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经济与跨世纪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管理论文

高山我梦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高山我梦”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知识经济与跨世纪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管理论文(共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论知识经济与跨世纪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管理论文

论知识经济与跨世纪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管理论文

知识经济是继高度发达的工业经济之后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它是以具有创造性的知识为核心的。而创造性人才是创造性知识的载体。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因此,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又必然要对深化教育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关于新的知识观与教育观

(一)知识观

从知识经济的角度通常把知识分为两类:

1.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指可以用语言、文字或图形等有形体的东西进行系统化处理和传播的各种传统和现代知识。这一类知识可以用计算机进行编码和加工处理,因而也称为“可编码的知识”。如人的发明创造,可以写成方案或制成图纸,取得专利权;人的头脑中的创意可以写成论文、着作,取得版权。它们都是深藏于人的头脑中的知识的外现而物化为具有一定实体性的“无形资产”。

2.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指深藏于人的头脑内部,属于经验、诀窍、灵感、创意等的那一部分知识,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而难以量化的知识。这一部分知识不可能用计算机进行编码和加工处理,因而称为“不可编码的知识”(non-codified knowledge)。它们是人类知识中的精华,是最有活力的部分。通过有效途径把它们尽量“释放”出来,就可成为知识经济向前发展的无穷创造力的源泉。

(二)教育观

1.教育的根本目的。知识是人类思维的结晶,创造性知识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因此,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要求相应地更新教育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强调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促使他们自主地、能动地学习,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精神。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能自主地、能动地学习,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便无从谈起。教育过程中还要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这意味着要突出学生的参与性,正确建立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关系。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曾提到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但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后,要赋予它们新的内涵。

(1)传道:应该包括德、智两个方面,教师应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在怎样做人、做学问方面,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并把“为人”放在“为学”之上。根据这一要求,教师也可以分为两类:“学有本源者,经师也;言行可模可范者,人师也。”“人师”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是其“传道”的力量之源。

(2)授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已有的可编码的知识使学生可以自己通过电脑网络进行学习。这一类知识的传授,不再是教师的主要职责。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学生怎样做学问,特别要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因为授之以“鱼”,现成的鱼,总是有限的;而授之以“渔”(捕鱼的方法),则可使学生终生受益。

(3)解惑:师生共同探讨在做人、做学问方面遇到的疑难问题,借以扩大视野、活跃思路、启发灵感,力求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由此可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放在第一位,笼统地说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对的。而且教师能不能发挥主导作用,还要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与堪为“人师”者相互切磋,则有可能收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效果。

2.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过去认为教学、科研是高校的两大中心。其实,教学也要以科研为基础,成功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卓越的科研基础上。大家知道“深入浅出”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但如果没有对有关论题进行科研积累,在教学表达上是既不能做到“深入”,也不可能做到“浅出”的。在这里,“深入”(对客观事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刻认识)是“浅出”(挥洒自如、举重若轻)的基础,“浅出”是“深入”的外在表现,绝不是简单的口才好不好的技术性问题。

实现教育为社会实践服务,教学和科研都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走出书斋,同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正如宋代大学者朱熹所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学校教育与终生教育相结合。俗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习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学校教育,即使是硕士、博士的培养,也只是为终生教育打基础。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每个人要适应日新月异的'新形势,都必须不断超越自我,从终生教育中实现持续的自我完善。走出学校以后的终生教育,其特点是:学用结合,在用中学,在学中用。这将有助于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得到不断深化。这也正如南宋大诗人陆游所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跨世纪高层次人才应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跨世纪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总的说来,要从“专业型”向“综合素质型”转变,也就是要从“硬人才”的培养向“软人才”的培养转变。“软人才”往往具有既能高瞻远瞩、胸怀全局,又能向深处探索、脚踏实地的优势。因而他们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就不会就事论事,停留在程序性、技术性层面,而会提高到思想、理论和战略的层面,灵活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要有效地培养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必须提高对人才素质的认识。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知识、智力、素质和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形成智力、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但知识并不等于智力、素质和能力。智力是知识的活化,是能用来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只有已经活化的知识,才能表现为智力,没有经过活化即食而不化的知识,只是死知识,是不可能表现为智力的。素质是智力的升华,即智力渗透入人的内心世界得以进一步升华,才能转化为可持续起作用的素质。而能力则是素质在一定实践条件下的外显(外在表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具体表现为:思维的精确性和缜密性;工作方式的科学性、有序性;对内外环境变化反应的灵敏性;独立工作能力和相互协作精神;稳定的心态和不断超越自我的意识;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以及顽强拼搏的精神等。以上种种表现,有些是属于人“智商”方面的因素,更多是属于“情商”方面的因素。一般来说,人与人之间在“智商”上往往差异不大,而终生能取得的成就的大小,却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情商”方面的因素。据美国学者对有成就的人士进行跟踪调查的结果表明:决定成功的要素中,“智商”只起到20%的作用,而“情商”却占到80%。由此可见,对人才素质的培养,不仅应关注“智商”方面的因素,还应更多地关注“情商”方面的因素,才能为他们终生的建功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其次,必须充分认识提高人才的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格、气质及修养,它们同“情商”方面的因素有着更多的直接联系。人文素质的培养,要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入手。文化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果),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促使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化和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使他们具备应有的人文精神。人类正在迈向更高层次的文明,这一文明不仅表现在物质上,而且表现在文化与伦理道德上。未来世界各国的较量,不仅是物质实力的较量,更是人文精神的较量。优秀的民族,必须有优秀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做底蕴。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民族在21世纪能否再造辉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民族人文精神的发扬和人文素质的提高。②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古往今来,许多在各个重要领域(包括自然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师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以人文精神为主导的成就,也是以“综合素质”取胜的成就!这样的大师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恢宏气势!而这种气势,是那些只在自己一个狭小的专业领域里具有“一孔之见”的专业性人才绝对不可能有的。这正是高层次的综合素质型人才比一般专业型人才具有无比优势的鲜明体现。

最后,要深刻认识综合素质是创新能力之源。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一种能以“已知”为起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推陈出新,提出新理论、新学说,创造新成果的能力。在社会科学领域,一种新理论、新学说的创立,往往能引发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在自然科学领域,重大的创新成果往往会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飞跃。一个民族的发展关键在于是否具有长盛不衰的创新能力。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怎样的人才能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呢?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只有那些能站在时代的高度进行哲学思考,善于综合运用科学思维和形象与灵感思维,同时又对社会负有强烈的责任感并具有坚忍不拔为真理而献身精神的人,才能百折不挠地从大处着眼,往深处探索,不断超越现有水平,作出原生性的发现,进行理论上的创新,从而保持持续的创造活力。这显然不是那些只有“一得之识”、“一孔之见”的专业性人士能做到的。“综合素质”是创新能力之源,即基于此。

三、吸取历史教训,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的到来

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智力资本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分子理应成为全社会的中坚。适应这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应深刻吸取历史教训,破“官本位”,立“人才本位”,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真正落到实处。为此,就必须正确处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实行“学术无禁区,行政不干预”的方针。与此相适应,知识分子本身也应自觉地走向市场,冲破学术依附于政治的历史传统,走独立自主、奋发有为的道路。如果依然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把“从政”作为“为学”的最高目的,就势必要同知识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历史大潮流背道而驰了③。F

【注释】

①葛见纲..非智力因素培养——现代教育的新课题.人民政协报.04-20

②胡春平等.1988.开设历史、哲学、文学和美术鉴赏、音乐欣赏等课程.学位教育与研究.第3期

③知识经济与我国的教育、人才制度.知识经济全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第1版第280页

篇2:论知识经济与饭店效益管理

论知识经济与饭店效益管理

一、知识经济对饭店效益管理的挑战 (一)知识经济使传统效益管理面临挑战.传统效益管理是以企业为主体,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目标,它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和环境容量用之不竭的基础之上,甚至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结果使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生态失去平衡,影响了人类生存和发展.

