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合作学习社会学释解论文

bluedream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bluedream”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合作学习社会学释解论文(共10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大学生合作学习社会学释解论文

大学生合作学习社会学释解论文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问卷调查采取无记名的方式,发放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45份,其中有效问卷239份,问卷有效率为97.55%。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完成,在此基础上,对4名本科生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和感受。

二、研究结论

1.大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的形成

合作学习小组的形成并不是一个简单随机的过程,而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复杂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合作学习小组的形成过程是各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合作学习小组由承担不同任务、扮演不同角色、处于不同地位的学生组成。大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承担的角色及相应的地位与其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户口、学习成绩、性格、人际交往能力等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承担组织者和主要参与者角色的学生,78.2%的父亲职业为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84.4%的为城市户口;同时,91.67%的小组组织者、82.7%的主要参与者很擅长或比较擅长人际交往。由此可以看出,家庭背景越好、社会地位越高,学习成绩越优异,人际交往能力越强和性格外向,为城镇户口的学生承担小组组织者、主要参与者角色的概率越大,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的地位越高。因此,在各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在合作学习的开始阶段,特别要求小组长应该由成绩优、能力强、威信高、人缘好的学生担当”。第二,合作学习小组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在对其他学生各方面素质认识基础之上的相互选择过程。学生在选择其他组员的过程中,更重视合作者的责任心、思维逻辑、性格组织领导能力,选择比例分别为72.4%、58.6%、57.7%、49.8%。班级中的学生以彼此间的日常交往经验为依据,对其他同学各方面的素质进行综合考量,在此基础之上,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的,选择成员与其建立起合作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人际关系较好的学生在小组形成前期就被优先选择;相反,能力较弱、综合素质较低、人际关系较差的学生则在小组形成后期或已经形成时被分配或被“无奈”地选择。第三,合作学习小组的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采取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学生群体中的过程。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小组的方式主要有积极组建、主动要求加入、被动要求加入、剩余后被分配四种。91.7%的小组组织者积极组建或主动要求加入合作学习小组;69%的主要参与者积极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或主动要求加入;61%的一般参与者被动要求加入或剩余后被分配;71.4%的剩余后被分配的学生为一般参与者。因此,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承担的角色与其参与方式有关。积极组建或主动要求加入的学生一般为小组组织者和主要参与者,被动要求加入或剩余后被分配的学生更多为一般参与者或非实质参与者。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合作学习小组的形成背后受着学生个体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学习成绩、性格、人际交往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个体之间进行相互选择,并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小组中来。

2.大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中的成员互动

小组成员互动是合作学习小组运行的核心环节,直接决定着合作学习的效果及其对小组成员的影响。探讨成员互动的目的、内容、形式、结果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合作学习小组的运行过程。第一,互动目的――目标与任务取向。“一切合作性学习开始于一个互相共享的小组目标。”合作学习小组的任务一般为老师安排,其成果与小组和个人的成绩考核相挂钩,而最终的合作学习成果很大程度上与小组成员设置的目标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学生为完成老师的任务,顺利通过老师的评价,“不得不”从原来松散的个体状态结合成一个小组集体的形式,设置彼此认同的学习目标而共同为之努力。合作学习小组整个运行过程都以这个目标为导向,具体来说,小组成员的互动内容以任务为中心、互动形式为实现目标的载体、互动成果体现和达成目标。第二,互动内容――合作任务与闲谈。在互动过程中,组员主要围绕合作学习的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活动,合作的任务成为小组互动的主体部分,也对小组成员的互动起到维系作用。合作任务往往是促成小组成员合作互动的直接压力,其完成进度与合作学习小组的形成、互动、解散等状态相一致。合作任务是小组互动中应然的主题,但也存在游离于合作主题之外的闲谈。以面对面直接讨论为例,观察发现,这些闲谈主要是合作主题中某个“兴奋点”的延伸。在闲谈时,整个气氛都比较活跃和轻松,而小组成员似乎更享受这种闲谈。闲谈持续一段时间后,一般是组长为了完成讨论的任务,提高讨论的效率,会把小组成员从闲谈中“拖”回到现实的讨论主题中来。第三,互动形式――对话与话语权的体现。“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对话是与权利紧密相连的。对话这一形式本身就存在着对交往双方的限制,存在着一种内在的不平等。”“在合作学习开展过程中往往只是一部分学生在积极地参与整个过程,有少数小组成员则完全成了听众。他们都直接地从其他成员那里获取完成学习任务的信息,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更不要说发表自己的意见。渐渐的,这部分学生成了小组中的‘沉默者’。经过分析发现,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在学习有困难或者是在性格上很内向。”观察得出,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承担不同角色,处于不同地位的成员具有不同的话语权,并体现出不同的话语特征。组长在与组员进行对话时处于一种“话语权威”的位置,他统筹安排着所有的事务,有权力去要求其他组员必须完成某事,其话语通常是指令式的。其他组员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接受组长安排的任务并按要求完成,其话语通常体现出服从式的特征。第四,互动结果――分工与成果的产生。合作学习初期,小组成员互动的直接结果是分工,确定每个组员应该负责的任务。不管是组长直接分配还是组员自主选择,任务分工都体现着“能力匹配”的原则。组长会把任务交给适合它的组员做,而组员会选“感觉跟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的”任务。合作学习中期,每个小组成员与自己任务相近的组员进行沟通,做好自己负责的部分。合作学习后期,组长汇总所有组员完成的内容,总结整理成一个完整的文本或PPT,作为合作学习的最终成果。因此,合作学习成果的产生,是一个从组长分配到组员加工,再到组长整合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合作学习小组中的成员为了完成合作任务而进行互动,彼此交换着资源,却拥有不同的权力。合作成果的产生是小组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但由于承担任务、扮演角色的不同,学生个体对整个合作学习的成果有着不同的贡献。

