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

四季奶青加珍珠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四季奶青加珍珠”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共1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

大学图书馆的使命就是为全校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其本质特性之一就是服务性。图书馆服务质量反映了一个图书馆整体水平和实力的高低,也决定了图书馆在大学中的作用与地位。本文运用德尔菲法和专家层次法从基础条件、管理制度、图书馆员、读者满意度四个层面建立一套多校区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是为了了解现状,发现问题,调整和改进工作程序,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大学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服务单位,服务质量是其生命线。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好不好,需要通过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来评价才能知道,而制定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为科学评价提供一个工具,也是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图书馆由硬件、软件、图书管理人员和读者四个部分组成,硬件包括提供服务的所有基础设施,是图书馆服务的基础保障。软件是图书馆管理制度和文化氛围,这一方面也对图书馆服务质量产生决定性作用。馆员是图书馆活动的直接执行者,服务的实施者和文化氛围的营造者,他们对图书馆服务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读者本身是图书馆服务的受众,读者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高低,而且能反作用于其他方面,促进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高。本文从全盘考虑,探索对图书馆服务的综合评价,同时考虑到现在多校区大学带来了图书馆服务的新变化,所以也从多校区角度进行考虑,来探索研究制定一个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期为多校区大学图书馆建设与评价提供依据。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目的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要十分明确,多校区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就是要客观评定一个多校区大学图书馆的对教学和科研的服务水平,能够为图书馆建设指引方向,能为图书馆服务设立目标,能够为图书馆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2.科学性。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的建立要遵循图书馆自身发展规律,各评价指标要能真实反映某项服务,权重要能反映这一服务在整个图书馆服务中的贡献率。评价指标的设置、各级指标之间的相对权重值、测评标准的'设定等,要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可体现当前时期工作的侧重点。

3.特异性。服务工作往往具有交互性,各项服务是交织在一起的,彼此发生联系,大学图书馆服务本身一个整体概念,是由诸多方面交织形成的。在评价大学图书馆服务时,需要考虑各指标反映的某一方面必须是特异的,即指标的内涵必须明确。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使每项指标都为独立概念,尽可能减少或避免指标属性交叉覆盖等情况。

4.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结构不宜太复杂,各级指标数分配均匀合理。在测评过程中,各指标要有具体测量的办法,并能获得可靠的评价分数,才能为评价打下基础。因此,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应具有比较明确可理解的含义和较好的可测性,同时易于数量化和统计。定量指标要有测量办法和计量单位,定性指标要能区分程度或等级。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提出的LibQUALTM和ClimateQUALTM等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分别从基础条件、软件建设、馆员、读者四大因素中提取评价指标,根据我国多校区办学特点与大学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对提取指标进行了补充与调整,形成了初步的指标大纲。邀请了五位图书情报学领域的专家进行专家问卷调查,采用德尔菲法调查,经过三轮调查后,分析细化指标体系,最终形成多校区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权重设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设计权重,AHP是由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萨迪(T.L.Saaty)教授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AHP是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将半定性、半定量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将主观判断以数量化。AHP法将复杂问题进行分解,最后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即各因素层次化,并逐步比较多种关联因素,遵循人的思维方式,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将问题局部简化,最终确定它们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决策者的判断,确定决策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总的排序。AHP法在综合评价、估计、预测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将研究的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建判断矩阵分别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并检验矩阵的一致性。专家层次分析法最后确定基础条件、读者、馆员,相对于总目标“服务质量”的权重以及各下级指标对上级指标的相对权重值。其中,经过专家讨论,确定基础条件、软件建设、馆员、读者四个因素的权重分别是0.2,0.3,0.2和0.3。最終建立了一套与我国多校区大学图书馆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全面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值。

多校区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虽已构建好,但一个评价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不同的单位开展实证研究,检验评价体系的有效性、敏感性和可操作性,要根据实际情况验证指标体系后再进行调整,使评价体系不断趋于完善。

篇2: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

以环境、馆藏资源、服务方式和硬件设备等9个影响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参数作为评价指标,采用BP神经网络的相关理论方法,以问卷调查结果作为分析数据的基础,对江西省内的20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构建的神经网络可以快速而准确地对图书馆服务质量进行评价。

0引言

随着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图书馆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人们的阅读需要在用户体验要求等各方面的提高,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对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进行客观、准确、高效的评价是图书馆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服务质量和提高服务水平的基础。为此,本文引入了一种全新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即采用BP神经网络的方法对图书馆服务质量进行评价,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评价快速准确的特点。

1评价指标的确定

1.1指標的选取

为了更好的对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本文参考《图书馆评估指标标准与管理规范指导手册》和ISO11620等标准化文件构建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一共包括了对图书馆服务质量影响较为显著的9个因素作为评价的参考指标:即馆藏纸质资源(X1)、环境(X2)、服务人员(X3)、服务方式(X4)、硬件设备(X5)、软件设备(X6)、数字资源(X7)、个性化服务(X8)、服务结果(X9)。基于这9组评价指标,利用BP神经网络的分类评价能力,本文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为了更好地描述样本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本文针对服务质量的评价特性和评价指标的选取特点将服务水平分为5个等级并对其赋予相应的分数:优(5分)、良(4分)、中(3分)、差(2分)、非常差(1分)。

1.2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西省的20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进行调查,共发出300份问卷,回收287份,其中有效问卷276份,问卷有效率为92%。对问卷进行统计,计算出每所图书馆的各项评价指标对应的分数,并利用参考文献的权值计算方式计算出每个图书馆的服务评价水平,如表1所示。