作 者:章平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职教学院讲师,315010 刊 名:社科与经济信息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AND ECONOMIC INFORMATION 年,卷(期): “”(11) 分类号:F2 关键词: 

篇3:论高考制度与人才培养论文

论高考制度与人才培养论文

摘要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培养具有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杰出人才”对提升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人才培养机制、人才筛选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三个方面,对现行我国高考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我国高考制度的设计理念、内容、方法、目标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改善建议,并逐一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杰出人才 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筛选机制 人才评价机制

“为什么我们国家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又被称为 “钱学森之问”。震撼了中国的整个教育界,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

“钱学森之问”暗示了我国当下的教育制度之所以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问题主要在国家教育体制上;国家教育体制问题主体现在高校教育之中;而高校教育问题则又存在于我国高考制度上;而我国的高考制度问题关键在人才培养机制、人才筛选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上。

我国高考是规模大、竞争强人才选拔制度,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必要环节。高考制度不能及时完善、跟进,将会直接成为“人才”培养的瓶颈,最后会阻碍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因此,本文对人才培养机制、人才筛选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正视高考现状,寻找改革之路,满足国家与社会发展对“杰出人才”的需求。

一、“杰出人才”的内涵

借于“钱学森之问”里所提及的“杰出人才”,笔者认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可称为“杰出人才”。

他具有以下特质:具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并善于独立思考,具备较强专业技能和较高道德素养等。中国教育体制应以此为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现行我国高考制度现状、问题及分析

(一)我国高考制度的现状。

在我国,考试制度已有悠久的历史,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经历单独招生——联合招生——统一招生三个历史时期。高考制度一直处于改革状态中,教育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思路上,没有新的突破。国家早就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针,但高考素质教育的内容涉及却很少。很多地方政府、学校均以分数评价与升学率为导向,素质教育推进困难。目前的教育方式还是以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方式为主,真正的因材施教不易实现,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教育不仅要教科学知识,更重要是培养人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创新思想,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我们却用的是“高考成绩决定人的一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考定终身”的人才评价机制。没有认识到,人随着年龄、阅历、经验、社会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呈现多元化、多方向、多层次发展变化。没有把教育理念真正的归还到“以人为本”的教育实质上来,“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被扭曲。同时,在人才筛选机制上存在诸多不公平因素,违背了高考的公平原则。

(二)我国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人才培养方式问题。

“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笔者也曾经历过高考,从小学到高中,学习的目的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备战高考。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考上理想的名牌高校,逼着自己死记硬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学内容都是围绕考试来设置的,仅仅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学不到踏上社会后真正的有用的东西,成了盲目的学习型机器人。

十年寒窗,成败悬于一考,多年的.努力却在最后的高考分数上来判断你是不是人才。高考是考不出个人素质修养、社会实践、操作技能以及创新思维等内在更加重要的素质。但对于现行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竞争机制,又迫使不得不把精力耗费在应付应试教育上,而忽略了全面素质的培养。这种人才培养方式,阻碍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在这样的体制环境下,怎么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与创造性的“杰出人才”呢?2.“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人才筛选机制问题。

目前,我国高考体制中,人才选拔机制问题主要体现在考试公平上。但是从学习第一时间开始到筛选、录取这一过程剖析,就会发现存在许多隐性的不公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

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其地方教育资源、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源配置也极不均衡,东西部的差距尤为明显。无论从办学规模、硬件设施上比较,还是从教学质量、师资配备软件设施上分析,这种差异现象更是明显。

名师都往发达城市、高等名校流动,城乡教育质量两极分化,学校与学校间的差距越加明显。这些都在左右着考试的公平性。

(2)国家各地区、政策差异大。

有一则消息:“清华大学迄今为止二十多年间,投放于北京市的招生名额始终超过江苏、安徽、湖北、四川四省总和,复旦大学在上海市的招生数占招生总数的40%,浙江大学在浙江省招生数占招生总数的70%”。从这则消息上不难反映出,国内重点大学已成为地方重点大学,本省招生数量大,分数及要求相对宽松。同等的分数,本省的可以直接录取,而外省的由于招生份额小,报考人多,竞争激烈等原因与重点大学失之交臂,造成起跑线相同、终点不同的不公平情况。

录取指标地区间的不平衡造成了各地高考分数线的极大悬殊,,北京文科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是524分,上海是464分,江苏是345分;而河南是532分,河北是539分,山东是606分。一样的分数,因不同地区不一样的录取分数线,而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出现了高考人才选拔制度的不公平性。

20××年北京报名人数10.1万人,录取率79.5%,而河南报名人数95.9万人,录取率只有58%,不同地区,录取率差异大,再次出现了高考人才选拔制度的不公平性。

篇4:论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论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在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时代,正当是我国经济处在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这使我们的企业资本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是由过去传统的以机器资本、货币资本为主,转向以智力资本为企业增值活动的主要基础和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形态向以高科技为内核的知识经济转变时,世界各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争先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使这一崭新的产业经济时代即将诞生。

在我国为迎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从中央到地方都引起了高度重视;曾在2月生日,江泽民总书记就中科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作了重要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196月1日江泽民主席在接见中科院、中国了程院部分院士时;又强调指出:“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小平同志曾从世界大局来看中国的发展问题时突出地讲、机会难得、人才难得”;同时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战略口号,可预见,知识经济必将成为即将来临的二十一世纪的主导性经济形态,这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大。而目前知识经济在我国的理论界、企业界及各大专院校都引起了高度重视和探讨,尽管这样但它还是在我国处于启蒙、发展、舆论、宣传阶段,有很多问题有待探讨。

一、知识经济与人力(人才)资源的内涵及二者的关系

何谓知识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知识经济”一词源自当代对知识和科技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再认识。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型中,人们总是认为生产规模取决于所用生产要素的数量,特别是劳动、资本、设备和自然资源的投入额,其核心是资本积累,但自从本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进步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这促使了我们经济学家认识到未来经济增长将更直接地取决于知识的投资。这样,原有经济增长模型的内涵就必须进行重新界定。而知识经济是以对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以科技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和相对应的概念,农业经济以耕地和劳动人口为基础,而工业经济是以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为特征,传统意义上的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落后于高知识含量和高技术附加值产业发展的速度它与以往的经济形态不同的是它不是主要以物力资源和人的体力为依托的经济;而是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以高科在支为核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新的财富,以人的知识和智能为依托经济,是以知识为资本;为分配依据来发展经济的。

知识经济理论形成于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但是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形态来确立则是90年代后期,是按照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一九九六年发表的年度特别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文本中的定义而确定。而人才资源开发理论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范畴早在1935年美国经济学哈佛大学教授沃尔什就在一篇名为《人力资本观》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紧接着196O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于美国经济学年会上以会长身份发表了题为《人力资源投资》的著名演讲,一举震动西方经济学界,这标志着人力资本理论的正式诞生。西方经济认为,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并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来表示的非物质资本,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其表现为人的知识、技能、资历、经验和熟练程度,即表现为人的能力和素质。人的能力和素质是通过人力投资而获得的,因此,人力资本又可以理解成是对人力投资而形成的资本。既然人力是一种资本,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对其投资必须会有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力资本是劳动者收入提高的最主要源泉。因此,人力资本的大小、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表现为人力所有者――劳动者的收入。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知识的主体,他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关键要素,因此,高素质的人力就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长期统计资料表明,人力资本投资的扩大,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越来越重要的源泉。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人才)资源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知识不断被劳动者所掌握和应用;为企业家去拓展事业而不断创新。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人的素质和能力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从高科技研究开发,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技术知识在生产中的运用以及Ub识的沟通和服务,都离不开人。因此,我们认为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知识经济的主体是人人是企业最大的资产,它是应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把生产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因此,现代企业的管理理论认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主体是人,人是帐单上看不到的资产,在整个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第一生产要素(生产力要素包括劳动者、管理手段、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组织、管理等);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包括我们生产、经营、生活方式的变化,给人们的需求从解决温饱到高层次的需求,在现念上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这些变化正是人力(才)资源开发所要解决的问题。人力(才)资源开发强调人才资源是有价值的资源,对于个人价值不只是物,而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直接贡献和敬业精神;以业为荣,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一个方面,在我们现代企业管理中笔者认为,管好人,用好人,就是现代企业管理。用人之长,容人之短知人之所长和用人之所长;是合符人性的,对人不在于因人设事,而在于因事用人,在知道用人之所长的同时,必须容忍人之所短。这是用人之道,也是我们企业文化的精髓,企业文化是具有企业特色的理论文化,如科学、教育、文艺、价值观念等,所谓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职工的行为取向和思想取向,而人的行为文化和思想文化素质以及精神形态,直接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因此在我们企业整个管理过程中,人的可变性活力最大。古今中外文化可证明这一点。远在我国古代孙武在《孙子兵法》《谋功》里指出 “上下同欲者胜”,孟子强调:“天时地利不如人和”,《孙胶兵法》、《月战》则概括为“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唐太宗概括为“凡事皆需务本,国以人为本”;毛泽东同志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人的因素第一”,可见人是发展生产力诸要中的第一要素,是企业的主体。再从国外,美国、日本谈起,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从德国、西欧引进了很多的科技人才,使他们的经济飞跃起来。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他们的企业管理仍是落后的,可在一九EO年后,日本引进美国的管理理论原则技术,同我国的“汉学”与a本传统的“和学”努力进行融合创新,创造了日本新的管理模式致使当今日本经济飞跃发展,因此;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应充分重视人的价值,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根本。

管理不现代化;就不能利用管理这一极为重要资源去振兴国家的经济,在我国的管理,不根据中国的国情去认真的引进西方的管理理论、技术;对于我国的经济和民族工业难以发展,在二十一世纪要赶上世界先进发达国家,就会成为泡影。因此,我们应对西方先进的现代管理理论、原则、技术;要认真的去引进、消化、坚持改革、创新,从我们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实行古今中外的融合创新。

