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对行政文秘日常工作的启示论文

青梅绿茶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青梅绿茶”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管理学对行政文秘日常工作的启示论文(共1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管理学对行政文秘日常工作的启示论文

管理学对行政文秘日常工作的启示论文

秘书学是一门研究秘书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性学科,秘书活动在我国历史悠久,但我国古代对于秘书活动的研究多为零散的、局部的。①西方现代秘书学传入中国之后,我国秘书学飞速发展,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都有了很大拓展,而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秘书学的研究一直没有和管理科学的理论相联系、相结合,行政文秘的日常管理工作缺乏科学管理理论指导。因此,把管理学的思想和理念应用到行政文秘的日常工作中,就变成了当今秘书学研究急需开拓的领域。

一、行政文秘的自我管理

行政文秘的自我管理对于自身素质增强、业务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文秘从业人员如能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也有利于更加顺利的开展日常工作,更好地辅助领导进行决策。

(一)彼得·德鲁克的自我管理理论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提出了“自我管理”的管理哲学理论,所谓自我管理,是指个体或群体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自身的活动,以期望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标;也就是个人对自己本身,自己的目标、心理、思想、行为等要素进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②这个理论对于行政文秘自我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管理的构成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

1.了解自身优势。

通过反馈分析的方法了解自身优势和长处,即做某件事时,个人对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预期并加以记录,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对结果进行反馈分析。通过反馈分析可以实现:(1)分析自己需要改善的技能,完善自身长处。(2)集中自身优势,将精力放在自己擅长的领域。

2.了解自身的行为方式。

包括:分析自己在沟通中扮演什幺角色,是倾诉者还是倾听者;认识清楚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式的特征,了解自己善于独立完成工作还是与他人合作完成工作。

3.了解自身价值观。

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不要求完全一致,但须大致相同,并能够互相并存。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有着各不相同的价值定位,要认清自己的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和谐共处,营造一个融洽的工作环境。

4.了解自身归属。

所谓归属是指个人应把握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劣势、优势,并清楚自己的归属,在机会来临时必须紧紧抓住,以取得事业成功。

5.了解自己应该贡献什幺。

即善于分析形势需要什幺,想要实现什幺样的工作结果以及如何完成工作。面对工作任务要认真分析,在现实状况下应该如何利用自己优势和工作方式,最有效地完成工作。

6.对关系负责。

个人必须充分了解上级、同级和下级的表达方式、价值观和优势,以提高沟通效果,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多数人都需要与他人合作,而且只有与他人合作人们才能更有效率。

(二)“自我管理理论”对行政文秘的启示

自我管理理论对于行政文秘有效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业务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行政文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经常进行反思,按照自我管理理论的六个组成部分进行自我管理,具体如下:

1.行政文秘要充分了解自身优势

自我管理理论主要要求自我管理者要做到以下两方面:(1)分析自己需要改善的技能,完善自身长处。(2)集中自身优势,将精力集中在自己能力强或知识丰富的领域。

2.行政文秘要了解自身的行为方式

行政文秘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要弄清自己属于“阅读型”还是“倾听型”的人、是擅长独自完成工作还是和别人合作一起完成工作。根据自己的性格特质进行信息搜集、建言献策等工作,确定自己擅长的学习和工作方式,用更高效的方式进行学习和工作。

3.行政文秘要对自身价值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所以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价值定位,这是自己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的前提。行政文秘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选择从业单位和行业,从而在一个和谐的`价值环境下开展工作,实现人生价值。

4.行政文秘要了解自身归属

行政文秘只有了解自己的优势、价值观、行为方式,并清楚自己的归属,才能抓住机遇,有一个良好的职业前景。行政文秘在弄清自己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和优势之后,要进行自我定位,确定自己的归属,顺利地开展工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5.行政文秘要协调各方关系

行政文秘需要承担维系人际关系的责任。文秘工作者需要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其他人与我们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人,有各自的处事方式,要相互包容;同时要了解他人的长处、做事方式、价值观,以便在工作中发挥各自优势,协同互助。

二、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

(一)SWOT分析

SWOT分析即优势(strengths,S)、劣势(weaknesses,W)、机遇(opportunities,O)和威胁(threats,T)的分析,从根本意义上说是一个决策过程,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③具体如下:

1.S(Strength优势)是内部因素,具体包括:有利的竞争态势;良好的形象;较强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领导的器重;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等。

2.W(Weakness弱势)是指在竞争中相对弱势的方面,具体包括:观念落后、思想不灵活、学历低、单位内部存在人际矛盾等。

3.O(Opportunity机会)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具体包括:提升学历的机会、能够帮助公司接到新订单、领导的关注等。

4.T(Threat威胁)也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具体包括:新的竞争对手;组织市场紧缩;行业政策变化;经济衰退;市场偏好改变;突发事件等。

(二)“SWOT”分析对行政文秘的启示

篇2:《论语》对文秘专业学习的启示论文

《论语》对文秘专业学习的启示论文

[摘 要]《论语》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它的一些特点与文秘专业相契合,比如,文秘专业学习的“礼”“信”“学”“思”“言”“行”以及可以运用到工作中的安贫乐道、过犹不及、泰而不骄、择善从之等思想。从《论语》的内容分析其对文秘专业学生素养培养的一些启示。

[关 键 词]《论语》;秘书;学习;文本

《论语》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而秘书,是一个综合性的职业,作为一名合格的秘书,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严谨的职业态度、认真的工作方式、良好的道德素养等。对仍在学习过程中的文秘专业学生来说,这些方面还是很欠缺的,因此《论语》对文秘专业的学习及未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启示。

一、关于《论语》与文秘专业的联系性分析

文秘专业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下,适应市场需求而产生的一个新兴的现代管理专业。它所培养的人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集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而《论语》是两千多年前先贤的思想集汇,其中一些知识历久弥新,顺应着时代有新的解释,能够给人以启迪。

(一)秘书的人际关系

秘书与领导的关系是一种与普通同事关系有区别的特殊关系。秘书隶属于领导,直接为领导服务,如何处理与领导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秘书的工作。在《论语》中,“君臣关系”与当代的秘书与领导的关系有些相似。领导是“君”,秘书为“臣”,“臣”辅助“君”。孔子宣扬“仁”“礼”等主张,这些主张现在仍适用于秘书与领导之间。

秘书是领导的助手,在处理与领导关系的同时,同事关系、客户关系等也同样需要处理,远近亲疏需要注意,因此秘书的人际关系也十分重要。与人交往时要以平常心去对待他人,将心比心,不能结党营私。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1]自尊自重,平等待人,与人为善。

(二)秘书的个人修养

从秘书的自身来说,《论语》中有许多观点可以借鉴来用于自身。秘书在工作中,例如,在信访接待中,要用合适的态度、恰当的方式来对待来访者,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直到让来访者满意为止;在与他人交谈时,尊重他人,不去刻意贬低他人,损坏他人的名誉,在交谈过程中要体现良好的风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多学会换位思考,当自己并不想做某件事的时候,先别急着推给别人,适当地站在其他人的角度上考虑这件事情,是不是会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之后再去询问他是否愿意做这件事,如果不愿意,那也不能强求。摆正自己的位置,这些小细节都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问题。

(三)秘书的工作方式

秘书是一项非独立的辅助性工作,秘书服务于领导。秘书的本质属性是助理性,它具有辅助决策、协调关系、处理信息、办理事务等职能。秘书工作事务繁琐、复杂,责任重。秘书要向领导提供准确真实的信息,拿出决策方案,参与实施决策,站在执行领导决策的角度协调方案执行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提出自己的建议。涉及重大的问题,及时向领导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二、《论语》对当代文秘专业素养培养的启示

从开始接触《论语》,一直到现在,有近九年的时间。每次学习,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感触会越来越深。《论语》的内容还是一如初学,而每个人对它的理解,却是增添了许多的个人色彩。作为一个文秘专业的学生,一些专业需要的知识和要求等可以从《论语》中得到启发。

(一)礼

“礼”是贯穿了《论语》的一个中心思想。“不学礼,无以立。”[3]“礼”作为中国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从小就被家长耳提面命要重视的,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在无形中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礼”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衣着整齐、仪容仪表整洁,展现自己良好的精神面貌;在学习课程中,礼仪规范、认真听讲,体现出秘书的专业性、严谨性姿态;在与朋友、同学交流中,措辞恰当、与人为善,展现良好的个人素养。

(二)信

“信”即诚信,诚实守信。“人而无信,不知其何也。”[4]一个人没有诚信,就如同建一座高楼大厦,这大厦高耸入云,然而地基没有夯实,最终的结果是一片废墟。没有诚信的人是无法与人交往的,最终也会和大厦一样一败涂地。学生应该在学习上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与人交往时要遵守约定,承诺是铜,践诺是金;在将来的工作中,要用信誉来树立自己的形象。诚信,可以说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标志。

(三)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5]比如一个伐木工要去砍树,首先想的不是要砍哪棵树,而是要先把斧子磨得锋利。因为锋利的斧子是能砍下自己想砍的那棵树的前提。斧子钝了,就算找到了那棵合心意的树,也是有心无力。学生也一样,现在所学的知识就是那把斧子,知识积累得越多,斧子便越锋利,这样在将来找工作的时候可挑选的余地就越大。学习就是在做准备工作,就是在储存自己的能量,等待能够发光发热的那一刻。

(四)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学习是要积极主动的,学习的同时要学会思考。如果只靠良好的记忆力去死记硬背地学习而不加以思考,那就好像在往脑袋里塞棉花。但如果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是在空想。

(五)言

说话是一种艺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话方式,各有特点,而这些不同的方式可以在第一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也可以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让人不想与之交谈,留下极差的印象。对文秘专业的学生来说,懂得说话的艺术非常重要。因为在未来将会从事的工作中,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如何在说话的时候照顾到他人的感受,给人留下好印象,这是我们在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课。

篇3:对经济管理学行为主体分析研究论文

对经济管理学行为主体分析研究论文

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的底子差异在于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中的人道假定。因此对做法主体的纷歧样以为或假定致使以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的底子差异。

一、主体的根本倾向差异

对做法主体根本倾向的抽象化知道构成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中的人道假定。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有纷歧样的派系,在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各自内部纷歧样派系之间的对人道假定的知道也纷歧致,但这种纷歧致辞只是迥然不同,而两门学科之间却有很大的差异。

榜首,经济管理学的人道假定。

经济人的做法决议计划从自个的经济利益动身,经过收益和本钱的对比使其净收益最大化。当然,讲到最大化时都是指必定条件下的尽也许大,而不是无限大,即最大化是条件极值。理性人的根本倾向和经济人共同,只是把经济利益扩大到归纳利益与长时间利益。如暂时的奉献是为了长远利益或心理上与威望上的满意。可是,经济学一起也以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钱银是通常等价物,并且具有可测性、可比性与客观性,因此是衡量买卖对象的价值与人的价值的难以替代的标准。所以归纳利益的基础当然是经济利益,其衡量标准也多用商场买卖价值。因此。经济学的做法即是理性的做法,理性的做法即是寻求利益最大化的做法。

