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测绘工程的现状毕业论文

伦比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伦比”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利水电测绘工程的现状毕业论文(共13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水利水电测绘工程的现状毕业论文

在传统的测绘工程中,由于受到人员水平、仪器设备等条件的限制,测绘水平不高,无法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提供准确的数据资料。为了提高测绘工程技术水平,我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从最早的地面摄影到电子经纬仪、光电测距仪,再发展到技术先进的GPS技术,成为水利水电测绘工作发展的全新阶段。测绘工程的质量对于工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科研以及运行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就是保证工程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保障,所以要高度重视测绘工程的质量。在现阶段的水利水电测绘工程中,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系统的操作,全过程都可以通过自动化技术来完成,在数据的获取方面可以利用GPS技术获得精准的数据,然后通过计算机程序将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可以快速的绘制出图形,简便了工作程序,减少了操作过程中人为操作的失误,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就是水利水电测绘工程进入全新进程的.重要阶段,所以在技术上要不断的创新,注重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操作人员,为我国水利水电测绘工程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2水利水电工程测绘自动化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测绘自动化技术集数据采集、处理、传输、显示于一体,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测图精度高、图形属性信息丰富和图形编辑方便等优点。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测量仪器的智能化,测绘技术自动化技术发生了重大变革,下面主要介绍3S技术。

2.1GPS技术

GPS称为全球定位系统,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就是一种高精度、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的测绘工具。GPS定位技术与常规地面测量定位相比,具有抗干扰性能好、保密性强,功能多、应用广,观测时间短,执行操作简便,全球、全覆盖、全天候、高精度的特点。特别就是RTK的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在水上定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GPSRTK技术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就是一种全天候、全方位的新型测量系统,称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技术,就是目前适时、准确地确定待测点的位置的最佳方式,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基础上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GPSRTK具有定位精度高且精度分布均匀,速度快、效率高,观测时间短,方便灵活,测程不受限制,不受通视条件影响等优点。

2.2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利用现代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技术来处理地理空间及其相关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就是融地理学、测量学、几何学、计算机科学和应用对象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GIS具有以下的基本特点:一就是公共的地理定位基础;二就是多维结构;三就是标准化和数字化;四就是具有丰富的信息。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能把地球表面空间事物的地理位置及其特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屏幕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地理信息系统对空间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准确采集有关的数据,并对地理空间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管理、更新和分析,就是采用数据库、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等最新技术的技术系统,对现代测绘技术自动化技术的起重要支撑作用。

2.3RS技术

遥感RS不直接接触被研究的目标,感测目标的特征信息,经过传输、处理,从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信息。遥感技术依其波谱性质,可分为电磁波遥感技术、声学遥感技术、物理场遥感技术。遥感信息技术已从可见光发展到红外、微波;从单波段发展到多波段、多角度、多时相、多极化;从空间维扩展到时空维;从静态分析发展到动态监测。RS为GIS提供信息源,GIS为RS提供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的技术手段,GPS作为GIS有力的补测、补绘手段,实现了GIS原始地图数据的实时更新。3S的综合应用就是一种充分利用各自的技术特点,快速准确而又经济地为人们提供所需的有关信息的新技术,三者的紧密结合,为工程测量提供了精确的图形和数据。结束语在现代水利水电工程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测绘工程需要不断的提高技术水平,为工程的顺利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的设备仪器在测绘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测绘工程也向着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简化了操作流程,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在数据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方面,更加快捷,实现全程的自动化操作,对于水利水电测绘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水利水电测绘工程还会不断的创新和变革,在技术上不断进步,为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篇2:工程测绘水利水电论文

工程测绘水利水电论文

1我国水利水电测绘事业现状及问题

1.1技术方面的挑战

服务于水利水电建设的专题地理信息系统仍然有待完善。专题地理信息系统的缺失印证了“3S”技术在水利水电测绘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在水利水电测绘中,GPS和RS的结合在现代已成为行业标准,为水利水电测绘提供了传统手段完全不具有的经济效益、时间和成本优势,卓有成效,但是与GIS的整合这一环却严重缺失,虽然GPS和RS的结合和应用有助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开展和实施,但缺少依托GIS的信息资源化和集成化却往往成为后续产业链条发展的掣肘。这个环节的缺失将会制约“3S”技术以及未来大数据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各数据、技术的应用与耦合尺度研究缺乏。由于新数据和新技术的应用多来源于国外文献,而非行业标准,相应的适用范围,应用前提和技术之间的衔接和处理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例如基于NMGCOSR的CORS系统在国家三角点破坏严重的背景下成为解决平面起算点的重要方法,但是其应用与全球定位系统测绘规范的标准存在偏差和误差,在不能满足时如何增加控制点,精度控制方面有待研究。在此环境下,因GPS高程测绘以其监测点不需要通视、劳动强度降低、不累计误差,效率高等优点取胜,具有一定优势。但是研究表明参考椭球面的法线与铅垂线之间的差异即垂线偏差所带来的影响,理论上需要进行高层系统之间的误差计算,尤其在高纬度地形复杂的山区,然而误差的计算和修订研究缺乏。以目前的技术水平,GPS高程测绘误差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4等以上几何水准精度要求差强人意。该方法的'优势在误差的不确定下反而难以成为真正的优势。

1.2管理方面的挑战

信息资源化与大数据建设支持薄弱。虽然水利水电测绘队伍在不断壮大,但水利工作和管理者在信息意识方面不是淝浚在信息资源化建设中,看重硬件建设,轻视资源开发的现象还有很多的;对信息资源建设没有足够和合理的投入,没有测绘科技信息资源开发的大的远景规划。信息资源网络化只是水利水电工程测绘电子信息化最为基础的步骤,中国现在已迈向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理念和项目如何在测绘行业中得到对接、应用与实践,大数据产业如何与水利水电工程耦合以实现数据、工程、服务产业链条的三位一体这是水利工作者的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信息技术人力资源不足。各水利测绘单位长期以来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信息开发、研究、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深入应用和信息市场的迅速发展,水利测绘行业迫切需要一批既懂信息,又懂技术、懂开发、懂经营、会管理,能创新的专业人才群体。这类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如得不到解决将使得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受到制约。

2我国水利水电测绘的建设远景

首先应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测绘科技创新,加强对于国内外先进水利水电工程测绘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尤其注重在国内环境下应用的现实问题,以做到将先进知识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达到真正的科技创新和进步。其次,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加强水利水电测绘专业队伍的建设,要做到科研与工程,管理和技术并通、并重的人才培养,有利于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再次,要研究制定水利水电工程测绘信息资源共享的使用立法规范,建立系统内测绘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规定信息数据的密级划分,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交换数据来发挥整体功能,有助于大数据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服务行业和社会。第四,要完善测绘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机制,还应该对原有水利水电工程测绘档案资源开展数字化建设,建成测绘档案信息数据库和基于局域网络的综合管理数据库,实现水利测绘科技档案管理计算机化、信息发布网络化。

篇3:测绘工程毕业论文

摘要:本文作者讨论了测绘工程质量监理的必要性,分析了现代测绘技术及测绘领域可靠性,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测绘工程;浅析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项重大工程建设的蓬勃开展,为工程测量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伴随着测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工程测量必将朝着测量内外作业一体化,数据获取及处理自动化,测量过程控制和系统行为智能化,测量成果产品数字化,测量信息管理可视化,信息共享和传播网络化的趋势发展,其发展特点可概括为精确、可靠、快速、简便、连续、动态、遥测、实时。

1 测绘工程质量监理的必要性

测绘工程属于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的地理信息建设项目。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对测绘信息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一些大中型测绘项目投入达数百万至千万元,有的甚至上亿的投资。这样的大型项目 ,在市场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技术的复杂程度,还是建设的周期、组织管理的难度都是空前的。如果再按原有的质量管理方法进行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已经难以保证项目的质量和顺利完成。

现有的测绘质量管理体系,主要还是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虽然有各种质量控制环节,但主要是生产单位的内部质量控制,缺少外部的、专业化的质量监控。一些较大的质量问题有时到了最后验收时才发现,此时已难以处理,给投资方和承建方都会带来较大的损失,而且责任也难以界定。在测绘工程项目的建设上,引入工程建设的监理理念进行质量监理势在必行。目前,国家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开始在一些国家基础测绘项目管理进行监理试点,并加对建立测绘监理机制进行调查和研究。质量监理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1 质量监理工作只是判定项目实施过程中与相关标准的符合性,不做最终产品的质量评定质量监理工作不能代替生产单位内部必须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也不能代替最终的检查验收。

1.2 参加质量监理的机构必须按有关规定独立工作,在质量监理工作中做到独立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1.3 进行测绘工程质量监理,对监理人员(监理工程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除了要具备较高的测绘专业技术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还必须熟悉一定的测绘生产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

1.4 目前,对测绘工程的质量监理属于探索阶段和开始起步阶段,缺乏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方面的一些具体规定和实施办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测绘工程的类型、专业特点,参照现行的工程建设监理规范编写质量监理实施方案。

2 现代测绘技术

现代测绘技术向着高科技和数字化方向发展,其中“3s”技术是现代测绘技术的代表。“3s”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合称。GPS 是美国研制的精密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该系统可向全球任何用户全天候地提供高精度的三维坐标、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遥感(RS)是一种远距离,大面积几何形态、位置以及相关物理特性的传感手段。广义的遥感包含航空摄影测量。现代航天遥感技术(Rs)可提供 lm 分辨率的影像资料,航空遥感技术即全数字摄影测量(DPS)可提供分米级甚至厘米级的`影像资料。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球空间信息的集成表达、统计分析、管理的信息系统。前两者是当代最先进的能实时快速获取数据和信息的采集工具,后者是数据和地球空间信息处理、分析乃至决策的平台。利用当代多种先进的数据通信技术,实现数据从采集工具到分析管理决策平台之间的自动交换,就可形成一个从信息获取到信息处理、分析决策,到最后实现反馈控制的自动控制综合平台。“3s”集成技术提供了对地球系统进行长期的立体的监测能力,为收集、处理和分析地球系统变化的数量数据提供了工具。在大型工程中,“3S”技术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数据和信息采集、分析处理、表达决策的工具,它贯穿从勘测、设计、质量监控、安全监控、竣工验收到运行监控管理的一切阶段。

