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学校文化酌构建途径论文

童童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童童”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良好学校文化酌构建途径论文(共13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良好学校文化酌构建途径论文

良好学校文化酌构建途径论文

论文摘要:学校文化是发生在学校中的精神现象,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精神、价值观念和师生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等。学校文化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为外部表现,并影响和制约学校群体成员活动疗式、思维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它是一所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精神生命和灵魂。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有助于深化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学校文化它不同于校同文化:从“学校”“校园”的词义来讲,“校园”一词中包含的内容更多的是指一种空间维度内的区域或者说是一种场所,而“学校”更多指向的是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的组织机构;“校园”只能说是“学校”的组成部分之一,校园文化主要针对学生而言,通常指一些学校的硬件、开展的活动等,而学校文化更多的是从学校教师角度发,指教师自身方面的一些问题而言。

纵观目前学校的文化情况来看,整个学校文化可分为四种:

1、机器文化:整个学校就像一部高速运转的大机器,每位教师都是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随大机器运转,没有多大的自由度,只要照章办事即可。

2、表演者文化:又叫马戏团文化,学校就像一个马戏团,校长就是马戏团的班主,教师就是马戏团的演员,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校长及其他教师的关注,教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3、监狱文化:在学校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度紧张,人人自危,相互提防,领导专制,教师之间根本无法进行专业合作。

4、家庭文化:学校好像一个大家庭,校长即是家长,每一位教师都是大家庭当中的一个成员,成员之间是互相平等的,内部很团结,对一些大的事情大家都能够齐心协力去完成,每个人的个性也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分析上述四种文化,其中家庭文化应该是最理想的学校文化,学校就应该追求和形成这一种良好的家庭文化。在这一种家庭文化氛围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可以是松散的,又可以是融合的,但遇到大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共度难关,这是一种和谐融洽的自然合作,真正体现教师主人翁的意识。这也是良好学校文化建立的标准。

如何才能够打造良好的学校文化中的'家庭式文化?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进行:

1、尊重教师,尊重人才。学校真正懂教学的是在教学一线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辞劳苦备课上课的教师,他们对教学最有发言权。因此,一是要充分尊重教师、理解教师,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要以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最大程度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二是要把课堂还给教师,让教师按照自己的独特风格去上课,在课堂上让教师的个性得到张扬和发展。要相信教师,给教师更大的处理教材的自主权,学校领导不要给与更多的干预,但可以监督要创造更多的条件鼓励个性化教师的成长发展,不要打压,更不能扫地出门。如果没有个性化的教师就培养不出个性化的学生,也就没有个性化的学校,学校办学也就毫无生机和活力.办学也就失去特色。学校就应该像一个大家庭,能海纳百川,允许各类人才存存,使各类人才都能够得到健康和谐发展,实现共荣共存。   2、培育学校典型,树立学习目标。学校要树立模范典型,要大张旗鼓的在老师们中间开展向典型人物学习的活动,让那些工作量非常大的、工作优质的、责任重大的、贡献突出的教师成为学校教师学习模仿的典型。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榜样的优秀事迹,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引导教师对照模范人物的言行反思自己的工作,使广大教师在学习与讨论中教育、完善自己。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树立的榜样学校要制定政策、采取措施使他们真正得到实惠和好报,从而激发起其他教师们的上进欲望和进取精神。

3、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学校人员构成复杂,每个人的脾气秉性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如有的人喜欢传小道消息,有的人喜欢打探别人的隐私,有的人喜欢向领导打小报告;有的人喜欢夸夸其谈,只说不干,有的人默默无言,不善表达,只干不说,像一头老黄牛;有的人很善于交际,很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八面玲珑;有的人则不善于交际和沟通,喜欢独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僵硬紧张。因此校领导要善于调节好教师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与各类人员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能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友好相处、和平共处、相通相容、共同提高和发展。

4、创设关怀文化。学校文化建设要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良好氛围,使人人都能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感受到一种温暖和关怀,找到家的感觉,成为教师精神的寄托和避风港。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活跃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沟通,陶冶教师们的情操,融洽教师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也要积极投身到活动之中,成为活动的组织者或参与者,与教师们打成一片,减少彼此之间的隔阂,拉近与教师的距离。学校不管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出台什么样的政策都要以人为本,时时处处为教师着想,时时刻刻保护教师们的切身利益。教师们也必将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以校为家,从各方面维护学校的利益,一切为学校着想,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5、建立学校明确一致的办学目标。学校的办学目标应该是源于学校相关利益者内心的需要,它不能只是校长一厢情愿的强加或是几位领导讨论决定的。它须经过全校师生的反复讨论而生成,是经过与教师们不断交谈,在互相聆听间逐渐融汇出来的,是全体师生共享的价值取向,是大家所乐意为之奋斗的精神追求。当教师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一致时,才能产生出一种从属于整体的使命感,视学校目标为自己的目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为了,共同的目标,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每个人都倾其所能,倾其所力,甘于奉献,从而创造出难以想象的业绩来。这让教师虽然工作到腰酸背痛,但心里却不感疲惫。这种力量来源于全体教师对共同目标的追求,心中有目标,才能进发出一股无穷的力量。当办学目标是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信念时,学校才具有凝聚力。因此,办学目标形成的过程,是学校精神培育和凝练的过程,是学校凝聚力形成的过程,是学校文化生成的过程。

总之,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篇2:酒店礼仪文化的构建途径论文

关于酒店礼仪文化的构建途径论文

中国本是一个文化之国,礼仪之邦,在社会的发展中,深受礼仪的影响,礼仪对国家和人们影响之深在服务业中也一样。对酒店企业来说本来就是服务行业,更要注重酒店的礼仪文化的培养。尤其是酒店的环境和酒店的设计以及酒店员工的服务态度、酒店的文化等,都要达到一定的礼仪高度,这样才符合酒店服务业的.发展状况。那么,酒店礼仪文化的构建途径是什么呢?

