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的搜集与-论文

zooey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zooey”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方文献的搜集与-论文(共12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地方文献的搜集与论文

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论文

一、地方文献的意义和作用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新版《辞海》对“文献”的解释有二,一曰:“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二曰:“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我们通常所说的“文献”是指第一种,即“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而对于某一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等问题,具有史料性,有研究价值的图书资料,即为本地区的“地方文献”。地方性加文献性,是地方文献的实质,二者缺一即不成为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与地方志不同,地方志只是地方文献中的一个类别,而地方文献包罗的内容则更为广泛、更为详尽。诸如区域历史、区域地理、地方档案、地方文物、地方丛书,以及能反映一个地区史料的类书、笔记、杂著、文集、书目等,都属于地方文献的范围。

由于地方文献中详尽记载了本地区诸如矿藏、水源、作物的种植、气象的变化、文物的分布、特产的渊源等资料,以及地方上其他特殊问题,所以它对发展一个地区的科学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对于全国性的科学研究,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图书馆来说,加强地方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确是利用图书资料更好地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图书馆搜集地方文献的范围

第一,“地方文献”,顾名思义,首先应当着眼于“地方”二字。因此,确定“地方范围”,是有目标地搜集地方文献的先决条件。“地方范围”不能局限于现在的行政划区,而应根据本地区的历史沿革,政治、文化等实际情况来确定,以郑州市来说,除现有的郑州市和荥阳县外,近几百年来,历史上还曾设立过荥泽、河阴、汜水、成皋等县治,这些县的全部或大部县境,都在现在郑州市属区内,因此上述各县的县志、人物志及其有关的历史图书资料等,都应属于郑州市的地方文献;再如现在的新乡地区,不仅在历史上拥有卫辉府和怀庆府两府的地域,而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新乡市还曾作过平原省的省会,因此,新乡市的地方文献不仅要考虑到豫北的大部分地区,而且对于原平原省建制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料,也应注意加以搜集。

第二,要区别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各自的.特性,有重点地搜集地方文献。地方文献从形式上来讲,有书籍、报刊、画册、图片、碑刻、拓片、地图、公文、报表等等,涉及到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的业务,如不加区别,统统搜集,必然造成重复芜杂,业务混乱不清,而失去了各自特色,因此必须有各自的侧重。一般来讲,博物馆应以碑帖拓片、摄影照片、金石书画,以及具有文物价值的实物为主;图书馆除搜集古籍外,对于现代出版物,则应以正式发行或内部发行的图书报刊为主;档案馆则应以现代的公文、布告、计划、统计报表、会议记录、人事档案等内部文件、资料为主。

第三,要区别文献与科技情报的不同。文献与情报之间,确实存在有一定联系,如科技情报工作者从专业角度来看,把情报视为总体,而把文献作为情报的从属部分,外国科技情报机构,在情报的分类中,便有“文献”这个类目。这种科技情报中的文献,是一种狭义的文献,即《辞海》中指出的那种“与其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这种资料以专业性强、时间性强为其特色,对于推广新技术有很大作用,但对地方历史来说,往往没有价值。因此,我们不能把某个地区所出的科技情报资料都作地方文献处理。但是某些科技成果汇编、总结报告之类,能够反映出本地区在某项科学上的发展过程,具有史料性,则可考虑作为地方文献。不过一般地讲,要从严掌握。

第四、图书馆如何选择地方文献?第一要防滥,第二要防漏。能与“地方”联系起来的图书大致可分为四类,即地方资料、地方人物传记、地方人著作、地方出版物。这些图书虽然与“地方”有关,但不一定都归入地方文献,应视其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来取舍。

地方资料,即记述一个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物、名胜、古迹等具体情况的书、这些书既有地方特色,又有对本地区某些问题进行研究的参考价值,一般都应归于地方文献之列。地方人物传记及其研究资料,则不一定都作地方文献处理,需要视其内容与本地区关系的大小,以及传记的价值来确定之。比如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画家丛书”中有一本《赵佶》(即宋徽宗),这本书只是一般介绍赵佶在绘画上的成就的小册子,对河南地区关系不大,只能作为一般美术资料处理,不归入地方文献;而《扬州八怪史料》一书,虽亦是介绍画家,但其内容较充实,不仅对郑燮、金农等人的生平活动记载颇详,且对清代中叶扬州的文化情况也有记述,故可作为江苏省或扬州市的地方文献处理。

对于地方人士的著作,则要看其与地方关系大小而定,凡其著述内容没有反映地方问题的,虽然作者为本地人,也不必列入地方文献。至于个别在历史上有突出影响与成就,值得后世对他进行专题研究的人物则又当作别论。这种人的全部著作、手稿、日记、书信,以及同一著作的各种不同版本,还有他人所写的对其生平、著作作专题研究的各种资料等,都应作为地方文献处理。如浙江省的鲁迅,四川省的郭沫若等都是。至于古代人的著作与现代人著作有很大不同,我主张明、清两代地方名人著述的文集,不论刻本、抄本、稿本,都可作为地方文献,因为作为地方名人,在地方活动,很有乡土气息,又按古代文集的体例,往往分为论、赞、奏议、传、记、序、杂著等多门类,这些不同类型的文章中,又往往记述到地方的历史、地理、建置、人物、事件的情况,多为其他书中不易见到的资料,颇有价值。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清代人的稿本,如一些读书人的窗课、制艺文、试帖诗,以及冬烘先生们吟风弄月的诗集等,既无艺术水平,又无历史价值,后因种种原因,也混入图书馆的书库中来,象这类东西,应予剔除,不列入地方文献;至于唐、宋以前地方人士所著的诗文集,能流传到今天的都属于全国性的大名人,对他们的生平和著作的研究,也不局限于本地区,因此,如地方上无专门性的纪念或研究机构(如山东的“李清照纪念馆”),一般来说就没有必要收入地方文献进行专藏,可以在编制地方人著作书目中反映。如河南的李商隐、元稹等唐代诗人的诗集即是。关于地方出版物,特别是现代的,如在内容上不具有研究地方历史的价值,一律不作地方文献处理;一些较古的出版物,能反映出一个地区的雕版、印刷水平,在文化史上具有文物价值的,也可视为地方文献,如宋版的“浙本”、“建本”、“蜀本”等。还有一些地方出版的,描写本地区历史的小说,是否作为地方文献的问题,近年来颇有争论,我的看法是,对待这个问题,仍应以其史料价值为标准。现代小说要从严,一般不作地方文献。如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说《攻克汴京》,虽以解放开封战役的历史事件为主题,但毕竟是小说,有很多虚构的细节,而关于开封战役的通讯报导、革命回忆录、历史文献等,目前还都十分丰富地保存于世,因此,《攻克汴京》没必要作为地方文献,明末以后颇为流行的“人情小说”,虽属小说,但往往给我们留下了描写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其中少数几部颇有地方特色,如河南的《歧路灯》,对康熙至乾隆年间河南地方的社会生活描写颇为详实,可以说是一部清代前期河南地方的风俗史,其中有关河南戏班的描写,对于研究河南戏曲渊源有很大参考价值。小说家的“无心插柳”,都给后人提供了大批宝贵的历史资料,像这样的小说,便具有了文献价值,而应收入地方文献。

综上所述,地方文献的范围可包含下列五个方面:

(一)专著:研究地方问题的专门著作。包括地方志、地区史、区域地理、地方人物列传、地区名胜古迹志,以及对研究本地区有参考价值的文集、杂著等。

(二)原稿:具有地方特色的原始资料,如手稿、日记、书信、谱牒、拓片等。

(三)史料:有关本地区的大事记、亲历记,革命回忆录、文史资料等。

(四)本地区出刊的旧报纸、杂志。

(五)专题总结:对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发展历史,具有总结性、概括性介绍的专题著述。

三、如何搜集、整理、利用地方文献

一个地区,不仅古今行政划区不同,而且还有古名、今名、别称等很多变化,而同名实为异地的也不少;一个古代名人,其乡里籍贯,也往往有不同的说法。至于图书方面,从书名上反映不出内容者有之,同书异名或同名异书者有之,有的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有的又纯属抄撮他人著作而成,在抄本中有极为重要的未刻稿本,也有原封不动照抄且抄写讹误极多的低劣抄本,这种五花八门的情况,在搜集、整理地方文献中经常会遇到。如对本地区历史概况和图书典籍缺乏丰富的知识,就会或将重要文献漏掉,失之交臂;或鱼龙杂混,泥沙俱下,甚至张冠李戴,把一些与本地区毫无关系的图书,当成地方文献。因此,我们应当提倡馆员熟悉本地区历史,熟悉图书,研究地方文献学,在工作中边干边学,在实践中努力增长知识。

