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的论文

一只懒兔子嘻嘻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一只懒兔子嘻嘻”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的论文(共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的论文

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的论文

1技术性的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指一国或一个区域组织以维护国家或区域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市场准入上的影响,即达不到设定的技术标准,就不能顺利的出口;另一个是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企业技术、环保及为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投入都直接增加了产品成本,企业要获取相关认证的费用也相应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从而丧失了产品价格优势,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贸易中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很多时候是包括在技术性贸易壁垒之中的,但是在这里我们单独把它拿出来讨论是因为与其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相比较,它有其特殊性,而且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对中国的外贸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知识产权壁垒是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下,对含有知识产权的商品,如专利产品,贴有合法商标的商品,以及享有著作权的书籍、唱片、计算机软件等实行进口限制;或者凭借拥有的知识产权优势,实行“不公平贸易”。中国屡遭国外知识产权的调查,严重的影响了中国产品的出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同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不断缩小而造成的出口对其国内产业的威胁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我们同发达国家真实技术差距的存在。

产品附加值通俗的讲就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过程中所凝结的技术、创新、人力劳动、品牌和附加服务等价值的增值。它与产品的价值增值链的长度,技术含量,创新程度,附加服务的'质量和产品品牌价值等有很大的相关关系。日本经济学家关志雄先生的“附加值”理论告诉我们:在一个产品的业务链上,组装的附加值最低,研发的附加值最高;中间值的生产虽有技术含量,也会慢慢递减,而到了销售和售后服务,附加值会随之高涨起来,因为它有品牌和健全的售后服务体系。由此可见,在组装的上游,是技术、信息与知识;在组装的下游是包装、销售及服务。而在产品的中游组装阶段,是廉价劳动力在创造财富.中国的出口产品基本上集中在初加工的产品、棉纺织品和机电产品上,这些产品的技术含童低,加之中国的国际名牌少,尤其是机电产品甚至包括高新技术产品都是处于产品的中游组装阶段,这是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但是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出现所谓的“丰产不丰收”现象。这主要是由我国技术能力低所导致的。

3贸易条件恶化

贸易条件是指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对其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当这个概念用于两种以上商品时,它的定义则是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一种指数量值,也可以解释为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购买进口商品的数量。贸易条件恶化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最早.由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在1949年5月提出,他在一份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正式提出了“贸易条件恶化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存在长期恶化的趋势。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下形成的“中心—外围”体系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滋生了一些不利于外围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利益的不平等分配,贸易周期运动的不平等影响,发展中国家不利的产品需求条件和世界经济中心的低进口数。

4贸易竞争优势将受到更大挑战

目前中国最大的比较竞争优势就是处于各层次的廉价的劳动力,也就是说中国不仅有廉价的简单劳动力,还有相对发达国家廉价的熟练劳动力、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从本质上来讲,中国现在正是在利用这一竞争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但是,这一优势能够持续多久呢?也就是说廉价劳动力优势是否能够成为中国经贸发展的持续竞争优势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虽然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廉价劳动力还能够作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这是因为中国有着广大的农村人口,可以不断的向城市输出廉价劳动力,但是城市的资源是有限的,其人口的容纳程度也是有限的,目前已经出现了大城市综合症,而且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并不十分迅速,因此有可能农村人口的输出在一段时间之后会放缓直至停滞,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将会不断的上升,而随着新的开放国家,比如印度加入国际分工,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竞争优势将会逐渐削弱。

5结束语

总之,中国现今和以后还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因此,没有技术创新就很难继续缩小同前方国家的技术差距,而后方国家则会更快的缩小同我们的差距,表现在贸易上,就是竞争优势的削弱和贸易竞争优势受到更大的挑战。我们只有技术创新,掌握有用自主专利权的技术,才能在对外贸易上取得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平:《论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载《世界经济研究》,第5期.

[2]宋健学、赵新刚、刘虎兴:《关于我国技术提升和贸易发展的思考》,载《中国软科学》,20第1期.

[3]胡艺:《中国企业提升技术能力的国际渠道》,载《世界经济研究》,第2期.