在现代测绘中,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测图(亦称野外数字测图或地面数字测图,简称数字测图)也是一项重要的测绘技术。数字测图就是利用全站仪在野外采集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到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用图。该技术在城市测量和中小范围工程测量中有广泛的应用。以前数字测图一般分为“数字测记式”和“电子平板式”两种测图模式,现已发展为用掌上计算机(PDA)现场采集数据与成图。数字测图可实现工程勘测设计一体化和实现数据采集、更新、管理一体化、自动化。现已成为 GIS 数据采集的一种手段。数字测图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多种传感器组合全站仪、GPS接收机、数字相机、激光扫描仪等集成应用,从而实现大比例尺测图的自动化和向三维测图方向发展,构成三维模型和立体景观,为设计、规划、虚拟现实和电商务等领域服务。

3 测绘领域可靠性

一般而言,工程施工的基础是设计,一切设计资料都来源于测量,任何测量数据都要产生误差。因此,测量数据的好坏(误差的大小)直接影响工程的施工和生产。以往,衡量观测成果的好坏,一般从精度、成本等方面来考虑。但是,在观测数据中不但存在偶然误差、系统误差,有时也会出现粗差。实践表明,对含有粗差的观测值只用精度去衡量其质量就不全面了。因此,目前从国外到国内,衡量观测成果的质量不仅仅用精度指标,而且还要加入可靠性指标。这就是说,好的观测成果不但要精度高,成本低,而且可靠性要好。因此测量领域的可靠性是指一个平差系统发现模型误差(粗差、系统误差)的能力和不可发现粗差对平差结果的影响。观测数据不可靠,既使精度再高,平差成果也是不可信的,用这样的数据施工必然产生错误,影响施工的质量,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研究测绘领域可靠性理论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测绘领域可靠性研究有两大主要任务。第一,从理论上研究平差系统发现、区分模型误差的能力以及不可发现、不可区分的模型误差对平差结果的影响。第二,从实际上寻求在平差过程中自动发现和区分模型误差以及确定模型误差位置的方法。前者应用于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和最优化设计,集精确性、可靠性、经济性三要素于一体,设计出符合所需要求的最佳测区图形。后者可完善现有的各种平差程序,使平差计算达到更高的自动化程度。一般来说,测量平差系统的可靠性理论研究应该提出可靠性基本理论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包括残差理论模型、多余观测分量的计算方法、影响粗差探测能力的因素、以及内部可靠性和外部可靠性模型;提出完整的顾及可靠性的控制网优化设计模型与方法,包括控制网可靠性分布模型和提高控制网可靠性的方法;建立控制网数据处理模型,开发控制网数据处理与优化设计软件,从而使提供的观测数据精度高、可靠性好、费用最低。

测绘领域的可靠性理论作为可靠性工程这门学科的一个分支,它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与可靠性工程在许多方面有相同之处。例如:二者最重要的数学理论基础都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此外,可靠性工程技术作为一门工程学科已经非常系统和成熟。因此,它对测绘领域的可靠性研究在许多方面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要系统研究测绘领域的可靠性问题,就应该深入了解和掌握可靠性工程技术。

参考文献:

[1] 张国强.GPS 定位技术在精密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3).

[2] 李宗春.现代测量工程学发展现状与展望[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1).

[3] 邱健壮,潘鹏.GPS 经典相对静态定位已知数据利用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2).

[4] 杨明辉.21 世纪的地形测绘[J].测绘科学,(5).

[5] 熊永良,黄丁发,丁晓利,殷海涛.虚拟参考站技术中对流层误差建模方法研究[J].测绘学报,2009(8).

篇4: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促使不断发展测绘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测绘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建筑实际施工的时候需要十分庞大的数据。所以,对于建筑整体质量来说,数据库管理就变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测绘工程中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并且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以便于为以后进一步分析和发展数据库技术提供基础和保障。

【关键词】数据库技术;测绘工程;项目管理;应用

随着不断发展国民经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城市作为勘测单位,每年都需要承接很多工程,怎样有效管理测绘工程项目是未来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传统的测绘工程项目管理是在纸质文档基础上建立的管理方式,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本文通过分析测绘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地理信息数据库技术,并且分析应用项目的空间位置、产值、合同、时限、属性等相关信息,并且空间化、具体化传统测绘工程项目,以便于达到分析、分类统计、查询测绘工程项的目的,并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管理成本以及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一、数据库技术基本概念

数据库技术是一种核心的信息系统技术,是一种借助计算机来辅助管理数据的方式。数据库技术最根本的作用实际上是存储数据、组织数据,并且还能够处理和获取数据信息。数据库技术能够合理应用数据库设计、结构、相关应用、存储管理等方法以及基本理论,并且分析处理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信息。数据库技术在应用的时候主要研究目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数据库研究实际内容。所以数据库技术最根本的就是利用数据来建立管理数据的相关数据库,依据应用系统能够处理分析数据信息,依据数据库的管理系统能够分析处理、修改、删除、添加相关数据信息[1]。

二、测绘工程的基本概念

测量工程实际上就是依据测量空间中的相关信息来合理绘制地形图。具备十分广泛的研究目标以及测量范围,其中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水文信息、地下构造、地貌地形等。大型工程在正式建设之前一般都是需要测量绘制地形图,并且依据收集的实际信息和资料合理分析和理解相关数据信息,并且对其进行设计规划。工程项目建设的基本前提实际上就是测绘工程,所以,测绘工程在实际管理工程项目中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测绘能够完成很多项目,例如,风景旅游图、生活地图等。

三、地理信息的数据库技术

地理信息实际上就是能够对事物分布特征、地表环境质量和数量进行标示,并且能够依据规范数字、图像、文字图形等来记录和分析空间地理分布信息。测绘工程项目管理的时候一般情况都是利用项目信息点来合理表示空间信息,并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数据、图像等相关数据信息。在1992年的`时候微软公司提出了一种关联式数据管理库系统,也就是Access数据库系统,这种系统实际上是能够收集地理信息的一种常用数据库系统。标准JET是Access数据库系统引擎,具备十分强大的功能,并且还存在操作方便、接口灵活、界面优化、易用易学的特点,已经大量应用在很多工程项目中,并且还能够充分体现地理信息处理过程中实际作用和意义[2]。

四、测绘工程项目的管理

(一)测绘工程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实际上是计划、监督、控制唐飞安徽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察技术院230022项目极度的一种实现最优化的工程。一般情况下,可以把项目工程从准备测绘阶段到实际测绘效果以及交付使用分为以下几方面几个大部分,准备现场数据、设计技术、现场操作、检查质量以及数量、交付结果、结算造价工程等,在所有项目管理工程阶段都需要项目经理不断配合和完善,并且及时控制工程项目成本、工程进步、产品质量。因此,相关操作人员在实际管理项目工程的时候保证施工整体质量尽可能完善和降低付款问题,促使工程进步。实际测绘项目工程的时候需要及时控制和管理建筑工程质量、工作时间、项目时间以及合同管理等[3]。

(二)分析测绘工程项目管理的数据类型。

实际管理测绘工程项目的时候,数据具备相应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一,依据数据用途来合理划分数据类型。依据分类数据和查询数据进行分类,如,工程项目名称、工程类别、工程合同、工程管理人员、工程相关委托单位等;依据计算功能来合理划分数据类型。例如,工程造价、工程量、工作时间等;依据补充说明来合理划分数据类型,例如,延后项目或者取消项目等。第二,依据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相关数据库。建筑工程项目数据库实际上就说合理利用一定方式来计算分析、分类、收集。制图等来综合形成整体数据信息。大部分情况下,处理数据以及管理数据信息的时候,加工管理过程中是使用Access数据库的。第三,依据数据信息表达形式上来对数据进行分类。利用图形来合理阐述和表达数据信息,如,测绘效果图、测绘结果等;利用文字形式、书面数字来合理阐述数据信息,如,相关设计技术、单位单据、工程合同、项目预算工程等;利用一定形式来阐述集中数据从而建立相关数据库[4]。

五、建立测绘工程项目管理数据库

(一)建立属性数据库。

一般情况下都是利用动态项目管理数据库结构,需要完整、准确、及时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工程项目测绘管理数据库必须清晰、直接。可以依据建设项目仓库的方式进行建设,分别解决投标预算、施工控制以及施工准备过程中的数据信息,此外也可以对数据代表信息进行分类,为以后进一步使用和管理提供方便[5]。

(二)建立空间数据库。

一般情况来说,建立空间数据库都是需要采集项目空间数据信息,并且还需要及时关联其他属性信息。

六、数据库技术相关管理功能

数据库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导入、查询、管理、统计项目相关信息,并且还应该自动人工分配、自动计算工日、自动进行项目预算。依据工作量、工作日、团队或者部门产出情况来合理收集查询相关信息,并且其中还需要包括人工项目和数据。项目工程实际操作的时候不但具备相应规律性,还包括很大信息量,因此,想要完全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作用和功能是比较困难的。

(一)导入以及修改项目工程数据信息。

数据库中导入所有信息的时候需要通过友好界面来输入数据信息,实际数据数据信息的时候需要确保数据信息可靠性以及准确习惯,从而保证数据信息具备一定应用效果,此外,依据数据实际变化情况来修改以及模仿相关数据信息。

(二)查询数据信息的功能。

数据库技术最主要的就是项目关键点查询项目功能、在数据库中能够收集所有满足实际条件的相关数据项目,并且能够给用户提供一定查询结果就是查询项目的基本过程。项目查询应用的时候其中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当做查询信息的基本条件。随着国内不断发展城市化,促使逐渐出现很多高层建筑,导致信息量也在不断增加,此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建筑工程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在工程项目中合理应用数据库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从而保证项目工程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建筑事业的进步以及发展。

