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的探讨论文

吃玉米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吃玉米”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的探讨论文(共11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的探讨论文

摘要:专业化建设是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本文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内容、原则和有效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探讨了我国今后开展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专业化建设;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

0引言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层工作者和主力军,既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肩负着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高校集教育、管理、服务三项职能于一体的教师群体。因此,探索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的科学途径,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深入发展的迫切需要。

篇2: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的探讨论文

我国教育部下达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由此可见,专业化建设是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一个动态概念,是指高校根据辅导员工作岗位的性质和职责,依托专门的培训机构和专业训练体系,对从事或即将从事辅导员行业的教师进行科学的培养和系统的管理,使他们掌握从事辅导员工作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话语、研究能力,实现的他们专业自律,促使恪守专业道德、崇尚专业价值和有效履行专业职责,进而提高他们从事此项工作并不断提高其从业能力的过程。由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概念和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我们可以概括出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培养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和塑造辅导员的'专业品质三方面。

1.1提升高校辅导员专业知识是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可划分为以下四类:

(1)本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辅导员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所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

(2)条件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是辅导员在开展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中处理问题的原则性知识,即辅助教育管理的科学知识。

(3)常识性知识。常识性知识是辅导员应具备的一种综合性知识。

(4)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性知识,主要包括辅导员个人的生活经验、工作经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知识。对以上四类辅导员专业知识掌握的提升,是推动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辅导员、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的理论基础。

1.2提升高校辅导员专业能力是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发展的工作中心任务

高校辅导员所应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辅导员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管理能力、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洞察能力、对学生就业问题的指导能力、对网络的驾驭能力、对辅导员相关专业的科研能力等,对辅导员队伍专业能力的提升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专业化发展的中心任务。

1.3提升高校辅导员专业品质是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发展的思想保障

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实施者,所以辅导员队伍自身专业品质的提升对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是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发展的思想保障。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形成“以管理学生为手段,以教育学生为重点,以服务学生为基础”的专业品质。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三方面共同构成了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三要素,是对辅导员队伍进行专业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篇3: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的探讨论文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工作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以学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以工作为依托的引导下,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2.1坚持统筹规划原则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进行统筹规划,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妥善处理好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相联系的各种问题,并要把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纳入高校整体规划目标体系中。

2.2动态发展原则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问题,以动态的视野寻求专业化发展机制,根据本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的现状和实际需求,进行不同程度的专业化建设。

2.3渐进性原则高校应从当前本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出发,分阶段,分步骤,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进行。

2.4尊重个性差异的原则在进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校、院系、专业的各自特点,尊重辅导员个性差异,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探索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高校应该根据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基本原则,确立外部影响与内部激励相结合的机制,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从而达到辅导员队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3.1厚积薄发,夯实基础构建自我反思、同济互助和引领学习三者相结合辅导员专业知识提升体系,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通过“自我反思”、“同济互助”和“引领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构建一套结构合理,科学有效地辅导员专业知识提升体系,从而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3.2主动出击,超越自己构建专业教育、专项培训和考察交流三者相结合的辅导员专业能力提升体系,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通过“专业教育”、“专项培训”和“考察交流”三种不同能力培养方式的协同作用,达到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能力的提高的目的,从而促进从而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3.3春雨润物,明德育才构建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相结合的辅导员专业品质提升体系,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辅导员在工作中获得了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必然会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从而达到提升辅导员专业品质的目的。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科学化体系还没有建立,仍然处在探索阶段,需要教育工作者付出不懈的努力,献计献策,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4:浅谈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标准

浅谈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标准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是提高辅导员社会地位的重要条件.本文通过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剖析,以国际上职业专业化的'标准为依据,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标准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力图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作 者:方基志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69 刊 名:世纪桥 英文刊名:BRIDGE OF CENTURY 年,卷(期): “”(3)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专业化   建设   标准  

篇5:高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论文

高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论文

一、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有利于高质量育人。在高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中,要想有效地提高该项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须先正确的认识到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的必要性。其中高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有利于高质量育人这一必要性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在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中,管理目标与教育目标一致都是吻合的。众所周知:“名师出高徒”。在高校管理中,管理者的素质决定管理行为,管理行为决定管理效率。在高校,只有对各个部门的人员都实行专业化的管理,才能在高校的整个教学各环节中都发挥出作用。专业化的教学管理还能够促进教师的专门化。教师作为整个教育环节的直接实施者,他们的专业化水平与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程度息息相关。因此说,高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有利于高质量育人。