把传统的企业管理引向新兴企业管理,把传统的生产经营引向现代生产经营型,把传统经验管理与现代科学管理复合化。使我们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在经营观念、经营方针、经营范围、经营管理方法、经营战略等方面,都要有个根本性的变化。

要实现上述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充分重视人的价值,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方面挖掘企业人才的潜力,所谓精神文明方面就是树立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物质方面,即企业应在收益分配上遵循等量贡献,获得等量报酬的.原则,切实引入“人力资本”范畴,建立创新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激情,把广大职员的意愿、力量、智慧有机地结合成为统一的一个整体来努力奋斗;大胆探索创新,收集信息,开发新技术,去应用和开拓、创业,最后实现我们的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还在于人才的开发和使用,因此笔者认为人力资源,在企业中,没有开发利用,就没有进步,没有储备和使用就没有发展,这关系着我们事业的成败。要认识到当前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是我们新世纪知识经济中的主体,是一种新的理论和新的概念。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开发

开发人力资源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基础教育;二是继续教育,也就是说怎样把在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今天发展经济的高素质人才。在校教育方面,首先应加大教育投资模式的转变力度,增加整个社会的投资额,鉴于目前国家财政的局限性,我们可以通过社会(企业和个人)对教育事业的投资,主要用于高效的科研合作上。

其次,加快教学计划的结构性调整工作;重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此,要改变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传统教育模式,过分强调理论和记忆,损害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笔者认为:在本世纪学校教育应把理论、技能和实际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把学校与社会企业办学联系起来,培养现代企业办学生产所需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有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此外,还需制定人才的再培训计划和终身培养制;使之做到科技的不断革新和在生产和社会的广泛运用。目前每个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一生的需要。因此,应构建一个面向市场、面向产业结构调整,能够主动响应创新潮流的教育和培训网络体系,是提供合格劳力者的必然条件,重点应把高校和科研基地与企业单位和政府联手发展;这样既提高了人的技能水平,又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同时推行了我国知识经济的高效运行。

在社会教育中,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是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对此,应注意以下若干方面:

第一、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应着眼于智能型人才的开发。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企业经济生产活动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信息、知识、科技和创造力,而这些资源的生产者只能是智能型人才,企业成败的关键依赖于既掌握高深专业知识;又能利用资讯科技进步,获取宝贵的前沿信息当作决策依据。为顺应这种未来趋势,企业必须首先着眼于智能型人才的开发,着重于人的思维方式的再造和创造性才能的培养,更重视职工整体、系统、权变思维方式的训练,培养职工的5同察力、创造力、判断力,形成职工“整合式创新才能”,使职工能运用资讯科技、信息、知识和自己的判断力来对企业面临的复杂问题作出正确决策,以创造性地解决面临的“动态性复杂 问题”。

第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应着眼于 人的健康人格的培养,包括持久工作热情;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人际关系的协调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第三、从企业发展战略、产品生命周期和产业发展规律制定人力资源开发的动态策略和政策及企业自身发展战略事前规划与之适应的人力资源需求的总体计划,使人才供给紧随企业发展步骤。同时依据产品生命周期和产业发展不同阶段人才需求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开发培训

第四、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与人才的招聘。人才的招聘、选拔、培养,必须采用科学方法和途径;人才竞争取胜的关键是人才是否为“真才”,应采用科学的测量工具和手段;如智能测量、人格测量、情境模拟测验、评价中心等科学方法,当成我国企业人才资源开发的选录手段。在培养人才方面强调企业与高校在教育科学上的对口合作,产学协调,有利于对企业管理的系统,整体思维和缩短人才的培养周期。

第五、主管教育部门应把专业学校与企业自办的培训结合起来,使两者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激励的良性循环运行机制,把过去偏重理论的观念改为“求实”、“求新”、“求特”的理论与运用;并发挥其专业学校的多功能作用,为社会市场和成人学习提供培训教育服务。

篇5:知识经济与战略管理会计的论文

知识经济与战略管理会计的论文

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新态势,即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正被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所取代。按照经合组织于提出的定义,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建立在知识创新和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之上的经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科技高速发展,企业国际化趋势加快,全球竞争愈趋白热化。传统的管理体制在这种新形势下,逐渐显得滞后。由此引发出一场管理上的变革——战略管理。这种管理上的变革导致在会计上,尤其是管理会计上的不适应,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

一、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

首先,传统管理会计提供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日趋下降。当今企业财务报告系统的程序和期间所产生的管理会计信息,对于经理人员的计划和控制决策,为时过晚,过分笼统,还歪曲事实。管理会计着重于收集财务交易系统的信息,公司管理当局所使用的许多信息最初是为财务报告目的而收取并汇集的;多数成本系统主要为部门和企业按月编制损益表,而任何一期的会计报告在下一期中间才能呈报。这些信息的滞后对管理者的决策已毫无用处。传统管理会计长期以来一直假定企业为一个简单化的主体,于是在成本分配、投资决策时所用的方法比较主观,往往以众多的假定为前提来分析现实企业的运作。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生产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复杂化,传统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与企业的实际数值之间的离差越来越大。信息的失真使得管理会计的决策支持功能松劲,进而使得企业管理的各项决策严重受阻。

其次,不能适应新制造环境的变化。传统管理会计的观念,没有与现实的全面质量管理、及时适量生产、存货控制以及电脑控制系统和灵活生产制度等同步发展。它不能适应高新技术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产品开发寿命周期短的、小批量的高新技术产品公司的需要。现代产品的一个趋势就是很快的过时性。许多产品的寿命周期几年,有些仅为一年或更短。许多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不是靠产品的低成本生产,而是靠产品更新。企业成功的关键是推出高性能,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低成本并不是很重要的,而传统的业绩评价始终以成本为中心。在新制造环境中,标准成本的作用值得怀疑。对于短期成本控制,直接人工成本在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且基本上属于固定成本,对直接人工成本进行差异分析没有多大意义。大多数制造费用与短期的业务量变动不具有相关性,所以传统的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并不能为短期成本控制提供有用信息。

再次,管理会计研究领域的陕隘,易使管理人员的行为短期化。传统管理会计研究的对象,一般只局限于大量生产以及工艺技术和产品成本都趋于稳定的、成熟的老产品,很少研究新产品的设计问题。实际上企业要创造一个低成本的生产环境,产品设计是关键。另外,它注重财务会计所提供的数据,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通过控制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这会造成管理决策上的短期性:只注重短期的成本降低,而未能从长远的、持续地降低成本的策略上考虑。

二、知识经济对传统管理会计的挑战

从20世纪中叶开始的、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使得整个人类逐步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它的来临对传统管理会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科技知识的不断创新,导致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投入期和成长期对产品利润的赚取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其产品的成熟期和衰退期时间很短,给产品设计、开发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这决定了企业产品风险管理的重心应超前提到设计阶段,而不是经营阶段。相应地,成本管理的重心也由成本控制转向成本计划,从而成本估计和预测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了。

此外,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办公的日益自动化,大大减少了传统的“垂直型”管理的链条。从而,中层管理人员的数目减少,最高决策层可直接与最基层管理人员相联系。这无疑加大了基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和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的责任。因此,重塑对基层管理人员实行有效激励与约束的机制,减少代理风险,要求在责任会计等方面进行创新。

(二)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是人力的素质和技能。然而,传统管理会计特别重视管理客体——物质资源的计价和管理,很少讨论管理主体因素——人力资源的计价和管理。目前虽有一些学者研究人力资源会计,但停留在理论分析上居多,能实际应用者很少。一个企业的组织管理,不外乎财力、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有效运用。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在这几种资源中,人力资源最为重要。在企业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经营的成败关键在人。而传统管理会计忽略对人的研究,这无异于“舍本逐末”。管理学家梅亚曾强调:“能够成功的企业必定是那些有效运用企业人力资源以创造最佳工作机会的企业”。可见管理会计目标的实现决不能脱离对人的计量与管理。

即将到来的21世纪,知识经济将在国际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成功的企业管理战略就是要创造和保持持久的相对竞争优势。管理会计应该指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相对地位,提供有利于企业针对竞争进行战略调整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如产品质量,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程度,从接受订单到交付使用的时间等)。如果管理会计报告中包括市场占有额等非财务信息,就会提高管理会计的相关性。此外,超出会计主体范围本身,联系竞争者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与外部竞争者的比较来研究本企业销售额、利润和现金流量的相对变化,对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更有意义。但是,传统管理会计未能提供和解释这些有用信息。