2BP神经网络

2.1BP神经网络的原理

BP神经网络是一种前馈型误差修正的人工神经网络,它通过不断调整各个单元层之间的网络权值和阈值实现网络的训练。BP神经网络主要运行由信号的正向传播和误差的逆向传播两个过程组成,通过不断地权重调整,可以实现网络误差的不断缩小。

2.2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本文采用含一个隐藏层的神经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由于输入单元的数目为9,输出单元均为1,根据经验公式可选隐含层单元数为1~10之间的整数,采用试凑法得到隐含层神经元与均方平均值(MSE)的曲线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隐层神经元数目为9时,得到的MSE值最小为6,所以确定的隐含层神经元数为9。

本文构建的BP神经网络的结构如图2所示。

2.3BP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

选取表1中的15组数据在Matlab中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其中期望误差设为10-5。训练过程中,BP神经网络误差的变化形式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当训练经过84次迭代后达到了满意的误差期望。

2.4结果对比

利用表1中剩余的5个样本对训练出的神经网络进行测试实验,并将结果与通过权值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到,经过训练后的BP神经网络可以很好地对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分析,且分析结果的精度较高。

3结语

本文通过在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分析中引入人工神经网络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的样本进行训练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三层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很好地判断出不同图书馆的不同服务质量水平,采用此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效率。

篇3: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论文

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论文

企业的会计信息是信息使用者判断企业基本状况进行决策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随着信息的专业化、对象化,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更加严格。我们所提供的报表信息是一个整体性信息,需要使用者自己去挑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由于报表使用者的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和报表质量评价体系的缺失,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时很难进行准确的判断。对于这一状况的解决办法在现阶段只能提供对象化和专业化的质量评价体系,才能满足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信息有用性是基于决策有用观发展而来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中明确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但是如何进行具体的评价,准则当中只给出了相关的定性评价,而具体的定量评价往往是广大学者研究的关键。所谓会计信息有用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帮助信息使用者在合理利用会计信息时作出正确的决策方案,从而促进其进行合理的决策。满足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四方面的内容,其中可靠性的具体要素为真实性、实质重于形式、完整性、可验证性;相关性的具体要素为及时性、信息性质及披露程度、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可理解性的具体要素为明晰性;可比性的具体要素为横向可比性、纵向可比性。

一、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方法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鲍尔和布朗等为代表的会计先驱以创新原有会计研究方法,引用了实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会计实证研究,他们以资本市场有效为假设条件,对相关会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目的是验证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上是有用的,但是从鲍尔和布朗等人的研究结果来看,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不是很理想。在这一结论的影响下,西方会计学者逐渐形成了以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作为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197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Trueblood报告中首先提出了决策有用性这一概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综合来看信息有用观下的.会计信息质量主要从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1.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定性分析

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定性分析是指通过会计准则为约束条件,通过准则的规定界定会计信息必须符合有用性相关要素的要求。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其中FASB和IASC对于相关性和可靠性而言,优先考虑相关性,而ASB更加注重可靠性。在具体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各组织都是围绕基本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作为约束条件详细规定各个账户的具体会计实务操作方法。因此,在进行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时,一般对会计信息是否符合相关质量特征进行评价,来确定会计信息质量情况。此外在判断会计信息质量时,还要注意效益成本和重要性两条约束性条件。《准则》中提出了八点要求,总结八点主要为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三点。但是只是对会计信息进行定性分析,很难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因此20世纪80年代,对会计信息的定量分析评价方法逐渐在西方会计界得到广泛的应用。

2.会计信息质量的定量分析

鲍尔和布朗关于检验盈利公告是否向资本市场传递了有用的信息这一实证研究被认为是会计信息实证研究的开始,随后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爱德华兹和贝尔,奥尔森(Ohlson)建立的剩余收益模型通过评价企业的收益来告诉投资者是否达到了其预期的收益水平。我国进行实证研究的时间比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展开研究,对于会计信息的定性研究,为企业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建立和实施奠定了基础;利用西方对于会计信息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实证研究为我国会计准则和监管体系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对现有会计信息评价体系的评价

从国内外学者关于会计信息评价的研究来看,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主要采用准则约束的方法,通过准则的约束性条件来检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定量分析主要研究相关指标与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关联,一般采用模糊评价法和模型评价实证分析。此外,分析结果的主要服务对象由笼统的“信息使用者”到现在的“保护投资人”和“股东”。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其研究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

1.服务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无论是满足信息使用者角度还是保护投资人的角度,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不同的使用者需要对会计信息的要求程度不同。例如债权人一般只对企业是否能够到期偿债感兴趣,债权人又可分为短期债权人和长期债权人,他们对报表的要求信息又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使信息使用者研究缺乏针对性,而投资人保护角度使很多其他使用者只研究报表信息与投资者决策的关系,往往忽略了其他权益人的决策。因此,一个全面并且具有针对性的会计信息评价体系才是广度适用的评价体系。

2.要求的假设条件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

鲍尔和布朗所做的实证分析是以资本市场有效作为假设条件的,后来的结果证明这一假设与市场是相背离的。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者在进行实证评价过程中,都隐含了一个明显的假设条件就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不需要检验的,默认会计信息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这样的默认条件所得出的结果往往只对那些会计信息具备或者接近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要求的公司适用,而对那些会计信息不具备相关性、可靠性的公司就失去了意义。现实证明,无论什么假设条件都会对评价结果的适用性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进行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时,首先应该尽量考虑到假设条件本身的缺陷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三、基于会计信息有用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对策

