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前期的智能化需求探讨论文

一把柚子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一把柚子”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筑设计前期的智能化需求探讨论文(共14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建筑设计前期的智能化需求探讨论文

建筑设计前期的智能化需求探讨论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建筑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建筑设计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新需求。在这个告诉时代,在建筑设计中除了传统的环境要求,还需要各种设备的快速使用,方便人们,而新功能的实现就需要对智能化加强。智能化可以表现在多种方面,我们在许多建筑中也实现了智能化,比如说办公大楼里的自动化、通讯化设施,这都是完善建筑的表现,方便了人们的工作。

一、现状

在我国传统建筑风格理念中,主要是针对人们传统需求,忽视了现代智能设备需求。随着技术的发展,在建筑中假如智能化元素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建筑设计之初,我们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将智能化融入到设计中。目前许多建筑公司都涉及到了智能化,但是由于建筑前期的设计不足,所以在施工中不能顺利进行,这就导致施工的延缓,在这些问题出现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相关的漏洞。根据我国建筑行业现状来看,将智能化设计加入到建筑设计前期是值得研究的,许多专家也开始投入到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建筑设计前期突出问题

在建筑设计前期设计不完善,后期施工许多层面出现偏差,难以实现,所以我们应该对建筑设计前期突出问题进行了解。

(一)智能化机房面积小

智能化机房一般包括中央控制机房、通讯机房等等,但是目前智能化机房普遍较小,而且不能满足智能化管理的要求,机房面积过小,许多系统考虑不全,容易发生事故,在建筑设计中没有考虑给机房预留位置,所以这也是造成智能化机房较小的原因。智能化机房作为实现智能化的重点区域,面积过小许多功能不能实现,位置也不对。机房内布局不能满足各方面需求,我们应该尽早改进。

(二)弱电间面积、位置不能满足智能化设计

在弱电间的设备需要分别设置,如果弱电间面积过小将无法实施。由于弱电间面积和位置不能满足智能化需求经常造成后期智能化建筑不能正常进行。由于弱电间需要防止机柜,所以对于弱电间的预留空间是非常有必要的。除了弱电间需要说明,还有就是走廊过道。走廊过道的空间在早期建筑设计中往往被忽略,这就导致除了高度要求外,还有智能化系统需要占据的空间不足。在走廊上的空间考虑中缺乏对风道、水管等位置的预留,还有就是大量的弱电综合布线。由于这些预留空间的不足,经常会影响之后的建筑工程和使用。我们不能为了节省空间就忽略各种空间预留,这也是为了保证空间之间有着一定的通道和建筑内部的环境。

(三)智能化系统需求考虑不周全

首先强调的是停车场入口,在建筑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系统安装需求,读卡器安装装置考虑不周全,有许多安装在坡道上,导致停车不能安全进行,还会导致因为环境因素的破坏。许多特殊的智能化子系统都没与相应的制作室,设计不完善。在许多拥有媒体会议系统的办公室中,可能会造成技术参数不足等问题,从而影响之后的使用。建筑空间设计中不能合理考虑智能化需求已经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所以应该重视这一点问题。

三、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经过分析研究提出了以下三点解决措施。

(一)扩大机房面积,增加预留

智能化机房需要多方面考虑布局,针对防火防盗和其他运用系统进行合理性布局,这就要求我们对机房面积的要求是不少于八十平米。机房各部分面积妥善安排,根据不同使用功能进行不同的安排。将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后,可以根据各房间所需要的面积形状进行不同调整,尽量减少相关占地面积的使用损失,增加对建筑设计前期设计理念的相关概念,对机房进行空间预留。机房需要保持绝对的安全,安全设施上不能有任何偏差,争取做好全面保证。这些都应该在建筑设计前期进行整体考虑,避免在之后出现意外。总之,智能化的真正实现就要求建筑师设计时进行研究确定。

(二)弱电面积的综合考虑

针对弱点面积,我们应该重视在建筑设计前期的弱电面积空间设计,这在以后的使用中有很大的影响。在弱电间还是走廊,有关弱点使用方面的设计都应该保持整体布局。在智能化上,首先就要考虑安全报警装置的合理布局,还要考虑吊灯的美观等,这都要求我们在建筑早期设计时对智能化有关的'需求进行分析,尤其考虑以后维修时是否方便。在吊灯的安装上,一定要确保节省空间,保证空间的整体结构和人们的视觉效应,这都是对弱电面积的有效措施。

(三)周全考虑智能化需求

这里可以提出的改进意见有很多,我们经过研究也有许多工程都已经融入了新的设计理念,这也说明智能化元素加入到建筑早期设计是正确的。在停车场入口不光考虑系统安装位置,还针对安全问题和方便出行将读卡器安装在坡道下面。在任何场合都有可能用到智能化设备,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不能离开智能设备,比如说大屏幕显示系统,在会议室还是学生教室都能用到。由于很多系统设置不足也会出现许多问题,但是在建筑设计前期,如果能够结合智能化需求就会达到更好的效果,进行更多智能化方面的设计处理。

四、结语

信息化时代下,无论是哪个行业都应该开始对智能化进行研究,在建筑行业也是,只有在建筑设计中融入智能化,考虑智能化需求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目前,建筑设计中对智能化考虑还不足,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在这方面进行努力,这不是单项考虑,需要综合考虑,只有将各个专业很好的融入进来,认真思考相关问题,不断做出分析研究才能更多的解决其中遇到的设计问题,顺利发展出新的智能化大厦。

篇2:智能化时代建筑设计的思考论文

智能化时代建筑设计的思考论文

摘要:在目前的建筑设计领域中在目前的建筑设计领域中,智能建筑设计思路成为了未来建筑行业首当其冲的设计理念。在探索如何更好的发挥智能建筑设计的同时智能建筑设计的同时,首先要正确理解智能建筑的含义,掌握智能建筑的特点及优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广泛地开展智能建筑设计工作计工作,通过相关的理解和解释问题,开展智能建筑设计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着力于控制智能建筑设计问题,并且很有必要采取相关的解决措施取相关的解决措施,探寻出智能建筑设计工作的新方向。

关键词:智能智能;建筑设计;思考

1引言

现阶段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使人们的生产科技信息技术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日常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的变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很多高科技的事物;譬如双方或者多方通讯的智能手机譬如双方或者多方通讯的智能手机,还有丰富了现代青年人业余生活的计算机和互联网业余生活的计算机和互联网,各种技术和设施都开始逐渐向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方向进展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方向进展,形成这一局面是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来的必然结果。建筑行业作为一个时代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标志,是否能适应现代科技信息化所带来的重大改变,智能建筑的产生筑的产生、推广以及普及相关过程的发展是必然趋势。本文结合智能建筑的特点结合智能建筑的特点,简单对智能化时代建筑设计探索。

2实施智能化建筑的意义非同一般

我们进行智能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用户提供一个安全全、舒适便捷的生存空间和工作环境,在建筑物内置办的任何设施和系统必须都要符合这一设计理念设施和系统必须都要符合这一设计理念,否则建筑智能化就会失去它本身的价值会失去它本身的价值。因此,充分理解建筑智能化的概念,是设计一个高品质的智能建筑前提设计一个高品质的智能建筑前提。业主方面,设计院,施工承包商是三个相关实体的建设包商是三个相关实体的建设。业主应充分认识智能建筑的概念念,对项目提出合理的智能化要求。设计院则应与时俱进,对项目的可操作性和信息科技发展的前瞻性作出充分的预估项目的可操作性和信息科技发展的前瞻性作出充分的预估,使系统的功能设计恰到好处使系统的功能设计恰到好处。施工承包方则应从系统规划合理性的角度出发理性的角度出发,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围绕以下原则协调统一设计思路一设计思路:智能建筑设计,应符合先进技术,经济合理的施工原则工原则;综合布线系统必须与建筑物的主体,尽可能同时设计计,同步施工;明确承包商的工作范围和各自的职责;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应遵循相关标准线系统设计应遵循相关标准;系统设计不仅能满足目前使用各种功能的所有者各种功能的所有者,同时考虑到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需要做出适当的改变和扩展要做出适当的改变和扩展。

3智能化建筑设计实施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建筑设计人员设计的方案要想保留智能建筑的特殊性建筑设计人员设计的方案要想保留智能建筑的特殊性,设计者首先要保持与各环节工作人员相互协调设计者首先要保持与各环节工作人员相互协调,并且在工作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设计者由于很难全面地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方法,或者因为业主往往期望值过高,希望自己拥有的建筑物在本地区范围内成为亮点在本地区范围内成为亮点,从而提出过高的建筑需求,而设计者又不能正确地理解业主们的设计要求者又不能正确地理解业主们的设计要求,不能按照业主们的要求进行设计要求进行设计,也不能合理地进行配置,所以这就需要设计者不断的增强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的增强自身的业务水平,密切关注科技的发展,不断扩展知识领域知识领域,提高自身素质。