首先,加强礼仪文化的思想教育,改变酒店管理层的礼仪文化观念,将礼仪文化运用到酒店的日常管理和运行操作中去,使利于文化在酒店的管理文化中根深蒂固,并且运用新的思维,培养酒店员工的礼仪意识形态。让员工形成酒店礼仪文化的思想,并且将礼仪文化运用到日常的工作中,酒店对员工要有要求的标准,并且在礼仪方面应该由奖励惩罚制度。要让员工科学的讲礼仪,讲文明。

其次,制订酒店礼仪文化的各项规章制度和酒店员工礼仪文明交往与日常工作为一体,酒店要以礼仪文化为服务的标准,员工的一言一行都是礼仪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在酒店的实际管理和工作中,酒店的培训部门首先要对员工最好培训工作和礼仪的宣传工作,酒店的管理部门要做好酒店礼仪文化的规定。

最后,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是实现酒店礼仪文化体系的有利条件,礼仪文化本来就是一种行为,一种文明的行为,酒店的企业精神和酒店员工的形象不但是酒店的形象,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所以,酒店礼仪文化的实施,要社会和顾客的支持,这样才会发扬光大。

篇3:构建学校学习文化

构建学校学习文化

当今学校之间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质量的竞争,深究却是人才的竞争,而本质上则是文化的竞争。

“一流的学校靠文化。”文化是一片土壤,学校一旦形成自己的文化,它的每一个成员就会从这片土壤中吮吸营养,发展成长。哪怕一拨又一拨的人从这里离开,他们带走的仅是个人的智慧,却带不走学校特有的文化,只要这片土壤存在,就会有更多的人从这里成长起来。

在支撑学校成员成长的学校文化特质中,学习文化是核心力量。

学习文化是一种与学习型组织相对应的以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文化。构建学校学习文化,要求学校一切物质为学习而存在,形成保障和激励学习的有力机制,人人具有学习意识,建立和健全相对稳定的学习型组织。

物质为学习而存在

构建学校学习文化,从物质层面来说,要求学校的一切设备、设施和校园环境建设都要贯彻“一切为了学习”的理念。做到学校的每一种物质都为学习“说话”,为育人“说话”。我校坚持高标准建设教室、图书阅览室、实验室、科技活动室、多媒体教室等学习场所和相应的设备,着力打造学习型校园:橱窗、报栏、板报、图书展示着健康向上的内容;教室、寝室、走廊、过道,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激励着师生去拼搏;花园、草木、亭桥水榭、石雕木刻,富有学习性、教育性,潜移默化,陶冶着师生情操,整个校园充斥着学习气息,引领师生走向成功。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校的规章制度无非具有两种职能:一是保障功能,即为了保障学校协调、有序、健康地发展,保障师生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二是激励功能,即激发和调动师生为实现办学目标,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构建学校学习文化,必须制定能保障学校每一个成员学习的规章制度,形成保障和激励每一个成员学习的强有力的机制。我们学校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构建学校学习文化的一个抓手,通过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保障和激励教师学习的强有力机制。

用“规定”促使教师学习规定教师每年的学习“量”、读书“量”;规定教师必须开展教育科研,争做“研究型”教师;规定“名优”教师要与中青年教师建立“结对帮扶”关系;规定评选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评优晋级必须要有相应的教育科研成果。

用“考评”促使教师学习学校建立了教职工考评制度,考评内容包括师德师风、教学工作、教育科研、班主任工作、处室工作等,对教职工进行严格的考核,期末依据考评结果,对照相应的评价方案对全校教职工进行评价。“考评”,促使教职工必须努力学习。

让“竞争”迫使教职工努力学习学校利用“改制”带来的用人自主权,坚持“人品第一,能力第一,业绩第一”的用人标准,面向社会选聘教师。所有受聘人员在受聘期间,接受学校考评,在考评的基础上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的用人制度;学校打破论资排辈和平均主义,实行校内结构工资制,“劳动”是分配的唯一尺度,实行“多劳多得,优质优酬,效益优先”的原则,真正做到“按劳分配”。

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在学校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为了争创佳绩,人人努力学习。

人人具有学习意识

构建学校学习文化,要求学校每一个成员都要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具有爱学、乐学、笃学精神。

学习意识是指学习者的学习欲望和要求,它是学习者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规定”、“考评”、“竞争”,这些外在压力迫使下教职工的学习具有被动性、暂时性,只有把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把学习看成是人整个生活的重要内容,看成人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才能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学习的意义是为了完善自我和提升自我。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要把教育教学的过程,变为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创造的过程,把工作的机会变成学习的机会,在工作中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向实践学习。

构建学习型组织

构建学校学习文化,必须创建学校学习型组织。学校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学校文化与主动学习的有机结合,是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逐步形成的弥漫于校园的乐学氛围,能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学习组织。

以“继续教育”为载体,建立教师终身学习机制教师边工作边学习,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把教育科研作为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推动教师成长与提高的有效方法是开展教育科研。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但这些经验带有直观性、表面性、局部性,教育科研是提升其理论的最好方法。

合作学习,实现多元智力的有效整合良好的团队学习氛围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条件。合作学习,不是参与者个人智慧的叠加,而是群体智慧的碰撞,这种碰撞会带来参与者原有认识的超越,生成新的观念,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合作学习应提倡学术民主,努力营造学校内部浓厚的学术氛围。

营造读书氛围,创建书香校园构建学校学习文化,要营造学校浓厚的读书氛围,创建书香校园。读名著犹如与大师对话,能洞悉教育之真谛,读高水平的著作,如同向高人请教,自己也会变得高明,读文笔与情怀优美的文章,可以净化心灵,温润生命,使人能更积极、更乐观地看待世界,看待人生。

通过读书,读懂工作的美丽,读懂人生的价值,读懂人生的力量。通过读书,振奋人的精神,健全人的品格,提升人的境界,演绎人生精彩,“读出”学校文化。

篇4:构建学校文化搭建教育平台论文

构建学校文化搭建教育平台论文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现代学校的管理变革呈现出新的文化发展态势,一所学校的长远发展,常常取决于领导的管理哲学。学校管理变革的精髓,在于打造鲜明的学校文化精神,充分挖掘管理与育人的价值,搭建安全和谐的教育平台,构建具有独特魅力的学校文化。

【关键词】组织文化;师德承诺;传统特色

学校文化是包含着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行为文化等在内的学校意识和经验体系,是学校积累和建构起来师生共同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校长、制度与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在学校发展的第一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长的观念、人格与能力,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学校发展的第二阶段,学校管理主要依靠一种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在学校发展的第三阶段,学校管理主要依靠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