(三)统计数据信息。

通常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函数能够统计工程项目中的所有数据信息,统计的信息主要有合同控制、生产价值、项目类别、项目编号。此外,其中也应该包括个人工作日、各个部门参与项目的工作量、项目时间等。工程项目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统计工程项目主要依据就是用户为系统提供界面,然后为用户提供查询报告,并且还能够为决策工程项目以及管理工程项目提供依据。

(四)录入和替换测绘工程相关数据信息。

测绘工程在实际进行项目管理的时候,需要输入多个数据信息,或者使用手动路径,或者使用新的输入路径。实际操作工程项目的时候,如果应用手动输入路径,经常会出现一定问题和不足,一般情况下,输入信息数据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具备可靠的数据信息,不可以输入错误的数据信息值,也不可以出现数据误差,不然会影响工程的实施。实际操作工程项目管理时如果出现上述数据库文图,需要依据一定方式来取代数据信息。一般来说,都是需要应用特定的纸质文件来对数据库进行相关检测,这是一种先进的常用方式。纸质文件因为包括多种错误,因此必要的时候需要重新整理数据信息,基于此会浪费大量时间,但是能获得良好的工程操作效果。更新和检测工程项目数据库的时候,如果能够控制项目,此时能够准确进行替换,从而完全满足实际发展需求。

结束语

综上,测绘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应用数据库技术会涉及很多方面内容,主要有策划、控制、决策等方面,属于全面的一种系统工程。所以实际操作数据库技术时候,应该分析技术管理建筑工程数据,不但能够提高质量,还能够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基于此,数据库技术应用在测绘工程项目中更够克服传统技术的不足和缺陷,为建筑工程项目提供技术保障,从而还能够全面促进国内建筑行业的进步和发展。基于此,需要自动化、信息化的测绘工程项目管理技术。

篇5:测绘工程本科毕业论文

PhotoModeler Scanner 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The Application of PhotoModeler Scanner in Ancient Building Survey

二、研究本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中国古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独特建筑体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是古代人们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几千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沉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及品位的日渐提高,人们对那些经过几千年风风雨雨而最终保留下来的古代建筑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古建筑测绘作为古建筑保护过程中不可或缺一个重要环节,也越来越备受关注。

古建筑测绘是测绘学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建筑遗产记录,监测以及保护工程实施等方面的直接应用,其为古文物建筑的保护提供科学记录的档案,是保护工作科学、有效的进行同时又为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史教学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为继承发扬传统建筑文化、探索新的现代建筑创作提供借鉴。在古建筑测绘中近景摄影测量方法对于古建筑的保护、维修或重建工程是最合适和最理想的方法,也是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摄影测量的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最有极大的潜力和灵活性。在古文物、古建筑领域,自动的或半自动的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系统是一强有力的工具,可用于古文物、古建筑的重建、修复、维护、研究和资料记录等。为了满足古建筑保护的需要,本文综合考虑古建筑测绘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目前古建筑测绘中最合理和最理想的测量方法——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并结合 P hotoModeler Scanner 软件在三维建模和测量中的应用,提出了将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结合 PhotoModeler Scanner 软件运用到古建筑测绘中,以便为古建筑的重建、修复、维护及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

三、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近景摄影测量的发展在国际上已经有五六十年的历史。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下属的一个专门组织,称之为近景摄影测量与机器视觉委员会,在它的组织下每两年召开一次国际性的学术讨论会。

篇6:测绘工程毕业论文:工程地质测绘

测绘工程毕业论文: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

摘 要:工程地质测绘作为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重要环节,为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随着近几年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地质工程测量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地质测绘技术不断优化,提高了工程地质测绘的精确度与效率。笔者就目前工程地质测绘及其前期准备工作进行了介绍,同时详细介绍了工程地质测绘的方法。

关键词:工程地质;地质勘察;测绘方法

工程地质测绘是工程勘察中最为基本的勘察工作,地质测绘人员主要是利用地质理论对工程建设相关的各种地质现象进行分析,进而对建筑区内工程地质条件的空间分布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分析其内在的联系,按照测绘比例尺要求将空间分布绘制在地形底图上,而后结合勘探与试验等资料编制成工程地质图,作为工程勘察的基础性资料,为后期地质规划、施工等提供参考。

1.工程地质测绘

1.1工程地质测绘的目的与内容

工程地质测绘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矿区内的实地勘探,了解矿区范围内的地形地貌,为后期的地质规划设计与施工提供精准的实地数据,因此,就其内容上来看与其他测绘工程存在较大的差异。地质工程测绘主要包括测区内的地形地貌研究、以测区内的地质构造确定岩层走向等,工程地质测绘还需要对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细致分析整理,为后期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若工程区内已进行过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等方面的测绘,那么工程地质测绘只需以此为基础进行一些补充的'工作即可。

在地质测绘过程中不仅会运用到单一的技术,更多地会应用到综合技术,在工程地质测绘技术的辅助下,工程地质测量的精确性与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同时工程成本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使工程地质测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1]。

1.2工程地质测绘的准备工作

在对工程建设区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前需要充分搜集有关勘查区的地质资料,对工作区已进行过的工作要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根据当前工程区的工作进度恰当安排后期的工作。首先,工程地质测绘前需要搜集相关的地质资料,包括地形图、地摄影、航空摄影、卫星照片以及地质报告等,地质测绘人员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分析整理过程中,根据勘查区的地质特征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可利用程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编制有关的图表与说明书等,针对关键性的问题,地质测绘人员还需要进行实地校核、补充、修正[1]。

工程地质测绘前需要选择露头良好、构造简单地段测制地质剖面图,并根据地质剖面图掌握岩性特征、岩层顺序、地层厚度等确定测绘时岩层的填图单元与标志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工程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或岩相变化大时应尽可能地选择多条剖面。

在地质测绘过程中的地质点的记录需要有专门的记录本,地质点要统一编号,同时在记录地质点时要全面并重点突出,对于相同的地质点可以简略记录,但是对于重要的地质点则要尽可能地采用素描和照片,并补充文字说明。在工程地质测绘结束后需要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包括整理记录、清绘地质草图、断层延伸等,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2]。地质测绘人员需要熟悉平硐、钻孔资料,这样才可以推断地层、断层以及变化规律,为勾绘地质界线提供依据。

2.工程地质测绘方法

就我国现阶段工程地质测绘的情况来看,地质测绘方法主要包括相片成图法、平面控制测量法、实地测绘法等。

2.1相片成图法

相片成图法是最为常见的工程地质测绘方法,主要是利用地面摄影或航空摄影的图片,结合掌握的工程区地质资料,将判明的地质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环境以及不良地质现象等调绘在统一相片上,在相片上标注需要调查的若干地点与线路,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实地调查,实地校核、补充、修正,最终将调查结果转绘在地形图上,制成工程地质图。

2.2平面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测量是地形勘探工程测量的基础,只有保证平面控制测量的精准度,才可以满足相应比例尺地形图与勘探工程测量的需要。平面控制测量主要包括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边角测量、边角组合测量、三角测量以及导线测量等,在选择测量的方法时需要根据工程区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平面测量方法。地质测绘人员在布设控制网时需要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分级布网的原则,使控制网的布设不受通视条件的影响,并利用工程区周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控制点为起点,利用三角形传递的方法在工程区布设GPS控制网,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工作步骤,有效提高地质测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2]。平面控制测量采用的是平差计算,传统的平差计算会采用人工参照对数表计算,这样不仅会影响测绘进度,测绘的精确度也普遍较低,随着科学计算的发展,计算机在平差计算中的作用逐渐凸现出来,通过计算机计算平差,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计算效率,同时误差也降低许多,因此,平面控制测量在工程地质测绘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2.3实地测绘法

当工程地区没有地面摄影或航空摄影的图片时,工程地质测绘就需要进行实地测绘,通过野外工作以获取地质测绘数据。一般的,实地测绘法包括路线法、布点法、追索法。

路线法指的是沿着选择的路线,穿越测绘场地,将沿线所测绘或调查的地层、地质现象、水文地质、地质界线等填绘在地形图上。路线一般可分为直线型与折线型,尽可能地选择露头或是覆盖层较薄的地方,且观测路线方向应与岩层走向、构造线方向及地貌单元向垂直,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工作量并获取更多的工程地质资料,为后期的地质测绘工作提供依据。

布点法是工程地质测绘中最为基本的方法之一,适用于大、中比例尺的工程地质测绘[2]。布点法主要是根据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与测绘比例尺的要求预先在地形图上布置一定数量的观测路线与观测点,通常情况下,观测点会布置在观测路线上,但是在选择观测点时仍需要根据观测目的与要求进行选择。

追索法属于一种辅助测绘方法,指的是沿地层走向或某一地质构造线进行布点追索,其目的在于查明局部工程的地质问题,通常情况下,追索法都是以路线法或布点法为基础进行的,再实际工程地质测绘时应搭配使用。

3.结语

工程地质测绘是我国地质工程测量的重要环节,对推动地质工程测量技术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都逐渐应用到地质工程测量技术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地质测绘的精准度与工作效率,降低了地质测量的成本。相信随着工程地质测绘技术的不断完善,地质工程测量工作将会愈加全面高效,进而促进地质工程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飞星,武莉莉. 浅谈地质测绘工程中的测绘技术运用[J]. 科技风,,No.28301:171-172.

[2]王太平. 浅谈地质工程测量中新型测绘技术的应用[J]. 低碳世界,,No.6321:167-168.

