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模式研究论文

在你膝盖暴扣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在你膝盖暴扣”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模式研究论文(共11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完善投资模式是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也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针对我国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深入分析,并针对现存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提出提高市场准入制度,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和加强服务保障等方式,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飞跃式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投资模式;市场准入;融资

文化产业作为衡量国家软实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运行。投资作为文化产业形成的内驱力,成为实现其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针对文化产业投资的研究发现,要做大和做强我国的文化产业,必须对现有的文化体制和制度进行改革,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方式,以此才能更大的激活文化市场的活力,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相比,其在投资模式方面与其他的产业,需要更为宽松的环境和政策,才能激发创造力。但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在投资模式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其发展,对此,本文对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篇2: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模式研究论文

1.1融资渠道比较单一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投资方式种类很多,包括私募基金、银行投资、风险投资、政府资助等,但是通过分析认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很大部分还是过度的依赖财政拨款。政府因为资金的限制,对文化产业的拨款非常有限,管理理念落后,对资金的使用效率也非常低,由此凸显出的矛盾也非常深厚。没有充分发挥好政府以外的融资方式的作用,导致当前文化产业融资方面显得比较单一。从直接融资方面来看,文化产业比较小,财务状况也不明,同时加上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导致融资困难;从间接融资角度来看,因文化产业自身先天存在的不足,导致可抵押资产明显减少,并且其信用低,使得银行在对文化企业借贷方面投入很少。

1.2投资主体过分依赖政府

当前文化产业的投资中,国有企业方面的投资还占据着很大的优势。通过对文化产业企业资金来源的'统计显示,总体上可以分为国有投资、外资投资和非公有资本投资等。但长期以来文化被认为是公益事业,并作为国家的宣传策略,被政府包办。由此,财政投入成为我国文化产业投资的主要来源。这种方式其不仅导致资金缺乏,还导致很多重大的文化产业项目因为资金的问题,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另外我国文化产业大部分实行市场准入制度,造成很多非公有制资本很难进入,而对于一些继续资金发展的文化企业来讲,更是望梅止渴。

1.3政策门槛高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有所打开,但是,与其他产业相比,还具有较高的政策门槛,其具体的表现为虽然我国放开文化产业准入,但是缺乏针对文化产业的具体操作性、现代指导性政策。同时在非公有制企业进入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法规等方面的障碍还没有彻底清除。因此,受到市场准入的限制,导致绝大多数的非公有制企业只能与拥有刊号资源的国有企业进行合作开展业务。

1.4服务保障机制缺失

在文化产业的各个发展环节中,如研发、生产等需要大量的资金,其在自身无法解决的时候,需要第三方担保。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信用担保制度还未确立,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快对文化产业金融服务机构的构建成为关键和重点。

篇3: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模式研究论文

2.1加快准入制度方面的改革

加快对我国文化产业在准入制度方面的构建是第一步。通过分析认为必须降低非公有制资本的门槛,并明确中小企业进入文化产业的政策和保护措施。一方面随着国有体制文化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非公有制资本开始进入文化产业,如电影制作、音像制品发售等,同时国有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都为非公有制资本的进入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通过对非公有制资本门槛的降低,吸引着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到文化产业比较薄弱的地方,从而使得文化产业开始焕发活力。而要保证上述效果的实现,还需要政府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的准入政策,以法律法规的方式,放宽对非公有资本的限制,并明确哪些行业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哪些资本不允许,哪些是可以投资,哪些是非公有制可行使的权利等。同时,针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贷款政策、担保、土地使用、贡献奖励等方面适当地向非公有制企业倾斜,以此更好地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2改善民资进入渠道

在国家“十二五”的发展规划中明确的指出要推动民间社会资本进入,并鼓励相关的文化企业上市。因此,加快对融资渠道的创新成为根本。笔者认为要实现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创新的关键在于对投资渠道的拓展恶化延伸,并坚持在其中权责相等。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联合控股,以此实现对文化产业投资的多元化,让私有和国有实现优势互补的新局面。

2.3加强银行对非公有制贷款的力度

银行贷款作为常见的融资渠道,用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开展。然而,在我国的文化产业中,银行贷款针对其贷款比例却非常少。对于文化产业来讲,很多都属于文化类的非固定资产投资,因此,银行针对这种非固定资产占绝大比重的企业来讲,大多数列为高风险的项目。同时没有建立专门针对文化产业的评估系统,使得银行不敢将贷款给文化企业。对此,笔者认为导致这方面的原因在于银行意识和人才的问题。一方面没有形成产权意识;另一方面缺乏对文化产业贷款的专业性人才。

2.4中介服务保障机制创新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中介服务结构为其服务,并提供市场机制下的保障,如市场前景预测、风险评估等,都是投资者在进入文化产业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步骤。因此,中介机构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市场服务机制,为广大的文化投资者提供更为全面的市场报告和风险规避策略,是促进文化产业走向更为积极方向的保障。

3结语

总之,文化产业作为国家实力的体现,做好对投资模式的保障措施,是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此,降低市场准入,通过法律法规,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和加强中介服务保障是构建良好投资模式的前提,也是根本的保障。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雪艳.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探究[J].对外经贸,(07):76-77.

[2]李彬,于振冲.日本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与市场战略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04):60-68.

[3]袁放建,惠萌,韩丹.产业投资基金及其组建模式的探析———基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角度[J].上海管理科学,2013(03):76-80.

[4]李秀金,吴学丽.发展视域下的我国文化产业基础及其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06):144-147.

篇4: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研究论文

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研究论文

【摘要】文化产业发展程度是我国软实力的表征。我国文化产业跟发达国家相比还较为落后,虽然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逐步突显其支柱特征,但要进一步发展需要调整文化产业结构,规范文化产业运作,这都离不开资本的链接与支撑。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对于提高其使用效率、改变文化产业融资格局、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及实现文化产业经济支柱地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诠释了民间资本与文化产业价值的互动关系,通过分析目前民间资本投资存在的困境,提出需要建立民间资本治理机制、规范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建立民间投资协会或管理咨询公司等措施。

【关键词】金融投资论文

目前,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文化产业,并且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渗透交互影响,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逐步突显其支柱特征。但是各地区域文化产业在区域市场上发展并不平衡,其具备巨大的发展和调整的空间。近几年,我国已出台许多重要文件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在政策的指引下文化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但要对资源进行整合、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引进先进技术、规范文化产业运营管理,都离不开资本的链接与支撑。在资本市场的协助下,文化产业才能逐步走向资本运营和产业化经营的大空间。特别是出台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为文化产业铺平了金融支持的发展道路,标志着文化产业进入了资本化的新时代。由于国有资金引导文化产业发展杯水车薪,依靠资本市场融通社会资金势在必行。

一、民间资本的内涵与文化产业的价值诠释

(一)民间资本的内涵。民间资本作为我国特有的概念,是以产权归属为划分标准,站在不同的资金投资主体角度,诠释了非国有资本和非外商资本的属性问题。投资是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而国有资本、外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并肩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匹快马,是经济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由于资本约束,我国国有资本投资主要目的是引导其他资本投资,而外资仅是平衡投资结构的有益补充,面对资本缺乏的当口,民间资本以其存量大、灵活性高和投资领域宽广等特点,成为弥补国有资本不足的筹资源泉。