3.大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的运行特征及其影响

合作学习小组的整个运行过程表现出一定的特征,并对其成员的态度、情感、知识与能力发展等方面产生特定的影响。第一,模式化。合作学习小组的运行过程及学生个体在小组中的角色与责任都体现出模式化的倾向,影响着合作学习的效果和小组成员的发展。首先,整个合作学习过程就是确定目标―任务分工―汇总整合―展示汇报的过程。这一点似乎无可非议,但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这一过程在多大程度上真正体现了合作学习。约翰逊兄弟认为,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法,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个人责任等要素不可缺少。然而大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体现以上要素,并不能真正实现“合作”。被访者说道:“我觉得合作学习小组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首先是老师下达任务,然后组长分工,汇总分工后的内容,汇总后汇报,而不存在合作的意义了。合作被机械的分工取代了,分工后就没有合作了,就这种感觉。“可以看出,合作学习小组已成为一种形式,成员之间缺乏积极的互赖,而只是被迫承担了个人责任。社会互赖理论认为,在缺乏互赖的情况下,个人之间彼此便不会有互动,个人都是独立工作而不受干扰。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合作学习小组已经丧失了其原有的通过组员之间的密切交流、充分互动而达到思想碰撞的载体功能,而成为合作意义缺失、学生个体机械集合的组织。这既不利于合作学习应有效果的达成,也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其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由于其背景、能力、个性差异,其在小组中扮演的角色与承担的任务都显示出一种固定的格局。关于这一点,被访者深有感触,说道:“虽然每个人都完成了自己负责的工作,但活跃的还是那么几个人,不活跃的还是那些,基本上有一个固定的格局。“由于之前在大一大二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大三再组建小组的时候,大家就默认我为组长了。”每个人因其已有的知识、能力等在不同的合作学习机会中有着相同的位置,即总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几乎没有机会去尝试新鲜的任务。长此以往,学生虽然在某个方面能力比较突出,但却不能很好地均衡发展。而成员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固定的模式和格局,对它所带来的影响习以为常或不以为然。第二,关系化。关系影响着合作学习小组从形成到互动的全过程。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以一个固定的关系圈为核心,就大学生而言,“首先从自己身边开始,以与自身的.空间距离远近来定位和建构其关系网络”。大学生合作学习小组本质上是一个以组长为核心,一圈圈向外扩散的圈子。圈子内是与组长关系好的舍友、同性朋友或少许异性朋友,圈子外则是与核心成员关系较弱,只存在工具性关系的普通同学。小组中的圈子内部成员形成一种固定的合作关系,而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则与核心圈子保持着一种不稳定的合作关系,处于一种边缘地位。被访者在谈到合作小组形成时说道:“就是一起关系好的,很顺其自然就在一起了。再叫几个人,就形成了一个小组。”我们在组建合作小组的时候碍于人情和面子会选择我们内部的人员,在小组外你就会有一种被排斥的感觉,所以我们经常就会固定的那几个人,再会加几个人。关于关系对于合作学习的影响,被访者说道:“关系好可能合作的效果会更好一点。因为关系好的话会好说话一点,有意见、建议、想法都可以很随意地说出来。如果说和不太熟悉的人合作的话,有时候你只是对要做的任务有啥意见,但你害怕会对人家负责的工作或者任务有干扰。会有点遮掩或提防的感觉,没有跟关系好一点的在一起舒服。”从中可以看出,圈子内的成员对整个合作小组更有归属感,在互动过程中游刃有余,而圈子之外的成员基本上处于一种游离、被排斥的状态,对小组很难形成归属感和亲密感。第三,层级化。合作学习对在合作小组中承担不同角色,处于不同地位的成员具有不同的影响。组长负责组织、统筹所有的工作,积极参与者承担大部分的任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垄断”着合作学习的重要资源,包括知识的搜集与整理、讨论过程中的发言、合作成果的汇报等机会,这都有利于他们知识的扩展,表达与沟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的提升。对于一般参与者而言,他们只能是一小部分任务的承担者,“默默地”为合作学习成果做出自己的贡献。对于那些不付出而只享受合作学习成果的小组成员而言,他们几乎不承担任何任务,只是名义上的参与,实质上却没有任何收获。由于个人综合素质、能力和态度等的差异,合作学习对在小组中处于不同层级的成员发展产生着层级化的影响,其结果必然使差异更大化。总之,大学生合作学习小组运行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模式化、关系化、层级化特征对小组中扮演不同角色、处于不同地位的成员的意识、情感、知识、能力各个方面产生了差异化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不平等性。

三、讨论

大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作为大学生群体活动形态之一,虽然表面上体现了自主参与、共同发展的原则,然而其背后却呈现出结构化的特征,表现出强烈的层次性、差异性与不平等性。首先,大学生个体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的生存状态是大学生在合作学习场景中自觉运用并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社会文化资本的结果。学生个体的先赋性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的生存状态,合作学习小组的运行又使学生个体的先赋性条件得以体现,并使由先赋性条件衍生的诸如能力、知识等自致性条件得以优化。进一步来说,家庭背景越好的学生也相应地具有越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成绩等,这使由先赋性因素导致的不平等在“能者任之”的表面下获得合理性的存在。它强化了优势群体的认可标准,并促进了小组组织者等学生精英的产生。因此,合作学习小组本身就是一个蕴含着深刻的不平等的结构化组织。当小组成员对合作学习小组的结构习以为常,主动认可或被动接受其运行规则,合作学习小组就会保持着结构化地运行。其次,大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基于“关系化”圈子形成的生生互动,不仅导致小组之间对资源的拥有产生差异,形成优势资源聚集的可能,而且小组成员之间关系的亲疏也使小组内部成员角色扮演产生巨大的差异。这进一步加剧了由于小组成员对资源的掌控与驾驭能力不同而导致的“模式化合作”,使合作学习形成一种“成员扮演固定角色,承担固定职责”的“固定格局”,使合作学习演变为只是在固定格局下“演练、巩固”式地发展自身已有的能力。格局的形成即意味着合作的瓦解,那么合作学习所追求的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成为一种不可能,对不同层级成员影响的“层级化”的出现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同时,大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可能为大学生“抱团”的不良现象提供生存空间,并导致“圈内人”意识的滋生。这种圈内外的边界不利于大学生之间的良性交往,也会影响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五结束语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被普遍认可和应用的教育模式,应促进所有学生的均衡发展,不因学生个体的家庭背景等先赋性因素有所差异。虽然学生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先赋性因素无法改变,也无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地实现平等与公平,但仍然可以通过努力改善既有的现状。为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应主动干预合作学习小组的形成方式和互动过程,并审视、反思基于合作学习成果对学生评价的合理性,探索更加合理、有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与考核方式。在小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学生也应消除对于“既有现实”的习以为常的状态,认识到合作学习小组应有的功能,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在完成合作任务的同时努力促进自身各种能力的提升,发挥合作学习真正的意义。

