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策略论文

我也想要浪漫点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我也想要浪漫点”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策略论文(共1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策略论文

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策略论文

内容摘要:面对大学生逐年增加的现状,高校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就业问题想得到解决,首先要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体系,其是大学生就业的基本保障,需要高校、用人单位与学生共同作出努力来促进就业。本文在简述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概念与构成,并分析影响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基础上,对如何构建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作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能使毕业大学生顺利找到工作,促进就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自大学开始扩招,我国大学生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面临失业的问题,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已引起了我国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关注。完善的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能集政府、高校与社会的力量来促进就业,所以要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

一、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含义与构成

(一)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含义。随着劳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我国对劳动人口就业关注度也在日渐加强,在20世纪初就业服务理念在我国兴起,其主要目的是促进我国的就业并维护劳动力市场的组织性,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指为了保障大学生顺利就业,集我国政府、企业与高校的资源而形成的就业服务体系,其主要包括政府、高校、社会和大学生四部分。”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就业教育、就业管理、就业服务与就业研究等,其包含了专业的课程体系,发达的就业市场、高效的就业调查网络,热情的就业指导人员和服务机构五部分。

(二)构成要素。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包括政府、大学生、高校和社会四个要素,政府是为人们提供服务,主要实施宏观调控,进行政策指导,在必要的时候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进行资源上的投入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校是大学生的依托,其不仅能够对高校中的学生进行就业信息服务,还能根据社会上对工作岗位的需求来调整学校的专业和所招收的学生人数,以保证学生的就业率,另外高校还能和外面的企业直接进行沟通,让企业定期来学校进行招聘,甚至有的`学校每年都会组织校园专场招聘会,这能够保证大学生又快又好就业。所以高校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社会中的企业在为大学生提供岗位的同时还可以向高校说明其对人才的要求,提高高校对大学生培养的专业性。就业服务信息体系的建立就是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准备的,但大学生也不能只是被动等待被服务,大学生首先要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在专业方面打下牢固的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

(一)高校专业设置结构不合理与就业指导不到位。高校所设置的不同专业会为社会提供不同类型的人才,而社会对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要求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而若高校不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与企业的需要来调整专业的话很可能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而现实中许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并没有大的变化,而且对学生的招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能让学生未雨绸缪,指导自己未来要面临什么,也能提高在日常学习中的积极性。而高校的就业指导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状况的不断变化,学校有义务为大学生做好就业和择业准备。而由于我国的就业指导与其他国家比较起来开展相对较晚,就业指导工作并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很多就业指导处的老师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所以不能够很好起到就业指导的效果。

(二)企业对员工条件的限制影响了大学生就业。企业应该对大学毕业生一视同仁,在同等水平的学生不应该因学校的不同而区别对待。而现在在一些招聘简章上我们能看到对招聘条件的限制,比如一些单位说只招男生,这对女生就业就很不利,比如有些学校只招收“985、211”学校毕业的学生,这对非“985、211”学校的学生十分不公平,而且非“985、211”学校占很大比例。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企业的招聘条件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某些地方还是存在着漏洞,这些漏洞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限制了就业。一是有些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扎实,大学三年甚至四年很多学生都有过逃课的情况,不认真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有的大学期间甚至英语四级都没有通过,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都会对大学生有一个基本的要求,比如大学期间不挂科或必须有大学英语四级证书等,而这些在大学期间挂过科或没有大学英语四级证书的学生则很难从事此工作,这不是社会和学校给出的就业难题,而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影响了自己的就业。而且有部分学生就业观念不正确。好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只想找大企业或只想找事业单位,而其他小企业即使提供给他工作机会他也不选择去工作,“眼高手低”是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面临的一个问题。这种就业观念只能使自己丧失更多的机会。

三、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

(一)政府要为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作出努力。政府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布更加合理,并不断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其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政府还要不断加强宏观调控,通过对就业政策的不断调整,控制大学生的流向和就业市场,达到人才资源的合理调配。政府还要不断完善就业政策,政策的完善程度影响着就业市场的分布情况。很多学生愿意去经济发达的地方工作,这就影响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需求,政府还应该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的投入,并提高这些地区的福利待遇以吸引更多的人才。

(二)高校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一方面高校还是要不断地加大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上的管理,让他们首先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在能力方面对学生进行多加锻炼,比如说为学生安排到单位去实习,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高校也要顺应市场的要求,及时调整专业分布,对市场中不景气的专业少招生,对发展的比较好的专业要适当扩大招生,还要不断增加市场上所需的专业,为社会多输送高质量人才。另外,学校还要对学生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对就业指导处的老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就业指导老师的专业素质。还要使就业指导贯穿在大学始终,在刚入学的时候就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专业特点及以后的就业方向。在高年级的学生中,要让学生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并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不断增强学生的信心。

(三)用人单位要转变思路。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观念,尽量缩小招聘过程中的不公平性,学校的好与坏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能力,名牌大学学生也有工作能力不强的学生,一般性学校也有各方面素质都很高的学生,用人单位要扩大自己的招聘范围,规范自己的面试标准即能招到优秀的员工而不能只把学校作为硬性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企业的发展。用人单位还应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主动地走进高校,甚至还可以与高校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委托学校为用人单位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这样能节省单位的招聘成本,还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用人单位也可以为高校提供实习单位,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可以把工作能力强的学生留在单位为自己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晓春.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及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5

[2]盛欣.中国1952~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分析[J].理论导刊,2009,5

[3]李幼平,舒福灵.构建全新的高校就业服务战略体系―――以广西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9,3

[4]闫瑾.德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管理与服务[J].世界教育信息,,10

篇2:大学生科研服务体系的构建

大学生科研服务体系的构建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提出从教学体系、制度体系和组织体系三个层面来构建大学生科研的服务体系.

作 者:张佩芬 袁红辉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2007 “”(10) 分类号:G72 关键词:大学生   科研   创新   服务体系  

篇3: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论文

与过往情况不同的是,我国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各项基础工作都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但是就业教学方面的内容则是有待提升的。高校大学生在临近毕业阶段,需要积极的寻找工作机会,让自身的专业得到更好的发挥,而不是被各种琐事困扰。现下的很多高校,并没有给予学生较多的自由时间,只是让学生在高校内部自由活动,严格限制其在外部寻找工作。同时,当学生毕业以后,则开始以各种手段驱逐学生,导致学生的生活和工作出现了严重的混乱,这一点在今后必须严正的改善。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分析

从时间的角度来分析,很多高校大学生,其在大三阶段就已经开始寻找工作机会了,同时很多人都拥有较多的能力,如果在一年的工作内有效积累经验,则会对自身后续的发展与竞争,增添较多的砝码。对于国内众多的高校而言,多数院校都不愿意为学生负责,把学生限制在高校内部,仅仅是为了避免学生在外出现事端,而在毕业以后在,则希望学生尽快的离校,腾挪更多的空间,这种情况的长久存在,给国家人才建设和高校教育构成了严重的危机。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认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应具备以下内涵:

(一)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在相应的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指导。例如,针对机电专业、土木专业等学生,从大二开始,就应该由校方带领学生,在各个企业或者是相关的实习基地当中进行锻炼,将主观上的理论知识体系与客观上的工作相互结合,适当的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提高实践的能力,而不是作为“一张白纸”的状态。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必须要具备客观上的功能。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高校虽然拥有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可是相关的办公室基本上没有人存在,仅仅是挂牌而已。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少数教师将自己的经验和经历进行分享,多数教师还是集中在理论上的教学中,对学生而言,很难获得有用的知识。因此,近年来,就业指导课程基本上成为了一种摆设,学生对此的'反感程度不断的增加。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一)高校层面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倘若仅仅是在理论上完成培养,则根本达不到人才的供需平衡。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了必然的工作,同时还需要在多个层面上予以足够的努力。本文认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首先应该在高校层面上做出彻底的革新。

1.建设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高校必须成立实质上的就业指导部门,安排有能力、有经验的教师开展就业指导课程。例如,在就业指导教材方面,理论化的、无用的东西必须彻底的告别,应该让教师自行编写相关的就业指导内容,包括初入社会寻找工作的类型、如何在他乡生存、如何在工作过程中迅速融入环境等等,要交给学生最有用的技能和知识,而不是一味的在理论上分享。

2.学生在大三阶段寻找到就业机会以后,倘若校方无重要的情况,则应该充分减少对学生的不良干预。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目的,在于为社会、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人才,而不是将学生作为赚钱的工具。当学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以后,校方可以予以积极的支持。绝大多数学生在大三就已经完成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根本没必要长时间留校,这不仅耽误了学生的发展,还容易导致校方失去正确的教育机会。

(二)用人单位层面

就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本身而言,很多高校为了能够弥补之前的过失问题,开启了校企合作的模式。可是,大学生毕竟经验较少,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必须在基础上开展,难免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再加上用人单位的某些不轨思想,对学生构成的威胁较为严重。所以,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当中,用人单位层面同样要得到积极的关注。我国当前迫切需要用人单位转变用人观念,不要一味进行人才高消费,用人上坚持专业素质和能力第一,只要能满足就业岗位对能力的需求就可以,不盲目攀比,从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引进人才,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招纳不同层次的毕业生,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

三、结语

本文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展开讨论,从已经得到的结果来看,部分高校开始有所转变,对学生提供的积极帮助增加,互相之间的矛盾有所减少。但是,有很多的高校,其在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上,还是有待提升的,相关部门必须加强介入力度,对高校的错误行为及各种隐患强化干预,甚至可以通过某些惩处措施来减少不良行为。

参考文献:

[1]马俊云,刘桂智等.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研究[J].图书馆建设,,(06).

[2]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与高校的责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05).

[3]张国权.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探析[J].中国证券期货,,(03).

篇4: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

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

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

李晓宇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高校教育工作已得到广泛普及。伴随而来的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人际关系交往障碍,家庭贫困压力,入学适应能力压力等各种现象,引起当前很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社会问题,当代大学生由于心理压力造成的心理犯罪现象也屡见不鲜。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寻求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对策,是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因素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态势,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品德以及融洽的人际关系特征。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够为大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才能够保持对于学习的积极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原因

自我认知差和定位失调,有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在中学时代有的是班级甚至学校的佼佼者,来到大学这个人才济济的地方,过高地估价自我,往往看不清自我,自视清高,狂妄自大,处处凌驾于他人之上,在自我虚荣心完全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还有一些学生是过分自卑,自认为处处不及别人,自轻自贱,看不清自己,最终出现失眠焦虑现象,不愿意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不想和其他人交往的自卑性格。在上大学期间,大学生应该仔细思考未来,知道我能做什么,我想什么,我要做什么的自我定位,这样的思考使大学生心理起伏很大,而老师又没有及时发现和引导,也会对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

情感心理问题突出,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飞速发展,使网络生活快速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知识、新思想和新观念的拥有者,有更多条件参与网络生活。这时,“网恋”在大学生当中已不再是个新鲜词。大学生“网恋”现象在校园中已屡见不鲜,引起了诸多感情、心理学和社会问题,在恋爱过程中占有欲极强,有的出现不能接受自己的朋友与异性讲话的扭曲心理。而大学生在处理情感矛盾时,往往表现得很过激,有些学生甚至接受不了失恋的打击,从而出现跳楼、他杀、自杀、卧轨等非常极端现象,从种种现象来看,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并没完全成熟,他们的恋爱态度以及他们对恋爱与学习关系的处理等都是不成熟的,在新的条件下了解大学生恋爱心理状况,并积极做好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工作,是高校辅导员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网络对大学生造成不健康心理影响,大学生学习较轻松,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上网就成为了大学生打发业余时间的主要手段之一,有些学生上网玩游戏、网恋,甚至不吃饭、不上课,通宵达旦地在网络上实现自己的游戏目标,最终出现留级甚至退学的严重后果。还有的学生则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来到大学第一次接触网络,而网络的虚拟性导致感情的不真实,使这些学生在网上结交一些所谓的好朋友,当受挫受骗或受害后,有的遭受了一些经济损失,个别学生接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无法接受现实,仇视社会,甚至走上了轻生的路。

越来越难的就业竞争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随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目的增加,就业问题表现的越来越突出,很多高校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毕业就失业的现实考验使部分学生出现了失眠或消极的心理状态,有的学生甚至出现了仇视社会的扭曲心理,特别是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学生,在面临着上学改变命运的远大理想与现实的相冲击下,无法接受社会就业压力的.考验,心理问题较其他学生表现得更为明显和突出一些。

通常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大学生心理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紧张焦虑、脾气暴躁、心理状况不稳定等,这些问题不得到有效及时解决就会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保证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而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两者的结合不但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会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使学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一)加强心理健康培训与疏导,培训出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

做好大学生心理的培训与疏导,不仅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专业技能,能了解并科学地分析网络等现代技术对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等所带来的影响,还要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专业而且生动,富有感染力。要建立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就要将高校辅导员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中来。辅导员是高校战斗在学生工作一线的人员,他们熟悉网络,又贴近学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高校要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培训与指导,形成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制度,经常性地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充分发挥他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二)加大对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指导支持力度。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体系

选派专业心理教师加强对社团工作的指导,对心理社团的整体运作、重大活动的统筹、社团干部的选拔等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让社团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感悟,在活动中获得进步,从而更好地促进社团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依托大学生心理社团组织,通过对成员进行培训,学生之间能够及时发现心理异常的个体以及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帮助,实现朋辈心理辅导,以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作者单位:吉林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教研部)

篇5:四川内江市探索构建大学生村官创业服务体系

四川内江市探索构建大学生村官创业服务体系

6月28日,在资中县板栗桠乡大学生村官王科的桑枝蘑菇基地,一排排灵芝、平菇、榆黄菇、秀珍菇等蘑菇菌包整齐有序地排列着。种植食用菌让王科有了20多万元收益,也让他的创业之路走向了成功。而在此之前,王科曾经历多次创业失败。

如何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寻找渠道提供帮扶?让更多大学生村官走上像王科一样的创业成功之路?

