些仍有分歧和疑问的问题,提交给老师,老师可以把这些问题带给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在一个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另一个组可能能够解决,这样就达到了“组组交流”的效果。

4、自主完成针对性即时练习。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教师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第三环节:归纳总结、拓展提高(15―20分钟)。

1、归纳总结。尽量让学生总结、谈论得失,师生点评,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上升到理论层面。

2、拓展提高。学后的训练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化知识为能力的必要手段。①要求学生快速高效、独立完成。②老师巡视督查,提醒纠正不良习惯和做法,同时发现亮点、鼓励创新。③当堂完成作业,教师尽可能地现场批改部分作业,及时反馈矫正。“一案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促进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锐意创新,分层推进促成果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规模浩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充分顾及学校的现实,把握课堂改革方案的精髓,为己所用。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规范办学行为,建构高效学习课堂,滕南中学加快了创建实施“一案三环节”教学模式的步伐,不断加大实施的深度和力度。

1、教导处制定《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总体思路是:先试点,后推广;小步走,分层进。同时,把本学年度定为“课堂教学改革年”,要求各教研组紧紧围绕“一案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展开教研活动。学校定期组织召开实验学科教师会议。各实验学科组长畅谈了实施“一案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感悟,研究制定了《滕南中学“一案三环节”讲学案检查细则》、《“一案三环节”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和《“一案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六要六不要”》。学校根据各组发现的问题作为小课题分别交给相应学科组进行研究,同时出台了《实验学科组集体备课规定》、《实验学科教师反思规定》、《课改实验班班主任规定》等多项制度。

2、扎实开展教研活动“三课”评比活动

为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益,学校强力推行“一案三环节”的“三课”展评活动,即“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最佳一堂公开课”,每学期举行“三课”达200余节,人均2节以上,参与观摩学习达2336人次。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召开“一案三环节”模式启动会,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专题会,“一案三环节”高效课堂展示,“一案三环节”教学推进会、阶段性研讨会,举行师生“一案三环节”讲学案展评,“一案三环节”课改阶段性反思总结会等。教师认真撰写课改小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心得体会,学校每月编辑出版《教研资讯》、《教师讲学案汇编》、《学生学案汇编》等,展示教师的实验成果,并进行优秀《讲学案》评选。涵盖初中全学科全课时的1600余份精品《讲学案》见证了我们实验探索的艰辛。

实施至今,教师们一致认为:“‘一案三环节’教学模式简明流畅、实用高效,一改以往教师主宰课堂教学的局面,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立足课改,打造品牌绘宏图

通过不断努力,老师们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课改的土壤越来越肥沃。“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定教”的理念已在老师们头脑中扎下了根,“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成为老师们课堂教学的共同追求。

“一案三环节”教学模式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学思想,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负担,强化了其学习能力,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学生、专家的认可。《“一案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已于今年5月确立为省级重点课题。“一案三环节”模式的实施,使学生学习起来既感到轻松、愉快,又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与此同时,教学活动的不断开展也使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在市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校有11位教师参与并全部获奖,其中又被选出8位教师参加了枣庄市优质课展评活动,荣获一、二等奖,3人获枣庄市课改标兵称号。在全市“名师”评选中,初中段共评出15人,我校所申报的3位教师全部榜上有名,占全市的五分之一。在刚刚结束的山东省优质课评选中,我校青年教师陈颖、冯宜轩成功运用“一案三环节”模式,脱颖而出,受到专家评委的高度评价,这也是对学校教改成果的阶段性检验。

有人说,课改似一阵春风,吹绿了教育的田野;课改似一缕阳光,照亮了沉闷的课堂;课改又像一把剪刀,剪去了课程繁难偏旧般多余的枝叶;课改更像一位调琴师,调好了琴弦,使其再次奏响美丽的乐章,演绎出欢快动听的歌。“一案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将外校教学经验和我校实际相结合的结果,虽然已具雏模,但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肯定会出现很多问题,需要坚持不懈地实践下去。面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我们将继续以课改为契机,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依托,走出一条内涵发展之路!

篇3:充满灵性的人生智慧之学论文

充满灵性的人生智慧之学论文

摘要:本文论述了为实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学校的德育应该注重“他律”与“自律”、“规范性”与“发展性”、情感与理智的统一;实施“面向生活”的德育、实施“对话式德育”。充分激发、发展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构建“真、善、美”的价值观念体系。

关键词:德育;价值观念;科学人文;方法;原则

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课程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就是培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素质的一代新人。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开展,都应该充分发挥科学文化、人文文化的作用。

德育过程是造就道德主体的过程,是通过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传递与学习,通过外界的教育引导和内部的生成建构,实现个体道德社会化与社会道德个体化,形成受教育者完整的思想品德结构的过程。个体道德社会化是有意识地促使受教育者个体接受一定的社会政治观点、思想准则、道德规范的影响,逐步内化为个体思想道德观点、信念,并再外化为品德行为,成为能够适应和参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伦理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的人。社会道德个体化是指社会思想准则、道德规范向寓于个体形式转化,形成具有一定个性的社会道德主体。如何实现这个过程?最根本的,就是要充分注意人的“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充分激发、发展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坚持他律与自律的统一

在德育史上,人们对他律与自律的问题作过许多探讨:有些人强调他律道德的功能;有些人看重自律道德的作用。“自律”与“他律”,作为道德化的途径方法,其实分别属于伦理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义务论”与“目的论”两大派别。“义务论”当以康德为代表。康德认为,在意志、实践领域,不像在知识领域存在必然规律,人是完全自由的,人的认识是不起作用的,起作用的是信念、信仰、善良的“道德意志”。就是说,做什么、不做什么,全部由人自己做主。人的主体性、人的伟大、人的理性在这里就表现为“人为自己立法”。人无条件地决定:做善良的人、善良的事情。这个决定既不是被迫的,也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比如获得幸福、荣誉),就是说,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不是出于个人或社会的功利的需要,完全是出于真正的人的“义务”。康德的伦理学说,突出了人性的伟大崇高,可以看成理想的道德、理想的道德教育模式。与此相对的,具有比较广泛影响的是边沁、穆勒等主张的“功利主义”或者“目的论”伦理学。他们认为,道德不是自律的,而是他律的;不是为了道德和品德自身,而是为了道德和品德自身之外的利益、幸福;不是为了道义,而是为了功利――为了保障社会的存在发展,最终增进每个人的利益,实现每个人的幸福。北京大学王海明教授在《伦理学新论》中提倡一种新伦理学,他突破了传统的“道义至上主义”的为道德而道德的倾向,强调了道德的他律性,为“功利主义”正了名。明确提出:道德是人类为了达到利己目的而创造的害己手段。但是,就其结果和目的来说,它却能够防止更大的害或恶和获得更大的利或善,因而净余额为善――能够最终给每个人带来利益和幸福的善。“坏东西”就这样又变成了“好东西”,本来人们“敬而远之”的东西,变得可亲可近了。这样的道德也许不那么高尚,但它却更加实际、更加真实可行(《新论理学》,王海明著,商务印书馆2月出版)。道德的他律是一种道德规范的外在约束力,指道德主体赖以遵循和行动的道德标准,受制于外力,受外在的根据支配和节制。道德他律的含义:确认了应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道德行为主体按照道德行为规范实施自己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主体的内心意志与外在表现不相一致。道德他律的特点:具有普遍的外在的社会约束性、具有外在的社会导向性、具有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具有过渡性。道德的自律,是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好的自主行动。道德自律的含义:对道德他律规范的认同、自己为自己立法、道德主体的善良意志对爱好和欲望的把握。道德自律的特点:自觉性、自主性、自教性、内控性。他律与自律具有一致性,不可分离且相互作用。但道德的他律与道德的自律仍然是有区别的。道德自律与他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道德他律与自律的发展规律表现为道德他律上升为道德自律的规律、以认知发展为基础的规律、量变发展到质变的规律以及以新易旧、曲折前进的规律。现代著名的道德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过程。他律是低层水平,自律是高层水平,达到自律,人的思想就解放了,就能够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涂尔干提出德性有三个要素:一是纪律精神;二是牺牲精神;三是意志自由。他论述德性的三要素中,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转化为行为习惯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即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杜威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最初的顺应或不加批评地接受(他律),然后向自主(自律)发展,是一个自主性越来越高的升华过程。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必然发展。皮亚杰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他律道德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由外部因素决定。自律道德是一种协作性道德,儿童的道德判断不再由外部约束决定,而发展了主观责任感。科尔伯格沿着皮亚杰路线进行实验研究,提出儿童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理论,而从他律到自律贯穿整个道德发展过程。道德发展阶段越高,道德自主性越强,自律水平也越高,超常态水平的第六阶段以普遍的公正原则为定向,是自律道德发展的高峰,形成自觉自主行为的机制。上述道德教育专家的理论表明,他律道德是自律道德的基础,自律道德是他律道德的升华,两者不是独立抗衡,而是互相协调、互相影响,在人的道德发展中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辩证统一过程。

