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会计理论论文

人间美乐蒂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人间美乐蒂”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试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会计理论论文(共12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试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会计理论论文

试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会计理论论文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是指研究会计学发展规律和会计工作规律的各种会计研究方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方法论;第二层次为系统理论;第三层次为会计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第四层次为会计理论研究的具体方法。论述如下:

一、第一层次――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科学的发展和理论的创新需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否则就会迷失方向,科学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列宁说过:“如果不先解决一般的问题,就去解决个别问题,那末,随时随地都必然会不自觉地‘碰上’这些一般的问题”这也就是在会计理论的研究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也是科学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它主要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发展观。

(一)辩证唯物论

1.会计的物质观。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会计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其实践的对象即资金及其流转是物质的价值;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输出的会计信息的本源是客观存在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簿记的方法改变不了簿记所记事物的实际联系”如果会计信息不能如实描述资金及其流转情况,那么,虚幻的假象不仅给社会带来危害,而且使会计失去了真实存在的理论基石。

2.会计的运动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实质上就是资金的流转过程。会计作为一种技术,反映的是企业的资金营运状态和经营成果,也就是对运动中的资金进行描述,所以会计核算要坚持运动观。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恩格斯说过:“运动应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否认相对静止,就会抹煞事物的界限和质的区别,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事物,更谈不上对事物进行量度。因此,会计还必须树立相对静止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如实反映资金所处的状况,即财务状况。

3.会计的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脱离时间和空间是不可能存在的。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会计的几个假设就是建立在物质的时空观念上的。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是在时间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会计主体假设是在空间观念上确立的。通过这几个基本假设,确定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时空范围,会计这门学科才得以产生和发展。

(二)唯物辩证法

1.会计的对立统一观。对立统一即矛盾,是指一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存在或发生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会计的发展史实质上是会计中内在的矛盾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发展史。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揭示,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矛盾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指导我们如何进行矛盾分析,既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事物,又要分清主次,并把这两者综合起来。只有在完整地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并用之于会计实践时,才能对会计有正确的认识方法和研究方法,才能领悟出诸如语言、技术以及会计并无阶级性的结论。

2.会计的质量互变观。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发展和存在的数量的规定性,二者统一在度的范围内。如果突破度的范围,量变就会引起质变,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就会发生变化。会计是一个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要目的的信息系统。如果会计突破度的范围,不再提供会计信息,那么会计就失去了本来面貌。如果提供的会计信息超过其度的范围,不能如实反映经济业务的内容,不能为决策提供依据,那么会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此,在会计实践中,必须把握量度,树立起会计的质量互变观。

3.会计的否定之否定观。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继承和克服,即继承了旧事物的合理内核,摒弃了旧事物中不合理的内容,这就是事物的创新。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观点,完整地体现在会计理论的发展史上,具体表现为:古代会计理论被否定,产生了创新的意大利式会计;意大利式会计理论被否定,出现了创新的英国会计;英国式会计理论被否定,形成了创新的美国式会计。目前,美国式会计理论也正面临着被否定的挑战。因此,在会计研究过程中,要树立起否定之否定的观念,敢于对存在及权威挑战,才能不断创新。

(三)历史唯物论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而会计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因而它也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如果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考察,便不难发现: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某种会计是特定经济政治环境的产物,没有脱离环境而孤立存在的会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推动会计发展的基本力量。

二、第二层次――系统理论,即亚哲学

所谓系统,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围绕特定目的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广义的系统理论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论。即指“新三论和老三论”它们是新兴的横断科学,使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体现哲学的基本精神,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化、模型化。关于广义的系统理论,简单地介绍如下:

1.系统论。系统论是由L*V?贝塔朗菲创立的一门科学,这是狭义的系统论。它认为系统必须是由若干要素(至少两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体”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现实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系统功能的表现过程也就是它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把研究对象视为一个整体,解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即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物质组成的世界。

2.信息论。信息论是由美国数学家申农创立的一门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科学。它研究存在于通讯和控制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共同规律,以及如何提高各信息传输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这门通讯理论现在己发展成为一种广义信息论。它被广泛理解为所有运用或移植信息论观点来研究各种问题的理论,阐明了一切物质是一个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

3.控制论。控制论是由美国数学家'?维纳创立的一门关于动物和机器中的控制和通讯的科学。实际上,它是自动控制、电子技术、无线电通讯、医学、数理逻辑、计算技术、统计力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的产物,是涉及和应用面非常广泛的一门有关控制问题的系统理论,如果说申农主要是从信息的发送端来研究信息,那么,维纳则着重从接受端如何利用信息来加以研究。

4.耗散结构理论。这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非平衡系统理论之一。该理论是由比利时生理学家I?普利高津最先提出的科学假说。它研究的是一个系统由混沌向有序化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该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是不断地在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当这种交换达到一临界值时,就有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稳定的有序状态,它充分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以及质量互变规律。

5.协同论。协同论是由原联邦德国科学家H?哈肯创立的。它是研究和比较不同领域中多元系统元素间合作效用的`理论。它认为不同系统间存在着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不稳定走向稳定的目的相似的特征。人们可从横向上研究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并运用己知领域的成果探索未知领域的奥秘,从而解决处于“黑箱”状态的难题。

6.突变论。突变论是在拓扑学、奇点理论和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基础上,由比利时数学家R?托姆提出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通过描述系统在外界点的状态来研究自然界各种形态、结构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非连续性的突然变化现象,从而向人们提供了事物在外部条件作用下发生突变时,如何促使事物向良好预期转化的思考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变观点的具体解释。

与上述系统理论观点密切相关的是这些观点指导下的系统理论的方法。所谓系统理论的方法,是指按照客观事物的系统性,把人们所要研究的对象放在系统环境中加以研究的科学方法。即从系统理论的观点出发,综合精确地考究研究对象,以达到整体功能最优或问题能得到最佳处理的科学方法,包括功能模拟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模型化方法、最优化方法等一系列方法。

系统理论及其指导下的方法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化和说明,为理论研究补充了更具体更深化的方法基础,使理论研究的视野更广阔,整体性更强,立足点更坚实。会计作为一个人造的信息系统,具有一般系统的特点和功能,因而也可利用系统理论及其方法来创建会计理论并指导具体的会计实践。

三、第三层次一会计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逻辑方法

逻辑方法是指以有关的理论成果为依据,对具体研究对象的各方面进行逻辑分析,从而寻求其规律性的一种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方法和辩证逻辑方法。另外,由于数学是运用数字、文字、模型等进行推理的一门逻辑科学,数学方法实质上是逻辑方法的具体运用和说明;从广义上来讲,逻辑方法包括了数学方法。

1.形式逻辑。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思维形式是指概念、判断、推理等进行思维的具体方法。逻辑规律是指在思维形式中起作用的规律,诸如同一律、矛盾律、充足理由律等。形式逻辑作为一门思维科学,既有认识的作用,又有表达和论证思想的作用。思维形式的运用是否准确,关键要看它是否符合思维形式的逻辑规律。人们只有在遵循了形式逻辑基本规律和概念的要求后,才有可能进行正确的思维活动,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

2.辩证逻辑。辩证逻辑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职能,它比形式逻辑“包含着更广的世界观的萌芽”辩证逻辑作为现实世界辩证运动的反映,作为认识史的总结,研究的是思维形式如何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联系和转化等问题,“是对世界的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结论”因而,在整个认识和思维过程中,不但要运用形式逻辑,更需要运用“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观点去分析综合事物。辩证逻辑的主要规律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理性思维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在发展中具有阶段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将其概括为“两条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简言之,就是:“具体!抽象”――抽象的规定。“抽象!具体”――具体的再现。前一个具体是具体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后一个“具体”是理性认识的结论,是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的描绘。马克思的这段话也是对整整三大卷《资本论》最简洁的、最高度的哲学概括。

在这“两条道路”上是运用“范畴”作为“理论网络”的结点不断展现的,这些范畴差不多都是成双成对的,而且有鲜明的阶段性。诸如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等。

(二)历史方法

历史方法就是通过研究某一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占有大量历史资料的前提下,概括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并将其延伸到具体研究对象中的一种方法。采用历史方法研究会计理论,就要联系会计理论的来龙去脉,明确它在会计发展史中的地位,从而得出合乎规律的结论。我国会计界对会计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对会计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的认识较多地采用了历史方法。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是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马克思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2页)。这些话是恩格斯用来阐明《资本论》理论体系的。对于会计理论来说,也应该是完全适用的。当然,理论同历史毕竟不是一样的,理论体系必须摆脱历史形式,正确地采用逻辑形式。要避免历史进程中迂回曲折的甚至反复的现象,也要摒弃历史进程的随机的偶然性,作为理论体系中的概念、范畴,应该是同级、同阶段的事物或现象中的完全成熟的并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反映。

四、第四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具体方法

会计理论研究的具体方法一般包括描述性方法、规范性方法和实证方法,现分别阐述如下:

(一)描述性方法

所谓描述性方法,是指运用归纳方法对许多个别事物进行分析,找出这些事物的共性,并概括出普遍性结论的一种推理方法。具体到会计研究中,描述性方法主要应用于两种情况:第一,在广泛调查研究占有实际资料的基础上,对各会计主体经常发生的会计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加以概括和总结,从会计实务中归纳出会计理论;第二,广泛收集己有的会计文献资料,并就某个具体问题的认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对己有会计理论进行归纳,得到新的会计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的会计界主要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会计理论研究。利特尔顿和齐默尔曼认为会计理论主要是从会计实务中总结出来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的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发布的第4号公告“名词公报”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即通过对事物进行罗列的方法,概括和归纳出结论,从而形成了会计的概念结构。

采用描述性方法得出的会计理论,称为描述性会计理论。由于描述性会计理论主要是从会计实务中提炼出来的,研究者容易受到“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因而,描述性会计理论主要是为解释现行会计实务服务的,难以得到突破性的发展。

(二)规范性方法

所谓规范性方法,是指利用演绎方法,由普遍性原则推导出个别结论的一种推理方法。会计研究中的规范性方法是指那种从目的和假设出发,从中导出为实际应用提供依据的合理原理和原则。

规范性方法不受现实事物的影响,强调“应该是什么”因而会计理论研究者常常从特定的价值判断基础出发,力求从逻辑高度概括出最优的会计实务是什么,进而指导会计实务,实现会计实务的规范化,其现实目的就是为制订会计准则(制度)服务的。

采用规范性方法形成的会计理论称为规范性会计理论。规范性会计理论产生的背景是:不同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使得会计报表缺乏可比性。因此,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会计学家极力推崇规范性会计理论,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但是,规范性会计理论存在着致命的缺陷是:虽然经过演绎推理得到的会计理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但是,如果研究者依据的假设或前提是错误的,那么其结论也必将是错误的。因此,规范性理论有时难以令人信服,也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发展,而且在完成了归纳或演绎之后,一般不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验证。

(三)实证方法

所谓实证方法,是指与描述性方法、规范性方法相区别的,通过观察或实验取得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测试而形成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会计研究中的实证方法主要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某一特定会计理论的验证;第二,对存有分歧的不同观点、方法和理论的验证;第三,理论创新。

实证方法受西方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立足于客观存在的事实,强调会计“是什么“的观点,因而实证会计理论研究者主张,要象自然科学那样,以观察到的事实资料和感性认识为依据,来构建真正科学的会计理论体系。

采用实证方法得出的会计理论称为实证会计理论,由于会计实证研究中收集的数据资料局限在过去发生的事实上,因此注定了实证会计理论只能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验证己有的会计理论,而不能对会计实务起规范指导作用。但是,会计实证研究的前景是美好的。实证会计理论一旦形成,可以累积起来,有可能形成科学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

1986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罗斯化?瓦茨(A.Watts)和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JeroldL.Zimerman)出版《实证会计理论》,此书的中文版译者黄世忠教授写道:“书中将实证会计理论的最重要学术贡献归纳为两个方面:(1)研究了会计数据的潜力,检验了会计信息(主要是盈利信息)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雄辩地证明了充分披露的会计信息是推动资本市场有效运转的要素之一;(2)提出并检验了分红假设、契约假设和规模假设,解释了会计数据在制定和执行报酬计划、债务契约中的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会计政策选择行为。例如:当企业实行以盈利为基础的分红计划或者它的负债率比较高,则它可能选用可增加当期收益的会计政策,以增加经理人员的报酬,降低违反债务契约的风险;又如,企业的规模越大,它就越有可能选用可减少当期收益的会计政策,以降低政治成本。为此,该书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详尽介绍了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在这两个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

实证会计理论是以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为基础,以数理统计模型为工具,以“提出假设一设计模型一收集数据一解释结果”为模式,借以解释和预测会计现象的会计理论。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会计学的研究方法是规范研究的方法,以后从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移植过来实证研究方法。至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美国经济学界会计学界出现了一种风气,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只发表实证研究的文章。认为只有实证经济学才是真正的科学,只有实证分析才是经济学中唯一的可以被使用的方法。陈岱孙先生认为这种偏见是有害的。他曾指出:“实证经济论著否定价值判断。但是,否定并不等于它不存在。数学模型分析了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一个结果。但这结果是否符合社会实际,完全与社会判断无关吗?当然不是”既然任何实证分析都离不开它所设定的社会经济前提条件,也都不可能把研究成果置于社会经济环境之外,可见社会价值判断是始终无法回避的现实。经济学说史可以证明:规范分析与辩证分析相结合是经济学的一贯原则。古代、中世纪、古典学派斯密、李嘉图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19世纪后期,庞巴维克著的《资本实证论》正式提出“实证论”这个字眼,但书中还是采取逻辑分析而没有采取数学分析。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数量经济学的发展,实证分析才得到发展,但规范分析也在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价值判断,对生态经济的研究,对福利制度的分析,都有长足的进步。要使经济学成为“致用之学”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必须结口。

上面讲的虽然是经济学,但其基本精神对会计学也是完全适用的。

会计规范研究必须建立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而实证研究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一为规范研究服务;缺乏实证研究支撑的规范研究可能是空洞和不得要领的,而脱离规范研究的实证研究肯定是盲目的和十分零乱的。

搞实证研究也要走自己的路,选取我国社会经济需要的课题,不能跟在别人后面,重复己经研究的课题,而且必须与我国当前的规范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篇2: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论文

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论文

会计理论的归纳作用指会计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又不是实践中零乱的、松散的知识点,而是经过归纳整理的一系列理论规律,提供了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企业财务管理越来越得到了企业的重视,对其的研究也益加深入,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是会计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和原理,但却受制于会计实务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研究者的理论水平。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发展,本文就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结构进行剖析。

关键词:会计理论要素

一、会计理论的机构要素

1、会计假设

所谓会计假设也就是对财务会计进行核算时所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的合理假定,是建立在实际基础上的一种科学合理的假设,对研究财务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为科学的研究会计理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但规范了会计理论延伸的方向,更是建立科学的系统会计理论提供了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相当多的企业经济业务就脱离了会计的假设,造成了部分企业在合并会计报表时没有按照规定进行会计主体的假设,同时在清理企业资产时又没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不仅影响到企业财务会计的管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也更加影响到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研究。虽然在上世纪对会计假设理论的研究在美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还存在了许多了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好友很长的一段距离。

2、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的研究也就是对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会计环境状况的研究以及实际工作中各种客观条件等,对我国会计实务的发展和企业会计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从会计发展史上的重大变化和改革都与会计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影响着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和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不仅是会计理论的研究的重点也更是需不断深入发展的要点。在多年的研究当中,会计环境一般含有生产力环境,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三大因素,这三种因素在不断的阶段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或推动或阻碍。不仅影响着政治体制类别,也关系到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生产力发展的进程。在社会改革的进程中尤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提升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我国中小企业中其会计环境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重要影响因素。

3、会计要素

会计是一项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行业,其涉及到内容业是丰富多样的,也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前提。虽然随着文明社会的发展历程会计理论研究得到了不断深入的发展,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和政治政治的不同,目前对会计要素的划分有着多种规定,不同的定义。但是总的本质上相差不大。由于会计要素的确定关系到会计理论的研究因而对其的划分也就显得极其重要。当前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就规定了会计要素主要有六项,也就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同时又细分为资产负债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利润表要素(收入、费用、利润)。对会计要素的明确确定,才能更好的规范会计实务,以利于财务人员顺利的开展会计业务工作。

4、会计职能

在企业的'会计管理当中会计所承担的任务和应当发挥的功能和功效就是会计所具备的职能,它在企业管理中担负着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计职能的功效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再社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职能越来越多,由当初基本的核算和监督两大职能发展到当前的“全职能说”,其功能也越来越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不仅反映了企业管理的情况也更直接参考到企业的管理当中。在企业的前期预测、经营中的决策、财务控制、后期财务分析中都包含了会计职能的身影,会计反映职能和管理职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反映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础,为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服务,管理职能是会计的固有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

5、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工作总的目的性要求,它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往往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由于会计目标和会计职能的内在联系,西方会计学界强调会计目标,我国会计学界则强调会计职能,这是由于对财务会计体系运行的目的不同造成的,是期望达到主观要求还是发挥客观功能。目前会计界普遍接受会计目标的概念,但不同学派对会计目标的理解也有不同。如“决策有用性学派”认为,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经济责任学派”则认为,会计目标是反映和报告受托经济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我国会计准则中会计目标的定义是:为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外部投资者以及内部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

6、会计准则

在会计理论研究中,会计准则的研究是对财务会计在进行业务处理时所制定出的规范要求和判断标准,是对工作经验的一种抽象总结又是实际工作中的一种技术规范,指导着财务人员的实际工作,为其处理业务提供工作准则,也更大的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推动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在现有的研究中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会计学界开始明确提出会计准则的概念,为会计制度和准则的制定提供了有效依据,规范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也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和特殊行业的会计核算,在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上又迈进了一步,丰富了的会计基本理论,也推动了会计理论的系统化研究。

7、会计程序

所谓会计程序是指一个企业处理会计业务的先后顺序,主要步骤包括了记录、分类、汇总、报告、分析等,虽然会计程序是会计业务处理时的一种技术方法和手段,但是在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中却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忽视了其在会计业务当中的作用。因为会计在财务业务发生时会计记录是否准确、分类是否正确、分析是否科学合理等就严重影响到企业财务管理的准确与否。而在具体的会计工作中,会计程序的合理性关系到各职能部门对经济业务的反映过程和联系机制,对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的精确性和会计管理的质量,以及为企业提供准确有效的财务信息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总结

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在现代社会中一直都是企业和会计人员关注的焦点,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的作用也越发越大,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是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在当前各国的研究当中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系统,对其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深入,以推动企业的发展和培养更优秀的会计人员。

参考资料:

[1]]孙茂竹成本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常立新.《信息化的前景展望》.中国经济出版社.版

[3]5孙茂竹《成本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篇3:会计理论论文

会计理论论文

【摘要】我国对会计目标的定位已经形成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大学派。特此为您提供了会计理论论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和思考,敬请关注!!