在资中、威远两县试点基础上,内江积极探索构建大学生村干部创业服务体系。目前在岗的1124名大学生村官中,107人成功创业,大学生村干部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农村致富带头人。

自主创业:项目、技术、市场一样也不能少

今年28岁的王科,是资中县首批大学生村官。

,王科先后创业养鹅、养羊,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导致两个项目均以失败告终,损失资金近万元。

“选择创业是对还是错?”王科一直不断反思着。

“那段时间家都不敢回,害怕父母跟着担心。”最初,在父亲眼里,王科曾是一个“不争气的娃儿”,“不务正业瞎折腾”。

月20号,资中派出第一批大学生村官参加全省大学生村官技能培训,而正是这次培训改变了王科的创业之路。

为期10天的培训,四川农业大学教授为王科推荐了食用菌种植项目。“食用菌种植可以一年四季发展,投资少回报高,喂猪喂羊再怎么也得几个月,而蘑菇20天就见效益。”

王科的创业项目由养殖转变到了种植。

然而蘑菇种植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由于杀菌不彻底,王科第一次种出的蘑菇全部呈黑色,每天100多斤的量被倒掉;第二次白白嫩嫩的蘑菇种出来了,却找不到市场到处摆摊卖不掉,仍然被倒掉。

市场营销专业的王科开始为自己的蘑菇找出路。

跑蔬菜批发市场,跑学校、医院、工地等单位,王科甚至还为一些单位每天的菜品做策划。

在客源稳定下来的同时,通过大学生村官春雨行动、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创业资金支持等项目,王科还贷款23万余元,进一步扩大规模,带动8户村民进行蘑菇种植。

结合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市、县分别建立项目库,健全项目动态调整机制和定期推介机制,精心筛选、编制一批项目供大学生村干部选择。目前,全市首批收集创业项目200余个,已为83名大学生村干部推介了创业项目。

创业园区:“借船出海”与业主一起共赢

紫红的布朗李挂在枝头、一串串葡萄晶莹剔透、土鸡树下悠闲觅食,池塘里荷花开得正艳……这是位于威远县高石镇的云峰农业科技园,是私人老板董建宏和崔仕超等10名大学生村官共同的产业生态园。

,从汽车公司下岗的'董建宏承包了100余亩土地种植李子和枇杷,并在旁边开起了一个农家乐。“最初是想形成观光农业,但由于李子和枇杷有季节性,果品太单一了,果园和农家乐的生意并不好。”董建宏说。

年,高石镇就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引导支持大学生村官单建或共建休闲农业、种养殖业等农业示范性创业园,鼓励在相关现代农业园区内兴建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园。

于是,就有了董建宏与大学生村官的“牵手”:董建宏为大学生村官们提供土地,政府解决部分创业启动资金,10名大学生村官打捆了5个项目,将农业科技园打造成了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实践园和孵化园。

大学生村官的入园,为董建宏带来了新的思路:大学生村官崔仕超在园区里获得了一亩地种植芳香草莓;在葡萄架下面的深沟里,大学生村官陈琦买了70对种蛙进行放养,青蛙帮忙园区除虫;而在科技园的李子树下,江涛、陈小川、陈栩帆三名大学生村官圈了10亩地,共同养殖土鸡。

“园区整得热闹,他们进来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路、技术和销路,使得园区品种多样化、立体化,形成了一条生态链。”董建宏说。同样村官们也获得了丰收:去年冬天,崔仕超的草莓卖到了15元钱一斤,草莓在园区内就实现了自产自销;陈小川的土鸡卖到了25元一斤,鸡喜欢吃虫和草,不仅节省一半的粮食,还真正实现了原生态。

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龙头企业等,内江已合理规划布局一批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园区(基地),提供实践锻炼机会。目前,全市已建立创业园区(基地)15个,先后组织6批共500余名大学生村干部到基地体验创业经历。

篇6:大学生信息素养知识构建论文

大学生信息素养知识构建论文

摘要:本文从学生知识构建的视角对信息素养教育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在社会化学习环境中,应把信息素养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学会有效管理个人信息资源,构建动态的持续发展的个人知识体系。

关键词:信息素养;知识构建;个人知识管理;终身学习

信息化社会需要具有高信息素养的人才,而信息素养的标准需要与不断变化的信息生态环境相适应。2月,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通过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作为《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更新文件,它引起了相关人员对信息素养的重新思考。笔者在此从学生个人知识构建的视角来探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1信息素养教育需要不断拓展、丰富和完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学习环境的不断变化,信息素养的含义也在扩展,《框架》对信息素养的解释是:指包括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对信息如何产生和评估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加学习团体的一系列综合能力[1]。信息素养已经扩展到包括跨媒体素养、媒体素养、数字素养等。传统的以搜索引擎和常用数据库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检索技能型文献检索课的教育已不适应现在大学生的需求,亟需更新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和完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2信息素养教育需要持续性、多途径、全方位的学习

发表的《信息社会灯塔:关于信息素质和终身学习的亚历山大宣言》指出: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核心。无论你愿意不愿意,终身学习都将成为一种生存方式,只有持续学习的人才能在社会中保持竞争力。在终身学习和社会化学习的背景下,信息素养教育要帮助人们从自身特点和变化的学习环境出发,根据个人发展愿景和社会需求进行合理的知识结构规划,对个人知识进行科学管理,构建适合个人的动态的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这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不能寄望于一次性的学习。因此,要根据学生成长需要,设计不同时期的`进阶式、可选择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现代社会,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呈现多元化态势,除学校课堂教育外,网络学习、实践学习、人际学习都是构成现代人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所以,信息素养教育应该拓展学生知识来源视角,把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等一切知识来源渠道介绍给学生,使学生知识学习渠道多元化,让他们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滋养。如,在网络学习方面,介绍学生利用各种数据库资源和教学参考资源作为课堂教学和本校师资的有益补充;在人际学习方面,让他们了解本专业的权威和重要学者,使他们看到专业学习的榜样,间接甚至直接与这些专家学者沟通,从这些人士那里获得知识;在实践学习方面,帮助学生认识到实践出真知,从生活和实践中学习为人处世、与人交往的经验技巧等隐性知识的意义等。这些知识和知识学习渠道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3信息素养教育要植入学生整体知识体系构建中

从学习的角度讲,大学只是人生学习过程的一个时期,大学学习不只是知识的学习,更主要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2]。信息素养教育应该站在受教育者的知识体系构建的视角,重新设计课程,要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等确立学习方向,学习高度与深度、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与进度等,教师要对学生确立学习方向给出参考意见,提供目标选择指导、入门学习及进阶学习的路径指导、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工具的指导、学习环境的创设等,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知识系统并对个人知识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从知识构建的视角设计信息素养教育,可以把信息素养的理论、技能等教学内容与学生个人的知识学习、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能够触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3];能从单纯注重检索技能教育转向全面的理念、知识、技能、应用为一体的完整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4信息素养课应在学习学校统一设置课程方面发挥辅助作用