关于地方文献的搜集方式,我认为主要有四种:第一,要认真检查馆内的图书目录,弄清已入藏地方文献的家底,有条件的可以建立地方文献专库;第二,加强与各地古旧书店的联系,有计划地不断充实新的地方文献藏书;第三,注意与本地区有关单位的联系,及时索取他们编印的有关于本地区的内部书刊、内部资料。这些书刊,虽非正式出版物,但地方性、资料性强,有不少是第一手的材料,加之它只是内部出版,印数少或散发范围不广,若干年后,将是极为罕见而又有价值的地方文献;第四,注意收集报刊、图书上具有地方文献价值的文章,不断编制索引目录,使地方文献工作更加系统和完整,如近年来在外地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周亮工及其<书影>》、《牛金星降清考》等文,都具有河南地方文献的价值。至于某些图书中个别章节,具有本地区地方文献价值的,也可以采用编制索引的办法,供读者检索。

如何充分利用地方文献?第一,首先必须编制出一套馆藏地方文献目录,否则就不能向读者揭示藏书,现在我省一些较大的图书馆,成立地方文献阅览室还不多,建议有条件的图书馆,尽快设立地方文献阅览室,配备水平较高、学识丰富的干部,并在不断充实地方文献藏书的同时,编出馆藏地方文献目录来;第二:建议省图书馆学会有计划地组织一批会员或图书馆,编纂一些地方性的工具书,如《河南古今地名词典》、《河南人名词典》、《历代河南人著作目录》、《河南文献书目》等,这将对我省地方文献学的研究有很大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推动我省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出处〕 河南图书馆季刊 1981(4)

篇2:浅谈地方文献的搜集与利用

1 导言

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重点馆藏内容之一,也是显示馆藏特色的重要方面。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为当地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文化部颁发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明确规定“搜集整理与保存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献”是省级图书馆六项主要任务之一。

地方文献由于本身所具有的鲜明的地区性(记载反映了本地区和相关地区过去、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地理及重要人物、事件、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等),时代性(体现在某一时代的地方文献必然会反映那个时代该地区的历史或现实的发展动态),真实性(一般为当时人记当时事,或后朝人记前朝事,离事件发生的时间不远,较为真实可靠),使它在文献资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一个地方的人们长期以来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创造的结晶,是一个地方文明的体现。因此,地方文献又能有效地服务于一个地方的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各方面,在地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越来越显示它的地位和作用。

地方文献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①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②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信息。

③为促进文化交流和推动学术研究服务。

④为编篡地方史志提供翔实的原始资料。

⑤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宝贵的乡土教材。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方文献的数量与日俱增,内容广泛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广大读者对地方文献的.需要也日益迫切。因此,作为文献收藏和传播中心的各级公共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搜集和利用责无旁贷。

本人不揣浅陋,就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淡一点精浅的认识,以就教于同仁。

篇3:浅谈地方文献的搜集与利用

①调查走访与摸清家底相结合

经常到政府机构如新闻出版局、音像制品与电子出版物管理等部门、出版社、报社、期刊杂志社等单位走访,了解文献出版信息,同时,摸清馆藏地方文献情况,编制地方文献缺藏目录,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②预订与征集相结合。

一是在各种公开出版和发行图书目录中,订购地方文献:二是走访大专院校和科协、作协、文联、社科联、方志办、文史馆、档案馆等群众团体,向会员和社会公众散发地方文献征集启示,争取社会各届人士和团体捐献地方文献。

③依靠上级领导,多方联系有关部门,加强和健全地方出版物呈缴本制度,用法律形式和行政手段保证地方文献的搜集工作,使此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是保证馆藏地方文献门类齐全的重要措施。

④健全机构,指定专人,开列专款。

地方文献的搜集应列入年度采购计划,并有专项经费。有条件的图书馆应设立地方文献部或地方文献组,没有条件的也应指定专人负责。

3 地方文献的加工与整理

搜集了大批地方文献,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与加工整理工作大有关系。许多有价值的地方文献,只有通过多途径的整理,这些有价值的地方文献才能充分地被读者利用。因此,加工整理工作是地方文献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许多公共图书馆在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方面做出了成绩,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原因在于这些图书馆不仅做好了登记、分类、著录、目录组织等基础工作,而且进一步对地方文献进行了深加工整理。

3.1编制书目

不仅要编制馆藏地方文献书目(可以是书本式的,也可是卡片式的),还要编制专题书目,如湖南省湘潭市图书馆于1982年编制的《唐至清末湘潭地方人士著述目录》就揭示了湘潭自唐置县至清末湘潭人士的著述情况。

还有一种反映本地某名人的本人著述及其研究此人资料的目录,如湘潭市图书馆1994年编的《齐白石研究资料书目索引》揭示了1933年至1993年六十年间齐白石本人著述和研究他的资料587条。

另外,还可编制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因为搜集工作起步的早晚,经费的多寡,侧重点的不同,一个图书馆不可能收齐所有的地方文献,这就需要联合其它图书馆、方志办、档案馆、文史馆等单位合编,走馆际协作的道路。

3.2索引

对于特定的某类地方文献,将有关款目摘录出来,注明出处,按一定的排检方法编排以供参考。如吉林省图书馆曾编制印行的《东北地方文献索引》,是编史修志,研究东北历史不可多得的史料。

3.3专题资料汇编

把大批地方文献中的有关同一内容的资料集中,按一定的编排方法汇编成册。如吉林省图书馆编制的《东北市县沿革及地名由来》;湖南省湘潭市图书馆和地名办从几十种著述中搜集了描写湘潭风物诗词250多首、汇编成的《湘潭风物诗词集》一书。

篇4:浅谈地方文献的搜集与利用

地方文献是图书馆一座尚待深入挖掘的宝库。近些年来,一些公共图书馆在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资源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4.1配合撰修新方志和地方史,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众多的史志工作者,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地方文献,受到读者和有关部门的广泛好评。

4.2为读者解答咨询。如湖北省图书馆利用《湖北统计年鉴》、《武汉统计年鉴》等地方文献,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资料。

4. 3通过整理地方文献来开发利用。如湖北省图书馆一些同志参加整理并出版的馆藏地方文献《湖北旧闻录》、《湖北历史人物辞典》、《出自敌对营垒――曾国藩幕僚鄂城王家壁文稿辑录》等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4.4利用地方文献,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国内发展服务。如湖北省图书馆先后为三峡工程建设和防治洪涝灾害提供了大量的水利水文、地震和气象资料。

5 结语

地方文献源远流长,生动丰富,时间跨度大,范围广,数量繁多,必须及时不断地搜集、整理,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才能逐步形成规模。而地方文献工作又是一项艰巨而琐碎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地方文献工作者耐得住寂寞,忍受得清贫,抵制住大千世界种种物欲的诱惑,在工作中处理好文献建设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而图书馆的领导也应从人力、物力、财务上予以保证。这样上下同心,再加上现代化技术的运用,我相信,地方文献工作一定会蒸蒸日上。

〔出处〕 图书情报论坛 (4)

篇5:浅谈地方文献的搜集与利用

确定适度的搜集范围,是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关键的一步。范围定得过宽,很难办到,也会浪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务。范围定得太窄,又会使文献出现缺漏。因此,根据地方文献源远流长,内容宏富,品种繁多等具体情况,可以确定以下几个方面为地方文献的搜集范围。

①地方出版物。

包括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物。其中,非正式出版物中,无论是否获得出版许可而由个人或团体自行印刷、录制的出版物,只要不是盗版均可收集。

②地方著述。

其一,本地人士的著述,不论是否在本地出版;其二,外地籍现仍在本地人士的著述;其三,曾在本地生活、工作、学习过很长时间现己离开本地的外地籍人士的著述:其四,曾在本地生活、工作、学习时间较短,但对本地历史发展的某一侧面或阶段发生过重大影响,并在全国有较高名望的外地籍人士之著述;其五,祖籍虽属本地,但从未在本地生活、工作学习,且著述中从无有关本地人和事的则不予收录。

③内容与本地有关联的文献。

④无论本地籍或外地籍人士,只要文献内容与本地有关,均应收藏。

以上三个方面的文献,无论何种体裁或载体形式,如图书、报纸、期刊、手搞、文告、碑拓、字画、图片、音带、像带、胶卷、软盘、光盘等等,均在搜集之列。

篇6:地方文献的搜集与利用

研究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目的在于利用.如何利用地方文献为地方经济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是地方文献研究最重要的课题.