篇2:三国演义的创作释解论文

三国演义的创作释解论文

1书中人物语言与书中描写不一致

第九卷第九则至第十卷第八则,刘备始终没有直接参与赤壁之战,都是谋士、武将做的,自己坐镇樊口等候胜利的消息。然而地十四卷第一则却说关羽单刀赴会时,拒绝将三郡交给鲁肃的理由是“乌林之役左将军亲冒矢石戮力破敌,岂得徒劳,而无一块土地相资,而足下欲来收地耶”。“乌林之役即赤壁之战”,“左将军即刘备”。关羽明知刘备没有参战,可却当着鲁肃的面撒谎?当然不是,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刘备确曾与周瑜、程普等一起参加赤壁之战。所以关羽的话句句属实,但《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只是来自民间创作,将刘备排除于战场之外。罗贯中时而吸收民间口头创作,时而复述史书,弄的驴唇不对马嘴,使得关羽蒙受撒谎的嫌疑。此些例子还有,比如:三气周瑜之后杀死陈矫,后来陈矫又活了过来。还有马超为父报仇起兵反操,而杨阜却说他背父忘君。综上所述,《三国演义》的第一种成分与另外两种成分之间没有融合为一个整体,罗贯中在进行摘录、复述或改编时,往往兼收并蓄,因而第二和第三种成分的内部也不一致,这就使《三国演义》的内容呈现出异常复杂的状态。

2罗贯中的编辑思想前后不一致

孙坚对汉朝忠心耿耿,冒死围攻董卓,却因为在洛阳宫中得到传国玉玺而企图自立,这前后衔接太过突兀,转变得不自然。刘备在投降袁绍之时,只为自己安危联合袁绍对抗曹操,使得袁绍向曹操开战导致袁绍灭亡。刘备本以忠厚著称,可竟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让袁绍冒险。罗贯中只顾加强故事情节的连贯性,无意中对刘备的形象造成了损害。而且本书的中心思想是拥刘反曹的,这些在书中多处体现。比如:许田射猎、三勘吉平、赤壁之战等等。但是也有许多赞曹的画面描写。比如:官渡之战、仓亭之战、乌桓之战。这就造成了曹操人物描写的不一致性,容易误导读者。在马超为父报仇的场景描写中,马超杀的曹操割须断袍,是为了同情马超。但是在冀城之战却写了马超是一个残暴和有勇无谋的人。罗贯中只引来了故事,却没有因为故事思想倾向不同而改变。《三国演义》还引用了大量的历史传说,比如曹操杀吕伯奢、糜竺家起火、孙策怒斩于吉、望梅止渴、马跳檀溪、左慈、绝妙好辞、曹操梦中杀近侍、曹植七步诗、八阵图石伏陆逊、空城计、死诸葛走生仲达。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这些历史传说有的加以删改,有的直接引用,引起广大群众浓烈的兴趣。《三国演义》所吸收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曲艺,构成了这部小说的精华和核心,这些超过了小说总体的一半以上;另一方面,《三国演义》直接取材于历史的部分篇幅较小,艺术水平较低,在书中只起辅助作用。这样,如果把《三国演义》说成罗贯中的个人艺术创造,显然不够妥当。实际上这部小说乃是群众创作与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产物,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部分仍然保持着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和流传变异性,乃是无数民间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篇3:高中语文中文言文释解论文

高中语文中文言文释解论文

从字词的角度来说,同命可以理解为“同样的命运”,那如果是和敌人有同样的命运,就是和敌人拼命的意思,如果是和沛公有同样的命运,那就是和沛公同生共死的意思。持“同生死、共命运”说的论者还举了许多“同命”是“同生死、共命运”之意的古文用例,如《三国志蜀书马超传》“密书请降”,裴松之注引《典略》说“‘超捶胸吐血曰:阖门百口,一旦同命。”因为有这些较为丰富的用例作为支撑,故而这种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但是笔者认为这些材料也并不能充分证明此句的意思就是“与沛公同生共死”,因为如果“之”指的是刘邦的话,樊哙作为下属为何不说“与公同命”或使用其他敬称呢?因此,笔者认为两种解释都有存在的空间,也都有否定的理由。教材摒弃以往专取一端的做法,实为稳妥之举。然而,教材中也有一些注释不太合适的地方,以下将一一例举。《廉颇蔺相如列传》对“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的“嘻”注释为“苦笑声”。笔者认为这是不符语境的。蔺相如让秦王斋戒五日再接受和氏璧,但是他却趁此机会偷偷让使者送回了和氏璧,这种骗局被他亲自揭开之后,秦王和君臣知道被戏弄了,他们会不怒反而相互苦笑吗?未免不合常理。果然,从后文看,“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可见,蔺相如当时的做法确实是惹怒了众人,因此这个“苦笑”的解释也与后文不符。