(二)文化产业价值诠释。①文化产业内涵。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根据我国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可以把文化产业分为两大类,即文化服务业和相关文化服务业。文化服务业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网络文化、文化休闲娱乐等;而相关文化服务业包括生产和销售文化用品、设备的行业。②文化产业价值。文化产业的价值有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之分。其经济价值是指在产业内部各行业间相互合作基础上,产业带动GDP增长的程度。文化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担当道德机构角色,体现了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它们引领舆论导向,为自身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了获利能力。并且其中很多行业完全是以实体经济的方式运营的。文化服务业的兴盛改变了现存文化的发展轨迹,具有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价值。它是表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由于经济中心必然是文化中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但能够打造区域经济中心,而且还有利于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所以根据一个国家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成熟程度可以评价其未开发文化资源的.战略价值。控制并开发这种未开发的文化资源是国际文化战略竞争的核心。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共同构筑了文化产业的价值内涵,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是其在外界环境约束下合法经营的直接结果,是内涵,而战略价值是其反作用于外界环境,强化文化渗透的影响力,是外延。

二、民间资本投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因分析

(一)民间资本投资提高调整文化产业结构的效率。所谓文化产业结构,是指文化经济资源的存量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高度。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促使文化产业越快越好的发展。虽然我国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单位转企业化管理,不但减少了人员编制,减轻了财政压力,同时也加快了文化单位的运作效率,然而,国企以大为先的经营特性造成资源过度集中,产业盈利水平和产品质量不高。并且国企以其天然的社会资源优势降低了行业竞争程度,限制了经营效率的改善。为了说明民间资本投资与调整文化产业结构的内在联系,我们选用该产业的增加值作为衡量指标,从文化产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果比较上说明产业结构调整与民间资本投资的关系,见下表1。以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文化产业发展分析及统计年鉴,由于掌握数据的局限性,加*的数据是不完全统计。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民间资本投资也逐步增加。文化产业的兴盛使得民营文化企业遍地开花,带动了人员的就业,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然而从与私营文化单位数量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投资繁荣的同时也出现投资重复,行业竞争加剧,产业内部出现企业兼并,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二)民间资本投资效率与文化产业价值增长。由于人们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与国有资本、外资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杯水车薪相矛盾,因此需要把民间资本引入文化产业,壮大文化产业。由于供给需求的平衡关系,通过民间资本的投资量与投向可以了解文化需求的变动方向,影响文化产业内部的平衡发展。所以,民间资本投资效率与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提高民间资本投资效率有利于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提升我国的软实力。首先,文化需求与民间资本投资有着内在的联系。由于资本是逐利得,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有价格。正是这个价格机制控制着资本的流动、流向和流速。而决定资本价格高低的主要是供给和需求。所以文化需求的变化如果能够形成高额回报,必然引起民间资本的积聚。虽然有效的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能够缓解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但是无效的投资过剩也是存在的。这又会导致文化需求萎缩或者转移,进而引导民间资本流出。因此,文化需求与有效的民间投资之间是动态平衡的关系。其次,文化产业结构的变化源于文化需求的变化。文化需求通过价格机制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民间资本通过变化流动的方向,成就了报酬高的文化行业。同时政府需要弥补市场失灵提供文化公共物品,来平衡文化产业发展,所以,文化需求的变动文化结构调整的内驱力。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结果促进了经济增长。通过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民间资本投资领域会相应调整,进而带动相关领域的就业。由于资本和劳动从生产效率低的文化部门向生产效率较高的文化部门转移,增加了国民收入,提高了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影响人们的文化消费偏好,拉动文化消费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最后,经济价值与战略价值相辅相成共促文化产业价值增长。文化产业价值增加本质上是经济价值的增加和战略价值的提升。文化产业经济价值的提升有利于文化战略部署,要提高产业经济价值必须不断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源自于文化需求的变动,文化需求与有效的民间投资保持动态平衡关系,所以民间资本投资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文化产业价值增长,而文化产业价值增长促使民间资本投资效率的提高,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三、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困境

(一)文化产业投资风险大民间资本望而却步。由于文化产业依赖文化创新,通过不断的文化创新满足人们多变的文化需求。然而要打造文化产品并使其高度创新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文化产品是否能够获得高回报率却由文化消费者的主观意思主导,所以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必然需要根据自身社会经验揣测文化消费取向,其投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并且文化产业投资的固定资产少,大部分以无形资产存在,其产权归属不明晰,受政策影响巨大。由于文化产业有其公共产品的性质,政府在其发展过程中仍需宏观调控,这使得一些转制的文化单位依赖原有的社会资本在资源配置中抢占优势,民间资本投资无法得到公平的待遇。

(二)民间资本缺少投资文化产业的平台。从几年前全民炒股、全民炒房再到日前的全民炒金,可以窥见我国民间资本的巨大与其投资领域不明朗共存。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民间资本,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民间资本持有者缺少对优秀文化项目的了解,也无法通过网络收集文化产业相关信息和数据,没有信息交流的平台。只能依据个别优秀企业家的亲身示范,才能带动高度分散的民间资本集中运营,这也是民间拆借存在的原因。所以以政府为主导搭建文化产业投资平台,是促进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必要条件。

(三)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缺少管理支持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由于风险大,不但要控制风险,同时也要确保投资效率。这都需要向投资的文化创意项目注入先进的管理理念,设置严谨的管理制度。这需要优秀的投资管理人才协助民间资本投资。但由于民间资本的高分散性,及其缺乏文化项目价值管理和评估的能力,相关投资人才不足,使得民间投资在推动文化企业快速规范成长方面大打折扣。

四、规范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对策

(一)建立民间资本治理机制。民间资本投资的渠道狭窄,资本通常采取分散化运作或者高度集中运营,投资的不理性和风险性并存。规范民间资本运营,更快更好的发展文化产业,不但政府要引导,而且还需要建立适当的治理机制。首先,完善政府金融监督机制。鄂尔多斯案例与温州民间资本借贷危机已经反映出民间资本也需要金融监管,其投资风险需要专业人士指导。其次,建立政策反馈机制。国家出台有利于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政策是否能够将实惠落实,帮助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民间资本在运作中受到何种政策牵绊。这都需要有相应的政策反馈机制,用实践检验政策的效率和效果。

(二)政府规范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中一些项目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其获利空间小,需要政府投资。而对于可以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的领域和项目,政府部门应改善机构服务水平,为民间资本提供合适的文化产业投资渠道。并且通过提供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把文化产业的蛋糕做大。发达的文化产业自然会反哺财政收入,使整个社会的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

(三)建立民间投资协会或管理咨询公司。民间投资分散程度大,集中管理很困难,并且资本持有人受专业知识的限制和信息不对称,使得投资效率低,某些文化产品投资过剩。政府作为引导民资的主体不可能势必躬亲,这必然需要一个中介机构为民间资本持有者提供文化产业的投资信息,帮助进行项目咨询与评估,或者代为运作闲散资金。所以建立民间投资协会或者民间投资管理咨询公司是引导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补充。目前温州在地方政府的鼓励下已经建立了首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如果能够不断完善并规范运作,可以作为试点向其他地区推广。

【参考文献】

[1]岳正坤,石璋铭.文化产业发展与风险资本投资的互动关系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2(11)

[2]郑俊芳,邓修明.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路径探析[J].会计之友,2013(2)

[3]李华成.欧美文化产业投融资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4)

篇5:浅析我国文化产业相关研究的区域差异论文

浅析我国文化产业相关研究的区域差异论文

摘要本文用相关的数据作为切入点,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不均衡现象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了缩小区域差异的策略,