信息素养课可以结合专业教学,辅助其他课程的学习。一方面直接辅助共性内容的学习。如专业学习中一些检索工具使用指导、论文写作指导,英语、计算机等辅助学习的平台的使用指导、图书馆共享空间为研究性学习提供的帮助等;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化、扩展专业学习。比如,该专业的参考书系统、MOOC、专业学术网站、学科导航、著名专业博客及电子或纸质工具的介绍与使用等,为那些愿意深化、扩展学习的学生提供指南、路径和工具,引导学生在学科知识上更进一步的开拓视野,成为课堂专业知识学习的延伸。

5信息素养课应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信息素养课在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大有可为:①可以引入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帮助学生确立明晰的个人目标定位,包括方向与深度,在正向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在知识信息的搜集、整理、保存、使用、传播与创新各个环节提供指导方法、工具。②帮助提供学习入门指导,如进阶书、经典书的介绍;③学会知识整理工具的应用,如endnote,notexpress等;④信息搜集、传播工具的使用,如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博客、专业论坛、豆瓣网、开放获取的社会性网络等。通过这些手段和方法的运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韩丽风,等.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J].大学图书馆学报.(6):118-125.

[2]田志刚.你的知识需要管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章昌平,黄梅芳.社会化学习背景下的研究生个人终身学习体系构建[J].高教论坛,2010(10):105-107.

篇7:构建和谐社会亟需关注大学生就业

构建和谐社会亟需关注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学生就业

就业难是我国当今社会的一大难题,更是大学生面临的尴尬局面。大学生是社会上层次较高的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同时又是一个思想解放、思维活跃的社会群体,是影响社会稳定与否的一大因素。能否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人能否拥有一个好的前程、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能否稳定、民族能否振兴,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顺利构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相互影响,前者是后者实现的必要条件,后者的实现有利于前者问题的解决。大学生的充分就业事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们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大学生就业难是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一大障碍,在此背景下,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意义重大。本文首先陈述了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然后在分析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

从最新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我们可以对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有个大致的了解。

1、就业率。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2%,比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上升0.6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为90.8%,与2010届相比,下降0.4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为89.6%,比2010届上升1.5个百分点。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和最低的专业门类分别是工学和法学,就业率分别为92.5%和86.8%;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和最低的专业门类分别是生化与药品大类和艺术设计传媒大类,就业率分别为92.5%和83.2%。

2、低就业状况。2011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的有14.0%,绝对数量大约有70万;其中自愿低就业的占10.4个百分点,绝对数量约为52万;另外占3.6个百分点的大学毕业生为非自愿低就业者,绝对数量大约为18万。2011届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有13.3%处于低就业状态,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则有14.6%处于低就业状态。按照专业门类来看,在本科所学专业门类中,毕业半年后处于低就业状态比例最高和最低的两个专业分别是教育学和医学,其比例分别为22.1%和6.2%;在高职高专专业门类中,毕业半年后处于低就业状态比例最高和最低的两个专业是法律大类和医药卫生大类,其比例分别为37.5%和3.1%。从性别来看,在就业的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男性毕业生半年后处于低就业状态的比例(本科为9.6%,高职高专为9.4%)要低于女性毕业生(本科为15.9%,高职高专为19.4%)。

3、失业率。2011届大学生失业率为9.8%,比2010届下降了0.6个百分点,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失业率下降幅度较大。

4、工资收入。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为2766元,比2010届的2479元增长了287元;其中,本科毕业生为3051元,比2010届的'2815元增长了236元;高职高专毕业生为2482元,比2010届的2142元增长了340元。

5、就业满意度。从总体来看,在已就业的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的由47%,其中本科生为50%,高职高专生为44%。按照行业来看,2011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是政府机构和科研事业机构的就业者,其就业满意度达到60%;最低的是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的就业者,他们的就业满意度仅为43%;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在政府机构和科研事业就业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最高,为57%;在非政府或非营利组织就业的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最低,仅为36%。

6、自主创业情况。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6%,与2010届相比,上升0.1个百分点,比届高出0.4个百分点。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为2.2%,高于本科毕业生1.2个百分点。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者仅为1.0%,其中,本科毕业生为0.8%,高职高专毕业生为1.4%,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34.8%。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实行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高等院校推荐、用人单位和学生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的一大难题,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大学毕业生自身方面的原因。这方面的原因有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不符合企业的需求,大学毕业生往往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投入了较多时间,严重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理论和实践的脱离,使其难以真正全面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把所学的内容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对企业的工作不能胜任。其次,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不够正确,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高等教育已经走向大众化阶段,而大学生自以为是“天之骄子”的思想还没有改变,对工作地点、工作单位和薪酬等的期望值过高,与现实的就业市场产生了矛盾,最终导致难以就业。

2、高等院校方面的原因。学校是培养学生的摇篮,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就业服务体系等都对学生就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高等院校在学科设置、教育方式上存在问题,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而大学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却没有跟上社会和高校发展的需要,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和实习被严重忽视,导致学生空有理论,却不能将其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另外,刻板的教学模式也极大地抹杀了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次,高等院校并没有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虽然,我国的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等专门为大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机构,但是由于缺乏专门的经费、配置的工作人员不对口、所使用的教材陈旧、手段单一等问题,导致这些专门的机构形同虚设、收效甚微。再次,学校缺乏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到用人单位的实习,而实习机会的获得,除了自己努力寻找之外,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是更为重要的来源,而目前,我国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极为缺乏,不仅致使大学生难以获得实习机会,而且使两者之间的就业信息流通不畅,不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3、其他方面的原因。第一,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拉动作用不足,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处在转型调整阶段,传统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再加上国有企业减员增效、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精简,导致社会上的劳动力供过于求。第二,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责任主体的权利义务不明确,导致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多渠道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多方面力量共同努力,多管齐下,尽快推进大学生顺利就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大学生自身需要努力和改变。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关键在于自身。首先,要端正就业态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也应树立起大众化的就业观,改变以往等、靠、要的就业思维模式,树立其自主竞争择业的新型就业思维模式,正确认识自我和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降低过高的期望值,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同时,要正确看待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失败和挫折,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大学生需要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丰富自身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还要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为自己之后的就业增加筹码。

2、高等院校应深化改革,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高等学校是大学生接受知识、提升能力的平台,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环节,因此,高等院校应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自身,为社会培养出大批使用的人才。首先,应改革教育内容和方式,高等院校必须尽快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改变以纯粹的理论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瞄准市场和社会的变化需求,适时调整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结构,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以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人才为目标。其次,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高等院校应发挥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作用,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如职业技能培训、考研、出国、就业、创业指导等服务,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要与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其他院校之间的互动交流,及时掌握国家的有关就业政策变化动向,与用人单位实现毕业生供需信息共享,为学生提供准确、全面、最新的社会就业需求信息;最后,高等院校还应加强对学生年的创业教育,自主创业是近年来我们国家大力提倡的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自主创业不仅能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还能为他人创造就业岗位,是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但是,从《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非常小,即使选择自主创业的,持续的时间也比较短,成功率很低,这与大学对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的缺乏有很大关系,对此,高等院校应提高认识,从长计议,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指导。