二、力求德育的约束功能与解放功能的和谐统一

德育的任务之一在于使人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各种社会规范遵从对人来说不能不是某种约束。德育应以一定的规范来约束、规定人的思想行为,这无疑是正确的。一个社会如果长期缺少统一的规范,社会就会瓦解,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要受到损害。德育在统一规范方面应当发挥它的作用。一方面,应该认识德育对人的思想行为所具有的约束性功能,当它得到正确发挥时,它本身就是人获得自由的一种方式。正确进行的德育是人掌握世界的一种手段,德育使人懂得怎样正确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正确行事的方式,使之更有利于本身的发展,也更有利于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等等的发展,这种约束的过程就是获得自由的过程。应当使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真正认识到教育是他掌握世界、获得更充分自由的手段,从而把我们所实施的教育操作成他自身发展之必需,使得他所遵循的规范都能成为自律的规范。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否认,在现行社会所普遍遵循的系列规范中,有的是不适应时代要求、社会发展规律的,有的则是对人的个性发展起了不应有的抑制,对人的需求是一种不合理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应更多地发挥它的发展性功能、思想解放的功能,通过德育使学生认识到并非现存的都是合理的,每个人都有权作出自主性的选择,都有权维护自身合理的权益,都有权使他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且认识这种自主的选择,这种合理权益的维护、个性的发展,都是在道德上应该得到肯定的,是德育应该实现的目标,应该发挥的功能。发展性功能较之约束性功能来说是德育的更高级功能,不论是从人类社会发展史还是从个体发展史来说都是如此。撇开原始社会不说,在长期的阶级社会中,由于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不同阶级之间利害的冲突,许多社会规范对个人来说都是一种防范性的、强制遵守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德育的主要功能是约束性的。但即使是在阶级社会中德育的发展性功能也并未消失殆尽。文艺复兴时期在德育中对人性解放的崇尚即是一例。当然,这种解放还只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解放,对多数人来说德育的实施,仍是一种约束和防范。只有当社会发展到更为高级的阶段,当社会的整体利益与个体的自我利益更趋一致,社会的发展与个人发展在根本上统一的情况下,社会的规范对个人来说不再是一种“异化”物,这时德育的功能就会向更高级的发展性功能异化。

从个体发展史来看同样如此,对年幼的儿童来说,他们对社会规范的遵守是“他律”的。这时的德育主要是作出一系列的行为规范的规定,使儿童们遵从它。随着身心发展的成熟,“他律”的道德可以发展为“自律”,人具有追求更为高级的精神满足的需要,具有了更为充分的掌握世界的手段,适应这种特点,德育功能的着重点应当转移为发展性。它应当使人的内心世界更为丰富,更为充实,使人在作出自主性选择时得到更多的理性启迪,激发起更多更为高尚的情操,这时的德育主要是发展人而不是约束人,即使是约束,只要是合理的,也都能被当成一种自我发展的需要。

三、德育过程中坚持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个体道德结构又可称为品德结构。品德结构一般被认为是知(道德认知)、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的统一体。康德以“知”“情”“意”为纲的《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的哲学著作,不仅构成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而且也构成了他的心理学体系。从此,知、情、意就被确定为心理结构的主要成分,即所谓心理过程的“三要素”,或三种心理过程。在这种三分法上,人们尝试着分析品德结构,即把品德看成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统一体。有人把“意志”过程分为“意志”和“行为”两种成分,于是品德结构便成为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品德结构的知、情、意、行的统一体中,道德认识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道德评判仅限于有意识的人的行为上。只有当行动是一个有意识的人的表现时,我们才对它进行道德判断。其次,道德的善要依赖于道德认识。因为一件事情如果是道德的,那么行动者必须具有一个自觉的道德意图,而这种自觉的道德意图显然要依赖于道德认识。再次,道德认识对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发挥着重要影响。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是什么、处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他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好恶之情,也不可能采取相应的行动。

人对道德信息的接受以情绪的活动为初始线索,社会性情感是人的道德发展在早期最重要的心理基础。初级形态的社会性情感,是进一步亲社会性行为的心理基础。高级形态的道德要求,如爱国主义品质,也以爱国情感为其心理基础。人们常常以他人的情绪表情和事物信息的情绪性作为鉴别、判断的线索之一,以自己满意或不满意,肯定或否定的情绪化特征作为不加选择的第一次反应。当代情绪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认定:情绪过程可以在无意识觉知的情况下和无认知加工参与的情况下发生。

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型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人类对道德价值的学习方式,自古以来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就有不同的强调重点。西方自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康德的伦理教育思想强调人对道德知识的学习、对道德规律的认识,而后才有善在自身的展开和显现。东方文化中孔孟的儒家伦理教育思想强调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主要是社会规范习俗的熏染、潜移默化,以及人的理性思维活动的内化和积淀。当代中国德育应站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从主体方面,从主客体的关系上重新认识道德价值学习的性质。道德价值的学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是事实性知识。它是关于道德现象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在怎样的条件下其发展变化的进程可能怎样等等的知识。对于这类知识,需要运用一定的逻辑――认知学习的方法来掌握其中的概念、范畴、规律及其逻辑推导的过程,同时也需要训练人的思维判断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促进对道德规律的认识、辨析和创造。第二是评价性知识。这是人类,特别是本民族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价值经验,包括社会道德准则、规范体系、社会风尚、习俗,道德理想等。第三是人事性知识。它是人在直接或间接参与的道德交往关系中由本人领悟、获得的道德经验与体会。后两种主要属于情感――体验型的学习方式。

情感是个人道德发展的内在保证。在人类庞大的动机系统中,情绪是核心。无论是与内驱力相联系的动机,或是同知觉、认知相联系的情绪,抑或是蕴含在人格结构中的情绪特质,都起重要的动机作用。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在全部道德行为、履行道德义务、发展道德自我的背后,必须有强大的自我肯定的情感来支持自己。这些情绪体验也许伴随着痛苦、羞愧、焦虑等负性情绪,但总使人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德育新论》,10月出版)

归根结底,仅仅是外部客观条件以及人在道德关系中占有的现实态势,对于人的道德发展并不是本质的东西,而人对道德关系的体验,以及由体验所强化和过滤后的人格立场才是本质的。正是这一内部态度保证人在实现道德自我的道路上总能以个人的方式对既有道德价值系统加以掌握、同化,并重新外化与创造。

正因为如此,德育在注重德育课程开设的同时也注重德育在各个学科中的渗透,尤其注重在开展科技活动、审美活动中渗透道德教育;在注重显形课程的同时也注重隐性课程、潜在课程。恰当运用各种形式的德育方法:在注重理性因素的同时,同时注重非理性因素,有可能利用人的无意识领域,通过设计各种情境,使人借助无意识联想激发起来的移情效应不断积累、丰富情绪经验,提升无意识领域里的道德信息贮备,形成必要的道德准备态势。在德育方法方面,开始注意使用一种无意识的教育方法,如暗示、陶冶、熏陶等。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中庸》中说:“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一般认为这几句话概括了传统智慧的核心。“尊德行而道问学”,既要尊崇道德又要追求道德,就是说道德与学问要同时长进。这话还说明了道德修养的方法:既要以心性直觉直指本心即“尊德行”,又要“格物致知”“即物穷理”即“道问学”――孰轻孰重,曾是宋代理学、心学“鹅湖之会”争论的焦点――实现德行与知识的齐头并进。“致广大而尽精微”,是说既有远大目标,又有踏实实践精神,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极高明而道中庸”,是说追求这种德才兼备的高明的境界,主要在于在日常生活中切实实行中庸之道。在矛盾对立中求得和谐统一,比如,在“他律”与“自律”中,在“守经”与“达权”中,在“情感”与“理智”中――求得“中道”“用中”,实现“和谐”,这些中国古代的德育智慧,同样值得我们借鉴。

四、实施“面向生活的德育”

从德育目标,到德育过程、方法,现在都提倡一种“面向生活的德育”。何谓“面向生活的德育”?如前所说,现代西方哲学“人――世界”的本体论思想,摒弃了传统形而上学对现实世界的漠视,从抽象虚幻的概念世界重新转向可以触摸的人的生活世界。“面向生活”其实就意味着对西方近现代“主体――客体”哲学的超越,是对现代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理性主义的超越,这就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相互融合。

“面向生活的德育”指出,德育必须面对物质主义、工具理性与个性滥觞的事实,此构成德育的外在困境;必须面对远离生活而自身乏力的事实,此构成道德内在困境。要从根本上突破物质主义的藩篱,唯有指向物质至上的更高目的――生活的幸福,德育只有指向个人的幸福生活,才可能摆脱以手段取代目的、以生活手段作为生活目的的歧途。在崇拜科技的信条下高喊要弘扬价值理性必然是微弱的,要突破工具理性的独尊地位,必须要回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共同指向――生活世界。单纯靠工具理性显然无法获得个人完整的生活经验,只有让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共同进入,才能获得完整的生活经验,实现生活的完整与充盈。

面向生活的德育指出,德育不可能劝导人真诚地去做与其当下真实的个人生活毫无关涉的事情――除非该事情成为一种生活的精神内含于个体生活的世界,成为个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德育的目的是促使人过一种美好的生活。道德产生于生活,道德内在于生活。没有道德就构成不了人的社会生活,也就不可能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五、实施“对话德育”

