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野下的图书馆建立探索论文

粑粑镁铝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粑粑镁铝”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会学视野下的图书馆建立探索论文(共1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社会学视野下的图书馆建立探索论文

社会学视野下的图书馆建立探索论文

1社区及其成员

不同社区的独特属性塑造了其成员的社会认知方式,定位了社区图书馆的知识服务逻辑,同时受限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动态发展。社区的这种独特属性培养了其成员间的社会交流,促进了其个性的形成过程,并促成了某种共同的认知、价值观念和服务模式。而个人通过不同社区的多重身份与其成员的持续交流学习、思考及认知环境,并构建和重组自身的经验、价值偏爱和知识层次等,强化了这种共同的属性。正是基于这种共同的属性在知识需求上的表现,从社会学的视角来探求社区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体系的构建才具有可行性。当然,个人和群体的知识需求逻辑难以捕捉。因为群体和个人的需求行为基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及社会行为方式,而我们难以洞悉关于个体和群体运用知识的想法。但是个人知识是通过专业和学科将知识人格化的,立足于社区的传统文化背景和用户层次、职业、教育结构等来理解社区用户的知识认同是可行的途径。此外,个人层次由社会阶层所划分可以推断,个人的知识结构在个人社会阶层上也表现出相应的等级层次。据此,从社会阶层的角度研究社区用户的知识认同及需求结构是一个新的路径。

2社区图书馆及其用户

图书馆具有自身的知识内容结构和服务体系,其分别通过贮藏知识的分类目录和服务方式表现。个人利用图书馆实质是个人知识结构、认同取向与图书馆知识内容结构、服务体系的'契合过程。图书馆与个人的这种相互作用取决于各自结构状态的匹配程度,并决定着图书馆的存在、个人知识的结构乃至社会的发展。因此,图书馆的知识内容应包纳用户的知识认同范畴,比较流行的形式是在总馆下建立分馆,并提供总馆与分馆保持一致的知识内容,但这要求足够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3社区图书馆的发展途径

3.1地理位置及建筑结构

信息技术及科学的发展强烈质问传统图书馆的存在性,互联网的繁荣似乎使人们更趋向于在图书馆实体以外的途径获取知识,虚拟图书馆看上去更受欢迎。这种趋势对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人们或许会问为什么要建设更多的社区图书馆,社区图书馆能否满足虚拟图书馆的同等内容提供。事实上,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在我国更趋向于文化导向、学习氛围的塑造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以此弥补数字鸿沟的差距,引领学习型社会的潮流,导向社区的传统特性发展,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社区图书馆的地理位置由社区的人口密集程度及当地的特性所客观决定,并以与当地居民的最大互动性为考虑前提。前期的调研对于社区图书馆地理位置的选择是必要的,这样的调研应包括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居民的种族、教育层次、生活习惯,当地的城市规划等等。社区图书馆的建筑结构不应局限于社区的动态发展及将来的知识内容、载体形式构建,还应考虑与当地居民的互动程度及用户在社区图书馆内的交流等等。

3.2内容构建及服务方式

用户知识认同可以看成是用户需要和可能需要的知识集合,社区图书馆的内容构建可以看成是用户知识认同范畴构建。一定社区在一定时间上的用户知识认同应是不确定的知识集合,但在不同的社区表现出差异性,在不同的时间上表现出动态性。研究用户知识认同,探求其内在逻辑,是社区图书馆研究的一个新的角度。在知识认同上,同一社区的成员由其自身属性决定,并表现出一定的层级关系,但共同的社区文化传统,使同一社区的成员在知识认同上又表现出共性。这个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知识认同概念,将社区图书馆的研究置于更为宽泛的人文背景下和更为细微的社区结构中,是从多学科角度研究社区图书馆的一个探索。个性化的目录服务是社区图书馆知识服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对于用户来讲具有宣传和刺激双重作用。虚拟图书馆较之传统图书馆很明显的优势在于动态个性目录的提供。图书馆的实物馆藏目录依据用户的知识需求提供个性化的目录定制服务似乎是个比较可行的刺激措施。当然,多媒体及数字资源提供,残障人士服务对于社区图书馆将来发展依然是最重要的方面。

3.3政策支持及资金保障

确立社区图书馆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应有战略地位是首要之举,其次通过政策和法律才能保障社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国外关于社区图书馆的发展经验有许多可取之处,如社区图书馆的资金保障大多由政府的税收负担和企业赞助,技术支持由总馆负责,运作人员吸收义工等等。目前我国的社区图书馆建设主要由政府的财政支持,摸索其他发展模式对加快我国目前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是可行之举。用户和社区图书馆是彼此互动的,而不是相互静止孤立的。用户通过图书馆构造和重组自身的经验、价值观念及知识结构,图书馆通过用户循环再构自身的知识仓储及服务手段,表现其存在价值。从社会学视角分析这种互动逻辑并促进其相互作用是社区图书馆发展研究的有益尝试。在用户、社区图书馆及其所置于的社会化环境二者互动的这种复杂状态中,有必要借助多学科的成果如组织研究、教育和信息研究、社会学研究等,更深刻地洞察这种互动的内在逻辑。显然,对于这种互动逻辑的理解是指导知识服务体的地域联合,构筑知识分布式存取的开放服务模式,促进社区图书馆改进自身的知识服务体系,并使用户有效地获取知识。

篇2: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公共关系论文

既然网络信息技术的给图书馆公共关系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图书馆的传统的服务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图书馆有必要充分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提供全新的服务,提高自己公共关系的效能。具体策略如下:

2.1利用图书馆网站建立良好形象

塑造良好形象是公共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主要目的,而图书馆的网站是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公共关系活动建立良好形象的重要工具。它的设计思路、设计风格、体现了图书馆的精神和文化,同时也向公众传达了图书馆服务的理念和价值。读者对于图书馆网站的评价很大程度影响着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意愿以及对其服务的满意度。因此,图书馆网站不仅是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重要媒介,而且也代表着图书馆的形象,是图书馆借以向当前和潜在读者乃至全世界推销自己的工具。

2.2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全面沟通

网络信息技术山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与公众之间的交流的方式,网络论坛、电子邮件、新闻公告与读者评论、FAQ、手机网络甚至在线不聊天室等多样的网络工具方便了图书馆与公众的沟通。网络交流具有互动性、及时性、广泛性、开放性、多样性等特点,用户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来使用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并可以向图书馆提出要求、提供建议,图书馆也可以通过网络工具即时地得到读者的.反馈信息,从而有效地了解读者的需求和自身所需要改进的方面。图书馆可以根据视频的点击观看量实时地了解读者的兴趣需求,以便在今后的资源提供上做到有的放矢。像这样的服务方式,通过资源共享不仅提供了图书馆资源的使用率和价值的充分发挥,而且广受公众的欢迎,赢得了赞许。

2.3通过网络方式提供全新服务

2.3.1读者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建立。

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允许读者建立专属于自己的个人数字图书馆,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时事热点、问题疑惑等自主地收集图书、期刑及学术论文等。图书馆可以根据读者的设置,建立读者档案,向读者推荐相关的读物和最新的知识更新。类似于商业领域推销商品一样,不仅是读者自己去寻找所需的内容,图书馆也可以将自己的资源“推给读者”。

2.3.2建立图书馆网络社区。

网络社区除了我们熟悉的网络论坛(BBS)之外,还包括贴吧、在线聊天、个人空间等形式的网上交流空间。图书馆关键是要为读者提供一个环境,鼓励用户进行信息和思想的交流。网络社区的参与者不仅包括图书馆读者,还包括图书馆服务人员、图书馆行政人员、图书商等等。根据讨论的主题和兴趣的异同将网络社区设置不同的板块,具有相同兴趣的用户可以进行交流沟通,具有问题疑惑的读者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提问寻求解决。

2.3.3提供图书馆网络咨询。

如今咨询行业发展迅速,而图书馆作为一个图书资源和知识的聚集地,理应成为行业咨询业务的重要场所。不同于商业咨询行业涉及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市场推广、形象塑造等内容,图书馆开展的咨询业务主要面向的是一些专业知识的参考咨询。当然,图书馆要做到真正的专业咨询,不仅要完善自己的数字资源,有些时候还需健全自身的专家系统,这样才能提高咨询的效率和质量。

2.3.4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FTP资源的建立如今已成为各个图书馆资源服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用户可以通过FTP查并下载图书馆提供的丰富的数字资源,如学术论文、各种软件、公用文档、电影和音乐等。图书馆还可以开辟PtoP的资源共享方式,用户不仅下载享受图书馆因有的资源,也可以参与到图书馆的服务当中。经过注册认证的用户可以上传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不仅丰富了图书馆的资源,还可以极大地调动读者的参与性、积极性、接近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服务方式真正实现读者与读者、读者与图书馆之间互动的交流和资源共建共享。需要注意的是,图书馆要做好其中监管的角色,完善共享的机制,避免一些诸如版权方面的纠纷问题。

3结束语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需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服务理念、丰富自己的服务方式,才能更好地服务公众,获得公众的信任和青睐,从而提高自己的效益。

作者:贾鸿雁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图书馆

篇3: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公共关系论文

1.1公共关系变得更必要

互联网的出现,由于它具备的巨大的优势,短时间内便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普通。尤其是在中国,近些年网民数量急速攀升,计算机、互联网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企事业单位中的普及率也大大提高。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逐渐向网络转移。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图书馆的服务方式、资源管理等发生的变化,公众需求的改变,使得图书馆需要更多地借助网络来开展公共关系显得更紧迫,更有必要。

1.2公共关系变得更主动

图书馆作为公共关系的主体,本身的思想及所采用的策略方法决定了公共关系活动的特点。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普遍应用,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互动性、迅速性等特点,从而使图书馆在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时变得更加主动自由。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主动性就大大地加强了,图收馆可以通过自己的网站、网络论坛、电子公告等工具发布信息,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性,图书馆可以“为所欲为”按照自己的想法,计划与公众交流信息、影响公众。1.3公共关系变得更高效网络具有传统的传播媒介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使得图书馆公共关系活动更加高效。从传播范围来看,近些年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网络等的普通使得图书馆可以借助网络技术极大地提高传播半径,扩大影响面。从传播时间上来看,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实时、全时地发布信息,打破了诸如广播、电视等时长、时段的限制。而且,信息的及时更新或重要信息长时间的关注,可以使信息更具连续性、突出性。从传播方式来看,这里体现的不仅仅是从传播媒介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图书馆与目标公众的互性的增强。总之,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传播方式、内容更丰富、更具体、图书馆公共关系的效有显著提高。