会计,当而已矣。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道出会计的本质。会计的本质在于划清各自主体的利益和责任。A.C.Littleton在其《会计理论结构》一书中,曾将会计的目标概括为:会计的最高目标在于帮助某人借助于数据了解某个企业。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会计目标如何概括,但是其都离不开参与其中的利益关系人。因此,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也必然离不开对会计利益相关者的研究。

一、会计的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理论最初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直沿用至今R.E.Freeman(1983)认为,利益相关者应该是能够影响到一个组织的目标的实现,或者其自身会受到一个组织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M.B.E clarkson(1994)提出,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投入了一些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财务资本或其他有价值的东西,并因此而承担了某些形成的风险;或者说,他们因企业活动而承受风险。会计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种手段,与企业的利益相关的主体,必然也将成为会计的利益相关主体。

会计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以下几个:

从资本投入来看,处于这一层面的会计利益相关者有股东和债权人。他们的利益必然与企业密切相关。股东希望能够从所投入的企业当中,获得资本的增值。而债权人,也希望能够从企业定期收取利息,到期能够及时足额的收回投入的本金。

从企业内部来看,处于这一层面的会计利益相关者有管理层和内部员工。管理层作为股东的委托人,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运营管理。管理层的利益来源于其对股东投入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其利益也离不开企业,必然也是会计的利益相关者。对于内部的员工,他们是企业资产的最基层使用者,也是具体企业战略的最终执行者,他们的利益也不能够离开企业而存在。

从外部层面来看,处于这一层面的会计利益相关者有供应商、承销商等其他的主体。这些组织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力量,企业的利益也必须满足它们的诉求,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赚取利润。

同时外部层面上,国家也是会计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税收是国家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的主要形式,其具有法制性、强制性和无偿性,任何经济组织都不能损害国家的利益。

二、两大主流学派关于会计目标的观点

受托责任观,是指信息使用者运用会计信息,考核受托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做出相应决策的过程。这种观点的提出主要是建立在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主要用途是什么的基础上。它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1)受托代理关系的存在是受托责任观的基石;(2)受托方承担如实向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及结果的义务;(3)随着社会委托代理关系的外延的不断扩大,受托人还应承担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报告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决策有用观,是指会计应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这种观点重在对信息的特征进行界定。它要求会计的信息必须满足一下几个特征:(1)信息应该是相关的信息;(2)信息的构成应该是多种多样的;(3)信息的构成具有复杂性;(4)信息提供的方式应该具有同一性和通用性。

1月1日实施的新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对财务会计目标的规定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下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

对于会计的利益主体应该进行重要性层次的划分。股东和管理层是最靠近和最了解企业的两个主体。对于资本的增值,主要是靠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而股东是资本增值的最大受益者。所以他们属于第一重要的主体。而对于债权人和国家两个主体,债权人只能定期收取固定利息,到期收回本金。而国家通过税收的形式参与资本增值的分配时按照固定的比例,企业无法自行控制。所以他们是第二重要的主体。其他的.会计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也就是第三重要层次。

会计目标的选择离不开其所在的经济发展环境。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还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发展还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1.证券监管法规不够健全,上市公司违规成本较低;2.证券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3.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4. 上市公司高管道德缺失,诚信水平有待提升。管理层有侵犯股东的利益的动机,投资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为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自然更渴望企业对外公开披露的信息(主要是会计信息)能够对企业的管理层的进行监督和管理。所以,从股东的角度来看,自然会计目标更倾向于受托责任观。

管理层,虽然会有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动机和行为,但是也要能够满足股东的目标。管理者也希望通过对外公开的信息披露中,特别是会计相关信息能够反映出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为自己追逐更大的利益。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虽然对其下一个年度的营运管理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但是管理者更渴望获得的是现实的利益。没有任何一个管理者会等待未来不确定的经济利益,而放弃眼前既得的利益。

对于我国的资本市场来说,我国尚未到达美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资本市场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经理人市场的道德水平也不太高,这些情况决定了我国的会计目标还会停留在受托责任观之上。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监管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未来的会计目标也会倾向于决策有用观,而受托责任观将成为我国会计的一个基本的功能。

四、结论

综合以上的分析,笔者对利益相关主体进行重要层次的划分,从而得出他们对会计目标的倾向,结论如下:

在当前时期,我国的会计目标倾向于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只是作为管理层对下一个会计期间的一种决策参考。而当我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的层面,决策有用观必定将成为主要的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则成为一种基本的会计功能。

以上就是会计理论论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和思考,本文试图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我国的会计目标重新审视,认真分析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认为受托责任观应该是当前主要的会计目标,但是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未来决策有用观将占据主导地位。

篇4: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论文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论文

会计理论是对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概念、会计原则以及它们对会计实务的指导关系所作的系统说明。纵观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绝大部分属于规范会计研究,实证研究较为少见。近年来,实证研究又得到人们的极力推崇。打破规范会计研究一统天下的格局固然不错,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有失偏颇。

一、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对比

规范研究方法是指通过强调演绎方法对会计理论进行研究,并由此形成规范会计理论。规范研究方法所强凋的是世界应该如何来运行,而不关心世界是如何运行的,它试图判定“应当是什么,应当不是什么”。它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即从已有的科学结论、原理和定律出发,推知另一个新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演绎方法。演绎法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一类事物共有的属性,其中每一个事物必须具有,所以,从一般必然推知个别。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要求其前提正确,推理严密。只要前提是经过实证的科学事实,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可靠的逻辑关系,那么,所得的结论就一定是正确有效的。规范会计理论体系就是以建立会计目标为起点,一旦目标被界定,就必须描述某些关键性的定义和假设。基于这些定义和假设,便可展开对会计目标实现过程的'逻辑结构研究。因此,规范性会计理论主张不应受会计实务的影响去发展会计理论,强凋会计理论应当高于会计实践并指导会计实践。规范会计理论下的会计模式都是先假定会计目标再继而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由于目前人们对会计目标认知上的差异,根据单一目标建立起来的会计模式,在会计信息已成为公共信息的今天,其有效性正越来越受到怀疑。

实证研究方法的出发点是指以事实结果为标准,验证与衡量理论或观点、假说的正确性。它是指通过确认假设,以事实、实际的情况,由观察数据产生的相互关系等为对象,经过实验而求得近似的正确性的一种方法。实证研究被引入会计领域是时代的要求,是会计学发展的必然。现代社会中,为决策服务的预测成为焦点性的问题,会计领域必须适应这种社会环境的变化,向决策部门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上世纪60年代末,由于对会计信息的利用者提供有实用价值的信息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尤其对有效市场假设进行的大规模实验验证的结果给规范会计理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为这些经验结果表明,规范会计赖以生存的某些假定条件实际上并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将实证经济理论引入了会计领域,实证研究逐渐引起会计界人士的重视。其具体背景是,1976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詹森在斯坦福大学主持会计讲座期间,首先提出应以实证方法从事会计研究。1978年,美国会计学家瓦茨和齐默尔曼合作发表了“关于决定会计准则的实证理论”一文,1979年,两人又合作发表了“会计理论的供给与需求”一文,这是最早关于实证会计研究的论文。此后,这一理论逐渐系统化。1986年,瓦茨和齐默尔曼出版了《实证会计理论》一书,提出了这一理论的基本框架,并把它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两位教授所在的罗彻斯特大学也因此脱颖而出,实证会计研究硕果累累,因而人们将实证会计学派称之为“罗彻斯特学派”。

二、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

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目的是解释所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并寻找出这些会计现象发生的原因。它是以经验与实证法为基础,以数学模型为工具所形成的新理论。实证会计理论认为会计实务是发展会计理论的基础,从所观察到的会计实务现象中推导出隐含的会计理论。因此,实证会计研究总是既将理论作为终点,又将理论作为起点。实证会计研究的过程一般是:确立研究课题→寻找相关理论→提出假设或命题→使假设或命题可操作化→设计研究方案→搜集数据资料→分析数据以检测假设或命题→分析研究。实证会计研究的内容,在瓦茨和齐默尔曼的《实证会计理论》中,大致可概括为:(1)提出了有效假设与资本资产计价模型;(2)研究会计赢利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3)对竞争性假设的实证检验;(4)对会计信息与破产风险的相关性进行验证;(5)