关键词文化产业 数据分析 区域差异

现在的“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出版产业”、“版权产业”,尽管每个概念都有着特定的内涵,但他们毕竟是在一个大的经济文化背景之下产生出来的,有着相同的“基因”;他们尽管“性格”各异,但在相互作用之下。使得他们所依托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竞争力或者说“软实力”得以迅速发展。

在我国,文化产业已然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发展指标。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而在我国不同的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现象,在文化产业相关研究,包括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出版产业和内容产业等方面的研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选取了十年以来这方面的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并作为对我国文化产业相关研究地区差异分析的切入点,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语境的角度进行区域差异研究。

一、数据分析

首先将本文所选取的研究文章以及在进行数据统计中所涉及的方面进行说明:

1 研究文章统计自至20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

2 按照“题目”检索项中以“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出版产业”为检索词来进行精确匹配的初级检索,然后再按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台、港、澳地区进行精确匹配的二级检索。

3 在二级检索中笔者的检索词不仅包括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包括各省的省会、重要文化城市,如浙江省除了检索“浙江”之外,还检索了省会杭州,以及浙江重要的文化城市宁波;河南省数据包括郑州、开封、洛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数据包括南宁和桂林;云南省的数据包含昆明和丽江;广东省的数据包括广州和深圳;福建省的数据包括福州和厦门;甘肃省的数据包括兰州和天水、敦煌:内蒙古自治区的数据包括了呼和浩特、包头、赤峰,等等。另外,在查询北京的数据时,还包括了“首都”这个检索词,对首都文化产业的研究计人北京的数据之中。

4 因为有些中小城市文化产业相关研究非常少,如娄底、宜昌、郴州、安庆、宝鸡等,笔者无法将每个城市都检索到,所以每个省份、自治区统计数据的精准性无法做到百分之百。

5 由于笔者无法每一篇都完整阅读,所以其中会有一些十分少量的文章属于重复的同一篇文章,也被重复统计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数量非常少,并不影响每个省市的整体情况。

6 在这些文章当中,有少量的国内城市比较研究类文章,如《四川、广西、云南三省区文化产业比较研究》,在统计时分别统计在两个城市的数据当中。

7 其中一些文章的题目使用了“我省”、“我市”这样的表述,而未写明省市的名称。比如在“文化产业”的3759篇论文当中就有9篇标题中含“我市”,33篇含“我省”,由于多数为各省市报告性和新闻性文章,本文在统计时未将这一部分统计在内。

8 由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也并未包含全国所有的报纸和出版刊物,有一些报刊并没有进入数据库,但是笔者认为中国期刊网上所收录的文章完全可以代表我国当前文化产业研究的现状。

我们先从数量上来看,十年来关于“文化产业”研究中各省市研究的文章共计867篇,其中50篇以上的有四个省市,分别为广东、云南、北京、湖南,而1O篇以下的,除了台、港、澳之外,也有7个省市之多:津、皖、琼、吉、宁、青、渝。按照七个区域来统计,西南地区数量最多,东北一省文化产业研究的数量最少,其次为西北。

“创意产业”研究方面,在地方性研究的331篇文章中,仅北京、上海、浙江三个地区总和为203篇,占总数的六成,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创意产业研究都十分少。“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区域布局与“创意产业”相类似,也主要集中于北京和浙江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东北和西北地区仍然处于劣势状态。

我们可以从表l的数据中看出,针对地方性的“内容产业”和“出版产业”研究文章的数量本身就不多,在“出版产业”研究的46篇当中,有15篇为台湾地区出版产业研究。而大陆各地区出版产业的研究相当少。其中广西和北京的出版产业研究文章数量居前。

从绝对数量上来分析,研究者普遍对“文化产业”这一概念使用较多,一些主要城市,像北京的文化产业相关研究文章,使用“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三种产业提法的数量大致相当;而在上海,“创意产业”明显多于“文化产业”,远远多于“文化创意产业”;在广东,“文化产业”研究也明显多于后两者的研究,而在云南。对于“文化产业”研究居于全国的前列,而其余相关方面的研究均属空白。

在对七大区域的总体比较来看,东北和西北地区在五项“文化产业”相关研究方面均落后于其他五区,而单从数量上来看,经济上并不处于明显优势状态的西南地区在“文化产业”、“出版产业”方面的研究数量却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华北、华东、华南地区。

从上面简单的数据分析来看,我国在文化产业相关研究方面存在着地区差域,这种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但又不完全同步,如地区生产总值比较高的辽宁、福建、河北等省,其文化产业相关研究数量偏少,而像云南、陕西、广西等省,尽管地区生产总值相对较低,但文化产业相关的研究文章却相对较多。详细的情况可以比照下表。

数据只代表着一种表征,而在数据背后所隐含的形成数据的真正推动力才是我们要努力探索的东西。差异的存在是一种发展不均衡的表现,也不利于我国文化产业整体的提升,以及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甚至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进程。透过数据,找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以及对策,是本文的目标。

二、造成区域差异的原因:理念与概念

一项产业,无论是物质方面的还是精神方面的。都离不开两部分的协调发展,一是实践,一是科研。文化产业研究与文化产业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勿庸置疑,用理论研究来指导实践的发展,还是用实践的经验来促进理论研究的繁荣,其实两者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然而,有人要问,那些文化产业研究繁荣的地方都是经济发达的地方,我这里文化产业不发达。怎么可能将这方面的研究搞上去呢?应该说,产业发展的落后与产业研究的贫乏是有关系的,但这绝不是必然的结果。笔者认为,产业研究的繁荣一样也会促进产业发展,只有双方共同努力,相互结合,才能达到共赢的目标。

笔者认为文化产业区域性研究的丰富与贫乏的首要原因来自于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理念创新。可以说理念是产业发展的“总阀门”。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在全国推开的第一年,一些省市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有了动作,而一些省市在文化体制改革、解放文化生产力、抛掉传统的文化事业发展观等方面还存在着理念上的滞后。理念的滞后不仅导致了具体改革措施的不力,导致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停滞,同时也导致了文化产业研究的贫乏。

对概念认同的不一致也是造成文化产业相关研究区域差异的原因之一。在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区域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措施。由于各区域地理、人文、经济等具有各自的特点,经济发展上也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发展文化产业的侧重也自然有所不同。“文化产业”是一个范畴很广的概念,不仅有核心产业,还包括了大量的外围和相关的产业,从上游的创意、设计、构思开始,直到下游的延伸产品的开发推广,形成了一个长长的产业链。而造成文化产业研究区域差异的原因之一就是对“文化产业”概念认知和认同程度的不一致。

根据很多学者的观点,“文化产业”一词最早出现在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所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80年代传入中国。文化部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我国在“十五”规划的“建议”中正式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由于国家整体规划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倡导,也使得在研究领域对“文化产业”区域性研究数量占绝对优势,尤其是以对北京、广东、云南地区文化产业研究的数量为多。而由于区域特点不同,有些地区传统的文化产业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内容的开发以及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成为发展的新亮点,因此,一些地区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以“创意产业”为主的发展战略。比如上海,从表1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上海创意产业研究的数量要比上海文化产业研究的数量多出两倍。而在北京,由于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有些专家的提出了在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想,将文化与创意相结合。并不是单纯追求创意经济,同时强调文化元素,因此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数量要比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数量多得多。而对于“内容产业”和“出版产业”的概念,来自于其他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提法,比如日本将我们所说的文化产业称为内容产业,而在美国则强调版权产业。而版权产业是一种带有法律范畴的概念,有关地方性版权产业的研究十分少,笔者检索了十年中版权产业的期刊文章共5l篇,其中只有新疆和四川各有一篇研究其地方版权产业的文章。所以本文在进行文化产业相关研究的统计时未将“版权产业”研究列入其中。

