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大学生心理障碍论文

今天你背书了吗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今天你背书了吗”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如何防治大学生心理障碍论文(共1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如何防治大学生心理障碍论文

如何防治大学生心理障碍论文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的成因十分复杂,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社会等因素的作用,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从大学生对新生活的不适应、学习紧张、社交差、生活遇到挫折等方面谈谈如何防治心理障碍。

【关键词】心理障碍 因素 防治

一、前言

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大学生虽为时代骄子,青年人中的佼佼者,但仍摆脱不了年龄的限制,在大学这个特定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经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在这些矛盾面前又常常感到束手无策,百思不解,因而他们也就常常深陷孤独之中。据有关资料调查表明:常有孤独感的大学生占30.5%,少有孤独感的占33.1%,从未感到孤独的学生几乎没有。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如不加以控制,久而久之势必将其引入歧途,引发各种不良行为问题,因此应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同时,这也就给高校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如何及早地发现和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如何做好心理咨询,如何能解决他们的实际苦恼,使他们能够尽快适应客观环境和妥善解决各种矛盾,使心理疾病能够及早地得到治疗,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本人根据近几年的工作实践,提出了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成因分析与防治,以期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因素

1.对新的生活环境不适应

由于从高中进入大学,生活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远离家乡和亲人,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面对社会化的大学生活,往往感到陌生和不知所措,遇到困难往往难以适应。另外,在高中期间,被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沉重的心理压力所困扰,生活内容十分单调,全力以赴把考上大学作为首选目标,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生活阅历很少,因此,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进入大学以后,一些原来感到“自我良好”的大学生在竞争中相形见绌,自尊心受挫,时间久了,心理障碍逐渐形成,严重者发展成为心理疾病。

2.学习持久紧张和竞争矛盾的激化

从高中到大学,没有得到心理上的放松,进入大学后,在高手如林的环境中,大家免不了要激烈竞争,同时为了毕业后能有一个理想的工作,大家也必须竞争。这样,在大学生之间就会增加距离,甚至可以激化矛盾。生活的压力大,激烈的学习竞争使大学生难以想象今后所要面对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因此产生心理障碍。对于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就可以导致心理疾病,以致造成精神崩溃。

3.社会交往不良

在中学时期学习任务繁重,一般都生活在父母身边,很少与外界接触。进入大学这个群体环境以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主要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有的学生因为客观因素与个体特征因素的影响,与群体关系脱离,孤僻、冷漠,甚至无端猜忌,这就导致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这里应当指出,建立良好的群体环境,风气是十分重要的,严肃、活泼的气氛有助于个体消除各种不良心态。

4.生活上的挫折

心理障碍产生的成因来源于客观条件和个人因素,当学生由于受家庭变故、失恋、身体疾病等因素的影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时间过长将导致不良刺激,情绪发生剧烈变化。科学研究表明:不良情绪会使人的下丘脑、脑垂体、植物神经受到刺激,使身体和心理抵抗力减弱。如果患者性格又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他人沟通,人们就无法了解他的困难。因此,很难得到别人的帮助,于是心理障碍就会越来越重,最后常常表现为偏激,拒绝劝告和安慰,自卑感、负罪感加重,常常会引发悲剧。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防治

对于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我们要正确对待,并及时给予调控,加以专业人员的正确治疗,帮助他们解除痛苦,使其逐步走向成熟,从高校的教育而言,本人认为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防治工作。

1. 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

在大学生中间开展心理学,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与成才目标。心理学是从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去研究人。心理现象是指人的认识、情绪、意志过程和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个体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现象影响、决定了学生的各项活动。因此,应用心理学知识可以及早地发现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症状。特别是青年教师,对心理学更应钻研。例如,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和性格,发扬有利因素,剔除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卫生方面的教育,如开办专题讲座、推荐读物等,使学生了解自我,按照心理发展的规律,自己管理自己,有效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纵观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无不与他们自身缺乏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目标有关。因此,要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把精力用到学习上去,不断向自己的目标前进。

2.创造一个心情舒畅的环境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心理疾病的产生多由于受到某种刺激后,个体情志变化所致。因此,学校应注重集体主义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时,要尽可能地寓教育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鼓励学生多交知心朋友,多参加集体活动,领导和教师也要深入学生中间,加强感情联系。让他们的生活过得更加充实有意义,这样可以使他们的心情开朗,尽快消除障碍。

3.防止恶性刺激

要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这些学生急需得到大家的关心和帮助,如果他们从外部环境中得到适当的帮助,病症就会很快得到好转,相反,如果受到严重刺激就会加重症状,甚至酿成恶果。精神病是目前对学生健康危害比较大的一种心理疾病,有的潜伏期很长,不易发现,所以,对学生要多观察,注意其语言、行动的变化。如果一旦发现异常,就要尽早诊断和治疗,提高警惕加强管理,防止意外。

4.在学生中间开设心理咨询业务

专业和非专业人员可以合作,可以在校医院设咨询部,门诊成员可由医生、心理学家、教育家组成。帮助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指导和社交训练,这是一般的政治思想工作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因此说校医不仅要治病,还要“医人”。

四、结束语

总之,心理障碍是人人都有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去跨越这个障碍,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心态问题,心态决定人生,而决定心态的又是个人的素质修养。作为学生的老师,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多了解学生的心里想法和看待问题的态度,不仅要传授文化给学生,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使他们学会面对生活,解除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郑翔.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对策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3).

[2]董玉梅.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05).

[3]樊华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探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04).

[4]甘传鹤,刘海涛.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调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04).

[5]刘萍,方乐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

篇2:中学生心理障碍防治

中学生心理障碍防治

一、中学生面临的三大课题:

择友:交志同、德高、知心、可靠、强己、

学问之友。(原则:自重、互重)

求知

选择人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

二、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人格独立、精神自我、行为从众、情绪两极、

叛逆心态、迷茫状态、处于亚成熟阶段

三、中学生心理障碍防治

1.厌学情绪

明确学习意义,解决学习动机问题;

培养学习兴趣,解决“乐学”问题;

锻炼顽强品质,解决学习毅力问题。

2.厌师情绪

充分理解,保持内心平衡;

增强自制,理智调控情感。

3.逆反心理

需要爱心、温暖之心。

4.自卑心理

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评价、调控情绪。

5.自傲心理

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别人

6.嫉妒心理

正视他人成绩、化嫉妒为动力,

发挥自我优势、提高品德修养。

7.焦虑情绪

减轻心理压力、正确看待事情。

8.神经衰弱

树立信心、合理作息、学会放松、增强体质。

9.适应不良综合征

对学习的艰苦性有心理准备,正确评价,

不断地自励和积极的心理暗示,意志品质。

10.灰色心理

良好的心态决定一切,积极修炼“内功”。

11.偏科现象

提高认识(全面发展的意义)

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各科学习。

12.性心理

珍惜人生美好时光、避免早恋是明智的选择

四、良好的心理状态:

情绪稳定、精神饱满、内心平衡、心胸开阔。

如何排解心理烦恼

一、勇于承受

遇到“烦心事”→坦然处之

遭人非议→“走自己的路,让他人去说吧!”

