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SCI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论文

我爱的小熊软糖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我爱的小熊软糖”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CSSCI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论文(共12篇),欢迎阅读!

篇1:CSSCI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论文

CSSCI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论文

1资料来源与研究框架

11资料来源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Chinese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简称CSSCI),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也是被国家推广、社会认可的人文社科评价体系。发表在CSSCI上的论文具有规范性、代表性、高水平等特点,基本上能够反映某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本文选择CSSCI数据库为检索来源,以主题为检索式,以“瑜伽”作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检索范围截至12月31日);在初步检索的基础上,删除书评、新闻、人物专访等不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共得到有效检索文献104篇作为研究样本。

12研究框架

为系统、全面地了解我国瑜伽研究情况,在有效检索文献样本的基础上,以NoteExpress为文献处理工具,以Excel为文献统计工具,采用期刊分析(时间分析、刊物分析)、文献分析(内容分析、方法分析)、作者分析(学科分析、地域分析)进行研究。

2分析过程与研究结果

21期刊分析

211时间分析

样本文献发表时间分布如图1所示。总体来看,虽然瑜伽文献发表总数较少,但呈整体上升趋势,同时又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前我国瑜伽研究基础薄弱的特点。,瑜伽论文发表出现爆发式增长,可能与当年奥运会体育热潮有关。近几年,随着休闲健康需求增加,瑜伽学术研究也不断增强。212刊物分析根据统计,104篇样本文献分布于46种刊物。其中,发文超过3篇的有12种刊物,具体见表1。发文数量最多的是《体育文化导刊》,为14篇,其次是《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宗教学研究》《中国体育科技》《南亚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刊物。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的瑜伽研究学术期刊,可以借鉴印度创办的《国际瑜伽杂志》(Interna玻簦椋铮睿幔欤剩铮酰颍睿幔欤铮妫伲铮纾幔,由社会专业机构开办期刊,为瑜伽研究提供专业平台。从发文统计分析,现有研究主要发表在体育类、宗教类、哲学类期刊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瑜伽研究的学科特点。

22文献分析

221内容分析在对文献进行精读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将我国当前瑜伽研究归纳为基础理论研究、瑜伽运动研究、瑜伽医学研究、瑜伽教育研究、瑜伽产业研究、瑜伽哲学研究等内容。表1瑜伽研究CSSCI学术论文发表刊物分布1)基础理论研究。瑜伽是古印度梵语Yoga的音译,在广义上指的是一种哲学,《瑜伽经》中提到“瑜伽是对心的变化的控制”[7];在狭义上指的是一种运动,瑜伽是一种精神和肉体相结合的运动[8]。李建欣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将瑜伽发展史归纳为原始瑜伽(公元前30—公元前800年)、前古典瑜伽(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古典瑜伽(公元前200年—公元200年)、后古典瑜伽(公元200年—公元1990年)、近现代瑜伽(公元1990年至今)5个阶段。陈丽霞等[9]分析了瑜伽在中国的传播过程表现出吸收、同化、异化的特点,认为瑜伽的中国化进程是瑜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结果。瑜伽具有健身价值[10]、教育价值[11]、美学价值[12]等,郭兰[10]提出现代瑜伽在全球的流行与其健身价值密不可分。2)瑜伽运动研究。作为一项体育健康运动,国内学者比较了瑜伽与武术[13]、太极拳[14]、气功[15]等项目发展的异同,杨拢郏保常萑衔瑜伽实现全球化推广在于其“大众化”“市场化”发展道路,走出了依靠奥运竞技传播的“怪圈”。瑜伽运动以体式、呼吸、冥想、放松为主,有助于增加肺活量、提高身体柔韧性、减少身心紧张,被认为是大众健身一种安全、有效的锻炼方法[16]。瑜伽运动的减肥功能是研究的一个热点,学者们采用实验分析法,发现瑜伽练习能够促进脂肪分解代谢以及提升前列腺素E2水平,有利于减肥和健身[17-19]。作为一种心理调控手段,瑜伽也开始被运用到体育训练中。实证研究发现,瑜伽运动能够提高青少年冰壶运动员的平衡能力和心理稳定性,有助于提高训练比赛成绩[20]。3)瑜伽医学研究。以瑜伽干预作为医学辅助治疗方法,是当前我国瑜伽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国际研究保持一致,近些年,我国学者也从各个方面探讨了瑜伽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例如系统研究了瑜伽对心血管疾病[21—22]、痛经[23]、颈椎病[24—25]、腰痛[26-28]等的影响,结果显示瑜伽对这些疾病的防治具有较好的效果。从研究对象上分析,实验方法多针对女性、中老年、大学生群体等,这与国际研究基本保持一致[29]。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与高校作为研究主力身份有关。除了瑜伽对身体方面的.积极影响之外,部分学者也探讨了瑜伽对心理调节的作用机制。杨茜[30]以30名女大学生为实验对象,研究了瑜伽练习与抑郁症状缓解的关系,认为瑜伽在改善轻度、中度抑郁症状倾向方面效果显著,并建议将瑜伽作为一项高校心理教育工作加以推广。4)瑜伽教育研究。史艳莉[31]探讨了瑜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可适性,提出作为一项具有健身、健心、美育价值的运动项目,应该在高校加大普及;她还提到瑜伽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瑜伽课程,在高校目前主要以选修课为主。张海燕等[32]通过发放300份问卷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选修瑜伽课的目的主要是减肥和追求形体美;而国际研究表明,人们练习瑜伽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压力和焦虑情绪。国内外研究的差异,反映出国内瑜伽教育更偏重身体锻炼,相对忽视了心理和心灵方面的教育,也体现出国内瑜伽训练者对瑜伽认识的片面性。毛娟[33]关注到瑜伽教育“重物轻人”的异化倾向,首次提出了促进“身、心、灵”和谐发展的瑜伽教育思想。郁晶晶[34]肯定了瑜伽心灵教育的重要性,但指出高校瑜伽教学中不宜对瑜伽哲学和修炼境界进行虚幻化描述,应该以体式训练为主,进行张弛有度、循序渐进的练习过程。5)瑜伽产业研究。瑜伽产业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35]。我国瑜伽产业发展迅速,但存在片面宣传等问题,社会大众对瑜伽认识局限,并被误导为一种女子运动项目[36]。在瑜伽产业化过程中,由于逐利性驱动,瑜伽更多被打造为一种商业健身运动,瑜伽的功效也被过分夸大[37]。瑜伽健身服务业是瑜伽产业的主导,主要行业机构包括健身房、瑜伽馆、瑜伽俱乐部等。裘鹏[38]通过对国内8个城市的瑜伽健身机构调查显示,75%的瑜伽教练员上岗所持执教证书不足半年,瑜伽教练员存在“速成”现象,并且社会认证主体混乱。80%的瑜伽学员认为瑜伽行业准入缺乏统一、权威标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存在缺失。瑜伽产业具有融合性特征,肖宁[39]提出瑜伽具有健康价值和回归自然性,与旅游产业融合形成的瑜伽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22方法分析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研究法和定量研究法。按照文章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分类,在对104篇样本文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我国瑜伽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共83篇,占7981%,定量研究共21篇,占%。其中,我国瑜伽研究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为归纳演绎法、比较分析法等,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实验分析法等。223作者分析1)学科分析。参照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根据样本文献分析,我国瑜伽研究共涉及到13个学科门类中的9个(表2)。其中,以哲学(4038%)、教育学(3462%)、医学居多(1154%),3者之和占到所有统计文献的8654%,反映出哲学、教育学和医学是当前我国瑜伽研究的主导学科。而根据先前统计,国际瑜伽研究学科领域主要是医学(636%)、教育学(117%),哲学领域只占到085%[30],这与我国分析结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分析其原因,可能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具有哲学学科背景的学术群体关注瑜伽现象较早,人数多,部分受到各类科研基金支持,易于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二是具有医学、教育学背景的学术群体关注瑜伽现象较晚,人数少,瑜伽和医学、教育学的跨学科研究刚刚起步,高水平学术成果积累较少。值得关注的是,在进一步对涉及到的一级学科进行分析后,除哲学外,与体育学相关的文献达到26篇,占到所有统计文献的25%,体育学者成为当前国内瑜伽研究的重要力量。同时,一些高产论文学者也开始显现,例如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建欣,以瑜伽哲学研究为代表;来自吉林体育学院的毛娟,以瑜伽教育研究为代表;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陈丽霞,以瑜伽临床医学研究为代表。2)地域分析。按照论文作者依托机构所在地区,结合国家统计局关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4大地区的划分标准,将研究成果进行地域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发文数量最多,占到5769%,并且以北京、上海、广东为代表,北京市由于科研机构较多,发文数量占到整体的2308%。中部地区的湖北省,西部地区的四川省以及东北地区的吉林省也是发文较多的省份,但总体上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发文数量较少,全国瑜伽研究不平衡现象突出。