三、缩小区域差异的策略

1 政府牵头,举办国际性或地方性文化产业博览会,或者出版产业交易会等,利用会展平台推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将区域文化特色推广出去。比如,我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都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目前文化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文化的经济化程度还不是很高,区域文化消费市场有待于扩大,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的热情还不够高。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利用和开发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有地方独特性的文化品牌,逐渐转变传统的文化事业发展思路和模式,才能与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差异逐渐削平,同时也会促进文化产业研究的繁荣。

2 在政府部门和各大高校建立起研究文化产业的专门系所。一方面培养专门的研究人才,另一方面加强文化企业与研究部门和机构之间合作。通过对文化企业的深入了解,加强对本地或本区域内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3 用最短的时间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科学研究本来就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尽快应用于文化产业的生产环节当中,用来指导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以研究促产业发展。

4 加强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化研究,以研究成果的广泛发布来扩大区域文化产业的知名度,提高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来弥补实践上的滞后,并带动产业实践的快速提升。

5 展开相类似地区文化产业研究的合作,比如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闽南地区、长三角地区等等,加强这些区域的合作研究,共同探索区域内文化资源的特点,加强对话交流,促进某种文化产业圈的形成,并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

6 支持鼓励出版区域性文化产业研究书籍或研究报告、发展报告、战略分析等出版物,在这方面,北京、上海、广东、湖南、四川、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均有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出版物,广州、成都、昆明、深圳等城市也出版了研究城市文化产业的书籍。有关部门对这方面的支持也会无形中激起研究人员对当地文化产业研究的兴趣。

篇6:我国版权战略文化产业论文

我国版权战略文化产业论文

1.我国版权战略的特点

版权在本质上是一种私权,代表着私人利益,而合理使用则是对公共物品的分享,代表的是公共利益。版权战略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平衡机制。因此,我国的版权战略要通过对私权的保护,最终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我国的版权制度的构建过程,更多地具有被动继受型的色彩,其背景主要是中美知识产权谈判和加入WTO。按照“条约必须遵守”的国际法准则,我国这一时期的版权立法和修法属于履行双边条约和国际条约义务。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版权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较少,这决定了我国的版权立法不能盲目照搬发达国家高水平保护版权的做法。不能片面追求与国际高水平接轨,更不能热衷于版权领域所谓的“超国民待遇标准”,但可以在遵循最低国际保护标准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保护强度,以适应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我国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来讲,我们应该保持立法的先进性,必须注意使立法在一定时间内既适应国情现状,又考虑到未来发展需要,注重发挥版权制度对文化、科技、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2.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文化产业是文化的经济化形态,是文化经济的存在形式,是文化生产分工细化、文化生产方式增加、文化流通销售载体变迁、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增加的产物,是具有研究开发、生产经营、分配流通和消费性的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应当看到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产业层面存在的问题

2.1.1我国文化产业在“量”和“质”上都处于低水平

我国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较小,质量也较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尽管一直在增长,但是还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我国文化产业目前的总体状况。文化产业本来在我国经济中就没有占据主力的地位,再加上增长速度的放缓,从“量”上来看,文化产业的规模是不尽如人意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目前还不高,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文化生产的能力不强、文化企业的实力还较弱等方面;从国际比较上来看,我国文化产业也处在低水平上,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甚至已经占据了支柱产业的地位,而我国显然还有一些差距。

2.1.2结构失衡

我国文化产业的结构失衡的问题,首先体现在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失衡,文化产业的发展多集中少数几个直接经济效益较好的行业,而一些基础性强、间接性强的文化产业没能获得较大发展;其次是文化生产的失衡,生产出来的文化精品太少,市面上却多见一些粗制滥造、抄袭成风的作品,文化精品的生产能力没有完全释放出来;最后是文化消费的失衡,文化产业发达的就是那么几个大城市,广大的中小城市以及农村地区由于文化供给的缺乏,文化消费还落后得很。

2.1.3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瓶颈

我国文化产业存在内容生产能力不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创新能力不足,直接导致文化内容的贫乏;其次,对文化资源的开发转化能力不强,我国文化产业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文化资源并不等于文化内容,这中间还需要一个文化生产的转换环节。如果转化环节不能把握好,在丰富的.资源也将会浪费。

2.1.4文化企事业单位没有形成有力的市场主体

从市场主体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的文化企事业单位存在产权不清晰、规模较小、市场经验不丰富等问题。文化产业的发展根本上还是要靠文化企事业单位,各种产业政策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文化企事业单位,它们的兴衰对于中国文化产业有着最重要的意义。

2.1.5文化产业人才缺乏,观念滞后

文化产业的特殊性使得文化产业需要的人才也具有特殊性,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多数经营者中存在知识面狭隘、年龄结构不合理、跨学科人才少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仍以传统的文化管理手段来经营,知识更新慢,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和资本运作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2.2产业政策和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

我国的文化产业是从计划经济时代发展而来的,长期以来,政府承担了“办文化”的职能,包办了所有的文化事业。改革开放之后要求政府从“办文化”的职能转向“管文化”,这方面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政府职能的转化不彻底,政府还是在过多地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各管理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着条块、部门、行业和区域的分割,管理分散,这样根本不能满足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在文化管理方面,基本上就是依靠行政命令,通过发布命令、指示、规定、决议、条例等强制性约束手段直接干预文化产业的发展,忽视了法律手段和其它经济手段在文化管理中的作用,很少运用这些经济手段通过市场的力量调整文化产业的发展。

3.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3.1改革现有文化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秩序经济。文化产业涵盖面广,牵涉到众多业务主管部门,如果没有一套科学完善系统的文化产业法,是极不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我国须制定文化产业法及相关法规,提高文化经营效益。在规范市场上,制定公平竞争的文化市场规则,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版权的司法保护,激发权利人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加大打击侵权、盗版力度。

3.2实施文化产业人才战略

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上的竞争,不仅仅是资本实力、技术含量、市场环境、品牌专利等方面的竞争,更主要的是文化产业人才的竞争。版权产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需要吸引、培养、储备一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创新精神的管理型人才、市场拓展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培养引进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丰富人才资源,是目前的当务之急。我国应高度关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宽人才选拔途径,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要创造条件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实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战略。

3.3培育文化产业支柱产业

我国要想在文化产业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培育中国特色的文化支柱产业。积极整合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打破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对文化资源重新进行整合,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培育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文化产业。

3.4加大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

文化产业的生产要求创造性和个性,要求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原创性。在文化产业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我们要创造竞争的优势,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先进科技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文化产业转化。把文化产业的科技化研究纳入国家研究课题,提高文化产业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在研发手段、生产环节、传播渠道、接受方式等方面,借助科技的手段予以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及产品,建立起自己的文化技术标准体系,把握制定文化产业游戏规则的主动权。

3.5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政策

我国政府要鼓励非文化部门和外来资金的投入版权产业,为此他们积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大量资本在版权产业中寻觅商机。对非盈利性文化团体和机构免征所得税,并减免资助者的税额。同时还要注重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省、各企业以及全社会对文化事业进行赞助和支持。