[1] [2] [3]

篇5:绿色会计理论结构体系初探

绿色会计理论结构体系初探

绿色会计是适应环境问题计量要求的产物,其本质是对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活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与控制,它有自已的研究对象和实现目标;绿色会计继承了传统会计学的一些特性,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性。

作 者:柏传军  作者单位:皖西学院,经贸系,安徽,六安,237012 刊 名:皖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ST ANHUI UNIVERSITY 年,卷(期): 20(1) 分类号:F234.1 关键词:绿色会计   理论结构  

篇6:会计理论与体系教育教学论文

会计理论与体系教育教学论文

一、会计体系构建与理论研究的意义

每一门学科的发展程度如何,可以从该学科的理论构建中直接得出,优秀成熟的理论指导不但建立在该学科的实践发展上,同时也指引着实践的前进方向,对于会计来说更是如此。

首先,会计是一个细致、复杂、关系到企业经营和管理体系运行的每一环节的关键岗位,其对职业技术能力和道德素质要求很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会计体系来指导会计工作。从经济管理的发展角度来看,一个完整的会计体系,可以使会计工作更加全面和具体,在体系运行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经济管理。从会计工作者各人角度来看,由于工作人员需要与各部门进行沟通和资金管理,因此,在繁重的工作面前,体系化的管理可以帮助会计按照体系要求逐条进行财务管理,减少工作量和工作失误。

其次,在认识到构建会计体系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对于会计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更应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会计理论之于会计体系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从国际上认可的会计理论的目的来分析,一方面会计理论为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规范的解释,规范了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方法;另一方面通过会计理论的运用可以预测日后的会计工作方向甚至是经济工作运行走向。因此,会计理论的研究可以使财务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领域。

二、会计理论发展中的问题

尽管我国各种会计工作者和相关经济专家,都在为不断地丰富我国的会计理论基础而努力,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从长远来看,我国的会计理论和体系构建仍然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其不足之处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首先,会计理论研究中出现了很多理论性过强、实践性不高的情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在不断地改变和发展,诸如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等运用都融入到了会计工作中,但是传统的会计理论对于这些方面的深度剖析和研究并没有很好地跟上时代的潮流。很多理论基础研究和培训中依旧是过时老旧的相关理论,不利于指导会计从业者的工作。

其次,在针对基层财务工作者的理论基础研究方面,理论重在考试,考试内容也基本上是会计书本上的内容背诵,并不能很好指导实践。很多基层工作人员对于会计理论的学习也缺乏重视,更多的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而没有认识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最后,理论语言表述复杂也降低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有时会计理论的语言表达抽象而复杂,在从业者原本就缺乏重视度的基础上又因为理解能力的限制削弱了研究理论的兴趣。这样,如何把会计理论发展得更加通俗易懂,但又不脱离现实和科学性,也是会计理论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之一。

三、优化会计理论和体系的冷静思考

事物都是在向前不断的发展变化,尽管会计理论的不完善虽然是一个突出的现实,但是在多方人员的努力下,会计理论仍然在不断地适应我国的的基础上,不仅能够变得更加贴近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还能从更高的高度去指导着整个会计系统的构建。由此可见,不断改进理论研究中的不足,才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

(一)从实践中提取理论基础,使会计理论灵活发展正

因为理论总是源于实践,财务相关工作更是如此。在会计理论和会计体系的完善中,要注意到在会计体系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同时,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来作出理论上的修改,做到理论和实践在不断运动中达到统一,这既能体现会计理论的创新发展的生命力,又能根据我国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研究,保证了我国的会计理论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对于会计体系的构建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理论研究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将理论融合到实践之中

会计理论研究的最终意义是指导会计工作的进行,因此,理论研究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研究,要落实到财务工作者的切身工作中来,这也是构建完整会计体系的目的所在。所以,将“为了考理论而研究理论”转化为“为了使用理论而研究理论”,这样切合实际的理论研究会大大提高财务工作者的工作能力。

(三)简化会计理论的语言描述,让会计研究变得更明晰

会计理论的研究方向还要做到尽量使会计理论通俗易懂,在理论的各个环节都能调动从业人员的研究兴趣。会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是财经学者们专注理论研究而基层工作者对理论缺乏兴趣是远远不够的。众所周知,兴趣是进行学习的根源所在,将会计理论教材设计得更符合基层工作者的学习心态能从很大幅度上提高会计理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综上所述,我国财务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的会计工作。会计工作体系的健全与否,将直接关系到财务工作进行的优劣。面对如此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会计理论和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将变成衡量我国会计工作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准,特别是如何将实践与理论完美地统一并不断发展,将成为每一个财务工作者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而不仅仅是经济专家学者的责任。

篇7:浅析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状况的会计理论论文

浅析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状况的会计理论论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在企业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虽然当前我国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在各个学者和专家的研究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我国会计行业现阶段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会计实务局面混乱,这些弊端都会给我国会计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我国会计行业要立足于我国现有国情和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人的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缩小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之间的差距,从而推进我国会计行业深人发展。

一、当前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现状分析

(一)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发展不平衡

自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以来,在我国会计研究者中刮起了一阵对于会计理论研究的狂潮,使得我国会计理论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过于重视会计理论反而忽视了会计实务的发展,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导致了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会计实务远远落后于会计理论的发展。大量的理论研究不适用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状况,会计学者和专家只是一味的进行理论研究,反而忽视了会计理论应该与实际相结合。另外,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几年发生的热点问题上,忽视了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操作中的会计基本工作规范,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从而使得我国出现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二)会计实务混乱

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引人西方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不断积累经验,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阶段我国会计行业中《会计法》的地位独一无二,相应的还有《企业会计准则》以及《企业内部会计准则与会计孩算制度》。虽然在理论上各个法律法规负责的各个岗位互相协调、各司其职,但是从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针对于我国会计行业的法律法规还是十分匮乏。我国企业众多,规模有大有小,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特殊问题,一旦企业遇到这种特殊问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就会比较随意的进行处理。所以我国现阶段会计实务十分混乱。例如,新的会计准则规定在遵守一致性的.原则下对会计事项处理可以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一种。对于不同会计政策的选用影响企业的当期损益,但在同时对于备选的方案限制的条件不严格在会计实务操作中,很痛以被大企业利用,进行调整利润,从而违背了一致性的原则。

(三)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现阶段我国会计从业人员呈现出“金字塔”的形状,简单说就是低层次的会计从业人员较多,中级或高级的会计从业人员十分紧缺,像ACCA、AIA等国际证书更是少之又少。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了会计实务活动开展的效果。所以,各个企业都要注重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另外,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会计行业从手工做账转变到会计电算化,加快了会计运算操作的效率。这也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在有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具备电脑操作的能力,熟悉会计软件。

二、促进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状况提高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统一

我国会计企业众多,会计理论也多种多样,不仅不统一,甚至有的观点互相矛盾。会计行业的矛盾观点不像政治中的矛盾问题可以辩证的去分析。会计行业中的矛盾观点,应该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得出一个更为准确的理论,而不是互相矛盾。现在,我国会计行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行业,这就要求会计行业在发展的同时去伪存真,摒弃错误的观念和理谂,缩小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之间的差距,使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相结合,促进会计行业积极健康发展。

(二)加强会计工作的监督

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主要是关于两个方面。我国现阶段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企业内部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也相对来说不完善,因为会计在记录的过程中出现的小的问题就会在最终结果上导致账目不清,无法真正的反应出企业的经营状况。其次,有一些企业为了追求效益,对会计凭证弄虚作假,违法了会计行业的法律法规而使自身获得利益。这些行为违法了社会秩序,影响会计职能的正常发挥,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所以,提{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避免会计人员在收到上级指示后对会计凭证进行弄虚作假的行为,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确保会计工作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服务,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

(三)会计理论研究具有客观性

首先,会计理论的研究必须具有客观性。这就要求会计研究者和专家在会计理论的研究中不断总结经验,并与实际相结合。另外,会计研究者和专家在会计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应该使理论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借鉴以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完善会计理论,使会计理论得到更好的发展。根据各个时代经济发展的不同,适用于企业的会计理论不尽相同。这就要求会计理论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与会计实务相结合的基础上,客观的反应企业的运营状态。

(四)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

一方面,有效的会计理论并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它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会计实务,对会计实务起到了一个指导的作用,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能够促进会计行业更加平稳的向前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实务,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去伪存真,认真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改正会计理论的不足并发展会计理论,从而保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可执行性,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发展轨迹。