(2)供应商供应货物方面问题供应商供应货物方面问题。硬件方面的技术指标没有具体说明有具体说明,或片面强调硬件要求,以及其软件要求的.疏忽,导致设计师在整体设计思路上的设计导致设计师在整体设计思路上的设计,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的问题。

(3)智能化的设计通常是在建筑主体设计完成后开始的智能化的设计通常是在建筑主体设计完成后开始的,往往留给智能化各子系统的设计空间相当有限往往留给智能化各子系统的设计空间相当有限,进而给每个子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建议带来不便子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建议带来不便,这就需要设计者更加注重与主体设计的相互沟通重与主体设计的相互沟通,对智能化各子系统进行充分地布局局,从设计上避免与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阻碍。

4未来智能化发展领域

中国建筑业是未来智能建筑发展的主流中国建筑业是未来智能建筑发展的主流,现代智能建筑发展方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发展方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向专业智能型发展向专业智能型发展。智能学校、智能医院、智能工厂、智能图书馆智能图书馆、智能银行、智能住宅等更加专业化的新型智能建筑肯定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对未来建筑物功能的高要求筑肯定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对未来建筑物功能的高要求。

(2)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娱乐,美容,购物,健身,医疗,餐饮,住宿,育儿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楼宇也将成为智能楼宇未来的新宠宠,特别是在办公楼和商业楼宇成为各种辅助空间,一定会更全面的满足居民生活的需要全面的满足居民生活的需要。

(3)向区域性发展向区域性发展。智能建筑将向区城市系统域和管理系统发展系统发展。

5创造智能化住宅小区创造智能化住宅小区,为用户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我国已经步入科技信息化时代的行列我国已经步入科技信息化时代的行列,依赖科学技术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造舒适的生活空间。智能社区的提出是科技信息化主导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表现生活方式的重要表现。推行智能社区建设符合目前的中国国情情,这样做既可以节省土地资源,同时也加强了城市规划管理理。相比较发达国家中的一些智能社区的建设,我国社区智能化建设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能化建设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从切合实际的使用角度考虑虑,社区网络的建设为未来真正的智能小区创建了基础平台台。

要建立实用的智能化住宅,首先要保证工程质量,加强物业管理的规章制度业管理的规章制度,形成一套完善的科学管理体系。想要创造出完美的智能社区造出完美的智能社区,就要关注以下两点:

①市场定位市场定位:由于智能小区提供的是商品化住宅智能小区提供的是商品化住宅,入住人群是社会上各类人士,所以要符合大众化的需求所以要符合大众化的需求。智能社区与智能大厦相比,市场化特征较为明显化特征较为明显。

②经济适用性经济适用性,智能社区的建设必须是经济适用济适用,安全可靠,高效舒适,开放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其中经济适用性最为重要其中经济适用性最为重要。

因为人们能够接受的是比较实用型的智能化住宅型的智能化住宅,一些没有实际功能的设施及设备不受人们的喜欢的喜欢。建筑工程智能化和智能化建筑系统赋予了建筑在信息化化、科技化的社会中全新的内涵了。但是,在管理投入不够的国内大环境下国内大环境下,智能系统的许多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这个问题制约了建筑智能化的进一步发展题制约了建筑智能化的进一步发展。当今社会生活追求是是绿色绿色、环保、节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智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这一行业的重要使命将成为这一行业的重要使命。使用资源和信息共享的集成化的管理手段可以节约资源的管理手段可以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运营质量,设计出客户满意的智能化建筑客户满意的智能化建筑。

6结束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智能化将越来越规范化越来越规范化。智能建筑这一高科技产品将会为建筑业创造更好的发展前景更好的发展前景,也为现代建筑行业在各方面发挥了一个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中国智能建筑的快速发展提供科学有序的标准化健康中国路的标准化健康中国路。

参考文献:

[1]陈爱国.浅析智能建筑设计及施工水平提升[J].科技致富向导,,(10):62.

[2]王振.智能建筑设计及施工水平的提升[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62~63.

篇3:智能化IETM需求分析方法

智能化IETM需求分析方法

通过对智能化IETM需求分析的特点讨论,把智能化IETM的需求分为一般需求和特定需求,并对这两种不同的'需求展开描述,给出一般需求的基本要求和特定需求分析过程中要注意的用户群体、用户行为、用户作业方式、作业频率和用户作业熟练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需求分类的智能化IETM需求分析过程模型.

作 者:薛建武 李磊 陈尧清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刊 名:航空制造技术  ISTIC英文刊名:AERONAUT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年,卷(期): “”(11) 分类号:V2 关键词:智能化IETM   需求分析   一般需求   特定需求   过程模型  

篇4:建筑设计论文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建筑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便是可拓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当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事物的创新之中,其主要的思维模式包括逆行思维模式、传导思维模式和菱形思维模式等。在建设设计中,灵活运用这设计模式,可实现建筑设计理论的更新,以及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等。本文即分析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1、可拓思维模式的概念

在之前的建筑设计中,问题的解决主要归功于设计者的灵感、构思和经验等等,但是遇到无法通过灵感等解决的难题时,设计者往往束手无策。而这主要是因为设计者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推导方法。因此,建筑学要想走向科学化、计算机化和智能化,必须走定性和定量化的路子。而可拓学所提供的传导、逆行以及菱形、共轭等思维模式,为建筑设计的创新提供了思路。

可拓思维模式对逆向思维模式的重视不亚于创新学。在建筑设计中,合理运用逆向思维模式,可打破人们习惯于从正面认识问题的习惯,而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一旦形成,往往具有单向性、逻辑性和固定性等。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采用逆向思维模式进行创新设计,可形成新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

下面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分析。例如,在在设计错层住宅楼的楼梯时,通常的设计思路是把错层处的平台栏、楼梯等设计成固定的形式,而且是在左、右、中、

三个位置只能选择其中之一。这样的设计存在明显的缺点,但如果采用逆向思维模式,灵活设计室内的楼梯和栏板,则可较好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受到较好的设计效果。

逻辑思维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在人们主观意识中的反映,是经过人脑加工后的思维,因此思维逻辑对人们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建筑设计当中,以逻辑思维为重要基础的理性思考,是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设计师拥有丰富的素材,同时还需要认真思考影响设计的各种因素,运、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模式,才能摆脱旧有思维模式的束缚,进行建筑设计的创新。因此,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当中,其不仅仅是一个为了在意象当中发掘特色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找科学合理设计方法的过程。

从思维发展角度将,可拓思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形式化的逻辑思维,第二是普通逻辑思维,第三是辩证逻辑思维。

2、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2.1建筑设计创新与逆向思维模式的关系

可拓思维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逆向思维模式。逆向思维模式,从根本上说是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式,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有意识地去寻找变通的一个思维过程。因此,逆向思维也就打破了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性,其虽然具有一定的冲击性,但由于其往往可以给人们带来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因此在建筑设计创新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逆向思维是人们进行创新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在可拓思维模式当中,经常用逆行思维主要是利用反物元、非物元和逆事元等来进行变换。逆向思维模式主要是思维形式上发生了变化,而形式的变化是非常多样的,这就要求建筑设计人员灵活运用逆向思维模式进行建筑设计的创新。

举例来说,卢浮宫增建工程是运用逆向思维模式的典范。贝聿铭在古典建筑群当中,一反常态地增加了玻璃与钢结构的透明金字塔,其在结构、材料和造型等方面均与周围的古典建筑不同,但是却收到了很好的设计效果,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成为建筑设计领域公认的典范之作。

2.2建筑设计创新与传导思维模式的关系

传导变换指的是由一种既有的事物,通过相应的变换而产生另外一种事物的过程;而在这一变换过程中所引起的变换效应便叫做传导效应。

传导思维模式是一种不能直接用来解决问题,而只能通过变换的`方式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而这一问题解决过程所用的思维模式也就是传导思维模式。传导思维模式应用于建筑设计创新当中,可对建筑设计创新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而在我国的建筑设计中,不乏这方面的经典案例。

北宋时期,由丁渭负责设计建造的皇城,应用最多的理念便是传导思维理念。而在现当代,也不乏运用传导思维模式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经典案例。比如闻名遐迩的上海“新天地”便运用了传导思维模式,设计者以上海的石库门旧址为基础,设计出集商业、文化以及娱乐、餐饮为一体的大型商业区,而在商业区的周边配备人工湖、住宅区和写字楼等,推动了上海“新天地”的高速发展。

2.3建筑设计创新与共轭思维模式的关系

不管是哪种事物,均具有虚实、显潜以及软硬、正负四个共轭部分,而在一定的条件之下,这四个部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因此,若想全面深入了解事物,就必须对事物的共轭部分有一定的了解。而这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共轭思维模式也是可拓思维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事实上,在建筑设计创新中,一般情况下会遇到各式各样的设计难题,而其中有一些难题一时之间可能无法有效解决,也没有过类似的设计经验,设计条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而这些问题,有的是显现的,有的是潜在的,有的是间接的,有的是直接的,这就需要通过设计者运用共轭思维来解决这类问题。