[4]高正平:《政府在风险投资中作用的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

篇2: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毕业论文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高速发展,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目前正向世界贸易强国跨越。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不得不面临出口效益低下和国际市场环境恶化的难题。要有效化解这一难题,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成功跨越,就必须认真审视我国外贸发展状况,细致分析我国外贸竞争力水平、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研究提升我国外贸竞争力的政策和措施。

【关键词】对外贸易; 竞争力; 优势; 指数。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和技术创新不断加快,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经济发展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我国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已清醒地意识到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时刻注意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篇3: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毕业论文

1. 1 主要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

通过对我国 年出口商品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其出口商品品种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医药、矿产品、金属及其制品出口及农产品上,其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值的一半以上,而本应成为优势出口商品的金属及其制品、纺织原料及服装、农业产业化产品等所占比重却很低,未能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而具有突出竞争优势的产品还太少。机电产品中摩托车整车及零备件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较大。

1. 2 资本不足、技术水平低制约了比较优势的发挥。

由于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实行的是梯度发展战略,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大量资金投向东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获得快速发展,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比之下则较缓慢、落后。地处西部地区,又是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本不足、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许多出口商品附加值不高,企业也难以扩大规模、达到规模效应。此外,这也限制了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

篇4: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毕业论文

针对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和外贸竞争力现状,依据国际贸易竞争力相关理论,参考日本、韩国和德国发展经济贸易的.成功经验,以及实证分析结果,本章将从国家、产业、产品和企业四个层面探讨我国外贸竞争力提升对策。

2. 1 实施竞争优势导向的平衡型外贸发展战略。

外贸发展战略是一国通过选择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和程度的高低,来影响国内资源配置和竞争效率的一系列贸易制度和政策。

一个好的外贸发展战略能为一国创造适宜的外贸发展环境,推动一国外贸竞争力的提高。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企业战略是影响一国外贸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日本、韩国和德国战后的经济复兴无不依靠政府制定的以出口为导向的“贸易立国”和“科技立国”战略和一系列产业政策的指引。

我国现行的外贸发展战略大体上属于出口导向战略,以追求出口规模扩大和外汇储备增长为主要目标。然而,在这种外贸战略指引下,容易导致数量扩张的粗放式外贸增长方式,贸易利益并没有与贸易数量同比例增长,国际市场环境容易恶化,外贸竞争力的提升受到制约。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贸易大国,其经济属于偏内需型的、接近于中级结构的、低水平发展的大国经济。这就决定了我国应选择以竞争优势为导向的平衡型外贸发展战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自然资源、高素质人力资源和资本、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稀缺,需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作为贸易大国,如果单纯采取出口战略,将面临国际市场空间和贸易环境恶化等方面的制约。

当今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各国经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我国在选择平衡型外贸发展战略时,还要坚持以竞争优势为导向。这样,我国可以通过增加进口,平衡外贸顺差,创造和谐的外部竞争环境,促进本国产品提高质量,扩大出口; 同时又可加剧国内竞争,迫使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生产效率,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增大就业,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实现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势的良性互动。

2. 2 积极应对倾销和反倾销,加强行业自律和政府引导。

近年来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案件越来越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贸易格局触动了全球化中最敏感的问题: 就业岗位的全球配置问题; 其次是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严重失衡,为有关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实施贸易保护提供了口实; 企业低价倾销现象严重、出口秩序混乱,企业应诉积极性不高,依法自我保护意识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应积极、主动向企业提供有关方面的帮助,组织、协调企业应对反倾销调查,建立合理的监管机制来促进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同时要积极帮助企业应对国外企业的倾销,保护企业合法利益。

3 结论。

我国加入 WTO 组织以来,逐步适应了 WTO 规则和新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也在朝着自由贸易的方向调整,虽然机遇与挑战并存,但只有能牢牢把握住自己的比较优势,促进地区产业升级,引进新的投资、销售和管理理念,借鉴东部发达地区的外贸经验吸引国外客户群,就能在不断地探索与学习中改变贸易的劣势,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总而言之,增强我国外贸竞争力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某些结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验证,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深入的研究。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资料搜集存在某些障碍,分析不够全面,文中观点难免不够成熟,尚待今后深入研究予以完善。