三、面对知识经济的战略管理会计

近来,管理技术、生产技术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战略管理的观念和技术日益受到瞩目。但是强调会计信息使用者内向性的管理会计,却仍使用传统的成本会计制度作为分析的基础,并没有特别注意如何使用会计信息支持战略管理。波特曾批评传统会计系统对价值链分析没有帮助。直到80年代后期,在英、美、日等国学者的大力倡导下,管理会计才开始与战略相结合,形成了以战略为重点的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发展史上的这一飞跃,必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关于战略管理会计,最早是由英国学者simmonds于1981年在“战略管理会计”一文中提出来的。在该文中,他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用于构建与监督企业战略的有关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的提供与分析。”从此以后,人们沿用了这一名称,但对其定义却未达成统一的共识。wilson等人在《战略管理会计》一书中,更加明确地将其定义为:“战略管理会计是明确强调战略问题和所关注重点的一种管理会计方法。它通过运用财务信息来发展卓越的战略,以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更加拓展了管理会计的范围。”换句话说,战略管理会计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运用“竞争者会计”、“相对成本动态分析”、“顾客盈利性动态分析”以及“产品盈利性动态分析”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提供有关企业产品劳务市场、竞争者成本资源与成本结构等财务信息,并进行深入分析,以便监视各个期间企业及竞争者的战略。它能够从战略高度正确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是非、得失与功过等,从而力求高屋建瓴地确立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战略优势地位。

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更能经受住知识经济时代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外向性特性。增强对环境的应变性,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战略管理会计关注外部环境,收集其主要竞争者过去和将来的战略经营方针;市场占有率如何;最近的变化情况;竞争者产品如何定价,趋向如何;他们采用什么销售方式,投入费用水平怎样等信息,并加以分析、预测和估计竞争者的各方面经营状况,从而帮助企业管理部门制定出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特别强调各类相对指标或比较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如相对价格、相对成本、相对现金流量以及相对市场份额等。在应用其它管理会计方法时,如量本利分析,也应结合竞争对手进行。总之,就是要评价企业外部环境,确定形成时机和产生恶化环境的战略因素;评价内部环境,确定战略优势与薄弱环节,提供企业实力的有关资料。

(二)注重企业长期战略中的成本战略研究。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进行全方位监督的过程。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作业影响动因,动因影响成本。成本动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企业生产作业有关的成本动因,如存货搬运次数;另一类是与企业战略有关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经营多元化、全面质量管理以及人力资本的投入。相对于作业成本动因而言,战略成本动因对成本的影响更大。因此从战略成本动因来进行成本管理,可以避免企业日后经营中可能出现的大量成本浪费问题。一般来说,企业可以通过采取适度的投资规模、市场调研、合理的研究开发策略等途径来降低战略成本。另外,目前西方企业的成本战略有着强烈的市场导向性。在英国,有63%的管理会计师在新产品基础设计阶段,根据竞争对手的产品来预估产品的每一部分,在现有工艺基础上,将这些累加起来,以便建立有利于自己的成本战略。

(三)具有全面性特性。战略管理会计研究的范围更加开阔,从而提供了更及时、更广泛、更有效的信息。它既重视主要活动,也重视辅助活动;既重视生产制造,也重视其他价值链活动,如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后勤服务等活动;同时,它既着眼于现有的活动,即经营范围的活动,还放眼于各种可能的活动,如扩大经营范围的前景分析等。传统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更多的是财务信息,而战略管理会计由于视野开阔,则大量提供诸如质量、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等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另一方面,电脑化的信息系统使得编制管理会计业绩报告的时间大为减少,使得管理会计在问题发生的当时或当天就能提供相关的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分析提供了可靠基础。

实践证明,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仅仅依靠“内向型管理会计”已大大落后于时代潮流。因而需要审时度势,使管理会计站在战略的高度,面对全球以取得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来分析和探讨有关问题。但也必须看到,目前战略管理会计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还需作大量的研究工作,使其能形成一种有效机制,借以帮助企业领导者进一步改进战略决策,提供更重要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为面向剧烈市场竞争的企业出奇制胜、兴旺发达提供更有力地信息支持。

篇6:论知识经济的社会文化观与现代管理会计

论知识经济的社会文化观与现代管理会计

一、知识、知识经济问题的社会文化观

关于知识经济问题,是我国学术界当前正在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总的说来,讨论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它的技术层面,很少涉及到它的社会文化层面。

什么是知识经济?现有相关文献的阐述大同小异,多是引用“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下的定义。

我个人的认识是:“知识经济是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其基本特点表现为它是以人的创造性知识(广义理解的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从而使经济的发展不再属于资源依赖型,而转化为知识依赖型(依赖于人的知识的发展程度)。由于地球上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人的头脑中的知识却可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因而知以经济作为知识依赖型的经济,自然就可保待长期持续发展。”

现在的问题是:上述关于知识经济的界定中,广义理解的创造性知识怎样才能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呢?这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胄先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即涉及到“非人性化”(dehumanized)与“人性化”humanized)的问题,如果知识经济只涉及到非人性化的技术问题,那就只能称之为技术经济,而不是知识经济;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创造性知识是人的创造性思维的结晶,是人的大脑的产物。但任何人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人,而是作为“社会人”以至“文化人”而存在,总是生活在定的社会关系中。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人的大脑能个能独立自主、精神焕发地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相应地产生创造性知识,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它首先同人们所处的大环境、人们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条件有着直接的联系。这是因为,“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往往表现为具有超常性(不墨守成规)、它有个性(独出心裁)、富有开拓精神、独创性与灵活性。”而要使真正具有上述特征的创造性思维得以自由驰骋,从加使异彩纷呈的创造性知识得以源源不断地大量涌现,又有赖于与此相适应的催人奋进的社会大环境的激发和孕育才有可能实现。这也正是至今仍有许多人总是带着极其美好和仰慕的心情,追思我国公元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和西欧14世纪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这是中、西文化史上的两个黄金时代,都是真正的“思想大解放,科学、艺术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创造的时代,也是科学、艺术上英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时代。”这两个中、西文化史上黄金时代所产生的订多出类拔萃的大师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闪耀的思想光辉,可以看作是他们所处的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反映,至今仍熠熠生辉,令人无限敬仰。

关于创造性人才(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辈出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我国晚清大学者龚自珍对此也有极为深切的感受。从他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九州生气情风雷,万马齐暗诚可哀。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可以看到,其中的前两句充分反映了他对封建社会末期的思想禁锢压抑了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无限惋惜和哀叹。而后两句则充分表达了”他强烈要求进行社会变革,为创造性人才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的热切追求和无限向往,因而他的这一寓意极为深刻的诗篇,就是今天读来,也足以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由于知识是人的头脑的产物,是同每个人的精神状态紧密联系的,因而它就决不可能是单纯的自然科学技术问题,而应首先看作是社会文化问题。发展知识经济,使它真正为人民造福,首先要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格的独立和人的尊严,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做到以人为本、技术为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为促进知识经济迅速而健康的发展,提供无穷尽的精神和智慧的源泉。

二、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同宏观与微观经济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

(一)从宏观上看

首先要明确,在我国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要形成和发展知识经济,是完全不可能的。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如果没有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推动,以加速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扑面而来的以创造性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将无法在我国生根、发芽和结果,从而使我国又将失去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即导致我国经济的发展将无法融入世界性知识经济发展的大潮流,而陷入步履维艰的困境。

那么,知识经济为什么必然会同我国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水火不容呢?

从社会文化观看,须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谈起。

关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正如“毛泽东在其所著《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一定的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和经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当时,根据毛泽东提出的‘一边倒’的国策,在经济上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主要特点是:采用国家所有制,所有企业除极少数属于集体所有外,都属于以国家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国家通过下达指令性计划进行‘大统一’的直接管理;在财务上实行‘统收统支,统负盈亏’,企业没有独立自主的经营权。经济体制上的‘大统一’,要求文化上的‘大统一’与之相适应。‘大统一’的文化,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出一元性、依附性和驯服性的显著特点。

一元性是指强调‘社会本位论’,个人作为社会整体的一分子,不应有独具‘个性’的自我追求,个人的人格独立和正当利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要求每个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否则,就会被诬为‘个人主义’严重而受到批判。

依附性与一元性相联系,强调任何人不能游离于一定的社会组织之外,其工作和生活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组织,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层层依附于上级的金字塔式的依附网络。

驯服性是指强调个人对组织必须绝对服从,不容任何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有任何‘越轨’之处。要求人们以做组织的‘驯服工具’为荣。

这种‘大统一’的文化,一方面将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社会成员中极少数先进英雄模范人物‘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相等同,严重脱离社会客观实际,势必导致‘假、大、空’风气的滋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它对人的‘个性’的扼杀,也对社会成员主动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起到严重的窒息作用。”由此而形成的知识界“万马齐暗”的局面,怎么有可能为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无限生机的精神动力与智慧源泉呢?