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引导下,东京的设计者们设计出了著名的东京体育馆。东京体院馆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的体育馆,该体育馆的设计,既做到了不影响周围的建筑物,同时又创造出了独特的景观。但是在设计过程中,并没有采用比较张扬的设计手法,而是因地制宜,通盘考虑场地的高差变化等,深埋了大部分的体院馆,从而大幅降低了天际线。从共轭思维的角度来分析,该体院馆与周围的环境和地貌达到了和谐共生的效果,从而实现了预期的目的。

2.4建筑设计创新与菱形思维模式的关系

菱形思维包括两种,一种是发散思维,一种是收敛性思维。由发散思维向收敛性思维转变的过程叫做一级菱形思维。而在一级菱形思维的基础上,又可以延伸出来多级菱形思维。

菱形思维在建筑设计创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其在建筑设计创新中应用的过程就称之为菱形思维模式。但是在当前的建筑设计创新过程中,应用菱形思维模式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收敛性思维模式的运用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是明确设计的目的;而这是所有建筑设计首先需要明确的,在设计中遇到问题时尤其要明确这一点,进而可以有效避免建筑设计的盲目性;第二是创新性;在建筑设计创新中必须体现出菱形思维;第三是可行性;建筑设计创新离不开天马行空的想象,但其不等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因此建筑设计必须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在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在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3结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镇用地日益紧张,而这也促进了建筑功能的多样化;而建筑功能的多样化给建筑设计带来了不小的难题。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可拓思维模式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的关系,主要分析了逆向思维模式、菱形思维模式、共轭思维模式和传导思维模式与建筑设计创新的关系。

篇5:《建筑设计》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摘要: 文化表达是建筑设计的灵魂,而传统文化是现代建筑设计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其在指导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给建筑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设计思路。本文从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系着手,对建筑设计中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进行分析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建筑设计;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设计论文发表

一、我国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1、传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基础

一个时代的建筑设计是一个时代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所以建筑设计要以文化为基础,文化表达是建筑设计的灵魂和根源。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文化呈现不同的审美与价值观念,对每一个时代的建筑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为地域文化差异,即便是同一个时代的建筑也呈现不一样的设计风格。当代的建筑设计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结合现代技术,才能实现不断创新和发展。

2、建筑设计体现着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其中传统的建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时代的建筑文化体现着一个时代文化的灵魂,承载着这个时代的文化精髓。现代建筑设计的长久发展不仅需要结合现代技术和现代审美与价值观念,还必须结合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进行创新,在建筑设计中呈现传统文化的美感与内涵,从而使传统文化得到弘扬。

二、我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应用原则

1、传承与发展并重

我国历史渊源流长,传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而传统文中精华与糟粕同在,所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采取客观严谨的态度,不能全部继承,不能全部剔除,也不能简单承袭,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研究,进而结合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恰当选择和有效利用,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弘扬。其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现代建筑设计中必须将传统文化与当代元素相融合,使传统文化的展现更加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适应现代文化发展。

2、遵循与创新并重

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现代建筑设计中必须在遵循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其中,遵循主要是指在现代建筑设计时需要做好建筑风水学、传统建筑装饰、传统建筑建设技术等相关文化研究工作,并在实践中加以有效利用;创新是指需要结合现代文化视角和现代施工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当改造,使建筑设计更符合现代需要,而不是简单地将“历史”移植和复制。

三、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和发展

1、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材料的应用

传统材料作为传统建筑的载体,承载着传统建筑文化,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弘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建筑设计要想对传统建筑文化有所继承和发展,就不仅仅只是沿袭了传统的建筑方法,还需要对传统材料有所传承和发扬。时代在进步,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各式各样的新式建筑材料在不断的涌现,它们是高科技的产物,具有传统材料不可比拟的`优越属性,使得现代建筑文化迸发出新的生机。无可厚非,新兴的建筑材料逐渐取代传统材料表明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材料在某些方面对现代建筑而言是不可替代的,一味抛弃传统材料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也可以从很多传统文化的发扬中看到许多用现代文化语言来缅怀历史的成功例子。但归根结底,只靠机械化的复制绝不可能从内心深处唤醒人们对历史的情思,唯有依托现代建筑实体的传统文化真实感才可以触及人类心底的历史归属感。从这一点来说设计师在实际创作中更多的将传统材料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尤其是近些年来人们对传统材料的重视程度越加高,设计师们也放弃了对新型材料的执着,投入到了对传统材料和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开始真正思索起如何在现代建筑中融入历史文化元素。

2、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符号的应用

传统符号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被广泛应用。符号是一种通过简单明了方式对事物的内涵通过象形或者其他一些简单形式进行表达的方法,传统符号被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主要是通过对某个地方的特色或者民族特色进行提炼和高度概括,然后用具有代表性的并为公众所认知的图形或者图案在建筑设计中进行表达。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不是指简单地对传统建筑设计进行复制和将传统建筑设计符号进行叠加,真正地将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需要把握住传统建筑设计中符号内涵的精髓和灵魂,将这些符号内涵的精髓和灵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加以展现,展现应用的方式多样,可以在建筑设计细部装饰中应用,也可以在整体架构上进行应用。

3、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形制的应用

建筑形制主要是指建筑在形式上的模式,即建筑构造,形制和传统符号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一样的,都组成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成分。建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建筑设计对民族文化特色和区域文化特色进行恰当展现必须要对传统建筑形制进行深入研究,区分和归纳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与民族的建筑形制的演化过程和趋势,然后再将这些传统建筑形制进行整理并加以应用,通过现代建筑设计对传统形制进行展现,在这个展现过程中不能停留在简单组成拼接传统形制上,而是需要与展现传统符号一样,对传统形制的精神进行体现,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形制的精神内涵,从而构建新的建筑设计形式。对传统形制成功应用的现代建筑主要有北京香山饭店和曲阜阙里宾舍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间有着不可分割联系,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传统文化影响着每一个时期的建筑设计,对时代的建筑设计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而建筑设计又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灵魂与内涵。所以,现代建筑设计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以创新设计理念,并将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得以传承,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承阳.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低碳世界,,07.

[2]王洁明.浅谈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J].科技资讯,,11.

[3]杨谦益.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传承[J].福建建材,2015,9.

篇6:智能化的论文参考

智能化的论文参考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智能化作为现代社会的新产物,是以后的发展方向,他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自动的运作,无需人为管理,便可以完成预期所要达到的或是更高的目标。同遥控小车不同,遥控小车需要人为控制转向、启停和进退,比较先进的遥控车还能控制其速度,而智能小车,则可以通过计算机编程来实现其对行驶方向、启停以及速度的控制,无需人工干预,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自动行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集中地运用了计算机、传感、信息、通信、导航、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

国外智能车辆的研究历史较长,始于上世纪50年代。它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世纪50年代是智能车辆研究的初始阶段。1954年美国Barrett Electronics 公司研究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自主引导车系统AGVS(Automated Guided Vehicle System)。

第二阶段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智能车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欧洲,普罗米修斯项目开始在这个领域的探索。在美洲,美国成立了国家自动高速公路系统联盟(NAHSC)。在亚洲,日本成立了高速公路先进巡航/辅助驾驶研究会。

第三阶段 从90年代开始,智能车辆进入了深入、系统、大规模研究阶段。最为突出的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机器人研究所一共完成了Navlab系列的10台自主车(Navlab1—Navlab10)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相比于国外,我国开展智能车辆技术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且大多数研究处在于针对某个单项技术研究的阶段。虽然我国在智能车辆技术方面的研究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并且存在一定得技术差距,但是我们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主要有:

(1)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和国防科技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与研制成功我国第一辆自主驾驶轿车。

(2)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院校联合研制了7B.8军用室外自主车,该车装有彩色摄像机、激光雷达、陀螺惯导定位等传感器。

可以预计,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实力将为智能车辆的研究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前景。因此,对智能小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不但能加深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更能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运用,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主要开发一个能自动循迹,自动避障,自动避悬崖,超声波测距和红外遥控的智能小车控制系统。设计主要以简易智能机器人为开发平台,选择通用、价廉的STC89C51单片机为控制平台,选择常见的电机模型车为机械平台,通过细化设计要求,结合传感器技术和电机控制技术相关知识实现小车的各种功能。设计完成以由红外线对管的自动寻迹、红外线自动避障避悬崖、超声波测距、红外线遥控组成的硬件模块结合软件设计组成多功能智能小车,共同实现小车的前进倒退、转向行驶,自动根据地面黑线寻迹导航,检测障碍物或悬崖后停止,红外人工遥控等功能,实现智能控制,达到设计目标。

本设计以两直流电动机为主驱动,通过各类传感器件来采集各类信息,送入主控单元STC89C51单片机处理数据后完成相应动作,以达到自身控制。电机驱动电路采用H桥驱动模块--双L298步进/直流电机驱动板 ,能同时驱动4个直流电机和2个步进电机[3];避障和避悬崖采用红外光电开关来完成,自动寻迹采用红外发射管和接收管光电对管寻迹传感器完成,超声波测距采用超声波发射器和接收器经锁相环电路检波完成,最后由控制单元处理数据后通过编程有序合理的将各模块信号整合在一起并完成相应动作,实现了智能控制,相当于简易机器人。