篇7: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1、导言

GPS技能最先是从美国开展来的,它译成中文叫做全球定位体系。全球定位体系分别由软件和硬件两部分构成。通过计算机编程,由软件开发员开发各种使用的软件;组成卫星的各种设备和地上的信号接纳设备即为硬件。跟着GPS技能的飞速开展,GPS技能使用的规模也越来越广,作为先进的丈量手法和新的生产力,其具有全天候、高精度和自动丈量的杰出特性,通过多年的开展,在经济建造、交通建造、国防建造以及社会的各个范畴GPS技能都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在工程测绘这一范畴,GPS技能也有十分广泛的使用。

2、GPS丈量技能的特点

与传统的丈量技能比较,GPS丈量技能有十分明显的前进,其优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GPS丈量的成果,它的精确度更高;且丈量时其计算速度更快。它能够在一天之中恣意时刻进行,不只如此,在传统的丈量技能根底之上,GPS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功用。让GPS技能与计算机技能相结合,能够在丈量时大大简化操作程序,然后能够降低操作员对一些专业知识的要求,极大地拓宽了GPS的市场。

2.1 观测速率前进

自从GPS技能被开发出来,其优越性使得其开展迅速。跟着电子科学技能以及软件技能的开展,软件的功用也在不断地改良。到现在,对20k千米以规模以内的静态目标进行精确的定位只要用15分钟就能够完结。当基准站与各流动站的间隔在1.5千米规模之内时,流动站观测只要不到2分钟就能够完结对静态相对定位的丈量。

2.2 准确性更高的定位

通过实践丈量的数据能够得知,与传统的定位办法比较,GPS的定位有更高的准确度。详细的数据如下所示,在5千米的规模之内,GPS的定位精度大约在6米至10米之间;在100到150千米的规模内,GPS的定位精确度大约在7米到10米之间;当定位规模到达1000千米时,其精度可达9米至10米。在300米至1500米的工程丈量定位时,倘若进行1个小时以上的观测,那么观测数据的误差能够操控在在1m毫米以内,与传统的ME-5000电磁波测距仪测所测得的数据比较,其精确度有大幅度的前进。

2.3 更简略的操作

GPS测绘技能在通过与其他的技能的手法彼此结合后,能够大大简化其操作办法,不只如此,GPS所运用的规模也将得到拓宽。比起其他的丈量办法,GSP的集成化以及自动化的操作程度有十分明显的前进。GPS适用于测绘内以及测绘外职业范畴,作业人员能够轻松地通过软件体系来操控作业。软件体系能够避免人工测绘的误差,这样,不只能够削减作业人员作业量,一起也能大大前进操作的准确度。

3、工程测绘中GPS丈量技能的使用

在工程测绘中,实时动态差分法是常用的GPS丈量技能。此办法是以GPS丈量办法为根底,并通过体系的改进而得到的,比起本来的GSP测绘技能,此法在功用方面有更大的前进,原先的GPS丈量得到的原始数据并不是很精确,要取得要求精度的数据,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可是实时动态差分法却能够在实时的丈量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数据的特别处理,直接取得所需的.数据。这愈加前进了丈量的速率,对与GPS技能今后的开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效果。这种办法假如使用于工程测绘中,势必会给地势测图、工程放样等操作拓宽出一个新方向,然后大大地前进测绘作业的功率及其丈量数据的准确性。在实践丈量作业中,GPS丈量技能被广泛使用,其详细的使用首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3.1 测定大地丈量操控网点

现阶段,用惯例技能办法建立的大地操控网现已被GPS丈量技能操控网完全替代了。在我国,于1991年开始用GPS丈量大地操控网,利用GPS全球定位技能重新精确丈量我国的根底操控网。因为我国大地操控网点之间大都相距几千公里,要完结高精度的远操控点的丈量,用惯例的丈量东西是行不通的,而且惯例的丈量东西丈量功率很低消。与全国的操控网的丈量比较较,城市操控网的丈量点一般只相距几十公里,城市操控网要求其精度高、面积广、使用频繁。用惯例的丈量东西丈量,会导致丈量精度不均匀,而且操控点经常遭到破坏,会严重影响丈量的开展。GPS具有丈量规模广、功率高、精度高等一系列长处,能够很容易解决以上问题,然后能够使工程丈量作业取得突破性的开展。

3.2 工程变形的监测

所谓工程变形,就是在工程建造当中,遇到因为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建筑物位移,变形类型能够分为陆地工程的变形、地表沉降以及围堰大坝的变形等。在工程变形监测的四个阶段:基准规划、结构强度规划、观测时段规划、监测周期规划,GPS技能都起到的极为重要的效果。

3.3 疆土地势地貌测绘中的使用

在工程丈量中,是常用的GPS丈量技能,选用这种办法,在户外观测之后立即能够取得高精度的定位,这使得实时动态差分法在疆土地势地貌测绘作业中有着重要的效果。在疆土地势地貌测绘以及地籍测绘作业中,通过选用实时动态差分的办法法来对土地权属界点进行精确测定,只是需要一名操作人员在每个测定点上花费几秒钟时刻,之后把得到的数据交给计算机软件运算处理,然后输入GPS体系即可得到疆土地势地貌或者地籍测绘图。因为实时动态差分技能不需要测点间通视,而且需要的操作人员也很少,所以该技能很大程度地前进了疆土地势地貌或地籍测绘作业的功率。

3.4 GPS在工程建造中的使用

在城市建造的中,为了满意城市规划的需要,能够选用GPS测绘技能。城市规划具有要求精度高、操控面积大、使用频繁等特点,要把城市建成区和规划区的进行的严厉划分。对城市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对日后建筑物的建造提早做出方案,然后削减其对城市的局以及公共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对城市建造的合理化。跟着经济的不断开展,现代化城市建造的开展越来越快,但是过度开发城市的资源,对城市的合理化开展形成了严重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与城市的丈量,有着更高的要求,工程的质量和开展与丈量水平直接相关。城市操控丈量的速率以及准确度在引入GPS测绘技能后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因为GPS能够在恣意时刻采集数据,而且还能够根据要求进行恰当的调整,比传统的丈量办法有极大的前进。速度快、精度高、费用低以及操作简便是GPS十分明显的优势,因而GPS是现阶段城市操控测绘的最好选择。跟着新科技、新技能的不断开展,GPS技能在该范畴的开展将会取得更大的优势。一起,城市操控丈量随同GPS技能的开展将会到达更高的水平。

除上述功用之外,GPS技能还能够用于土地的动态检测。土地动态检测的传统办法是平板仪补测法和简易补测。GPS的运用改变并改善了动态户外检测的办法。因为GPS所具有的的精度高、速度快、功率高的特点,使得这种新的测绘办法足能够满意现阶段的土地动态检测的需要。而且一起解决了了传统办法存在的速度慢、功率低的问题,一起还能够大大前进检测的速度以及数据的精准度,在进行动态监测的一起,也节省了很多的时刻和人力。

4、结束语

因为GPS具有的诸多方面的优势,GPS势必会给工程测绘作业带来全新的革新,各范畴丈量技能将会得到变革,不只工程测绘的数据会愈加真实、愈加准确、愈加可靠,而且将会扩展工程测绘的服务规模, 然后使工程测绘的质量和功率得到明显的前进,成为多用途的国际性高新技能产业。在工程测绘中,GPS技能使用现已十分普遍了,高精度、高可靠性、高度自动化使得GPS取得了工程测绘界的广泛赞誉,毫无疑问,在未来的一段时刻之内GPS技能将主导整个工程测绘范畴,而且在技能的革新前进的一起,GPS将用更强的实用性拓宽宽广的开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陈序.GPS技能在工程测绘中的使用研究[J].科技与企业,,6.

[2]林新超.GPS丈量技能在工程测绘中的使用剖析[J].科技风,,1.

[3]杨立忠,左立新.GPS技能在工程测绘中的使用剖析[J].科技传达,2012,1.

篇8:测绘工程测量毕业论文

测绘工程测量毕业论文

测绘工程测量毕业论文

摘 要

随着全球定位系统( GPS) 技术的快速发展,测绘行业正面临着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而测绘领域也由此步入了一个M的时代。RTK(Real Time Kinematic) 技术是GPS 测量技术发展里程中的一个标志, RTK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由于RTK测量技术的精度高、实时性和高效性,使得其在测绘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RTK技术应用于线路测量中,与航测方法相结合, 可真正实现送电线路测量的一次性终勘定位, 并可保证工程质量, 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青苗砍伐和环境破坏, 降低工程成本, 减少野外劳动强度,取得好的社会效率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RTK技术;精度;线路测量

第一章 绪 论

随着全球定位系统( GPS) 技术的快速发展,测绘行业正面临着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而测绘领域也由此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RTK(Real Time Kinematic) 技术是GPS 测量技术发展里程中的一个标志.在RTK以前的定位技术如静态、快速静态、准动态、动态等定位方法都是测后进行事后处理来求出结果, 野外作业人员不能实时得到结果, 这样就不能进行质量控制, 也就有可能在次日或几天后因质量问题而进行返测, 从而使作业人员在野外实测时为了保证精度和质量而延长观测时间以获得大量的多余观测值, 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 影响了工期及经济效益。RTK系统不需要事后处理, 就能够实时获得测量三维坐标值。采用RTK 技术放样时, 仅需把设计好的坐标输入到测量控制手簿中, 背着流动站, 它会提醒你走到要放样点的位置, 既迅速又方便, 且只需一个人操作; 由于RTK是通过坐标来直接放样的, 而且精度达到厘米级, 点位精度也很均匀, 因而在外业放样中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第二章 RTK技术分析

2.1 RTK技术原理

RTK(Real - 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差分法。这是一种新的常用的GPS测量方法,以前的静态、快速静态、动态测量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厘米级的精度,而RTK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现为工程放样、地形测图、管线测量,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极大地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

高精度的GPS测量必须采用载波相位观测值,RTK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历时不足一秒钟。流动站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可在固定点上先进行初始化后再进入动态作业,也可在动态条件下直接开机,并在动态环境下完成周模糊度的搜索求解。

在整周未知数解固定后,即可进行每个历元的实时处理,只要能保持四颗以上卫星相位观测值的跟踪和必要的几何图形,则流动站可随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