篇4:MOOC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思考论文

MOOC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思考论文

一、MOOC概述

MOOC,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的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人们为此将20称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之年。MOOC由5个主要元素组成:教师、学习者、主题、学习材料和情境。MOOC的特征是在线学习设计、大型、免费,由于课程免费、便捷、容易注册,使得学习者既可以免费获取知名高校的学习与教学资源,还能根据自身学习目标、已有知识技能和兴趣进行参与行为的自组织活动,这一重要基础使得MOOC受到了市场欢迎。由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对教育界影响深刻,如使得全球资源走向了开放存取、有效的降低了教育成本、推动了教育模式变革等。可以预见,随着MOOC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必将颠覆现有的教育模式,成为高等教育模式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图书馆在MOOC中的作用

(一)担当版权清理顾问。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教学所使用的资源与传统情况有所不同,会受到种种限制。图书馆馆员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作为版权顾问来协助慕课教师进行教材资料的筛选。课程讲座使用的资源、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以及课程材料的归属是版权问题涉及的主要方面,但课程材料的归属通常可以通过教师与学校或MOOC提供商的协商来确定,因此前两者是版权问题所重点关注的,图书馆在版权使用方面的服务也主要针对前两者进行。

在版权清理方面,美国的图书馆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其中以杜克大学图书馆为例,除了做好资源使用请求和寻找替代资源外,还在图书馆成立了版权指导服务部门即版权和学术办公室。该部门一是进行版权许可咨询、版权问题答疑;二是给MOOC教师编写了合理使用资源的参考指南列表。该指南列表涵盖了教育工作者和图书管理员所需的版权知识,内容非常具体详细。譬如MOOC教师在做资源选择时,图书馆馆员会让MOOC教师认真考虑有些资源是否是课程中所必需的;它们是否可以在知识共享、公共领域、其他开放途径,以及在版权所有者许可下找到无版权问题的替代资源。另外,该指南详细阐述了“合理使用”的规则与边界,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

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作用主要是为在校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料并提供学习场所,但是缺乏开展版权指导、教育、咨询的经验,尤其是没有图书馆行业性版权政策的导向。因此,对图书馆来说,把慕课版权处理融入其日常工作中,这对图书馆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发展的机遇。

(二)进行信息素养培训。图书馆介入MOOC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开设自己的MOOC课程。而“信息素养”课程则是图书馆当仁不让、责无旁贷的首要选择。图书馆既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信息检索、信息管理等专业知识,还可以通过讲座、网上教学、专题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的信息素养培训服务,将信息素质与终身学习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目前,在MOOC教育支持方面,图书馆还能够在MOOC课程制作过程中搜集、管理MOOC课程所需的信息资源。对教师来说,图书馆提供的各种服务一般都能满足教师的需求,另外还能够帮助其提高信息获取水平和MOOC管理能力。对学习者而言,图书馆提供的嵌入式咨询及其信息导航等服务,既可以为其信息检索和信息利用等活动给予相应指导,也可以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等。此外,还可以在图书馆站及各种论坛、服务平台等页面发布MOOC服务的使用指南、MOOC学习的平台新消息、接收用户咨询及反馈的信息、FAQ、课程讨论、甚至于课程本身,以促进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

(三)给予课程方面支持。图书馆对MOOC最为传统和直接的支持工作是为学习者提供MOOC学习的场所和网络软硬件平台,为教师提供资源和技术方面的帮助。事实上,支持工作贯穿课程的始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阶段:

1、课程前期,图书馆不仅能够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还能结合课程特点提供课程资源使用方面的咨询和指导。早期的MOOC以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课程为主,其授课教师对于MOOC所需的媒体和技术较为熟悉。随着MOOC的迅速发展,课程涉及的专业领域也不断拓展,一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的课程也加入进来。另外,图书馆还支持实施了“学术技术专家项目”,在该项目一些“嵌入”教学部门为其提供技术支持的图书馆员也将为该部门的MOOC开发给予帮助。

2、课程中期,图书馆馆员除继续提供技术类支持外,还要积极发挥“信息咨询专家”的作用。他们可以与学习者直接交流,提供建议和指导,也可以与教师及MOOC提供商合作,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信息方面的问题并做出解答,形成文字资料后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供学生们参考。

3、课程后期,图书馆的服务。主要包括两种:第一,搜集、整理和保存MOOC中产生的有用的信息资源。MOOC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信息内容,既包括教师制作的视频音频和使用的文字材料,也包括学生产生的内容(如作业),其中不乏有价值和需要长期保存的.资源。图书馆长久以来就肩负着保存机构信息和知识资源的重任,因而有必要对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整理和保护,将其纳入高校的机构知识库中,实现其价值和长期可用性;第二,分析相关的学习数据,为课程提供反馈和评估依据,便于教师改进。利用“大数据”进行学习分析是高等教育领域数据挖掘的新趋势,有助于实时追踪教学情况,为课程决策和完善服务。目前,存储和分析MOOC教学中产生的数据的情况还比较少,图书馆可以将其作为信息服务的一部分,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教学参考资源建设。MOOC倡导的问题导向、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要求教学参考资源更趋向于数字化,体现为知识关联、富媒体、社交化,并集学习工具于一体来发现知识,这让开放式数字教参资源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把课程资源纳入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图书馆还不多,开放课程资源的收集、整理、分析、揭示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图书馆现有的教参服务包括纸本及电子教参服务,前者呈现服务区域固定、借阅期短、供不应求等特点,而后者虽以数字化形式揭示,但几乎均未与课程管理系统融合,仅图书馆独立系统使用,且资源类型主要以图书、文本为主,未考虑诸如网络课件、音视频多媒体资料等多种教参类型,服务成效无法保障。单一化是目前国内教参服务的主要问题,尚不足于支持MOOC教学。高校图书馆要融入MOOC,就必须以MOOC网站为依托,建设以知识点为构架的数字化教学素材的集合,建设开放型的动态多媒体资源库,将人员、设备系统、教学资源等进行优化融合。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已经开始多方合作,探索数据信息自动交互和动态融合的电子教参资源服务。

三、图书馆参与MOOC发展的思考

(一)加强合作,形成知识储存的共同体,共享优质资源。这既包括与教师的协作,又包括与其他校内部门的协作,还包括与校外图书馆等实体的跨机构协作。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积极参与校内的版权教育,它与学校法律顾问办公室合作,为教师提供与在线学习有关的版权问题的指导方针和建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参与了一项多机构的合作项目,从可访问内容和研究技巧方面制定为MOOC提供支持的最佳实践。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应聘请各种专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积极构建专家咨询网上平台,学生和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实时在线视频咨询专家,这样既免去了时间、空间的困扰,又能够为师生读者提供更加专业的信息服务。当前,面对MOOC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影响,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只依靠自身的人力、技术和信息资源就能提供有效的服务,协作活动不可或缺。

(二)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图书馆技术服务体系。目前全国各高校图书馆的多媒体和计算机互联网设施往往是新世纪初时置办的,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的慕课教学与学习。慕课是全球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的产物。为更好地适应慕课海量数据的需要,图书馆必须加强硬件设施、管理系统的更新和维护,实行关联技术,重新组合图书馆内各种载体如书、报、期刊、音视频资源、数据库资源及相关知识服务体系,建立大数据资源处理平台,实现从人找数据到数据找人的智慧型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为慕课学习者提供高智能的技术服务体系。

(三)积极转变管理理念、服务理念,做到积极主动服务。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积极转变管理思想,从上到下营造“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一切”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是高校图书馆MOOC服务良性运转的首要前提。近几年的大学教学改革研讨会都围绕在线开放课程展开,11月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第六届大学教学改革研讨会主题为“开放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11月西北大学承办的第八届大学教学改革研讨会就直接命名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推进会”。可见,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已经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前,高校图书馆要看到MOOC对高等教育以及自身服务带来的影响,但是每个图书馆的情况以及校情存在较大差异,至于是否要立即开展M00C服务以及要开展哪些MOOC服务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条件成熟的可以在原有MOOC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强化服务力度,拓展服务内容;条件暂不成熟的可以考虑从宣传MOOC、推荐MOOC、提供MOOC学习空间等做起,由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步推进MOOC服务的开展。

四、结论

MOOC是一种新兴的课程模式,在近两年才得到迅猛发展和广泛关注,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慕课将会成为一种主流的学习方式。MOOC打破思维定势创造了崭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也深刻影响着相关行业产业的发展。优质教育将不再是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可以无限制地接受最高水平的教育和指导。而图书馆也应转变管理思维和服务理念,拓宽图书馆员的服务视野,提升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和业务素质,主动嵌入式地积极服务于慕课课程,为慕课课程提供高水平的智慧化服务。

篇5: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危机的管理论文

摘要:针对现代数字环境给图书馆服务和管理带来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分析了图书馆所面临的危机类型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危机管理策略。

关键词:图书馆;危机管理;数字环境;策略

现代社会危机频繁发生,各种突发危机事件威胁着人类安全,并影响到社会稳步发展,这使危机管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图书馆作为社会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当然也需要重视危机管理。并且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图书馆的服务功能面临着各种危机,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应强化图书馆的危机意识,加强对图书馆的危机管理研究。本文正是基于此开展的一项研究。

篇6: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危机的管理论文

1.1资源危机

这里的资源包含了基础设施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具体是指馆舍建筑、文献信息资源、服务设施、馆员队伍。图书馆馆舍建筑是读者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的公共空间,馆舍面积的不足、设计的不合理,不但影响馆藏资源的收藏,而且影响读者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保障能力的物质基础,也是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根本所在。缺乏完整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将导致图书馆失去吸引力,从而进一步失去竞争力,逐步被其他信息情报机构所替代,逐渐地失去存在地价值,导致生存危机。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需要配置相应的设备,网络设备建设的滞后、服务设施建设的不完善,进而影响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的开展。人才是图书馆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关键,数字时代对图书馆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需求。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和缺少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地制约和限制了图书馆地发展。

