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论文

HAHAHHA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HAHAHHA”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农业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论文(共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农业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论文

浅析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与推进措施

文化产业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还很短,属于新兴产业。

相对于国外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贡献突出来说,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非常有限,文化产业的发展体系也正处于摸索阶段。

相对于大城市的文化产业来讲,农村的文化产业就更加散乱、水平低下。

虽然如此,但是农村的文化产业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农村民间曲艺与演出产业发展突出,农村的手工艺文化产业形成一定的规模等。

现阶段需要做的就是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1 当前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表现

1. 1 文化产业的基础薄弱,整体发展水平低下

相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来说,农村的发展水平低下,文化底蕴不足。

近年来,我国农村的文化产业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分布极为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统一化、市场化的经营模式,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

农村的文化产业大多是私人经营,规模受限,水平不高,发展极为缓慢。

在农村,村民的文化生活缺乏,农民的文化生活与农村文化产业也得不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文化场馆数量少、乡村文化站与乡村图书馆数量极少,并没有做到真正服务于民。

这种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的极大的阻碍。

1. 2 资金投入力度小,投资与融资体系不完善

农村投资与融资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政府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上的财政投入不足。

虽然现阶段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文化产业的重视力度和投资力度,但是这些投资对于文化产业刚起步的农村来讲无疑是杯水车薪。

在我国五级财政中,县级和乡级财政是最弱的两个环节,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上,这两级财政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即便如此,中央以及省级财政也并没有予以重视,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农村无力支付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投资成本,许多切实可行的文化项目不能付诸于行动; 其次,农村的基层管理人员并没有积极与有能力的私人企业和个人进行合作,争取投资。

这样就使得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匮乏,投资方式单一。

1. 3 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人力资源是 21 世纪最为重要的资源,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新型的专业人才。

但是,就目前而言,农村文化人才严重流失,剩下的大多是年龄结构偏大、知识水平较低、文化水平较差的人员。

据调查显示全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平均水平在初中和小学程度,站到了 77. 4%,更高文化素质的只占到了3%左右,人才流失及现有人员老龄化严重的问题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2. 1 思想观念存在偏差

文化产业本身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但是无论是农民还是基层政府人员都在思想观念上存在偏差。

从政府层面来讲,主要偏差在于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认识上的滞后。

虽然文化产业在大城市已经极具规模,发展体系也逐步完善,但是对于经济和文化都要落后的农村来讲,政府很容易将文化产业理解为文化事业,认为文化产业只讲投资,

不求回报,这种思想的不到位使得基层政府很难对文化产业给予重视,从而就不能进行整体而详细的规划,整理不出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 从农民角度来讲,虽然现阶段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小康,

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了保障,但是困苦的生活已经让他们有了深深的防范心理,很多农民都将挣到的钱死死地保管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技能限制,他们对文化产业怀着保守和防备的心思,不能清楚认识到文化产业的内涵,不愿将资金投入到不能预见结果的文化产业中去。

2. 2 农村的经济水平滞后严重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

农村经济是基础,文化产业是上层建筑,经济发展的滞后,无疑严重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经济发展滞后就意味着农村的可流动资金匮乏,可用于文化产业投资的资金就少,没有充足的资金供应,农村的文化产业就很难扩大产业规模、增加科技投入、提升产品的品味,扩大市场占有率也就无从谈起。

甚至在一些贫困地区,至今农民仍住着六七十年代的建筑,电力、交通以及通讯等条件很差,文化产业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操作上都是一片空白。

2. 3 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近几年,党中央不断出台关于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建设的办法与决策,例如中共十六大就做出了关于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决策,政府相关部门也在市场准入与融资方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由于农村在文化产业管理上的不规范,筹集到的资金往往不能被有效利用,农村的文化产业水平也不能顺利达到进入市场的门槛。

在一些农村,政府并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农村的'文化市场管理混乱,融资和投资渠道亟待解决。

3 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

3. 1 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

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保证文化产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包括交通运输、通信设备、水电设施和社会公共设施等。

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在生产的过程中都需要良好的交通条件、健全的水电供应条件、即时的通讯技术条件等。

因此,要想打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必须将农村的软件和硬件条件搞好,包括乡村公路的修建、通讯基站的建设、水电设施的修缮等等。

农村文化馆、图书馆、文艺馆等文化活动场所的修建,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提升农民欣赏水平的提升,进而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这样就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3. 2 实施品牌策略,扩大规模,提升的品味