经济人假定借助于可计量的钱银作标准,格外有利于定量化剖析或模型化,但经济人的假定的底子原因在于经济学的方针,而不是为了计量与模型化,这可从较少运用定量剖析与模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制度主义经济也挖于假定人是经济这一现实中得到证实。

机会主义即是不只寻求本身利益,并且想方设法用狡计来完成自个的利益,尽管纷歧定一切的做法主体都表现为显着的机会主义,但很难必定那些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更小。显着,新制度经济学在否定彻底理性的一起却更着重寻求经济利益及其手法。从做法主体的根本倾向来看,这和经济人假定并没有很大的差异。

第二,经济管理学人道假定。

经济管理学以激励人的积极性、进步安排功率为方针,有必要统筹多数人的通常做法与少量人的特别做法,由于少量的特别做法以对进步安排功率非常重要。正由于如此,经济学坚守着经济人假定,而经济管理学却以为寻求经济利益尽管是人的根本需求,但在人的多种需求中归于初级需求,因此经济管理学对人道的假定早已逾越了经济人假定,而有了杂乱人、社会人、管理人等新理论,沿着这一方向,经济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独立发展起来。

较早的管理思维中把人当作会说话的东西,以为人老是好吃懒做、好吃懒做,毫无责任心,麦格雷戈把这种传统称为人道假定的X理论。

今世经济管理学学派犹如森林,对对人道的假定也犹如森林,其间有代表性的是1978年诺贝尔奖得主西蒙在他的决议计划理论中论述的人道假定。他以为管理即是决议计划,并且安排中纷歧样层级的职工都在做决议计划,所以都是管理人。

第三,人道假定的差异及其对经济管理学的影响。

经济人假定简单明了、便了剖析,经济学以此为中心构成了正义系统与系统的办法、原理与规律;而社会人、管理人等假定内在丰厚、杂乱,难以构成正义系统。经济管理学在此基础上联系丰厚的实践,构成了艺术性与技巧性很强的很多办法原理与定理。二者各有优缺点,但差异是显着的。浅显地说,经济学中类似于“坏人假定”,经济管理学中类似于“好人假定”。

今世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都是学派树立议论纷纷。但由于经济学的人道假定对比共同,因此经济学原理与实证剖析范畴的不合并不是很大,不合首要的在经济学原理的使用与标准剖析方面。例如,经济学在纷歧样年代都有对比威望的教科书,非威望的教科书也是迥然不同。而今世经济管理学由于其人道假定不合较大,致使了几乎没有经典或威望的理论,也没有系统的理论结构,更没有威望的通行的教科书。有位经济学家从前说,两个经济学家在一起评论就会有三个经济学门户。借用这一思路能说,两个经济管理学家在一起讲座最少会有四个经济管理学门户。

二、主体的主体联系差异

榜首,经济管理学中做法主体的联系。

经济学研讨的中心是资本配置,分工和买卖是资本配置的首要的路径。经过商场进行买卖能把做法主体的自利性动机转化为共利的成果。即完成“片面为自个,客观为社会”。所以经济学中做法主体的联系首要的体现为商场买卖联系。商场买卖的直接目的是买卖两边都能取得利益,因此买卖两边是对等的契约联系。经济学中的人不只在品格上与位置是是对等的,并且常常学中也不大思考粹分工、岗位职责与个人特长等方面差异必定造成的层资差序与从属联系。这种联系能归纳为做法主体的等同性。

上述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在那一本教科书中明确指出,但它隐含在经济学的通常理论中。由于经济人假定是对每一个人都有用的,经济人并不是关起门来寻求利益最大化,而是在交流中完成利益最大化。由于每个人都有相同的倾向,所以自个利益最大化的限制即是别人相同的利益最大化。假如每个人在寻求本身利益过程中只许挣钱,不许你盈得,便不会呈现经济学中需求和供应的均衡,也不会呈现边沿收益等于边沿本钱的均衡。

第二,经济管理学中做法主体的联系。

经济管理学以激励人的积极性,进步安排功率为方针,从底子上说愈加尊重人、注重人的效果。当然经济管理学中的个别在品格上也是对等的。可是经济管理学不得不思考安排中纷歧样层级与纷歧样个别的功能。有的人分作为领导者,有的人分作为执行者,并且在纷歧样的场合下同一个人也要扮演纷歧样的人物,因此要把人看作“术业有专攻、能力有高低、位置有差异”的纷歧样个别。经济管理学中的人尽管在品格上是对等的,但在位置上是不对等的,这种不对等尽管不意味着高低贵贱的`差异,但意味着主体与客体、自动与被迫的差异以及功能的差异、对安排奉献的差异。这种联系能归纳为个别的差异性。

经济管理学中的一个根本原理是区分了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其间,人既是管理主体的中心,也是管理额体的中心。尽管同一做法主体在纷歧样的场合也许担任纷歧样的人物,但在同一管理过程中做法详细的人担任啥人物是明确差异的。这意味着经济管理学中人与人的差序联系是不行逃避的。

从上述剖析能看出,尽管理经济管理学没有明确提出们的差序联系,但大家联系的差序性确实是经济管理学中隐含的条件。

恰是由于经济管理学中的人是有差序性的人,因此在实践管理过程中格外着重职工要有敬业精神。由于实践生活中的不对等体会会伤害大家的积极性,经济管理学也很注重从心理上与感觉上给职工营建一种对等的空气,以裣职工因位置与人物差序致使物不对等感,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管理学和经济学方针剖析

管理学以完成安排方针作为自个的方针,把激励人的积极性、进步安排功率作为一种手法。有必要统筹多数人的通常做法和少量人的特别做法,由于少量的特别做法以对进步安排功率非常重要。正由于如此,经济学坚守着经济人假定,而管理学却以为寻求经济利益尽管是人的根本需求,但在人的多种需求中归于初级需求,因此管理学对人道的假定早已逾越了经济人假定,而有了杂乱人、社会人、管理人等新理论,沿着这一方向,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独立发展起来。

管理学和经济学他们的学术分工纷歧样。经济学的方针是在资本必定的情况下,为了完成全部人类或许说全部社会的利益,以及完成方针有的手法。象微观微观经济学,农业经济学、世界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都是以地域或许行业的不同在完成财富最大化方针的。而象计量经济学、博弈论则是经济学剖析东西的改善。而制度经济学,家庭经济学和公共挑选学派的呈现,则是经济学剖析办法的延伸和改善,是从另一个视点去解释经济景象,把经济学的剖析办法延伸到社会学、政治学等其它学科。在斯密的理念中,经过社会分工,经过交流,经过商场竞争,就能依托人的片面为自个,客观为他人的做法,完成全部社会的财富的添加。在经济学的世界里,做法主体之间是自在的、对等的。社会中的人是分层次的,可是在经济活动中,则是对等的。当然经济学发展到今日,实践上更多的是进行部分的改善,有些是涉及到本源问题,有些是对本来的理论作部分的完善。

篇4:浅析政治经济学对企业财务管理学的意义论文

浅析政治经济学对企业财务管理学的意义论文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政治经济学,但很少有人讲政治经济学对企业财务管理学有什么具体意义。无论从理论视角还是从现实实践来看,都需要对这一问题做出正面回答。当今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学确实需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讲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辩证发展关系的,企业财务管理也需要处理好企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企业的财务关系与财务活动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用来处理生产关系、财务关系的,但一定要与企业的生产力、财务活动相适应。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统一的:他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人性”、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是由人所处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因此,我们企业财务管理必须在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中来分析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我们必须对脱离社会关系的`个人的所谓“理性经济人”假设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出发点保持清醒认识。这一假设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建立在企业生产力、企业财务关系这一基础之上的,我们必须根据企业生产力、企业财务关系来理解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不能取决于人的意志,而是取决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与财务关系。

企业财务管理必然涉及财务利益分配问题,必须对企业中日益严重的财务利益分配两极分化现象保持警惕。财务利益分配两极分化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有目共睹。私营企业还难以摆脱资本家对工人的无情剥削,财务利益两极分化还将长期存在。但作为社会主义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还是有义务提醒企业所有者、经营者,要尽量避免财务利益两极分化扩大化,资本家要履行社会责任。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财务管理要对财务利益分配两极分化严格加以控制,在制定企业财务政策方面要有清醒认识,要限制那些容易导致财务利益两极分化的财务政策在企业合法化。要注重劳动者权益保护工作,对强化资本收益的财务政策要敢于说“不”,比如不容许资本参与税前收益分配,不容许资本所有者拿高额年薪等把更多利润装入自己口袋的行为在企业存在,不容许利用资本特权大搞财务利益输送等。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应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财务价值观,树立劳动创造价值理念而不是资本创造价值理念。我们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要鼓励人们诚实劳动,而不是鼓励人们惟利是图、投机取巧;要鼓励人们精诚合作,而不是尔虞我诈;要鼓励人们树立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意识,而不是个人主义、资本主义意识;要鼓励人们诚实守信,反对弄虚作假,坚决抵制做假的账行为。过去批判企業“利润挂帅”固然不对,但把利润当成企业的唯一目标,形成利润崇拜、利润拜物教也不正确。在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能忽视资本利得,但也不能无原则放大资本利得,要让资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而不是让资本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

当今的生态危机问题正在威胁着整个人类社会,企业财务管理对此也要有所作为,不能成为生态危机的加剧者,而应该成为遏制生态危机的有生力量。可以肯定地说,造成当今生态危机的原因很多,企业是重要原因之一,主要在于企业资本对利润的疯狂攫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资本在本质上是反生态的,资本对利润的无止境追求决定了它对自然界的利用和破坏也是无止境的。消除生态危机必须要对企业资本的使用做出限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财务活动严加制止。要鼓励企业在修复生态环境方面进行投资,要在企业环境会计、环境财务管理方面有所作为。

20世纪80年代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教材还可以明显看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内容,如资金运动理论、利润分配理论、财务监督理论、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财务利益关系理论等。后来因为强调与国际接轨,一边倒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财务管理教材,企业财务管理教科书就难以看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踪迹,这应该是我们的失误之处,今后应该加以纠正。

篇5:《行政文秘实务》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行政文秘实务》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摘要】

行政文秘实务课程本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将此课程引入工商管理专业是考虑到企业对基层助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该课程原本的课程内容体系和传统的授课方式并不适合工商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而且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也不够。因此必须要对该课程的教学做出一些改变,以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

高职;行政文秘;课程改革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服从并服务于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需要,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念在高职教育中的体现。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行政文秘课程中到底该学会哪些知识和技能才能满足他们的就业的需要呢?这就需要我们本着将来就业岗位“需用、够用、实用”的原则来重构教学内容并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课程,认真参与,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

