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研究论文

jklu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jklu”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研究论文(共14篇),方便大家学习。

篇1: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研究论文

2.1 从自身特色出发,明确科研定位

地方高校特色是与其他院校进行区分的重要特征,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中形成的历史沉淀以及积累,高校要根据地方区域发展走向,做好科研顶层设计,从而形成显得办学特色。地方高校要根据自身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倾向以及弱项进行分析,并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及自身的服务能力,明确科研的目标,要摒弃仿效知名高校的观念以及做法,而是要扬长避短,不断拓展科技创新空间领域,为服务区域科技创新创造驱动力,成为服务区域内的引领者。这就需要高校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遵照客观原则。地方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及特色合理定位,不能根据高校领导者的个人喜好,而不根据实际情况定制;其次要遵照突出重点原则,要以高校教学为中心,根据教学的需求并根据影响科研创新的关键性问题上,从而能够有所突破。再次要坚持以推动高校长远发展的原则,高校科研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高校区的长远发展,因此必须要维护高校长远发展为根本前提。

2.2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注重培养人才

地方高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优秀的科技人才,因此高校除了要适度加大科研平台建设力度以外还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地方高校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比如说:建设信息化科研平台、更新实验室器材以及设备,为高校科研创新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高校还应该加大人才开发的经费力度,从而使科技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提升资源投入的成效。高校要定制培养人才的计划,以培养应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以及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力量支持。健全教师评价体制,鼓励科研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科研创先以及技术服务活动,从而促使科研教师的科研成果能够得到及时的转化,并把在从事科研活动中取得成果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产生的实际效益当成是制定教师的绩效成绩、资薪待遇以及职称评定的标准,从而提升教师的科技创新的积极主动性。

2.3 促进产学研结合

首先可以加强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高校以自身的人才、技术等优势条件主动拉近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企业要为高校科研创新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推动科技成果转换,这不仅能够解决地方高校科研资金不足以及转化困难的问题,也能够解决企业产品技术创新困难的问题。其次,相关部门可以推出相关政策,为自主知识产权的转让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转让给企业。最后创办科技产业园,促使科技成果实现转化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服务。

总之:地方高校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高校应该依托自身的人才资源以及科研优势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最大的努力,尤其是高校科技创新与地方经济建设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高校要积极进行科技创新,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能够推动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从而促使双方实现双方可持续发展。

篇2: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研究论文

1.1 科研定位缺乏明确的方向目标

目前地方高校存在科研力量等相对分散以及竞争力不强的现象,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地方高校在科研活动中并没有根据院校的师资科研力量实际情况进行科研设计,而是选择效仿其他成功高校,最终导致自身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另外,地方高校科研与技术服务没有明确的方向,因此高校把两者都当成重点来抓,导致最终的实际成效都不是很高。还有很多地方学校在科研规划上更加注重制定科研的项目、经费额度以及奖项等硬性指标,而没有明确科研的定位目标,虽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从地方高校的长远发展来看是不利的。而从地方高校内部来说由于高校没有根据高校的科研水平以及特点来规划科研创新的计划目标,导致很多教师只是根据自身的爱好与兴趣开展科研创新活动,而脱离企业与市场的实际需求。而且教师更加注重完成科研考核的任务,不注重科研科技转化,从而影响了科技创新。

1.2 科研硬件设施建设力量不足

地方高校在科研设备以及维护经费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导致科技创新的驱动力不足,比如说:实验室设备老化,维护正常的教学都已经很困难,虽然目前已经有所改善但是仍旧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其次,是科研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较低,科研信息化建设是科研获取前沿资料信息的前提条件,而且在互联网科技逐步普及的新形势下,科研平台数字化信息化已经成为获取前沿科技的主要形式,但是地方高校在这方面建设相对不足。但是也有些地方高校构建了科技研发平台,并且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现代化实验室或者是信息化科研平台,但是实验室并不能够被充分的利用仅是把平台建设当成集聚高校名气的资源,没有整体规划如何利用平台进行科技创新服务,从而导致资金投入的效果不是很明显,科技创新发展的驱动力不足。

1.3 地方高校没有实现与企业成功对接

我国科研部门实施了很多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高校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同时高校自身也逐步完善科技创新的制度与措施,也促使地方高校教师的对科研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比如:科研奖励以及资助办法等,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激励政策是科研人员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数量,而忽略了科研的实用性,无法实现与企业的有效对接,从而无法使科研成果得到推广与应用。

篇3:区域行业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研究论文

区域行业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研究论文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保证企业生存发展,推动区域经济进步的主要力量,科技创新实现了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随着产学研合作的大力推广,企业内部科技创新能力已有显著提升,但是,仅靠具体某个企业或某类企业在科技创新上有所成就,以此来带动一个城市或区域经济增长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各类行业协同创新,齐头并进,是解决区域企业科技创新全面落实的一个关键突破口。

一、国内外区域行业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研究综述

ChenLianghuang,QinMin基于扎根理论研究企业创新社区,表明了在企业中社区文化是实现知识共享的核心;蔡瑞林,陈圻运用Strauss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对企业纵向研究,分析企业低成本创新的具体举措;黄贤凤,武博采用路径分析方法分析了政府研发资助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并得到相关启示。赵富成分析并构建技术突变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技术突变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加权灰理想熵关联度评价方法;李林,傅庆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机构间创新效率差异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许学国,龚涛基于知识的视角,结合知识溢出效应,构建影响创新绩效的回归模型,给出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建议;缪根红,陈万明采用多元回归中介效应检验方法验证了外部创新搜寻的3个维度显著提升了创新绩效并有效促进了知识整合;XiaoLiang,MaXinlong基于行为视角,运用回归分析,揭示了其中不同种类的政府干预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认知路径。