1.2服务危机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到图书馆地读者越来越少,面对面地交流相应地减少,服务更多地强调服务内容和手段地多样化,能否满足读者的需求是服务的关键。通过调查和分析数字网络环境下读者对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需求与资源供给方面存在的矛盾,对图书馆存在潜在的危机。

1.3信息安全危机

随着图书馆信息网络的.蓬勃发展,图书馆信息安全保护格外受到重视。病毒、木马传播感染以及黑的客攻击破坏、用户非法访问和下载而导致的设备损坏与数据丢失,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网络信息服务开展。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给图书馆版权的公共豁免权带来了挑战,诸多数据库商要求图书馆将服务范围控制在一定的区域或限制一定的流量。个别读者不间断地连续下载某些数据库,结果导致数据库商断开链接,中止数据库查询与下载服务。图书馆、数据商、著者与用户存在着一定的版权纠纷,图书馆也屡屡被告上法庭,甚至不得不进行赔偿,这给图书馆形象、声誉、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带来了巨大影响。

篇7: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危机的管理论文

2.1树立危机意识,增强危机防范能力

只有对危机形成统一认识,树立良好的忧患意识,才能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在数字环境下:一要,加强图书馆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图书馆潜在的危机。成立危机信息监测部门,系统地收集与图书馆相关的网络舆情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和处理。建立高度灵敏的危机信息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将危机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如图书馆可收集网络上与图书馆相关的新闻评论、BBS论坛、博客、播客、聚合新闻、新闻跟帖及转帖等舆情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及早地发现图书馆潜在的危机,采取应对措施,及时化解危机。二要,超前决策,预先制订危机管理计划和处理预案。在掌握及时、准确、可靠信息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引发危机的因素,预先制订详细的危机处理预案,及时排除全部或部分危机因子,以减少危机对图书馆带来的不良影响,控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和恶化。如图书馆可利用官方微博对读者反映的图书馆资源建设、服务内容、服务手段等方面的意见进行解答,尽可能消除读者对图书馆的抱怨情绪、抵触情绪,减少图书馆服务危机事件的发生。

2.2推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优化馆藏结构

针对信息用户资源需求日益多元化与馆藏资源数量、结构失衡的供求矛盾,图书馆应经常对本校的信息用户阅读倾向、文献需求层次进行分析研究,以信息需求为导向,适时、适度地对图书馆的馆藏配置比例进行有计划、有方向的优化与调整,提高馆藏文献的质量。如根据信息需求随时调整印刷型资源与电子型资源、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学科收藏比例,建立合理的分级典藏制;图书馆应根据发展目标、馆藏资源、人员知识结构等情况,建立特色数据库,为读者提供全面新颖的相关文献。应积极开展与其他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共建共享学科数据库,通过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

2.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图书馆能否提供优质服务的关键。针对目前图书馆因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而造成的人才外流和专业人才紧缺等危机,图书馆应抓住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给图书馆人才利用带来的契机,构建图书馆信息服务人才资源数据库,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学科骨干队伍,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第一,图书馆要破除传统的封闭式人才利用模式,大胆引进一批应变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既懂得专业图书情报理论知识又具有较高的专业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并擅长将馆藏信息资源与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加工的复合型通才。第二,针对本馆文献信息服务人员的实际情况,加强馆员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完善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体系,提升馆员的信息素质和信息服务能力。第三,图书馆要制订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灵活运用不同的激励手段,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结束语

在充满竞争的时代,图书馆危机的发生难以避免。只要图书馆管理者及馆员能树立危机意识,采取科学的危机管理措施,图书馆危机就能成功化解,并且可利用处理危机的契机,广泛宣传图书馆的作用,以吸引大量潜在读者利用图书馆。

作者:程璇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1]王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J].图书馆学刊,(5):15-17.

[2]王丽华,潘松华,周华.新媒体时代图书馆危机管理策略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7):73-75.

[3]张成林.数字时代图书馆服务危机管理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3(2):23-27.

篇8: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定位综述论文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定位综述论文

(论文关健词)网络环境参考咨询信息资源图书馆

〔论文摘要〕论述信息资源网络化给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带来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以及在这种环境下,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有重祈定位、不断创祈,才能在网络化大潮中立于不效之地。

参考咨询工作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主要职能,其目的是以各种方式帮助读者利用图书馆提供的各种资源和服务,是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标志之一,网络环境的形成既给参考咨询服务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赋予了崭新的内涵,同时也使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面临严峻的挑战。网络环境下,参考咨询服务如何定位则是目前堕需解决的问题。

1信息资源网络化给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带来的挑战

信息源是咨询馆员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基础,卓有成效的参考咨询服务必须依赖于丰富的信息源。现代参考咨询服务不再象传统的参考咨询那样主要以馆藏文献资源为基础,而是突破了“馆藏”的概念,转向包括网络信息资源在内的全球性“虚拟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为基础。

1.1网络环境下用户行为的变化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信息化革命浪潮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国际计算机互联网Internet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多样的信息服务实现同全世界180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结。在我国四大互联网络的开通,以及各省市兴起的网络热标志着我国网络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占优势地位的高等院校,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ds已开始启动,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已投人使用,目前已有200多个高校图书馆和Cernet联网,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网信息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和使用者,已汇人网络建设的大潮,因特网信息服务已成牵动当今信息产业整体发展的“龙头”。特别是网上信息资源和包括电子商务在内的多种信息服务的迅速增长与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所形成的良性循环,使得网络用户急剧增多;同时也使得网上信息垃圾泛滥;再加上国内数据库偏少;图书馆检索手段落后,因此用户需求发生变化。具体而言,用户将会向图书馆提出以下要求:(1)图书馆数据库网络化,能提供各种最新信息及回溯性资料;(2)不受时间限制,可随时得到所需资料;(3)对于各种信息需求,图书馆都能给予快速便捷的回答;(4)用户通过终端得到的是经过图书馆鉴别、选择和加工的有价值的信息;(5)用户获取的信息最好是免费的。图书馆用户及其知识信息需求结构的变化,将决定现代图书馆的知识信息服务内容、模式与管理机制。这种信息资源网络化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信息用户的思维方式、信息摄取方式和信息摄取手段。信息资源的网络化使信息的传播在传统的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和扩展,信息资源成为所有网上用户都能平等使用的资源,地域、时间上的差异被极大地缩小了。

1.2网络环境下参考咨询服务的变革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源的类型和载体不再只囿于纸质书本式文献、视听资料和缩微资料,参考信息源在因特网上出现了网络版,许多传统和现代的参考信息源如(不列颠百科全书》、《牛津大辞典》等已进人因特网。网络环境下的参考信息源比传统的参考工具书更趋于多样化.凡是可向用户提供参考资料的各种信息源均可涵盖在内,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可供咨询的信息源。参考咨询手段也发生了变革,打破了以往以手工检索为主的格局,而更多地利用网络信息检索技术获取信息。其优势在于高速的.信息处理能力、严密的逻辑和灵活的检索方式。网络环境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信息获取方式和手段都发生了变化,咨询用户更愿意选择网络作为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渠道,网络环境明显对那些掌握网络技术的咨询用户有利。另外,网络环境对咨询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以往的知识结构必须改变。否则,咨询馆员便无法适应并融人新的网络环境之中。在网络环境下,参考咨询服务的类型虽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但服务内容却发生了重大变革,过去咨询馆员主要靠参考工具书来满足用户的专门信息需求,而在网络环境下,咨询馆员将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检索技术更全面地回答用户的事实性咨询问题。帮助用户建立自己的信息资源库,为用户上网提供咨询,协助用户建立自己的网页等。

2参考咨询工作的孟新定位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电子网络远程教育获取信息与知识的虚拟图书馆已成为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图书馆将成为信息高速公路的节点。虚拟图书馆的出现和发展,直接引发了传统图书馆的重新定向。传统图书馆欲在网络环境中生存并得到发展,必须在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管理方法、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在网络环境下,人们不再重视对信息载体的获得,而是注重对信息的有效吸收。为适应这种变化,图书馆不能只局限于向用户提供本馆文献,而应提供包括网络信息在内的所有可得信息。因而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对象不再是传统的文献,而是包括传统文献、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在内的信息资源。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不仅包括人藏文献信息,也应包括对光盘信息、网上信息的组织、导航和租用,以及对图书馆所藏纸介质文献的数字化。总之,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应深化、扩展为信息资源建设。新的信息交流方式―网络信息交流的出现,是社会成员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获取最新科技信息和其他人类生产的知识与信息。

2.1建立图书馆网络化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拓展服务领城

信息资源网络在结构上的无序性和空间上的无限延展性,为图书馆之间的联合、图书馆信息服务和文献处理业务在网上的开展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借助网络平台,既可实现馆与馆之间文献信息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也可提高网上读者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可获性和可知性,还可完成线上采购和联机共享编目。这样,在各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之间便能构成既松散又统一的社会化网络信息综合服务体系。

2.2开展网络信息导航

因特网上目前至少含有60f)个大型联网图书馆、400个联网的学术数据库、200多种网上杂志、900多种新闻媒体的网络版,总计约100多万个信息源。面对如此浩如烟海的信息不仅容易使某些用户陷人迷宫,也给信息工作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咨询馆员要成为因特网这个信息海洋上的导航员,应熟悉地了解并利用搜索工具为用户查找所需信息。目前因特网上的大部分信息服务都以web服务的方式提供,人们把这类工具称为“蜘蛛(币der)\"。它们可以按照用户给出的关键词,为用户搜索符合条件的信息资源。咨询馆员的责任是教会用户使用蜘蛛类信息搜索工具,帮助用户对搜索结果进行判断,并对搜索工具进行评估,为用户推荐出真正快捷易用的工具,开发适合于大多数用户的网络导航系统,利用多种渠道广泛搜集相关学科的信息网址,向不同用户推荐有用的网址,还可以对网上信息进行鉴别、过滤和评估等等。在国外,早已有了“网络信息服务图书馆员”、“网络服务协调员”等称呼。

2.3积极投入网络信息营销

随着互联网用途的多样化扩张,世界各地图书馆纷纷上网为读者提供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并把抢占这一科技制高点视为获取未来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在网络环境中,图书馆开展信息营销具有得天独厚的心理优势和吸引力。