农村的文化产业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才能走得长远,因此农村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注重产品自身的质量,树立良好的形象,着力打造知名品牌。

“十音八乐”是福建莆田的汉族传统音乐,音乐风格独树一帜,在音乐上,主要由 3 种曲种构成,分别是十番、八乐和大鼓吹。

十音八乐一般由群众性的音乐组织演出,音乐组织中包括农民、小手工业者和小店员等。

为了更好地发展“十音八乐”,传承和保护民间音乐,应该将其引入学校的音乐教学课程,有意识地进行传播。

民间音乐一般情况下处于自生自灭的自发状态,“十音八乐”也是如此。

因此,要将这种自发状态变为有意识地保护状态。

学校是教育的阵地,将“十音八乐”纳入学校的教学教材,可以充分地传播和传承民间的音乐文化,提升十音八乐的知名度,有利于品牌的塑造。

充分发挥民间自身力量和保护力量,健全保护机制,落实对民间音乐保护的政策法规。

民间音乐来自民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民间自发形成的文艺团队、民间乐队等来进行传承。

比如,在莆田,经常有一些离退休老人或是文化人,他们自发组建文艺团队,有些爱好莆仙地方器乐而组织起“十音”、“八乐”乐队的老人们,政府应当通过文化部门,

逐步建立科学、高效的保护体系,鼓励他们进行定期排练,支持、组织他们开展一些比赛、活动,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措施来激励他们。

通过引导群众对民间音乐的爱好,不断发展和壮大“十音八乐”的欣赏者和爱好者队伍。

3. 3 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产业,建立健全人才发展机制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新型专业化人才。

自 年以来,已经有几十所大学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类和艺术学类专业,主要分设为会展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方向、以及文化创意方向。

因此,农村可以吸收专业人才,来培养本地的专业队伍,制定当地发展规划等。

4 结语

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极具发展前景,发展好农村文化产业会极大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必须切实解决文化产业基础薄弱、投资力度小、人才匮乏的问题,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自身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业,健全人才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振华。

制约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愿意及对策[J]. 中国经贸导刊,(2) .

[2]陈运贵。

安徽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与路径选择[J]. 安徽农学通报,2010(13) .

篇2:农业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论文

探讨文化农业发展

摘要 现代农业已经解决温饱问题,农业呈现多样化,并向文化方向贴近,这为文化农业的发展提供机遇。

文化农业主张文化关怀,侧重对人的精神需求的研究。

文化农业将农业发展与第三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方式,以发展农业文化,乡土文化,民俗风俗,科学教育为主。

在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时期,立足中央“一号文件”,对中国三产业分析,对太原经济发展进行细致分析,更加全面把握农业与经济发展关系,为文化农业的建设提供依据。

调查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情况,并与多座城市比较,结合太原自身经济发展、自然环境、文化环境、政策因素、交通因素,立体化分析太原文化农业的发展趋势,发展可行性。

关键词 文化农业;习俗;科学教育;经济

农业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贡献。

农业所生产的产品和副食是文化必需品的基本来源,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农业还是工业原料的基础来源,是工业的重要市场。

农业是服务业、旅游业的重要场所。

是农业是重要的出口物资,是国家资金积累的根本来源。

中国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形式下,大力发展农业,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

农业历经漫长时期中,不断创新发展,农业水平不断提高。

现今,中国农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太原正在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

然而,农业缺乏与人的互动,未能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在农业现代化和在保证粮食安全背景下,发展文化农业,满足精神需求,实现文化功能和科学教育功能,使文化农业贴近人类文化,实现大众参与。

1 经济发展与农业

1.1 中国经济发展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第二产业高速发展,工业化已发展至中期;其中,制造业和金属冶炼发展水平高,技术成熟,创新点高。

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扩大,现阶段交通运输业实现了以海洋、航空、铁路、公路的运输方式,开展城际快车、地铁等立体交通,中国高铁技术和服务正在兴起。

中国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化不断创新,服务能力提升,大数据的产生和云计算影响了手机应用功能,促进网络购物、网络文化、金融、保险、商业等行业兴起。

中国产业的转型发展,拉动经济发展,并提高大众文化水平,方便大众文化、人性化加强,为文化农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至,中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为5.3∶46.5∶48.2,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43.89∶46.1,增加的产值分别为56 957亿、249 684亿、262 204亿元(表1)。