3、政府应积极发挥作用,为大学毕业生创造和谐的就业环境。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发挥着宏观调控的功能,面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棘手问题,政府不应该放任自流,无所作为,而是应该积极发挥作用。首先,政府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尽快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力提升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其次,政府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明确用人单位、高等院校和其他相关主体的职责,维护大学生就业的合法权益,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创造有序和谐的就业市场环境;再次,政府应加大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扶持力度,在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合理调节就业,例如,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偏远地区、落后地区、基层组织就业,通过财政补贴、提供免息贷款、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最后,政府还要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大学毕业生社会保障体系,为暂时不能就业和失业的大学毕业生提供经济资助、免费技术培训、推荐就业等服务,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缓解和化解他们的就业压力和心理矛盾。

安定有序、充满活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又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这一难题的解决离不开大学生自身、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以和谐社会理念为指导,综合发挥相关主体的作用,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

篇8:“服务学习”理念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构建论文

“服务学习”理念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构建论文

摘 要:通过挖掘“服务学习”的理念,以山东大学开展学生服务济南社区行动的实践为例,阐释了服务学习与国内高校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基本思路与成功经验。

关键词:服务学习;社区服务;志愿服务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作为一股重要思潮对我国乃至全球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联合国《国际志愿者――全球志愿者宣言》甚至宣称现在是“志愿者和公民社会的年代”,志愿服务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力量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我国,而大学生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的主要力量。

1 服务学习的内涵以及“服务学习”的理念

1.1 服务学习的概念

美国1993年的服务行动(Service Action)这样定义服务学习:服务学习指的是一种方法,通过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将提供给社会的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其中学习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990年美国《国家与社区服务方案》(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Act)则概括了服务学习的四个的要素:一是学习与发展要借助于服务活动的参与;二是服务学习融入学校课程,或提供学生固定的时间,让学生整队服务活动中的所见所为,进行思考、讨论和写作;三是服务学习提供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真实生活的社区情境,应用所学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四是服务学习将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室扩展至社区, 而且将有助于学生发展对他人关心的情感。

对于大学生来说,服务学习就是要在知识学习体系之外,或者说在知识学习体系的外延上,有机制的在社区参加服务课程或服务活动,以满足社区的需要和实现自我成长为基本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经历、反思与互惠是服务学习的关键词。

1.2 与志愿服务的联系

服务学习与志愿服务相比,都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服务,都秉承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都没有从服务中取得金钱或物质回报的目的.。二者的区别在于:在服务动机上,前者可以是自愿参加的,也可能是课程要求或学校组织的,而后者则完全是基于个人自愿参加的,这是由志愿服务活动本质决定的;在服务的目的上,前者是基于互惠的,学校要培养学生、学生要自我成长、社区要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形成共赢的服务目标,而后者的主要目标则是促进通过自己的参与,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在与知识学习的相关性上,前者以满足社区发展和学生成长为同等重要的目标,将知识学习延伸到了社区发展中,两者相互促进,努力实现互惠,而后者则把服务成果作为唯一目标。总之,志愿服务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而服务学习则是将学习收益贯穿于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以期服务提供者能够在价值、知识和技能上实现自我成长。

1.3 “服务学习”的理念

“服务学习”的理念就是要在志愿服务中将服务与学习有计划的结合起来,以教育价值和服务价值的双重标准去构建新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

2 “服务学习”理念下山东大学开展学生服务济南社区行动的实践

以来,山东大学大力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针对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并逐步实施了《山东大学服务山东行动方案》。10月又制定了《山东大学服务省会济南工作计划》,按照“大学城市合作大有可为,名校名城互动空间无限”的总体思路,通过建立互利互惠的工作机制,搭建了山东大学与省会济南市全面合作的发展平台。,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切实提高山东大学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配合山东大学服务山东、服务济南行动的推进,山东大学出台并实施了《学生服务济南社区行动方案》,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启动了学生志愿者服务济南社区行动(以下简称行动)。

截至底,全校28个学院在济南市81个居民社区(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志愿服务站,组建了289支项目团队,参加服务活动的学生超过了2万人次。服务济南社区行动已经成为山东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重要途径。

2.1 培育学习观念

学校紧紧围绕“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与国际视野,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与创造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把学生服务济南社区行动打造为我校人才培养的特有模式和有效途径,服务社区行动已经成为学生在山大完成大学生活的一种方式。在服务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帮助学生确定自己将来的职业兴趣和方向。

行动在项目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能力为基础、以社区需求为导向、以长效持久为目标、以文明进步为宗旨”的指导思想,按照“学以致用、供需结合、就近就便、力所能及”的原则,以“政策宣讲与热点调研、科普宣传与技能培训、专业援助与咨询服务、公益服务与社区建设”为主要服务内容,在服务形式上采取了“项目加接力”的方式,实现了学生与济南社区居民的良性互动,通过行动,学生强化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了社会竞争力。

2.2 建设组织体系

针对传统志愿服务服务提供方与被服务方不对等的现状,我们协调各方关系,建立了互惠共享、相互服务与学习的组织工作体系。由校团委与济南团市委有关部门联合组成大学生服务济南社区行动指导中心,负责对服务社区行动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协调学校与地方的联系;由各院部协调济南市各团区委,在街道办事处的帮助下,在社区居委会设立山东大学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站,负责各学院学生在社区内开展服务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社区居委会为服务站提供一定的联络场所,方便开展服务活动;由各学生班级、学生党团支部和各类学生组织按照服务项目,成立项目团队,开展具体的社区服务活动。在服务地点上采取了“多重覆盖”和“一对一结对”相结合的方式,在组织形式上构建了“项目团队――社区服务站――服务平台”的组织结构。

2.3 健全运行机制

按照服务学习的基本过程设计:一是制定计划。由社区志愿服务站双方负责人在固定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明确服务的目标和对象;二是每次活动前学生和服务场所管理员提前做好精心准备。使学生明确了他们在服务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服务场所的情况及各种活动规则;三是按照计划实施服务活动,但要根据活动进展的情况及时对计划进行修正;四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反思过程,学生将会思考他们在服务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分析并解释它们,理解其中的意义。

按照“项目团队――社区服务站――服务平台”的组织结构,学校团委负责与团区委(街道办事处、大型企业、事业单位)规划服务平台的建设,院部团委负责与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做好社区服务站的各项工作,班级团支部负责组织好项目团队,定期不定期的开展好服务社区活动。

2.4 规范考核评比

按照《中共山东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以及《山东大学本科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的规定,社会实践为必修课,每年计1个学分,学校每年都要对学生服务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考核,同时对学生社会实践进行成绩认定,考核材料包括由组织活动的负责人或接受单位(个人)签字盖章的《山东大学学生服务社区活动写实记录及考核登记表》、学生本人的成果汇报材料,包括调查(调研)报告、服务成果(成效)、媒体反响等能够反映自己活动成果的材料,同时规定了学生每人每学期参加服务社区活动的时间不得少于10小时,申请优秀等级的学生必须向全班同学汇报服务心得与体会等。学校每年按照当年毕业生总数5%的比例,向在服务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突出成绩成果的毕业生颁发《社会实践经历证书》等。