图书馆要(1)适应定制化时代的要求,提供个性化的读者服务。由于读者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具有相对稳定性,所承担的研究课题具有确定性,且阅读兴趣千差万别,因而读者的信息消费具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读者个性消费的流行与网络个性化营销方式的结合,预示着信息服务定制时代的到来。图书馆可在网上开展特定选题服务、预定学术资料“剪”报服务、学术资料专指服务和学术资料咨询服务等。(2)充分发挥网络互动性优势,开展互动式信息营销。当读者提出信息需求时,图书馆应能做出即时反馈;允许读者选择其感兴趣的信息,并且可以修改其上面的内容。(3)遵循网络礼仪,实施软营销。可混淆广告、公关、促销、产品目录和销售的界限,提供大量的信息代替说服。(4)利用网络虚拟化特征,降低营销成本。网络虚拟化的直接影响是,可使“大图书馆变小,小图书馆变大。”INTEBNEF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完全可以从信息管理的各个程序与方面来武装一个图书馆,使图书馆不再受到规模大小的制约,从而确保图书馆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2.4开展网络信息用户教育和培训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是“无墙图书馆”,馆藏资源不再是物理实体而具有虚拟性,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网络将发展成为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的协作系统。网上信息的组织方式、检索和获得方式,较之传统文献组织、检索和获得方式,具有更为复杂多样、技术含量高、对用户信息能力要求高等特点。目前,我国人口中文盲多,知识层次和信息能力低的人多,不会用计算机的人多,这是制约我国用户使用网上信息的最大障碍。因此参考馆员应开展用户教育,既要让用户了解本馆的实际馆藏,也要让他们到网上参观世界各地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方式,以便通过网络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同时由于部分用户对电子图书馆、电子出版物以及网上检索还很陌生,而Internet提供的Telnet,An;hie,Wale等服务功能专一,要求用户掌握一定的技术,因此必须根据需要对用户进行必要的培训,从介绍网络墓本知识到主要检索工具的应用以及检索方式的选择等。今后图书馆要持续不断地开展网络用户培训,让用户具备强烈的信息愈识,图书情报专业的基本知识,良好的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强的信息分析鉴别能力。

2.5加强咨询馆员队伍建设

由于网络环境下的参考咨询工作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对咨询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咨询馆员适应网络环境是图书馆顺利开展参考咨询工作的前提。对于咨询馆员来说,最重要的是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检索技术。另外,图书馆也应抽出一定的时间和经费用于咨询馆员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2.6创造读者的信息需求

篇9: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研究论文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研究论文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应对策略

加强网络化建设是图书馆的生命线。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实现网络化对各类图书馆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是校园网上运行的重要信息资源,在数据库建设中要避免重复建库和数据结构不标准的现象,保持图书馆信息机构拥有丰富信息资源的优势。同时,加强对网络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要把图书馆的网络建设纳入校园网建设规划和预算之中。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图书信息机构的现状,全国图书馆进行国内外广泛联网仍然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光盘将是使用最方便、信息量最大的一种文献载体,还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引进和使用Internet是发展图书信息事业的快捷方式,也是电子信息不可缺少的资源和工具,为用户开展信息服务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

信息时代,将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实现为用户服务的,“网络交换手”,要源源不断地向信息网络补充、更新信息。要能从庞大的信息流中筛选信息,图书信息机构迫切需要加强图书馆网络化人才的队伍建设,下大力气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对图书馆员实施继续教育迫在眉睫。目前,图书馆专业人员队伍存在的问题包括:

(1)学历结构不太理想。我国培养了许多图书馆专业人才,但目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满足不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图书馆专业人员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还不是多,具有研究生、硕士学位的人员更是凤毛麟角。学历结构的不平衡,使有些专业技术岗位人才短缺,而一般性工作岗位上人员又过剩。由于学历较低,有的人员只能干一般性的工作,承担不了较复杂的技术工作。造成这种学历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不设法解决这个问题,势必会影响图书馆各项职能的发挥。

(2)专业机构比较单一。现在图书情报专业人员队伍中,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的人较多,而其他专业毕业的人相对少些。虽然这些人员受过系统的图书馆专业教育,但对其他相关学科和专业知之甚少,走上工作岗位后遇到一些具体问题往往是一筹莫展。这说明图书馆界在交叉专业教育方面还做得不够。现代化的图书馆不仅需要图书馆专业人才,而且还需要计算机、外语、信息服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形成专业结构的多维化。

(3)职称结构不太合理。由于图书馆多年来地位低下,在职称评定上也曾受过不公平的待遇,致使初级职称人员积压过多,高级职称人员数量较少,高层次人才不足,而水平较高、年富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又很少,这就很难承担图书馆较复杂的`科研项目。由此可见,加强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迅速提高其自身素质,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的需要,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对图书馆员进行继续教育的途径和措施主要包括:

(1)坚持以老带新,以少带多、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原则。目前,图书馆专业人员日益增多,在人员培养上,要充分发挥馆内老同志和业务骨干的作用,以老带新,搞好传、帮、带,以少带多,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业务素质。

(2)走出去、请进来,因材施教,使馆员不断深造。为适应图书馆发展的需要,要不断提高馆员的个体素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其业务素质。图书馆在实施继续教育规划时,一定要把培养高层次人才放在首位。如对大学本科毕业生鼓励和支持他们报考在职研究生和双学位,要创造条件选拔优秀人员出国深造,使他们成为现代图书馆的骨干。此外,还要加强交叉学习。对图书馆情报专业的人员鼓励支持他们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对非图书馆专业人员要支持他们学习图书情报知识以及外语、计算机技术等。要聘请计算机网络技术专家来馆培训,使馆员掌握现代化技术,适应网络时代图书馆的需要。

(3)要对馆员进行新观念、新技术的教育。图书馆继续教育应立足于馆员知识能力的补充和提高。首先,要对馆员进行新观念的教育,包括:信息观念、市场观念等。其次要对馆员进行新技术的教育,使馆员迅速掌握这些新技术,跟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潮流,赶上信息时代的步伐。

篇10:存取模式下图书馆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社会知识信息中心的图书馆的发展水平也得到了全面地提高。要知道,图书馆对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强化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对图书馆的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也得到了全面的改革,图书馆的开放存取模式就在此环境下应运而生,本文就图书馆目前的管理现状和开放存取模式对图书馆发展的意义进行探究,总结出开放存取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对策和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开放式存取;图书馆发展;创新管理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知识的提升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期下,为了更好地提升全民知识水平,应该全面加强图书馆的管理,并进行创新,优化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以此来顺应现代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图书馆工作的现状

目前,图书馆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由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降低了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与此同时,对图书馆工作缺乏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阻碍了图书馆的发展。(二)图书馆馆藏资源不丰富。当前的图书馆馆藏形式大多是纸质资料和电子档案的储存形式,我国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类型相对于发达国家较少,而且还存在馆藏资源不均衡的情况,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图书馆工作的发展。(三)图书馆管理理念陈旧。图书馆的功能除了保存资料之外,还能够丰富人们的知识。但现在一小部分图书馆的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也没有充分地利用,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质量,造成了馆藏资源的浪费。(四)图书馆中缺乏硬件设备。由于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使得大部分图书馆都应用了数字化、信息化的设备来对图书馆进行管理,但仍然有一小部分的图书馆没有应用数字化等硬件设备,这些图书馆因没有应用计算机等硬件设备进行管理工作,降低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率[1]。

二、开放存取模式的必要性

(一)价格障碍。传统的出版模式过于注重商业化和兼并行为,使得一些期刊的价格不断地上升,除此之外,由于出版商提高了印刷的质量,使得成本增高,价格也就呈现上涨的趋势。(二)出版时滞。每一期杂志或是期刊都有一定的实效性,传统的出版模式需要经过极其复杂的过程,作者从开始写作到印刷成品需要很长的时间,造成了出版时滞的现象。

三、应用开放存取模式的意义

(一)交流方便快捷。在开放存取模式下,相关学者能够通过网络建立一个学术论坛,学者们在论坛上相互交流、沟通,这样既方便了学者们的沟通,又节省了传统模式中所花费的人力、财力、物力等[2]。(二)增加读者数量,保护读者合法权益。作者的影响力,同时开放存取模式还能保护作者的权益,开放存取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版权归个人所有。(三)缓解了图书馆的经费压力。现阶段,图书馆为了节省经费,购买纸本和电子期刊捆绑在一起的'书卷,这样的情况大大阻碍了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通过网络进行开放存取,可以有效缓解图书馆的经费压力,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四)提高了电子期刊资源利用率。随着开放存取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不仅可以检索到国内的资讯,还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国外的内容,这对部分研究学者来说,起到了一定的帮助,同时,也提高了图书馆的电子期刊利用率,为学术和科研活动奠定了基础。(五)扩大图书馆的可检索率。目前,图书馆所订购的电子图书都会存在限制访问的现象,这种情况导致人们不能够从图书馆网络上得到真正想要的数据或者是资料,通过实行开放存取,使得人们可以随意地对图书馆网络上的IP地址进行访问,这样不仅方便了人民,也扩大了图书馆的可检索资源,为人们学习提供了保障[3]。

四、开放式存取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宣传力度。图书馆应大力宣传开放存取模式,并积极鼓励相关学者利用开放存取资源对所研究的对象加深研究,要充分利用论坛或是邮件,积极地推广开放资源,同时,还要开办有关于开放存取模式的讲座,让客户进一步了解开放存取模式的应用。(二)积极参与活动。图书馆应积极地参与到开放存取活动中,并通过网络构建开放存取档案,建立具有特色的开放存取档案库,以此来增加图书馆馆藏资源[4]。

五、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信息的不断增长,使得图书馆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为解决这一现状,图书馆应该丰富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将一些期刊或是文献进行数字化管理,可以通过网络制定一套完善的文档,以此来保存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在这种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就成为了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5]。数字图书馆能够使用户更加快捷的获取信息,为用户提供方便。应用计算机技术将图书馆打造成数字图书馆,能够让用户随时随地的了解国内外的消息、资源。

综上所述,将开放存取模式应用在图书馆中,能够极大地推动图书馆的发展。实际上,开放存取是一种信息自由传播的思想,它对整个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开放存取模式能够有效地保存科学的研究成果,加快科学信息的传播,为图书馆的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之外,开放存取更是一种行动,它将改变科学界的动向,创建出一个真正服务社会的平台,推动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明芳.探析当前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青春岁月,(8):472-472.