众多成功的学校,都有深厚的学校文化底蕴,她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每一位教职工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里,积极进取。学校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融合,而非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其核心的内容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形成的价值取向、优良传统和学校精神,她对学校文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校长在引领全校师生进一步塑造和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拓展学校文化外延的同时,以践行师德承诺为切入口,带领全校师生传承学校文化,提升学校精神,为创建锡山城区窗口学校奠定基础。

1形成组织文化,提高教师素质学校发展要求形成学校学习行为,要求建设学校学习型文化,这里的“学习”由于强调“学校’’的规定性而不同于以住的“学习“,具有鲜明的学校组织和行为的特质:它是一种基于学校现实问题解决的学习,是一种实现学校发展共同愿景的学习,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校本学习和研修;它是一种在个体学习基础上强调群体学习、伙伴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经历,提倡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分享、相互支持和共同成长;它是一种前喻学习、同喻学习、后喻学习并行和共存,强调学习者之间(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群体、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民主和互塑的关系;它是一种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创新,从而不断指向实践改善和行为提升,不断推进学校发展和特色形成的过程。

美国作家写的著作《塑造军队》一书中指出,文化就像是黏合剂,能够贯穿于军事战役的始终,从而使军队团结在一起。他说:“文化是塑造团队的价值和前提,有了这种特有的文化,海军陆战队才能够成为海军陆战队,正是文化使他们团结一致。……”换句话,学校文化是学校团队的价值和前提,正因为有了这种特有的学校文化,全校师生精诚团结,学校教育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校长身在学校,心系教育,肩负一所学校的责任,读点有益书籍,倡导良好学习风气,是塑造学校文化的价值和前提。倡导良好的读书氛围,形成正气,引导教师、学生读好书、读书好、好读书,这是校长的举手之劳,更是天长日久、坚持不懈的正劲小事,是件大事。 10月,在一次语文教研组活动时,就提出由语文组牵头,创立东亭中学“云林”校园文学社,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以“读名著、品人生”为主题的系列读书活动。7月,专门组织“云林”校园文学社学员踏访“阿炳和云林纪念馆”,了解名人的足迹,对比冷暖人生。10月,青年教师人手一本《小智慧大道理》系列书籍,从点滴小事,感悟教育真谛。12月,“真读、真思、真行”系列学陶师陶演讲活动,深深感染了初为人师的青年教师。5月,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李镇西、朱永新等教育名家著作,聚焦每一位教师教学工作的艺术,期待以人格魅力构建富有亲和力的磁场。10月,你一本,他一本,我们十本,你们十本……,短短一个月,汇集了全校师生的片片心绪,书香浸润了学校,书香濡染了师生,团委学生会倡议的“分享读书快乐”活动的.目的意义,在全校师生广泛参与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月,王金战写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一书的推介,再一次感受了王老师身上特有的品质:爱心和责任心。初着手构建一支教师学习发展型团队,以激励教师的学习和发展意识,达到教师与学校发展的双赢。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建立一种学习型的文化,形成教师群体学习、研究、创造的意愿和行为,建立面向实践、面向问题、面向经验的校本化的学习、培训、研修制度,是新课程所体现的新型教学文化的内涵与规定。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能否适应这样的要求,关键在于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师首先要成为全面的、充分的、有个性的人,教学才能充满智慧、个性和创造。全面提高教师自身文化内涵和综合素养,需要形成教师个体和群体自主、积极、终身的学习,把学习内化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只有建立一种学习型的学校文化,才有可能为教师的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提供环境、条件和氛围。

腹有诗书气自华,胸有成竹志更坚。书籍成了东中师生的精神大餐,读书成了我们的共同爱好,书香使我们更加睿智,学校文化之苗就在这细雨声中得到了滋润,正在一天一天的长大。

2融合传统特色,提升学校精神将学校传统、学校特色与学校文化建设融为一体,要求学校文化建设关注学校的历史传统、敬重学校的文化积累,回到学校的历史文化中重新发现、解读和建构学校思想和文化资源,使之符合时代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校史陈列室的建立,是学校历史和办学典故即学校文化的内涵结晶,重视学校的过去,是学校走向成功的一个显著标志。因为学校需要靠这种历史感将全校师生以及校友紧密地团结在这个受人爱戴的东亭中学集体里。

学校从1951年开办以来,几经历史变迁,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文化,如“勤奋、俭朴、团结、求实“的校风;“严谨、博爱、善教、爱生”的教风;以及“勤学、精思、好总、创新”的学风等体现出东中几代人内在的价值和信念。学校古老的建筑——资景庵是当年众多东中学子求学的缩影,是历史的见证,是学校文化的象征。“资景庵”三个字看上去似乎十分世俗,但是却能够激发我们东中人持久的热情和信念。几任学校领导在决定校园环境、建筑、装饰、符专和标语的时候,都是从历史的角度来思考这一个在东亭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建筑,妥善地保护好,修缮好,让历史说话,让她承载着具有很强的文化感召力与凝聚力的符号来代表很难用言语表达的无形价值观,表达东中几代人所倡导或希望实现的一切。

将学校传统、学校特色与学校文化建设融为一体,要求学校文化建设关注学校特色的形成。学校特色是学校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是学校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传统中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特点,是最能够表现学校个性和独特性的方面。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的整体表现。是学校理念和精神由内而外的自然呈现与自然生成,而不是外加的;是与学校文化的整体协调,是与制度文化、组织文化、行为文化相一致的,而不是相抵触的,或毫不相干的;是全体师生共同认可,并能够表现为师生基本行为的,而不是与师生无关的;是在学校氛围中能够感觉到,并形成明显学校标志的,而不是需要刻意讲解和阐述的。因此,建设学校文化就是形成学校特色,形成学校特色就是在建设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应该是基于学校的,本来就是校本化和特色化的;学校特色应是文化的、内涵的、品质的,是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形成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表述。