那么,到底该如何解释“嘻”呢?笔者查阅众多资料,发现对此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本教材所持的“苦笑”观,理由就是后文表明秦王确实对蔺相如无可奈何,加上“嘻”前又有“相视”作状语修饰,此处就解释为“苦笑”了;一种是据《史记索隐》的观点,解释为“惊而怒之辞也”,这方面的用例有很多,《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噫嘻,亦太甚矣”,司马贞《史记索隐》对此释义:“嘻者,惊恨之声”,《汉语大字典》对“嘻”字的解释中也有“表示忿怒”的条目,并在此字条下举例“《吕氏春秋行论》:庄王方削袂,闻之曰:‘嘻’,投袂而起。高诱注:嘻,怒貌也。”两种解释都有各自的道理,这种差别其实可以用“直译”和“意译”来解释。直译是比较严格的按照原文逐字逐句的翻译,意译则主要根据原文的文意来翻译,它并不要求逐字逐句对应,对于文言文的翻译,我们应该以直译为主,只有在直译讲得不顺口的情况下,才辅之以意译,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笔者分析认为,教材的解释其实是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并且它还没能使文意变得通顺流畅,那么直译是不是讲不通呢?按照直译,译成“秦王和大臣互相看看,发出又惊又怒的声音”的话,这是非常符合当时的语境的。蔺相如说出真相之后,秦王和君臣进行了视觉和心理的交流,“互相看着对方”,体现了君臣思维的一致,然后表达出各自的惊怒之情,这于情于理都是非常正常的,也与后文的“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相一致。这样的解释避免了这种意译式解释的牵强。故而,笔者认为此处的“嘻”应该解释为“发出又惊又怒的声音”。此外,关于读音,笔者也发现了一处错讹。《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的“长”的注音是“cháng”,释义为“高”,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不太准确。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长”有三个注音,分别是“cháng”、“zhng”、“zhàng”,不同的.读音配对不同的意思,在释为“cháng”时,它是一个名词、副词、形容词,表“长处、长度、经常、长”等,课本注释显然取了它作名词时“长度”的含义,在释为“zhng”时,它有一个动词性的含义——“成长、增长”,还引用了如下的用例,“《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笔者认为“求木之长者”与“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的句子结构十分类似,因此,“长”也可以看成是“增长、成长”之义而用“之”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过比较而言,笔者认为“成长”比“增长”更合适些,因为按照常理而言,“固其根本”只能保证树木的存活而不能保证其一定可以长高,比如说有的树到了一定高度就不会再长高了。带入语境当中,“成长”义又最好能用“生长”来意译,因为树木并非人类。比较而言“希望树木生长的人”难道不比比“希求树木的高度”来得顺口吗?这样的解释不仅符合语言表达习惯,也更符合常理。按照择其最优的原则,笔者认为此处的“长”应该释音为“zhng”,释义为“生长”。本文来自于《文学教育》杂志。文学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除此之外,还有一处解释,虽没有错误,但笔者认为还有完善的必要。《谏太宗十思疏》对“怨不在大,可畏惟人”的注释是“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民众”。这样的解释,听起来好像是对的,但是因其过于简省,读者却不好弄懂它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这属于“注不到位”的情况。“怨不在大”语出《尚书康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孔颖达疏:“人之怨不在事大,或由小事而起,亦不恒在事小,因小至大。”本文中,“怨不在大”紧承上文“貌恭而不心服”而来,意思是说凡是能招致臣民怨恨的事无论大小都不能做。“可畏惟人”就是“可畏惟民”,因避讳而当作“人”,此句承上文“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即得志,则纵情以傲物”,意思是强调民众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在直译不能完整地表达意思的情况下,有必要通过意译对其进行增补,因此全句当做“不论事情大小,凡能招致臣民怨恨的都不能做,如果人民有了怨恨,那是最可怕的。这是意译与直译相结合的情况。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比课本的解释要通顺、得当得多。总体而言,本册教材的注释做到了准确、简明、稳妥,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得很好,但也不免有有少许疏漏和失误之处,还有一些注释虽无大的错讹,却似乎未能尽善尽美,以上只是笔者一些粗浅的意见,鄙陋之处,请多指正。

篇4:对于国内石油价值链情况释解论文

对于国内石油价值链情况释解论文

炼油与化工业务价值链

炼化业务是提高石油企业价值的重要领域。从地下开采出来的石油一般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必须进行加工处理后才能发挥其巨大的作用。石油的加工处理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基本层次的石油炼制,即通过对原油进行炼制加工,生产出符合使用标准的多种油品及其基本有机原料,比如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燃料油、沥青、石蜡等;二是深层次的石油化工,即通过对石油的深加工,可以直接生产出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乙炔和蔡等一级有机化工原料。在这些原料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制造醇、醛、酮、酸、胺等40多种有机基本原料。这些有机原料通过一系列的有机合成过程,就可以得到各种需要的化工产品。目前,从大类上分,石油化工产品主要包括三大合成材料(即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和合成化肥,另外还有染料、农药、医药等,具体产品达到上万种。石油炼化业属于加工制造业范畴,与上、中游业务有显着的不同,它具备集中的成套加工设备和流程,产品品种多样化、精细化,并直接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近年来,环境和资源问题已成为推动世界炼油技术发展最主要的动力,生产清洁燃料以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和燃料规格的要求已成为世界炼油业共同面临的课题。

销售业务价值链

市场是石油产业生产经营的终点,市场营销业务就是把石油及其产品销售到市场上的活动过程。其中,原油销售比较简单,一般采取企业之间直接签订长期合同的方式,商务谈判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合同价格、定货量、输运方式、到货地和时间等方面。成品油销售则环节比较多,既有多级批发又有零售业务,特别是加油站的.终端销售还比较复杂,竞争也较为激烈。因此,成品油销售需要加强销售渠道、配送网络及终端市场建设,着力扩大销售量,提高占有率。石化产品基本属于市场竞争性产品,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竞争性营销模式组织销售业务活动。基于石油产品销售业务的复杂性,国内外的大型综合性石油公司大多采取事业部的方式组织市场营销业务。

工程服务业务价值链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战争的愈演愈烈,石油行业的危机意识不断增强,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国际油气业务,通过在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油气投资和提供油气田工程技术服务,分散投资、分散风险、占领重要的战略资源,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企业的最终价值增值迈出了崭新的步伐。工程主要包括:地球物理勘探、钻井工程、测井和录井、井下作业;工程技术服务是中国石油综合一体化优势的关键环节和油气核心业务的重要保障。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二维地震、钻井进尺、井下作业等工作量大幅增长,特殊工艺井技术应用规模不断扩大。以石油钻井工程为例,石油钻井工程是进行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主要环节和手段,从寻找石油到生产石油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钻井。在油田生产中,钻一条通道到地下的油藏,使油藏中的原油通过这个通道流到地面来,需要多个工艺过程的组合。石油勘探开发包括探井、钻井、测井、固井、井下作业等多个生产过程,其成本占采油成本的70%以上,而钻井工程又是其中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一口井的投资往往耗费几百万元、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在勘探开发的总投资中占到50%~80%。特别是随着全球90%的油田进入成熟期,老区产量下降,勘探开发重点不得不向深海、边远地区、油区深层、复杂结构、非常规产区等领域转移,钻井成本越来越高。因此,研究和发展先进适用的钻井技术是国内外大石油公司降低勘探开发成本的重要举措。如定向井、水平井、丛式井、欠平衡钻井,特别是海上钻井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对世界石油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随着钻井、固井、测井、录井等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业务技术含量的增大,完全可以将其纳入到高科技产业之列。工程建设主要包括:油气田地面建设、炼油化工建设、管道及储罐建设、海洋工程。通过为石油企业内上、中、下游各个公司以及海外业务公司提供油气田地面建设、炼油化工、长输管道与储罐等专业领域的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和监理等辅助服务,参与到石油企业价值链流程中的各个环节,通过提供优良的辅助服务,参与价值链的创造过程,从而辅助实现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增值。以油田地面工程建设为例,这是完善油田开发系统、使油田开发进入正常生产阶段的重要生产环节。石油、天然气从几千米深的地下采出地面,高温高压,开采工艺复杂,开发井产出油气以后,还必须经过严密的封闭系统处理后外输到石油、天然气加工企业。为此,在钻井的同时,还要建设齐全配套的采油工艺设施和技术装备,包括建设联合站、转油站、输油输气系统、采油装备,等等。石油装备制造业务是中国石油主营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石油集团拥有37家石油和石化装备制造企业,涵盖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储运、炼油和石油化工等各个领域,产品包括石油勘探仪器、石油钻采设备及配件、石油输送螺旋焊管、直缝焊管、石油专用管材、钢丝绳、物探设备及测井仪器、柴油机及气体发动机、电机、石油化工装置和设备等。