市场经济体制则与此不同。它是建立在自由而普遍的商品等价交换的基础上的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其基础是确认交换双方地位的平等,并不因金钱或权力、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而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又有利于调动人类可贵的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即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第一》)和“止于至善”(《大学・孔经》)的精神,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就表现为力求达到永无止境的更加完美境界的精

神。经济生活中这种精神的发扬,有助于促进人的人本立场、主体意识和人性智慧的回归。从而可以为知识经济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奠定牢固的人文基础。

从以上关于知识经济形成与发展宏观基础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它所涉及到的首先是社会文化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对有关问题如果不从社会文化的大视野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就有可能使人们的认识陷入机械论或工具论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二)从微观上看

再从微观上看,在企业内部建立合理的权力结构,实行真正民主的、人性化的管理,借以为知识经济在企业内部奠定微观基础,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也走了一段很长的弯路。本来西欧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The Renaissance)和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所倡导的“人本主义”和“天赋人权”的思想,已经促成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使广大公民(citicens)至少从理论上看,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如可参与议员和总统的直接选举等等。可是,在企业内部,长期以来,所实行的仍然是纵向的专制独裁式的集权化管理,广大员工仍处于无权的状态,他们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为等级森严的官僚体制所控制。从而使广大员工在企业内部的主人翁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智慧和创造力,因受到种种压制而无法充分发挥。

如不彻底改变这种情况,知识经济在企业内部的落实自然无从谈起。

本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企业内部兴起的“产业民主运动”(Industrial Democracy Movement)正是以彻底改变上述违反历史进步潮流的情况,作为其基本出发点。“‘产业民主运动’认为,企业内部传统的专制独裁式的管理等级制度所形成的管理权力结构,必须作重大的、带根本性的变革,使之与反映历史进步潮流的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相适应。即认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所提出的‘人本主义’和‘天赋人权’的思想,不仅要体现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同时也应体现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广大员工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处于无权的状况必须根本改变,要在企业内部实行‘产业民主’,将原来纵向的专制独裁式的管理转变为横向(扁平式)的分权化的民主管理,借以使员工和经理人员处于平等地位,享有同样的参与权力,把人本主义、民主管理的思想贯穿于企业管理过程的始终。从而使企业真正成为一个民主的、人性化的组织(Humanized Organization)。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充分发挥出来。”为知识经济在企业内部生根、发芽、结果形成广泛的人文基础。

三、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将对现行管理会计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一)企业经营目标的多元化问题

企业经营目标是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会计,作为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的“决策支持系统”,其一切活动,也应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中心,力求能卓有成效地促进和服务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应怎样界定企业的经营目标?国内外各相关学科的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我认为,其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又同人们对人性(personality)怎样认识有着直接的联系。

大家知道,美国学者 Abraham H. Maslow是研究行为科学的先驱者之一,他在本世纪4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5个等级,依次是:①生理的需要:是指衣、食、住等人的基本生活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是指人的生活及其生命、财产能得到安全保障的需要。③友好与归属的需要:是指人进入组织后,组织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友好相处,成员对所在组织形成归属感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是指人应受到尊重,在组织中形成自重、互敬的良好气氛,进而激发人们对所从事的工作产生自豪感的需要。⑤自我实现(Self-actuality)的需要:是指人对完成自己矢志献身的创造性事业,可从中得到最大自我满足的需要。这种自我实现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以上5个层次的需要,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

我感到,对 A H.Maslow的理论.也可从另一角度来领会,据以把人依次分成三种类型,即经济人(Economic man)、社会人(Social man)和文化人(Cultural man)。意思是可粗略地认为:侧重于第1、2层次的人属于“经济人”;侧重于第3层次的人属于“社会人”;而侧重于第5层次的人属于“文化人”;而第4层次则介乎第3层次与第5层次之间,既同“社会人”有关,也同“文化人”有关。

对人的类型作这样一种分类,有什么重要意义呢?我认为可以作为确定企业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作为由员工组合而成的企业整体经营目标的客观依据。

具体地说,在工业经济发展的前期,本世纪初以泰罗为代表的管理学家认为,企业的组成人员,都是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进行活动的“经济人”。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也遵循“经济人”的行为准则。因而企业整体的经营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对员工的激励也主要运用经济激励机制。

当工业经济发展到较高级的阶段,行为科学家则认为,不能把企业的“组成人员看作是只寻求经济利益的‘经济人’,而应把他们看作是具有感情、思想、需求。爱好和主动性、能动性的‘社会人’。因而认为,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单位,是一种社会的有机联合体。在这种社会有机联合体中,不存在像‘利润最大化’这样一个单一的可以普遍适用的经营目标。从长远的观点看,应把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看作是它的总体目标。……必须努力消除以‘利润最大化’为单一目标可能导致企业侧重短期行为的种种消极因素。除利润之外,还必须同时在科技开发、产品开发、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人才开发、生产安全、技术装备水平、生活福利设施等各个方面同时下功夫,才有可能为企业长期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奠定牢固的基础。与此相联系,企业的员工作为‘社会人’,不是单纯‘经济人’,他们的个人目标也是多样化的,应包括心理、社会和经济需要等各个方面,并不会以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作为其唯一目标。因而,对人们的激励因素也不能局限于经济因素,而应同时包括心理、社会和经济等各个方面。”

当工业经济进一步向知识经济转变,企业的组成是以高智力的员工为主体,他们已经达到‘文化人’的崇高精神境界,企业作为由文化人组成的集体,它们的生产经营当然不会以工业经济后期“企业本位”的多元化因素作为经营目标,更不会以工业经济前期所采用的“单一的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而会适应“文化人”的特点和要求,采用以服务于“社会本位”的更高层次的多元化因素作为经营目标。这种更高层次的多元化因素,从根本动力上看,必然

是以非功利性因素作为主导。这是因为以“文化人”为主体组成的知识经济社会,是高度文明的社会,根植于这种大环境的企业,自然会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恢宏的气度,力求应用它所拥有的巨大优势,不断为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创造尽可能多的新价值,借以为解决社会面临的诸如资源、环境、教育等众多问题,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作出尽时能大的贡献。

总括地说,企业的经营目标,从“单一的利润最大化”,到“企业本位的经营目标的多样化”,到“社会本位的经营目标的多元化”,反映了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其中,财务会计能最直接有效地为实现较低层次的

企业经营目标--“利润最大化”服务,而管理会计则有更广的活动空间,即可为实现较高层次的企业经营目标--“企业本位的多样化的经营目标”和“社会本位的多元化企业经营目标”服务。特别是能更有效地为较高层次的根植于知识经济社会的“社会本位的多元化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服务。

(二)“决策支持系统”从为“金字塔式”的“决策系统”服务转变为同时为“倒金字塔式”和“金字塔式”的“决策系统”服务

我们曾较早地撰文论述管理会计是“决策支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首要职能是从事决策的研究工作。问题在于:我们原来在这一方面所作的论述,是以纵向的金字塔式的集权化管理模式为基点的。因而对“决策支持系统”如何进行决策研究,是把重点放在如何为企业最高领导人进行最终决策的金字塔式的“决策系统”提供信息与智力支持。这种认识显然是很不全面的。因为它既不符合“产业民主运动”的要求,也同知识经济形成与发展的总趋势不相适应。因为知识经济既然是以人的创造性知识作为最重要的核心生产要素,而知识又是深藏于广大员工大脑中的精神财富,是不可能依靠外力的强制(如通过上级的发号施令)把它挖掘出来的。唯一的办法,是形成一种新的有效的机制,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员工自身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动力,使他们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宝库都能转化为企业取之不尽的创造源泉。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改变企业管理原来的权力结构,即从纵向的集权化、控制性的管理转变为横向的、分权化的民主管理,以基层作为管理权力的基点,真正确立广大员工的主体地位,赋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知情权和参与权,即坚持员工本位的原则,使每个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有权依据他们直接了解的情况,善于审时度势,适应情况的变化自行进行决策,形成“倒金字塔式”的决策体系,并在其运作中形成一种以”自主管理”为基础的“自行调节”、“自行控制”、“自行适应”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极大地提高企业对客观环境、条件变化的灵活反应能力,从根本上消除在集权化管理模式下凡事要层层请示汇报才能采取行动、势必贻误稍纵即逝的时机而造成损失的严重缺陷。

在建立了“倒金字塔”决策体制以后,企业的高层领导应怎样实现其领导职能呢?我认为,宜实行较为超脱的、富有感情色彩的“鼓舞性领导方式”(Inspirational leadership)或称“支持性的领导方式”(Supporting leadership),进而收到“官闲民乐”的效果。这里所说的“官闲”,并不是指采用“倒金字塔式的决策体制”,企业的高层领导可以无所事事,而是指他们应尽量避免去直接干预其所属各层次、各单位广大员工所从事的日常具体事务,而应集中主要精力去研究企业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大问题,从宏观上对企业整体性的发展进行高屋建瓴式的谋划;而“民乐”,则指广大员工在遵循企业总的经营规范的前提下,可以独立自主。心情舒畅地开展工作,而不致于经常受到外来的种种无谓的干扰。这样,就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一种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的条件,有助于促进广大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尽所能,才思泉涌,从而创造出尽可能优良的业绩,为企业整体的健康发展作出尽可能大的贡献。