一、为了保证课程的授课效果,必须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

秘书课程和其他课程不同,它没有深奥的知识,没有复杂的理论体系,似乎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因此学生很容易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男生,他们抱着我将来又不当秘书的心态来学习这门课程,在课堂上,不融入,不配合,会起到反作用。因此课程之初,让学生充分认识该课程的教学意义非常重要。在这一点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引导学生通过秘书工作钻石图,充分认识秘书职业工作和职业发展方向,这是一个从基层文员到助理秘书,再到中层管理、甚至高层管理的职业。

(二)讲述已经毕业的学生在职场上因小失大、因小获益的真实故事,引导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认真学习秘书课程每一个“小”知识、“小”技巧。

(三)和学生一起思考关于秘书职业工作和职业特点,胜任素质的一些问题,比如:你认为秘书是一个怎样的职业?这个职业对人才有什幺要求?你想过从事这个职业吗?你适合这个职业吗?引导学生形成对秘书职业的正确认知,从而重视课程本身。

(四)最后,通过思考:“如果你想从事与秘书相关的职业,你需要学习哪些知识与技能?”和“如果你不想从事与秘书相关的职业,学习秘书对你有什幺好处?”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学习秘书是一门人人受益的课程,无关乎将来的职业方向。

二、为适应企业人才需求,重构教学内容体系

对于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更多的是去企业而不是行政事业单位,因此,该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就业需求,已经慢慢偏离了行政秘书工作,而转向企业秘书实务,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重构。

行政文秘工作突出表现为办文、办事、办会三个部分,而这三个部分更多的强调的是写和办的能力。但企业秘书涉及到的工作内容更多更杂,工作范围更大,为了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将来企业秘书的相关工作,增设了更多的企业秘书工作的实操任务。

因此,教学内容重构为:

(一)秘书职业认知

除了理论认知之外,更加突出体验认知,通过给学生介绍案例、放映秘书工作视频、让学生参观及访问企业秘书工作,谈出自己对秘书职业工作的感受,从而获得对秘书职业工作的感性认知,引导学生学生树立现代秘书观。

(二)秘书接待工作

接待工作是秘书的日常工作内容,但又不同于其他日常工作,因为接待工作的好坏,不但直接体现了秘书个人的素质和能力,更能直接反映出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企业形象。因此,将秘书接待工作做为一个单独的学习任务,学生要经历:规范接待礼仪、接待来访个人、接待来访团体,特殊情况接待四个环节的`学习和实训才能胜任接待工作。

(三)办公室事务工作

这部分无论是行政秘书还是企业秘书,都是庞大、繁琐又重要的工作模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文秘人才的要求更高,中小民营企业往往要求文秘人员身兼数职,集文秘、人事、档案、财务、会务工作于一身。所以这个部分需要通过办公环境设计,日常事务处理,工作日程安排,商务旅行安排,信息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档案管理等学习和实训环节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强化。

(四)秘书办会工作

与行政秘书实务的内容安排大同小异,也是通过会议筹划、会前准备、会中服务、会后落实四个环节推进学习和训练的。但是企业中,大会毕竟比较少,一般都是临时性的小会和部门、公司例会,临时性、突发性比较强,流程性差,各种小矛盾与小问题都可能在会议前、中、后出现,这就更加强调秘书的协调与沟通能力。

(五)商务文书写作

这不是一门课程可以解决的问题,这跟学生的语文水平、写作功底有很大的关系,况且工商专业一般都会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因此这部分的写作要求、写作方法的教学就会相对弱化,而强化的是秘书的写作思维,即“假如我是领导,应该如何考虑这个问题?”。这是一种理念,一种意识,一种秘书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

(六)商务PPT制作

商务PPT的设计与展示是现代企业的办公工具,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高职学生一般会在计算机基础和办公应用课程中,系统学习PPT的制作,但是秘书实务课程与计算机专业的授课方向不同,计算机专业主要教授学生PPT制作的方法,而秘书课程更加强调的是商务PPT的设计理念,即:一目了然、视觉化、结构化,而要达到这三个要求,学生在设计方面必须深入学习。

三、为提高学生秘书工作技能,创新教学方法

“重于做”而不是“重于知”,是高职院校实务类课程的教学主旨,而秘书实务课程因其内容繁杂、办会和办文又相对抽象,实践教学环节就会相对缺乏,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很难得到保证。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将内容情景化,在情境模拟中开展教学,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学习情境作为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教学,并引入企业作为依托,勇敢的走出校园,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企业真实的秘书工作中。

比如,我院的文秘课程就是依托于一家做会务服务的公司,我们满足他们办会的用人需求,他们让我们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会务服务中去,让他们亲身体会会务管理的知识和技巧,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这为他们将来胜任企业秘书工作提供了直接的经验积累。如果能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承担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一定会非常有益的。

篇6:乡镇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几点启示论文

乡镇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几点启示论文

乡镇行政服务中心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载体,更是服务“三农”、推动农村综合改革的主要抓手,笔者在暑假期间,调研了多家乡镇行政服务中心,并认为蒲阳镇便民服务大厅的做法值得借鉴。

一、蒲阳镇便民服务大厅简况

蒲阳镇便民服务大厅于7月6日开始运行,集中全镇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事项,设立惠农政策、社会事务审批、计划生育、农业技术与信息服务4个窗口,统一办理行政许可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成立伊始,便民服务大厅本着服务经济发展、方便人民群众的宗旨,按照热情、周到、廉洁、高效原则,实行“一体化办公、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办结”的管理体制,认真办理各种群众需要的各种服务,收到良好效果。

二、经验介绍

(一)领导重视

在乡镇行政服务中心的确立缺少坚实的合法性基础,没有强有力的可支撑的法律体系的情况下,领导的重视程度最直接、最重要地关系着乡镇行政服务中心的运行效果。

1、加强硬件建设。认识深度,决定行动力度。蒲阳镇党委、政府认识到乡镇行政便民中心的建立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方便群众、密切党群关系,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镇党委、政府前后投资20万余元,对服务大厅进行了装修,大厅4个窗口都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在大厅内安装有空调、电话、饮水机,摆放有等候椅、高脚凳等设施,在这样的环境里,来这里办事的群众的'心情也敞亮舒适多了。

2、抽调精干力量。便民服务大厅成立之初,对于工作人员的选配,镇党委、政府采取个人报名、公开考试、组织考察的程序,选调了10多名业务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乡镇干部充实到服务大厅工作,为做好服务大厅各项工作奠定了人力基础。

(二)提高人员素质,确保服务水平

1、加强业务培训。为提高大厅工作人员素质,镇党委、政府先后多次聘请专家教授或县直部门主管领导对工作人员进行了礼仪培训和业务培训。还组织工作人员到外地培训学习,提高了大厅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2、开展评比活动。在便民服务大厅开展“文明窗口、先进个人、党员先锋岗”评比活动,对于工作出色,群众公认的人员和窗口,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单位和个人评先的重要依据,大大激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通过各项措施,“中心”工作人员素质得到了提升,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为了更好地配合做好特困群众摸底和补贴发放工作,很多民政窗口工作人员主动进村入户,了解情况,掌握底码,确保真正困难的群众列入到国家补贴享受范围。同时,对于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特困群众,工作人员还主动把补贴款送到家中。

(三)创新工作模式,确保方便群众

通过服务平台与群众无缝对接、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工作流程与健全监督机制等模式,切实方便了群众,并被顺平县委、县政府作为典型,在全县推广开来。

三、实际效果

(一)提高了为民办事效率

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三个明显转变”,即变群众跑办为替群众跑办,变不着急办为及时办,变随意办为规范办,真正做到了为群众着想,让群众满意。

(二)提升了乡镇政府形象

下大力加强硬件建设,改善了办公环境,提高了办公条件,同时将工作人员的办公室与宿舍分离,实现办公与休息分开,极大地提升了政府机关的整体形象。另外,通过服务大厅的建设,乡镇干部真正实现了工作作风、服务意识、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四个转变”,宗旨意识进一步增强,群众办事顺畅了,基层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得到极大提升。

(三)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大厅在为群众审批办证、化解矛盾的同时,主动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和技术服务,积极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和参加农村信用合作社,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架起了一座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设立信访接待窗口,实行全天候开门接访,让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理有地方讲”,及时化解了矛盾纠纷,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四、建议

乡镇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是一项较新的工作,还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完善,使乡镇行政服务中心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调查的多家乡镇行政服务中心来看,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乡镇行政服务中心电子政务建设落后。电子政务建设是提高行政效能的重要手段,对精简业务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有效的整合资源,构建网络平台,实现全天候服务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建议,乡镇行政服务中心,要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并至少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中心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二是中心与其它部门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的信息共享和实时沟通;三是中心与公民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

篇7:浅谈行政哲学对历史哲学的借鉴论文

浅谈行政哲学对历史哲学的借鉴论文

当前我国行政哲学仍处于拓展与深化研究阶段,学界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行政哲学的概念界定、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基本功能、学科定位及其研究意义等方面,但缺乏对我国历史上行政实践与思想发展规律的探讨,特别是缺乏对其他哲学分支学科体系的学习和借鉴。 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将“行政历史哲学”作为第十届行政哲学研讨会的主题,开拓了行政哲学研究的新领域。但是,要探讨“行政历史哲学”的论域,首先必须厘清行政哲学与历史哲学之间的关系,进而对行政历史哲学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一、行政哲学与历史哲学的内涵及其研究述要哲学的核心是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分支学科是探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具体领域的表现。那么,行政哲学和历史哲学就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分别在行政领域和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总结与概括。行政哲学是行政领域中的世界观、认识论、价值观和方法论,历史哲学则是历史领域中的世界观、认识论、价值观和方法论。

(一)行政哲学研究述要

1. 西方行政哲学研究述要

西方行政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存在性问题,拉里林恩提出“什么是行政哲学?我们所希望的是只停留在学术上的社会建构吗?” 认为行政哲学并不存在;JS朱恩认为“行政哲学关注公共管理中概念性问题的研究”,主张“行政哲学早已存在但并未成型”;马歇尔迪马克则认为行政哲学存在且必要。二是研究路径,存在以哲学理论或行政哲学为基础的两种倾向。三是研究内容,既关注行政哲学的概念、模式等理论问题,又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具体行政问题,同时注重对各个不同流派的行政理论分析中得出一般性的哲学概括。