把困难看作是考验的机会。

认识生活的客观规律:顺境与逆境共存

欢乐与苦恼相生

以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

二、善于开释

心中有了郁闷的事情,立即寻找合适的渠道宣泄出来、释放出来,不必自我压抑、独自苦闷。

可以找自己信赖的师长、亲友,把心中的烦恼倾诉一番,卸下“包袱”感到轻松。

可以到没有人的地方尽情宣泄,释放郁闷。

不妨该哭就哭、该笑就笑。

三、变换转移

处在心烦气躁的逆境时,应及时“变换转移”,使自己暂时回避一下烦恼事,这样因环境的改变,可以淡化或消除不愉快的心理,所谓“眼不见,心不烦”。

串门、聊天、下棋、钓鱼。

四、作出让步

只要不是重大原则问题,即使有理,也应及时调节心理,作出让步。

“难得糊涂”(郑板桥)

“退一步海阔天空”

一定意义上,“让步”也是“进步”。

五、摒弃错觉

对自己扭曲的、不正确的认识是使人心理烦恼的重要原因,可谓“自寻烦恼”。

人应当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冷静地分析觉察到的问题及其原因,如果是自身存在的缺点造成的就从中吸取教训以努力弥补;反之,则应当摒弃消极观念,勇敢面对现实,消除心理压力,改变被动局面。

六、适时自制

克制自己,力避冲动和任性,可以使个人的心理烦恼得到遏止而不至于持续扩展,促成问题的合理解决,从而最终消除个人的精神负担。

王宏江

篇3: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防治论析论文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防治论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障碍;成因;防治

【论文摘要】目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高达20%,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教育界和医学界的普遍关注。文章对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因素进行丁系统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

当代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7-33岁之间,正值青春发育的后期,其心理和生理上处于向成熟期发展的阶段:他们除具有一般青年人的心理特征外,同时还具有某些特殊的心理状态。一方面他们思想开放活跃,思维敏捷,创造能力较强,容易接受不同地域的文化知识;同时,他们的竞争意识十分强烈,情感比较丰富,个性还尚未完全成熟,对于现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再者.学习的持续紧张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也使他们的心理压力比一般社会青年大。因此,当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产生巨大反差而又不能及时调节时,就会出现心理失衡。

据统计数据表明,大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约为20.8%,神经症倾向的检出率为10.8%;神经衰弱的检出率为5.1%,远高于全国神经衰弱总患病率1.3%叭心理障碍的主要类型包括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问题及适应不良侧。因此,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教育界和医学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就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防治作一些探讨。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据报道,江苏某医学院校中大学生休学、退学人数87名,其中缘于心理障碍者占27%;湖南一所大学里休、退学71人,因心理障碍者占42.25%;我院自1987年―4月,休、退学学生共167人,因心理性疾病者达52人,约占休、退学人数的31.1%。大学生心理障碍何以产生的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过去进人大学,每个学生基本上都可以拿到毕业证书,很少留级、退学。随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学籍管理也逐步严格。大学毕业前必须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计算机水平也要达到规定级别.否则就拿不到学位证书;大学考试制度的规范,使得一些平时学习不努力,想通过作弊过关的同学无空子可钻,且在校四年有四门功课经补考不及格者即作退学处理等,这些学籍管理的规定对部分同学压力很大。

此外,不少学生尤其是新生,习惯于中学阶段填充式教学方式,进人大学后,成绩出现滑坡;再者、大学人才济济,原来高中时期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者,经过重新排队,成绩可能不如他人、这种落差,使得某些自尊心很强,心理素质又较差的同学背上包袱,如不及时调整心态.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由于科学技术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才竞争十分激烈,大学毕业择业困难,这对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大,有的同学长期超负荷学习,用脑过度,以致产生神经衰弱、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疾病。

(二)生活环境变化及人际关系问题。由于环境变化及人际关系导致心理障碍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

1.低年级学生进人大学后,生活环境有很大变化,中学时期大部分学生生活主要靠父母照顾,到了大学后一切都要靠自己,个别同学独立性很差,缺乏适应环境的能力,生活懒散.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

2.既往应试教育使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学生成绩的'好坏,而忽视了学生适应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以致个别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了.有没有朋友没关系,这部分同学往往性格内向,不大与人交往谈心,喜欢独往独来。进人大学后不能很快适应与许多同学朝夕相处的新环境,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缺乏自我认识,只想别人服从自己,很少替别人着想,不能与周围同学建立良好的群体关系,动辄为一点小事与同学争吵,且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劝告,也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内心的感受。当这种孤独惆怅的感觉得不到纠正时,就会出现焦虑、愤怒、烦躁不安、失眠等心理障碍症状,甚至出现过激行为。我校心理门诊曾接受一位98级女同学,进校后与同学相处不好,关系紧张,常为生活小事磨擦,睡觉时寝室里不能发出任何声音,不然就会破口大骂,甚至把别人撵出宿舍,同学都怕她躲着她,她感到十分孤独,终日闷闷不乐、烦躁不安,与同学的冲突越来越多,最后发展到要用水果刀刺别的同学。该生经过医院心理咨询门诊诊断为“适应不良”,休学一年,通过一年的心理治疗以及服用小剂量药物,这位同学现已恢复正常、能与同学友好相处,学习也很努力。

3.大学校园是萃萃学子汇聚的地方,有许多社交活动能让他们展示自我。具有强烈参与意识和独立精神的大学生,很想通过此种施展才能的机会来实现自我价值,以期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和获得他人的认同。但是在此过程中能力与机会不一定与其原来的认知水平相一致,如竞赛未获得理想的成绩:表演不成功;未被评上“三好学生”;未拿到奖学金等等.这给一些心理素质差.感情脆弱自尊性又很强的同学带来负面影响,如承受不住这种痛苦体验,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而一撅不振。

(三)性和恋爱间题。由于人们社会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大学校园恋爱现象十分普遍,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异性的追求和渴望一般都比较普遍。心理学家认为、目前在校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3岁.从生理上看,都越过了性发育阶段而进人性成熟期;从心理上看,由异性接近阶段向恋爱阶段过渡。由此看来,大学期间普遍存在的恋爱现象是难以避免的,也是正常的。但是由于有些学生对恋爱缺乏正确的认识,理智性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容易冲动和感情用事,对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处理不好.尤其在失恋的挫折来临时,就会感到十分沮丧,从而出现心理障碍;还有的同学追求偶像,往往导致单相思。

一般来说,由于失恋引起的心理障碍往往陷得很深,难以自拔,轻者精神不振、成绩下降或神经衰弱;重者内心痛苦、悲观失望,甚至会因一时冲动无法控制而产生自杀或报复心理。 据调查表明,目前在男女大学生中,对性冲动及其渴望缺乏正确认识和科学态度,以致产生性困惑者普遍存在(约占44.4%),由于性困惑引起心理体验十分显著,且潜藏在心灵深处,影响他们学习和生活,由此导致心理障碍。

(四)其他导致心理障碍的原因。除上述几种原因外,父母离异、家境贫寒、失去亲人以及身患疾病等也会产生心理上一系列的变化。处于这种境遇的同学如没有正确的认识,难以接受面临的事实,以致产生失眠、心慌、烦躁、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多疑敏感、性格改变等神经衰弱或焦虑症的症状。在休、退学同学中因为这些原因者也不乏其人。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防治

