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广播的发展路径论文

好大孙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好大孙”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新媒体时代高校广播的发展路径论文(共15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新媒体时代高校广播的发展路径论文

新媒体时代高校广播的发展路径论文

摘 要:校园广播是高校校园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今新媒体时代,校园广播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广播的硬件设施普遍较为落后、节目内容单一、缺乏互动等。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广播,应采取积极措施,找到发展路径,紧跟时代潮流,体现时代感与感召力,创造出自身风格与特色,维护校园主流媒体的地位。

关键词:高校广播;新媒体;发展路径

高校广播作为校园主流宣传舆论工具,长期以来,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活跃和繁荣校园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空前发展,高校师生获取信息的形式发生了很多变化,传统媒体――校园广播受到了新媒体的强烈冲击。同时,受众群体发生了极大变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90后迈入高校。因此,在当今新媒体时代,面对个性张扬、思想独立的大学生,高校广播如何走出制约自身发展的瓶颈,增强其主流媒体的地位,值得思考与探索。

一、高校广播的作用

校园广播是最早出现的校园媒体形式之一,是高校的舆论宣传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广播这一舆论工具逐渐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但是,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时的需要来看,高校广播具有收听的强制性和传播的广泛性等特点,在高校中发挥的作用是其它媒体不可替代的。在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日益丰富的今天,广播仍然是大学校园中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线,受到师生的欢迎。

1.高校广播具有舆论引导作用。高校正确引导舆论对于加强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关系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关系着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发展,校园媒体要担当起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重要责任。受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高校广播的听众群――90后大学生思想发生了新变化,他们有明显的独立意识。他们备受长辈宠爱,但依赖性又很强;他们是自信张扬的一代,但心理又比较脆弱;他们想要学习,但又不知如何学习。高校广播通过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以及学校的重要决策,从而引导校园舆论的方向,拓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途径。

2.高校广播具有传播信息的作用。校园广播是校园媒体中最早出现的媒介形式之一,是校园宣传的主阵地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校园广播具有针对性强、信息传播量大、传播速度快的优势,能够达到愉悦身心和增长见识的良好结合。校园广播是传递信息的纽带,情感沟通的驿站。除了及时准确地传达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学校的制度法规,还报道学校在科研、教学、社会服务及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因此,上至国家政策、学校举措下至学生活动、通知公告等,校园广播都能及时有效地传递出去。此外,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如当火灾或其他突发紧急事件发生时,能够优先插入报警信号,及时、准确、可靠地播放报警信号。

3.高校广播具有营造校园文化的作用。校园广播除了具备舆论引导、传递信息的功能外,还具备对师生进行文化熏陶、情操陶冶、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的功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就在于营造一种良好的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积极地影响、熏陶、启迪师生员工对人生真谛的追求、对未来事业的向往[1]。高校广播通过办好广播节目来实现它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贡献,为学校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

二、高校广播的现状分析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崛起与膨胀,校园广播呈现边缘化倾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网络,这也就导致他们接触传统媒体的时间减少了许多,广播受众越来越少,校园广播面临着诸多困境。

1.广播的硬件设施普遍较为落后。硬件设施是高校广播台传播和建设发展的前提条件,广播铺设覆盖的密度和广度从根本上影响到节目的传播。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广播系统都使用了十几年,设备陈旧、功能落后,另外,由于线路老化或校区扩建等原因,校园一些地方听不到广播,成为“盲区”。绝大多数高校的广播系统都需要更新、改造、升级。然而,资金投入的不足和校园广播作为主流媒体作用的弱化使得校园广播系统的建设较为滞后。

2.广播的节目内容单一、缺乏互动。高校校园广播的节目缺少吸引力,目前高校校园播音人员仅仅是充当校园新闻和社会新闻的播报员,把新闻播报作为工作的主要部分。而在当前网络化的背景下,很多大学生通过网络知晓信息,校园广播所提供的信息量和更新速度远远无法与网络等新媒体相比。广播节目类型大致包括时事新闻、校园新闻、文学、体育、音乐等,节目的素材大多来源于网络与报纸,播音员主要是以朗读的形式进行传播,这些节目也略显单一,节目内容不够丰富多彩,没有紧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基层,没有了解学生真正需要收听什么类型的节目,而且缺少互动性。因而导致广播日日都播,但听众却寥寥无几。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广播的发展路径