中国产业发展迅速,但第一产业农业发展的贡献度低,农业现代化水平低,未发展至文化关怀。

第二产业煤炭工业经济不断下滑,至煤炭供需不平衡,煤价下跌,钢铁工业产能过剩,供需不平衡。

农业发展与第三产业结合,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机遇,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向文化型转变,增加人文关怀,满足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的方式。

自2004―20中央多次下发一号文件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其中,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指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资源环境的约束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农村各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农业。

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艺,振兴中国传统手工艺,扶持农业发展休闲旅游合作社,增加资本流入农业中。

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小镇,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中。

在政府支持下,农业现代基础加强,农业质量和效益提高。

现代农业发展动力增强,农业中对资源和生态的保护加强,文化关怀不断提升,文化农业在产业融合中更贴近城乡居民,农业的文化传播和文化教育得到发展。

篇3:农业技术推广及农业发展趋势论文

农业技术推广及农业发展趋势论文

摘要:现代农业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这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大致走向。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加强推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效率。从当前农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入手,对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方案及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两方面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科技

1概述

现代农业在城市非农产业中占据着部分生存空间,在大中城市市场、资金、技术及信息等优势的充分发挥基础上,借助于高新技术应用功能的多元化以及经营的国际化等趋势,促使现代农业发展更加成熟。同时,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是以农民为对象,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使人们获得了知识和技能,由此也促进了当前农业的生产效率。

2当前农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

2.1农民所掌握的资金十分有限。由于生产资金有限,现有的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所以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需求和采用就受到限制。正是因为大部分农户对生产资金的掌握是有限的,因此就无法有效支付新技术的费用。在零成本条件下,要想获得相应的技术成果,农户就不得不在可支付的范围内选择一项技术成果最好的技术,这样在经济上才不被制约。另外,有的农户还要求改进信息和技术,当反馈到科研部门后,就会增加科研主管部门的研究成本,不利于获得利润。2.2农户的科技文化觉悟差。农户普遍知识水平不高,对于现代化农业技术不能及时的吸收和理解。将农业技术提供给农户的过程中,农户自身就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文化程度低、经营方面缺少远见,没有科技意识,这些问题就使新技术的能力没能被广泛认可。

3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方案

3.1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培养一支现代农业推广人才队伍一是对农技推广体系进行深化改革,以便明确各级农技部门职责,从而使责任农技员制度得以全面实施,并发挥出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以及首席专家在产业指导、规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终建立起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二是坚持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三是推进农村乡土人才培训、农业远程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等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通过大量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此外,为了确保农技推广事业能持续健康的向前发展,还要加强政策监管制度,使农业科技发展走上法制化轨道。3.2落实好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工作。落实好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工作,力求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并将此次改革的核心内容定为:如何解决生产与科研相脱节问题。彻底根除科研、生产和推广相分离的现象,重新整合当前分散的管理体制,摒弃以往的保守观念,不能继续重成果、轻转化。3.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改革。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改革,不仅有利于普及农业技术,同时也能不断完善以政府引导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扩大投入力度,完善相应的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制度,最终有效的开展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应用、职业教育体系和经济服务功能。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得以完善,可以促使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也更加合理化、科学化。此外,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制化建设,执行好技术市场管理法、新品种保护法、农业技术合同法等。调动起农村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努力营造出一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加快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为我国农业发展树立起一个新的方向。3.4农业推广内涵要拓展,提升农业产业。一是对农业的`多种功能进行开发,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升级当前的农业结构,丰富产业形态,提升农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二是将科技知识送入到农户家中,多给农户提供农业政策、农产品信息和产品流通状况信息等,高度重视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并将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政策支持力度也要加大。3.5健全农业产业,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及管理。一是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并在此基础上对种植业、养殖业结构实行继续优化,与此同时,还要对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例如:重点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积极培育农副产品和工业龙头企业。二是制定并完善农副产品地方标准,保障农副产品的生产和质量安全都符合规程进程的实际要求。三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等一系列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并对农产品的投入产出、产后加工以及产地环境实行标准化管理。