3.1 扩大宣传面

要想发展地方经济就需要先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已有的良好环境也需要广泛宣传,让人们了解本地方的情况,希望来此工作、投资.良好社会环境的创造和宣传就需要地方文献作支撑.地方文献尤其是地方志,都是身边的人记录身边的事,所述事件的真实性很容易就得到验证,而且地方文献基本能反映本地区社会全貌.一个部门或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都真实地反映在地方文献中,作为一种资料被保存下来,清楚地向世人说明功过是非,永远地成为历史,供后人学习研究.任何一个部门或个人都不愿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不良的记载,即便仅局限于某一地区的污点也是一样.因此,他们会在这种监督之下更好地工作,在地方志中留下自己精彩的一笔.

外部人员研究本地区的文化、经济、政治状况,这证明本地区已引起他人的重视和关注.只要自身的社会状况良好,相信会得到研究人员的认可,局外人士称赞一个地区,这个地区的状况在其他人看来应该是相当不错的,自然而然地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地方知名度.本地区知名人士文献的出版发行也说明了这个地区的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社会氛围比较合谐.因此,搜集整理外部人员及本地知名人士对本地方的研究成果,更有史料价值,其利用价值更大,可信度更高.

3.2 资源共享及区域网的建立

由于各类图书馆隶属于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多头领导,条块分割,相互之间没有形成网络,没有统一的规划协调,不利于对地方文献的统一开发和利用.一方面各个图书馆经费紧张,而另一方面又形成各自盲目采购,重复搜集等资源浪费现象.为了更好地利用地方文献,应当下大力气搞好本地区图书馆的集中管理,强化各系统、各区、县、市图书馆特藏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编制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形成资源共享,有效地促进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地方文献服务的对象不仅仅集中在本地区,作为其他地区研究本地区的人员也是服务的重点对象,因为只有通过他们才能将地方宣传出去.如何方便他们利用本地区的地方文献尤其是那些不公开或内部发行的资料,是图书情报工作人员的一个难题.首先是资料的宣传问题,地理意义上的远离,导致信息不畅,研究人员不一定知道有哪些与他们研究有关的地方文献.针对这种现象,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在自己的网络服务器中建立一个专门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将地方文献数字化后通过网络可以最大范围地被使用,同时提高了时效性.如一些部门资料,有很多统计数字能够说明近一个时期的发展状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数字保留下来也只能作为研究历史的材料,不可能为近期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地方文献上网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悉有关图书馆业务知识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还要能深刻挖掘地方文献的主题,将最有用的内容输入数据库中.并根据用户需要及形势的发展不断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利用有限资源发挥出最大作用.

4 结论

地方文献对研究资源利用、经济开发有重要参考价值,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利用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图书馆这一个部门所能单独完成的.只有协同作战,才能保证地方文献搜集尽量完整,也使其利用得更加充分,不仅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更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添砖加瓦.作为图书馆来讲,不能让地方文献“死”在图书馆,要有效发挥其价值.这就要求图书馆扩大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尤其是要解放思想,以全新角度理解地方文献,寻找新的途径搜集整理地方文献,开拓地方文献利用的新思路.

(张红 河南周口市人,川汇区图书馆助理馆员)

〔出处〕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第2期

篇7:地方文献的搜集与利用

地方文献涵盖的范围很广。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内部发行,基本上是在本地区或本行业散发,不向社会公开,无法通过正常发行渠道搜集。而且印刷量较少,且多是一次刊印,不再版.这就要求有关工作人员积极扩展渠道,上门访求,广寻博收,搜集有关信息.多和本地区各部门、地方人士以及本地区籍贯的知名人士接触,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发挥图书馆自身的优势,搜集有关地方文献后,为有关部门和知名人士设立专藏,举办专题展览,为他们提供宣传展示本部门及本人良好业绩和形象的机会,使他们感觉到图书馆是一个有效场所,吸引他们今后能积极主动将出版的每种书赠送给图书馆保存,以便扩大其影响,为他人研究提供有力保障.

图书馆本身由于受到各种条件制约,社会上许多人士对图书馆的重要性和职能认识不够,这对开展地方文献搜集工作极为不利.因此,应积极争取上级领导及有关单位的支持,通过行政措施和法律手段来搜集地方文献.周口市委、市政府领导非常重视地方文献整理工作,由宣传部牵头下发“关于征集地方文献的通知”.工作人员凭此文件开展工作,使各、市、区政府及其宣传、文化等部门都开始重视这项工作,形成一种:爱我周口历史、载我周口辉煌”的文化氛围,扩大舆论宣传。争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制定有关措施,让地方出版社和各有关图书资料出版发行的部门,向图书馆缴送样本,供图书馆保存,并逐步完善样本呈缴制度.

2 地方文献的整理

2.1 确定藏书方针。建立特色藏书体系

在对地方文献的整理之前,首先要确定好藏书建设的方针,做到有的放矢,结合馆藏基础,针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自然条件及民族特点、历史沿革,建立起地方文献的藏书体系.地方文献的主要收藏范围有:(1)地方志(地方志是对一定行政区域范围内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特产资源、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综合记载);(2)有关本地区的研究资料、调查报告、游记、笔记及其他专门著述;(3)本地区所出版的'期刊、报纸,特别是报纸,每天都有大量的本地区新闻资

料,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4)属本地区范围的家谱、族谱以及名人传记及年表等;(5)本地区内出土的金石文物和碑帖拓片,以及考释文字记载;(6)有关本地区的地图、图片、照片等.

2.2 注重目录组织及主题标引

地方文献的种类繁多,应区别对待,以最充分地利用地方文献为目标进行整理工作.由地方出版社及各部门发行的有关地方内部资料,如地方志及部门的发展情况等,以及本地本籍知名人士编撰的图书都要单独存放在特藏部门,作为特藏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他地区出版社面向全国发行的有关本地区情况的文献资料,如有两本以上的应分配给特藏部门和普通流通部门各一本以上;如只有一本,应留在普通流通部门,但必须在特藏部门设立反映它们的目录;以保证地方文献目录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如条件允许,最好能在目录中反映其主要内容,进行主题索引。分别编制书名、人名和主题字顺目录,查找时不必问某一部书归入某一类,只要按书名、人名或主题字顺检索即可.这样的处理方式方便那些查找地方文献,了解地方文化、经济状况的读者.并避免了所有有关地方情况的文献都集中在专藏部门所造成的局限性.因为地方文献都放在特藏部门,就表明利用的重点服务对象是专门研究本地区的人员,忽视了普通流通部门的读者群,不利于扩大地方知名度,阻碍了地方信息的传播和繁衍.

篇8:地方文献的搜集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253

地方文献,顾名思义是有关地方各方面情况的有价值资料,也就是记录有关地方情况的各种载体.有关地方的情况既包括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及专业出版社发行的公开或内部的资料内容,也包括地方人士所编撰的图书内容.另外,有关本地方的一切文献,无论是由本地区发行,或其他地区出版社发行的研究本地方情况的,都应归属于地方文献.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对研究地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演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篇9:浅谈现代地方文献的搜集

地方文献从内容结构上包括:地方史料、地方人士著述和现代出版物三部份构成。这几部份之间相辅相成不可缺少,但是很明显,在这几个构成部份中,人们一般只注重地方史料的搜集、整理而忽视了地方人士著述,特别是现代地方人士著述和现代地方出版物的搜集。

我国地方文献搜集中,从古至今只重视前人的著述,无论是古代的藏书楼到今天的图书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一提地方文献搜集整理工作,只会联想到“地方史料”。也就是说:只有古人留下的资料,才能称之为“地方文献”,这种思想状况需要得到根本改变,关键在于重视和完善现代地方文献搜集整理工作。

一、现代地方文献搜集目标范围

在当今社会中,面临信息量爆炸性增长情况下,现代地方文献出版数量增长迅速,所以确定现代地方文献搜集的目标、范围是搜集整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现代地方文献搜集目标,一般来说是指“现代文献搜集过程中所涉及的人员、地域,经费、管理等等方面”。搜集目标制定时要做到合理的安排人力,经费的投入量与整体的比例,即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因为现代地方文献搜集是一项永久性的工作,搜集工作过程中需要相当的人力和经费投资。这项工作对于一个馆来讲短时期是不会产生社会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的,因此必须根据各馆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各馆特色的搜集目标。目标制定时需要考虑确定搜集工作中可预见性目标,综合分析、研究搜集工作中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最后确定搜集时必备的经费、人员、范围等数额、标准以保证整个搜集工作流程畅通无阻。