【参考文献】

[1]程春梅。 试论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J]。 商业时代,( 8)。

[2]程春梅。 贸易竞争指数在贸易竞争力分析中的应用[J]。 对外经贸实务,( 9)。

[3]程春梅。 加快产业升级,提高外贸竞争力[J]。 对外经贸实务,(10)。

篇5:我国对外贸易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分析

摘 要:分析了我国1994年1月-4月间共232个月的月度进口、出口、进出口总量、进出口差额等外贸数据,就短期而言,影响我国外贸增长的因素很多,尤其是以来外部因素、内部因素的影响,使我国外贸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但根据对进出口差额等外贸数据的预测,暂时的下行走势,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我国外贸总体上处于快速增长期的状况,为此,根据模型的预测结果,结合我国外贸经济形势,从外贸市场、对外关系、科技兴贸、加强国际认证、外贸融资、调整产业机构、政府补助和稳定汇率八个方面,阐述了较为合理的对外贸易方案。

关键词:自主品牌 绿色产品 市场多元化 汇率

20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明显减速,世界主要市场的外需严重不足,国际贸易竞争的日益加剧、外贸环境的日益恶化,各种贸易摩擦增多,同时国内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下,我国外贸在长期向好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在一段时间内会出现短期下行走势,这种形势也为我国外贸的升级、转型提供了机遇,为了实现预期的外贸发展目标,保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需要确定合理的对外贸易方案。

促进外贸健康稳定增长需采取以下战略措施:

1.拓宽外贸途径,实现外贸多元化

一方面要稳固当前传统市场、加强与现有合作伙伴的合作;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开拓新兴市场,使外贸市场更加多元化并保持市场的均衡性。具体体现在一下方面:稳定与美国、日本、欧盟的贸易伙伴关系;由于亚太地区的“雁形”经济层次非常适合我国“二元”经济发展时期的对外贸易的扩展,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产业结构下,与不同层次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更加广泛的经贸合作,有利于我们采取互补性贸易和竞争性贸易并举的政策,因此我们需要站稳亚太地区,以东南亚市场为重点目标,大力加强与东亚、西亚、南亚、中亚及俄罗斯各国的贸易往来;另外还需要积极开拓非洲、拉美地区各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2.建设良好的对外关系,为外贸企业创造空间

我国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大力推进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加强国际合作,可以为我国外贸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各国之间通过互相降低或减免关税、开放市场的措施,可以实现国与国之间的互利共赢。此外,我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了很多方面的摩擦,政府出面加强与别国的外交关系可以尽可能的减少摩擦。

3.实行科技兴贸,转变对外贸易方式

要从主要靠出口廉价劳动力、资源密集型产品转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发展自主品牌,扩大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量,改变对外贸易的方式,由于我国人均资源匮乏,因此不能长久依靠资源出口,而只能利用科技、知识与资本向集约型、经济型、高利润型的外贸出口转变。但是现阶段我国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我国外贸的基础,目前这种优势还不能放弃,如果在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产品未取得成功之前盲目放弃廉价劳动力、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必然会引起整个中国外贸市场的严重退步。

4.以国际标准为目标,加强国际认证,加快法律法规建设

出口产品必须取得ISO14000认证,才能达到国际市场的要求,同时还要加强对于贸易对象国的认证要求,例如美国电器产品已经达到的UL认证和水产品的HACCP认证等。目前,发达国家80%以上的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然而我国取得国际标准认证的产品不足40%,这样很难形成国际竞争力。因此,我国必须以国际标准为目标,加强国际认证,加快法律法规建设,以减少国际贸易之中的摩擦。

5.加快我国银行对外贸企业的融资进程

资金问题是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的重大问题,而对于外贸企业更是如此。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必然导致产量下降、缩小规模求生存,这种问题更集中的体现在中小企业身上。目前,政府大力支持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拓宽融资渠道,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融资问题。同时,贸易融资政策出台,着重加强对中小型企业在融资、信用保险和资金担保等方面的支持,更好的加强了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银行对于企业的融资进程过慢导致部分中小企业难以维持,所以加快融资进程是重中之重。