其他业务

除上述主要业务流程外,石油企业将触角延伸到包括金融贸易、矿区服务、商旅服务等各色服务行业中,一方面为内部石油员工提供优良的后勤服务,为石油员工的工作与生活提供优良的后勤保障,如:供水、供电、通讯、机械修理、运输等生产服务是油田日常生产可靠的后勤保障。油田远离城市,为了生产需要,还建立了供水、供电配套系统,通讯、机修、机械加工、运输等系统;另一方面通过参与金融贸易,涉及资金管理、金融保险等领域,通过全资子公司―――中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中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为本集团以及外部公司进行资产重组、股本融资、收购兼并以及股权的投资、管理、处置提供相应的服务等,从而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价值的再创造。综上所述,中石油的主要价值链可做如下描述:勘探―――钻井(测井、油建、录井、井下作业、筑路、供水、供电、通讯)―――采油(机械加工、物资供应)―――油气集输(销售)。每个环节都是石油企业必不可少的,对他们之间的价值链进行管理最终为石油企业带来了增值,完成了石油企业生产的目的。其中,勘探单位是石油企业生产价值链上的基础和条件,采油采气生产单位是油田生产价值链上的承担者和操作者,油气产品的集输单位是油田生产成果转化为价值的操作者和承担者,这三者在油田生产经营中密不可分,其他单位都是油田生产价值增值的间接贡献者。

篇5: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释解论文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释解论文

一、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般形式:ax2+bx+c<0,或ax2+bx+c>0(a>0),其中a、b、c为常数。要求不等式的解集,就需要前面所讲的方程和函数的相关知识,利用方程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任何一元二次不等式经过变形都可以化成两种“一般式”之一,当a<0时,将不等式乘-1就化成了“a>0”。要注意的是不等式的解集为φ、R或弄某个区间,由△=b2-4ac与0的大小确定。不要死记书上的解集表,要抓住对应的二次方程的“根”和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来活记活用,在对应方程有根的情况下可总结为:大于取两边,小于取中间,向学生解释清楚两边和中间的所指。

二、三者的关系

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函数的联系是:若一元二次函数y=ax2+bx+c(a、b、c为常数,a≠0)的图象是抛物线L,则不等式ax2+bx+c>0(a>0),ax2+bx+c<0(a>0)的解集分别是抛物线L在x轴上方,在x轴下方的点的横坐标x的集合;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b、c为常数,a≠0)的根就是抛物线L与x轴的公共点的横坐标。

三、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和积极认知。新旧知识的衔接,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是学生复习旧知识,接收新知识必要过程,设计合理有效的衔接教学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必要的。

(一)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前面已提到教科书对“三个二次”的设计已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尊重教科书的编排体系,即由一元二次方程到一元二次函数再到一元二次不等式,最后反馈应用。

(二)教学过程必须在知识的浅层(即基础知识)发展逐步提高这里有一个认知规律的差异问题,即作为教师必须承认教师的认知规律,学识水平与学生差异是巨大的。教师认为简单的问题学生不一定简单。就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来说,很少有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图像在X轴上方,则Y>0,图像在X轴下方,则Y<0,图像与X轴相交,则Y=0因为这个问题,对教师来说,根本不成问题,但对初中生甚至部分高中生来说,或许就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对某些学生甚至无法逾越。因此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考虑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并注意在知识的“浅层”挖掘和发展。

(三)教学实践活动应让绝大部分学生均能参与教学活动更应关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设计要使绝大部分学生投入。如学生解有两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应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时,如果学生连分解因式、十字相乘法、求根公式都还没有熟练掌握,就让学生解含参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这是显然不符合规律,这样的设计,无疑是教师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学生学习上的障碍。对于特优学生和特差学生,因材施教作为整体教学的弥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四)教学过程不应太过拘泥于课时的限制教师往往受到学时的限制,总想在几个课时内完成教学内容。因此内容安排的很多,往往一个课时有几个重点和几个相应的难点,学生学起来特别吃力。其实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逐步递进的过程,学生由接受新知识到熟悉知识,再到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最后反馈,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是一个重复学习的过程。教师不能急功近利。若一个课时能完成一个内容,掌握一个知识,就应该是成功的。所以教学实践活动中应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不受相应课时的限制,随时进行反馈学习。只要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衔接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衔接教育并非仅有本文所探讨的“三个二次”问题,在整个中学数学教学中。还有许多,如学科间的衔接、年级间的衔接等,搞好衔接教育就像水到渠成一样。因此,要求高中数学教师钻研教材,对整个中学数学教学体系非常熟悉。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地把握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时间,有效地驾驭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篇6:经济管理综合教育方式释解论文

经济管理综合教育方式释解论文

为了提供更加接近真实的企业经营环境,实验的市场环境建设应尽可能涵盖现实市场环境中的各种机构和角色。同时,在实验的物理环境搭建方面也应尽可能的仿真真实的企业办公室或政府机构的办事大厅等,设置相应的实验场景,力求让学生有置身于实际企业和市场环境中的体验感,使其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体,激发其创新创业的意识,提高其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业务处理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角色和任务设定。

仿真综合实验的市场环境中包含多个主体,不同的实验主体具有不同的市场功能。本实验将不同实验主体的市场功能划分为不同的角色岗位,并按照各个岗位的实际业务流程设计实验项目,主要包括培训型实验项目、学习型实验项目、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验项目和交互性实验项目等。参与实验的学生将按照专业背景、个性特点等,通过人员招聘或人力资源分配在不同的岗位上,履行相应的岗位职能。

教师则可根据实验安排和进度推动岗位间角色互换和岗位流动等,以激励学生主动运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项目任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其适应职业环境的能力。设计业务关系结构。除了最大限度地仿真生产制造企业核心的制造流程,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生产流程的细节,仿真综合实验还要对企业整体经营的全过程进行模拟实训,让学生充分了解和熟悉企业经营全过程中企业内部各相关部门和外部参与方的作用。