2. 中国行政哲学研究述要

国内行政哲学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随后在公共行政实践与理论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得到了较大程度的重视,行政哲学的概念界定、研究对象和内容、功能探讨和学科定位、研究意义等方面得到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是对行政哲学的理解和界定并不一致,如:幸强国认为行政哲学是“对行政目的、行政伦理和行政决策的理性思考”;芮国强、乔耀章认为行政哲学是“关于行政观的学问”;吴元其认为行政哲学是“研究行政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关系的哲学理论体系”;何颖认为行政哲学是“对人类行政活动过程本质与规律的认识的反思活动”,黄显中认为行政哲学是“以政府公共性理念及其现实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可见,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切入,其关于行政哲学的回答也就存在较大差异。

我们认为,行政哲学是“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角度,对行政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括。” 它通过“对行政生活的哲学反思”,以“探索行政之真,追求行政之善,塑造行政之美,建构关于行政生活的真的理念、美的理念和善的理念,趋使行政生活达到真善美统一的境界。”

(二)历史哲学研究述要

1. 西方历史哲学研究述要

目前西方历史哲学已形成思辨的历史哲学、分析的历史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三大流派:思辨的历史哲学是“以实际历史进程为对象,探求制约历史事件的普遍法则或规律、历史中的秩序与目的、历史演变的模式及动力等等”。如黑格尔认为“一部世界史就显示为精神上自由意识的发展和实现”;斯宾格勒强调“世界历史就是各种文化形态的‘集体传记’”;汤因比更是以 21 个文化单元来探索全世界“历史事实背后的意义”。

分析的历史哲学强调“对历史认识的性质和方法的分析”,“对历史知识进行一番哲学的批判”。 它将历史认识论作为准确理解历史本身的前提,关注的是历史知识或认识。如克罗齐认为历史哲学是“有关历史认识论的研究”,柯林武德直接指出历史哲学就是“反思历史思维”。 实质上,这种脱离了历史本体的分析的历史哲学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终将陷入逻辑泥潭。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则是对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的超越,将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与历史方法论有机结合的科学逻辑体系。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超越了传统的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它是从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角度研究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既关注历史过程本身如何发展,又对历史过程与历史观念的关系问题进行反思。

2. 中国历史哲学研究述要

当前中国历史哲学研究正在向“自为”方向努力,不再仅仅局限于用西方历史哲学思想来剪裁中国历史。总的来说,国内历史哲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层面:一是以西方历史哲学为研究对象,既有对西方历史哲学的整体发展进程的探讨,又有对维科、黑格尔、康德、狄尔泰、本雅明、汤因比、马克思等西方著名学者的历史哲学思想的具体分析。二是以我国古代的史学理论为研究对象,在对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顾炎武等人的历史哲学思想,以及程颐易学、邵雍象数易学中的史学精神等内容的研究上取得了较大成就。三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为基础,结合我国社会实际与具体情况,通过对一些时代议题的分析与讨论,不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内涵与内容。

尽管当前学术界对历史哲学的理解存在诸多争议,但我们认为,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才是正确把握与揭示历史规律、指导与引领历史前进的科学思想,开拓了认识历史的新天地。

二、行政哲学与历史哲学的比较

行政哲学以行政管理领域的人类活动为研究对象,而历史哲学则以全部人类活动为研究对象,因而行政哲学与历史哲学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些显著的区别。厘清两者在学理上的各方面关系,对当前我国行政哲学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行政哲学与历史哲学的联系

1. 研究内容上共时态与历时态的交叉重叠

行政的发展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行政活动也就构成了历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从共时态上来看,一定时期内的历史必然包括该时期内的行政管理活动;从历时态上来看,一定范围内的行政管理发展史或实践史也必然属于该范围内的全部历史活动范畴,而且是研究该范围历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史料。因此,行政哲学与历史哲学在研究内容上必然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要么相交于共时态内的行政活动,要么相交于历时态上的行政史。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行政哲学的研究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历史哲学的研究范畴,但不能说行政哲学属于历史哲学,或者历史哲学包含了行政哲学,因为两者的研究任务并不一致。

2. 研究路径上“实然”与“应然”的有机统一

行政哲学与历史哲学作为哲学的两个分支,自然也是遵循哲学研究的一般路径(实际——认识——实际)。行政哲学与历史哲学都是以行政生活或历史实际为研究中心,从哲学的角度“批判”与“反思”行政生活或历史实际中的各种突出问题,从而达到帮助行政主体或历史主体更好地认识行政或历史的目的。所以说,两者在研究路径上都体现了“实然”与“应然”的有机统一:其一,行政生活或历史实际处于根本性的地位,为行政哲学或历史哲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动力之源,对行政哲学或历史哲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二,行政哲学与历史哲学必须是关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现实生活世界的认识,而不是对外在于人的抽象世界的思考,必须立足于人的社会实践形成合理的理想构图。其三,行政哲学与历史哲学除了“认识行政”或“认识历史”外,还应具有“改造行政生活”或“引导历史实际”的功能。将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行政知识或历史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去指导与改造客观的行政或历史发展。

3. 研究取向上“真、善、美”的共同追求

由于主体的能动性与选择性,行政主体或历史主体在对行政生活或历史活动进行逻辑思考时,往往存在一种理想愿望或超前反映,而且都表现为行政主客体或历史主客体之间的真、善、美关系。作为人类社会所追求的崇高理想,真、善、美既是行政生活所必须遵循的基本价值尺度,也是历史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价值尺度。行政哲学或历史哲学通过对行政生活或历史活动的哲学反思,不断探索与塑造行政或历史中关于真的理念、善的理念、美的理念。

(二)行政哲学与历史哲学的区别

1. 学科成熟程度的区别

尽管历史哲学在当代中国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但其在西方已有较长历史并得到广泛讨论,在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等方面都较行政哲学相对完善。一方面,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行政哲学研究起步于 20 世纪 80年代,虽然在不到 30 年的时间里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仍处于初创阶段。而历史哲学从 18 世纪诞生至今,取得了丰硕的成就。尤其是马克思的《历史学笔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鸿篇巨制,都是西方历史哲学得以成熟的重要基础。所以说,从形成条件和发展历程上来说,历史哲学都远远成熟于行政哲学。另一方面,从理论构建上来看,虽然行政哲学和历史哲学的内涵界定、学科定位、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意义等方面都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与探讨,但从理论分析的深度与广度来看,历史哲学研究仍要优于行政哲学研究。总之,与行政哲学相比,历史哲学在研究历史和研究成果方面都要相对成熟与完善,对行政哲学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 研究对象的区别

行政哲学与历史哲学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存在显著区别:一方面,行政哲学以行政生活为逻辑起点,研究行政生活中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历史哲学则以历史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另一方面,作为揭示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哲学,其研究任务更为艰巨与繁杂,因而其研究对象也要比行政哲学更为丰富与多元。行政哲学从行政生活内部出发,探讨行政的本质和规律。历史哲学则因历史主体视角的不同,而呈现出一个庞大的对象体系:一是现实的人,因为人的存在和活动就是“历史”,所以这是历史哲学的首要研究对象;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通过研究客观历史现象把握历史的本质与规律;三是历史认识,通过研究认识主客体关系寻找历史认识的本质与特征;四是认识历史的根本方法,以根本方法为研究对象来构成科学化的历史方法论;五是历史价值,以历史价值的存在形态与类型、历史评价的尺度与结构等内容形成历史价值论。所以说,历史哲学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不同的具体内容,共同探寻历史的内在结构和基本规律,从而构成关于历史的全面系统的总体图景。

3. 主客体关系的区别

行政哲学中的行政主体是指有目的、有意识的从事行政活动的人,[20]行政客体是行政主体直接作用的人、财、物等。行政主体与行政客体既对立又统一:其一,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行政主体管理、支配着行政客体,行政客体服从、追随于行政主体;其二,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行政主体在作用于行政客体的同时,也受到行政客体的制约和影响;其三,两者之间能够相互渗透与转化。行政主体会容纳行政客体的某些属性,行政客体也会烙上行政主体的部分印记,而且行政主体与行政客体能够在特定条件下直接相互转化;其四,两者能够共同发展。行政主客体之间的矛盾运动同时作用于行政主体与行政客体的发展,是行政发展的动力之源。

历史哲学中的主客体关系主要是对历史认识而言,历史认识的主体是历史学家和各类历史工作者,其认知水平受制于其个人素质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认识的客体是历史过程或过去的客观的社会实在,它会随着社会发展而愈加丰富。在这里,历史哲学的主客体关系明显区别于行政哲学的主客体关系,历史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一种认识与被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客体决定主体,过去的历史现象决定历史学家认识的具体内容,主体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进行抽象思维。其次,主体对客体具有能动的创造性反映,既表现在主体对客观历史事实的筛选、甄别、描述等有目的性的活动,又表现在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加工、创造等分析批判性活动。

三、行政哲学对历史哲学的借鉴

综上所述,尽管行政哲学和历史哲学都属于哲学的分支,但历史哲学在发展历程和理论构建方面都比行政哲学更加成熟,且行政哲学与历史哲学在研究内容上具有共时态与历时态两个层面的交叉重叠,这就为行政哲学研究借鉴历史哲学提供了可能,从学科发展的现实需求上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行政哲学究竟如何借鉴历史哲学,将其有益的、可行的研究经验融入行政哲学的研究与发展中,也是值得深思和考量的重要话题。

首先,注重对行政历史的研究。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一切现实存在都是历史生成的结果,所以历史哲学既重视现实,又关注非现实的历史。它“从非现实的历史出发,经过现实,又指向了非现实的历史。” 而且,“任何哲学研究都内涵着一种历史的维度——它要求我们对任何哲学问题都不能超越其对象的历史性而静态地研究”。 所以说,行政哲学的研究也应借鉴历史哲学关注历史的优良传统,加强对行政历史的研究,从行政历史中探寻行政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如前文提到的,行政生活作为行政哲学的研究对象,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发展中的存在物,是一个对过去、现实和未来的包容性范畴。那么对行政哲学的历时态研究必然也是行政哲学学科体系构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对当前学界共时态研究的有力补充与支撑。从统治行政到管理行政、再到治理行政,行政发展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对行政历史的研究,既要从公共行政发展的实践角度考察,又要从行政学科发展的理论角度考察。对整个行政历史进行客观梳理,充分挖掘西方行政历史与中国行政历史中蕴含的行政哲学思想,从而为行政哲学研究提供夯实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渊源。需要指出的是,对行政历史的研究,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倾向,一种是行政哲学史,另一种是行政历史哲学。行政哲学史是对行政哲学发展历程的归纳与总结,属于哲学史研究的一个具体范畴;而行政历史哲学是对行政历史的本质和规律的概括与反思,属于行政哲学研究的一个具体范畴。但无论最终落入哪种倾向,都是对行政哲学学科体系的进一步丰富与完善。