中央大道两侧、小树林里、楼梯过道边、宿舍围墙上、教育综合楼下包括学校校本课程《篆刻》室里的学生作品都在以有形的方式表现无形的价值,体现学校的历史和传统即体现学校文化永恒价值的重要符号。众多省内外的教育考察团尤其是省市区包括书法艺术家来校莅临指导后,都十分感叹,东亭中学的特色教学校本课程《篆刻》启用,意义深远,让学生从小学习篆书、篆刻,不仅是学校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更是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校本课程《篆刻》已经在无锡市乃至江苏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校文化正在得到不断得到继承和弘扬,学校精神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将学校传统、学校特色与学校文化建设融为一体,要求学校文化建设更为关注学校精神文化的培育和成长。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学校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表现、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是全体师生的实践智慧和精神贡献。学校精神的形成需要时间,需要积累,需要传承,需要延续,需要不断地表现。这种传承和表现需要物质、组织、活动、实践的依托,需要学校文化活水的不断滋润和涵养。

3恪守师德承诺,促进学生发展学校文化不仅是文字记录,更要有教师和学生两部分主体共同拥有并不断创新与传承下去。教师是学校文化传承接力赛的发起人,学生是学校文化的继承者,更确切地说,教师是学生阅读的道德书籍,学生是创新教育的希望所在,师表形象是流动的学校文化。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无论是“三要六不\"师德规范底线,还是向社会庄严承诺;无论是学校干部竞争上岗,还是学校干部年度述职述学述廉;无论是去年区十佳师德标兵评选,还是今年区十佳爱生模范评选活动包括正在全面启动的全员德育等教育活动,都已经把老师的职业道德升华到师魂、校魂的塑造,上升到学校文化。

每天清晨,我们学生走进校门时,都会发现身边多了一位老师,他在用目光注意着你,在迎接学生的每一天。今天是这一位老师,明天可能是另一位老师,但不论严寒酷暑,老师的身影依然存在。 学校因为有了这样的老师,学生的进步里就多了一份老师热情的激励和鞭策,学生的成功里就折射出恪尽职守、敬业奉献、爱生如子的东中人的一种人格魅力磁场和学校文化精神所在。

回顾创业经历,深感校长在塑造学校文化中的角色十分重要,担子不轻,惟有身体力行,倡导书香校园,提升学校精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其管理与育人的价值,给学生搭建安全和谐的教育平台,构建具有独特魅力的学校文化。

参考文献

[1]赵中建主编:《学校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月版。

[2]孙鹤娟著:《学校文化管理》,教育科学出版社年10月版。

[3]余世维著:《企业变革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8月版。

[4]沈曙虹:《文化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人民教育》203—4期合刊。

篇5:民族院校构建和谐宿舍文化途径的论文

民族院校构建和谐宿舍文化途径的论文

一、影响民族院校和谐宿舍文化建设的因素

1.生活习惯、民族文化的差异

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域的同学在生活习惯的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民族之间的习俗习惯差异、南北地域文化习俗差异及东西地域文化差异。在众多的影响构建和谐宿舍文化的因素中,近一半的同学认为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是最影响和谐宿舍团结的主要因素。在调查中一些学生承认与同宿舍成员间存在着排斥感,尤其在与他人交流时,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以致于产生分歧。

2.人际交往的自我阻隔

当代大学生的各种信息来源途径不仅仅是从老师、同学那里获得,网络上广泛的信息充斥着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他们的所见和所闻也不只是局限于身边的人和物,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现代传播媒介则成为了自我隔绝,减少交流的工具。

二、民族院校构建和谐宿舍文化的途径

在民族高校中,对实现构建和谐宿舍文化发挥巨大作用的是民族学生,他们是构建和谐宿舍文化的设计者,也是构建和谐宿舍文化的实践者,更是构建和谐宿舍文化的受益者。通过问卷和调查的方式我们得到的`构建和谐宿舍文化实践的途径如下。

1.以活动为纽带,增强宿舍团结意识

根据问卷显示,对于培养团结意识的途径问题,30%的学生提议学校和各学院可以多创建一些以宿舍为单位的比赛,让宿舍每一个成员参与其中,以此增强宿舍成员间的团结意识。此外,活动的细节要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习惯和禁忌,活动主题的选取要积极向上,发挥团队意识,增强彼此交流。

2.加强自我管理,促进和谐宿舍文化建设

伯克说过:“与制度结合的自由才是唯一的自由。”因此,要想创建和谐的宿舍文化,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管理工作,选好各宿舍的宿舍长、楼层长,与其他学生组织结合,起到定期与宿舍成员沟通交流、督促的作用。尤其对于民族校园学生而言,和谐的宿舍文化更是与民族团结有着不可分割的重要关系。因此民族院校要在制度层面进行创新,通过设置校级院级学生组织,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和引导,借助学校报刊,校园广播,学校网站和各学生组织进行和谐宿舍文化的倡导和宣传,以此来保证和谐宿舍文化建设的有序进行。

篇6: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途径论文

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途径论文

中学是学生学习、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中学语文教学更是关系着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所以在现代教育理念之下,教师应当积极尝试构建中学语文高效课堂,让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实现更好的学习、发展。

一、构建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开始平衡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地位,更加重视学生的主观体验、感受和需求,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让学生实现有效的主体性发展。语文是一门文以载道的学科,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力,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提升学生审美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健全学生人格、丰富学生情感等等。高效课堂指的是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它的构建需要以学生的主观参与为基础和前提条件,因为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只有学生对教学具有兴趣,愿意去主动的探究,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开展,才能使教学的推进更加顺畅,并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更加主观、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现代教育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应当积极尝试高效课堂的构建,以迎合当前的教育教学理念,真正体现和巩固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对于学习的主观体验、感受。

二、如何构建中学语文高效课堂

1.重视课堂导入,活跃课堂氛围

高效课堂的构建以学生的主观参与为前提,只有学生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能动性,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起始环节,对整堂课的教学氛围影响非常大,所以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通过课堂导入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能动性。例如,在《论语》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在课堂刚刚开始的导入环节,可以给学生讲一些有关孔子与其弟子的一些趣闻、故事,这些在网络中非常容易搜索到,通过这些趣闻、故事,让学生首先对孔子这个人感兴趣,然后再对他说过的话感兴趣,激发出学生对论语学习的兴趣和能动性。在课堂氛围活跃起来过后,教师再抓准时机切入论语教学,学生定能积极的参与、配合,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的。