二、承德市行业企业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

对承德市100多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83份。问卷首先从行业上分类,经过统计得到承德市企业主要集中于医药卫生、建筑建材、轻工食品、机械机电、水利水电、冶金矿产、石油化工、服装纺织八大行业,然后从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一级指标出发,对基础条件、科研投入、人力资源投入、科研产出、产学研结合等相关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经过对比分析,发现承德市行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存在以下问题。

1.服装纺织行业科研开发综合水平较弱

承德市冶金矿产、服装纺织行业的R&D资金的投入占主营收入的比重并不理想,且实施成果转化能力较弱,主要原因在于创新产出的推广方式上偏于业内交流与展销会,形式单一,远远不能满足创新产出的推广。

2.医药卫生行业财力、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承德市医药卫生行业进行融资的企业微乎其微,无法保障创新资金大比例投入。

3.轻工食品行业的服务领域过窄

承德市轻工食品行业相比于其他几类行业,并没有享受到政府大力支持。

4.建筑建材行业核心技术发展滞后

承德市建筑建材行业拥有先进设备的企业数量比重较低,核心技术发展滞后。5.机械机电行业缺乏产学研合作承德市机械机电行业产学研合作状况并不乐观,没有形成产学研合作的整体局面,严重缺乏成果转换。

三、承德市行业企业科技创新综合能力提升解决路径

1.增强服装纺织行业科研开发综合水平

(1)提高R&D资金的投入强度。为了保障R&D资金的合理投入,企业首先要进行科学的决策,在研发资金上,要注重政府资金与企业资金的合理配比,建立协同创新平台,联盟其它创新能力强的行业,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

(2)促进实施成果转化。企业应该打开视野,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中介推介、政府服务,选择合理的创新成果推广方式,提高实施成果转化率。

(3)促进科研人才结构科学化。目前承德市企业科研活动人员总量偏低,人员学历主要集中于专科及本科之间,人才结构层次并不科学,企业科研机构的人才队伍应该向科学化、年轻化、高素质化不断发展。

2.加大医药卫生行业财力、人力资源投入

(1)拓展企业融资来源渠道。要增加科研开发资金的投入,可以考虑从资本市场上筹措,借助政府服务,以及通过国内外合作引入资金,以此解决企业融资问题。

(2)注重全体员工培养与定位。企业科技创新不仅仅需要的是科研机构中的高科技人才,还需要全体职工综合水平的提高,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职能培训,为企业科技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调整企业内部的分配制度,奖惩并重,激励为主,提高员工的工作进度与业务能力。

(3)精简高素质管理层队伍。管理层作为企业的指明灯,发挥决策作用,决定着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而调查显示承德市医药卫生行业在管理层高素质化上仍有发展空间,企业应根据自身规模合理规划管理人员投入,打造高水平企业领导班子,督促企业科技创新,为企业科技创新培养科研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

3.拓宽地方政府对轻工食品行业的服务领域

(1)提供税收优惠。因此,在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减免方面,市级政府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对创新能力弱的行业提供优惠政策,弥补企业创新资源的匮乏,加强对轻工食品行业科技财力资源的配置。

(2)建立政府信息平台。加大产业整合力度,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引导企业间相互交流,促进企业之间形成有机协作的产业链条;根据市场动态,为企业发展提供经济形势及结构调整趋势信息,为企业科技创新指引方向。

(3)丰富创新产出方式。促进企业科研专利申请,提供科研人才培训机构,加大企业科研资金注入,为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积极组织商业会展,进一步推进企业科技创新成果实施转化。

4.加大建筑建材行业核心技术发展

(1)加快设备更新速度。设备是企业实行科技创新的重要媒介,因此,企业应结合设备经济寿命,掌握设备更新时机,在保证既有设备原型更新的同时,加快新型设备更新速度,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2)促进工艺创新。工艺创新作为核心技术发展的关键工作,同样应该得到企业重视,在原工艺改进的基础上,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在企业科技研究方面,加大新工艺的开发;在生产过程中,强化工艺管理。

(3)加强小型机具开发。企业科研机构应针对自身的发展方向,注重对小型机具的开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机具自给自足,降低核心技术成本,提高技术水准,保证企业的生产质量。

5.加强机械机电行业产学研合作

(1)提高产学研合作的强度。产学研合作通过创新主体的物质、能量交换,使企业更具有创新动力,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京津及本地高校、科研中心资源,形成产学研合作体系,加强技术创新,以及科研人才培养。

(2)选择最佳的产学研合作方式。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情况,构建利益与风险共担的合作创新机制,强化产学研合作过程管理、建立健全信任制度、合理协调成果的利益分配,形成战略同盟体系,使产学研合作稳定持续发展。

(3)促进区域产学研均衡发展。建议地方政府为产学研合作构建相应的交流平台,组织企业科技成果鉴定和实施成果转化评价,在政策导向上,落实区域产学研合作中产权纠纷、收益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案,保证区域产学研合作均衡发展。

四、结论

从行业间科技创新角度出发,突破以往仅对一类企业归纳分析的惯例,考虑了市场参与者的多样性,侧重不同行业之间科技创新的协调性,通过对承德市主要集中行业的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调查分析,映射出我国三线城市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窥探出行业间协同创新的重要性,根据各个行业所出现的问题,结合承德市地域特点,给出相应对策,有利于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篇4: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问题研究论文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问题研究论文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校快速的发展,在进行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新问题、新变化以及新特点,给高校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下面就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