3结论与展望

31研究结论

1)基于检索的瑜伽CSSCI样本学术文献分析,以来,我国瑜伽研究呈整体上升趋势,但又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样本文献共分布在46种刊物,主要体现在体育类、宗教类、哲学类核心期刊;发文数量较多的刊物为《体育文化导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宗教学研究》《中国体育科技》等。2)我国瑜伽研究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瑜伽运动研究、瑜伽医学研究、瑜伽教育研究、瑜伽产业研究等内容,并且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定量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验分析等方法。3)我国瑜伽研究涉及到9个学科门类,以哲学、教育学、医学为主,与国外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依托体育学研究瑜伽,是当前的主力研究群体。地域分析表明,东部地区研究成果数量远远超出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全国瑜伽研究不平衡现象突出。

32研究展望

1)在研究内容上,要建立起瑜伽的理论框架体系。从瑜伽的整体概念出发,改变当前“重物轻人”的现象,从瑜伽的健身价值转向综合价值进行分析。针对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和热点领域,例如瑜伽基础理论、瑜伽临床医学、瑜伽健身运动、瑜伽教育教学等进行重点研究,探索瑜伽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并进一步与国际研究接轨。2)在研究方法上,要进一步丰富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手段,更加科学、规范地分析问题。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从体育学、医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角度开展研究。将研究视角从宏观定性问题向具体专业问题拓展,进一步加深瑜伽研究的深度。3)在研究主体上,要进一步发挥高校和社会科研机构的力量,积极培育专业瑜伽研究平台。争取建立若干个瑜伽研究团队,引领国内瑜伽研究趋势和方向。加强瑜伽研究团队的跨学科合作和跨国际交流,尽早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瑜伽研究体系。

篇2:文献计量论文

文献计量论文

【摘 要】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分析了河北省八所高校在―发表的科研论文总体情况,从发文量、高产作者情况、基金资助情况和论文被引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找出科研水平方面的差距,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 科研能力 高等学校

科研论文发表情况是评估、衡量学术机构及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的重要尺度。对高校来讲,是衡量一个高校科研能力、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目前对科研论文分析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做出了很多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往往以某一学科、某一高校或者某一专业方面分析科研论文,得出的结论是某个学科、某个高校或者某个专业方面的研究情况和发展趋势,对于某一地区的多个高校发表论文总体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比较少。

本研究通过对我省八所省属重点高校近5年发表论文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八所省属重点高校为河北工业大学(简称河北工大),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简称河北师大)、河北科技大学(简称河北科大)、河北医科大学(简称河北医大)、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大),河北经贸大学(简称河北经贸)、燕山大学,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期刊数据库以及一些公开发布的官方数据为依据,时间选择从201月1日―月31日期间,对河北省八所重点高校公发表的论文,从发文量的情况、论文作者情况、论文获得基金项目资助情况、论文被引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1.八所高校基本情况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各高校最新的资料报告,河北大学现在有高级职称人数为1118人,博士点为12个,硕士学位点为133个;河北工大现有高级职称人员677人,博士点17个,硕士点56个;河北师大现有高级职称人数为854人,博士点25个,硕士点92个;河北科大现有高级职称人数为653人,硕士点50个;河北医大现有高级职称人数2058人,博士点18个,硕士点64个;河北农大现有高级职称人数为942人,博士点38个,硕士点65个;河北经贸现有高级职称人数为600人,硕士点28个;燕山大学现有高级职称人数为827人,博士点48个,硕士点156个。从高级职称人数来看,河北医大人数最多,源于河北医科大学除了学校的高级职称人数,还包含了各附属医院的职称人数,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其附属医院也是其教学单位,所以人数最多。从博士点和硕士点数量来看,燕山大学数量最多,其工科实力在河北省是最强的。

2.近5年发文量情况

根据统计,2008―2012年5年期间,八所大学共发表论文是85638篇,平均每年每所大学发表论文2141篇。总体上来说从年代来看,这5年发表论文总数基本上平稳,发表论文总数最多的一年,为18203篇,占总论文数的21.26%。从单个学校来说,河北大学5年发表论文数最多,达到3篇,占发文总数的23.56%;其次是河北医大,发文数为17471篇,占发文总数的20.40%;排名第三的是河北农大,发文数为10975篇,占发文总数的12.82%。总之,从近5年的发文量来看,河北大学、河北医大以及河北农大是河北省高校中发文量是比较多的,显示出它们雄厚的科研实力和较强的科研队伍。具体发文量见表1。

3.作者分布情况

分析作者分布情况,可以了解学科研究队伍的分布状况,也可以获知该单位结构在某些领域具备的科研实力。据统计,八所高校近5年论文涉及的作者106914人,其中人数最多的前三位是河北大学、河北医大、燕山大学,说明这一个时期三所高校学术水平高,是河北高校科研的主要力量。八所高校中,发表总数为48篇以上高产论文作者共有128人,共发表论文8530篇,占论文总数的9.96%。位于高产作者之首的单保恩共发表论文数是191篇,占高产作者论文总篇数的2.24%,发表论文总数第二和第三位的分别是刘怀军、崔炜,三位均来自河北医大。统计结果表明高产作者中以河北医大人数最多,河北医大发表48篇以上作者有39人,共发表论文2757篇,占高产作者论文总数的32.32%;其次是河北农大,高产作者33名,共发表论文2123篇,占高产作者论文总数的24.89%;河北大学20名,共发表论文1341篇,占高产作者论文总数的15.72%;燕山大学18名,共发表论文1157篇,占高产作者论文的13.56%;河北工大13名,共发表论文826篇,占高产作者论文的9.68%;河北师大4名,共发文263篇,占高产作者论文的3.08%;河北科大1名,发文63篇,占高产作者论文的0.74%,河北经贸没有。高产作者排在前20名见表2。