6.调整现有商品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外贸

要以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要使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逐步减少而高附加值的资本、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要不断增加,出口商品结构必须向资源集约型发展,培养良好的'企业意识,发展一批资源利用率高的企业。 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流是“绿色经济”,我国外贸行业应紧随时代的潮流,全力以赴开发绿色产品,增加科技投入力度,改革创新,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主打绿色品牌,打开绿色产品的国际市场。

7.政府继续推动补助、退税政策

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大量的出口损失,政府采取适当的补助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挽救一批濒临倒闭的企业。此外,出口退税制度对于外贸企业的帮助很大可以大幅减少企业成本和负担以便于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保持价格优势,从而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出口退税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有义务调整经济战略以保障中国经济稳定增长,与此同时,加强对外贸企业的扶植力度也是帮助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重要措施。

8.加强汇率稳定

我国汇率自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同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有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通过分析市场供求关系,制定更加富有弹性的汇率机制。在当今严峻的外贸形势下,政府继续加强汇率的稳定能够保证对外贸易更加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桂环.中国进出口贸易分析与预测,科学出版社,.1

[2]叶树滋.市场调查与商情预测参考资料,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85.

[3]海闻.中国奇迹至少持续,人民论坛,P11-12,.12.

篇6:自主专利权技术提升对外贸易竞争力的论文

自主专利权技术提升对外贸易竞争力的论文

摘要:技术和技术创新对当代的国际贸易已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一点得到了广泛的共识。各国都把技术创新作为提升本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最有力的武器,使本国能够从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本文就技术创新对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影响作了分析。

关键词:贸易;竞争力;因素

中国加入WTO以来,宏观经济和对外贸易都增长迅速,整体经济贸易形势继续了多年来的良好态势。但是,在普遍乐观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隐藏在这种良好态势后面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经济增长方式的单一,以高投入低产出为特征的经济效益低下,贸易方面的出口产品附加值偏低,对外贸易条件恶化,以及频频遭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等都在困扰着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性的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指一国或一个区域组织以维护国家或区域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市场准入上的影响,即达不到设定的技术标准,就不能顺利的出口;另一个是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企业技术、环保及为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投入都直接增加了产品成本,企业要获取相关认证的费用也相应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从而丧失了产品价格优势,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贸易中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很多时候是包括在技术性贸易壁垒之中的,但是在这里我们单独把它拿出来讨论是因为与其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相比较,它有其特殊性,而且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对中国的外贸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知识产权壁垒是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下,对含有知识产权的商品,如专利产品,贴有合法商标的商品,以及享有著作权的书籍、唱片、计算机软件等实行进口限制;或者凭借拥有的知识产权优势,实行“不公平贸易”。中国屡遭国外知识产权的调查,严重的影响了中国产品的出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同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不断缩小而造成的出口对其国内产业的威胁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我们同发达国家真实技术差距的存在。

产品附加值通俗的`讲就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过程中所凝结的技术、创新、人力劳动、品牌和附加服务等价值的增值。它与产品的价值增值链的长度,技术含量,创新程度,附加服务的质量和产品品牌价值等有很大的相关关系。日本经济学家关志雄先生的“附加值”理论告诉我们:在一个产品的业务链上,组装的附加值最低,研发的附加值最高;中间值的生产虽有技术含量,也会慢慢递减,而到了销售和售后服务,附加值会随之高涨起来,因为它有品牌和健全的售后服务体系。由此可见,在组装的上游,是技术、信息与知识;在组装的下游是包装、销售及服务。而在产品的中游组装阶段,是廉价劳动力在创造财富。中国的出口产品基本上集中在初加工的产品、棉纺织品和机电产品上,这些产品的技术含童低,加之中国的国际名牌少,尤其是机电产品甚至包括高新技术产品都是处于产品的中游组装阶段,这是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但是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出现所谓的“丰产不丰收”现象。这主要是由我国技术能力低所导致的。

3贸易条件恶化

贸易条件是指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对其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当这个概念用于两种以上商品时,它的定义则是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一种指数量值,也可以解释为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购买进口商品的数量。贸易条件恶化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最早。由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在1949年5月提出,他在一份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正式提出了“贸易条件恶化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存在长期恶化的趋势。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下形成的“中心—外围”体系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滋生了一些不利于外围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利益的不平等分配,贸易周期运动的不平等影响,发展中国家不利的产品需求条件和世界经济中心的低进口数。