根据设计的作品要达到的效果,本系统以STC89C51为核心控制器,主要由电源模块、电机驱动模块、寻迹模块、避障模块、避悬崖模块、超声波测距模块、红外线遥控模块、磁钢探测模块和探测金属模块构成。

篇7:智能化的论文

关于智能化的论文

浅谈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摘要】目前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建筑行业,由其是电气方面,电气智能化大大方便了运行期的工作,故本文主要针对建筑电气智能化展开了研究,分别探讨了建筑电气智能化的优势、智能化建筑的发展现状、建筑电气智能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建筑电气智能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建筑电气;设备

建筑电气技术的使用,令智能建筑的功能得以实现,并确保了智能建筑在使用中的安全节能。将智能建筑与建筑电气技术邮寄的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1 智能建筑的含义

智能建筑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其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电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所组成。上个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首先产生了智能建筑的概念。它的兴起和发展主要是适应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智能建筑是指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这一定义对于我们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智能建筑,有很大帮助。而在国外,关于智能建筑的记载是:“智能建筑”就是高功能大楼,是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与通信设备,采用楼宇自动化技术高度综合管理的大楼。

2建筑电气智能化的优势

1. 传统的自动控制是建立在确定的模型基础上的,而智能控制的研究对象则存在模型严重的不确定性,即模型未知或知之甚少者模型的结构和参数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动,比如工业过程的病态结构问题、某些干扰的无法预测,致使无法建立其模型,这些问题对基于模型的传统自动控制来说很难解决。

2. 传统的自动控制系统的输入或输出设备与人及外界环境的信息交换很不方便,希望制造出能接受印刷体、图形甚至手写体和口头命令等形式的信息输入装置,能够更加深入而灵活地和系统进行信息交流,同时还要扩大输出装置的能力,能够用文字、图纸、立体形象、语言等形式输出信息. 另外,通常的自动装置不能接受、分析和感知各种看得见、听得着的形象、声音的组合以及外界其它的情况. 为扩大信息通道,就必须给自动装置安上能够以机械方式模拟各种感觉的精确的送音器,即文字、声音、物体识别装置. 可喜的是,近几年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智能控制在这一方面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使智能控制变成了多方位“立体”的控制系统。

3. 传统的自动控制系统对控制任务的要求要么使输出量为定值(调节系统) ,要么使输出量跟随期望的运动轨迹(跟随系统) ,因此具有控制任务单一性的特点,而智能控制系统的控制任务可比较复杂,例如在智能机器人系统中,它要求系统对一个复杂的任务具有自动规划和决策的能力,有自动躲避障碍物运动到某一预期目标位置的能力等. 对于这些具有复杂的任务要求的.系统,采用智能控制的方式便可以满足。

4. 传统的控制理论对线性问题有较成熟的理论,而对高度非线性的控制对象虽然有一些非线性方法可以利用,但不尽人意. 而智能控制为解决这类复杂的非线性问题找到了一个出路,成为解决这类问题行之有效的途径. 工业过程智能控制系统除具有上述几个特点外,又有另外一些特点,如被控对象往往是动态的,而且控制系统在线运动,一般要求有较高的实时响应速度等,恰恰是这些特点又决定了它与其它智能控制系统如智能机器人系统、航空航天控制系统、交通运输控制系统等的区别,决定了它的控制方法以及形式的独特之处。

3 建筑电气系统

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重要作用,智能建筑是在建筑平台上实现的,脱离了建筑这个平台,那么智能建筑也就无法实施。建筑电气系统是现代建筑实行智能化的核心,它对整个建筑物功能的发挥、建筑布局和结构的选择、建筑艺术的体现、建筑的灵活性以及建筑安全的保证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筑电气信号系统是建筑电气系统中专门用于传输各类信号的弱电系统。智能建筑中弱电系统的设备、缆线安全必须依靠电气技术如:电源技术、防雷与接地技术、防谐波技术、抗干扰技术、屏蔽技术、防静电技术、布线技术、等电位技术等众多的电气技术来支持方可奏效。建筑电气信号系统主要有:消防监测系统、闭路监视系统、电脑管理系统、共用电视天线系统、广播系统和无线呼叫系统等。

4 智能化建筑的发展现状

智能建筑是八十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1984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建成了世界第一幢智能大厦――城市广场,仅仅几十年里,美国现已有上万座智能建筑。目前,日本新建的大型建筑,大概 60%都是属于智能型建筑;在我国,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起,智能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已建和在建几十座高楼大厦都采用了建筑智能化系统。人们已经认识到并开始享受到智能建筑带来的方便、安全、便捷和效益。中国智能建筑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据不完全统计,至 年底,国内已建成的智能建筑约有 2300 幢。目前在建的智能建筑大厦已转向大型公共建筑,如会展中心、图书馆、体育场馆、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等。据相关数据预测,21 世纪以后中国的智能化建筑将达到世界的一半以上。在我国步入信息社会的今天,现代建筑作为城市的信息单元,是信息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因此,它的高速发展是必然趋势。

5建筑电气智能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筑智能化水平逐步提高,但是参差不齐,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国具有完善的建筑设备自动化(BA)、通讯自动化(AC)和办公自动化(OA),简称3A系统。目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发展不平衡

(2)、智能化技术和产品依赖进口,缺少国产化系统集成产品。到目前我国还没有开发成套的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产品。

(3)、还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和设计规范。

6建筑电气智能化发展趋势

1、智能化小区及数字化社区。

2、智能建筑的节能和绿色环保。如何采用高科技的手段,节约能源和降低污染应成为智能建筑永恒的话题。

3、开放式的智能化建筑。必须采用标准的通信协议,而且该协议必须是主流的,要被各厂家接受认可。智能建筑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开放式系统的智能大厦能够不断吸收新的技术,更新旧的设备,从而使整个智能化系统设施运行得更好。

4、智能建筑的个性化。个性化设计就是坚持以大系统、动态运行的角度进行建筑对象和使用对象的系统分析,针对特定建筑的具体需求,根据系统运行状态,深入到特定细节的设计。以大系统的角度进行个性化设计就是贴近环境条件的差异性,贴近用户能力的差异性,贴近应用需要的差异性,还要贴近管理的差异性,对不同管理模式采取不同设计,还应该细化到对同一幢建筑里不同功能区域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陈志新,李英姿,张少军,周渡海,王亚慧.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1).

[2]吴成东.国内外智能大厦与智能化住宅的发展[j].城市建筑智能系统,.9.

作者简历 刘涛(liutao),男, 毕业于第二炮兵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助理工程师,目前在医疗发展公司建设规划部从事电气工程管理工作。

胡春红(huchunhong),女, 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工程师,目前在设计院工程部从事化工设计工作。

篇8:楼宇智能化在节能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楼宇智能化在节能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 已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连楼宇设计也不例外。现代建筑物已越来越智能化和节能化, 现从弱电智能化的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窗帘和光线管理系统、能效管理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等介绍入手, 展现楼宇智能化在现代科技绿色低碳楼型建造和运作过程中的作用和成效。

关键词:楼宇; 智能化; 节能建筑; 设计; 分析;

0 引言

“绿色、低碳、节能”是我国建筑行业中的三大主题, 且在不断地普及发展。现在的房地产开发商和建筑设计者也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新的科技建筑理念, 这将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1]。笔者已从事建筑节能智能化行业多年, 深切地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客户对这种变化的青睐与追捧。本文就以南京市一座新盖的示范办公楼为例, 介绍经典的弱电智能化子系统对楼房节能建设起到的作用。

本项目的名称是南京紫东国际创意园建筑, 坐落在南京紫金山东麓。项目总用地面积约666.7万m2, 规划容积率仅为0.8, 建筑密度仅为14%, 要打造45万m2高档园林景观。规划用地性质为生态绿地兼容产业用地, 总建筑面积67.97万m2, 其中地下部分达15.82万m2, 被定位为全国低碳节能绿色建筑示范楼, 从建材到机电设备, 再到智能化建设都做到了低碳节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外墙采用双层呼吸式幕墙; (2) 采用光伏发电系统供电; (3) 采用先进的地板输风和毛细管空调等节能供暖设备; (4) 办公区域采用电动窗帘和光线智能控制; (5) 办公室的窗户和空调是联锁控制; (6) 地下室采用直光导管; (7) 9层的展厅用平光导管。

1 设计内容

该建筑楼是一幢办公写字楼, 为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 该建筑设计不包括常规的弱电子系统, 而把主要目标放在本幢楼的节能方面[2]。本文将重点介绍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灯光及窗帘控制系统以及能效管理系统三个子系统。以下将对各个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介绍。