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首先要考虑到各使用者的要求,而完全通过一个模型就想满足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要针对不同的使用者设计不同的会计信息评价指标。其次要尽量减少假设条件或者不设相关假设,这样才能避免由于条件限制而影响评价结果。此外,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评价一定不能脱离重要性、成本效益等约束条件的限制,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为了应用的简便性和适用性,笔者认为,应把质量评价体系分为三层:第一层是企业内部整体模糊评价;第二层为外部监管评价;第三层要针对不同使用者的指标实证评价。

1.建立企业整体模糊评价指标

会计信息的质量受到企业各种要素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判断一般很难通过几个简单指标的评价直接得到相关的结论,是需要对企业内部整体进行评价才能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程度加以预警。因此,建立对企业整体模糊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显得尤为必要。企业内部评价要素有: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信息系统与沟通、行业环境状况。对企业整体的相关要素评价主要采用模糊评价,由于企业性质和所处行业不同,在进行评价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调整相关要素所占整体的比重。

2.形成外部监管评价指标

外部监管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外部监管越严格,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越高;外部监管越宽松,企业会计信息出现错报或重大舞弊行为的概率会越大。企业外部监管的评价主要包括政府监督、社会监督。

3.完善外部使用者的评价指标要素

以企业整体模糊评价和外部监管评价为基础,外部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可以选定相关的财务信息进行评价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例如短期债权人评价,一级评价指标为报表信息选择评价和财务指标分析,明细指标为报表信息选择评价下的流动资产构成及可靠性、流动负债构成与可靠性、企业债务履约情况、企业信用度评价、企业相关信息的及时性和完整性;财务指标分析下的短期流动比率、短期速动比率、当前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会计信息是企业对外报送的公开信息,是外部使用者对企业评价的基本信息。在信息观下,对相关会计信息的评价离不开其他要素的影响,因此建立企业整体模糊评价指标、外部监管评价指标和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指标为一体的会计信息整体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更好的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准确的决策,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打下基础。

篇4: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

摘要: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探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评价量表

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评价是重要环节,也是难点。传统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主要观念是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评价的着眼点也理所当然地主要关注作为教学客体的物理知识,而很少关注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发展。这种将认知目标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导致物理课堂教学的刻板化,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不愿也不想多花时间去考虑学生的人格、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而的发展。[1]显然,这种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将严重阻碍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那么,“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1、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是人们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以新课程评价观为指导,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下列一些原则。

1.1发展性原则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评价”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2]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因此,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首先坚持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具有注重教学过程、强调参与与互动、提倡主体多元、关注个体差异等特征、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发展,而不在于选择与判断对错。通过评价使教师充分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向新课程的要求靠拢,不断调控教学过程并使之优化以提高教学水平,帮助教师寻找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坚持发展性原则,就是反对静态的、功利的课堂教学评价。反对通过评价单纯给教师评优评差或评分定级,反对用单一、刻板的标准去衡量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否则,就会束缚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调节、教育功能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3]

1.2导向性原则

教学评价实质上是对教学的调控性手段,起到引导教学方向的作用。[4]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要体现“当前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求,体现现代教学观。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教师摒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为学服务的现代教学观;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学生活动、交往和情感体验,更加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引导教师自我反思,以调控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课堂教学更优化。

1.3 科学性原则

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要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以科学方法为指导;要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要符合中学物理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要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和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客观实际出发,切忌主观随意,以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如果在构建评价体系时能遵循科学性原则,那么制定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就能比较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评价体系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1]

1.4 全面性原则

课堂教学不仅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更要注重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实现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监控,从而促使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仅对认知目标进行评价,还要重视对情感目标的评价。好课的标准不仅局限于学生获得知识,更应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3]

1.5 开放性原则

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本身总是处于不断生成、不断变化之中,会出现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教学的预设与最终的呈现形式往往是有区别的。教学又是有个性的,它深深地烙上授课教师的个人风格。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既要体现物理课程一般特征,又要鼓励教师的创新,提倡个性化教学。因此,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不应是封闭的,应具有开放性,给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留有一定的发挥个人特点的空间。

2、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条件的限制,本研究中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运用理论演绎法得出的。理论演绎法,即从一堂好课的标准出发,逐步分解形成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最终形成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遵循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我们设计的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3、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本评价指标体系是在“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思想指导下建构的,强调以教师促进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状态和目标达成效果为评价的要素,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点是“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制定从学科知识(技能)目注重点(难点)知识的把握、认知(方法)元素的渗透、人文(情感)脉络的呈现这三个维度。

课堂教学评价的着眼点是“教学效果”,即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和目标达成的效果。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探究活动和合作交流,使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教学资源”、“教学策略”和“教学整合”三方面。一个积极、有意义的课堂需要教师以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动的方式,创建一个温暖的、相互接纳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认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知识的过程,而知识既是情境性的,即知识的意义必然与知识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并且又是通过活动和运用不断发展和被理解。[5]因而,物理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情景”非常重要。激趣性、启发性、思想性、多元性的教学情景必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实验、STS、学史等教学资源的有效选择与合理运用,使学生在积极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深化了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变得更主动。学生在教学情景中产生问题,进行探究活动,用自己有意义的方式构建他们对自己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意义的理解,教师通过有启发的、有梯度的教学问题的设计,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认知干预,促进学生的思维和知识的内化。在教学过程中,亲和性的教学语言、概括性的板书和板画、合理和规范的教学技术等教学

技能的应用和教学调控的举措能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地开展。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对“教学资源”、“教学策略”和“教学整合”三方面的评价在本质上还是着眼于是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是否学得自主、是否学会、是否会学。

