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创作中先剪后接论文

黄鑫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黄鑫”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动画创作中先剪后接论文(共12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动画创作中先剪后接论文

动画创作中先剪后接论文

摘要:

动画,由于自身创作方式的独特性,要求其创作者在动画前期创意阶段就必须有严谨的剪辑意识并贯穿始终,动画作品的基调也是在这一阶段被奠定。动画剪辑“规定于前期分镜,实施于中期制作,定型于后期剪接”的这一带有强烈预见性的“先剪后接”工作意识,也是动画作品与实拍影视在创作意识上的最大区别。

关键词:

动画创作;剪辑意识;先剪后接;前期;后期

剪辑,在英语中翻译为editing,有剪、接、编辑的意思,是图像组合的一种手段,它将假定的时空关系以大众能接受的方式组合,从而达到叙事、抒情及表现的目的。电影剪辑,是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剪辑手法的运用可把若干电影镜头组合连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具有戏剧性的段落场面。动画剪辑,也是根据动画创作者事先所设计的分镜头台本的要求,把已经绘制或虚拟出的镜头画面和声音素材组织连接在一起。

动画由于自身创作方式的独特性,动画剪辑是创作者在动画前期创意与绘制分镜头阶段就需要去严谨细致考虑的问题。剪辑意识由此在动画创作的前期就产生并奠定了动画作品的基本格调。动画镜头毕竟是绘制或虚拟出来的,在中后期制作当中不可能做过多的改动,否则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一带有强烈预见性的“先剪后接”工作意识,要求动画导演前期必须具有精巧的构思,能设想故事节奏,估算镜头长度,处理各种动作,达到最小的镜头误差和最少的额外浪费。

电影剪辑是电影本体的创造力

普多夫金曾经指出:“剪辑工作是电影本体的创造力,自然只不过提供了它用以工作的素材,这的确就是电影和剪辑的关系。”这是无声片时期著名导演的肺腑之言,他以丰富的实际经验得出结论,也就是剪辑的程序:将特定性的镜头进行选择定时与排列成分镜头剧本。这是影片制作中决定性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镜头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是电影合成的原材料。而剪辑师就好像一台产品加工机器,把原材料最终加工成预期所需要的成品来。剪辑在这一过程当中就是把零散的、具有相互联系的、记录了具体现象的镜头画面组合成一部运动形态的、完整叙事的电影。

然而,电影剪辑不仅仅是把数百上千个片段简单的组合在一起,就能够清楚的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义。电影剪辑还要遵循一些客观的原理和规律。

首先,是保证剪辑的流畅性。在影视创作中,剪辑师可以合理的运用一些电影的基本术语来连接故事。例如简单的切镜头,用一个画面骤然代替另一个画面,这是最简单、最流行,也最主要的过渡手法,而电影也就是在人们懂得把分别拍摄的片段剪接起来的那一天才真正成为一门艺术的;淡入淡出,一般用来表示时间的流逝、地点的变换或者重要情节的变化,从而重新确定时空关系,相当于换章节;叠化,一个逐渐画面逐渐消失而另一个画面逐渐显现取代另一个画面,其主要意义是表明时间的转移,逐渐由同一人物或事物在不同时间内的表现所代替;划,这是一种特殊样式的叠化,由于手法不够自然,除了戏剧性的段落外,一般用的`不是很多。今天的剪辑师还可运用造型领域内的连接,如具体内容的相似、结构内容的相似或者动态内容的相似的画面都可以剪接在一起;还有理性内容相似的心理范围的连接等。这些剪辑手法的运用将会大大的增加结构、叙事的合理性、逻辑性与连贯性。

其次,是全程的剪辑思维意识。在影视创作过程当中,所谓的剪辑意识不仅仅存在于后期合成阶段,它始终贯穿于一部影视作品的开始和结束。只有对于影视作品的结构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有目的的去计划和安排所拍摄的画面。尽管在创作当中有前期拍摄制作与后期剪辑合成之分,但是前、后期工作必须密切配合来完成。因此,在前期拍摄当中,时刻要具有明确的剪辑意识。如果创作者在影视创作前期过程当中缺少了剪辑意识,很可能造成素材内容错乱,拍摄内容与主题脱节,无主次之分,表现内容单调;或者造成画面的表现形式不统一,拍摄的素材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甚至出现光线不统一、色彩不统一、节奏不统一等一系列问题。剪辑意识实际上体现了创作者对作品的整体理解能力,以及在拍摄过程中对现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的强弱,也体现了创作团队的整体素质。因此,在影视创作中,剪辑意识要体现在所拍摄画面的内容上和风格上,同时又要使作品的总体结构显得更为协调,让画面、文字、效果及音乐等诸种因素显得统一。

篇2:动画创作中的特性管窥论文

动画创作中的特性管窥论文

摘 要:动画创作中构图和轴线设定是每一位动画工作者的必修课程。构图需要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轴线是指一个物体或一个三维图形绕着旋转或者可以设想着旋转的一根直线。它们都有各自的特性,本文中主要就构图特性和轴线特性进行论述。

关键词:动画创作;构图;轴线;特性

一、动画创作中构图的特性

“构图”一词来源于西方,在西方的美术中有一门课程叫做构图学,专门研究在一个平面上处理好高、宽、深之间的关系,从而突出主题,增强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在动画创作中,构图需要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笔者在参考材料时发现新乡学院艺术设计系王威老师对动画创作中的构图特性总结的很到位,他认为有以下几个特性:

一是运动性:动画被称为“运动的绘画”,其本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绝不是处于静止状态,而是不断运动、发展和变化的。因此,各成分的内容、形式、作用及其关系也会在运动过程中跟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动画的艺术美感也会在运动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出来。动画能够表现运动,并能够在运动当中进行表现。这构成了动画构图不同于其他造型艺术的一个本质区别。而动画构图要获取真实可信的运动感,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动画设计师必须描绘出对象动作姿态的转变过程;另一方面,动画设计师需要在对象动作姿态的转变过程中调动观者注意视线,从而产生视觉上的运动幻觉。

二是完整性:动画构图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在视觉风格上追求完整和统一性,也就是使用一种构图风格来贯穿全片,完整体现,从而使动画作品达到的完整和统一。当然此处的完整性不是说面面俱到、毫无取舍。而要达此目的就要求每个局部的材料的安排都需要紧紧围绕作品题旨来展开,使每个局部对表达主题都能够发挥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换而言之,在整体的基础之上,可以采用局部完整性的构图设计。体现的.是相对的完整性,画面不宜太满、不要刻意的堆砌,有时简单反而效果更好。因此,在构图设计过程中一切材料和技巧的应用,都应该合乎主题需要来决定取舍,调动各种元素进行充分组合和表达,形成强烈的形式感,使作品达到艺术的统一和完整。

三是多变性:影视摄影艺术手段.一方面可以把人在观察时所得的视知形象酷似、近似地再现出来。另一方面,又能表达人在观察事物时从生理到心理要求的运动观察状态,这给影视摄影构图带来特点。影视摄影造型、构图既能表现出静观时凝视视像,又能表现动观时实物依次映现的变化视像。运动中的多变性,表现中的多变性,对象的多变性等等,给动画创作构图带来了新的特性。

二、动画创作中轴线的特性

轴线又可以称为“中轴线”、“中心线”,一般是指把平面或立体分成对称部分的直线;是指一个物体或一个三维图形绕着旋转或者可以设想着旋转的一根直线。依据轴线的概念以及轴线原则来看, 王威老师认为:在动画创作中轴线是具有自身特性的,主要为:

一是互联性:轴线的互连性体现于轴线连接的是交流的双方。动画创作是用画面来讲述故事,动画故事情节的发展,必然伴随在矛盾冲突的展现,矛盾冲突是动画创作重要的必要的表现手段。而矛盾冲突的存在,必须要求具有角色或事物之间的交流。双方的交流是矛盾冲突存在的必然条件,也是故事情节表现的主要内容。动画画面在表现片中人物交流时,为体现交流双方在镜头画面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关系的准确性,必然要求在交流双方中间存在一条隐形的但又是必要和必须的线DD轴线,以作为镜头设置时的参考依据。

二是分切单独表现性:是指对轴线所连接的具有交流性的双方,采用“分切”,即运用不同的镜头画面分别表现的处理形式,以充分展现交流双方各自的动作、情绪、特征等方面。如果交流双方同时而明确地出现在一个镜头画面当中时,是涉及不到轴线原则的,即镜头可以任意设置。因为轴线原则是用来明晰交流双方空间位置和空间关系的,以保证观众视觉上不产生相对关系上的疑惑。而不同的角色或事物形象在同一个镜头画面中,并且镜头画面能够提供了足够清晰的相对关系,那么就无需考虑轴线问题了。但是,如果不同的角色或事物形象在同一个镜头画面中的关系不够明晰,是似是而非的状态,比如:在镜头画面的前景是以模糊的背影或侧影形象来表现的,那么轴线原则依然存在并发挥效应的。因此,对于轴线所连接的双方,必须进行“分切单独表现”,即用不同的镜头画面分别表现双方形象。

三是虚拟性:对于动画创作来讲,制作和剪辑是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不同的创作环节,同时,也是动画创作必要的表现手段。制作是用来获取画面的,是用来为剪辑积累素材的;剪辑是用来组接镜头画面的,通过镜头画面的组接来讲述剧情的发展,最终形成完整的动画。制作和剪辑分属不同的创作环节,其二者都需要遵循轴线原则。

篇3:动画创作中的镜头设计论文

动画创作中的镜头设计论文

一、概念

动画分镜头就是将动画文字剧本转化成以镜头为单位的连续的可视画面,它遵照一定的情节逻辑关系顺序,用于处理镜头的景别、角色调度、机位的安排以及对镜头进行编号等内容。

二、分镜头设计中的景别

在动画作品创作中,景别是一个绝对不可以被忽视的创作元素。景别为创作者提供了一种广阔的表现空间和灵活的表现手段。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也是通过对景别的选择来体验影片内容的。

第一,在动画作品的创作中,一些景别承担着描写和叙述的作用,景别主要发挥了表现心理内容的功能。比如,特写是对渲染人物的精神状态表现特别有利的景别,注重一些主观情绪的烘托;又如中景可以非常客观的表现人物间的交流的景别,体现一定的距离感和客观性;再如全景景别适合烘托一些大场面气氛,用以配合画面越来越高涨的情节发展。