4.基金资助情况

基金资助论文是指由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基金组织和事业单位提供科研经费而产生的研究论文。它是科研活动的主要产出形式,代表着某研究领域内新动向、新趋势,具有较大的难度和较高的水准,受到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与重视。基金论文的生产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科科研实力和水平、科研组织能力及学科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八所高校2008―2012年来获得基金资助论文总数为20771篇,占全部发表论文的24.25%,也就是将近四分之一的论文是获得基金资助。其中国家级基金为10367篇,占全部基金论文总数的49.91%;省部级为9973篇,占基金论文总数的48.01%;厅局级为344篇,占基金论文总数的1.66%;国际合作基金87篇,占基金论文总数的0.4%。基金项目的论文往往代表着一个研究领域内的新动向、新趋势,具有较高的难度和较高的水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它的科研创新和学科前沿动态。从国家级基金论文来看,八所高校中发论文最多为燕山大学,为2770篇,占八所高校国家级论文总数的26.72%,占其发表基金项目论文总数的60.99%,发国家级论文第二多的是河北农大,为1835篇,占国家级论文总数17.70%;排名第三的`是河北大学,发文1703篇,占国家级论文总数的16.43%;从省部级基金来看,河北大学发文数最多,为1844篇,占八所高校省部级论文总数的18.49%,发文数第二的是燕山大学为1704篇,占八所高校省部级论文总数的17.09%,排名第三的是河北农大,为1641篇,占八所高校省部级论文总数的16.45%;从厅局级基金发文来看,八所高校均相差不大,只有河北经贸大学发文最少只有2篇。从获得国际合作基金论文来,河北农大没有获取过国际合作基金,发文为0篇,其他高校都获取过国际合作基金的资助,燕山大学还获得过霍英东教育基金。总之,从基金资助情况来看,燕山大学、河北农大、河北大学三所高校在河北省高校中显示出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基金论文情况见表3。

5.八所高校论文被引用情况

论文被他人引用数量的多少是表明论文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论文出现比较高的引用率表明该论文在某领域往往是热点,甚至是该领域研究的先驱者,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单位在该领域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一般而言,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越多,其对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影响就越大,学术影响力就越强。据统计2008年―2012年间八所高校发表的论文中,被引用次数最高的是河北农大的1篇论文,被引用了490次;其次是河北大学的1篇论文,被引用了224次,排在第三的是河北大学的1篇文献,被引用了124次。被引频次前10名中,河北农大占4名,河北大学占4名,河北经贸一名,河北医大一名。具体见表4。

6.结束语

通过对河北省内八所重点高校所发表论文的统计分析,研究发表河北省内高校之间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从总体实力来说,燕山大学、河北农大、河北大学这三所大学在省内科研明显处于领先地位,其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都要强于省内其他高校。从单个指标来看,五年发文量比较多的是河北大学、河北医大和河北农大;高产作者比较多的是河北医大、河北大学和燕山大学;获取基金资助较多的燕山大学、河北农大和河北大学;论文被引较多的是河北农大、河北大学。但是与全国同类高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全国重点高校相比,差距更为巨大,所以省内高校一方面要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保障科研资金足以支持科研工作,培养实力雄厚的科研团队,另一方面大力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给他们创造非常优良的科研环境,再者就是营造和谐宽松的科研环境,做好切实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潘宁.情报学核心期刊基金资助论文定量分析[J].情报科学,,27(1):78-82.

[2]孙育华.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8年载文、引文、作者及基金资助分析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28-32.

篇3: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上论文的分析论文

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上论文的分析论文

“软实力”(SoftPower)概念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Nye)[1]20世纪90年代提出后,受到世界各国政治家和学者的极大关注。随着约瑟夫奈及其他学者不断对软实力理论进行研究,该理论日益丰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中国学者于左右将软实力理论引入到与国际竞争具有相似性的企业竞争领域,提出了企业软实力概念。时至今日,企业软实力概念日渐为人们所熟悉与接受,该理论也逐渐丰富。为进一步推动企业软实力理论向前发展,有必要总结其过去,并展望其未来。考虑到国外学者对企业软实力理论几乎不做研究,而国内学者研究企业软实力主要和重要的文献基本上都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中国知网”)收录;因此,本研究将通过对该数据库有关企业软实力文献的梳理,从5个方面对企业软实力的研究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企业软实力的4个研究主题(企业软实力的概念、形成机理、结构与评价、培育与提升);最后,展望企业软实力的未来研究方向,以促进企业软实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

1企业软实力研究现状的描述性分析

1.1研究样本

鉴于“中国知网”是目前中国更新最快、容量最大的期刊数据库,因此选择其作为本研究的论文来源。4月21日,以“企业软实力”为主题,选择与企业软实力相关的“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Ⅰ辑和Ⅱ辑”、“经济与管理科学”三个学科领域,检索至发表的论文,检索到的论文总数为1553篇。综合考虑论文的质量、期刊的档次和论文的数量情况,最终选定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以“企业软实力”为主题,检索20至20发表的论文,共检索到129篇论文。去除与主题相关性不强的论文,最终得到的样本数为46篇。

1.2论文数量的年度分布情况

从论文数量的年度分布情况和发展趋势来看,可以把年至年企业软实力的研究划分为以下两个时期:(1)初步引入期(2005—2009):该期间共有13篇核心期刊论文发表,论文数量逐步上升,从2005年的1篇上升到的4篇。总体来看,该时期处于企业软实力引入期,对企业软实力研究关注不多。(2)缓慢成长期(2009—2016):该期间共有33篇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其中20为7篇,为5篇,2012年为8篇,为4篇,为5篇,2篇,2016年2篇。从中可以看出,这时期人们关注和研究企业软实力的人数逐渐增多,论文发表数量有了一定的增长,但在20与2016年的数量有所下降。此外,论文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对企业软实力进行定量研究的论文也大多出现在该阶段。综合来看,对企业软实力的研究还处于“前范式阶段”,发表的高质量论文不多,企业软实力研究的成熟期尚未到来。

1.3受各类基金项目资助情况

从论文受各类项目资助情况来看,共有20篇论文受到各类项目资助,项数为31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占资助总数的16.1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占资助总数的19.3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占资助总数的12.90%;省级基金项目10项,占资助总数的32.26%;其他基金项目(市厅级、院校级)6项,占资助总数的19.35%。总体来看,论文受项目资助的比例偏低,尤其是受国家级资助的项目只有11项,占35.48%,有待提高。这就需要从事企业软实力研究的学者共同努力,以获得更多国家级项目的资助。

1.4研究方法统计情况

根据各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按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综述研究和案例研究对论文分类[3]。按此种分类在46篇论文中,定性研究的论文为33篇,占样本总数的71.74%,定量、案例和综述的论文分别为10篇、2篇和1篇,各自的比例分别为21.74%、4.35%和2.17%。总体来看,定性研究的论文较多,定量研究的论文尚可、案例和综述的论文偏少。

1.5研究主题的统计情况

根据各论文的聚焦点,本研究把研究主题归纳分为以下4个方面:(1)企业软实力概念研究。研究这一主题的论文总共有7篇,其中有1篇是专门研究该主题,6篇是与其他研究主题并存于论文中。(2)企业软实力形成机理研究。研究该主题的论文共有5篇,5篇都不是专门研究该主题,而是与其他研究主题并存于论文中。(3)企业软实力的结构和评价研究。研究这一主题的论文总共有17篇,其中有10篇是实证研究,7篇是定性研究。(4)企业软实力的培育与提升研究。研究这一主题的论文总共有22篇,其中结合行业背景提出提升企业软实力的对策有9篇。此外,研究企业软实力与企业竞争力关系有2篇,研究企业软实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有1篇。

2企业软实力研究主题的代表性成果分析

十一年来,中国学者在企业软实力的概念、形成机理、结构与评价、培育与提升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部分围绕这4个主题,从46篇中选取代表性的成果剖析企业软实力的研究现状。