对话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的谈话、交换意见。对话的基本形式是说话者与对话者之间的言语相互作用形式,这是一种显性对话。还有隐性对话,即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甚至个体自身内心与意向中的他者的对话。当代社会逐渐走向开放、多元,对话不仅成为人们解决彼此差异、争端的方式,也成为我们这个世界的基本生存理念。从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到伽达默尔・罗蒂的教化哲学,到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对话都是他们的理论旨趣。西方哲学在笛卡尔之后,占据主流地位的是“主体―客体”的二元分裂,二元分裂造成科学人文两种文化的对立,造成功利主义盛行、理性主义泛滥。“对话哲学”力求使得“主体―客体”二元分裂发展为“个人―世界”的融合:人与人、人与自然、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创作者与接受者――其间都可以且应该经由对话创生新质,“对话”成为全球意识、宇宙意识(《文化的边缘》滕守尧著,作家出版社4月出版)。哈贝马斯主张以对话方式实现主体之间的沟通。他的交谈伦理学主张在建立普遍的伦理道德律时,个人的特殊因素如情感、需要等都应该考虑在内,作为对话交流的内容。这与中国古代的理学认为必须通过“存天理,灭人欲”才能实现道德教化截然不同。它兼顾了社会规范与个人情感欲望,实现了理与情的统一,没有以集体、社会去压制个体、主体性的意思。这正是交谈伦理学等“对话德育”可资借鉴之处(《哲学导论》,张世英著)。我们以“培养独立人格”作为最为重要的德育目标,那么彰显民主思想、培养自主意识的“对话德育”应该是必由之路。

当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传统的教育是“储存式的教育”。“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储存材料,而在对话教育的理念下,教育要“成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即“在学习读和写的过程中,那些获得了新的自我意识并开始批判性地看待自己的社会处境的人,常常会主动采取行动,去改造那个剥夺了他们参与机会的社会”。弗莱雷强调对话的批判性,促使教育重新肩负起造就人、造就世界的责任;简单来讲,对话理论强调的是师生与生生的平等交流与知识共建;深层来讲,它挑战我们原有的关于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知识本质以及学习本质等方面的思维成见、定见与主观认定。

对话性的德育意味着就生活自身来显现生活,而不是纯然以先行的伦理规范灌输到个体的世界之中来规划个体的生活实践,对话性德育模式拒绝强迫灌输,而指向个体性的自主生成。

对话性德育旨在凸显人的价值与尊严,尊重每个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平等性,而对话本身成为个体价值与尊严显现的基本形式,并通过对话中的自我发现、自主建构,提升个体作为价值和尊严的存在。

对话性德育与其说旨在把每个人都培养成道德上的圣人,不如说旨在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密切关注自己的道德生活、美好生活的人,培养成个体德行生长生成的主体。对话性德育不主张个体道德的先行的一元规范设定与基于此规范设定的强迫灌输,但是强调基于对话交流而积极达成健康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共识;在关注社会的基本道德秩序的同时,倡导道德的自主、宽容,拒斥道德的专断论。我们关注道德之真,但是我们绝不认为道德的真理就在我们手中;我们可以堂而皇之地替他人设计美好生活的蓝图,但是当我们承担社会伦理价值传输的使命之时,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唤起他人对美好生活的价值关切,并给予每个人敞开接近优秀伦理资源的可能空间,浸渍其中。

对话性德育应该遵循下列原则:平等原则(尊重并认可受教育者的同等价值与尊严);差异原则(承认并尊重个体道德意识的差异性);个体性原则(承认”我“的独一无二的存在构成“我”言说的基础);开放原则(承认个体生命存在及其“对话”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

对话性德育的基本策略如下:①营造自由的交流情境,让受教育者进入对话之中;②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展现自我道德生活境遇、道德意愿的权利;③培养学生的质询意识,从自我生活世界的背景出发去思考道德生活的为什么、怎么样;④构建开放的话语模式:独白式话语模式是:X说P,所以就是P。对话式模式是:X是P,但是可能会是P1、P2、P3;⑤建立开放的道德教育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陶冶价值的教化文本,给学生提供开阔的话语空间。当然,“面向生活的”“对话式德育”不仅是德育中如何突出主体性的问题,也涉及德育的整体目标、涉及现当代思想文化的趋向。我们希望在“德育目标”方面体现了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的统一,在实现德育的方法、途径方面,体现更多的灵活性。

如此实施道德教育,虽然同样需要独立的德育课程,但是更多的是与智育、德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融为一体的各种活动之中,这正是我们将其称为“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德育”的原因所在。

篇4:语文教学应充满灵性的论文

语文教学应充满灵性的论文

摘要:“课堂应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而不只是教师思想的橱窗”。语文教学应充满灵性,处处闪烁学生的智慧。教学中,我们应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对教学方式进行整合,更好地发展学生,以使学生得以更好的发展。我们不妨尝试: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关键词: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主动求知 提高实践创新 整合现代与传统

作为教师,对于这样的现象应该不陌生:遇到老师提问,在低年级的课堂上,小手如林;越往高年级,则逐渐稀疏,甚至几乎不再举手了。为什么会这样?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个生命,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那么,以上这种屡见不鲜的现象,该如何改变呢?笔者认为,我们不妨这样稍作转变。

一、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对学习感兴趣,特别是在自己精心设计过的课堂教学中,总希望学生一走进课堂就能以一种高涨的、热烈的情绪进行积极的学习与思考。要让学生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其实并不是靠老师的有效组织。我们为师者不妨首先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探求的欲望。“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友好交往法”……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是上课伊始,老师欲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力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境的最佳导入语。同时,也能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节到最佳状态,而这正是学好语文学科,做到每节课达标的重要因素。

例如:一些公开课,尤其是名师的大型公开课,用的最多的`就是“友好交往法”,于谈话的轻松、和谐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产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这样的课堂才是最实效的。

二、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

要想摆脱老师“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我们就必须让学生走到“舞台”的中心,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是撤掉“讲台”,让“教室”成为“学室”。

语文教师“独霸”讲台的现象仍不在少数,教师总是用提前设计好的问题牵着学生走,表面上是热热闹闹,环环相扣,时间安排也很合理;实际上教师还是充当主角,学生只不过是机械地陪着老师表演的配角而已,一堂课下来,学生收效甚微。“浮华背后,过眼烟云”。

例如:在某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有图片、配音朗读,幻灯片也是琳琅满目,很是华丽。单是幻灯片就制作了近二十张,十多张上都设计着与当堂所学内容的相关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指导学生思考问题,随后展示答案……好像放电影一般。且不说学生是否有所获,就说学生一节课不断地抬头,低头,一定程度上也损害了学生的视力。   三、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所谓“运用知识”,现在的许多老师大多理解为:就是学生把装在自己记忆里的知识“倒”出来,即学生是知识的“搬运工”。

创造始于问题,要想让学生把“运用知识”变为“实践创新”,笔者认为,我们就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求异意识。其实,学生们总是充满好奇与疑问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通过情境、疑问、破绽来激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

例如:教学《繁星》一课时,在探讨文章的语言美,用词的生动、传神这一环节,我曾这样尝试:先让学生读一些相关语句,对学生也都予以肯定的评价。待到时机成熟时,抓住个别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突破,如“每晚和繁星相对”,师对学生说:“老师把这句话改为更简洁的一句‘每晚观看繁星’”,这样,学生很容易立刻就进入到好奇、疑问的情境中,很自然地去思考、质疑,也能引导学生从破绽中体会到语言的生动、传神——“作者想表达自己与星星的亲密、伙伴之情。”接下来,学生顿觉有意思,便可继续引导学生去发现,品悟。学生寻、品得也是其乐融融,很满足。

在教学中,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去启发,引导,点拨,为学生的学服务,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语言文字当中蕴涵的语言感、语意感、语境感,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而这些,都应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演绎自己的精彩。

篇5:关注数学教学细节 打造灵性高效课堂论文

关注数学教学细节 打造灵性高效课堂论文

一堂课最能体现教学效果的莫过于课堂中那些鲜活的细节。细节的设计与捕捉是教师智慧的体现,发现细节、利用细节,才能打造富有灵性的高效数学课堂。

一、把握教材内容,精心预设细节

认真钻研教材,整体感知,在把握教材知识结构和教学目标的同时,预设细节,关注每一个知识点,把课前预设和课堂上的生成很好的结合起来,就一定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提搞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目的。

二、设计操作过程,高度重视细节

小学生学习数学与探究性实践活动分不开,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特别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动手操作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设计操作方法和选择使用学具时,要重视细节,否则会事与愿违,事倍功半。我们在设计操作时,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准备学习材料,材料要有一般性,有开放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能使得到的结论具有说服力。

三、创设灵动课堂,善于捕捉细节

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闪现出来的一个个细节,深入发掘细节中蕴藏的`教育资源,才能使课堂真正实现思维和精神的共同成长。

四、展现教学艺术,珍视每一细节

关注自己的课堂教学细节,在细节中展现自己的教学艺术,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有效。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在小组讨论前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在每位学生都有了一定的想法或疑惑以后再开始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教师不要做旁观者,而要弯腰倾听,发现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实施指导和调控。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认真聆听,并细心观察学生表情的变化,用眼神给学生以激励和启示,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