应当指出,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虽然较多,但大部分是暂时的、是特定环境、特定阶段中出现的特定问题,经过科学的心理疏导和正确的教育后可获得解决。据心、理学专家研究认为,国外的孩子成熟年龄大约在20岁,中国的孩子成熟年龄在25岁以后,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50%的同学个性尚未成熟,还可以适时进行’‘雕塑”。大学教育工作者应根据这一特点对大学生进行丰富现代科学知识以及健全人格的教育。笔者认为防治大学生心理障碍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入生观。为了使大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成为祖国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政治素质教育。史学家司马光曾精辟论述:“德者,才之师也”。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二只有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才能使之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确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以及全心全意为_入民服务的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抱负的人。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善于进行心理调节和情绪控制、从而不致出现心理障碍。

(二)大力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身体心理素质不可缺少的一环。目前大学生健康教育已受到教育部及高校领导的重视,江苏省教育厅下文规定凡有条件的高校都应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江苏省某所高校开设心理学知识课程及讲座受到同学的欢迎,并积极有意识地干预大学生的个性,完善一个性,使之向最好的方向发展,结果表明.干预前15年内有5例因心理问题死亡、8例未遂.干预后5年内无一例由于心理问题死亡。

我院领导也十分重视大学生健康教育,自1995年始开设了健康教育选修课,由卫生所医生担任讲课、每周2学时共24个学时,修完后给2个学分。开设六年来从同学反馈的意见看,健康教育很受同学欢迎,尤其是心理学及性生理知识。通过教学.使他们懂得了心理及生理均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知道了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认识到尽快适应学习和生活新环境的重要性;懂得了过早恋爱对学业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正确地对待恋爱使之不成为自己包袱的重要性。

(三)开设心理咨询门诊,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关系表现出复杂化的趋势,各种社会因素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日益明显。医学界普遍认为,二十一世纪是心身疾病的年代.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传统的医学生物模式应逐步向生理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有专家指出,本世纪帮助病人的真正手段是心理咨询,只有把现代医学手段与心理咨询新的方法结合起来,医学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人类面临的疾病困扰。据报道人的一生中因上学、工作、恋爱,更年期等问题需要求助于心理医生的几率高达30%。学校开设心理门诊。正是为了对有心理间题的同学进行矫治。我院心理咨询门诊开设5年多来,每年要接待许多因各种原因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经过心理疏导、教育、随访,90%的同学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心理恢复了健康,并能投人正常学习;当然极少部分同学因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弱、适应严重不良而需要休学治疗。

目前许多国家十分重视心理治疗,许多医务人员接受了专门训练,而我国的医务工作者在心理医学方面的正规训练机会相对较少。面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较高的状况,笔者认为要培养更多的心理医生,并在教育工作者、年级教师、学生干部中推广心理学知识,以便更好地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篇4:试析大学生心理障碍探析论文

试析大学生心理障碍探析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从基本社会化、大学生活的融入、经济原因、心理压力、失恋、精神空虚、人际关系等方面探究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障碍 社会化

一、引言

当前,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9月27日至2月13日,中国教育网展开了“何种原因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查,共有1786名读者参与了调查投票。调查结果表明,604票即34.94%的读者认为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和学校对学生过度保护,使学生缺乏应对困难及心理承受力等锻炼造成的;有538票即31.12%的读者认为学习与生活、就业的压力也是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认为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属于敏感群体,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难以排除的情感危机等为主要原因的分别为216票,169票、129票,占投票总数的12.5%,9.78%,7.47%。本文试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进行探究。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基本社会化的不成功。

人生下来首先是生物意义上的人,经过社会化的过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社会化的类型分为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等几种方式。基本社会化也就是一个人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社会化中最主要的内容。在产生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群体中,他们的基本社会化经常有以下问题存在:

(1)家庭成长环境缺乏关爱和沟通。家庭是基本社会化的第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性格品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跟父母的教育密不可分。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并不是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而是父母能否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与孩子的沟通是否充分。家庭的气氛是民主或者专制;父母的关系是和谐或者紧张;父母的人生态度是积极或者消极;这些都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一般而言,如果孩子从小是在一种充满关爱的环境中成长,能与父母充分沟通,一般都心理健康。相反,生长在专制家庭气氛中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心理懦弱、依赖性强,适应能力差;问题家庭、单身家庭出身的孩子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产生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常常被发现出生于这样的家庭。

(2)应试教育使家长和学校对孩子过度保护,造成孩子心智水平的低下和素质的单一化。应试教育更多的是将分数作为评判学生“好”与“不好”的唯一标准,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和家长思考问题的角度片面和狭隘,“学习好就一切都好”。许多家长对孩子除了学习之外的一切事情都包办,以为这样就为自己的孩子营造了一个专心学习的环境。但实际上,这种过度保护导致了孩子的心理发育不健全。另外,这种“一元化”应试教育还造成孩子们的素质“一元化”:只会考试。尤其对于来自农村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外部环境本来就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在这种单纯的“一元化”教育下,几乎没有培养出任何课余兴趣、特长,除了考试之外他们什么都不会干。当升人大学以后,这些孩子们就会感觉无所适从,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与自卑感。

2.无法真正融入大学生活。

如前所述,基本社会化指的是人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而继续社会化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社会化,它的过程遍及人的一生。大学生的继续社会化是在大学校园里进行的,它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大学生习惯于将其他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大学生作为自己的参照群体,自觉与不自觉地予以模仿。“参照群体”即人们对自身进行评价时进行比照、参考的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自我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产生重大影响。一旦无法融人自己的参照群体,人就会产生心理恐慌甚至心理疾患。

3.经济弱势因素的影响。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已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15%(一般将月生活费不足200元的大学生视为贫困大学生,不足100元的为特困生),贫困生人数将近300万,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另据宁夏大学近日对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3.2?%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64.51%的贫困生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52.53%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经济弱势也易造成学业弱势。比如,大学生通常需要使用与学习相配套的学习设备,如单放机、电脑等,他们由于没有能力购买,天长日久下来,容易造成英语口语、计算机操作能力等方面较差。严重的经济弱势也会造成大学生的营养不良,出现身体弱势。这几种弱势结合起来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4.各种压力的存在,特别是就业压力。

对于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而言,考上大学是他们认为可以改变生活的唯一方式,因此在进人大学前就普遍背负着沉重的压力,而这种压力在进人大学后会有增无减:首先是经济压力,其次是成为“精英”的自我期望,再次是自己作为贫困的家庭里唯一希望所带来的“使命感”。再加上融入大学文化、城市生活的艰辛、高难度的学习任务等,在如此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前,保持平和、健康的'心境变得异常困难。

5.失恋的阴影。

一分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失恋而自杀已占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因素的前三位。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很多人对于自己的择偶标准、人生目标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他们中间最流行的恋爱名词是“来电”“浪漫”“激情”,可见他们更重视的是感性认识和表面形式,在恋爱问题上表现的简单、幼稚、随意。个别大学生谈恋爱只是为了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或者调节象牙塔内枯燥的生活,甚至只是盲目从众。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之下,恋爱结果可想而知。失恋之后,可能会诱发严重的心理问题,女方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被抛弃感”,产生长久的心理压抑,甚至走上伤害别人或者自己的道路。

6.人际关系不和谐。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淡化矛盾、减少隐患,恶劣的人际关系则加剧心理问题的产生。目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容乐观。根据河北大学近日对12所高校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五成多的同学认为现在大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四成以上的同学却感受到现在大学生之间实际存在的是“互为对手、平等竞争”的关系;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同学之间是“互不相干、各人自顾”,甚至“互相提防、暗中拆台”的关系。究其原因,是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对竞争意识的过分强调,使得孩子夸大了竞争的范围和残酷性,并将之潜移默化,导致从小就对旁人产生一种提防心理,学不会理解、宽容和原谅别人。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进入高校,生活环境的迅速变化使他们措手不及,在心理不平衡的同时,又会滋生出自卑心理,影响到同学之间的交往,甚至走向极端。人际关系不睦是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温床。