2.1企业软实力的概念

对企业软实力的概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研究的学者主要有黄国群、嵇国平和袁哲等。黄国群[4]等结合资源观和行为观视角,界定了企业软实力的定义。他们认为企业软实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狭义企业软实力是指占有、转化和整合资源,吸引客体,获取价值认同,产生预期行为,实现企业目的的一种能力;广义的企业软实力包括“思维层面的软实力思维和客体实在层面的软实力”。此外,他们还分析了企业软实力与企业竞争力,企业潜在软实力与现实软实力之间的关系。应当说,黄国群等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企业软实力的概念,得到了其他学者的肯定;204月21日,中国知网检索结果显示,他们于发表的一篇包含有企业软实力概念研究主题的论文被引用102次,也证明了这一点。随后,嵇国平[5]等在黄国群等界定企业软实力概念的基础上,认为企业软实力是有效整合资源,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获取其认同,最终达到目的的一种能力。嵇国平等的定义强调了企业所能整合的资源是企业软实力的来源,并明确指出和强调了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要是获取其价值认同的前提和条件,这就为进一步指明获取价值认同的途径和方法[6]。2017年4月21日,“中国知网”检索结果显示,嵇国平等发表的一篇包括有企业软实力概念主题的论文被引用21次。袁哲[7]认为企业软实力是“建立在硬实力基础上,与利益相关者及其他社会客体有关联,吸引和影响利益相关者及其他社会客体,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袁哲在阐述企业软实力不足之处时,指出了应将企业软实力的来源、本身和结果进行区分。2017年4月21日,中国知网检索结果显示,袁哲发表的一篇包括有企业软实力概念主题的论文被引用12次。综合来看,在对企业软实力概念的理解上,上述3位学者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其一是企业软实力是相对于企业硬实力而言的一种能力;其二是只有获取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认同,企业软实力才能得以形成和实现。此外,3位学者也都认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对企业软实力概念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和混乱”。正因为这样,需要加强对企业软实力概念的研究,以“正本清源”,促进企业软实力的理论研究。

2.2企业软实力的形成机理

黄国群、嵇国平和罗高峰等较为深入地探寻了企业软实力的形成机理。黄国群[4]等在充分阐释企业软实力内涵的基础上,遵循“资源—潜在软实力—现实软实力”的逻辑,剖析了企业软实力的形成机理。他们认为对企业资源的占有和转化只是获得了企业潜在的软实力,只有获得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认同,企业软实力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嵇国平[5]等在界定企业软实力概念的基础上,遵循“整合资源—满足需要—获取认同—实现目的”的逻辑论述了企业软实力的形成机理。从人性假设的视角,他们认为“人是充满欲望的一个复杂体”,就须寻求对其欲望的满足;因此获得企业利益相关者价值认同的关键是满足他们的需要,这也是企业价值被认同的前提。罗高峰[8]则在分析企业软实力与价值认同内涵的基础上,把企业软实力的作用过程分为3个阶段。他从内部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了企业理念的塑造和转化路径,从外部利益相关者视角阐述了企业理念的传播和价值认同路径。应该说,黄国群等全面深入剖析了企业软实力的形成机理,得到其他学者的认同。嵇国平和罗高峰在借鉴黄国群等关于企业软实力形成机理思想的基础上,在如何实现企业利益相关者价值认同路径方面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详细研读他们的论文,就可以发现他们基本上都遵循“资源—认同—目的”的逻辑,剖析了企业软实力的形成机理,这些成果为提升企业软实力提供了思路借鉴。

2.3企业软实力的结构和评价

近十一年来,国内学者围绕企业软实力结构和评价进行了较多的.探寻,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也逐渐增多。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归纳,可将企业软实力结构的研究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1)定性视角学者们运用定性方法对企业软实力结构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性研究。黄国群[9]认为企业软实力由元软实力层、表现层等4个层次构成,并分析了企业软实力各个层次的具体内涵及各层次之间的内在关系。黄国群对于企业软实力结构的研究启示人们从宏观的视野看待软实力,有利于进一步探寻企业软实力的结构;美中不足的是黄国群只是从定性角度而没有从定量角度去研究企业软实力结构,这就容易使其停留在思辨层面,还有可能阻碍其研究成果向更广、更深的层面拓展。丁政和张光宇[10]从企业文化视角出发,认为企业软实力是由“四大核心要素”驱动而产生的思想力、策略力、行动力和形象力4个维度构成。应当说,他们是较早对企业软实力的结构进行探索的学者,为对其进行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借鉴;但因为企业文化本身很有可能是企业软实力的来源,从广义的企业文化的视角出发研究软实力的结构,容易把企业软实力本身与其来源混淆在一起。郝鸿毅[11]依据企业软实力的内涵和判别企业软实力的“三个标准”,认为企业软实力构成维度包括集成整合力、企业创新力等5个方面。郝鸿毅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企业软实力的结构,对深入探寻企业软实力的构成维度有着积极的意义。(2)定量视角另外,学者们对企业软实力进行一定的测量研究。郭德和梁娟红[12]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研究了企业软实力的结构,认为企业软实力由企业文化、企业形象等5个一级指标及若干个二级指标构成。他们的研究有助于企业更加知晓自身的企业软实力状况;同样,因为企业文化可以成为企业软实力的来源,而他们把企业文化归之为企业软实力,也容易将企业软实力本身与企业软实力的来源相混淆。王丹和王玉[13]对中国汽车企业的软实力进行测评研究,他们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探寻了企业软实力的7个一级指标和34个二级指标。他们对企业软实力在具体行业的运用上进行了较好的探索,发现了“自主精神”缺乏是制约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根本性力量;但深入探究,可发现其研究的系统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禹海慧[14]借鉴丁政和张光宇对企业软实力结构的定性研究结果,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企业软实力结构进行了定量研究。比较来说,禹海慧对其结构研究更为科学,可为人们深入企业软实力的研究提供思路借鉴。(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视角此外,李珊、杨明、嵇国平等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软实力结构进行了研究。李珊[15]等在定性划分企业软实力构成维度的基础上,以12家科技性非公有制企业为样本,通过因子分析、路径分析、层级回归分析,发现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软实力的结构维度有:劳资关系、关系绩效、组织效力与品牌声誉。相应地,杨明[16]借鉴企业行为、企业资源理论的观点,界定了企业软实力的概念内涵,并通过定量研究探明了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软实力由以下4个维度构成:品牌商力、文化力、创新力与集成整合力。进一步地,嵇国平[17]等在区分企业软实力来源、本身与结果的基础上,全面地界定了企业软实力的内涵,定性归纳出企业软实力的构成维度:企业策划力、企业执行力、企业管控力与企业创新力;然后,通过两套独立样本进行因子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开发出企业软实力的量表。其研究结论表明企业软实力是一个四维度的结构。综上所述,2005年至年学者们主要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式对企业软实力结构进行研究,而2015与2016年学者们则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研究。这些有力地探索了企业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并较好地开发了企业软实力的量表,为后续学者围绕企业软实力开展相关的实证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4企业软实力的培育与提升

关于企业软实力的培育与提升研究,李贝贝、倪洪尧、徐金发、郗河、单卫国、黄国群和杨明等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李贝贝[18]以上海汽轮发电机有限公司为例,阐述了提升生产现场“软实力”的措施:其一是对标岗位要求“共同点”,到生产现场授课;其二是重现“亮点”,“当家人”需持证上岗;其三是消灭“死角”,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倪洪南[19]结合具体的行业,在阐述民营企业软实力内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从民营企业理念、品牌、形象和文化四方面,给出了培育与提升其软实力的建议。徐金发和郗河[20]以华立集团为例,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软实力的作用机制,详细阐述了该集团在企业社会责任文化、制度和氛围方面的建设情况及其对提升企业软实力的作用。而单卫国[21]认为企业软实力的培育与提升需要建立高质量的智库,而智库的建立需要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一是以人为本、集聚英才;二是立足大局、打造优势;三是夯实基础、创新方法;四是碰撞观点、扩大影响;五是统筹协调、知行合一。黄国群[9]则从系统观视角,在构建和阐述企业软实力结构的基础上,从资源和能力、领导、企业公民、品牌和声誉、理念与文化6个方面提出了培育与提升企业软实力的策略。杨明系统研究了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软实力结构,并据此提出了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软实力的构建策略:第一,实施品牌战略,承担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第二,培育相应的企业文化;第三,通过外部联系,加强技术研发;第四,借助产业价值链、企业链,提升企业集成整合力。如果说李贝贝、倪洪尧、徐金发、郗河和杨明是从微观视角研究培育与提升企业软实力的对策的话,那么单卫国和黄国群则是从宏观的视角对此展开研究。他们提出的对策各有千秋,互为补充,对企业软实力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也促进了企业软实力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但培育与提升企业软实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6],因此需要企业软实力理论家和企业家共同努力,以探寻对企业软实力更为实用的培育与提升对策。