[2]刘微.学术信息开放存取与图书馆发展策略[J].图书馆学刊,,29(5):26-28.

篇11:存取模式下图书馆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4]王忠义.浅析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7).

[5]苏龙嘎.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信息服务特色[J].科技视界,2014(1):229-229,247.

篇12:社会学视野中的心理教育论文

社会学视野中的心理教育论文

心理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系统,需要多学科、多视角、多观点和多元方法的研究与分析,社会学就是其中日益凸现的重要学科之一。心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心理教育研究的基本主题,而且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构成了社会学视野与其他学科视野的根本区别,它提供了观察和认识心理教育的一个全新框架。在我们为心理教育寻求社会定位和理解时,社会学视角是强有力的工具。如果我们要真正把握心一三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未来走向,这样一种学科视角i也是极其重要的。

一、作为社会学范畴的心理教育

社会学是一个多层次、多分支领域的大型学科。尽管社会学至今还没有像其创始人孔德所希望的成为社会科学中的“神学”,但社会学已经广泛渗透于人类的生活与思想之中,人们已经承认:这是一颗46一—明珠,而且异常硕大明亮。社会学以社会为对象,^研究人的群体,就必然要涉及到人的心理发展和心一_理教育问题。

(一)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性

一认识心理教育的社会本质,我们要对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属性和人类心理发展的社会轨迹有一个_^基本认识。

人的心理的形成和发展,除必须具有生物基础夕卜,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而后者是更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人不仅是一个自然的生物实体,更是一个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社会成员。人的心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人有许多不同的心理特点。作为个体的人,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接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与发展着自己的心理。社会环境决定着一个人心理的产生,如果离开了人类社会的生活环境,就不可能有人的心理的正常发展。社会环境也影响着人的心理发展的水平,即使是在同一个社会里,由于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社会阶层和社会关系,人的心理发展的方向、过程和水平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人的心理是在人的社会生活和交往活动中不断生成、发展的。总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的人,同时也积极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双向过程。

从社会学的视野看,个体心理首先是社会人的心理,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人的心理。个体心理的独特性只是由于不同个体在社会关系之网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处于不同的心理环境和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不存在脱离社会心理的纯粹的个体心理,也不存在不与他人心理和社会心理发生互动关系的孤立的个体心理。通过社会交往,人实现各种经济、政治和精神的文化活动,同时也实现个体心理之间,以及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之间的互动和相互转化。人类社会会把印记烙印在人类个体的心理上。人类个体的心理不仅就其功能和结构来说像一个小小的社会,就其内容而言它反映了社会的全部丰富性和多样性。总之,人的心理本质上是社会的,具有社会制约性。

从社会学的视野看,人类的心理发展经历了蒙昧社会、文明社会、科学社会三种不同的社会形态,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心理模式和心理特性。[2]透过社会发展的历史链条和轨迹,我们可以认识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遗传性;透过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心理的发展水平,我们可以了解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属性在社会学家看来,心理变态是社会病态的表现,是社会病态的结果。这一论断的含义十分明显:虽然我们可以说某人患有心理障碍或疾病,但它们仅仅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的症状或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心理疾病表现在人身上,疾病的根源却在社会。弗洛伊德和荣格等精神分析学派的大师们,在其对神经症患者的心理治疗中,发现不少神经症的病灶就在社会。即因为对社会的恐惧、怀疑、仇视、悲观乃至绝望,而使心理失去平衡所导致的种种心理疾病,便带有明显的社会的特征、时代的特征。当我们要认识个体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时,我们不应该仅从个体方面去找原因,而要从社会事实和社会现象入手,探讨心理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缘由,探讨心理障碍的社会文化原因。

从社会学的视野看,与心理障碍相关的不良社会文化因素或“社会病态”至少包括:不良的社会形态(制度),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社会风气、社会道德不良,犯罪率高,失业率高,社会动荡不安(战争、**),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不良变化(如污染和拥挤),不良的文化习俗,宗教迷信以及种族、性别和年龄歧视等。许多调查研宄证实,上述诸多社会事实与心理障碍的发病和病程密切相关,随着人们在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消极社会生活重大变故的增多,心理障碍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也升高和加剧。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当今社会人们的心理问题为何增多,心理教育为何得以凸现。

(二)心理教育:促进人的心理社会化

从社会学视野看心理教育,我们首先要解决一个基本问题,即社会学的视野如何理解教育。其实,社会学对教育的关注与社会学本身一样久远。在社会学家看来,什么是教育?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只因为他生活于人群之中,并参与社会活动。他说:&教育是成年一代向尚未为社会生活做好准备的那一代施加的某种影响。

教育的目的是要唤起或发展儿童身体、理想和道德方面的某种状态,这些状态是整个政治社会和儿童必定要生活于其中的特定环境所要求他们的。”教育有五个主要社会功能:(1)社会化;(2)社会控制;(3)筛选和分配;(4)对外来人员的同化作用;(5)社会革新和变迀。”

在社会学家看来,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密切相关。研宄社会问题要涉及到教育;同样,研宄教育问题也必须注意到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教育的结果只能以其社会的功能来加以衡量,教育结果的好坏,只能以它能否维持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繁荣来加以衡量。离开了社会,就无从对教育的结果进行衡量,为达到某种结果而提出的教育目的也必然成为一种没有意义的东西。如果说“个人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是教育目的的话,那么能力之所以成为能力,就是它对社会发生作用,和谐之所以和谐,就是它达到社会各方面的需要。

从社会学的视野来看心理教育,首先意味着我们将不再单纯地问:&心理教育是什么?心理教育为了什么?”而是转向社会学家询问:“在社会学的视野中,心理教育是什么?心理教育为了什么?”在社1会学家看来,心理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社会现象,心理教育就其实质而言是促进个体心理的社会化,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在社会学里,社会化与教育几乎可以作为同义词来使用。从上述定义可以推断出,教育就是一种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的过程。心理教育与人的社会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是促使人社会化的主渠道。社会学要求把心理教育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中来分析、研宄,在社会条件下解决人的社^会化问题。

从社会学的视野看,所谓个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网。迪尔凯姆说:&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这便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应当把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人,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作为自己的目的。他们深信,任何教育都是社会性的,社会与社会环境是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从社会学的视野来看,任何人在心理上的成长、发展,基本上都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人的心理过程和种种心理现象不过是人的.社会活动过程在心理中的投射和结晶。一定的心理结构和认知结构不过是物质生活过程在人们记忆和经验中的必然的升华物。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起相应的社会关系,进而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出相应的心理结构和认知结构。这就是社会发展过程内化在心理层面的一般过程。整个社会化过程与人格和人的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有密切联系。可以说,社会化就是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其生存于其间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简单与复杂的刺激能够给予合适的、稳定的反应。

二、多元社会中心理教育的凸现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社会变迀剧烈,人类危机加剧,教育改革浪潮席卷全球,心理教育的作用和地位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心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进入了一个空前复杂而全新的局面。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各种新兴事物喷涌而出,教育的新学科、新思维、新探索层出不__穷。从社会学的视野看,在这个多元社会中,心理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事实,为什么能够得_^以凸现呢?

(一)社会的转型变迀:推动心理教育的兴起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一场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的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从社会经济形态^来看,正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未^来知识经济的转型;从社会技术形态来看,正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或高科技社会三双重嬗变;从社会文化形态来看,正从文化形态一三元化社会向文化形态多元化社会过渡;从社会生活_形态来看,正从过去的大一统向现在的个性化、多样化转变。这多重错综复杂的社会转型,从根本上引起现代人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同时也对现代方市场经济百年发展、完善的过程相比,社会转型是以历史浓缩的形式,把社会转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几乎同时呈现出来。社会转型期由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再调整、利益再分配、权利再分化、组织机构再变更以及价值取向模式的转换所引发的新旧价值矛盾、冲突在所难免,人们必然会更多地感到迷茫、失落、压抑、痛苦、心理混乱和行为失衡,具有一种普遍的无根感、疏离感和漂泊感。

现代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宄证实,现代化程度越高,社会成员产生心理疾病的可能性越大。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博斯教授在《健康与疾病》一书中说:“现代人已经不那么需要防御食肉动物和蛇,也不那么需要对抗严寒天气、食物缺乏的窘境及其他有伤身体的危险,但他们必须应付时间、交通、噪音、拥挤、竞争及其他认为的紧张环境。与主要是操心狩猎和采集食物的原始人时代相比,现代人社会的相互交往和社会需求复杂得多,因此,现代人社会生活也要紧张得多。”其结果就是人们大量心理疾患的发生,它不仅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也使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很大影响。正如布莱克所强调指出的:“现代化是一个创造与毁灭并举的过程,它以人的错位和痛苦的高昂代价换来新的机会和新的前景。

弗洛伊德认为,人性的要求和社会的要求会相互冲突,因而整个社会也会生病。他认为,文化与文明的发展,总是愈来愈与人的需要对立,由此他推断出“社会神经症,’(socialneurosis)的概念。弗洛伊德在他的《文明及其不满》中写道:“如果文明的进化与个人的进化如此类似,如果我们把同样的方法运用到两者之中,那么我们可以说文明的许多体系或者时代一一甚至整个人类——都在文明趋势的压力下患上了‘神经症’。”对于个体是否患“神经症”可以有参照的标准,但是,“对于患了同样病症的社会,我们却没有可以加以比较的背景,只有通过另外的途径来进行这项工作。不过,就运用我们所知的治疗方法而论,即使对社会神经症作出了最透彻的分析,那又有什么用呢?因为没有人有能力迫使社会接受治疗。尽管有这些困难,我们仍可人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所有这以预料,总有一天,有人会敢于从事研宄文明社会些给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心理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病理的工作”#13%。在一定意义上说,从社会学的视野机遇,也提出了新的变革挑战。来解读心理教育,就是进行这方面的研宄。