其次,重视对行政人的关注。 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才是历史的主体,人的创造性活动就构成了历史。因而,历史哲学的立足点就在于人类实践活动,处于主导性地位的人既是创建历史的主体,又是认识历史的主体。也就是说,人既作为社会存在形成历史过程,又具有社会意识实现历史认识。而行政哲学的逻辑起点就在于行政活动,是由行政主体与行政客体相互作用而成,其中人也是最关键的要素,所以必须重视对人的关注与研究。一方面,行政主体是由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许多人构成的综合体,需要相互协作与配合。对人的本身的探讨,对人性假设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把握行政主体的施政思想与行为,为整个主体系统的正常运转提供根本性的指导。另一方面,在行政客体系统中,人既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而客观存在,又区别于其他客观物质具有意识和感情,是主导、管理其他要素的主体。因而行政主体对行政客体的作用实质上就是对人的作用,所以必须强调对人的根本看法的研究,从哲学高度把握人的真实本性,从而更好地帮助行政主体对行政客体实现有效管理,同时促进行政客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总之,人是一个个体与类、主体性与客体性交织的矛盾统一体,分析人在行政活动中的地位,以哲学思维理解与把握现实的行政活动中的人,挖掘行政人的本质特征与规律,构建行政哲学领域的行政人学基础或行政人学理论,能够为行政哲学研究提供深厚的理论根基,能够从人的存在出发找到行政活动的真相,也有利于现实层面上行政人格的塑造以及“以人为本”的真正实现。

再者,深入对行政实践活动的把握。 由于人的生产生活及其衍生出的各种社会关系就是创造历史的过程,因而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就在于人类实践活动,忽视了对实践活动的认识,历史哲学也就无法成立。行政哲学亦应如此,作为行政哲学之逻辑起点的行政生活,不仅由行政主体通过具体的行政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而且随着行政实践活动的变化与前进而不断发展,因而对行政生活的认识必须深入对行政实践活动的.把握,在实践的真义中研究行政哲学。实质上,行政哲学本身就从属于实践哲学的范畴,因为行政生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而存在,以人类社会生活为研究起点的实践哲学自然也就囊括了行政哲学的研究领域。所以说,行政哲学立足于行政生活,以行政实践活动作为研究起点,不仅是对历史哲学的借鉴,也是其自身发展所必需。行政生活的实践性既表现在行政主体的日常行政实践、行政改革实践等物质层面,又表现在行政主体的价值观念对社会道德的示范与影响作用等精神层面,是一个发展的、具体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统一体,是行政哲学研究的现实基础和最终归宿。但当前学界对行政哲学的研究起点仍是众说纷纭,尚未达成共识,亟需借鉴历史哲学的研究路径,将行政哲学的“阿基米德点”定位于行政生活,深入对行政实践活动的把握:一方面要回归行政生活,以行政实践活动为基础性对象。行政哲学具有抽象性与思辨性的特征,但绝不是纯粹地形而上学地“书斋”中的思辨分析,而是立足于行政实践活动的“户外”行政生活的实践反思。因而研究者们关注的应是行政生活中的各种突出的、具体的、现实的问题,实现从立足于行政知识到立足于行政生活的转变。另一方面,以实践思维方式构建行政哲学学科体系。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理论体系有机统一起来,探讨行政生活中的现实议题,形成包括生活与行政、人性假设与行政、公共利益与行政、知识与行政、理性与行政、民主与行政、效率与行政、公正与行政等具体内容的系统学科体系。

最后,加强对行政方法论的探讨。 在历史哲学研究过程中,一方面基于客观现实的辩证思辨过程,对历史运动的逻辑把握,本身就是历史方法论。另一方面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对历史本质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把握,而这一根本看法或观点又反作用于人类历史活动,所以同时又承担着历史方法论的职能。行政哲学研究没有正确的方法论的指导,就难以完成揭示行政活动本质的任务,难以形成科学的行政哲学理论,因而必须注重对历史哲学方法论的借鉴,加强对行政哲学方法论的探讨。一是借鉴唯物与辩证相统一的方法论。马克思从实践方面理解历史和对历史认识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等多重关系的阐述就深刻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对行政哲学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行政活动以客观自然和现实的人类社会为存在基础,其逻辑结构也是形成于长期积淀的客观物质世界,而不是一种纯主体性的封闭活动。而且,行政活动的实质是关于行政主体与行政客体的关系问题,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对行政活动的研究,不仅要从客观存在的“人”和“物”出发,还要辩证分析行政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真正揭示行政本质与规律。二是借鉴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在揭示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人的自我实现活动与利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等一般概念进行的抽象思辨的结合,就有力证实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的重要性。对此,行政哲学研究既要梳理人类行政活动的起源、发生和演化等历史进程,又要剖析发展成熟的行政活动的要素、结构与功能等立体形态,从而共同揭示行政的内在规律与本质。事实上,历史与逻辑本身就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而存在的,历史总是以过程的形态展示着逻辑,而逻辑总是以浓缩的形态积淀着历史,因而在对行政历史的考察中,必须以对行政逻辑的分析为依据;在对行政逻辑的分析中,也必须以对行政历史的考察为前提,这样才能客观、全面地揭示行政本质及其规律。

四、行政历史哲学的论域

通过对行政哲学与历史哲学的关系进行多角度分析后,得出了行政哲学对历史哲学的具体借鉴途径,最后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行政历史哲学”,过渡到了对行政历史哲学的初步探讨。

从借鉴行政哲学的定义出发,可以将行政历史哲学理解为是对行政历史生活的哲学反思,是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在行政历史中的具体表现的研究。它是从哲学思维的高度把握行政历史活动,探寻行政历史中的世界观、价值观、认识论与方法论,对行政历史的一般规律和本质进行哲学层面的概括与总结。

首先,从学科归属上来说,历史哲学是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探讨,是涉及整个历史进程的宏观性研究,其本质与规律都是基于整个社会历史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概括;行政哲学是对行政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探讨,是涉及行政领域的具体性研究,其本质与规律是基于整个行政的一般性概括。而行政历史哲学探讨的关于行政历史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内容,仅属于行政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范畴,是行政哲学理论的一部分,但不属于历史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范畴,因为它不是关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最一般、最普遍的本质及规律的内容。所以说,行政历史哲学并不属于历史哲学范畴,只是属于行政哲学中的一个具体分支。

其次,从研究内容上来说,虽然行政历史哲学不属于历史哲学范畴,但其具体研究内容的构建可以适当借鉴历史哲学的研究思路,以便对行政历史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与把握。行政历史哲学的基本任务在于揭示行政历史主体与行政历史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概括行政历史的本质及其内在进程的一般规律。因此,行政历史哲学的研究内容应当包括行政历史本体论、行政历史认识论、行政历史价值论和行政历史方法论等四大范畴。

其一,行政历史本体论是对行政历史的本质、结构、动力及趋势等内容所作的哲学概括,是挖掘行政历史现象背后的内部的、间接的“存在”。行政历史是人类行政活动的演变历程,是对过去、现在、未来的人的所有行政实践活动的综合,其实质就是行政历史主体与行政历史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行政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力量源于行政历史主体与行政历史客体之间的矛盾。

其二,行政历史认识论是以行政历史本体论为前提的,主要研究行政历史认识的本质、特征与方法等内容。行政历史哲学将行政历史作为认识客体放到与行政历史认识的关系中,基于行政历史认识与行政历史本体相符合的根本原则,探讨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对于以行政人为主体的各种行政历史现象的认识过程及其一般规律,从而形成对行政历史认识的归纳与总结。

其三,行政历史方法论以行政历史本体论和行政历史认识论所揭示的行政历史本质及其进程的固有辩证法为基础,主要探讨人们认识和创造行政历史的根本方法的本质、内容及特征等问题。人类在行政历史活动中形成的对于行政历史本质及其规律的哲学把握,反过来又成为指引人类行政历史活动的总的方法。其四,行政历史价值论主要探讨行政历史价值的本质、由来及类型、以及行政历史评价的结构、尺度等问题。行政历史活动在一定的“价值”引领下展开,如“真”、“善”、“美”等价值取向就是行政历史活动的重要标尺,其具体内涵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与提高。

篇8:对档案工作实施目标管理的探讨管理学论文

对档案工作实施目标管理的探讨管理学论文

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现代化管理方式,已经引入我国的各种经济运行机制,并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档案部门的目标管理,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档案工作目标管理也在不断完善和深化。为了适应各时期的需要,把竞争机制引入档案工作,促进了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一、实施目标管理的重要性

目标管理是综合管理的有效方法。在实行目标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考评办法,明确考评项目的指标,内容应简单、明了、具体,使之操作方便。它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实施目标为导向,以考核评价为终结,又以该终结为新环节的起点。它是一种在更高层面上组织和实现档案目标的管理制度。

档案馆(室)所处的地位,要求实行目标管理。我国档案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计划纲要提出的.档案工作的奋斗目标是:“建成一个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有效服务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档案事业体系。”这充分说明,档案工作的重要地位,迫切要求提高效率,优化工作程序。这就要求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作保证,从管理入手搞改革,向管理要效益。

档案馆(室)的现状,要求实行目标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档案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档案馆(室)工作的现状,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无论是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还是档案的开放、利用;无论是档案的保护,还是档案资料的编研等基础工作,还都十分薄弱。要改变这种

现状,使档案工作跟上社会改革开放的步伐,也迫切要求档案馆(室)实行目标管理。

档案馆(室)的业务性质,要求实行目标管理。为了提高档案综合管理水平,将档案工作的计划、实施、检查、评价有机统一起来,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积极性、创造性。

为此,必须对档案工作实行目标管理。

在制定目标时,一般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关键性原则;二是先进性原则;三是可行性原则;四是量化原则。

二、目标管理工作的特点

目标管理是一套科学管理方法,它的实质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物”为辅的全体成员参与的民主管理方法。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一,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行目标管理以前,档案馆(室)的工作人员把管理看成是领导的事,他们不是主动参与管理,而是被动地接受管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而目标管理是以重视人的因素为前提,以目标成果为中心的全员管理,它的整体组织活动过程都贯穿着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从目标的设置、实施、检查及考评,都强调管理的自主性和群体的参与作用。它让人们有机会参加自己工作的定量,目标的规范,工作方

式的设计,使每个人明确自己的目标,使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管理。

其二,科学性。目标管理尽量采取量化指标,用数据说话,具有可比性。个人、部门以及档案馆(室)制定的目标,事先都经过全体成员或领导审定、批准。在执行目标前,人人心中都有了目标,在总结考评工作时,以事先定好的目标值来衡量达标情况,为评价达标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三,全面性。目标管理体现一个“全”字。内容全,包括德、能、勤、绩4个方面;时间全,月、季、年,从年初到年终;质量全,工作质量、服务质量、人员素质。它充分体现了全面管理、全过程管理、全员参加管理的特点。

三、目标管理工作的组织与考核

组织目标实施是目标管理取得成效的重要环节。组织实施中,既要按目标要求实施,又要注意随着情况的变化搞好调解平衡;既要充分发挥自主管理和自我调控作用,又要在实施中加强监督和检查,防止失控。监督检查可以围绕目标开业务研讨会、座谈会,查阅报表、执行者自我