第二,画面本身的运动要依靠景别的变化来实现。景别是摄像机能动性表现之一,创作者可以根据需要及时采取有利的拍摄景别,使其能够在动作展开时改变画面内容的性质,例如,摄像机的推进动作,全景变成了大特写;摄像机向后拉,画面从一个人物的细部特写变成这个人物孤零零地站在一个空荡荡的草地上,从而实现了画面本身的运动感。

第三,景别的变化可以影响画面节奏。这里面主要指的是作品内在节奏的变化,实际上作品的质量和性质在许多方面都取决于这些节奏。在观看一部动画作品时,我们往往觉得有些个别的画面特别慢或特别快,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以全景景别拍摄一辆快速行驶的摩托车,或拍摄一艘船在海上行驶。给观众一种快速运动或缓慢的感觉。主要依靠创作者的直觉来把握每个画面的景别,即根据某个画面的性质决定画面的景别,这个景别持续的时间,这个画面前后是什么景别,创作者必须根据画面本身和前后的景别关系来进行选择,以此来把握画面节奏。第四,观众不仅在画面时空和视距的变化中可以感受到摄像者的画面思维,也可以从景别跳度、视点跳度的大小、缓急中具体地感受到整个片子的节奏变化。

三、分镜头设计中的调度

首先,动画分镜头设计中的调度,它同影视调度一样也包括演员调度和摄影机调度两种调度。这两种调度相辅相成,都以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所决定的人物行为逻辑为依据。在动画创作中,由于表现透视较为困难,所以使用平面调度较多。例如描绘人物侧面的行走动作并且使其循环表现,然后通过移动背景造成人物向前行进的感觉。其次,场面调度在动画创作中的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

第一,产生画面构图的作用,表现画面景物;

第二,刻画人物心理、渲染环境、创造特殊意境;

第三,还可以增强艺术的感染力,推动观众的`联想。再次,一个场景中的镜头衔接的是否流畅、内容表达的是否准确到位,被摄对象动作及心理展现的是否合理,都需要依靠场面调度来实现,都是场面调度的职能所在。总之,场面调度对动画形象的造型处理,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影响画面构图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画面组接的重要因素。

四、分镜头设计中的机位

机位,是动画的创作者对摄影机拍摄位置的称呼,也是作品导演风格中最为重要的语言形式之一。依据机位的设置发生改变与否大的方向可以分为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在动画的创作过程中,往往忽略对机位的控制。如果机位控制得好可以为作品增色许多,这里就涉及了运动镜头的相关特点。首先,运动镜头在视觉呈现上可以呈现独特的表现魅力。

第一,运动镜头能够创造视觉空间立体感的幻觉,造成观众介入影片事件、冲突的视觉感;

第二,运用运动镜头展示动作的场面与规模,可以突出表现剧情中的关键性戏剧元素,突出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三,运用运动镜头创造特定的情绪与氛围,可以创造影片的节奏造成两个戏剧元素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揭示和深化场面的内涵。其次,有些移动镜头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被直接反映到人类最隐蔽的核心大脑,影响人的心理情绪,等于摄影直接参与了剧作。再次,运动镜头这一摄影造型手段就不仅停留在表层层面上,而成为造型语言,直接表达了某种思想和意念。不同的运动镜头有着不同的功能和表现力。

五、小结

在整个动画的创作中,分镜头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分镜头设计可以使创作者对作品的构想具象化,是创作者对作品构想的一个完整表现。当分镜头确定之后,创作人员便都围绕它进行动画制作。分镜头可以调控动画作品中全部内容,是作品顺利实施的基本蓝图。有了分镜头的设计,可以使动画在前期创作环节中得到很好的宏观调控。

分镜头设计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整部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艺术风格,甚至影响观者对作品的情绪共鸣,因此动画分镜头设计是动画创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篇4:动画教育中短片创作意义探析论文

动画教育中短片创作意义探析论文

一、动画短片的创作课程的引入教学与要求

1.故事创意收集与剧本创作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在课程的开始,选择一部具有创意又画面风格优异思想内涵鲜明的动画短片让学生欣赏并加以分析,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之后的创作做一定的参考。其次,剧本的创作并不是一时兴起头脑风暴一下就可以的,一个好的剧本是经过反反复复深思熟虑沉稳表达,同学们可以准备一个记事本或者一个速写本,将生活中的有趣的点和打动人心的画面用笔或写或画记录下来成为自己的资源,另外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广泛阅读各科各类图书,积累文学素养的同时善于发现有趣的事情,在市场方面实时关注动画和电影,了解当前的行业趋势以及了学习新的技术,掌握动画剧本的写作方式完成剧本的创作,同时选取一些优秀动画片进行实例分析,从动画观众的定位,动画市场的调研,动画剧本创作规律等方面综合分析,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为动画创短片作制定基础。之后构思一部动画短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考虑呢?内容:一个故事的内容是一个短片的灵魂,在合适的时间内讲述有意义的和充满趣味情节的故事是对影片成型的根本保证。风格:一个动画短片的美术风格直观的影响到人们的感官,形成独有的个性的画面风格;材质:动画片的材质对于着动画片的风格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创作者的个性气质,创作者的性格、气质最终决定着短片的艺术气息。例如:浪漫的、甜美的、果敢的、幽默的、活跃的等等。

2.分镜头绘制及美术设计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要求学生制作不同风格动画的美术设计方案和规划方案,使学生通过对不同形式动画的美术风格的设计了解如何确定动画短片的艺术风格,以及美术设计在动画中的作用。重中之重的是分镜头绘制,对于分镜来说,在完成了文字分镜脚本之后就开始了版面设计。这就像是电影的分镜头把所有要表达的故事情节认真地考虑改要怎样去表现画面,每个画面之间的转场与连贯,如何控制影视的节奏、情感、韵律、高潮等等,这个阶段很重要,一部影视片的艺术水准基本上在这一阶段就决定了。其次是概念设计,所谓概念设计则为美术设计的概念,确定短片的美术风格,例如日本的写实风格、法国的浪漫风格、美国的幽默风格、中国的水墨风格等等,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和道具造型设计以及根据角色与剧情要求的联系确定背景的.绘制风格。

3.中期制作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在动画短片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以小组的形式,二至三人为一组创作,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将来平稳地过渡到工作岗位,融入动画制作团队,成为社会的可用之才。在计划的周期内服从安排,各司其职:在制作中,集各位同学之所长,以一加一大于二的原则,制作好周期,按时推进进度,锻炼学生们的责任心以及做事的态度。4.后期制作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学习影视后期编辑软件Premiere、Aftereffect、Au。动画的声画对位、配乐,声乐录制以及影片输出(MP4、AVI、MPAG)要求同学对蒙太奇的运用要有明确的认识,加强对蒙太奇技法的应用等等。后期包括音乐独白音效剪辑等等。一段好的背景音乐能增强短片所表达的情绪,是欢快的还是悲伤的;是神秘的还是优雅的;独白的设计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心情以及思想;音效可以增加短片的丰富性及明确剧情的走向,如摔了杯子可能预示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剪辑是根据蒙太奇原理,通过运用剪辑将镜头画面的按照一定的规律创造出具有艺术性的画面感。当然制作这些内容可能并不是那么顺利,学生们要学习音频制作软件,视频剪辑软件,特校制作,和大量的收集音频音效,可能结果不是那么令人满意,但是对于一部片子来说在制作过程中有得取舍。

二、教学方法总结

通过本门课程的开设,能让学生熟悉了解动画短片创作中的创作的流程,掌握各种类型动画的特点以及制作方法,并能够熟练应用来创作自己的作品;使学生通过对不同形式动画的美术风格的设计了解如何确定动画短片的艺术风格,以及美术设计在动画中的作用。分组制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锻炼动画师应具备的艺术修养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敢于改进教学方案,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勇于鼓励学生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篇5:动画创作中角色形象的塑造论文

动画创作中角色形象的塑造论文

【摘 要】在一部动画片中,角色造型的设计与塑造是创作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如同影视片当中的演员一样重要,它担负着演绎故事、展示空间、形象表演、揭示主题等任务,具有独特的性格魅力的角色是构成动画片整体风格的重要元素,本文通过近九年的动画教学与创作总结出角色形象塑造的几个关键点,方便于以后的交流与学习。

【关键词】动画角色;造型设计;角色形象塑造

无论是商业动画还是艺术类动画短片的创作,角色是影片中必不可少的视觉元素,它的出现对于整部剧情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创作中角色的塑造能更为有利的将剧本中故事内容更好的体现出来,由此可见角色的形象塑造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部成功的动画片想要打动观众不能单单依靠故事的情内容节,同时还需要要塑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形象。众所周知的《唐老鸭与米老鼠》这部经典的动画片及动画形象到如今也能深刻的印在每个人的印象里,原因就在于这部动画片剧本的选择出现的这两种角色形象,再加上角色的夸张表演等一系列的塑造,才使得这部动画片家喻户晓。其创作者就是运用了动画中的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角色的形象与性格,使之具有独特的行为、语言以及鲜明的个性,从而在观众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角色形象是一部动画作品的支柱,形象的塑造则直观地传递出整个动画片的情节、风格等,无论是在商业动画片还是艺术类短片创作中就尤其重要。

一、动画角色设计的概述

(一)动画角色设计的概念

动画角色设计是指在动画片中一切物的造型。众所周知,许多动画造型曾给我们带来不同寻常的轻松与快乐,是其他任何一种艺术所不能代替的,也正是动画艺术形象的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特征。而动画角色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对每一个动画角色赋予感染力和生命力。

(二)角色设计的风格类型

动画角色设计的创作过程是导演根据文学剧本描述的角色外貌和性格特点,进行素材搜集,提炼概括以及形象创造,最终确定故事需要的形象的过程。分为人物设计、动物设计、其它设计。动画片中的动物造型绝大多数属于浓郁的漫画风格类型的角色设计,都采用夸张与变形类的形象特征,动物形象的夸张是基于生活中的形象原型的,每个动物性格、外形和身份的不同在角色相貌和体态上也都有一定的体现。漫画式的夸张造型的设计方法是动画中角色设计中较为常用的角色设计方法,在很多有名的动画片中都能找到其中的影子。

二、动画创作中角色形象的塑造点

(一)色彩对角色的塑造

色彩在一部动画片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为了丰富视觉效果和提高观赏性的装饰,还为动画角色的塑造提供了重要的塑造基础。众所周知,每种颜色都有它固定的属性,且一种色彩一般都具有“两面性”。比如说:红色。人们在看到红色时往往会感觉到热情、积极、活跃、热等感受,但同时人们也能看出红色的血腥、暴力、警告等感受,即为同一种色彩带给人们不通的感受。由此可见,色彩的情感特征能通过视觉刺激唤起观赏者的情感感受,这种情感感受则能直接的影响到观赏者对角色形象的认知。正是如此,我们就要利用色彩的情感特征,来强调和突出角色的性格特点,以达到暗示观众对角色形成特定的.态度,使观众更快、更准确的掌握角色设计者想要塑造的角色形象特点。