数学习题精选、精练、精讲。现在教材进度比较快,练习不到位,使部分学生的基础不扎实。因此,教师设计课堂练习要精选易混易错点,夯实基础,精选拔高点的练习供有余力学生拓展。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习题设置要有差异,评价要有区别,以鼓励调动积极性为主。知识堂堂清,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典型问题及时发现,有的放矢进行精讲。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增多,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做好穿针引线作用,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这就迫使我们数学老师细心体会教材意图,精心准备数学课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让每一节数学课都成为学生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菜肴”,从而提升数学课堂的灵性与高效。

篇6:生命充满灵性的光辉散文

生命充满灵性的光辉散文

游离于昨日诗化的、充满精神雀跃抑或哀伤的文字,我把自己的灵魂带入了一个属于精神领域的四维空间之中,神奇的光茫填充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就好比一瓢水充斥着我的每一根血液,浸透了我的每一寸肌肤,乃至于每一根神经,那充满灵性的光辉在这一刻暂放,它注定它充满着无穷的魅力。

穿梭于茫茫红尘之中,你可曾身心疲惫?颠簸于碌碌生活之中,你可曾心灵倦怠?纵观人世间,关于出世与入世,永远在世俗的边缘博弈着,这博弈的每一寸土地,都升起茫茫雾霭,前进一步便是祥和,后退一步便是嘈杂;抑或前进一步便是消沉,后退一步便是激越。无论是什么?在这浓郁的大雾之中,世人充满着迷茫,就好比激流困顿在囹圄,化作一滩死水;候鸟失去了感知,冻死在了北方。

是为灵魂,总该反躬自问:你是谁?你生之为生,死之为死当该是拥有如何的契机?命里之所有,命里之所无又是如何驳斥着你的初衷?呱呱坠地,俶尔成年,你可知你灵魂的本真?恻隐之心,腹黑之心,在善与恶间徘徊良久。在某一刻你刹那醒悟:哦,原来我还是太过单纯!又在某一刻,你刹那悔恨:啊,为什么我不再那么纯真?

一座人生的大厦,崔巍入云,学习是为了什么?你再看一看你自己,放在最本源的一个问句上面:你吃一口饭,喝一口水到底是为什么?答案很简单:生理需要。乃至于,吃喝嫖赌皆可以归功或者归罪于生理需要。生理的需要,乃是飞禽走兽,甚至于行尸走肉所具备的能力。

因为你之所以为人,你的脑子里总有那么一丝灵光,在白昼与黑夜之间,总有那么一刻轻轻的绽放。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灵思,就好比那书架上飘来的阵阵清香,氤氲满屋。轻轻的、淡淡的,徐徐的飘进鼻孔。那思想、那文字,竟然翩翩起舞,化作了优美的音符。你总该有一丝雀跃,你的内心中不是兴奋,而是一种微妙的感动,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超越灵魂的感动。那音乐穿梭于鼻梁和耳膜之间,轻轻的飞舞,抖动着你的神经,在那一刹那,你的每一根神经都为之共振,发出嗡嗡的共鸣声。

不知道过了多久,那对于文思的丝丝欲罢不能,终于慢慢沉寂,化作了一丝热衷之余,点缀芸芸众生的一寸灵光。诗人们游弋于诗化的文字之间,抽象的精神世界,在四维的国度中再度扭曲,有的犹如现实的镜像,有的却是抽象的映射,甚至表现式的背离。无论之于何种,普通人之所能感知的人生旋律,是充斥在自我大脑中的.低鸣之声。

它没有钟磬声般的洪亮高亢,它只是微微的,犹如游丝般的气息,又恍惚是那若行若止的流水。要在四维的空间中发现这一丝灵光,不仅仅需要依傍一根时间的长轴,更是一根生命之轴。若是要问时间与生命的区别,就好比问那一潭死水之于溪流的区别。那一潭死水是多么的宽广无限,包含了所有的死亡的时间。而那溪流才是充满生机的,拥有着那潺潺灵音。那不是自然的慈悲之声,是化入人心内部的永恒光芒。

当这微小的溪流之声,与你内心潜在的声音发生共鸣,慢慢地变得雄浑,博大,最后充斥到了整个宇宙之间,那是关于宇宙生命之哲学,是关于人类之卑微与宇宙之浩瀚的空前较量。你会发现精神世界是如此地宽广,是如此地无限自由,你的思维穿梭到了你灵魂最深处的感知。你轻轻的一悟,就好比佛陀降世的旷世之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你霎时间与世间的每一个生灵的内心相通。

大智慧的彻悟,是不平凡的,但是总归又是极其平凡的,是属于每一个生命所拥有的不平凡。你的内心感知到了生命的契机,这个契机或许是历史上的某个巨人所讲出的,或许是你同时代的伟人所讲出的,甚至是未来的某一个名人口中之言。但总之,虽然是你第一个悟出了的真谛,你没有讲出,甚至因为自身条件,没有让别人得知,最后所有的功劳都是别人的。但是,所有的灵思,所有对于生命的感动,所有那一刻彻悟的雀跃,那一刻整个宇宙为你洞开的一刹那,你就是超越灵魂的耀眼明星。

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处不存在微妙的契机。你的每一次呐喊,每一次咽喉中翻滚的语言,都是那人生精彩演绎的碎片。这些碎片是多么的平凡,遗失在了金字塔式的记忆低端。就好比,如果没有特别的意义,你永远不会记清十年前的今天你到底干了什么。但是辉煌的人生,却是由两万多如此不堪的日子累积而来。也正是以为这种碎片的缺失,人既通过回忆来填补精神的空缺,又通过对于未来的遐想,寻找人生的浪漫抑或激情。但是当然把那平凡当做了黑夜,以为生命充斥着黑暗,那么他对于那激情,总以为是黑暗中耐以生存的光明。然而当他竭力碰击之时,那却是一片火光,把其烧得飞灰湮灭。

一段飞蛾扑火式的激情,却是无数人乐此不疲的追求,那甚至成了精神上可以慰藉的空虚。那些平淡的片段,永远不可能如同电影里的那样生动或者充满着激情。但是人生的每一个片段,都必然是精神世界的贯穿。当你平静地回忆着那些平淡的岁月,它们是多么的朴实和简单,如此的平凡,有时候仅仅是一条古老的路,一座不知何时坐落在身边的古塔,霎时间出现在山腰的人们。当你再仔细欣赏时,所有的这一切缓缓地构成了人生的一张生动的画卷。虚虚实实,相印在你的内心,便微微升起了莫名的感动,慢慢弥漫着你的胸襟。那些所有的快乐与悲伤,痛苦与幸福,如同缓慢的河流,徐徐地流入你的脑子,关于人生的五味,充盈在你的心中。此时你才发现,即便你的人生永远充斥着激情,但你最后必然会感受到:只有一种味道的人生是如此的单调和乏味。此时你的心中开始感慨:我是多么的明智,哀而不伤,乐而不亢,享受着幸福与快乐,感受生命中的每一次启悟,捕捉那些平凡的心动,在短暂的人生中谱下了多么动人的乐章。

超越的灵魂,依旧和你的精神为一体,你的精神,永远在你的身体周围萦绕。而你的身体随着你精神的驱使,日升月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生时间,刹那光华,一颦一笑间,决定了它的短暂与永恒。

篇7:浅谈如何打造班级建设的灵魂论文

浅谈如何打造班级建设的灵魂论文

班集体有着巨大的教育力量,集体的理想,目标,舆论风气和意志,像一座无形的大熔炉,它熔炼和改造着每一个成员。班集体是学校的基层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单位,是学生走向未来社会的启蒙基地。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建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班风、班貌。因此,我着重进行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尝试。我的做法和体会是:

首先,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骨干力量。

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呢?让他们自己组建班委会,实行班长竞选制,班干部以自荐演说加民主选举的方法产生。自己明确自己工作职责,自己分工协作,班委成员轮流“上岗”值周。为了强化自我教育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全班同学每人当一天班长,使其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和工作能力,具备了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敢于接受挑战的气概以及领导才能。

二、服务育人,身教无言功自成。

“言教又不如身教”,我班的同学,起初有迟到早退的现象,我奉劝了几次不管用,后来我和那些同学约定,看谁来得早、走的迟。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那些同学的行为也就规范了。在劳动中,我亲自动手做好他们的表率,同甘苦,共劳动,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心里想班主任都能吃苦亲自劳动,我们劳动更应该积极认真。身教胜于言教的影响有道是“老师是学生的楷模”。

当教师,就要有服务思想,奉献意识和人梯精神,成了园丁,我就是冲着“为了学生的一切”来服务的。这样,学生在我服务思想的影响下,对学校,对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都热情高涨,尤其劳动,在他们看来,简直是趣味活动,而不是负担。

人人都主动参与,积极投入,且有吃苦耐劳,勇挑重担的精神风貌和合作关系,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表现,班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也大大增强。

三、寓情感教育于学校目标之中,促使学生自我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我在教育工作中,始终以“亲其师,信其道”为座右铭,同时要求学生都有自己的座右铭,用座右铭来自我教育。用崇拜的名人来自我陶冶,用目标来激励自己进步。平时,我走到学生之中,和学生聊天,借以了解学生思想。和学生做朋友,给学生生活上,心理上以关心。在批阅日记,作文时力争做到面批借机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用名人名言给予激励使其勇于奋进;学生受挫折了和学生谈心给以热情鼓励帮助使他们走出情绪低谷;学生浮躁了,我则给予警戒之语,引导他们调整心态,安下心学习。对于学生出现的违纪问题,我在严格按照班规处理的同时,又能和学生倾心交谈,帮其分析错误根源,和其一块制订改正错误,缺点的措施,力求使其心服口服。像这样,教师的外部要求通过学生的内部需要而产生了积极的动力,进而促使学生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为,这应算是较高层次的自我教育吧。