4贸易竞争优势将受到更大挑战

目前中国最大的比较竞争优势就是处于各层次的廉价的劳动力,也就是说中国不仅有廉价的简单劳动力,还有相对发达国家廉价的熟练劳动力、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从本质上来讲,中国现在正是在利用这一竞争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但是,这一优势能够持续多久呢?也就是说廉价劳动力优势是否能够成为中国经贸发展的持续竞争优势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虽然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廉价劳动力还能够作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这是因为中国有着广大的农村人口,可以不断的向城市输出廉价劳动力,但是城市的资源是有限的,其人口的容纳程度也是有限的,目前已经出现了大城市综合症,而且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并不十分迅速,因此有可能农村人口的输出在一段时间之后会放缓直至停滞,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将会不断的上升,而随着新的开放国家,比如印度加入国际分工,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竞争优势将会逐渐削弱。

5结束语

总之,中国现今和以后还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因此,没有技术创新就很难继续缩小同前方国家的技术差距,而后方国家则会更快的缩小同我们的差距,表现在贸易上,就是竞争优势的削弱和贸易竞争优势受到更大的挑战。我们只有技术创新,掌握有用自主专利权的技术,才能在对外贸易上取得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平:《论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载《世界经济研究》,第5期。

[2]宋健学、赵新刚、刘虎兴:《关于我国技术提升和贸易发展的思考》,载《中国软科学》,20第1期。

[3]胡艺:《中国企业提升技术能力的国际渠道》,载《世界经济研究》,第2期。

[4]高正平:《政府在风险投资中作用的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

篇7:高新区经济发展竞争力分析论文

高新区经济发展竞争力分析论文

一、国家级高新区整体经济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有国家级高新区113个。为便于从整体上把握11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对重庆高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有大致的了解,需要对这113个国家级高新区进行分类,而聚类分析法就是最常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所以,本文对各高新区进行聚类分析,了解其整体发展状况。根据国内外研究高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权威的指标体系,选取高新区企业数、年末从业人员、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上缴税、净利润、出口总额等7个指标,利用聚类分析法对这113个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类,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发展突出的是中关村和上海张江高新区,发展好的是西安、武汉等7个高新区,发展良好的是无锡、苏州等15个高新区,重庆高新区属于发展较好的高新区,但在中西部各高新区中综合实力较强。

二、重庆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重庆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找出其在全国11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所处的位置,根据上述所选7个指标作进一步分析。在多因素分析中,因子分析法是比较客观的多元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在尽可能保留原有数据所含信息的前提下,将多个指标的问题简化为少数指标问题,达到简洁明了地揭示变量间关系的目的'。本文利用SPS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11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其中,因子1是和各高新区企业经济规模有关的综合因子,因子2是和各高新区企业效益有关的综合因子。从表2可以看出,重庆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在11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31名,虽然与中关村、上海张江、西安、成都等高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其中存在着一些客观因素,如中关村、上海张江有政治、经济上的优势,西安、成都有地理区域上的优势。所以,重庆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还是较好的。把聚类分析结果和因子分析结果相比较发现,各高新区在排名上发生了细微变化,但是各高新区的发展状况所属类别是相同的,这两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各高新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度量,明确了重庆高新区在全国11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所处的位置。

三、重庆高新区经济发展竞争力分析

为了找出重庆高新区相对其它高新区的优劣势,分析重庆高新区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水平,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和因子分析排名结果,从113个高新区中抽取了20个与重庆高新区具有可比性且发展较好的高新区,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各高新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作进一步分析:

(1)企业平均经济规模,工业总产值/企业数;

(2)人均工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从业人员;

(3)企业生产效益,上缴税/工业总产值;

(4)园区国际竞争能力,出口总额/工业总产值;

(5)创新型企业技术转化能力,毕业企业数/在孵企业数。为了便于比较,对各值采取无量纲化处理。考虑到以上5个指标越大越好,采用以下公式进行处理:Zij=yij/yjmax,式中yij表示第i个高新区的第j个指标,yjmax表示所有高新区(113个)中第j个指标中的最大值,Zij表示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第i个高新区在第j个指标上的值。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看出,重庆高新区除了在技术转化能力方面较强外,园区国际竞争能力尚可,在平均经济规模、人均工业总产值和生产效益等方面都较弱。因此,重庆高新区在这三个方面还应该做出相应的努力。