2.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强化学生主观能动性

合作学习是一种相对传统课堂教学更加开放的教学方式,其尤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观能动性。它能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真正主观、直接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由此产生自己的体验以及感悟,对知识形成自己的认识,更加熟练的掌握相关能力,这能够显著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推进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对于学生的主体性知识、能力发展来说是极其有利的'。例如,在《社戏》《安塞腰鼓》《口技》等课文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通过网络等途径,去了解我国还有哪些传统的民间艺术、民间技艺,并尝试自己去深入的学习其中一种,然后展示给同学,这可以极大的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发展,同时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与深厚的民族荣誉感。

3.应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创设真实教学情景

所谓的信息化教学技术,即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形成的教学方式,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多样,且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相比具有突出的优势,如增强学生对教学的兴趣、使教学更加的形象和具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等等,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和学生的学习、发展。例如,在中学教学课程体系当中,语文学科的抽象性是相对偏低的,至少相比于数学而言更加的直观、形象。但在实际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依然需要有情景的支持,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融入教学、理解教学,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和主观认识。在传统的教学技术、条件之下,教师想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是较为困难的,不论是道具的准备还是背景的设置都非常费时间、费成本,甚至可能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进度,而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则能轻松的为学生创设出教学情景。如在《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课文的教学当中,教师便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展示真实的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的视频,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更为真切的去感受石拱桥和园林的美之所在,这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形成高度的共鸣,更加深刻解读和掌握课文内容。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意义。为此教师应当较强相关的研究、探讨与实践,积极推进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让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实现更好的学习、发展。

篇7: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之我见论文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之我见论文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现代教育思想中现代学生观的确立,使人们认识到了学生的地位、权利及主体性特征,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就要求有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其相适应,即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学生,有机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从而唤起师生心灵的共鸣,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从而产生巨大的教育效果。

一、教师要摆正学生的地位,尊重他们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学生仅仅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或学习者来对待,忽视②学生身心的整体性,这是不恰当的。其实,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因而,尊重学生是教师在工作中时时刻刻应注意的'。表现为:

1.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教师与学生只是“教”与“学”分工上的不同,绝没有高低、贵贱、等级之分。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的年龄、生理、性格特点出发,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不会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就不会将孩子们的弱点或隐私公之于众,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更不会出现伤害学生、有损学生人格的事。

2.对合法权益的尊重。教育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对受教育者的权益作了多方面的规定,教师对学生的合法权益必须充分尊重,并积极创造条件,不能简单地剥夺或侵害他们的合法权益。如:不开齐开足音体美课程,就损害了学生依法接受规定教育和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的权益等。

3.对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尊重。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诱导他们,帮助他们,实现学生的“自我塑造”,即把我们的德育工作从“外压型”转变到“内部启动型”,把“要我这样做”变成“我要这样做”,使教育的外因转化成学生的内存动力,从而进一步实现学生的“自我开发”,激发学生自己去主动地学。

4.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中国的发展在于创新,中国的希望也在于创新。我国科技竞争力连续3年下降,从1994年世界第23位至下滑了5位,这一事实更加证实了教育创新的紧迫性。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小学阶段,创新教育尤其重要。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因生理、心理和生长环境的不同而具有独立的个性。教师既应研究全班学生的一般特点,也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找准现有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每个学生成长的最优方案。绝对不能以僵化思维和个人好恶作标准,压抑、扼制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

二、教师要创造民主气氛,合作教育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主要标志。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民主平等的条件和气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采用民主的教育方法,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使学生得到和谐的全面发展。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教学民主。要多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加强直观教学和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在教学上要有宽容精神,允许学生不懂,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允许学生犯错误和改正错误。

2.思想民主。要发扬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精神,多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工作方法,对学生“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启发学生自觉地分清是非、真假、善恶;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用正面榜样教育、引导和激励学生;要重视班集体建设,注重形成团结、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班风。

3.班级生活民主。对学校和班级的一些重大活动安排,要征询学生们的意见,听取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同时,要引导学生增强自理能力和合作意识,以便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做好学校和班级各项工作。如“班干部轮流制”,既增强了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及管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等等。

三、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地位――辅助导演

当前,人们在观念上一般并不反对学生是主体,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却往往不把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来对待。要落实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认为教师应走下神坛,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

1.教师应做课堂教学的“导演”。评价一堂课的优劣,并不是看教师演得好不好,而是看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演”角色,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发挥,从而因材施教,设计最佳教学方案。

2.教师应帮助学生确立前进的路标。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幸福观,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应特别重视对学生的人格感化,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表率。

3.教师应成为帮助学生征服困难的推进剂。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接受知识方面的困难,会受到其他方面的干扰,教师应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4.教师应是引导学生接受知识的资料库。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对教师的知识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要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不断拓宽知识面,善于接受和及时消化新知识、新观念,并传播给学生,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新时期,没有渊博的知识是不能胜任教师这一角色的。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合作的人际环境,进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情趣盎然、引人入胜的气氛中接受教育、获得发展,我想这无疑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期望和探求的。

篇8:高校体育文化构建探讨论文

高校体育文化构建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领域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高校体育文化教学中应用阳光体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阳光体育理念主要是倡导高校学生积极开展体育活动,让学生走进学校操场,在阳光下进行体育锻炼,进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一现代化体育教学理念的出现促进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推动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文章具体分析阳光体育理念的基本内涵极其特点,分析阳光体育理念与高校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应用阳光体育理念的意义,解析如何在阳光体育理念下构建高校体育文化。

关键词:阳光体育;理念;高校体育;构建策略

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首次提出了阳光体育理念,并制定了一系列实施细则,然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应用阳光体育理念。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接班人,其体质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与延续[1]。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基地,因此,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全面贯彻阳光体育理念思想,制定相关策略来构建现代化高校体育文化,从而提高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一、现代化阳光体育理念的基本涵义及其特点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中规定,要全方面实施阳光体育活动,丰富高校学生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使体育文化活动实施制度化管理,并且要大量开设体育社团和体育组织。阳光体育理念的基本涵义是指高校体育教师要用自身爱心来关爱、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关注和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和肯定学生的自身潜力,让学生成为有团队协作意识、努力奋发向上的合格人才。阳光体育这一教学理念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师生关系,使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深入人心,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教学方式,而是一个实践、影响的过程。