现代地方文献搜集工作的特点是,类型多、品种杂,搜集范围较广。其范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本地的及籍贯属本地但在外地工作的现代、当代文化人士著述。②近年来本地区著者及文化人士在各种期刊、报纸上公开发表的各种学术论文、文学作品等专业文章,论文资料。③公开发表的各种译著、小说、散文、剧本、诗歌、杂文、美术作品、摄影、书画作品等,无论汇集成册成单张的均属搜集范围。④各种学会、协会及地方史志编纂机构编辑出版的各种正式出版及非正式出版的各种资料(包括手稿、油印稿、文稿)均应收集。总之现代、当代文化人所著述的一切资料都应属搜集的范围。

二、搜集中几项可行性措施

确定了地方文献搜集范围后,还应该针对现代地方文献的不同特征进行综合性分析,抓住特征,制定切实可行的搜集措施。

现代地方文献特征,一般可分为分散性和广泛性两方面。分散性指:所搜集的文献资料比较分散,大部份尚未成册,多数分散在各种公开发表或未公开发行的期刊中,这些资料往往与新知识、新研究成果密切联系,无论是各种类型的论文、学会、协会资料汇编、经验交流文章,都具活力,反映现代特点快,搜集整理后,深受读者欢迎,其查阅率较高;广泛性指:现代地方文献资料应用范围较广,搜集时所涉及的人员、范围面宽,搜集整理面十分广泛。当今社会特点是,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个学科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元冲击的整体,各类出版物迅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各种期刊(包括内部期刊)已经突破一万种。这些上万种期刊可分为某一学科、某一领域专业期刊和跨学科的综合性期刊两大类。再从文献信息的增长量来讲,全世界先进技术普及率高的地区,文献信息增长量已经达到最高水平。现代地方文献搜集工作尽管所涉及的范围仅局限一个地区,但是如果分散在各个学科的专业性或综合性期刊中,其范围是相当广泛的。

掌握了现代地方文献的分散性和广泛性特征后,为了充分做到搜集时的系统性、完善性工作必须有针对性的制定出搜集整理的具体措施。

1、大胆设想,勇于创新应该作为现代地方文献搜集工作的主要原则。现代地方文献搜集除了广泛调查采访外,不能局限于填订书目,订单单一渠道。必须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大胆创新。如云南省大理州图书馆,根据该地区属于民族自治区特点,与州人大及有关部门联系、协作、争取到以州人大、州政府办公室的名义,用文件的.形式下发“征集本地区现代地方人士著述的有关通知。”并且还与当地文联、民间文学家协会配合,利用各种民族节日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搜集地方文献资料。今年5月结合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活动中,大理州图书馆联合州作家协会,州民间文学集成组织举办“大理州作家作品展览。”通过展览搜集到该地区多种民族组成的老、中、青作家在各种报纸、期刊发表的近百件作品,其中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民间文学、文学评论、论文等方面内容。该馆这种创造性的利用各种活动搜集整理现代地方文献方法是值得提倡和推广。

2、走捷途,密切与出版部门联系,掌握当地出版动态,搜集新近出版的著述,目前各地文化部门先后成立了新闻出版科(室),这类机构一般说来,都属于文化局管辖。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草拟出有关征集现代出版物的条文,与新闻出版机构联系,给本地所有出版单位下发“征集赠送现代出版物给图书馆的文件”,文件中注明赠送出版物的种数、册数、时间,有目的性的进行征集。

3、抓住时机,及时搜集。近年来各地盛行编纂各种地方史志,部门志,这些地方志编纂机构某种意义上,都属于临时性机构,经过一段时间编纂后,各种类型的地方史志、部门志均先后出版发行。图书馆搜集整理这类地方文献时必须抓住目前各种地方志、部门志出版发行的有利时机及时搜集。除了搜集各类型的正式出版发行的文献资料外,更重要的是不能放过这些出版物的手稿、油印稿的搜集,这些珍贵资料如果不及时搜集,将会错失良机留下遗憾。

4、现代地方文献搜集工作中,必须制定与搜集整理相适应的配套措施,以便搜集整理进一步完善提高。现代地方文献搜集进馆后,一般采取的方式是:将搜集整理后的文献资料分藏在各个部门中,这种传统入藏方式,不利于反映一个地区文化动态,更不利于读者检索利用。为了充分反映出一个地区文化成果,弘扬本地区,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可以采取将搜集到的现代地方文献集中起来统一入藏组建“本地区文化人著述文献资料档案库。”集中后的文献资料按学科以人为基数入藏,这种统一管理的方式有利于系统、全面完整的检索利用,对征集者本人还可以针对著者作品数量、质量发给“入藏证”证明该作者在图书馆档案库的入藏号、作者单位、学科类型。组建现代文化人著述档案库后,作者及研究人员可以更广泛的按人、按学科检索所需要的资料。

5、针对目前一般作者不愿将作品交图书馆收藏的情况,制定有利于搜集整理的对策。搜集现代地方文献时往往会碰到著述者成果较多,自已所留的保存本,仅仅只有一份,不愿将保存本交图书馆收藏,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复制、复印办法解决。对个别突出人员还可以通过奖励形式解决,认真处理好搜集整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以便有利于扩大搜集范围,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地方文献资料库。

三、搜集整理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加强现代地方文献搜集整理,组建具有地方性特点的现代、当代文化人著述资料室,对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藏书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必须不失时机的抓紧抓好,但是具体工作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搜集整理时应该注意按各个地区图书馆特点,确定优先搜集范围。现代地方文献搜集是一项长久性的工作,搜集之前根据各个馆情况、组建相应的“搜集整理小组”,人员可以专设或兼职。搜集人员在广泛调查、了解、采访基础上区分搜集的先后。那么怎样才能确定先后呢?那些方面需要重点考虑呢?首先,应该选择具有一定时间限制的现代、当代地方文献。如各地新修的各类地方志、部门志。另外,要选择对地区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现代地方文献资料。如各种战略性的研讨性论文汇编。反映某一地域的资源调查报告、国土资料开发利用资料等应该采取急用先搜的原则,优先进行搜集整理。

2、采取由近到远原则,逐步扩大搜集范围。现代,当代文化人士著述搜集要做到搜集的完整性、系统性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工作人员作仔细的了解、寻访、征集的过程。搜集中应该不失时机的了解情况,由远到近、似点带面逐步扩大搜集。

3、现代、当代地方文献搜集整理中,必须重视零散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零散资料一般来说内容广泛,人员涉及面广,搜集起来困难重重。但是这类资料一旦经过搜集整理后,最能体现出一个地方文献特色,也能够促进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搜集工作中应该把这类资料列为重点。

4、搜集整理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对各种搜集的文献资料作认真仔细的鉴别,最后根据作者作品数量、质量区分出重点入藏和一般入藏的人员和文献。作品鉴别可以请各学科具有一定影响的人员承担,鉴别后的作品一经入藏后可发给著者“入藏证”。凡获得“入藏证”的文化人士著述都属重要收藏对象,这样更有利搜集工作的发展。

总之,现代地方文献搜集、整理是图书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地图书馆必须针对具体实际情况,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搜集、整理工作,逐步形成一个具有自己馆藏特色的地方文献藏书体系。

〔出处〕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92(4)

篇10:试论地方文献的搜集与利用

试论地方文献的搜集与利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地方文献资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增,成为图书馆完善藏书体系、丰富文献资源、形成特色馆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系统地搜集和合理地利用地方文献,不少市级公共图书馆对此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相应的良策。缘此,本文就怎样搜集和利用地方文献谈点浅见。

一、求“尚方宝剑” 重自身建设

馆藏地方文献是市级公共图书馆利用文献资料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物质基础,也是读者利用地方文献的前提条件。地方文献利用的深度、广度和产生的实际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馆藏地方文献的质与量。因此,加强地方文献搜集,发掘地方文献资源,充实和丰富馆藏意义重大。

客观上说,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政治、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建设,需要地方文献为之服务;地方领导决策、制定长远规则,也需要参考地方文献。只要地方文献服务工作有成效,必然会引起领导重视,得到支持。江苏盐城市图书馆、山东淄博市图书馆积极利用地方文献为地方建设服务,及时为市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得到了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明文规定地方文献由图书馆负责搜集,要求市内各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编印出版的图书、论文集、杂志、地方志、地方名录、地图、报纸,以及未正式出版而汇编成册的重要会议文献,各种内部参考资料都应向图书馆提供样本,优先保证其入藏,建立了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从此两市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搜集工作有了很大起色,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各自都建立起地方文献的专库。可见,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建设方面不能眼光只盯在向上伸手要钱上,争取政府的支持,得到政策的实惠更具有实际意义。