3企业软实力的未来研究展望

中国经济和企业的发展为企业软实力理论的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2005至2016年中国学者围绕企业软实力的内涵、形成机理、结构与评价、培育与提升4个主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许多领域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基于现有的研究,未来需要在以下3个方面推进企业软实力的研究。

3.1深化企业软实力基础理论的研究

企业软实力的基础理论是什么?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遗憾的是,目前尚没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然而,这是企业软实力理论研究发展进程中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否则,很难深入推进企业软实力理论向前发展。企业软实力的基础理论是企业能力理论?还是企业竞争力理论?亦或其他理论?这个问题需要从事企业软实力研究的学者在未来做出回答。

3.2深入挖掘企业软实力与企业绩效间的潜在中介变量与调节变量

现有研究主要围绕企业软实力与企业绩效间的直接关系而展开[17],鲜有研究探寻企业软实力与企业绩效间的潜在中介变量与调节变量,因而难以揭示企业软实力作用于企业绩效的内在机制。这就需要进一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挖掘企业软实力与企业绩效间的潜在中介变量与调节变量,以此揭示企业软实力对企业绩效的内在作用机制。

3.3推进企业软实力实践导向的研究

理论研究要以服务实践为目的,否则理论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现有企业软实力培育与提升对策的研究大多从其结构或影响因素方面进行,所给出的对策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9]。因而,在此方面除了要加强上述的理论研究之外,还要采用扎根理论的范式深入企业,才能“对症下药”,提出更为针对性和系统性的企业软实力培育与提升对策。

篇4:-10种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文献计量分析

-10种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文献计量分析

为了了解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的发展状况,依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CAJCCR)2002-20的.统计数据,对10种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指标进行了系统分析.

作 者:朱媛 ZHU Yuan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62;西安石油大学图书馆,陕西西安,710065 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年,卷(期): 19(5) 分类号:G350 关键词:核心期刊   影响因子   h指数   计量分析  

篇5:ESI期刊的计量分析及发文策略论文

ESI期刊的计量分析及发文策略论文

ESI(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即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作为衡量科学研究绩效[1]、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重视[2]。它作为国际权威科研分析平台,将全球学科分成了22个学科,滚动统计汤森路透WebofScience(以下简称“WoS”)的数据。通过ESI,可以了解某一机构有哪些学科按照被引频次排名已经进入全球前1%[3]。有关ESI工具应用于学科评估的研究已有不少[4-7],但鲜有文章将其应用于具体学科的学术期刊计量分析,并提供发文投稿建议[8]。学术期刊现已成为科研人员迅速了解研究进展的学术阵地。随着知识创新日渐加速、科研成果大量涌现,挖掘相关数据并及时总结期刊发展规律,可以为科研人员的选刊阅读、投稿,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本文以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为例,针对文献的SCI期刊分布态势,展开多角度计量分析,旨在指导科研人员了解相关学科的热门期刊,在学术期刊阅读、投稿及学术成果评估中有的放矢,进而提高期刊文章的影响力。

1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1.1数据来源InCites与JCR分析

工具中的SCI期刊数据均来自于WoS核心,按照WoS的学科分类标准,可将期刊划分为250余种小类主题学科,相对庞杂、专深,且同一期刊的类别不限于一门学科。而ESI中22个学科的分类体系,除了Nature、PLoSOne等高度复合期刊外,每种期刊仅对应一门学科,更适于对学术期刊进行中观分析,且InCites和JCR分析工具也新增了ESI学科分类,为分析统一了路径。本文以WoS数据库中SCI核心期刊的基础数据作为数据支撑,期刊学科选取南京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南医大)入围ESI的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MolecularBiology&Genetics)学科,数据收取范围为InCites、ESI中―的数据及JCR中的数据,统计时间截至月31日。

1.2分析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与数据挖掘方法进行计量分析。首先,将2006―年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期刊的整体情况及20期刊分区进行分析:年ESI各学科下的SCI期刊按照同年影响因子排序等量划分为4个区,这些分区分别对应WoS的多个小类主题学科,从整体上实现对期刊ESI学科分类与JCR年度影响力的交叉匹配。其次,以JCR“影响因子”为标杆,揭示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的高影响力期刊,对该学科ESI高被引论文(即2006―2016年入围ESI某学科领域且被引频次排名前1%的论文)所属期刊加以分析。再次,测定SCI期刊对我国大陆作者来稿的录用率和倾向性。最后,总结2006―2016年我国大陆作者及某一高校(如署名为南医大)的作者在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发文的所属期刊,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交叉分析。

2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期刊计量分析

2.1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期刊整体分析

借助InCites统计可知,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2006―2016年累计发表SCI文章426332篇,分布于779种期刊,其中共有359903篇文章入围ESI并分布于182种期刊(ESI分析工具通过设定阈值,精选各学科被引频次占全球前1%的SCI文章,且文章类型仅限于Article、Review,故同一学科入围ESI期刊总量小于SCI期刊总量)。2015年,在刊发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文章的286种期刊中,非Q1区期刊有177种,含有Q1区间的期刊为109种.

2.2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高影响力期刊分析

以“影响因子”为代表的期刊被引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期刊的关注度、影响力与利用价值,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评估期刊影响力的共识。2015年影响因子排名前20位的期刊及其对应的JCR学科和分区情况。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的高质量期刊中,NATUREREVIEWSMOLECULARCELLBIOLOGY以高达38.602的.影响因子占据榜首,其余刊物的影响因子数值分布较为平均。

2.3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高被引论文期刊分析

2006―2016年,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ESI高被引论文共4285篇,分布于116种期刊。排名前20位期刊的高被引论文数及篇均被引频次,其中,该学科高被引论文数超过300篇的期刊有4种,除跨学科刊物NATURE、CELL外,NATUREGENETICS的高被引论文数遥遥领先(340篇),高被引论文篇均被引频次也接近400次。需要注意的是,刊物吸引高被引论文的数量,并不能够与高被引论文的影响力成正比,如NATUREMEDICINE的高被引论文数排名第5位(234篇),但其篇均被引次数仅排在第16位(305次),GENOMEBIOLOGY吸纳高被引论文数虽然不多(41篇),但其篇均被引频次却多达

2.4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大陆作者发文期刊分析

总结大陆作者某学科发文的相关规律,可以测定SCI期刊对我国大陆作者来稿的录用率和倾向性。统计结果表明,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的大陆作者共发文52468篇,分布于376种期刊,(为便于对比,此处采用百倍影响因子量级)。可以看出在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对我国大陆作者投稿友好的刊物中,GENETICSANDMOLECULARRESEARCH以3391篇的发文量排在首位,其影响因子为0.764,位列第20位。CELLRESEARCH的发文量虽然仅排第8位(598篇),其影响因子却排名第1位(14.812),CELLRESHERCH