三、结语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复杂性加剧了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和复杂程度。因此,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消除需要通过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几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对大学生个人来说,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规律的作息和求助于学院心理辅导机构等方法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和谐的家庭氛围,经常与孩子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和内心世界,与孩子交朋友;对社会来说,应该加大素质教育开展的力度、完善贫困生助学贷款制度、健全大学生心里辅导机构等。只有通过个人、家庭、学校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源头上杜绝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为社会主义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篇5:大学生心理障碍浅析的论文

大学生心理障碍浅析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障碍 学习障碍 情感障碍 自我认知障碍 人际交往障碍

论文摘要:作为一个承担社会、家长高期值的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加之缺乏社会经验,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较差,情绪不稳定等,常常发生心理失衡,造成心理障碍。正确分析和解决这些障碍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是有十分重要作用的。

目前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发展仍处于尚未成熟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远比一般人群高,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研究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障碍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的各种因素中,学习心理的健康状况占重要位置,而大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这种现象在大学低年级中尤其突出,探索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由于没有了高考的约束,加之离大学毕业尚早,出现“理想间隙期”,致使学习动机较弱,目标不明确,因而振奋不起学习精神;其次是由于一些学生的志愿是家长代填的,或所报专业未被录取,专业理想未确立,思想上有失落感,学习兴趣不大,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其三是由于入学后,校方对专业前景、发展方向介绍较少,学生对学习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对自己感兴趣的课很热衷,而对一些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的认识不够,造成过得去就行的心理状态;其四是由于学习方法的改变。大学教学课堂讲授少、内容多、跨度大、抽象性强,教师讲解是提纲掣领式的,对学生的自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有些学生不适应大学教育方法。

根据以上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适,

1.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所谓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于学习的看法、目的、意义、情感以及决定自己行动倾向的心理状态,这三者中情感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如某学生求知欲很强(看法)但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感情(情感),因而在专业学习上十分消极(行为),注意力自然难以集中,而转变该生对专业的感情是改变学习态度的关键。可见,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才能克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态度明确,注意力才能专注,学习效率才能提高。

2.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学习时间的规划,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良好的学习规律。一旦时间确定下来,就应落到实处。这个确定的时间就会成为自觉地促使思想高速活动起来的信号。开始可能时间短一点,慢慢地可以根据进展加长一些时间,有利于逐步克服注意力不集中或难以集中的毛病。

学习地点的选择,也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良好的学习规律。学习地点要舒适、安静,光线好,通风好,无干扰。反复强化之后,就会建立起良好的条件反射,这些学习地点就会成为集中注意力的信号。

3.学会运用意象心理对话法。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在学习时常会胡思乱想,这时可及时停下来,把眼睛闭上,全身放松,引导自己的思维去想一些蓝天、白云、草地之类的景物,并努力想象这些景物正走向你的心中或就在你的心中,这时你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排除一切杂念,回到现实后,有助于集中注意力。

二、情感障碍

情感障碍是指情感活动的规律受到破坏时,个体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态度上的紊乱。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会受到影响,出现很多异常的心理和行为,若不采取各种调适措施,就可能引发出严重的后果。

烦恼:对于烦恼,重要的是能否从烦恼中解脱出来。情绪健康的人能从烦恼中摆脱出来。不健康者则相反。

焦虑:焦虑是一个人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情绪。焦虑是应激下的人的一种最常见的情绪反应。威胁机体康宁的任何情境,都可引起焦虑。一般而言,轻度的焦虑不仅对人无害,而且可以激发人的斗志,唤起警觉,促进功效;然而,强烈的焦虑反应却是有害的,严重地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冷漠:冷漠表现为对外界的任何刺激都无动于衷,冷漠者初期主要认为生活没有意义,心情平淡,出现抑郁状态,随后逐渐发展到强烈的空虚感,内心体验日益贫乏,不愿进行抉择和竞争,缺乏责任感和成就感,对别人的表扬和批评毫无感觉,漠然置之,面对紧张和灾难显得超然。

暴躁与歇斯底里:暴躁是指容易发火,发怒,过分急躁,这种人对外界的容纳性相当低。歇斯底里是指由于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作用而造成的情感过激。在大学生中主要表现为有高度的自我显示欲,易失去理智,严重者遇到轻微刺激即可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易做出违法犯规的事。

大学生处于各种生活压力之中,产生上述消极情绪是难免的,那么应该怎样去调节呢?对于前两者,可用自我松驰法,先让自己紧张的神经放松,然后再调节情绪,培养兴趣,也可用模仿强者的为人处世方法,甚至可以向他们请教,也可用意象法,把自己想像成强者,从而战胜烦恼和焦虑,而对于后两者则需别人帮助或请教心理医生。

三、自我认知障碍

自我认知障碍是指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完善的过程中,有时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出现自我认知偏差而造成的心理障碍。

自恋:是指自我重视,自我夸张,常常想入非非,渴望持久地被人关注和赞美的一种极端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自恋者常对自身的长处无限夸大,喜欢炫耀自己,听到别人赞扬就沾沾自喜,反之则会感到愤怒、耻辱或暴跳如雷;喜欢指示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但对别人却缺乏同情心,很少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对别人的才智也十分嫉妒,所以容易遭受失败,人际关系也很紧张。

自卑:自卑是由于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体验。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过分看重自身短处,因而常表现出胆怯、畏惧、怀疑,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因而行为上采取逃避的方式。形成这种软弱无力的心理品质的原因很多,如生理缺陷,成绩不好,能力差,失恋,社会地位低下等,而其直接原因则是受到别人的嘲笑、讥讽和打击。

此外自傲和虚荣等也是自我认知障碍的表现,这些在人的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全面、深刻的自我认识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1.客观地认识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是消除自我认知障碍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越接近客观实际,其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只有客观评价自己,乐观自信,宽容豁达,才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增进心理健康。

2.正确对待自己。一个人恰当的自我态势是正确对待自我的基础。恰当的自我态势应是谦虚。谦虚者在评价自身时,因有较强的自信心支持,故不怀疑自己。

3.有效地控制自我。自我控制是消除自我认知障碍的.主要手段。自恋的人,自傲的人应时时注意去学会爱别人,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自卑的人应经常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舞,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感到信心不足的情况时,不妨在心理默念几遍“我能行”或者以一种豁出去的心理去从事活动,事先不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就会产生自信战胜自卑。

总之,自我认知制约着人格的形成、发展,在人格的实现中有着强大的动力功能,在人的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应培养全面的、客观的自我认知理念,促进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四、交往障碍

人际交往是社会关系的动态形式,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条件,对大学生完成学业,发展人格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不愿意再依赖家长、老师,希望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社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结交朋友,但由于心理的成熟度有限,适应能力不强,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一些异常的心理,造成人际交往障碍,主要是观念和行为方面的障碍,具体表现为:

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是双方的,在交往过程中双方都获得一定的满足(互利),才有可能继续维持和发展交往,如果只想自己从交往中获得好处,而不顾及对方的意愿和利益(利已),这种交往必定要失败。以自我为中心的交主要表现为:强调评价标准的自我性,注重自己目的的实现。