当然,搜集地方文献仅仅依靠“地方文件”的威力还是不够的,“地方文件”只是一个良好的外因条件,且受到时间和区域的限制。因为地方文献搜集不但有历史的上溯性―――从古至今,还有现实的广泛性,搜集范围遍及各地。这些都是“地方文件”难以提供保障的。

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市级图书馆实际收藏量与应收藏量相距甚远的状况,立足点仍应放在自身建设上。首先,要提高图书馆人对地方文献工作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在思想上予以重视,在行动上给予支持。要制定具体的搜集、整理、利用地方文献的近、远期规划和目标,把地方文献的搜集、利用作为藏书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贯穿于整个藏书建设的始终。要重视地方文献的特殊性,正视地方文献是图书馆文献中利用率高,社会影响大,市场需求广,直接服务多的现实,给地方文献工作定位,组建独立的地方文献工作部门,建立地方文献典藏库和地方文献阅览室,改变目前大多数馆未配备地方文献工作专业人员,且工作无计划,无明确目标,藏书分散管理,难以形成系统的状况。

要从实际出发,确立以征集为主,以选购为辅的方针,克服以往搜集地方文献工作中习惯于等书上门和期望收藏者无偿捐赠的消极做法,实事求是,征购结合。要注意捕捉信息,加强与出版界和收藏人士的联系,舍得花精力和经费,保证各类地方文献能及时地得到补充。我馆在搜集地方文献工作中注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征购结合,收到良好成效。如本地藏书家孙金振先生,是我馆的老读者,临终前表示愿将所藏古籍(其中许多是很有价值的地方文献)无偿捐给图书馆。我们就积极助成此事,利用新闻媒介广泛宣传,又为之举行了隆重的赠书仪式,将其所赠700余册古籍更新换面,对外展出。此事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少人士主动与我馆联系,愿将自己的藏书捐赠给图书馆。又如丹徒民间收藏有清道光《润东萧氏宗谱》十九册,内有昭明太子后裔在镇江活动之详情,又有镇江?山地区丰富的人文与土地资料,十分珍贵。我们多次联系,最后以500元收购入藏。此后,当亚洲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135工程金河纸业有限公司落户镇江?山时,有关设计人员专程来我馆调用这部文献,考察当地的土质情况和江岸坍塌演变的历史资料,为他们科学地制订设计方案提供了史鉴。

二、扬地方特色 重服务经济

搜集地方文献是基础,而利用地方文献才是目的。地方文献的服务应当围绕当地的经济建设来进行,从事地方文献研究和服务的人员应适应形势的发展,走出馆门,深入社会,确定服务重点,提供跟踪服务,使地方文献服务在本地经济建设以及政治活动、社会活动、科学研究中发挥应有的效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近几年来,江苏一些市级公共图书馆注重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地方文献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新途径,在扩大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上做文章。他们利用图书馆的优势加强与政府部门和群众团体的联系,在广泛征集地方文献的同时,又争取获得本地在海内外工作或定居的知名人士、专家学者、企业家、科技人员的线索,建立较为完善的地区人才信息网,通过编制专家人名录、人名大辞典等,为当地政府及经济界提供人才信息资源和对外联系的纽带,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如江苏经济发达的苏、锡、宁、镇、扬等城市,每年都要举办各种形式的招商会、经济恳谈会、经济对策研讨会等,邀请本地籍贯而在外地工作的企业家、科学家出席会议,其中邀请的不少人就是缘于图书馆人才网提供的信息。这些专家学者、企业界名人应邀后,积极为家乡发展提供良策或引进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江苏有些市馆还专门编辑地方经济动态简报,或利用剪报形式收集外界评述当地经济发展的文章提供给市政府有关领导,为他们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受到了好评。

把握地方特色,针对当地城市特征、发展趋向、重点投资项目,利用地方文献开展对口服务也前景广阔。这样做更能贴近经济发展的脉搏,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我馆地方文献服务工作注重发扬地方特色,围绕振兴当地的旅游经济做文章,见效比较明显。我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市内有丰富的人文和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很大。著名的金山、焦山、北固山风景秀丽甲东南;白娘子水漫金山寺救许仙,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甘露寺刘备招亲等传说均典出于此。城南的南山风景区,为国家森林公园,座落着招隐、竹林、鹤林诸名刹,有梁昭明太子编《文选》的增华阁和读书台。因此,市政府决定把发展旅游经济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一大重点,每年都有投资项目,用于对古迹景点进行维修或复建。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旅游经济,我馆从地方文献中辑出许多有关景点的历史人文资料和各种图录,及时向城建、文管及古建筑设计部门通报,为北固山长廓复建等工程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受到了有关方面的好评。去年,市里投资1200万元开发南山风景区,我馆除积极提供资料及图录外,还专门编注了《南山诗征》一书,融诗文、掌故、人文景观于一炉,得到了市政府的重视,拨专款出版,并作为我市对外交流和南山开发的宣传品,在社会上反响强烈。我馆利用地方文献,服务旅游经济,取得了良好成效。省《新华日报》和本市《镇江日报》先后对此进行了报道。

三、向利用倾斜 重服务质量

图书馆多年来传统的“重藏轻用”观念,在地方文献上也表现得相当突出。不少馆地方文献量虽丰,但往往宝藏自珍,不轻意为外人知晓,难以发挥其社会效能。因此,在加强地方文献建设中,要改变长期以来过分强调地方文献的收藏,忽视地方文献的利用的倾向,树立立足于“用”的指导思想,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

一要抓队伍建设。队伍建设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关键,只有建立一支稳定、专职、高效的地方文献工作队伍,才能适应工作需要。要抽调一批通晓文史、掌握现代化技术和具有公关能力的复合型业务骨干充实到地方文献工作人员队伍中去。今后一个阶段,地方文献工作人员的培养应成为图书馆人才培养的一项重点。这项工作要有责任感和紧迫感,要积极创造各种机遇,加快人才培养的进程。目前,不少市级公共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工作人员培养方面力度不够,用人不精,有的馆甚至没有专职人员,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

二要抓读者工作。读者工作是开展地方文献服务工作的核心。要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除了工作人员的自身努力,热情服务外,更重要的是鼓励和发挥读者主动利用地方文献的积极性。应采取让读者开架查询和自由入库选书等宽松的服务手段,吸引更多的读者利用地方文献。在某种程度上说,读者主动利用地方文献,比图书馆工作人员主动服务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树立读者至上的思想,把读者视为图书馆的主人,让读者以主人的身份充分利用地方文献。在读者利用地方文献的过程中,注重传授有关检索方法和技巧,为读者在书海中导航,提高读者的检索能力。还要注意了解读者的心声,通过召开读者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倾听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鼓励读者更多、更自觉地参与地方文献的管理和利用。

三要抓好宣传报道。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是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为社会及时提供信息服务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不少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宣传不够,整理乏力,以至于部分本应发挥作用的有价值的地方文献淹于书海之中。如古代一些地方名人的手稿、笔记、日记中,均有许多珍贵的地方史料,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颇具价值,若加以整理、宣传,就能对现实有史鉴之效。

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除了发掘、整理外,宣传手段的作用不可低估。当前,应采用多种形式加大地方文献的宣传力度,可将搜集到的地方文献进行整理,及时把有用信息向有关方面通报;可搞地方文献陈列,或地方名人著述展;可举办地方文献服务成果展;可借助于新闻媒介,推荐介绍地方文献中的精品;还可通过编制地方文献书目、索引、文摘等,为社会有关方面和专家学者服务,造声势扩影响。

四要抓好研究开发。要加强地方文献利用的理论研究,探索利用地方文献资源的新途径,及时对反馈的地方文献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寻找规律。要理论联系实际,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地方文献研究会,探讨地方文献研究的热点问题,交流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服务成果,从而开拓地方文献研究的新局面。地方文献的研究,要善于“量体裁衣”,体现特点和个性。要注重抓住地方文献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做文章,这样有目的的开发研究,易见成效,出成果。同时,通过研究,能提高地方文献工作人员的素质,增强图书馆的学术性,引起全社会对图书馆的重视。如江苏南通市图书馆抓住其馆藏中拥有大批的张骞手稿和著述这一特色,选定这位南通籍清末状元、全国知名教育家、实业家作为研究课题,广泛深入地开展研究,编辑成《张骞全集》一书,首次将张骞许多从未发表的手稿资料披露于世,不仅在弘扬当地名人风范方面为地方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在全国的影响也很大,对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经济史均有积极作用。所以,我们提倡在地方文献工作中,注重发挥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多出研究精品,多为社会做贡献。