2 建设设备管理系统设计

在一个建筑项目中, 为工作人员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 就需要大量的机电设备同时运转, 这也是建筑设备监控设计的最终目标。为使整座大楼的设备管理系统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 在设计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全年的运行和当地的季风性气候。

下面是这个系统的设计方案:

第一, 热泵溶液调湿机。这不是普通的新风机组, 它集多项功能于一体, 可以对空气进行冷却、加湿、除湿、加热、净化等, 独立运行就能满足全面的新风处理需求。这项设计可以用接口集成的方式, 智能读取机组的数据, 包括室内湿度、排风频率、送风频率、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和过滤器警报等。

第二, 地板送风变频空调。这项设计中, 温度的控制是通过在水盘管水侧安装二通电动调节阀来实现的。控制器可以检测到回水的温度, 和设定的温度值进行比较运算, 最终实现温度控制。此外, 冷热水阀是与风机联锁的, 这样既能达到节能的要求, 又能对水管盘进行保护。而在风阀控制中, 回风阀和新风阀是反向联锁的, 以充分达到节能的目的[3]。夏季和冬季是使用空调的高峰期, 既要保证新风被送进办公室, 还要保证减少外面新风的流入。在春秋季, 要调节回风阀和新风阀, 充分利用室外的空气。

第三, 毛细管道辐射系统。毛细管道空调系统与传统空调原理不同, 它是利用辐射进行室内温度调节, 而传统空调是靠“吹风”进行温度调节的, 噪音也比较大。毛细管道辐射系统模拟了人体的毛细血管可以调节体温的原理, 真正为办公人员创造了舒适、节能、绿色的环境。毛细管道辐射系统能监测室内温度, 调节电动两通阀, 来控制室内温度, 当室内温度不在原先设置的温度值内时, 相关的电动阀会自动关闭。与此同时, 还要监控和监测毛细管道辐射系统的.供水温度和回水温度[4]。该系统中带有窗户开关状态联动控制, 系统根据窗户的开关状态, 联动控制空调的运行。

第四, 地下热泵机组。主要包括机组运行状态监测、故障信号警报、远程状态监控等。很多功能都在这个设计范围内, 比如测各个区域的水温和水流量以及各个地方的水压力等, 比较复杂。此外, 还包括计算空调系统负荷、监控水箱水位警戒位以及不同阀之间的切换等。

3 灯光及窗帘控制系统

写字楼照明在整幢楼的耗能中所占比重较大。本设计项目中, 写字楼的灯光照明系统用于楼中电梯和地上办公区域照明, 而窗帘系统只用于地上办公区域。灯光系统应用的公共区域在地下一层和地下二层办公人员乘坐的电梯厅里, 安装有红外线传感器, 同时在地下一层的洗手间以及各个楼层的走廊及洗手间也安装了红外线传感器。上班时间用开关控制灯光, 下班时间段用人体感应控制灯光, 既节能又智能化, 还安全。写字楼三层以上, 每个办公室都有临窗亮度感应器。敞开式办公区域给公司人员办公用, 根据具体需求, 如果办公室有人且亮度达到500 lx, 灯就处于关闭状态;如果红外线感应到室内有人, 但亮度没达到500 lx, 灯就自动打开;如果感应系统感应到室内无人, 无论亮度达到多少, 灯都一直处于关闭状态。办公人员离开后灯光会自动延长一小段时间[5]。

灯光系统的智能化表现在, 办公区域的灯光在不同的时间段可以营造不同的场景, 如上班场景、下班场景和午饭场景等。该功能集照明、窗帘、电路控制于一体, 实现一键智能操作。窗帘系统是一按按钮, 透明的玻璃就会变成白色的幕布。电动窗帘的主要用途是遮光, 保证室内温度在预设温度值内。

4 能效管理系统

能效管理系统简称EA系统, 集能源管理系统和机电一体化于一体。能效管理系统是一个常规的弱电智能化系统集成平台, 其利用系统综合优化原理, 通过对整个系统信息的采集和综合分析, 实现整个系统的综合性优化。能效管理系统的集中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系统的管理。根据整栋大楼的各个区域, 控制不同区域的灯光、空调、通风等系统的启停, 监控大楼内湿度、温度、空调以及电梯的运行状态。 (2) 建筑设备管理子系统。包括对机电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故障报警以及各种参数值的变化显示等。 (3) 自动火灾警报联动系统。这是每个现代的写字楼必备的一个智能化系统。 (4) 综合安全防护系统。充分调用CCTV电视监控系统的视频信息, 时刻跟踪安全防护系统的正常戒备状态, 监控电视门禁重要通道与公安系统联动。

5 结语

一幢楼的设计在实现智能化的同时又要做到节能是非常复杂的, 因为在智能化和节能化中包含很多子系统, 而本文只对几个经典的常用子系统的设计做了简单介绍, 可以让读者稍许了解弱电系统对一幢大楼实现节能低碳建设的重要作用。一幢大楼建筑能否真正做到低碳绿色环保, 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前期设计、规划、建材、机电设备等基础条件, 同时还要与运行管理方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节能目标。智能化虽然不是主要的部分, 但是对一幢楼节能目标的实现起着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鹏, 黄官伟.EIB在楼宇智能化系统中的节能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24) :282-283.

[2]靳艳萍.楼宇智能化系统在节能建筑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 , 40 (19) :200-202.

[3]胡勤.楼宇智能化系统现状与发展[J].科技资讯, 2014 (13) :25-26.

[4]左文树.楼宇智能化系统技术与应用[J].现代物业 (上旬刊) , 2014, 13 (8) :135-136.

[5]谢庆裕, 杨洁华, 叶晓萍.建筑能耗占城市四成楼宇“智能化”成节能趋势[N].南方日报, -05-31 (A21) .

篇9:前期物业管理论文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九十年代物业管理行业的兴起,物业管理机制在对建成物业的管理和对使用人的服务上,发挥了原有房管体制没有的作用,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从表面上看物业管理是对物业的使用管理,因此,物业管理只要在物业交付使用时介入即可。然而,随着物业管理的深入发展,物业管理总是在物业建成之后介入的状况已经不适应物业管理发展的需要。物业开发建设是一次性的“买卖”,而物业管理则是长期伴随业主的事情。

很多人把物业管理看成是房地产开发的附属,并不把物业管理行业看成是一个卓有建树的独立行业。但是,总结物业管理多年的经验,由于房地产开发建设过程中留下的缺憾,如常见的车位拥挤,住房使用功能不全,空调位置未考虑,脱排水管道未顾及,以及水、电、煤、通风、交通等配套方面存在的问题,给房产使用人和物业管理单位带来了诸多影响。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业管理的作用有了相当的认识和重视。能不能让物业管理提前介入物业建设,在物业开发项目未竣工前,直至规划设计阶段即开始介入,从物业管理的角度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出现入住后的管理、使用难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物业管理是一种对物业全程的管理,其首要环节即使物业的前期管理,物业前期管理是指物业管理企业在物业的开发设计阶段即介入,从事物业形成前的阶段管理。详细来说,物业管理早期介入,指开发企业邀请从事物业管理企业及有关人员,从物业管理和运作角度为开发企业提出小区规划、楼宇设计、设备选用、功能规划、施工监管、工程竣工、验收接管、房屋销售租赁多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并制定物业管理方案,以便以后物业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已经有一些富有远见的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尝试让物业管理企业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开始提前介入,悉心听取来自物业管理单位的意见建议,完善物业建设,完美楼盘品质,得到了市场良好的回报,也理顺了后期管理的诸多事情,为正式投入使用后的物业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试图从物业管理企业在前期介入方面的实践来谈前期介入的作用,目的在于探讨和促进物业管理前期介入。

现代建筑,设计复杂,技术含量高,安装、施工难度大。各种新材料的不断投入使用,专业门类越来越广。为了对一个物业实施有效管理,保证物业正常使用和功能的发挥,需要物业管理企业的前期介入。目前,也有很多物业管理企业对物业项目实施前期介入,但大多数的前期介入都是在入住前半年左右进入的,所做的主要工作也只是就建筑安装后期阶段的工作提出一些建议,为接管验收做前期准备,而没有从实质上参与到物业项目前期开发建设中来,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给后续的物业管理带来很多问题。从总体上看,物业管理的前期介入一直是困扰当前物业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

一、从项目设计开始提前介入,参与物业建设项目的优化设计,对物业实施超前管理,为完善物业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避免物业建成后的使用和管理问题。

物业的设计人员不是专业的物业管理者,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规划设计人员往往只从设计技术角度考虑问题,其在制定设计方案时,不可能将后期的物业管理经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的那么全面,或者很少从业主长期使用和后续物业管理正常运行的角度考虑问题,造成物业建成后管理上的漏洞和功能布局上的缺陷。

同时由于设计阶段与物业的建成存在较长间隔,建筑、设施的技术进步和业主需要的不断提高都有可能使设计方案落伍。而物业管理企业作为物业的管理经营维护者,对物业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其前期介入,可以从业主和管理者的角度参与规划设计方案的讨论,完善设计细节,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使物业的功能设计更有利于日后的使用和管理,可以有效的避免因设计的缺陷或不足而给业主使用和物业管理带来的麻烦。