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是班级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开学的时候我就给学生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的“四自”名言,要求全班同学自觉遵守,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班集体做贡献,实施的过程中,通过班会宣讲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一起讨论制订班纪班规,是班规内容深入学生的内心,使他们明确怎样做才能符合中学生的要求,从而用校纪班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自主的教育。还利用“我是班集体的主人”“挑战自我”等班会,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学生的主体意识以经形成,“四自”班风已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他们正以“四自”要求着自己,正在用一根心弦,演奏着“团结、奋进、创新”的和谐乐章。

篇8:打造班级语录

打造班级语录

大约因为语录体著作《论语》太经典,《毛主席语录》在某个时代太普及,中国人老老少少都有点语录情结。于是乎,每个时代都有烙上时代印记的经典语录在大众中流行;于是乎,每个时代的经典语录又总是在潜移默化地浸染着生活在这个话语系统里的人们;于是乎,对于生活在班级——一个较为封闭的话语系统里的学生来说,“班级语录”就是共同的成长环境,就是实在的精神生活,就是班级的整体风貌。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班级整体风貌积极向上,学生大多意气风发;班级整体风貌消极颓废,学生想不萎靡不振,难矣!打造积极健康的班级话语系统,用班级经典语录教育与人,事半而功倍!

激励式语录在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教育背景下,我提出的班级目标是“让每个学生都走向成功,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人人参与的课堂才是以人为本的生命课堂。可是因为胆怯不敢表现自己的学生还是不在少数,这时我会和一起学生呼喊“此刻沉默,你将埋没”。此语一出,胆怯的学生立即踊跃,胜过许多冗繁的劝诫和诱导。

警醒式语录人性总有阴暗面,那种踢垃圾桶、放自行车气、往厕所坑里丢方便面桶的事情总是屡见不鲜,屡教不改。针对这种现象,我编出一句朗朗上口的话在班级传诵——有一种人叫伟人,他总是舍己为人;有一种人叫常人,他奉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有一种人叫小人,他总爱损人利己;还有一种人简直不是人,因为他常常损人而又不利己!每当有人做出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时候,总有这样善意的提醒在耳边出现,久而久之,学生就自动远离了损人又不利己的行为——因为人人都想把自己当人看。

感恩式语录在我们班,谈到和父母亲有关的话题时,学生大多会引用一句话:“父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还没有认识你就已经爱上你的人,所以,我们要无条件爱我们的父母,即使有时候他们显得不那么可爱!”这是我在开学第一次班会课上讲的,遂成为班级传诵较广的语录之一,家长闻此深受感动。

准则式语录负责是我班班风第一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培养敢于担当有责任意识的人,我经常跟学生强调一句话:“一件事要么你不答应做,你一旦答应做就要全力以赴负责到底!”这一要求经无数次实践强化,变成了我们班学生做事的准则。因此大部分学生既能干又负责,我交代的事情,只要说清楚了要求和完成的.时间,没有完成不好的,而且结果之好往往超出我的想象。一个被评为“劳动之星”的男生,在我没有提出要求的情况下,主动用小铲子清除了教室地板上的所有口香糖,那是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数量惊人。

法治式语录不论班主任是否个个不怒自威,也无论学生多么调皮捣蛋,班主任都是让学生望而生畏的。但我常常怀疑学生敬畏的只是班主任手中奖惩的权力而不是班主任所制定的规则,遵守规则还是潜规则,这一点恰恰是“人治”和“法治”的分水岭,我希望培养有法治意识的学生,也希望我的学生能适应将来法治的社会,所以我反复强调:“你们遵守的是规则,不是我。”因此学生不用惧怕我,更不必讨好我,只要照章行事,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学习生活。

另外还有许多经典语录在我的班级广为流传。

当学生抱怨作业多负担重时,我只用一句话解释:“合理的要求是训练,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练。”

当学生之间闹矛盾求助于我时,我总是说:“我帮你解决,你就多了一个敌人;你自己去处理,你会多一个朋友。办法总比困难多。”

当学生表现特别好时,我总是送一些小礼物给他们并且送上一句话:“乖孩子常有意外的惊喜!”

能够成为班级语录的那些话一般具有几个特点:趋同,契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认知规律;易记,因此绝大多数人能熟谙在心;正确,因此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一句话一旦成为班级语录,就会在很多场合反复使用,因此,班级语录实际就是一种班级文化,潜移默化生活在班级里的每个人。如果说,班主任是学生人生的导师,班级语录就是学生成长的导航仪,积极健康的经典语录将熏陶出一群优秀而快乐的公民。

《论语》凝成了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毛主席语录》变成了整整一个时代人们的行动准则,“班级语录”当然不可能影响历史的进程,但班级语录引领着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健康活泼地生活,积极乐观地思考。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还有什么比培养“优秀而快乐的公民”更重要的事情呢?

塑造人类的灵魂,那时极少数大师的大手笔,我作为一个普通的班主任,能当好学生人生的导师,足矣。

篇9:新课改论文:持五个“充满”打造特色课堂

新课改论文:持五个“充满”打造特色课堂

新课改论文:持五个“充满”打造特色课堂

作者/石寿祝刘秀玉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如何打造特色、高效课堂,实现思想品德课的价值追求,是所有思想品德课教师一直在努力探索和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坚持五个“充满”,对于实现思想品德课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和打造“特色”课堂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1.坚持充满“思想”,让思想品德课“深刻”起来。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一大特性,体现思想性的深刻也是思想品德课的价值追求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让学生懂得理论,更要让学生信服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堂讨论,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教师评价贯穿理论知识,也是不错的途径;但更要强调教师适时的理性分析、精讲点拨,该讲则讲;这是适合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实际情况要求的,这样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深刻”起来。

2.坚持充满“观点与规范”,让思想品德课“鲜明”起来。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明确的语言表达政治观点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规范,体现了观点和行为规范的鲜明性,这是其它学科代替不了的。但是,强调、强化的过程要讲究自然,切忌生搬硬套。如依据重要观点和行为规范,设计思维活动;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提升观点和行为要求;以观点为统领,总结概括主干知识结构等,都是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鲜明”起来的不错选择。

3.坚持充满“智慧”,让思想品德课“聪明”起来。教学过程既是获取智慧的过程,也是学生展现智慧的过程,二者相得益彰。特别是,我们的学生会有一些具体的来自生活经历、来自理性创造的好思想、好方法,每个学生的思想和方法汇集在一起,就是一股巨大的力量。为此,我们应坚持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活动化、活动系列化原则,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互助中实现思维碰撞,在参与中分享成功的喜悦,在体验中得以发展,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聪明”起来。

4.坚持充满“尊重与关怀”,让思想品德课“亲近”起来。思想品德课程的本质是育人,新课程改革倡导贴近学生、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始终贯彻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原则,多给学生一点人文关怀,多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多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切入点精心组织教学,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有一种“家”的感觉,这些都是尊重与关怀学生的表现。(范文网 )这就需要我们从生活中提炼话题,针对话题寻找素材,依据素材设计活动,在活动中实现教学目标。当然,讨论的话题要触动学生内心,选取的素材要震动学生心灵,设计活动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进一步探究下去的冲动。总之,就是要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孕育生命的活力,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亲近”起来。

5.坚持充满“文化”,让思想品德课“美丽”起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没有一定文化含量的思想品德课堂,就会显得单调、缺少色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引用一些经典名句、红色名言、经典故事、诗词歌曲,特别是学生喜欢的带有青春气息的青春文化,来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文化含量,就会大大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吸引力,就会使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美丽”起来。

总之,以上五个“充满”是对思想品德课价值追求的形象描述,不是截然分开的,是相互联系的,在教学实际中需要准确定位、优化方向。相信五个“充满”的教学理念,能够引导思想品德课教师对特色、高效课堂的不断探索与思考,精心上好思想品德课。(作者单位:山东省高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篇10:精心打造幼儿园特色的班级文化论文

精心打造幼儿园特色的班级文化论文

班级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它具有一种无形但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塑造心灵、规范行为、熏陶人格的重要平台。“集体是教育的工具”,有怎样的班集体文化就会培育出怎样的孩子。

一、建构自主管理策略,引领班级“制度文化”方向

1.自助活动,萌发自我管理意识。营造宽松、愉悦的家庭式环境,让孩子在开放的环境中生活实践。为了让孩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成为发自内心的行动。我们通过《标志的世界》主题活动让孩子们自己寻找、记录、描述生活中的各种标志,了解标志的特征、种类与人们的关系,体会标志蕴涵的规则。自由结伴寻找、商量:幼儿园哪些地方需要制作标志,制作什么样的标志,为什么?绘制出自己设计的标志与同伴交流,张贴于需要的地方。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努力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和谐,从而强化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识。