心理不相容。心理不相容即是在人际交往中,当他人不能与自己观点一致或自己不能引起他人的认同时,而产生苦恼焦虑,导致与社会和他人相隔离,自我封闭。在心理上有不相容障碍的人,总是将自我束缚在一个狭小的交往范围之内,对他人的一些个性特点往往“看不惯”,因而懒得文往;还有的是由于性格内向,平时不善社会交往,上了大学接触的人多了起来,为了摆脱与人交往的尴尬,自动与他人和社会隔离。现代许多大学生痴迷网络,就是为了生活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远离社会人群,所以,心理不相容是大学生交往中一种极为有害的心理障碍。

羞怯。大学生普遍具有一种强烈的交往意识,但在实际交往过程中,有的大学生无勇气。原因有二,一是害羞,一是胆怯。羞怯心理主要表现为:1.自卑性羞怯。这种人对自己的现状悲观,觉得自己不得志,因而害怕与人交往,尤其害怕与有所成就的人进行交往;2.敏感性羞怯。有的学生一到人群中就觉得不自在,总感到别人在挑剔自己,轻视或敌视自己,以致无法安下心来做事;3.挫折性羞怯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反射性羞怯,如在大庭广众面前受到冷遇,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有羞怯感;另一种是演化性羞怯,如和陌生人交往中碰到过尴尬情况,而后与所有陌生人打交道时就会出现紧张。还有孩提时代的羞怯形成的习惯等。

角色困惑。有些大学生在交往中没有正确认识自我角色,不能根据所处环境和场合不断调节、变换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身份以及没有根据不同的角色去学习相应的与人交往的行为方式,因此在与人交往中常常碰壁,以致失败。学生的角色困惑主要表现为:与同龄朋友、同学交往时“一视同仁”,自认为这是坦诚,不耍滑头,殊不知,不顾对象的特点与心理,不顾关系的亲疏,不掌握交往的分寸,或者交浅言深,交往肯定会遭受挫折。与老师或长辈交往时“平等互利”,有的学生以与同龄朋友间交往的态度来对待师长,使对方难以接受或造成反感,导致交往失败.

其实,对于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只要努力寻找克服这类现象的调控措施,不断增强自己在交往方面的心理素质,就能有效地改善自己的社会交往,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1-遵守交往原则。人际交往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达到和谐、友爱、互助的积极效果。这些原则是平等原则、互利原则、信用原则和相容原则。在交往中,如果双方能做到平等待人,相互满足,言必行,信必果和相互悦纳,那交往一定会获得成功。

2.增强自信心.信心是克服羞怯心理的关键,在人际交往中相信自己的实力,肯定自已的优势,才能认定交往的成功。

3.恰当的角色扮演。在人际关系交往过程中,角色变换频繁,如果不能对和他人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就容易产生角色的困惑心理.所以明确关系,再辅之以相应的知识及必要的锻炼,就能有效地克服角色困惑的心理障碍.

以上对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作了简单的分析,这些不正常的心理和行为并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出现的,除少数外,一般都是以混合形式表现的,只是在不同人身上各种特征表现的程度不一样罢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少`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将更加复杂多样,这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并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对促进高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篇6:浅析大学生心理障碍调适论文

浅析大学生心理障碍调适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障碍 调适

论文摘要:大学生心理障碍可以通过客观的评价自我、苦练内功重塑自我及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得到有效的调适。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展趋势越来越严峻,心理问题己严重困扰大学生的健康。一份大陆、香港、台湾三地21世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显示: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23.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大学生正处于个体成长的关键期,其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且有增多和加重的趋势。进人大学以后他们又面临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要求和竞争压力等一系列问题,必然会给他们带来诸多的不适应。面对这些不适应,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则显得束手无策,久而久之则会形成心理障碍。心理障碍若不尽快消除,轻则影响学习及人际交往,重则会影响身体健康乃至未来的发展前途。

笔者认为,大学生若感到了不适应,不要焦虑、仿徨,要积极面对,积极干预,努力使这种不适应消灭在萌芽状态。若确实形成子自理障碍也不要沮丧,要坚信世界上万事万物均遵循着一个亘古不变的发展规律―有产生就必定会有消亡。心理障碍的发生也不会超越上述规律,只要你自己不放弃!那么大学生如何来摆脱心理障碍的困扰呢?

一、客观的评价自我

客观的评价自我是消除心理障碍的第一步。马斯洛在研究有关自我实现的实验时发现心理健康的人对世界的知觉是客观的,他们能按照生活的真实面目来看待生活,他们能按照自己的本来面目来正视自我,并能够坦然地接受现实中的我,包括现实中我的缺点和不足。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他们对世界的'知觉是主观的,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以致出现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不能坦然地接受自己。

当一个人有失眠、焦虑、忧愁、恐惧、愤怒等不良晴绪时,则意味着心理问题悄然而至。此时不必惊慌失措,而应坦然地正视它,接受这个现实,只有这样才能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应对。

二、苦练内功,重塑自我

人的心理状态虽然受到社会、生活、环境的制约,但是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各种努力来进行调节以维护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健康。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年华时期,可塑性很大,永远不要用固定的模式把自己束缚起来。 重塑自我应着重从五个方面入手。一要把专业课学好,这是学生的立足之本。专业课学得扎实乙会有充实感,可以有效增强自信心。二要加强能力的培养,主动把自己融人集体活动中,要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不要做一个消极的旁观者。尤其要勇敢地去做未曾尝试过的有意义的事情,只有尝试才能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力,行动前的胆怯其实是自己吓唬自己。三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通过广泛涉猎,从人类社会优秀文化财富中汲取利于自身心理发展的东西,如阅读世界名著、名人传记,欣赏世界名曲、名画等。四要有意培养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培养良好的情趣。当个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不良的心理状态左右自己的行动时,一方面要注意自我疏导,不可沉腼于不悦的经历中;另一方面,可通过转移注意力以宣泄情绪,达到暂时的心理平衡,如进行体育活动、气功人静、欣赏或演奏音乐等,即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提高自身修养以排遣烦忧。五要有意识地磨炼自己在逆境中生存发展的技能,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三、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赖以生存的土壤,对于有心理障碍和心理健康的人都大有裨益。目前,由人际交往问题引起心理问题的个案很多,因此,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显得尤为重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消除抑郁、焦虑、孤独等消极情绪的重要手段。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有段名言:“灵魂要吸收另一颗灵魂的感情来充实自己,然后以更丰富的感情回送给人家。人与人之间要是没有这点美妙的关系,心就没有生机,它缺乏空气就会难受枯萎。”由此可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仅靠个体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周围每一个人的互动来共同营造。

消除心理障碍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要锲而不舍地在上述三个方面下功夫,则会打造出一书L“身健康的自我。

篇7:大学生心理障碍初探

大学生心理障碍初探

文章针对21世纪大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只有培养出心理健康的一代大学生,才能达到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目的.