如投入使用的某大厦,其绝大部分设计工作是内完成的,若全部按照设计图纸建设,则与后期使用和经营管理要求就有一定距离。作为前期介入该大厦的物业管理公司,积极组织物业管理专业人员对大厦各类设备如电梯、电气、空调、洁具、电脑布线、停车场管理系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参与设备、材料的选型及供应商的考察选用,到有关生产厂家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从完善大厦设计细节、更好地搞好本大厦的经营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并提出了需补充和完善的项目。这些项目经同开发商和业主方沟通后,最终都做出了更加合理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积极参与工程监理工作,从物业管理的角度对工程施工、设备安装的质量进行全面监控,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问题,避免物业建成后给使用和管理服务带来的缺憾。

国家建设部已有明文规定,我国的施工建设要与国际接轨,设立建设监理制,这样,一批专业工程监理公司便应运而生。尽管如此,由于物业管理公司在物业的管理和使用方面拥有第一手资料,并作为潜在业主的楼宇验收接管代理,在物业的建设过程中参与监理,可以加强房屋建造质量管理。这样,在施工单位自我质量管理,开发单位检查管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用户单位的监督管理,不仅强化了房屋建造中的生产技术的监控,而且还落实、保证了质量监督的组织措施,从而确保房屋建造质量。

在工程施工这个关键时期,开发商的主要精力更多放在工程进度、资金筹措和促销推广上,尽管从开发商的本意来说,总是希望能保证工程质量,使所建物业达到优良乃至优质工程目标,但是由于人力、技术、精力等方面的原因忽视对工程质量的全面监控。物业管理公司选派相应的管理人员介入施工质量管理,对土建结构、管线情况、设备安装、用材性能一清二楚,提前熟悉物业中各种设备的操作和线路的来龙去脉。有利于物业的工程质量,为以后的物业管理带来极大的方便,也为降低后期管理的操作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收到业主满意,物业管理顺利双赢效果打下了基础。

很多物业质量不如人意,今天厕浴间漏,明天屋面漏,后天屋里长磨菇,严重影响了业主的生活质量,造成大量投诉,业主在找开发商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往往迁怒于物业管理企业,拒绝缴纳物业管理费,使物业管理公司成了“替罪羊”。基于长期性考虑的物业管理企业提前介入后,却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避免了物业建成后给使用和管理维护服务带来的缺憾。

三、提前熟悉所安装的设备设施,做好财务预算,确保物业管理单位能够在物业建成后一开始投入使用即能为业主提供良好的物业管理服务。

在接管验收阶段,开发商往往只注重物业整体的交付使用,而很少考虑到物业公司接管后细微全面的需要,给物业建成后的使用维护带来诸多不便,也对物业管理单位顺利、及时地为业主提供良好的管理服务带来影响。有物业管理公司提前介入后,发展商可以得到物业管理公司的紧密配合,使其专心开发建设。物业管理公司可以根据物业管理的技术规范要求,对接管的物业从使用功能上严格把关,促使开发商引起高度重视并要求承建单位限期解决,确保各项设备设施在投入使用住前就能正常运行。

由于早期介入物业开发,物业管理公司对该物业的整体情况相当熟悉,这对物业的管理、养护、维修,可以说带来许多便利。一是方便了物业管理中维修保养计划的安排;二是方便了物业管理中的检修,特别是可以缩短检修时间;三是能够或比较容易保证维修质量等。所有这一切,提高了物业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物业管理公司向住户提供良好的服务打下了基础。

早期介入可以做好财务预算和业主公约、物业使用守则的制定。通过初期设计建造全过程的现场跟踪管理,能有事实根据较精确的进行财务预算分析,较好的控制日后的管理成本,根据物业的层次或档次来确定各类服务标准,保证服务费用的有效使用,达到最佳效果。

此外,早期介入有利于安全防范和人才培训。安全工作在物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业主购房意向的重要因素,关系到物业管理公司的声誉。物业管理人员的早期介入,使得保卫和防火工作在物业交付使用时做到没有漏洞,安全系统设施完好无损,需要时及时投入使用,把小区安全纳入城市这个大系统中去。人才是各行各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物业管理也是一样,那些物业投入时才进入的物业管理队伍,往往仓促上阵,难免在初期的管理中导致很多不应有的失误,也给业主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而物业的早期介入可以提前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在物业交付使用时及时提供于相适应的优质服务。

实践证明,让物业管理单位提前介入物业开发建设,对完善物业功能、确保物业建设质量、确保物业在建成后漫长的使用期间顺利的维护保养等方面,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目前设计、建设、施工、安装、监理等环节的单位对物业管理的认识重视不够,致使物业管理行为滞后,造成物业建成后的长期管理服务工作中,出现诸多问题。要解决问题,应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物业管理的概念,要认识到,物业建设相比物业管理之下只是短期行为,而物业管理则是长期的过程。做好物业管理工作对于提高物业质量,延长物业的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物业管理前期介入是首要的环节,如果在相关物业管理法规中,从法律的高度,把物业管理的前期介入纳入法规,那么,这将对我国今后的整体物业建设质量和物业管理质量乃至人民生活质量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其意义将是及其重大深远的。

参考文献:

《中国物业管理》

《物业管理》

《面向21世纪中国物业管理研讨会论文集》

篇10:前期物业管理论文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我们将迎来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这是行业发展的一件大事,正如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会长谢家瑾在“中国首批物业管理师大会”上所指出的,“推行物业管理师制度,是物业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物业管理科学发展的制度保证,必将对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今年的考试,是第一次大规模面向普通从业人员的全面考试,作为首批通过全国资格认定考试的物业管理师之一,笔者在为行业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发展而欣喜的同时,对今后的物业管理师制度执行与发展有些思考。

要严把入口关,提高含金量,让物业管理师制度成为优秀人才的“试金石”

物业管理师制度的设计初衷无疑是为了加强行业队伍建设,提升行业自身形象,规范行业专业发展。从目前现状来看,物业管理行业还存在着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学习渠道少、优秀经理人匮乏等普遍性问题,特别是行业内的大多数人员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管近年来一些高等院校已经开设了物业管理的专业课程,但真正科班出身的管理人员还非常少,除小部分从房地产行业转行而来的人员具备一定的相关理论学习经历外,大部分人来自各个行业和专业,缺乏物业管理理论知识的积累,造成了经验型实践多于理论性思考的局面,影响了行业专业素质的提升和品质的跨越。因此物业管理师制度的设立将大大推动行业从业人员学习研究专业的积极性。

物业管理师执业资格考试,一定要努力锻造成为人才的试金石,要合理设定进入门槛,既不能出现普遍持证的局面,也不应出现一证难求的局面。首先要设定面向的人群,对于物业管理这样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说,职业经理人就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这些人才从何而来,如何认定,如何管理,对于增强企业实力,提升行业形象,都至关重要。笔者以为,物业管理师的培养与选拔还是应该以物业项目经理层以上人员为主,兼顾优秀中层管理人员,通过设置学历、资历、能力等报考标准,来适当控制参考人员的数量,目标是造就一支懂经营、精业务、重服务、守道德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其次要合理设定考试难度,针对行业在不同时期的现实状况,系统规范地考察从业人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把握好考试通过率,形成由职业经理人、中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服务操作人员等不同层次从业人员构成的人才梯队。通过合理控制物业管理师在行业内的比例,使这个群体更精干、更出色,真正成为行业的领军者。

要尽快建立执业规则,完善相关机制,让物业管理师制度成为人才成长交流的“大平台”

物业管理师执业资格考试仅仅是一块“敲门砖”,拿到执业资格证书,只是证明了具有这方面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从根本上实现物业管理师制度的良性循环发展,还需要行业各个主体之间的配合协调,制定和落实注册物业管理师的执业制度,加强对物业管理师的整体管理,建立起物业管理师的执业规则,促进物业管理师这个特殊的群体在行业内形成气候,真正意义上实现资源共享,人才的优质流动。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完善一系列的行业制度。要对物业服务企业资质管理和物业项目管理等原有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增加对注册物业管理师任职、使用数量的要求,对物业管理师注册后的执业岗位、经历及业绩进行明确规定,督促物业管理师拿证后学以致用,施展自身才华,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作用,要促进人才的交流成长。当前因地域、经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物业管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导致了物业管理人才的分布不均衡,但人才异地流动的一大难点就是缺乏衡量专业素质的统一标准。

物业管理师制度的执行,将给人才的成长流动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无论南北东西,取得物业管理师资格的职业经理人都会得到专业的认可,必将大大促进物业管理师的流动。而执业制度应从促进人才交流的角度相对应地丰富内容,增加异地执业的保障措施。要提高人才的行业地位,物业服务企业要研究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不仅要提高对物业管理师的认识,还要提高其行业地位及相应待遇。取得物业管理师资格即意味着高素质、高收入,让物业管理师与注册律师和会计师一起成为高薪阶层,进而在行业内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才能调动其他人员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积极性。