教学特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策略的运用和学生参与学习状态的表现等方面显示出来的个性特点,这有利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创新,为教师弘扬个人教学风格和教学智慧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本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过多次实证研究,并就指标的独立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调查问卷。通过对测量结果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表明该评价量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本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评价的主体以教师本人为主,也可以是管理部门、同事、学生(甚至可以是家长)。如果需要对教学进行评比的话,为了避免指标的过细、过全对评价带来的束缚,仅对二级指标进行等级评分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围绕课堂教学评价要素,采用微格反思的方式,课前指导教师优化教学设计,课后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量化标准,对改进教师教学方法、规范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真正实现评价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作用。

由于课堂教学活动总是处于不断生成、不断变化之中,会出现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不同类型课,如以物理概念和规律为主要内容的新授课、以物理实验为主要内容的实验课、以知识复习为主要目的的复习课等,课堂要素略有差异,因而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灵活性,可适当进行调整,以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1]施传柱。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曲靖师范学院学报,(5):96~97

[2]《中国教育报》7月27日第2版。

[3]王清风。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113~114

[4]胡炳元。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30

[5]李远蓉,朱霞,邓磊。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李尚仁。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陈刚,舒信隆。新编物理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丁朝蓬,梁国立,Tom L。Sharpe。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况、问题与设想。教育科学研究,2006(12)。

[10]吴良娟。改进物理教学评价。促进物理教师专业成长。物理通报,2007(7)。标的定位、学科认知(方法)元素的挖掘、学科人文(情感)元素的关注这三个维度进行评价;教学目标的实施是关

篇5:煤矿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论文

安全管理工作是评判一家煤矿管理工作水平高低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说安全管理工作关系到煤矿企业经营管理的全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提升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就要本着科学务实的态度,从煤矿企业自身实际入手,在改进中完善,在完善中提升。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需要用量化、可见的指标明确和固化,煤矿企业通过建立安全管理指标体系可以有效的了解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发现企业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和不足,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在安全生产的大好形势下实现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1煤矿企业安全管理评价的具体内涵

煤矿企业是事故风险较大的企业,一直以来被安全事故所困扰,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是煤矿企业共同的要求。需求一种有效的方式把安全管理落到实处,是煤矿企业急于完成的事情。安全评价的实质是充分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相关理论,对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综合性评估和积极的预测。通过科学评估和评价的结果,采取合理、适当的措施和方法应对潜在的事故风险,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积极有效的安全对策、措施和解决方案,有效促成相关工程体系和系统的安全。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对企业现行安全管理措施评价,对企业自身的安全现状有较为详实、全面的了解。

篇6:煤矿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论文

2.1相关指标选取的具体原则

任何时候安全都是煤矿企业的大事,可以说安全管理的实际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煤矿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强的系统,科学、合理的建立这一体系,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安全管理,同时也可以根据发现的问题帮助煤矿企业强化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

①尊重科学,不背离客观规律。煤矿企业在设定评价指标时应该贴近实际,符合客观规律,能够经得起推敲,有明确合理的内容和评价指向。

②系统性和关联性原则。任何指标的设立都不能脱离实际和具体的环境,同样的安全指标体系选取指标要以煤矿安全管理为中心内容建立相关的评价体系,系统本身要具有严谨的层次结构,实现各模块之间的有机统一,增强关联性。

③兼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则。建立评价指标系统的过程中,评价指标的普遍性要充分体现同时也要兼顾特殊性,两者不能割裂和对立。

④保持独立性原则。指标的选择必须可以说明或反映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方面的特征,相互之间不能混淆。

2.2指标体系的确定

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确定后,结合我国现行的各项政策法律和法规,通过大量实地调查和有针对性的研究,进行对应分析和相关归类总结,以煤矿安全管理为核心要素和总体目标来确定一级评价指标:煤矿企业的环境要素、设备、人员、和信息的安全管理,每个一级指标下面又分别设二级指标,共23个可量化和细化的二级评价指标。

3系统中评价指标的权重情况

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系统在建设时在结合自身情况的同时应充分采纳合理化建议和专家意见,通过各种指标选取来设计和安排判断矩阵开展权重计算工作,通常而言,层次分析法的计算理论、方法和步骤可以较好的分析和计算相关指标因素的权重。

3.1分析和判断中运用层次分析法的理论和方法

先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进行分析,这是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然后厘清各个要素的关系,根据相互关系的判断来形成要素之间的层次结构。各要素在比较和分析中判断其重要性,在进行比较和判断之后逐步确定各要素在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位置排序。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以及决策时要充分运用层次分析法,一般要先建立好层次结构的相关的模型,然后构造组成对比较阵,再通过计算权向量并做好一致性检验,最后计算组合权向量再做好组合一致性检验。

3.2指标权重结果

各个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逐一进行排序,进而通过排序来确定出相对的权重。煤矿企业运用层次分析法各种指标进行排序的过程中,要本着尊重事实,广泛采纳意见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实际工作,做到评价指标不脱离实际,不脱离具体工作,立足实际工作,指导实际工作。

4建立煤矿安全管理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

采用哪种模型,要看对象系统的具体情况,对象系统如果需要进行评价的要素繁多且其中模糊因素不在少数,那么就应该考虑选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于包含要素多,模糊要素所占比例高的系统采用模糊评价法可以准确的反映实际情况,评价结果也更贴近实际工作兼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权值通过计算和分析得以确定后,可以结合实际工作状况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通过相关的评价和分析可以较为清晰的得出煤矿企业实际需要的评估值,应用于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4.1建立合理适用的模型