四、结论及建议

1.结论

重庆高新区建区以来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113个国家级高新区发展较好。就中西部地区来说,重庆高新区的综合实力落后于成都、西安等高新区。从表3中不难看出,重庆高新区在技术转化能力方面较强,国际竞争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在企业平均经济规模、人均工业总产值、企业生产效益等方面都较弱,尤其是企业平均经济规模和企业生产效益差距较大。

2.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构建产业群,形成产业链

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产业体系的形成。重庆高新区企业平均经济规模较差,存在着“有企业无产业”和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因此,重庆高新应以构建产业群、形成产业链为目标,结合已有产业布局,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选择最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加以重点发展,建立起上中下游关联密切的产业链。

(2)转变发展观念,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重新认识高新区的定位和职能,切实转变发展观念。不能单纯以GDP增长速度和招商引资数量来考核园区管理者的政绩,应该更加重视产业配套要素及配套企业的聚集,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和产业竞争力的培育。应把更多精力投入环境产业发展,把重点放在建立鼓励创新的机制、规范竞争秩序、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上。

(3)改善软硬环境,提升服务水平

搭建适合高新产业发展需求的公共平台,为各类高新企业发展的提供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特别是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将国家对小型微型企业在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篇8:品牌贸易竞争力分析论文

【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推动了我国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成绩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但金融危机的出现,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我国品牌竞争力不足。本文就对我国品牌贸易竞争力的问题作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品牌;品牌竞争力;对外贸易品牌竞争力

1、品牌的概念

品牌一词的英文“brand”,原意为“烧灼、烙印”,最初人们用这种打烙印的方式,用于区别私有财产。到了中世纪,欧洲的手工艺人在自己的手工艺品上烙下印记,以便区别于其他产品和生产者,这就产生了最初的商标。美国现代著名市场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指出,所谓品牌,就是指一种关于某种商品的名称、术语、标记、象征或设计,又或者是以上这些的混合运用,以区分于其他竞争者或卖者。品牌是由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组成的,包括文字形式以及图形标志。

2、品牌竞争力的特征

(1)竞争的比较性。品牌竞争力是在品牌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能力,这种比较可以是产品质量、成本价格上的比较,也可以是占有或控制市场能力的比较,还可以是人力资本、管理和经营,以及再生产等环节上的能力比较。在比较中,同一行业品牌表现出竞争的优势或劣势。

(2)目的利益性。品牌竞争最直接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顾客,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以实现再生产的高效循环。最根本的目的是利润的获取。

(3)动态性。品牌竞争力的动态性表现为品牌竟争力随着市场结构和竞争行为的变化而变化,即品牌竞争的优势或劣势不是绝对持久的,优势品牌可能变为劣势品牌甚至消亡,劣势品牌可能变为优势品牌。

(4)过程性。品牌竞争力的培育和建立以及竞争能力的消长是有一个过程的。

(5)整合性。品牌竞争力是企业资源配置的产物,也是企业运作系统和品牌管理系统整合的产物,缺少任何一种必要的资源或系统中某一环节整合不佳,都会影响

3、品牌意识不强,管理能力较弱

目前,中国企业的品牌管理能力还较弱,企业商标保护意识薄弱。品牌竞争力的培育和建立。

4、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及问题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所以对外贸易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世界经济贸易将保持增长趋势,虽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但是中国将继续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配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居民收入将不断增长,城乡消费需求将继续扩张,投资过快增长将得到一定控制,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将更加牢固。但同时也有诸多问题的产生:

(1)对外贸易高速发展与品牌竞争力不足共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得到了世界的瞩目,但与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称号不相和谐的是,我国的品牌竞争力相对落后。