要以此为契机,建立学习型组织,让物业管理师制度成为持久学习的“推动器”

笔者也曾经为物业管理师考前培训班讲过课,在讲课过程中发现部分学员学习目的非常简单,就是为了应试、拿证,以至于对于学习内容不求甚解,只热衷于划重点、押试题,而不是珍视学习机会,以此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笔者认为,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讲,始终坚持学习的队伍才能是有朝气、有后劲、有能力、有发展的团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即将步人而立之年的物业管理行业,正与中国经济同处于新兴加转型时期,对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从业人员持续“充电”,才能做到动力强劲,更好地履行职责,成为行业和时代的佼佼者。

物业管理师制度为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学习树立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但这绝不是终点,而仅仅是专业学习的一个阶段性目标,需要形成持久学习的机制,持续提高物业管理行业的整体素质。首先要通过行业制度督促物业管理师自身再提高,如规定取证后要定期复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理论和实践的考核,以避免取证后就一劳永逸,缺乏学习动力。同时要以物业管理师制度为核心,深入研究具有行业特色、符合实际需求的继续教育渠道,建立起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学习提升体系。重点要发挥物业管理师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自身持续学习的基础上,承担起行业内部的培训任务,让资深的学习者成为行业新人的引导者,不断调动专业人才丰富学识、积累经验、打造专长的学习积极性,兴起全行业的学习之风。

要规范推进、重点引导,让物业管理师制度成为促进行业发展的“加速器”

虽然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停滞子―段时间,而业内人士对于此事相当重视,此次开考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但从社会影响来看,对于此事的关注度还不够,特别是业主方面,对于物业管理师制度知之甚少,这说明物业管理师的执业能力如果要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一方面要加强对内引导,持续规范物业管理师的资格认证和管理,让物业管理师真正过得硬;另一方面要对外舆论引导,加大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宣传力度,使其不仅成为业内管理者的职业水准标签,更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项目或一个企业的金字招牌,标志着品牌形象和职业品质,在公众心目中树立形象。这样的规范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专业形象的提高将直接有利于减少物业管理纠纷,进而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可和尊重,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物业管理行业的社会地位和物业管理人自身的素质,也必将加快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物业服务水平是城市文明程度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未来的物业管理行业,将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承担更多的惠民生、促和谐职能,将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型,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实施,必将为这一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物业管理行业将与社会各界携手共创和谐,共谋发展,走进新时代。

[前期物业管理论文]

篇11:ERP前期需求调研不足后果

笔者在这家服装企业上任后,企业一把手就要求我在半个月内开始实施ERP项目,那时,这家企业一方面是迫于投资方的压力。因为ERP项目在我的上任手中已经拖了近一年的时间,都没有什么进展。另一方面,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当时在国内服装行业是数一数二的。随着企业的发展,他们急需要一款好的管理软件,来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所以种种原因,促使企业快快上ERP系统。

迫于这种压力,笔者不得不速战速决。在没有进行充分的前期需求调研的情况下,就草草的选择了一款ERP产品。但是,当项目实施的时候,才发现企业的很多合理需求在这款ERP产品中难以对号入座。最后不得不进行二次开发或者采取折中的处理方式。

失败一:时间不足难以进行详细的需求调研。

笔者从接受企业的任命,开始进行ERP项目的相关工作,到跟ERP合作伙伴签订合同只有短短的一个星期时间。在这一个星期时间中,笔者根本没有时间跟用户进行充分的沟通,而基本上是在做两件事情。一是对上任留下来的资料进行整理,看看是否有什么可以参考的内容。二就是跟ERP软件供应商进行洽谈,在听他们的“宏伟大论”,

所以,对于用户真正需求,笔者了解甚少。这就导致来在ERP项目选型的时候,无法以事论事。

经验教训:

现在想起来,那时的我是多么的无知。从那次事件过后,给了我两个深刻的教训。一是“折子不能相信”。笔者那时由于过度相信前期收集的书面资料,而忽视了去倾听员工的真正需求。这导致笔者的认识只停留在书面的层次上。这让我在选型的时候,没有抓住用户的真正需求。像边角料的管理、服装色号的控制等等,在选型的时候,都没有发现。二是即使时间最不足,前期的需求调研仍然不能够忽视。否则的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前面时间虽然省了,但是后期项目推进就会到处碰壁。项目周期反而会延长。确实,后来由于很多需求在ERP系统中找不到现成的解决方案,为此,不得不进行很多二次开发,或者寻找其他的替代方法,则大大影响了项目的进度。

失败二:需求无法对号入座,导致了大量的二次开发。

前期需求调研不足,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需要对ERP系统进行大量的二次开发。由于笔者前期对企业用户的需求了解不够透彻,在选型的时候,基本上不是按用户的需求在对ERP软件进行选择。而是按自己的主观印象与以前的机械制造业的ERP项目经验在对ERP软件进行过滤。这导致了服装企业很多特有的需求,如对于服装大小号、色号的管理,如对于服装计件工资的需求,如对于流水线生产工艺的管理等等,都没有深刻的了解。若让笔者现在重新对ERP系统进行选型的话,笔者就会把这些需求一一列出来,然后让对方在软件中进行模拟。只有这些主要需求大致能够实现,笔者才会考虑采用这款ERP软件。可惜的是,那个时候由于考虑欠周,导致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这些需求大多要通过二次开发实现。

篇12:高层建筑设计论文

一、高层建筑常见问题探析

1.部分结构的设计存在安全隐患

对于高层建筑,与一般建筑不同的是水平荷载的影响占主要部分,轴向变形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随着高层建筑的高度增加,竖向结构部分就成为控制整个建筑物质量的核心部分。在某些高层建筑中,其底层部分整体为大空间,很少有抗震墙,仅存的砌体抗震墙也不符合工程要求,使整个结构体系失去科学性和合理性;部分结构使用的小构件数量和质量也没达到要求,比如悬挑构件的最小配筋率;部分结构设计的强度远远达不到工程要求,存在比较多的安全隐患。

2.设计深度低于工程要求

高层建筑设计人员态度过于松懈,没有认真考虑建筑所面临的问题,以致于设计图纸比较简单粗糙,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施工图纸缺乏部分详图;在设计图纸中重要的设计说明也没表述清楚,如设计参数、各种性能等级、防火处理等等;高层建筑对于各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设计者的力学概念和相关专业知识都需要非常高的水平才能减少后顾之忧,但是实际工程的设计师们存在很多不达标的地方,对关键部分还存在不了解的情况,设计存在盲目和不慎重的现象,导致建筑施工存在不少的问题。

二、提升高层建筑质量的设计对策

1.地基和基础设计

地基是建筑物的重要部分,承载整个建筑的荷载。它的`质量直接决定建筑项目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建筑物的抗破坏能力,所以地基的相关设计非常重要。所以在设计地基的时候,务必好好研究相关设计规范,不能只局限于国家标准。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的地基设计规范,它能更加详细准确地位设计者提供相关信息和建议。所以设计者要根据当地地基类型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拟定相关数据,规范设计图纸,以免对整个建筑结构造成基础性的影响。此外,设计时还要考虑基坑支护,在施工前要根据土质概况、基坑深度等确定具体方案,对于高层建筑,基坑周边应有防护措施。如设立排水设施,加强监测工作。

2.加强高层建筑的选型设计

建筑结构的选型设计关系到建筑最终的使用寿命和它的安全性,准确合理的选型设计时决定设计质量的关键。首先,流线型的建筑结构因为其相对较小的体型,具有很好地抗风性能,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具体包括截锥型或者类似建筑结构类型。此外,在建筑结构的平面设计和布置方面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为了保证整个建筑结构的受力稳定性和力学平衡,在进行建筑的平面布置时,要尽量使平面的形状和刚度匹配,均匀一致,对称协调,这样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建筑扭转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高层建筑相对于一般建筑而言,在结构刚度、建筑稳定、抗压抗震、承载能力等方面均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根据大量的实际建筑工程经验来看,高层建筑设计一个合理的高宽比对其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3.选择科学合理的结构体系

建筑物的某些结构体系的选择是根据建筑的高度、建筑物的功能类型以及建筑物的抗震要求等因素,以科学合理、安全可靠、经济适用为原则进行设计的。一般而言包括以下几种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和筒形结构体系等等。其中,框架型结构体系自重最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整个建筑的载荷,从而减少了很多由于荷载问题导致的安全事故,所以,目前在国内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剪力墙结构体系则是现代住宅中比较常用的一种,它可以有效减少非承重隔墙的数目,并且也不会有外露梁柱,得到许多用户的青睐。筒形结构体系相对来说则适用于超高层建筑,因为建筑物比较高之后,会受到侧力的影响,而筒形结构因为其独特的结构特点,具有较大的刚度,因而抗侧力性能极佳。所以,设计师在设计高层建筑的某些结构体系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选择一个最合理的结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质量。