①通过适当的研究和分析确定因素集和评语集。

②通过评语进行结果标记。通过计算和分析后,为了对最后的结果进行清晰的区分最后的结果要易于区分,使结果在充分量化的情况下得以确认。通常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对相关结果按5级标准给出对应的评判结果。

③有合理恰当的方法确定隶属度。以上工作技术后,还要通过专家的综合评判,主要方式就是针对对象集中所有的指标进行对应等级的综合评判,最终隶属度可以用该指标属于专家的人数与专家总数比值计算方法予以确定。

④通过相关指标评分科学建立模糊矩阵。煤矿企业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按照等级评分标准来对各项指标进行打分,将相关指标以数值的形式实现定量化。做好各位专家在各评价因素细项评分的统计工作,就可以通过分析和计算得出各项指标或因素的模糊评价矩阵。

4.2单因素评价

该项评价需要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系统各主要因素的模糊评价矩阵,另一个是主要指标相对于该因素的权重,两者的乘积即为单因素评价。

4.3通过综合分析和评价得到最终结果

①各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评价结果。通过单因素评价的相关评估工作之后,各指标在指标层上相关的评价结果就可以得到了。

②各因素在准则层上的评价结果。通过以上工作后,对于通过一系列评估和测算工作获得的指标层上各指标的评价结果构成的模糊评价矩阵,通过与指标层各指标权重向量的乘积,即为准则层上各因素的评价结果。

4.4最终评价结果

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最终评分是一个代数值。它是用目标层的综合评价结果与评价等级量化向量的乘积。评价分值越高,该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综合表现就越佳,也表明该企业有较高的安全管理水平;反之,则该企业的综合实力越低。

篇7:供应链仓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如何构建论文

现代市场的竞争已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1],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接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模式[2]。仓储系统是产品接收、分拣、存储中使用的设施、设备和运作模式的有机组合,是解决供、需不平衡问题,加快商品流通,节约物流成本的重要手段。供应链仓储系统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供应链系统发展的瓶颈,其评价指标构建的目的就是评价仓储系统的配置及流程是否合理,对现阶段仓储系统的能力及服务水平进行测验,评价结果也是仓储系统的设计基础。

1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供应链仓储系统是供应链系统的子系统,但随着市场个性化需求的发展,其构成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为实现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在设计构建原则时除了要遵循科学合理性、可操作性、层次性、独立性与代表性等一般原则以外[3],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目的性原则。构建仓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评测系统的运行状况,找出其发展的瓶颈并得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从而完善和加强供应链整体系统功能。(2)系统性原则。选择指标要素要从系统整体角度出发,对供应链仓储系统中的各个工作环节所涉及的操作流程进行充分反映,并从中进行归纳总结,筛选出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的指标因素。(3)动与静相结合的原则。供应链仓储系统是以仓储功能为基础,结合信息技术与管理的综合系统。在面对复杂市场环境与系统供、需平衡问题的同时还要满足客户对多功能和个性化的需要,因此需要构建一个能够对现阶段仓储系统进行静态评价的同时,也要求能够预测和满足后期发展的`动态指标综合体系,从而增强指标体系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4)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供应链仓储系统是由包含技术环境的软系统和包含仓储设施、设备的硬系统构成的双系统。因此需要对指标进行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价,在对定性指标指明其含义的同时附加相应的计算方法进行定量分析。

篇8:供应链仓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如何构建论文

近年来,随着供应链系统实践的不断深入,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并确定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以科学客观地反映供应链的运营情况[4]。主要以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upplyChainOperationReferencemodel,SCOR)和RobertSKaplan等人提出了“平衡记分卡”(BalancedScorecard,BSC)评价体系为主。SCOR能测评和改善企业内、外部业务流程,使实现战略性的企业管理(SEM)成为可能,BSC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将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滞后型与超前型指标和内、外部指标结合起来,实现中、长期规划。传统供应链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多侧重财务维度的评价,重视短期利益,对于企业供应链长久、可持续发展不利[5],而对供应链系统中的仓储系统专项指标体系的研究和构建更少。本文从仓储作业流程、仓储管理和仓储财务三个方面将供应链仓储系统中的评价因素归结为以下几类:入库流程、理货流程、订单处理、出库流程、仓储管理和仓储财务,并将其中每一类进行进一步划分成若干因子。在查阅相关参考文献和询问相关专家、导师的意见后,反复调整,最后构建针对供应链仓储系统的指标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其中将供应链仓储系统评价指标分别制定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体系两个部分,并以静态指标为主体,反映在当前已有仓储水平和运营状况条件下,对仓储系统的作业流程、仓储管理和仓储财务进行指标因素的评价。动态指标体系主要是为了描述和预测仓储系统在各个因素的变化趋势下的综合指标,突出表现出由于系统外部市场环境和系统内部环境的变化,对仓储系统功能柔性的需求,预评系统未来发展指标,为仓储系统多样化和柔性化发展提出标准。因此,对供应链仓储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不能仅限于现有仓储环境与市场环境,未来仓储柔性需求的评价分析更是必不可少的。本指标体系模型框架分为4个层次,其中第一层为总目标层,包含一个代表整体目标的一级指标A1dd;第二层为分目标层,包含静态、动态两个二级指标B1,B2dd;第三层为准则层,包含9个三级指标C1,C2,C3,…,C9dd;第四层为指标层,包含24个四级指标(D1,D2,D3,…,D24)。