社会变迀是教育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动力,当今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越来越说明,人们在无穷社会的转型变迀对心理教育有更多的期盼。我国正的物质追求中,因丧失其精神家园而深感痛苦、悲差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与西哀、孤独与失落。人们怀着日益深沉、多重并存的心理饥渴越来越趋向于从各种善念、善行,从各种思想、信仰中,乃至从宗教、神坛中摆脱物质的枷锁,找回失去的精神。尤其有不少处于“心理断乳期”和“第二次危机期”的青少年因心理需要与追求的不满足而走向了迷信、宗教与神坛。这一切都在向我们昭示一个事实:当代中国人渴望拥有自己的心理生活与精神家园!如果我们忽视了超越于物质功利的国人的心理与精神之建构,忽视了人对于各种心理需求:从自尊、自强、利他、爱国,一直到对人生终极关怀的追求,中国教育就会脱离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与内在需要,就无以建构当代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风貌,也必将丧失时代所赋予它的意义与价值。

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人文价值关怀的缺失、心理危机、信仰危机、人的异化和社会异化现象等出现的代价。真正健康的社会转型应当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应当且必须“鼓励新的价值体系的兴起,以补偿我们内在的不平衡,创造新的精神的、伦理的、哲学的、社会的、政治的、美学的和艺术的推动力,来填补我们生活中的空虚。……必须能够在我们之中恢复爱、友谊、了解、团结、牺牲精神和欢乐,这是我们最最珍贵的需要”。这也使得心理教育在社会转型期的兴起成为必然。

篇13:社会学视野下毕摩社会资本简述论文

社会学视野下毕摩社会资本简述论文

一、彝族传统社会关系的构建

在传统彝族社会结构中,“家支”仍旧是彝族社会的关系模式,是以父系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社会团体。在整个彝族传统社会中,据记载有兹莫、诺合、曲诺、阿加和呷西五个等级之分,兹莫作为政治地位最高的统治者,曲诺是奴隶主阶级,曲诺相当于保护名,不具有奴隶的性质,却与奴隶主存在依附关系,阿加、呷西则是奴隶阶级。在一个社会阶层划分明确,社会角色及社会规范清晰的传统彝族社会结构中,一句彝族谚语“德古知识上百,兹莫知识上千,毕摩知识无数计;土司到来毕摩不起身,毕摩起身土司反常态”就可窥探出毕摩的特殊社会地位。在《原始的宗教》中,列维斯特劳斯引用原住民思想家透辟的观察说“一切神圣的事物必须有他们的地方”,这个观察主张地点的位置并不是任何地方,而是个别的每一个场合的严格而又正确的地点,只有在此处才能体现出他们的特点,具有“神圣”的效应。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将场域定义为现代社会世界高度分化后产生出来的一个小社会,毕摩作为彝族传统社会结构中相对独立的特殊社会关系,在特定的社会类型中形成了独立性“场域”,毕摩特有的祭祀仪式成为“符号”,成为交互“工具”存在于彝族社会关系结构网络中,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实在体,在自身这一主体范围及神职职能所能触及的社会关系网内,构建着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毕摩的特殊社会属性揭示着其拥有:与神鬼祖先,与神职仪式主人,毕摩与毕摩之间的三重社会关系。[3]

二、“毕摩”资本与彝族社会建构

(一)毕摩的社会资本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在1980年出版的《社会科学研究》中首次提出“社会资本”概念,将其界定为“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并从实践领域出发认为“每一种资本都有自己的符号形式亦为‘象征资本’”。[4]弗朗西斯福山(Fukuyama,1996)认为社会资本体现于社会里的凝聚力,表现为信任,他认为社会资本处于核心地位的信任,起源于宗教、传统伦理等现象,这种公共的信心既可以不断积累又可以投资于未来。在《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中,将社会或群体成员之间的信任普及程度视为一种社会资本。哈皮特和戈沙尔将社会资本划分为:①结构维度,又称为结构性嵌入,指行动者之间联系的整体模式,该维度强调社会关系网络的非人格化一面,分析重点在于网络联系和网络结构的特点,即网络联系存在与否、联系的强度、网络的密度、中心与边缘、连接性等。②关系维度,称为关系性嵌入,通过创造关系或由关系获得的资产,包括信任和可信任、规范与惩罚、义务与期望以及可辨识的身份,该维度强调社会关系网络人格化的一面,即与社会联系的行动者有关,表现为具体的、进行中的人际关系,是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建立的具体关系。③认知维度,是指提供不同主题间共同理解表达,解释与意义系统的那些资源,如语言、符号和文化习惯的三重属性。而社会资本建构了社会结构,为个体行为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关系,实现社会资本的不断再生。[5]毕摩作为彝族传统社会的精神信仰,在严格信奉“毕摩神”同时也遵循着一套完善的祭祀仪式,在作“毕”社会活动中,这种极具人性的信仰行为,使这些具有精神意义的宗教信仰在一个严格而又正确的活动地点实现了时空性的神圣转化,并在这个社会场域内实现了一系列的社会行为。毕摩作为彝族社会结构中的特殊阶层,以其特有的社会交互行为,成为彝族社会结构中实体性存在,通过毕摩信仰的神圣时间和空间,实现了作“毕”主体与祖灵信仰的互动,以毕摩为中心,彝族社会为边缘界限的时空社会中被建构起来,在这其中被彝族社会群体性认知且认同的信仰,是具有特定语言、符号及习惯的神圣仪式,作“毕”主体可按照需求进行祭祀仪式,呈现出一种理性化选择的模式,至此实现了毕摩社会行为的表现与实践的社会关系的整合。

(二)毕摩在彝族社会结构关系中的“嵌入”

“嵌入”概念源于卡尔波兰尼的《The GreatTransformation》。“嵌入”原本指一个系统有机结合进另一个系统之中或者一事物内生于其他事物之中的客观现象。卡尔波兰尼提出“经济的社会嵌入”强调经济活动是一个制度化的社会过程。格兰诺维特在1973年的《弱关系的力量》、1974年的《谋职》以及1976年的《网络抽样:初步准备工作》中强调:人必定存在非经济理性的行为动机。人的地位、权力和社会性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网络,所有的行动都只有被放大到社会背景下方能实现。强调经济的交易行为是被置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中影响交易的方式和结果,是以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网络为核心的理论。毕摩作为一个独立化的社会阶层,在传统彝族社会结构中是具有清晰、明确社会界定的,其成员的资格和身份要经过神灵、社会、毕摩三方认可,不存在选择与被选择,是由历史、由具有毕摩“血统”且具有独有社会规则所共同决定。据记载,在凉山彝族传统社会中,毕摩沿袭仍旧持续着“家支传承”的社会结构,分为“毕摩、毕兹、毕惹”三等级,毕摩不论是学毕、行毕、游毕、分毕都承袭着一套严格的组织系统,毕摩世家按照代代相传、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原则,在一个家族一个支系内部实行封闭式传承,由于彝族社会长期以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政权组织形式,不存在官方文书管理机构,其文献都靠毕摩自行整理保存。毕摩的传承形成了以家传世袭、旁系传承和自行作毕为辅的多层次结构,是由特定的行动者相互关系网络所表现的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因素综合体现,在沿袭着以血缘为传承强关系的同时,毕摩游走于传统彝族社会的贵族、奴隶主、奴隶阶层时成为不同社会阶层的纽带,其间所形成的弱关系成为自身获取社会资本的条件,也充当跨越社会结构与阶层界限去获取信息的桥梁,毕摩内的不同阶层在不同的社会结构内流动,传递着信息,也创建和整合着整个彝族传统社会结构的流动。1.结构性嵌入毕摩作为彝族文化“智慧”的代表,文化精髓的传承受到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并没有形成多样化、统一化的传播模式,仅依靠其丰富的社会感知,运用宗教文字、独特的祭祀仪式和宗教教义编织完善传承体系。通过依靠规则、仪式程序和先例建立起来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网络,是相对客观且可见的社会事实,以外在化的祭祀活动、行为交互到内在化的精神领域的承托与记载,都是毕摩与彝族社会群体共同意识下行为表现的社会整合。2.认知性嵌入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无论是否将利益作为其社会活动的最终目的,当其社会行为以物物或货币交互关系呈现出社会活动时,社会资本的流动便伴随着社会关系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进程,毕摩的宗教活动实现了毕摩祭祀社会行为职业化的转换,毕摩执行着沟通神、鬼、祖灵的职责,主祭祀群体获取的则是生活、未来的寻觅和对现实生活不安、顾虑的心理慰藉。至此毕摩与作‘毕’主体实质是依据各自不同的行为目的,实现了社会资本的交换,只是体现成为了表征性资本和实体性资本两种形式而已。在毕摩作“毕”与主祭祀人选择祭祀方式的过程中,毕摩以自身的社会资本与主祭祀人之间构建了彝族社会关系网络,毕摩与彝族群体达成的互惠认同———“社会信任”,能够更为全面的诠释这一社会现象。马克格兰诺维特的嵌入性网络机制的核心就是“信任”,即指出“经济领域内发生的交换行为的基础是双方建立一定的程度相互信任”,在作“毕”的资本互换的过程中,“信任”直接描述了毕摩与祭祀群体间的社会关系,主祭祀群体期待毕摩作“毕”带来的祛祸纳福,逢凶化吉的效应同时,毕摩获取的经济回报成为可认同性的关系性嵌入的表现,这种可认知性的关系性社会资本,是在共同的规范即社会价值观、态度和信仰中反映出的。3.信仰的嵌入涂尔干认为,宗教是一套与神圣事物相关的有关信仰和仪式活动,宗教被誉为“精神经济”,本身包含着“仪式、情感、信念和理性化”四个外在因素,而毕摩作为彝族传统社会结构中的神职人员,建构了人人之外的人神社会关系。这种具有宗教色彩的社会资本,在基于血缘之上的强关系促进了整个彝族社会的认同,某种程度上成为整个社会宗教信仰的取向或推力,体现的是信仰下强弱社会关系的整合,也是整个社会结构人际和情感的依附现象。毕摩良好的`职业形象和声誉,离不开其严格恪守的传承制度,更因为其代表着一种社会“平等”的理念,即使在传统彝族社会结构中有高低社会等级、贫富之别,毕摩作为德高望重的阶层在祭祀时必须平等待人。至此作为嵌入于彝族社会传统结构中的特殊化社会事实———毕摩,因信仰扩大了其社会资本的来源,也规范着宗教行为的发生与发展。

