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院校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原因与途径论文

眼前的珠子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眼前的珠子”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大学院校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原因与途径论文(共16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大学院校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原因与途径论文

大学院校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原因与途径论文

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和不断成长的过程。有的学者提出,心理咨询师的成长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咨询知识的获得、咨询方法的掌握更重要。国外著名心理咨询大师艾培尔认为:“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对咨访双方最好的资源,就是心理咨询师本人。[1]”有的专家提出“心理咨询师能走多远,才能够带领他的来访者走多远。”甚至有的学者还认为,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关键因素是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力量和精神,这些“软件”会在最大程度上鼓舞来访者产生改变。这些描述无一不是提到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对咨询的重要作用。因此,心理咨询师心灵的成长、性格的完善、内心的状态对咨询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现阶段,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早已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心理学界的高度关注,但依旧缺乏对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清晰的认识,对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如影响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因素、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途径等等存在片面理解。重点讨论这个问题,对构建高校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尝试对这些问题加以澄清,以期为其他学者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含义

一般意义上讲,“成长”就是向成熟的、积极的阶段迈进。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来说,成长是“在希望的方向上获得积极的变化[2]”.这个含义潜在表明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价值判断参与,而价值判断就涉及标准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认为,成长是个体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取向,是朝向积极的、自我实现的、发展性的方向变化。美国著名心理学者伊根认为[3],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主要有十个任务: (1) 对咨询水平的明晰: 我擅长哪方面的咨询? (2) 自主性: 我能单独完成既定目标吗? (3)自己的态度、价值观: 相信什么? (4) 自我同一性:了解自己吗? (5) 亲密性: 亲密的关系是什么样的?(6) 两性关系: 如何看待性问题? (7) 家庭( 婚姻、恋爱) : 我的责任或义务是什么? (8) 工作: 工作在自己生活的中份量多大? (9) 交际圈: 我的交际范围多大,对咨询有干扰或促进吗? (10) 业余时间: 在业余时间做什么? 伊根认为,如何解决这些个人成长问题是非常关键的,我们经常需要反思这些任务并将收获应用到助人中去。首都医科大学杨凤池教授认为,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是心理咨询师自己的心理不断成熟、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对自我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对自我的体验越来越敏锐的一个过程。心理不断成熟指的是心理年龄随着生理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增长。根据精神分析学者埃里克森的观点,人的一生可以分为8个不同成长任务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成长任务。个体如果能在相应阶段顺利完成任务,则发展出积极的心理品质,相应的,也能够发展出与生理年龄相匹配的心理年龄。反之,如果个体不能很好地解决某一阶段相应的任务甚至碰到了创伤性事件,就会使心理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升是指对自我的认识清晰明了,对自己的体验、咨询水平等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还兼具有独特、稳定的性格。自我和谐度比较高,即使有冲突产生,也能够做出平衡的心态,对自我、情绪有着良好的调控。杨凤池还认为,要达到这个程度,需要心理咨询师在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对自我有着清晰的认识,能够很清醒地掌握过去事件对自己的影响; 二是能够活在当下,对当下有良好的察觉,能够根据情况、经验及时对当下发生的事情做出合理反应,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动。

综上所述,目前有关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含义是见仁见智的。笔者结合多年的咨询工作经验认为,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娴熟地掌握心理咨询的理论、技术并能恰如其分地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 二是心理咨询师有着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很好地处理未完成情结、职业枯竭、伦理道德、重大事件、关键人物等非智力因素。要做到二者的完美结合,需要心理咨询师不断地锤炼与付出,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提高的过程。

二、重视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原因

心理咨询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职业,在实际助人工作中不可避免将自己卷入到整个咨询活动中去。所以,做好心理咨询工作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心理咨询师能获得良好的内部、外部成长。很多心理咨询师由于未获得或未关注个人成长的原因,导致在助人过程中,不仅不能很好地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更有甚者,对来访者造成二次伤害,并最终导致职业枯竭。

( 一) 个人成长可以预防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枯竭

心理咨询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工作,也是一项高危行业。心理咨询师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一对一、直面交流的方式为来访者提供咨询服务,他们接触到的大部分是人们痛苦、负面情感等消极问题。但是按照职业伦理道德,他们必须为来访者无条件提供情感支持、温暖、尊重、积极关注等服务。长期被期望付出,却鲜有为人所知,这一特征直接导致心理咨询师工作枯竭。据调查表明,有很多心理咨询师都感到有不同程度的职业枯竭感。因此,寻求上级督导、继续教育、寻求支持都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预防职业枯竭现象。所以,时时、处处都需要关注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

( 二) 心理咨询师要有清晰的自我意识

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时时刻刻要有清晰的自我意识,要分清楚行为、想法、理念是自己的,哪些是属于来访者的,进而对咨访关系有明确的限定。反之,如果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无法分清彼此的行为、态度,很可能会耽误治疗。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很重要的一个身份就是“镜子”: 为来访者提供对比。如果在咨询中没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心理咨询师就无法分清是自己主动将未完成情结投射到来访者身上还是来访者本人自己真正的态度、想法。如此,有可能造成两方面的结果: 一是失去了对来访者应有的中立态度,对来访者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二是来访者为此而产生阻抗,进而导致咨询难以为继,更无法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

( 三) 心理咨询师要为来访者践行心理咨询理念做出表率

心理咨询不仅仅是通过某一门技术、某一理论为来访者提供帮助,更是一种生活理念、生存哲学的传递。来访者正是通过心理咨询师来学习这种理念、哲学的。如果在咨询室以外,心理咨询师本人无法做到知行合一,又怎么能让来访者学会这些理念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心理咨询不仅帮助来访者解决过去的问题,而且要帮助来访者学会更好的生活。因此,将心理咨询的咨询理念、生存哲学应用于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是成为一名优秀心理咨询师的必经之路。

( 四) 心理咨询师要处理好自身的“未完成情结”

在心理咨询师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如果顺利解决,并且从中学会克服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最佳的个人成长。但是,如果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很可能会给心理咨询师带来心结,这些心结凝结起来就成为了心理咨询师的“未完成情结”(unfinished complex)。“未完成情结”往往会导致心理咨询师产生悔恨、痛苦、焦虑、悲伤等负面情绪,这些消极情绪往往徘徊在潜意识中,会被不自觉带入咨询工作中,影响咨询效果。“未完成情结”往往不易被发现且长期存在,直至心理咨询师发现、勇于面对并且处理好它。如果咨询师的未完成情结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会给咨询带来极大的挑战。比如,咨访双方可能会下意识地回避困难,妨碍双方进行有效的接触。因此,心理咨询师必须高度重视个人成长中的“未完成情结”.

( 五) 心理咨询师通过自我探索获得个人成长是必经之路

任何一个问题的咨询,或多或少都涉及自我意识的主题。如果心理咨询师本人首先不经历这个过程,便无法知道这个过程会产生什么。在变化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要分清楚哪些因素可以促进咨询,哪些因素会阻碍咨询。有了这样的经验,心理咨询师在为来访者提供帮助时便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

三、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途径

如前所述,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心理咨询师必须高度认识到个人成长对职业生涯、个人成就的重要意义,并致力于掌握科学方式,通过最佳途径,有目的地、分步骤地实现个人成长。个人成长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产生在工作、生活的各个细节。但是由于心理咨询工作的特殊性,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也显得更为专业。具体来说,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 个人体验咨询

个人体验咨询指心理咨询师本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或督导) 并在对方的跟踪下开展长期的、固定的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帮助人调整心理状态,恢复正常的`、健康的生活的职业。心理咨询师为来访者提供心理帮助服务,心理咨询师本人首先就要体验咨询,即心理咨询师首先变成来访者,在另一个心理咨询师( 或督导) 的帮助下,体验心理咨询给自己带来的变化。并且在体验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客观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与弊端,进而在自己的咨询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更好地为来访者提供服务。选择这种方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咨访关系的设置上,依旧只是而且只能是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这样做的目的与常规的心理咨询是相同的道理。第二,挑选合适的心理咨询师( 或督导) ,选择合适的心理咨询师( 或督导) 时尤其要注意个人的咨询风格、理念等方面的匹配。第三,最为关键也是最为重要的,相匹配的心理咨询师能够为自己提供长期的、固定的心理咨询。频繁更换心理咨询师( 或督导) 或只进行数量有限的几次心理咨询都是欠妥当的。

( 二) 参加成长小组

成长小组是团体心理咨询师通过团体咨询进行个人成长的途径。成长小组与个人体验咨询的最大不同是,成长小组是由多个成员组成一个有着类似任务的团体,通过团体活动、互相分享的方法来实现个人成长。成长小组中最宝贵的资源不再只是某一个心理咨询师( 或督导) 的方法、经验,而是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组内成员是彼此最好的资源。通过组内成员的互动,清晰地看到日常人际中的自己以及互动模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安全地尝试新的互动模式。另外,组内成员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组内成员可以互为“镜子”,从组内成员身上看到不同的思维品质、看待问题的角度。再次,组内成员在不批评、不指责的氛围内,以陪伴、支持的方式帮助每一个组内成员探索自己,以此看到更全面、更深入、更客观的自我层面。通过小组活动,心理咨询师对自我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因此,个人成长也会越来越多。

( 三) 自我反思

在对心理咨询师的人格 特征的调 查研 究 表明[4],心理咨询师应该不断沉思、分析和反省自我,不断内观自己的动机、情绪、欲望和行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这一点也特别符合对心理咨询师的要求。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就是解决来访者的困惑和问题,而这一任务正是通过心理学的原理、技巧来达成的。如果心理咨询师不能通过专业技巧处理好自己的问题,就很难将咨询的技巧、态度迁移到来访者身上。著名的心理咨询师曾说过,我始终相信,如果心理咨询师打不开自身心灵的门窗,就很难帮助来访者打开他们心灵的门窗; 如果自己不敢正视自己,又怎么帮助别人正视问题? 截止目前,越来越多的心理咨询师开始认同心理咨询的理念往往是人生哲学。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利用某一种方法进行咨询,实质是心理咨询师将自己的人生哲学与来访者进行互动。

( 四) 拓展生命间接经验

从重要他人的阅历、生命中获得间接体验,也是心理咨询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心理咨询师在陪伴身边重要他人生活中的一些关键时刻,都可能使自己产生顿悟。而这些顿悟往往都将成为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宝贵材料和丰富的资源。另外一种重要的间接自我成长方式是通过文学、作品、艺术、咨询案例等作品拓展自己的生命体验。一部好的作品并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故事,其背后必有通过人物形象呈现出独特的、对生活有特定启发的处世理念与态度,这必将引起个体对自我的反思与探索。

( 五) 督导与再学习

重视督导与再学习是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非常关键的途径。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离不开长期、稳定的督导和再学习,定期的督导和再学习不仅有利于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也能提高咨询效果,并防止问题的进一步发生。在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过程中,即使是非常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也会在实际工作碰到内心冲突或棘手的案例。如果是自己单独无法胜任,最好的方式就是寻求专业的督导帮助。在实际咨询工作要不断学习,积累咨询经验,注意对咨询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勇于面对失败的咨询,并从中学习到经验。

所有的成长方式目标是了解自己,提升自我,促使心理咨询师活在当下。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了解自我不仅对自己生活、工作大有裨益,更对心理咨询工作有着独特的意义。只有在心理咨询师自我获得了提高之后,才能够把自己的成长体会有效传递给来访者。这时,心理咨询师能走多远就能带领来访者走多远。同时,心理咨询师本人就是提高咨询效果最好的、最重要的工具。

总之,在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咨询技能、理论知识、经验技巧,还要努力做好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心理咨询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自身成长,尤其要重视个人在哲学层次上的成长,这种生命体验对心理咨询师的日常咨询有着不可忽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心理咨询师应重视个人成长,并在实际咨询中为来访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最终促进来访者的终极成长。

参考文献:

[1]Appell M L. Sel-understanding for the Guidance Counselor[J]. Personnel and Guidanee Jounral,1963,42:143 - 148.