4.使用辅助设计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物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因此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更加苛刻。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领域已经开始借助于计算机设计系统进行辅助设计。它可以辅助工程设计师进行结构计算和结构分析,并且进行图纸设计。目前各研究院开发的相关软件有很多种,并且绝大部分都很优秀。但是,数值模拟软件虽然很强大,并不能完全代替人工分析和计算,每一款软件都是根据不同的条件模拟编制出来的,它们的适用对象和使用范围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设计师明确各种软件的适用范围,在充分的计算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规范、深入细化的辅助设计,这是决定整个设计质量好坏的关键一步。

5.加强结构分析计算

高层建筑相关的结构设计、分析和计算要比一般建筑复杂、困难的多,所以做好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分析和计算对提高设计质量意义非凡。相关的计算主要由周期折减系数、振型数目和藕联计算。首先计算周期折减系数时务必不能忽略砌体填充墙的影响;计算振型数目时要根据具体的振动特性;当多塔之间的强度差别很大时,不能忽视掉耦合效应,以免出现安全隐患。

三、结语

随着当前高层建筑物设计理念的更新和施工技术的换代,行业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工程设计者和业主也越来越倾向于追求结构新颖、承重结构合理的高层建筑物形式。作为工程设计者,在工程设计的每个环节中都要做到精确的计算和模拟,以期得到最优的结构设计,增强结构的设计效果,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能、耐久性能和经济可行性。这就要求高层建筑物设计从业者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打好从业基础,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培养大局观念更要着眼于细节,不断创新又要尊重建筑设计之根本,这样才能使整个行业水平更上一层楼!

篇13:地下室建筑设计论文

地下室建筑设计论文精选

1人防工程对抗力级别的确定准确度

在战争的情况下,人防地下室的主要功能有一、二等人员掩蔽所、专业队人员掩蔽所、指挥、医疗救护、车库和物资库等。根据人防工程战时技术要求的规定,一等人员掩蔽工程的抗力等级应该为4b级或者5级;专业队人员掩蔽和医疗救护工程的抗力级别不应该低于5级;二等人员掩蔽所、车库和物资库等抗力级别全部都定为6级,该类型的人防地下室是平时修建最多的平战结合人防工程。通常为了对工程投资进行节约,不管工程规模的大小以及具体实际情况,都是确定为6级,但是这种情况会导致一些大型平战结合人防地下室抗力级别等级过低,从而导致在战争过程中一旦遭遇空袭,就会导致很多不必要的人员伤亡以及物资设备的损坏。因而在对《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修订之后,对于防空地下室的二等人员掩蔽所、车库和物资库的抗力等级可以选择5级或者6级,并且需要对6级人防工程进行严格的限制。人防工程等级标准的准确确定,是确保人防地下室工程质量,抓好防空地下室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2合理划分防护单元和抗爆单元

防抗弹级别为二级的人防工程,可以不需要考虑750磅普通爆炸弹的直接命中,但是需要采用防航弹的技术措施。人防地下室除了智慧工程以外都属于防航弹级别为二级的人防工程。防护航弹的主要技术措施就是根据工程规模进行若干个防护单元和抗爆单元的划分,在航弹命中该人防工程的情况下,对航弹爆炸时产生的碎片以及飞散物对工程内部人员以及装备物资的杀伤和损坏进行避免和减少。上层建筑九层及不足九层时,旧规范防护单元和抗爆单元的掩蔽面积见表1。修改之后的规范中防护单元和抗爆单元的建筑面积见表2。从表1~2可看出规范修改之后,规定上部建筑层数为九层或不足九层(包括没有上部建筑)的防空地下室,工程类型为医疗救护工程防空专业队队员掩蔽部时,其防护单元建筑面积应≤1000m2,抗爆单元的建筑面积应≤500m2;工程类型为人员掩蔽工程时,其防护单元建筑面积应≤m2;工程类型为防空专业队工程装备掩蔽部和配套工程时,其防护单元建筑面积应≤4000m2,抗爆单元建筑面积应≤2000m2。防空地下室内部为小房间布置时,可不划分抗爆单元。当上部建筑的层数为十层或多于十层(其中一部分上部建筑可不足十层或没有上部建筑,但其建筑面积不得大于200m2)的防空地下室,可不划分防护单元和抗爆单元(注:位于多层地下室底层的防空地下室,其上方的地下室层数可计入上部建筑的层数)。对于多层乙类防空地下室和多层的核5级、核6级、核6B级的甲类防空地下室,当其上下相邻楼层划分为不同防护单元时,位于下层及以下的各层可不再划分防护单元和抗爆单元。防护单元和抗爆单元的划分对整个人防工程的设计有着直接的影响。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规范,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防护单元和抗爆单元进行合理的划分,是进行人防地下室设计取得成功的关键。

3人防工程入口设计的合理性探讨

人防工程出入口应该对平时消防和战时防护掩蔽的`要求进行满足。平战结合的人防地下室出入口,应该按照“平时大口、战时小口”的原则进行设置。大口不仅能够满足平时人员和车辆进出的要求,还能够满足消防需要。为保障地面人员能够迅速、顺利地进入防空地下室,按照《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第3.3.8条要求,人员掩蔽工程战时出入口的门洞净宽之和(不包括竖井式出入口、与其它人防工程的连通口和防护单元之间的连通口),应按掩蔽人数每100人不小于0.30m计算确定。每樘门的通过人数不应超过700人,出入口通道和楼梯的净宽不应小于该门洞的净宽。两相邻防护单元共用的出入口通道和楼梯的净宽,应按两掩蔽入口通过总人数的每100人不小于0.30m计算确定。出入口的数量对工程的使用、防护性能以及造价影响较大。出入口数量增多,便于人员和设备的进出,同时可以提高工程对常规武器的防护效率;但出入口数量过多,将会影响工程对核冲击波、毒剂等的防护,使防护设施与设备增多,同时增加了非使用性面积,提高了工程造价。因此,确定出入口数量时,应考虑工程的使用性质、规模及容量,以及地面建筑和人员分布情况。根据《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第3.3.1条强制性条文的要求:“防空地下室每个防护单元不应少于两个出入口(不包括竖井式出入口、防护单元之间的连通口),其中至少有一个室外出入口(竖井式除外)。战时主要出入口应设在室外出入口”。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人防工程设计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的要求进行设计,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准确的确定人防工程抗力级别,合理的划分防护单元和抗爆单元,同时还应该对人防工程出入口进行合理的设计,从而对人防地下室的设计质量进行最基本的保障。

作者:石玉 单位:广州市花都区

参考文献

[1]《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

[2]刘荣,林路雯,徐鑫鑫.有关人防地下室设计问题的探讨[J].工程建设与设计,(7):37~40.

[3]俞帆.地下室人防建筑设计问题探讨[J].建设科技,2009(14):74~75.

[4]丁建光.人防地下室结构设计的几个问题[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05,13(4):21~23.

[5]朱杰利.谈高层建筑人防地下室设计[J].煤炭工程,(10):24~26.

篇14:建筑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建筑设计是在建筑物建造之前,设计者把施工过程所有存在或者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做好设想,从而用文件拟定出来。作为组织施工工作的依据。那么,建筑设计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呢?请看下文。

[1]邓伟根.产业经济学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07

[2]潘懋元.教育的基本规律及其相互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88(3): 1-7

[3]叶茂林.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64

[4][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5]林荣日.教育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76

[6]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18

[7][日]天野郁夫.日本高等教育结构[M].东京:日本玉川大学出版社,1986:12

[8]高素英.人力资本与经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94

[9]潘愁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65-70

[10][美]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M].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48-50

[11][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152-153

[12]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92

[13]李锋亮,袁本涛.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匹配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 (3): 78-84

[14]吕连菊,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江西省城市面板数据为例[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 9-14

[15]李彬.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才需求及其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70-74

[16]李清贤,曲绍卫,范晓婷.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大学生就业走势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4 (1): 40-45

[17]朱跃龙.情境设计与问题解决[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24(4).

[18]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论建筑[M].自林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3:

[19]荆其敏,张丽安.情感建筑[M].北京:白花文艺出版社,2004.

[20]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M].黄兰谷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3.

[21]朱跃龙.情境设计与问题解决[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24(4).

[22]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论建筑[M].自林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3:

[23]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M].黄兰谷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3.

[24]李大夏.路易.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125.

[25]王进.大学校园人性化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 : 08-14.

[26]王美娅,曾慧芳.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J]-学理论2010,(13).

[27]荆其敏,张丽安.情感建筑[M].北京:白花文艺出版社,2004.

[28][苏]霍姆林斯基.论校园环境建设[M].黄炜,陈芳其译.外国教育研究.2003(002):35-37.

[29]王美娅,曾慧芳.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J]-学理论2010,(13).

[30][挪威]诺伯格.舒尔兹.尹培桐译.场所精神[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版社,1984:12-16, 35, 78.

相关专题 建筑设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