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几点思考论文

喝水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喝水”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新形势下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几点思考论文(共11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新形势下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几点思考论文

新形势下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几点思考论文

摘 要:企业发展,人才为先。习近平在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就人才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面对当前严峻的煤炭市场形势,企业要发展,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冲出重围,化危为机,最根本的出路就是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关键词:人才强企;战略;

就山东能源枣矿集团高煤公司来看,建矿以来,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开展全员培训,但人才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够用”、个别人才“不适用”、部分人才“没充分用”的现象。

二是人才配置不尽合理,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在人才队伍结构中,各专业人才虽能够满足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的需要,但高层次、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短缺。从公司的实际来看,煤矿主体专业人才少、专业不对口人员多,部分专业技术职务与岗位业务和实际能力不相统一,多种经营人才不足,制约了高科技含量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特别是高端人才短缺,领军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匮乏。

三是部分专业、单位只注重培养人才、考核人才,但在更好地使用人才方面还有欠缺,未完全做到量才就位,把人才放在最恰当的位置上,未做到“智者用其谋,劳者用其力,勇者用其威,怯者用其慎”。

从以上分析来看,培育企业所需的人才必须抓好几个重点环节。

一、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选用人才是关键

一个优秀的企业,注定是由优秀的人才组成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成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真正源动力。习近平号召各级党员干部要不拘一格、慧眼识才,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为他们奋勇创新、脱颖而出提供舞台。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在识才方面要有“火眼金睛”,既要出产量、出效益,更要出人才。既要善于发现人才,更要善于使用人才。有些企业在选拔人才时,下得力气很大,但在具体的使用上却没有做到人尽其才,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笔者认为,对待人才不但要学会选,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用人之长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一个管理者只有懂得如何设置一个合格的岗位,懂得如何评估一个人的能力,特别是“冰山”以下的特质,才可能做到用人所长,发挥人的优势。煤炭行业由于专业技术性较强,分工精细,各专业涌现出很多人才,但这些人才往往是某一方面的“专才”,这就要求企业在使用人才时,要注重其所长、发挥其特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人才的作用。

二、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培养人才是基础

三、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关爱人才是保障

才的选拔、任用和培养固然重要,但对人才的关爱更为重要。习近平对此做出重要批示:“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关爱人才既要体现人文关怀,更要勾勒职业生涯,让每个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四、企业兴盛,人才为本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煤炭形势的挑战面前,我们理应顺时应势,立足全局,切实把企业的超越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努力以“第一资源”来支撑和促进发展的“第一要务”,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煤炭专业技术人才,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实现企业的超越发展和转型升级。

篇2: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贵州分公司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和用人制度,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企业形成了高科技研究人员、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中层管理人员以及高素质的产业工人三个不同层次的人才队伍,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1)

人力资源部副经理张顺虎介绍说,分公司员工比较多,经过整合,目前在岗人数达1530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75人,中级职称的1080人,初级职称的1298人,工人技师92人。面对如此大的人力成本压力,公司的原则是增产不增人,因此,除了高科技人才需要引进外,自行培养和内部挖潜是人才产生的主要渠道。为此,公司广泛开展岗位培训、特种作业培训、质量体系管理人员培训、生产人员技术等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和转岗培训,仅培训经费就达541万多元,培训员工达15104人次,全员培训率达98.5%。

公司还针对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继续教育,以培养一批具有不断跟踪世界铝工业前沿科技、精通专业、勇于创新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每年此项继续教育培训参加的人数均在人次以上。

,公司针对主管层人员开展了“管理创新与领导艺术”培训,同时根据岗位的需要,在中层管理人员中挑选有发展前景的进行MBA(工商部管理硕士)培训,并从技术人员中选派32人参加与东北大学合办的在职冶炼工程硕士研究班学习,迈出了培养高端人才的稳健步子,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1)》()。

张顺虎说,4月,分公司与贵州铝厂顺利完成机构整合、人员重组。与此同时,全国的铝工业也在蓬勃发展,铝工业专有人才稀缺的矛盾日渐突出,铝工业生产的专门人才需求迅速增大,员工跳槽现象时有发生,而我们沿用的却是以前的激励手段和方法,如知识分子享受每月5元的书报费,高级工程师每月30元的知识分子补贴;取得职称且聘任后,不论贡献大小,收入上没有差距,严重阻碍了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为此,公司决定构建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公司的活力,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首先完善岗位管理职责,明确任务,便于考核以及提高工作效率,科学、合理地设置各级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岗位。各单位、部室共撰写318个岗位的说明书,所有岗位由专家、经营管理人员组成的评价小组,通过使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对其进行考评,得出相对价值。

据介绍,318个岗位的说明书经过综合评价和岗位分级后,主任工程师分为A、B、C三级;部室主管工程师分为D、E两级;部室区域工程师分为F、G、I三级;二级单位科室的主管工程师分为F、G两级;二级单位科室的区域工程师分为G、H、I三级;二级单位科室、车间的支持工程师分为I、J、K三级。各级别人员的薪酬设计,根据分公司的支付能力以及现行的薪酬标准,设计了绩效工资标准,将不同岗级岗位的绩效工资,分为从3100元/月至1900元/月等11个标准,充分体现了绩效工资是随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绩效大小而变动,责任大、贡献大待遇高,反之待遇低。

篇3:践行人才强企战略提升人才聚集效应论文

关于践行人才强企战略提升人才聚集效应论文

一、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背景

突破人才节约陷阱的需要。装备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人才节约型技术进步导致人才涌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的陷阱。人才节约型技术进步表明,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做大以后都必然带来与之相对称的人才聚集,人才节约型企业的发展、聚集带来的是与之不相称的人才聚集,存在着人才聚集弱化的现象,这是因为资本和普通劳力会对人才产生挤出效应。不少制造企业由于装备依赖路径,步入人才节约陷阱,而发展后劲不足,导致发展中断,公司领导吸取教训,高瞻远瞩,谋划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摸索突破人才节约陷阱的“人才强企、创新驱动”路径。