RTK技术的关键在于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即能实时搜索并唯一地判断相位观测值的初始整周模糊度。RTK定位时要求基准站接收机实时地把观测数据(伪距观测值,相位观测值)及已知数据传输给流动站接收机,数据量比较大,一般都要求9600的波特率。随着移动数据通讯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后者的发展, 使初始化时间大大缩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RTK技术已由传统的1+1或1+2发展到了广域差分系统WADGPS,有些城市建立起CORS系统,这就大大提高了RTK的测量范围,当然在数据传输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展,由原先的电台传输发展到现在的GPRS和GSM网络传输,大大提高了数据的传输效率和范围。在仪器方面,现在的仪器不仅精度高而且比传统的RTK更简洁、更容易操作!促成了RTK 定位技术的日趋成熟和迅速推广应用。

2.2 RTK技术的优点和缺点

2.2.1 RTK技术的优点

(1)RTK作业自动化、集成化程度高,测绘功能强大。RTK可胜任各种测绘内、外业。流动站利用内装式软件控制系统,无需人工干预便可自动实现多种测绘功能,使辅助测量工作极大减少,减少人为误差,保证了作业精度。

(2)降低了作业条件要求。RTK技术不要求两点间满足光学通视,只要求满足“电磁波通视”和对天基本通视,因此,和传统测量相比,RTK技术受通视条件、能见度、气候、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较小,在传统测量看来由于地形复杂、地物障碍而造成的难通视地区,只要满足RTK的基本工作条件,它也能轻松地进行快速的高精度定位作业。

(3)定位精度高,数据安全可靠,没有误差积累。不同于全站仪等仪器,全站仪在多次搬站后,都存在误差累积的状况,搬的越多,累积越大,而RTK则没有,只要满足RTK的基本工作条件,在一定的作业半径范围内,RTK的平面精度和高程精度都能达到厘米级。

(4)作业效率高。在一般的地形地势下,高质量的RTK设站一次即可测完10km半径左右的测区,大大减少了传统测量所需的控制点数量和测量仪器的“搬站”次数,仅需一人操作,在一般的电磁波环境下几秒钟即得一点坐标,作业速度快,劳动强度低,节

省了外业费用,提高了测量效率。

(5)操作简便、数据处理能力强。南方测绘RTK的基准站无需任何设置,移动站就可以边走边获得测量结果坐标或进行坐标放样。数据输入、存储、处理、转换和输出能力强,能方便快捷地与计算机、其它测量仪器通信。

2.2.2 RTK技术的缺点

(1)RTK测量受接收卫星个数限制, RTK接收天空卫星个数低于4个时不能正常工作。

(2)受一些地域限制,城区楼群林立、山区山高林密, 跨越沟岗、基准站与流动站距离过大时, 流动站接收不到基准站发射的电台信号, 导致流动站只有浮动解, 而无固定解。因此在这些地区作业时RKT的高作业效率得不到体现。

(3)温度过低时, 天线电缆线变硬, 给作业带来不便。

2.3 RTK的误差特性及其解决办法

2.3.1 同仪器和干扰有关的误差

同仪器和干扰有关的误差包括天线相位中心变化、多径误差、信号干扰和气象因素。

(1)天线相位中心变化

天线的机械中心和电子相位中心一般不重合。而且电子相位中心是变化的,它取决于接收信号的频率、方位角和高度角。天线相位中心的变化,可使点位坐标的误差一般达到3-5cm。

因此,若要提高RTK定位精度,必须进行天线检验校正,检验方法分为实验室内的绝对检验法和野外检验法。

(2)多路径误差

多径误差是RTK定位测量中最严重的误差。多径误差取决于天线周围的环境。多径误差一般为几厘米,高反射环境下可超过10cm。

多径误差可通过下列措施予以削弱:A、选择合适的站址:①测站应远离大面积平静的水面。灌木丛、草和其他地面植被能较好地吸收微波信号的能量,是较为理想的设站地址。翻耕后的土地和其他粗糙不平的地面的反射能力也较差,也可以选站。②测站不宜选择在山坡、山谷和盆地中。以避免反射信号从天线抑径板上方进入天线,产生多路径效应。③测站应离开高层建筑物。观测时,汽车也不要停放得离测站附近。B、①在天线中设置抑径板。②接收天线对于极化特性不同的反射信号应该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3)信号干扰

信号干扰可能有多种原因,如无线电发射源、雷达装置、高压线等,干扰的强度取决于频率、发射台功率和至干扰源的距离。

为了削弱电磁波辐射副作用,必须在选点时远离这些干扰源,离无线电发射台应超过200米,离高压线应超过50米。在基地站削弱天线电噪声最有效的方法是连续监测所有可见卫星的周跳和信噪比。

(4)气象因素

快速运动中的气象峰面,可能导致观测坐标的变化达到1-2dm。因此,在天气急剧变化时不宜进行RTK测量。

2.3.2 同距离有关的误差

同距离有关的误差包括轨道误差、电离层误差和对流层误差,其的主要部分可通过多基准站技术来消除。但是,其残余部分也随着至基地站距离的增加而加大。

(1) 轨道误差

目前,轨道误差只有几米,其残余的相对误差影响约为1ppm,就短基线(<10km)而言,对结果的影响可忽略不计。但是,对20-30km的基线则可达到几厘米。

(2)电离层误差

电离层引起电磁波传播延迟从而产生误差,其延迟强度与电离层的电子密度密切相关,电离层的电子密度随太阳黑子活动状况、地理位置、季节变化、昼夜不同而变化,白天为夜间的5倍,冬季为夏季的5倍,太阳黑子活动最强时为最弱时的4倍。利用下列方法使电离层误差得到有效的消除和削弱:利用双频接收机将L1和L2的观测值进行线性组合来消除电离层的影响;利用两个以上观测站同步观测量求差(短基线);利用电离层模型加以改正。

实际上RTK技术一般都考虑了上述因素和办法。但在太阳黑子爆发期内,不但RTK测量无法进行,即使静态GPS测量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太阳黑子平静期,小于5ppm。

(3)对流层误差

对流层是高度为40km以下的'大气层,其大气密度比电离层更大,大气状态也更复制。对流层与地面接触并从地面得到辐射热能,其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GPS信号通过对流层时也使传播的路径发生弯曲,从而使距离测量产生偏差,这种现象叫做对流层折射。

对流层的折射与地面气候、大气压力、温度和湿度变化密切相关,这也使得对流层

折射比电离层折射更复杂。对流层折射的影响与信号的高度角有关,当在天顶方向(高度角为90°),其影响达2.3m;当在地面方向(高度角为10°),其影响可达20m。

RTK模式时移动站和基准站有效作用半径相距不太远(一般小于20km),由于信号通过对流层的路径相似,所以对同一卫星的同步观测值求差,可以明显地减弱对流层折射的影响。这一方法在精密测量相对定位中被广泛应用。

2.4 RTK测量成果的质量控制

研究表明,RTK确定整周模糊度的可靠性最高为99.9%,RTK比静态GPS还多出一些误差因素如数据链传输误差等。因此,和GPS静态测量相比,RTK测量更容易出错,必须进行质量控制,另外尽量采用高精度的控制点,并且最好是统一精度等级的控制点。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如下:

(1)已知点检核比较法—即在布测控制网时用静态GPS或全站仪多测出一些控制点,然后用RTK测出这些控制点的坐标进行比较检核,发现问题即采取措施改正。

(2)重测比较法—每次初始化成功后,先重测1-2个已测过的RTK点或高精度控制点,确认无误后才进行RTK测量。

(3)双基站实时检测法—在测区内建立两个以上基准站,每个基准站采用不同的频道发送改正数据,流动站改变频道地分别接收每个基准站的改正数据从而得到两个以上解算结果,比较这些结果就可判断其质量高低。

以上方法中,最可靠的是已知点检核比较法,但控制点的数量总是有限的,所以没有控制点的地方需要用重测比较法来检验测量成果,双基站实时检测法的实时性好,但它需具备一定的仪器条件。

2.5 RTK的优化布测方法

(1)摸清仪器特性。通过在各种条件下反复试验,摸清仪器各种特性,如能否达到标称精度,在各种条件下的测量误差和作业半径,摸清仪器的稳定性和各种条件下的初始化能力及所耗时间等等,以便应用时得心应手。

(2)布控制点。控制点主要布置在制高点上用来设置基准站,以利于接收卫星信号和数据链信号,控制点间距离应小于RTK有效作业半径的2/3倍。为方便对RTK测量成果进行控制检核和避免出现作业盲点,应在测区内环境不良地区增设一些控制点。控制点的选点还要避免无线电干扰和多路径效应。

第三章 线路测量应用实例及分析

本文引用云南省电力设计院于8月至9月间利用Trimble 4000SSI GPS 三台套+实时动态(RTK)进行500kV大昆南回东段送电线路工程80km的定位工作为例。

3.1 工程概况

该工程为高海拔山区送电线路, 沿线沟壑纵横、山势陡峭, 如果用常规测量方法先贯通转角间的直线, 再放样各塔位, 则测量工作量比终勘定位时还要大, 并且很难保证恢复后的直线与原直线一致。另一方面, 由于该段处于亚热带雨林地区,植被发育完整, 通视条件极差, 要砍出通道, 不但赔偿费用高, 而且工期长, 于是该院决定用RTK进行定位及复测。

3.2 设备配置

(1)基准站一台

包括400SSI 基准站主机, TRIMMARK Ⅱ无线电调制解调器(25W) 及配件, 6Ah 电池, 电台供电电瓶(12V , 100Ah) 。

(2)流动站两台

包括4000SSI 基准站主机, TRIMMARKⅡ无线电调制解调器( 5W) , Pole

2madjustable 对中杆(含电池) , TSC1 测量控制器及连线等。

(3)内业处理软件

主要是Trimble survey office soft2ware , 它在WINDOWS 环境下运行, 主要功能是数据传输、编辑、处理, 可将GPS 测量数据和常规测量数据统一处理。

3.3 作业方法

由于该线路工程原终勘定线时是通过航测方法, 用GPS 进行的, 全部转角点都是由GPS 或全站仪实测得到的, 线路两端联测了国家控制点, 这些都给RTK 的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测量前, 我们把各转角点和国家控制点及相关GPS 控制点的坐标和高程输入TSC1 测量控制器内。

