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摄像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论文

Spleen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Spleen”参与投稿,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电视摄像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论文(共12篇),供大家阅读。

篇1:电视摄像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论文

有关电视摄像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论文

一条新闻专题片,通常需要记者、摄像、后期编辑等人员通力合作方能完成。依据岗位性质,电视摄像的首要任务就是用镜头记录新闻事件所需的画面。电视摄像从业者除了要具有拍好画面的技巧和能力外,还需要不断地增强编导意识,善于观察以及尊重新闻原生态,在艺术领域敢于创新,这样令拍摄的画面更加富有表现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新闻作品的内涵,提升新闻作品的含金量。

一、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增强新闻采编播时效

以上所指的沟通,广义来说指的是两方面对象:与记者沟通和当事人沟通。

当我们在赶赴新闻现场的路上,摄像与记者之间有了良好沟通,使得摄像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后,围绕记者设定的主题,捕捉画面,收集信息,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另外,在现场拍摄时,与当事人沟通,或许能了解到更多未知的信息,将这些信息用镜头记录下来,及时提供给记者,记者根据摄像拍摄的画面组织材料,编写文稿。在后期的新闻画面编辑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新闻所需要的是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状态、以及影响的画面,要景别丰富,错落有致。而在新闻传递的信息内容上,摄像与当事人沟通了解到的信息,在新闻报道中或为主要信息或是主要信息补充。由此可见,建立良好的沟通基础,能使摄像师养成带着编导意识的拍摄习惯,再多加练习和应用,最终实现“无剪辑拍摄”,即提高采编播的效率,拍摄所展示的画面语言也会更加紧扣主题、突出重点。

二、善于观察,尊重新闻原生态

若把新闻事件的核心称之为“新闻源”,那么,信息将会以“新闻源”为中心,源源不断地向四周辐射。因此,新闻摄像师则需要有洞察能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特定的时间内,果断按下录制按钮,用镜头记录新闻原生态素材,这需要勇气和胆识。

我们常说“真实最动人”,摄像师在工作中要善于观察,用镜头去记录“接地气”的画面。因为这些真实的画面,最具有打动人心的感染力,最为广大电视观众所接受。“求真最可贵”,在报道新闻时,我们应尊重新闻事件的原生态,做到不修饰,不摆布。当新闻呈现在电视屏幕时,可能会出现一个长镜头摇得不均匀,或是记者的同期声收音不那么清晰等问题,但这种瑕疵,并不能改变这种原生态的电视作品的味道。

《新闻调查》――《双城的创伤》,主要讲述发生在甘肃武威数名小学生相继自杀事件,央视记者柴静负责调查事件背后的真相。影片的结尾部分,是柴静和苗苗的同学小孙的交流场景,他们在一个十几米高的土台子上交流的画面。柴静问小孙:“你把那个药都吃了,身体难受吗?”小孙回答“难受”。柴静接着问小孙:“哪里难受?”小孙沉默了许久,没有回答,而是起身离开,往土台子下方跑远。摄像机没有因为小孙的离开,而终止拍摄,广角全景的景别跟随小孙,看到小孙滑下土台子,走向远处,直至消失在画面之中,此时镜头再次摇到柴静那里,停了一会,柴静即兴说:“在这样的谈话中,看着孩子离开,你知道他的内心世界里还有许多谜没有解开,还有很多话很难说出来给我们听,我们只知道在这些孩子的内心深处,有很多从来没有被人了解到的东西,这些东西也许就是他们后来相继服毒的原因。其实在整个双城少年服毒的事件调查过程中,到最后我们才发现最大的谜其实就是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怎么样去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每当看完这部新闻专题片,总能触动我,文字直击内心深处,影像让这些感受具体化,别有一番味道,尤其是片尾的一个长镜头的画面:“两人交流、一人离开、即兴出镜”,感觉意犹未尽。如果我们将一个长镜头分切三部分,或者为了除掉那些瑕疵而采用摆拍,甚至不厌其烦“NG”下苦工,那都是徒劳的,因为它没有保留这种现场的原生态特性,也就没有作品原汁原味的清香。

三、电视摄像既要负责记录。还要懂得艺术创作

电视摄像在拍摄之前,必须去了解怎么处理好镜头表现力:涉及到机位的角度、运动的方式、运动的快慢程度的掌控、思考怎样进行光线和色彩选择,以及后期剪辑时镜头的组接对整体画面节奏的.影响等。

1、镜头角度的选择。一般来说,角度分为水平角度(正、侧、背、斜)和垂直角度(平、俯、仰)两大类:正面拍摄易表现被摄对象的基本特征,利于人物与观众的交流;斜、侧方拍摄则增强被摄对象的立体感;而平摄合乎日常生活视觉习惯,画面真实;仰摄则可表达崇敬心情等等。

2、运动方式的选择。镜头的运动形式包括推、拉、摇、移、跟及其综合运用。电视画面能够直接表现运动主体富有变化的运动姿态,包括运动的速度、节奏以至运动的全过程;还可以通过电视特技手段和特殊的拍摄方法,表现运动主体瞬间的运动状态,如一朵鲜花在几秒钟盛开。

3、光线和色彩的选择。光是画面造型的主要元素之一。外景多用早晨和傍晚的自然光,拍出老人在家的生活的温暖感,惬意感。

4、选择客观合理的画面景别组接。考察摄像师的创作思维水平和叙事能力,通常看其对景别选择正确与否,是否能合理地组接好。对于叙事镜头,应注重景别上的变化,使其对视觉产生一定的刺激,形成视觉流节奏,否则就没有了空间概念。例如,田径中的百米比赛,如果全部使用全景,节奏就紧张不起来,但若加上几个近景、特写,进行人物表情的细节描写,运动场上你追我赶的紧张气氛就会骤然加剧,电视机前的观众也因此能受到强烈的感染;反之,我们都使用全景的镜头,观众就不会有这种强烈的参与感受。

四、整合采编播资源,利用先进的设备,做精彩节目

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声音》栏目,受到全国电视观众的喜爱,收视率节节攀升,在娱乐节目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它能一枝独秀,就是凭借着电视节目内容,以及先进的电子设备在栏目中的应用。要是没有先进的录播设备、以及电脑组控的灯光等等硬件条件支撑,“内容为王”将会是一句空话。

总之,在日常的新闻采编工作中,电视摄像师应该以编导意识去组织拍摄画面,善于观察,多思考、多发问,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努力从记录者向创作者转变,利用好现有资源,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创作出更优秀的电视作品。

篇2:运动摄像在戏曲电视剧中的应用论文

运动摄像在戏曲电视剧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将戏曲通过电视剧形式表现出来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提升人们对戏曲的关注,保证收视率,同时还创新了电视剧类型。但是在戏曲电视剧制作的过程中主要利用运动摄像的方式进行造型处理,强化戏曲叙事能力。这也是戏曲电视剧工作者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方面。在电视剧作品中运动摄像应用较为广泛,能够拍摄事物具体特点在不同角度进行动作性捕捉。保证摄像事物动作发生整体有效性,完整连续的动作在时间与空间上都能够表现得更加的立体。运动摄像是利用摄像机对画面进行的运动补拍,这样能够突破原有画面视野,对捕捉的画面进行不同程度的呈现,使画面的层次感更加的丰富。文章对戏曲电视剧中运动摄像的运用进行说明。

关键词:运动摄像;戏曲;电视剧;视野扩充

在现代影视作品中都会采用运动摄像的方式进行拍摄,这样能够提升影视画面的真实感,是一种全新的艺术造型特性。运动摄像拍摄能够在运动过程中对动作进行拍摄。保证运动过程中的空间与时间完整连续,能够增加立体空间感。运动摄像拍摄保证画面外部运动,将会突破固定画面视野范畴。同时根据画面变换的特点,由角度、构图等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这样就会使拍摄的画面更加的丰富立体。在戏曲电视剧中应用运动摄像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

1运动摄像画面原则

运动摄像画面要保证平、准、稳、匀。这既是运动摄像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摄像人员的基本功。摄像人员要将机器端平,这样才能够保证拍摄出来的画面稳定清晰,并且呈现的是地平线全景画面。保证地平线与画面成为垂直就要采用专业摄影设备。将三脚架放置在水平装置中,保证设备中的水银柱能够在摄影的中心位置。当摄像机出现倾斜的情况,拍摄到的画面呈现的景物就会倾斜,观众会产生不适感。同时在运动摄像过程中要精确构图,保证在移动的过程中拍摄对象能够时刻处于视觉的中心位置。并且在摇摄时落幅要准确,不能够摇摆不定,摇来摇去将会影响画面的美感。要时刻注意画面的质量,摇摄要跟得准。画面的稳定性是画面质量的关键。在运动摄像过程中,起幅、运动、落幅都要保证画面的稳定。画面不能够在摄像中出现晃动。画面描述事物能够给人直观的视觉感受。人们视觉感知是对周边环境发生变化的一种本能反应。观众在观察运动事物的时候,图像中的景象相对稳定。这就像是你在乘船观看景象的时候,船出现了不停的左右摆动。但是无论船如何晃动,景物都是稳定不动的。只有景物也出现了强烈的振动才会将这种稳定状况打破。景物稳定状态对观众心理会产生较为刺激的作用。观众在观察画面的时候,稳定的画面能够充分地满足观众的视觉心理要求,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画面的稳定感,通常要使用其他辅助性工具进行摄像。提升画面的稳定性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如果有条件,尽量使用三角架(摇摄)及运动工具,以保持画面的稳定。在手持肩扛拍摄时,应尽量用身体和手臂的弹力减少震动。2)在移摄和跟摄时,要走直线、迈小步、膝弯曲、腰放松。3)在运动中画面的稳定性和使用的光学镜头的焦距有关系。广角(短焦)镜头视角广,拍摄的范围大,画面稳定性好。利用广角镜头拍摄,摄像机稍有晃动,无防大局;长焦距镜头视角窄,取景范围小,摄像机稍有晃动,画面颤动十分显著,如同用望远镜看远处景物一样。因此,选择用广角段镜头拍摄是取得画面稳定性的重要条件。

2戏曲电视剧中的运动摄像技术

画面内外运动是电视剧画面的主要形式,通过对摄像机位的移动利用镜头光轴焦距等对景物进行拍摄。运动摄像能够突破原有空间框架束缚,在运动拍摄过程中利用视角等不断的变化,将更多的景物进行表现。人们视野范围的扩大,将会感受到更多的动感画面,建立立体空间感。这种形式的变化能够进一步提升审美效果,视觉逼真感将会产生更多的有效信息。使事物之间能够建立内在的'联系,将事物发展的真实情况进行充分说明。

2.1推镜头

利用光轴进行移动式拍摄,同时根据焦距镜头改变情况进行拍摄,保证短焦逐渐发展到长焦距。为了能够突出景物主体对景物细节问题进行重点阐述,主要采用推镜头。人群中为了能够突出重点人物,可以利用人物某一个局部特点推向表现。在镜头画面中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地突出景物与画面之间的关系,需要对画面整体进行局部调整,将镜头重点向目标推动。为了能够进一步表现舞台演员,通常采用现场全景方式逐渐推进舞台演员。当需要拍摄的演员不能够近距离拍摄的时候,或者受到空间障碍阻碍了拍摄主体人物,这时候就可以利用变焦距采用推镜头的方式进行拍摄。但是这种拍摄方式主要用于偷拍等违法活动中。推镜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运动景物的动感,调动推镜头速度充分调节节奏。同时与运动物体产生反方向力能够强化动感,但是当运动方向一致的时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动感。在进行推镜头的时候要制定目的,保证推向目标的正确性。这样能够满足观众的求知欲。同时要保证推进速度的均匀性,这样呈现的画面与人们的情绪节奏都能够产生一致性。在推镜头的过程中还要保证画面的稳定性,推进的目标与画面摄像位置是一种相对固定的关系,因此对画面构图等都要特别的讲究,这样能够避免画面产生虚幻。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应该及时调整焦距,如果时间允许,调整好焦距时就可以开拍。