2.5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南医大发文期刊分析

本文选取南医大为该学科具体机构,考察其发文期刊分布规律。通过检索署名为南医大作者的文章,可以管窥南医大作者发文选刊及国际期刊录用规律。在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领域,2006―2016年南医大作者共发表了1399篇论文,分布于160种期刊。,2006―2016年各年度南医大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发文总量依次为5篇、6篇、11篇、18篇、40篇、45篇、109篇、130篇、158篇、200篇、148篇(由于2016年所发表文章未能在线出版完全,当年的发文量数值累计不充分)。同时还可以看出,发文量年代分布虽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以后逐渐回升,并于2015年达到峰值(200篇)。其中,南医大作者在刊物ONCOTARGET中发表的论文总数最多(共计146篇),虽然从20才开始收录南医大作者的1篇稿件,但在2016年就已达到了年度峰值(78篇);CELLULARPHYSIOLOGYANDBIOCHEM-ISTRY对南医大作者投稿的累计录用量也较高(120篇)且发展势头良好;MOLECULARBIOLOGYREPORTS早在就收录南医大4篇文章且投稿总量较高(106篇),但近年篇数有所下滑。NATUREGENETICS属于表1的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的高影响力期刊之一。

3发文策略

通过对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期刊的计量交叉分析可以看出,在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领域,各种指标计量方式下排名前20位的期刊中,高质量期刊和高被引论文期刊重合数多达13个,其中,NATUREREVIEWSMOLECULARCELLBIOLOGY以高达38.602的影响因子占据榜首,大陆作者在选刊时以此类高质量刊物为标杆,可以切实提高发文质量和影响力。刊物CELLRESHERCH(影响因子14.812)作为排名前20位的高质量期刊之一,吸引了我国大陆地区作者的598篇论文,也位于排名前20位大陆作者发文期刊之列,大陆作者可以将其当做重点发文刊物,兼顾发文命中率和期刊质量。而GENETICSANDMOLECULARRESEAR-CH、ONCOTARGET等刊物,在大陆作者群的发文显示度方面表现出色,均可以列入选刊范围。此外,初级科研人员还可以聚焦于GENE、MOLECULARANDCELLULARBIOCHEMISTRY等JCR该学科的3区期刊,其中,老牌期刊GENE虽然在JCR学科的分区中并不靠前,但因审稿意见中肯且效率较高,也获得了大陆作者的青睐;而MOLECULARANDCELLULARBIOCHEMISTRY的审稿周期较短,适合的投稿主题范围广,对大陆地区作者的文章接纳度较高,也值得国内作者持续关注。

4结语

本文以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为例,针对发文的SCI期刊分布态势展开了多角度计量分析,并提供了发文投稿建议。通过计量分析可以发现,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的发文量及其所属的期刊数,虽然保持了一定的体量,代表着较高科研生产力和投稿多样性,但投稿期刊的质量亟待提升,排名前20位的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高质量期刊与我国大陆作者发文排名前20位期刊重合的仅有CELLRESHERCH一种。因此,建议在提高发文体量的同时,我国大陆地区的科研人员应更多地关注相应学科内全球领先期刊,增加在高影响力优质期刊中的发文,这对提升科研人员的文章被引率有所裨益。同时,应结合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稿件与刊物主题契合度、办刊风格、录用偏好及期刊读者群等因素,灵活调整、择优选投,提高录用机会。此外,加强国内外科研合作,为提升相应学科和机构的科研竞争力贡献力量。

篇6:环境保护档案研究文献计量分析的论文

环境保护档案研究文献计量分析的论文

环境保护档案(以下简称环保档案),是指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直属单位,在环境保护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环境保护档案研究文献则记录了我国环保档案工作发展的进程,对环保档案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样本来源,以题名=环境保护 and 题名 = 档案 or 题名 = 环保档案 (精确匹配)检索到的223篇结果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这223篇文献从作者、机构、期刊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地分析。由于中国知网检索系统的限制,这里仅对排名前40位的数据进行分析。

1 作者分布情况

从作者分布情况看,作者实际发表文献数量与占比情况,根据著名学者普赖斯提出的计算公式,核心作者候选人的最低发文章M=0.749√Nmax,其中Nmax为最高产作者文章数量。这里Nmax=6,所以M=0.749√6=0.749*2.449=1.83,即发表2篇及以上的为核心作者候选人。中国知网检索提供的前40位作者中,最多发表文献6篇,最少发表1篇,平均发表文献2.25篇,合计发表文献90篇,占全部文献的40.36%。这些作者中,发表2篇以上的29位是环保档案研究核心作者。

按照洛特卡定律,写一篇文章的作者占全部作者的6为左右。如果考虑0%来推算1983年至今的作者总数。经过推算,全部223篇文献的作者应当在134位左右,加上合著因素,实际作者数量应当超过150位。

从前40名作者所在机构看,多数来自环保行政管理部门,40位作者中18位来自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发表文献39篇;9位来自环境监测站,发表文献18篇;6位来自研究机构,发表文献16篇;3位来自高校,发表文献9篇;2位来自事业机构,发表文献5篇;1位来自企业,发表文献1篇;1位来自其他,发表文献2篇。环保行政管理部门的作者是环保档案研究的主体。

2 作者分布

从样本文献的机构分布看,文献机构分布情况,根据著名学者普赖斯提出的计算公式,核心机构候选单位的最低发文章M=0.749√Nmax,其中Nmax为最高产机构文章数量。这里Nmax=7,所以M=0.749√7=0.749*2.645=1.98,即发表2篇及以上的为核心机构候选单位。

从上中可见,中国知网检索提供的'前40个机构最多发表文献7篇,最少发表1篇,平均发表文献2.35篇,合计发表文献94篇,占全部文献的10.32%。上述这些机构中发表2篇文献以上的30个机构是这一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

从前40位机构的类型看,多数为环保行政管理部门,40位作者所在机构中22个为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发表文献46篇;5个为环境监测站,发表文献15篇;4个为高校,发表文献12篇;3个为研究机构,发表文献10篇;2个为事业机构,发表文献5篇;2个为企业,发表文献2篇;2个为其他,发表文献4篇。环保行政管理部门是环保档案研究的主体。

3 文献来源分布

从文献期刊的来源分布看,发表2篇以上文献的报刊共有38种。38种报刊中发表文献最多的12篇,最少发表2篇,平均发表文献4.03篇,合计发表文献153篇,占全部文献的68.61%,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报刊。

发表文献数量在10篇以上的期刊有2种,分别是《黑龙江环境通报》《山东环境》,38种报刊中档案学期刊有15种,发表文献69篇,占30.94%。其中,档案学核心期刊7种,发表文献37篇,占16.59%。环境期刊17种,发表文献66篇,占29.6%。其他期刊6种,发表文献18篇,占8.07%。

按照布拉德福定律,所有期刊可分为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各个区的文章数量相等(约为74篇)。38种期刊发表的文章大致是全部文献量的2/3,1~10位的10种期刊(74篇)处于核心区之内,11~35种期刊(73篇)处于相关区。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从作者、机构、期刊三个方面的简要分析中,可以初步得出环保行政管理研究者和核心研究机构多来自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机构,档案学期刊与环境保护期刊同为研究的主要媒体的结论。

篇7: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纳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论文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纳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论文

科学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载体之一,是最具普遍意义的科学产出形式。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 借助文献的各种特征的数量, 可以测度国与国之间在科学规模和科学生产力方面的差异, 评价和预测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纳米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之一, 有必要深入了解纳米领域的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 以及中国在此领域的研究状况和国际水平之间的差距。

本文尝试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近的数据量进行系统分析。 以Web of Science的`Science CitationIndex(SCI)—Expanded数据库为数据源进行检索, 选择主题词为“nano*”, 时间跨度为1月1日~12月31日, 数据检索时间为5月。 从多个侧面获得了11年间纳米科技在世界和中国发展情况的基础数据, 通过对总体发展趋势到部分细节的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 期望对我国纳米科学技术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科学依据, 以推动我国前沿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1 世界纳米科学技术研究总体趋势分析