二、人才强企战略规划——三阶段三步走打造人才密集型煤机企业

人才聚集与企业发展变迁。不同生产要素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不相同。企业发展过程中先后呈现出依赖资本、人才为核心资源的现象。在人才化程度由低到高的演变进程中技术进步遵循由人才节约型技术进步为主经中性型技术进步为主过渡到人才密集型技术进步为主,这三种技术进步在企业演进的不同阶段分别依次扮演着重要角色。企业发展的演化以人才节约型企业经中性型企业过渡到人才密集型企业。资本增量和资本增量结构的变化是推动企业高级化、现代化的直接原因,技术进步是推动和实现企业变革的动力,而实现技术进步主要依赖研发设计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等人才群体。人才要素在产出和分配中对资本、人力资本、普通劳力具有强外部性,人才聚集的强大作用推动着企业朝着更加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方向演进,增长方式由高投入、高产出向低投入、高产出的方向转变,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一)人才节约型技术进步阶段,实现装备现代化

随着煤炭行业的整体向好,~这一阶段,公司通过外购机器设备、专利等实现技术进步实现产出增长。资本边际生产率的增加超过人才边际生产率的增加,资本与人才的相对价格也维持不变,资本装备率上升。公司先后购置各类数控设备、进口设备近300台套,有效保证了产品产出、产品质量和性能。在人才节约型技术进步阶段(装备现代化阶段),资本扩张的规模大于人才聚集的程度,在适度增长目标下,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量小于对资本需求的增量,因为追加当量人才要素带来的产值增加部分小于对应当量资本要素空缺引起的产值减少部分。

(二)中性型技术进步阶段,突破人才节约陷阱

中性型技术进步阶段,因当量资本要素投入空缺引起的产值下降能被追加对应当量人才要素带来的产值增长弥补。如果资本与人才的相对价格不变,资本积累与人才涌现、人才聚集将同时发生,并按一定的比例同时增加。资本的积累与人才聚集程度相当,资本与人才对经济增长是同等的重要,人才对资本的可替代性明显增强。中性型技术进步可以避免资本对人才的挤出效应,使得抑制人才的形势得到扭转。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人才聚集有重要影响。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是人才聚集的原因,也是人才涌现的动力源。反之,传统守旧是人才受抑制、人才流失的原因。一般来说,在企业之间边际收益差异的影响下,人才会从人才节约型企业流向人才密集型产业、公司人力资源政策也是人才流动的原因,公司通过长期的人才政策,大力引导企业朝向人才密集型发展。中性型技术进步取代人才节约型技术进步使得人才化进程大大加快,而人才化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高级化。

(三)人才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支撑可持续发展

人才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通过少量资本积累伴随大量人才聚集以实现产值增长的技术进步,在人才边际生产率的上升超过资本边际生产率的上升的情况下,即使资本与人才的相对价格不变,产值增长也需要依赖更多的人才,资本的扩张规模小于人才聚集的程度。资本与人才的产出弹性在数值上的比值减小,产值增长对人才的依赖超过对资本的依赖。人才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大于资本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充分显示出人才不仅可以使资本得以增值,还使得凝结在劳力身上的人力资本实现较高增值,人才的强外部性使得人才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企业要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形成人才集聚、人才辈出、人才大展身手的生动局面。人才在企业中的资源共享促进了人才涌现,使得人才涌现速率远大于人才沉淀速率,进而人才群体增长加速。

三、提升人才聚集效应突显人才聚集效果

人才聚集是为实现成果产出、人才涌现、产值增长等特定目标,企业创造性地进行优化并按照一定的聚集模式构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从而更大程度地提升聚集体的整体性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更加有效地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人才聚集效应是在企业内外和谐环境作用下,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相互联系相对集中在一起所产生的超过各自独立作用的效应。

人才规模效应扩大了市场占有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规模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的临界点。企业中人才聚集规模大小不同而引起的在复杂技术创新、产品设计、产品制造效果和效率方面的差异,称为规模效应。没有规模就没有规模经济,同样,没有一定的人才聚集规模也就没有聚集效应。加总效应的产生是以一定的规模为条件的,有了一定规模不一定必然发生规模效应,但没有一定的规模一定不会发生规模效应。企业整体功能的发挥与人才聚集规模的大小有关,没有必要的规模支撑,可能无法产生人才涌现与超重型刮板输送机产出的整体特性。

科技型人才涌现与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复杂性涌现具体包括人才涌现与复杂性成果涌现。企业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会大大降低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或风险,其自反馈作用又会产生人才聚集条件下的创新积累优势,在各种聚集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各种各样的“子技术”或“模块技术”以实现复杂性成果的涌现和人才的涌现,进而助推企业可持续发展。人才在企业中的资源共享促进了人才涌现,使得人才涌现速率远大于人才沉淀速率,进而人才群体增长加速。

篇4: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

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

我们XX市位于XX省南部,总人口670万,是一个发展中的城市。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步走,确保翻两番半,力争翻三番”,到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市委、市政府认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多方面条件的支撑,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只有让人的因素活起来,邢台的各项事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只有把第一资源充分挖掘出来,才有可能缓解其他条件欠缺和资源短缺对发展的制约,实现后来居上和更快更好发展。为此,我们提出并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努力为更快更好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一、XX市人才资源现状

从我市人才队伍的现状看,无论是人才的总量、结构,还是整体素质都存在许多差距,远远不适应更快更好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总量小。我市总人口670万,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劳动力487.23万人,占全省的9.2;而去年我市共有各类人才19.5万人,仅占全省的4.2;人才密度为2.9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95个百分点,比全省最高的石家庄市低6.72个百分点。总的概念是,邢台是人口大市,但不是人才强市;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人才资源相对短缺。

二是层次低。全市人才队伍中“三多三少”的现象比较突出,即一般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传统人才多,高精尖人才少;专门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全市共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5600人,仅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3.5,比全省4.5的平均水平低1个百分点,比全国5.7的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中级专业技术人员4.94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31.4,比全省34.43的平均水平低3.03个百分点。整个人才队伍的文化素质也比较低,中专以下学历占62.3。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总数为10.2万人,本科以上的仅占14.2,而国民教育本科学历的仅为6030人,仅占总数的5.91;国民教育研究生为104人,仅占总数的0.07。