(二)高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有利于高效益办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高校已经渐渐的从“象牙塔”的管理模式走向社会的中心,因此,对于高校来说,追求办学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在这种转型下,高校适时的转变管理定位,脱离和走出“大众化”的高校管理趋势,很多高校的管理并没有从人员的根本立场出发,只是专注于如何招收更多的学生,如何开设更多的课程,从根本上忽略了管理质量的提高,忽略了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教学质量,没有注意到个体发展,同时对于办学的效益也没有得到彰显出来。因此,加强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让管理人员更能够高效的管理,有助于深化高校改革,有利于高校深化改革,稳定高校教学管理队伍,让高校尽可能从更大程度上取得最佳的办学效益。

(三)高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有利于拓宽管理者的职业发展空间。加强高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除了有利于高校高质量育人和高效益办学之外,还有利于拓宽管理者的职业发展空间。在现阶段,高校管理人员在评职称时,往往只能挤占专业技术岗位的名额,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管理者职业发展的难度,这样一来,管理者的发展空间就极为狭小。高校管理的专业化建设,可以让高校管理人员进一步明确的知道自己所处在哪一个等级,在专业化建设中,应该如何加强自己的专业化建设,清楚自己要达到哪一个目标。这样一来,由于管理者具备了无形中强大的动力,就可以让管理者在顺利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为将来的升迁和自我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说,高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有利于拓宽管理者的职业发展空间。

二、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一切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要想在现阶段加强高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就必须通过教育来进行。对于学校的管理人员,高校要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培训机会。要将其组织起来,请专门的人员或者有资质的人员到校讲解,为高校的管理人员人认真剖析如何做好高校的专业化管理,并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要结合实际加以分析。另一方面,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还可以适时的为学校的管理者提供进修和深造的学习机会,例如:可根据需要推荐学校的管理者到更好的学校去学习,回到学校后召集所有的人员共同讨论并分享学习成果。也可通过组织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管理者进行交流和探讨,从而完善教学理念,改进管理方法,从整体上提高高校管理者的专业水平、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除此之外,在工作中,还要注重加强管理人员的党性意识,树立正确的物质和权力观念,以这种观念作为自身工作向导。加强自身的服务意识,不管在任何场合,都要牢记自己的角色,不可我行我素,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教学管理服务。同时还可以鼓励管理者积极探索,努力掌握最新的前沿管理知识和最先进的专业管理技能,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做一名称职的专业化的高校管理者,为高校的专业化发展贡献力量。

(二)科学设岗,搭建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平台。在高校的管理专业化建设中,科学设岗,搭建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平台也是一种能促进管理人员提高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一步。基于现有人力资源的局限性和组织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管理岗位的设定不能因人而定,而要以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为依据,对高校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不论是从哪方面出发加强高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都要以提高办学的效益为总体目标。在坚持因事设岗的同时,还需要再坚持多岗位原则。坚持多岗位原则,即是对于不同层次的人和不同能力的人分别赋予其相应的位置,实现能力与职位的相互对应,从根本上做到人尽其才。高校在设立管理岗位时,可以通过适当的增加岗位职级,为管理人员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还可以实行管理人员的横向晋升原则。横向晋升是指高校的管理者在职务不晋升的情况下,随着任职资历的增长,可以横向进档,晋升到比较高的水平。在高校,可以通过这些方面,促进高校管理队伍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三)构建合理的考评激励机制。在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可以通过建章立制,因校制宜的构建考评激励机制。可以通过这种方法不断地吸引和留住高校内高水平的管理人员。构建考评激励机制,考评标准和指标体系,大力开发应用现代测评技术,改进高校管理的考核机制是对高校管理质量的强有力的监督和控制。在加强管理机制的建设中,就是要使高校内部的各项管理的设计、检查、监控、评估、反馈功能得以强化。高校的相关人员要积极探讨管理的新方法,形成一套适合管理工作的管理新型模式,积极推进高校管理改革,扩大评估队伍,保证评估的广泛性,合理的组织评估管理人员,保证管理人员都参加评估,推广考核以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主,理论为辅的新型考核机制,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评价与激励机制,在工作中对于管理者实习坚持多鼓励、少批评,多奖励、少体罚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形成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对于积极学习,努力提升自己,进步较大的管理人员,可以对其实行一定程度的奖励和表扬,对于不安规定办事,没有认真参加各项培训,在提升自己专业化水平的工作中应付差事的管理人员,也要采取一定的.批评政策,让这种奖罚机制尽可能的分明,通过这种方法充分调动高校所有管理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让他们安心地做好本职工作,最大化地服务于高校管理工作。