比如说要设定活泼可爱的女性角色特点,那么角色的色彩可以以粉红色为主,运用粉红色的可爱、亲切、妙趣横生的色彩感情塑造了一个活泼可爱、随和善交、热情风趣的角色形象,而要设定一个爱幻想、有个性的男性角色时,则可以以蓝色、黄色搭配为主,运用蓝色神奇、深邃、理智和黄色阳光、亲切等色彩感情,塑造了一个梦想的、神奇的、异想天开的角色形象。

(二)动作对角色形象的塑造

动作是动画片中角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型的不同则决定了角色的动作的不同,角色的形象塑造中动作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动画片中的角色大多数是拟人化的,虽然它们形象各异,但是所表达的情感都是人类的情感。因此,要以人体的基本结构、运动状态和规律为动作设计的基本出发点。角色的动作和表情设计都应模仿人类的表达模式,把人类的动作和表情特征渗入到动画角色中。我们在创作的时候,画面中不同的形象各具独特的性格特点、反差的表情,造成画面情节的冲突,令故事情节更加趣味、生动。

(三)表情对角色形象的塑造

表情的设计可以加强角色形象的塑造。在动画片中角色的表情是以现实生活中人的喜、怒、哀、乐四种大的表情为基点。面部表情能够反映形象内心的情绪,要想通过面部表情的刻画把形象的内心感受表现出来,就要仔细研究面部各个部位动作形态的变化所体现出来的不同内心特征。通过刻画人角色的表情,使角色通过表情的展现了解内心的感受,表现地越生动越能打动观众。只有根据不同的角色形象、剧情的发展程度,再利用动画这一夸张的艺术特点,才能加强角色形象塑造的力度。

(四)角色性格的塑造

动画角色性格塑造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塑造过程。它不仅包含了角色的感情、意志、个性、能力与气质等心理特征,同时,角色的行为特征与外貌特征因素也是表现的重点。角色的个性特点在它们的表情和动作中也都有所传达。在制作角色动作过程中,尽可能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视频素材并反复表演模仿,尽可能的把角色的动作表情表现到位。

三、角色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动画角色是动画片的灵魂,观众对一个动画角色的价值判断不单纯停留在其外在的造型层面,还包括对角色性格内涵的认同。在动画创作环节中,角色的形象塑造则是整个影片的前提和基础,它们主导着整个动画片的情节、风格、趋势等。通过制作一部动画短片,我可以更好的掌握动画角色形象塑造关键点,要学会充分合理的运用,它不但提升自我的艺术修养能力,而且还为未来的艺术道路做铺垫。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角色造型及形象塑造是创作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各种角色必须根据剧本的要求进行造型设计,其手段是运用美术造型技法进行创造,是可以产生动作和表现生命的模型。角色形象的塑造则掌握以上的几种方法,我们就可以准确的表现出角色的特点,从而达到角色给人深刻印象的目的。除了需要制作者有很好的绘画造型、美术功底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很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只有在大家的制作的过程中互相配合,多沟通,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2]理查德威廉姆斯。原动画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3]贾否。动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4]冯文,孙立军。动画艺术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

[5]吴冠英。动画造型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篇6:中国动画创作中的审美问题

中国动画创作中的审美问题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动画艺术创作领域出现了偏重视觉效果形式的倾向,主要体现在作品故事内容的泛化,外在视觉形象表征上的同质性和模仿倾向。本文通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视觉艺术审美的知觉活动以及对中国动画艺术发展中问题的反思,提出中国动画艺术在注重视觉娱乐性审美的同时也应该给观众以文化思想“意境”的内涵之美,突出民族性的艺术品格,即外在视觉形式娱乐效果上与内在的“意境”之美融合于动画艺术影像之中。

[关键词]中国动画;审美;视觉;内涵

当代中国动画艺术创作与审美领域存在着值得探讨的问题:偏重视觉娱乐性效果的审美形式,沉迷于对画面视觉审美快感的营造,作品缺少内容思想的提炼、民族文化内涵的传达,不大注重动画的思想的内涵和个性的创新。刻意追求题材外在视觉形式的表达,画面过分注重视觉形式的商业性,作品缺少文化艺术品格和个性韵味的传达,很难给予观众长久的审美品味,经不起时间的推敲,故难出经典。

一、中国动画问题的思考

当代中国动画重视影像视觉娱乐性无疑是源于以下两点:一是对国外动画作品视觉依赖;二是动画的创作过程中对民族性概念的形式化,过于追求短期的商业性价值。

首先,从本土动画作品来讲,近来国内动画片的定位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中国的动画业一直存在着“重教育”的问题,中国对文化产业历来都是要求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因而对动画片的娱乐性看得很低。人们在本土的内容僵化教条、形式感单一的动画作品中得不到心灵审美的寄托,自然就转而在国外的动画上寻求精神安慰。动画艺术从视觉上具有很强审美固化作用,国外商业性动画片在其本土深厚的民族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下,画面形式风格具有很强大的视觉娱乐性和内在文化的吸附力,正符合现代人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下的心理释放的要求。同时对本土传统动画的形式风格逐渐失去认同感。反过来迫使目前国内的动画创作上不得不对国外动画进行视觉形式上的模仿。

其次,注重视觉形式显然是受西方现代商业动画片制作观念的影响。商业性促使动画的运作模式必然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动画的创作也就从传统的精雕细刻转变为大规模的效率生产,在中国动画产业还不具备成熟的运作模式前提下,只有以视觉娱乐形式的丰富多样来吸引观者。结果,视觉效果的娱乐性逐渐成为动画艺术创作的首要目标,故事内容和思想内涵也变得不甚重要。表现在中国动画中,作品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故事性和情感思想的表达,而是追求强烈的视觉形式的多样性和单纯的画面特效,甚至出现克隆国外作品视觉形式风格的现象,面对动画作品一味地追求视觉娱乐形式的多样性而文化内涵空洞且流于数量的生产泛滥成风的现象更令人深思。

再次,我国动画艺术创作题材类型有了长足的发展,诸如科幻、神话、现实、历史等,具备了丰富性。但是,中国动画艺术在视觉艺术形式和内容上依然存在着诸多根本性的问题,例如动画角色造型的脸谱化,角色性格塑造的定型化,叙事情节的简单僵化,甚至出现动画作品为了追求片面的视觉特效,动画故事结构的完整性都受到影响的案例。作品思想内涵上,民族文化的性格特征不明显,更多的还是对视觉效果多样性的强调。民族文化的特征缺失铸成艺术性格的空洞,黑格尔《美学》宣称:“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1]艺术失去了性格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相对比,我国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由特伟、徐景达等老艺术家编导的作品,《哪吒闹海》《三个和尚》《牧笛》《骄傲的将军》等作品在故事内容、叙事结构、角色形象、思想主题、动作节奏、音乐等方面,整部动画片从表层的视觉审美元素到深层次的美学思想内涵,各方面元素都体现出中国悠久的民族文化艺术性格,其经典性是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考验的。探求其原因,主要是当代中国动画艺术创作中对民族性文化表达概念化、符号化,过于追求形式上的相似。

二、从视觉审美到知觉活动分析

视觉可以把经验与思维联结起来,克服视觉感官的局限性,促成形象的无限性,使获得表象超出直接视野,突破物理性质的透视原理。动画视觉艺术是由个性的动画形式、表达语言、影像空间构成的形式、内在生命力等因素所共同营造出的影像整体气势,偏重视觉娱乐性的动画作品在视知觉感官上更容易进入观众的视野,快速地引发感官上的停留与快感。

强化视觉娱乐性的审美体现当代功利性社会中,人们显著的视觉消费特点:读图与功利性活动相关联。视知觉的审美活动一旦与功利性活动关联,心灵容易变得浮躁、焦虑,艺术审美活动就容易受到外部因素扰动,审美过程中断或不能顺利进行。美国知名学者帕森斯提出,人的日常知觉活动有“匆忙”“狭窄”“概略”“模糊”四个特点。“匆忙”是人日常功利活动的`需要,这种知觉活动主要靠一种“自动性式样识别机制”,在如今瞬息万变的大流量信息中,迅速捕捉那些对自己有益或有害的信息,达到适者生存的目的。因而,培养了一种过分简化的观察事物的态度。“狭窄”则是日常知觉活动仅限于功利相关的特征和范围,而忽略其他,在功利的支配下,日常知觉活动一般都会追求效率而变得特别的迅速。为了迅速,知觉活动通常只选择自己熟悉的类别或式样做出反应,面对陌生的类别或式样,则选择模糊化处理的方式,甚或完全的视而不见。“概略”是指快速的对眼前事物作基本的扫视,识别出这目标事物所属的种类和级别。在作出区分之后,知觉活动到此终结,不再探究其他细节部分。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用已有的概念和范式去同化眼前的形式,在把眼前事物归类后,视觉知觉活动就完成了任务,而不再顾及其多层次的审美表现。 另外,当代的人生活在视觉符号过剩的文化中,从客体方面来讲,它体现为视觉符号的多样性和效果的急剧倍增;同时又展现为符号形象的同质性、相似性和仿象化倾向的增长;从主体方面来讲,呈现为视觉符号的消费者大量甚至过量地功利化视觉消费,这样更加强化了视觉的依赖性和惰性,甚至出现了心理学上所讲的“餍足现象”。这类视觉惰性使得“快餐式的审美现象”出现。而主体一旦形成简化的、追求效率、概念化的视知觉习惯,审美活动始终习惯性地停留在视知觉表层,难以深层次展开。

三、中国动画的视觉审美与人文内涵

当代动画作为独特的影像艺术思维表达的方式,融合了各种门类艺术的精华,如戏剧、绘画、音乐等,尤其是叙事性的文学语言,吸纳、化解和整合成影像艺术的构成要素,其艺术思想的发展成熟与贯穿整个20世纪出现的绘画艺术、电影、人文哲学、影像科学技术等发展密切相关,奠定了动画艺术风格的多元化基础。社会的巨大变革和人类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给动画艺术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动画也由早期的单纯的绘画艺术形式发展成为与全球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成熟的商业化产业经济模式,变成了一种消费型的文化艺术。