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系统,应怎样做才能同上述新的决策体制的要求相适应呢?我认为,上述新的决策体制对“决策支持系统”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因为前者要求后者:

既眼睛向下――为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广大员工提供动态追踪式的瞬时信息沟通网络,为他们进行日常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智力支持。

又眼睛向上――为企业高阶层领导进行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决策提供信息、智力支持。

这样上下结合,使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战略与战术互相贯通,就可收到最优的整体效果。

(三)管理会计将从“财务会计”的“二维结构”向“三维结构”转变,走上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会计的发展变化同它所依存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会计发展史作一简单的回顾,可以看到,从它的基本结构上看,已经完成了从“一维结构”向“二维结构”的发展,即从“单式簿记”向“复式簿记”的发展,这一发展历程,是同从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向以生产社会化为基础的工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现在我们面临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新时代的转变。由于知识经济是以创造性知识为其核心的生产要素,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原有的工业经济,于是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从会计上看,依靠财务会计原有的“二维结构”模式是无法解决的。因而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管理会计要突破财务会计“二维结构”的既定框框,转变为在“三维结构”模式的基础上,走独立发展的道路,这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较具体地说,从历史上看,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 的农业经济,生产出来的东西消费以后,如果还有剩余,是以“资产”的形式存在,不管是农民,还是地主,只会把所占有的资产积存起来,甚至把它埋在地下也就是他们只会存钱,不会用钱,更不会把所占有的资产拿去投资,使资产转化为资本,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像“资本”或“投资”这样的经济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占有资产的人要利用会计记账,只要用“一维结构”的单式簿记就够了,因为要掌握资产占有量的增减变化,只需要了解期初原来存多少,本期新收到了多少,本期用掉了多少,最后得出期末还存多少、用公式表示,就是:旧管+新收-件除=实在,十分简单明了。

我在1994年写的为纪念帕乔利“复式簿记”发表500周年题为“帕乔利对复式簿记的历史性贡献为此后会计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的文章中,曾把会计体系比作是“一棵枝繁叶茂、繁花似锦的树”。现在再以此为基础作进一步展开。我认为,从会计结构的发展看,可以这样来理解。

篇7:论知识经济的社会文化观与现代管理会计

论知识经济的社会文化观与现代管理会计

一、知识、知识经济问题的社会文化观

关于知识经济问题,是我国学术界当前正在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总的说来,讨论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它的技术层面,很少涉及到它的社会文化层面。

什么是知识经济?现有相关文献的阐述大同小异,多是引用“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下的定义。

我个人的认识是:“知识经济是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其基本特点表现为它是以人的创造性知识(广义理解的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从而使经济的发展不再属于资源依赖型,而转化为知识依赖型(依赖于人的知识的发展程度)。由于地球上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人的头脑中的知识却可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因而知以经济作为知识依赖型的经济,自然就可保待长期持续发展。”

现在的问题是:上述关于知识经济的界定中,广义理解的创造性知识怎样才能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呢?这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胄先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即涉及到“非人性化”(dehumanized)与“人性化”humanized)的问题,如果知识经济只涉及到非人性化的技术问题,那就只能称之为技术经济,而不是知识经济;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创造性知识是人的创造性思维的结晶,是人的大脑的产物。但任何人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人,而是作为“社会人”以至“文化人”而存在,总是生活在定的社会关系中。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人的大脑能个能独立自主、精神焕发地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相应地产生创造性知识,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它首先同人们所处的大环境、人们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条件有着直接的联系。这是因为,“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往往表现为具有超常性(不墨守成规)、它有个性(独出心裁)、富有开拓精神、独创性与灵活性。”而要使真正具有上述特征的创造性思维得以自由驰骋,从加使异彩纷呈的`创造性知识得以源源不断地大量涌现,又有赖于与此相适应的催人奋进的社会大环境的激发和孕育才有可能实现。这也正是至今仍有许多人总是带着极其美好和仰慕的心情,追思我国公元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和西欧14世纪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这是中、西文化史上的两个黄金时代,都是真正的“思想大解放,科学、艺术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创造的时代,也是科学、艺术上英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时代。”这两个中、西文化史上黄金时代所产生的订多出类拔萃的大师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闪耀的思想光辉,可以看作是他们所处的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反映,至今仍熠熠生辉,令人无限敬仰。

关于创造性人才(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辈出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我国晚清大学者龚自珍对此也有极为深切的感受。从他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九州生气情风雷,万马齐暗诚可哀。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可以看到,其中的前两句充分反映了他对封建社会末期的思想禁锢压抑了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无限惋惜和哀叹。而后两句则充分表达了”他强烈要求进行社会变革,为创造性人才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的热切追求和无限向往,因而他的这一寓意极为深刻的诗篇,就是今天读来,也足以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由于知识是人的头脑的产物,是同每个人的精神状态紧密联系的,因而它就决不可能是单纯的自然科学技术问题,而应首先看作是社会文化问题。发展知识经济,使它真正为人民造福,首先要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格的独立和人的尊严,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做到以人为本、技术为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为促进知识经济迅速而

[1] [2] [3] [4]

篇8:旅游与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旅游与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旅游与酒店管理等服务行业迅速发展。市场化的需要对专业学生的综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工作中的比重,强调重基础、强能力的素质教育,拓展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重点。现就目前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对部分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多的活动在中国举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职业院校的培养重点,通过一系列的实习、专业实践让学生掌握专业应用知识和技能,更加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旅游和酒店工作的管理。

一、高职旅游与酒店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同时带动了酒店服务相关行业的迅速兴起,现代旅游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尽管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但是旅游发展中的很多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与旅游管理相关的专业人才缺乏,综合能力较差,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脱节。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重视不足、教学设施缺乏等问题都制约着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一)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不合理

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一些高等院校师资力量有限,有的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更是刚刚成立,对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高等素质教育理念愈来愈严格,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市场更加规模化,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教学体系的改进,培养的专业人才将跟不上行业发展的变化。

(二)对旅游与酒店管理实践教学缺乏重视

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实践、管理以及服务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上理论知识积累,还需要完备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和长期的培养计划。学校制定了社会实践的相关制度,但是并未在真正意义上重视,缺乏健全的实训基地,在社会实践的落实和实践经费的重视方面都是很不足,有些学生和家长对实践教学也不重视,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想方设法的逃避,使实践教学工作的难度重重。

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是一科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合理的设置实践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旅游服务、酒店服务技能,很多高校对专业理论课程的教授还算重视,但实践教学落后,学生空有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束手束脚,效率低下,错误百出,对学生、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不完善

学校实践教学设备缺乏是很多高校的现状,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受资金和场地的限制,实践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水平和效果不明显。纵观所有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实习一般都是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时间在半个月到三个月不等,由任课老师或者辅导员带队进行,从开展的时间和方式来看都是不够科学和规范的。毕业实习是每个大学生必须经历的实践,但是很多学校除了毕业实习外没有别的实践教学过程,在培养人才的模式中应该将暑假实践、社会调查、学校志愿者活动等纳入学生的必修课程,综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现今,我国教育大力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但是还没能在深层次上与相关企业建立互惠互利、双赢共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国旅游与酒店管理行业的发展日趋成熟,对大量掌握创新和服务意识的人才需求量增大,特别是从事酒店经营服务管理和接待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是渴求,这些原因也是我们进行高职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根本原因。

(一)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信息化时代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践能力强、专业技能好、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对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应侧重于旅游、酒店服务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实践弥补理论,融入企业文化与职业标准,根据市场需求,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目标进行培养是教学的目标。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认识,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个性发展,让人才培养方向更贴近市场需要,使每一个学生走出校门,都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展现在实际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二)适应经济社会市场的要求

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市场需要,教学也要面向市场实际情况,仅靠理论教学是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将一些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分析,适当地可以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旅游与酒店管理行业的市场行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与企业管理的要求相一致,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不同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权衡经济效益跟社会责任的关系,让学生能具体地了解工作内容,增强学生的从业荣誉感。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是为了培养全面性的人才,无论是思想、知识、能力还是道德、性格、体魄等方面都要协调发展,旅游与酒店管理的高校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验证,如:接待客人、整理房间、处理顾客的投诉等都将在实践中得到本质的提升。在实践教学中学生能慢慢接触我国旅游与酒店管理行业的实际情况,开拓视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激发社会和职业的责任感,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三、构建旅游与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具有一个健全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学校培养专业化人才的基础,建立系统性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改进理论教学体系中的弊端,通过循序渐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重视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师资力量,优化教学课程结构,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培养服务意识,给予大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改革教学理念,合理配置设备

旅游与酒店管理的实践教学改革并不是学校单方面就能完成的,只有在全校师生、校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完成。转变教学观念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从教育根本上转变思想,全面落实教育改革任务,做好思想准备工作才能保障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将各种改革措施落实,思想准备不足容易造成形式主义。理论联系实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完善教学理念。