作 者:杜亚刚  作者单位:锦州师范学院,组织部,辽宁,锦州,121003 刊 名: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5(4) 分类号:B848.4 关键词:高校   心理障碍   教育   心理健康  

篇8:影响大学生心理障碍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

运用精神健康测试题(phi168题)对医学院在校新生本科352人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本科专业的学生存在的问题较多,尤其是中药、管理和护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对这些学生造成心理疾病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运用体育锻炼进行治疗的建议,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展趋势越来越严峻,心理问题已严重困扰大学生的健康,使之丧失学习以及工作能力。笔者对医学院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有效的对策进行了调查,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借鉴和科学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医学院在校选修心理卫生课的新生352人(男191人、女161人)。

1.2研究方法

运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宋维贞修订编制的精神健康测试(phi为168道题目),是mmpi人格测试的简式,主要了解被测试者的精神艰苦程度及有无病理性人格与各种心理障碍,人格问题按统一指导语进行,对测试答卷在计算机上用测验软件进行分析报告。

2结果与分析

从表飞来分析,在躯体化土(sm),管理专业与其它班比较有极显著特点。在抑郁上(dep),在焦虑上(anx),在反社会人格上(psd)和在兴奋方面(hma),中药本科与其它班比较有极显著特点。在疑病上(hyp),在脱离现实方面(unr),护理专业与其它班比较有极显著特点。

3影响心理障碍的因素与对策

3.1心理障碍的因素

3.1.1环境和学习方面的因素

多数新生第一次离开父母,远离家门,面对陌生的环境,生疏的集体,学习方式的差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独立自理能力差,缺乏生活规律,对学习、生活环境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适应平衡能力,往往遇到挫折就失眠、神经衰弱、苦闷、抑郁等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孤僻的新生,严重的发展成心理疾病。

3.1.2身心特点因素

大学生无论从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一个不成熟到逐渐成熟,并迅速向成年人过渡的动态变化期。心理年龄滞后于生理年龄,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对自己缺乏全面了解因而,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

3.1.3情感因素

大学生性意识和爱意识很朦胧又敏感,其特点是单纯狂热、富于幻想,在生活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量,且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当感情受到冲突和危机时,随之产生的苦闷、抑郁、失望、愤怒等情绪,导致心理障碍。

3.1.4社会、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主要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期望、要求、教育方式,父母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地位、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影

响。早期经历主要表现在单亲、孤儿、分离、寄宿、不良经验等方面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心理障碍者都与家庭环境和早期经历有关。这些影响对刚刚从家庭步人社会的大学生来讲,由于人际交往范围扩大并复杂化,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改变,使他们难以很快适应,导致心理障碍。

4心理障碍对策

通过对测量表的分析总结:主要表现在紧张、焦虑、自信心低抑郁、孤僻、神经衰弱等方面,从这些心理疾病来看都属于神经官能症。这些疾病通过合理的心理治疗,完全可以恢复。据有关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体育锻炼是治疗神经官能症的有效手段。中药本科主要表现出在焦虑、抑郁、自信心偏低方面,针对这些学生可以选一些简单、易做的体育活动。例如:跳绳、跑步、做徒手操、爬山等,坚持一段时间自信心会逐步提高。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表现在急躁、自控力差等方面,针对这些学生可以选一些有耐性、耐力的项目。例如:打太极拳、慢跑、下棋等可以得到改善。护理专业的学生主要表现在抑郁、孤僻、神经衰弱等方面,针对这些学生可以选一些集体性较强的项目。例如:篮球、足球、排球和接力赛,通过可以慢慢改变他们的性格,适宜于同学交往并热爱集体。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体育运动不仅是肌肉的运动,更是神经系统和心理运动,它能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愉快,达到治疗与锻炼的双重效果,从而减轻或治疗心理疾病,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5结语

1)通过对精神健康量表的测试结果分析,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本科学生发现问题最多,尤其是中药本科,表现出紧张、焦虑和反复思考,常为琐事而烦恼,自信心低,严重者有自责、自罪倾向,对挫折耐受性低,有时又表现过度充沛,思维过度活跃,自我评价过高,行为自控力差,具有冲动性和反复无常性。

2)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性别、年龄有的放矢的开展心理工作,结合体育锻炼治疗心理障碍,达到心理转化的目的。

3)建议学校体育改革的各环节要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紧密结合,创建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和心理环境,从而不断改善和提高大学生们的健康水准。

4)建议高校体育教学以大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内容安排,充分体现教学的娱乐性、选择性、社会使用价值和个性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篇9: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几点认识论文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几点认识论文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障碍;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在快速增长。因此要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几年已达到30%,由此看出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正在快速增长。因心理障碍而引发的打架、自杀、他杀等犯罪事件不断出现。这种情况告诉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重视的时候了。

一、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一)诸多矛盾排解不开。今天的大学生,从学校到学校,远离社会,缺乏自立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是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学生个人的自我期望值过高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一旦在某些方面触及个人利益.往往表现出不满情绪.甚至难以忍受。例如,招生并轨收费增加给学生带来一定经济压力;取消毕业分配制,学生担心自己的前程会被一些不公平现象毁掉等给学生心理造成压力。还有,学生在心理不成熟与生理成熟之间的矛盾,情绪不稳定,自制力不强等也会造成心理障碍。大学生谈恋爱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因失恋给大学生造成的心理障碍是很多的。因此有许多人都提出:“大学生性道德应该补课.他们不知道与异性接触到什么程度合适.有时伤害了对方也伤害了自己。”

(二)心理压力大。一些大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单独面对问题的时候,思想压力大.一筹莫展。几年来,有许多优秀的学生考入名牌大学.只因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感觉生活茫然而辍学或跳楼。去年,清华大学一名学生跳楼自杀.原因只是对于高中时代的名列前茅到现在每次考试成绩都是班级后几名难以忍受。

(三)就业问题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近年来.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就大城市而言,前几年.大专学历可以进来.现在.研究生可以进来.本科学历就很难了。一些热门专业办班过多导致人员过剩.加之全国大多机关、企业机构调整,本身存在一批下岗职工,无疑给就业造成更大困难。另外,学生就业过程中一些人为因素导致‘’公章不如老乡”等现象,给大学生就业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

(四)身体健康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一些家庭贫困而身患疾病的学生,因无钱治病而对疾病失去信心。觉得前途没有希望,又给家里增加负担,心理压力增大而导致一些不良后果的出现。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的解决办法

现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素质教育自然而然地提到日程上来,而克服大学生心理障碍又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支点。我想主要突出一个“全”字,即“全员参与、全面教育、全程教育”。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为大学生就业建立起一种真企公平的竞争机制,才能给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之学有所用。

(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低劣的教师是很难带出高素质的学生的。其次,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文理科都应普及心理学、教育学、美学教育,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教学方法要体现多样性、启发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要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向实用型人才转化。最终培养出真正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纪律的四有新人。

(三)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经常的心理咨询活动并定期做心理检查。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跟踪调查,配合家长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排解心中的疑惑.使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和竞技活动。在活动中,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同时,通过活动也使学生培养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五)努力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环境是人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环境培养人塑造人,和谐的环境使人身心放松,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因此,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家长孩子之间的互相沟通,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六)从自律和他律两个方面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学校应在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同时,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与学生间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学生违纪时应承担的责任.在学校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责任关系。加强双方的自律和他律,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有效排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大学生健康工程的开展。

篇10:大学生心理障碍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障碍调查报告

earl:我认为‘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学校的过渡保护,缺乏应对困难及心理承受力等锻炼’和‘学习与生活、就业的压力’是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当代的教育制度迫使我们的家长让我们从小就走着一条重点之路,即小学要市重点中学要省重点大学要国家重点。除了学习以外的事家长一手包办导致许多的'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虽大学生心智还停留在小学水平。当大学生面向社会的时候便有了许多的不适应和不顺心,而他们又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便有了大学生轻生的一幕了。

benmartin: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因素有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本人认为下面一些因素是比较消极的:

1.独生子女的家长过度爱护孩子.