(一)自由性

在阳光教育理念中,体育运动不是一个封闭式教育,而是一个与大自然接触的开放式教育。在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悟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够走出枯燥的理论课堂,走进开放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体育兴趣,根据自身爱好加入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使学生的体育教育得到真正开放。

(二)全面性

阳光体育理念不仅关注高校学生的健康问题,还对创造提升自我的学习氛围非常重视,强调了要使学生的智商、情商和意商全方面发展[2]。当然,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个人智商已经初步成熟,因此,目前的高校阳光体育教学中,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情商和意商作为重心。通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情商,能够有效的提高高校学生的个人情感自我调节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意商,能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勇气,提升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能力,从而推动学生全方面整体发展。

(三)主体性

教育事业并不仅仅只是一种行业需求,更是一种情感传输。阳光体育理念是一种意象比喻,是指教师将教书育人以阳光般的温暖注入到教学中,隐含了教师对学生理解和关注,对每一名学生的心理情感都要尊重和接纳,这种教育理念以学生作为主体,彻底摆脱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从而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

二、阳光体育理念与高校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阳光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活动内容更加丰富

在,我国提出了达标争优、强身健体的阳光体育目标,然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实施。为了深入贯彻阳光体育运动这一发展战略,全国各大高校都制定了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供学生选择,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体育特长并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在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阳光体育理念的实施,使各种体育社团和体育组织逐渐增多,高校体育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极大的推动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二)高校体育文化推动了阳光体育理念的顺利实施

丰富的体育运动和锻炼方式有助于实现高校体育文化目标,例如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身心素养等。高校体育文化以其丰富的活动内容促进了阳光体育理念顺利开展,在实施阳光教育理念过程中营造出了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气息,不仅使体育锻炼升华为意识形态,还有效的促进了师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师生形成终身体育、终身锻炼的运动意识,从而使高校体育教学更加充实和丰富。

三、高校体育文化中应用体育理念的重要意义

国家在20对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做出批示:加强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事,各个学校都要对此高度重视。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重要指示,各大高校以阳光体育理念作为战略方针,创造浓郁的体育运动校园氛围,形成全校参与体育锻炼的校园风气,引导广大师生在课余时间走出教学楼,走入到阳光下、大自然下,使师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培养体育活动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进而提升高校学生的身体机制水平[3]。根据相关部门对全国高等学校的体质测试调查报告来看,在20,我国高校学生的'身高体重方面都有所增长,同时肥胖与超重情况也逐渐增多,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如果想要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需要重视身体素质,拥有一个健康的体质才能促进个人发展。而目前的在校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水平比较高,受现代化家庭教育的影响,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就要不断的进行各种考试,导致很多学生认为体育只是副科,参与体育锻炼只是在浪费时间,只要加强文化课就可以,造成从小就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甚至都没有所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应用阳光体育理念,使学生意识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同时合理安排自己的体育锻炼时间,使自己每天至少进行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使学生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推动学生身体健康全面发展。

四、阳光体育理念下构建高校体育文化的方法策略

(一)深入改革高校体育文化课程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基础就是要开设体育课程,将阳光体育理念应用到高校体育课程中,贯彻落实健康锻炼的教育理念。高校体育课程是进行体育锻炼的中心环节,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深入改革高校体育课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体育课程内容,多增加的课程内容必须具有趣味性,培养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情,才能使体育工作顺利开展,使阳光体育理念发挥出应用的作用,从而全面改善高校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

(二)建立科学的领导管理制度

高校领导人员作为学校的引领者,应当树立阳光体育思想意识,自觉将阳光体育思想理念应用到高校体育中,并且积极的去践行阳光体育运动,充当阳光体育健身的创造者。因此,学校要健全高校领导管理制度,对阳光体育活动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做到赏罚分明,同时要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构建体育运动指标体系,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评价,从而保障在制度管理基础上使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三)开设丰富的体育社团和体育组织

高校里的体育社团和体育组织以及各种体育协会,都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提供条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特定方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这些体育组织协会在进行阳光体育活动过程中除了完成所规定的体育任务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体育活动进行补充,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高校体育社团组织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实践载体。

(四)建设高校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

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宽敞的体育场馆和完整的体育设施,只有具备基本的物质条件,才能使阳光体育运动顺利进行。这就需要学校加大体育资金的投入,合理安排体育拨款,建设现代化体育馆,适当的新建或者改建一些旧体育馆,同时要增加一些体育设施。资金投入是阳光体育活动顺利进行的物质保障,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就不能购置健身设施和建设场馆,也就无法满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求。

(五)加强阳光体育理念宣传

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锻炼气氛,有助于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学校体育部门要加强阳光体育理念的宣传活动,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站、体育宣传手册、开办体育知识竞赛活动等途径宣传阳光体育理念,形成浓郁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使健康锻炼、强健体魄、终身体育等观念潜移默化到学生心中[4]。同时学校要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培训,加大体育锻炼的教育力度,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行为,使学生认识到体育健身不仅有助于个人发展,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从而使学生以认真负责的积极态度去对待体育锻炼。

五、结语

在阳光体育理念下构建高校体育文化,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但是在践行阳光体育理念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科学的领导管理制度,经费缺乏以及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较弱等问题阻碍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这就需要高校领导对学生的体育锻炼问题重视起来,健全高校领导管理制度,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建设现代化体育馆,配置体育建身设施,大力宣传高校体育文化,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庞伊婷.新媒体发展与体育运动文化的价值重塑[J].体育与科学,(3):87-89.

[2]金煦.新媒体及新媒体对体育发展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10):67-68.

[3]白海鹏.谈新媒体环境下体育文化的传播特征与策略[J].未来与发展,2014(2):22-24.

[4]方新普.社会变迁:高校体育文化脉络及其特征的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389-393.