三是结构不合理。全市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8.8:18.3,而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这一比例为1:3:6才是比较合理的;从学历结构上看,全市专业技术人才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0.08,大学学历占5.46,大专学历占24.33,中专及高中以下学历占70.14,高、中级专业人才大大低于全省先进市,而中专及高中以下的初级人才的比重过高;另外,人才的行业分布也不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工程技术、科学研究、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人才严重不足,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个体企业人才更是匮乏。

四是后备人才不足。去年共有初中毕业生16万人,升入高中、中专的仅有8.4万人,仅占52,高中升学率为66.6,分别比全省低7.7和3.4个百分点。去年我市万人本科升学率为8.25,而衡水、石家庄分别为17.23、11.7。

二、XX市人才资源战略的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目标任务。

——人才总量不断增加。盘活人才存量,扩大人才增量,不断壮大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十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使全市人才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综合实力的增强相适应,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才优势,逐步建成人才资源强市。

——人才素质不断提高。进一步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开放型的教育培训网络,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逐渐形成,各类人才不断吸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能力、在发展中实现超越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人才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优化全市人才队伍的区域、产业分布和专业、年龄、层次结构,促进人才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业和行业之间合理分布,高层次、高技能及各类急需人才不足的状况明显改善,形成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新老衔接、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宏大人才队伍。

三、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竞争策略

1、多措并举加强培训,提高现有人才素质。首先,以提高执政能力为核心,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学校、行政学院及轮岗交流等途径,切实加强干部培训工作,不仅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还要根据岗位要求和工作特点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切实增强各级干部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的能力。第二,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为核心,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遵循企业家成长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实行脱产进修、岗位轮换、跨企业交流,使他们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丰富知识、经受锻炼、增长才干,逐步成长为优秀的企业家。第三,以提高创业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以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基地为载体,抓好高级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教育。特别是对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给予重点支持,力争培养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在本学科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中青年专家。

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增强人才队伍后续能力。坚持“重基教、强职教、促高教”的教育发展总体思路,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把办好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点,进一步健全保障机制,整合办学资源,推进以农村为重点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快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新建一批普通高中,扶植一批优质高中,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围绕我市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优化高校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继续突出抓好邢台学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邢台医专和河北机电学院建设,努力构建“两本三专”高等教育新格局。突出抓好职业教育,继续按照面向市场、面向就业的要求,进一步转变办学模式,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示范性中高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积极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和科技推广单位的合作,把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实行产学衔接、订单培养,努力为经济建设第一线提供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

3、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畅通渠道吸引人才。一方面,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的接受和引进工作,构建人才绿色通道。大力实施511计划。即5年内,每年接受和吸引10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到我市工作,选聘1000名大中专毕业生回农村担任“大学生村官”。另一方面,以优厚的待遇吸引高层次人才。重点是引进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有影响、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尤其是对促进我市经济发展能发挥较大作用的高层次技术人员,包括两院院士、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其他急需专家。对这些高层次人才,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比如,因工作需要、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可直接聘任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领导职务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职务;高层次人才到我市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不受单位编制、用人计划和工资总额的限制;博士生、硕士生来我市工作,政府给予一次性安家费,博士8万元、硕士5万元,专业技术职务可随即聘任,不受指标和岗位结构比例的限制,等等。

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主要措施

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破除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的观念,破除只有具备较高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人是人才,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一技之长的人不是人才的观念,破除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人才是人才,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农村的人才不是人才的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即“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以人为本”的人才观。

2、大力推进机制创新。重点抓好三项机制建设:一是人才评价机制。树立和落实科学的人才观,对人才的评价要坚持“不拘一格”,注重在推进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考察人才、发现人才,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以能力论人才、以业绩论人才。二是人才激励机制。把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落实到收入分配中,落实到劳动报酬上,使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加大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和奖励力度,逐步形成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设立“邢台杰出人才奖”,对取得杰出成就、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人才实行重奖。三是人才流动机制。抓好人才市场建设,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疏通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之间、公有制组织和非公有制组织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优化配置。

3、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宣传部门的职能作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人才政策,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人人关心人才、人人竞相成才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篇5: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论文

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论文

最近,中央批准印发了《200x-200x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这个《人才规划纲要》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绩,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一系列政策措施,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是今后几年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于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宏伟目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中央全面分析我国面临的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根据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而作出的重大决策。进入新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

二十一世纪头一、二十年是我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加快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才方面的挑战最为严峻。“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潜在优势,走人才强国之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人才队伍建设,关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关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各级党委、政府要围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努力实现《人才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把握规律,拓宽思路,扎扎实实地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党和国家整个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之中去谋划,去部署,去推进。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我们党在几十年的干部、人才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人才规划纲要》是在科学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根据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制定的,从指导思想到政策措施,都体现了党在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战略思想和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好《人才规划纲要》,必须学习好《人才规划纲要》,掌握基本精神,理清工作思路。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确保人才队伍建设健康进行;要以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学科带头人为重点,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认真贯彻执行各项人才政策,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扎扎实实地做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改革精神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是《人才规划纲要》的一个鲜明特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规划纲要》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抓好《人才规划纲要》的落实,要继续以改革的精神大胆创新,及时研究解决人才队伍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行理论创新,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一切有利于人才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加强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理论研究,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坚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推进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要进行工作方式创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速人才工作信息化,不断把人才工作提高到新水平。贯彻落实好《人才规划纲要》,关键在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要认真学习《人才规划纲要》,广泛宣传《人才规划纲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和重视人才工作的氛围。要加强宏观指导,把中央的要求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中央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要对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实行分类指导,使之相互协调,整体推进。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和推广新鲜经验,以推动全局工作。要组织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时代呼唤人才,发展需要人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相信,只要认真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坚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一定会到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

篇6:企业实施人才强企工作经验材料工作体会

企业实施人才强企工作经验材料工作体会

厂坚持从发展大局着眼,从生产实际出发,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切实提高全员整体素质,全力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队伍、高水平的专业技术队伍和高技能的操作员工队伍,为企业持续有效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更新观念,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变革创新的先导。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基础和前提在于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这个厂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和下发宣传提纲等多种方式,引导和教育广大员工,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干部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的观念,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量;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为每个人的发展创造广阔天地,把每个人的潜力和价值都发挥出来,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目前,这个厂形成了人人重视人才、人人渴望成长的可喜局面。