充足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工作效率的基本前提,鉴于教学设备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实践教学改革中,高校应注重教学设施的配置,满足学生基本的学习要求,与时俱进,一些酒店服务中常用的用具,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分段教学

学校应加强对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合理增减课程,完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拓宽知识范围,为以后的就业做铺垫。就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总的课程应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类,理论课上对专业文化知识、专业方向理论、基础文化教学进行知识授课,实践课更多的是实训、实习,将理论课所学习的文化知识在实训、实习中亲身实践,得到知识的验证。

理论与实践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课时安排上应合理,避免偏重现象的出现,利用一年四季旅游特征进行教学。在4-11月的旅游行业和酒店行业发达时期实行顶岗实习,在旅游淡季则返校学习,分段教学,合理安排,相互促进,综合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三)将理论用于实践,发现自身不足

在我国旅游旺季的时候进行顶岗实习不仅能解决旅游和酒店服务行业人手短缺,应接不暇的困难,也能让学校的实践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展开,同时,学生能在实际工作中验证所学的知识,深入了解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对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培养自身的职业责任感。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对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寻找平时存在的漏洞,完善自我综合能力。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创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就是为旅游行业和酒店服务行业提供专业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为了实现教育目标,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可以创建学校和企业合作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和企业的双向选择,按照工作岗位和企业要求进行订单式的教育,可以参照“请进来,走出去”的教育模式,将企业专家请进课堂,分享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技能。还可以在校外建设实训基地,聘请一些业内知名人士和资深人士进行指导交流,开展各种讲座、报告。定期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零距离就业。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实践教学

完善的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学管理体系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提高专业素质的前提。健全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校培养理论知识和服务意识等方面合格的实用性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是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培养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管理体系

在实训基地建设完成后应单独培养实训管理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要有一定的保障,功能齐全,还要注意固定资金的投入,适当地聘请和旅游与酒店管理行业相关的企业、公司工作中的佼佼者,到学校的实训基地进行专业讲课。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或毕业论文时,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传授经验,拓宽人才培养的方式。实践教学中所使用的设备和仪器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与企业使用的仪器设备相一致,基础设施准备齐全之后,还应建立相关的实训管理体系和制度,良好的管理实践教学。

(二)加强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强大程度直接决定培养学生的质量,也是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实践教学的讲师应具备一定实践能力,在专业上成绩优秀,比如有的讲师在导游岗位上有过一段工作经历。这样的教学模式能精简机构,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符合现代高效的办学原则。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学校可以在教师中选拔优秀的教师到国外或者大型的旅行社、酒店进修,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对于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可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及时更新,跟上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

五、结语

全国高校之间的生源竞争十分激烈,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规模也在继续扩大,高校工作者应该立足市场的需求,准确对大学教育的定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行业输出专业型、应用型的人才。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充分体现行业特色。不断完善综合性的教学体系,将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

篇9: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论文

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论文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下简称“数据平台”)是高职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家优质院校建设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多个领域。“数据平台”研究将有助于高职学院监测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状况、了解自身优势与存在差距,从而成功应对面临问题与挑战,促进学校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据平台;研究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发展与应用现状

自《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5号)中要求“所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自本评估方案发布起,每学年度必须按要求填报“数据平台”以来,数据采集工作已经开展了十余年,平台已从最初的标准版(见图1)发展为网络版(见图2)。,高职状态数据中心(见图3)的创立实现了国、省、校数十亿条数据相互关联和贯通,标志着“数据平台”由数据采集向应用发展。,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要“稳步推进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部署与应用,逐步加强状态数据在宏观管理、行政决策、院校治理、教学改革、年度报告中的基础性作用。”遗憾的是,很多高校虽然开始重视数据平台的应用,但主要集中在数据查询、填写报表、完成年度质量报告等,制约了数据平台使用效率的充分发挥。鉴于此,对“数据平台”的`进行应用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2数据平台数据功能分析与应用研究

2.1数据平台的功能分析

2.1.1统计汇总功能数据平台作为一个数据采集平台,可以统计汇总学院办学条件与教学工作现状的基本信息:院校基本办学条件、院校领导、实践办学条件、办学经费、信息化资源、固定资产、师资队伍、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社会评价、学生就业信息、他补充信息和案例分析等。这些信息的统计汇总为学院了解自身办学条件与教学工作现状,进行数据查询提供了便利。2.1.2管理监控功能数据平台通过采集反映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的各项主要状态数据,为学校提供了一种有效管理的工具和方法[1];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数据平台能及时准确掌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强化宏观监控和指导的针对性;社会各界通过数据平台能了解高职教育发展状况,监督高职教育发展。[2]2.1.3比较分析功能高职数据中心对每所高职学校自20以来的数据平台数据进行了分析比较,形成高职学校的支持度、置信度、发散度和达标率仪表盘;对学校数据与全国示范中心数据、国家骨干及省示范中位数、同类中位数、省中位数、全国中位数和合格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形成“诊改核心指标”“案例分析指标”和“相对分析指标”;对学院数据年以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形成“数据综合应用”等。这些非常有利于学校分析评价自身人才培养工作状态。

2.2数据平台应用研究

2.2.1监测办学现状数据平台数据统计汇总功能使高职学校能了解学院发展现状,尤其是案例分析和新增核心指标汇总数据更是方便学院监测发展优势与短板,扬长补短。例如,某院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高于核心指标中评估指标4000元/生,但新增值低于核心指标中设定的10%时,就可监测出其科研仪器设备投入过低,需要适时上调学院科研仪器或实训设备购置预算,以满足学院发展需求。

2.2.2服务内部诊改当前,在大多数学校没有建立“校本数据平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数据平台”“校级数据中心”收集数据,开展学校内部诊改工作。首先,按诊改5个层面梳理平台,找出对应关系:学校层面对应平台一级目录基本信息、院校领导、基本办学条件、办学经费、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和社会评价;专业层面对应专业和实践教学条件;课程层面对应子目录课程设置;教师层面对应师资队伍,学生层面对应学生信息。其次,扩展每个层面对应平台子目录乃至字段,进行诊改。当然,数据平台因采集数据有限,要更好进行诊断,最好是将数据平台与校级平台结合起来。

2.2.3科学规划发展战略高职院校通过数据中心数据对比分析,可确定学校在同类院校中的地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发展的基本走向,从而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3]例如,对比分析表2中某校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可以发现该校该指标高出同类中位数2.27个百分点,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低于省中位数和全国中位数2.66个百分点,略低;分别低于国家骨干及省示范位数和全国示范中位和全国中位数11.29和17.61个百分点,差距较大。据此,该校就可以确定自身师资发展规划,逐步提高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先发展至省级乃至全国中等水平,再发展成为省示范学校和国家骨干学校,将全国示范定为长期发展目标。

2.2.4存在问题数据平台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数据采用报表化采集,真实性没有保证,不利于实施有效管理监测;二是数据一年采集一次,不利于及时监测,及时诊改;三是数据分析法多为对比法,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提高,切实提高数据的应用效率。

3数据平台存在问题解决策略思考

3.1加强采集系统建设,实现源头采集和实时采集

随着智慧校园的普及,高职学校现已普遍建有自己的OA办公系统、教务系统、人事系统、学生系统、财务系统等,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数据。数据平台可通过加强采集系统建设,建立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对接院校内部业务管理系统,实现数据源头采集和实时采集,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满足高职院校教育与教学管理监测、各级教育主管的宏观决策管理、授权教育专家的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的需求。

3.2深度加工分析数据,提高数据应用效率

数据的深入加工和分析,会产生更多的有效信息。高职数据中心若能对数据进行更深层的科学加工与分析,形成报表、曲线图或分析报告,将会更进一部提高数据平台的使用价值,扩大数据的应用层面,提升数据的使用效率,规范各项管理工作。

4结语

数据平台采集数据涵盖反映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信息,是政府监管高职学校和制定政策的有效凭据,也是社会了解高职学校的重要途径。高职学校在做好数据采集、确保数据真实和准确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数据平台进行自我监测、自我诊断,通过分析学校发展的优势、劣势和学校所处处地位,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与策略,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平台信息采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加强体系建设,实现数据的源头采集和实时采集,并对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分析,以满足各方对平台应用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何锡涛.高职评估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与使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5).

[2]周慎.基于V2.11a001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的功能与使用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6).

[3]郑卫东.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探索———从数据采集走向数据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10).