3指标体系的辨识

本指标体系即有静态和动态指标,又有定性与定量指标。指标的辨识就是要明确各指标的内涵和测度依据,为进一步评价赋值奠定必要的基础[6]。静态指标选取主要以定量指标为主,依托整个仓储作业流程和仓储管理、仓储财务中重点影响因素进行定量指标制定(具体计算公式如表1)。以事实为基础,理论为依据,真实反映各项指标的权重比例。仓储能力柔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市场上货物新增种类数量占仓库总产品种类的比重,因为存储货物对仓储环境,装卸搬运设备,存储设施和安全都有不同的要求,并且仓库需要根据自身仓储条件选择可以存储的物品种类,所以选用这一标准可以反映仓储系统在物品种类发生变化时的反应情况。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库存货物的种类也要随之改变,如果仓储系统可以根据新货物种类的存储条件快速调整以适应新产品,则该仓储系统的应变能力强,仓储能力柔性好。

4结束语

供应链仓储系统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供、需平衡问题的关键,也是保证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构建供应链仓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需要综合考虑仓储系统现状,分析未来市场波动对仓储系统的影响,在增加仓储柔性,满足市场需要的基础上,提高仓库利用率,降低仓储成本,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综合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曹聪梅.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量化分析[C]//中国电子学会工业工程分会全国第八届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电子学会工业工程分会:中国电子学会,.

[2]周淑华.基于协调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与管理,(2):38-41.

[3]钟维清,侯强.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3):93-97.

[4]ETopor.SupplyChainAssessmentMethodology[J].HospMaterManageQ,,22(1):15-24.

[5]生艳梅,孙丹,周永占,等.低碳视角下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5-27.

[6]晚春东,齐二石,索君莉.供应链系统运行整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J].工业工程,(5):97-100.

[7]王众托.系统工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篇9:课程成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论文

[摘要]分流培养模式下学生课程成绩评价的结果,直接关系到采取“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高校教育教学功能的实现。遵循可行性、全面性和发展性原则,基于AHP构建了以课程成绩综合评价为目标层,以平时表现、实践(实验)教学、期末考试为准则层,12个具体指标为方案层的分流培养模式下课程成绩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分流培养模式;课程成绩评价;指标体系

1分流培养模式与课程成绩评价研究现状

分流培养模式,是高校按照院系、学科等大类进行招生,学生学习1~2年通识课程和大类平台课程,基本了解专业培养方向后,结合社会需求及个人兴趣,根据院系的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分流培养模式不仅能避免学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而且注重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目标构建学生知识体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创新意识好、实践能力强、学术与应用并重的创新型人才。分流培养模式下,客观、科学地评价课程成绩,能有效规避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进而判断学生是否具有该专业能力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国内学者对分流培养模式、课程成绩评价开展了大量研究,如汪毅能(2014)、彭亚君等分析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利弊,并提出优化策略;蒋海青等(2014)以《工程经济学》课程为例,构建了与CDIO教育模式相匹配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与实践过程;吴天强、王振邦(2018)探讨了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成绩应由点名记录、作业成绩、教师评学及期末考核构成。由于我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关于分流培养模式下课程成绩评价的研究成果尤为缺乏,本研究将为高校分流培养模式下课程成绩评价提供一定借鉴参考。

篇10:课程成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论文

2.1可行性原则

一是理论可行性,课程成绩评价的标准不仅要符合高校教学规律和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而且还要符合高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改革发展趋势;二是操作可行性,课程成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通俗易懂、准确精炼,评价层级不能过多,教师实施在时间、精力和财力上简单易行;三是结果可行性,课程成绩评价指标权重需要通过征询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获得,并能得到其他同行的接受和认可。

2.2全面性原则

一是评价内容全面性,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目标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行为进行全方位评价,如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二是评价过程全面性,从时间维度看应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包括学期末以试卷、课程论文等形式安排的考核,过程性评价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动态过程的平时表现、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完成质量等;三是评价方式全面性,采取口试与笔试、互评与自评、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还可以运用日常管理和观察法评价学生的平时表现,避免评价方式的单一性。

2.3发展性原则

课程成绩评价不仅能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鉴定其学习水平,还兼有诊断、反馈、证明、决策导向和激励等多种功能。评价学生的课程成绩并不是最终目的,应将评价当成一种手段,通过成绩评价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困境,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挖掘其各方面潜能,并引导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能力,树立自信心并不断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

篇11:课程成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论文

基于运筹学AHP,遵循可行性、全面性和发展性原则构建分流培养模式下课程成绩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指标体系中的A级指标是分流培养模式下课程成绩综合评价即目标层,A1~A3级指标为准则层,列举了分流培养模式下课程成绩评价指标体系的3种类型,即A1平时表现、A2实践(实验)教学、A3期末考试;12个A11~A33级指标为方案层,是课程成绩评价的具体指标。

3.1平时表现

3.1.1课堂出勤率。由于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通过外部约束督促学生按时参与课堂学习,确保充足的学习课时量,考察出勤率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为了避免占用较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可采取班长点名和教师随机抽查的方式来完成考勤考核。3.1.2课堂讨论参与程度。对学生分组并要求课前预习,授课前准备好引导性问题和综合性问题,采取课堂讨论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引入现实案例鼓励学生分析、讨论和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3.1.3作业完成质量。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独立思考和运用能力,评价依据为作业准确性、作业提交按时性和作业完成态度,对于不交或晚交、抄袭他人作业的学生要酌情扣分。3.1.4课堂纪律。运用观察法判断学生课堂听讲的投入程度,对平时在课堂上喜欢聊天、玩手机、睡觉或精力不集中的学生要酌情扣分。