三、嵌入性理论视野下的毕摩社会关系

在彝族传统社会中毕摩的社会行为实质体现着一种“动态”关系互动模式,毕摩离开了其特定的地缘环境和神圣时间,也无法传承出特殊化的社会行为。布迪厄的《区隔———品味判断的社会批判》中强调了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一样,受到阶级、地位的决定性影响,不同的文化资本决定了不同阶层的品味。布迪厄强调的“信仰区隔”,不同的信仰其实也能够形成不同的社会地位,即使一个人具有自己所选择的信仰和信仰方式,但是信仰也只能够通过其手中的权力表达与实践。实际上毕摩所依附的生存环境就是其不断嵌入、不断博弈的过程与结果,毕摩通过一种认同与皈依,通过其拥有的文化资本,不断在社会结构中进行建构和定位。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指出:“一种社会定需要在某个社会关系网络中指定一个人的确切‘身份’,这一身份成为某种类别并伴随着规范约束,也蕴含着特定的职权与责任,被赋予该身份的行动者充分利用或执行这些东西,构成了与此社会位置相关联的角色规定。”毕摩这一极具宗教色彩的社会行为,在跨越现实与世俗后,以神圣的姿态成为彝族群体中实质的“关系存在”,它应该是理性化的进程,同时嵌入于彝族传统社会结构之中,而毕摩个体社会关系的丰厚,所能获取的神伦关系、神圣资源也会变化,毕摩的生活方式、阶级地位和经济模式等社会资本都在不断嵌入中伴随着毕摩社会属性的确立而深化,人人与人神的互动与契合,更强调出毕摩社会行为的特殊化互动模式,如果将彝族社会结构作为背景,毕摩在其“关系”内便实现了社会资源的分配与界定,也促成了其“关系与资本”的实现与发展。至此,从经济社会学角度去考察极具宗教色彩的毕摩社会行为,不仅反映的是彝族传统社会的结构、文化、经济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更应该探寻一种根源于彝族社会结构中的精神文化的影响,这对理解现代化的彝族社会结构是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

篇14: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化的论文

关于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化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师专业化知识社会学

【论文摘要】本文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认识与理解高校教师的专业化问题,特别是学科知识在认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高深学科知识是理解高校教师专j,k4e~前提,同时高校教师专业化也是高校教师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进行知识的价值选择和方法选择,最后达到创生知识的目的。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成了教师教育研究的世界性潮流,极大地推动了许多国家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对于我国中小学教师来说,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日趋成熟.教师的专业化趋向已经比较明确.并且制定了一些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与措施。然而,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专业化问题却还是模糊的或不明朗的。本文试图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探求高校教师专业知识的形成,认识与理解高校教师的专业化问题。

一、生活视野中高校教师知识的构成

知识社会学所关注的焦点在于人类的思想与其缘起的社会脉络间的关系。它是对知识进行社会学考察的一门学科.主要是研究社会对知识的影响和作用。“知识社会学”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舍勒提出.但直到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1893―1947)时期.知识社会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曼海姆认为知识社会学方法的应用分三步:一是要确定一些思想类型。二是要把所分析的具体思想归到所属的思想类型中。三是把思想类型归到所属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特定的社会群体中。曼海姆称这一方法为“归属法”。前两步与艺术史的研究方法相类似.后一步则是他的知识社会学所特有的。

我们认为,知识社会学应该致力于分析在社会中成为“知识”的事物。同时因为理论建构无法穷尽社会中视为真实的事物;所以知识社会学必须先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知”的当作“事实”(reality)处理。日常生活的基本特征为:

(一)日常生活的现实互为主观一此地此刻(hereandnow):一个人对世界的态度,是相应于他人的态度而生的;同时,“此地、此刻”足个人日常生活中注意的焦点,也是其意识的写实。虽然我和别人共同存在这个世界,但别人和我有不同的观点.这是因为我的“此地”是他人的“彼处”,而我的“此刻”也未必和他人的相同。

(二)日常生活的现实,是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现实,若欲改变此现状。我们会极力的将困境的部分整合、合理化自己的意识。

(三)日常生活的现实具时序性――强制性。作为一高校教师,我们必须先通过资格考。才能教书、发表论文、出版书籍。

从日常生活的视角,透视大学教师的生活世界。作为教师,需要不断关注教学,关注课堂。在教学中.会碰到许多困惑,如何成为一个好的高校教师。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教师.自己需有个先在的价值判断:高校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递知识,还得创造知识.使知识得以薪火相传,如何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如何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这都是高校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同时作为生活在高校群体中的一员,还要面对人际交往的困惑。我们试图透过高校教师日常生活的“言行”,探究其“观点”,追踪其思想产生的社会原因,给以合理性的建议。

知识社会学认为.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有两种情形:其一是面对面情境,其二.匿名性(anonymous)的情境。高校教师在社会互动中,从其本身的特质来说,也是有进取心的、智慧的一个群体,更容易在与别人交往中,反思自己,从而促进自己的成长。他们的知识处于“不断修正”之中。因为与他人的相处.双方在“面对面情境”中的态度与行动都会持续互换与修正。但是当我们在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中,遇到某些逐渐远离“此地、此刻”(hereandnow)的情境时,匿名性质(anony―mous)会逐渐增加。包括生活中与他人际遇的经验.可能是亲身实际接触过或仅仅是听说过的人。就有可能会产生程度不一的匿名,这些匿名的情境对高校教师知识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他可以通过学习“第三”人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知识构建。通过书本的学习,间接提高自己的知识。

二、高校教师知识的构成

(一)高校教师知识的专业性及特点

何谓“专业”?在汉语中,我们通常把“专业”看成是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的专i’-j~问。但是.在社会学的概念中,专业的内涵远远超过这种学科体系的概念。近代西方哲学家怀特海认为,专业是一种行业,其活动有理论的根据和有科学的研究,可以验证并且能从理论分析与科学验证中积累知识来促进这个行业的活动。对于专业的认定,国际社会通常有三条公认的标准:1.成员的职业实践有系统论作依据,有专门的技能作保证,有不断的研究作支持;2.其成员把服务对象的利益放在首位,有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3.其成员的行为不受外力的限制.有专业性的自主权。就个体而言,其成员有权依据其专业知识进行职业判断,有个体承担责任的“处方权”。

在中国,对教师知识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1.较高的专门知识(所教学科)和技能;2.经过较长时期的专门职业训练,掌握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经过实践;3.较高的职业道德;4.不断进修的意识和能力。正如舒尔曼所认为“一个专业既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和熟练的工作,又是一种根植于知识的专业行为。而这些知识在学院、大学、实验室和图书馆里产生、测试、丰富、被否定、转化和被重建起来的。把某些事物称作为专业即表示这些事情有一个在学府里被广泛运用的知识基础”。

(二)学术知识和教学知识融合

知识是高校教师为师从教的基本条件,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现代社会“尽管大学的理念在演变之中,有一点却是始终未变的,这就是它的首要职能:知识传授。”教学是教师的生存之本。

但是.在现代大学中教学和科研的矛盾依然存在。以往认为教学纯粹是将知识传授给受教者之过程,与学术研究无关,但越来越多研究者认为教学乃是学术整体工作中一环③。教学的学术知识(scholarshipofteaching)成为当前研究热门主题,boyer将学术区分成四类:发现的学术(scholarshipofdiscovery),接近传统研究的观点、整合的学术(scholarshipofintegration),包括在较大脉络背景下将学科知识及实际应用特性的整合知识;应用的学术(scholarshipofapplication),超越了研究应用层级而建立一种互动关系;教学的学术(scholarshipofteaching),教育与引导未来学者经由有意义知识的心灵沟通。rice进一步诠释教学学术包含三个要素:综合性能力(synopticcapacity)、教育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1及有关学习的知识(whatweknowaboutleanring)~。schon强调若教学被视为一种学问,则教学的实践应被视为促进新知识形成的过程。

我们认为教学与研究并非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应超越传统教学与研究对立的争辩。促成教学与研究的'合作(re_elaborating)而解决问题。学术水平是指人们在系统的、专门的学问上所达到的高度。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平是大学教师在所从事的专门学科领域。对教学、科学研究等职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发现、综合和应用的能力所达到的程度。从教学这一层面分析.高校教学也不同于中小学教学.教学本身即包含了学术研究的成分。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季米良捷夫曾经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呈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教学与研究本质上都是学术的(academic),且是相互依存co―existence)的。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平是专业性的,是通过大学教师职业活动体现出来的。

从总体上讲.高校课程内容应处在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的前沿,陈旧落后的知识内容需要不断地删除,而最新的知识内容也需要补充进来.特别是那些专门化了的知识领域的最新进展,更要及时进行补充,而删除什么和补充什么。需要教师对前沿知识的研究和把握;另一方面,高校的课程结构应以有利于探究高深学问的方式加以组织.建构一种有利于探究新知的系统。这就需要我们的行政机构给于高校教师以自主权,加强教师的学术权力。

三、高校教师专业化与追求的价值

在知识剧变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师存在着知识缺乏现象,也就是说,在当前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还没有达到一个相对高标准,或者说是教师专业化的知识范式还没有构成,那么在现实中,我们该如何通过专业知识来维护和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形象呢?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们献身的事业似乎可以解释为内在价值的体现和化身,而不是指达到工作本身之外的目的的一种手段,也不是指机能上的自主。这些事业之所以为自我实现的人所爱恋,是因为它们包含着这些内在价值。”⑤这就启发我们,教师专业化不能只从知识量的方面去规定,也不能只以知识的性质作为专业化的性质的规定,专业化的应有理想绝不仅是训练或发展人的技能或知识,而是要体现教师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可能性。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视阈。