〔出处〕 山东图书馆季刊(2)

篇11:省级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搜集、和利用

省级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利用

[摘要] 本文从省级图书馆的角度出发,在地方文献传统工作模式的基础之上,对其搜索征集、加工整理、开发利用等环节.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

一个省图书馆之所以区别于他省图书馆,其主要征别,即在于该省图书馆所收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料。省级图书馆中地方文献的收藏,是该省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科技、历史地理、民俗民情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是一个省之内社会百科的历史记录;是省级图书馆藏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地方文献在省级图书馆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故图书馆界中之先贤和当今有识之上,一直都非常重视地方文献工作,并为之摇旗呐喊、身体力行,为我国省级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建设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既然地方文献对于省级图书馆如此之重要,那么地方文献的搜索征集、加工整理和开发利用这三项基本工作完成得好坏,则直接影响到地方文献的质量、能量和价值,同时也反映出省级图书馆藏书的内在档次和水平。

1 地方文献的搜索征集

目前,地方文献的搜索征集存在着诸多难点。其一,不少负责地方文献征集的人员缺乏对本省地方文献出版情况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尤其是非省会的出版物更是所知寥寥,很难做到有计划、有方向、更全面、更具体地进行征集工作。其二,地方文献作为省级图书馆的最基本的收藏内容之一,尚未被全社会所认识,即便是一些文化单位和文化人士对此也不甚了解,很少有人主动与图书馆联系,呈缴有关的文献资料。其三,地方文献中非出版物例如名人的手稿和笔记、政府内部的有关行文、乡村里的村志和族谱,浩如烟海、综迹难觅。

搜索征集地方文献既有这么多难点,作为省级图书馆和征集人员应该如何排除困难,努力在最大范围内和最大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全面地、系统地搜索征集地方文献呢?

1.1加强政府行为。由政府出面加强宣传。在报纸、电视、街头广告栏上,用公益广告的形式向人民大众宣传地方文献的概念、范畴和意义及公民应具有的主动呈缴地方文献的权力和义务。这种公益广告不但可以加强社会对地方文献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它还使国家所倡导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更深层的意义。

1.2省级图书馆应建立专门机构即地方文献部,实行实实在在的地方文献搜索征集工作,同时还应深入进行数量上的征集、门类上的挖掘、来源上的登记等诸方面的工作。

1.3借鉴报纸的通讯员制度,在各处招募地方文献信息征集员,配合省馆地方文献部进行征集工作。

1.4编制《本省地方文献征集索骥手册》,采用电话簿式的方法,将可能产生地方文献的来源加以分门别类,如政府机构、民间团体、厂矿企业、学校医院及社会名流等,将这些单位中负责编写文献的具体部门及联系方式加以详细登记,以便随时地或定时地进行联系,确保及时地将文献资料征集上来。

1.5在征集地方文献中正式出版物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对非正式出版物和非出版物的搜索征集工作,如一些文化名人的手稿、笔记。

1.6发挥地区、市、县图书馆的地方优势,组成地方文献的征集网络,加强和扩大省级图书馆在地方文献方面的征集力度、广度和深度。

1.7在地方文献的搜集中,既要注意到资料来源的广阔性,还要注意到资料来源的连续性,特别要注意社会各界中负责地方文献编制人员的人事更替,及时与后任人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业务关系,避免文献资料断档。

1.8在地方文献的搜集中还要注意对本馆藏于其它部室中含有地方文献性质的资料进行挖掘,认真地进行自我透视。

2 地方文献的加工整理

对地方文献进行加工整理,是地方文献为社会服务的桥梁,是地方文献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地方文献种类繁杂,包罗万象。地方文献的这种特殊性,给其加工整理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地方文献的加工整理应该如何进行呢?

2.1由省级图书馆地方文献部就地方文献加工整理组织专门班子,根据加工整理的具体情况和环节。设人设岗,各司其责。

2.2在对文献进行具体加工整理的过程中,鼓励各环节岗位人员发现新问题、透视新层次、挖掘新题材、变换新角度、拓展新视野,将这些新的思想体现在文献的加工整理中,并作为工作人员的成绩记录在案。

2.3做足案头工作,从不同问题、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视野出发,建立特色卡片系统,制定出立体的检索模式,使其具有更多的检索点,以方便读者检索查阅。

2.4为防止一些特殊的珍品文献资料在重复利用时出现污、损、盗乃至氧化问题的发生,应备出复印件或影印件以供查阅。

2.5除关注地方文献地域性和文献性之外,还要关注时效性,尤其是对各种年鉴和各种统计资料,需要先加工或最先加工、快加工、或特快加工,以避免因加工不出而造成的拒借。

3 地方文献的利用

地方文献的搜索征集和加工整理,说到底,是为了服务社会、方便读者。因此,地方文献的利用,才是这些工作的最终目的。所谓地方文献的利用,就是读者对地方文献的查阅并对其所载知识和信息的占有。占有的越多,利用度也就越高。那么如何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度呢?

3.1做好前期的登记工作。变地方文献的被动利用为主动利用,对图书馆来讲是个新课题。要做到这一点须有一个准备期或称为启动期。在此期间,对来馆查阅地方文献的读者进行问卷调查,其内容可有:A、单位名称;B、本人姓名;C、查阅内容;D、查阅目的;E、有何意见。调查结果有助于了解读者所需所用,为开展“主动利用”奠定数据基础。

3.2建立读者利用档案。档案内容大概两点:一为常来查阅的.单位和人员及查阅周期建立档案。二对被查阅的文献内容及其被查频率建立档案,从中找出规律性的数据,为文献的“主动利用”做到心中有数。

3. 3按照档案数据,把最新地方文献的相关目录,用各种可能的形式通知读者,使读者更有准备地进馆查阅,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读者进入图书馆之前的盲目性。

3.4设计专题,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大地方文献的利用度。所谓走出去,是把专题中地方文献的内容经加工整理后,对外进行展览和宣传。所谓请进来,是请名人名家就本省的某一课题和内容举行学术讲座,其中可以是文学的、历史的、地理的等等。

3.5把地方文献中发现的学术或其它疑难问题,通过当地报纸张榜说明,请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踊跃揭榜、给予求证解决,并将其成果刊登于相应的学刊之中,同时在报纸上鸣谢。这样做既充分利用了地方文献、解决了学术上的问题、活跃了本省的学术气氛,还可以对地方文献从概念到范畴向社会进行一次生动的宣传。

3.6在地方文献的利用中,还可以将其分为无偿利用和有偿利用两个部分。在当前,“有偿利用”将是地方文献工作健康发展的一个十分必要的措施和环节。笔者认为:凡是通过地方文献的利用、并经过地方文献部分人员的直接劳动而获得的具有商品交换性质的、并可获取利润的信息,都属于“有偿利用”的范围。

总之,最大限度地搜集、加工、整理出地方文献,使地方文献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进而扩大省级图书馆的职能是十分重要的。

〔出处〕 河南图书馆学刊 (4)

篇12:吉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搜集四十年

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地方文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且具有独特的价值。它是我国灿烂文化宝藏中一块尚未被人们充分注意和尚待进一步开发的沃土。因此,省级图书馆工作条例明确规定:“收藏地方文献和文化典籍是省图书馆重要任务”,“本省的出版物和有关地区的文献应尽全收藏。” 吉林省图书馆自1958年建馆以来,一直比较重视地方文献的收藏,并在整理、研究、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收藏

回顾吉林省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历程,建设具有吉林地方特色的藏书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实现的目标。我们在完成正常采购的同时,着力于补充吉林省地方文献。如,自1982年5月至1985年5月,在整整三年的时间里,首先核对了20多种有关吉林地方志目录,拟出我馆所缺藏的有关吉林省地方志细目。凡我馆缺藏的本省方志,通过去函或派人查阅原书,购回复制本。为加强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力度,安排了搜集地方文献专职人员,建立了地方版文献预订目录,开设了地方文献书库,利用召开新闻发布会、走访调研、上门寻购、书信电话邮购等多种渠道,广泛搜集、深入发掘;还专设精通史籍的同志担任采购地方文献的工作,先后赴北京、天津、沈阳、大连等十多个城市联系搜集地方文献事宜,并将全面搜集吉林地方志列为重点工作。经过20年来的努力,将吉林省旧方志基本收集齐全。同时,也尽量收集了全国各地的内容广泛、种类繁多的吉林省地方文献。 我馆所收藏地方文献的内容范围,大体可分为:

1、地方出版文献。从广义上讲,所有本地区出版文献皆属吉林地方文献;其中以研究吉林地区的文献为主要内容。为此,我馆不断组织由本地区出版社及有关出版部门的负责人参加的地方文献征集座谈会,传达贯彻中央文化部自1990年以来关于出版部门向本地区图书馆送缴样本文献的规定,加上采访人员的及时催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较全地收藏了本地区文献。对于研究吉林地区的文献作为重点收藏,如:《近代吉林人民革命斗争史(1840―1949)》吉林省革命博物馆编,1992年1月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它是一部较为系统地研究和记述吉林各族人民革命斗争的史书。

2、地方人士著述。既包括原籍在本地的,也包括原籍虽不在本地,但曾在本地任职。居住并从事学术活动、政治活动及各种社会活动等颇有影响的人物(包括本地出版的和外地出版的》。如《曹廷杰集》,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之一,丛佩远和赵鸣岐编, 1985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我们作为重点文献收藏。因曹廷杰虽原籍湖北枝江人,但他1883年来到吉林,在靖边军后路营中办理边务案。1889―1894调往山西。甲午战后复返东北,历任吉林边务文案总理,呼兰木税总局总理、吉林知府、吉林劝业道道员、代理蒙务处协理等职,是书选录曹廷杰所写大量有关吉林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专著、文章,以及地图、档案等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吉林省在长春市开设《吉林英才馆》,于1992年10月15日正式开馆,展出吉林英才人物的业绩。仅一年就接待观众近万人,许多观众来信来电索取文献。为满足需要由曹玉琴主编《吉林英才馆大观》1993年8月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记述了在吉林大地上成长、工作、生活的636名如王大珩、唐敖庆等闻名遐尔、誉满中外的专家、学者的成果、业绩。我馆重点收藏此书。

3、地方档案资料。其范围广泛,包括本地区的公文、布告、法令、计划、统计报表等公开文献,也包括会议记录、调查笔记、勘测记录、人事档案等内部文献。如《吉林旗人生计》是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之一,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编,1991年10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收史料28l件,约33万字。收录民国时期己公布和未公布的档案材料如《吉林打牲乌拉旗务承办处为请缓放贡山荒界事给吉林全省旗各处的呈文》等重要档案材料。我馆自然作为收藏重点。

4、地方原始文献,主要指当事人的亲笔手稿、亲笔签署的机关或个人的书信,具有地方性的重要人物的日记、谱谍、拓片、碑刻、据现场的拓照和原声的录音,反映地方特色的诗词、奏折、文物、古迹,经过实地考察所形成的记录;也包括虽然已经缺少当时当地人物,事件的真凭实据,但根据采访或回忆而形成的文献。象现代有关本地区的革命回忆录、亲历记等。如:《好大王碑》由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于公元414年(东晋义熙十年,长寿王二年)用隶书刻石而成。我馆存有民国时期的拓片,共分四张,碑阴、碑阳各一张均为440×185平方厘米,碑侧均为440×124平方厘米,首隶书题“高勾丽好大王碑志铭”,碑存吉林省集安县,是国家一级文物。

二、地方文献的特征

在吉林省图书馆所收藏的地方文献中,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是吉林省地方志,包括解放前的古籍线装地方志和解放后编纂的史志文献。其中古籍线装地方志是收藏的重点。共有173种。 吉林方志的种类。从客观上说,地方志遗产是有层次的,它根据历代封建王朝的行政区划、政治建置,形成了一系列的等级,确立了各种类型的地方志的结构和排列次序。其主要种类有:

通志。是记述一省范围的地方志。还有志略、外记、汇征、纪要、乡土志等名称。如《(光绪)吉林通志》、《(道光)吉林记》等、计15种。

州志。是记述一州范围的地方志。有《吉林省延边自治州州志(初稿)》、《(宣统)辽源州志书》两种。

府志。记述一府范围的地方志。有《(光绪)海龙府乡土志》、《(光绪)奉天洮南府乡土志》两种。

厅志。记述一厅范围的地方志。如 《(光绪)长春厅志》,共2种。

市志。记述一市范围的地方志。如《辽源市地方志》共7种。

县志。记述一县范围的地方志。如:《(民国)怀德县志》、《(民国)东丰县志》等,计61种。

另有不少县志用以下名目称渭:

概况。有5种,如《(伪康德)九台县一般概况》。

报告书。有3种,如《延边边务报告》。

事略。有7种。如《(民国)治磐事略》。

乡土志。共37种,是县志中较多的一种。如:《(光绪)奉化县乡土志》、《(民国)临江县乡土志》等。这里要说明的是“乡土志”,不仅指县志,其范围大到省志,如《(伪康德)吉林省乡土志》;州志,如《(宣统)辽源州乡土志》;府志,如《(光绪)海龙府乡土志》。

一般状况。是县志中较多的一种,共29种。如《(伪康德)通化县一般状况》等。

乡志。记述一乡范围的地方志。有《快大茂子乡志》和《柳河县五道沟乡志》两种。

吉林省方志总数相当于《吉林省地方志考略》所收吉林方志的3倍,比《东北地方志总目》多30种,比《东北民族史略》多62种,比《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所收吉林方志多81种。

吉林方志的发展沿革特征。利用纵向考察的方法研究吉林省地方志,更利于了解吉林省地方志在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发展变化。吉林省地方志的发展沿革表明,吉林方志确有独特之处。大体可以归纳为五个历史时期;

一是蕴育时期,从元、明到清代的乾隆年间。我国古代东北边陲政区递有变更,或汉置唐废,或辽设金改、或明属清治,壤地虽有离合,但总的来讲,“辽金崛起,遂为内地”,行省制前,皆辽东属辖。吉林在未正式行省之前,有关吉林省的志乘则须从东北的通志性著作中寻其端倪,我们权且将这一阶段称为吉林省志书的蕴育时期。如蕴育时期的方志除全国性统志《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中有关吉林省的记载外,元代有《开原志》;明代有《辽东志》、《金辽志》;清代有《盛京通志》等,其后李桂林在《吉林通志》所写的几例说,《盛京通志》“始合东三省事而并记之,然皆以盛京为主,吉林及黑龙江特从附载”。吉林无专志而附载于历史上的东北通志性范围内,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

二是产生时期,大致是从嘉庆、道光年间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朝定都北京后,设盛京总管统辖东北地区,1747年(乾隆十二年),原盛京奉天府属之永吉州,置吉林直隶厅,1881年(光绪七年)吉林直隶厅升为吉林府。从1824年(道光四年)开始,吉林省才开始编纂本省的地方志。就是萨英额编的《吉林外记》又称《吉林统志》。

三是发展时期,大致是从本世纪初到光绪未年、宜统年间。其间以光绪最后几年和宣统年间为突出。如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辑安县乡土志》等。清朝是我国修志史上的鼎盛时期,吉林省规模最大的一次官修志书《吉林通志》纂修后,直到清末才开始向府、厅、县志发展。这是吉林省地方志面向府、州、县初步发展的一个时期。

四是高潮时期,从1912年(民国元年)到1931年(民国二十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占我国东北以前,大体上以1913年(民国二年白永真纂修的《海龙县志》)为发端,到1931年(民国二十年)徐鼎霖修、章华纂的《永吉县志》止。这一时期的前一阶段,虽有民国政体的变革,但在志书内容上后一阶段才有逐渐摆脱旧体,不断补进新内容的方志问世,形成了吉林省纂修方志的高潮期。从数量上说,这时期吉林省县志纂修最多,开始向县县有志的方向普及;从质量上说,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体例比较完备,资料比较丰富的方志。如1927年(民国十六年)《农安县志》、1928年(民国十七年)《辑安县志》等均不失为志乘佳作,其中尤以1931年(民国二十年)《永吉县志》为吉林省总其成的县志代表作。

五是敌伪时期,从1932年(伪大同元年)到1945年(伪康德十二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成立傀儡政府,即所谓的“满州国”。十四年间,编纂出版了各类概况、状况、概要、乡土事迹、调查资料、调查书等等。此类志书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强化其殖民统治,推行其法西斯专制政策的产物。政治是反动的,但在客观上,也保存了当时当地的一些档案性质的资料。如各县“一般状况”均有“县署机关职员表”,可谓旧伪政权的人事档案。为我们保存了日本帝国主义如何从政治上奴役中国人民的确凿证据,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等提供了参考。