动画艺术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审美的内在动力是它可以为人类带来心灵快感。费斯克认为快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躲避式的快感,它们围绕着身体,而且在社会的意义上,倾向于引发冒犯和中伤;另一种是生产诸种意义时所带来的快感,它们围绕的是社会认同和社会关系,并通过对霸权力量进行符号学意义上的抵抗,从而进行社会意义上的运作。[2]动画艺术创造一个完整的有别于现实功利性社会的虚拟空间,以童真的视角描述着人类的“真善美”情感活动,寄托了个体在现实空间中不能实现的情感理想。这在某种程度缓解个体在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压力,为寻找个体理想情感空间提供了媒介。因此,动画艺术不能把视觉效果放在第一位,动画艺术具有美术性,但不同于美术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动画首先是个叙事性影像,侧重于讲述故事,表达情感,通过独具魅力的艺术手段把戏剧性的情感真实地共鸣到每个观众心里去,即使其内容表现为虚构的想象。而只注重视觉效果的营造在情感的审美过程中略显单薄,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一部经典的动画作品优劣关键在于是否经得起长久的审美品味。“一见即悦”的作品无疑是动画艺术在视觉娱乐性上的成功,但从深层次的情感审美角度来说,视觉娱乐性十足固然重要,但刻意的自造娱乐效果,作品的艺术品质就流于表面。换而言之,仅具有视觉娱乐性效果的作品,在主体情感的审美过程中,只停留在视觉感官上的愉悦,而深层的情感审美体验没有展开,至多属于“悦耳悦目”浅层次的美感,[3]不能过渡到“悦志悦神”深层次的“意境”情感审美,而“意境”的形成是诸种艺术因素虚实相生的结果。它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实)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可能触发丰富的艺术联想及幻想形象(虚)的总和,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4]也是中华民族性美学文化的重要标志。

动画艺术是流动的影像,具有时间性和叙事的空间性。把握好叙事空间结构,运用动画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其内在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故事性,充分地烘托出人文理念,这类拥有艺术个性品格的作品才是经久品味的经典佳作。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千与千寻》《幽灵公主》《龙猫》,中国经典动画电影《大闹天宫》《天书奇谭》等在表征上角色形象塑造得生动感人,剧情结构合理,叙事表达具有诗一样的情怀;在深层上,真正的“意境”之美都是恰如其分地把握住民族文化性格的内涵,进而形成艺术思想的个性化表达。这样的动画作品让观众在感官的愉悦中体验着人类普遍共存的“真善美”,经久不衰。“民族性”内在的“意境”之美,即是耐人寻味的情感之美。相比而言,近年来国内动画艺术难出经典之作,问题就在于片面地追求视觉上“热闹、震撼”,作品具有一定的表面性和欺骗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内在韵味之美不存,形式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托。

此外,动画艺术的创作中,数字动画技术用不可抗拒的技术力量引发了当代动画设计与制作的转型。传统手工绘制被数字动画技术替代,动画制作效率在商业性上获得提高。动画艺术作为视觉形式元素被广泛地应用在多个领域,传播手段从传统的电影电视拓展到网络、交互媒介等,从应用的角度实现了功能性的多元化。但是,动画艺术审美的根本性没有改变,动画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视觉表现形式的“新奇”是动画艺术审美表征上的扩展。因此,在动画艺术创作过程中,过分依赖、热衷于数字动画技术运用会使数字技术的单一性或同质性掩饰了动画艺术审美结构上的多层次性。运用新的科学技术为动画艺术拓展广阔的自由创作空间,才是动画技术价值的体现。

总之,动画艺术作为人们理想的情感审美媒介,是社会群我关系的一种对照,具有社会功能性。一部经典的动画艺术作品从内在的文化思想、情感内涵到外在的视觉艺术表征都要富有创造性、观赏性与娱乐性,同时弘扬民族文化主旋律是当代动画艺术创作的时代诉求。只要用真挚情怀做有民族品格的动画艺术,必能再现“经典”。

篇7:粘土动画创作的基本流程论文

粘土动画创作的基本流程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发展推动了粘土动画的发展,虽然计算机图形图像的发展令人震撼,它可以作出非常绚丽、非常华美的图像,但是粘土动画简单朴实的风格,给人一种难以抵挡的亲切感,以至于很多的电脑动画高手反朴归真,利用电脑来实现粘土的肌理效果。本文就针对如何创作一部粘土动画片入手,以创作的基本流程为线索展开探讨。

关键词粘土动画 布光 道具

作为定格动画的一个分支,粘土动画以其自身朴实的语言,略显笨拙的塑造手法占据着动画领域的重要位置。顾名思义,粘土动画的场景以及动物、人物在雕塑捏制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是粘土而已。从这个角度讲,以沙子、布偶、棉偶、皮影、剪纸、剪影、木偶、金属、稻草以及五金类等综合材料为主要媒介而进行创作的动画都属于定格动画。定格动画,(stop motion animation)由于它是将被拍摄的物体用单反相机一格一格的拍摄然后再按照每秒钟24格的速度进行播放,所以,定格动画又叫逐格动画或者停格动画。定格动画又是动画艺术的分支。就现在来讲定格动画几乎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定格动画艺术之所以被边缘化,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国从事动画艺术的人士对定格动画艺术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也很少进行定格动画的创作,导致了大众对定格动画的认识和了解的不足。然而,我国在定格动画艺术领域并非一片空白,早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我国的动画艺术家就创作出了《崂山道士》、《神笔马良》等一批优秀的木偶动画片,到了80年代还创作了直到今天仍脍炙人口的木偶动画系列片《阿凡提的故事》。但是80年代后,我国的动画进入了休眠期,木偶动画也同样停止了前进。直到现在,国外定格动画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我国的动画创作人员才意识到国内定格动画的差距。因此一部分国人又重新投入到定格动画的创作中,但在创作的过程中技术和经验不足是不可避免的,笔者用粘土作为偶型塑造的基本材料,通过自己创作的粘土动画片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就如何创作一部优秀的粘土动画片作一些探讨。

一、 粘土动画的前期创作

1.剧本

剧本的创作是影片最原始的依据,剧本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影片的质量,是必须经过深思熟虑的。粘土动画和一般的二维动画在很多地方是一样的,最开始也是先要确定故事的脚本,然后改编成适合拍摄的剧本。剧本不要求有过多修饰性的东西,只要能说明表演和场景氛围以及对白就可以了,也就是要能满足拍摄要求。

2.美术设计

在粘土动画片的创作中,美术设计是前期创作阶段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包括了角色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和道具设计三大类。角色造型设计往往是整部动画片风格的依据;布景设计必须和整个动画影片的表现风格相协调,并且能为故事情节营造特别的氛围;道具设计不仅要和整个片子的风格相协调,还要有自己的造型特点。

3.分镜头

分镜头最好有导演本人来绘制,并且要求有镜号(就是每个镜头的标号);景别(就是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电影语言);拍摄方法(就是推、拉、摇、移、跟、升、降等);长度(就是镜头的时间,这在动画片中非常重要。一般是要自己先依据剧本里的情节预演一遍,可以用秒表记录时间,最好以三次的平均数为准);内容(就是这个镜头要表现的内容);音乐音效和对白、旁白,如果有音乐要标出长度,从哪个镜头起到哪个镜头结束,还要标出时间。要是有对白和旁白也要标出时间,还要写出内容,这样在拍摄时就好把握动作的时间,否则后期会很麻烦,很容易声画不同步。

4.粘土造型和骨架

偶的造型不要过于复杂。因为动画的人物是要有动作的。为了能摆动方便,造型最好简洁,能充分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满足动作要求就可以了,如果一定要把造型做到很复杂,像动漫游戏的那样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你所要选择制作泥偶的材料不但价格昂贵,而且对技术要求很高,同样对于片中场景,道具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

在骨架方面,建议买一些专业方面的书籍来学习。因为骨架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影片中人物的动作,容易做动作又不容易损坏的骨架,会为你的泥偶片制作带来很好的效果和极大的方便。骨架的制作不一定只用一种材料,性质不同的材料混合使用会带来不同的效果。这完全依赖于剧本对任务的要求,可以发挥想象,有效的利用身边的材料,一般来说,对骨架的要求是方便塑型,不易折断的金丝或者银丝以及退过火的铝线。

泥的选择很重要,我认为有几点需要注意:泥不要太软,否则不方便塑型,因为在摆动作的时候很容易碰到泥偶的其他部位,灯光照射下泥比平时还软,太软就容易发生形变。不要选择油性过大的泥,这种泥虽然很鲜艳,但是不容易塑型,还会弄脏场景和道具。

二、 道具

1.场景道具制作原理

粘土动画的道具,由于它自身的特殊性,所以不能像电影中的'道具师可以用现有的任何道具,它在整个动画片的过程所用到的所有道具都需要道具师一件一件的把它制作出来,而道具往往要根据角色和场景的尺寸以及镜头的需要来决定其形状大小。

道具的制作材料五花八门,石膏、软陶、粘土、木材、金属、塑料、小品玩具以及现成品等等。制作道具的手法更是多种多样,有雕刻的,模压的,注塑的等,有时为了不同镜别需要,同样的道具要做尺寸大小不同的好几件。并且用于道具、场景制作的材料没有什么特殊的限制,只要思路开阔,任何材料和物品都会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但要注意所用材料自身颜色和产生的画面色彩。画面表现出的色调,这在粘土动画的最终成片效果上是很重要的。

2.视觉效果道具制作原理和方法

实体云的道具往往常被用于背景图片的立体效果,其实制作视觉效果的道具有许许多多的方法,既可以用实体,也可以用电脑三维动画软件的粒子效果,还可以实体和电脑效果用前后景深叠加的方法来达到自己所要的效果。例如:雪可以用三维动画软件的粒子来做,或者用撒泡沫来实现。闪电可以用Photoshop等软件来画等等。凡是只要自己能想的到的,并拿来能实用的都可以。好的实用的场景是会为你的动画片加分的!精致的道具和场景会使影片的画面丰富,对于加强画面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粘土动画的拍摄

1.粘土动画拍摄概述和基础知识

粘土动画是逐帧拍摄的,对于电视片来说是25帧/秒,而电影则是24格/秒,在这里我们为了方便计算以24格/秒来计,如果以一拍二来计算,也就是每秒要拍12格,一拍二可以保证动作非常流畅,但是同时也对调整动作提出更高要求,要对动作规律有相当好的把握才可以。有时一拍三或者一拍四也是常用的,你需要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而定。