二、稳步推进,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加强和改进人才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前大采油厂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各类人才,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发挥整体合力和导向作用。各级干部是员工队伍的带头人,发挥好干部队伍的导向作用是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核心。通过对个别基层班子及机关干部进行了调整,选拔一批政治成熟、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团结协作好、群众威信高的年轻干部充实到基层班子和机关重要岗位中,增加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一,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各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制定了《前大采油厂干部月度奖励系数考核办法》,将各级管理干部的部分奖励系数与本单位的关键指标紧密挂钩,根据指标完成情况兑现奖励系数,严格考核兑现,拉开收入差距,激发各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加强后备干部管理。在工作中注意发现思想成熟、思路清晰、专业能力强、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年轻干部选拔配备到科长助理岗位上,加强实践锻炼,使其尽快成熟成长。目前,这个厂经过定向培养,有1名干部提拔为副总工程师,还是5名科长助理正进行定向培养锻炼。

第三,采取挂职锻炼,加强机关干部工作能力。4月初,制定下发了《机关及三所一般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下基层挂职锻炼实施方案》,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加强机关与基层工作交流,丰富机关干部基层工作经验,提高干部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目前,选定6名同志到基层进行挂职锻炼。

第四,实行领导干部承包井组责任制,发挥领导干部的典型示范作用。下发了《党员领导干部包保井组实施方案》,全厂32个井组都由厂领导、科级干部、科长助理包保。截止目前,共组织8次232人,普查油水井2054井次,发现不正常井38井次,有31口井得到及时解决和处理,收集合理化建议41项,有25项被采纳,提出存在问题107个,有89个得到了解决和落实,重点解决了3条管线8口井的串联管线问题,井组的资料台帐由15种减少4种。领导干部承包井组责任制的有效实施,及时有效地解决和处理一线员工反映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提高了领导干部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整合智力资源,发挥科技支撑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人员的培养和使用是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关键。在技术人才使用和管理上,对每个公司级技术带头人和厂级技术骨干安排了科研课题或攻关项目,使他们能够发挥特长,解决生产技术上的难题。

第一,采取拜师学技的方式,发挥科技人员的技术带头作用。为每名技术专家安排徒弟,规定了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实行好奖劣罚,促进技术专家发挥传、帮、带的作用。目前,11名厂级技术专家都与相关人员结成帮学对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使技术人员队伍素质有明显提高,解决技术瓶颈问题能力明显增强。

第二,采取见习锻炼的方式,加强专业技术后备人才的培养。下发了《公开招聘见习技术人员的实施方案》,通过理论知识考试和专业知识问答的方法,选拔一批在操作岗位上、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比较高、操作技能熟练、有一定培养前途的正规院校学生干部配备到基层技术岗位进行实习锻炼,满足今后油田长期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

(三)加强员工培训,提高操作员工的业务技术素质。提高广大操作员工的业务技术素质是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重点。通过大力开展员工培训工作和优化组织结构,实现岗位操作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升。

第一,利用特殊的生活方式,开展多方位的员工培训工作。始终坚持“四个一”的培训方法,由业校兼职教师利用晚间到基层单位进行集中培训,做到学一题,练一题,会一题;开展操作岗位明星评比活动,激发广大员工学技术、打基础、比技能的积极性;积极与公司科研单位联合举办技术讲座。目前,共举办采油骨干、地质化验工和电工等7个培训班,培训近300人次,广大员工的操作技能明显提高,有22人被聘任为高技能操作岗位明星。

第二,优化劳动组织结构,提高工作效率。积极采取承包井组的管理方式,挖掘人力资源潜力。现已开展承包井组28个(其中井组22个、单井12口合并为6个承包点),节省用工72人。不仅减少用工,缓解人员不足的'矛盾,而且明确了责任主体,职责更加清晰,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25、33、12等承包井组多次在厂岗检中位居前列。

三、创新制度,完善人才体制和机制

要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人才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前大采油厂在培养和使用人才的同时,还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一套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体制和机制。

一是建立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在薪酬待遇上,突出关键岗位薪酬的竞争性,对中层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及高风险、高难度工种要与普通岗位大胆拉开差距。这样既突出了竞争力,体现了激励作用,又有效地控制了人工成本。仅今年前八个月,关键岗位人员与普通岗位人员的效益工资平均相差1200元。

二是为人才搭建发展平台。优秀的人才不仅看重物质待遇,而且还更为看重个人发展的空间和自身价值的实现,为此企业为人才搭建发展平台,为人才创造有利的条件。这个厂针对人才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培训和锻炼,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另外,还委以重任,让他们承担一定的责任,并且给予相应的权利。今年9月份,生产运行科科长被任命为安全副总监。

三是实行情感化管理。从关心人、爱护人的角度出发,开展创建以“六小”为主要内容的“班组情感小家”活动。各基层单位利用班前会5分钟时间从日常管理、安全警示、操作技能和先进经验等多个方面进行演讲,展示了员工的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在班组小文化角摆放、《报》等与生产经营管理有关报纸、专业书籍以及《读者》、《意林》、《家庭医生》等文化知识方面的杂志,建立流动图书库,在各单位轮流传阅,丰富了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技术练兵活动,创造性地做好一线岗位员工培训。目前,订购专业书籍40多种,满足员工增强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要。为班组配备了名牌冰箱、吸油烟机、厨柜、电磁炉、电饭锅等厨房用品、用具,使一线员工吃上新鲜可口的饭菜,喝上放心的水。设置“小药箱”,常备日常药品和医疗用具,建立用药记录,定期补充药品。在班组室内外栽种、养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亮化班组。“班组情感小家”活动的有效开展,为广大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从而使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四是实行企业文化激励。以团队感情和工作氛围吸引人,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特色企业文化。通过“形势、任务、目标”的形势任务教育活动,倡导统一的价值取向,促使员工理解企业的奋斗目标,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激发工作热情,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发展的企业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发展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无限的空间。厂全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为人才成长营造了良好氛围,提供了优越条件,也为企业实现更大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篇7:装备制造企业人才强企战略路径研究的论文