其中包括,企业内部的生产、采购、销售、财务、仓储、行政、人力资源、营销等各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流程、协同关系等;不同行业企业间及行业内企业间的业务竞争关系;以及企业各相关部门与对外各对应业务单位之间的业务关系及具体操作流程。

建立交互信息平台。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必备的生存能力,信息的交会互通简化了企业的'业务结构,提高了企业的运转效率。因此,除了必要的手工操作之外,搭建信息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互通和与外部服务机构的信息互联。

实现业务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相互贯通,将有助于提高学生信息化操作的技能。不仅如此,信息平台当中还包含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评价等模块内容,方便教师进行实验设计及实验过程监控,提高实验效率。

仿真综合实验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岗位训练,通过知识的应用和反馈,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经营的市场环境和全过程,培养其综合创新能力。因而,在教学组织方面,力求通过学科背景的搭配和角色互换实现知识的交叉和综合。

篇7:早稻产量及氮肥利用释解论文

早稻产量及氮肥利用释解论文

1不同施氮量对超级早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不同施氮量对超级早稻产量的影响较大。由表1可知,当施氮用量低于195kg/hm2时,稻谷产量随施氮的增加而提高,当施氮量为195kg/hm2时,稻谷产量达到一个最高值,再增加施氮量时,稻谷产量降低,2个品种趋势一致‘;新丰优22’的产量与N0相比,N1提高了81.29%,N2提高了86.13%,N3提高了97.03%,N4提高了120.86%,N5提高了116.82%;N4、N5处理的产量间无显着差异,N4、N5的产量与N3和N2、N1达显着水平。‘金优458’的产量与N0相比,N1提高了104.65%,N2提高了120.17%,N3提高了133.10%,N4提高了145.34%,N5提高了139.66%;N3、N4、N5处理的产量间无显着差异,N2、N1差异达显着水平。氮肥对‘金优458’的增产效果大于‘新丰优22’,2个品种在各处理之间均是N1增产幅度最大,‘新丰优22’N1比N0增产81.29%,而最高产量的N4与N1相比增幅仅为21.83%,‘金优458’N1比N0增产104.65%,而最高产量的N4与N1相比增幅仅为19.88%,说明低水平的氮能明显促进超级稻产量的提高,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增产效果越来越不明显,甚至出现负作用。在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每穗粒数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也有增加的趋势,至N4最高然后下降;结实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千粒重变化不大。

2不同施氮量对超级早稻不同器官含氮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施氮水平下,抽穗期的叶片含氮量高于茎鞘的含氮量,成熟期籽粒的含氮量高于植株的,抽穗后叶片中的光合产物和氮大量向生殖器官转移,叶片含氮量下降很快,2个品种趋势一致。在抽穗期‘,新丰优22’的叶片和茎鞘的含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含氮量与施氮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叶片r=0.9695**,茎鞘r=0.9421**);‘金优458’叶片和茎鞘的含氮量也与施氮量呈显着正相关(叶片r=0.7793*,茎鞘r=0.7846*)‘,金优458’叶鞘的含氮量6个处理平均1.1162,明显高于‘新丰优22’的0.7997。在成熟期,稻谷和稻草的氮含量也有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稻谷增加的趋势明显,但增加的幅度很小,稻草的规律性不是很明显,说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向稻谷中转移的氮也随之增加。

3不同施氮量对超级早稻氮素吸收的影响

氮肥施用量对双季超级早稻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有明显的影响(表3),抽穗期2个品种茎鞘的氮累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叶片除‘金优458’的N5处理比N4稍低外,其他处理也是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成熟期稻谷中氮素累积量在195kg/hm2以下的各处理,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继续增加氮素累积量下降;抽穗前氮素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明显增加‘,新丰优22’略高于‘金优458’,而抽穗后氮素累积量因品种而异,‘金优458’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至N3最高‘,新丰优22’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但抽穗前后氮素累积比例有明显的规律,抽穗前氮素累积比例随施氮量的增加有明显增加的趋势,2个品种氮素累积比例均与施氮量呈极显着正相关(‘新丰优22’r=0.9661**,‘金优458’r=0.9231**),抽穗后氮素累积比例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说明过量施氮,抽穗前群体过大,无效群体过高,后期吸氮不够,而严重缺氮又会导致群体过小,虽然抽穗后吸收和转移的氮明显增加,但总产很低,适量施用氮肥保证抽穗前达到合适的群体,并提高抽穗后的氮素累积量和累积比例。

4不同施氮量对超级早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氮素吸收量除‘金优458’N5

N4>N2>N3>N5;氮肥表观利用率‘新丰优22’为N4>N3>N1>N5>N2,‘金优458’为N3>N4>N1>N2>N5,说明氮肥过高或过低氮肥回收率均较低,适量的氮能提高氮肥回收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吸收量增加,但单位施氮量生产的籽粒产量和单位施氮量增加的籽粒产量均降低。如果单从籽粒产量来看,2个品种均是N4最佳,即195kg/hm2,如果兼顾籽粒产量和氮肥回收利用效率全面考虑170kg/hm2,既能达到较高产量水平,又能达到较高的回收效率,降低施用氮肥对环境带来的压力。

5小结与讨论

目前生产上采用的超级杂交水稻品种一般植株相对较高,耐肥抗倒性增强,农民为获得高产施用更多的氮肥,氮肥的过量施用和较低的.利用效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进一步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和减少氮肥施用量对保护环境和提高种稻经济效益都有重要意义。张均华等[13]研究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农田适宜施氮量表明水稻施氮量超过225kg/hm2,产量增加不显着。宋桂云等[14]研究表明超级稻品种‘沈农265’尿素施用量达562.5kg/hm2(折合纯氮258.75kg/hm2)时产量最高,这些都是一季稻,对双季稻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曾勇军等[15]研究表明,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超级早稻品种‘淦鑫203’和超级晚稻品种‘淦鑫688’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80kg/hm2和232.5kg/hm2。本试验表明,在一定施氮量范围内,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笔者研究中的试验条件下,当施氮量为0~195kg/hm2时稻谷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超过195kg/hm2时,稻谷产量逐渐下降,穗数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结实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适当增施氮肥还可提高籽粒和稻草氮含量以及籽粒和稻草中氮素的积累量,抽穗前氮素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明显增加,而抽穗后氮素累积量因品种而异,‘金优458’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至N3最高,继续增施氮肥,氮素积累量下降。抽穗前氮素累积比例随施氮量的增加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抽穗后氮素累积比例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这些结果与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笔者的研究还表明,施氮量是影响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说明降低氮肥施用量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之一,但施氮量低,水稻产量降低,所以在实际生产中必须同时兼顾二者,因此,综合考虑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该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70~195kg/hm2是比较适宜的。