下面以J 44 至J 48 四个转角段说明现场作业方法(如下图所示) 。

J44、J45、J46三个转角与终勘定线时的位置一致(即转角塔位没有移动) 。一个流动站从J44往J45方向测, 另一个流动站从J46逆向(或J45同向) 往J45(J46)方向测, 将各设计档距输入TSC1 手簿中, 利用RTK的放线功能, 在实地放样各塔位桩, 同时每基塔位测定1-2个副桩(Z桩), 以利于测量塔基地形图和工测检测及施工测量使用。放完线后, 根据航测断面图并结合现场地形情况, 各流动站尚需校测中线点、边线点、危险点和风偏断面, 对于交叉跨越物和塔位附近的断面点的校测由工测完成。

原J47因设计条件较差需位移至J47 , 因J47是在J48-原J47的延长线上, 因此, 一台流动站仍从J48往原J47方向测定各塔位, 而另一台流动站则需要先落实J47 , 然后再从J47往J46方向测。

3.4 测量精度统计及分析

3.4.1 测量精度统计

线路测量规范规定: 距离测量的精度要求为1/ , 高差测量的精度要求为015m。显而易见,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应用RTK放样塔位, 复测断面图, 其精度完全能满足送电线路测量的精度要求。

3.4.2 RTK测量误差来源分析

从表中可知, RTK测量还存在一定误差,其来源主要表现在于:流动站标杆没有对中、置平所产生的误差; 基准站传递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观测基线的解算误差;所选择的椭球参数及投影参考面所带来的误差;周围环境影响、信号干扰造成的误差;气象因素影响造成的误差。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利用RTK进行线路测量, 遵循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测量原则, 避免了传统测量方法中“从局部到局部”的误差累积和传播, 保证了线路路径走向的准确无误。

(2)RTK与航测方法相结合, 可真正实现送电线路测量的一次性终勘定位, 并可保证工程质量, 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青苗砍伐和环境破坏, 降低工程成本, 减少野外劳动强度。可以预见, 航测方法与RTK相结合, 将是今后送电线路测量的最终方向。

(3)利用RTK进行选线, 也可以大大优化线路路径走向, 有效地避开建筑物和不良地质地段, 使线路路径走向更加经济合理。

4.2 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1)工程开始初期, 各机(包括基准站和流动站) 内参数设置可能不一致, 为了避免数据混乱,造成不必要的质量差错, 应在测量手簿中建立一个椭球参数、坐标系统、投影方法都一致的Job , 并将各转角点、控制点坐标都输入到该Job中, 每天各操作人员从该Job中拷贝一个新的Job进行工作。

(2)基准站问题: 由于基准站电台发射功率消耗较大, 为保证一天工作的顺利进行, 应选购一个至少100Ah 的电瓶。另外, 基准站东西比较多,应尽量选在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 同时还要考虑数据链能畅通传输的地点。

(3)流动站周边环境的影响:当流动站周边遮挡或干扰比较厉害时, 对结果的精度影响非常大, 且初始化时间非常长, 所以应尽量保证流动站周边无大的障碍物和强

的反射或发射源。

(4)因RTK测量不受通视影响, 桩位相对于传统作业方法较少, 为了便于施工放样工作, 建议在地形控制点上、特别是塔位附近增加一定数量的直线桩。

(5)建议线路GPS测量成果分两份归档, 一份以国家坐标系统和线路坐标系统归档, 以便向其他专业和单位提供通用的成果;另一份以WGS-84坐标系统归档, 这主要是为了方便测量工作, 减少坐标系统转换过程中的精度损失和RTK测量过程中的转换参数的设置。

参考文献

[1] 张序.《测量学》. 东南大学出版社,

[2] 刘基余. GPS 卫星导航定位原理及方法[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3] 刘三枝,等.《GPS 定位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4] 徐绍铨,张华海,杨志强,王泽民.GPS测量原理及应用[M],.

篇9:水利水电测绘论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水利水电测绘工程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无论是在仪器设备方面,还是人员配置方面,都在逐步完善,对于测绘工程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传统的测绘工程中,由于受到人员水平、仪器设备等条件的限制,测绘水平不高,无法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提供准确的数据资料。为了提高测绘工程技术水平,我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从最早的地面摄影到电子经纬仪、光电测距仪,再发展到技术先进的GPS技术,成为水利水电测绘工作发展的全新阶段。测绘工程的质量对于工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科研以及运行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资料,是保证工程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保障,所以要高度重视测绘工程的质量。在现阶段的水利水电测绘工程中,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系统的操作,全过程都可以通过自动化技术来完成,在数据的获取方面可以利用GPS技术获得精准的数据,然后通过计算机程序将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可以快速的绘制出图形,简便了工作程序,减少了操作过程中人为操作的失误,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水利水电测绘工程进入全新进程的重要阶段,所以在技术上要不断的创新,注重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操作人员,为我国水利水电测绘工程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2水利水电工程测绘自动化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测绘自动化技术集数据采集、处理、传输、显示于一体,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测图精度高、图形属性信息丰富和图形编辑方便等优点。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测量仪器的智能化,测绘技术自动化技术发生了重大变革,下面主要介绍3S技术。

2.1GPS技术

GPS称为全球定位系统,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是一种高精度、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的测绘工具。GPS定位技术与常规地面测量定位相比,具有抗干扰性能好、保密性强,功能多、应用广,观测时间短,执行操作简便,全球、全覆盖、全天候、高精度的特点。特别是RTK的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在水上定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GPSRTK技术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一种全天候、全方位的新型测量系统,称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技术,是目前适时、准确地确定待测点的位置的最佳方式,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基础上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GPSRTK具有定位精度高且精度分布均匀,速度快、效率高,观测时间短,方便灵活,测程不受限制,不受通视条件影响等优点。

2.2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现代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技术来处理地理空间及其相关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是融地理学、测量学、几何学、计算机科学和应用对象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GIS具有以下的基本特点:一是公共的地理定位基础;二是多维结构;三是标准化和数字化;四是具有丰富的信息。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能把地球表面空间事物的地理位置及其特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屏幕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地理信息系统对空间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准确采集有关的数据,并对地理空间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管理、更新和分析,是采用数据库、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等最新技术的技术系统,对现代测绘技术自动化技术的起重要支撑作用。

2.3RS技术

遥感RS不直接接触被研究的目标,感测目标的特征信息,经过传输、处理,从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信息。遥感技术依其波谱性质,可分为电磁波遥感技术、声学遥感技术、物理场遥感技术。遥感信息技术已从可见光发展到红外、微波;从单波段发展到多波段、多角度、多时相、多极化;从空间维扩展到时空维;从静态分析发展到动态监测。RS为GIS提供信息源,GIS为RS提供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的`技术手段,GPS作为GIS有力的补测、补绘手段,实现了GIS原始地图数据的实时更新。3S的综合应用是一种充分利用各自的技术特点,快速准确而又经济地为人们提供所需的有关信息的新技术,三者的紧密结合,为工程测量提供了精确的图形和数据。结束语在现代水利水电工程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测绘工程需要不断的提高技术水平,为工程的顺利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的设备仪器在测绘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测绘工程也向着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简化了操作流程,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在数据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方面,更加快捷,实现全程的自动化操作,对于水利水电测绘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水利水电测绘工程还会不断的创新和变革,在技术上不断进步,为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篇10:测绘工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测绘工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设计(论文)题目:益阳市资江四桥施工控制网的与优化设计

课题的根据:

1、本课题的理论意义:

在桥梁工程施工阶段,测量工作的任务是直接为施工服务。测量放样的前提除了要有内业计算资料外,还要满足施工放样精度要求,控制点密度适当,图形结构良好的施工控制网更是必不可少,而且施工控制网的布设形式和精度等级更直接影响桥墩放样点位的精度,从而更构成了桥梁建设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更科学地设计与布设一个既经济又合理的桥梁施工控制网显得极为重要。

2、国内外本课题的研究动态:

桥梁施工控制网作为整个大桥建设的基础必须保证高精度与高可靠度,这种控制网的.特点是:网点间边长较短,点位精度要求却甚高。过去一般采用常规的边角网,为了达到高精度与高可靠度一是要考虑网形结构的优化,另外就是要花相当的工作最进行网的观测,特别随着桥粱的跨径越来越大,常规测里仪器在测程上也逐渐不能胜任,这就要求测绘工作者寻找新的工作方法。近年来,在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的兴建中,相继应用GPS定位技术来建立线路控制网。与常规测量方法相比,这项技术不仅显著提高了线路控制点的精度和可靠性.而且可大大提高速度及减少费用。这对于高速公路勘测设计和施工放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样GPS用于桥梁控制网的建立也逐渐从最初的试验尝试到现在的普篇应用,取得越来越显著的成绩。如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京长江第三大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等首级施工平面控制网的建立都采用了GPS技术。

3、本人见解:

目前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的建立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三角网的方法,另一种是利用GPS技术建立。这两种方法在许多大型工程项目中都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但各有特色。

传统的三角网建网方法有许多优越性,如:观测量直观可靠,数据处理方法简单,有一整套成熟的建网技术和观测程序,测量精度比较容易控制,工程经验也较多等等。但该方法作业速度比较慢、测量的周期相对较长,人力物力的投入也比较大,在观测上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大,在成果质量上受人的因素影响较大。所以人员因素和工作效率就成为传统三角网的致命弱点,尤其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项目周期都比较紧张,留给测量作业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外业测量时间相当紧迫,并且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都是长距离跨江或跨河,对气象条件要求较高,每天可观测的时间又有限,因此客观上在精度能够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该方法。利用GPS技术建立控制网,恰恰弥补了常规传统三角网方法建网的不足,在减轻劳动强度、优化设计控制网的几何图形以及降低观测中气象条件的要求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以较少人力消耗来完成外业观测工作,观测基本上不受天气条件的限制,内、外业紧密结合,可以迅速提交测量成果。但是并不是所有桥梁工程都可以采用GPS技术建立测量控制网,比如在卫星接受信号较弱的工程或对控制网点位精度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就难以采用。