装备制造企业人才强企战略路径研究的论文

人是企业的主体,是企业的灵魂。人力资源是对企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国内外许多优秀企业的成功从本质上都得益于“以人为本”经营理念的有效实施,得益于人才的充分发掘、引进和科学的使用。因此,企业既要从理论上提高对“人才强企”的认识,更要在实践中贯彻“人才强企”战略。

一、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背景

装备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人才节约型技术进步导致人才涌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的问题。人才节约型技术进步表明,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做大以后都必然带来与之相对称的人才聚集,存在着人才聚集弱化的现象,这是因为资本和普通劳力会对人才产生挤出效应。不少制造企业由于装备依赖路径,步入人才节约陷阱,而发展后劲不足,导致发展中断,公司领导要吸取教训,高瞻远瞩,谋划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摸索突破人才节约陷阱的“人才强企、创新驱动”路径。

二、人才强企战略规划——三阶段三步走打造人才密集型煤机企业

(一)人才节约型技术进步阶段,实现装备现代化

在人才节约型技术进步阶段(装备现代化阶段),资本扩张的规模大于人才聚集的程度,在适度增长目标下,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量小于对资本需求的增量,因为追加当量人才要素带来的产值增加部分小于对应当量资本要素空缺引起的产值减少部分。

(二)中性型技术进步阶段,突破人才节约陷阱

中性型技术进步阶段,当量资本要素投入空缺引起的产值下降对应当量人才要素带来的产值增长弥补。如果资本与人才的相对价格不变,资本积累与人才涌现、人才聚集将同时发生,并按一定的比例同时增加,资本的积累与人才聚集程度相当,人才对资本的可替代性明显增强。中性型技术进步可以避免资本对人才的挤出效应,使抑制人才的形势得到扭转。

在推进企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企业树立人才兴企的理念,尊重人才,承认职工的人力资本,明确普通劳动力与不同层次人力资本的薪酬标准,使人力资本所有者获得劳动力价值之外额外回报,建立与人力资本水平相结合的薪酬制度,杜绝将人力资本所有者等同于简单劳动者现象发生。实现劳力群体分阶段、有步骤地参与资本深化,并向人才群体不断转化,这种转化与产值增长本身同等重要。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发展的核心目标由产值增长的单一目标转变为产值增长与人才涌现、人才聚集下人的发展的双重目标,确保步入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三)人才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支撑可持续发展

人才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通过少量资本积累和大量人才聚集以实现产值增长的技术进步,在人才边际生产率上升超过资本边际生产率上升的情况下,即使资本与人才的相对价格不变,产值增长也需要依赖更多的人才,资本的扩张规模小于人才聚集的程度。资本与人才的产出弹性在数值上的比值减小,产值增长对人才的依赖超过对资本的依赖,充分显示出人才不仅可以使资本得以增值,还使得凝结在劳力身上的人力资本实现较高增值,人才的强外部性使得人才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在企业中的资源共享促进了人才涌现,使人才涌现速率远大于人才沉淀速率,进而人才群体增长加速。

三、提升人才聚集效应,突显人才聚集效果

人才聚集是为实现成果产出、人才涌现、产值增长等特定目标,企业创造性地进行优化并按照一定的聚集模式构造一个有机整体系统,从而更大程度地提升聚集体的整体性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更加有效地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人才聚集效应是在企业内外和谐环境作用下,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相互联系相对集中在一起所产生的超过各自独立作用的效应。

(一)协同效应强化同步制造

企业因其克服了时空障碍,导致搜索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同时,拥有知识的主体出于互惠、声誉、利他和信任的目的也可能推出一些成本极低的信息或者免费信息予以共享,产生信息共享效应。企业中存在着知识之间的协同、人才之间的协同、各单位之间的协同、企业自组织进程与复杂产品制造之间的协同等,上述协同过程中协同效应促进了人才涌现与复杂性成果涌现。每个节点单位的生产计划决策都受到其他单位生产计划决策的影响,需要一种协调机制和冲突解决机制。提升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的能力,获得同步化的响应。

(二)人才规模效应支撑公司核心竞争力

规模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的临界点。企业中人才聚集规模大小不同而引起的在复杂技术创新、产品设计、产品制造效果和效率方面的差异,称为规模效应。没有规模就没有规模经济,同样,没有一定的人才聚集规模也就没有聚集效应。加总效应的产生是以一定的规模为条件的,有了一定规模不一定必然发生规模效应,但没有一定的规模,一定不会发生规模效应。企业整体功能的发挥与人才聚集规模的大小有关,没有必要的规模支撑,可能无法产生人才涌现与超重型刮板输送机产出的整体特性。公司的人才资源支撑了公司核心竞争力,赢得订单的主要基于产品领先、质量上乘、交付可靠、改变产品改变批量的柔性能力。

(三)科技型人才涌现与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

复杂性涌现具体包括人才涌现与复杂性成果涌现。企业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会大大降低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或风险,其自反馈作用又会产生人才聚集条件下的创新积累优势,在各种聚集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各种各样的“子技术”或“模块技术”以实现复杂性成果的涌现和人才的涌现,进而助推企业可持续发展。人才在企业中的资源共享促进了人才涌现,使得人才涌现速率远大于人才沉淀速率,人才群体增长加速。

“人才强企”是企业重要发展战略,只有真正做到对人才高标准要求,高效率使用,高素质培养,高层次引进,才能造就一支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一流的人才队伍,实现煤机企业的持续发展。