2.2拉镜头

拉镜头的应用主要是对主体环境变化进行的系统性表现反应,是对主体环境的一种表述。例如当主人公在会场的时候,采用拉镜头表明在会场开会。将事物局部向整体过渡可以采用拉镜头。拉镜头的使用能够充分调动观众对事物的想象,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拉镜头是点到面的一种表现,连续性的开展能够保证事物全貌的充分展现。在拉的过程中周围环境会不断发生变化,同时全新的景物会在摄像画面中展现。这也是构图变化产生新的含义的重点。将孩子与鲜艳的花朵进行说明也是一种象征关系。在污染的河水中产生死亡的生物,也可以表现一种因果关系。拉镜头的使用可以是给人一种结束的感觉,可以用于节目或者某个情节完成时。在摄像画面中对背景空间的不确定也是采用特写的重要方式,拉镜头能够在全景与局部场景间进行转换。这样将会是拉镜头功能发展的重点应用。拉镜头的速度等方面都要进行全面的控制,这样在运动构图中将会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拉镜头技术的应用也是新视觉元素突出的重点方式,这样能够有效防止与主题没有联系的画面的融入。同时也是保证人们审美情趣不受到其他因素破坏的关键。

2.3摇镜头

利用摄像机对事物进行摇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够出现停顿状态。这种摄像方式主要应用在静态事物描写中。或者是对速度较快的事物进行快速横摇,但是要保证摇摄速度与物体之间的速度保持一致。在连续摇摄的过程中要根据事物的变化进行运动变化的改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停顿,这时候要密切关注节奏出现的变化。倾斜摇摄是在违背正常视觉情况下,利用拍摄器材产生倾斜效果。这种拍摄方式产生的效果最为吸引人。在戏曲电视剧拍摄过程中都会应用到摇镜头。这种拍摄方式应用空间较大,主要是对全景或者远景进行摇摄。并且通过摇摄向观众展示全景的完整性。人们对景观的关注主要是通过摇摄的方式实现的。对运动的物体进行拍摄,通过摇镜头将不同程度的动态变化以及运动轨迹等进行阐释。摇摄主要是对多组画面进行的效果积累,这样能够使观众的印象更加的深刻。当对一个班级的学生听课程度进行表现的时候,全景班级学生听课不如采用摇摄方式对一部分学生听课程度表现较好,较为认真。例如在表现楼层高的时候,可以通过小景进行上摇处理,这样就会使观众对楼层的高度加深了印象。通过摇摄方式还能够表现场景的转换。这种专场方式主要是将画面主体运动方向进行同步说明。但是同期声等都会摇向其他场景。这样观众的注意力就会彻底的出现转变。这种方式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应用较为广泛。摇镜头技术的采用要明确建立目的,保证摇摄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观众在摇摄过程中能够通过不同画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状态。没有目的性的摇摄画面没有新意,同时这种画面也不会满足观众的心理需要。在心理上产生失望的感情。在摇摄过程中要保证速度的均匀性,这样观众不会产生疲惫感,便于观众进行理解。在进行摇摄的时候要保证速度的正常性。应重视摇摄过程的完整与和谐,落幅画面的构图与定位。落幅画面是摇镜头的重点,如果是肩扛拍摄,应先朝向落幅位置进行画面构图与定位,再转向起幅位置开始摇,角度较大时还应注意双脚的朝向,以避免摇到最后由于身体不协调而引起画面颤动。注意摇摄的方向。例如,从正拿铁锹扔土的某领导人摇向某工程的奠基石碑,表明某领导人正在为该工程奠基;反之,则表明为某工程奠基的是该领导人。两个镜头虽然摇摄画面相同,但因摇摄方向不同,导致画面语言表达的着重点也不同。

2.4移镜头

移镜头拍摄分为纵移拍摄、跟移拍摄、摇移拍摄等多种拍摄方式。纵移拍摄其所利用的是运动器械使摄像机的前后、左右移动的方式对标的物进行拍摄;跟移拍摄则是运用运动器械对所要拍摄的目标物进行跟进移动,让摄像机和目标物一起进行移动,从而拍摄出所需要的画面;跟移和横移、纵移都有所不同,其最重要的是对被拍摄目标进行跟进,纵移和横移都可以拍摄出来动态的或者静态的画面,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和取舍,但是跟移则始终有一个运动的主体,这个主体成为画面中一直恒动的对象。摇移拍摄是让摄像机与被摄物体进行一起运动,其能够让摄像机的镜头进行光轴的变动。此种拍摄方式运用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拍摄到全景或者物体全貌,可以带给观众更加开阔的视野,让观众从更加多的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对某一空间或者物体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边走边看,这样所观察到的景象往往是移动的,同时观察事物的角度也在不断变化,这样所看到的事物也是在不断变化的。移摄就相当于是一个边走边看的人,将所拍摄的景象运用动感的镜头进行展现,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真实感和生动感,也正因为移摄的这个特点,让移摄拍摄出来的画面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影片中有赛车追逐的场景,或者在拍摄赛车比赛的过程中,观众对于此种拍摄技巧的感受比较明显;如果影片中有警察抓小偷的镜头,同样是使用此种摄影技巧进行的拍摄,这时候的拍摄则可以运用固定机位代表旁观者,运用跟拍表明其场面的激励情景,运用此种拍摄方式所带给观众的感受是其他拍摄技巧所不能比拟的。移摄还能够拍摄出来气势恢宏的场面,将多层次、大场景、大纵深的复杂场景进行淋漓尽致地展现,让壮观的场面直扑观众眼前,带给观众如临其境的真实感受。比如在进行三峡拍摄、长城拍摄的时候,都运用航拍技术表现壮观的场面。移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强化观众的认识,让观众对于画面的感觉印象深刻。在此点作用上,其与摇摄的效果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移摄的拍摄方式是摇摄机不动,仅仅移动摄视点。其方法应当是在进行过程中运用右眼看着寻像器的间隙,左眼不时睁开,用左眼的余光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从而对脚步进行调整。移摄最好能够使用广角来进行拍摄,这样拍摄出来的画面更加稳定,画面感较好,能够带给观众较好的观赏效果。

3戏曲电视剧中运动摄像的运用

在戏曲电视剧中进行运动摄像的运用,可以让画面更加具有感染力,而戏曲电视剧画面的感染力可以通过移动镜头进行表现。戏曲电视剧在拍摄过程中将摄像机搭载到移动设备上,这样就能够在拍摄期间通过改变摄像机拍摄景物距离将内容进行说明,使人感受在现实生活中一样。景物运动形态发生的改变通过人眼进行传递,在移动中确认景物变化。位置转移构成景物变换,有利于对景物进行详细描述,景物在动态变化中表现更加明显。同时也为演员连贯性表达提供必要条件。黄梅戏电视剧《啼笑因缘》,讲述旅居北京的青年樊家树与沈凤喜、何丽娜以及关秀姑三位女子的爱情纠葛,在此戏曲电视剧中运用运动摄像进行拍摄,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将电视剧的内容进行展现,另一方面也能够让画面感更加真实,观众收看的时候能获得感同身受的感觉。比如,黄梅戏电视剧《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唱段中,所使用的镜头就是移动镜头。其主要通过对远景进行拍摄,而后逐渐拉近,从而对主人公进行特写拍摄。其所运用的拍摄技巧正是推拉镜头的拍摄手法。对远处镜头进行拍摄,其重点拍摄的是剧本事件发生的背景,其通过无声的语言给观众一个“交代”,让观众对其事件发生的情况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一个非常明晰的概念。而后由远及近,进行拉镜头拍摄技巧的运用,让主人公的形象跃然纸上,非常清楚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展现了樊家树主人公的清晰形象。同时,因为黄梅戏花腔具有豪迈刚烈之情,又带有悲戚愁苦之意,其节奏韵律与移动镜头的拍摄相得益彰,给观众带来跌宕起伏的感觉,非常形象地展现了主人公樊家树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韵,以及现代青年积极向上、扶贫济困的侠义精神。《珍珠塔》是非常著名的越剧,其演唱风格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将其拍成电视剧可以说是人心所向。其所讲述的是官宦之后方卿家道中落,去姑母家借贷,但是却遭受姑母奚落,表姐陈翠娥知道后,将家传珍珠塔相赠。方卿后中状元与陈翠娥完婚,姑母悔不当初的故事。在本电视剧中所应用的镜头为圆形移动镜头,其主要是为了满足多主人公的需要。此拍摄技巧能够让两人或者多人能够同时出现在镜头中,让两人的生活轨迹能够进行充分的表现。同时,此拍摄技巧的应用是为了让拍摄通过人物的外在而反应人物的内心,对人物的内心进行最好的诠释和表达。移动镜头的拍摄让观众与电视剧中的人物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似乎能够走入到人物生活的范围中,与人物一同欢笑、一同哭泣,让观众更加喜欢观看影片,让观众能够与影片一同获得情感上的提升和升华。运动摄像中跟拍镜头的应用能够保证画面的丰富。在拍摄过程中利用摄像物体运动的轨道进行拍摄。跟拍镜头需要在高科技引导下才能够实现,传统拍摄形式不能够进行必要的跟拍。采用跟拍镜头能够改善观赏方式,提升对美学的认识。摄像机跟拍将会使观众的感受带到画面中,产生融合美感。并且这种感觉将会使观众产生幻觉,忘却自己,直接参与到戏曲电视剧中。黄梅戏电视剧《女驸马》讲述的是冯素贞与李兆廷自幼相爱,婚后由于家境败落,继母逼退婚。素贞被迫进京应试,中状元,被招驸马,洞房之夜将实情告知公主,帝赦免之罪,冯李终成眷属。此电视剧便是运用运动摄像中的跟拍镜头,其主要是根据主人公的需要,在歌声的引领下进行不同镜头的转换,进行不同景色的更迭,从而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主人公对情郎的深深思念,让观众感受到影片人物的内心,一方面将故事娓娓道来,满足观众对电视剧剧情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让观众从最大程度上获得画面的欣赏感受,从最根本上满足观众对画面的需要。《女驸马》中移摄技巧的运用充分表明拍摄的技巧一方面要根据剧情的需要进行选择,另一方面要从观众的角度对整个剧情进行把控,从观众的角度对电视剧作品进行摄影技巧的审核,从而让观众欣赏到最好的、最高品质的画面,让观众能够从戏曲电视剧的拍摄中获得最大的精神愉悦。摇摄镜头的运动能够提升画面品质感和拓展画面表现能力。将摄像设备固定在位置上,通过原地转动,能够获取周边全景。或者是对拍摄对象进行移动式摇摄。这种拍摄方式主要是不改变观众原有位置,通过转动眼睛等部位对事物进行的观察拍摄方式。这种根据人物物体运动转换拍摄的方式将会随着环境空间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形态。摇摄镜头能够为观众提供主观感受,对故事进行完整的抒情,在同一个空间中对活动进行全面的表现。绍剧《三打白骨精》中运用摇摄镜头表现唐僧面对孙悟空打死一家三口时的矛盾心理,这种复杂心态通过摇摄镜头全面地向观众进行展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想必连小孩子都耳熟能详,因此,笔者在此处不再进行该剧内容的赘述。此剧特点在于其具有非常明显的浙东地区特点,唱腔上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旋律低沉,在唱的声音上则可以彰显清秀之气或者刚劲之风,加上其对白都是一些非常通俗易懂的唱词,因此让观众感受到非常浓郁的生活气息。其镜头的拍摄既表现了唐僧在对徒儿疼爱的情感下对孙悟空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感情,其既责怪孙悟空鲁莽,又为孙悟空感到可惜;欲赶走徒儿,又对徒儿有着深深的不舍。因此,在进行此处镜头拍摄的时候,主要根据唱词拍唐僧的脸部表情,也就是近景镜头的拍摄,这样可以通过唱词和特写拍摄充分表现出唐僧的复杂感情。同时该剧在进行拍摄的时候还发挥了拍摄镜头运动的特点,由天上摇摄到地下,镜头一气呵成。将唐僧对孙悟空那种复杂心态进行了空间的立体阐释。多个剧种电视剧在拍摄过程中都对运动摄像的方式进行了运用,也正因为拍摄方式不同,以及多种拍摄方式的运用让戏曲电视剧的拍摄效果获得了人们的好评,受到了人们的认可。运动摄像是对摄像方式创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影视艺术独特的表现手法,已经成为戏曲电视剧创作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式。无论戏曲电视剧还是影视美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对拍摄方式不断创新,运动摄像能够更好地对内容进行叙事,将主体思想向观众进行说明。体现的视觉风格是影视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因此,摄影工作者应该对这种运动摄像方式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够使戏曲电视剧质量进一步提高。

4结束语

运动摄像技术是影视作品拍摄的关键性技术,能够提升影视作品的质量,吸引更多的观众观看影视作品。戏曲电视剧是电视剧中一种较为独特的种类。利用运动摄像技术进行戏曲电视剧拍摄,将会提升戏曲电视剧的关注度。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戏曲电视剧。本文对运动摄像技术进行简要分析,同时对运动摄像在戏曲电视剧中的应用进行说明,列举相关例子进行表示。运动摄像与戏曲电视剧的结合是影视作品发展创新的重要表现。

作者:姚昶 单位:山西省戏剧研究所

参考文献:

[1]王涵.浅谈运动摄像在戏曲电视剧中的运用[J].当代电视,(7):63-64.