2.自主管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尊重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以“旁观者”的身份,把班级管理的执行权交给孩子,在讨论、斟酌、思考、决定的过程中,激发责任感,体验自主服务、自我管理的成功感。首先重视指导孩子生活自理、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正确有序适时地穿脱衣服、穿系鞋带,整理小床;小班能挑干净鱼刺……在劳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自理能力和自信心的建立。其次,帮助孩子尝试个人制定群体规则,共同遵守。

另外,以“不学礼,无以立”作为班训,以“创文明”活动贯穿教育始终。开展“争当文明小卫士”活动。通过自荐,给每个幼儿自我制约、改正缺点、努力上进的机会,在“争”的过程中,使幼儿自然而然地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做到文明守纪,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师生情感交融,形成班级“心态文化”风尚

1.提出“真诚和谐、勤奋上进、乐教创新”的口号。老师彼此取长补短,相互配合,组长身先士卒,发挥带头作用;配班老师积极为班级出谋划策,保育员做工作的坚强后盾和“第三只眼睛”,以微笑、爱心、耐心,让幼儿真正感受到我们的热情关爱。

2.融洽与孩子的关系,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需求,解读孩子的行为,将选择与实施的权利勇敢地托付给孩子,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建立各种游戏周或游戏月(拼图乐乐周、魔尺变变周、棋类pk月等),鼓励孩子们自己策划商量游戏交流分享方式,通过各种方式“招兵买马”吸收更多玩具,让孩子更大方、自信,更富想象力和探索欲望。

“千里始足下”,心态文化是教师、孩子用“一砖一石”的行动,垒筑起“激情、奋进、融洽”的高楼大厦。一件件小事,让班级“心态文化”风尚的触角深入孩子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激发他们愉悦的心情,激励他们展露不凡的个性。

三、大胆创新改良,促进班级“物态文化”建设

1.突出环境的“教育、互动、创意”的理念,从细节着手,挖掘有价值的内容,把“主题墙”与“互动展示”巧妙整合。结合班级特色将每一角落精致化,特色化,让孩子“一见钟情”,让环境真正成为孩子们心智成长的精神家园,快乐学习的美好地方。

2.创新思维,重视对课程的解读和反思,在“预设”中体现匠心,在“生成”中展现智慧,促进有效互动,不断优化课程。(1)关注已有经验,灵活把握方向。关注发展需求,扩展学习经验。活动中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探究环境、操作材料,敏锐地捕捉孩子们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有效的呼应及挖掘。(2)关注主动发展,优化活动细节。注意所提供材料的层次性,尊重幼儿原有基础,让每个孩子都有“跳一跳摘到苹果”的机会,在平实中演绎精彩。(3)提供幼儿运用活动经验的机会,让幼儿的经验能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延伸,迁移。顺势有效生成一些活动,以积极的态度揣摩、分析、反思、调整、完善园本课程。

3.润泽节日活动,形成德育形式多元化。挖掘节日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教育资源,开展德育活动是物态文化建设有效的途径。教师节开展“尊师——感恩于行”活动;中秋节开展“团圆——幸福共享”活动;国庆节开展“爱国——感动与荣耀”活动;重阳节开展“敬老——温暖与回报”活动,等等。还组织各种亲子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懂得爱是生命和生活的不竭动力,懂得关怀、学会感恩才有温暖的道理。

四、聚焦细节品质,提升班级“行为文化”实效

1.加强课前准备工作。活动前准备包括了解孩子的现有经验、自制教学具和工具材料的准备、孩子的座位安排,等等。甚至活动中可能要涉及的技能,老师要事先练习,体会其中的重难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示范和指导。

2.塑造飞扬个性,建构个性活动。不放弃遗漏每一个孩子的“每一次”,搭建全方位的不拘一格的幼儿展示平台,让幼儿充分展示自己。每日:晨间《新闻报道》,鼓励幼儿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感受、体验和见闻;午餐前《报餐员》,培养幼儿耐心、安静倾听的习惯,为幼儿创造个别表达个别辅导的机会;午睡前《睡前小喇叭》,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为以后进行交流提供模仿的对象……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任重道远且富有挑战的过程,是带给我们幸福丰盈感受的过程。让孩子们在我们精心打造的班级文化中童星闪烁、个性飞扬!

篇11:打造班级阅读环境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论文

打造班级阅读环境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论文

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习惯就像指南针,指引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纵观历史,大凡获得成功的人,都良好的习惯。鲁迅先生从小就养成“时时早,事事早”的习惯,叮嘱自己珍惜时间;司马光从小勤奋刻苦,用“警枕”提醒自己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播种一种习惯就是播种成功的种子。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让孩子爱上读书,学会读书是学习方面首先应着力培养的习惯之一。

对于儿童来说,生下来就热爱阅读的儿童很少,他不会因为认识到阅读很重要而去阅读。热爱阅读的儿童一般都来自于比较好的阅读环境。一个简易的书架,一些精美的图书,一个温馨的角落,一句读书的格言,一群读书的伴侣。一个真正重视儿童阅读的老师,应该给孩子营造最好的阅读环境。在良好的读书环境中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培养好学生的读书习惯呢?

1.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书籍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其重要的任务。面对茫茫书海,孩子们需要有人指点航向,教师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能吸引学生的课外书籍。

一位诗人说:童年不是一个静止的房间,它是一段有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二年级和四年级,不是相近的两个教室,而是隔了几重天地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因此,每一年的阅读,也就应该是符合它们各自的特点。以下是我从大量的资料中精心挑选,并经过阅读实践制定五、六年级不同的阅读推荐书目,初步形成了整本书阅读的内容体系。

在共读时我选择了以成长为主题的一些书:《绿野仙踪》《夏洛的网》、《马小跳》、《草房子》、《青铜葵花》、《爱心树》、《窗边的小豆豆》。让孩子们可以从中寻找“自我”, 让学生与故事的主人公一起经历成长的烦恼与困惑,体验成长。

2.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养成阅读习惯

(1)学生制定简单的个人读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活动课作固定的阅读课,其余利用课余时间自我阅读。各人根据情况采取精读、略读或浏览的方法一天读10至20页,长期坚持下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养成,阅读的目的就能达到。

(2 )教师给足学生时间,从中品味阅读带来的乐趣,是我们老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学校里我把学生的阅读时间化整为零,充分利用早到校时间、课前几分钟、作业完成之后的时间进行阅读,确保每天在校有1个小时的整班共读时间,每周根据阅读进度及时召开一次读书交流会。自小每个家长都会给自己的孩子读故事,孩子都是在听故事中进入梦乡的。有人说,孩子能认字了,家长就不必再读了。否也,只要是在学习阶段,或与家长协商,在家请家长负责讲;或尽量挤课堂时间,每天上课前就念五分钟。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我会利用课前五分钟读一些短小精炼的美文或哲理文,及时听听孩子读后的感受。在每周的两节阅读课上,还会选择一本书,讲述最精彩的故事段落,调动孩子在听后就有立刻想去读这本书的冲动。

(3)家长参与到亲子共读活动:阅读不仅是孩子的事情,只有亲子共读,才能够取得最好的成绩。父子之间、母子之间,整个家庭的语言有了书中的人物、书中的故事、书中的理念,那样的生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生活,亲子间才不是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教师使用“亲子读书交流卡”,对 “亲子共读活动” 进行指导,家校及时沟通;同时教师还有效地利用班级博客这一平台,与家长交换学生的读书情况,交流彼此的阅读感受,交谈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3.以读书活动三步曲引领学生阅读

(1)以推荐课引领学生的阅读期待。

培养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是语文老师能否让学生喜欢读书、持久读书的关键。我在带领学生读一本新书之前都要精心制作PPT课件,向学生推荐这本书。或赏析精彩的段落,或读一读书的前言,或介绍书评,或整体介绍这本书。使学生在阅读前就初步形成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产生阅读期待。

一般是在学生阅读这本书之前进行,通过呈现精彩片段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欲望。教师精选作品中最能展现作者创作主旨与表现风格,或对情节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代表性片段,大声朗读或讲述,不断地预设悬念,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习得一些阅读的方法。

所选择的片段与片段之间,话题的连接也很重要。它就像一条线要把一串串零散的珠子串联起来,让故事完整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使孩子们获得对文本的整体认识。

推荐课还可以简介作品要点、作者及创作背景,让学生对整本书有初步的了解。交给学生读整本书的方法,阅读中要关注封面、封底、目录、序言等,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品读书方法,若是外国文学,还要注意版本的选择。制定读书计划也可以渗透其中,为阅读做好准备。

(2)以读书交流会形式促进阅读。

在班级开展的读书交流会之前,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读完整本书,再组织全班交流。一般第一遍阅读是浅阅读,是不带任何问题,全身心地沉浸于故事情节的阅读。第二遍阅读是深层阅读,需要带着一定的指向性。这个阶段教师可以设计阅读学习单下发需要对书做一个回顾,提出书中的一些重要话题、带着思考进行阅读。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师生可以围绕一定主题对整本书进行交流,在阅读的讨论中彼此分享不同的`观点,提升对文本的理解。交流课是整本书阅读指导中的重要环节,不但能深化学生对书籍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教学形式表现为班级读书交流会。

高年级的读书交流会侧重于理性,既需要读进去,体悟文字内涵,还需要走出来,做一些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因此高年级的交流课可能没有以往热闹,而多了一份冷静的思考,多了一些精神的关照。话题的设计应能展现一种思考的张力。

(3)以丰富的活动延伸课外

由整本书展开多角度的延伸活动,拓展作品的教育意义。在创设书香班级的过程中成立”亲子共读”社团,组织开展了“好书推荐” “经典朗诵会”“读后感汇报”“读书成果展” “星期日阅读沙龙”等一系列主题队会活动,并创办班级了“小蓓蕾”报。

汉代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阅读能给我们带来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阅读可以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阅读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阅读能我们明白事理,增强能力;阅读能让我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爱上阅读吧!相信一定会让你的孩子受益无穷的!