作者:丁亚兰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篇9:大学生宿舍文化构建论文

高校宿舍文化的建设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也是相关宿舍管理部门和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国当前大学生宿舍文化构建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对此做一番分析。

2.1当前大学生宿舍文化构建中的成就

首先,高校学生宿舍在物理环境方面得到了较大改善。随着国家对于高校建设的重视和大力支持,高校学生宿舍的居住环境有了逐步的改善,四人间宿舍成为了高校居住的主要环境,很多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开始建立了新的宿舍园区,室内配置也逐渐完善,通常是一床、一椅、一桌、一柜,还配置了相关互联网设施、取暖或者是降温设施。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加深,高校后勤管理的能力在不断进步,大学生宿舍居住的物理环境的质量在不断提高。其次,高校学生宿舍的文化氛围整体发展良好。大学宿舍的管理离不开物业公司、高校后勤管理集团和学生处等部门的协同合作,很多学校为了促进大学生宿舍文化的良好发展,通常采取了诸如“和谐宿舍评比”、“文明宿舍评比”等相关的宿舍文化促进和建设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意识被调动起来,为宿舍文化的建设营造了积极活跃的氛围,为良好宿舍文化的构建做出了贡献。

2.2当前大学宿舍文化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2.2.1学校重视物理环境建设,轻视精神环境建设高校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成长提供必要的环境,无论从哪个角度讲精神建设都是第一位的,最好的结果就是实现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的统一。但是当前在很多高校往往多是重视物理环境的建设,而忽视了精神环境的建设,尽管学校在宿舍居住条件改善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为宿舍增加了很多便利的措施,这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便捷,但是却轻视了对精神环境的建设,甚至个别高校校园内商业经营设施过多以至于影响到学生正常的休息和学习,学生被商业经营所包围,学校相关部门在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和指导中没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宿舍文化的建设没能给予足够的关注。

2.2.2大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缺少人文关怀尽管大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的制定在高校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是制度本身却缺少人文关怀,高校宿舍管理往往采用的是统一管理的措施,为了保证学生的正常作息和人身安全,通常在门禁和用电方面进行统一安排,而且学校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宿舍的分配也是采取统一安排的方法,这种情况就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人的实际需要,也会因为宿舍建造先后和室内配置的问题造成资源的分配不合理、不公平,没能为学生在生活方面提供个性化的管理和服务。如同样是同一个院系和班级的学生,他们居住宿舍的条件可能就是因为新旧的关系而产生较大的差异。2.2.3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存在不和谐声音尽管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氛围还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宿舍内部一些不和谐的行为也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个别低俗的行为习惯存在较多。有些学生在宿舍中觉得不是公共场所就经常随口脏话,在宿舍集体劳动中有些宿舍成员表现不积极,有些宿舍不重视宿舍卫生,经常有难闻的气味出现;其次,有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宿舍中存在较为严重。有些宿舍成员,不重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浪费食物和水资源,在和同学相处的过程中,经常铺张浪费,相互攀比,受到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严重影响;第三,宿舍文化建设中受网络文化的冲击较为严重。

篇10:大学生宿舍文化构建论文

大学宿舍文化的构建是一个需要各方共同参与的工作,在其构建过程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然后在原则的指导下才能较好地采取相关的措施。

3.1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3.1.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大学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也是学校教育和管理中的主体,所以在宿舍文化构建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原则能够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宿舍文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要求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活动的进行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利益,尊重学生的感情,满足学生的需要,在引导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对学生宿舍文化的塑造。

3.1.2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大学宿舍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小团体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宿舍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很大的,所以为了保证良好的宿舍文化可以在学生中间形成良好的相互影响,改善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在宿舍文化的构建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是学生注重集体的团结和利益,在相互学习、相互监督、相互奋斗中改掉身上原有的不良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以建设成为一个优秀的集体。

3.1.3坚持系统性的原则因为宿舍文化的构建是一个需要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相关部门要重视工作的系统性,使各部门之间形成良好密切的配合,加强对相关宿舍管理人员的系统培训,要求院系工作人员的深入走访,并且在与寝室长的.参与中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管理体系,以增强学校相关信息的传达和执行,充分激活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

3.1.4坚持创新性原则尽管大学宿舍文化的建设需要很多固定制度的参与,但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创新性的重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建设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在相关的宿舍文化建设活动中带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创新的活力,如利用“宿舍文化周”等活动的举办,让学生充分展现自身宿舍的特色,发挥想象的热情,展示宿舍的才艺。

3.2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应采取的措施

3.2.1加强学校和宿舍精神环境的重视对学校和精神环境营造的重视与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构建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精神环境对于高校学生有着重要的熏陶作用,具体就是体现在良好的校风和室风方面。在这方面学校老师不仅要讲授专业课的知识,同时还要将学生、生活和为人的健康观念传播给学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园报纸、校园主题活动、校园广播等形式较积极健康的校风观念传播出去,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先进和典型人物的表扬来激励学生向其学习,有效利用将这种模范的示范作用;在宿舍精神文化环境塑造中要充分利用各种先进宿舍宣传活动,各种文明宿舍的评比活动、各种宿舍文化的展示活动,加强和谐宿舍文化的良好氛围在宿舍间的传播;同时还要建立相关的心理咨询制度,帮助学生处理好宿舍内部的人际关系。

3.2.2建设以人为本的宿舍管理制度宿舍管理要转变思维,不能总是采用“管”的模式,而应该用倾听的姿态去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需求,有可能的话还可以采取定期召开学生民主座谈或者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发表对宿舍管理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民主化的管理措施,因为学生的参与,这不仅可以提高管理制度在学生中的权威性,而且还有利于其高效地实施。

3.2.3大力弘扬健康的宿舍行为面对宿舍不和谐行为的出现,我们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大力弘扬健康的宿舍行为,以挤压不良行为的生存空间。首先,要弘扬弘扬优秀的行为习惯,对那些有着优秀行为习惯的同学进行表扬,对于那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要指出,在好坏的对比中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促进学生塑造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其次,要在宿舍中传播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重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和集成,对于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进行预防和制止;第三,我们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使学生重视网络在学习中的利用,不要沉溺于各种网络行为的诱惑,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