[2]才慧刚.运动摄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影视技术,(4):41-42.

[3]邵大浪.运动摄像及其拍摄要领[J].照相机,(10):76-77.

[4]刘远海.运动摄像技术[J].西部广播电视,2012(5):34-36.

[5]任树春.运动摄像艺术表现力的体现[J].河北水利,2012(8):35.

[6]杨桦.论戏曲电视剧的艺术形态学特征——兼与舞台戏曲之比较[J].戏曲艺术,(1):97-104.

[7]傅仰义.大众媒体时代的传统诉求——谈大众文化对戏曲电视剧的冲击和影响[J].艺苑,(3):48-49.

[8]周杰.虚实相生的新空间——戏曲电视剧美术设计问题初探[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1):72-78.

篇3:茶文化传播中动画元素作用论文

茶源自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我国有着几千年的饮茶习俗,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赋予了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情感,使中国茶文化得到积极的传承与发展,茶文化精神也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茶文化也在发生着变化。动画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代表,为推动茶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动画元素在茶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意义

动画是现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动画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从最早期的手工绘制到之后的网络动画,动画的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但是无论是何种动画形式,其所具备的基本功能仍然是传播大众文化,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首先,动画以媒介方式将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融合起来,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历史传说等内容,将这些传统文化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使更多人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也使动画深入人心,同时还丰富了动画的表现形式,从另一个侧面使中国传统文化进入大众视野,丰富了大众文化内涵。其次,动画以载体方式将传统思想美德融入大众群体中。我国的动画发展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其中融入了我国传统思想美德的精髓,并引导着主流价值观。例如一些传统动画短片中传播了助人为乐、谦虚礼让的美德,这些选材不仅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同时也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人以启迪。

2茶文化的传播方式

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中国作为最早种植茶树的国家,从茶的发源到饮茶习俗,都体现了丰富的文化特色。通过对中国茶文化传播方式的分析,不仅能够了解中国茶的发展进程,而且对中国茶文化的思想文化内涵有更深刻的认知与体会。

2.1中国茶文化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西汉之前,茶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人们对茶的认识既有饮用之效,同时也有治病功效,所以常常饮茶,既能感受茶之甘甜,同时还能够袪病养身。我国有着广泛的茶叶种植区域,据资料考证,最早的茶叶种植区域在四川地区。在封建社会,茶叶是一种极为珍贵的商品,其价值可以与丝绸媲美。在国际贸易中,茶叶也作为一种昂贵的商品出口到其他国家,成为西方国家贵族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这也使中国茶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认识茶叶,并通过茶叶了解了东方文化。曾经的茶马古道也见证了中国茶文化的辉煌历史。我国有着几千年的饮茶历史,无论历史如何变迁,饮茶这一习俗一直延续下来,在如今物质生活日益丰盈的时代,人们对于茶的钟爱丝毫没有减弱,不仅如此,茶的种类日益增多,茶文化的传播也越来越丰富。由此可见,中国人对于茶的感情之深。当前我国的茶叶品种十分丰富,其中的云南普洱、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等都是弛名中外的茶叶产品,销量范围辐射到世界各个角落,茶叶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随着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人们对于茶的认识也逐渐上升到一种文化层次,即不再单纯地将茶看作为一种饮品,而是一种中国文化的象征,这不仅是因为茶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无论何种类型的茶叶,无论品性如何、味道如何,都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怀,其中融合了中国儒道佛文化中的精髓,即淡雅、释然与平和。在中国茶文化中,儒家思想得到了完美的诠释,茶色与茶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合二为一。道家讲求天人合一,而茶正是集合了天地之灵气,才能使其味道更加甘甜清爽。佛家讲求茶禅一味,在饮茶中可以体会人生,感悟人生,正是茶如人生,人生如茶,只有细细品味方能感知。

2.2主要传播方式

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使茶文化得到了积极的发展,茶文化的传播方式也日异丰富。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茶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商业贸易、人际交往和大众媒体传播等方式。商业贸易是茶文化传播中最早出现的方式。在早期,茶叶是作为商品出口到其他国家的,在16世纪,中国茶叶逐渐传入欧洲等国家后,茶叶贸易的辐射范围也越来越广。我国与西方的茶叶贸易主要通过海运渠道流通,茶叶在传入西方国家后,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饮茶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随着中西方贸易的繁荣发展,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茶叶仍然是中西贸易流通的重要商品,但是茶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商品,而是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人们在提到茶时首先想到的是中国文化,由此说明,茶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茶与中国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共同体。除商业贸易外,茶在人们的人际交往中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广受国人推崇,从古至今,茶都是人们礼尚往来的重要礼品。在古代,君王赏赐物品中,茶是极具代表性的物品。尤其是在唐宋时期,我国的茶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许多国家都派使者来到中国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其中茶文化是代表内容之一。在他们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将茶叶和茶文化带回到自己的国家,使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中受中国茶文化影响最深的当属日本与朝鲜,这两个国家在不断的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茶文化,但其中仍然带中国茶文化的印记。茶不仅是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成为国人拜访亲朋好友时的馈赠佳品,由此可见,茶在人们的人际交往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大众媒体传播也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由于大众传媒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这也使茶文化辐射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古代,茶叶的传播主要依靠商业贸易,而随着茶文化传播方式的逐渐扩大,如今茶文化的传播更多地依靠的文化载体,例如诗文学作品与诗歌艺术等。从报刊杂志到电视网络,多元化的传播渠道更有力地推动了茶文化的宣传推广。但是也不得不看到,尽管这些媒介的宣传方式十分丰富多样,但是其中主要以广告信息为主,对于茶文化的宣传效果较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茶文化的传承发展,因此,对于茶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仍然需要更具体的途径,才能更好地突出其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

3动画元素在茶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分析

动画元素的运用对于茶文化传播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动画元素具有较浓厚的历史积淀,其中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这些动画作品通过动画与水墨画等方式的结合,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色,而将动画元素与茶文化的融合也能够更形象地传达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艺术内涵与审美价值。动画元素在茶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动画元素与茶香茶韵的融合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广为流行的文化形式,其包含的形式也十分多样化,其中包括了杂志报刊和网络电视等形式,动画作为大众文化形式的'一种,也具有一定的传播流行特点。在茶叶贸易发展中,可以将动画元素融入到茶叶广告宣传当中,在一个动画作品中加入相关茶元素,例如茶叶、茶具、饮茶场景等,通过对茶叶、茶具的介绍与分析,将这种大众化的元素融入其中,给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也可以通过运用高科技手段设置更加逼真的场景,既能够形象地展示茶园的自然风貌,同时也能够使人们亲临其中,感受采茶、饮茶等过程,增加人们的联想与体验,更好地实现茶文化的传播。除了在动画中主茶文化元素,还可以运用主题动画形式,将茶文化的主线贯穿于整个动画作品当中,由此构成一条清晰的茶文化地图。以不同茶类作为创作主线,动画作品中的主人公带领人们去茶乡探寻茶文化,从中感知中国儒道佛家文化与茶文化的精神统一,使人们对茶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知。

3.2动画元素与茶文化作品的融合

将动画与茶文化作品加以融合,以动画片的形式更好地展现出茶文化的深厚底蕴。我国有许多与茶相关的诗歌与文学作品,其中对于茶的描写也十分形象生动,如果能够将这些茶诗与茶文化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融入到动画当中,无疑能够有力地促进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发挥茶文化的传承作用。

4结语

科技的发展给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承。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达,我们也同样面临着文化消失的问题,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与精神价值,如何将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传承下去,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动画元素与茶文化的融合,不仅能够更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茶文化内涵与精神,同时也对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

参考文献

[1]竺济法.各地四种茶文化“宣言”、“共识”中的茶史与学术错误[J].农业考古.(02)

[2]周小生,黄皓,王斌,韩坤,何红霞,陈潇.茶制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茶叶加工.(01)

[3]王海辉.探析我国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运动捕捉技术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17)

[4]龚永新,黄研亮,张耀武.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农业考古,2015(02):12-16.

[5]余悦.中国茶文化与上海世博会—————兼论茶文化在公共外交的作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2).

[6]竺济法.各地四种茶文化“宣言”、“共识”中的茶史与学术错误[J].农业考古,2015(02):37-39.

篇4:新闻信息传播中的审美构造论文

新闻信息传播中的审美构造论文

摘要:新闻人应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审美表达水平。新闻人应具有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力求用美指导新闻产品的制作,在纷繁复杂的生活表象中提炼出有感染力的新闻精品与佳作。

关键词:感知美;信息传播;审美

马克思曾说过“劳动创造了美”。新闻活动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新闻作品作为对社会生活直接的反映,这种劳动和作品中就应该而且肯定包含着美,也就是说,新闻活动同时也是一项审美活动,新闻与现实生活之间自然存在着审美关系。众多新闻作品本身就是既按新闻规律又按美的规律进行“塑造”的。因此,新闻人应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应是新闻美学理论的探求者和新闻美学忠实的实践者。并能自觉地运用新闻美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新闻实践。

一、新闻人应具有的审美能力

(一)感知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新闻人要具有对美的感知、欣赏能力,从而具有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能做出积极的反应,在“美无处不在”的生活世界中感知美、欣赏美。新闻人是社会的守望者,传递美、感受美的能力如何将决定其作品的价值,因为媒体能够引导社会大众的审美趋势。前几年“韩流”盛行不能不说和媒体的推波助澜、引导和导向有密切关系。很难想象一个不会感受美、不会欣赏美的人能创造出美的事物来。可以说,一个媒体所体现出来的风格以及文化走向,是这个媒体管理者和市民文化素质及审美水平的综合体现。

(二)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新闻人用其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素养和高尚的品德情操去创作作品,用美的情境、美的语言展现现实生活的美。如电视新闻传播中,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是同一生活情态的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画面是生活的形象化反映,画面与画面的组合构成了一种画面语言。但这种语言只能通过画面形象和画面的内在逻辑性来对生活实施审美,即视觉审美。而对此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联想,就是解说词要完成的对生活的审美,是听觉上的审美。

新闻人具有一定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就能在新闻传播中传递美,让受众得到美的熏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最终达到受众心灵愉悦、情感升华的目的。

二、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审美表达水平

新闻人在作品中要体现出审美价值,需要具有较高的新闻审美表达水平。主要表现在:

(一)选题时注重审美性强的内容

在选题时,对于新闻内容中审美含量要有必要的考虑,因为受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同时,还有获得心理愉悦和审美满足的需要。然而,有许多编导在策划选题的时候会出于煽情需要无意识流露出折磨观众的倾向:如让面部烧伤病人以特写景哭诉;肆无忌惮地抓拍残酷、血腥的场景等。实践证明,能够引起受众普遍关注并产生明显效果与深刻影响的,大都是那些可以激起受众审美情感反应的新闻选题。从近年获奖的新闻作品看,好新闻不仅具有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同时兼有审美性强的优势。

(二)选取恰当的审美报道角度

事物总是有不同的侧面,从不同的角度才能看到不同的侧面,有的角度看到的可能是好的一面,有的角度看到的可能是不好的一面,有的角度看到的问题多一些,有的角度看到的问题有可能深一些。只有选取恰当的审美报道角度,且从这个角度的视觉所观察到的新闻事件是新颖的,富有启发性的,才能有助于人们带着新的发现和思维方式去研究问题。比如,中央台的获奖新闻《女教师遭洪水遇险子弟兵奋力相救》,在报道的抗洪斗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记者关注的是一位被洪水围困三天、随时有着生命危险的女教师的命运。由于水流过急,民兵舟桥团的冲锋舟被掀翻,空军派出的直升飞机也因楼群中地势复杂而无法救援,地面部队派出的冲锋舟也三次受阻。于是,副军长亲临现场指挥,通过组织突击队的漂流营救,使用抛出固定绳索的`办法,绕过五栋楼房,经过五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救出了女教师。这一新闻作品是以女教师的命运作为抗洪事件报道的切入点,生动揭示了营救过程中那些抗洪子弟兵们的心理特征、行为方式与价值取向。由于视角是“表现人”的,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所以感人至深。进行灾难新闻报道时,我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传播信息、公布事实、释疑解惑、总结经验教训警戒后人,因此,应该把公众利益、受害(受灾)者利益和社会效果放在位。必须以此为衡量的尺度,与此相背离的报道角度必须坚决抛弃。在图像表达方面,要谨慎、严肃,对血腥、恐怖的图像,宁可舍弃、或改用文字方式表达。对于残疾人题材,我们应该考虑的是,我们要展现给受众的是高贵人性在艰难中爆发的坚韧奋发,还是仅仅作为残疾人在暴露残缺的肢体时所能得到的最大怜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出发点不同,带给受众的心理触动和感受也截然不同。人类所赞同的美几乎都与真、善有某种联系,美是真的,美也是善的。现实生活中,真、善、美都具有肯定的价值,有相似的品质,求真、向善、爱美是人们的共同趋向。新闻传播者要善于选取恰当的审美报道角度对新闻进行传播。

(三)新闻审美信息传播的优化

1.采写过程中注重审美信息的广泛吸纳。作为新闻媒体,既要将善的、美的、对的、高尚的人和事物展示给民众,同时也要把恶的、丑的、错的、卑下的反映给民众。但在反映丑恶卑下的事物时,要善于剔除人性中一些丑陋的东西。真的、善的、美的东西对绝大多数人有益、有用,应该弘扬;而假的,恶的,丑的对大多数人有害,应该斥责。这就要求新闻人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专业技能素质,同时也要有较强的审美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受众不仅了解了新闻,而且获得了视觉的美感和心灵的共鸣。即使简单的叙述,也能从传播中感触到媒体人热血的奔流新闻因此便活起来。以底发生的印尼海啸这一世纪灾难的报道为例,新浪网、新*网在报道灾难惨状的同时,也都竭尽全力地刻画灾难中所闪现出的可歌可泣的精神品质。《印度十岁女童海啸中独自求生4天终获救}(20**年1月5日新*网)、《孕妇镇静面对海啸死里逃生创造奇迹》(20**年1月10日新*网)等文都在极力刻画出人的求生本能,彰显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绝望之际巨蛇指路一印尼妇女洪水中勇救双胞胎(20**年1月6新*网)、《海啸吞噬瑞典人年轻一代网上“互慰”》这样展现舍己救人、团结互助精神品质的文章也不胜枚举。特别是新浪网20**年1月4日一篇题为《灾难中闪耀人性之光泰国披岛游客“互救记”》的文章更是用形象的事实、生动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海啸无情人有情”的赞歌,使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美。所以,新闻传播中的美一定要以客观的真情实感作为存在的条件。

2.制作过程中注重审美信息的充分表达。在制作过程的每个环节,制作者都应将新闻人物的情感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以便充分地表达新闻人物的情感。新闻的生命是真实。从审美效果来看,真实的东西也有善恶、美丑、对错、高尚、卑下之分。“真”只有与“善”为伴,才能获得“美”的力量。新闻人要用美的眼光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用美的标准评判客观事物、新闻产品与传播行为。比如在灾难、罪案现场,对于现场的死伤情况,罪犯的残忍程度,最好是概述而不宜描写。文字表现应以不令读者惊惧、反感为限,以大多数读者可以接受为限。

3播发过程中注重审美情感的恰当融入。在对新闻审美信息充分表达的同时,新闻人要用审美眼光指导自己的职业角色,使仪表、言谈、举止等体现出新闻人应有的内在气质与外在形象,并使之符合节目的风格与定位,形成个性凸现的主持与播出风格。同时,要善于用审美情感统率自己的传播行为, 传达的思想不是抽象的理论或干巴的说教,而是在与受众交流中通过个性化的心灵折射出来的夹叙夹议式的个人见解,使自己的情感与所报道的内容相吻合,体现出新闻满足受众知晓需要、认识需要、教育需要和审美需要的价值。

跨进21世纪的中华民族,需要呼唤全社会的审美普及。因此,新闻人应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历史责任,自觉运用审美价值标准传播新闻信息,努力制作出更多的富于审美内涵的新闻,使中国媒体在21世纪的全球媒体竞争中焕发出新的青春。

篇5: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对农业的发展一直都是我们国家的重点,而农业的整体发展又离不开农业科技技术的支持。可对于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传播来讲,还是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首先就是,农村获取农业科技的信息面单一,其次传统媒体技术受限传播的效率不是很理想。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现状,对现状的分析得出了一些媒体开展农业科技传播存在的问题,之后给出了传统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技;媒体;科技传播;发展对策

1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现状

农民科技素质指农民具有科技知识,理解和接受农业科技技能和熟练使用农业科技知识。农民的科技素质可以大致表明国家的农业生产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大多数农民由于缺乏高等教育,难以掌握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科技知识和相关生产技能,严重限制了科技成果转化和现代化,即使掌握了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也很难对其进行运用,新兴农业知识在生产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最终会导致农业生产以及生产力的水平的发展停滞甚至会导致倒退的情况[1]。随着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新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新成果对农民科学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农民的科学素质不能进一步提高,很难掌握新农业技术的应用,会严重制约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从而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篇6: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作用论文

涉农报纸是科技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类报纸、科技类报纸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即使在电视、网络、通讯极其发达的今天,报纸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这是由报纸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所决定的。报纸作为平面媒体,能够保留下来,便于携带和阅读,一张报纸可以多人、长时间、随时阅读,一时阅读不完,可以分次阅读,当时理解不了,过后还可以细细琢磨。而且报纸白底黑字,清晰、直观,一目了然,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在媒体中,涉农报纸的权威性及可信度相对较高。电视以其传播快、覆盖面广、最易于被用户所接受,在媒体中发展势头最好。与报纸、广播等媒体相比,电视媒体视听合一的传播方式,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更为直观、生动,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能够使受众产生真实、可信的直观感受,很容易被受众理解和接受,这是其他媒介所不能比拟的`[2]。但是电视节目的制作程序复杂,制作周期长、制作和播出成本高。而且传播的信息不能保存,播出后即意味着消失。加上节目的针对性弱,观众一般为被动接受,其传播效果受观众情绪的影响很大。

篇7: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作用论文

3.1为传播创造良好环境

媒体的传播时段应与农民的生活习惯相适应。例如收看电视是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应根据农民的作息、娱乐时间,调整电视台农业类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这类节目应采取纯粹的公益类节目的形式播出,时间不宜太长,中间不要穿插无关的广告,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进行宣传,以引起农民的关注;还要选择那些简单易懂,易操作的节目内容,这样农民才可能喜欢该节目,进而重复收看[3]。因此媒体要积极配合,从而充分发挥电视媒体传播农业科技信息的作用。这同样适用于广播媒体。

3.2丰富农业科技传播渠道

有必要整合各种媒体资源,建设全方位的立体农业科技通信系统,满足农民的需要。使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其他媒体资源可以很容易地被农民使用。这将需要政府加大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引入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降低相关税收,支持和鼓励农村科技型农业发展,科技制度建设传播和推广政策,充分依靠媒体高效率,覆盖面广等优势,支持农业科技媒体的发展。为农业科技传播媒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建设农业科技媒体资源整合,传播新渠道,提高农业科技传播的效率。

3.3新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应用

目前,我们国家新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有很多的沟通渠道,其中农业网站是最为常见也是最大的新媒体传播途径。当前的农业网站中,网站的主办方既有各级政府组织、科研院所,又有涉农企业和组织、新闻媒体等。从容上看,既有综合性网站和专业性网站,基本涵盖了农业技术、品种信息、市场信息农村生活、农业气象、政策法规、科研文献、农业概况、农村新闻等各个方面。另一方面,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等工具)这种移动网络载体,传播的方式就更加方便,为农业网站的宣传更加迅速、广泛。因为手机的随身携带性,科技信息能准确传送到用户手机上。手机媒体包括手机短信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广播等多种形式。

参考文献:

[1]栾涛,王冲.新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5):30.

[2]蒋浩,许静.大众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4):86-88.

[3]邓立国,李杨瑞,陆建勋,等.媒体宣传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推动作用分析——以广西农业科学院为例[J].南方农业学报,(7):821-824.

篇8:新闻传播转型中核心价值恪守意义论文

新闻传播转型中核心价值恪守意义论文

【摘要】在如今这个新媒体盛行的大时代,新闻传播面对着巨大的冲击,核心价值受到了大幅削弱。在这场转型变革的大趋势下,新闻传播要真正实现其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必须明确分析出现有的问题及原因,并定位好自己应当担任的角色,从而更好地践行新闻传播的核心价值,恢复新闻行业在大众心中的公信力。

【关键词】新闻传播;转型;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的坚守是新闻行业能够长久发展,保持繁荣的根本所在,而且新闻业的核心价值也代表着政府和民众的利益,所以当代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拥有自己的责任担当,做好这个时代记录、建设和服务的工作,维护好新闻传播和社会和谐的良好关系。坚定地遵守党的规章制度,坚守新闻规律,坚守新闻伦理道德规范,做一名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分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新闻核心价值流失原因分析

在传媒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使核心价值经受了诸多考验,而这其中最突出的便是新闻业的基因异化。

(一)漠视新闻采访在媒介变得平民化、广泛化、个人化、自由化的新趋势下,人们也开始随意的传播观点和事件,这使得新闻的地位被拉低,业务能力被削弱,甚至是被漠视。这更加弱化了新闻报道中的事实材料,使其准确性受到大量相关却不真实新闻的干扰,而逐渐流失其核心价值。而漠视和削弱新闻报道已成为在新闻传播业中的一种趋势。在新闻内容方面,文章没有核心体系,只是凭自身感觉写些所谓的有价值的事,有时还会分享些出格的看法,并不考虑受众的态度。当然,这应该是社会发展媒体进步的一种必然趋向,但这种趋向绝不是新闻报道尊重事实传播真相的必然规律。如果照此趋势发展下去,新闻报道的核心价值体系必然会出现大的危机。

(二)观点代替新闻新闻传播的观念转型,带来新闻报道日趋观点化。新闻不再重视实地采访而是重视编辑,呈现出一种采访并不重要,观点可以代替事实,观点至上的现象。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观点虽然重要,但应是建立在事实根据上的观点,不是舍弃实际的采访调研,缺少真实可信的调查材料的观点,因为真正有意义的观点是以事实为依托的。发表观点本身并没有错误,但在受众不知情的前提下,用观点对事实真相进行主观裁剪,甚至是添砖加瓦,则完全违背了新闻最基本的真实性准则。在这个互联网的大时代,数据不断地从世界各地汇总而来,而大量的新闻传播若是失去了它的客观真实,难免会使新闻的核心价值被弱化,从而动摇整个新闻业的大厦。