篇10: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一、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特色与创新

我校高管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技能以及企业对我校毕业生高度的评价,一方面在于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琢磨出来的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学校对高管专业校企合作的重视和支持。

(一)以面向就业为教学理念方向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与企业需求对接,我们还开设了准订单班:按照企业的用人需求、人才规格、岗位标准,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适应岗位要求的课程,企业派专家定期到学校指导教学,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训、实习,企业与学校共同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该专业学生入学门槛低,学习基础较差,而且缺乏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如果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不去充实人文知识,在实际服务中只能停留在机械服务层面,而不能提供个性化服务,由于此种原因,我们就遵循“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尝试采取情境教学。在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师不会统一地给学生安排学习进度,而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潜在的学习能力,科学地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与需求来确定自己的学习速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设置不同的目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把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划分成达标、一般、良好、优秀等,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属于自己的学习目标。所以,教师要灵活设计教学内容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提高学生服务意识

虽然经过两年专业学习的中职学生,都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服务技能,但难以为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当他们与其单位领导或者是客人发生矛盾时,会轻易放弃现有工作,频繁跳槽。针对此种问题,我们尝试着在教学中改变以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且根据酒店的岗位要求,来积极地开发和丰富教学内容,探索实施职业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处理实际工作中可能碰到的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二)以职业情景教学法为手段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脱轨,无法唤醒学生学习理论、苦练技能的热情。创设真实情境、仿真情境、虚拟情境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情境教学中提高职业认知、职业技能。按照岗位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备课定目标、教学把握目标、分层落实目标,建立达标手册。典型工作情境的开发,让企业走入课堂。“情境—达标”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企业实践经历和行业企业专家、高技能人才给予的指导,开发出模拟仿真的典型工作情境,供课堂教学使用。服务类专业对典型情境的开发,更贴近工作实际,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除此之外,我们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到华天等大酒店参观,使学生近距离了解酒店行业,对酒店业的服务和管理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革中,教师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服务技能,成为一名服务意识强、服务技能高、职业品德优的旅游从业人员。

(三)以校企深度合作为保障

我校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各专业与企业间的合作,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着校企合作新模式和可行的长效机制,带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已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如今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以其与企业紧密挂钩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岗位设定的课程体系、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铸就学生真诚勤勉、热情专注的职业道德和素养等优势和特色,得到了吉林省内高星级酒店的赞誉,受到了北京、上海、澳门、杭州等全国多个城市多家高星级酒店的青睐,毕业生供不应求。形成了学生高薪就业、岗位提升快、行业企业专家认可度高的良性就业循环态势,这是对我们专业系统化建设的高度褒奖。相信在这种良性循环下,我们的专业建设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也会给同行们提供值得借鉴的建设经验。我校高管专业与华天大酒店、艾博丽思大酒店结成深度校企合作伙伴,开展一系列合作活动:第一,两大酒店接受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为挂职锻炼的教师安排某一个岗位,帮助教师提高技能水平,掌握行业最新动态,而教师在挂职期间利用自己的专长为企业员工提供相关培训,达到校企合作中的共赢;第二,两大酒店的总经理定期亲自或选派中层管理人员来我校开设系列讲座,为班级引入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校就能了解行业,明白酒店对员工应具备的素养和技能的要求,提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积累。

二、今后教学实践的思考

随着酒店业的国际化,对服务人员的外语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在今后教学中将强化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发展中顺利发展。专业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教师若不重回行业充电,很容易与瞬息变化的行业脱节。因此,我们将要求每一位教师利用暑期或学校指定的时间段,前往各大酒店相关岗位挂职锻炼,深入行业和岗位,获得最新的第一手资料,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篇11:体育建筑与管理的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随着北京奥运会等大型国际、国内赛事的成功举办,我国的体育场馆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国发46号文件的颁布实施,将我国的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我国的体育建筑与管理的专业人才匮乏。为了有效地决体育建筑的建设规划、设计与赛后的综合管理问题,迫切需要具有专业的体育场馆规划设计、建筑施工和体育场馆运行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本文对体育建筑与管理的人才现状以及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探索,为培养懂体育、知建筑、精管理的新型体育建筑与管理人才服务。

1体育建筑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体育建筑与管理,主要是指体育场馆的建设与体育场馆的运行管理两大领域,包括体育场馆的规划设计、建筑施工以及建成后的设备管理、经营管理等。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加快了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的快速发展,然而由于专业的人才匮乏,致使该领域的问题愈加明显与突出。

1.1体育场馆快速增长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体育场馆增长迅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尤其是20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使体育场馆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体育场馆的这一变化,从全国六次体育场地普查就可清晰地看出。

1.2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战略

20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46号),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的基础是体育场馆设施,因此国家要求到2025年实现人均2m2的体育运动面积。这一要求,对于公共体育设施的不断更新与扩建提出了更加明确和更高的要求,对体育场馆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将使体育场地面积会有一个明显的增加,体育场馆作为惠民工程定会与日俱增。

1.3体育建筑企业剧增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体育建筑的发展体育产业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尤其是进入21世纪,我国大型公共体育中心、全民建身中心及大、中、小学呈现出持续不断地体育场馆建设高潮。为体育建筑企业,尤其是体育场地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了创建的环境与快速发展的机遇。

1.4体育建筑与管理专业人才匮乏

体育建筑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严重不足和人才匮乏等问题,已由来已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4.1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不仅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结构不尽合理,而且现有的专业管理人员极度缺乏且专业化管理水平也比较低,导致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效率不高是显而易见的。

1.4.2由于缺乏专业的体育建筑策划以及体育建筑规划设计人才,无论是大型体育中心的规划设计、还是学校体育场馆的规划设计、还是全民健身设施的规划设计,屡屡出现重大问题,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1.4.3在快速发展的体育建筑企业中,极度缺乏体育建筑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缺乏既懂建筑又懂体育工艺的体育建筑监理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缺乏专业的体育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人才,造成了体育场馆建设的质量不高。

1.4.4多年来我国众多的大型体育场馆高标准的建造使得赛后经营十分艰难,主要表现在一旦大型赛事结束,体育场馆的使用率很低,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又要投入巨额的维护费用,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与此同时,体育场馆的运营缺少专业的人才管理,使得大型场馆运营管理困难重重,从而直接影响到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不仅需要复合型的体育建筑管理人才,更重要的是体育建筑与管理人力资源的配置结构必须科学合理。这些因素无不要求我国必须要加快速度,培养体育建筑与管理的新型专业人才。

篇12:体育建筑与管理的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人才是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培养的,主要培养体育竞技人才、体育教育人才、体育科技人才以及体育行政管理人才等。由于体育人才培养链的相对封闭性,造成体育工程与体育工程管理类的人才大量缺失,使体育场馆设施的增长与体育建筑与管理专业人才的比例严重失调。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与专业的融合,才能符合体育建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2.1体育建筑与管理人才

一个优秀的体育建筑管理人才,必须掌握体育学、建筑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要了解国内外的体育建筑与管理,还要熟知体育建筑领域的各类规范和技术指标。这就要求一个合格的体育建筑管理人才是既懂体育又知建筑还精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2体育建筑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体育建筑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具备体育建筑与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体育建筑管理相关学科的知识,了解体育建筑管理领域前沿学术发展动态,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较高的体育建筑与管理能力,在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进行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2.3体育建筑与管理人才培养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体育建筑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特别是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体育建筑与管理的人才培养方向。体育建筑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向。

2.3.1体育建筑与管理研究方向这一方向主要培养具有体育建筑策划与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适应体育建筑与管理高层次研究的专业人才需求。

2.3.2体育建筑规划与设计方向这一方向主要培养具有体育建筑规划与设计、体育建筑工艺的专门人才,以满足、适应体育建筑规划与设计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

2.3.3体育建筑施工管理方向这一方向主要培养体育建筑施工企业在体育建筑施工领域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以及体育建筑施工工艺的专业技术人才。

2.3.4体育场馆运行管理方向这一方向主要培养适应各级各类体育场馆经营与运行管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2.4体育建筑与管理人才培养类型

2.4.1教育型人才的培养教育型人才,主要是指对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的师资人才的培养。师资队伍的人才培养,关系到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体育建筑与管理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我国目前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的师资非常短缺,因此,必须加强加快教育型人才的培养,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主要应以研究生培养为主。

2.4.2研究型人才培养主要培养的是体育建筑与管理的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研究型人才主要是对体育建筑与管理的发展、规划与设计、建筑与施工、体育建筑工艺、体育场馆运营管理领域,进行的理论研究、技术研究、应用研究。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主要应以研究生培养为主。

2.4.3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主要培养的是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的规划与设计、建筑与施工、体育建筑工艺、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与专业管理人才。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主要应以研究生、本科生培养为主。

2.4.4技能型人才培养主要培养的是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生产与管理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与专业管理人才,是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的应用技能型人才。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主要应以本科生、专科生培养为主。

2.4.5继续教育的培训是指对已进入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深造与培训,主要包括高层管理、专业技术以及普通技术与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适应工作岗位的发展需求。体育建筑与管理的人才培养不是朝夕可以实现的,培养的途径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出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的各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3结论

构建体育建筑与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体育建筑与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使体育建筑与管理朝着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的人才培养,没有可以借鉴的现存模式,而是必须要构建一个全新的培养模式。因此,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也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这就需要不懈地努力,方能为社会培养出体育建筑与管理的高层次人才。

相关专题 知识经济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