课题的主要内容:

1.城市E级GPS网的测定;

1)GPS网点的确定 2)E级静态GPS网的外业测量

3)静态GPS数据处理

2.桥梁施工控制网的设计要求;

1)相关测量规范 2)精度、等级要求 3)方案设计(控制点的选择等)

3.桥梁施工控制网的外业测量过程与注意事项;

1)平面控制测量 2)高程控制测量(过河的二等水准测量)

3)测量过程的注意事项

4.桥梁施工控制网的内业计算与精度评定(绘制出桥轴线的相对误差椭圆曲线)

1)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的内业计算,整理外业测量成果

2)精度评定(绘制出桥轴线的相对误差椭圆曲线)

5.桥梁施工控制网的优化设计(增减条件量进行比较计算)。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调查文献获得资料,从而全面、正确地了解掌握各平差方法比较分析的动态信息。

2、实证研究法

利用测量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3、数量研究法

根据观测所得数据的一些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 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

4、模拟法(模型方法)

用已有的观测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模型算出预测值再跟实际测出的值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

完成期限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1. 7-8周 参与实际项目生产作业,以获得观测数据。

2. 9周 对观测数据进行预处理,确保无误并符合限差要求并消除系统误差。

3 10-11周 桥梁施工控制网的内业计算与精度评定(绘制出桥轴线的相对误差椭圆曲线)

4. 11-12周 对桥梁施工控制网进行优化设计。

5. 13-16周 撰写论文、修改、定稿,答辩。

主要参考资料:

[1]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S](GB/T 18314-)

[2] 工程测量规范[S](GB50026——)

[3]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S](GB/T12897一)

[4] 张正禄等编著.工程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5] 张华海等编著.大地测量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6] 郭际明.孔祥元.控制测量学上、下册(第三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7]张坤宜主编.交通土木工程测量(修订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8]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测量平差组编著.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9]费业泰主编.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0]李征航.黄劲松编著.GPS测量与数据处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1]潘正凤等编著。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篇11:测绘工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测绘工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一、选题依据(拟开展研究项目的研究目的、意义)

城市绿地面积是城市空气质量的风向标,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快速提取城市绿地信息对开展城市绿地保护,规划与建设城市绿地,动态掌握绿地覆盖面积,优化绿地空间结构,实现城市可持续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传统的地面调查费时费力,获取动态信息较困难,而遥感技术提供了一种便捷,快速,精确的动态手段。城市遥感绿地提取是指利用遥感影像作为主要信息源,结合地面调查和己有的辅助资料及专家知识,综合运用遥感影像的各种分析处理手段,对城市绿地状况及其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反映和分析的科学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及时、准确、快速、高效地获取城市绿地信息如乔木、灌木,草地,人工草地的占地面积与动态变化,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二、文献综述内容(在充分收集研究主题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主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

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结合是当前普遍结合的遥感信息提取技术,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近几十年来,遥感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可供分析,可供利用的一般有航空遥感影像,卫星遥感影像,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还有当今快速发展的高光谱遥感影像。多种影像的融合变换能够提高遥感提取精度,多种融合方法的.应用使提取的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分类方法多用非监督分类法,专家系统以及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分割法。

我国在80年代初就开始谋求应用航空航天技术监测城市环境,调查土地资源和应用于规划,管理的尝试。近几年来,城市规划部门及科研院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福州市的植被生态遥感分析,哈尔滨绿地系统规划初步分析等等。用到的软件有ERDAS,ENVI,ArcInfo,MapGis。所用的影像有TM,ETM,SPOT以及航空影像等。

总的来说,遥感在信息提取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是提取的精度还有待提高。遥感信息提取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大多数地方绿地资源调查和监测工作到目前为止还是基于地形图,或利用常规地面调查方法进行,费时费力。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遥感信息提取技术尚不成熟,不能获得较精确的精度,所以限制了遥感的广泛应用。另外,遥感这样的前沿科学还不被大多数人所熟悉。也是遥感应用的瓶颈之一。

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应用相关图像,寻找最优融合方案,最佳提取方法。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制作出山东农业大学本部绿地分布图。以及计算农大本部的绿地覆盖率。

主要参考文献

[1]吕杰. 基于Hyperion高光谱遥感数据的城市绿地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

[2]郭艳芬.基于植被物候特征与监督分类的青南高原信息提取 .遥感技术与方法2009第24卷第二期

[3] 黄慧萍,李苗苗,吴炳方等。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城市绿地信息的应用研究.[J]遥感学报, 8 (1):68-74

[4]梅安新,彭望禄,秦其明等.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13-223.

[5]张友静,黄浩,马雪梅.基于KPCA和SAM的城市植被遥感分类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9第22卷第2期

[6]费鲜芸,张志国,高祥伟.城市绿地信息提取遥感影像尺度效应分析.测绘科学。2009.9第34卷第5期

三、研究方案(主要研究内容、目标,研究方法、进度)

以spot,IKONOS,CBERS-2B作为主要数据源,运用ERDAS8.7遥感处理软件对山东农业大学本部绿地提取分以下几步:

第一步,影像基础数据获取

第二步,波段合成、数据融合及影像处理

第三步,绿地信息提取(监督分类,专家知识目视解译)

第四步,精度分析

第五步,成果输出与总结

四、进程计划(各研究环节的时间安排、实施进度、完成程度)

课题的研究实施需要各方面的数据资料和参考,具体安排我们可以采用统筹的方法进行。具体时间安排:

1、资料收集整理:时间大约2周。

2、用ERDAS8.7处理影像数据:时间大约5周。

3、实地踏勘并进行核对检较:时间大约3周。

4、根据以上的研究和工作成果,撰写毕业论文:时间5周。

篇12:测绘工程的本科毕业论文

测绘工程的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公路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行车安全度、舒适度的要求逐渐提高,这就给我国公路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我国公路工程需要不断革新工艺,提高施工水平,保证施工质量,确保人们出行的安全以及道路运输的顺畅。

【关键词】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制约;质量制约

沥青是我国公路工程施工常用的建筑材料,具有不易溶于水、不透水的优点,沥青路面具有平整度好、路面美观等优点,能使人们获得舒适的行车享受,路面养护较为简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车辆数量不断增加,超载现象逐渐严重,加之后期养护工作不到位等,会给沥青路面造成很大损伤,使公路的质量难以保障,威胁行车安全,因此,进行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制约工作十分必要。

1.进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前期准备工作

1.1制约原材料质量

原材料是进行道路施工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公路工程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制约原材料的质量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在采购过程中制约原材料的质量。在道路施工的准备阶段,采购人员要了解材料市场的变动,详细检查石屑、矿粉、砂质等组成沥青的材料的质量,并要求供货商出示经营许可证和产品的合格证,尽量选择稳定、信誉度高的供货商,还要分析材料市场的价格走向,集合原材料的购买成本与道路施工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

二是在施工准备阶段做好原材料的质量检验工作。采购完成后,专门的检查人员要在原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之前对材料的数量、质检报告、日期及厂商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核查,并且要重点检查填料以及粗细集料的质量,坚决抵制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三是进行抽样检查核验材料质量。这是制约材料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工作人员要对原材料进行抽查,确保原材俩符合施工标准,保证公路工程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

1.2严查沥青公路施工设备

在准备阶段,施工人员要严查沥青公路施工设备,质量好、稳定性好的施工设备是保证沥青公路施工顺利进行的一大前提。沥青公路常用的施工设备包括搅拌设备、运输设备、压力机、矿料撒布车等,在准备阶段,工作人员需要对所有施工设备进行性能测试,检查设备的完整性,确保施工设备配置齐全,还要对设备进行调试,观察设备是否能够正常工作。进行沥青公路施工设备检查工作可以使设备处于一个完备的'施工状态,避开因为设备出现故障而造成时间的浪费,保证施工进度,并为沥青公路施工质量提供保障。

2.完善公路沥青路面施工中期事项

2.1制约混合料的配比

沥青是一种混合型材料,在进行沥青公路施工时,制约混合料的配比并使其达到一个合适的比例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施工人员要将石屑、矿粉、砂质等组成沥青的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并要精确掌握时间,知道在什么时间加入什么原材料,与此同时还要进行试拌试铺,摸索合适的拌合方式以及加热温度。要想使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获得良好的质量,就要先保证沥青的质量,施工人员要保证混合材料总的沥青用量达到最佳,施工人员要将不同配合比下的混合料压实性进行对比,获得较为恰当的配合比,并在一次次的对比试验中不断调整配合比,使料仓供料重新相配,最终使配料比符合规定。当冷料仓达到平衡后,施工人员就要验证检查论述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制约.马歇尔设计及特性与沥青含量及混合料配比是否一致,如果结果一致,则混合料的配合比便符合要求,可以在实际施工中使用,如果不一致,工作人员就要继续配比。

2.2制约原材料质量

在沥青公路施工中,沥青是最主要的建筑材料,需要按照一定的配比形成混合料,再投入施工。为了保证施工质量,沥青混合材料在正式投入施工之前要有质量保证,从整体上来讲,制约好混合材料的温度和沥青材料的含量便能很好地制约其质量。

施工人员一方面要制约好混合材料的温度参数,出场材料、到场材料、摊铺材料以及碾压材料的参数会共同影响混合材料的出场温度设定,而材料的出厂温度会直接影响到施工过程的辗压及摊铺,因此,如果混合材料的出厂温度发生转变,工作人员就要及时调整混合料的干湿度、稳定性,并要对混合料的出厂温度进行实时监测,使混合料符合实际施工的需求。另一方面,沥青含量的多少会影响到混合材料的稳定性和质量,如果沥青过少,道路空隙会增大,沥青层会变薄,在空气、阳光以及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路面老化会加快,降低沥青的灵活性,并使混合材料的质量变差,从而缩短沥青公路的使用寿命。因此,施工人员必须要实时观测混合料的温度变化,小心制约沥青的含量,确保混合料的质量。