[2]Arkhoff A,et al. Psychology and Personal Growth[M]. Bos-ton,MA:Simon & Schuster,1993:278

[3]伊 根。高明的助人者[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8 - 202.

[4]李 强,许 丹,高文珺。心理咨询师报考者个人经历的质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2(2) :152 -156.

[5]安 芹,贾晓明,尹海兰。高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能力及专业发展[J].心理科学,,34(2) :451 - 455.

[6]李 强,许 丹。心理咨询师从业初始动机个案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5(2) :205 - 208.

[7]周 围,赵 霞。学校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调查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25(4) :43 -46.

[8]陈 虹,叶一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探析[J].教育评论,(1) :78 - 81.

[9]张小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 中国人民出版社,:46 - 51.

[10]李 强,许 丹,高文珺,等。成为心理治疗师的影响因素(IBT) 问卷的初步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8(4) :434 - 438.

[11]Wagoner D,Wijekumar K. Improving self-awareness of nu-trition and lifestyle practices through on-line journaling[J]. 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 and Behavior,2007,36(4) :211 - 212.

篇2:大学院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困境与解决途径论文

大学院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困境与解决途径论文

摘要:我国从上世纪末开始对高校后勤工作模式进行改革,当前已经初显成效。但是,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快速推进与不断发展,也暴露出一些制约改革工作高效进行的现实问题。本文总结了高效后勤社会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探究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校后勤 社会化管理 现实问题 有效策略

高校后勤的社会化管理,指的是将高效后勤中的各种经营活动和高效的科研、教学等活动分割开来,进行独立的运营与管理,也就是颠覆高校后勤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利用市场方式管理后勤工作,并吸引优秀的社会企业参与高校的后勤工作。这种管理方式有助于高校管理成本的大幅下降,有利于管理效率的提升,还可为学生带来更多实惠,从而推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管理目标。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中的现实问题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管理成效的显着提升。现将这些问题总结如下:

(一)产权关系问题

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中的人员、经费和高校分离了,但是资产的所有权还在高校,这就导致高校与后勤实体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清晰。高校将后勤经营中的人员和资金划分给经营实体之后,却将资产牢牢抓住,这就导致高校后勤实体在现代化企业的自负盈亏经营过程中不能确定自身和高校之间的关系。

(二)管理体制问题

当前,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管理体制不健全。部分省属、部属高校,教育主管机构只是依照相关国家政策对其实施宏观调控,但是一些具体的高校管理制度仍旧是高校自行制定的,这就使得后勤管理问题也变成了高校独立完成的事情,教育主管机构无权插手与监督,而当前社会监督体制还十分缺乏,再加上高校中的监督机构常常因为专业水平、经验的限制,不能和后勤部门进行有效协调,导致其监督职能无法充分发挥,从而造成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

2.经营体制存在缺陷。在高校后勤改革过程中,后勤集团替代了大多数高校后勤管理机构,后勤集团管辖的后勤实体,是集经营与服务为一体的机构,而在具体运作中,常常将自己当成管理部门,用管理的方式替代服务与经营,这就导致后勤经营活动过于行政化,淡化了经济效益与成本核算,严重挫伤了员工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效,也背离了后勤集团的经营目的与服务宗旨。

(三)管理规章不健全

在高校学生公寓及餐厅管理中最典型的问题,是管理规章不健全问题。学生公寓及餐厅运营及管理都由社会企业承办,虽然高校对招标的社会性后勤管理企业也进行了必要的管理与监督,但由于缺乏规范的规章制度做指导,导致承包商为追求高利润人,常常无限制降低经营成本,造成服务质量十分低下,这也与高校的服务宗旨相悖。比如,餐厅中的菜系十分混乱,南北风味不合理、服务质量不理想等。另外因为社会出资建设的学生公寓在管理上呈现出社会化特点,这就使得公寓的用水、用电等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做保障,因此经常出现浪费水、违章用电等不良现象等。

(四)管理者素质问题

高校后勤管理者素质较为低下,主要体现在两点:

1.缺乏管理人才。当前,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对具有现代企业特点的后勤实体经营工作缺乏管理经验,因此其管理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中的经营管理方式。

2.后勤职工综合素质低下。在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中,后勤人员通常都是以合同形式聘用而来,也有企业中的编制人员,这些人很多都是学校工勤者,他们都对高校后勤实体及高校管理了解有限,再加上这些人服务观念差、服务理念落后、技术水平不高、文化程度低下,造成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效果较差,从而使得社会化管理进程过慢。

二、应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问题的措施

(一)理顺后勤工作的产权关系

针对高校后勤产权关系不明确的问题,应从后勤与高校的产权关系入手梳理后勤归属权。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1.在后勤资产的管理方面,分清后勤资产归属权,合理划分高校后勤资产的使用权与所有权。

2.依照高校后勤管理及高校实际情况,恰当选择后勤管理模式。比如,在高校的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管理方面,如果高校不符合将后勤实体分离出去的条件,可选用高校的自我服务与管理的综合性管理模式;在费用的运行机制及支出管理方面,可将社会化的甲乙方模式引进来,在恰当设计后勤管理机构的基础上,让高校行政部门直接对其进行管理。如果高校的具体情况比较适合把后勤实体分离出去的话,可将这类高校的后勤工作委托给后勤管理集团进行统一管理。在高校后勤的实际管理环节中,应切实依照高校及后勤的发展与管理需求,在明确后勤实体与高校关系的基础上,恰当选择最适合的管理方式。本文认为,依照我国高校发展情况及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经验,高校在科研保障、餐饮服务等后勤服务工作中,尽量把高校经营权与产权剥离开,让专业后勤管理集团及高校共同管理,由高校出资,后勤集团提供经营与服务,高校行政机构对集团化后勤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工作高效、顺利开展,才能大量节约高校的管理成本,才能为学生带来更多实惠。

(二)健全社会化管理监督机制

改革高校后勤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高效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所以在管理高校后勤工作方面,应将“服务社会化”作为基础目标,努力构建其行政执法、学生监督、内部自律、学校监管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管理监督体系。高效应重视与政府、社会等机构的沟通与协调,充分利用专业的政府力量规划管理高校后勤市场。比如,组织卫生、食品、消防、环卫等政府职能部门常态化对高校后勤服务部门进行严格检查。高校可定期邀请学生对后勤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并成立学生监督委员会,充分发挥学生这一消费主体的监督作用。在引入社会企业方面,高校应依照自身的实际特点及发展需求,科学地将市场经济中的优质企业引入到高校后勤服务中参与管理工作,借助合同形式对这些市场企业实施约束与管理。在监督与管理高校后勤服务质量方面,应积极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建立起健全的服务质量评价标准,从而实现对后勤服务的规范化管理。在监督与管理高校视频安全问题方面,采取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方式,规范食品价格、确保食品质量,常态化组织高校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对高校餐厅中的每一种食品的采购过程进行评比与检查,逐渐构建起与高校后勤服务特点相符合的卫生、安全监控体系。

(三)完善后勤社会化管理体制

为了将高校后勤工作中的管理者从高校行政管理系统中有效分离出来,就应该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经营模式,建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后勤服务管理实体。在具体操作中,高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循序渐进地把行政管理权力与企业法人权利分离开来,确保后勤法人具有独立的主体地位。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可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优势资源,建立起多校联合的后勤服务集团,以集体化、企业化、专业化的方式将本地高校的后勤工作承担起来,实现大规模、集团化经营管理,尽可能降低高校后勤的管理成本。高校后勤实体分离出来之后,可借助连锁、股份、托管、并入等方式纳入后勤管理集团,从而实现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与市场经济接轨,进而实现现代化管理目标。

(四)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高校后勤管理人员是管理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管理成效的高低。因此,高校应充分重视对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大力引进高素质、专业性管理人才,储备优质人力资源,以促进后勤管理实效的大幅优化。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1.在用工制度上,构建完善的社会化用工模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行干部聘任方式,实施劳动合同制,依据高校后勤具体需求,科学分流校内管理人员,积极吸纳社会中优秀的、经验丰富的后勤工作人员加入到管理团队中来,以壮大后勤管理力量。

2.制定合理的工勤人员综合素质及技能培训计划,在增强职工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对其服务意识进行培训与提升,促使他们逐渐树立积极而阳光的后勤精神,引导他们认同后勤文化,从而不断优化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而快速提升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最终切实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能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优越的成长环境。

总而言之,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不仅可提高后勤管理水平与质量,而且还可降低高校管理成本,并且还可为学生带来较大实惠。因此,我们应全面了解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理顺后勤工作的产权关系、健全社会化管理监督机制、完善后勤社会化管理体制、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等措施予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工作快速、健康发展,为大学生创造更为优质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龙辉 .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 [D]. 厦门:厦门大学,.

[2] 韩莹 .Z 高校后勤社会化经营问题研究 [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3] 赵琪 .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困境及其解困路径研究 [D].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3.

[4] 蓝远平.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J]. 统计与管理,(07):119-120.

[5] 徐光伟 .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管理观察,(09):83-84.

篇3: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与创新途径论文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成果,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英语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但是,近年来,科技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更迭,日新月异,世界已经高度融合,我们对于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需求已是更加迫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略显滞后,因此,我们必须要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为我国培养优秀的中英双语人才,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

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已成必然。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越来越广泛,各个企业对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无疑给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对当今时代所需英语人才培养的需求,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英语专业知识的创新型人才,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往往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使得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与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因此,我么必须要加强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开创有助于国家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途径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大多数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填鸭式教学,满堂灌式教学等,学生只能被动的去学习,去接受,而没有时间去积极主动地思考,这极大限制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我们必须要创新教学观念,打破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推陈出新,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比如,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英语教学模式,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老师只起到课堂指导与布置学习任务的作用,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与沟通,针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挖掘其潜能,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当中来,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我们还可以进行分层式的教学,即根据每个学生的英语能力,将学生分成不同等级的学习单位,有针对性的采取教学策略,因材施教,使得每个学生的英语水平都能够得到提高,增加其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完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我们必须要继承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并不断改革创新,完善多媒体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首先,各个高校应该加大对多媒体等硬件设施的建设的投入力度,配置充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开展提供保障;其次,高校英语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多媒体教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多媒体教学能力,提升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水平,将声音、视频、文字以及图片等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与设置,最大限度地增强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最后,将多媒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补充多媒体教学中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三)构建全新的以网络信息为基础的自主学习的平台

在网络信息环境背景下,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与网络密切相关,“互联网+”战略的实施,更是加快了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运用的步伐,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必须与网络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构建自主学习系统,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比如,高校英语教师必须积极引入微课、幕课等新的教学模式,将视频、音频等学习资料在课堂教学之前传到网上,供学生自行下载,进行课前预习,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然后教师再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习的难点,进行分析与解答,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课堂参与率。另外,学生还可以在课下对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与梳理,针对自己的困惑点,逐一攻克,提高学习效率。总之,面对日益变化的时代背景以及大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明显不能满足当今英语教学的需求,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积极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及网络平台,开创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菊红.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研究[J].大家,,5(20):155~156.

[2]王文静.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2):17~20.