3.2实践(实验)教学

3.2.1查阅文献能力。学生文献阅读能力较强、资料覆盖面广,并能对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和评述。3.2.2分析设计能力。实践(实验)项目设计方案合理,使用的.研究方法能实现研究目标,数据精确、逻辑严密、论据充分,能发现、解决实际问题并得出结论等。3.2.3PPT制作。PPT文字大小合适、色彩搭配鲜明、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播放效果好。3.2.4口语表达。从普通话流利、语言表达生动性、对讲解内容的熟悉程度、仪表端庄、表情自然等方面考察。3.2.5团队协作能力。在教师和学生提问环节,通过小组成员对问题的回答与配合程度,观察团队成员是否存在搭便车的情况。

3.3期末考试

3.3.1基础知识。侧重对课程知识体系中基本知识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考察。3.3.2扩展知识。扩展知识是教师对基础知识延伸所增设的内容,考察此项能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深化的掌握程度。3.3.3综合能力。通常以案例分析的题型出现,要求学生具有宽而深的专业知识,需要将多个知识点整合起来综合分析,鼓励学生用自己独到的见解来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用于评价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汪毅能,盛志琴.多学科工科院系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08):12-13,+41.

[2]彭亚君,徐筑燕,魏媛,等.高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以贵州财经大学管科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07):82-83.

[3]蒋海青,柳青,马志斌.基于CDIO模式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建立和实践[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2):39-40.

[4]吴天强,王振邦,黄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成绩评价改革探索[J].科技风,2018(20):32-33.

篇12: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论文

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论文

一、浅析目前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的方式存在漏洞

在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很多移动通信企业在开始构建其体系时,运用的方式都是错误的。尤其是不会合理的结合我国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的实际情况,不会选择合适的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的方法。所以,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二)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存在不稳定性

现在的移动通信企业在构建移动通信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系统时,不注重系统的紧密性,完善性以及信息反馈及时性等。同时,移动通信企业对自己本身企业内部的设施、人员的管理等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所以,在进行构建通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漏洞。

(三)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缺乏创新性

在进行通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构建的过程中,很多移动通信企业只会用传统的构建体系和思想模式,不会借助现在先进的科技手段,运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思维来建立创新型通信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

二、对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存在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

(一)选择正确的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的方法

移动通信企业在进行构建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时,移动通信企业要结合我国的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或方法来更好的处理移动通信服务质量的评价。第一,在进行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时,积极采取SERVQUAL(服务质量评价方法)或SERVPERFF(绩效感知服务质量度量模型)评价方法,提高移动通信服务质量的精确性。同时,尽可能的提高SERVQUAL(服务质量评价方法)的可靠性、保证性以及完整性。移动服务企业本身在进行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定指标时,要以用户反馈的信息为中心,进行合理的评定。同时,准确可靠的对移动通信业实行各种承诺服务,工作人员要用心对移动通信的`客户所反馈的使用信息进行处理,认真听取意见,合理的改善其体系的不足之处。其次,注重完整性,尤其是在移动通信的服务业中,更加重视服务机构的有形线索,从而更加完善性、整体性、识别性、了解性其体系,为选择精确的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的方法冥定基础。第二,我们要在传统的SERVQUAL(服务质量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在移动通信业服务质量指标体系来解决目前我国移动通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所以,可以采取目前最常使用的SERVQUAL方法的标准问卷来精确、完善其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因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处理:深度调查移动通信服务的客户,从而反映客户本身对于移动通信服务的期待以及通过调查反馈的信息来运用SERVQUAL(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二)制定标准的移动通信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

移动通信企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制定标准的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例如:移动通信服务质量的保证性、有形性以及响应性等。同时也要结合现在移动通信业的实际情况、发展趋势、服务特征以及服务质量标准等来保证构建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的准则。尤其,以采用SERVQUAL(服务质量评价方法)的量表为中心,合理利用传统的SERVQUAL(服务质量评价方法)的评价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本身移动通信业的发展趋势,从而添加了部分服务项目的问项和维护等。其次,在重点强调制定标准的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时,要全方面的利用SERVQUAL(服务质量评价方法)对客服各方面的要求进行满足。例如,外观影响方面:拥有干净、整洁、完整设施和大厅以及招待室等。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可以设计让客户舒适的招待室。服务态度方面:移动通信行业的员工要服装统一整洁、举止优雅、态度和善、热心等。内部企业设施:拥有完整的规章制度、先进的处理设施等。尤其在热线服务方面更要加强关注。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加大力度来宣传制定标准的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适当让客户提出自己的意见,让移动通信行业发展的更加快速。再者,设立全方位的热线服务是制定标准的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基础。可以让移动通信企业不限时间,不限地点的派客服接、打电话来接受客户反馈的信息或处理客户所发生的问题。

(三)全面构建创新型移动通信服务质量的评价体系

移动通信企业要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结合多方面的因素来构建其评价体系。尤其,在进行综合评价服务质量时,要以创新型的服务方式进行质量体系评价。首先,要以采用SERVQUAL(服务质量评价方法)为基础,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技术,加强SERVQUAL(服务质量评价方法)的紧密性、完整性等。同时,移动通信企业要善于运用创新型的管理理念来管理员工,重视增加处理移动通信事故的专业技术人员。再者,全面加强移动通信企业的优化性、创新性的移动通信网络的维修,重视移动通信业的发展趋势等。然后,移动通信企业要积极学习国外一些关于SERVQUAL(服务质量评价方法)和构建创新型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中的优点,同时也可以学习到先进的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的方式,从而结合我国本国国情,为构建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冥定基础。