学校还强化了对各学院建立的社区服务站的工作考核。考核工作引入了竞争机制,学校还对部分开展工作不力的服务站,分别给予了批评警告和摘牌注销处理。

3 “服务学习”理念下山东大学开展学生服务济南社区行动的思考

目前,学生服务社区活动在国内高校开展方兴未艾,将社区服务明确作为志愿服务的一种特殊形式也不过十余年的时间,而山东大学也是国内首家在全校学生中普遍开展服务社区行动的高校,启动这项工作也不过两年多的时间,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如部分学生受自身能力素质、适应能力、知识结构的局限性,不能提供合格的服务,满足不了社区居民的需要;部分服务项目设计不合理,不能与社区需求及服务者学习愿望相适应;在项目设计与服务行动中缺乏甚至根本没有专业的指导;大部分学生只重视服务过程,而缺乏服务过后的思考,还有不少的学生在服务中走形式,甚至根本没有参加过服务社区的工作;中国的社区建设刚刚起步,组织建设、工作职能尚不健全,社区居民参与率不高,社区的参与局面尚未形成等。

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最早起源于英国,而美国则很好的将社区服务和学习结合在一起,开创了服务学习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和方式,并受到了政府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全美超过46%的高等学校推行了服务学习的方案,有1.5亿学生参与了服务学习的课程,到,有216所学校认可了美国国家社区服务合作组织在推行服务学习这一方面的成就。当然,我们也要思考服务学习在中国是否会象美国那样有效呢?服务学习在中国未必有效,但建立在“服务学习”理念上的服务社区行动在国内高校必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山东大学将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理解并借鉴“服务学习”的理念,将服务济南社区行动深入开展下去,并期望能为国内高校开展这项活动提供更多可供借鉴的做法。

参考文献

[1]@王颖.服务学习初探[J],社会工作学术版,,(11).

[2]@赵希斌,邹泓.美国服务学习实践及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8).

篇9:中国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动力教育训练和长尾服务体系

中国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动力教育训练和长尾服务体系

中国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动资本三维一体教育训练体系

心资本训练“1”

心资本训练的课件设计主要是:《发现真我 重启生命——凤凰涅槃训练营》共十一节课,主要通过活动、灯光、音乐、场景、老师的引导及助教的配合共同完成的体验式课程,具体流程是体验—感受—分享—总结;由于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学员可通过自身的体验来重新认识自己、进行觉察改进,从而突破自我,追求完美人生。

能资本培训“3”

能资本训练的课程设计主要以三大课程系统为主,它们是:《职业规划系统》《人脉资源系统》《演讲口才和文书系统》,通过专家(培训师、企业家、成功人士)在课堂一对多互动式的培训和专业教练在职场一对一顾问式的沟通,从而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功效。

动资本养成“3”

动资本训练的课程设计主要有三大板块组成,它们是:《户外拓展》、《校园争霸》、《名企名家对接》,通过这些有方向性、针对性、策略性的模拟演练、实习和项目实战等,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将会是全方位的提升。

长尾服务(X)

——超炫的增值服务

1.特色奖学金:为鼓励大学生学员参与各类活动,促进学员创业就业能动力的快速提升,我们特设立奖学金,奖学金从500元—10000元不等,以此对优秀的大学生进行表彰,并优先推荐名企实习、见习或就业。

2.金牌证书:我们推出“培训——实践——考核——认证”的职前教育模式,学员经过专业的综合能力测评合格后,颁发国家权威机构认可的资质证书和校外网结业证书,提升学习实践的含金量,增强职场竞争力,让能力“有证可依”。

3.缤纷活动:为了丰富学员的业余生活,以各个课程的小班为单位,在辅导员的组织下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展现自己多才多艺的一面。

4.企业对接:为大学生提供精准优质的实习、见习和就业信息,为用人单位输送订单式人才。

5.“我们都是90后”俱乐部:为学员和会员提供一个能动资本养成的营养池,是学员和会员互动的天地。该自治部门完全由学员竞标、兼职、自治、志愿组成,属于学员市场化、商业化、社会化高度仿真性模拟公司,同时为学员提供一个“90后”创业就业精英的社交生态圈,帮助大学生在创业就业导师与职业老师的指导下迅速提高能动资本养成的速度和质量。

篇10: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制度的构建论文

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制度的构建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市场三方违规现象的归纳、分析,在规范性、公平性、广泛性等诚信制度体系的构建原则要求下,明晰了以枝方为就业中介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三方(毕业生、用人单位、校方)的责任和权力,规范了大学生就业市场;通过诚信监督机制,有效抑制就业市场中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促进大学生就业市场正常、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

在目前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违规现象,这些现象不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笔者在下文中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种种违规现象进行理性分析,构建现代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诚信制度体系,以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中违规现象分析

大学生就业市场中违规现象经常发生,缺乏诚信约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些违规现象主要体现在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

I.大学生违规由于近年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加之国企与民企的改制使下岗人员再就业导致高校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空前的激烈,使得一部分毕业生不能按时就业。同时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很多制度还不完善,就业市场在短期内还不规范,加上高校诚信教育的缺乏使得一部分毕业生诚实守信观念淡薄,想通过投机取巧的办法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致使违规现象频频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一女多嫁”。一些毕业生为确保就业的高“保险率”与“高收入”,同时与多家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协议,毕业时才挑出一个自己最满意的用人单位就业;(2)“名不符实”。在毕业生就业材料中,有的毕业生在自荐材料中把自己的某些能打动用人单位的方面写得淋漓尽致,缺点却一字不提。甚至使用假证书、假材料,导致用人单位无法真实全面地了解毕业生;(3)“瞒天过海”。有的学生毕业时拿不到学位证书、毕业证书,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却又没有主动向用人单位提出,此行为严重违背了就业市场的诚信原则。

2.用人单位违规由于就业市场的不完善性,使得现在用人单位在择人过程中也时有违约现象发生。主要表现在:(1)有的用人单位在宣传时多讲优势和长处,少讲或不讲劣势和不足,有的甚至许诺不切实际的优惠待遇,引导毕业生误签;(2)有的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协议时违规延长劳动合同约定试用期;(3)有的用人单位由于主管领导发生变动,单位用人政策随之变化。用人单位片面强调用人自主权,而普遍忽视了毕业生就业权利保障,扰乱了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转,也损害了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3.学校违规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有些学校为提高学校就业率,为毕业生大开方便之门,如推荐表的内容(毕业生基本情况、学习成绩、在校表现等)不能实事求是地反映真实情况,有些内容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使用人单位不能获取真实的信息。

以上三方的违规现象,在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存在,并且有蔓延的趋势。因此,有效控制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违规现象,促进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一个完善而有效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制度体系。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制度体系的构建