2.学生的大学生活的目标不明确.

3.社会舆论的过度注视.

4.人事制度与学历之间关系混淆不清.

而下面一些因素可能带来消极影响,也可能带来积极影响:

1.学生学费的经济来源

2.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竞争

3.教师重研究轻教学

4.应试教育制度

5.大学恋爱

6.奖学金

影响比较积极的因素:

1.较丰富的生活经验

2.学校有较好的人文环境

3.朋友和老师的支持与帮助

祝卫国: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当属主要原因,因为大多数有心理障碍的孩子属于内向型,他们善言谈、不善交流、不善表露自己的情感、不愿意到公共场所,与人、与同学、与老师交往,自卑感点据了心灵的大半个空间,造成的心理压力之大是其他人所难以想象的。

廖艳春:我认为,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不是在大学时来治疗的,其实心理素质教育是人一生中都要学习的,这不仅是社会问题,而且是每个家庭的问题,我忠心的希望每个家庭能把素质教育从娃娃教起,我认为国家需要的不仅是只有知识的人,更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

篇11:大学生心理障碍分析

大学生心理障碍分析

文章对当前我国大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心理障碍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常见的`表现形式,对生活事件、心理应激、个性特征及心理适应能力等相关因素作出探讨,并倡导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主要的行为干预措施.

作 者:张锡明 宋京晶 宋玉珍 靳雷  作者单位:张锡明,宋京晶(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83)

宋玉珍(北京市教委,北京,100031)

靳雷(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100083)

刊 名: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4) 分类号:B844.2 关键词:心理障碍   个性特征   心理适应   行为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  

篇12:浅析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与防治措施

浅析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与防治措施

文章就当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因素等问题展开研究,分析了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及表现,并提出了心理障碍的防治措施.

作 者:李敬华 韩芳芳  作者单位:李敬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韩城镇中学,河北唐山,064002)

韩芳芳(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唐山,064002)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4 关键词:心理障碍   主要表现   防治措施  

篇13: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对策的论文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对策的论文

进人21世纪,80后、90后一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马加爵事件再次敲响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警钟。大学生充满对未来的憧憬,但面对社会发展、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内心冲突的压力与挑战,他们的心理变化明显,不同程度地存在强迫、偏执、敌对、抑郁、敏感、焦虑等心理问题,表现出苦闷的情感与心境,如烦躁不安、神经过敏、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甚至死亡的想法,严重者甚至会引发精神疾病。近年来患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多,据调查,某省属高校3000多名新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占30%,比较严重的占12.4%。心理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是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1.外部环境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随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新事物、新观念日新月异,给传统价值体系以很大冲击。网上垃圾、、黄毒与色情等消极因素的泛滥,使大学生易受不良信息的诱惑,以至沉溺其中。封建迷信思想、邪教、伪科学借助网络制造混乱,无情吞噬着自控力、识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使其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发生动摇,产生心理偏差和失衡。社会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特征的负面效应(如传统文化要求人的喜怒不形于色等)、内倾性国民性格等使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先天不足。社会不良风气和思潮的侵蚀在大学生身上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他们很难对人生价值、幸福生活等系列问题达成共识,无法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新的学习任务、生活环境不能很快适应,面对人际交往的日益复杂化、社会化、功利化,他们看不惯世风又无力改变,陷人自我封闭的孤独境地,从而谨小慎微、害怕交往、行为怪异。

2.父母人格特征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心理状况在父母人格特征、夫妻关系、家庭教育方式中可找到直接或间接的根由。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谦虚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父母粗暴蛮横、孤僻冷漠、夫妻关系不和等会造成学生心理阴影,使其任性、依赖、骄横,独立性差,逃避困难。家长望子成龙的期待易让学生产生恐惧和内疚心理,对子女要求过分严格、缺乏沟通甚至训斥打骂孩子反而容易造成其形成逆反心理或失去个性,若娇宠和溺爱孩子,对其错误言行、不良习惯放任自流,缺乏适当教育,又会使之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缺乏教养,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3.挫折教育不足形成消极心理。大学心理咨询方法落后、陈旧,适应不了学生的要求。学校教育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普遍不高,抗挫力比较脆弱,而以往积累的社会经验和资源又不足以应对眼前的`诸多问题。于今,大学校园里强手如林,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的色彩日渐淡化,但其生活经历简单,成长道路大多一帆风顺,偶然失败(如成绩不如人、奖学金未评上、失恋、受处分等)或自尊心受挫,便耿耿于怀,容易消极懒惰、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甚至有破罐子破摔的打算。因家境条件不好或亲友病故等也会造成大学生内向敏感、自卑抑郁。

4.学习紧张造成焦虑心理。有的大学生进校后为保住高中时代佼佼者地位,废寝忘食,学习负荷加大。大学里专业考试和各种过级考试多,学生长期处于学习应激状态,有的考生考前失眠、考试怯场。因所读学校不理想、专业选择不当、对任课教师教学方法不适应、学习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欠佳等都会使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导致心理压力加剧,焦虑不堪。

5.经济压力形成自卑心理。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悬殊大,且消费多,除学费和住宿费外,还有人情消费、“品牌”消费、恋爱消费等各类生活费。同学之间易攀比、讲排场,由于物质的贫乏会被同学瞧不起,有的学生就靠或找亲友借钱来维持体面的生活。由于学费高,有的学生想去校外打工但又怕影响学业,在校内愿意从事勤工助学但又不乐意干服务性工作,怕人瞧不起,结果自卑、抑郁、烦恼,形成持续的消极心理。

6.就业压力造成恐慌心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成为大学生的就业方式,择业难度和就业风险加大。面对理想与现实、职业与地域、经济实惠与发挥专长等方面的冲突与选择,他们无所适从,进退两难,急于毕业又怕失业,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难以树立。他们慨叹找工作难,找理想工作更难。以往进了大学就是国家的人,现在受专业、性别及社会关系的制约,他们不容易找到合适岗位。看到学长找不到合适工作而灰心,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内心深处充满优虑。许多人为了就业不得不压抑个性去做本不喜欢的事,参加各类培训班,准备相应证书的考试,导致心理重负。

7.社交不良形成优虑心理。大学生既有对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传承,又有对新事物的磨合和吸纳。大学学习与生活环境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中小学时代,社会接触面扩展,若不以健康心态和较成熟的思想观念去应对,势必造成人际交往的不良冲突:如与父母的代沟、与同学亲友及老师关系的紧张、异性交往的障碍、恋爱矛盾等。大学生大多是与老师、同学、恋人、家人及亲朋好友交往,只不过他们与人相处的经验相对较少,缺乏基本交往技巧,不知怎样与来自不同家庭、民族、地域、社会背景的人打交道,过分关注自我,对别人缺乏关心和谅解,自命不凡或过于挑剔,一旦不合己意便易产生交往障碍。有的缺乏在公共场合表达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校园文化活动不敢参与,担心失败;有的因贫穷、成绩不好或受过处分,不愿敞开心扉与人交往,造成封闭自傲或自卑。有的渴望交往,得到友谊,但沟通不良,有孤独感。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及消极等待均会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影响心理健康。