1.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现阶段,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当前很多基层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长期适应单一岗位,长期没有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对于较为综合性的工作内容难以适应,最终使自己的技能和素质难以适应高校管理的需要,也是高校人力自语昂管理缺乏复合型人才。

2.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高校管理部门的人才在事业单位的体制下很难得到提升和发挥,很多都是按照资历或者按照亲疏远近而进行提拔的,一些资历较浅、没有关系的人才得不得重视和利用,使得人才流动性较大,很多人才都流失到其他的单位去,使高校管理部门团队中专业的人力资源比较紧缺,不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和不健全的优胜劣汰机制,使人才的发信息和培养受到了严重阻碍,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

3.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较为陈旧

很多高校管理部门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不管是在观念上还是在方式上都比较陈旧和单薄,无法充分对人才的工作积极性进行调动,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不注重对人才的开发和保留,多是靠关系靠资历来进行人才选择和晋升。并且,在当前的管理方法中,依然采用较为传统的方法,仅仅通过薪酬上来形成激烈,而没有采用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人才激励手段单一,考核评价机制不科学,管理效率十分低下。

4.管理机制不合理

在实际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激发高校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在人才管理和开发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机制,没有形成系统性、合理性、科学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同时,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外配套措施的不健全,覆盖面非常窄,管理机制不健全,严重限制了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的良性发展;同时没有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有待创新。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措施

1.要不断改变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在实际的高校实际管理过程中,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管理观念,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的可再生性,获得更大的收益。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坚持能力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实际考核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制定完善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做到客观公正的管理,保证管理效果的实效性,避免出现形式化。同时,建立良好的绩效管理制度和反馈系统,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更高的为高校发展服务。

2.创新竞争机制

为了能够充分对每个高校工作人员的潜能进行发掘,使员工获得成就感和工作热情,应在基层高校人力管理部门内部建立并完善具有竞争力的制度,使人才能够获得前进的动力和信心。首先,应对具有良好潜质的人擦进行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对其进行培养,使他们获得更多的鼓励,并拥有上进的机会。其次,要将传统的“论资排辈”现象进行去除,使创新性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使具有良好能力的员工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后,应创造使人才发展的竞争环境,让员工在高校实际工作中能够获得满足感,毫无后顾之忧地去创新,为高校的长远发展做出不懈努力。在管理过程中引进创新竞争机制,可以有效增强广大职工的危机意识,从而重视自身综合实力的提高,不断激发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要对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创新

为了保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更好的进行,学校要对整个招聘流程和方式进行整合,不断严格相应的考核标准,采用市场竞争的方式,选择合适的人才,保证人才的质量和综合素质。就要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解决工作人员的实际困难,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的开拓性,增强激励功能,完善人力资源激励的机制,为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巨大的组织保障。同时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选拔,要使每位管理人员认识到自己既是激励者,也是要被激励者。因此,高校在明确管理者责任的基础上,提高一线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他们自身技能的培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励下属,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绩效和工作的满意度。

篇5: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研究论文

创新创业教育对提高国家创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知识转化、加强校企合作、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共同课题。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创业教育与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的研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与构建,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及模式、师资培养,创业商业竞赛,创业过程影响因素,创业教育评估机制与评价体系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多以研究型大学为特定研究对象,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实施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较为零散、系统性不强。而我国教育界现有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创业理论探讨,侧重宏观研究,缺少对创业教育具体模式、实施途径和创新创业教育评估机制与评价体系的分析,因此,未来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应注重创新创业实践,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内容、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估、评价方面积极探索。

篇6: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研究论文

本文以教育部公布的~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地方高校为研究对象,以创业实践、创新训练和创业训练为评价指标,通过归类整理出各高校每年的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数据,按照三年均有创新创业训练获批项目为标准,筛选出162所地方高校为样本,这些高校分布在安徽、广东、浙江、上海、山东等24省市,覆盖面广,具有代表性。进而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通过计算样本高校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篇7: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研究论文

采用SPSS17.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20各年创新训练项目平均数为34、27、29项,创业训练项目平均数为8、5、5项,创业实践项目平均数为3、2.5、2项,可见创业项目明显少于创新项目,创业实践项目少于创业训练项目,这说明各高校的创业教育没有创新教育开展得好,其原因主要是创业环境、创业师资、创业基地和创业资金等缺乏。由输出的相关矩阵可见,同一项目不同年份相关性较高,创新训练项目的相关系数均在0.5以上,明显高于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同年不同项目间具有相关性,但不明显,创业实践项目相关性明显偏低。输出的K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702,大于0.5,近似卡方值为603.591,自由度为36,显著水平为0.000。依据该检验结果,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进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公共因子提取。为了使得到的主因子更容易说明问题,对相关系数矩阵进行了方差最大化旋转,并依据旋转后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了3个因子。这3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0.14%,基本概括了原始数据所包含的信息。各年创业实践项目在因子1中具有较高的载荷,载荷量分别为0.858、0.805和0.760,所以将因子1命名为创业实践因子F1;在因子2中各年创新训练项目具有较高的载荷,载荷量分别为0.894、0.814和0.801,将因子2命名为创新训练因子F2;各年创业训练项目在因子3中具有较高的载荷,载荷量分别为0.856、0.707和0.374,将因子3命名为创业训练因子F3。依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写出各因子的因子得分函数如下:F1=0.858X1+0.805X2+0.760X3+0.160X4+0.439X5-0.220X6-0.046X7+0.327X8+0.369X9F2=0.123X1+0.305X2-0.110X3+0.894X4+0.814X5+0.801X6+0.243X7-0.086X8+0.193X9F3=+0.121X1+0.173X2+0.071X3+0.048X4-0.004X5+0.296X6+0.856X7+0.707X8+0.374X9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结果采用回归方法计算出各因子得分,再以旋转后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三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加权计算后得到各样本高校的综合得分F(见表1),即:F=(27.489F1+25.842F2+16.809F3)/70.140表1列示了综合得分排在前十五名的地方高校,这十五所高校主要在安徽、河南、广东和山东四省,充分说明这些省份和高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重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对创新创业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在这十五所高校中,创业实践开展较好的有安徽财经大学、合肥学院、安徽新华学院和新乡学院;创新教育开展较好的有安徽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创业训练开展较好的有山东农业大学、安徽新华学院、安徽工程大学和信阳师范学院。无论是样本选取还是评价结果,安徽省高校都尤为突出,他们的做法可供各地方高校借鉴与推广。