诚信应该分为法律诚信和道德诚信。道德上的诚信,是指作为道德准则的诚信;法律上的诚信,是指作为法律原则的诚信。道德诚信要求人们言语真实、恪守诺言、不欺诈。法律诚信作为一项法律原则,是指在法律上普遍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对于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诚信问题,一方面表现在对就业管理制度的遵守与执行,这些制度包括国家制定的、地方政府制定的以及各高校制定的。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就业过程中,就业市场三方言语的真实程度,即向他人发出的信息是否真实,同时,三方是否恪守诺言、履行义务。

基于以上理论,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制度体系的构建应该从两个层面来要求:一是从法律制度层面,通过制度来硬性规范就业市场。二是从道德层面来要求,通过软环境来约束就业市场。法律诚信和道德诚信具有不同的功能,不能互相替代,但是可以互补。要有效约束大学生就业市场三方的行为,解决违规现象的发生,我们既要依靠法律诚信也要依靠道德诚信,既要依靠法治也离不开德治。只有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三方的责、权、利,建立有效的诚信监督制度,才能促使大学生就业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制度构建的原则

1.规范性原则。所谓规范性是指大学生就

业市场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来规范就业市场行为。要使大学生就业市场能够正常有序地运行,必须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制定出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来规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权利和义务,双方应遵守的规则,保证用人单位自主选人,毕业生自主择业得以顺利进行。

2.公平性原则。要求供需双方选择条件要公开,如毕业生所要求从事的工作、自身的学习成绩、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素质和特长要公开;用人单位所需毕业生的专业、人数、条件以及用人单位的经营状况、效益情况要公开。同时还要求进入市场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应~视同仁、同等对待,要努力消除地区、行业界限,不搞歧视性政策,使市场参与者都能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3.广泛性原则。所谓广泛性是指制度的市场涵盖面广泛。毕业生就业市场诚信制度不仅要对大学毕业生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约束作用,而且对用人单位、学校同样也要具有制约、限制作用。

(二)建立就业诚信规范,明晰大学生就业市场三方的权利和义务

1.大学生应该拥有的权利有:(1)知情权:对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用人单位聘用条件、就业岗位、岗位待遇、就业合同条款的了解;(2)签订合同权:与用人单位签定合同的权利;(3)索取权:向校方索取本人与就业有关的资料如就业协议书、成绩单等。毕业生应尽的义务:(1)必须向用人单位提供真实的材料,诸如成绩单、就业协议书、各种荣誉证书、国家考试证书等;(2)必须只与一家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一旦签订就业协议必须严格履行协议内容;(3)对在签订协议与到用人单位报到这一时间发生的违背协议的事情,要及时通知用人单位或校方。 2.用人单位应该拥有的权利:(1)知情权:

首先,对校方在毕业生学习、教育、管理方面的基本了解;其次,对毕业生本人提供的资料、在校表现情况的全面了解;最后,对就业合同条款的了解;(2)签订合同权:与毕业生签定台同的权利;(3)索取权:向校方索取毕业生与就业有关的.资料如就业协议书、成绩单等。用人单位应尽的义务:(1)必须如实地反映该单位的基本情况,聘用条件、岗位待遇,不能过分地宣传单位情况,不许诺不能实现的条件;(2)签订就业协议后必须严格履行协议内容,不得随意更改协议内容或不执行;(3)在签订协议与到用人单位报到这一时间段发生的违背协议的事情,要及时通知毕业生或校方。

3.学校拥有的权利:(1)知情权:一方面。对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用人单位聘用条件、就业岗位、岗位待遇、就业合同条款的了解;另一方面,对毕业生所签情况、去向的了解。(2)监督权: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行为具有监督的权利,对违反就业法规、就业制度的行为进行追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教育;对用人单位不履行协议的行为,校方有督促用人单位履行协议的权利。校方应尽的义务:(1)服务的义务:一方面,必须为毕业生提供真实的就业材料;另一方面,必须如实向用人单位介绍毕业生在校情况,公正地做出评价。(2)监督的义务:对毕业生所提供的与校方有关的材料提供审核、鉴定。(3)协调的义务:当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发生争执时,校方具有协调的责任。

(三)建立就业法律制度,保证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育

要使大学生就业市场能够正常有序地运行,必须通过立法明晰用人单位、毕业生、校方各自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三方应遵守的规则,保障用人单位自主选人,毕业生自主择业得以顺利进行。通过立法明确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法律地位,明确合同的双方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而校方仅仅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中介。

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作为一种契约,一旦签订就具有法律约束力,如果解除就业协议,必须遵循一定的法规程序。

(四)建立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监督机制,促使诚信制度的有效实施

除依靠自律和制度规范外,要使大学生就业市场能够正常有序地运行,不仅需要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保证各方的利益,而且必须建立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诚信监督机制,发挥群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在全社会形成维护诚信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保证大学生就业市场正常发育。

1.建立仲裁公证制度,有效防止就业市场违规行为的发生。建立仲裁机构,仲裁和监督违约行为,对违约方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制裁措施,使大学生就业市场按照一定规范有秩序地运行,从而得以健康发展。

2.建立有效的道德监督机制,保证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道德监督,引导学生、聘用人员、校方自觉地进行自我监督,调整其在就业市场的行为。

3.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进行有效的监督。如国家教育部为了打击虚假毕业生文凭现象,特开通了《全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网上查询系统》,每年的大学毕业生的学历证书都将在网上公布,以供查询。学校还可将毕业生推荐材料在网上公布供用人单位查询。

总之,只要我们逐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组织管理与服务机构体系,加快就业市场法律制度的建设步伐,形成良好的毕业生就业政策环境;加强毕业生就业的社会道德环境建设,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监督,形成良好的职业社会评价导向,就能有效抑制毕业生就业违规现象的发生,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促使毕业生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

篇11:浅谈构建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到来,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人才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就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越发重要。文章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提出了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必要性。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探索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大学生就业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共同话题,由于各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社会就业环境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从总体素质上来说,大学毕业生应该是就业市场的优势群体,但随着高校从之后的连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学毕业生的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供求天平”发生了倾斜。而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毕业生就业是国家包下来的,大学毕业生一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根本不用为就业发愁,所以我国高校长期存在着“重招生,轻就业”的现象。面对新的形势,国家确立了“市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陆续成立了就业指导机构,机构的名称虽不同,但都在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就业意识和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由于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无论理论研究,还是政策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有待拓展、深化和提高。如何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的效能,依然是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何建构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与操作体系,是摆在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分析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开展较晚。由于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不久,大学生就业指导仍处于摸索时期,就业指导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的建立、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现代化及学生自身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纵观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单一。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形式为讲座和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讲座一般安排在毕业生求职前的一段时间,即每年的11月份左右,场数不多,其中内容精彩、指导意义大、影响力强的讲座较少。至于就业指导课的开设,也有纯课程化的倾向,不少学生反映就业指导课很闷,缺少互动性,联系实际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就业指导工作内容简单。当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内容多为就业形势的介绍、就业政策及规定的解释、就业信息服务、就业方法指导及求职技巧培训等,即使这些内容也多处于一般理论的、表面和肤浅的介绍和说明,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如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如何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等则或为隔靴搔痒,或为缺乏,甚至没有进行教育。