篇8:小学数学生活化的释解论文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释解论文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趋势的实现

1.教学过程生活化

在小学数学中,应该对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充分重视。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可以获取相应知识,同时还可获取相关情感体验。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而言,学习过程生活化是必要举措,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知识构建生动而具体的体验情境,倡导学生根据自身知识对情境进行理解,对其中的数学知识进行挖掘,促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对生活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关联性的理解。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封闭性很强,教师往往对于课本数学问题较为重视,多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往往缺乏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应当借助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帮助学生对生活中相关数学问题加以发现并解决,使之形成主动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良好习惯。

2.教学方式生活化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方式一般都是直接灌输或强硬说教,从数学学习到数学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多的是对诸多原理、公式、结论或基本概念死记硬背,属于机械记忆与模仿学习。在这一教学方式下,学生虽然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学习,但是往往很难取得预期效果,也更容易引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厌倦情绪,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大幅度降低。数学教学不仅是要给学生教授数学知识,还要给学生创造充足的学习交流及数学活动空间,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探索,在此过程中对数学技能及数学知识进行准确把握与理解。这一教学理念为数学教学方向指明了道路,也就是要将教学方式、教学策略进行生活化建设,促进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的有机融合。

教学方式生活化建设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转变为数学问题。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将具体生活问题编成有趣而生动的数学应用题,激发学生主动挖掘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兴趣。

(2)在基本概念教学中运用实物观察手段,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3)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相关数据收集,完成学习信息的.积累工作。

(4)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帮助学生对数量关系进行准确理解。

3.教学内容生活化

加强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使课程内容更为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认同感的提升,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产生和维持。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以实际生活为根源,不断对生活中趣味性数学现象加以捕获,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使教学内容摆脱传统的枯燥性及抽象性,转变成小学生更易接受、可以直接听到与接触的内容,促使小学生可以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在实际运用中,教师可以利用导入式教学方法,将小学生引入到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曾言,只有通过生活运用,教育才能发挥其作用,同时也才能形成教育。数学知识本身就是从生活而来,其最终归宿也是为生活服务。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是教学工作的根本趋势,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从教育意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各方面出发,培养自身及学生的生活化意识,使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篇9:大学生自我调节在体育教学中的释解论文

大学生自我调节在体育教学中的释解论文

一、对学生面对学习结果的态度造成的影响

在学生的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觉比较低,在没有完成规定任务时,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推卸责任,会把外界因素和自己的失败联系起来,而学生的自我效能较高,在进行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会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所有的动作技能,当取得不太良好的学习结果时,会认为是自身的努力程度不够,当取得比较好的学校结果时,会归功于自身的努力和自身的能力。

二、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榜样作用

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其他人的行为进行想象和观察会得到替代经验,有利于促进学生产生自我效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熟练、轻松、优雅、标准的把体育教学中的规范动作展示出来,降低学生因动作难度过大而出现的惧怕心理,在学生的心中形成一个比较好的代表性动作内容。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老师还需要选择出一些体育能力比较优秀的学生作为成绩较差学生的榜样,并在适当的时期做一些规范性的动作。研究证明当学生对自己看到的标准技术动作进行回忆时,会更加深入的了解动作,更加容易的对技术动作进行掌握,因此在动作示范完成后,要让学生在脑海中回忆自己看到标准的技术动作。同时学生通过对技能动作进行回忆,会无形中提升自身的自信心,相信别人可以完成的动作自己也一定可以完成。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替代经验的方法,可以从各个方面对学生产生影响,提升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认识,提高完成体育学习任务的信息。

三、尽可能的让学生拥有成就感

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自身对学习结果的体验情况会对学生的自我效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当学生具备比较高的成就感时,自我效能感也会随之提升。为了提升学生成就感,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感觉,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体育老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善,总结工作经营,将教学任务进行等级划分,让学生可以不时的获得成就感。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使动作难度降低、对机械的高度进行调整,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同时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四、创造一个浓厚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行培养,研究证明,如果一个人处于过度忧虑的状态就会对自己的能力进行低估,会产生比较多的疲劳和烦恼。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办法化解学生心中的恐惧,营造一个学习氛围比较浓厚的学习环境,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要过度的指责学生,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从侧面对学生进行启发。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促进学生自我效能的提升。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对自身的能力有一个新的认识。为了使学校对学生整体的学习状态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辅导,要把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的反馈给校方。通过使用以上措施来提升体育教学中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顺利发展。

篇10:从社会学角度浅析当前大学生学习状况论文

从社会学角度浅析当前大学生学习状况论文

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关系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不断改革,体制不断创新,但大学生学习状况仍有待改善。

一、大学学习现状

虽然广大学生对各门课程能基本完成任务,对自身状况能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但由于高校扩招,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习观差异较大,大学生学习状况整体较混乱,存在一些比较集中的问题。

(一)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我效能感低,学习拖延,缺乏学习动机

在经历高考的高压后,以完成学习目标的心态进入大学,学习压力消失,60分成为目标,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应付考试,找工作成为其追求。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成功完成学业任务的能力判断,部分大学生作业选择难度较低的学习任务来完成,对自己喜欢的东西遇到挫折轻言放弃。学习拖延是指学习者有意推迟启动、推迟完成学习任务的行为。由于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认识不明确,及对失败的恐惧,或过于追求完美,使学生不敢轻易开始学习任务,不敢尝试有难度的学习任务,加之对任务难度、意义、时间估计缺乏认识,导致学习茫然、更害怕失败。学习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个体学习行为以满足学习需要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部分大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对课程有厌倦感,由学习兴趣和学习结果引起的近景性学习动机较多,带有社会责任感和成就感的远景性动机不多,学习动机多变、现实与职业挂钩。

(二)学习倦怠,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倦怠是指一种对学习持消极态度与行为的学习心理,由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三方面构成。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中的问题,容易出现沮丧、缺乏兴趣;由于学生厌倦学习表现为逃课、不完成作业、迟到早退;成就感低则反映在学习体验中的低成就感。部分学生不再认可学习重要,对学习目标认识不清,关注不够;失去了对学习的激情与兴趣,在学习中并不感到快乐,不喜欢老师,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也感觉索然无味,终日无精打采,无所事事;学习中缺乏自控性,遇到困难轻易妥协,学习中容易受各种事情的干扰,有些学生沉迷网络;部大学生对学校发生的一切漠不关心,失去了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