篇8:人才强市战略的思考与调查报告

关于人才强市战略的思考与调查报告

一、我市人才队伍和人才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组织人事等部门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不断更新人才工作观念,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用好人才工作政策,改善人才成长环境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三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智力支持。     (一)我市人才队伍的现状     1、人才总量情况。到2002年末,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12.58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9.22万人,其中:高级2883人?中级19032人。全市共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7人,省优秀专家5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7人,市管拔尖人才74人。     2、人才分布情况。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按行业分:教学人员33015人,占35.8%;工程技术人员9026人,占9.79%;卫生技术人员5702人,占6.18%;农业1592人,占1.73%;科研人员167人,占0.18%;作为我市“十五”期间四大主导产业的机械、化工、林产、旅游的专业技术人员分别为2182人、1873人、2853人、196人,分别占2.37%、2.03%、3.09%、0.21%;(上述数据不含中央、省属在明单位)。按区域分:位于铁路沿线的三明市区、永安市、沙县拥有人才达6.45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51.27%,其中三明市区人才3.56万人,占人才总量28.30%。     (二)人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我市2001年人才拥有量仅有12万,每万人拥有人才449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数量缺额较大,与三明新世纪新阶段加快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差距很大。     二是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偏少。全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优秀专家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7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17人;市管拔尖人才已评选7批74人,其中退休或调离三明28人,目前在职46人;公派留学回国人员9人(上述数据不含中央、省属在明单位)。特别是市级党群机关工作者和国家公务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近几年因机构改革和编制限制,我市党政机关招收大专以上毕业生数量较少,30岁以下、政治素质强、文化程度高的优秀年轻干部更少。目前市直党群机关工作者和国家公务员为1528人(未含公安部门),30周岁以下人员为130人,仅占8.5%。在职干部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偏低(仅占13.3%),相当一部分人是经过各类电业大、党校、函授等自学的学历,而且专业分布以农林、师范类为主,紧缺专业的人才比较少,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三是人才培养能力不强。根据2002年末的统计表明?我市市区有普高4所,其中公办中学3所,民办中学1所;中等职业教育16所,高等专科学校1所。但是,我市的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仅为70%,居全省九市的第7位,且师资力量薄弱、校舍面积较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办学模式和教育质量无法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普高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较低,办学条件落后,专业设置老化、重复,经费投入不足,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实验实习场所不足或设施缺乏,推荐就业难度较大。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四是人才成长环境不尽人意。一些单位领导们存在“武大郎开店”等压制人才的现象,陈旧的人才工作观念还没有有效消除,人才工作机制缺少创新,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和居住环境不佳,人才工作的服务体系滞后,由此导致相当一部分优秀人才外流。     二、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构想、目标和原则     (一)人才强市战略的构想 根据三明经济社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我市人才强市战略的构想是?坚持以邓小平人才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管人才”要求,认真贯彻《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紧紧围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这个目标,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努力造就一支适应三明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加快三明发展的各项事业中来。     (二)人才强市战略的主要目标     1、人才综合实力强?形成与加快三明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人才总量较快增长?人才占人口和劳动力的比率逐步提高?高层次、高学历人才比率逐步提高。三明人才密度进入省内先进行列。     2、人才培养能力强?形成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为核心的社会化终身教育网络体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努力提高市民素质。抓好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地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人才教育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增强人才培养能力?特别是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能力。     3、人才开发能力强?形成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相对应的人才结构。培养费、引进使用机制较为完善?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调节机制?合理配置和优化人才的产业、行业、层次、专业和区域结构。     4、人才集聚力强?形成有利于广纳人才、人尽其才的良好社会环境。全面落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健全科学的人才分类管理制度和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投资创业环境?增强城市人文的魅力?使三明成为优秀人才荟萃之地。     5、人才服务功能强?形成社会化的人才服务体系。形成联接国内外、设施现代化的人才市场体系?加强人才信息化建设。加强宏观指导和调控?培养育需两旺、调控有效?中介服务较为成熟?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人才市场。 ?(三)人才强市战略实施中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1、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编制人才队伍建设计划要与我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配套、相适应?并为三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智力保证。根据三明经济发展要走跨越式发展的路子?人才发展更要走跨越式发展的实际?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要有前瞻性?应采取适当超前的策略?及时储备一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2、培养使用与引进并重的原则。从目前的现状看?我市应把工作重点放到建立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机制和引进人才上来,引进人才应创新机制,多采取以项目“引智”、“借脑”的柔性引进办法。但长远地看?引进是为了使用?引进后也需要教育提高?更需要发挥原有大批人才的作用。要采取“引进外来人才?盘活现有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策略?最广泛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3、整体开发与重点发展并举的原则。大力推进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和长远的目标?而根据各个时期经济建设的重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培养、引进相配套的人才?也是当务之急。如“十五”期间?我市应围绕工业城市经济建设目标?重点抓好钢铁、机械、化工、林业、旅游、城建规划管理、电子信息等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所以必须坚持整体开发与重点发展两手抓?做到一方面抓好综合人才开发?一方面抓好急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4、增加数量与提高素质并举的原则。人才队伍建设既要不断壮大队伍?又要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要加强人才能力建设?特别重视运用科学知识创新能力?和衷共济的与人合作共事能力?组织、协调的管理能力的人才的培养?努力提高人才的质量。     5、素质优化与结构优化相结合的原则。人才队伍建设中既要重视人才个体素质的提高?又要注重人才队伍结构的优化?发挥人才队伍的整体效能。在年龄结构上要老、中、青相结合?在层次上高、中、初级相匹配?在专业结构上要与三明产业、行业结构相适应。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统筹安排?以保证人才资源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     三、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主要措施?     (一)牢固树立战略意识,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一是树立新的工作观念。要大力消除计划经济时期人才工作中“见物不见人”、“以级别定人才”等陈旧观念,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检验人才价值的观念;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观念;用感情、事业、适当的待遇聚人的观念学,以此推动人才工作的创新。二是构建新的工作格局。各级党委、政府和组织人事部门,要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把党的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起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三是形成新的工作环境。各级各部门领导都要重视人才工作,关心人才成长,对优秀人才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特事特办,形成感情聚人的环境;要推进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形成机制聚人的环境;要制定人才创业和投入政策,形成适当待遇聚人的环境;要改善地方投资环境、人文环境、居住环境,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工作促进人才工作,形成以事业聚人的环境。     (二)整合中、高等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育能力。     1、做大做强做优三明二中,为高等教育提供合格生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普高尤其是对优质普高的需求有增无减;同时,从学校自身来看,只有发挥整体优势和强大竞争力,才能迎接普高打破地区间招生限制的趋势,以优质高中吸纳更多的优秀生源。因此,有关部门应该重组和整合三明一、二、九中,迁址三明二中,建设以三明二中为龙头,做大做强市区普通高中。     三明二中校园面积和校舍面积属市区最小,现有的办学规模已近极限,学校已经没有多少发展的空间,这与三明二中作为市区普高龙头学校和创办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需求都不相适应。同时,原三明师范学校并入三明高专以后,校舍和设施设备、以及中小学用书等资源可以腾出来。因此,三明二中可以迁址到原三明师范,并进一步按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标准,加强三明二中的领导班子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使之发挥全市龙头普高的作用,向周边地区辐射。而三明二中迁址新建以后,可以利用二中现有的条件,以“名校”带“民校”的形式,吸纳民间资金,实行公助办学,在原址上创建三明二中初中部分,以解决今后一个时期市区招生规模扩大的需要。     2、组建三明职业技术学院,提升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办学层次。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变当前职业教育条块分割、重复建设、布局不合理、教育资源浪费的状况,三明市政府可以考虑成立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筹备小组,把三明轻纺工业学校、技工学校、三明电大合并成为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学规模、专业设施和师资,进行优势互补:解决了三明电大占地不足的问题和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层次低的状况;减少政府的多头投资,确保骨干重点专业的建设;有利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我市培养高层次的建设者和劳动者。三校合并后总部可设在三明电大现校址,骨干教学区设在重新规划整理后的轻纺工业学校、技工学校,同时,市区的三明职业中专学校、三明财经学校、三明卫生学校、三明机电技校、三化技校等都要归并整合,成为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教学点。市区的成人中专学校改为培训中心。     3、深化三明高等教育改革,支持我市新一轮创业人才需求。2003年2月,国家教育部批准筹办“三明学院”。三明学院拟建成一所地方多科性大学,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立足三明,面向全省,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为此,社会各界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以完成三明学院的创办工作: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三明学院评估达标和发展后劲;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启动“高层次人才工程”,通过内培、外引、外聘等有效手段,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在五年之内拟投入2000万元用于添置实验设备和实验室建设,以建设一批符合教育部对本科教学要求的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四是加强科研工作,加快研究成果产业化,提供科技服务,为三明市经济建设服务;五是加快校园建设步伐,把未来三明学院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富有地方特色和现代化气息的新型校园。     (三)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才的合理使用。一是健全完善公务员制度。完善公务员竞争上岗制度,做好竞争上岗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工作,提高竞争上岗考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完善公务员选拔录用制度,在坚持凡进必考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公务员的选拔录用视野,进一步打破身份、地域限制,扩大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比例,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对财税、金融、信息技术等部门特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可以采取更加宽松的政策;规范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建立以工作实绩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分类分级考核,把考核结果与任用、培训、晋级增资、年终奖金等紧密挂钩。二是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推行聘用制为突破口,以建立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为重点,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突出抓好科学设置岗位、严格聘用程序、依法签订聘用合同等环节,规范聘用操作程序,把推行聘用制与岗位管理结合起来,切实转变用人机制。同时,深化职称改革,积极推行执业资格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竞争激励机制。三是加强对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增强企业人事工作活力,更好地吸引和使用优秀人才;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竞聘上岗、考核、培训的指导意见,促进企业人事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积极培育并管理好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提高国有企业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关心企业需要,总结推广企业人事人才工作经验,主动为企业提供人事人才服务。     (四)大力推动人才市场建设,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一是健全人才市场机制。进一步打破人才部门、单位壁垒,促进用人单位和人才两个主体进入市场;要变政府办市场为政府管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人才市场环境;完善人才市场的供求、价格和信息机制,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探索建设与其他要素市场相贯通的人才市场的有效形式,建立人才配置与资金、项目、技术等多种要素配置相结合的贯通机制;努力发展高层次人才市场,把高级人才的市场配置与各项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做好人事部门所属人才市场的整合联手,引导他们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经营发展道路;要健全完善包括人才评价、咨询服务、开发培训等内容的中介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二是提高人才市场信息化水平。建立人才市场信息定期发布制度是提升人才市场功能的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完善信息定期发布工作,使之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提高人才市场信息利用与开发程度,盘活人才信息资源,促进统一的人才市场信息网络的形成。