我在给角色拍一个动作时,往往分成几个段,有点像三维软件里关键帧的设置,每一段的时间要算好,因为有加减速的关系所以每一帧动作的幅度大小都是不一样的。在给角色制作表情时一般我们采用直接刻划或替换等方法。有时角色的动作需要用吊线的方法配合完成,为了保证吊线的稳定性,最好使用三股线同时吊挂它的不同位置。为了能让角色在画面中站的更稳,我们除了尽量把角色的脚加大外,场景地面采用密度高的泡沫材料也帮了大忙,这样就可以在角色的脚下扎上一些不易被察觉辅助固定位置的大头针,使拍摄顺利进行。

另外,拍摄时要注意把场景里所有的东西都要固定好,不然稍有不注意就会碰到什么东西,一旦移动了位置,画面就会穿帮,就要重拍这个镜头了!当然相机首先要固定放置好。

2.粘土动画的摄影布光

粘土动画摄影的布光由三大块构成:主光、辅助光、效果光。主光的作用是照亮场景和角色,同时具有塑造角色和场景造型的作用。辅助光的主要作用则是调整摄影对象的光比平衡,突出对象的质感肌理。而效果光则是起到调整影像的构图、营造场景氛围的作用。

摄影照明用光的类型是以它投射到对象上的方向和角度来区别的,按照照射方向的不同,摄影照明用光可以分为面光、侧光、顶光、正面45度角布光、逆光和脚光。

3.粘土动画拍摄技法

粘土动画的拍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我介绍一种类似于以前二维动画拍摄的方法,它是利用前景和背景叠加移动产生的特殊视觉效果。这个方法的特点是能够将实体拍摄的动作镜头与逐格动画拍摄直接合成到一起。

四、 后期

1.粘土动画后期制作

当所有的镜头全拍摄完成后,影片进入了后期制作阶段。后期制作阶段主要包括镜头剪辑、合成和配音、配乐、音响特效等。在这一阶段把所有制作好的素材汇聚到一起,经过剪辑,配音等工序,最终制作出较为完整的粘土动画片。

2.非线性编辑

非线性编辑主要是对整个完整的片子进行初剪,一般使用Photoshop或者其他的平面软件来修图,把图片中穿帮和一些有瑕疵的地方清除掉。使用AE等软件来制作特效和调色,最后可以用Premiere来进行非线性编辑,在Premiere里编辑是很方便的,可以对素材进行长度的更改,可以随意的加桢和减桢。最终制作成比较精细的完整的粘土动画片。

3.配音

在影片初剪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此精剪,在此我们可以用优秀的音频编辑软件,给影片中角色口型逐个配上声音。这样能确保整个影片声音和画面的准确对位。配音乐是后期制作阶段的重要环节,这不仅仅因为音乐是影片的灵魂,还因为音乐是整个影片各种声音的基本。

4.影片的输出

当最后的音响效果和剪辑好的图像合成在一起后,影片就大功告成了,最后可以直接在软件里按照当今流行的两种音像编制输出成DVD或者生成AVI和MPEG1、2文件,甚至可以直接录制磁带,或在电脑上刻成光盘。

总之,粘土动画的门槛虽然低,但是想要做出一部优秀的并具有民族特色的粘土动画片是需要费一番工夫的。只要掌握了以上的这些基本流程,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举一反三,相信,越来越多优秀的粘土动画片会在你辛勤的创作中问世的。

篇8:刍议CG水墨动画创作的源泉论文

刍议CG水墨动画创作的源泉论文

CG水墨动画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一个新型载体,它包含着中华文化和审美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新一代青年文化审美的具体体现和外在传达,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精神的传承和再创造、再发展,可以说CG水墨动画承载着几千年中华文化气脉和基因密码。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曾经是百家争鸣的迹象,产生了五彩缤纷的艺术奇葩,主要精神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天人合一、意境悠远

中国自古以来就主张天人合一、万物有灵,无论是作家、画家还是书法家都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阴晴圆缺、四季变化以及万物的生生不息中找到灵感,对大自然进行发自心灵深处的赞美。认为宇宙大自然和人类应该是“上下与天地同流”,人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静心领悟大自然造物之神奇,领悟宇宙运作之真理,面对大自然应该主动去适应大自然,去感悟自然,达到创作者的主观意念和客观世界融为一体,进而借景抒情、表情达意,才能感人至深。CG水墨动画短片《西岭雪》中,讲述了保护藏羚羊的故事,题材是一个关于环保的现实问题,片中表达的思想是知恩图报、因果循环等传统思想,影片深受中国观众理解与喜爱。《牧笛》中小牧童骑在大水牛背上从柳林、竹林中穿过,望着瀑布赏心悦目,悠扬的笛声与天籁之音和谐地融为一体,宛然一曲优美的协奏曲。用我们今天人的眼光来看,中国先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难能可贵的。当代世界资源滥用、环境破坏问题突出,人类贪婪的欲望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中国古人主张的思想为和谐自然、和谐世界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国早期水墨动画《山水情》和《牧笛》曾用唯美的水墨语言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乐章,感染了一代人,当代水墨动画创作者更应该领悟到天人合一思想的价值,把它和当代人的审美与视觉时尚相结合,从而创作出独具艺术价值和生命力的水墨动画作品,还要通过现代传播手段把它传播好,使这一思想得以发扬光大。我们还可以借鉴《夏》和《塘韵》给我们的启示,在此道路上继续努力。

2.贵和谐

中国文化从古至今都能以宽广的胸怀来接纳不同民族、不同门派的思想文化相互渗透、相互碰撞、相互尊重,进而实现各民族的文化进行融会贯通,绵绵不绝、异彩纷呈的景象。笔者曾创作水墨动画短片《蓝花花》就特别注意注重意境大的表达,力求以情动人。如图1:图1近年来我们特别提倡和谐观,应该讲这一美德种植到小观众的心底,使他们从小就得到心灵的净化。《山水情》中将风声、琴声、动物声融合为天籁之音,影片把人文精神和传承关系通过师徒之情展示得非常和谐自然。还有近年来出现的CG水墨动画短片《夏》,作品中一位古代仕女非常悠闲地坐在大石头上吟诗,兴致高处投花瓣喂鱼,鱼触荷动,水泛鳞动,美不胜收,影片把中国和谐观体现得淋漓尽致,该影片也成为中国大陆地区首个入选SIGRAPH的影片。这部影片不仅保留了传统水墨动画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以及诗情画意的田园意境,而且很好地利用了现代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使得影片的视觉效果更具冲击力,空间感受更加强烈,开创了水墨动画新的视觉语言,展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以及水墨精神与现代CG技术的完美结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扬、再创造,同时也丰富了中国动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打破传统水墨动画创作耗时耗力大的瓶颈,使得水墨动画的创作向个人化、产业化发展变得更为现实。笔者相信这只是中国CG水墨动画创作的一个开端。

3.讲仁义、重人伦

德行修养是中国人标榜和践行的重要目标,甚至把它看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国人将“仁义”视为人一生去追求的核心价值观。在讲仁义、重人伦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中国人坚持践行“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敬妇从、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的伦理道德规范,无数仁人志士把修身养性作为他们的座右铭,历代官员把为百姓谋福利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准。在此观念的影响下,使得中国国人更加注重家族情怀与家庭伦理。我们在古代诗文画作中不难看出,中国人心目中都有一股浓郁的'思乡情结和人生秉性,故土难离、思乡是千百年来的话题。中国人的人伦观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可以使人性得以善化。当代中国动画也有不少讲仁义、重人伦为主题的水墨动画作品,《小蝌蚪找妈妈》表达出母子情怀与同伴之间的关爱;《山水情》表达出师徒间情感教化的力量。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怀和仁义观,同样也契合了中国百姓根深蒂固的仁义观和人伦情怀。“舍生取义”是中国人正气凛然的真实写照,可是受到当代经济的冲击,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却在退化,尤其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应该以未来的眼光审视这一传统价值观。CG水墨动画的主要受众仍然是青少年,应当通过水墨动画来传达一种坚守正义、合作共赢、刚直不阿、重义轻利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在此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建功立业

“中国传统修养理论讲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中心环节,强调了个人修养对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诚意、正心是立志;格物致知是了解世界;修身是为了使自身变得完美,以便使自己能担负起社会历史责任;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实践自己的德行,在治国安邦的社会活动中实现个人最终的生命价值。”②中国古代人生观主张所谓的“三不朽”,指的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精忠报国、建功立业、不屈不挠的民族之魂,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所推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思想和当代为我们所宣扬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大公无私等精神达成默契,是我们从古至今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CG水墨动画可以从杨家将精忠报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等家喻户晓的励志题材中找到创作灵感,从而轻而易举地获得国人的关注。

综上所述,CG水墨动画创作者首先应找准当代人提倡的中国精神,在中国几千年来积淀的文化土壤里汲取营养,还要吸收国际阳光,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动画表现手段和影视艺术语言以及成熟的CG动画技术,为我所用。当代动画创作者必须深入挖掘宝贵的历史文化积淀,把它们作为CG水墨动画取材创作的百宝箱,塑造出典型的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角色形象,赋予它深刻的思想内涵。借鉴国外优秀的影视语言尤其是镜头语言,使之呼之欲出,从而丰富CG水墨动画创作领域,提高CG水墨动画创作水平,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

篇9:动画艺术创作中魔幻现实主义初探论文

动画艺术创作中魔幻现实主义初探论文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我国文学界再次掀起魔幻现实主义的研究热潮,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去世将这股热潮推向了巅峰。人们在怀念这位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人物的同时,纷纷将研究目标锁定在这一文化现象上,而这一现象在动画艺术领域的应用同样值得学界关注。