(三)过多转发稀释了新闻责任在新媒体流行的今天,新闻报道曾经那种核实、核实、再核实的追求事实真相的'态度被逐渐消解,在客户端和互联网的喧嚣中,公信力在一步步的遭到瓦解。在新闻媒体市场进入白热化的今天,信息转发变成了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只要能引起公众的注意,刺激大众的神经,无论真假,各个新闻媒体频频转发,只为得抢占先机,能够先发制人。为何虚假新闻越治理越多,这无疑是一大根源。为了市场,为了能把自己的媒体搞热闹,为了更多的点击率,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核心价值被弃置一旁,这无疑给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平添了许多新的矛盾,整个新闻业的核心价值也是受到极大影响。

二、当代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在这个经济转型、政治转型、观念转型的时期里,新闻传媒也面临着诸多转型,而新闻工作者的角色也出现了很大的改变。所以讨论在新闻传播转型过程中的核心价值坚守时,极有必要首先明确好新闻从业者的角色定位。

(一)如实的记录者。中国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媒体也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新闻工作者应针对繁多的社会事件、各类社会现象、社会突出矛盾和多元的价值体系做到详实的记录,真实地反映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的新变化,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讲述好中国故事,如实的记录下中国发展进步过程中的艰辛历程。

(二)有力的建设者。在社会转型的这一特殊时期里,新闻从业者对促进社会发展、稳定社会秩序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而在这一时期,由于新闻工作者自身定位不清,时常进入报道的误区。许多媒体存在对正面新闻和建设成就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认为商业价值低,并不主动做宣传报道,但对影视明星和负面新闻却是兴趣十足,甚至是经常转发报道一些虚假信息,迷惑不知情的群众。这些都是新闻从业者缺乏核心价值观,缺少对自己清晰地定位所导致的。他们本应该是时代最有力的建设者,应当以正确的责任意识和全局意识为标准,肩负起这个时代赋予它们的责任和使命,以建设者的角色作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做到每一篇报道都有明确的建设性,能够促进党和人民的和谐发展。进行正确的言论引导,传播主流价值并且产生民族凝聚力是这个时代对新闻工作的新要求,更是明确新闻转型中核心价值的重要手段。

(三)坚定的服务者。新闻工作者应以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和任务,具有很明确的服务性质。而新闻工作者的服务角色定位同样是整个时代的需求。处于转型期的社会文化逐步向多元化发展,社会舆论环境逐渐趋于复杂,进行舆论引导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所以新闻工作者们必须努力恪守自己服务者的定位,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也只有新闻媒体完全明确了自己服务者的定位才能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做一名称职的新闻从业者。

三、新闻传播的核心价值

坚守新闻无论怎么转型,传媒需要的依然是真实可信的材料,否则新闻也就不能被称之为新闻,失去了它的根本。也只有保证新闻的核心价值不流失,才能保持新闻传媒真正的生命力。那么在新闻转型的大趋势下我们就该明确的坚守住新闻业的核心价值观。

(一)重新树立新闻理想。新闻的职业理想决定着人们对新闻行业的目标设定和操作流程。有很多从事新闻的人并不是带着新闻理想去的,只是为了生存、生活、光鲜、出名而已。因此,他们的核心价值也极其模糊,尤其是当今新媒体对传统新闻媒体的冲击更是让新闻从业者失去了对新闻业的热情与信心。新闻理想的重树是保证媒体人心态稳定,有热情去追求在新闻事业中自我实现的最有效途径。否则,再多的教育也是治标不治本。

(二)回归传统书写本色。所有能让人们信服的新闻稿件都有一个同样的根,那便是遵循客观事实,它是对真实事实的报道,而不是凭空臆测。只有真实的才是长久而有说服力的,要坚守住新闻的真实性,必须回归传统,做到采访第一。

四、结束语

在这个转型新时期里,我们的新闻传播也面临着重大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坚守住自己是新闻业人最该问自己的问题。作为从业者应当明确自己的核心价值,明确自己记录者、建设者、服务者的角色定位,明确自己的新闻理想,从最根本的事实做起,从最基层的采访做起,努力做到最真实客观的报道,恢复新闻业的公信力,实现新闻传媒的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钟克勋.新闻传播转型中的核心价值坚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06:158-163.

[2]郜书锴.重塑当代新闻传播业核心价值体系论纲[J].东南传播,2011,06:1-4.

[3]马缘园,王灿发.论社会转型期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担当[J].新闻爱好者,,11:18-22.

篇9:公关在新闻传播中的发展及个性化研究论文

公关在新闻传播中的发展及个性化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公关 新闻策划 新闻制造 新闻炒作 公关新闻

【论文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蓬勃发展,日新月异。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新现象,如“广告新闻”、“制造新闻”等。这些现象直接促进了另一种事业的发展――公共关系事业。现代公关事业与新闻传播事业联系紧密,尽管它们之间存在差异。现代公关事业在谋求发展的同时不忘自身优势,兼具发展与个性化。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关事业将对新闻传播事业产生越来越大影响。

“公关”是公共关系的简称,译自英语的“public relation”。在公关学中,公共关系是指组织在经营管理中运用信息传播沟通媒介,促进组织与相关公众之间的相互了解、信任与合作,从而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在现代社会,搞好公共关系很重要。有西方学者总结,判断一个国家发达与否有三大标志,其中以公关能力为代表的经营管理效能就是其中之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公关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组织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它已经成为一种衡量国家发展程度的标志。

一、公关的起源与发展

早期公关的雏形,要追溯到古代。就我国而言,从商周时期开始,统治者就十分重视调整、巩固各种重要的关系。同样,在古代的西方国家,先民们也十分重视建立各种关系,探索巩固和改善各种关系的方式,如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公民要定期参加“公民大会”,讨论、解决城邦的重大事件。

伴随着16世纪以来出现的科学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社会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人们的社会角色和关系也经历了由“身份到契约”根本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显得更为重要。在1690年,哈里斯创办了《国内外公共事件》,这标志着北美殖民地报刊业的兴起,公关关系开始在美国萌芽。

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公关诞生于美国。这一时期,美国大的垄断企业胡作非为,遭到工人阶级和社会公众的抵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公众利益的存在以及企业与公众搞好关系的重要性,现代公共关系事业由此而迅速兴起。享有“公关之父”之称的艾维・李是这一时期颇具代表性的`人物。

二、公关与新闻传播的交叉互动――新闻传播策划

公关事业同时带动了另外一种事业的发展,这就是新闻传播事业。从理论上讲,新闻、公关属于不同性质的传播形态,具有各自规定性,但在实践中却又联系紧密。

从传播行为角度来看,公关与新闻传播等不同的传播行为交叉产生了某些新的传播行为,董天策先生称之为“传播交叉”。这一行为主要包括“炒作”和“策划”,说的再具体一点就是“制造新闻”和“媒体策划”。近年来,“炒作”这个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其实,炒作就是一种夸大新闻事件的手段,通过反复宣传给公众传递信息。说到底,也就是一种新闻制造。那么,新闻真的可以被“制造”出来吗?对于新闻界来说,这可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是公关做到了。

越来越多的公关人员开始将“制造新闻”作为一种“出奇制胜的奇招”。当然,这里说的“制造新闻”其实也就是“新闻策划”。我们先来看一下公共关系学教材上是怎么对新闻策划定义的:新闻策划,也叫“制造新闻”,是指组织为吸引新闻媒介报道并扩散自身所希望传播开去的信息而专门策划的活动。

那么,新闻是如何通过公关策划而达到好的效果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有一天,在联合碳化钙公司刚刚竣工大楼的一间房子里,发现了大批无家可归的鸽子。公关人员发现这一情况后,灵机一动。他们关好窗户,不让鸽子飞出去,然后通知了动物保护协会。随着动物保护协会人员赶来,大批新闻界人士也被惊动了。于是他们对此进行了大量报道,引起许多美国人民的关注。公司首脑也借机频频亮相,纽约联合碳化钙公司也因“鸽子事件”成为全美关注的焦点。

这本是一件小事,可是通过相应的公关活动,并利用新闻媒介的传播与扩散功能,成功的将新闻“放大”,制造了轰动效应。这是一起成功的新闻策划事件,用威尔伯・施拉姆的话讲,它“主要是制造来供媒介作报道的事件”。

三、公关新闻的兴起与个性化

“公关新闻”是我国公关界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概念,它不是新闻。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却直接将“公关新闻”等同于新闻,这是不对的。需要强调的是,“公关新闻”作为一种新闻而存在,是有前提和条件的,即真实合理和具备新闻价值。所谓真实就是事件必须是真真正正存在的。所谓合理必须是符合自身组织发展和社会利益的。再来谈一下新闻价值,就是说这个新闻事件必须是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的,而不能仅仅是没有价值可言的单纯事件。既要符合客观真实性又要具备一定的新闻价值,这就是公关新闻。

公关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具有一定的特征。首先,它具有强烈的功利性。公关是为一定的组织或企业做宣传的,相应的就具备了一定的功利性质。第二,它具备巧妙地传播策略。像我们上面有提到,公关是有策划的,讲求策略。第三,它具有客观的信息形式,即在形式上是完全真实客观的。

现代公关仍处于发展之中,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公关事业将对新闻传播事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克非. 公共关系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 西奥多・格拉瑟. 公共新闻事业的理念[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

[3] 董天策. 新闻・公关・广告之互动研究[M]. 厦门: 暨南大学出版社, .

[4] 易圣华. 新闻公关策划实战[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篇10:公民新闻传播中的微博假新闻现象探析论文

公民新闻传播中的微博假新闻现象探析论文

摘要:本文以微博金庸“被去世”事件为例,探析微博公民新闻传播中的假新闻现象,并试图通过对微博的快速传播以及自我纠错能力、微博公民新闻传播中意见领袖(即微博认证用户)和传统媒体对公民新闻发布者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来探索微博公民新闻传播中预防和制止假新闻传播的机制。

关键词:微博;公民新闻;假新闻;金庸“被去世”

8月,中国最大的站网推出“微博”内测版,成为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由此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微博在中国的发展更是迅猛。最近刚评选出的“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中,“微博”一词赫然榜上有名。微博“集合了即时通讯工具、短信、社交网站的优势,这种天然的杂交优势使其使用人数激增。当越来越多的人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时,这些内容已为公民新闻提供了庞大的新闻源。”[1]在一些突发性事件及公共事件中,微博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它不仅成为公共舆论的“发声地”更成为新闻事件的“发生地”。另一方面,微博也为公民发布新闻提供一个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微博发布者完成了向公民记者身份的转变,微博时代的到来也标志着我国公民新闻传播进入新时代。

不过,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利就有弊,随着微博强大的媒体功能的呈现,20微博造假也“异军突起”,如影响恶劣的“鲁迅作品大撤退”、金庸“被去世”等假新闻都来源于微博。本文以微博金庸“被去世”事件为例,就微博公民新闻传播中的假新闻现象进行探析。

一、微博金庸“被去世”事件回顾

年12月6日晚20时19分,微博实名认证用户“中岛”发布的一条信息瞬间引爆网络:“刚刚得到消息,著名武侠作家金庸,1924年3月22日出生,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于2010年12月6日19点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与今年6月金庸首次“被去世”的谣言相比,这一次时间精确到分,还有听起来像模像样的“医院”,一时间这条微博被疯狂转发成千上万次,有媒体甚至迅速安排了悼念专版,题目都已经拟好,叫做“大哭江湖”。