总之,经过对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后,我们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均水平定为零点。所以,综合得分为非负值的地方高校,说明其创新创业教育超出平均水平,共有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上海大学等64所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较为令人满意,占研究样本总数的39.5%。这64所高校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的安徽、广东、河南、山东、上海、吉林、福建、广西、江西、北京、天津和浙江12省市。而综合得分为负值的地方高校,则说明其创新创业教育低于平均水平,共有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云南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98所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待进一步推进,占研究样本总数的60.5%。由此看来,我国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家工作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手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EB/OL].www.moe.gov.cn/.

[3]彭淼.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述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0-42.

[4]宁钟,李佩文.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文献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2(39):255-257.

篇8: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模式创新研究论文

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模式创新研究论文

网络时代的到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掌握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阅读方式也由纸质读物转向电子读物,既方便随时阅读又节省存放空间。目前,高校学生也越来越多选择使用手机或电脑等方式来阅读书籍获取信息,因此,高校图书馆要紧跟时代步伐,改革传统的管理运营模式,探寻新的符合当下学生阅读模式的新的服务形式,开发移动客户端,确保学生能通过手机或其它移动设备在网上查阅图书馆的相关信息资料。

一、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性

(一)迎合网络时代更高标准的需求。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在校师生,所拥有的图书类型可以满足不同群体及不同专业的需求。然而,在校的师生又分为不同的级别,老师有专职教师、有辅导人员,学生又分为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等多种层次。高校图书馆要想提供良好的.服务给这些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不仅要有大量的图书储备,还要有完善的信息服务,便于不同需求的人群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网络时代的显著特征是共享性和便捷性,面对图书馆堆积如山的图书资料,有时查阅起来既费时又费力,有些图书资料比较紧缺,从一个人手里传阅到另一个人手中,往往会耗费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共享性差。因此,将图书馆移动信息化发展,能更好地迎合当下的需求,将信息传送到网络管理平台,让资源更好地共享,确保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二)现代技术的有力支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作为高校师生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近年来,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借助现代科技产品和技术,图书信息存储逐步数字化发展,相比较传统的图书管理,既方便又能及时获取即时信息,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同时,借助计算机技术,利用编程将各类文献书籍录入系统,使图书馆馆藏书籍得到及时的数据更新,及时采购相关书籍,既省去了人力更新时间,又促进了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智能化和规范化发展。

二、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模式创新策略

(一)完善图书馆硬软件设施。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化发展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大高校也将图书馆的硬件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但与国际水平仍相差较大,因此,目前各大高校首先应着眼于提高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其次,还要重视软件设施工作,当前各大高校的图书馆管理软件系统,大都是自发设計,各大高校之间软件设计人员素质高低不一,导致软件系统漏洞多,兼容性差,致使很多高校之间资源得不到共享。基于此原因,各大高校应该加强联合合作,聘请高素质的专业软件开发团队,研制出兼容性好、系统稳固的软件,让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共享,推动高校图书馆的移动信息化发展。

(二)完善图书馆移动借阅服务模式。据相关资料调查显示,各大高校手机客户端图书馆登陆量比例高达80%,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用手机或电脑登陆所在学校网上图书馆,进行借阅浏览书籍,这种阅读模式对传统的纸质媒体阅读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但这也是顺应当前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完善网上图书馆管理工作,安排专业素质高、具备信息化管理经验的人才专职负责网上图书馆,确保网上图书馆分区明确,信息及时更新,并构建特殊板块,吸引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图书馆资源能被学生充分利用。

(三)开拓网上图书馆特色服务,吸引学生关注量。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推动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向信息化转变,各大高校应该将网上图书馆丰富化,增添特色教学项目,吸引学生的关注量和使用量。例如:与一些专业教育平台合作,引进一些免费视频教学软件,像免费讲座、日常考研课程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免费课程平台。除此之外,每个院系可以将社团优秀视频文件上传至公共平台,同时设置论坛评论区,让学生们对网上图书馆随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促使网上图书馆良性发展。

三、结语

总之,随着科技网络的不断发展,带给我们生活方便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改变。可以说,任何时代的到来,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变化,及时采取措施应对挑战,才能把握最好的机遇,创造最好的结果。因此,在推动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化的进程中,我们当前仍面临很多挑战,有技术方面的,有管理方面的。但无论什么样的挑战,图书馆移动信息化发展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当下经济的必然产物。所以,各大高校应该引起重视,正确面对当前面临的挑战,改进技术,创新模式,迎接图书馆移动信息模式的到来。

【本文系菏泽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信息消费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YSK04】

【参考文献】

[1]保洪才.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模式探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177-178.