[1]

篇9:再创优势聚人才———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述评

人才紧缺仍是突出问题到底,宁波市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的人才数量为38万人,每万人口中拥有的人才数为696人,而同为计划单列市的深圳、大连、青岛、厦门,在每万人口中拥有的人才数已分别达3628、1522、787、1312人,宁波与之相差甚多。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稀缺的资源,宁波不能在人才的竞争中失去主动。为此,市委、市政府首次召开的全市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筑区域人才高地的目标:到,每万人口中人才数提高到1300人以上,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各类实用人才也要年均增长15%,达到80万人,从而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不可否认,我市实施“一号工程”以来,人才数量大为增加,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数量剧增。但由于我市原来的人才基础相对较差,高层次人才还相当紧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人才数居各计划单列市末位,只有深圳的十分之一,高级职称人才数只占青岛的四分之一。人才的分布也不尽合理,其中占我市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以上的工业,其拥有的人才数还不到全市人才数的四分之一。而200余个紧缺专业岗位人才缺口巨大,缺口率达42.1%,尤其缺乏国际贸易、涉外法律等具有国际资格论证的专业人才,缺乏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晓国际经营管理模式的现代职业经理人,缺乏综合经济管理、城市现代管理等一批高素质党政人才,缺乏一批高新技术领域的高素质科研开发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以及缺乏一批技术精良、业务熟练的石化、电子、机械、家电等产业的高技能人才。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专业人才的大量紧缺,无疑对宁波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制约。引才优势亟待重新培育宁波这几年通过“本科生先落户后就业”、“引进高层次人才不受编制限制”等“无门槛”就业政策和为高层次人才来甬洽谈发放路费补贴等一些在全国创先的举措,以及搭建“高洽会”等引才平台,建设各级各类开发区、创业基地等引才载体,引进了一大批人才。但随着我市推出的一些创新举措被其他城市所引用和完善,各地更多引才新举措的推出,以及宁波城市地位与上海、杭州、深圳、广州等地所存在的差距,我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已不具有优势。相反,由于在人才机制、环境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使宁波在人才竞争中还处于劣势。宁波大企业少、国际跨国集团投资少、高水平研发机构少,导致宁波能够容纳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的载体不足,制约了高层次人才的大量引进。一些人才政策不够落实,如引进人员的安家补助费尚未开始实施、配偶安置缺乏渠道、子女择校难以兑现等,对我市引进人才带来了负面影响。此外,我市的人才政策法规不够完善,人才开发机制、人才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创业平台和创新氛围还不多不浓,一些地方和单位对人才工作重视不够等,对我市构筑区域人才高地带来了较大困难。全面推进人才高地建设“必须坚决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自由成长的观念,坚决革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施展才华的体制,坚决调整一切不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开创海纳百川、千帆竞发的生动局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那么宁波将如何再造优势来构筑海内外人才向往的区域人才高地,形成具有“强磁场”效应的人才“蓄水池”?坚持政策创新,完善引才机制,为再创引才优势打下基础。人往高处走,在全国人才流动和海外人才回归的大背景下,构筑区域人才高地,必须在落实现行有效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加紧制订出台体现宁波开放特色和国际化要求的人才政策法规制度框架。比如为保证引进人才享受与本地居民相同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我市将推出工作居住证制度,以此吸引海外人才来甬工作、创业。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为加快三支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宁波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从过去主要依靠物力资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转变。政府将加大对人才资本的投入力度,提高发展性投入中用于人才开发的比重,市财政将安排留学人员科技创业资金、设立宁波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等,用于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的引进、培养及重点基地建设。鼓励用人单位加大对人才开发投入,企业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奖励等方面的工作经费,将可按规定在税前扣除等,为我市加快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加快建设引才载体,优化人才社会环境,这是再创优势的重点。要进一步加快开发区、保税区、科技园区等各类园区建设,突出抓好科技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基地建设,努力建成10个投资上亿元的创新研究机构,积极创立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以增强人才承载吸附能力。同时,优化人居环境和服务环境,采取建设人才公寓、享受购买商品房补贴政策等办法,解决引进人才的住房问题,增强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加快国际学校和医院、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人才环境国际化水平。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强化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作用。要有序实现市场开放,建立健全社会人才中介机构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市外和境外社会人才中介机构来我市的准入规定等,以此为通过市场配置这一健康有序的方式实现我市区域人才高地的筑就,打下良好基础。