(四)通过教育,让高校管理人员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自古以来,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学习者,都是学海无涯、学无止境。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的学习也是如此。在现阶段,一切培训和教育都是暂时的,要想管理人员从根本上时时刻刻都不忘记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就必须鼓励管理人员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终身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理念。在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学习中,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是一个高校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也是由于其工作性质决定的。一个高校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具备了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在工作中不断地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和素质,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增强自己的业务水平,强化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让自己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迫切要求高校管理工作人员知识和素质的更新。一个高校管理人员是否具有终生学习的理念,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够在工作中是否会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对他们的教育中,要注重通过教育,让高校管理人员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以保证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或者在国家为其提供的培训中,抓住机会,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成为国家需要的高校管理人才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五)创新管理机制,提高高校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然而人才的竞争的根本又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在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中,由于这一工作的应用能力很强,因此,具备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才能利用创新能力认真切实的解决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打破解决问题的传统常规方法,在工作中,创新意识可以指导管理工作人员主动做好超前服务,利用新思路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推动各项工作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一般情况下,创新能力都与管理工作系统意识、管理工作信息意识、管理工作法律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等一系列全新的观念并存。现在很多高校的管理人员没有充分的认识到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因此在管理中他们没有将管理创新化建设作为重点来抓,有的高校即使认识到这个问题,但却忽略了高校管理是始终贯穿于整个各项工作的,他们还处于盲目的阶段,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领导决策机构,也没有制定总体管理规划,形成了思想落后的管理模式,同时又很多工作还停留在繁琐、复杂、混乱的境况中,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化的管理机制。因此,在对他们的专业化教育中,还要注意提高高校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在新时代下高水平、具有创新性的发挥出作用。

三、总结

在加强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研究的过程中,盲目的进行是达不到效果的。在该项工作中,首先有关人员要中分的认识到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并从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科学设岗,搭建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平台,构建合理的考评激励机制等方面出发,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

篇6:结构转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关键

结构转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关键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型而非教育型的结构是其专业化的主要障碍.忙于事务、以管代教、以管理者为中心是管理型队伍的主要不足.教育型队伍的.基本要求是以育人为导向、以促成为手段、以学生为中心.从管理型向教育型转变要抓住素质结构转型、功能结构转型、资源结构转型三个关键.

作 者:廖济忠 徐建军 Liao Jizhong Xu Jianjun  作者单位:廖济忠,Liao Jizhong(中南大学党办,长沙,410083)

徐建军,Xu Jianjun(中南大学党委,长沙,410083)

刊 名:现代大学教育  PKU CSSCI英文刊名: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年,卷(期): “”(4) 分类号:G647 关键词:辅导员队伍   结构转型   专业化  

篇7: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探析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探析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之一.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是高等教育发展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辅导员队伍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几年,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研究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探讨.

作 者:王柏 王羽 WANG Bai WANG Yu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刊 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 28(3) 分类号:G451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化   专业化   专家化  

篇8: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建设研究论文

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与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内在联系,指明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呈现出高流动性、低稳定性的特点;接着探析造成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缺失的原因;最后提出应如何切实维护辅导员队伍稳定性,为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辅导员;稳定性

0 引言

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与否、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工作的成败。但由于目前很多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性不够,尚未构建出有效的辅导员职业化机制,而同时辅导员工作面临着地位低、待遇低、压力大、后顾之忧多等诸多隐患,使辅导员队伍呈现出高流动性、低稳定性的特点。辅导员付出的多而得到的少,心甘情愿做辅导员工作的也就少了,长此以往难免影响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事工作时就会缺乏必要的敬业精神。另外,辅导员在进行职称评定时,需要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和教学课时,但是辅导员很难像其他专职教师一样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和教学准备。在此种情况下,许多辅导员都不看好自己的职业前景,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严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提高,也严重制约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1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1.1 职业风险大,工作负荷高 高校的安全稳定是我国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危机事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各类危机具有突发性、人为性及群体互动性。