篇7:我国文化产业管理刍议论文

我国文化产业管理刍议论文

文化产业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充满活力的人文学科。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在自发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阶段,必然形成产业而且需要引导,需要从管理的概念上,总体上把握它的事态。文化产业管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复杂的,一方面是成熟的文化产业观念,一方面是科学的管理理念。

文化产业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充满活力的人文学科。由于它的“新”,很多人常常对这门学科产生感性上的认识错误,比如在此学科的原始概念上,即便在文化和艺术的讨论上,很多人往往就混淆不清。谈及文化产业,就不得不涉及到文化艺术。有人常常把文化与艺术混为一谈。因此,首先区别一下文化和艺术的概念是至为重要的。文化艺术或者艺术文化,两者是相通的。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把文化定义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他把文化定义为了一种抽象的形态概念,然而我们东方人理解上总有些空洞,其实我们祖先在《周易》书中,对文化早有精辟的阐释,“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来自人文又面对人文,作用是化成天下,“化”字的用的非常巧妙,把文化艺术的巨大无形的精神力量,妙不可言的渲染出来了。也完完全全的展现了国人的艺术思维,艺术是一种游戏的精神,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艺术思维,我们才能走进艺术的内部,发挥她的潜力,进而完成她拓展主体、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的根本宗旨。

在明确了文化的概念之后,我们就可以讨论下一个问题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在自发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阶段,必然形成产业而且需要引导,需要从管理的概念上,总体上把握它的事态。说到管理是一个成熟的概念,在知识百科中,管理定义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文化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在市场经济的流通的过程,必定是以商品的形式,通过流通、消费实现最终的价值的。艺术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纯粹的商业行为,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需要来自行政体制、道德约束上的监管,在此基础之上诞生了文化产业管理的概念。进入商业运作过程的艺术品和艺术服务,它们可能是从一开始创造就带有商业动机或意图的,也可能是在以后被投入艺术市场才带上商业性,流通的终端是为顾客服务,获取报酬的商业性行为。那么,所谓文化产业,即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企业行为和活动,包括演出业、影视业、出版业、报业、网络业、娱乐业、广告业、咨询业、策划业等行业,而文化产业管理,简单的讲是以一种适应工业化社会大生产的理念形成的管理模式,把现代企业经济的管理理念植入到文化经济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核心的三个元素:艺术生产(艺术创造)、艺术市场、文化管理。

我们都知道文化体制改革在国内推行了很多年,有成功,有失败,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我们还是看到一些成功的例子。中国木偶艺术剧团经营管理案例就比较典型,这个北京市文化局所属的艺术表演团体,在尝试着实行剧团总经理负责制的改革中,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在市场定位上分析木偶剧的受众人群,锁定在儿童群体。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的观剧需求,充分挖掘木偶艺术资源。国内开发专门为低幼儿演出的“小星星剧场” ,创作《春天的童话》、《美人鱼》、《七彩湖》、《太空动物园》、《亨特·格蕾特》、《天鹅湖》等一批大型新剧目。还到市内及郊区县举办的游园活动和庙会上去演出,为农村儿童演出。创建国外演出基地,抓住国外对传统艺术的好奇,倡导国际交流,走出去扩展国外市场。从起,该团就同韩国演出商建立了合作关系,选送大型木偶剧到韩国巡演,组织演员按照翻译成韩语的台词录音对口型排戏。“韩本”的《木偶奇遇记》等剧目先后在韩国50多个城市与小观众见面,像在国内一样受到热烈的欢迎。这种坚持在艺术创作、生产和艺术生产的延伸上挖掘潜力,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改革,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剧团的演出收入从改革前的2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00多万元,每年演出场次达到1000场上下。,中国木偶剧院经营收入达500万元以上,剧团与剧院共创收 700余万元。所以说,文化管理与企业管理、行政管理还是有所差异的,它是在艺术生产过程中依据自身规律和发展的特征按照现代管理理论和模式而进行的,它要对艺术生产、艺术供求,艺术销售等原理、原则和方法进行研究。

文化产业管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复杂的,一方面是成熟的文化产业观念,一方面是科学的管理理念,然而把这两则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学问,成为一种具有实效性的管理理念,又不是那么的容易。要想把这两则结合起来,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把文化艺术的思维与管理法则融合到一起。

恩格斯曾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 都凝结着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晶。 思维已成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主观能源。《辞海》教育分册对思维作了这样的解释:“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理性认识过程,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人借助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 它既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感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直接的、具体的,思维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则是间接的、概括的。然而事实上,文化艺术思维同样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这两种特性,我们只要掌控的文化艺术思维的特性,才能够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避免走向僵化和保守的藩篱。

首先我们看看文化艺术思维的间接性,是通过媒介作用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思维的间接性, 主要表现于以已知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的属性。简单地说就是由此及彼。例如,清早起床,凭窗眺望,只见满地湿淋淋的(这是直接反映),凭已有的经验,我们就知道昨夜下雨了。虽然我们并没有直接感知到昨夜下雨,所以“昨夜下雨”这一反映,是一种间接的感之过程。当然,如果作家要搞创作,诗人要写诗,其间接认识会更深一层,即在普通人简单的间接认识基础上,产生一种更为繁复的间接认识,从而调动更多的经验积累,把昨夜下雨这一反映推向诗的境界。

所谓概括性,则是指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与抽象,把事物的个别性上升到一般性,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它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属性和各种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如,“人是能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有感性的高级动物”,“水往低处流”等。作家的思维,也有这种概括性的特征,然而他们与普通人的思维相比较,也有自身的特殊之处,如果说,小说创作中的典型化原则,是作家们思维概括性的具体表现。

无论是文化艺术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终归到底都是建立在丰富的想象和幻想的基础之上的。文化艺术创作的整个思维活动,都是在想象和幻想之中进行的,离开了艺术的想象活动,艺术形象就无从存在。黑格尔曾经说过:“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家本领就是想象”。 艺术的想象和幻想,目的在于创造艺术真实,审美地反映真实的人生,即使采用变形的艺术形式,或者远离现实的荒诞形式,仍然是主体的现实精神的折射,其立足点主要是现实。

拥有了艺术的思维,在去从事具体的文化管理工作,才不会摸不到头脑,抓不到要害。所谓文化产业管理无非就是要对艺术行业的人、财、物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就是要求管理者通过艺术家所不具备的营销知识、公关知识及法律知识等来实现其作品利润的最大化。文化产业管理是为艺术家提供良好的创作项目。并且为艺术作品寻找一个好的销售渠道,为了使艺术家付出的精神和物质代价得到及时或更大的回报,这是文化产业管理的目的。

那么如何实施文化产业管理呢?我想首当其冲的仍然是从提高管理者的艺术文化素养,善于用艺术思维与管理观念结合的方法,从事具体的文化产业管理工作。文化产业管理主要的就是对艺术行业的人、财、物进行规划、组织、协调。要做好艺术的管理工作就要从艺术的本身出发。让艺术有艺术存在。第一,从艺术文化的自身特点出发,尊重艺术的创造性。艺术本身就是一门由物质到感知再到理性的过程。其中创造性是其中最重要的。如果艺术,没有创造性,只是一味的沿袭模仿,那么艺术就失去了生命力,走向了僵化,僵化的艺术必然走向消亡。因而,鼓励艺术工作者去大胆的创造,尊重其差异。第二,对于艺术文化的发展采取非模式化要求。正是由于艺术有非模式化的存在,才使得艺术形式的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正是由这点才有第一点创造性的存在,倘若模式化,就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有创造性。第三,鼓励个性化艺术创作的尝试。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不能复制的,是强烈风格化特征的写照,正是那些优秀艺术家大胆的,不落俗套的创新才让艺术的家园,丰富多彩,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艺术局面鼓励个性化的创作。