工作记录等。另外,在实施目标过程中,还要注意加强对全体人员进行目标管理教育,为实施目标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严格考核考评制度,是搞好目标管理的关键。在开展目标管理考核考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考核评比办法中规定的各项条件,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严格把关,绝不可弄虚作假、走过场和流于形式。属于实体目标管理目标的考核,一般要组织预检,找出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做好拾遗补缺的工作,待各项指标基本达到标准时,方可进行正式验收。验收结束后,要充分肯定成绩,及时总结表彰,兑现奖惩,使目标管理的责、权、利落到实处,体观鼓励先进,促进后进的政策。对于没有完成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要分清情况,找出原因,给予一定的教育,提出改进的措施,使下一年的工作做得更好些,以便赶上先进,共同前进。

篇9:《过秦论》对写作的启示论文

写议论文,不可不用事实材料,然而许多学生对较长的叙事材料却不善于处理:或不加选择,全盘照搬;或不辨轻重,详略失当;或不作分析,观点欠鲜明。《过秦论》一文用大量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说理,在叙述史实时,作者又力避平铺直叙,而根据表达观点的需要,作了各种技术上的处理,对中学生写作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一、根据观点,截取材料

秦国若从公元前770年开始为诸侯时算起,其历史可谓久矣,经历的君王可谓多矣,史迹可谓浩繁矣,如果一一写来,不仅有拖沓之嫌,更主要的是有些史实不能足以证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观点,于是作者只从公元前361年即位的秦孝公开始叙述秦的历史。那么为什么要选取秦孝公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史实呢?因为他们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的策略,使秦国逐渐强大,以致诸侯恐惧,“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便进一步证明了全文的观点。以上均为正面材料,接下来作者根据观点的需要,又选取反面的材料(“仁义不施”)来论述。秦国统一以后,“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这说明秦国不仅不再施行仁义,反而以人民为敌,使攻守形势发生了变化。至于最终灭亡,不亦宜哉!可见定向取材,不枝不蔓,文章的观点才鲜明有力。

二、服从观点,调配材料

材料截取以后,孰轻孰重,孰详孰略,还要根据观点的需要,作合理调配。《过秦论》对历史材料的处理,可以说匠心独运。文章对秦孝公时的“兴”,“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时的“强”,“及至始皇”时的“盛”都作了较详的叙述,有的甚至还用反衬的手法进一步突出,其目的是为文章的中心更加鲜明突出。又如对九国人才一一列举,可谓详备之至。一般人认为用“人才济济”四个字来概括也未尝不可。其实作者是以极言九国人多势盛,来反衬秦之极其强大,为最后一段的议论“蓄势”,如此强大的秦国,为什么最终灭亡了呢?这样就自然突出了全文的观点。

《过秦论》有时选材非常简略,即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高度概括,如对始皇以前的孝文王、庄襄王只说了九个字:“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这当然是事实,但也并非一点可写的事没有。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间,帝业虽已基本建立,然而尚遗留两项任务:一是扫尾工作,二是建立新帝国的规划。只是这些史实与全文观点联系不大,文中只以“拱手”二字作概括。再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八个字,实际概括了前334年至前318年之间苏秦两次游说六国合纵攻秦,前298年魏、齐、韩三国联合攻秦,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的史实。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横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宽广,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作者把所有这些事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由于本文对史实作了高度概括,使人觉得文章饱满充沛,简练而有力度。

三、突出观点,分析材料

有些同学在引用了一大堆材料后,不作任何分析,只在最后用一二句话点明就结束全文,将观点硬塞给读者,观点与材料之间缺乏必然的逻辑联系,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材料,只是一种现象,若不进行分析,读者就不明白材料所揭示的意义,不明白作者引用的意图,就起不到文章应有的启发、警策、教育人的作用。《过秦论》则不然,在前面层层铺垫、定向叙述史实的基础上,紧接着又围绕观点比照议论:陈涉之位与九国之君比,尊卑悬殊;陈涉的武器与九国的器械相比,利钝大别;陈涉之众与九国之军比,众寡极异;陈涉之谋与九国之士比,智愚径庭。尽管如此,二者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就令人不得不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情况呢?接下来作者便照应总结全篇材料,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材料,“然后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3段材料,“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4段材料,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二句,点出全文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既不唐突,又不生硬,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对材料进行分析的效果可见一斑。

1.论文的写作要求、步骤与论文写作技巧

2.学术论文的写作

3.论文写作要求

4.论文正文写作

5.关于论文的写作总结

6.论文的写作过程

7.论文写作流程

8.论文写作的步骤

9.论文写作的要求

10.论文写作时间安排

篇10:对成都周边古镇旅游的一点思考管理学论文

对成都周边古镇旅游的一点思考管理学论文

摘要:成都周边古镇星罗棋布。近年来,这些古镇纷纷走旅游开发的道路,较大的开发强度和不适宜的开发方式对古镇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其中一些古镇的亲身体验,对成都周边古镇旅游文化的问题进行了一个总结。

关键词:古镇旅游;成都周边

1成都周边古镇旅游资源

成都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山地、平原、丘陵等地貌层出不穷,气候温和;4000多年的历史,身为古蜀文化的中心;加上发达的商业,便利的区域交通,使成都的周边产生了一个个古村落聚落,演变成现在的古镇。现代人生活在水泥森林里,人与人之间日渐冷漠,总会不由自主的对祖先的生活模式充满着向往,因此古镇旅游在现在越来越流行,成都人及外地人对古镇的喜爱从古镇的开发力度上也可见一斑。

成都周边古镇星罗棋布,媒体、网络、娱乐总有“成都最美的十大古镇”、“成都最好吃好玩的几大古镇”之说,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周边开发古镇有黄龙溪、怀远古镇、上里古镇、安仁古镇、元通古镇、悦来古镇、街子场、平乐古镇、西来古镇、洛带古镇、火井镇、白鹿古镇、唐场镇、泰安镇等十余个;未开发古镇更有罗泉古镇、柏合古镇等等。这些古镇物质遗存和精神内涵各有不同。

2代表古镇吸引力分析

2.1自然景观通常,古镇的自然景观都由乡村田园景观、山水景观、古树木景观三种要素组成。乡村田园景观是古镇赖以生存的生态基质,也使构成古镇的视觉背景。而水景观则是一些古镇的核心区,如黄龙溪的同名水景;街子古镇的味江河水系,平乐古镇白沫江“一江分三水”的特色水景观,都以一条宽宽的水系作为重要景观,沿河流设置游憩滩涂,游船活动等。另外古镇悠久的历史,留下了很多古榕树、古柏树,充满灵气让人惊叹。

2.2人文遗产古镇人文遗产主要有街巷、古代建筑以及、民居建筑群等。古街一般呈鱼骨型的基本形态,一条主街两侧接着几条小街,传统民居沿着街道次第排列,尺度亲切,空间连续,偶尔出现的重要历史遗迹成为街道的核心节点。

2.3文化古镇文化底蕴丰富,一般有历史文化、特色文化、生活文化等,如位于龙泉驿的洛带古镇,就是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地,同时生活在此的原住民也有着与都市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孕育了一种慢节奏、和谐闲适的生活文化。

3古镇旅游现状问题

3.1原真性与原住民的问题

古镇原住民数量正在消减之中。在现代开发方式下,部分古街屋主将房屋店铺转让给外地人开店,收取租金以获得商业利益。更有许多年轻人搬出古镇,古镇居民结构老龄化越来越明显,随着留守居民年龄越来越大,而后代多在外定居,最终会导致原住民流失。现代旅游业喧闹的环境对部分原住民民的生活带来困扰。据调查,原住民生活质量并不是很高,也催生他们离开古镇的想法。原住民文化是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他们的流走,古镇的文化内涵也将受到损害,古镇将会丧失生命力。

3.2古镇开发方式的问题

现在成都周边古镇的开发主要都是以旅游为导向。通常将历史街区看作旅游资源,而把保护当作获得经济利益的手段。然而从长远来看,保护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历史文化遗产的延续,就需要保护对象的原有价值,而不是满足眼前的经济利益。为了使历史文化资源适应现代生活的生存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下的可持续发展、要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科学确定开发方式和开发强度,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中指出的,历史街区要“保护”而不要“打造”。

3.3缺乏特色的问题

成都周边古镇数目多,而地域特色的差别性不是很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古镇之间或互相模仿或模仿成功案例,殊不知模仿其形而不能获其神,模仿表象而丧失了内涵。不仅未能取得想要的效果,还是得在游乐项目、纪念品、文化内容各方面产生了雷同的现象。甚至有人表示,这些古镇上售卖的'商品在成都火车北站的荷花池批发市场都能买到。古镇一日游也出现了上午逛街、下午喝茶、晚上放河灯的俗套旅游流程,这都是没有深刻挖掘古镇文化内涵带来的弊病。

3.4急功近利的问题

旅游开发的压力较大,导致很多古镇的保护功利性严重。政府看重短期成效,开发商谋取经济利益,原住民也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对建筑采取速成的维护办法,对环境采取快速的打造方式,对古镇保护其实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商业的入侵也改变了古镇的原汁原味,古镇的保护应该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地段进行。

3.5盲目模仿的问题

在保护改造过程中,有的设计曲解了历史环境,不顾地域风格的运用建筑形式,形成一批“假古董”,这对古镇的历史文化风貌是一种破坏,也使建设中的一种浪费。

3.6非物质文化保护体制不完善的问题

现在的开发模式只重视古镇的物质依存,对物质空间环境进行打造,而忽略了古镇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由于缺乏对非物质文化的完善的保护策略,如一些民俗文化、民间工艺没有人传承,最终丧失。

参考文献:

[1]朱大刚,付业勤.成都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

[2]成都市旅游局.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EB/OL].

[3]白理刚.成都周边古镇特色及古镇开发中的问题初探,.