篇10: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济南市拆除人才藩篱

5月21日上午9时,舜耕会展中心礼堂门口,山东大学等驻济高校的领导来了,省科学院等驻济科研院所的负责人也到了。

如果光看这份签到名单,可能你会以为是全省某个重要会议,而会标上却写着――济南市人才工作会议。

“研究部署人才工作却把驻济高校科研单位的负责同志迎为座上宾,这在济南市还是第一次。”济南市委组织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这说明省城人才‘藩篱’正在被拆除,制约济南发展的人才瓶颈将有望被打破。”

“山东大学拥有3万多名本科生,1万多名硕士、博士生和1万多名教职员工,对济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甚至是大有可为的,

”被邀请到会议主席台并作为驻济高校科研单位代表发言的山东大学校长展涛自信地说。

以下是济南市委组织部提供的一组数字:济南市集中了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的高校在校师生,仅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8所驻济高校,就有专业技术人员16922人,其中正高职称2166人;济南地区科研院所近130家,仅山东省科学院、社科院等5大院所就有专业技术人员4436人。目前济南市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仅有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仅有94人,省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仅18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仅603人。

与会的济南市领导认为,不管工作单位是中央的还是省里的,不论是国有经济的还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只要工作在济南、生活在济南,都是济南人才队伍的组成部分。

据悉,济南市将通过组织实施党政人才能力提升工程、企业家培养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程、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等,经过5至的努力,全面构筑济南人才集聚创业高地。(晁明春)

来源: 山东频道

篇11:对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思考和感悟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中指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必须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对广大的乡村基层而言,欲学好“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这门大“厨艺”,需树立地道的老农思维,完善种田、选料、炒菜各环节,最终呈上乡村人才振兴这道“大菜”。

让培育人才像种田,在灌水施肥之中积蓄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人皆知在单位或者本地区内部培养人才的好处,但这却是一项长久之计,犹如老农种田,先是灌溉、犁地、耙地、插秧,插秧中又要注意深度、水层、密度,插秧后还要施肥、防虫,林林总总,一个老农对于自己的田地有操不完的心。对于乡村人才培育而言,首先需要坚持“党管人才”这个“大气候”,一旦气候不对,付出的努力再多也只是南辕北辙。要自人才培育之初便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为人才培育工作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其次则是要有耐心。制定完善本地的人才培养计划机制,在培训教育、实地考察、结对帮扶等计划的落实中不断向人才施肥,耐心等待秧苗的茁壮成长。

让引进人才像选料,在衡量选择之中精准匹配。古人判断人才时善用“联想大法”,许多人认为一个人“形容俊美”就必然颇有才华,再比如,“举孝廉入仕”这一选官法的基本逻辑是一个有仁孝之心的人必然也可胜任一方的父母官,何其荒谬!这样充满浪漫色彩的“联想大法”在现代社会依然以“唯学历论”“唯名校论”等形式存在着,并在某种程度上误导着人们对人才的看法。一个人爱吃什么口味的菜,并不以菜的名贵程度决定,而单纯以个人喜好决定。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的特定规律,一个地区亦有一个地区的发展现实和特点。熟练的“老农”当因地制宜引进适合的“稻种”,以“乡愁”筑基、以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和政策倾斜搭台,最后以当地“水土”为考察依据,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环境里选出真正合适的人去匹配合适的岗位。

让用好人才像炒菜,在烹调加料之中爆发美味。食材匹配完毕,重头戏便是如何烹调加料。不少地区重视人才培育和引进而轻视使用环节,却不知,决定食材美味的除了原材料本身之外,合理的烹调方法和调料使用尤为关键。首先,需选择合适的烹调方法,建立、完善人才数据库,对人才成长轨迹进行数据跟踪,打造好内部“人才林”,让人才管理工作体制化、机制化;其次,调味料需合理使用,不能味道过重,避免出现少数地区存在的过度使用人才,即鞭打快牛的现象。最后,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通过工作成绩、同事评价、群众口碑、道德考察等多种标准进行考核,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激励人才在大舞台上不断地比学赶超,把乡村人才振兴这道“大菜”真正做好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