其次,培育生命创新力的文化土壤,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马克思认为事物要成功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制约,主观和客观。主观主导方向,客观是保障基础。搞好文化管理的“环境”不容忽视。第一、首先要从人才入手,通过各种手段引领、培养各方面的艺术人才。第二,制定、完善相应的方针政策,促进文化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营造和谐的艺术氛围,完善艺术领域的预报、引导、奖惩、调控、监督、保障、应对机制。第三,鼓励各种资本为艺术服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管理的发展同样需要资本的投入带活市场经济。要学会拓展融资渠道,支持、引导和鼓励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吸收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逐步形成财政资金、企业资金、银行贷款、文化基金、证券融资、民间捐助、境外资金等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争取把文化产业管理的周边环境做好。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管理的建设是一向长期艰巨的工程,是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密不可分的,文化的和谐,必然呼唤管理上的科学高效。艺术文化思维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也就需要我们形成一种学习型的观念,在学习中进取,在实践中开拓文化管理的新思维、新理念,把文化产业管理推向一个更新的高度。

篇8:浅析我国文化产业相关研究的区域差异

浅析我国文化产业相关研究的区域差异

摘要本文用相关的数据作为切入点,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不均衡现象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了缩小区域差异的策略,

关键词文化产业 数据分析 区域差异

现在的“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出版产业”、“版权产业”,尽管每个概念都有着特定的内涵,但他们毕竟是在一个大的经济文化背景之下产生出来的,有着相同的“基因”;他们尽管“性格”各异,但在相互作用之下。使得他们所依托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竞争力或者说“软实力”得以迅速发展。

在我国,文化产业已然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发展指标。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而在我国不同的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现象,在文化产业相关研究,包括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出版产业和内容产业等方面的研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选取了十年以来这方面的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并作为对我国文化产业相关研究地区差异分析的切入点,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语境的角度进行区域差异研究。

一、数据分析

首先将本文所选取的研究文章以及在进行数据统计中所涉及的方面进行说明:

1 研究文章统计自至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

2 按照“题目”检索项中以“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出版产业”为检索词来进行精确匹配的初级检索,然后再按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台、港、澳地区进行精确匹配的二级检索。

3 在二级检索中笔者的检索词不仅包括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包括各省的省会、重要文化城市,如浙江省除了检索“浙江”之外,还检索了省会杭州,以及浙江重要的文化城市宁波;河南省数据包括郑州、开封、洛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数据包括南宁和桂林;云南省的数据包含昆明和丽江;广东省的数据包括广州和深圳;福建省的数据包括福州和厦门;甘肃省的数据包括兰州和天水、敦煌:内蒙古自治区的数据包括了呼和浩特、包头、赤峰,等等。另外,在查询北京的数据时,还包括了“首都”这个检索词,对首都文化产业的研究计人北京的数据之中。

4 因为有些中小城市文化产业相关研究非常少,如娄底、宜昌、郴州、安庆、宝鸡等,笔者无法将每个城市都检索到,所以每个省份、自治区统计数据的精准性无法做到百分之百。

5 由于笔者无法每一篇都完整阅读,所以其中会有一些十分少量的文章属于重复的同一篇文章,也被重复统计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数量非常少,并不影响每个省市的整体情况。

6 在这些文章当中,有少量的国内城市比较研究类文章,如《四川、广西、云南三省区文化产业比较研究》,在统计时分别统计在两个城市的数据当中。

7 其中一些文章的题目使用了“我省”、“我市”这样的表述,而未写明省市的名称。比如在“文化产业”的3759篇论文当中就有9篇标题中含“我市”,33篇含“我省”,由于多数为各省市报告性和新闻性文章,本文在统计时未将这一部分统计在内。

8 由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也并未包含全国所有的.报纸和出版刊物,有一些报刊并没有进入数据库,但是笔者认为中国期刊网上所收录的文章完全可以代表我国当前文化产业研究的现状。

我们先从数量上来看,十年来关于“文化产业”研究中各省市研究的文章共计867篇,其中50篇以上的有四个省市,分别为广东、云南、北京、湖南,而1O篇以下的,除了台、港、澳之外,也有7个省市之多:津、皖、琼、吉、宁、青、渝。按照七个区域来统计,西南地区数量最多,东北一省文化产业研究的数量最少,其次为西北。

“创意产业”研究方面,在地方性研究的331篇文章中,仅北京、上海、浙江三个地区总和为203篇,占总数的六成,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创意产业研究都十分少。“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区域布局与“创意产业”相类似,也主要集中于北京和浙江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东北和西北地区仍然处于劣势状态。

我们可以从表l的数据中看出,针对地方性的“内容产业”和“出版产业”研究文章的数量本身就不多,在“出版产业”研究的46篇当中,有15篇为台湾地区出版产业研究。而大陆各地区出版产业的研究相当少。其中广西和北京的出版产业研究文章数量居前。

从绝对数量上来分析,研究者普遍对“文化产业”这一概念使用较多,一些主要城市,像北京的文化产业相关研究文章,使用“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三种产业提法的数量大致相当;而在上海,“创意产业”明显多于“文化产业”,远远多于“文化创意产业”;在广东,“文化产业”研究也明显多于后两者的研究,而在云南。对于“文化产业”研究居于全国的前列,而其余相关方面的研究均属空白。

在对七大区域的总体比较来看,东北和西北地区在五项“文化产业”相关研究方面均落后于其他五区,而单从数量上来看,经济上并不处于明显优势状态的西南地区在“文化产业”、“出版产业”方面的研究数量却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华北、华东、华南地区。

从上面简单的数据分析来看,我国在文化产业相关研究方面存在着地区差域,这种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但又不完全同步,如地区生产总值比较高的辽宁、福建、河北等省,其文化产业相关研究数量偏少,而像云南、陕西、广西等省,尽管地区生产总值相对较低,但文化产业相关的研究文章却相对较多。

篇9:我国小额跨境电子商务模式研究论文

我国小额跨境电子商务模式研究论文

自加人WTO以来,我国在电子商务方面得到快速的发展,我国的一些电子商务中小企业不仅加大了国内市场的开拓力度,而且也开始向国际市场进军,以实现企业的自身利益最大化。小额跨境电子商务,也被称为在线小额外贸,其主要指的是交易的双方在不同的国别或者地区,通过互联网和一些相关的信息平台进行交易,这样的交易是不需要去报关和缴纳关税的。其实也就是一种对传统上的小额国际贸易进行网络化和电子化的贸易方式。如果我们国内的淘宝网,卖家在中国,所面对的买家就从中国人换成了国外的批发商和消费者。