篇4:高一数学学习困难原因与解决途径论文

高一数学学习困难原因与解决途径论文

摘要:高中数学知识量大且复杂,导致很多高中学生出现数学起步难的情况。基于此,文章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分析了高中学生数学起步难的原因,并结合当前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提出了改进高中数学起步难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进度;学习能力。

相比于初中数学,高中数学的学习内容越来越多,学习难度也越来越大.很多学生在刚刚开始学习数学课程时就遇到了困难.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数学教学的节奏,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逐渐提升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高中数学起步难的原因。

(一)数学内容较多且较为复杂。

初中数学知识相对较少,而且整个内容相对较为简单,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很轻松、容易,但是高中的数学知识涉及面很广,学习的内容涉及大量的概念、运算,函数、反函数、三角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排列组合、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等数学知识内容中还包含着大量琐碎的知识点,学生除了要对概念进行界定和理解之外,还要对每一个小知识点的内容进行学习,而每一个知识点有可能延伸出各种形式的数学题目。因此,对于学生来说,高中数学的学习内容要难于初中数学,题目学习的数量也远远超过初中,这就是高中数学起步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教学进度较快。

高中数学学习起步难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方法的差异性。初中数学学习内容较少,教师教学进度慢,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去练习更多的数学题目。但是对于刚刚开始上高中数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进度上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生原来缓慢的学习节奏完全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导致一开始就出现新课程跟不上的现象。高中教师已经适应了快节奏的教学模式以及思维模式,对于刚刚从初中转上来的学生而言,如果不能对自身的学习方法进行及时调整,就会出现数学起步难的情况。

二、改进高中数学起步难的策略。

(一)调整和转化高中数学学习的思路。

高中教师的知识较为丰富,在教学时,教学的节奏也相对较快.对于刚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水平本身就有差异,再加上高中数学难度加大,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就应该大致了解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从一开始就应该提醒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让他们做好思想准备。同时,高中教师也要对高一学生的学习内容做出一些调整,尽管刚开始学习的集合与函数的知识点相对来说较为简单,但是教师要稍微放慢学习的节奏,让高中学生在前期学习的阶段有一个适应和接受的过程,打好数学学习的基础。其次,教师要调整学生学习的思路,改变学生原来的思维学习模式,大致给学生浏览一遍一学期要讲解的内容,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最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意由易到难,以初中教学内容为切入点,引入高中数学学习的内容,让高中学生接受新的学习方式.万事开头难,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来说同样如此,教师在刚开始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学生心理的变化,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为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多样化的高中数学学习方法。

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相对较难,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难以理解教师所讲的方法。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流方式,教师要灵活运用这些方式来开教学。首先,要注重课前预习。学生只有在课前进行预习,才能在上课之前事先掌握学习的内容以及所要学的知识点,也才能保证高中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时明白所要学习的重点以及难点。其次,对于学生所预习的内容,教师也要安排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从而保证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当中,这样就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在小组中解决自己不会的问题,此外,通过小组的学习,能够提前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这样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就能轻松很多。

最后,教师要在课堂上灵活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 PPT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数学细节知识。同时,PPT 的展示简单、直观,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数学,走进数学的世界,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树立学习的信心,使数学学习变得简单、有趣。

三、结语。

高中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高中数学本身相对较难,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吃力。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在高一数学教学的时候,就要重视学生学习的阶段性差异,重视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既要放慢课堂教学的进度,与初中的数学知识点相衔接,又要重视课堂学习的方式,最终解决高中数学学习起步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芳。探究高中数学的有效性教学[J].改革与开放,(8):123,125.

[2] 王永峰。试论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2):85.

[3] 李圈。高中数学开展问题情境模式教学的相关问题[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127.

[4] 黄军灵。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74.

篇5:贫困山区青少年心理资本现状与培育途径的论文

一 心理资本概述

20 世纪末,心理学家 Luthans 等人提出了“积极心理资本”概念[1],它主要包括微观主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积极的心理状态[2].积极心理资本是关系到个体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的心理资源。心理资本包括自信、乐观、希望和韧性四个维度[3].自信,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乐观,是一种向阳的人生态度;希望,是未来依托的对象,它是人类一种很美好的精神生活动力,也是一种指引你忘却恐惧的力量;韧性,是指具有从逆境、不确定、失败以及某些无法抗拒的变革中迅速恢复的能力。

个人在身处逆境时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心理资本关注的重点。提升个体心理资本的重点是开发积极心理力量,鼓励人们以积极心态参与学习和工作。Luthans 等人提出心理资本概念,标志着心理健康研究模式的开启,符合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有助于增进贫困山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资本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4].贫困山区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特点具有其独特性,表现为“危”与“机”并存。培育心理资本不仅能够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还能引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资源。

篇6:贫困山区青少年心理资本现状与培育途径的论文

虽然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山区的扶贫力度,帮助贫困地区人口减轻了部分经济压力,但是许多贫困山区青少年承受着较重的生活压力。同时,单一的生活模式也使他们容易形成相应的心理定式,出现自卑、抑郁、焦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随着贫困山区青少年的“心理贫困”问题日渐突出,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对贫困山区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贫困山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必然较低,有一部分贫困大学生面对生活困境仍能保持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甚至在各方面表现得更为优秀。这一现实经验也得到了研究验证:部分贫困山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受诸如乐观、幸福感等积极因素的影响,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为踏实肯干、沉稳自重、吃苦耐劳、富有责任心,这些积极因素使他们在同样条件下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与应变能力。心理学家 Luthans等人研究发现,有效构建和开发心理资本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有效预防和消除各种心理疾病[5].因此,帮助贫困山区青少年克服“心理贫困”,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帮助他们获得战胜困难与挑战的心理资本,无疑是我国目前扶贫工作不容忽视的另一重点。

篇7:贫困山区青少年心理资本现状与培育途径的论文

李雪平和李双双()研究发现,个体心理资本在公正世界信念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显着[6].培育贫困山区青少年心理资本有助于增强其主观幸福感。对贫困山区青少年心理资本的培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 培养自信力

自信力是增强个体心理资本的关键要素。通过一些途径可以有效提升个体的自信力,增强贫困地区青少年对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所具有的主观判断力和自我感受。

1. 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一是要学会改善自我认知,通过开展自我反省、社会比较、他人评价等一系列活动进行相对客观的自我评价;二是要勇于肯定自我,通过自我激励、美好回忆、仪表训练等方法提升自信心,大胆肯定自己的优点,欣然接受自己的缺点,从容面对失败。

2. 强化亲历的成功体验。为贫困山区青少年积极搭建各种锻炼能力的平台,通过各种丰富的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提升个人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其自信力。

3. 利用正向的榜样作用。一是邀请成功校友开展系列讲座,讲述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二是树立优秀贫困学生典型,宣传其感恩、自强、自立等积极品质;此外还可以开展阅读名人传记等活动,观察性的体验可以让个体了解到他人的成功和失误,从中不断学习、领悟,增强积极的自我信念。

(二) 培养乐观思维

加强对贫困山区青少年的乐观思维培训。通过多方面训练,强化他们面对困难时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增强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1. 积极情绪管理,提高情绪智力。首先,应当帮助贫困山区的青少年认知他人的情绪,表达、管理自己的情绪,让他们掌握情绪管理的常用方法。其次,要做好心理辅导和爱心联络工作,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第三,要经常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

2. 开展积极的归因训练。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风格对个体的自信心与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贫困山区青少年要学会积极的归因,成功时多从自身的努力角度进行归因;失败时,要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现状,最终取得成功。

3. 训练主动求助的技巧。贫困山区青少年往往面子薄,自尊心强,遇困难怕麻烦他人只愿意自己想办法解决,所以有时就会丧失机会。主动求助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能力,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资本与专业性心理求助态度之间存在很显着的关系,这也意味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提升其心理求助态度来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主动求助是帮助贫困学生乐观面对困境并理解困因,从而引导他们最终达到目标的有效手段。

(三) 培养希望资源

希望是指是期望达到的某种目的或出现的某种情况,是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找到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的认知、信念和动力思维。在对贫困山区青少年的希望品质进行训练和培育的过程中,应当多措并举。

1.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指导学生设定合理的人生目标和个性化的发展路径,使其目标更具合理性、可测性和具体化,当然也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使学生能够依照自己所设定的训练目标来合理安排学习计划。

2. 基于现实,构建合理的未来预期。贫困山区青少年在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基础上,要调节抱负水平,建立合理的期望。可以通过目标分解法,将那些需要长期完成的、难度较高的目标分解为简单的短期目标,来依次对这些小目标实施监控和管理,进而推进终极目标的实现。对不同的目标要有不同的时间期望和能力预期,做到不苛求、不强求,以免因目标不当而产生心理挫折。

(四) 培养韧性品质

韧性品质是指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能力和特征,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通过千锤百炼才能逐步获得。韧性品质通常被认为是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项成功因素。贫困山区青少年身处艰难困苦的环境之中,背负着较重的生活、家庭、前途等各方面压力,然而这恰恰为培养他们的韧性品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培养他们的韧性品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正确认识挫折。引导贫困山区青少年以平常的心态接受挫折,正确认识困难情境对自己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引导其感激和满足自己生活、学习中成功的一面,感受来自国家、社会、学校、同学的爱,引导他们由消极厌世逐渐转为积极乐观,在不断克服困难、争取成功的过程中拥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个性品质。

2. 训练幽默功夫。幽默是一道功夫,是智慧,生活中幽默的人总会给自己和身边人带来生活的乐趣。幽默是生活的调味剂,它能让我们每时每刻都能发现生命的美好。相反,刻板、封闭的人往往发现不了开心和快乐其实在身边。贫困山区青少年往往因为个性腼腆和内向等原因缺乏幽默的细胞。当面对压力和挫折时,一句适当得体的幽默话和解嘲不仅可以消除忧虑、稳定情绪,还可以帮助他们摆脱尴尬和困境、增强自信心。

总之,贫困山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程度对他们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增强自信、希望、乐观和韧性等心理因素,能够切实提升他们的“心理资本”,增强他们未来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国家应当将“心理扶贫”与“经济扶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构筑科学的社会支持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实现“心理扶贫”的多元化发展,切实推进贫困山区青少年心理资本培育创新。

参考文献

[1] 陈桂兰 . 心理资本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18) : 38 - 39.

[2] 李林英,李健。心理资本研究的兴起及其内容、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 22):147-151.

[3] Culbertson SS, Fullagar CJ, M ills M J. Feeling good and doinggreat: the relationship betw een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w ell-being[J].J Occup Health Psychol,,15(4) : 421-432.

[4] Avey JB R eichard R J,Luthans F,et al. M eta-analysis of theimpact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employee attitudes,behaviors,and performance[J]. Human R esource DevQuart,2011,22 ( 2 ) :127-152.

[5] Luthans F, Avolio B, Avey JB,et al. Positive psychologicalcapital:measurement and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andsatisfaction.Personnel Psychology,2007,60(3): 541-572

[6] 李雪平, 李双双 . 贫困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和主观幸福感的链式中介效应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2016(06): 464-469.

篇8:航海院校学生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的论文

航海院校学生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的论文

摘 要:调查航海院校学生对专业的适应程度与就业前景的态度;对大学生活的适应程度;对人际交往的适应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状况基本良好,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不断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心理健康 调查

为了了解航海院校学生对专业的适应程度及对就业前景的态度,对现在大学生活的适应程度,对人际交往的适应状况,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开展了本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某航海高等专科学校驾驶和轮机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200人进行自设问卷的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8份,有效率为89%。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对专业的适应程度与对就业前景的态度 ,学生认为专业适合自己的只是占47.6%,说明较多的学生在选择航海作为自己的专业时没有认真思考,对自己的职业类型与航海的职业类型也没有充分认识。但由于航海类毕业生目前就业时供不应求,所以只有17.1%的学生认为就业不太乐观。

2.2对现在大学生活的适应及看法近半数的学生认为大学的生活比较充实,80.4%的学生选择主动参加课外活动,以便更好地锻炼自己。69.9%的学生能主动学习,也说明有少部分同学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没有主动去学习。对学习不主动原因或许有多方面如不感兴趣,学习方法欠缺,学习氛围不浓,教师方法不当等。问到在学校压力主要来源于什么时,学习排在第一位,说明航海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参加海事局组织的各类证书考试,如基本安全、甲类三副或三管轮适任证书等,学习存在的压力较大。压力主要来源其次是家庭、人际交往、个人情感。有相当比例的同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其中轻度占42.8%,中度占12.6%,比较严重和很严重合占6.0%,原因可能多方面,如压力大,居住环境不好,自身因素等其他原因。54.4%的学生认为在大学谈恋爱是必修课,在进一步调查谈恋爱的动机时,认为找情投意合的伴侣占62.0%,别人谈恋爱,自己也谈,否则没面子占10.0%,满足情欲的需要占17.0%,只是恋爱,不考虑未来的占10.0%,为了毕业的需要占2.8%,其它占33.6%。调查说明了航海类学生毕业后直接在船上工作,接触异性机会较少,但多数学生还是有比较正确的'恋爱动机。在问到是否关心班级(宿舍)事务时,选择非常关心、比较关心的分别占17.9%、44.9%,合占62.8%,选择一般的占29.0%,选择不太关心、从不关心的合占8.2%。这表明,大部分同学还是关心集体事务,愿意为集体出力的。