[2]赵立杰.高校图书馆开放与共享的移动信息服务模式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35-38.

[3]韩玉巧,王代礼,杨芹等.京津冀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现状与发展策略[J].国家图书馆学刊,(1):52-58.

篇9:高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论文

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能力。它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创新意识、创新基础、创新智能(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等)、创新方法和创新环境相互整合而成。

我们采用的调研方法包括样本选取、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

(1)样本选取。这次调查我们选取的高校有北京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河北的燕山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科技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铁道学院。选取这些高校作为调查对象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①所选样本在办学规模上涵盖了部属和省属两级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覆盖了综合类、理工类、农类、师范类等大学,因此更具有说服力。②我们充分利用燕山大学的距离北京近和学生在河北生源多的特点调动燕山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全体成员投入暑期实践调查,组织两支综合调研小分队分别负责北京和秦皇岛的调研,组织三支专项调研小分队分别负责各自家乡所在市高校的调研,这样对于问卷的发放、资料的收集和统计工作较为方便。

(2)具体实施。本次调研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部分。定性研究为小组访谈,定量研究为问卷调查,具体实施安排如下:①小组访谈:对每所高校的访谈调研分三组,具体分配如下:一组访问各高校创新教育者,一组采访各高校主抓科技活动的团委老师和科协负责人,另一组与随机选取的学生进行座谈。②问卷调查:此次调查主要在各高校自习室发放问卷,采用当场发当场收的方式,所以发放的问卷基本都回收,保证了回收有效率。而且,更值的一提的是,此次调查正值暑期,有全国其他地区的很多大学生云集在首都北京上考研、英语等辅导班,平时也在北京的学校上自习,也列入我们的调查对象,这就更扩大了我们此次调查的全面性。

篇10:渔农类地方高校区域服务保障体系构建论文

关于渔农类地方高校区域服务保障体系构建论文

【论文摘要】渔农类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做好渔农类地方高校区域保障体系构建,对渔农类地方高校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渔农类地方高校目前的办学现状。指出了相关的一些地域优势及现阶段面临的资金、人才等问题和困境。并根据现实,针对渔农类地方高校区域保障体系构建,提出合理定位、利用产学研模式发展优势专业等若干建议。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 区域性 保障体系

地方高校区域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渔农类地方高校,因其特殊的专业背景和独特的社会职能,在区域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上,又另有其特殊性。这类问题的研究,是我们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渔农类地方高校办学现状

(一)很强的办学地域性

渔农类地方高校因为历史及专业特点等原因,从办学初始,便决定其所处地理位置、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如海洋水产类高校,大多分布在沿海各地,远离经济行政中心,办学的经费也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和民间投资。同样,在办学及科研服务上,也主要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人才培养、招生就业都具有很深的地域烙印。由于专业特色的需要,渔农类地方高校的科研目标并不以理论为主攻,而以实际开发应用为要义,结合区域资源发展特点,积极主动地拓展技术的应用层面,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因此,地域性是渔农类地方高校办学的根本,也是发展之依托。

(二)办学资源不足,办学层次较低

与名牌高校相比,渔农类地方高校在办学资源和层次方面处于相对劣势。第一,渔农类地方高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与名牌高校来自国家、海内外动则几亿乃至十几亿的资金相比,都捉襟见肘。第二,渔农类地方高校一般办学层次较低、规模较小。很多渔农类地方高校属于办学历史较短的新建本科院校,有的甚至还在专科层次。硕士点、博士点无论从数量还是专业分布上,都远远落后于名牌高校。这种低层次的办学,同样难以留住乃至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尤其是大师级的人才,这都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质量。

(三)缺乏名牌效应,发展弱势

高校的名气如同产品的品牌,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竞争中有着巨大的影响。渔农类地方高校缺乏名牌而形成的“马太效应”,严重制约着高校的发展。最常遇到的问题如申请不到横向经费、重大的科研项目等。我国的高等教育投资强度远弱于国外发达国家,有限的经费集中向少数重点大学、“211”大学、“985”大学倾斜,渔农类地方高校很难在这当中分得一大杯羹。同肘,他们大多地处中小城市,远离政治、经济中心,交通及信息不够顺畅,工作环境、生活水平都与大城市有一定差距,从而影响高层次人才的去留,带来相应的发展弱势问题。而出于就业政策的变化,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对未来就业前景的担忧,渔农类地方高校对学生的吸引力长期持续降低,无论是学生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呈现下降趋势。这都进一步削弱渔农类地方高校的竞争力,使渔农类地方高校的发展处于明显的“弱势”。

二、渔农类地方高校区域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发展定位,完善教学质量

事实上,高等学校只有做到合理的定位,才能形成一个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并且这定位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做出相应的调整。但做到合理完整的定位,除了高校内部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外部政府的宏观调控,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对渔农类地方高校采用的评价体系,都是按照“普通理工类地方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的。这忽视了不同类型高校间的区别和差距,影响了各级各类高校在办学层次上突出相应的办学特色。马丁・特罗(MartinTrow)对于高等教育竞争中的多样化趋势与“院校趋同现象”作过如下阐述:“高等教育的竞争一方面越来越导致多样化,另一方面又越来越导致同一性,这确实有些自相矛盾。”但这不难理解,因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科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变得越发多样;但因为我国对高等院校的评价导向,在办学模式上,高等院校间又逐渐趋同。这不利于渔农类地方高校找准本校的办学定位,在学校发展的水平、服务面向等,都产生相应的偏差,进而影响渔农类地方高校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评测。