(ⅰ) 发表科技论文数量与趋势分析。 在 ~ 年统计范围内, 按发表年份汇总分析检索到的所有文献, 结果见图 1。 从图中可以看出, 全球纳米科技方面的研究论文, 从 2003 年的 23957 篇开始逐年递增, 2013 年达到 107371 篇, 全球研究论文数量11 年增加 4。48 倍。 其中, 我国的 SCI 论文在 2003 年为 3592 篇, 2013 年达到 30479 篇, 增加 8。49 倍, 增幅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将近1 倍。 文章数量逐年增加,标志着纳米科技正在逐步成为全球科技的前沿热点。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近4 年(~2013 年)的发文量占总发文量 60。4%, 数据显示了近年来我国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和高强度的论文产出。

(ⅱ) 论文产出的中外比较研究。 由表 1 看出,美国和中国的纳米科技研究发文量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 其后依次分别是日本、德国、韩国、印度、法国、英国、意大利等。 2003~2013 年, 中国纳米科技研究人员共发文 154946篇, 占全球发文量的 22。8%。 在前20名国家中仅次于美国, 排在第2位, 表明中国纳米科技研究比较活跃。 发文量前 20 名国家和地区中,美国、日本、德国、韩国、法国、英国等科技发达国家依然是纳米科学技术研究的优势力量, 我国已经进入与主要发达国家并列的同一个梯队。 值得注意的是, 印度、伊朗、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论文数量也居前 20 位, 说明在这些国家纳米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

2 研究主题、研究机构和高频文章分析

从关键词分析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加全面分析纳米科技的发展趋势, 采用关键词词频分析法, 统计文献包括 2003~2013 年 Web ofScience 的 SCI—Expanded 数据库检索到的 SCI 论文。通过关键词词频统计发现, 频次前 20 个关键词中(表 4), 频次最高的是 nanoparticles(纳米粒子)、nanocomposites(纳米复合材料)、carbon nanotubes(碳纳 米 管 )、 nanostructures( 纳 米 结 构 ) 、 mechanicalproperties(力学性能); 频次较高的有 self—assembly(自组装)、TiO2(二氧化钛)、microstructure(微观结构)、thin films(薄膜)、nanowires(纳米线)、X—ray diffrac—tion(X 射线衍射)、nanomaterials(纳米材料)等, 这反映出全球纳米科技共同关注的焦点, 大都集中在纳米材料及材料制备、分析表征等相关研究。

3 结论

(1) 我国纳米科技发展迅速, 发文量逐年快速增长, 超过一半的论文是近4 年发表的。 我国的发文量和被引频次位居世界第 2 位, 但在篇均被引频次、高影响因子学术期刊上的发文量等方面,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 这说明我国纳米领域的研究非常活跃, 但研究的质量需要通过务实的工作进一步提升。

(2) 从关键词词频分析来看, 我国纳米科技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纳米粒子、纳米结构、碳纳米管、微米结构、纳米材料、二氧化钛、纳米毒理学、力学性能、石墨烯、化学合成、光催化等, 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 我国在化学合成、光催化研究等方面表现出高热状态, 但并非国际关注焦点, 值得警惕。 国际关注的焦点, 如药物递送、结构纳米材料等领域应在我国加大研究力度。

(3) 本次数据检索显示, 中国科学院是全球纳米科技最多产的研究机构, 位居全球第 1 位。 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等国内研究机构的发文量均入围前 10 名, 但我国研究机构的篇均引用频次与国际著名研究机构相比, 仍有较大的差距。 从国内研究机构分布来看, 除了中国科学院和几个著名高校以外, 中国其他研究机构, 目前还很难在纳米科技的高水平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研究了 2003~2013 年纳米科技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趋势, 研究结果对我国前沿科技的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但文献计量方法作为一种科技成果的评价方法, 其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且本次统计对象SCI—E 所收录的刊物以英语刊物为主, 一些非英语国家出版的核心刊物并未收录其中。 所以, 研究角度和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篇8:~我国马铃薯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我国马铃薯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为依托,用回溯性文献检索的方法,建立2004~20马铃薯文献专题数据库,对该时限内专业期刊公开发表的文献做出计量分析,用以明确马铃薯科研领域的研究能力及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作 者:齐红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刊 名: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IN AGRICULTURE 年,卷(期):2010 22(7) 分类号:G350 关键词:马铃薯   文献   计量分析  

篇9:我国草坪学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我国草坪学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利用<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对~的草坪学研究文献进行查询检索,以文献计量学的'基本定律作为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从年代分布、著者发表论文数、著者合作以及地区分布几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今后草坪学学者们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 者:任永宽 干友民 詹永勤 唐坤赤 朱红  作者单位:任永宽,詹永勤,唐坤赤,朱红(四川农业大学图书馆,四川,雅安,625014)

干友民(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四川,雅安,625014)

刊 名:草业与畜牧 英文刊名:PRATACULTURE & ANIMAL HUSBANDRY 年,卷(期): “”(5) 分类号:S688.4 关键词:草坪学   文献计量   定量分析  

篇10:数据库收录文献的计量分析

数据库收录文献的计量分析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数据库收录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选择了4个不同领域关键词,限定在-20,在不同数据库中的'文摘字段进行检索,通过数据说明了检索时应该科学选择数据库.

作 者:闫裴 YAN Pei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图书馆,天津,300072 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年,卷(期): 20(6) 分类号:G350 关键词:数据库   文献计量分析   关键词  

篇11:土地文献分析论文

土地整理文献分析论文

论文数量与影响力分析

1论文数量变化分析

发表论文的数量直接体现了学者对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关注程度。从2002年1月1日至2011年11月30日将近10年的时间公开发表的有效论文为227篇,平均每年227篇,论文数量较多,表明农业、土地等方面的学者很重视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研究。2002—2007年以及2009年每年发表论文数量都低于平均值,2008年、2010年和2011年发表论文数量都高于平均值,表明从2008年开始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成果日益丰富。根据发表论文数量,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2002—2003年,是论文初产期,2年共发表论文12篇,占全部论文数量的53%,平均每年6篇,数量偏少,与这一阶段土地整理项目较少有关。第2阶段为2004—2007年,是论文数量上升期,每年发表论文16~20篇,本阶段的论文总数占全部论文数量的313%,是前一阶段的59倍,论文数量明显增加。第3阶段为2008—2011年,是论文高产期,共发表论文144篇,占全部论文数量的634%。2008年发表论文数量猛增至58篇,是近10年中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一年(图1),2008年之后的3年,论文数量略有下降,但每年都不少于20篇。2008年以后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成果显著增加,与国家及地方政府支持土地整理项目密切相关,土地整理项目带动了绩效评价研究。

2论文来源期刊

论文来源期刊可以反映土地整理绩效评价在专业期刊中的地位及专业期刊对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的贡献。根据检索结果,227篇论文分别来源于农业、土地、环境、经济等领域的73种期刊,包括《农业工程学报》、《中国土地科学》、《安徽农业科学》、《地理学报》、《资源与产业》、《经济地理》、《水土保持通报》、《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等(表1),表明很多专业期刊都重视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成果的发表。由表1可知,近10年来《农业工程学报》刊用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论文数量最多,占总论文数量的176%。由于土地整理项目属于农业工程项目,而且《农业工程学报》为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的期刊,影响力大,质量高,颇受学者的青睐,故论文数量多。《安徽农业科学》虽然影响力不如《农业工程学报》,但为旬刊,期刊发行量大,发表周期较快,因此论文数量也较多,达到37篇,占论文总量的163%。《中国土地科学》刊用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论文数量也较多,为15篇。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主要集中在上述3种期刊,其论文数量占总论文数量的405%。