2.3 对人际交往的适应状况 在人际交往上,认为与异性相处比较好的同学只占6.8%,说明学生还是需要加强与异性交往技巧的指导。只有33.7%的学生能忍受朋友的缺点,69.3%的学生认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调查中,在问到交朋友哪种品质最重要时,诚实可靠是排在第一位的,其次是尊重他人与他人平等相处、心胸豁达、善良、乐于助人。表明同学们愿意选择讲诚信、与人能和谐相处、心胸豁达、喜欢帮助别人的人为友。

3 结论

航海院校的学生对专业没有充分的了解,专业思想有待加强;多数学生适应大学的生活比较好,但面临学习考证的压力,有少数同学未能处理好学习的压力。多数同学认为人际交往技巧上有欠缺,当有压力时,仍有少部分同学未能正确对待。因此,如何缓解压力,顺利完成学业,把自己培养成为专业技能高,身心健康的高级海员,是摆在航海院校学生面前的一个问题。为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建议加强心理健康宣传与教育工作,多举办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活动,如心理沙龙、心理讲座等;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娱乐身心;进一步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篇9: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惰性的成因与解决途径论文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惰性的成因与解决途径论文

惰性是指因主观上的原因而无法按照既定目标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人懒惰的本性、不易改变的落后习性和不想改变老做法、老方式的倾向。学生的学习惰性,就是对学习计划的多做得少,不易付诸行动,不愿改变自身的原有状态。

惰性对于人类的学习生活中达成目标毫无益处,只有害处,必须找出合理的对策来克服惰性。惰性是一种心理状态,就是做事拖拖拉拉,爱找借口,虚度时光而碌碌无为。主要体现在学习上和生活上,总是在“计划做”某件事,但是过了很久也没有静下心来去“投入做”这件事,日复一日,无休止地拖延。有时,当事人也知道这样的拖延不好,但又不付诸行动;或者是将容易做的事情做了,稍微难一点的事情就拖延着,总是在为自己寻找一个拖延的合理借口,认为要将自己心理调适到合适程度或者恰当时机才能进行,这样伴随着畏难情绪一拖再拖。

一、高职学生学习惰性的诱因分析。

(一)个体的因素。

1惯性心理。

我们知道人的思维与行为容易模式化,形成习惯,一旦惰性的思维、行为习惯长期得不到矫正,就很难改变。改变习惯的力量很大程度来自于个人的心理方面。心理方面的阻力往往是由于个人用习惯性的思维和行为倾向对待环境的变化,表现为心理适应性的障碍。这种阻力是比较顽固的,因为,对于许多人来说,当外在的试图要求改变他们的某种习惯的时候,就会给他们带来强烈的感情震荡,招致他们下意识的不良反应,产生抵制态度。一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有时人们在理智上明明知道改变将带来比现在更多的收益,但在心理情感上宁愿维持现在的做法。因此,如何改变一些高职学生已成习惯的不良学习惰性行为时,还需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干预。

2缺乏目标。

当今的一部分高职学生没有制定短期和长期学习计划目标的习惯,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在中小学就是稀里糊涂过来的,甚至在中小学就已经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惰性。(1)高职院校与中学的学习环境与目标定位差异性很大。与中学追求单一学习成绩的目标不同,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更多地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其他综合能力的提高,而技能成绩只有在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回报周期性长,机会具有不确定性,且不易测量,具有模糊性。(2)没有良好的就业远景。由于身边成功就业案例相对较少,大部分毕业生从事的是技术层次较低的工种,在缺少身边激励性的成功情景案例情况下,难以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也就没有确立学习计划目标的冲动。缺乏明确目标的学习,自然也就不会积极努力,久而久之形成惰性。

(二)家庭的影响。

1溺爱养成依赖。

今天中国的教育问题绕不开父母或祖父母辈对孩子溺爱的话题,现如今每个家庭子女少,很多家庭甚至都是独生子女,而且物质生活条件也大大改善了,于是很多长辈对子女溺爱有加却严格不足。长此以往造成了这些孩子自小就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活,渐渐养成了依赖性强的惰性行为。

2怕吃苦,不努力。

很多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除了溺爱养成依赖、懒惰外,很多孩子形成了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对无关自己的公共事务冷漠,过度追逐成人化个人享乐。反映在学习方面,就是面对艰苦的学习往往逃避选择,更多进行自利于自我身心愉悦的选择,在学习上怕吃苦,不愿付出努力。

3家长的期望值低。

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一般来说在中学学习成绩相对一般,未能顺利就读本科院校,很多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学习现状也是基本了解的。尤其在社会上将是否升入本科大学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是否成功的标尺时,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无望之后,对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自己孩子在学习上并不存在着很高的期望值,更多地关注是“成人”方面,这就自然而然地放松了对孩子的学习要求,缺乏了家长外在督促的严格要求,加之,现代很多孩子普遍自我控制力弱,久而久之,学习上的惰性则逐渐显露。

(三)学校的影响。

很多高职院校定位有偏差,认为自己的学生本身就是“先天不足”的,对他们的教育也有一种“得过且过”的“糊弄”.如学校课程设置滞后,教师教学缺乏创新,资源短缺,在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方式等方面要求不严,导致了学生惰性的增强。

1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需要。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殊不知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当今学生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今天的高职学生个性活泼、好奇心强、追求灵活多样,对唤不起其兴趣的死板教学方式,必然产生不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动力,自然在学习中也就呈现出惰性倾向。

2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就业需求。

注重课堂的书本理论教学,无可厚非,但如果因此偏废了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就违背了高职院校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初衷。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掣肘于学校的财力,教学实训设备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学生实训次数和时间大大缩减,转而替之的是将大量实训时间移植到课堂书本教学中去。另外,实训需要教师做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很多教师因“懒得费事”,就“图省事”直接照本宣科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无视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需要,这实际上是教学不严谨,很“任性”的做法。这些“任性”的教学内容满足不了学生提高技能实现就业的需求,也就不为学生所追求,致使部分学生“学习无用”的惰性滋生。

3不负责任地把学生过早推向社会。

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毕业前的实习期间就把大批学生简单的推向工厂“打工”市场,扭曲了实习的教学本质,致使学生沦为工厂、学校和自己的“赚钱”工具。

造成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源自校方、厂方和学生三方对自我的经济考量,经济利益因素成为主要的驱动力量。一则是学生可以边工边学赚些费用。二则是校方可以从厂方获得返还的利益。三则是厂方可以节约用工成本,相对于成人少支付薪酬。正是基于三方短视的相互需求的现实经济利益,导致了实践教学偏离了教学的本质,过早的将学生未来就业的憧憬提前变现为“残酷”的现实,原本在学生心目中提供源源不断学习动力的就业远景不复存在。

(四)社会的影响。

1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与行为(俗称“随大流”)在社会中普遍存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也不例外。这些学生正值还未踏入社会的青年期,极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消费的`诱惑和影响,从众极易“跟风”,比如,现在普遍存在的手机依赖症,很多学生沉溺于手机上网、游戏和聊天等休闲娱乐,大大浪费了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在周围被不良氛围包围时,追求学习提高技能的团队压力就不可能形成,整个“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也就不复存在,一旦学习氛围相比于休闲娱乐风气处于劣势,学习惰性倾向化就会愈加明显。

2就业需求技术要求低。

受社会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影响,目前很多企业需求工种大多是技术含量低的简单操作工,对学历没有具体门槛要求。

面对如此的就业形势,大量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与很多无学历工人从事的工种及待遇方面并无明显区别。高职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工种和待遇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衬出了“技术无用武之地”,致使他们的良好就业期望值大大降低,其结果是在校期间学习知识和技术需求降低,进而缺乏强烈动机,在学习上不愿付诸努力行动,呈现出“懒散”表象。

二、高职学生学习惰性的危害。

(一)为惰性成本付出一定代价。

惰性是以耗费我们的身心及时间等资源来实现的,并以付出一定正向的价值为代价的。这种成本将以负面结果反馈给我们,如果当这种惰性反馈的结果不能在短期内显现,给予该惰性行为警示和惩戒时,其便会维持该惰性行为带来身心愉悦松弛的快感,而不是在警示情形下,立马作出改变的反应。

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对这种惰性学习行为进行及时奖惩,强化有效的正向刺激,弱化负面的惰性学习行为,充分利用学习成果来实现自我反馈。一般来说,惰性学习成本与积极学习成本导致学习结果差距越小时,惰性学习行为固化的几率就越大,惰性行为生存机会就大。当前很多高职学生并不能对自己惰性学习成本有着很清醒的认识,这就需要学校和家庭帮助他们明确这些问题,并及时合理的运用奖惩措施对其学习行为进行干预。

(二)功利主义导致价值观扭曲。

改革开放以来,不可否认,我们很多领域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思想道德教育滑坡,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薄弱。受西方不良风气的影响,功利主义思想在不断侵蚀着我们青少年一代。功利主义认为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最大善,崇尚快乐主义,追求当下快乐,即情景功利主义。今天很多人将快乐至上作为人生信奉的信条,自利选择占据着支配地位,这些都是功利主义的直接表现。在青年学生中,它直接表现为将身心愉悦当做言语行为的指令,一般面对学习这种“苦差事”,拥有短视功利主义思想的学生自然选择尽力逃避,付出行动大大减少,惰性表现完全显现。有鉴于此,我们相关学校亟需解决在学生群体中存在这种短视的功利主义思想,加紧思想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三、改变高职学生学习惰性的对策。

(一)做好教育疏导规划。

人的行为一般都是由个人目的和动机引起的,动机则是由个人内在的需要引起的。针对高职学生群体必须运用有效的措施激发其内在的需要和动机,通过激励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来。家庭和学校应该帮助学生从改变惰性习惯开始,建立起良好的习惯,做好人生规划,学会运用学习策略,注重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和压力管理,进行自我职业生涯管理。

(二)有效地进行强化管理。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刺激强化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发。斯金纳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就是对那些出现的积极的,为我们所倡导的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通过不断激励该行为,使得这种行为得到重复,久而久之该行为就习以为常,成为习惯了。相反,负强化,就是对那些消极的行为,给予否定与惩罚,直至将其弱化或消除。

面对青年的大学生,我们传统的做法就是强调他们的自觉,忽视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外在干预。今天的学生在自觉学习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自我控制力相对不足,所以长期以来,我们很多高职院校在学生学习方面没有做到很好强化管理,也是导致一些学生学习惰性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进行学习强化管理,对一些学习惰性进行强化矫正。

(三)全社会关注,全方位合作。

结合上文对高职学生学习惰性几方面的诱因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学校、家长和社会都或多或少地起着一定作用。因此,有针对性地矫正这种不良的惰性学习行为,就需要几方面共同努力,肩负起各自或相互配合的责任。改变这种已成习惯的学习惰性心理和行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关注,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合作,更需要做大量的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工作。比如学校方面,应努力减轻学习负担,营造学习气氛,创建学习型学校;加强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供有针对性、设计合理的课程,并重视教学效果的评估与反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强高职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大高职生招生制度的探索和改革;建立起一个学习型社会!

参考文献:

[1] 樊琪,程佳莉。学习惰性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6):1458-1460.

[2] 李雪松。高职生学习惰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重庆675名高职生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4):70-73.