总结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现阶段的会计发展情况来看,不难看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务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并未实现并驾齐驱。针对于现在我国会计理论发展快于会计实务,会计实务局面混乱,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等现象,就要求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者和专家能够多多将会计理论联系于时间,是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平衡发展,客观公正的进行会计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多高级的会计从业人员。在借鉴外国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充分与我国会计发展情况相结合。通过加大会计理论的深化来对会计实务进行指导,加强会计工作的监督,从何促进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务的和谐健康发展。

篇8: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论文

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论文

起点一直是20世纪会计界研究和争论的热点,曾出现过会计本质论、会计假设论、会计对象论,会计动因论、会计职能论、会计环境论和会计目标论等,仍存在争论的是会计目标论和会计环境论。以上几种理论都是从某个角度看,没有一个确切的原则来支持,不容易立脚。作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必须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必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考察,才能确立起来。本文试从会计理论研究起点必须符合的条件,及对会计目标论和会计环境论的评价,得出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相结合才构成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结论。

一、会计理论研究起点必须具备的条件

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切人点,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会计理论研究起点有总起点和分起点(多层次)之分。从整体上讲,会计理论研究只有一总的逻辑起点,具体研究某一会计理论问题时并不一定要从总起点开始进行逐步推演,只需从分支起点出发即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同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一致的。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在严密性,及对会计实践的指导和预测作用,在确定会计理论研究起点时,必须要给出其必备的条件。

(一)会计理论研究起点必须具有可知性。研究事物必须先知道事物的现象,然后从事物的现象中去发现本质,可知性是指只要具有一般知识的人就能正确地认识该事物。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更需要本身的可知性,如果研究起点就模糊,推理出的其他范畴必然模糊,构建起来的理论必然经不起实践检验。

(二)会计理论研究起点必须能连接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会计系统是一个由多要素有机构成的开放的信息系统,与会计环境之间存在着信息与能量的交换,但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之间木能直接进行信息与能量交换,必须要有一个中介,只有通过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连接,才能从复杂的会计环境抽象出某些供会计系统处理出信息;也只有通过这个桥梁建立起来的会计系统才是严密而有用的会计系统,由此建立起来的会计理论体系才是严密而的理论体系。

(三)会计理论研究起点必须能够对其他范畴进行推理论证。会计理论体系由许多范畴构成,会计理论研究起点是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起点是可知的',通过它要推理出其他抽象的范畴。推理过程要经得起论证,才能保证构建起来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在的严密性。否则,会产生由一个起点推理同一抽象范畴的不确定性,将导致会计理论的模糊及混乱,从而不能发挥会计理论的指导和预测作用,最终导致该理论成为一种诡辩的无用的理论。

(四)会计理论研究起点必须能够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会计理论从会计实践来,又反过来指导会计实践,并在会计实践中得到检验,不断完善和。只有与实践联系起来的理论才是有用的科学的理论,需要以会计理论研究起点为枢纽,会计理论研究起点一端在实践里面,一端在理论里面,使二者有效地联系起来,只有用从会计实践中找出的会计理论构建会计理论体系,才是科学的。

二、对会计目标论和会计环境论的简要评析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流行了多种起点论,只有会计目标论与会计环境论具有一定逻辑性,但又有其片面性的一面,因而不能成立。

(一)对会计目标论的评析。会计目标是关于会计系统应达到境地的抽象范畴,是会计环境对会计系统要求的反映,也是会计系统满足会计环境的要求的标准。不同的环境决定了不同的信息使用者,从而导致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这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会计目标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观念逐渐在美国会计界得以确立并达成共识。会计信息系统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工作范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成立后,会计理论研究起点才由会计假设让位于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论认为,会计理论体系是把会计目标作为建立会计理论的首要依据。这种会计理论体系既不是以会计理论研究对象作为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也不是以市场经济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的先决条件,而是以会计信息为依据来制定经济决策目标,并作为建立会计理论体系的前提。其会计理论体系结构为: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准则――会计具体准则――会计实务。此种会计理论体系以财务报告目标作为最高理论层次,根据最高理论层次中的会计概念,来推导和制定会计准则,再根据会计准则来规范会计实务。会计理论体系本身比较合理,各要素之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但会计目标的制定先于会计实务,所制定的会计旨标具有很大的主观性,缺乏客观依据。不同的会计环境决定不同的具体会计目标,会计目标必须是主观对会计客观环境的反映,此种观点有主观决定客观之嫌,过分强调主观的能动作用,从而易导致主观决定论。这种观点强调主观而相对忽视客观,造成会计目标的不可知性。不同时期,目标不同;同一时期,不同的人目标也不同等等,从而也导致不同的人的会计理论研究

起点推导的其他抽象范畴的涵义也不同,同时也造成不同的会计目标连接会计环境与会计系统的方式也不同。因此,由这种会计理论研究起点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既不严密,也缺乏科学性。

(二)对会计环境论的评析。会计环境是会计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是会计外环境与会计内环境的有机组合体。会计外环境是指、、经济和中同会计相关的部分,包括主体的其他职能活动、外部相关利益集团及其活动、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有关法律制度、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会计内环境是指会计实践及其发展,具体体现为各个发展阶段的会计人员价值观念、会计思想、会计工作程序与、会计工作手段、会计工作内容等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因素。

会计环境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认为:环境决定一切,存在决定一切,世界上的事物都由时间、地点等环境决定;会计内环境决定了会计的本质,进而决定了会计职能,进一步决定着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外环境决定会计目标,从而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一步着会计程序和方法。而会计假设则受内外环境的综合影响。会计本质、对象、假设、目标,最终统一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申,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会计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结构为:会计环境――会计本质――会计目标、假设、对象――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实务。这种观点有合理性一面,由会计环境为出发点揭示会计的发展,把会计理论建立在客观环境的基础上,便会计理论有了物质基础。但是,这种观点犯了一个西方的错误,即存在决定一切,近似一种“宿命论”的观点,片面地夸大了物质决定作用。

环境对会计系统的重要性,任何人都无法否定,会计之所以能从“结绳记事”成为国际商业语言,正是应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自我变革的结果。但是,会计环境仅指会计系统所面临的外部客观条件,以此为起点会计不能探明会计系统本身所具有的性。会计环境虽具有可知性,但不能将其自身与会计系统连接起来,更不能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也不能推导出会计其他的抽象范围。再者,这种观点同样造成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模糊性,连接的多样性,从而导致连接环境和系统的模糊性。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构建起来的会计理论体系同样不严密,也缺乏性。

三、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的结合成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合理性

会计目标或会计环境都不能单独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二者都是极端的观点,一个夸大主观能动性,另一个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都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既要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作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会计理论体系申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理论范畴,对会计理论体系申的其他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会计理论体系构建起着决定作用。会计理论研究起点必须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不能割裂一方。在会计理论体系中最客观的莫过于会计环境,而最主观的莫过于会计目标,所以,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结合起来才是会计理论研究起点。

(一)作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会计目标和会

计环境是可知的。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相互,会计环境在一定的时期是可知的,而会计目标虽受会计环境的影响,但人们往往会有一些超现实的想法,由客观或主观的单方面的作用会产生多种会计目标。但人的主观意识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只能偏向某一特定的会计目标,因而,这时的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就是可知的、惟一的。

(二)作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会计目标和会计环境能够推理论证出会计理论体系的其它抽象范畴。会计理论包括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概念、会计原则等方面,其中会计环境和会湘标的作用很关键。当客观的会计环境和主观的会计目标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影响着会计理论体系的其他要素。一定时期的会计目标在特定的会计环境下推导出特定的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概念、会计准则等,并且是确定的、经得起论证的,其推导关系为: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会计假设、概念、本质、信息特征等。

(三)作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会计目标和会计环境能够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联系起来。会计实务在会计环境中进行,会计环境联系着会计实务,而特定的会计目标是推导会计理论体系其他要素的关键,并且也是会计理论的主要,因此,二者的结合能够联系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其间的关系是“会计实务――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会计理论――会计实务”。

(四)作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会计目标和会计环境能够连接会计环境与会计系统。会计环境虽然不能连接自身和会计系统,但由它产生的会计目标在这时发挥它能够连接会计环境和会计系统的功能,反映出它们在会计理论研究起点中的分工,才反映了会计理论研究起点中必须要体现出主观因素,其连接关系可表示为下图:

会计环境(筛选过的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

会计目标会计系统

由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结构为: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基本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一一会计实务。

四、小结

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必须具备前述的四个条件,要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辩证地去思维。以前的观点舍弃一方面而突出另一方面,是不科学的。只有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结合起来考察,才是唯物辩证的。

篇9:浅谈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论文

浅谈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论文

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学科的分支已得到广泛承认,至今尚未形成一套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针对管理会计对每个会计主体如何确定目标信息,并如何将会计信息运用到管理中,向企业管理层提供简单有效的信息并达到一定目标进行论述。 管理会计的本质可描述为:是指为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通过对成本等信息的加工和再利用,为高层管理进行有效的决策提供信息,并对企业和内部各责任单位的日常和未来的经营活动进行规划、控制、评价和考核的一个管理信息子系统。虽然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学科的分支已得到广泛的承认,但至今尚未形成一套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管理会计落实到每个会计主体时,应该管什么,做什么,为管理层提供什么样的信息都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我个人而言,认为管理会计在处理业务时就是能看的见,摸得着,工作重点突出,职责明确,操作方便,以更好的实现企业目标。