3论文影响力分析

下载频次和被引频次是反映论文影响力的2个指标。下载频次反映了论文受其他学者的关注程度,而被引频次则反映了论文受其他学者的认可程度,是衡量论文影响力的主要指标。由论文检索结果可知,227篇论文共被下载61208次,被引用2767次。各期刊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的下载频次和引用频次不同,表2、表3分别列出了下载频次和引用频次最高的10种期刊。无论是下载频次还是被引频次,《农业工程学报》都遥遥领先于其他期刊,位居第1位,属于第1等级。这表明《农业工程学报》刊用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质量高,影响力大。《资源科学》、《中国土地科学》、《自然资源学报》、《经济地理》、《安徽农业科学》的论文被引频次与下载频次也很高,属于第2等级;《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中国土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软科学》的论文被引频次为50~100,属于第3等级;其他期刊属于第4等级。虽然有73种期刊刊用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但被引频次高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学报》等10种期刊。

论文研究方法与研究主题

1研究理论及方法

研究理论是学者进行研究的依据,研究方法体现了学者研究问题的角度与手段。通过论文检索发现,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论文中应用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经济学、生态学和数学。经济学中的投入-产出理论,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理论、生态足迹理论、生态补偿理论以及数学中的可拓理论、粗糙集理论应用较多。研究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评价法、综合指数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优先度评价法、成功度评价法、物元可拓模型等数十种,其中层次分析法运用得最多。模糊数学评价法一直是学者深入研究的主要方法,成功度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物元可拓模型等近年来广泛应用,进一步拓宽了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研究视角。

2研究主题

论文统计分析发现,已有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的研究主题有土地整理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综合效益)、土地质量、土地整理潜力、土地整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等。其中效益评价的论文最多,共107篇(生态效益评价50篇、综合效益评价43篇、经济效益评价10篇、社会效益4篇),占全部论文数量的471%。由此可见,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是最主要的研究主题,土地整理项目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是社会及学者关注的核心内容。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是另一个研究热点,此项研究为提高经济、生态效益服务,故关注较多,共有论文42篇,占全部论文数量的1850%,位居第二。土地整理项目方案及风险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土地质量评价的论文为15~22篇,所占比例小于10%。其他研究主题的论文数量较少,这里从略。

研究资助基金项目分析

论文受国家及部委基金项目资助的情况能够反映我国政府对该项研究的重视程度,折射出该研究的意义大小。通过检索得知227篇论文中标明受国家及部委基金支持的有80篇(表4)。如果2篇及2篇以上论文受同一基金项目资助,只按一项基金项目统计,因此80篇论文一共有66项基金项目资助。论文中标明受地方政府基金项目资助的暂未统计。此外还有1篇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基金项目资助,这表明我国土地整理项目虽然受到联合国关注,但关注程度不高,还需要争取更多的国际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论文数量最多,但是只占到全部227篇论文的176%,表明80%以上的论文没有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也从另一方面表明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论文体现的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必须结合土地整理项目提升基础研究水平,提高创新能力。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的土地整理项目与论文仅次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因此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是推动土地整理项目研究的又一重要力量。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其他基金资助的土地整理项目与论文较少,均在5项(篇)以下,这些基金还未成为土地整理项目研究的主要力量,今后应当努力争取这些基金的支持。

结论

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自2002年出现后数量快速增长,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单位和研究人员加入到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研究中,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从论文来源期刊看,《农业工程学报》、《安徽农业科学》、《中国土地科学》等期刊很重视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成果的发表,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刊用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论文。从下载频次和引用频次看,论文影响力广,但深度欠缺。研究的方法日益多元化,计量模型的运用增加;研究主题集中在土地整理效益上,土地整理项目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是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的热点内容。从论文受资助情况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重要的资助力量,论文受其他基金资助的较少,这反映论文的创新性有待提高,基金资助力度有待加强。

篇12:存货计量分析论文

2018最新存货计量分析论文

一、存货初始计量的变化

(一)外购或委托加工收回存货的计量变化

1.规定商品流通企业的进货费用计入存货成本

原准则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等,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费用在其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新准则不再区分企业的性质是工业企业还是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包括的内容都是一致的。根据新准则的要求,可以将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等费用按照合理的分配办法计入存货成本。仓储费(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须的费用)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不计入存货成本。在实务中,企业也可以先进行归集,期末再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存货成本。如果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小的,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明确劳务成本可计入存货成本

原准则未就为提供劳务而发生的相关费用是否应计入存货成本予以规定。新准则明确规定:“企业提供劳务,所发生的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的间接费用,计入存货成本”。这一变化使得存货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原材料、库存商品等实物范畴。

3.放宽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选择

原准则在规范确定存货的加工成本时,列举了可选用的制造费用分配的方法、联产品加工成本可选用的分配方法,并规定了主副产品加工成本的分配方法。

新准则仅仅提出“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地选择制造费用分配方法”、“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并且每种产品的加工成本不能直接区分的,其加工成本应当按照合理的方法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未在准则正文中对制造费用分配等方法进行列举,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制造费用。

4.允许部分存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

原准则不允许将存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存货等资产。可见,新准则扩大了应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某些特殊行业,如造船、飞机制造等机械制造企业,将允许用于存货生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计入存货成本。

(二)其他来源存货的计量变化

1.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必须公允

原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确定。《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在这方面强调了公允价值的运用,规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在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按照该项存货的公允价值作为其入账价值。

2.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存货的计量

原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一般不允许使用公允价值,通常不确认损益。换入的存货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相关税费(减进项税额)入账;涉及补价的,还应加上支付的补价(支付补价方)或减去补价加上确认的营业外收入(收到补价方)。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存货的初始计量较为复杂,首先要对交易进行判断,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具有商业实质以及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同时,要看是否涉及补价。未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换入的存货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相关税费(减进项税额)入账;涉及补价的,还应加上支付的补价或减去收到的补价,不确认损益。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换入的存货按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相关税费(或减进项税额)入账;涉及补价的,换入存货的成本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或换入存货的成本加收到的补价之和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3.关于债务重组取得存货的计量

原准则规定,债权人因债务重组取得的存货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计量,不确认损益。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果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坏账准备,应先将该差额冲减坏账准备,坏账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

4.关于企业合并取得存货的计量

与原准则相比,新准则新增了企业合并取得存货的成本计量的规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企业合并分为两类:一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的。二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两种不同的企业合并下,存货的计量有所不同: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其实质相当于企业集团内部的交易,所以,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的存货应按合并日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

(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这一合并下取得的存货应按合并日存货的公允价值计量,但前提是其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并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发出存货成本计算方法的变化

(一)取消了先进先出法

原准则规定,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

新准则考虑到后进先出法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存货的实际流转,因此规定企业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的方法有四种,分别是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包括移动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企业不得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这与国际准则的有关规定是一致的。

(二)取消了接受捐赠存货成本的确定的相关说明

在原准则的基础上,新存货准则中删去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证和捐赠方未提供凭证情况下企业接受捐赠存货成本确定的说明,因为在新准则体系中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的成本可通过相关存货的公允价值加上相关的税费确定,无需再做出专门的规定。

(三)细化了盘亏毁损存货的处理

原准则规定:盘亏或毁损存货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新存货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存货的账面价值是存货成本扣减累计跌价准备后的金额。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三、存货期末计量的变化——取消了周转材料的分期摊销法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依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新准则中有关可变现净值的确认方法与原准则的相关规定一致。变化在于,新准则进一步明确了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进行摊销,并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取消了分期摊销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会计准则研究组.会计准则重点难点解析.大连出版社,2006.

[3]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人民出版社,2006.

相关专题 文献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