而辅导员作为安全稳定的直接责任人,必须始终高度关注、密切注意。辅导员上班时间需要处理大量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下班后还要担心学生生命、财产、出行等安全受到威胁,担心学生课余时间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引发事件,手机更是24小时开机,一旦有突发状况,辅导员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由于长期处于紧张的应激状态中,势必导致其身心疲惫,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1.2 角色存在矛盾性,缺乏成就感 随着高校对学生各项管理工作的加强,辅导员的职责和角色有所扩展,但是,因为辅导员要受院、系两级管理,各职能部门随时布置任务,导致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和其他工作边界不清晰,界定不明确,正逐渐由“学生的思想政治导师”蜕变为“学生的生活保姆”。

1.3 职业出路不明,待遇不高 很多高校为了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实行专职辅导员制,但对辅导员的未来出路并没有明确的政策和规定;有的高校对辅导员究竟属于什么行列很含混;有的高校对打算改做专职教师的辅导员缺乏培训和进修深造的措施。这就使得很多辅导员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前景很不乐观,不能将自身的工作看作崇高的事业而努力工作,担心自己的出路,思想不稳定,换岗愿望强烈。

高校辅导员一般要求坐班,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长,有时候甚至工作到深夜。辅导员的工作性质还决定了必须要拿出大量的业余时间与学生交流或者指导学生活动等。而面对同样的职称评定程序和评定标准,辅导员较普通任课老师则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此之高的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待遇却往往低于专业教师。

1.4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专业化是指某项工作由专门的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进而专门从事某些工作并不断提高的过程。辅导员的工作特点要求其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修养,还需要具备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理论素养。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队伍都趋于年轻化,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不高。

2 促进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2.1 降低辅导员工作风险,充分给予人文关怀 工作的高风险性对辅导员身心影响较大,虽然学生紧急事件的发生不可避免,辅导员的管理责任不可推卸,但不能把事情的后果都推给辅导员。一方面,学校应制定和完善制度,对学生的行为和义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让辅导员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学校要承担基础性责任。另一方面,不能总是给予工作和管理上的重压,一味强调单向工作布置和辅导员的服从,而是要及时发现与处理辅导员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实际问题。

2.2 理顺相关部门工作关系,切实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荷 由于学生工作是一个庞杂的工作体系,涉及到学生思想教育、生活、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工作。学校要切实减轻高校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负担,就必须先理顺学生工作系统内部的关系。要划分清楚学生工作各职能部门、人员的责任与义务,不能凡是涉及学生的工作都交由辅导员来做,要规范相关事项沟通与协调的工作程序,各类人员分工协作。

2.3 关注辅导员未来发展,实施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 学校要关注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来发展,并实施有效管理。首先,要完善辅导员考核与激励机制,切实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各方面待遇。其次,要在职称评定、职务竞聘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切实解决好他们的职务聘任问题,使辅导员看到希望,看到未来,增强其自信心。第三,要为辅导员搭建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给予辅导员专业发展的空间。第四,应该有计划地对辅导员进行职业培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并创造条件使他们将培训学习的成果在实践中得以运用。

2.4 建立科学的选拔评价机制,辅导员要加强自我教育和学习,提高职业化水平重视对辅导员的选拔,建立辅导员公开竞聘上岗制度,在辅导员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坚持全方位、多渠道择优选拔,把那些知识广、能力强、素质高、真正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来。

高校辅导员是我国高校教师队伍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健康成才、维护学校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实践表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高校学生工作的成败,只有切实维护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才能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才能与潜力,使高校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李丽.从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36-38.

[2]曹麒麟,李向成.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107-109.

篇9: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理论研究报告书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理论研究报告书

1.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1学生角度

大学生早熟而又不成熟。大学生早熟成为普遍现象,但是他们仅具备了早熟的现实而不具备任何的实践锻炼。因此,如何对待这些具有双重属性的学生是社会抛给辅导员的难题,这些难题已不能满足于单纯的政治思想引导就能解决,也不满足于其他工作的兼职教师的临时指挥。

扩招之后学生背景更加复杂。开始的高校扩招及高考政策的放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进入大众化的时代。现在,巨大的背景差异导致兼职辅导员只能是顾此失彼。如何使学生接受经济、文化、年龄、习惯上的差异是对辅导员队伍的新的考验。