(二)利用特殊专业优势,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

渔农类高校因为特色专业的特殊性,天然的与社会实际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办学模式,可以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开拓进取、科技攻关的创造性实践能力,也能够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在实际操作当中,可以有多种方式实践这一模式,如校企合作办学,依托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相关教学改革,通过科研项目带动产学研办学,等等。这有助于企业、高校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但因为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企业主要注重科研创新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而高校则在意科研成果、发表论文和职称评审的相关内容,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不同的侧重,在实际的操作中,需要注意侧重。

(三)保障资金,进一步突出研究特色

一般地区性的高等院校,尤其是渔农类地区高等院校,只有通过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才能扎实地将各种研究成果转化成实际应用,转化成生产力。这不仅是其科学研究的基本职能和任务,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需要。并且,也只有立足于本区域的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相关的科研定位,才能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解决社会新问题、新需求,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新出现的技术难题,才能深层次地发掘本区域的特色资源,做好相关的特色研究,从特有资源出发,培育出独特的科研方向。这是一般地区性的高校,尤其是渔农类的高校,所应当走的特色科研之路,也是提高自身科研发展和科研竞争力的根本与必然选择。

三、结论

渔农类地方高校区域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一项工作。它需要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并要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无论依靠高校自身的努力,还是争取来自政府社会的支持,都应当积极协调一切相关因素,构建真正合理的区域服务保障体系。

篇11: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智能服务系统分析与设计论文

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智能服务系统分析与设计论文

前言

近年来国内外高校科技创新评价理论和实证研究正在不断地深化,高校科技创新评价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不可缺少的信息技术支持工具也日益被人们所重视,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许多评价管理系统的直接功能是数据计算、信息检索以及评价结果信息发布,能够提供网络化智能信息服务的高校科技创新评价管理信息系统还没有看到,高校科技创新评价管理与服务的社会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是一个复杂的数据搜集、加工、分析、处理和信息服务的过程,因此高校科技创新评价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十分必要。本文基于“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现状与对策研究(082400451560)”项目的理论研究工作,设计了一个基于网络的支持智能信息服务的高校科技创新评价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不但可以检验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智能服务理论和方法的正确性,而且拓展了高校科技创新评价的信息服务领域。

1.系统目标

系统的目标是以网络环境为平台,以高校科技创新诊断、评价为背景,以智能服务模型、用户建模和信息资源组织与数据挖掘为重点,将高校科技创新评价信息资源组织、数据转换、数据计算、数据库管理方法、数据挖掘与维护、信息集成、智能服务可视化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完成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智能服务系统。

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智能信息服务系统提供了一系列的图形化的用户接口,包括数据导入、数据计算、系统维护、信息检索、数据导出和网络智能服务等等。其理论、方法、技术和系统实现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有利于相关的应用领域拓展。

2.系统功能需求

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智能信息服务系统应具有如下几方面的功能:

(1)流程化管理

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智能信息服务系统将各种类型的与高校科技创新评价相关的信息源通过信息集成手段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信息的收集、数据预处理、数据导入、数据计算、信息发布和智能服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处理流程。

(2)数据批量处理

系统数据导入功能可对各类原始数据源提供快速、简捷有效的导入处理。数据导入过程通过数据校验和进度条即时判断和显示进程,使得在数据导入之前和导入过程中,判别数据和防止出错。真正做到数据管理如影随形,只要按照符合系统的格式,就可以对数据进行批量处理,从而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3)网络信息发布

高校科技创新评价信息服务系统是基于Web应用程序的系统。它将应用软件和网络紧密结合,信息服务工作既可以在独立系统上进行操作,也可以在网络系统上进行操作,可以直接进行统计、汇总数据,为信息处理、咨询决策提供最及时最准确的数据支持。

(4)信息集成服务

充分挖掘和利用广泛信息资源的.同时保障用户信息检索与利用的针对性、有效性。提供个人信息系统服务或平台设施,并与其他相关资源建立有机链接。根据对个人或课题特殊需要和特定应用要求构建虚拟信息资源。

3.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智能信息服务系统是一个可扩展的三层体系结构,包括表示层、业务层和服务器三个层次。

表示层分为用户接口与系统管理两大功能。系统操作者可以通过系统管理接口在本地局域网内的任意位置对系统进行管理;远程客户可以借助互联网通过系统提供的用户接口访问本系统的主页,然后进入具有特定功能的页面享受系统的信息咨询和智能信息服务功能。无论是高校科技创新评价系统管理员和是网络用户,所提交的各种操作都由表示层接收并转换成相应的操作命令发向系统的业务层,并接受由业务层返回的结果返回给使用者。

3.2业务层

该系统的业务层相当于系统的应用服务器,系统业务层的任务是负责接收表示层传递过来的请求,通过对操作请求的分析(包括语法分析、语义检查、文本解析、查询分解、指令发送方向等等)将请求转变成相应的操作指令交给系统的服务器层执行并负责协调系统服务器层各个进程的工作。

系统的业务层通过对用户提问文本和查询语句的解析,将用户的请求转变成可并发执行和顺序执行子查询,生成查询计划树。系统业务层包含数据协调机用来协调和调度服务器的工作。

3.3服务器层

该系统的服务器由信息服务处理机和数据采集机构成。系统的服务器层包含多个信息服务处理机,各服务处理机在业务层协调机制的协调下协同工作完成用户服务请求的信息查询和智能服务信息工作。

服务器层的数据采集机用来采集原始数据,业务层的协调机自动生成数据分布方案,由数据采集机和服务处理机按分配的数据服务方案处理和传送数据。

服务器端的信息服务处理机又称数据服务器或查询处理机,主要任务是存储数据和完成数据的查询与信息服务工作。服务处理机存储的数据应当包括系统的原始数据资源、索引文档、用户数据和元数据。