3.2.4创新探索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在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相关单位还要积极创新,加强探索,努力体现本校校园文化和宿舍文化的特色。如我们可以将宿舍区的功能进行多元化补充,有些学校在宿舍楼内增设了社区活动室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生活娱乐设施,为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娱乐提供了一个方便而又温馨的环境,可以作为宿舍集体活动的一个场所,这就使宿舍从原本只具有单纯休息学习的功能而变成了一个具有综合性作用的区域,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良好环境熏陶下的交流,促进和谐宿舍文化的构建。

篇11:大学生宿舍文化构建论文

大学生宿舍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培养学生的集体团结意识

大学宿舍为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一个小团体的环境,在这个小环境内,他们学习、休息、娱乐,宿舍也就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中心。大学宿舍的各成员多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在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当他们同处一室的时候,如何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宿舍文化氛围就成了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良好的宿舍文化的构建能够增强宿舍成员内部的集体意识和团结意识,加强小团体内部的认同感,从而有利于宿舍内部成员处理好宿舍人际关系,形成互帮互助、相互激励、共同奋斗的文化氛围,实现宿舍建设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的融合。

1.2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

高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出现些坎坷和挫折,比如考试、作业、或者是毕业之际的工作问题。这时候学生内心可能会承载着较多的压力,焦虑、易怒等不稳定的负面情绪也会随之而来。而良好的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构建就可以在调节学生心理状态方面做出贡献,帮助学生纾解心理压力和方面情绪带来的影响,保持良好的脾气秉性,养成优秀的生活习惯。在良好和谐的大学宿舍文化中,各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会比较频繁,各成员之间会把彼此的快乐和难过共同承担,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他们会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一起面对,所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宿舍成员缓解了负面情绪的影响,对于他们养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1.3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良好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塑造能够在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宿舍成员带来影响,在宿舍成员共同的努力下,实现共同进步。为了更好的融入到宿舍小团体的生活中,学会尽可能的和宿舍成员在行动上保持一致,因为各成员之间建立了和谐共处的关系和团结的集体意识能够为学生带来归属感,如果这个宿舍的学习氛围很好,整个宿舍在学生等各方面的表现通常也会比较好,因为这种良好的宿舍文化促进了宿舍成员之间的相互激励,一个成员的成长和进步,会给其他成员的发展带来动力,从事使得整个宿舍成员的表现都很优异。

1.4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良好的大学宿舍文化的构建对于内部成员道德情操有着有益的熏陶,为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环境,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完善。宿舍环境是学生每天都需要接触的,在这种环境中各成员之间相互影响,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共同参与到宿舍文化的建设中。和谐的大学宿舍文化的构建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和进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在学生道德行为形成和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

篇12:社区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社区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论文推荐

一、构建和谐社区的内容

社区文化并非单一的娱乐项目,和谐社区的文化建设更不是单种娱乐项目的累积,而是一种整体性的文化氛围。构建起和谐社区不仅是对社区居委会的严格考验,也是我国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工作准则,只有在社区进行设计、开发、管理等方面都时刻践行以人为本的方针,才能逐渐在社区管理中体现出社区的文化特色,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和精神感受,从而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与格调,进而构建起和谐社会下的和谐社区。

1.建立制度文化。建立起相应的规章制度,从而形成人们自觉遵守的文化公约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石。人们在生活、工作、娱乐的过程中自觉以这些规章制度为基准,时刻铭记社区的价值观与精神理念,才是保障社区文化长久、健康开展的重要控制力,而这些规章制度的建设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区的道德标准、人文背景和价值观。

2.创建环境文化。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决定了居民参加社区活动的积极性。良好的社区环境不仅能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更能体现出居民的精神外貌和价值观。幽静、舒心的'环境中更能营造起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对构建和谐社区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3.培养精神文化。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精神文化的建设不仅是社区文化观念的体现和象征,更是社区形成独有的形式形态的一个重要环节。社区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有价值观念、社区精神、行为准则和社区道德等多个层面。

二、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全面。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础。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实现和谐社区的重要标志。在新开发的小区中,由于开发商的大力投入或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资助,会建立起完善的基础设施,从而推进社区文化的建设。而在一些老城区,文化建设设施配套则不够齐全,甚至落后许多,无法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2.居民没有完全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作为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不仅具有娱乐功能,更是宣传焦化的重要载体。据调查,许多居民之所以参加社区文化活动,仅仅是为了丰富业余活动,或仅停留在锻炼身体的层面上,许多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识不够全面、具体,这也直接造成了社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畸形。

3.缺乏文化建设经费。虽然街道办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仍解决不了目前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难题,从而制约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开展和构建,经费不足也成为了社区文化活动缺失的主要原因。

4.参与群体单一化。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群体单一化的问题,久治不愈。许多社区开展文化活动建设时,总是有意无意的向老年群体、下岗职工等特殊群体靠拢,这也就导致了社区中绝大多数的群体无法参与其中,从根本上造成了参与人员的单一性和局限性,直接制约了文化建设重要功能的体现。

三、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公益性的社区文化活动已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应有计划的对进出文化建设投入更多的资金、更大的精力。例如,建立起具有完善设施的文化广场,对城市中的现有格局进行进一步的微调,从而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的布局,对现有的文化建设设施设备进行定期科学维护与管理,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2.建立起强大的社区文化网络。建立起强大的社区文化网络有助于解决社区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不完全的弊端,社区文化网络的建立不仅能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更是各种文化形式间的重要纽带。各个社区的居民可以通过社区文化网络找到各自感兴趣的文化活动,可以找到各自年龄段的伙伴,经由社区居委会的统一协调与规划,逐步建立起健全的社区文化网络,实现以街道为“经”,以社区为“纬”的完善的网络体系。

3.构建和谐的社区人文环境。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市场规律为指导,整合零散的社会资源,以社区委基石,构建起和谐的社区人文环境,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最佳途径。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到社区的文化建设中,发挥专业团体的优势,深入群众,积极开展即适合专业团体演出,又适合普通居民参与的文化活动,构建起专业与业余共存、文化与地气结合的新型社区文化,不断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

篇13: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途径探索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途径探索

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人文精神又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薄弱现状,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具有多层次和多方面,构建课程体系是其基础性的工作.辽东学院如何实施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如何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 者:于立军 YU Li-jun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社科部,辽宁,丹东,118001 刊 名: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EASTERN LIAOD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9 11(1) 分类号:G420 关键词:大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  

相关专题 途径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