就业难的问题。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导学生就业、择业、创业,是辅导员队伍面临的工作重点,辅导员队伍又肩负起了就业指导中心的责任。不仅如此,辅导员还必须防止由就业难而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1.3社会角度

企业所需的人才不仅仅要求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更重要的是强调人之为人的重要性,“先做人后做事”是永恒的法则。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传授如何做人的经验与方法是本职工作,这也是其工作专业化的凸显。

2.学生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向现代教育思想转变的不适应

主要是体现在以教育为中心,为主轴,没有转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轴上来。教者在“角色转换”报告中的地位应是设计组织指导者,而以学生为主轴为主体才是当前应有的主导思想。“传道授业”思想未完全打破学生围绕辅导员转是家长的从属等这些认识已不合时宜要放开乒脚任学生去闯荡。

2.2工作方法不适应

命令式、家长式、指挥式、简单、单一、计划、空洞。奴隶―封建时期,一直是薪火相传,传递知识。

2.3学生工作队伍不适应

对新时期、新情况、新问题还没有足够认识。现在大多数辅导员是本学校毕业的,没有系统地受过教育培养人才的专门训练,因此缺少这一方面的知识,但国家文件规定留校生做辅导员是有道理的,他们靠近学生,说话学生信、学生听。队伍中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不适应、不认识新时期学生工作的新特点,新情况,就更不知道自己的差距,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虽然不是人人都有,但也是相当普遍,就是责任心、事业心,对学生的奉献精神不足 。

2.4工作内容的不适应

一是活动内容不够丰富,高雅,高品位的文化活动如音乐会、学术沙龙、英语角、诗歌朗诵会等很少见,这是格调。二是发挥学生作用不够,学生主体地位应进一步发挥。学生哪方面有专长应让其尽情发挥。

3.大学生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措施

3.1明晰角色定位

大学生辅导员在设立之初仅仅是担任政治指导员的角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国内外交流的加强,大学生辅导员的角色增添新了内容,角色多样化、内涵丰富化、职业专业化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仅是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之一,与此同时,面对尚未进入社会的学生,辅导员仍要担任“生活保姆”的'角色,在生活上指导学生,如宿舍安全管理、卫生评比等;心理咨询师,繁重的学习等各种压力导致每一名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辅导员不得不依托于心理学知识为学生排忧解难;就业辅导,就业难已是每一名学生面临的困境,如何帮助学生走出困境顺利就业、择业、创业,是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班级管理者,辅导员必须管理好自己的班级,包括对学生社团的管理、班委的组建与改选、对党支部的指导等;班级纪律的维护者,对于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辅导员还必须做出惩罚措施以维护学校正常秩序;应急公关,遇到突发事件,辅导员还必须担任公关的角色,迅速及时处理好突发事件,防止事态恶化;服务员,管理只是手段,服务才是本质,通过管理手段维持正常秩序,服务于正常教学;朋友,辅导员要以心交心,与学生做朋友,亦师亦友,通过真情的交流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

3.2完善管理体系

不完善的管理体系是造成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的主要原因,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1)进入机制,学校对于辅导员的选拔工作中,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以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的毕业生为主要来源;详细的职业规划,选拔过程中重点考察应聘人员是否能长期从事该职业,而不是临时性的职场锻炼;对应的能力结构,学生个体的复杂性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比如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应急能力、抗击打能力等。

(2)培训机制,包括入职培训、晋升培训等,一方面加强辅导员对工作的认识,另一方面还要帮助辅导员进一步明确职业规划,以达到稳定辅导员队伍的目的。考核机制,通过一系列的考核程序,以公平公正的原则,可以年为单位,可以学年为单位,具体的考核标准由各学院自行制定。考核通过予以留任,不通过则解聘。

(3)晋升机制,晋升机制是稳定辅导员队伍的重要的保障措施,也是解决辅导员流动性大的关键举措。 年,中央财经大学以北京市辅导员队伍专项督查和学校启动新5年规划为契机,制定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5年规划,力求突破队伍职务评聘中的副处级、正处级待遇问题,落实上一个5年规划中的“研究生工作满6 年、本科生工作满8 年的可以享受副处级待遇;研究生工作满11 年、本科生工作满13 年的可以享受正处级待遇”等问题。该项举措可以有效防止辅导员流动性大的问题。