(2)品牌价值较低,附加值差距较大总体说来,中国品牌显然较多,但品牌价值与世界品牌价值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部分消费品市场国产品牌竞争力极弱。在这类消费品市场中,国外的一个或数个品牌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这类消费品市场,而国产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极弱。另外我国外贸品牌的突出弱点就是品牌的附加价值低。品牌附加价值指品牌中所包含的、中肯的、被消费者欣赏的.东西和产品的基本功能以外的东西,也就是通过品牌给消费者提供的信任感、满足感和荣誉感,它能通过其商品形式维持一种溢价。在国际上,商标被公认为最重要的知识产权,名牌商标更是如此。跨国公司和许多知名企业视名牌商标为国宝,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保护名牌。多年的计划经济使我国众多企业商标意识谈薄,缺乏品牌自我保护意识。不少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品牌。

5、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品牌竞争力的建议与对策

(1)营造有利于品牌竞争力提高的社会经济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社会经济中的宏观管理主体,它在促进企业品牌发展中的作用是间接地构建品牌竞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并非在政策上保护中国品牌,而是要在宏观上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从而在微观上促进企业品牌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2)面向国际,制定品牌竞争战略。缺乏战略意识和战略管理是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向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制定品牌竞争战略是中国企业提高品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3)端正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整合管理能力。品牌必须保持与消费者的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这种关系已经超越了以产品功能为基础的利益关系,包含了以喜欢为内容的情感关系和以某种信念为核心的忠诚关系。品牌整合管理的目的就是打造消费者对品牌的某种信念和在此基础上的对品牌的忠诚。

(4)重视核心技术,保障技术的持续创新。缺乏核心能力,是中国品牌参与全球竞争的最根本弱点。核心能力的缺乏根源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在全球竞争和技术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国企业必须不断实现技术创新,以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

鉴于中国工业化起步比较晚的现实,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在未来的5—还应是采取引进、模仿、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相结合的方式,但应逐渐走以自主创新为主、合作创新为辅的战略,实现从“引进—利用—再引进”到“引进—消化—吸收—输出”的战略转折。

6、结语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世界市场竞争的焦点已转向了多样化、系列化、优质化、国际化和名牌化的竞争。名牌竞争已成为市场营销的焦点、核心问题,也是市场营销的新亮点。因此,我们要占领国际市场,从政府到企业就必须高度重视外贸出口中品牌的建设,增强品牌的竞争力,为进一步扩大出口提供保障,从而更进一步的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袁辉:品牌营销——对外贸易新策略[J],商场现代化,11月(下旬刊)总第522期

[2]丁建军: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品牌营销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第11期

[3]李世辉:中国企业品牌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消费导刊,20第1期

[4]年小山:品牌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5]宋永高:品牌战略和管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

篇9: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以核心竞争力为切入点,对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对福建省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如何进一步提升福建省的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福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篇10: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分析论文

国内外学术界多数专家将文化产业竞争力定义为文化产业领域多种功能性组合的集中力量,是各种生产要素和经济条件叠加、融合而成的系统工程,因此,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强弱、高低深受系统中各个要素在品质、数量、空间和层次布局上的影响,同时区域的文化、社会发展状况也会对文化产业竞争力产生潜在影响.具体而言,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的内在竞争力,即产品品牌能效、科学技术水平、人力资源、产业资本.主要体现为以下内容:

1.1文化产品的新颖性与特异性

文化内容创意的关键就在于独创性和显著的区别性,国外很多学者把文化产业直接界定为“创意产业”,并特别强调文化创意的“独创性”是文化产品最突显的商业特点和价值体现.一旦将文化产品囊括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当中,就可以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创造丰富财富.

1.2文化企业的劳动力要素

人才因素是创新的基础性要素,人力资本是文化企业最渴求的资源,同时也是企业不断产生创意成果的保证.发展文化产业最根本的动力是要拥有众多具备较强创新能力、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才,创意产业则急需具备较强原创性灵感的科技人才和运营、策划、管理人才,这无疑是文化产业的基础竞争力之一.

1.3文化产品的科技化水平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广泛应用使文化产业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文化产业借助与信息产业的相互融合,使产品形式和生产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传媒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文化产品生产率.文化创意产品通过在创作、生产、传播等各个环节中对数字、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了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

1.4文化产品的资金投入

资本是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资本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起步规模及承受风险的能力,它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保障.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具有高投入与高附加值,高风险与高赢利性特征的行业,必须要有充足的资本投入,才能快速地发展壮大,实现利润的持续增长.

相关专题 对外贸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