3.沥青路面施工技术

3.1摊铺及辗压的施工技术

沥青路面施工过程要进行均匀、缓慢的一次摊铺,摊铺速度是提前设定好的,不能随便转变,遇到特殊地形时要在专业人员指挥下更换混合料或者进行人工找补,如果摊铺后发现有很多缺漏,就要铲除后重新进行摊铺,保证摊铺质量。碾压是沥青路面施工中最重要也是最后的步骤,碾压过程中,由于碾压次数与碾压速度相互制约,而且碾压速度会对路面压实度造成影响,因此施工中要保证合理的碾压速度,提高碾压效率,还要保证合适的碾压速度,提高沥青路面的压实度,保证压实质量,如果路面施工采用轮胎压路机进行碾压工作,就可以适当提高机器的速度。

在道路施工过程中,辗压不明、漏压及重复辗压现象时有发生,这些施工理由影响着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因此施工人员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终采用黄、红、绿对辗压区段进行初压、复压及终压等标明,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上述现象的发生。

3.2接缝施工及压实技术

混合料配合比的确定和路面压实是道路施工的两个重要步骤,只有保证合适的混合料配合比并使路面充分压实,才能增强道路性能,降低混合料之间的缝隙,从而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沥青路面施工中经常会见到施工缝,对于纵向施工缝,施工人员可以使用梯队联合的摊铺方式进行纵向接缝,再运用热接缝策略进行跨接辗压消除接缝。对于横向施工缝,施工人员要运用平接缝,先清理接缝部位,再进行摊铺,最后用钢筒式的压路机进行横向压实。

4.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检测及评定

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检测主要是对沥青混合料的温度以及原材料和沥青面层进行检测,这是一项贯穿整个道路施工工程的工作,从施工准备阶段开始就要对原材料进行检测,禁止不合格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为中期进行混合料拌和、辗压及压实提供基础保证,并要对施工设备进行检查,保证设备处于完备的工作状态,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进行沥青路面检测能够加强施工过程的动态管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等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理由并进行解决。沥青路面质量评估是证明路面施工质量的重要指标,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路面质量评价标准,并保证质量检测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从而保证我国的道路安全。

结语: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道路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与施工质量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行车安全与舒适程度,也影响着路面的平整度与美观程度,因此需要不断提高沥青路面施工技艺,对建筑原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施工质量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沥青路面施工质量会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海清. 简述沥青路面施工中的质量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12) .

[2]肖友高,张明伟,李春阳. 深度探讨沥青路面公路施工技术与质量制约措施[J].科技资讯,,( 10) .

篇13:测绘工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多波束测深仪的原理与应用

一、题目来源背景(现状、前景)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人类对海洋探索的深入,海洋测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能够进行条带式全覆盖测量的多波束测深系统,成为海洋测绘新技术的代表之一。多波束声纳技术发展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多波束测深仪是当前能高精度高效率探测海底地貌的最好装备。不同于单波束测深系统,多波束测深系统可在测量端面内形成十几个至上百个测深点,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回向散射强度数据,多波束测深具有全覆盖、高精度、高密度和高效率的特点,多波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海底地形探测,海底障碍物探测,航道检测等海洋测绘的各个领域,将会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空间。

二、主要研究内容、应用价值、改进及创新

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多波束测深仪的原理与一般应用方法,探讨多波束外业测量的实施,针对多波束测量中影响多波束测深的各因素进行分析;介绍多波束测深内业的数据后处理,分析各个因素对数据精度的.影响及改正方法。

应用价值:

(1)介绍了多波束测深仪的基本原理与使用方法

(2)多波束测深仪的校准及安装

(3)影响多波束测深外业实施的各个因素

(4)影响勘测数据处理的误差来源及平差和精度评定方法

(5)展望未来,介绍多波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改进及创新: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虽然多波束测深系统有着单波束测深系统所无法比拟的许多优点,但是,在某些场合,当多波束测量数据出现一些偏差时,却比单波束难以识别和判断,如果这些偏差数据不能够正确进行辨别和剔除,必将影响多波束的测量质量和数据可靠性。因此,必须对造成数据偏差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这些之中包括外界环境因素和仪器本身因素。外界环境因素要视情况而定,仪器本身的精度是大概固定的,本文中就应用水槽法检验了多波束的精度,并进行了实验数据分析。

三、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手段及实验准备情况

案头文献资料研究,案例比较研究,分析归纳法,数据模拟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

四、进度安排

20xx年3月 确定选题收集资料写开题报告

20xx年4月 通过对资料进一步研究撰写初稿

20xx年5月上旬 通过指导老师对论文的意见进行初步修改

20xx年5月中旬 通过指导老师的意见进行再次修改

20xx年5月下旬 交论文终稿准备进行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外文参考文献不少于2篇)

[1] 丁继胜 周兴华 刘忠臣 张卫红. 多波束测深声纳系统的工作原理[J]. 海洋测绘, 1999(8):15-22.

[2] 李荣胜. 浅谈FANSWEEP20型多波束测深仪的原理及参数设置[C]. //江苏省测绘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南京安泰测绘有限公司, 2009:98-102.

[3] 李成刚 王伟伟 阎军. 传统多波束与具有相干特点的多波束系统的研究[J]. 海洋测绘, 2007, 27(2):77-80.

[4] 张永昭. 影响多波束测深精度的主要因素分析[C]. //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测绘学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集 , 广东海事局测绘大队, 2008:151-155.

[5] 李家彪; 郑玉龙; 王小波; 吴自银. 多波束测深及影响精度的主要因素 [J]. 海洋测绘 , 2001(1):26-32.

[6] 董庆亮. 表层声速对多波束系统测量的影响 [J]. 测绘通报 , 2012(2):7-10.

[7] 潘贤亮; 袁士彬. 声速对多波束测深的影响及改正方法 [C]. //第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测绘分论坛)论文集, 上海达华测绘有限公司, 2012:53-56.

[8] 董庆亮; 韩红旗; 方兆宝; 潘乐; 陈岳英; 路高峰. 声速剖面改正对多波束测深的影响 [J]. 海洋测绘 , 2007, 27(2):56-58.

[9] 赵君毅; 阳凡林; 刘智敏; 李真; 赵相伟. 多波束测深表层声速误差的动态影响及改正方法 [J]. 测绘科学 , 2010, 35(6):23-25.

[10] 吴自银; 金翔龙; 郑玉龙; 李家彪; 余平. 多波束测深边缘波束误差的综合校正 [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5, 27(4):88-94.

[11] 郭发滨; 周兴华; 陈义兰. 多波束测深数据出现失真的因果分析 [J]. 海洋测绘 , 2008, 28(1):59-61.

[12] 胡佳; 李明叁; 孙强. 基于多波束数据的声速误差自动改正方法 [J]. 海洋技术, 2010, 29(4):66-69.

[13] 段福楼; 郇庆军; 王玉峰; 丰启明; 葛健; 任宪伟.近海区域多波束水深测量的水位改正方法 [J]. 海洋测绘 , 2012, 32(4):44-46.

[14] 阳凡林; 李家彪; 吴自银; 金翔龙; 初凤友. 浅水多波束勘测数据精细处理方法 [C]. //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 , 国家海洋局 海底重点单位实验室, 2009:140-148.

[15]韩李涛; 阳凡林; 孔巧丽; 李志强. 多波束测深系统校正参数求解方案及可视化实现 [J]. 测绘科学 , 2011, 36(4):108-110.

[16] 田勋; 肖付民; 朱小辰; 武同元; 孙文川; 林勇. 多波束测深系统各误差的传播影响规律分析 [J]. 海洋测绘 , 2011, 31(1):23-27.

[17] 魏荣灏; 张坚?; 史永忠. 多波束水深数据精度评估方法研究 [J]. 浙江水利科技 , 2011(175):65-66.

[18] 高君; 肖付民; 裴文斌; 熊传梁. 多波束测深精度检定方法 [J].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 2012, 29(3):179-182.

[19] 刘东全; 黄东武. 多波束测量质量控制与精度评估分析 [C]. //中国航海科技优秀论文集(2010) , 天津海事局海测大队, 2010:448-459.

[20] 孙岚; 王海栋; 余成道; 刘雁春. 多波束测深数据异常值检测算法比较 [J]. 海洋测绘 , 2009, 29(5):57-60.

[21] 孙文川; 肖付民; 金绍华; 朱小辰; 武同元; 田勋. 加权最小二乘估计的多波束声强数据归一化方法 [J].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 2012, 29(4):262-266.

[22] 郑彤; 周亦军; 边少锋. 多波束测深数据处理及成图 [J]. 海洋通报 , 2009, 28(6):112-117.

[23] 邹永刚; 蔡舒; 朱小辰; 刘雁春. 一种多波束测量条带拼接问题的新算法 [C]. //第二十一届海洋测绘综合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海测工程系, 2009:131-133.

[24] 陈一超. 多波束数据的智能化处理探析 [J]. 珠江水运 , 2011(2):55-57.

[25] 夏伟; 黄谟涛; 刘雁春; 肖付民. 多波束测深数据抽稀准则研究 [J]. 测绘科学 , 2010, 35(增刊):17-19.

[26] 刘经南; 赵建虎. 多波束测深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J]. 海洋测绘 , 2002, 22(5):3-6.

[27] 刘忠臣; 周兴华; 陈义兰; 胡光海. 浅水多波束系统及其最新技术发展 [J]. 海洋测绘 , 2005, 25(6):67-70.

[28] Fonseca L, Brown C, Calder B, etal. Angular range analysis of acoustic themes from Stanton Banks Ireland: A link between visual interpretation and multibeam echosounder angular signatures [J]. Applied Acoustics,, 2009, 70(10):1298-1304.

[29] Bas T L, Huvenne V.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of backscatter data for habitat mapping – Comparison of multibeam and sidescan systems [J]. Applied Acoustics, 2009, 70(10):1248-1257.

[30] Blondel P, O. Gómez Sichi. Textural analyses of multibeam sonar imagery from Stanton Banks, Northern Ireland continental shelf [J]. Applied Acoustics, 2009, 70(10):1288-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