4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总的来说,现代农业发展呈现出了以下几种发展趋势:4.1纯农业向综合企业转变。现代农业发展应该是以工厂化、集约化生产作为基础,并坚持以建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环境为长久的发展目标,应该是集农业种植、养殖,环境绿化,观光旅游,商业贸易为一体的综合企业,在这一基础上就兴起了“都市农业”。4.2“平面式”转变到“立体式”发展。不同的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是有“空间差”和“时间差”的,利用这个条件就可以进行各种综合技术的组装配套,有效利用光照、土地、作物、动物资源,由此形成一个多功能、多途径、多层次的优质农作物生产模式。4.3单纯生产逐渐向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科研一体化发展。以往单纯的生产企业逐渐转变为繁殖、养殖、生产、贮藏、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化企业。有一些企业已经有自己的研究机构,研究项目,一大批龙头企业由此兴起。4.4农业机械化转变为电脑数字化、自控化发展方向。在农业机械化发展形势下,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减轻了体力劳动。同时,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也促使农业机械装备及其监控系统迅速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在农业生产上,应用计算机智能化管理系统使农业生产过程更精确,也更科学。使用带有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计量仪器和各种检测仪器的农业机械,有利于人们采取相应的操作处理好各种变异情况。结束语总之,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农业发展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要加大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并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洁.浅析现阶段农技推广的特点及趋势[J].科技信息,(2).

[2]闫敖宏.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研究[J].天津农林科技,(6).

[3]黄娟.论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时代,(5).

[4]刘晓磊.农业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的关系分析[J].现代园艺,2015(11).

篇4:农业发展趋势

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在这一新的季度里国家旨在加大食品加工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加工设备。努力将农业也也往科技这一道路引!鼓励食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围绕“原字号”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大力推广“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这样一来就为农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原动力!

毫无疑问,这一文件的出台必定是给农业发展趋势带来重利!。那么20农业的发展趋势应该走向何方?农民又应该怎么顺应时代的步伐,顺应时代对其要求呢?

一、以科技推动创新

在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将集中在畜禽良种改良、转基因以及土壤修复等重大技术和装备上面,预计国家将加强转基因的生物安全管理,加大转基因科学普及工作和社会舆论引导力度。此外,文件还提及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以及加快消化玉米库存,我们认为这将有利于带动土壤修复行业的发展,加快土地流转速度以及扩大燃料乙醇的试点,甚至寻求玉米出口。

二、农业“绿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主要是增加资源投入的外延式增长,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农业生产方式亟待转变。为此我们认为,这一方面有两大趋势!

1)发展节水农业潜力大,以灌区小麦、水稻为例,通过推广农田节水技术,在灌区小麦和水稻生产上具有节水360 亿立方米的潜力。此外,PPP 等新兴运作模式日益完善。

2)土壤修复不仅是改善农田地力,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工作,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 亿亩,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 万吨,预计国家未来会加大该领域的政策倾斜以及财政支持。

三、食品安全为重中之重

“民以食为天”,当下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现新实生活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让中国老百姓实在堪忧,时时刻刻担忧自己的会碰上苏丹红、塑料米、毒馒头……人们对食品的健康、安全和营养却越发重视。“吃得营养、吃出健康”已经是大众饮食的普遍追求。那么在这新的一年里,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把粮食做的更健康,老百姓更放心呢?先农氏现碾米倡导“现碾更健康”的传统吃米理念,确保100%当季新米,确保100%东北产地,纯绿色、无污染。先农氏的核心经营模式为现碾米020定制业务,通过“水稻产地控制+糙米现卖现碾+线上线下全渠道布局+智能终端碾米设备”,解决传统大米流通领域的陈大米、毒大米问题,确保大米的安全、新鲜、营养和健康,引领了中国大米食用方式的划时代革命。

[年农业发展趋势]

篇5: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思考论文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中国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据较大比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农业的发展。要结合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加以修正和改善,并分析我国农业产业化未来发展的趋势,以便更好地顺应发展潮流开拓农业市场,促进我国农业未来更加科学合理地发展。

1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事实上,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首先,我国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农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企业之间,虽然农产品加工业在公民经济的发展中呈现出极强的势头和潜力,但其与我国农业产值的比例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的差异[1]。这与我国农业产品加工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工艺技术及设备落后、企业规模较小等有很大关系。其次,虽然我国农户有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愿望和热情,但总体来说农户参与的程度不高。农民希望通过参与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来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并得到实质意义上的帮助比如法律上、技术上和资金上的支持,但目前,我国的许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的服务局限于信息层面,组织运行的规范化程度不高,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农户的需求,导致农户实际的参与程度偏低。

篇6: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思考论文

2.1继续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带动农户进入市场,有利于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就说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实质上是对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和致富的支持。从开始,国家先后认证了几批龙头企业,其中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以及小型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的多样化发展。在以后的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需要继续培育经济实力更加雄厚、经营机制更加灵活、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的龙头企业,带动全国的农户在农产品精深加工、良种繁育、现代营销和新技术推广等发面取得更大发展与进步[2]。