篇10:浅谈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实现途径与就业导向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产学研合作 就业导向

论文摘要:对当前高职院校产学研实现途径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就业导向的关系进行探讨,可以找出适合现阶段高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有利于学生就业的途径,从而保证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产学研合作 就业导向

教育部高教司在[]2号文件中明确地把“产学研结合”作为高职高专的六条基本特征之一,并相继在、、召开了三次全国性的“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这充分表明了政府对高职教育产学合作问题的高度关注,同时对高职大学生的培养方向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准确的定位。

篇11:浅谈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实现途径与就业导向论文

第一,产学研合作形式单一,高职就业导向较为被动。未能将王明伦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中提到的“内源发展模式”与“专业十公司模式”和“外联型发展模式”、“订单模式”有效地整合起来,与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向和目标相距甚远。有些高职院校还在盲目投资,搞形象工程,发展速度与教学质量令人担忧。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技能性、实践性与应用性,目前高职的实践教学距离职业教育的指向性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因此,学生就业没有明确的定位,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还处于被动就业的状况,往往需要挖信息、拉关系、找门路,而不是真正靠自已的技能去实现就业。

最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速,据年鉴统计,全国高职高专在校生总数为294.7万人,20底,全国共有1374所独立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68.6%,其中职业技术学院548所,高等专科学校219所,成人高等学校607所,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约781万人,占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53.4%。如果就业导向不明,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将会非常严峻。

第二,高职院校的产学研与企业培训之间缺乏产业资源合作关系,因而就业导向不明,就业关系被扭曲。高职院校以独立的产业经济形式生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经济现象,有独立的市场竞争能力。当产业结构转型、产品进人国际市场成为明显趋势后,社会则需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提高技术工人的层次和素质。而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往往滞后于就业市场需求,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缺乏一种资源合作关系,在经济人才培养途径上缺乏沟通意向,正常的人才需求关系与供需关往往被扭曲。

第三,高职院校的产学研方向不明,因而就业定位不准,在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上缺乏市场导向性。

有些高职院校在热门专业上存在一哄而上的倾向,没有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而是盲目投人,造成巨大浪费,培养的人才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倾向。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向上严重脱离实践,脱离生产第一线,脱离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专业的设置没有经过市场论证,投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后往往办不下去,或者缺乏市场竞争力。由高职院校、企业、社会、政府多方出资共同建立公共实验实习基地,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较少,分散型产学研合作方式较多。高职教育应根据自身特点与优势,发挥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功能,在应用领域为企业做出贡献,并应建立起自己的经济实体,使高职学院培养的人才有真枪实弹的训练场所,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真正适应社会,高职院校才能具有真正的竞争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上,仅靠学校的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要依靠社会实践。当前高职院校实习教学问题不少,不得不到处找企业,很被动。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怕影响正常生产,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得不到强化,其就业前景自然不容乐观。 第四,高职院校研究社会、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观念更新不够,因而就业导向迷失。应提倡高职院校观念更新,树立多渠道发展自身的观念。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发展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取得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显著成效,得到社会和群众的普遍认可,成为先进典型。虽然目前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还没有形成具有明显特征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但也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年在湖南永州、20在湖北武汉、20在江苏无锡相继召开了三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这三次会议分别涉及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高职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问题,对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把高职教育的产学研合作问题提到了一个相应的高度,这是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开始得到重视的一个重要体现。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工业中心的建设是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功的典型实例,他们在建设“工业中心”的过程中,除了注重财政投资和中心设备的严格管理外,其最为突出的特色就是注重与企业、行业协会共建实训室,通过与企业、行业的联合使工业训练中心接近真实的生产环境,有利于学生进行“真刀真枪”的实训。另外,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还成立了中小企业支援中心,致力于使工业中心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一批生命力旺盛的中小企业进入工业中心园区,与学院各专业在产品研发、技术推广方面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工业中心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产生了长远的效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这一做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场所,同时也密切了企业、行业与高职教育的联系,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也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典范,作为教育部首批规范的两所职业技术学院之一,摸索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邢台模式”。其主要经验是对学校现有专业进行技术划分,成立校内训练中心。在对所有专业进行技术划分后,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工业技术中心、服饰产业技术中心等八大中心,同时成立了基础实验中心,担任全院学生公共课的实践教学。学院还吸引企业、行业加入实训中心,通过与企业联合,不仅节省了成本,而且使学生在信息收集与传递、专业能力的培训与提高、表演风格的交流与把握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练。

由此可见,就业导向建立在产学研自我拓展与外延拓展相结合的基础上,才能有更广阔的空间,才可能由被动就业转为主动就业。

第五,在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存在轻视农村职业教育的产学研合作研究的倾向。我国至今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工业化水平远不及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也很落后,社会职业结构还处于一种“预调整”状态,人们的就业观念还未得到转变,对通过职业教育培养企业人才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当社会需求还没有强烈显现时,一种教育模式往往无法得到社会、政府、企业甚至教育主体自身的关注。

据我们调查,来自农村的高职大学生占51.88%,在有的高职院校这一比例更大,如何将这些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培养成为新一代的城市建设者和现代化的新农民,应该成为高职产学研合作研究的新课题。

篇12:大学院校内部审计风险形成原因与对策审计毕业论文

大学院校内部审计风险形成原因与对策审计毕业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高校体制也在不断地改革深化当中,其中,内部审计工作对高校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内部审计工作内容也在不断拓展,这不仅加大了高校内部审计的风险,也严重影响到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从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出发,阐述了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要表现,并分析了风险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如何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 内部审计 风险分析 .

引言: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呈现出了跨越式发展的趋势,高校资源也在不断的扩大,高校内部审计业务也随之得到了拓展,同时内部审计风险的问题也相继出现,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者认识到内部审计风险的重要性,并为了提升高校内部审计的质量,很多高校都积极的采用科学合理的对策来降低高校内部审计的风险。

一、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

(一)广泛性。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是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它的目的是服务于学校的各项工作,实施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制度,不断推进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随着我国高校的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也从原来的财务收支活动,拓展到固定资产的使用、建设、修缮、投资等活动中去,审计内容在不断的扩大,内部审计风险也逐渐加大。

(二)隐蔽性。由于高校受到内部审计风险是很难用数据来反映,审计人员不能够对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做出精准的判断,对即将发生的审计风险也很难察觉,因此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有隐蔽性的特点。

(三)可控性。虽然高校内部审计有广泛性和隐蔽性的特点,但是并不代表内部审计风险是不可控制的,只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审计技能和谨慎的工作态度,就可以大大的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程度,很好的控制审计风险。

(四)客观性。在高校内部审计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事后审计阶段,内部审计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内部审计的风险的发生是必然的,它不会因为一些原因而消失。为了保证审计具备较强的说服力和证明力,就要求提供的资料达到专业化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审计工作量较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会发生不能够及时的掌握审计资料等问题,审计人员就会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来判断审计风险,因此就会大大加大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

二、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表现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三种:(1)审计定性风险。由于在主观意识和专业水平等方面内部审计人员会有所差异,对于同一审计事项的处理也会依据不同的法律法规,这样就会导致处理的结果不一致,处罚的时候就会面临一些不恰当的风险。(2)成果质量风险。一方面是由于被审计部门提供的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直接导致了审计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是由于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有限,导致了内部审计取证不充分,直接加大了内部审计的风险。(3)操作程序风险。虽然我国制定了一些关于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审计人员的行为得到了很好的规范,但是还有一些法律法规有待于完善,这样就加大了内部审计操作程序的风险。

三、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形成原因

(一)缺乏独立的审计机构

审计的核心是保证其独立性,审计的独立性主要包括了实质性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两方面。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只有保证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保证高校工作的公平性,使审计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虽然在一些高校内部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高校内部部门之间的地位是平行的,导致了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导致了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很好的进行,甚至有的审计机构的人员只是有高校的财务人员来担任。同时,由于很多高校属于公立性质,大多数的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为了方便工作,并没有严格按照高校审计制度办事,而是简化审计过程,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

(二)缺乏高素质的审计人才。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缺乏独立性,导致了内部审计人员配备的不合理。现阶段高校将计算机技术引入了日常的经营管理当中,但是审计人员是从高校财务人员转型而来,这就造成了审计人员注重财务工作,而忽视了对高校的管理、计算机技术的了解,这些审计人员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审计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对审计问题的处理能力较差,审计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一部分高校考虑到成本的问题,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也不够重视,审计人员了解掌握国家新的审计知识和技术也缺乏及时性,审计工作质量得不到很大提升,审计工作中并没有运用新的技术。甚至有一些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不具备审计职业资格,只是凭经验上岗。以上的表现可以看出高校内部缺乏较高素质的审计人才,严重阻碍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审计方法和技术落后。

大部分的内部审计在方法上主要采用了账项基础审计以及多种审计方式交叉的方法,这种审计方法并不能防范面临的内部审计风险,同时内部审计职能还停留在传统的查表、查账的阶段,审计的方法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不能够按照会计电算化的要求进行审计,从实际上看审计的方法手段还停留在人工审计阶段,计算机仅仅用来进行财务数据的导入,审计技术相对于落后;审计也还停留在查错纠弊的阶段,是一种定位事后审计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偏重于对会计科目的核算,缺乏对预算执行的效益水平进行正确的评价。

(四)审计内容广泛。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经济管理和效益情况、专项教育资金的筹措、拨付和使用情况、对外项目投资、有效风险及管理、本部门和上级领导交给的其他任务等,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较为广泛,在这过程中难免在工作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

四、防范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提高审计机构的独立性。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内部审计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对于内部审计是至关重要的,审计人员只有具备独立的`审计职权时,对企业内部经济行为的审计才能做到公平、公正。首先,提升内部审计独立性主要可以从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人员独立性出发,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是指在设置上要保证独立性,使审计部门脱离财务部门,给予审计部门更多的经费和监督管理的权利,这样就可以大大的减轻审计部门受外界的干扰和压力;其次,高校内部可以建立以审计委员会为领导的内部审计体系,加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要不受领导思想的左右,不受个人思想的影响,要对审计工作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要以法律为依据,做到实事求是的进行审计工作;再次,高校内部要通过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将内部审计职能发挥到最大化。

(二)建设高素质的审计队伍。第一,从录用审计人员的源 头出发,提高高校审计人员的准入限制,录用前进行严格的筛选,从源头上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第二,高校要加大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力度,采取在职培训、岗位练兵、短期培训、脱产进修等方式,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在提升专业技术的同时增强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素质;第三,高校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要将审计工作向电算化方向转变,注重提高审计人员的电算化水平;第四,要定期的对审计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审计人员的工作状态、工作内容等,并建立相应的激励奖罚制度,实行优胜劣汰制度,鼓励审计人员不断学习。只有通过提高高校审计人员的能力,才能不断提升高校审计队伍的素质,这样才能为高校预算执行审计打好基础,将预算执行审计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三)不断完善和改进审计方法。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高校管理过程中也引入了大量的现代化技术,因此,审计工作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提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首先,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转变原来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逐渐向计算机审计为主导和远程审计的方式转变,搭建审计信息化平台,投入大量资金引入 ERP 系统,及时的对高校执行审计进行监督,及时的发现高校内审计中发生的风险;其次,在内部审计的模式上可以采用以风险为导向的方法,从管控和风险分析的角度出发,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将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综合应用到内部审计工作当中去;再次,高校要建立严格的审核复核机制,复核工作要交给专职的人员来负责,严格地对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的内容进行审查,并提出专业性意见。

(四)完善和规范审计程序。健全完善的审计程序对于规避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高校要重视对内部审计程序的规范和完善工作。首先,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活动要按照审批后的审计计划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发现有进行补充的地方,要严格根据规定的程序进行补充。其次,在获取审计证据的时候,要尽可能的保证审计证据的可靠性、真实性、相关性,降低内部审计的风险。再次,做好审计报告的管理工作,内部审计报告要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规定,做到客观真实的放映各个审计事项。

(五)加强与有关部门之间的合作。为了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水平,在高校内部应该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通过与监察、纪委、人事、组织、审计等部门的合作,可以在审计工作方面做到及时的沟通,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最终实现共担审计风险的目的。例如,高校通过与监察部门的合作,可以及时地确定审计的重点,提高审计的效率;高校通过与组织部门的合作,可以根据组织部门的要求来制定审计计划。

五、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内部审计可以提高高校的内部财务管理水平,高校的管理者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中要认识到其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要在实践过程中及时地发现形成风险的主要原因,并从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对策,尽最大可能的降低内部审计风险,促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司艳萍,朱守真,李延召。高校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COSO框架下的分析[A].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三等奖论文汇编[C]..