1.我国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

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小额跨境电子商务正处于萌芽的阶段,当时我国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电子商务进行了考察和探究,同时借鉴了相关的经验,并且引进了EDI电子商务应用在国内的银行、交通部门以及一些大型的内外贸易等部门。与此同时,在国内,一些企业开始接触到电子商务,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开始接受电子商务,进而开展相关的业务。,通过对电子商务进行几年的研究之后,我国政府建立和成功运行了我国的商品订货系统,由于当时该系统是处于初级开发阶段,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并且当时的'电子商务模式没有一个很好的规范,也没有出现具有代表的企业。但是这也说明我国在电子商务已经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为今后的跨境电子商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我国政府的大力的支持下,我国的第一家B2B商务网站“阿里巴巴”和B2C网站“8848”在建立并正式的运营。这两家网站经过几年的运营之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开始被很多的企业所接受,并且开始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等到年底,中国的各种跨境电子商务网站巳经到达1500多家了,但是此时我国在技术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大部分网站都是在模仿国外的成熟的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开展业务。

从开始,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有了新的契机,由于当时发生“非典”肆虐,对我国的线下实体零售店销售造成了直接很大的影响,却意外的促进了电子商务发展。同年,阿里巴巴创立了淘宝网,京东也开始开展电子商务,我国的电子商务在这一阶段得到很好的快速发展。

我国在正式的加人了WTO之后,与国际贸易的来往也越来越多,这个时候我国的电子商务企业就不再将眼光局限在国内,开始进军国际市场,这一阶段,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十分的迅速,各个企业都努力开拓国外市场,力争使自己的品牌得到国外市场的认可,特别是在和,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分别达到了1.6万亿元和2万亿元。

2.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的模式

目前,我国的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网站,主要分为以下3种。

2.1B2C模式--外贸B2C平台(同时也被称为外贸B2B2C企业)。这样的企业都是在国内联系专门做外贸的企业作为自己的供货商,拿出资金将货源买断,与此同时,这样的企业会自建立B2C平台,不仅会自建物流和客服系统,而且还会自建独立的支付系统,然后将自己的产品销售到国际市场。如像兰亭集势、米兰网等是其具有代表性的。

2.2平台模式--外贸C2C平台(也称外贸小额批发平台或小宗B2B平台),它们就是提供给卖家一个统一的销售平台,卖家就是国内的一些专门做外贸的企业,买家则是海外的消费者。这样的网站平台是作为第三方只是提供平台,不参与交易双方的物流、支付等交易流程,其主要是通过在交易价格的基础上,加上一定比例的佣金来盈利。敦煌网、阿里速卖通等是这类企业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2.3服务提供商模式--“通吃产业链”,这类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是四海商舟。其在整个电子商务的买卖过程不会有任何的参与,而是为不同的行业、不同模式的电子商务企业提供出很好的解决方案,用以去解决他们存在同质化的问题,避免同性的竞争。

3.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的迅速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

3.1由近年来的数据来看,我国的跨境小额电商相对于之前的利润已经下降很多了,很多的套利空间已经消失了,这是因为去除了传统外贸的中间环节,国内出口价格和国外市场价格存有巨大的差异,存在套利机会。从长远来着,我国的小额跨境电子商务是具有很宽阔的发展前景的,但是随着各个电商的巨头开始进军这个市场,这也导致跨境电商受到冲击,其利润被迅速的降低。同时,由于小额跨境电商企业存在着经营模式雷同问题,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最后只能和国内电商一样进行价格战,这就进一步拉低利润空间。

3.2跨境小额电商目前面临着“效率的倒退”问题,在一般的情况下,为了使小额电商外贸得到满足,在整个跨境交易的过程中’会涉及许多方面的选择,这就要需要按照工作程序来严格进行,以便完成跨境交易。而且在这个过程之中,一般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跨境交易的物流问题,在整个跨境交易之中,物流问题是成本最高、耗时最多的一部分,同时这一部分,也导致小额的跨境交易的时间的有效性很难得到保障;2)海关问题,海关在整个跨境交易的成本中占了很大一部分,虽然跨境电商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手段,但是在实际中还是产生了相应的费用。

总的来说,上述的这些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我国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如果放置不管,有可能最后还会严重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所以在以后的发展中,要对这几个方面集中力量去发展。

4.结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跨境小额电子商务的经营总额相对应经济总量还是比较小的,但是其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为了更好的解决跨境小额电子商务所遇到的问题,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这就是需要政府和企业联合起来,集中力量去解决问题,使跨境小额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篇10:我国公积金投资方向研究

我国公积金投资方向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也逐步走向完善,公积金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公积金的管理和投资方面仍存在突出问题:如投资渠道单一、投资方向模糊、投资管理分散、投资管理制度不完善等。改革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公积金投资管理模式迫在眉睫。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管理;投资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保险、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等制度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资金规模也不断扩大。然而这些资金的投资管理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投资方向模糊、投资渠道单一、投资管理分散等。住房公积金的管理投资由于自身特点的限制和制度发展的不足,其问题尤为突出。我国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率约为2%,比我国年均通货膨胀水平还要低,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年均有收益率约为8%, 远高于住房公积金收益率。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年均收益率也达到了4%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能力是相对较低的。事实上,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住房公积金存款的实际利率一年接一年的,一直处于负数状态。这一系列的问题针对于当前住房公积金的管理、相关制度的实施都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因此,积极探索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改善住房公积金投资管理,开拓住房公积金投资新渠道已经迫在眉睫。

以下对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和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成功案例做了分析,并结合当前发展,提出了可实施性的方案和意见,内容如下。

一、国内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的经验启示

在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主题基金,它的一些投资管理的经验值得住房公积金吸收借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大参与国企改革的力度,增加实体投资规模。社会保障基金参与国企改革,进行实体投资由来已久,早在5月,全国社保基金就出资100 亿元入股中石油西气东输三线项目。有关部门通过测算预计从20到,社会保障基金用于实业投资的资金规模最高可达2500亿元。近年来社保基金的投资方式不断走向多样化。一方面加强同央企的合作,争取优先投资机会,另一方面还先后投资了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银联,除了部分银行以外,像是一些工商企业也做了相关投资(京沪高铁、中节能风电等)。

二、新加坡中央公积金投资管理的经验启示

新加坡是实行集中管理社会基金典型国家之一,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新加坡的做法。1955年,新加坡建立起了中央公积金制度,目前资金总额已超过千亿美元。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由不同的部门负责,有不同的投资方向。

首先,新加坡政府投资管理公司负责一部分基金,主要投资于国内的住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部分国外资产。

第二部分属于中央公积金投资计划,此项计划允许成员将专门账户、普通账户中超出特定比例的公积金用于购买共同基金或者股票,以这样的形势投资于资本市场。

保险计划基金是中央公积金的第三部分,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包括大病医疗保险、家属保险、住房保险等多个保险种类。这部分基金的投资主要外包给资产管理公司,可投资于定期存款、可转让存款凭证、股票和债券等。

以上三部分中,前两个部分,即由政府投资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以及由成员自主决策投资的基金是新加坡中央公积金投资的主体。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的投资管理模式虽不是十全十美,但仍有很多可借鉴的'地方。首先,投资模式多元化、多层次;其次,投资方式专业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最后,立法健全,基金投资拥有法律保障,更具安全性。

三、建议及对策

3.1 健全公积金投资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为公积金投资管理提供法律支撑。

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在保证住房公积金提取和贷款的前提下,经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批准,可以将住房公积金用于购买国债”。此项规定过于僵化,限制了住房公积金投资的多元化发展的可能,不利于提高住房公积金的利用效率。

因此,应当加快修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步伐,推动公积金多元多渠道投资方式的合法化,并为其实施提供法律支撑和保护,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3.2 改革住房公积金投资管理组织体系,促使管理功能和经营投资功能相分离。

目前在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既负责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工作,又负责公积金的投资经营工作,职能复杂,分工混乱,很难做到各自有专攻,做投资决定时往往手忙脚乱,很难做出明智的投资选择。由此,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可以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基金的投资经营工作,聘请有相关工作经验或专业知识充足的人员来专门负责此项业务,同时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对公积金资金流向进行实时监控。

3.3 建立有效监督管理体系,多位一体,强效联动。

为保证住房公积金安全,真正实现公积金投资的高效益,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监管体系需要将行政监管、金融监管和社会监管结合在一起,各级各相关部门必须上下一心,齐抓联动,与此同时严格的投资管理规范和监管制度必须建立起来才能防止住房公积金的资金损失,保障公积金资金安全。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住房公积金改革势在必行且任重而道远,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借鉴国内国际相关成功案例的经验,改善公积金投资结构,实现公积金投资的多元化、科学化,提高公积金的投资效益,以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参考文献:

[1]李飞.我国住房公积金投资管理改革初探[J].中国房地产,(9):67-75.