2.2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带动农民就业致富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多样化道路。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成上以农户作为经济主体,合作社中农户人数至少占总人数的80%以上,这就保证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相关信息、政策掌握的比较全面,真正为农户自身争取利益。在管理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民主制,入社自愿,退社自由,通过民主决策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更具有创新潜力。与一般的股份公司制企业不同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目的不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为社员即农户提供农业交易所需服务,交易产生的盈余只留一小部分作为公共积累,其他大部分按照交易额和股份结合的形式分配给社员[3]。各级政府应该在未来稳步办好一批具有示范性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而引导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下而上、循序渐进的规范发展。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坚持农户为主,注重体现专业性;坚持自愿原则,实行民主管理;明晰产权关系,保障成员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合理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能够缓解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户自主创业,带领农户走上经济致富道路。

2.3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利益联结机制首先,要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主投资建设集中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按照市场高产、高效、优质和安全的需求来发展。企业负责提供技术支持、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农户与企业签订合同或者被雇佣进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紧密的利益联结,这样既能保证企业有稳定优质的农产品来源,又能在地基的农户能获取优厚的经济回报[4]。其次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协会,提供中介组织服务。一方面避免企业与农户之间产生经济利益纠纷,导致摩擦纠纷影响农业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站在第三方的客观立场有义务同时保障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最后,可以尝试创新机制,如农户把自己所拥有的土地承包权进行转让入股龙头企业,这样企业的发展和农户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农户同时获取地租和入股分红。

3结语

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很好地实现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变革,提高了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促进我国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整体提高。但在肯定农业产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要及时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以此来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相信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现代农产品企业的不断管理创新及农户积极性响应、辛勤劳动的共同努力作用,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张晓云,修文彦,常亮,等.对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结合发展的思考[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4):41-43.

[2]刘晓敬.推动农业合作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J].经济视野,2014(13):331-331.

[3]孙春城.大连市发展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经济,(9):40-41.

[4]杨小霞.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J].科教导刊(电子版),(7):126.

篇7: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整个世界都在进步。伴随着整个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地普及,各国的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并且作为农业大国的,我国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世界的瞩目。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经济对于世界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主题地位,因此,农业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整体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是农业经济可以合理的发展的基本保证,所以国家要对农业经济进行合理的管理策略,加农业经济的管理力度,从而增加农业经济的产值。本文主要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且还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篇8: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不断地发展,各行各业的经济管理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在我国的经济体中,尤其是以农业为主要的经济,并且农业所占的比重也是最大的。尽管工业的发展进步很大,但是我国的农业在经济中的影响力的地位依旧是不可动摇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的支持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的生产模式也随着形势发生了变革。为了促使经济全球化下的农业经济能够更好的发展,需要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的经济的发展。

1.目前中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1没有符合现在的农业现状的管理体制

目前,虽然我国农业经济占据我国经济体制的主导地位,但是我国的经济的构成种类还是多张多样的。由于我国的经济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农业经济的管理层面上,还是不具有一个配套的完整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而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却无法满足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所需要的要求,所以在目前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中,传统的方法并不适用。除此之外,现在的农业经管理体制无法与基本的经济体制相和谐。所以,在这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条件下,导致了整个农业的经济发展的步伐变得非常的缓慢,严重的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水平的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的方面,急需制定一套适合现代发展的、系统的、符合现状的现代农业市场的经济管理体系的改进方案,从而可以更好的促进农业发展,增强我国的经济建设。

1.2相关的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的知识并不了解

想要对于国家的农业经济有更加良好的建设,除了要顺应时代,制定符合现在经济变化的农业管理制度,还需要有一批对于农业专业的知识非常了解的专业人员进行相关工作的管理和指导,这样才能使得国家的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并且生命力会越来越顽强。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的从业人员对于农业的管理知识不够了解也是导致农业发展迟缓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很多的专业的农业管理人员依旧继续沿用着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而不愿意丢弃一些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讲并不适用的一些管理方法,并且还不愿意接受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一些管理人员的拒绝与时俱进的做法,非常严重的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限制了更多的农业进步的机会。除此之外,一些农业部门的相关的管理人员对于国家出台的有关农业的保护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党和政府制定的一些有关农业的措施并不会放在心上。因此,这种不在乎的心理,就会导致他们在处理一些农业方面的经济事务的时候,并不会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办事,完全是看心情或者是仅仅就敷衍了事,这种情况下的决断都会出现执行力不足,或者是一些办法并不能够很好的起到作用,这就会使得农业的经济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与此同时,一些部门的管理人员的相关的知识储备不够充分,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所以他们在工作的时候态度不够端正,整体的员工的专业素质偏低,加上有些农业的管理部门并不能够对这些工作人员进行充分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所以他们对于自己从事的部门的相关的知识不够了解,所以他们的工作效率并不能满足这个市场对于农业的要求,这就会使得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是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力度,改善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就必须要对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加强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知识的了解程度,提高他们对于农业工作的重视。