管理会计是为内部决策和管理服务的,必须用一定的形式,通过一定的途径传输给服务对象。管理会计应当像编制财务核算说明书一样,编报管理会计经营管理建议书,实际是以财务核算说明书为依据转换为有效管理信息的一个过程。财务核算说明书涵盖的内容较多,管理会计不能将所有内容一一转换为有效管理信息,但每个会计主体在确定管理会计基本目标初期,应先从财务核算和财务职能反映的最基础信息和即时信息着手,编制建议书。

一、以现金流为导向 建立现金流预警点

现金流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企业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数量。通过现金流动的动态,可以把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全面、系统及时的反映出来。在目前经济底迷,资金紧张形势下,管理好企业资金如何流入企业、流出企业、在企业内部如何流动并在企业净现金量达到那个点时要进行筹资活动则显的优为重要。

现金流量表由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三部分构成。一是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分析,在企业经营正常,购销平衡的情况下,将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购进商品、接受劳务付出的现金进行比较,比率大,说明企业销售利润大,销售回款好,创现能力强。二是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分析,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基本为负数,因为当企业扩大规模和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些投入会在项目投资建成后未来现金流入得以弥补。三是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分析。管理会计应根据这三种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建立现金流黄色预警和红色预警,当这三种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未负数时,说明企业的现金流入弥补不了现金流出,此点应定为黄色预警点;当这三种活动产生的负数现金流已超过本企业的非付现成本时,说明企业资金链将会出现或即将出现断裂,此点应定为红色预警点。当企业现金流达到黄色预警点时管理会计就应当向企业管理层提供合理的融资渠道、融资方式、融资金额,以防企业在出现资金链断裂时,手忙脚乱,束手无策局面。

二、掌握税收优惠政策 将税收优惠落到实处

税收优惠就是指为了配合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目标,政府利用税收制度,按预定目的,在税收方面相应采取的激励和照顾措施,以减轻某些纳税人应履行的纳税义务来补贴纳税人的某些活动或相应的纳税人。如果管理会计对本企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了解不到位,理解不清或没有向管理决策者提供有效的操作流程,都将使企业享受不到税收优惠或享受税收优惠数额较少,使企业多缴税,增加企业税负。但只有管理会计掌握税收优惠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每一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完成,财务部门都要得到其它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工作,这就要依托企业管理者的支持。那么如何让管理者能重视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管理会计应当让管理者明白,做那些工作,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税收优惠,优惠金额多少。假设某企业利润总额300万元,应缴纳企业所得税

75万元。如果这个企业发生研发费用费用化支出100万元,利润总额不变,则应缴纳企业所得税62.5万元,减少税负12.5万元,相当于这个企业所有人员工作一天所创造的利润。这样就能使管理层实实在在了解到享受和不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之间的差距,积极主动布置相应工作。

企业在不同的时期,管理者需要的信息是不同的,在资金短缺时,需要管理会计提供现金流和融资方面的信息;在有利于本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出台时,需要管理会计提供如何享受税收优惠方面的信息;当某个时期成为历史时,管理会计就应将这个时期确定的目标信息淘汰,确定新的目标信息。

我国目前建立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成果较少,实践也是参差不齐,总之,管理会计是把会计信息运用到管理中,提高企业内部管理决策水平,在我国企业面对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必须加强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这也是管理会计生命力强大的原因所在。

篇10:现代会计理论论文

现代会计理论论文

一、现代会计理论框架结构的概念

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概念。我国会计理论界尚未形成权威性定论。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在其NO。2号中定义为:“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CF)是由互相关连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贯的准则,并对财务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这里的概念框架指的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即现代会计理论体系。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是以会计目标为中心,由一些相互有逻辑关系的概念所构成。目标与概念是前后一致的,其目的是为了制定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提供会计理论支持。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看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意义在于:

1。有利于制定理想的会计准则。有效地约束、规范会计行为。会计准则是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R有通过系统、全面地研究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才能使准则与会计理论其它要素前后一贯。形成一体。保持会计准则的有用性和相对稳定性。如果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不进行系统地研究。制定的会计准则必然有一定的局限性、盲目性并与其它会计理论相抵触,也就缺乏生命力。我国虽已制定并颁布了会计准则,但由于缺少必要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准则中有许多漏洞或矛盾,概念界定不准,内容含混不清。已有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提出批评。必须进行修订。因而也必须回过头来重新研究现代会计理论体系。

2。有利于对会计理论各要素作出科学的界定,从内涵到外延都有较为明确的规定,便于人们准确地掌握与运用。促进会计理论各要牛秀敏素规范化。

3。有利于现代会计理论的深入发展和观念更新。人们能对现代会计理论诸要素加以科学地界定,就能把握准其内涵与外延,就能根据不断变化、丰富与发展的会计实践更新会计观念。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由于会计理论诸要素的丰富和深化,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必然冲破原来的领域而获得长足发展。

4。说明、解释会计实务,指导人们科学地开展会计实践,减少差f。增加会计信息的保真度。有了明确的会计观念。人们就有了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认识和统一的标准,在进行会计行为时就有了科学的准绳,就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差错;同时也便于会计监督。及时揭示舞弊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增加会计信息的保真度,使决策准确无误。

二、我国会计理论框架研究现状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因而人们对会计理论体系的认识也不一致。例如我国一位著名的会计学家把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容概括为会计对象、任务、方法;属性;假设;概念、原则、量度;资金会计和资金管理;营业收入的确立;成本会计与成本管理;收益的确定等八个方面。另一位著名会计学教授则将会计理论体系总结为:会计的本质、职能、地位和作用;会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会计与价值运动和价值管理的关系;会计管理的内容、任务和方法;会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科学属性;会计发展的新领域;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进步对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关于会计发展史研究的理论问题等十个方面。还有其他学者提出的其它观点。这些认识虽然能反映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但笔者认为。这种认识与

会计理论体系的含义相对照,显然有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

1。缺乏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诸要素的科学归类。前两种认识,只是将现代会计的现象及理论诸要素无序地加以罗列,没有按各要素的本质@性及其特征将其科学的归类。按其内在的逻“关系加以组合,也没有确立各要素在体系中的方位,因而不成其为体系。

2。缺乏系统性。由于没有按各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排列组合,对每一项要素也没有系统地研究,将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也不成为体系。

3―缺乏首尾一贯性。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应该首尾一贯。前两种认识,由于没有进行科学地归类,缺乏必要的勾稽关系,没有明确的主线,前后不能贯通。

4。缺乏国际相融性。现代会计理论起源于西方会计理论。西方会计学家将其划分为若干层次,例如描述性理论、规范性理论和行为性理论等。前两种认识,显然与西方会计理论体系相由踉抖大相径庭。这不利于与国际会计相沟通。

三、构建我国会计理论框架结构应遵循的原则

我们在研究现代会计理论体系这一重大课题时,应博采各家之长,将现已研究成熟的会计理论诸要素科学地归类,划分若干层次,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研究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总体性原则。即我们在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进行研究时,要有一个总体观念,确立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总体上应包括哪些要素,应划分为几个层次,先进行战略性研究与规划,制定一个宏观框架,这个战略性研究与规划当然是建立在对现代会计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这个框架中,对会计理论诸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系统地归类。

2。一贯性原则。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应前后一致,形成一体,必须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与方法,对各要素按照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排列组食,使各要素恰当地归位。

3。继承性。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有几千年的实践史,形成的会计观念和方法有很强的继承性,因而在进行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研究时,既要广泛地吸收现代其他科学的精华和经济学的思想、观念,又要继承已有的会计理论知识。对传统的会计理论不是完全地抛弃,而应是合理地吸收和发扬光大,做到古为今用,古今相通,使现代会计理论前后相联,源远流长。

4。超前性原则。理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解释和说明过去、现在的经济过程和结果,更重要的是它能科学地预测未来的`经济事项和经济活动的规律性。理论虽来源于实践,但必须高于实践,只有高于并超越实践,才能指导实践,否则将落后于实践,成为实践的桎梏。因此,会计理论体系应有一定的超前性,高于实践。例如我国目前正进行着的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在构建我国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市场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的要求和特征,考虑到会计在市场经济下的运行机制和要求,构建的现代会计理论体系要能满足过渡时期的要求,又要能满足市场商品经济初级阶段的要求,超前性的理论才有实际意义和生命力。

5。务实性原则。要求会计理论体系有超前性并不否认务实性,因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为实践眼务。如果完全或相当程度地脱离实践的需要这样的理论体系只能是空中楼阁,必然形成理论与实践两张皮,这就失去了构建现代会计理论的意义。