(4)退出机制。退出机制与考核机制相衔接,考核未通过可以强制退出;对于正常的退休,学校要解决辅导员退休后的待遇福利问题,以表彰其对学校做出的贡献。

提高社会对辅导员的认可程度也是学校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措施,学校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终身任职,并通过完善配套措施确保人才的留任。

篇10:论文:试论当前高校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建设

论文:试论当前高校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建设

论文摘要:高校教学秘书是在学校主管部门和教学院长的指导下,直接服务于学院人才培养,具体操作完成学院本科教学管理任务,承担着上令下达、协调关系、维持正常教学秩序、保障教学质量等重要职能,其队伍专业化建设程度将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学管理的水平和效率,进而影响整个教学质量。文章对当前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就如何加强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论文关键词: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

高校教学秘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坚力量,其队伍素质、工作质量和工作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进而对教学质量产生作用。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教学秘书队伍建设还没有得到高校足够的重视,教学秘书队伍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远远跟不上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要求。全面分析当前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现状及其原因,建设一支拥有丰富的管理知识与技能的专业化教学秘书队伍,对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一、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秘书是在教务处和院系级教学院长(主任)的双重领导下,直接服务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坚力量。教学秘书既是学校教学计划执行、教学运行管理、教材管理、学生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务安排、教学检查等各项具体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又是联系教务部门与各教学单位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还是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服务者,以保障学校各项教学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教学秘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情况,协助教学院长检查教学质量、评估教学效果,既可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程观察和管理,又可以对整个教学质量进行全程监督。教学秘书可以对所掌握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和研究,积累经验教训,研究分析问题,在教学管理中形成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发挥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参谋、助手和智囊作用,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因此,教学秘书团队专业化建设对于推动整个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激发创新和变革、增强高校竞争实力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对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专家也纷纷呼吁高校领导层,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学秘书在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上有一定的提升,特别是随着一批教师、硕士毕业生加入到教学秘书队伍中来,充实和提高了教学秘书队伍整体素质。但是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相比还远没有得到高校足够的重视,教学秘书队伍从整体上仍不能满足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需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

当前高校教学秘书队伍无论从学历、专业,还是知识结构上都存在不合理现象,整体素质偏低,高校教学管理质量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在学历或学位方面,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比例太小,大专及以下较低学历的人员比例较大,博士学位的人员几乎为零。在职称及岗位级别方面,大多数处于中级及以下,高级职称人员很少。在专业背景方面,绝大多少教学秘书原来所接受的知识教育与现在岗位的相关性不强,知识层次和文化素养也参差不齐。总之,当前高校教学秘书队伍的政治素质、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理论素质、业务能力素质明显偏低,表现出工作效率偏低、工作质量不高等特征。

2.队伍缺乏相对稳定性

教学秘书工作需要专职人员经过长期的学习、实践、总结和研究,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当前教学秘书在工作年限上存在两种情况:大部分教学秘书对工作现状不满意,想方设法转向其他岗位,岗位流动相当频繁,特别是素质较高的教学管理人才流失严重;少数教学秘书由于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个人发展空间有限,一从事教学秘书工作就是几十年,工作经历单一、视野狭窄、心理疲劳,对工作缺乏激情,工作效率不高。这两种现象都不能很好地保证各项教学管理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3.缺少培训机制,接受再教育机会少

当前教学秘书的专业性、知识性仍未得到足够重视,绝大多数高校对于教学秘书既没有岗前相关业务的培训,上岗后也没有进行定期的岗位培训。新进教学秘书业务学习只能通过前任秘书的经验传授和自身在工作过程中摸索,上岗后也基本上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进入岗位角色慢,没有系统地教学管理知识储备,也很难掌握教学管理规律。教学秘书普遍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学工作仍以经验型管理为主,管理工作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

4.工作中质量意识、创新能力不强

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秘书在整个教学环节的日常管理中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坚持严格的质量标准,以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为指挥棒,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和模式,积极探索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的新路子。然而当前高校教学秘书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管理侧重于对学院内的教学事务进行行政性事务管理,管理观念落后、管理职能不健全、管理效率低,缺乏结合学院人才培养特色的特色管理,已不能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宏观和微观环境变化的新要求。