一、魔幻现实主义的缘起及其发展

虽然魔幻现实主义通过拉丁美洲文学而风靡世界,最早却是德国批评家弗朗茨罗于1925年在《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主义、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提出的。20世纪前叶,西方艺术界正经历现代主义剧烈更迭的发展阶段,作为现代主义代表的“超现实主义”应运而生,并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界。法国诗人和批评家安德烈布列顿在《超现实主义与绘画》中提出:“纯粹的精神的自动主义,企图运用这种自动主义,以口语或文字或其他的任何方式去表达真正的思想过程。它是思想的笔录,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于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这就强调了超现实主义重在对潜意识等人类情感真实性的表现,具有较强的神秘性。但是人类的情感可以不受现实理性控制,却来自现实,是现实潜意识的表现。绘画界除了马克夏加尔、胡安米罗等画家创作出大量表现纯粹人类潜意识精神的作品外,也出现了萨尔瓦多达利、乔治德基里柯等画家具有魔幻般现实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非纯粹超现实主义特点,因此,布列顿认为,表面上矛盾的两个状态的解决办法就是梦与现实的统一,既是绝对现实、也是超现实的。为此,弗朗茨罗在提出魔幻现实主义概念时,发展了超现实主义概念,选择“魔幻”而非“神秘”一词,是因为他认为“神秘并不是经过表现后才来到世间的,而是始终活动着并隐藏在其中”。这种区别于超现实主义理论的提出,为后来魔幻现实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一个众所周知的有趣现象是,魔幻现实主义是人们通过拉丁美洲文学来认识的,而非从弗朗茨罗的理论基础上去了解。拉美文化由印第安本土文化、欧洲(西班牙)文化和非洲文化组成,这种多民族文化对外民族文化具有较强的兼容并蓄的特点,拉美国家在反抗欧洲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中,许多作家纷纷借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结合拉美神秘文化来反映现实生活、揭露社会弊端、表达反抗殖民的思想,从而创造出极具特色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李修民在《魔幻现实主义析论》里做了较为全面的整理,他通过对美国教授安吉尔弗洛里斯、墨西哥文艺评论家路易斯莱阿尔的理论,以及以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为代表的魔幻现实主义进行研究后认为,魔幻现实主义似乎可以这样来理解:“它基于现实,采用艺术夸张等魔幻手法更深刻地表现现实。”并支持阿根廷评论家安徒生贝因特的观点:“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作者的根本目的是借助魔幻表现现实,而不是把魔幻当成现实来表现。”

二、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文学和电影艺术中的表现

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我国文艺逐渐摆脱僵化的文艺思考和创作模式,经历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和改革文学四个文艺思潮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对西方文明的渴望和学习使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迅速蔓延。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令魔幻现实主义风靡世界,也深深影响着我国的本土文学。经过一段时期的效仿学习和反思后,艺术家渐渐开始关注现实中人们的生活状态,体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而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渐渐树立起来的民族自信心和使命感使文学艺术界开始关注传统文化,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以作家贾平凹和莫言等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为中国文学带来一股乡土风,由于诸多因素,其中许多作品掺杂着浓郁的魔幻现实主义气息。这种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进而渗透到许多同期影视作品中。拍摄于1987年的电影《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使人们对电影表现民族精神、歌颂人性、礼赞生命有了崭新的认识。其中极具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场景要数男主角“我爷爷”用一泡尿使普通高粱酒变成了好酒“十八里红”。饰演“我爷爷”的演员姜文更将这种魔幻现实主义艺术表现手法应用到他自己导演的多部影片中,成为我国影视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影片以倒叙、插叙的方式将四个看似离奇的故事串编在一起,反映出那个特殊时代人的生存状态,以魔幻的方式对人的尊严、情感等做出非政治评价的真实表现。那只会说“我知道”的鸟儿、离奇消失的绣花鞋,在电影的开始就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段将观众迅速带入意识流般的视听体验中。虽然有些情节匪夷所思、不合逻辑、充满戏剧性,但影片给观众带来的情感体验是真实的,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姜文的其他电影作品《鬼子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子弹飞》虽然风格上各有不同,但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却始终贯穿其中。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的范虹在其文章《浅析姜文电影魔幻现实主义的剧作技巧》里称:“在中国,最接近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和气质的导演应该是姜文。”

三、魔幻现实主义对我国动画艺术创作的启示和意义

毫不夸张地说,电影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与魔幻有着先天的不解之缘。这种在二维空间上(银幕)创造出来的三维真实空间本身就极具魔幻魅力。在探讨电影与魔幻手法的关系时,不可忽视另一种艺术形式——动画艺术。作为影响广泛、最能体现人类创作自由的艺术,动画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严格地说,捕捉动态的尝试应该是电影的开端。这样一来,电影的开端便是从动画开始了。”这种对将静止画面变成具有生命感动态尝试正是人们追求魔幻般真实的原始需求。电影被发明后,这种需求一直推动着动画艺术的发展,成为其存在的最为根本的属性。如果说从现实与魔幻的关系上研究动画本体是一个宏大的科学课题,那么从艺术表现风格上研究魔幻现实主义在动画中的运用,无论是对于完善动画艺术美学、动画创作实践及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实际意义,这是因为:首先,魔幻现实主义发端于拉美文化,印第安传统的神秘文化造就其肥沃的魔幻题材诞生的土壤,民族独立运动中的现实矛盾和困惑共同促使了魔幻现实主义的产生,“任何一种新形式的文化或文化的表现样式,都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而印第安文化正是魔幻现实主义产生的基因和土壤。”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神怪传说资源,相比以希腊古典神话为基础的西方魔幻文化,我国的魔幻文化更具有反映人们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特点,其中不乏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如传统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最终以“化蝶”这一极具魔幻色彩的艺术处理手法,使这段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以一种浪漫的方式结局,表达人们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无奈和对美好爱情的礼赞。在学习借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上,“中国当代文学作家也应该像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家一样,把创作视角定位到本民族身上,定位到挖掘本民族的精神内涵、积极学习世界各国文学的成功经验同时注意作品的可读性,中国当代文学才能有真正出路。”因此,在我国的动画艺术创作上,魔幻现实主义同样具有可以学习借鉴和发展的现实意义。其次,从文艺创作现状来看,目前我国运用魔幻现实主义进行的动画创作还不多,除了少数像《藏獒多吉》这种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动画外,多数是以经典动画《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为主的魔幻传说动画,而现在以《魁拔》《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等为主的流行动画与魔幻现实主义相去甚远。而同样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日本,以动画大师宫崎骏为代表,有许多动画作品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特点。“纵观宫崎骏的动画,魔幻现实主义是其作品的一贯风格。宫崎骏正是用这种风格来传达他对现实的思考和认识,来表现一名动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他山之石,可以引玉,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段的应用,将为我国动画题材的挖掘和创作提供极好的借鉴。最后,在理论上对魔幻现实主义进行整理研究是目前动画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文艺发展方向。对其开展科学研究,不仅开拓了我国动画创作的新思路,还将为完善动画艺术理论研究和动画艺术教育做出巨大贡献。

结语

一切文学艺术都深植于本民族发展的土壤之中,并进而推动其文化的发展。魔幻现实主义的产生、发展的背景与我国传统的神怪民间传说文化极其相似。具有相似传统文化的邻国日本,在动画创作中大量地使用魔幻现实主义,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而我国目前运用魔幻现实主义进行的动画创作还不多,因此,对这个课题展开持续研究,将会进一步开拓动画创作的新思路、新内容、新形式,为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做出理论和实践指导。

篇10:浅谈戏曲动画片中声音二次创作的必要性论文

浅谈戏曲动画片中声音二次创作的必要性论文

一、戏曲动画片中声音元素的重要性

就目前动画制作中,声音成为一种动画的修饰手法,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声音与视觉相互融合,成为动画成功道路上不可多得的推动力。回顾以往的优秀动画作品,让观众驻足观赏流连忘返的不仅仅是人物角色的造型创作,其中的声音元素的独特设计也是让作品完美呈现的一大助力。不止是叙事电影、真实电影、舞台戏曲等一系列由真人演绎的表演艺术,在动画片中,语言的作用也同样重要。语言是创作者赋予人物角色的灵魂,人物角色通过语言建立起创作者同观众之间心灵、思想和感情的沟通桥梁。国产动画片目前的发展势头锐不可当,如果创作者能够注意到声音创作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只关注视觉造型的创作,那么,做出声画优秀的国产动画片指日可待。

如果说剧本与角色的造型设计是创作与二次创作的关系,那么,作品的声音元素足以视为三次创作,这在各类影视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包括戏曲动画片。因为不同于其他表演性影视艺术,在戏曲动画片中,声音受到了在其他影视类别中不曾有过的约束与限制。从作品的本质上来看,种族、环境、社会、时代精神等都会影响创作,对戏曲动画的声音创作也会带来局限性;而从作品的受众来看,戏曲动画中的角色造型在尊重原作的情况下也要迎合观众的审美,包括人物的外貌特征、体态形象、以及性格特点等方面。总的来说,戏曲动画的声音创作要尽量寻找原作、受众审美、创作者自身设计三个方面的平衡点,方能满足戏曲从舞台到银幕转化的需求。

在戏曲动画中声音元素的处理与舞台及影视的表演艺术不同,表演艺术中人们对于声音元素的处理一般是根据传统的、原始的甚至是约定俗成的方式完成的。比如,在影视表演艺术中,演员情绪高昂的时候会语调高亢,掷地有声,节奏较快;情绪低沉的时候会语调沉郁,言之无力,节奏缓慢。但是戏曲动画的声音创作不光要还原传统戏曲中的唱念做打,还要牢牢地把握住这些不同的声音特质在特定情境下,对人物情绪变化的影响以及对观众的感染力的控制。

二、戏曲动画片中戏曲声音的合成模式

1. 粗放合成模式

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是永久和深远的,中国是戏曲文化大国,优秀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和成功的戏曲作品层出不穷,戏曲动画是在传统戏曲作品上的升华和创新,将传统的视觉和听觉元素融入其中。但是传统的戏曲给观众的心底留下很深的烙印,所以目前市场上有一部分的戏曲动画创作时不敢或者不愿意去更改原先的戏曲元素,而声音元素就是其中一个。一些戏曲动画采取了生搬硬套的模式将戏曲的声音直接剪辑到动画作品上,仅仅满足了声画对位的要求,所以制作出来的戏曲动画作品既没有戏曲中的韵律,也缺少了动画配音中原本的夸张和诙谐。中央电视台的 《快乐驿站》用动漫的手法演绎中国经典幽默,但这种使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古诗配图的思维模式,是对比较经典的语言类作品的简单动漫化,不具备独立的动画作品的特征。目前,国内出现了一批给戏曲唱段配以画面的作品,这种简单的处理方法既没有为戏曲赢得青少年受众群体,也不为中老年戏曲群体所接受。戏曲讲究的是韵味,动画讲究的是运动,一静一动,简单的诗配画的思维制作,必然会出现不可调和的现实问题。