(1)信息服务处理机功能

由不同的服务模块组成,各模块按照一定的算法,对客户的服务请求进行处理,并向用户回显相应处理结果和执行状态。

信息服务处理机除了具有数据存储和查询检索功能以外,还具有推荐服务、数据维护和外部数据处理等智能信息服务功能。

①信息存储功能

服务器端的信息服务处理机所存储的数据包括两种数据类型,一种是关系数据库设计类型,用来存放结构化的数据如信息资源的元数据、各种索引数据、计算的中间数据和最终评价结果数据以及包括自然情况、信息需求偏好等信息的用户数据库;另一种是各种类型的文件格式,如文本文件、网页文件、字处理文件、音频视频文件等。

②信息检索功能

信息服务处理机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提供信息检索、信息咨询和智能信息服务。信息处理机不但能够执行传统的各种信息查询请求,如简单查询、复杂查询、分类查询和基于结构与内容的查询等等,还应对用户的偏好集确定信息检索的数据范围,实行智能信息检索和开展信息咨询服务。

③推荐服务

信息服务处理机的推荐服务功能根据用户访问日志和相关信息文档,通过用户偏好模型进行协作用户建模并完成推荐服务任务。

④元数据维护

元数据的维护功能主要包括元数据及对应关键字索引文件的修改。系统信息资源分类体系的维护可包括对信息分类树和分类模式表的管理工作,并对分类树中数据的更新和分布作动态操作。

(2)数据采集机的功能

数据采集机的主要功能是信息转换和信息集成管理,包括格式转换、自动著录与标引、自动文本分类和数据加载等功能。

4.总结

本文就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科技创新评价可视化服务系统进行了分析与设计,依据系统的目标确定了系统的相关功能与特色并设计了基于Web三层架构的系统结构,很好的满足了系统需要,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与可扩展性。

篇12:研究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创新论文

研究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创新论文

应用经济学是“以整个经济世界的运行规律和运行状况包括所有经济部门和生产环节的运行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作为自己的专业领域”。培养具有独创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怀疑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与了解中国国情的高层次的应用研究人才。进入新世纪,伴随着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等经济实践背景的变化,面对科技革命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内容与方法也在不断调整变化中。通过相关调研,了解到现行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中存在着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甚至相冲突的地方,亟待调整改进。

一、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要素“本科化”色彩较浓

课程内容与本科大量重复,实施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与学生互动较少。老师面对考核和晋升职称的压力,对学生要求低,通常课后回去做研究,写文章、做课题,对于学生关注太少;课程体系结构不利于学生研究的'深入和研究兴趣的培养;课程门数存在因人设课现象,数目较多。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的脱节。

2.课程设置要求“统一化”倾向突出

一是在学校层面,为方便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以各种文件形式,对学校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统一要求;二是在某一具体专业内部,研究生之间相互抄袭,指导教师又没有认真把关,导致不同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基本雷同,没有因材施教,个性和特色丧失。

3.课程体系结构“学科化”特征明显

一是由于没有相互支撑的教学团队,课程体系要素相对局限于特定学科范围之内;二是课程体系结构相对忽视实践性课程,没有结合国际潮流、中国特色和经济现状,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4.课程实施过程“应用化”倾向不足

一是理论课程多,数理基础课不足。原因在于部分教师数理功底本身不强;另外,部分学生来自于文科本科生,对于学习较深的数理课程有难度。但缺少数理分析,就不能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使理论知识难以理解。二是主干课程设置中缺乏方法论研究。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人才,必须培养学生规范、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系。

二、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

课程设置以应用经济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目的,以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为目标,以经济学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立足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进行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的改革与调整。课程体系结构涉及三个方面:主干课程、特色课程和实践课程。主干课程是必修课,特色课程和实践课程是选修课。

1.主干课程

主干课程包括四个层次:①经济史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演进历程,提升学习兴致。这类课程包括:“中国经济史”、“世界经济史”、“马克思经济思想史”、“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经济学名著选读”等。②基础理论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教育,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基础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③应用类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企业、部门、区域、国家乃至世界的运行与发展。包括、“会计学”、“金融学”、“公共财政学”、“消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④方法类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实践,使学生掌握思考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和动手能力。包括“经济学方法论”、“经济社会调查方法”、“统计学”、“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数据分析与SPSS应用”、matlab等。

2.特色课程

根据各自优势与特色,或经济发展实践的需要,开设3~5门特色课程。如“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经济”、“西部大开发专题”、“经济学前沿专题”、“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20位经济学家思想述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题等特色课程。

3.实践课程

充分发挥应用经济学学科的集聚与辐射作用,加大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力度,争取与企业、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积极承担政府、企业咨询类课题。课程主要包括:①各类学术报告、学术沙龙、学术会议、科研课题以及学生间的课余学术讨论等。②建立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自主开展科学实验和实践创新思想的专门场所。③通过在校外研究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设立研究生工作站,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两段式双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提高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实施方式

1.课程审査机制

(1)严格审査新开设课程。从学科目标定位、适用对象、课程内容、教学设计、考核方式、师资力量、预期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査,并加强对课程开发的指导监督。

(2)定期审查已开设课程。通过定期审查,保证课程符合培养需要、保持较高质量。除教学专家外,注意吸收毕业研究生和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审査。对于质量未达到要求的课程提出改进、甚至停课要求。