[2]曹永模,张未。当前教育内部审计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03)。

[3]魏乾梅。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风险分析与对策--基于治理结构视角[J].财会通讯,(07)。

篇13: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与解决措施论文

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与解决措施论文

目前,许多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年来,由于学业、就业压力、情感挫折以及家庭困难等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残和恶意伤害事件屡见不鲜[1].这些当年艰难走过独木桥而进入“象牙塔”的大学生们,为何如此地脆弱,又是什么原因使这些“象牙塔”的莘莘学子心理发生了变化甚至扭曲?我们感慨的同时,不得不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对策,营造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促使大学生健康地成长。

1 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1 学业压力

每年9月份新生入学后,有不少大一学生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出现了失落、空虚、焦虑、失眠等综合症。心理学家将此种现象称为“大一综合症”. 当年,大多数人都是身经百战,挤过高考的独木桥,好不容易才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他们能在众多莘莘学子中脱颖而出,表明他们是很优秀的。在经历了的寒窗苦读之后,有的以为上了大学,就可以彻底“解放”了,不用再像从前那样课上专心听讲,课下还要复习、巩固。于是,有的学生生活失去了重心,上课不认真听讲,旷课、迷恋网络,惶惶不可终日,甚至不知道自己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作为学生,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知道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大家是因为学习而来到校园的,大学生也不例外,不能顾此失彼。

然而,大学与高中时代的学习方式完全不同,这就需要同学们自己去调整、适应。上高中时,你不懂老师还会一遍又一遍地给你讲解,而且你与老师几乎天天都能打照面,有不会的也能及时答疑解惑。大学则不同,完全靠个人自学。老师讲授的内容非常多,你要认真听,不能走神,有时一个课时就把书中的一章内容讲完了。老师下课就走,也不可能有太多时间与你交流。另外,老师课后还会留大量的作业,有的从书中可以找到答案,但大部分还需要学生们从互联网或图书馆的书籍中查找相关资料,总结分析后,最终整理好变成自己的东西。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能生搬硬套。所以大学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如果学生不学会自学,难以适应这种学习方式,还停留在中学时的应试教育中,就会与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进而使得上课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考试自然一塌糊涂。就这样恶性循环,结果一学期高挂了好几门课,学校对挂了几门课以上的学生会进行留级或是毕业时拿不到学位证的处理,让他们觉得颜面无存,心理上也难以承受。

除了要学习自己的专业课、公共课之外,为了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整天忙于各种各样资格证书的考试,比如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造价师、建筑师、会计师等各类考试。为了拿到这些证书,就要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长此以往,大脑常常处于紧绷状态,无法放松,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导致事倍功半;再加上身体和心理倍受煎熬,使人精神濒临崩溃。如果最终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就会挫伤人的自信心,更有甚者会产生厌学情绪。

1.2 情感挫折

失恋是在校大学生群体中时常发生的一种情感现象。有专家指出,在校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男女同学之间的感情问题被视为“洪水猛兽”或“司空见惯”,要么避而不谈或极力封堵,要么视而不见或见怪不怪,很少有老师、家长采取科学积极的态度去教育、引导或研究、探讨,因而大部分人要么是“一张白纸”,要么是“糨糊一盆”.到了大学,他们对男女情感以及性纯洁、性安全等知识知之甚少,思想单纯,认识单一,懵懵懂懂的青春期里开始了男女交往行为,于是,恋爱活动发生了,失恋现象也无法避免地出现了。

大学生处于人生中恋爱欲望最强烈的时期,在他们看来,爱情是浪漫、美好、幸福、独特而微妙的情感体验。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青年大学生的情感交往多是波波折折、磕磕碰碰的。原本就感情表现脆弱、心智尚不成熟、思想单纯的大学生,一旦遇到挫折,心理就容易出现失衡,难以自制。在对待失恋现象时,若有调节、控制不好者,或者引导、转化不力者,又不能积极主动找人谈心、倾诉,而是自暴自弃,悲观厌世,甚至丧失理智,失去控制,最终做出了害人害己的蠢事,后悔莫及[2].

1.3 就业压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就业的现实。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就业形势也一年比一年严峻。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

进入高等学府的门槛低了,的确很多人都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但却导致了大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普遍下降。加上往届毕业生未就业,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导致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全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现在就业竞争如此激烈,可以说是“僧多粥少”,经常是几百、几千人在竞争一个就业岗位。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还要多参加社会实践,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而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有所提高,但有的大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又缺乏工作经验。在应聘工作岗位时,又屡屡受挫,没有对自己做很好的定位,就会陷入迷茫、失落中。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社会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尤为明显。

大学生毕业时,年龄一般在21~25岁之间,正是谈婚论嫁的时候。而女大学生一旦结婚,就面临着怀孕、妊娠。有的企业或用人单位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不愿意录用女性求职者,在性别上明确要求招聘男性,使女大学生心灰意冷,恨自己是女儿身,空有满腔热情却无用武之地。每年过完农历旧年,各大城市都会召开大型的招聘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总会把精心准备好的简历投向自己比较中意或符合自己专业的企业、公司等,但是招聘的人数有限,大学生的简历迟迟得不到回复,仿佛石沉大海,或者是面试时由于各种原因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处处碰壁的境况,让他们越挫越勇的心也开始摇摆不定,怀疑自己技不如人或是综合能力不强等,当初的雄心壮志不复存在,父母长辈的殷殷期盼,同学之间的互相攀比,一切的一切都令人窒息,就会陷入茫然,无所适从,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未来的路要怎么走,等等。例如,石家庄学院大三女生刘伟(化名)即将毕业,在一次次的招聘会上,由于自己所学专业限制,社会阅历较浅等种种原因,很长时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最终她不敢坦然面对现实,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并留下了10万字的日记,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选择。

1.4 家庭经济困难

据教育部统计数字,全国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为473.96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2.53 %,并且数量在逐年递增。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各个学校的学费也有所提高。那么对于偏远山区的农村或城市低收入者的家庭来说,考上大学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或是没有收入,或是靠低保来维持基本生活,真得难以再负担一个大学生四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而这些学生一般都比较要强,自尊心很强,即使家庭困难,也不愿意让别人可怜同情他们。为了不让父母太过操劳,他们刚上大一就出去做各种兼职工作。有的甚至不和同学交往,怕大家看不起自己,尤其对家庭比较富裕的同学很敌视,有一种仇富心理,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喜欢和人交流,不合群,认为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超越别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觉得日子很漫长,担心自己没有好的前程,愧对含辛茹苦的父母,等等。每每想到这些,他们就难以克制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这种负面情绪在无法排解的情况下,最终令他们做出了报复他人或残害自身的傻事。

2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2.1 高校应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只有近距离接触大学生,才能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说到这个问题时,我们自然想到了政治辅导员这个角色。政治辅导员是校方派到学生中间的专门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管理方面服务的专任教师或工作人员,其中包括法律咨询师、心理辅导员等教师和管理人员。这些专职人员是架在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和学生接触的“亲情型”教师,他们通过学生中的团干、学生会干部等学生自治组织成员,把学校的温暖送到每个学生身边,形成一个充满亲情、友情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大部分学生都是远离家乡,远离父母,身在异乡,很多时候会感到孤独,感到寂寞,有时受到委屈时感到痛苦和无助,想找个知己倾诉倾诉,想与温和的老师交流交流。可是,下课了,老师们夹着讲义不见了;看看周围,净是“熟悉的面孔、生疏的心灵”,不好交流;无奈,只有任其在个人心中捉弄、蹂躏、徘徊。此时,辅导员若能走进学生宿舍,和他们聊聊天,谈谈心,走一走,转一转,多关心下他们的学习、生活,走近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既能体会到师生间的友情,又能体会到父母般的亲情,学生自然而然就不会排斥辅导员,然后适时地旁敲侧击、开导劝解,定能事半功倍[4].

2.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门开设心理咨询机构

一些高校的德育课教授、心理学教授都认为现在的青年大学生思想负担、心理压力太重了。在这个社会转型、突飞猛进的变革时代,他们必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特别是那些背负着种种重托和压力的学生,面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就业岗位的选择、交友恋爱的困惑等一系列问题时,不禁要扪心自问:我的目标在哪里?脚下的生活之路应该怎么走?我的人生价值要在哪里体现?如此等等,失落、恐慌、迷惑等便随之产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职工的共同职责。高校的领导和管理层应该关心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从以上分析得出,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心理因素,应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建立健全心理问题预防机制[5].单凭学校开设的心理课程以及一些心理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高校应建立一支专业水平较高,并了解当代青年心理特点的专职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学校应聘请心理学教授对学生管理工作者进行培训、学习,使之有的放矢,通过心理咨询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走出情绪低迷,控制思想下滑,获得感情提升,让他们放下悲伤,丢掉委屈。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作大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其不满有对象诉,委屈有对象泄,情绪有对象抚。尽快地消除各种不良情绪,并能积极地面对生活,励志其成才,把所有不快都尽可能地释放出来,净化心灵,跨越困境,学会为人处事之道,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做个心理健康的人。

2.3 开展生命教育专题,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真谛

高校应该培养政治思想素质高、人格健全独立、懂得生存的意义,并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以珍惜、关爱生命为中心的一种教育。通过开展生命教育专题活动,让大学生学会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的价值。

如上所述,当今年轻的大学生们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心理问题。无论是客观因素还是主观因素,无论是社会上的影响还是校内生成的原因,都不应该成为青年大学生放任自我,自暴自弃的理由。

“90后”的大学生没有经历过太多的风雨,一切都太顺利了。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往往缺乏人文精神的关怀,对生命、生活不懂得珍惜、感恩,做事没有担当,缺乏社会责任感。学校应开展生命教育专题讲座,应近距离接触大学生内心,引导他们认识到生命是一种责任,不是个人的事。学生的心理问题若处理不当,容易走向极端。这对父母及亲人是最大的伤害,对社会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开展此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坦然、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理解生命的意义,思考人“何以为生”[6].

2.4 学生干部等应密切关注高危人群,并进行有效干预

高校应合理利用学生会干部、同寝室同学等有效资源,通过他们尽快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同学,将心理问题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学生会干部与老师、同学的关系是最密切的,他们几乎天天和同学们碰面、接触,对各班的思想动态比较清楚。同寝室同学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对每个人的脾气、爱好以及个人情况比较了解。现在网络比较发达,有的同学心中有委屈或不满不愿意和任何人讲,就喜欢发表在QQ或微薄上,从那些充满消极、郁闷的文字当中,就会发现些许端倪。学生会干部等一旦发现情况不对,应立即与辅导员联系,说明情况。辅导员应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其将不良情绪宣泄出来,进行有效的干预,最终使他们重拾信心,乐观坚强地面对人生。

3 结语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心理成熟的前期,缺乏应对各种思想压力的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处理不当就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作为大学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都要十分关心和重视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对心理障碍者应该及时给予心理抚慰和思想关怀、经济援助,帮助他们处理、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拯救他们受到伤害的心灵,使他们尽早、尽快地摆脱困境,适应大学校园氛围。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希望社会、家庭、校方领导层、管理层都来关注心理问题现象,要教育和引导他们,要对“心灵”进行自觉地修炼和升华,从而更好地实现安身立命,塑造精神,提升人格,让生命突破痛苦,去感受生活的真正意义,才是他们应有的态度。

参考文献

[1]许勤。 浅析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J]. 中国职工教育, 2014(4): 69 - 70.

[2]刘韧。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问题和对策 [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3): 90 - 93.

[3]王锐。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J]. 佳木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 32(6): 165 - 166.

[4]马丽。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2): 143 - 144.

[5]林乐香。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与调适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8): 123 - 124.

[6]李建。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J]. 新西部(下半月), 2010(10): 150, 145.