(三)就业指导工作观念缺失。目前我国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招生、轻就业”的现象,甚至认为就业是学生和学生家长的事,与学校关系不大。就业指导部门专门人才缺乏、经费不足、场地紧张,很多工作开展不起来。课程设置上忽视大学生专业技能和有效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的综合技能的培养,在创业教育上明显落后于一些欧美国家。我国许多高校是在大学四年级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没有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升到职业生涯设汁的高度来重视,没有树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前移并贯穿大学四年教育的始终。一些政府部门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认识也不够充分。

(四)就业指导工作队伍非专业。我国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是院系党政干部,更多的是辅导员在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毕业生就业工作,没有一支专门的、稳定的就业指导队伍。他们对就业指导212作缺乏应有的研究和把握,只是凭经验工作,凭热情办事。同时,就业指导工作往往是他们较有弹性的工作,其他事务性工作则更具钢性。他们不能抽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专门从事就业指导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很难将就业指导作为一个专业去发展。

(五)就业指导工作对象太窄。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的对象只局限于大四学生,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格局尚未形成。对于大四学生而言,大学阶段的学习已近结束,但社会给学生提供的就业机会、上岗条件及要求已明确摆在眼前,他们已没有在较大范围内自由选择的可能。许多毕业生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后悔自己在过去三年多的大学生活里没有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和目标,并为之奋斗。应该让非大四的学生尽早了解就业市场、走进就业市场,尽早知道毕业后的竞争环境和社会需要他们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尽早明白为了将来就业应该如何安排大学学习和生活。

(六)就业指导工作研究滞后。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已有十多年发展历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获得了快速发展,各高校编印了一些教材,也有一些研究论文发表,但相关的研究仍明显滞后于实际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对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缺乏应有的调查研究,就业指导政策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不强;对当代大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缺乏深人系统的研究,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对劳动力市场及新时期我国人才就业的特点缺乏理论研究,就业指导212作得不到系统的理论指导。

篇12:浅谈构建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论文

(一)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呈现买方市场的态势。劳动社会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显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人,比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559万人,比20增加64万,同比增幅为12.9%,要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许多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这些劳动力的低512资和吃苦耐劳等品质成为许多企业愿意接受他们的重要原因。有了这些低门槛迈入的竞争者,大学生就业压力越发的巨大。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树立普通劳动者的意识,就业不能一个模式,就业需要多元化。

(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许多大学毕业生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和评价,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比较普遍。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还比较欠缺,很少有人对自己做出详细的探查,明白自己的素质、特点、能力、兴趣和爱好,对工作方式以及工作环境的适应性,并依此做出对职业的选择和规划。有些大学生甚至还存在一些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如就业挫折承受力较差、竞争与进取精神不够、合作性和团队精神较差、独立性不高等问题。大学毕业生身上凝聚着巨大的人力资本,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但如果较大规模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高质量就业,甚至不能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将打击社会和家庭的人力资本热情,降低人们参加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对劳动力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是用人单位的需要。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相当部分的毕业生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就业观念上,仍然留恋大城市,追求铁饭碗,非国有单位不去,非国家干部不可,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有些毕业生重个人利益轻国家利益,择业时只盯着“大机关、大城市和富裕地区”,不愿到基层单位、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过分计较眼前的得失和待遇。许多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毕业生要求工作条件舒适,稍艰苦的工作不愿意做,只要出现条件更好的单位就立刻跳槽,缺少起码的工作责任感和社会公德,使单位受到较大的损失,以至不敢录用应届毕业生。许多用人单位呼吁学校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引导学生合理定位,强化普通劳动者意识。

篇13:浅谈构建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论文

(一)建立全过程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就业指导必须要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和人生规划之中。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教育、培养和积累,必须转变就业指导只是毕业年级事情的观念,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例如,在大一新生入学时,为大学生进行测评,开设职业生涯辅导课;二年级,帮助大学生认识职业,了解职业的要求,明确以后的求职方向;三年级,提供实习、社会实践和培训机会,并开设一些综合素质训练课程;四年级,开展求职择业技巧、技能指导,择业心理辅导等。当然,这仅仅是大学四年在内容上一个总体的大略的划分和各阶段的侧重。各阶段内容上的联系和交叉是肯定的。让学生一入学就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树立自己远大的理想和人生追求,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经过四年的学习和指导,使学生能够以较高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功底、广博的知识技能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

(二)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大学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有限,理解也不尽全面,在走向社会之际,极易出现诸如心理失衡、定位失当、期望值不切实际等情况。这就要求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必须给予充分关注,及时进行有计划、分层次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并且在指导的内容上力求做到完备周到。就业指导模式的改革要坚持就业导向,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要采取灵活多样、富有吸引力的指导形式,除了高校常用的讲座、授课等形式外,小组指导和个别指导非常重要。特别是改革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加强:在校期问社会实践的力度,抓住通过就业心理辅导培养大学生健康心态这一关键,重视就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把专业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不同侧面共同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三)建立队伍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随着我国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就业指导工作机构及其职能已从单纯地管理控制型向指导服务型转变,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不断拓展深化,这就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理念、文化素质、工作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地要求。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是很难适应指导大学生就业需要的。同时这支专门队伍要深入社会,深入用人单位,加强调查研究,保持与用人单位、人才市场的密切联系,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切合实际需要,针对性、前瞻性更强,不断提高就业工作的效果,提高就业率。现代高校就业指导必须做到就业指导机构专门化、指导人员职业化、指导工作社会化。成立以党政一把手任组长,主管学生和教学工作的党政副职领导任副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是必需的,同时也是不够的;还必须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把分散的、零碎的指导和服务,提升为完整的系统指导和服务;还必须有一支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只有这样就业指导才能科学地、规范地发展。

(四)建立网络信息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市际、省(自治区、直辖市)际,乃至国家间的毕业生信息系统建设,尽快建成全国性的人才信息网络体系以及用人单位需求信息资料库;以统一网站作为媒介,为雇佣双方提供信息服务,让毕业生通过网络,便利地查询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就业需求信息,提高信息获取效率与流通速度,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能高度“透明”地交流。同时,国家和省级政府部门应加强人才预测,委派专业人员在全国各地采集数据,分析各行各业的需求形势,定期发布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就业环境的预测。为高校教育教学、专业设置、招生及毕业生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及时对就业政策加以调整,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为毕业生创造公平、合理、鼓励竞争的就业环境。

结语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它既是一门学问,又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而该活动又不断地推动着理论的反思和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要从长远发展地高度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密切配合。近几年来,经教育部门、人事部门的推动和高校的努力,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理论研究、经验总结、方法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深入的同时,对就业指导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而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方法论之不足,则严重的制约着其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和水平的提高,这就迫切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积极探索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