8.恋爱与性心理适应不良带来心理困惑。爱情是大学生敏感的话题,大学生性生理趋向成熟,但因性知识暇乏、性心理异常、性行为压抑而苦闷仿徨。西方性文化冲击影响性观念,使大学生产生性认知偏差、性矛盾冲突,导致性心理障碍和性适应不良。有的不能正确对待异性朋友,想人非非,陷人单相思。有的不知如何宜泄和释放性意识;有的对异性充满神秘感,导致窥阴癖、恋物癖。有的涉人爱河中不够理智冷静,到校外租房同居,使女生怀孕。有的恋爱低龄化,大一就公开谈朋友,同桌自习,同桌吃饭,在众目睽睽下依偎搂抱不足为奇。有的渴望与异性交往,但害怕影响人党、评三好学生和各种奖助学金而压抑这份感情,从而得不到正常健康的异性交往。当理想的交友恋爱状态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产生误解或失恋时,他们就痛苦消沉,不能自拔,甚至轻生。

9.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欠佳。大学生处在青春时期,也是心理断乳期,成熟和不成熟交织,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自我意识混乱,自我认同失调的现象,且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对其心理发展的水平影响深远。有的个性存在缺陷,心理健康知识缺乏,心理调控能力差。如为朋友关系破裂、父母感情不和而苦恼,为自身形象欠佳而悲观。有的不了解自己的优点,有无能感,感到不被他人重视和接纳,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做事畏首畏尾、优柔寡断、依赖性强。有的自我评估偏高,认为自己能干大事情,时时处处应走在同龄人前面,形成优越感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定势心理。有的因生活自理能力差而焦虑,怀疑自己,缺乏自信,过分担心将来。有的对外界刺激无动于衷,漠不关心,不与人交流思想,也不多管闲事。对集体活动不热心,对学习成绩不在乎,一学期几门功课不及格也不着急,甚至对处分也不在乎。有的对学校正面的宜传教育内容不假思索,一概持冷淇甚至抵制的态度.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广大教师在大学生心目中值得信赖,倍为推崇,其品德、能力、兴趣、心态、情绪、性格、气质等对学生都有深远的影响。要发挥教师自身的楷模作用,以科学态度对待心理问题,结合教学过程并利用讲座、专栏、参观访问、讨论等多种形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人格魅力和良好的个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保持积极、辩证、通达的人生态度,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精神状态乐观向上。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健全的人格和稳定乐观的情绪,冷漠严厉、喜怒无常、惩罚无度,势必会引起大学生的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

2.发挥学生工作专职干部的积极作用。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的专职干部要用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个性去塑造学生,做到自信自强、民主平等、宽宏大度。若自己思想上有模糊的概念,学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习气就会乘虚而人。

学工干部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信心和人生目标,正确认识身心发展的规律,培养高尚的情操,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接受社会的洗礼。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使其对社会、人生有正确的认识与了解,采取积极适当的态度与行为反应,客观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学会修身养性,保持开阔胸怀。加强大学生认知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人际和谐教育,促进其自我认识的完善和发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良好心态,从而抗拒诱惑,避免心理失衡。培养大学生成熟的恋爱观和符合民族文化心理的性观念,积极主动地进行正常的两性交往,正确处理恋爱挫折。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交往动机和交往技能,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学会信任、尊重、理解和宽容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有社交恐俱症的学生,要通过团体咨询和积极暗示,让其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走出自我,融人集体。加强大学生个性健全教育和挫折教育,使其适应自身生理、心理、环境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学会调控烦恼、调适情感、排解困扰、减轻压力,正确对待和承受挫折。

把预防和控制大学生自杀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既按社会要求规范大学生行为,也要满足其个人的合理需要。立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促进其科学发展、文明生活和健康的成长。常到学生宿舍谈心,了解他们独特的生活条件和观点感受,使之受到关心、得到尊重,寻求积极的改变。做到正面教育与侧面引导相结合,言教与身教相统一。

积极开辟大学生表达思想感情的渠道,为其宣泄和放松情感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对校园内寝室文化、课桌文化、另类文化乃至厕所文化等非主流领域的情感信息要给予适当包容,以达到对大学生心态的深刻把握,同时要扭转其寻求心理咨询可耻的观念,及时寻求专业性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发展和培养专业兴趣。创设文明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提供高雅健康的精神食粮。大学生在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团结友好、宽松和谐的集体中会心情舒畅,激情涌动,力量倍增。

规范建设校园网络,创设积极和谐的网络氛围。利用网络优势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及时清除网络垃圾,构筑抵制不良冲击的防火墙。培养一支既善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工作又能熟练使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德育队伍,开辟网络党校,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文化阵地,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3.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院系设立学生心理委员,聘请经验丰富、有专业知识技能、乐于奉献的心理专家或医生开展工作,强化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当前的心理咨询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防微杜渐、有的放矢、未雨绸缪。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书信电话咨询等相结合,辅之以暗示疗法、和音乐疗法等,加以疏导和化解。心理咨询室有宽敞明亮的房间、舒适温馨的布局、美观大方的设备,以营造良好的气氛。注重个案分析,认真分析起因,对症下药,对重点学生加强跟踪和干预。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自觉预防心理疾病。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校刊、报纸、橱窗、板报等媒介,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系统开设生理心理课程并纳人教学计划,如爱情与性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练、大学生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等。每年开展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办好“心理健康教育报”,结合第二课堂活动,建设好学生心理卫生协会,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好一年一度的心理节或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氛围。

4.大学生要加强自我优化。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将自身愿望、需要、目标与行为统一起来。通过听讲座、心理测评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评价、完善和发展自我,培养良好个性。正视自己的得失,不盲目与人竟争,避免过度紧张。悦纳自我,放弃完人和超人的念头,对自己不苛求,多一些平常心。提高认知水平,学会辩证和多角度地看问题,审时度势。面对失意的现实遭遇,能运用激励法(将成功人士的话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补偿法、转嫁法(用诙谐化解困境)、升华法(把低层次、不被社会认可的需要动机转化为建设性、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较高层次的行为方式)等进行自我调节,自我保护。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措施,自我教育,自我锻炼,提高心理免疫力。当受到自卑、沮丧情绪包围时学会情绪自控,或及时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或找知心朋友倾吐郁闷,寻求理解与慰藉,获得心理平衡,强忍着眼泪反而对心理健康不利。

正确认识同学之间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的差异和矛盾,努力从自我做起,善解人意,在理解、维护其需求与尊严,学会宽容和感激他人。养成健康的学习心理,克服惰性、厌学、惧考、怯场、舞弊心理,掌握学习规律,拓宽学习领域,培养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掌握一定交往艺术,善于从他人的反应、态度和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长短处,从而选择恰当行为。培养恋爱道德,妥善处理感情。扩大交友范围,注意交往对象的筛选,根据自己的业缘、地缘、趣缘、情缘圈,既注重同辈间交往,还注重与良师学者、专家名人交往,锻炼交往能力,在交际合作中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强化参与意识,积极参加文艺体育、寝室文化、科研学术或其它社团活动,拓展视野、发挥特长、增长才干、增强自信,通过学习、活动、交往形成和谐自由发展的个性。

正确认识周围环境,能以积极的态度和心理防御应对不利的生活条件,保持乐观愉快的心境。以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和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增强道德自律能力、选择能力和生存能力,既能走进又能走出网络。提高对外界紧张刺激的心理承受能力,遭遇压力和挫折时不逃避退缩,而是认真分析受挫原因,及时纠偏,另择佳途,坚信冬天过后就是春天。“天道谁无烦恼,风来浪也白头”,如果有此豁达开朗而富于幽默的心理品质.就不会因失败而一以不振。

相关专题 障碍大学生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