1.3有关农业经管理存在技术上的不足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有很多个方面都在技术上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却并没有利用到现代的信息科技的优势,没有将先进的现代化的技术运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中,对于目前最受各大行业欢迎的网络技术这一先进的方法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当中去,在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方面无法发挥其原有的价值,所以,在农业经济管理上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的加强,是非常有必要的。

2.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未来的发展的展望

2.1农业经济发展会更加的产业化

农业经济的产业化不但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能够带动农业产品的基础建设的发展。所以在进行农业的生产模式的改革的时候,要以利益为主要的出发点。通过利益这一刻纽带,将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联合在一起,进而可以提高农民的总的收入,并且提高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从而提高农业管理的经济效益。

2.2寻求先进的管理理念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一切都变化的非常快,所以,要是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那么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理念就要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首先要在思维上进行合理的改变,对以往的落后的管理理念要适时地丢掉,并且要坚持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要根据现代化制定更加合适的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管理意识,从而解决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更加先进的管理理念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良好的发展。

3结语

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关心到农民的利益。所以,加强我国的农业经济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冀海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商场现代化.(15).

[2]高月平,刘淑华.基于信息化角度下的农业经济管理探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3(21).

[3]张东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6).

篇9: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趋势论文

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趋势论文

1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意义

1.1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和优化

目前,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经济效益低下,以种植业为主,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小。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可以打破一、二、三产业的界限,带动农产品加工、饮食、交通、旅游业的发展,促使三大产业融洽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1.2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休闲农业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其经济收入不仅源于农业产品的直接销售,还体现了各种农村无形产品,如农业的生态效益、民间文化等。近几年来,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形成了以绿色食品开发和观光生态农业为主的绿色产业,农民收入增加了数倍。通过对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增加经济附加值,如为游客提供观赏、品尝、娱乐、购买、疗养、度假等系列服务[1]。

1.3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庞大的农村人口与有限的土地资源形成尖锐的矛盾,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观光休闲农业可以产生许多相关的就业机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需要大量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涵盖住宿、饮食、商场、交通、文化等多个行业。此外,还需要发展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由于旅游业的关联性质,其就业岗位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就业机会,由此可以促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2]。

2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

2.1农业旅游资源丰富

我国生物资源丰富,种子植物逾3万种,脊椎动物近种;农作物种类繁多,栽培作物约600种。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农业资源,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设计出内容和形式丰富的农业观光园。同时,我国农业历史悠久,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丰富,有利于发展休闲农业。

2.2居民消费观念改变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人口密度增大,城市生活和工业废气、废水、废物增多,人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加上噪音污染等,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人们向往优美的环境,渴望体会农家生活,感受乡村田野宁静、清新的空气,得到身心的放松、回归自然。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逐渐改变,形成了对休闲农业的强烈需求,将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以及纯朴的'民风作为追求的生活。

2.3节假日增多

我国《全国年节及纪念日实施办法》方案公布实施以后,人们休闲时间多,假日旅游消费的规模越来越大,法定节假日(包括双休日)约占全年的1/3时间,因此应当抓住时机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2.4交通运输发达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交通运输发达程度日益提高,人们出行可以选择高铁、火车、民航、汽车等交通工具,交通运输条件也大大改善。此外,人们外出休闲也不局限于公共交通工具,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享受私家车带来的便利。

3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是通过优美的农村自然环境及其相应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过程,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参观、游玩和购物等[3-5]。其发展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3.1观光农园

经营范围包括花圃、成熟的茶园、果园、菜园等,游客可入内拔菜、赏花、摘果、购买及参与生产活动,享受田园乐趣。

3.2乡野畜牧

以自然方式饲养家畜、家禽,提供土鸡、土鸭等供游客食用、购买,为游客提供挤牛奶、剪羊毛、骑马、抓土鸡等趣味农家劳作及活动。

3.3农村民宿

在农村地区建设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建筑物,供游客住宿、休息,并且提供当地的特色餐饮,让游客体验农民生活、享用新鲜农特产品等,如一般民俗村、农庄、渔村等。