篇14:民办高职院校生存危机原因与对策分析论文

“民办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项标志性成果。”[1]中国高等教育年度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一个时期里,我国民办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总数达到10.65万所,其中高职院校1215所,民办高职院校有286所,占23.7%,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本科院校降低门槛和生源的减少,民办高职院校陷入生存的尴尬境地,多数民办高校都出现招生困难、内涵质量建设难以提高、就业困难等困扰。

一、内部原因

内部原因在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制的滞后性,导致人才培养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建国初期,我国的职业教育几乎全盘学习苏联职教模式,课程为三段式,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模式,其“学科本位”非常明显。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职业教育又借鉴学习了世界劳工组织开发的职业培训技能模块(MES课程)、北美国家的能力本位模块(CBE课程)、德国的“双元制”和“徒弟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课程模式、英国的BTEC课程模式等各种不同职教类型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但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及中国的国情实际,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不可能在中国全盘发展。像德中合资生产大众系列轿车的质量问题与教训,由于中方一线技术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和服务质量未达到合格要求,导致一流设备、一流设计、一流生产的优质产品,成了不合格的配套技能和低效的营销服务水平,说明不能照搬西方先进理论,还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

二、外部原因

1、本科院校扩招带来高职院校生源危机

近日,教育部下属的发布《高招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高考生源持续下降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将因生源枯竭而面临生存挑战。教育界专家及人士观察分析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民办高校)今后左右将面临“空校危机”,甚至是“淘汰倒闭”的风险。[2]民办院校工作日常运行主要依靠学生学费收入,一旦生源不足,民办职业院校的倒闭将不可避免。其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已开始进入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大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占总人口的.10.04%,现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老龄化人口比重已超过两位数,昆明2060岁以上老年人为806559人,已达15%),至本世纪中期,大约每5―6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位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老龄化人口最多的国家。二是中国青少年比率将逐年下降,高等教育已没有更大的扩张余地。上海、江苏等发达地区20高校招生已开始下降,20全国高校考生首次下降,与年同比,山东约减少8万高考生,河南减少2.9万考生,上海减少2万考生,河北减少1.63万考生。加之,每年约20万余人自费留学生(本科越来越成为主流),直接影响和加剧了高考退潮趋势已成必然。[3]

2、双师型师资建设滞后

近几年我国民办院校数量剧增,规模过度扩张,但是其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内涵建设等底蕴不足,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滞后。首先,学历整体偏低,多为本科生,硕士、博士屈指可数,更有甚者,把本院校的大专毕业生留校当作师资(教辅人员)使用,背离了高职院校教师的任职条件;其次,“双师型”教师较少,学生实习实训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和企业需求;再次,从结构看,教师队伍职称、专兼职结构不合理,缺乏教授、副教授或兼职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最后,民办院校的人员流动性较大,缺乏相对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使得民办院校难以培养出自己的教师队伍。

三、建设策略

1、改革办学体制,灵活应对市场需求

相比较公办教学,民办高职院校有自己的优点,办学思想不受官本位控制,自主灵活。办学机制要瞄准市场、跟踪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争取开设什么专业;就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各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包括对所需人才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社会知识、工作技巧、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及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然后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和实习项目,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内部用人制度上做到“定编、定岗、定责”,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提高办事效率。民办职业院校要充发挥自身在争取教育资源、人力资源配置、教育活动建构、质量效益诉求等多方面所具有的自主性、灵活性、敏感性、快捷性和经济性等优势,采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和“岗位群对口”培养等多种形式,实现民办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行业经济乃至国际经济的接轨,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办学定位上,要突出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要建立终身教育平台,积极引导行业企业扶持职业教育或者依托行业企业建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建立学生随时可以回学校或者企业继习制度。[4]

2、增强办学特色,吸引学生就读

特色是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优势体现。只有具备特色,才能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几年民办高职院校已经走过规模扩张,进入内涵建设的时代,只有结合自己学校和社会实际情况,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培养出能为社会经济服务的高质量人才,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站稳脚跟。像云南科技职业学院的珠宝系,是云南省包括公办院校在内,三所设置此类专业的院校之一,且科信的这个专业是最好的,其毕业生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昆明艺术职业学院是目前云南民办高校中唯一一所艺术类独立院校。为了继承发扬云南独特的民族艺术文化,昆明艺术职业学院不仅开设了门类丰富的艺术课程,还正在积极构建“云南印象村”暨当代艺术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该园区建设好之后,将建设“云南影响大剧院”、“云南映像演习馆”和“云南映像博物馆”,集教学、演出、传习于一体,既培养人才又服务社会。民办高职院校的法宝就是自身特色,有了特色,就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就有了别人不可替代的资本,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5]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增强核心竞争力

建设特色专业、打造精品课程是见证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的质量工程,民办高职院校可以引入专业群的概念来规范专业设置,使专业建设既相对稳定、有利于建设,又开放灵活针对市场需求,而且核心专业依托群体易于打造品牌。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冷热门专业,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学院的师资、硬件设施等各方面的情况来确定每个专业的招生人数,尽量避免某些专业过分膨胀或萎缩,充分考虑学生就业。要发挥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自主性比较强的优势,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适时增添发展前景良好的专业,砍掉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建立起一个既相对稳定又灵活机动的专业建设体系。

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课程教学内容、开发项目课程,打造学院精品课程,推行项目教学,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边学边教,教做结合。营造真实工作情境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从而保证学生走出校园能够迅速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提升民办高职院校专业技术人才在工作领域的竞争优势。

4、建立相应政策,促进民办高职教育招生公平

高职院校的招生困境,是各种因素交织推动的结果。有关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都持上涨态势,如果职业教育萎缩,我国将出现严重的人才结构失衡。熊丙奇说:“我们必须解决高职院校招生难的窘境,改革刻不容缓。”[6]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进行的大胆改革和积极尝试,是对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不仅有利于搞活我国的教育市场,增强教育事业发展的内部活力,而且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教育机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受教育需求。因此,政策上要大力扶持,面对民办高职生源的流失,可以尝试以下操作:变计划招生为注册招生,或者“申请入学”,允许民办高职院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招生,不论分数高低,只要考生“想上就能上”,高校“想招就能招”;建立省内自由转学制度,在求学期间,如果学生对学校教育质量不满意,可以申请转学到其他学校;建立宽进严出制度,要求学校严格执行培养标准,做到宽进严出。[7]另一方面,要加大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让学校拥有更多办学自主权,主动提高自身办学质量,在市场机制下平等竞争。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培养

“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教师是教学质量之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民办职业院校生存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发挥民办院校用人机制“灵活高效”的优势,采用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提高教师的归属感和尊严感,为教师发展提供空间,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从提高教师学历、技能培训、职称评定、科学研究等方面设立配套体系,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新任教师要经过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面向社会聘请教授、工程师、技师等优秀人才到学校兼职,并为其创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发挥好兼职教师社会资源丰富的优势,带动师资队伍多元化发展。[8]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企业实训基地,鼓励教师多去企业实践,健全教师考级考证制度,促使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6、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优化校企合作

要引导、鼓励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以专业和产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立紧密联系,创新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切实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整合优化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体;积极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作用,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以合作办学促发展,以合作育人促就业,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也需要增强自身内涵建设,积极解决如缺乏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等问题。高职院校要针对市场需求,灵活自主调整学科、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吸引生源。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8-6-26(3)。

[2]熊丙奇生源危机袭来,民办高校难逃破产[N].中国青年报,,08,22。

[3]09年部分省市高考报名人数比去年减少。

[4]艾昌清冯建民民办高职如何化解危机.当代经济,2009(13)。

[5]张文凌民办大学的云南现象[N].2010,11,10。

[6]邓晖王庆环高职院校大呼“吃不饱”,生源告急为哪般?[N].光明日报,2011,08,26。

[7]任建红郑F怡潘丽珍民办高职院校新生流失及招生政策思考[J].陕西教育,2009(4)。

[8]钱静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质量危机的致因剖析及化解策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8)。

篇15:大学钢琴教学演奏心理训练与培养论文

大学钢琴教学演奏心理训练与培养论文

摘要:钢琴教学课程属于大学中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学员掌握程度与自身的心理因素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演奏者的现场发挥也与心理因素密切相连。在大学钢琴教学中,不能只注重技巧的培训,而忽视对于心理素质的培养,如果忽视了心理素质的训练,有可能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挥水平达不到舞台效果。本文主要探讨了大学钢琴课程之中如何进行心理训练以及如何培养心理素质强的表演者,以供大学钢琴教学者进行参考。

关键词:钢琴教学;钢琴演奏;心理训练

一、大学钢琴教学中进行心理训练的必要性

大学钢琴教学不同于普通的音乐类课程,进行钢琴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具备高超的表演技巧,还要具备理论知识储备,根据学生的需求,选取正确的教法,对于钢琴教师来说,需要教会学生演奏的技巧,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在演奏过程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会运用恰当的心理训练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演奏能力,培养学生强大的心理素质,这样不仅对演奏效果有利,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素质。因此在大学钢琴教学之中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显得非常必要。

二、影响学生演奏心理的主要情形

(一)演出时的焦虑

在钢琴课程当中,学生往往只重视演奏的技巧,而忽视了曲谱的背记,学生对曲谱的掌握需要一个熟悉的程序,如果在不掌握曲谱的情况下进行演奏,就可能以为曲谱生疏而产生焦虑心理,从而无法正常演奏,因此,想要具备稳定的演奏心理,就应当在平时练习当中熟悉曲谱,充分准备好进行随时演出,只有如此才不会因为焦虑而影响发挥。

(二)对自身能力缺少自信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演奏技巧,掌握演奏的经验,同时还应当培养出演奏的欲望和演奏的兴趣,只有培养了爱好,才能克服表演的心理障碍,最终获得较好的演奏效果。在训练的过程之中,学生应当掌握降低心理压力的办法,同时通过不断练习提升自身实力,获得演奏信心。在教学比赛以及社会表演当中,学生应当试图表现出较强的心理素质,在表演中获得成就感。如果学生的表演经验不足,则有可能因为心虚而产生紧张感,因此要想获得较好的演出效果,在实际的'表演之中,就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表演技巧,同时学会情绪控制的具体方法,磨练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在课程中进行心理训练的具体方法

(一)帮助学生放松心情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演奏时的心理调控能力就应当营造一个和谐的课程教学环境,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心情放松,在课堂教学之中,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演奏的方法,要求学生记牢曲谱,掌握扎实的演奏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钢琴表演的信心。在教学过程当中,还应当注重学生乐感的培养,让学生喜欢上钢琴演奏,给予每一个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定期进行教学表演,让学生进行演奏。钢琴表演技巧的掌握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循序渐进。在钢琴课程之中,尽量为学生选取钢琴名曲,让学生了解钢琴名家的练习过程,给学生讲授演出时出现意外后具体的应对方法。同时,要让学生掌握钢琴的表演历史,了解钢琴与其他表演手法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掌握钢琴的音律,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逐渐爱上钢琴表演,增强钢琴演奏时的自信。

(二)培养良好的演奏心态

首先应当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钢琴演奏技巧,只有掌握了演奏的技巧方法在舞台上才不会发挥失误,如果演奏者的水平不足,则演奏过程中可能因为心虚而影响演出的正常进行,影响发挥水准。对于表演者来说,如果无法掌握表演技能,则尽管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无法在舞台上正常发挥,因此在日常的课程中,首先应当让学生对钢琴表演技巧深入学习,获得演奏的经验,在反复练习中掌握表演的技能。同时,在教学当中还应当传授演奏的方法,只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在实际演出时克服紧张感,教会学生提升应变能力,加强学生演奏的信心,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掌握不同曲目的演奏技能,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学习基础,帮助学生制定演出曲目,教会学生如何调控心情,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克服演出紧张情绪,在实际表演之时不再紧张或不安。

(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心理调控能力

让学生摆脱演出畏难情绪,实质增强表演技能,就需要为学生创造多种演出机会,让学生在自我调控中学会把握自己的心理,学生应当学会如何进行自我调控,同时学生还应当自我探索自身的演出心理。在教学之后,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表演的机会,在适当的情形下,举办各类音乐表演会,让学生走上舞台。同时,也应当进行社会表演,让学生在各种类型的演出舞台上积累经验,提升演奏实际中的调控技能。

四、结语

大学钢琴教学区别于其他的音乐课程,钢琴演奏技巧需要通过逐步积累达到提升,通过训练逐步积累心理素质方面的控制经验,形成良好的演奏习惯,掌握正确的心理调控技巧,显得尤为重要。除了演奏技术之外,演奏之时的心理也是关系效果好坏的重要影响因素,只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就能提升学生在舞台表演之时的演出效果。

参考文献:

[1]丁玲.钢琴教学中公开演奏心理素质的培养[J].音乐时空,,(10):178+154.