6。国际性原则。会计是一门通用的商业语言,而且是国际性的,无论哪个国家的商务活动都离不开会计,都必须通过会计语言而交流和交易,达成共识。我们在进行构建我国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我国政治、经济的实际状况、民族文化素养等特点。另一方面,更应该考虑到国际经济一体化这一现实。我国的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应与国际会计理论体系相呼应,吸收西方先进成熟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加以改进,使我国会计理论体系,既有自已的个性,又有世界商业语言的共性,做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四、会计理论框架结构研究的始点

着手构建我国会计理论框架结构之前,我认为首先应确立构建的起点和基本思路。关于我国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研究起点问题,目前大致有三种较为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一是会计本质论,认为应从会计的本质开始,首先要回答会计是什么,在明确了会计是什么的基础上才能确立其他理论问题。其二是会计对象论,认为首先应明确现代会计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只有明确了对象,才能使会计与其它学科相区别,进而才能研究其它理论问题。这两种观点是典型的规范性理论研究方法,也是传统的研究方法。随着西方会计理论的导入,人们开始关注会计目标理论,因而近两年中又出现了第三种观点,即会计目标论,认为研究现代会计理论框架必须明确会计目标,目标决定了会计理论体系的其他要素。没有确立目标的研究,都是盲目的、无意义的研究。第三种观点,目前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影响较大,似乎已成为权威性的观点。但笔者不敢苟同,认为他们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环境决定一切,存在决定一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以时间、地点等环境决定的。无论会计本质、对象,还是会计目标,它们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环境下人们对会计现象的一种认识,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会计理论。

例如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美国会计学家认为会计是一项艺术,而八十年代,由于**老三论”和“新三论”的导入,认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我国会计学家在八十年代初认为会计是一项管理工具。到八十年代末则认为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现在绝大多数人认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因此,本人认为,研究我国现代会计理论框架只有从会计环境入手,只有对会计环境有了充足的认识,才能揭开蒙在会计理论体系上神秘的面纱,发现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实质精华在。》

五、现代会计理论框架结构的构想

至于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构成,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统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享德里克森在其《会计理论》中,认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应包括

(1)关于包括各种规则和程序及其与正式财务报表的相互关系在内的会计处理手续的正式机制的理论>(2)关于那些着眼于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用来表示它们的名词或符号的理论;(3)用来强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以及会计报告和会计报表的行为或决策作用的理论。

2。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一份重要文件“概念结构研究项目的范围与涵义”(ScopeandImplicationofConceptualFrame?workproject)中认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应包括“(1)确定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目标;(2)对财务报表要素作出定义;(3)评估财务会计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待征;(4)解决如何指导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5)分析某些重大财务会计问题。”

3。我国会计学家提出了“二元论”或“三元论”学说。所谓二元论是指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是由两个元素组成,即基本理论体系和行为理论体系。或者基本理论体系与规范性理论体系。根据这一观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是由基本会计理论体系与规范性会计理论体系两个层次构成。这一学说。虽然也能体现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特征。但笔者认为不够完整。因为现代会计理论的意义在于解释、预测和指导会计行为。‘‘二元论”至少缺少方法论,即指导性理论。所谓“三元论”,即指现代会计理论框架结构是由结构性理论、解释性理论和行为性理论所构成的。这一理论从框架上看似乎较为完整,但其内容又不很恰当。因此,根据上述现代会计理论框架的分析,结合构建现代会计理论框架应信守的原则和研究起点,笔者认为现代会计理论框架结构应由基本会计理论体系、规范性理论体系、行为性理论体系和目标中心理论体系所构成。

会计基本理论体系是由一组互相联系又相S独立的会计概念群按照其内在的逻辑性排列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主要有会计环境、会计本质、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假设与会计发展史等内容。这一部分现代会计理论框架结构的根基,决定了其性质,反映出会计的属性,说明会计是什么。

会计规范性理论体系是指为了实现会计目标,由一组相互联系的约束性理论元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用以指导、规范会计行为的理论,它包括:会计法、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等内容,说明会计应该怎样。这一理论体系是对基础理论的延续与发展。’

行为性理论体系是指会计行为的相互联系资产,也不能览统地界定为“国家”产。地方政府虽然属于国家政权的组成部分,但地方的各个理论的有机整体,它包括会计程序理论(或循环理g)和方法理论,方法理论又包括会计确认、记计量、报告与分析等理论内容,其功能在于指导实际操作,使会计成为应用性极强的科学。

会计目标中心理论体系,由于会计目标诸多层次所形成的目标理论运行的核心和标的,会计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其眼务的,它在会计理论结构框架中于中心和枢纽地位,也是会计理论框架结构的纽带,把会计理论各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会计理论具有整体性和目的性。

篇11:责任会计理论论文

责任会计理论论文

责任会计是在行为科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与企业组织结构相适应,基于分权管理的模式。为适应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将企业组织划分为各种责任中心,并建立起以各个责任中心为主体,以权、责、利相统一为特征,以责任预算、责任控制、责任评价和奖惩为内容,通过信息的积累、加工和反馈而形成的一种企业组织内部管理控制制度。责任会计是将会计资料同各责任中心经济活动的规划、控制、评价与绩效评价紧密联系起来的一整套会计制度。

责任会计的目的在于提供各种会计报告,以便各责任中心的责任人了解其相应的权、责、利,作为将来评价各责任中心绩效的主要依据。通常,有效的责任会计必须具备三个特征,它必须与企业组织战略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必须适应企业组织的结构以及各个中心负责人的不同决策责任,应能激励中心负责人和员工。将企业责任会计理论运用到对事业单位内部组织的考核工作中,能切实推动绩效考核评价,解决目前对事业单位考核、评价难的问题。

一、目前事业单位内部组织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意识不强。事业单位一般是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文化、科教、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目前对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进行评价还处于起步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对内部组织进行绩效评价的意识。

2.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标准。评价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性强,目前事业单位内部组织考核缺乏一套建立在严密数据分析基础上的科学、统一、完善的指标体系。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如何,使用效率、效果怎样,都缺乏科学、明晰的评价考核。

二、事业单位绩效考核评价运用责任会计的可行性

1.划分责任中心。事业单位一般都设有内设机构,有与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直接相关的业务部门,也有提供单位内部服务的.综合管理部门。将这些承担不同职责的部门确定为特定的工作单元,即责任中心。应明确分工、明确职责范围,使各个责任中心能够在权限范围内,独立履行职责。事业单位一般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责任中心可设为成本中心,即只是对在其权责范围内发生的成本或费用负责。

2.编制责任预算。将全年预算的各项目,按照各个责任中心层层分解,同时区分可控和不可控费用。为各个责任中心编制责任预算,使单位年度总体工作目标按责任中心分解、落实和具体化,作为其开展日常工作的准绳和评价其工作成果的基本标准。

3.建立健全的记录报告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的日常记录、计算和评价预算执行情况的系统,每月或每季编制绩效报告,将实际数与预算数进行对比,以对各责任中心进行评价。

4.分析与评价实际工作绩效。根据确定的绩效考核标准对各责任中心的实际工作绩效进行比较,寻找差距、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保证完成年度工作目标。

三、事业单位绩效考核评价运用责任会计理论的探索

1.以财政全额拨款的检测机构为例,首先按责任会计的要求划分责任中心。将单位中承担不同职责的部门分为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检测部门,综合管理部门又按具体职责分为办公室、技术科、业务科、财务科等,专业检测部门按检测项目的不同、涉及行业的不同进行分类,具体分为68个检测部门为宜,例如轻工检测部、电器检测部等。

因每个专业检测部门都不直接以盈利为目的,主要工作是完成政府主管部门交办的任务及承担部分社会服务职能,故都可设为成本中心。即每个专业检测部门就.是一个独立的成本中心,在授权检测项目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履行职责,对来样开展检测,出具检测数据,分析企业及产品质量,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撑。期间它只对在其权责范围内发生的费用负责,部门主任是各成本中心的责任人。

2.单位领导会同办公室、技术科、业务科、财务科等根据年初财政部门批准下达的全年支出预算,经过预先测算(可参考前两年的实际支出情况),按各个明细预算支出项目分解给各个成本中心。在分解时,严格区分可控和不可控费用,分别下达可控和不可控费用预算指标。可控费用包括该中心允许直接开支的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交通费、资料费、检测材料费、检测人员工资、培训费等;不可控费用包括各种分摊的费用,例如检测专用设备购置费、办公设备购置费、设备维修费、部分综合费用等。将下发的各项费用作为各个成本中心的费用预算指标,在完成全年各项检测任务的情况下,严格执行预算,不得超支。

3.建立一套日常记录、核算、监督和评价预算执行情况的体系,每月或每季由财务科负责日常记录、核算、归集各个成本中心各项实际支出数据,并按可控费用和不可控费用将实际支出数与预算数分别进行对比;并参考由办公室、业务科提供检测业务变化的情况,分析是否存在政府紧急任务、临时任务等,综合分析各个成本中心业务工作开展情况,编制各种会计报告,为各成本中心提供会计数据、财务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调整相关工作。