(三)学习心理浮躁,失信失实严重

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大学生出现急功近利、眼高手低、盲目自大、意志薄弱等学习状况。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规划和思考;对自己的表现与努力急于求成,意志薄弱,轻言放弃;对自己的学习投机取巧,态度不端,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普遍;上课不认真听讲,做自己的事情;作业互抄,弄虚作假,考试作弊,课余时间不学习;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沉迷网络;缺乏主见,轻易动摇自己的学习观和价值观,不求甚解,有的兼职打工,荒废学业。

(四)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无计划,缺乏创新能力,质量下降严重

学习主动性是指推动学生积极、自主、持久的发生学习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及其功能。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有目的自觉自愿与学习活动的内隐态度与行为倾向,是自觉、积极、主动的,而非强制、勉强、被动的。很大一部分学生平时被动的上课,考试被动的临阵磨枪,死记硬背,学习主动性差,时间利用率低。上课填鸭式的教学依然普遍存在,使学生成为被动地接受灌输者,缺乏判断思维,没有判断意识,无法提出问题,进行创新。每年考试补考人数增多、次数增多、态度不端正、制度不健全、程序不完善、监考过松。

(五)大学生学习权益问题凸显

大学生学习权益主要指在教学计划的允许范围内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学习质量的保障权和学习方式的自由选择权,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对教师所授内容的异议权以及无论学习成绩好差、身体状况强弱的学生在学习上享有平等权。大学生普遍对高等教育有很高的期望,都希望能通过大学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更多领域、更前沿更实用的部分有所涉猎;有科学多样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学习;有宽松的制度和自主选择的权利。而现实是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学习内容陈旧远离实践;学习方式突出教师中心,且师资质量无法满足需求;学业考评中知识记忆,应试色彩明显,评价方式单一;学习制度缺乏弹性,限制过多。使学生抱怨不断、沉默不理、逃课和作弊屡禁不止。

二、从社会学视角进行成因分析

大学生处于储备知识技能的关键时期,合理的规划学习,科学的利用时间,积极的完成学业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基本保证。基于对大学生学习现状的认识,从个体、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社会五方面进行分析。

(一)个人因素

第一,大学入学后期望与初步学习的反差使部分学生需要得不到满足,引起学生普遍的失落感,甚至失去对所学专业的热情。

第二,学生自身学习状况的优异与否,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强度和普遍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价值观,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

第三,学生进入学校的方式,以及对学校、专业的满意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有重要影响。有些调剂的学生进入校园便产生了对所学专业所在学校的鄙视,根本无法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第四,高校收费制度改革,丰富了大学生的角色,促使他们开始尤其关注自身的利益。国家从免费全包到收取费用,使高等教育逐渐市场化,学生从单纯的受教育者、被管理者,成为了消费者,他们开始关注受教育的质量,就业的需求。

第五,就业制度的改革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从统招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使学生更关注自己通过大学的学习后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由于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受高等教育的人逐年增多,毕业生也随之急剧增加,这给大学生的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压力。这种形势下,大学生的追求就是通过大学学习就业谋生。

第六,学生在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中,将教学定义为内容被动地接受活动,关注教师的解释和对事实的判断,而不是自身积极审视或探究,形成严重的依赖心理,且不能有效地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体验相结合。自身的思维习惯使自身无法适应大学无人监督的学习生活,导致无计划无规划。

(二)家庭因素

1、父母的期望与家庭状况影响

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学习行为,有些学生出于实现父母的期望而一如既往的努力学习,而一些学生出于父母的压力而产生近景性学习动机。有些学生出于改变现有家庭状况而努力学习,另一部分出于改变家庭状况而过分关注就业,荒废学业。家庭状况好的学生多为享受大学,更缺乏学习的动机。

2、学生所受的家庭教育影响

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良好的家庭教育利于大学生清晰的规划四年大学生活和自己的追求,而过于功利化、社会化的家庭教育,导致学生投机取巧,荒废学业。

(三)学校因素

1、缺乏对学生学习观的教育

有效的学习观教育,对不良学习行为的遏制,保持积极上进的学习积极性和对专业的热情有重要的影响。加之不良学风、校风的影响,很容易在大学生一进大学就产生对大学学习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

2、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陈旧

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中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权利,教师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启发,重苦练轻活动,导致学习负担过重,更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依赖感,致使学生进入无人督促的大学后迷失。

3、教学设施不完备,教学资源缺乏

教学设施无法满足学生需求,教学资源缺乏,致使学生对学校教学的满意程度大大降低,也同时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入学人数不断增加,高校现有教室越来越紧张、实验室图书馆资源紧张。

4、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的专业权威与个人魅力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期望,端正学习态度,校正学习行为,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普遍性,从而提高对整个学科的兴趣,这也同时促使教师不断进步,但现实中由于教学科研经费的不断降低、任课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得不到提高等原因,很少教师能进行创新教育。

5、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管理上,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落实以学校、管理者为主体,学生要服从管理;课程设置教条化依然清晰可见,虽然有一定改革,但课程设置不合理依然存在;管理体制上从招生计划、入学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进度都只求高度集中统一,看重对学生的约束与控制。

(四)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是学生自己选择的,但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带有一点儿与成人权威相抵触的色彩。

同辈群体行为会呈现一点的默契性和传染性,所以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和社会性发展都产生着重要影响。课堂中,如果看到有同学看杂志不听课,那么这本杂志会在周围同学中传阅。同学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学习态度,也会在短时间内成为整个群体的学习态度。在大学教育中,班风、宿舍风气都会影响着整个班级、宿舍及相关宿舍的学习状况。

(五)社会因素

1、社会不良价值观的侵蚀

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化等不良风气渗透到高校,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等产生了一定影响。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成绩与就业无必然联系,放松对专业的学习。新读书无用论抬头,使大学生不再热衷于知识的获得,学习行为上摇摆不定,动力不足。

2、媒体的影响突出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希望,他们接触的媒体类型更为广泛。网络发展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尤为严重。网络极为方便地为我们提供了信息,也把有害信息、网络失范等负面带给了学生。除此之外,在使用网络上大学生存在对网络过于依赖,对网络应用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衡现象。娱乐应用偏高,作为学习工具使用较低。

相关专题 社会学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