与此同时,微博上也出现质疑的声音,诸如金庸生于1924年3月10日,网传却是1924年3月22日,首先是把金庸先生的生日搞错了。后来网友又搜索出致金庸死亡的疾病纯属子虚乌有,接着是消息中的医院“圣玛利亚”也不存在。

谎言逐渐被揭穿,真相越来越大白于天下。22分钟后,也就是20时41分,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在其微博上回应“金庸去世”传言,称“假消息,金庸昨天刚出席树仁大学荣誉博士颁授仪式。另外,香港没有这家医院,造谣者也太不专业。其实大家自己google一下就知道了。”该微博短时间内被数千次。

21时08分,被广泛认为是最先发布不实消息的“中岛”在微博上表示自己被人利用:“我当时不相信有人会开这样的玩笑,我现在也不相信。可为什么会有人利用我来炒作?”随后,他发布致歉声明,并删除了“金庸去世”的原始微博。

网友“蔡照明”追踪了假消息的来源,认为谣言出自百度魔兽贴吧。也有网友认为谣言来自Twitter。目前,由于网上关于“金庸去世”的不实消息多数已被删除,因此谣言来源已无法证实。

二、假新闻传播背后所反映的相关问题

假新闻传播到此为止,但思考不能到此为止。撇开对造谣者品德的唾弃,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应对假新闻传播的案例。从发布金庸“被去世”的假新闻,到争相传播,到质疑,求证,最终辟谣,短短的1小时不到,充分展示了在微博公民新闻发布平台上一个完美的虚假新闻形成、传播到灭亡的模型。

(一)微博的快速传播能力以及强大的自我纠错能力

微博是现在最流行的信息获取、传播和分享的平台之一,每条微博容量约为140个汉字,发送信息快捷且无须审核,可以随时随地记录、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当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在身边时,网友在微博上的爆料远快于传统媒体。上海高楼大火发生后几分钟,就有事发现场的网友上传自己拍摄的照片。但随着使用微博的网友数量增多,微博上也出现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甚至自从金庸“被去世”事件后,网络上兴起了一种说法,“微博是谣言的诞生地”。微博真的是谣言的诞生地吗?

前不久,有媒体在回顾过去的10年时心生感慨,“因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技术的高速助推,我们见证了中国‘全民记者’从萌芽到爆发的进程,展现着整个社会参与意识、公民意识的提升”[2]。在10月份的中原网络文化发展论坛上,中国互联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高新民称,“微博最大的特点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发布信息,随时随地获取你感兴趣的或者关注的信息。这是互联网的一个新进展,它给人们的交流、社交、信息沟通,以至于对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都带来新的空间。”[3]在互联网时代,传播载体的发达和多元,使人人都可以成为公民记者,想发布一则消息轻而易举,而微博这种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便捷平台,更为信息“病毒”式集散提供了便利。

但是,也正是这些特征使得微博成为假新闻的集散地。“其一,140字的低信息容量很难全面客观地传递信息,容易滋生假消息;其二,字数简短,阅读和传播方便,加上多数是匿名,有些人为了吸引眼球就喜欢发布一些耸人听闻和刺激的信息;其三,微博传播极易变成情绪传染。”[4]这也正是金庸“被去世”能够快速传播的一大原因。不过,在公民新闻时代,特别是微博的发达,也为扑灭谣言带来了便捷。甚至可以说,由于用户群的海量,以及权威人士的介入,使微博具有了强大的自我纠错功能。所以这起假新闻事件中,微博给我们留下的还是“辟谣先锋”的美好印象。

在微博这个公民新闻发布平台上,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以共同的地位和身份发布言论。在这个平台上,不可否认的是会产生虚假信息。由于一些影响力小的虚假信息传播力太差而形不成危害,但面对“金庸去世”这等重量级的假新闻,网民们绝对不会听之任之,一定会把事情搞个水落石出。于是,在还不足一个小时的时间里,“金庸去世”的谣言就被揭穿。这充分证明了微博具有无比强大的“自净”功能。“自净”的前提是尽可能多的参与,平等的参与。当话语空间中的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摆事实讲道理的地位的`时候,真相不出来都不行。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就是这个道理。

(二)微博假新闻传播中的意见领袖

微博拥有强大的关注和转发功能。“当你对某条微博进行转发和评论后,关注你的人都能看到你所转发的微博以及评论,如果他们感兴趣,便会再一次转发、评论,而关注他们的人也能看到这条微博和他们的评论……如此继续下去,经过无限次‘关注、转发’之后,关注的人数越来越多。”[5]被转发的微博在这种裂变式的传播过程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传播。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看成是一个以“舆论领袖”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的过程。每一个人都既是传播的起点,又是传播的终点,都在这场壮观的信息辐射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在作为公民新闻发布平台的微博这种强有力的辐射力的帮助下,“意见领袖”可以轻松扩大自己在广大公民记者中的影响面。

目前,微博上的认证用户多为知名人士及媒体人员,他们在微博传播中充当了意见领袖的作用。所以,这次假新闻的传播,不仅让微博尴尬,让那些在微博上转发了这条假消息、为假新闻的传播推波助澜的人也很尴尬,尤其是一些所谓名人和意见领袖,就更尴尬了――这些被网站加了V(身份认证)的名人名博,未加核实的消息发布和毫无怀疑的转发,让假消息看起来更像真的。从这点可以看出,意见领袖也有犯错的时候。关键的问题在于,只要意见领袖们能够时时处处珍惜自己的名声与名誉,对自己不能有所把握的信息与新闻,干脆不转发,或者亲自去核实,去调查,这样就能避免假新闻的传播,使网络的天空更加澄明。

(三)微博假新闻传播中的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报道的“金庸去世”新闻被《中国记者》杂志社评选的2010年十大假新闻之一。为此,《中国新闻周刊》付出了不小的代价。7日上午,刘新宇提出辞去《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职务。

资深媒体人吕怡然在东方网发表评论《为虚假报道担责的勇气可嘉》:“尽管这则‘客里空’并非出现在《中国新闻周刊》的正刊上,尽管总监、总编们事先并不知晓那个编辑之作为,但是因《中国新闻周刊》乃隶属于中新社,而‘金庸去世’的消息又出现在其官方微博上,借助长期积淀的品牌公信力,致使虚假消息被‘当真’,以讹传讹,影响更为恶劣。在这个意义上看,老总难辞其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快捷。特别是随着载体的多元化演进,传播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一条具有轰动效应的信息往往被多家媒体转载,以吸引公众眼球,赢得传播的主动权。在这样一种争夺战中,如果媒体不严格把关,必将带来严重后果。

当前,微博这个公民新闻发布的平台已经成为传统媒体获取新闻线索的平台。 “金庸被去世”事件发生后,有人慨叹,“微博爆料,你还相信吗?”随着微博的影响力的日益加大,把关相对严密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如今都纷纷在微博上开辟官方微博。《中国新闻周刊》遇到的问题与尴尬,也许是传统媒体在微博传播情境中同样面对的问题与尴尬。

三、公民新闻传播中微博假新闻的防范机制探索

为了杜绝假新闻的发生,微博所具有的自我纠错能力是不够的,还应该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来防范微博假新闻的出现。

(一)事前预防机制

公民记者作为微博平台的使用者,道德自律是最起码的底线。对于网络运营商来说,也不能只考虑流量、收益、规模,而忽视事实真相、忽视法律底线、忽视社会的感受。金庸“被去世”让人清醒地看到微博的可怕一面,考问着微博的道德机制。

1.发布者自律。不少网友认为,这则“金庸去世”假新闻的微博发布者,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转发率和人气。但是,无论其目的如何,借助虚假的消息来吸引人,会破坏微博世界的“生态”。因此,作为微博的发布者即公民记者本人而言,要想树立自己的公信力,一定要自律,这个自律的底线就是要独立思考,并对信息着实地进行查证,确定其新闻源。如果对新闻要素的任何一点有怀疑,就不要发布。而信息的接受者也应学会谨慎,切勿不负责任地将信息“转发”。

2.主流话语适时引导。从微博发端的“金庸去世”谣言,却再次引来对网络,尤其是微博的无理性、情绪化及真实性的反思。当今中国公民社会远未成熟,政府与知识界有责任以更积极、更主动的姿态进入微博这个公共空间,与众多公民记者一道共同成长,通过在微博这个公共平台上的交流或争论,达成共识,使现实社会理性有序地向公民社会迈进。

3.运营者可尝试对公民记者进行专业培训。微博作为公民新闻发布平台,从一定程度上开启了我国公民新闻发展的新时代。只要注册个用户,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上传递消息、表达观点,而当一条微博被关注和转发的数量多了,其传播效应将会成倍增加。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远未达到成熟阶段,公民记者素质良莠不齐。如何提高这些公民记者的新闻专业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由网站编辑工作者担负起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职责,影响、教育、引导网民一起来抵制假新闻。其次,作为微博运营商,可以尝试在微博上开辟微博公民记者培训专题板块,定期进行新闻专业技能培训,提高网民新闻素养。

(二)事中审核机制

微博的快速传播特性,使得真假新闻都能够在这个新闻发布平台上得到充分扩散。一旦微博发布者没有把好关,让假新闻传播开来,那微博运营商就应该对虚假的内容,采取必要的审核限制。第一,运营者可以尝试通过官方微博,吸引公民记者关注,以官方身份/微博形式转发辟谣内容;第二,运营者可以尝试借助微博页面的多个提示区快速传递重大谣言的辟谣信息,这个位置可以是微博首页微博发布框和微博区之间的位置,当然也可以通过微博的评论、私信等功能来实现;第三,微博系统可以尝试随时监测关键字在新微博中出现情况,在监测到传播内容包含相关关键字的时候,运营者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回复/跟随发博等方式主动提醒用户;等等。

(三)事后反馈机制

相对于《新闻周刊》的连续两次致歉以及事后相关责任人的被查处,我们发现微博并没有相关的惩处措施。可以做个假设,假如金庸“被去世”的消息是纸质媒体发布的,那相关索赔、诉讼等问题可能会接踵而至。但出现在微博上,可能就没那么多麻烦,这也许就是拷问新兴媒体道德与法制的关键。

如何制止微博虚假信息传播呢?微博相关人员在接受《重庆商报》采访时表示,“他们专门开设了一个官方微博账号,对已经认定的虚假信息进行辟谣。另外,还采取举报机制,发动网友来曝光虚假信息。因为微博信息太多,不可能做到对每条微博都逐一进行核实,只能采取官方辟谣和民间举报相结合的机制。”[6]另外,值得欣喜的是,目前在微博上,一些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知名媒体人、文体明星之间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互动,而且讨论的话题很多都是公共事件。如果他们在维护网络空间纯洁性上能有更多的共识,愿意利用自己的见识和人脉为避免网络空间被滥用而相互沟通和采取行动,那对于网络空间的良性运转是极为有利的。因此,笔者认为,包括微博在内的网络自纠机制,应该建立在网络自治的基础上。

四、结 语

美国资深报人、媒体和公共政策中心主任泰泼斯考特曾断言:“数码相机、摄像机、手机和播客技术以及传播领域正不断出现的其他高科技产品的销售普及,我们现在生活在有成千上万的公民记者的世界上。”[1]微博的诞生,让公民记者的声音多了一种展示平台,为公民新闻的发展也提供了最快捷的媒介技术,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公民正在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成为“公民记者”,新闻活动也将由被传统媒体垄断向更多公众参与的公共活动转变。在这种微博公民新闻发展的过程中,确实会出现假新闻,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现象,但假新闻并非微博的专利,传统媒体也同样会出现虚假新闻。并且从犯错与纠错速度看,微博所用的时间更为迅捷。所以我们在正视微博公民新闻传播中假新闻现象存在的同时,更应该不断探索出预防和制止假新闻传播的应对机制,净化微博公民新闻土壤,使我国公民新闻沿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才是我们需要努力去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邹星.微博时代的公民新闻[J].文学界(理论版),2010(7).

[2] 几又.“全民记者”时代的“金庸去世”谣传[N].新闻晚报, 2010-12-10.