4.单位领导会同办公室、技术科、业务科、财务科等根据确定的绩效考核标准每月或每季对各成本中心的实际工作绩效进行比较,寻找差距、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以保证完成年度工作目标。可控费用的实际数若超过预算数,根据办公室、业务科提供检测业务变化的情况,找出影响支出的原因,督促成本中心及时调整工作。不可控费用的实际数若超过预算数,也应及时分析原因,但不可控费用的超支数一般不应由各个成本中心负责。有特殊情况的,例如进口检测设备定期维修保养费用属于成本中心不可控费用,但如果是因为使用操作检测专用设备不当造成的损坏,所产生的设备维修费就直接由该成本中心负责。

年终汇总全年的考核数据后,预算指标执行达到要求的成本中心,可用多种方式对成本中心责任人及员工进行激励,也可作为评定部门及个人优秀等级的条件之一。预算指标执行未达到要求的成本中心及成本中心责任人不能获得优秀等级的评定资格,实际超支数将占用下一年的费用预算额度,即减少下一年的费用支出预算指标。

办公室、技术科、业务科等综合管理部门也可按照类似的方法进行考核。在完成全部考核工作后,对各个部门全年的工作就有了一个全面的评价。

由此可见,运用责任会计的理论对事业单位内部组织进行绩效考核,能将考核目标具体化、量化,便于考核评价工作的实际操作。在考核过程中,因建立了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体系,更能体现考核评价的公平、公正,保证考核评价方案的科学性以及考核数据的溯源性、关联性。事业单位可根据财务部门经过必要的会计核算后提供的会计资料,形成各项考核基础数据,并同各责任中心经济活动的规划、控制、评价与绩效评价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既能使各责任中心的工作目标与单位年度工作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并开展对内部组织的绩效评价,同时又能减少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偏差,确保资金运用的针对性,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达到良好使用效果。

篇12:会计理论运用论文

会计理论运用论文

责任会计理论在事业单位内部绩效考核中的运用体会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已经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由此带来了社会一系列的变革,原本的“大锅饭”制度已经不适合现代事业单位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应运而生。

可是由于绩效考核制度在事业单位应用的时间较短,实施的效果有些不尽如人意,引进企业责任会计的概念能够帮助事业单位较好地进行内部绩效的考核。

1责任会计概述

责任会计理论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济学原理中衍生出来的,这一概念最早被中国的企业所接受,特别是一些个体、私有企业,这种管理机制将企业组织按照不同的职能划分为各种责任主体,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一个有侧重的责任中心,将权力、责任、利益相统一,将责任预算和责任控制为主要工作内容,将责任评价和奖惩情况作为责任会计的主要目的,在后来的国企改革中,逐渐被国企所接受。

这种管理制度使原本混乱的管理体制责任明确、分工清楚,能够适应经济责任制的要求。

因此责任会计是一门综合类的科学,与企业组织结构相适应。

责任会计的主要工作在于分化权、责、利的关系,将这三者作为将来评价各种责任中心的凭借和依据,例如财务、劳资、审计等都是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科室,这些科室该如何考核单位的盈亏情况与绩效情况,就需要各种会计报告。

2事业单位内部组织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21评价意识不强

事业单位按照按照性质与政府财政拨款情况,分为不同的类别,不管是参公事业单位也好,差额事业单位也好,通常是以增进社会福利、文化、科教、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不以营利为直接目的。

目前对事业单位的定义分为参公事业单位、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在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单位中,内部评价的意识强弱也有差别,但是总体来说,对于财政支出绩效进行评价还处于起步初级阶段,特别是参公事业单位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没有形成对内部组织进行绩效评价的意识。

22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工作涉及面较广、工作压力与工作强度较大、工作较为复杂、技术性较强等,这些现实问题都导致失业单位进行评价与考核时难以执行统一的标准,例如同样是事业单位的学校和医院,同样是公益事业的主要依托者,

同样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单位,可是评价两所事业单位就不可能采用完全一致的考核方法,年度预算、资金使用情况等都不可能统一而论,而且,各个单位各自的考核机制也存在一定的漏洞,亟需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3责任会计理论在事业单位内部绩效考核中的运用31明确各部门权责界限

目前事业单位内部考核的难题之一就是权力与责任的界限难以划分清楚,特别是一些相关部门,例如财务、人事劳资、审计、质管、办公室等,这些科室都与事业单位的经济运算与内部绩效考核息息相关,这些部门之间的责任与权力该如何划分成为了事业单位内部绩效考核的难题。

综合管理部门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干预各个具体专业部门的正常工作也业务,只担任行政管理的任务,同时针对各个专业部门汇报的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各个专业部门做好本职工作,互不干预,各有侧重,积极地进行有效的沟通。

32建立健全预算制度

财政预算是每个事业单位年初必须进行的重点工作,经过预先测算,按各个明细预算支出项目分解给各个成本中心。

在分解时,严格区分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针对两种不同成本的基本性质,分别下达预算指标。

可控成本包括该事业单位允许直接开支的办公费、水电费、人员工资、培训费等,这部分费用的预算可以参考前几年的'费用计算及成本决算;

不可控费用包括各种分摊的费用,例如专用设备购置费、办公设备购置费、设备维修费、部分综合费用等,这部分费用的预算要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在参考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物价上涨或下降的情况,务必做到合理、科学。

33建立一套日常成本会计情况的体系

由于成本会计是一门相对严谨和专业的体系,因此需要多个部门共同配合完成,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逐步建立起一套日常成本会计的体系。

例如,财务科负责每个月或每个季度财务的记录、核算等各个成本会计实际支出的数据审核与统计,按照可控费用和不可控费用事业单位实际的支出与预算计算出比例,为下一个月或季度的支出做出预算;

综合分析部门要充分考虑到财务部门上报的数据,分析事业单位是否存在紧急任务或临时任务,主要依据财务部门的报表编制各种会计报告,为各成本中心提供会各种具体数据,以便于做数据的综合分析。

34综合分析,确保完成工作目标

单位领导要会同相关相关科室依据实际工作的绩效情况,来安排下一步的工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确保完成全年任务。

时下,许多事业单位正在逐步实施这种绩效考核制度,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开展了质量考核奖惩办法,将工作效果與质量划分为多个标准,将工作内容以分数的形式量化,通过分数来决定相关科室的奖惩。

年终汇总全年的考核数据后,预算指标执行达到要求的成本中心,可用多种方式对成本中心责任人及员工进行激励,也可作为评定部门及个人优秀等级的条件之一。

当然这也不是一概而论的,特别是在不可控成本的部分,如果超出预算的部分是由于市场物价突然上涨或是国家下发的相关政策,那么这部分上涨的费用应该从成本的按照比例扣除,如果超出预算的部分是由于相关工作人员个人工作的疏忽或失误,那么就需要按照上述的要求进行考核。

4结论

事业单位已经逐步摆脱了传统的考核办法,融入了新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目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坚实的基础,为我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医疗、教育、社会公益等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

引进责任会计的管理机制,有利于帮助事业单位更好更高效与科学地进行内部绩效的考核,协助事业单位更合理地制定与完成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创造更大的价值。

运用责任会计的理论对事业单位内部组织进行绩效考核,能将考核目标具体化、量化,便于考核评价工作的实际操作各地区各事业单位还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过分地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完全放弃经济效益,要通过责任会计中各种具体方式,“摸着石头过河”,找到最适合本单位的方式,履行好事业单位的责任与义务。

*所得税会计实施存在问题与完善对策

一、所得税会计实施的国际对比与分析

(一)所得税确认的比较

对当期与递延所得税的确定便称之为对所得税会计的确定。

对当期所得税的确认应遵循的原则是,未及时缴纳的所得税均应作为负债进行确认,不管是在当期还是以前的会计期间;对当期或往期超出应缴额的已缴所得税应做为资产进行确认;可抵扣亏损用于往期所得税时,应在亏损发生期间把这项利益作为资产进行确认。

当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是负债的净变动额称为递延所得税费用。

所以说,要依据暂时性差异,这样才能确定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者是负债。

下面将会对递延所得税的资产或者是负债与国际和美国等进行对比解析。

1.递延所得税负债确认的比较

每个国家的所得税会计规定各不相同,每个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都要作为一种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规定,当然我国也包括在内。

不一样的会汁准则对例外情况也都有相应规定。

在国际所得税会计实施当中,以下情况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1)企业商誉。

(2)对单位在买卖里的资产做出的最初确定符合:第一,不属于企业合并范畴;第二,不对会计利润产生任何影响。

(3)对于下属的单位、各分属机构中的权益相关的应税暂时性差异,一定要同时满足下列要求:第一,母公司、股东拥有对该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时间进行控制的权利;第二,该暂时性差异于未来会计期存在不转回处理的可能性较大。

由上可知,国际所得税会计实施对根据购买法开展公司合并、公允价值计价的资产、商誉发生应税暂时性差异是否作为递延所得税负债给出了具体详细的说明。

依照美国所得税会计实施,不可作为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确定明确列出四种暂时性差异,除在可预见的将来会计期间差异产生明显转回。

相关专题 会计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