昨日的习惯,已经造就了今日的我们;今日的习惯决定明天的我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今天做起为孩子打造一个理想的阅读环境,协助他们去发现文学中自由而充满想象力的精神,正是我最诚挚的期盼。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读书,让书香浸润孩子的童年,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篇12:打造充满趣味的信息技术课堂

【摘要】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独立性和依赖性交织在一起,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而兴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情绪,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所以,信息技术教师也应当主动地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采用因材施教、建构生活情境等策略,逐步建立趣味信息技术课堂。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趣味教学;差异

为了适应当前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对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增强学生的素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纵观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工作,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兴趣始终不高,这也就严重影响了最终课堂施教的效果,更阻碍了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所以,作为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当在抓住学生兴趣点的前提下,进行教育活动的优化调整,以便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尊重学生差异,满足个性需要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知识的效果,以及思维的发展趋势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同时,在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果教师仍旧沿用以往课堂中“一刀切”的施教手段,那么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甚至会压制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为了建立趣味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同时让学生主动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动力,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之间的区别,为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任务,以便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例如,在《认识计算机》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先对班级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储备量,以及学生日常操作计算机的经验,对学生进行层次的划分。如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你知道计算机中的硬件组成都有什么吗?”的问题,以便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到学生对于计算机硬件组成的认识效果,并以此为依据对学生划分层次。随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为学生设定差异性的任务,具体来说,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设定让学生初步根据实物认识计算机硬件组成的任务;对于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教师设定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硬件组成的名称,能够简单地区分输入、输出设备等任务。通过这样的分层,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掌握相应的计算机硬件组成知识,在满足学生差异性的学习需要中,保持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显而易见,教师根据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经验不同,为学生設定差异性的学习任务,不仅可以有效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尊重,也能够在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打造生活情境,强化情感体验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应当通过合理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原动力,让学生产生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探究的热情。而当信息技术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表现出密切的关系时,学生也会不自觉地关注这些知识,并且尝试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所以,教师在讲解信息技术知识前,应当多多关注和生活相关的内容,并致力于打造生活化的学习环境,不断地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真正地爱上计算机,学会使用计算机。

比如,在《插入表格》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将生活元素贯穿在课堂的始终,从而营造出生活化的教育情境。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调查资料,让学生认识到表格应用的优点。随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表格,以及这些表格的用处,使得学生自主地在头脑中建立表格和生活的联系。之后,教师再透过一些生活情境,向学生具体讲解如何进行表格的插入,以及表格内容的填写等,让学生掌握应用表格的基本方法。紧接着,教师再利用学校举办运动会时的统计数据作为资料,引导学生将新学习的表格制作方法应用于实际的问题解决中,以便学生在实际应用表格制作的知识中,完成对本节课内容的内化。

不难看出,教师结合生活元素进行课堂教学情境的创建,能够让学生透过课堂的始终,认识到生活元素和信息技术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从而认可信息技术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热爱。

三、巧妙应用游戏,提升操作乐趣

对于目前的小学生来说,电脑游戏并不陌生,学生也经常利用电脑上的一些小游戏来度过自己的休闲时光。在对学生教授信息技术知识时,教师也应当认识到趣味性和挑战性是电脑游戏的双重属性,因此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神经细胞,让学生维持玩游戏的兴趣,所以,教师也可以发挥电脑游戏的存在价值,将游戏合理地应用在信息技术知识的讲解过程中,透过游戏来达到充实课堂的目的,以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真正地喜欢上信息技术。

以《驾驭键盘》一课的教学来说,为了巩固学生操作键盘的能力,教师就可以利用游戏为学生安排学习任务。在课堂中,教师先对学生讲解正确的键盘操作姿势,并引导学生利用“金山打字通”程序进行正确的指法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操作键盘的能力。随后,教师为学生引入“大鱼吃小鱼”“消灭星星”“冰火人”等操作键盘的游戏,以便学生通过这些游戏达到练习指法的效果。同时,在学生进行这些游戏的操作时,学生也能够将掌握的键盘操作方法应用于实践活动中,使得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提高对键盘的操作能力。但是,在组织学生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指法的练习时,教师也应当对学生玩乐的时间进行控制,避免学生较长时间耗费在游戏中。

可见,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进行游戏化教育活动的设计,能够有效地调整课堂教学的结构,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达到操作计算机技能提升的效果,促使学生在趣味学习中提高学习的质量。

四、展开小组竞赛,增强学习乐趣

小学生都有好胜心,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也愿意通过自身的良好表现,得到教师、同伴的赞扬和肯定,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设计竞赛就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而现代社会也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在实际讲解信息技术知识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小组合作的竞赛活动,引导学生以团体的方式参与竞赛,使得学生在与同伴进行合作的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技,以便学生在角逐冠军中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效果。

比如,在《美化文档》这一课中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插入艺术字,以及自选图形的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艺术字以及自选图形的“文字环绕”属性等,结合这一内容,教师在讲解了基本内容后,向学生设定“插入艺术字和自选图片,美化文档”的任务,并为学生组建合作完成任务的效果。在学生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逐步完成文档中艺术字和自选图片的插入和设计后,教师为学生搭建进行成品展示的平台,让每个小组派代表,讲解本小组制作的过程,以及最终形成的成品。紧接着,教师请学生充当评委进行打分,对于得分最高的一个小组,获得最终的胜利。对于没有获胜的小组,教师也要帮助学生一起反思没有获胜的原因,指导学生对小组合作完成的成品进行改进,从而进一步地提高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效果。

显然,教师为小组安排合作学习的任务,并为学生搭建竞技比赛的平台,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在好胜心的驱动下,主动地参与到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对于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当前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深入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总结出科学的教育指导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给予学生新奇的学习体验,以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提升学习的实效,增强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茅栋明.体验式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运用[J].教师,20xx(05):92-93

[2]周群.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J].教师博览(科研版),20xx,10(02):58-59.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江苏南通226000)

篇13:打造充满趣味的信息技术课堂

摘要:信息技术课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学生以后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要想让学生爱学信息技术,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趣味。

关键词:充满趣味 信息技术课

现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领域。迅速、有效地获取信息,甄别和评价信息,科学、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以及交流、发布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信息社会每个人必备的素养。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信息技术的一条传播途径,担负着培养信息社会合格公民的重任。但是,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和网络世界产生的巨大诱惑,使得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认识发生了偏离。中学生青春年少,正处于好奇心重、接受力强的时期,很容易受网上不健康内容的影响。这就给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信息技术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课堂内容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的“趣味”帮助学生逐步摆脱网络的诱惑呢?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以下一些经验。

一、优化组合章节内容

在上课前,教师要对整个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熟知各章内部,熟练掌握课程中的各种软件,然后对各章的顺序进行调整,对章节内部联系紧密的内容进行组合。比如,高中教材中关于互联网的内容放在了第六章,但在前面的章节中可能要让学生到网上去搜索和了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如第一章要让学生上网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硬件的各种技术指标、流行品牌、各品牌的卖点及其报价,计算机病毒的发展及特点,杀毒软件的下载及使用等,所以在实践中我就把网络基础知识及应用内容放在了前面。这样不仅便于以后内容的讲解、例子的选取和习题的设置,还便于学生不断总结上网经验和技巧。

二、选题设置立足生活

生活是素材的来源,练习题和例子的设置应该多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联系,以学生个人知识为基础,以生活世界为重要资源。在具体的备课中,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出发选取示例。如Word软件的学习任务可以换成“给自己喜欢的歌星制作一张海报”“给自己设计一个漂亮实用的课程表或计划表”“绘制学校或家居的平面图”“给自己喜欢的书设计封面包装”等。Excel软件的学习任务可以设计成“给自己设计一个个人消费表”,并利用表进行相关计算,等等。这样的学习任务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很亲切,内容理解起来较容易,更容易挖掘学生潜在的主动性的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有声有色

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采取新颖的表现形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秉持这样的原则:教学内容能用图片表示的不用文字,能用动态演示的不用静态的,能让学生看到实际效果的不用抽象的讲解。如在教学“计算机硬件系统”这一部分时,以前在教室讲解,学生看不到实物图例,理解不了专业性的名词,很容易产生烦躁、厌倦情绪,后来我课前准备各部件的实物图片,利用视频文件进行讲解,展示装机过程,附加装机注意事项。这样不仅加大了课堂容量,还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很有好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活动调动学生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设法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内在的渴望和要求。实际操作中,教师还可以参照电视竞赛节目的形式设置一些竞赛性的活动。比如,在学习理论性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必答题、抢答题,把学生分成两大阵营并且双方派出代表和记分员,共同推举主持人,比赛结果得分多的一方为胜;还可以采用学生给学生提问题,记分员记分等等多种形式。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掌握知识也比较牢固。在讲解实践操作性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基础好的学生当“小老师”,代替老师到讲台讲解。下面的学生听“小老师”讲解的同时,还要检查“小老师”的讲解是否正确。这样可以督促小老师认真地讲解,还可以提高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五、充分利用作业“纽带”