教学秘书队伍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工作责任重等特点,教学计划制定、专业建设、排课、日常教学管理等每件事情都离不开教学秘书的参与。教学秘书是主管教学院长的直接助手,同时教学秘书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直接服务,因此教学秘书工作具有辅助性和服务性的特点,教学秘书工作的这些特性和性质决定了其工作成效具有隐蔽性,工作价值难以直接体现,教学秘书的付出与收获不等价。

(2)认识上的偏差。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受“重教学,轻管理”思想的影响,对教学秘书队伍的建设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错误认识,一是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对教学管理的专业性认识不足,认为教学管理是纯粹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在管理上只要求按章办事,不出教学事故就行,而不要求更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对教学秘书的使用上也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认为教学秘书只要把现有工作做好就行了,无需花精力培训其专业知识和能力。

(3)一是缺少合理的选聘制度和相应的岗位培训制度,目前高校没有真正对教学秘书岗位实行公开招聘,秘书队伍的专业、学历、知识结构极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二是职业发展空间小,职称和职位晋升困难,工作的投入与回报严重不平衡,导致有能力、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员往往会选择在教学、科研等其他领域发展。三是缺少科学规范的绩效管理体系,高校教学秘书人员配置随意性很大,造成教学秘书队伍之间、教学秘书与其他管理岗位之间的工作量极不平衡。教学秘书作为学校最基层的管理者,各项待遇都处于最低级别,严重影响到教学秘书的工作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四是缺乏有利的科研和创新环境。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大批懂得教育规律的专业人员来从事各项管理工作。教学秘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和中坚力量,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没有引起高校的重视。学校教学管理项目多集中在教学资源建设上,而少数涉及教学管理的科研项目大多集中在学校层面的宏观研究,直接落到教务处这种教学管理的直属职能部门,教学秘书鲜有机会参加与自己本职工作直接相关的教学管理项目研究,造成教学秘书队伍整体创新性不足。

三、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建设对策

1.实行“准入资格”聘用制度和定期培训制度提高教学秘书队伍整体素质

教学秘书工作有别于其他一般的行政工作,他们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其工作性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高校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到与师资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首先要从教学秘书聘用源头上把好素质关,学校要制定相关聘用制度,从学历、专业和知识结构上对引入人员有明确的要求。对于上岗后的教学秘书,学校除了安排有经验的秘书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外,还要对教学秘书实行定期岗位培训,有针对性的、多形式的促进教学秘书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能力素质。通过实行“准入资格”聘用制度和定期培训制度,提升教学秘书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理论素养,为高校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基础。

2.完善保障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建设,稳定教学秘书队伍

教学秘书具有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工作责任重等特点,学院要根据学生人数、专业个数、教学建设等具体情况,在教学秘书的人员配备上做到合理。通过合理的人员配备将教学秘书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维护教学秘书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有精力和时间提高自身素质和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学校还要发挥考核和竞争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将教学秘书工作成效与个人实际工作量和贡献结合起来,通过薪酬管理制度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实行教学秘书“能上能下”政策,对教学秘书职位分类,提升队伍层次,明确各岗位的性质、地位、作用、工作内容以及人员的任职资格,实行目标管理,将职位管理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其职称评定、晋级和评优的依据,使得教学管理者安心本职工作,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学管理人才,稳定教学秘书队伍。

3.创新院级本科教学管理模式,完善教学秘书职能,以提高其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为适应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要求,高校在管理体制上也要发生相应转变,实行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然而从学校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实施情况来看,二级学院作为人才培养的直接机构,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目前这种管理现状下教学秘书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很难得到提高。因此,学校要理顺学校与学院在教学管理上的权限和职责分工,健全学院教学管理职能。使得学院的教学管理不再依附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学院教学管理不仅仅是接收学校的管理任务对学院内的教学事务进行行政性事务管理,而是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宏观的指导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指挥棒,自成体系,能够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院级教学管理模式。学院在拥有教学管理最大限度的自主权的前提下,为学院教学一线管理人员开展教学管理研究提供有利的科研创新环境,鼓励教学秘书结合学院自身的学科、师资队伍、实践条件、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特色,在实践中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和模式,提高教学秘书的创新能力和职业成就感,促进高校教学秘书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篇11: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紧迫性

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不论在学历、职称,还是在专业、素质等方面,都比过去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中还存在角色定位不明、任务职责不清、专业素质不高、人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本文分析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实现途径.

作 者:张琪 史伟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辽宁,鞍山,114051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专业化   职业化  

相关专题 辅导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