[3] 叶俊.微博元年的十件微博大事[OL].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10-10-30.

[4] 曹林.假新闻是微博的阿喀琉斯之踵[N].中国青年报,2010-12-10.

[5] 宋好.微博时代“意见领袖”特点探析[J].今传媒,2010(11).

[6] 谈书.金庸“被去世”引爆微博诚信危机[N].重庆商报,2010-12-9.

篇11:参与式新闻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的运用论文

参与式新闻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的运用论文

【论文关键词】参与式新闻 电视节目

【论文摘要】本文从参与式新闻出现的原因及特征入手,阐述了其在我国地面频道民生新闻节目中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做好参与式新闻所需要具备的要素,并指出目前参与式新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电视新闻比其他传统媒介新闻的优势在于新闻现场,新闻现场不仅提供了复杂的视听符号系统,还刺激着、调动着受众的注意力。但是对电视新闻而言,新闻现场也仍然处于“可遇难求”的境地,技术、设备、财力等等条件的限制,让很多新闻工作者仍处在追求“现场”的路上。电视新闻需要现场,但现场供给却成瓶颈,这一矛盾为另一种新闻制作方式提供了生长的土壤。这一方式被称之为“参与式制作”,它与传统电视新闻制作最大的区别,通俗地讲在于,传统的是专业人士走出去,后者是受众走进电视媒介。通过这样的参与制作出来的新闻被称之为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是草根新闻(Grassroots Journalism)或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的一种表征。参与式新闻的特征在于普通公众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参与新闻的报道和发布,使得他们不仅是新闻受众,而且是新闻的生产者与传播者①。

从某种意义上讲,参与式新闻在电视新闻传播格局中出现并立足,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贴近性”的需要,是大众参与电视制作和某种表达的需要。这种参与式新闻制作与传播正在悄悄地改变着电视传受之间的传播格局,在现如今我国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中,这种“参与式制作”模式正渐渐形成规模。

眼下地面频道是五花八门,不少频道称那些手持DV,活跃在新闻现场的人为DV爱好者,DV通讯员,DV信息员等等,也有个别寻求不同称谓的,比如湖南经视称之为DV队员,深圳都市频道叫DV纪录员。还有的称DV拍客,但是最有特色的当属江西都市频道的《都市现场》,他们称其为“新闻社工”。但总的来说,称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这些拍摄的内容如何进行制作,如何更好地融于栏目。

从内容上讲,这些传播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突发类新闻,例如高速路上车子自燃,罐车泄漏,救援现场等等,参与式新闻之所以被认可,与这类新闻在一些突发性事件中崭露头角有很大关系。当灾难性事件发生时,市民人数众多,只要手中有一定的记录工具,随时都可以成为一个现场的“新闻记者”。成都公交车自燃事件,没有任何一家电视媒体拍到公交车燃烧时的画面,看到的现场视频大多来自于普通市民的手机拍摄,正是他们的真实记录并传播才让电视新闻的大众传播优势得以彰显。二是奇闻轶事类。比如说,湖南经视曾播过一个DV队员拍到的一个渔民在湘江捕捉到一条无尾鱼;江西都市频道的《都市现场》曾播过,一个膀爷当街试图调戏一女子,不想女子呼喊叫来丈夫和邻居,当场把他捉住;还有比如饱受争议的公交车上的******问题,江苏城市频道曾播过,一个女乘客在被******时,用手机拍到了瞬间画面,不仅让男子受到了惩处,也让更多的人去关注这个社会问题,同时更让电视新闻本身插上了传播的翅膀,增“色”不少!第三,参与式新闻中也有一些批评性新闻。比如,深圳都市《第一现场》在DV纪事中曾播过的,在深圳放生湖里面居然出现一群放生龟的偷盗者,别人献爱心放生的乌龟,他们却昧了良心来杀生,保安上去制止却无人听,等等。

从节目形态上讲,参与式新闻或串编,或单播,形态不一,还有类似专栏一样的栏目版块,比如,湖南经视的“DV状态”,口号是:“DV状态 随时纪录”,深圳都市的DV纪事专栏,还有甚者,比如江西都市频道,节目组认为新闻社工提供的素材是重要的新闻来源,是栏目的一大特色,所以干脆在适当时间,召集广大的新闻社工们开开会,从而更好地参与节目,为节目拍到更好的素材。从总体上讲,参与式新闻作品与另外一些DV作品等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一种完全的自娱自乐的产品,它与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介入社会生活,它的目的在于完成某种表达,传播新闻事实。

从事参与式新闻制作的人也是参差不齐,社会背景复杂,但是里面也有一些半专业人士,比如说消防队里的宣传干事,从事婚纱摄影的拍摄者,还有就是高校的学生,尤其是新闻系的学生。但是无论是否专业,它对节目来说,提供的都是素材,节目的后期编辑人员,拿到的这些素材以后,他们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在语句表达上,都力求避免内容上的失实之处,比如在稿件中表达为,据DV爱好者某某说,或者干脆对拍摄者进行采访,用他们的声音来解说画面,甚至拍摄者还以一个被访问者的角色来发表观点,适当评论。这种参与式制作模式实际上颠覆了传统电视新闻制作模式,这种模式给任何人都提供了充当“公民记者”的机会,同时它还把电视的话语权向大众倾斜,改变了在传统的线型和单向新闻传播中,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部分地改变传播中的“客体”身份,而处于表达话语的“主体”身份。对于电视新闻节目本身而言,参与式制作扩大了节目的制作队伍,并且让参与式新闻成为电视新闻节目中重要的新闻形态,也渐渐成为节目的看点之一,并且这样的作品有着它独到的传播优势。

真实是参与式新闻的根基。摇摇晃晃的镜头,颤抖的画面还略带模糊,本来是电视制作的忌讳之处,但如今这种画面却成为一种特色,没有人会怀疑这段视频的真假问题,相反,却吊足胃口,让受众集中精力,挪动脚步上前盯着去看,好玩的会心一笑,突发的看个稀奇。这就是震撼受众的“真实”力量。

内容是参与式新闻笑傲传媒江湖的资本。电视制作队伍毕竟是有限的,很多时候,很多地域,媒体的触角无法延伸到新闻发生的那一刻。亲临现场,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有时候只能是电视专业人士的追求。而对于公民记者来说,他可能恰在现场,正是恰在现场的'契机,就使在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中,他们拥有的内容资本不可小觑,远在12月,印度洋海啸的新闻报道中,电视媒体采用的滔天巨浪画面几乎都是游客用摄像机记录下来的现场视频,稍近的就说5・12汶川地震,我们首先看到的地震瞬间画面,是一个叫卫斯理的秘鲁游客拍下的,等等。内容,是参与式新闻吸引电视传媒采用的主要因素,也是受众关注的主要原因。

贴近使参与式新闻轻易迈过专业的隘口。电视新闻的声画一直以来,有着严格的播出要求,单从技术角度讲,参与式新闻的出现是一个电视新闻的奇迹,它突破了专业的隘口,走进大众的传播平台,正如前面所述,参与式新闻作品与另外一些DV作品等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一种完全的自娱自乐的产品,它与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介入社会生活,它的目的在于完成某种表达,传播新闻事实。参与式新闻介入社会生活,靠的就是它与生俱来的贴近性,这种贴近性表现多样,一是时间的新近性,比如成都公交车自燃事件,当突发事件降临,又有很多市民不幸丧生,我们不自觉地会问,当时究竟发生什么?这个问题对电视新闻来说,只有现场才能回答,于是,市民的手机视频派上了用场。二是心灵上无隔阂。新鲜的,奇怪的,特别的,好奇之心不分男女老幼,参与式新闻中不乏“新奇特”,甚至还部分满足受众窥私的心理。三是距离上的接近性等等。

平等与互动使参与式新闻占领新闻主阵地。电视新闻改革改掉三大陋习,一是高高在上的视角,二是官腔官调的表达,三是一本正经的形象,换上的是平等的视角,民生的表达和和蔼可亲的形象,传受之间平等与互动,成为诸多电视节目努力的方向,这也是参与式新闻得以生长的土壤,而且它一旦生长,就不愿依附,现在电视新闻更多的以电视新闻作品的形式走向市场,接受受众的选择,僵化的表达被淘汰,空洞的说教被摒弃,呆板的形式被耻笑,取代的是关注、关心、平等、互动和活泼。参与式新闻本身就是在新闻主阵地上运作,它满足的是受众参与的愿望,表达的需要和某种情感的维系。

参与式新闻的传播优势,是与它参与式的制作模式不可剥离的,这种颠覆传统的电视新闻制作模式,带来的是传受格局的改变,这个意义非同一般。当然,参与式制作,也存在某些问题,参与的市民素质参差不齐,大多缺乏新闻学的训练,提供的资料也因此可能缺乏可信性,使得报道细节可能失真、报道面可能受到影响等等,甚至有学者尖锐地指出,参与式新闻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新闻事业在几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的规范和原则被破坏,参与式新闻在当下并没有成为优秀新闻的同位语, 相反却成了低劣新闻的代名词,缺少公信力是参与式新闻走向品牌建设之路的最大障碍②。但是正如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指出的,一个模式代替另一个模式,总是经历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来自表达的需要,来自收视的力量,还有笑傲传媒江湖的内容资本,参与式制作会在电视新闻制作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在我国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中,这种“参与式制作”模式渐成规模就证明这一点。

参考文献

①魏少华,《零门槛的隐忧:草根新闻与把关人理论》,《新闻界》,(3)

②王娟、李甜华,《草根新闻及其现状思考》,《科技广场》,(12)

篇12: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作用探析论文

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作用探析论文

摘 要:本文分析了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应用表现和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技术的应用使得网络新闻自组织为一个结构化资源,促进了网络新闻的高效传播;重塑了传统新闻体系中的新闻把关人的角色,促进了网络把关人角色的领域分化;帮助更好地完成了网络新闻反馈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过程,完善了网络新闻传播的互动机制,并实现了反馈信息的重大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

关键词:语言信息处理技术 网络新闻传播 反馈信息

一、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和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新闻传播也由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媒体主导的时代走向了多元化,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的出现和崛起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而且也同时创造了新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其中,网络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对于重大事件的关注,对于民间声音的表达及对高层决策的影响等等,使得网络媒体成为普通民众之间、民众与政府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可以说,网络新闻传播已经成为新闻传播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环。

网络新闻传播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重视,网络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近年来关于网络新闻传播方面的研究广泛而深入,涉及到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研究、网络传播监管研究以及面向网络新闻传播的应用研究等各个方面。

本文拟从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角度对网络新闻传播中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二、人类语言与网络新闻的表达形态

从表达形态上看,网络新闻表现为多媒体形态和文本形态。多媒体形态的新闻可以进一步分为图片新闻、视频新闻和语音新闻,其中视频新闻包含了视觉形态和语音形态。文本形态的新闻是指以编码文字形式(如ASCII,BIG5,GB2312-80,GBK,UNICODE等)组织起来的新闻文本。多媒体形态的新闻元素和文本形态的新闻元素常常结合在一起,形成组合式的新闻形态。其中,我们把纯粹由文本形态构成的网络新闻称之为文本网络新闻,而把文本形态能独立构成新闻主体的网络新闻称之为综合文本网络新闻。

文本网络新闻以及综合文本网络新闻的文本形态部分可以看作是通过互联网发布、传播的特定的人类语言产品,按照新闻的定义,当这种特定语言产品以一定的结构形式组织,并反映了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时候,便形成了文本网络新闻。

从网络新闻的形式构成可以看出,人类语言包含语音形式及其文本形式,是语音新闻,视频新闻的语音形态,文本网络新闻以及综合文本网络新闻的文本形态的实现形式,构成了网络新闻的主体形式。语言文字作为人类社会信息的主要载体,它具有特定的信息结构,因此更有利于减少信息的歧义和节省编码空间。特别是在网络空间上,一般说来,新闻的实现诉诸于语言比诉诸于视频、图片形式更为经济、有效;而视频和图片则表达了信息的形象性、细节性以及艺术感。事实上,文本和图片、视频在网络新闻中常常是相辅相成的,在图片新闻和视频新闻中,语言常常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三、网络新闻传播的信息整合问题

雷跃捷,辛欣(2004)总结了网络新闻传播相对于传统新闻传播的七大特点,其中包括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方式的多媒体化、传受关系的交互性、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传播内容的广泛性、传播环境的全球化等。新的传播方式提高了物理传播效率,增加了信息传递量和传递的可能性,也提升了受众的需求,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信息整合问题:

(1)由于网络创造了传递网络上所有新闻的可能性,那么,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新闻中,找到大家最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我们所感兴趣的内容?