三、小结

所以,本文以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为中心,同时结合我国移动通信企业,注重了解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实际情况,为全面构建创新型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做铺垫。因此,更加能够加强广大企业对此问题的重视。然而,本人所学的知识有限,就对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并没有做到面面俱到,希望可以借助本文,引起广大读者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篇13: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摘要:本文在分析传统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基础上,从评价原则、评价目的、评价步骤等方面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构建评价分析模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为企业在不同的核心竞争力状态下进行企业发展战略选择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层次分析;模糊评价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全球企业进入一个共同化竞争的领域。加入WTO后,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更趋激烈,市场环境变化的不可预测性也日益增强。企业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谋求持续发展,关键是要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企业能够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但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本身还不完善,如何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还没有统一公认的标准。因此,构建科学可行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意义与原则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五十年代。菲利普·塞尔兹尼克在《行政管理中的领导艺术》一书中,就曾提出过企业特殊能力的概念。1990年Prahalad和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标志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进入一个新纪元——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战略管理阶段。Lenard Barton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Mever和Utterback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国内外有关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著作和文献不断出现。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能使企业对自身及同行业竞争力状况有一个定量的、清楚的认识。企业对自身竞争力水平和变化状况的把握,能便于企业分析其竞争的优势和劣势,制定竞争战略,对同行业竞争力状况的及时了解和把握,通过在与竞争对手的对比中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才能对其竞争力各个方面有全面的认识,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各种途径巩固优势,弥补缺陷,改善经营管理,促进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能为企业提高竞争力提供一个指引的、行之有效的战略,为企业效率提高提供努力方向。

目前,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己趋于系统化,如金磅指标体系设计法、张金吕指标体系设计法等,然而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研究相比之下则相形见绌,对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研究还不多,很多文章都是在探讨指标体系的建立而没有进行评价。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参考了世界经济论坛(WEF)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国家经贸委竞争力评价体系,以及《远东经济评论》评价体系,同时借鉴了李建明(1998年)、赵春明(1999年)、王毅(2000年)、管益忻(2001年)、周涛(2003年)、赵国浩等人的研究成果,将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27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核心技术能力、核心营销能力和核心管理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包括生产技术能力、信息技术能力2个二级指标,核心营销能力包括品牌营销能力和市场及营销创新能力2个二级指标,核心管理能力包括财务及资本运营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等3个二级指标。具体的指标体系见表1。(表1)

三、Fuzzy-AHP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是指在考虑多种因素影响下,对某种事物做出综合决策。设U=(U1…Un)为n种因素,V=(V1…Vm)为m种决断,在对事物进行决断时,由于各因素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V中m种决断本身常常是模糊的,因此需要构建一个从U到V的模糊变换。本文采用Fuzzy-AHP综合评价的方法,首先对数据实行无量纲处理,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再利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是数据的标准化、规格化,它是通过数学变换来消除原始变量量纲影响的方法。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的'量纲,应首先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实质是将评价指标的原始值转化为评价值的过程。假定我们所研究的定量指标的实际值转化成不受量纲影响的指标评价值时,二者之间呈线性关系,指标数实际值的变化引起指标评价值一个相应的比率变化。利用隶属函数,构造下列无量纲化函数:

2、指标权重确定的数学模型。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中,权重值的确定直接影响着综合评价的结果,权重值的变化会引起被评对象优劣程度的变化。因此,科学地确定指标权重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中举足轻重。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多级结构的特点,同时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为准确、综合地反映企业的综合发展能力,必须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综合考虑,有机地结合。层次分析法对于含有定性、非量化因素的评价问题,可以统一处理综合评价中的定性和定量因素,通过专家的判断和选择,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量化、排序,计算也简便。所以,多级结构层次分析法较为适合于确定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权重。

(1)构建指标权重的判断矩阵。指标体系建立后,上下层次指标间的隶属关系就被确定了。为了比较科学、准确的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使层次分析用到的数据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靠性,需要考评专家小组对同一层次指标进行模糊评价,两两比较。为了将比较判断定量化,层次分析法引入见表2所示的1-9比率标度法,并写成矩阵形式,即构成所谓判断矩阵A=(aij)m×n。

(2)计算指标权重。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并对此进行总排序,以确定递阶结构图中最底层各个元素在总目标中的重要程度。

(3)计算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λmax,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将计算出的最大特征根λmax导入公式进行一致性检验,并通过。具体公式如下:

R·I的取值范围见表3。(表3)

如果C.R<0.1,则n阶判断矩阵A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4)指标权重的综合排序向量。根据各位专家给定的判断矩阵,依次计算各目标层指标的权重向量,然后对所有专家给出的权重向量进行综合处理,计算指标体系中对于各目标层指标的综合排序向量。采用几何平均综合排序向量方法对多个判断矩阵进行计算,得到权重的综合排序向量。出于理论分析及实际应用的目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需要有一套量化的指标体系,考虑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具有模糊性和主观性的特点,量化指标的确定和获得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层次分析法(AHP)克服了以往在确定绩效考核指标权重过程中主观因素影响太大、以偏概全的弊端,将定性问题定量化,但由于影响绩效考核的因素过于庞杂,而且有些无法进行量化。因此,企业在进行层次分析法构建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时,仍然需要视具体情况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以保证绩效考核的结果客观准确。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显君.国富之源——企业竞争力[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2]刘伟东,陈凤杰.中小企业现代经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