三、地方文献的整理

为了开发地方文献这所知识宝库,方便读者利用,我馆在对地方文献进行系统组织、收藏、科学编制馆藏卡片式目录、充分揭示其文献特征的基础上,不仅积极组织编辑出版书目索引等二次文献,而且在开地方文献的缩微复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为读者利用地方文献架起一座座金桥,为实现计算机联网提供了较系统全面的吉林地方文献。

书目索引。自1964年至今先后出版了数种十余册较大规模的书目索引。如:《东北地区农业历史文献联合目录》,于1964年东北三省图书馆联合编辑出版,它是解放后东北三省联合编辑的第一部地方文献的二次文献。

《东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共三辑,(第一辑报刊部分由其他馆主编)第二辑中文图书部分,由吉林省图书馆主编,于1987年吉林省图书馆出版。第三辑东北抗日联军及抗日武装斗争史料索引,由吉林省图书馆主编,于1983年吉林省图书馆出版。为开发东北地方文献,揭示馆藏、方便读者、实现资源共享,作出了新的尝试。

《东北方志人物传记资料索引・吉林卷》是东北地区公共图书馆协作委员会1986年商定的协作项目之一,也是《东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专题书目索引之一。索引的条目内容包括人物姓名、时代。民族、氏族、别名、字号、封溢、籍贯、生卒年龄、出处等。附录“笔画与四角号码对照表”,“汉语拼音与四角号码对照表”,是检索东北方志中人物的适用工具书。受到读者好评。

《吉林省旧志资料类编》全书四册,吉林省图书馆参与编辑,于1985年12月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本书从吉林地方文献中挖掘搜集有关矿产矿务、自然灾害、土特产、林牧渔业、农业等有关经济建设方面的资料汇集而成,便于有关专业研究人员使用。

缩微复制。自1983年开始,我馆着手建立缩微复制系统。在文化部图书馆局及全国缩微中心的支持下,1984年,我馆已初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文献缩微复制系统,从而开始了紧张而有秩序的文献缩微复制工作。至今共计完成920种文献,197万拍的.缩微复制任务。

为了积极保护地方文化遗产,我们进行地方文献的缩微复制工作,重点是东北地区,吉林地方文献的缩微复制工作自然是重中之重。在1989年以前数年中完成对地方文献12万拍缩微复制任务的基础上,1989年以来的十年中,把我馆缩微复制工作推向高潮。共完成对651种文献, 135万拍的缩微复制任务。其中,完成地方文献301种,93万拍,占整个缩微文献量的70%。包括地方志196种、14万拍,期刊47种、37万拍,报纸58种(包括建国前38种、建国后20种),97万拍。

从吉林省地方文献缩徽复制成果看,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范围广,其表现:一是地区跨度大,既有吉林地区中心城市出版的《吉林日报》、《长春日报》,又有地处边陲的《延边日 报》、《松花江日报》等;二是时间延伸长,既有早在1910年7月出版的《远东日报》,1905年1月出版的《警钟日报》,又有自1958年5月1日至1987年12月31日出版的《牡丹江日报》等;三是内容范围广,仅《吉林日报》而言,有国民党统管区1946年8月6日至1948年3月7日的《吉林日报》,缩微复制文献达1472拍;有解放区于1947年3日2日至1949年5月30日的《吉林日报》,缩微复制文献达1666拍;有建国后于1950年2月1日至1987年12月31日的《吉林日报》,缩微复制文献达54917拍;总计《吉林日报》三种共缩微复制58055拍。真不愧是重中之重。从而为建立吉林特色的文献数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地方文献的研究

先人留给我们的地方文献中,地方志文献不仅数量十分可观,而且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可缺少的参考文献,是一座亟待深入开发的宝库。研究开发这一珍贵文化遗产为现实服务,是图书馆工作者的当务之急。1980年吉林省图书馆正式成立了“地方史志研究组”,并组成了由金恩辉为主编的编辑委员会,提出了长期的工作设想,拟定了近期的具体工作方案,落实了具体的工作任务。自1981年始先后编辑出版了《中国地方志总论》、《中国地方志分论》、《地方志论文集》和金恩辉与梁志忠合著的《吉林省地方志考论、校释与汇辑》。编辑整理的过程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从而为地方志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地方志详论)丛书,由金恩辉主编,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出版,共32分册、470万字,除《中国地方志论集》两册总论志书理论外,其余各册是按我国当前省、市、自治区划对每一省、市、自治区的方志遗产分别做深入、具体的评析和介绍,将我国方志遗产作为一个系统对待,通过整体性和有序性考评,使整个地方志中的信息所构成的大厦的阶梯层次和全面联系的结构轮廓,一一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供有效的利用。

《吉林方志大全》曹殿举主编,1989年7月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共收录吉林省地方志171种,其中解放前旧志142种,解放后新志29种,是吉林省图书馆馆藏全部吉林省地方志的缩影。另附存目20种。是书条目按《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中吉林省行政区划为依据排列,省志列于首篇,下列市、区、州、县志,其前均列简介,概述其地理位置、地名由来,历史沿革及方志概况。一志为一条目,先做基本著录、再作内容介绍,后作版本考证。书前目录展现本书结构一目了然,书后索引使用方便,是一部查考吉林方志,开展方志研究难得的工具书。

《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分上、中、下三册,吉林省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金恩辉和台湾大学图书馆学系胡述兆博士主编,曹殿举、陈久仁、纪清惠等任副主编,各省史志专家任分主编,于1996年由台湾汉美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向海内外发行。是书收录中国现存地方志近万种,以现行行政区划为依据,将旧府州厅县诸志分别排入对应地区、市、县。全书以《中国地方志述评》为首篇,各省则以《地方志考略》为首篇。每种地方志撰写独立条目。每条目包括词目(即志书名称,包括纪年、书名和卷数)和译文(包括简称或别称、修纂者、作者、修纂沿革、内容概述、方志价值、版本源流和附注说明等)。书后附书名和著者索引。

《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是中国史志专家集大成之劳动成果。上百名专家学者全力以赴,鼎力协作,悉心研读,惠撰成文。作为整理研究中国地方志遗产的研究成果,不仅对全国地方志的存佚、收藏、版本、作者、内容、价值等作了系统的介绍和综合性考察,同时进行了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研究。特别是对《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所收方志,作了精心订正和补充。因而,不仅对广大读者利用中国方志指明了入门途径,而且成为具有学术性质的中国地方志检索工具书。是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来,中国又一部提要性工具书,也是地方志整理、研究和提供利用,由目录性总结,发展到考评性总结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五、地方文献搜集整理的展望

吉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搜集和整理,经过40年的积累,已经初具规模,但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相距很远。为此,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力度,真正建设具有吉林特色的完整的地方文献体系。

1、制定搜集整理地方文献的远景目标。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是图书馆的百年大计,应有计划有目标地实施。但在40年中还没有一个专门的规划,致使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缺乏系统性,有些甚至出现空白。所以,按照藏书体系的要求,制定搜集整理地方文献的远景目标,使之搜集整理地方文献规范化,应是当务之急。

2、建立地方文献研究室。为充分发挥地方文献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满足读者需求,应尽快建立地方文献研究室。将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包括缩微文献集于一室,便于读者研究利用。

3、编制吉林省地方文献联合目录。目前,地方文献的整理只限于解放前,重点是地方志,解放后的时间将近半个世纪,应当在建国50周年之际,编制出吉林省地方文献联合目录,以便扩大地方文献的利用。

4、加强地方出版物的搜集。在建馆的40年中,虽然也曾进行过地方出版物的搜集,特别是地方出版社出版物的搜集。但对机关团体、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本省的有关单位的出版物,特别是内容与吉林省有关的出版物,是地方文献最具特色的部分,但却是薄弱环节,应组织专门人力、有计划地尽全搜集。

5、信息的联网服务是当今时代的潮流,而我们地方文献搜集整理仍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这对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极为不利。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有计划地将地方文献信息输入计算机,一则方便利用,二则为参加联网服务创造条件。

总之,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是建设具有吉林特色藏书体系的关键,必须作为重点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这也是吉林省图书馆跨世纪的战略目标,我们一定要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而不懈的努力奋斗!

〔出处〕 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1998)

相关专题 文献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