作者简介:周彦吕(1988-),女,浙江舟山人,四川大学本科生,城市规划专业。

篇11:对建筑工程项目有效管理的分析管理学论文

对建筑工程项目有效管理的分析管理学论文

摘要】本文从规范化的项目管理内容和过程、科学的项目管理计划与实施控制以及工程合理变更的管理与控制,三个关键因素,对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过程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实践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项目管理 质量管理 管理制度 建设工程

1、规范化的项目管理内容和过程

规范化的项目管理内容和过程,就是要求广大企业按照《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统一思想认识,在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过程中,认真履行和实践规范的规定和要求。

(1)应健全项目组织机构、明确项目管理职责,这是规范工程项目管理的前提。每一个项目都应该根据工程规模大小和类别的,配备相应的管理力量,组建高校精干的项目管理班子,并按各自的职责明确相应责任。选配项目管理班子时,应注意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决策才能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合理搭配,以提高项目管理能力。工程项目竣工审计考核结束后,对项目管理班子成员进行“德、能、勤、绩、廉”综合考评,建立业绩档案库,为今后选聘项目管理人员提供重要依据。

项目管理实践的规范化最终取决于人的素质,项目经理的选聘尤其重要。企业内部应制定《项目经理任职资格管理办法》,严格实行项目经理资格准入制。项目经理应拥有相应的资质业绩及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应建立项目经理责任制,企业法定代表人与项目经理签订《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明确项目经理的责权,即项目经理对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和成本效益全面负责,协调处理与项目管理有关的内部和外部事项。建立项目经理诚信经营的约束机制,鼓励其追求“阳光下的收益”,根据项目经理的工作业绩实行规范的奖惩制度,对于有违法违纪的,则应追求其法律责任。

(2)应健全完善工程项目管理的各项制度,这是规范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在工程管理活动过程中,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是保证管理活动规范化的决定性因素。质量是整个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体系的核心。

首先,应当完善安全质量保障机制。要严格执行企业安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所有工程项目都必须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安全质量计划目标,实行安全质量技术交底制。

其次,应实行有效的资金集控管理制度。应在企业内部成立资金结算中心,对项目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监督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除特殊情况外,项目部所有资金往来均通过资金结算中心办理。严格用款制度,项目部所需资金按其资金计划审批后使用;建立规范的项目资金使用程序,采取由工程、预结算、财务部等部门联合审核会签制度,杜绝工程款超付和不合理开支。

2、科学的项目管理计划于实施控制科学的项目管理

计划于实施控制,是最终实现项目总目标的关键因素和有效保证。项目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工程项目施工活动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使工程项目在约定的时间和批准的预算内,按照要求的质量,实现最终的建筑产品,使项目取得成功。因此定了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即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而其中三控制也就是对进度、质量和成本的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目标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而计划则与控制相辅相成,计划是控制的依据,而控制则是计划得以实现的保证。

(1)进度与计划与控制。项目实施阶段的进度控制“标准”是进度计划。进度计划是表示项目中各项工作的开始和完成时间以及相互衔接关系的计划。就施工进度计划而言,其内容应包括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施工方法、月(旬)作业计划、施工任务书,协调各个工种在施工中的衔接和配合、安排劳动力和各种施工物资材料的供应时间,确定各分部、分项工程的目标和全部工程的完工时间等。

将施工进度计划报业主审批后,工程项目实施单位应严格按照进度计划执行项目,把进度计划安排落实到班组,布置到位,调配好人力、物资和资金。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检查、记录和发现影响进度的问题,掌握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并采取适当的技术和组织措施,做好协调工作,排除施工中出现的矛盾,实现动态平衡,保证工程项目的施工工作严格按照进度计划的要求进行。在必要时,为保证在合同工期内竣工,必须对进度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在实施进度计划控制时,应按照四阶段循环控制原理:即计划、执行、检查、纠偏,不断循环。在进度控制中,应利用网络计划的方法对进度计划的'执行进行纠偏调整,较为有效的方法是采“工期――成本”优化原理,也就是当发现施工进度滞后于计划时,要充分考虑赶工成本和工期压缩可能性后,有计划的逐次压缩工费最低的重要工作和工序,最终达到既赶上工期又控制费用的目的,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2)质量计划于控制。质量计划是质量控制的依据。

在质量计划实施控制过程中,应将质量控制的工作重点放在调查研究外部环境和系统内部各种干扰质量的因素上,要做好风险分析和管理工作,预测各种可能出现的质量偏差,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同时,要使这些主动控制措施与监督、检查、反馈,要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发生偏差及时纠偏等控制措施有机结合起来,使工程项目质量始终处于项目管理人员的有效控制之下。

(3)成本计划与控制。工程项目成本计划是由项目经理根据项目成本管理需要、组织编制的项目成本实施计划,是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依据。项目成本计划应首先通过项目分解,合理确定成本目标,按照成本预算――成本管理目标――成本计划三个层次进行成本计划,并遵循计划的实际性、可操作性、弹性以及信息化等原则。

在成本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应按照目标分解的方法,将成本目标落实到各个工作岗位和工作人员,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严格控制好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费的审批和支出,实现有效的成本责任制体系。

并且依据全员控制、全过程控制和动态控制的原则,对成本计划的实施进行严谨科学的管理。在具体的成本控制措施上,全面的采取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等手段进行有效的控制,最终实现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

3、工程合理变更的有效管理

加强工程变更的管理与控制对实现建设项目合同管理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践过程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1)实施工程变更的分类控制。在建设项目工程变更的管理实践中,按照工程变更的性质和费用影响实施分类控制,有利于提高工程变更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实施分类控制可把工程变更为三个重要性不同的等级,即:重大变更;重要变更;一般变更。三类变更的限额可依据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合同控制目标和两级监理工程师执业能力等因素综合设定。

(2)合理确定工程变更条款。工程变更价款的确定,既是工程变更方案经济性评审的重要内容,也是工程变更发生后调整合同价款的重要依据,其确定原则应当包括:合同中已有适用于变更工程的价格,按合同已有的价格变更合同价款;合同中只有类似于变更工工程的价格,可参照类似价格变更合同价款;合同中没有适用或类似于变更工程的价格,由承包商提出适当的变更价格,经监理工程师确定后执行;承包商在双方确定变更后14天内不向监理工程师提出变更工程价款报告时,视为该项变更不涉及合同价款的变更;监理工程师不同意承包商提出的变更价款,按关于合同争议的约定处理;因承包商自身原因导致的工程变更,承包商无权要求追加合同价款。因此,工程变更价款的确定与业主和承包商的经济利益紧密相关,是非常敏感的因素,在实践过程总应当按上述规定,规范化执行。

4、结语

规范化的项目管理内容和过程、科学的项目管理计划与实施控制以及工程合理变更的有效管理。本文通过对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过程中的三个关键因素,也是决定项目目标最终能否实现、项目最终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过程中必须成分重视,努力使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严谨有效。

篇12:行政规范对民法的规范效应论文

要想讨论行政规范对民法的规范效应,首先有必要明确行政规范的概念及其所涵射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内容,详细内容请看下文行政规范对民法的规范效应。

(一)行政规范的类型

在我国,行政立法权表现为行政立法即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和行政机关制定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行为。现行立法和司法解释中只有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和《行政复议法》公布后提出的行政规定的概念,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叫法也并没有立法上的依据,而是行政法学界对行政机关制定的除行政法规和规章之外的,对相对人具有普遍适用效力的文件的通称。所以,现行立法上并不存在行政规范这个概念,故本文对此概念的使用,借鉴于立深教授在研究行政立法过程中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整理时所做的解释。即将行政法规、规章、行政规定和规范性文件都囊括在行政规范概念之中。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效力等级地位,将行政规范的类型归纳为行政法规、行政规章、行政规定和行政解释四种。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概念不必解释,其中有必要对行政规定和行政解释做出一定的说明。

行政规定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是在《行政复议法》第七条中,但对于这个概念的界定,《行政复议法》并未提供。不过对于规范性文件的概念,一些行政立法和司法解释对其都做出了界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20XX年)第 3 条曾经对行政诉讼法的第12条第(二)项规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做出解释,这些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指的是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对象发布的能反复使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国家旅游局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国家旅游局20XX年)第二条也给出了规范性文件的定义:本规定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国家旅游局制定的,规范行政管理事务,涉及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并可以反复适用的决定、规定、公告、通告、通知和办法等。《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职能部门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已撤销)20XX 年)第二条规定:本规定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机关各职能厅、室、司、局,为了落实法律、法规、民航总局规章和政策的'有关规定,在其职责范围内制定,经民航总局局长授权由职能部门主任、司长、局长签署下发的有关民用航空管理方面的文件。第四条规定:规范性文件包括管理程序、咨询通告、管理文件、工作手册、信息通告。

(二)行政法规的直接适用

我国司法审判的第一原则就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因此,基于行政法对民法的作用方式,要想探讨行政规范对民法的规范效应,必须明确行政规范的在民事审判中的司法适用地位才能进一步判断其可否作为民事活动的法律渊源。

行政法规作为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直接依据在我国司法解释和实务中得到了普遍认同。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裁判文书引用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定》(20XX年公布,以下简称《裁判文书规定》)第一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应当依法引用相关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作为裁判依据。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四条也规定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无效,应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将法规(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和相关法律放在同等位置,就是对行政法规裁判适用地位的承认。

而该《裁判文书规定》第四条规定:民事裁判文书,对于应当适用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或者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直接引用。直接确立了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直接适用地位。但何谓应当适用,由于我国立法没有赋予法院对行政法规的司法审查权,故此处的应当适用应当是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根据案件事实确定适用的法律中有规定对于特定具体问题需要转引至相应行政法规的适用,这种情况在民法上多体现在强行性规范的转引上,对于强行性规范的概念后面会专门做出解释。

篇13:对行政合同的认识和思索的论文

对行政合同的认识和思索的论文

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以实施行政管理为目的,与行政相对一方就有关事项经协商一致而达成的协议。尽管行政合同在行政法中的地位仍有争议,但是,现代行政管理需要行政合同,且行政实践中大量行政合同被广泛应用,并对各国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

一、命令行政向合同行政的转变

任何行政合同的内容都必然涉及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由于行政主体在行政合同中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因而,行政合同不论是在行政主体之间,行政主体与其所属机构、工作人员之间,还是在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签订时,均显示出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合同行为时享有一定的优益权,这一现象学理上称之为行政主体的行政特权。法国行政法视行政性为行政合同的第一内在属性,行政机关享有法定的单方特权,这种特权的行使无需向行政法院申请判决,更无需同相对方协商,只需建立在行政机关对于“公共利益需要”的主观判断上即可。

英国20世纪70年代推行的欧洲最为激进的政府改革,改变了阶层官僚管制方式,将政府合同作为实现公共服务职能的普遍方式和管制职能的重要手段,从所谓的“行政国”转型为“合同国”。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可称是从命令行政向合同行政转变的过程,并广泛使用“承包”或“责任制”作为行政合同的表达方式。承包或责任制不仅限于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而且还扩展到国民经济管理以外的其他行政管理领域,如行政机构使用协议方式管理环境保护、社会综合治安管理等。政府出让行政特许权、出让国有资产使用权,还有已被纳入公共财政制度改革的政府采购合同,都普遍采用了合同方式。合同法律制度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广泛渗透与推行,必然对在社会生活中确立私法观念和合同精神产生影响。私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则反映了对人的意志自由本质的尊重,保障了当事人以合同形式从事各种活动时的意志自由,以对抗国家权力和他人的非法干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等契约精神。在行政合同中,行政特权与意思自治是并行不悖的。