3.4科技农园

这是将现代高科技技术和农业结合发展的休闲农业。随着高新技术渗入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将是最吸引人的。例如,很多人不熟悉基因农业,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建立观光的基因农场,以农业生产为主,向游客展示农业科学技术,如温室栽培、基因农场、水耕栽培、药膳农园及阳光农园等。北京朝来农艺园就是观光休闲农业的一个实例,该园有花圃、菜园等,提供给游客入内赏花、摘果、拔菜、购买等活动,享受乐趣;将现代高科技手段和农业结合,发展基因农业、温室栽培等,增强游客的农业知识;还有各种动物可观赏;还能使游客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史等。在美妙的音乐中享受这一切将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篇10:文化产业论文

题目:文化产业及互联网经济的融合探索

摘要: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生态的高速发展,经过几年的纵深化,互联网经济已经渗透入国民经济的各个角落。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当前的社会生态中能否与互联网或者互联网经济形成融合,是关系到文化产业未来走向的关键。从两者之间的融合点进行深入探讨,对互联网产业经济与文化产业相互渗透到内容的创新,以及未来发展的融合方向进行分析,以期对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文化产业;互联网经济;融合

当前国家层面在大力推进产业融合,产业融合说到底是产业分化下的一种产业发展范式,其本质是并不破坏产业生态。在各自独立的产业生态下,进行价值和利益的交换,也可以理解为市场的相互渗透,这种渗透的前提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迎合政策的可操控性,从而使原有产业生态升级或者改造,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基础是互为关系,互为条件。从文化产业和互联网经济来看,产业融合首先要考虑的是文化产业的价值取向是否需要互联网经济的引导。其次,从内容的创新和传播来看,互联网经济的方式方法是否能被文化产业所帮助。另外,文化产业能否融入互联网经济生态,或者说,互联网的技术手段能否被文化产业所吸收,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经济融合的可行性

文化产业,国家的定义是为社会民众提供文化、文娱产物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而对于互联网经济的定义是以当代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专门从事网络资源收集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研发、建设、使用、生产、储存、传送和营销信息商品,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的产业集合体,是现阶段国民经济结构的根本组成部分。从定义中不难看出,文化产业需要互联网这种网络信息平台将内容进行传播,同时从产业角度来说,文化产业有产品就需要市场宣传,从现阶段来说互联网的传播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互联网的发布,让更多的人对文化产业的产品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使文化产品的市场开拓更具有生机和活力;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国际文化交流更加便捷、更加全面。同时,网络上的文化沟通和交流,将调动起各种文化发展和创新的潜能,为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平台,互联网的.内容创新来源于文化的植入和营销,所以互联网经济一定程度上是依赖于文化的诉求,那么文化产业和互联网经济的融合点就有了。

二、互联网经济与文化产业融合点分析

(一)产业间互相吸引点在哪里

有需求才会有合作,融合首先要满足的是两者之间的联系,所以是一种产业交融的关系;产业交融产生在产业的边沿处和交叉处,经过转变原有产业产物的特质和市场需求,推动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发生转变,从而使产业界限模糊,形成了新的产业关系;当前的文化市场很活跃,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的娱乐性。其实,文化产业和互联网早就在无形中开始了自融,文娱产品要通过发布,从前期的宣传到后面的呈现,以影视为例,现在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播放成为常态,这里面就存在产业的融合关系,文化产业出产品,互联网平台对产品进行市场化,从而双方共同获得经济利益,这其实已经是“互联网+文化”的经济形态;但这一种经济形态,还不是很完善,从融合点上还浮于表面的融合,从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经济自融的相关性,以及互联网是内容流传的载体的角度出发,两者是“兄弟关系”,密不可分,少了谁都不行,这是生态所决定的,也是价值所决定的。

(二)利用技术创新是两者融合的前提条件

产业融合不单单是你情我愿,在产业间要寻找到更深入的融合点,那就是技术融合,而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前提条件,通过技能的交织浸透融合,将原处于差别产业的价值链活动全数或个别融入到另一产业中,构成新式产业。文化产业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进一步得到了升华,上升为文化内容产业,当前的文化内容产业应该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文化产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不够,特别是结合互联网技术后,所以文化产业要大发展,没有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不行;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也大大拓展了手机功能,从而提高了其经济附加值,比如智能手机的核心价值来源于它在技术支持下能够享受的文化内容;从这个角度出发对于文化产业的改造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式的阶段,所以文化产业需要发展前提是互联网技术创新,而互联网经济也需要内容的创新来满足自己载体的价值。