2.二度创作模式

戏曲演员在表演中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任务就是利用自身的素质条件来塑造戏曲中的角色,如何将角色演绎得鲜活、真实都需要演员的塑造。有声语言是配音演员在作品中更好地塑造角色的重要手段,在塑造过程中会根据配音演员自身的感觉和对剧本的理解来对原有的戏曲音调进行再创作。所谓“二度创作”,是指以原有的艺术创作为基础再创作。从表演艺术来说,作家创作出剧本是为最原始的创作,导演利用剧本对演员的表演进行约束和指导,演员也要围绕着整个剧本来进行表演。而演员通过对剧本的了解对原剧本进行第二次创作,是为了将原剧本中真实鲜明的艺术形象更完美地再现出来。戏曲动画的声音是以传统戏曲原声和人物唱腔为基础和准则下的再创作,从过程和进度来看,戏曲动画的声音创作要在传统剧本和演员演绎之后再创作。文字剧本基本是由人物角色的对白和独白组成,这是传统戏曲声音的文字依据。动画声音的创作是不光需要看到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家的表演方式和文字剧本中对角色形象的描述,还有动画角色的塑造和理解。

剧本文字、戏曲演员的演绎和动画角色的三重约束是戏曲动画声音创作的重中之重,对于戏曲动画声音的创作者来说,需要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和对剧本的感悟能力,才能对剧本中的角色和剧情有所了解和感受,才能体会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家们对传统作品的奉献。

三、戏曲动画片中声音二次创作的特点

1.以人物角色为本

在戏曲动画中,创作者需要通过视听感觉器官,刺激大脑皮层,调动神经系统管辖下的肢体感官系统,将在原始戏曲作品中感受到的思想、精神、文化、社会认知等等,利用动画科技元素完整传神地再次创作表现出来。在设计戏曲动画时,首先创作者应当重视与角色的第一次 “见面”。在舞台戏曲中,戏曲表演艺术家相当于戏曲的二次创作者,其对作品及角色的初步认知是直接形象、鲜明活泼的,这些缺乏理性分析色彩的感知往往会一直影响伴随着戏曲表演艺术家的表演创作。同样,动画创作者初次对戏曲剧本的理解分析也会影响其动画的再次创作,所以在初步研读剧本与角色时,捕捉感官上一闪而逝的感性色彩,对设计者之后在人物形象设计上的丰满与充实有很大帮助。但是如果要真正客观地认识人物角色,仅仅通过这些感官认知是做不到的。动画创作者要通过研学剧本、现场听戏、与戏曲表演艺术家交流等,进行大量的比对积累,在舞台与生活中寻找塑造角色的原始材料,确定戏曲动画中声光色的创作方向。其次,一个作品的时代背景对于剧中人物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时代背景是人物生存的总的环境,它包括人物所生活的时代中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哲学、道德、心理、风俗等方面因素在内。”因为人物形象的形成,其中思想、情感、行为和表现力,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教育等,不能说不受到影响和约束。再次,通过分析人物的行为思想表现,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剖析角色。人物的行为动作、性格呈现都是心之所致,只有读懂了人物表层的表演,才能在有限的信息中准确地抓住人物角色所要呈现的本质内涵。

2.以表演风格和唱腔为借鉴

为了让角色设计更具有吸引力,戏曲动画的创作者在忠实原作与自身创新之间需要努力寻找一个平衡点,原作品中戏曲演员的表现力是其创作的重要借鉴点之一。而在作为舞台戏曲作品的观众与戏曲动画的创作者两重身份之下,创作者在创作时的思想风格必定是努力向角色靠近的。一方面是其作为观众在观看时对人物表演风格和唱念做打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其作为动画创作者时对人物赋予的鲜活的生命力。二者分别从戏曲演员和动画创作者出发,行走于舞台戏曲到戏曲动画的.康庄大道上,最终汇聚于某一点最大程度地表现角色。在传统戏曲中,人物角色或多或少不可避免会带有演员本身的性格特点,所以客观地观察演员的表演,寻找舞台演员创作时对角色表现不足的地方,客观理性地对角色再研究,这是声画语言艺术的再创造与舞台艺术能否吻合的关键。

在配音方面,与国外迪士尼歌舞剧式动画相比,国内戏曲动画的配音一般还处在作品的后期加工方面。因为在声音表现手法上,歌舞剧和戏曲有很大的差别之处,歌舞剧式动画与动画电影相似,演员的声音是靠胸腔腹腔共鸣发音,而在戏曲动画中,演员的配音主要靠鼻翼脑腔共鸣,这就需要导演的调度来实现声音的转化。

3.从戏曲作品的本质出发

舞台戏曲艺术语言创作所呈现的美,在语言的风格内容、文化情愫及其背后的社会道德环境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反映了它对当下时代、环境、文化、背景的态度及思想,而不仅仅只是传递声音元素。戏曲动画声音创作正是通过调动自己感性与理性的见解,主观与客观的分析,利用计算机科技手段,诚心诚意地还原角色本身的面貌,赋予了其更高层次的美。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艺术就是对生活的浓缩与提炼,是人有了行为能力有了思想之后,对生活有所感悟和体会,在头脑中加以提炼纯化,从而汇聚成艺术成果。在戏曲艺术中,每一个人物形象和事物的表现既传神自然又有其特定的意义,要想由表及里地看清它、认识它,就必须一步步地走向它,调动全身的细胞触摸它、感受它,反馈给大脑加以思考,唤醒内心认真与之对话,从而获得最直观最原始最真实的感受。于此,人体的记忆细胞中才会留下磨灭不掉的痕迹,由戏曲到动画的转化路径才会真正被创作者所掌握创新。

戏曲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创作者的头脑风暴十分重要,创作者在不断增强认识事物能力的同时,也要增强对自身能力的控制。创作者生活的环境、社会、种族、文化以及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其对宇宙、对自然、对人类、对社会、对人的思想行为等的认知能力、思考程度,对戏曲作品的本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品的本质取决于创作者的综合能力,而能力的运用又取决于创作者的思想空间。正如丹纳在 《艺术哲学》中所说:“每个形势产生一种精神状态,接着产生一批与精神状态相适应的艺术品”。

四、戏曲动画片中声音二次创作的必要性

1.对于作品来说更有韵味

中国戏曲萌芽于先秦时期,历史古老悠久、深远绵长,要想把它传神地搬上银幕舞台,生搬硬套肯定是不行的,动画创作者必须仔细剖析原作品的艺术内涵与精神思想,加以自己的理解解说,让同一种艺术以不同的表现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创作者不仅要站在原作品的角度去思考,还要站在戏曲动画观众的角度去思考,怎样诠释原意,怎样吸引观众,怎样在尊重原作的情况下体现创造性的表现,这都是戏曲创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戏曲动画二次创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将舞台的艺术再现于银幕之上,通过科技力量注入戏曲新的灵魂和生命力。创作者的情感、思想与原作的理念相结合,却又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形态,在其生动再现原作的同时,对原作的生命力加以新的诠释。

2.对于观众来说更有感染力

在 《电影艺术词典》中,将影视中的声音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类型。广义上的声音是指,在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过程中对任何声音要素进行处理加工的艺术创作活动,如音乐的选配、动效的制作、解说和台词的录制等。狭义上的声音是指,在影视作品中专门为对白、独白、内心独白、解说和旁白等语言的后期配制而进行的一系列创作活动。

戏曲动画中声音的两种类型和其他影视作品或者普通动画有所不同,拿传统戏曲和影视艺术的声音做比较,狭义上声音好比戏曲演员的唱腔说词,而广义上的声音是指戏曲中的用乐器演奏出来的伴奏,传统戏曲中配音的广义和狭义之分没有像影视那样区别之大,戏曲艺术家们的唱腔与乐器的伴奏相混合,在传唱和传播的过程中唱腔和伴奏是一体的。但是如果我们在制作戏曲动画过程中,对配音的要求过低或者一味地将戏曲音乐强行套用的话,第一会对原本的戏曲音乐造成视听上的影响,第二会破坏动画作品本身的节奏感,让观众既感受不到戏曲音乐所带来的听觉享受,也降低了视觉上应有的效果。

戏曲动画的声音创作是有声语言创作活动,是“说”的艺术。在戏曲动画中,不同于舞台表演艺术,演员角色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不能像在台上一样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时,声音元素占主导地位。演员在舞台上眼神与唱词所表现出的情感统一,此时也要靠戏曲动画的二次创作来展现。相当于创作者在原作中继承了一副骨骼,而其中的血肉与细胞却需要二次创作,由此,创作者的文化背景、阅历经验和自身修养等显得尤为重要。戏曲动画的声音创作者需要对传统戏曲文化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同时对自身的提高和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的帮助。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戏曲动画中声音的二次创作必要性研究,可以清楚地发现戏曲动画中声音的设计不能照搬硬套,需要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再度创作,制作出符合戏曲动画的声音作品。在中国动画的创新和改进过程中,配音艺术的改进打破了以往配音元素不重要的观念,已然成为优秀动画所必须跨越的障碍,也必定成为衡量所有的优秀动画片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声音的创作和画面镜头的创作是对新型动画制作者一种新的考验,因此需要打破旧的观念正确面对声音的再创作,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此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戏曲动画作品。

篇11:略论动画创作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论文

略论动画创作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论文

在动画创作课程中,教学目标的确定决定了本门课程的教学思路,通过多年来教学尝试和教学经验的积累,笔者发现动画创作课程教学目标如果仅仅是简单地设定为创作流程的熟悉、技能培养,必将大大地束缚本门课程的教学思路。那么在动画创作课程中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首先,要根据不同高校的具体专业定位来决定。不同高校根据其自身教学资源的不同,专业定位正在不断调整和形成自身优势,专业美术院校和工科背景大学开办的动画专业,其人才就业出口是不同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也不一样,那么具体到课程中,这种差异性也应融入到课程教学目标中去。其次,一门创作课程不可能解决创作的所有问题,动画创作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以影视动画片创作和艺术动画短片创作为例,两者的创作要求、教学方式、能力要求均不一样。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明确本课程的具体定位,理清教学重点。以影视动画片创作为例,受众分析、市场化流程、流水线式分工等内容就应作为技能培养之外的教学重点;如果是艺术动画短片创作,那么创意能力、个人艺术表现力和执行力、小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将作为具体动画技能之外的教学重点。

教学设计指教师如何将课程内容通过合适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精心设计让教学活动得以高效开展。好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相长。在动画创作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因书本知识与市场不同步的学无法致用之外,动画创作类课程还普遍存在一种轻理论重实践的倾向。出现这种倾向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设计未按照动画专业的特点和规律来。动画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它要求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似乎给了“重实践轻理论”一个很好的理由。但殊不知,即使在动画这样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里,理论的重要性也是不能忽视的,单纯强调技能只能培养出动画制作人员,而动画产业中急需的创意型人才却应是艺术与技能兼具的,只有通过实践-理论-实践的模式才能实现技艺兼备的人才培养。在动画创作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如何让课本知识转变为可以指导实践的理论是教学设计的重点。可以通过先实践——让学生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理论讲解——定义和概念的详细讲授,解决问题的理论描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基本观念;再实践——在实践中印证理论,并继续深入发现问题。以此循环推动课程进行,并结合课堂讨论与小型试验的互动方式,在提供丰富资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质疑,与教师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思考、实验得出结论。在课程进行中,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成功和失败案例分析来启发学生思考,同时引导学生提高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