2.研究生选课管理

(1)重视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的制定和审査。综合考虑研究生已有基础和兴趣志向,发挥导师和培养指导委员会作用,加强对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的制定指导和审查,严格对计划执行的管理和监督。

(2)形成开放、灵活的选课机制。建立跨学科、跨院(系)和跨校选课机制,扩大课程选择范围,支持研究生根据培养需要在论文工作阶段修习部分相关课程。

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1)促进学生、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鼓励研究生参与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

(2)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及时调整和凝练课程内容,重视通过对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案例式教学等方式,强化研究生对知识生产过程的理解。

(3)加强对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支持服务。为研究生提供个别化的学习咨询和有针对性的课程学习指导,开展研究生课程学习交流活动。加强教学服务平台和数字化课程中心等信息系统建设。

(4)加大对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激励与支持。提高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在教师薪酬结构中,特别是绩效工资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对教师承担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的资助力度。

(5)加强师德与师能建设。强化政策措施,引导和要求教师潜心研究教学、认真教书育人。支持教师合作开发、开设课程,鼓励国际和跨学科合作。建设教学交流和教学技能培训平台。

四、应用经济学研究生教学考核和评价方式

1.创新考核方式,严格课程考核

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的特点确定考核方式,重视教学过程考核,加强考核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紧密结合。

2.探索建立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

根据学校、学科和硕士层次的实际情况,结合研究生中期考核,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课程补修或重修,确有必要的应对培养计划做出调整,不适宜继续攻读的应予分流或淘汰。

3.严格课程教学管理

通过建立健全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制度,按照规定程序办法严格教学管理。已确定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必须按计划组织完成教学工作,不得随意替换任课教师、变更教学和考核安排、减少学时和教学内容。研究生课程开课前,教师应按照课程设置要求、针对选课学生特点认真进行教学准备,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应对课程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形式做详实安排,对学生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和指导。课程教学大纲应在开课前向学生公布并提交管理部门备案,作为开展教学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4.完善课程教学评价监督体系

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定期实施课程评价。建立以教学督导为主、研究生评教为辅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监督机制,研究生教学活动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完善评价反馈机制,及时向教师和相关部门反馈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并督促和追踪整改工作。注重通过评价监督发现优秀教学典型和进行经验推广。鼓励引人社会专业机构和国际认证组织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诊断式评估。

篇13: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水稻科技创新实证研究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水稻科技创新实证研究

本文以水稻科研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科研经费不足,科研人员外流,科技人员收益低浅,科研课题设置小而全,科研管理环节过多等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需要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作 者:陈庆根 Chen Qinggen  作者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杭州,310006 刊 名:科研管理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年,卷(期): 20(3) 分类号:F3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   问题   措施  

篇14:地方高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研究与思考论文

地方高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研究与思考论文

一、地方高校在服务当地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1.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迅猛发展,人才的培养呈现多样化、多层次趋势,高等教育承担着最基本、最重要的高端人才培养任务,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要留在当地工作、生活,这些高素质的人才直接服务着所在地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与高校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地方高校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实际需要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人才培养体系,能够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迅速适应社会并做到学以致用。

2.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与保障

高校能够依托强大的科学研究平台和不同领域的专业智力资源,围绕地方经济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为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技术和理论困难提供科技支撑。在科技服务地方的同时,高校也在不断拓展着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3.提升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数以万计的高校学生长期生活在某个区域,不断地向广大居民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会使当地居民的文明素质不断提升,随着时间的积累,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向新的层次迈进。

4.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能够有力地推动高校周边房地产、物流、餐饮等行业的发展,促进消费,增加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地方高校在服务当地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与当地经济发展不尽协调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改革,而现阶段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都不尽合理,传统专业过多,新兴专业更新较慢,不符合地方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或滞后于地方经济发展,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地方企业聘不到急需人才,二者之间结构性鸿沟难以逾越。

2.技术研发与地方企业期望难匹配

受自身资源限制,目前很多高校提供的技术往往不够完善,缺乏生产工艺试验和必要的工程设计,或大部分技术的研发成本较高,成果转化与应用较少。高校的'科研工作迈不出实验室,而企业又山南海北地寻找技术支持或高额买入各种专利技术,本来可以双赢的合作却始终没有机会扎实开展。

3.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不够强烈

目前高校有些观念还停留在传统教育的层面,对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缺乏必要的认识,服务社会的热情不高。广大教师特别是新引进的青年教师,习惯了在实验室搞研究和写论文式的工作方式,没有从社会实际需求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将自己限制在不食人间烟火的象牙塔里。

三、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几点建议

1.政府应积极创设有利于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外部环境

政府要研究、制定一些保障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以政府的信誉确保合作制度化、规范化,确保合作双方共同受益。政府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企业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科技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意识。同时,政府应将高校的改革与发展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积极支持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不断将高校的智力资源转化为生产力。

2.政府应为高校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

高校和企业分属两种不同的运行机制,一方重视对科技、真理的追求,而另一方重视效益的最大化。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联系的,二者共同的价值目标可以不断发掘。两者要想在某些方面达成统一,需要政府穿针引线,发挥好桥梁纽带的作用,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平台。

3.高校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形势不断进行改革

高校应构建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架构,培养学有所用的高层次人才。同时,高校要将科学研究工作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大潮之中,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不仅仅满足于教师们研究的模型和文稿。

企业的不断壮大离不开科技、离不开人才、离不开高校,只有根据自身业务的范围和特点,与相关院校紧密对接,深入合作,共同开展课题攻关,共同开发产品,才有不竭的发展动力,才能开创校企双赢的良好局面。

相关专题 科技创新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