(三)政府引导是促进产业融合的外部条件

政府从过去的管理逐渐变为对互联网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引导,行政干预市场永远是成不了气候的,现在市场经济的规律,是市场决定管理手段,也是市场决定产业的融合价值;但政府来说,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政府引导,还需要政府来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规范,所以认识到互联网与文化的高度相关性,两大产业交融面临着很好的时机是政府提出的。文化部的《文化部对于促成文化与互联网联合发展的引导意见》提出文化和互联网的深度联合,有助于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增进互联网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从《意见》可以看出,政府对于文化和互联网经济的布局早就开始。所以说,政府的引导是融合的外部重要条件不为过。

三、互联网经济与文化产业融合效应分析

(一)互联网产业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互联网制造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应该说是积极而深远的,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技术之间的融合,这种融合主要呈现为互联网技术与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更多更新的文化产品;另一种融合是最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互联网必须以文化内容为中心,否则互联网变得空洞,而互联网经济同样是依附于将技术创新当作实现手段,将文化内容融入数字和电子的终端产物,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主要表现为内容创造;而这些移动终端的出现,可以说给了文化产业更大的舞台;所以技术创新给了文化产业更多的可能,新终端不断涌现,扩充了文化服务业的成长平台。从文化产业生态链来说,互联网的影响力是全面而深远的。1.互联网媒体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尤其是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多媒体技术的实现,对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效应,载体也就是平台的广泛使用,特别是媒体手段的更新,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以目前比较火的自媒体来说,如果文化产业没有自媒体就不能称为文化产业了。在最新的条件下,互联网媒体技术为文化内容产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平台。2.互联网传播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互联网传播技术,首先体现了技术作为一种媒介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以传播为基础,比如这两年比较火爆的自媒体平台,其最大的产业生态仍然表现为文化娱乐性和知识收集;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从根本上把原本很小众的内容或者一家之体会成为了媒体内容,成为一种文化属性的产品,所以互联网技术在无形中影响着一个产业链,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文化产业对互联网产业的影响

1.文化产业向互联网渗透。文化产业通过自身携带的品牌、价值和文化营销属性向互联网渗透,从而形成了新的互联网经济生态。文化产物固然有其物质化的载体,这种物质化的载体是没有媒体属性的,其发展较为缓慢,所以在文化产业的经济性上必须要对互联网进行渗透才能体现出其真实价值,那么这种渗透可以看作是文化产业对产品价值所承载的虚构和标记的特性,这是符合互联网接纳条件的。从目前的互联网生态来看,文化产业的渗透是全方位的,首先是文化产业的作品渗透,其次是产品的渗透,另外还有以人为价值导向的渗透,比如直播、网红经济和文化名人等,都表现为一种文化产业对互联网的渗透,当然最为主流的仍然是文化娱乐产品的渗透。2.文化产业向互联网产业的上游环节渗透。文化产业向互联网上游产业的渗透主要是因为互联网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创新和内容的开发,互联网经济有了自己的研发和品牌影响力。文化产业向互联网经济中的研发、设计等领域的渗入主要是内容的创作,主要包含出书、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和广播、软件、广告、建筑、策划、艺术品和古玩贸易市场、时装设计手工艺品和手工艺品等多个行业,这与目前主导的电商经济为代表是分不开的,这些上游产业其实本质上仍然是传统文化产业的繁衍。同时,随着文化产业和互联网经济的深度交融,以创意设计、互联网内容创新为代表的环节表现出对文化产业的依附。

四、结论

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经济的融合发展是时代所需,据统计,全球文化经济每天缔造200多亿美元产值,当前文化产业已是全部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特别是以文化娱乐业为代表的新兴行业,而互联网正是这一文化产业创新的关键动因,在文化产业成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大融合下,文化产业必须结合互联网经济的生态和手段以及技术,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产业融合是一个大的趋势,也是目前文化产业必须要面对的课题,加快文化产业的升级,其必不可少的就是与互联网经济的融合,从而在融合中得到发展,互联网经济也需要文化产业的支持,来满足虚拟化下的真实和文化价值的依附。

参考文献:

[1]吴利华,张宗扬.中国文化产业的特征及产业关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视角[J].软科学,2011,(12).

[2]袁丹,雷宏振.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