[2]于方舟.我国住房公积金增值保值新方式的探讨[J].北方经贸,(1):13-14.

[3]张昊,冯长春,宋祥来.住房公积金投资组合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1):138-142.

篇11:文化产业规模经营的模式创新的论文

文化产业规模经营的模式创新的论文

文化产业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影视娱乐、科学教育、文娱旅游等等是它的主体,还有一些相关的行业比如中介和推介、管理咨询和印刷等。我国的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跟发达国家比起来是有一定差距的,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很大的规模,在经济上也不是十分突出。为了把文化产业运营模式变得系统化,促进它与不同的产业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进步来提高文化产业规模经济的管理水平。按照规模经济的特性,产业可分为显著规模经济性产业、非规模经济性产业和非显著规模经济性产业。显著规模经济性产业是在生产、销售和管理各环节中有部分环节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反之就是非规模经济性产业。而非显著模经济性产业有部分环节是非规模经济性或是大部分都为非显著规模经济性。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就是属于这样的规模经济非显著产业。

一、当下文化产业规模经营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产业规模经济环节的模糊。

文化产业规模经济在国内的生产和销售等环节都体现出非显著性的问题。意味着这些环节还没有形成规模,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就导致文化产业的成本是比较高的,各类文化产品取得的收益会被拉低。只有扩大规模才能降低文化产业中单个产品的生产成本,才可以把非显著性的文化产业规模经济变成有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的显著性规模化经济。

2.影响文化产业规模经营的因素。

文化企业自身条件存在缺陷,它本身的成本构成是不可控的,服务业是文化产业的一大构成部分,然而它的购买成本和销售成本、乃至储藏的成本和运输的成本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产品在销售方面的水平也良莠不齐。外在方面再加上不同地区的文化产业会受到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欣赏水平的影响,还有同行之间不同性质的竞争,将文化企业的未来变得不可确定。特别是对于国内现在还不成熟的文化产业规模经济来说,其本身复杂的构成会让文化产业对规模经济的不可把控性大大增加。

二、文化产业规模运营的模式分析

1.企业的集团化。

将一个控股的大企业当成领导核心,对旗下的子公司建立资产上的控制,带动子公司及分公司的发展,化零为整,把大企业的优势渗透到子公司和分公司的各个方面,整合比较优秀的资源,形成对外的集团优势,还可以发展集团的各项业务,不断扩大集团的规模,尽快实现集团文化产业的规模经营。增强产量获取的规模效益,可以降低一定的企业生产成本。

2.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

把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独立经营企业的优势和资源汇聚到一起建立相互合作的战略联盟,可以分散市场风险和共享优秀文化资源,生产能力的提高就可以减少培育新产品的人力物力,还能把握住优秀产品在市场上形成影响的先机和提高优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企业合作形成产业链。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连锁产业的发展壮大渐渐形成了新的市场力量。在国内连锁店声势浩大的市场环境下,文化产业可以吸收借鉴连锁店总部成熟的运营模式和经营方式,将集团的本部优势通过数量的扩张分散到各个不同区域的连锁店里,开源节流的减轻了总部的财政负担和降低了连锁店的经营成本,文化产业规模规模才能具备雏形。

4.企业资产和产权的并购。

企业并购是指一个企业通过另一个企业全部或部分资产或产权,从而控制、影响被并购的企业,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增长等经营目标的行为。文化产业的并购可以横向并购,也可以纵向并购。相同的行业或者生产产品较接近的企业并购是横向并购,而行业不同但是有些生产环节可以与本企业产生联系的并购是纵向并购。企业并购主要还是为了通过对其他企业的优势的吸收来缩短企业发展需要的生产时间和营销费用,提高文化产业规模经济的经营效率。

三、文化产业规模经营的模式创新方式

1.多种模式提高文化产业市场集中率。

运用企业的集团化、优势互补、构建产业链和企业并购等方式,来发展生产有形文化产品,例如文化用品、高端设备和印刷出版等的产业,以及提供影视传播、休闲娱乐和旅游经销等服务产品。不同的文化产业需要不同的经营管理方式来运作才能取得最大化的效益,只有结合实际来选择经营方式才能提高企业在文化产业市场方面的占有率。

2.各类媒体综合经营发展。

文化产业规模经济要做大做强不仅依靠本行业的发展,还依靠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大型的文化产业一定会实现各行业的紧密联系,形成不断循环的集约型企业综合集团。不仅要做好主行业即本集团的生产型文化产业,也要不断发展直接面向群众的服务型文化产业,将相关行业例如会展、餐饮、服装、地产等行业一网打尽,互相促进达到子公司和谐共赢的局面。

3.实现异地标准消费。

用集资、招标和托管经营等种种方式,拓宽文化产业的品牌连锁的辐射面,让文化产业从当地走出去面向国内各地区的市场,把文化产品对于文化消费受众的精神需求作为市场的导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贴近生活的'文化服务。通过对人员的统一培训和对服务管理的流水线生产,产生文化产业规模经济的品牌效益。

4.企业和集团互为补充。

市场风险越来越大是市场经济的整体趋势,将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变成规模化和多元化的经营,增加区域竞争能力和加强产业的指向作用,就可以把经营的风险结构变成企业互补的循环圈。形成规模效应才能取得经济收益。

5.产业规模经营效果预测。

将联系密切的大量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企业关联机构的支持和推动作为基本经营体系,从文化产品的特色和高质量上抓起,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信息含量和水平,有了各单位和各企业的资金基础和人力资源,就能在空间上将文化产业变成既有竞争也可以互补的优秀产业集群,当这样的大规模集群取得更大规模的经营优势时,就可以在受众群体中间产生集聚效应,同步提高体制内各公司的竞争优势。

6.企业连锁加盟。

连锁经营日益成为零售业、服务业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商业模式,而连锁加盟更是可以将连锁总部的成功运营模式与加盟者的资本相结合,以较低的资本投入和风险,短期内大幅度提升市场份额。通过在不同地域开设连锁店,可以将连锁总部的成熟经营模式复制到不同地域的连锁分店。通过连锁店数量的扩张可以极大地分摊整个连锁店的固定经营费用,从而实现规模经济。

四、结语

国外发达国家文化产业规模经济体制已经非常健全和完善,这为我国文化产业一体化集团的出现和转轨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文化产业规模经营的主要发展方向还在于文化产业体制和文化规模经营的改革,使文化产业集团成为自我经营运作和不断调整组合兼并策略的产业集群,就需要深化改善其内部的经营模式。

相关专题 文化产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