(2)由于我们创造了网络新闻传受关系的交互性,那么,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反馈信息中分辨不同的反馈信息和相同的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的比例如何?

(3)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环境的全球化以及传播内容的广泛性,如何在网络中过滤我们所不需要的内容,比如虚假信息、意识形态入侵以及色情信息等?

这些问题表明,网络所造成的信息爆炸的问题在网络新闻传播中也同样存在,只有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网络新闻传播从无序的状态变为有序的状态,从而使网络新闻整合成为可利用的结构性资源。更进一步说,使网络新闻传媒成为一个真正的交互式分众传媒,即每一对传播者――受众的信息都得到相互的理解。

网络新闻传播中有两种重要的力量:人和机器。在传统的新闻媒体中,所有的传播过程,比如,在新闻制作过程中,新闻的发现、选择、编辑、发布等都由人来操控,因此,传统的新闻媒体存在一个严格的把关人角色,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新闻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而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信息的爆炸效应的存在,造成了把关人角色的相对缺失,这是形成问题(3)的主要原因,因此,解决3个问题的关键是塑造网络把关人的角色。问题(1)和问题(2)是由于信息爆炸和网络连通效应带来的新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问题(1)~(3)都可以通过人工干涉得到部分解决。比如,通过建立专门的新闻网站,雇用专门的新闻人解决问题(1),通过人工审查用户的评论干预问题(3),通过大量的查阅掌握某个话题信息的反馈情况来应对问题(2)。然而,这种解决只是局部的,对于问题(1),某受众不能发现隐藏于某个论坛或者个人网页上的或者已被众多人群关注的重要新闻信息,而问题(2)、(3)的人工解决方案则更显得应对不暇。解决问题(1)的关键在于寻找一种查询相关的新闻检索技术,解决问题(2)的关键在于建立关于某个新闻话题的评价机制,并寻找一种评价信息的抽取技术。而这些问题都是属于人类语言技术的研究范畴。

四、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在信息整合中的作用

语言信息处理技术是以人类语言为对象的信息处理技术,它的目的是让计算机对语言的处理更加智能化,进而实现自然语言的理解。上文提到,网络新闻以人类语言为主要载体,可以看作是具有特定结构和特定内容的语言产品。因此,在语言信息处理技术使计算机获得一定的智能的基础上,网络中的计算机对于网络上新闻内容的一定程度的理解必然会影响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一定程度上实现网络新闻的自组织和网络新闻传播的智能化,使网络上的新闻自组织为一个具有较高整合性的系统。

(一)查询相关的新闻检索技术与网络新闻分类技术

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新闻中,找到大家最感兴趣的内容?理想的解决方法是对网络上的新闻进行内容分类,然后按照各类数量的降序进行排序。但是,由于网络新闻数量巨大,需要消耗大量的计算时间,这与新闻的实时性及人们的需求难以相符,使得计算的可行性降低。Google采用了一个简便而著名的方法PageRank,其基本思想是某个网页被链接(引用)的次数越多,这个网页就越为重要,其排名就越靠前。这样网络新闻便完成了第一遍自组织,成为了具有一定结构的资源,为进一步传播做好了准备。

然而,网络上大家最感兴趣的新闻内容仍然是数量巨大,丰富多样的,那么,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新闻中,进一步找到我们所感兴趣的内容呢?一般的做法是通过关键词相关的查询来实现。既然新闻主要是人类语言组织而成的文本,而在网络上,文本是经过统一编码的。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语言技术,让计算机在一定程度理解文本,实现查询与文本的相关性度量,从而找出最为相关的网页。举个例子来说,比如我们要查询“原子能的应用”,如何计算查询串与文本的相关性,找到相关的网页呢?我们首先对查询串进行分词分为“生物能的应用”,然后计算某个关键词Wi在各个网页中的出现频率TFi和含有Wi的逆向文本频率IDFi,即“所有网页数/含有Wi的网页数”,我们把TFi和IDFi相乘作为网页与Wi相关性的度量。也就是说,关键词Wi在某个网页中越常见,该网页与Wi越相关,如某网页中如果“生物能”出现很多,该网页与“生物能”就很相关;Wi在各个网页中分布得越均匀,越不能代表查询的特征,如“的”可能在各个网页中分布都很多,所以它不能作为相关性的度量特征,因此IDF可以用作对TF的修正。我们把某网页中所有关键词的TFi*IDFi的和作为它与查询相关性的度量。这样每个网页便获得了一个度量值,按照该值与PageRank值的乘积对网页进行排序,便可获得我们较为关心的内容的网页。事实上,TF/IDF的方法可以用来选取网络新闻的主题特征,从而用于网络新闻的自动聚类。比如说,对于两篇网络新闻,我们可以抽取出TF*IDF值较高的主题词向量,并把它们的值映射到同一个词表中,组成两个具有相同特征和不同特征值的向量V1和V2,应用夹角余弦定理,我们就可以根据向量空间模型计算出两篇新闻的相似度。将这样的方法应用于所有的网络新闻,Google实现了网络新闻的自动分类,这极大地辅助了网络新闻的人工编辑工作。

查询检索技术和新闻分类技术大大提高了网络新闻的查询、组织和传播的效率。在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查询扩展也大大方便了新闻信息的检索。查询扩展有多种技术思路,有基于概念扩展的,有基于同现扩展的,限于篇幅,这里不作详细介绍。

(二)反馈信息采集和评价技术

互动性的大大增强是网络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网络上,对于一篇新闻报道,常常有成千上万的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表明了网民对于该新闻的观点。那么,如何接收和理解这些海量的反馈信息呢?对于网民来说,可以通过逐一阅读完成信息接收过程,这种接收和理解过程只是局部的,面对海量信息,很少有人能够读完所有的信息,对于大家的反馈意见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事实上,反馈越多的新闻是大家越为关注的新闻。在某些关键的领域,如商业新闻领域,这种反馈显得尤为重要。举例来说,如一家汽车企业将要研制或发布一款新的汽车,或者某客户(个人或单位)需要购置汽车的时候,需要搜集关于汽车指标的相关评论。一般的做法可以在网络上设置相关的.汽车指标,由网民投票来获得相关信息。但这种做法是有局限的:第一,相关的指标不可能设置太多,否则网民可能完不成全部指标的投票;第二,投票时间可能会比较长,影响商业决策;第三,网民必须浏览到投票网页才能完成投票,大大限制了投票的人流量。

网络新闻搜集评论信息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上文提到,Google使用余弦定理实现了网络新闻的自动分类。在此技术基础上,我们可以对某一个主题类别的反馈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挖掘。首先,根据商家或者客户的需要,尽可能全面细致地设置挖掘点,比如对于汽车,需要了解外观、耗油、舒适度、速度、安全性等不同的指标;其次,对每一个指标设置评价向量,比如外观的积极评价向量可以是{好,酷,漂亮,好看,时髦,……},中等评价向量可以是{一般,中等,……},消极评价向量可以是{丑,难看,差,……},消极评价还可以是积极评价的否定;再次,在局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这种结构化的评价指标在网络新闻的反馈信息中进行挖掘,并统计相关数据,由此可以获得网络新闻评论的结构化数据,如{外观(好:80;中:15;差:5),耗油(低:10;一般:10;高:80),舒适度(好:70;中:15;差:5),速度(快:85;中等:15:慢:0);安全性(高:90;中:8;低:2)}。这些数据是基于真实用户反馈信息而来,对于企业或者客户的决策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反馈信息是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网络新闻传播的互动性的体现。对于一篇网络新闻,互动不是无限的。我们认为,互动至少终止于第一次的相互理解,包括网络新闻发布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相互理解、网络新闻接受者和接受者之间基于反馈信息的相互理解。如果反馈信息无法得到理解,价值无法体现,网络新闻传播的互动性便无法体现。

图1 一次完整的互动示意图

很明显,反馈信息的采集和评价技术有助于更好地完成网络新闻反馈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过程,完善了网络新闻传播的互动机制,并实现了反馈信息的重大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

(三)非法网络新闻及反馈信息过滤技术

在传统的传播体系中,新闻的传播和反馈过程都要经过层层的严格把关,不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新闻内容往往被提前过滤掉,不能出现在受众的面前。比如,色情内容的传播、不同意识形态内容的国际传播等往往受到比较严格的审查。网络媒体的出现为新闻传播模式打开了新的局面,造成了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环境的全球化以及传播内容的广泛性。这一方面打破了专业新闻机构和新闻人垄断新闻发布的特权,使得草根阶级也能制作和发布新闻信息,出现了民间新闻;另一方面,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网络传播的自主性也使得传播内容更为全面和繁杂。在这种全面和繁杂之中,也掺杂了一些不符合群体规范的新闻内容,如虚假新闻、非法新闻,包括非法的反馈信息。这种局面与传统的新闻传播体系走上了两个极端,即由严格的把关人制度到把关人几乎完全缺失。在语言信息过滤技术之前,一些新闻机构和监管部门只能通过人工审查的办法在庞大的新闻网络中寻找和过滤非法新闻,显然效率是极为低下的。

将语言信息过滤技术应用于新闻审查最成功的案例是基于HNC的邪教信息过滤技术和色情信息过滤技术。HNC是概念层次网络的简称,它是关于自然语言理解处理的一个理论体系,其目标是建立自然语言的知识表述和处理模式,使计算机能够模拟人脑的语言感知功能。HNC应用于邪教信息过滤和色情信息过滤是在实现文本局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文本的语境分析和立场判定,其技术细节仍然是机密。

可以看出,语言信息过滤技术事实上充当了网络新闻传播体系的把关人角色。尽管目前这种技术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成功,但在更多的领域中还没有得到推广。由于网络新闻主要是由人类语言组织而成,因此,重塑把关人角色的重任也必然会由人类语言技术来承担。随着语言处理技术的进步,把关人角色必然会进一步地完成领域分化,语言信息过滤技术会在更多的领域中发挥作用。

综合以上分析,语言信息处理技术,诸如查询相关的新闻检索技术与网络新闻分类技术、反馈信息采集和评价技术、非法网络新闻及反馈信息过滤技术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担负了重要的角色。这些技术将无序状态的网络新闻自动地重组为结构化可理解的资源,完善了网络新闻传播体系,使得网络新闻传播得以高效地运作。

五、结语

本文分析了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应用表现和重要作用。以往的研究着重于网络技术和网络本身的特性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而很少从语言技术的角度进行分析。正是由于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网络新闻才得以自组织为一个结构化资源,散落于网格中的潜在热点网络新闻才得以浮现在人们的眼前,网络新闻才得以以更高效的模式传播;人类语言技术重塑了传统新闻体系中的新闻把关人的角色,促进了网络把关人角色的领域分化;人类语言技术还帮助更好地完成了网络新闻反馈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过程,完善了网络新闻传播的互动机制,并实现了反馈信息的重大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昌慧东.“忽悠”事件与网络新闻过滤系统缺失[J].传媒观察,2008,(3).

[2]雷跃捷,辛欣.网络新闻传播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3]晋耀红.HNC(概念层次网络)语言理解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徐波,孙茂松,靳光瑾.中文信息处理若干重要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张甜.对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的新思考[J].新闻实践,2007,(11).

[6]郑婧,孙卫.国内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状态[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8,(7).

相关专题 作用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