主动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如何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对学生传统的评价方式是教师针对其作品打分,这种方式看重的是作品成果,以学生专业水平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而对于学生在创作活动中的其他能力如创意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执行力等则无从考核评价。更何况动画是一个分工明细的行业,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成为一个全才,以作品最终呈现质量为评分标准,无疑对某一专项能力突出的同学不公平,如后期制作能力突出、编故事能力突出。因而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动画创作类课程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以项目制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管理中采用小团队创作、教师、岗位小组组长(学生担任)、岗位成员(学生担任)的梯级,根据学生的能力专长、能力培养愿望、项目要求等综合参数决定学生滚动参与多个实践环节,并采用推举、竞聘的形式决定岗位小组长人选,岗位组长要负责管理本岗位环节的工作。在成绩评价中,采用教师评价、组长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在专业技能、岗位贡献、专业能力提升幅度几个方面进行分别评价,并将作品的社会评价作为整个创作团队的`辅助评价标准,形成学生在本门课程中的总体得分。

现代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手段。运用现代技术信息手段进行教学,如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网络教学等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开展。课题训练采取以项目制为主,结合专题训练、命题作业等多种形式。课堂作业为主,课外作业为辅相结合的方式,提倡创作力与实践技能并重的练习。特别是岗位制实践环节的设置能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团队意识以及责任感。课堂辅导可以采用示范、集体点评、研讨、答疑、个别指点的教学方法,既解决学生共性的问题,又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具有不同才能和兴趣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宏观控制、启发、引导学生,学生主动选择实践环节,共同研讨表现语言、项目流程、制作方法等,使学生学会分析、思考、比较的方式方法。教与学的互动,促进了教学相长。课程结束,以作品发布为手段,所有作品面向全校公开、集中展示,并在老师指导下,将作品推向社会。以参赛检验教与学的效果和质量的指标之一。教学过程中实行动态管理,采取听课,抽查课堂辅导、点评、研讨、总结、学生作业等措施,形成以管理促教学的良好机制。实行量化管理,采取教学评价问卷,命题考试,确定学生作业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的成绩比例,形成正态分布等措施,验证教学的实际水平,并及时将信息反馈任课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

作为新兴产业,动画创作人才的培养是所有动画教育者面对的共同课题,动画创作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将直接推动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动画创作课程是动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动画创作的完整过程、创作方法、专业技能,还要通过本课程体验身份的转换,从专业学习者的身份转为动画产业从业人员的身份,从而培养学生诸如创意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执行力等多方面职业能力。希望能通过这样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架起高校与就业市场的桥梁,培养真正面向动画产业的动画人才。

篇12:探究现代动画创作中如何有效融入广西民间艺术论文

探究现代动画创作中如何有效融入广西民间艺术论文

摘要: 广西聚集了我国很多少数民族, 长期以来其民间传统艺术文化丰富多彩, 并包含了多元化的深刻底蕴, 表现于现代化的艺术作品中, 为文化传播奠定基础。具体到动画艺术的表现上, 不少动画作品依靠广西壮族民间艺术的魅力丰富了表现形式与内涵, 让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生机与活力。本文主要探讨广西壮族民间艺术在现代动画创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 壮族; 广西民间艺术; 现代动画创作; 实践应用;

伴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逐渐增加, 我国当前的动画发展逐渐进入正轨。民族文化与动画事业相辅相成, 要确保我国动画事业的进一步改革创新, 就要从民族文化资源中挖掘更多的创意, 并进行延续与传播, 真正融入民族文化, 才能让动画作品的表现更有特色。

1、 动画创作民族化与本土化

当前, 动画片是文化传播中非常重要的形式, 中国动画要加大力度调动民族文化资源, 挖掘民族文化元素, 丰富民族文化形式, 突破动画创作表现瓶颈期, 真正促进动画事业的发展, 并使其在世界性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同时又能潜移默化地传播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近些年来, 我国的文化传播人员努力推动动画产业的发展, 我国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不少支持原创动漫产业发展的政策, 在保证国际社会文化交流的同时, 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开拓更多的渠道, 并提高传播效率。另外, 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 中国的动画事业在吸收外来多元文化的过程中要更重视本土化元素的继承与发扬, 挖掘民族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 丰富表现形式, 由此创新更有中国代表性的动画形象, 将其当作文化传播的全新载体和战略, 巩固和开拓中国动画市场。众所周知, 本土文化背后必然有国家本身的民族文化土壤, 确立的传播文化要符合当下全球性文化生态的标准, 艺术表现语言则借鉴现代化资源, 动画表现艺术与文化资源要实现全方位的结合, 在创作创新的理念下发展。

2、 广西壮族民间艺术融入现代动画创作的意义

我国的广西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 少数民族文化实现了相互交融与促进, 呈现出来的形式与效果更是大放异彩, 蕴含有挖掘潜力的发展价值, 给我国现代动画的创作提供了高价值素材。与此同时, 还要注意到我国的广西地区位置偏远, 尽管民间艺术文化资源丰富, 但是受各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 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部分政府相关部门忽略当地文化的发展和民间艺术的传承, 或是受到利益的驱使, 导致一些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得不到重视, 严重破坏了原有的艺术文化生态。因此, 在现代动画创作中融入广西壮族民间艺术, 就要重视广西壮族民间艺术本身的发展, 将民间艺术的文化历史作为重要的切入点, 全面挖掘、搜集和整理相关的民间艺术资源, 剖析文化内涵,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创新发展, 才能真正发挥广西壮族民间艺术的创造价值, 并将广西民间艺术发扬光大。广西壮族民间艺术主要包含民间歌谣、工艺、传说、美术等。近些年来, 广西地区的艺术创作与设计无疑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 在诸多艺术表现模式中潜移默化地植入了西方的文化观念与思想, 威胁到本土化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比如,近期美国好莱坞A级制片选择刘亦菲饰演花木兰的消息受到国人关注, 殊不知《花木兰》的故事在十几年前就被美国翻拍而在人物表现上有了西方的味道, 这也导致中国的《花木兰》的故事被赋予西方的.思想价值观, 侵袭甚至颠覆了我国的精神文化。再如, 2008年奥运会期间, 美国梦工厂又将中国国宝熊猫以及中国武术搬上了银屏, 这是一种文化入侵。由此可见, 我国的民族文化面临严峻的发展态势, 需要充分利用动画的载体和舞台, 丰富内涵, 挖掘价值, 充分展现民间民族性的文化瑰宝魅力, 不但要传承和保护好自己的文化, 还要将其壮大, 影响全世界。[2]

3、 广西壮族民间艺术在现代动画创作中的应用

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从过去传统的手绘过渡到当前计算机制作, 从二维表现方式过渡到三维虚拟表现方式, 这些形式具备深厚的底蕴, 包括故事剧本、角色造型、美术风格和背景配乐等。广西壮族民间艺术要融入这些环节与载体当中, 实现应用和传播价值。

首先是故事剧本。不少动画的创作者都将民间故事以及我国的神话传说应用在故事剧本中, 提炼艺术本身的生命力与发展力, 为故事树立形象, 有的动画甚至直接取材于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还有一些则是引入民间信仰, 并将民间传说中的各种神灵作为动画原型进行改编, 重新构建全新的故事。比如, “刘三姐”“黑衣壮的传说”“百鸟衣”等, 这些就是动画剧本对于神话传说的直接取材和丰富改编。在创作发展过程中, 工作人员还应结合更多的题材, 并尽可能注入现代化的元素来丰富剧本的表现方式。

其次是动画造型的设计, 造型设计是通过对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的应用将动画的形象加以设计, 使其更具生命力与感染力。在造型方面借鉴广西壮族民间艺术精华, 可以引入如花山崖壁画艺术、壮族服饰文化、骑楼建筑、干栏式建筑等。比如, 20世纪我国着名的创作佳品《女娲补天》, 在动画的造型展示中就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粗犷和古朴的线条进行单线的平涂, 展现岩壁画简洁的造型和抽象的艺术特色。花山壁画中的单线平涂是非常常用的一种绘画技巧和主流性的艺术表现方式, 在二维动画的创作上应用频繁, 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再创作, 以实现民族民间艺术的融入价值。[3]

还有就是动画的配乐, 这在动画艺术中是主要的组成部分, 动画配乐不但要体现整个剧情的发展与环境的描述, 还要展现故事中角色之间的冲突和人物的性格, 有很好的烘托氛围的作用, 能够揭示主题。结合广西壮族的民间风俗, 壮族人民爱唱歌, 经常看到壮族人民在田间劳作或晚间欢畅之余都有歌声陪伴。壮族人民用歌声来歌颂美好的生活, 也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种文化流传已久, 因此传承的歌谣题材也十分广泛, 应用较多的有壮族山歌、京族唱哈、天琴演奏、彩调等。这些都能应用在动画创作的背景配乐上, 为情节的发展与故事的讲述渲染氛围。

最后还有动画的美术风格, 这是动画设计重要的表现手法, 如设计风格、色彩搭配风格、镜头语言风格等。动画片所选入的艺术风格与其内容有紧密的联系, 其创作需要风格和主题相符, 才能发挥烘托主旨、揭示主题的作用。比如, 花山崖壁画平涂剪影技法、桂北图案拼合等, 都能展现广西壮族民间艺术风格。

回顾我国现代化的动画创作与发展, 引用广西壮族民间艺术的作品并不少, 如19xx年的电影《刘三姐》就以主人公刘三姐本身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很多人, 同时也给全国观众传递了广西歌曲的精华, 让人们感受到了八桂大地充满魅力的山水风光与民族风情。具体解剖来看, 作品中还有很多壮族歌唱风俗, 贯穿整个电影动画的山歌表达壮族歌唱的习俗以及人们的思想。再如, 歌剧《南宁兵变》、舞剧《百鸟衣》、水幕动漫电影《神话绿城》等, 都是将广西壮族民间艺术的魅力展现于动画创作中的佳作。

4 、结语

我国广西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形式以及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为当下动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具有重要借鉴引入价值的资源, 也为现代化动画表现形式的创作与创新提供了参考。因此, 相关工作人员在保护与继承广西壮族民间艺术的同时, 要充分利用其优势发展现代动画产业, 使我国的民族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相关专题 动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