[2]杜伟.论钢琴教学中学生公开演奏心理素质的培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27(05):126-128.

[3]李松珊,李涛.在钢琴教学中如何处理学生的演奏心理紧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9):198.

[4]郑洋.谈在高职音乐教学中的钢琴演奏心理训练[J].辽宁高职学报,,(03):100-101.

[5]韩东珺.高等师范院校钢琴基本技术训练教学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篇16: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启示论文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启示论文

新生心理普查是大学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南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于2003年11月对全校2003级新生开展了心理普查,普查采用了大学生人格问卷调查表OJP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发放问卷4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10份,施测率为98%。其中男生2855人,女生1555人;理工科学生2183人,医科学生1286人,文科学生941人。普查采用海南席勒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精神卫生测量软件进行统计。

—2003级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整体情况分析

1、UPI测量结果整体情况。UPI的筛选标准共分三类(由于测量软件的限制,量表辅助题没有纳入统计的范围)第I类(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即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①总分在25分(包括25分)以上者;②第25题(“想轻生”)做肯定选择者。此类学生可能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应尽快邀请他们到咨询机构面谈,了解问题的性质和程度,并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和筛选。第U类(应引起关注的学生),即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①总分在20—24分之间;②8,16,2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第U类学生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应引起重视,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邀请面谈,或者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第U1类,即不属于I类.U类者,是心理比较健康的学生。UPI测量统计结果(见表一)显示:第I类学生的总人数为513人,占11.63%,其中总分大于(等于)25分的人数为390人,占8.84%,对第25题做肯定回答的人数为123人(不包括总分大于.等于25分的人数),占2.79%。第U类学生的总人数为1091人,占2474%,其中总分在20-24分之间的人数为397人,占9.00%。第I.U类合计为1604人,占36.37%。第U1类,即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数为2806人,占63.63%。可见,2003级新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是正常的,与国内其他一些研宄结果基本相吻合,但是新生中第I类学生所占的比例有些偏高。

表二反映四个关键题做肯定选择分布的情况,其中对第8题做肯定回答的学生为466人,占10.57%,对这部分学生要适时给予帮助和温暖,因为“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是不幸的”反映了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家庭教育状况,这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幸的经历很可能导致扭曲的人格和不健康的心理。“想轻生”反映学生可能有自杀倾向,应特别引起关注,这也是进行抑郁症等心理疾病鉴别的项目,对这个问题做肯定回答的学生为206人,占467%,比例有些偏高。

2、SCL—90测量结果整体情况^SCL—90量表包含90个评定项目涵盖了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所涉及。普查采用4级评分制进行统计(0、没有;、轻度;2、中度;、偏重;、严重),它表示被测量者的自我感觉介于0-4的哪一个范围内,数值越大问题越严重。SCL—90的统计指标有两现即总分和因子分,在总分的基础上可以得出总均分(总均分二总分/90)SCL—90共分10个因子,每个因子着重反映被测量者某一方面的情况,因而因子分可以了解被测量者症状分布的特点。9个因子是:1、躯体化,2、强迫,3、人际敏感,4、抑郁,5、焦虑,6敌对,7、恐怖,8、偏执,9、精神病性,10、其他.从SCL—90的测评结果来看,2003级新生中总均分大于(等于)2,即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人数为605人,占总人数的13.72%,这一比例与UPI测量中第1类的比例11.63%基本持平。同时,我们对4410名新生的因子分进行了统计,统计的结果(具体见表三)从整体上反映出我校新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分布的主要特点以及新生的整体心理卫生水平。从表三可以看出,首先,各因子分均低于国内大学生常模的水平,说明2003级新生心理卫生的严重程度相对较轻.

其次,按因子分的高低排列,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三个因子居前三位,偏执、敌对两个因子次之,这一分布特点与国内大学生常模反映的特点基本一致。

强迫症状主要是指那种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行为等表现,以及一些一般的感知障碍。新生从中学升入大学,面临一个全新的,更加开放和宽松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环境,部分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一时难以适应。譬如有的思想比较封闭,精神紧张,行为拘谨,在学习和生活上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害怕出现差错和失误等,这些是造成新生强迫症状突出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对新生环境适应和学习等方面的心理辅导非常重要。其次是人际关系敏感,新生的人际环境与中学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面临的是更加复杂和多样的人际关系,语言的障碍、个性的不同、自卑感、人际交往能力的缺陷等使他们人际交往面临许多障碍,从而带来种种心理困惑。可见加强对新生人际关系的辅导是心理教育的重要课题。抑郁的代表性症状是忧郁苦闷的情绪和心境,以及失望、悲观、缺乏活动愿望等方面的特征,还包括有关死亡的思想和自杀观念。抑郁的症状在新生中表现比较明显反映出新生的一些消极的情绪和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对学校的不满意、对专业的不满意带来的悲观情绪,理想中大学与现实中大学的落差导致的失望情绪,缺乏新的学习动力、压力以及新的生活目标导致的茫然苦闷的心态,新的竞争产生的自卑感等等。总之,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还比较脆弱,适应能力还较差,情绪还不稳定,加强对新生群体的心理教育非常必要,意义重大。

(三)不同专业类别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分析2003级新生分为理工科、医科和文科三大专业类别,其中理工科有16个专业,学生2183人,占49.50%;医科有11个专业,学生1286人,占29.16%;文科有9个专业,学生941人,占21.34%从表六的统计可以看出,文科生的整体状况最好,这与文科生的专业特点有关,文科学生知识面较广,比较活跃,爱好广泛,存在的心理卫生问题较少。当然,从统计也可以看出,文科生心理健康的差异比较明显,文科生中第1类学生所占的比例偏高(11.48%)医科生与文科生相比的差别不大,说明医科新生整体心理状况较好,医科是南华的特色,在招生中相对是热门专业,新生进入大学后存在一定的心理优势,加之医科生中女生较多。因此,认识医科生的这一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医科生的心理教育,促进医科生的心理健康。理工科与医科和文科相比有比较明显的差异,理工科学生第1、U类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医科和文科,其比例分别为13.06%和26.11%,两者的比例达到近40%.可见理工科学生整体状况最差,理工科是新生中的最大群体,应该引起重视。理工科专业分布广,相当部分专业新生是调剂录取,他们专业思想不够稳定,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加上理工科学生中男生比较多。

二加强大学新生心理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新生教育从‘心”开始

从中学步入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也是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期。作为新生,大学生活从“心”开始,作为教育者,新生教育也要从‘心”开始。加强对新生的心理教育,可以有效地缩短新生的心理“失衡期”,为其整个大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为其一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新生的心理教育应贯穿于新生入学教育的方方面面,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为新生创造良好的入学环境。高校有必要为新生营造良好的入学氛围,为新生的心理创造一个适应变化的缓冲空间,从而让新生能够平稳地过渡到大学生活中来。这种环境的营造要分别从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来体现,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要有心理教育的意识,加强和新生的交流,给学生更多的关心、支持和理解,让新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2、把握新生的心理特点,做好新生入学教育。传统的入学教育内容呆板,方法单一,忽视新生的心理规律,容易带来负面效应。譬如军训,从指导思想到方式方法,如果不考虑新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接受能力,很容易给新生造成心理伤害。因此,入学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要遵循新生的心理规律。大学的教学管理方式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高校要对新生及时地传播这些重要的信息,让新生对校纪校规、学校的一些工作方式有更多的了解,对于大学里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尽可能让学生做好思想和心理准备。为新生提供适应环境的机会,主要是为新生提供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以及为新生提供平等交流的平台,通过开展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多让新生锻炼,多让新生参与,使新生能够尽快建立起新的人际环境。

3、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帮助新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保健的能力,并且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生活。通过广播、橱窗、报纸、网络等多种方式对新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学校的心理教育设施,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同时,要邀请有关心理方面的专家举办系统的专题讲座对新生进行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挫折承受、学习等方面的心理辅导,使新生能够接受比较专业和系统的心理教育。此外,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新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提高心理教育的效果。

(二)防止贫困生成为“心困生”

调查显示,贫困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这就是当前越来越受关注的贫困生“心理贫困”现象。许多贫困生成为‘心困生”,并进而成为“学困生”,最终成为“多困生’。“多困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难点和焦点。“多困生”的主要矛盾是心理贫困。造成“心理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贫困生由于受经济条件所限,缺乏综合素质培养,造成其适应能力差和人格方面的缺陷,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同时,贫困生在学校面临种种压力,如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就业压力对贫困生尤为明显,很多贫困生被家庭寄予厚望,而传统的观念是大学生被很多人视

天,这就加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加强贫困生的心理教育,首先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人格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建立对贫困生的防御和保障机制,根据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的结果,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对贫困生的关怀机制,对贫困生的成长与成才进行积极导向,让贫困生从对生活的关注转为对学习的关注,对综合素质的关注。可以成立贫困生自己的社团组织,为贫困生之间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帮助贫困生自强、自立。要给贫困生营造一个和同学平等交流的机会,多开展班、团活动,有意识地组织贫困生的参与,使他们更多地体会到集体的关怀。

(三)建立完善的新生心理普查体系

完善的心理普查体系有助于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更加系统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因此,建立完善的心理普查体系是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工作。

首先要加强软硬件建设。新生心理普查涉及面广、覆盖面大、工作量大,完善的软硬件设施是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目前学校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加强硬件建设,主要是改善办公环境和办公设施,配备比较齐全和先进的普查设备;加强软件建设,主要是要尽快研制出适合我国大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普查量表。其次要建设一支专业的大学心理咨询师队伍。咨询师队伍的问题是当前高校心理教育的主要难题。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积极引进人才,二是要加强人才培养。再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普查计划和制度,确保及时有效地完成普查。同时,要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之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活。要对心理普查的结果高度重视,对于普查显示有心理问题或需要邀请面谈的,要积极组织咨询师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咨询,并且要进行长期的、积极的关注和帮助。

(四)努力推进大学心理教育工作的创新

大学心理教育在我国的起步较晚,迅速发展也是近10年左右的事情,还有很多创新与发展的空间。首先是观念的创新。重视和加强心理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心理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要推进心理教育,学校领导必须转变观念,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大学心理教育的地位、功能和作用,不能把心理教育看成是德育工作的“点缀”,甚至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同时,学校领导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切实推进心理教育工作的发展,切实加大对心理教育的投入和软硬件设施建设。

其次要推进心理教育的组织创新。心理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教育工作,要有一个集教学、科研、人员培训、心理教育活动为一体的独立的组织实体作载体。同时,心理教育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全员参与的组织系统。要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的作用,提高他们的心理教育意识和心理教育能力。大学辅导员承担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的重任,他们工作在第一线,与学生朝夕相处,联系密切,他优势,充分发挥大学辅导员的心理教育功能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拓展。

最后,要推进心理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心理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隐性与显性相结合,互助与自助相结合。在心理咨询方面,网络心理咨询是一种新的心理咨询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较好地解决了来访者害怕被人知道的顾虑,在网上,学生和咨询师的交流就会更加坦诚、真实。网络心理咨询的技术己经基本成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心理咨询一定会有更大的作为。此外,大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与家庭有关,家庭咨询的方式在大学生中同样可以开展。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互助作用,大学生心理协会的成员来自于广大同学,对心理学、心理健康知识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协会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抓住典型事例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具有现实意义,这些事例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在大学生中有着广泛影响,充分利用这种机会,可以使心理教育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例如,2003年的“非典’期间,由于‘非典”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极大危害性,高校考试被迫推迟,学校被迫封校,这打乱了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一些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很有效果。2004年,马加爵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这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契机。

相关专题 心理咨询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