事实上,高校教师除了进行学术研究以外,还要“养成求真的美德和学术责任,这些学术责任包括培养的责任、教学的责任、指导的责任、服务的责任、研究发现的责任等等,在这些学术责任中教学与科研是融为一体的”。因此,与其它行业相比,大学教师劳动过程表现出较强学术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大学教师承担一定的科学研究任务,教师的科研活动也是一种知识再生产的创造性劳动。大学教师也担任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任务,不仅要站在教育的立场上选择知识、组织知识、呈现知识和传授知识,同时在一定的情景下创造条件,促进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和探究知识,在此基础上追求个体智力、情感、品德和体质的全面发展。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知识水平和个性特点千差万别,要求大学教师必须具有更高创造性的劳动能力和劳动艺术。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高校教师的专业化不但要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还要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使自己担负起学术研究、教书育人、引领社会知识创新的重任。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愿景:首先,学术研究要求教师追求知识的客观性,是求“真”。教师都把“传道、受业、解惑”作为自己的任务,高校教师也不例外。高校教师所传之“道”是通过学习积累和理性反思、升华而内化了的“大道”.也是自己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体验后所领悟出来的“真道”,它弥漫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灵的陶冶,智慧的启迪,也包括做人和做!学问的一些真知灼见。其次.追求的是使教师的自我价值得到展现,这是“为何求知”的问题,是教师专业化中“善”的体现。它包含着教师知识取向上的科学性、人文性的统一.揭示的是教师知识专业化的本质属性。一方面是不断地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是能用知识进行研究开发,使教师成为处于发展中的人,在更高层次上培育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品质。再次,高校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求知,首先就要自己学会如何求知,这不仅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工具.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且恰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美的呈现。

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在如何求知中体现出真善美的统一,是高校教师借助知识媒介不断促使自己发展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是其主动性、自主性、自为性的体现.也是高校教师显示自己力量的途径。高校教师在知识的学科界限中突破.从学科知识的量的发展中去探求自己忠实于教师职业的终极意义,显示自己作为高校教师、从事教师职业的内在崇高性,这种认识是知识量的扩充所末必能达到的,这也正是讨论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关键所在。

篇15:论文: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化

论文:关于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化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师专业化 知识社会学

【论文摘要】本文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认识与理解高校教师的专业化问题,特别是学科知识在认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高深学科知识是理解高校教师专J,k4E~前提,同时高校教师专业化也是高校教师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进行知识的价值选择和方法选择,最后达到创生知识的目的。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成了教师教育研究的世界性潮流,极大地推动了许多国家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对于我国中小学教师来说,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日趋成熟.教师的专业化趋向已经比较明确.并且制定了一些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与措施。然而,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专业化问题却还是模糊的或不明朗的。本文试图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探求高校教师专业知识的形成,认识与理解高校教师的专业化问题。

一、生活视野中高校教师知识的构成

知识社会学所关注的焦点在于人类的思想与其缘起的社会脉络间的关系。它是对知识进行社会学考察的一门学科.主要是研究社会对知识的影响和作用。“知识社会学”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舍勒提出.但直到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1893—1947)时期.知识社会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曼海姆认为知识社会学方法的应用分三步:一是要确定一些思想类型。二是要把所分析的具体思想归到所属的思想类型中。三是把思想类型归到所属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特定的社会群体中。曼海姆称这一方法为“归属法”。前两步与艺术史的研究方法相类似.后一步则是他的知识社会学所特有的。

我们认为,知识社会学应该致力于分析在社会中成为“知识”的事物。同时因为理论建构无法穷尽社会中视为真实的事物;所以知识社会学必须先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知”的当作“事实”(reality)处理。日常生活的基本特征为:

(一)日常生活的现实互为主观一此地此刻(hereand now):一个人对世界的态度,是相应于他人的态度而生的;同时,“此地、此刻”足个人日常生活中注意的焦点,也是其意识的写实。虽然我和别人共同存在这个世界,但别人和我有不同的观点.这是因为我的“此地”是他人的“彼处”,而我的“此刻”也未必和他人的相同。

(二)日常生活的现实,是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现实,若欲改变此现状。我们会极力的将困境的部分整合、合理化自己的意识。

(三)日常生活的现实具时序性——强制性。作为一高校教师,我们必须先通过资格考。才能教书、发表论文、出版书籍。

从日常生活的视角,透视大学教师的生活世界。作为教师,需要不断关注教学,关注课堂。在教学中.会碰到许多困惑,如何成为一个好的高校教师。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教师.自己需有个先在的价值判断:高校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递知识,还得创造知识.使知识得以薪火相传,如何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如何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这都是高校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同时作为生活在高校群体中的一员,还要面对人际交往的困惑。我们试图透过高校教师日常生活的“言行”,探究其“观点”,追踪其思想产生的.社会原因,给以合理性的建议。

知识社会学认为.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有两种情形:其一是面对面情境,其二.匿名性(anonymous)的情境。高校教师在社会互动中,从其本身的特质来说,也是有进取心的、智慧的一个群体,更容易在与别人交往中,反思自己,从而促进自己的成长。他们的知识处于“不断修正”之中。因为与他人的相处.双方在“面对面情境”中的态度与行动都会持续互换与修正。但是当我们在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中,遇到某些逐渐远离“此地、此刻”(hereandnow)的情境时,匿名性质(anony—mous)会逐渐增加。包括生活中与他人际遇的经验.可能是亲身实际接触过或仅仅是听说过的人。就有可能会产生程度不一的匿名,这些匿名的情境对高校教师知识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他可以通过学习“第三”人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知识构建。通过书本的学习,间接提高自己的知识。

二、高校教师知识的构成

(一)高校教师知识的专业性及特点

(二)学术知识和教学知识融合

知识是高校教师为师从教的基本条件,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现代社会“尽管大学的理念在演变之中,有一点却是始终未变的,这就是它的首要职能:知识传授。”教学是教师的生存之本。

但是.在现代大学中教学和科研的矛盾依然存在。以往认为教学纯粹是将知识传授给受教者之过程,与学术研究无关,但越来越多研究者认为教学乃是学术整体工作中一环③。教学的学术知识(scholarship ofteaching)成为当前研究热门主题,Boyer将学术区分成四类:发现的学术(scholarshipofdiscovery),接近传统研究的观点、整合的学术(scholarshipofintegration),包括在较大脉络背景下将学科知识及实际应用特性的整合知识;应用的学术(scholarshipofapplication),超越了研究应用层级而建立一种互动关系;教学的学术(scholarshipofteaching),教育与引导未来学者经由有意义知识的心灵沟通。Rice进一步诠释教学学术包含三个要素:综合性能力(synopticcapacity)、教育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1及有关学习的知识(whatweknOW aboutleanring)~。Schon强调若教学被视为一种学问,则教学的实践应被视为促进新知识形成的过程。

我们认为教学与研究并非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应超越传统教学与研究对立的争辩。促成教学与研究的合作(re_elaborating)而解决问题。学术水平是指人们在系统的、专门的学问上所达到的高度。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平是大学教师在所从事的专门学科领域。对教学、科学研究等职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发现、综合和应用的能力所达到的程度。从教学这一层面分析.高校教学也不同于中小学教学.教学本身即包含了学术研究的成分。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季米良捷夫曾经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呈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教学与研究本质上都是学术的(academic),且是相互依存co—existence)的。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平是专业性的,是通过大学教师职业活动体现出来的。

从总体上讲.高校课程内容应处在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的前沿,陈旧落后的知识内容需要不断地删除,而最新的知识内容也需要补充进来.特别是那些专门化了的知识领域的最新进展,更要及时进行补充,而删除什么和补充什么。需要教师对前沿知识的研究和把握;另一方面,高校的课程结构应以有利于探究高深学问的方式加以组织.建构一种有利于探究新知的系统。这就需要我们的行政机构给于高校教师以自主权,加强教师的学术权力。

三、高校教师专业化与追求的价值

在知识剧变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师存在着知识缺乏现象,也就是说,在当前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还没有达到一个相对高标准,或者说是教师专业化的知识范式还没有构成,那么在现实中,我们该如何通过专业知识来维护和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形象呢?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们献身的事业似乎可以解释为内在价值的体现和化身,而不是指达到工作本身之外的目的的一种手段,也不是指机能上的自主。这些事业之所以为自我实现的人所爱恋,是因为它们包含着这些内在价值。”⑤这就启发我们,教师专业化不能只从知识量的方面去规定,也不能只以知识的性质作为专业化的性质的规定,专业化的应有理想绝不仅是训练或发展人的技能或知识,而是要体现教师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可能性。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视阈。

事实上,高校教师除了进行学术研究以外,还要“养成求真的美德和学术责任,这些学术责任包括培养的责任、教学的责任、指导的责任、服务的责任、研究发现的责任等等,在这些学术责任中教学与科研是融为一体的”。因此,与其它行业相比,大学教师劳动过程表现出较强学术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大学教师承担一定的科学研究任务,教师的科研活动也是一种知识再生产的创造性劳动。大学教师也担任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任务,不仅要站在教育的立场上选择知识、组织知识、呈现知识和传授知识,同时在一定的情景下创造条件,促进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和探究知识,在此基础上追求个体智力、情感、品德和体质的全面发展。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知识水平和个性特点千差万别,要求大学教师必须具有更高创造性的劳动能力和劳动艺术。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高校教师的专业化不但要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还要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使自己担负起学术研究、教书育人、引领社会知识创新的重任。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愿景:首先,学术研究要求教师追求知识的客观性,是求“真”。教师都把“传道、受业、解惑”作为自己的任务,高校教师也不例外。高校教师所传之“道”是通过学习积累和理性反思、升华而内化了的“大道”.也是自己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体验后所领悟出来的“真道”,它弥漫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灵的陶冶,智慧的启迪,也包括做人和做!学问的一些真知灼见。其次.追求的是使教师的自我价值得到展现,这是“为何求知”的问题,是教师专业化中“善”的体现。它包含着教师知识取向上的科学性、人文性的统一.揭示的是教师知识专业化的本质属性。一方面是不断地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是能用知识进行研究开发,使教师成为处于发展中的人,在更高层次上培育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品质。再次,高校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求知,首先就要自己学会如何求知,这不仅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工具.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且恰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美的呈现。

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在如何求知中体现出真善美的统一,是高校教师借助知识媒介不断促使自己发展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是其主动性、自主性、自为性的体现.也是高校教师显示自己力量的途径。高校教师在知识的学科界限中突破.从学科知识的量的发展中去探求自己忠实于教师职业的终极意义,显示自己作为高校教师、从事教师职业的内在崇高性,这种认识是知识量的扩充所末必能达到的,这也正是讨论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关键所在。

相关专题 社会学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