我国的行政合同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在行政合同权利义务的分配上,存在着极大的不合理性:行政相对人处于弱势地位,往往被迫接收一些不合理的条件,特别是在政府与国有企业的承包关系中,企业的义务多得超乎异常。更有甚者,行政主体以公共利益为名,滥用特权或侵害相对方的个体利益;混淆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以自身利益取代公共利益。

二、行政合同的行政性和契约性

政府的主要职能在现代社会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行政合同则是政府以公共利益为目的而干预社会经济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为了实现其目的,不可避免地要将自己的权力意志渗入其中,因此,行政合同的性质之一就首先表现为行政性。

第一,行政合同的主体特征表明了强烈的行政性。行政合同的主体与民事合同的主体不同。行政合同的主体一般都有行政主体作为至少一方的当事人。行政主体包括了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及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它是作为一种优势地位的当事人签订行政合同的,而不是以机关法人即平等民事主体的身份成为合同当事人的。而行政主体的优势地位就表现在它是拥有行政职权的当事人,这也表明了行政合同始终是与行政职权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行政主体一方享有“行政优益权”。行政机关对其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签订的合同,可以根据国家行政管理的需要,单方依法加以变更或解除,但作为当事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享有单方面的变更和解除权,这就是“行政优益权”,它也体现了行政合同强烈的行政性。国家为了保障行政机关有效地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往往赋予行政机关许多职务上的优益条件,以保证行政合同制度的正确执行。行政优益权也要受到严格的限制。首先,这种权力的行使必须是于法有据,不能违法越权行使此种权力;其次,必须有合乎合同原则的理由、情况出现而需要变更或解除合同的,应当给予合理的赔偿。

第三,行政合同是以业已存在的行政法律关系为基础,是实现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的行为形式。行政合同订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之需要,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订立行政合同围绕的目的始终是如何实现行政管理的目标,履行行政机关的职责,行政法律关系是他们订立行政合同的基础。行政合同所确立的双方之间的特定的法律关系要受到当事人之间已经存在的行政法律关系性质的制约,有什么样的行政法律关系,就会有什么性质的行政合同。如政府与相对人之间才有可能签订政府采购方面的行政合同,私人之间就不可能签订。行政合同的行政属性不仅表现在合同与赖以建立的行政法律关系上,还表现在行政合同是将这种行政法律关系通过合同的形式具体化、特定化,使双方当事人之间在合同所涉及的特定事项和范围内,建立起一种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最终实现行政目的。

第四,行政合同是执行公务或履行行政职责的手段。行政合同总是与它在整个执行公务或履行行政职责的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目标相适应的,它必须按照行政法的规定和行政法律规则而签订和履行。行政合同的兴起是政府管理方式从“硬性行政”到“柔性行政”转变的重要标志,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行政管理的目标。行政合同是一种具体的行政管理行为,是一个特定的法律行为,而不是泛泛意义上的行政管理。

行政合同的另一个重要的性质表现在它所具有的契约性之上,这也是行政合同与其他行政行为的主要区别。行政主体在执行公务时需要与相对人相互协商,经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后才能实施。行政合同主要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将国家所要达到的目标固定化、法制化,并用合同规范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比单方面的行政行为更能充分发挥相对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体表现在:

第一,行政合同以契约的形式确立行政主体和相对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由于行政机关与相对人选择了契约的形式来确立彼此之间的法律关系,那么契约就应当成为规定双方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基本框架,对于双方的当事人来说就应该按照合同来行事,处于优势地位的行政主体虽然享有“行政优益权”,但这项权力并不能被滥用,要受到严格的限制。在一般情况下,行政主体也应该和相对人一样受到合同条款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的约束,不能随意违反合同,应该恪守诚信原则。

第二,行政合同的订立需要贯彻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中的经典原则之一,也是合同法的重要原则。在行政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合同的条款、内容要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达成,原则上不能由一方将自己的意思强加于对方当事人。行政合同的内容涉及个人利益和与行政职权相关的利益两个方面。对于前者,当事人当然可以自主选择,问题主要在于对后者来说,与行政职权有关的权益可否进行协商。笔者认为,这需要进行具体分析,就其中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来说,在职权的行使方式、手段、期限、具体目标等方面有一定的自由度,这种自由度就给双方当事人自主协商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可见,从行政合同所涉及的内容上看,虽然有些条款会受到法律规定与行政机关行政优益权的限制,但仍然可以有双方当事人协商的余地。

三、完善我国行政合同的思考

1.建议正在酝酿制定的《行政程序法》中单列一章专门规定行政合同

有关行政合同的立法应当涵盖下列内容:行政合同的含义、原则、成立要件、行政合同的无效、行政主体在合同中的地位、合同的变更和解除及补偿、违约责任、争议纠纷的处理等八个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第1条规定“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而学术界的通说是:行政合同这种具体行政行为是双方行为。不知立法者是无意的,还是确实不知道,而把“行政合同”排除在“具体行政行为”之外,乃至于行政诉讼范围之外。立法上的错误容易造成理论的混乱和无谓之争。现在有的学者已就行政合同是双方行为还是单方行为展开了质疑研究。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行政相对人所作的行政行为。笔者认为这个定义下得比较科学宽泛,不会导致理论和实践上的裹足不前。

2.完善行政合同的司法救济制度

我国的司法救济制度可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法国具有独立的行政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德国在联邦和州设立行政法院,在《联邦行政法院法》和《联邦行政诉讼法》中具体规定了行政诉讼制度;英国通过普通法院和各种行政裁判所进行行政诉讼。行政合同纠纷可以适用调解,这是因为行政合同是基于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这种合意成了对行政合同纠纷进行调解的法律基础。建议修改《行政诉讼法》,在行政诉讼法中专门规定解决行政合同纠纷的特别规则,包括允许行政机关起诉的条件、调解原则、举证责任、确认合同效力以及对合同责任处理的判决形式等,这些要与酝酿中的《行政程序法》中的规定相一致。

3.加强预防行政合同订立及实施中的

目前,行政合同的订立方式主要有三种:招标、拍卖、直接磋商。这几种方式在我国的实践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弊病,在实施中一定要注意预防。建议逐渐取消直接磋商,因为缺乏透明度,任意性太大。重点运用招标、拍卖的方式,但也必须加强监控。行政主体若在招标时泄露秘密、触犯刑律的,应当受到刑法处罚。

篇14:民间美术对艺术设计的启示论文

民间美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集中体现了我国民众的艺术审美意识与能力,为我国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如今,在我国现代艺术设计中,创作的灵感与过程依然离不开民间美术的启发,它通过造型、色彩等艺术表现手法,为现代艺术设计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大大改善了民众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促使了民间美术的纯朴艺术美在现代社会的重新绽放。

一、民间美术的基本特性

民间美术是扎根于民间大众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在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层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民间美术不仅具有一定的美化环境的实用价值,在凝聚大众审美和传递传统文化方面的功效也十分突出,主要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一是民间美术具有高度的生活实用性和民俗性。民间美术的创作主体是大众,是一种蕴含着很多美好祝福的表意艺术,既不能用科学的标准去解析,也不能用专业的眼光去评判,民间美术的踪影在人们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都随处可见,将我国的民俗文化发扬光大。比如,我国最古老的剪纸艺术,就采用镂空的方式将纸制作成各种窗花、灯花等,在民俗活动和节庆日必不可少,很好的装点了人们的节日生活,人们也借此表达他们的美好愿望与生活理想。二是民间美术带有强烈的精神审美性和艺术本原性。民间美术源于生活而又远远高于生活,它产生于平民百姓的生产生活中,成为人们宣泄自己情绪和表现独特审美情趣的艺术载体,在兼顾实用性和审美趣味的基础上,民间美术也保存着很多原始艺术气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比如,在一些带着浓郁东方味道的服装上,就采用很多民间美术元素来造型与装饰,使其显现出浓重的中国审美色彩,在世界表演舞台上也璀璨夺目。

二、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

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之间具有一种天然的关联,在充满了现代设计感的快节奏生活中追求一种质朴、求真的艺术感觉,已经成为人们渴望回归原始与自然的新风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设计师没有搞清民间美术与之间的艺术互通性,他们通常认为两者之间是相互矛盾或者冲突的,这些错误看法导致了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陷入误区。其实,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之间有根深叶茂的渊源,它们在造型艺术与色彩表现方面有很多共同点,民间美术是原始美术的延续,更讲究象形与会意,采用或粗犷或细腻的表现手法,旨在把握事物的本真与本质,这与现代艺术设计中的简约、纯粹不谋而合。以中国银行的`标志来看,它的设计将圆形方孔钱币作为设计出发点,在这种简洁的中将传统美术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除此以外,民间美术与在审美创造方面也有相近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两者在实用与审美方面都表现的十分协调,民间美术为带来了创作灵感,现代艺术设计又为民间美术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两者相伴而生又相互促进,才能真正构成了我国艺术领域发展的繁荣与昌盛。

三、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积极启示

总是行走在时代、世界和潮流的最前端,单纯“依靠拿来主义”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只有深度挖掘现代设计中的民族元素,才能促使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融合的更加彻底。具体的讲,民间美术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体现为:

(一)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与其他美术造型艺术相比,民间美术的造型更随意和自由,它具有独特的艺术观和造型观,能够充分的表达劳动人民对待生活、事物的态度。千百年来,民间美术吸收了我国丰富而博大的哲学思想,讲究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之道,在造型方面也追求繁简适宜、变化多端的形式。常见的民间美术造型形式有平面剪影、装饰变形、象征符号以及几何法造型等,每一种造型都可以带给人们以高度的视觉之美,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多深入人心的创作灵感,极大的丰富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内容与层次。

(二)民间美术的色彩语言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色彩也是构成民间美术艺术特色的重要元素,它的存在由来已久,从远古时代就被用来判断事物的一种依据,在漫长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更加稳定和丰富的色彩体系。民间色彩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倾向,以青、红、黄、白、黑为主旋律的五色,备受劳动人民的推崇,丰收或者喜庆之日,鲜艳的红色与吉祥的黄色,总是充斥于民间美术作品的各个角落,表达了人们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即使今日,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各种广告宣传,依然采用这种配色方式,用红红火火的色彩表达来迎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比如,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就将红色与黑色相互配合使用,这两种颜色的邂逅,可以将设计的庄重、大气之感充分的表现出来,形成色彩鲜明的视觉对比,却又能够在同一平面内和谐相处,红与黑的配色使用,既能阐述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时尚新潮流,又为现代艺术设计的情感性表达开启了新的渠道,具有不可忽视的多重功效。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间美术已经为现代艺术设计展现了一副五彩的画卷,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借鉴与思考。可以说,现代艺术设计要走向国际舞台,需要在吸收民族传统优秀美术文化的基础上,融合现代艺术设计理念,走一条民族化设计发展之路,才能引领我国现代艺术设计走向新的辉煌。

相关专题 日常工作文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