作业是教学效果的镜子,能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给教师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参考,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的情况,便于教师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备课等方面做出及时的修改与调整。另外,教师在作业批改中,要努力发现每个学生作业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对于优秀作业进行班级和年级的展示,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电子教室软件或做FTP服务器等方法来实现作业的提交。

六、调整密度,精讲多练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要求实践技能非常强的学科,其教学成果很大部分体现在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上。在上课时,教师对于一些简单的内容可进行适当的压缩,简略讲解;对于不容易理解的知识,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挤出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学生上机操作,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这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学生多接触、多了解,掌握学生的知识及操作技能水平,在上课过程中留心观察,准确把握学生学习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和难点。

七、丰富知识,拓宽视野

除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操作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多了解、多接触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各方面知识,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例如,计算机的发展史,对计算机发展起重要作用的科学家,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趣闻轶事。教师可把学生搜集到的趣味知识进行整理,并放到文件服务器上,这样,学生在做完作业的空闲时间就可以补充课外知识了。

八、精心选炼课堂语言

课堂语言是课堂上最具有调动性的因素,生动、准确、通俗易懂的语言是讲好一节课的关键。如何根据课堂的内容变化语音、语调,采用什么样的提问方式,如何让问题富有挑战性,如何让疑难名词变得通俗易懂等,这些问题教师在备课时都要进行仔细的思考。比如,在讲解一些专业性的名词时,教师可以采用比喻的方法。如文件名可以比喻成人的姓名,软硬件可以用磁带及它上面录制的歌曲作比喻。

总之,不论是在哪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成长阶段和年龄特点,关注学生与课程间的联系,找到课堂内容与学生兴趣的结合点,发挥实践课的优势,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设计,想方设法使自己的课更有特色和趣味。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工具――计算机及各种实用软件,还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合理地利用网络,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上好信息技术课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任课教师不能因为学科的地位不同而以不同的态度去对待,更不能因为信息技术课是副科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我们应该以培养信息社会新一代合格公民为目标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威,史春秀,巩进生.信息技术教学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xx.

[2]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J].教育研究,(3).

[3]李克东.数字化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xx(8).

[4]朱德全,宋乃庆.现代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篇14:浅谈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和谐班级

2013浅谈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和谐班级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育人”更是班主任的首要天职。班主任是全班同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和核心,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未来人才的培养。

几年来,我遵循“示范与引导并施”、“交流与沟通并举”、“培养与养成并重”、“激励与约束并行”的班主任工作思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示范与引导并施

言传是教育的基本方式,身教更是教育的有效手段,言传身教是一种示范,生发的是榜样的力量。

每次在担任班主任工作之初,我就把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作为工作的重要一环,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表现在对待工作一丝不苟,通过精心备课,做到课堂教学精益求精;每天我都精神饱满、笑容满面,体现着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我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例如,现在每天要求学生几点到校,我就在此之前到班级,这一点说是容易做到难,我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没有一天“迟到”过,并且站在班级的门口,以微笑的面容等待学生的到来。

亲其师,则信其道,爱其生,则乐其教,情感的疏导与相融,会催发良好行为的生成。当今的高中生已基本上形成一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独立的人格。因此,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关爱学生,并在关爱学生的基础上再用情感去教育学生。另外,要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二年级开学初,我发现朱宝龙同学心事重重,上课总是走神,经过了解,原来因家里困难,这学期的费用还没有着落。我一方面告诉他要安心学习,困难只是暂时的,另一方面与学校联系,为他减免了各种费用,又自己出钱为他交了书费。从此后,这名同学不仅能够安心学习,成绩有很大提高,他在享受关爱的同时,也学会了关爱他人,经常默默地为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

二、交流与沟通并举

1.团结各科任课教师,共同加强班级管理。教师的治学作风极大的影响着班级学风建设,为此,我经常与各科任课教师交流,通过科任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通过各科任课教师了解班级各学科的学习风气、课堂气氛等。根据不同学科的情况,及时制定措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在二年级下学期,几名理科任课教师反映学生普遍不爱动笔,考试时计算经常出错,针对这一情况,我在班级进行了一次特殊的考试,内容:小学数学二十道计算题,结果大多数同学出现了数量不等的错误。不用多说,同学们都认识到了平时动笔的重要性。

2.学生是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与学生家长达成教育共识是成功教育不可缺少的。在与家长的沟通中,以学生的养成教育学习为主,主要探讨学生的发展,避免一遇到问题,不管三七二十一,向家长告状,次数多了就会引起家长的反感,认为教师教育无方,严重的要影响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校的关系。一天夜里十一点多,一位学生家长给我打电话:“李老师,孩子我是管不了啦!”我一听,这是发生“父女战争”了,大致了解了情况后,我劝说家长不要太生气,也让孩子早点睡觉,免得影响第二天的学习,事情明天我来解决。 第二天,我找到这名同学,详细了解情况,这名同学列举了家长的三大不足之处,难以忍受,所以爆发了战争。哪三大不足呢?简单说:一是天天问学习情况;二是经常与单位同事或同学的表现优秀的孩子比;三是管得太严。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是过度对孩子学习关爱造成的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可以说是高中生与家长之间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当时,我教育这名同学,父母的爱是天下最无私的爱,父母的这些行为是对你的爱的表现,应该感到幸福才对,以后要试着接受。之后,又找到家长,针对孩子提出的不足,为他支了几招:一是定期向孩子了解学习情况,平时可以多找班主任或科任教师了解;二是多和自己孩子的过去比,多看长处、优点,这样就会越看越顺眼;三是讲究管的方法,如晚上检查学习情况,可以以送杯奶、送点水果等方式进行,一般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这对父女已经化解了敌对的状态,这名同学的成绩也有所提高。在上学期的家长会上,我还把这几条经验进行了扩大宣传,从一些家长的反馈看,效果较好。

三、培养与养成并重

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既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的养成。

1.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我学”与“我要学”的区别在于,前者为被动学习,后者为主动学习,其根本差别在于非智力因素。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源于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标,理想的层次愈高远,目标愈明确,学习的动力就愈强劲愈持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呢?我的体会是宜实不宜虚。

2.变“苦学”为“乐学”。变“苦学”为“乐学”,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知识的价值以及学习对于自身今后发展的作用。因此,在一次主题班会上,我介绍了“知识经济”的'涵义,并联系微软公司的崛起等实际让学生明确知识的价值和意义――现在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就是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的敲门砖。砖又分为金砖、银砖、铜砖、土砖等,你想拥有一块什么砖呢?现在就是烧砖的过程,以此激励学生走出“苦学”而进入“乐学”的境界。

3.变“学会”为“会学”。为促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我尝试了以下做法:一是让学生真正认识学法,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二是经常进行学法指导。学习有规律可循,但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决定了某种学法优劣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进行学法指导时既要有整体上的指导,又要注意个别指导。三是创造条件进行学习方法交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法指导班,在此基础之上,班级组织了学法经验交流会,让学生在交流中吸收和借鉴他人的经验,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学法,同时让学生明确“最好的方法是适合自身特点的学法”,避免生搬硬套。学生具备了“会学”的强烈愿望,加上老师有力的指导和广泛的学习方法交流,“会学”的境界就达到了,班级成绩显着提高,在同年组中名列前茅。

四、激励与约束并行

对学生的管理,如果仅靠师生间的个人感情,就会造成管理上的放纵及随意。因此,依据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对班级进行管理,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必由之路。在工作中,通过班会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各项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遵守学校纪律是自身素质提高的过程,是现代高中生良好精神风貌的体现,而且现在所形成的良好品质对自己的一生都会有所影响,从而使其在内心中产生约束力。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了集体荣誉感,学生就会热爱集体并发挥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表现出主人翁的责任感;就会不断进取,产生积极向上的强烈愿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种合力,从而使班集体更具凝聚力和竞争力。第三,对个别同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我班王鹤林同学,在二年级迷恋上了网络游戏,成绩直线下降,发现这一情况后,我从网络谈起,进行思想教育,使其改掉了这一不良爱好,后来他的父亲见到我说:“李老师,你的一句话值千金哪,‘现在不上网,是为了将来更好的上网’深深的教育了我的孩子”。在纪律管理上,做到以上几点,班主任就会从繁琐的批评教育中解脱出来,并走上科学规范的管理之路。

通过以上扎实的工作,班级成绩显着提高。自2006到2011年连续六年担任高三班主任工作,我带的班级有90%的学生被本科以上院校录取,特别是在2011年所带班级有13名同学高考成绩超过600分,多人考入重点大学,创造了高考的辉煌。本人被评为“辽宁省骨干教师”,被中国共产党台安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被鞍山市委、市政府授予“鞍山市劳动模范”,被辽宁省教育厅授予“辽宁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相关专题 灵性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