“规范性的媒介战略管理应在战略分析之前首先要确定媒介使命。”[2]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广播作为校园主流媒体的作用受到冲击,但广播仍然具有一些其他校园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时效性强,收听随意性好,尽展听觉魅力,给予无限想象空间。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广播,应紧跟时代潮流,充分体现时代感与感召力,创造出自身的风格与特色。

1.改善硬件设备,保障广播质量。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对广播覆盖面的需求也不断扩大,而高校原有的广播设备已远远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因而更新广播硬件设备应提上议事日程。高校要充分认识校园广播的重要性,加大资金投入,对原有的广播系统进行更新换代、改造升级,跟上当今数字化进程的步伐,使校园广播更好地为师生服务打下基础。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校园广播系统已经经历了单分区系统、手动控制多分区系统,再到目前最先进的微机控制全自动多分区系统等几个发展阶段。全自动多分区系统可以分别控制播放的区域,如操场、教室、宿舍等,对不同区域在不同时间播放不同节目,全自动控制器可以自动控制分区的切换,无需人工去控制,正逐渐成为校园广播系统的首选。高校要舍得在硬件上投入,通过实现广播设备的现代化改造,增强校园广播的竞争力。

2.依托互联网,打造网络广播。传播媒介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给旧媒介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但从来没有一种新媒介可以将旧媒介完全取代。“在经历了发展的低谷后,旧媒介必然会奋起直追――在充分张扬自身原有优势的同时,不断从新媒介中吸纳新的技术和理念,调整变革,谋求在新时代的生存和进步。[3]”新闻传媒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关键则是“如何发展”。高校广播要走与网络捆绑发展的路径,在与网络的结合中获得一种整合传播效应。校园广播要依托互联网,打造网络广播。所谓网络广播,又称虚拟空间广播(Cybercasting),是以网络为传播媒介,以广播有声节目为传播内容,同时辅助以文字、图片等介质,以网络族群为受众,具有更强的随意性、更高的互动性等特点的有声节目资料库[4]。相比传统手段的广播,网络广播具有其特有的优势:可复制性、可保存性,广播节目不再稍纵即逝、耳过不留,听众可以通过网络随意下载节目或多次点击收听,而且便于节目的保存和回顾,有利于提高节目质量;可选择性,听众不必遵循传统广播现行被动的接受方式,可以自主选择在合适的时间收听自己喜爱的节目;互动性,在网络上可以设置一些板块和栏目,通过留言板、论坛等多种方式与听众进行互动交流,听取受众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3.与时俱进、贴近师生,打造杂志化栏目。随着传媒竞争的加剧,媒介融合已成为有效的竞争手段,媒介间互相借鉴、互相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放在媒介融合共存的背景下,广播除了利用网络推出网络电台外,还要在节目内容上下功夫,借鉴报纸和杂志的形式,在故事性、深度报道等方面作文章,从最大限度上满足读者的最大需求。

广播要借鉴报纸的有效探索,打造杂志化栏目,即在栏目的编辑与组稿中,以栏目化、成组化、系列化、专刊化等方式进行播放。原本分散的信息在经过编辑的综合、归纳、整理,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和精细包装,变成有效的、具有吸引力的信息,拓展了新闻的广度和深度。校园广播专题栏目要遵循“三贴近”原则,大力报道学校改革发展的新举措、新动向,及时反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校企合作的新进展、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情况;深入挖掘校园里的优秀典型,及时进行宣传报道,可以插入采访的录音报道,增加栏目的现场感;有针对性地策划一些师生关心的热点、焦点话题,使广播更有生机和活力。

4.加强队伍建设,广播人员实施采编播一体化。要办好高校广播,就必须建设一支以学生播音人员为主体的高校广播从业队伍,精干的工作队伍是高校广播科学规范、创新优化的有力保障。如何培养一支适应当今传媒发展生态的广播工作队伍,高校广播要借鉴市场机制下电台的运作方式,培养一批集采、编、播于一身的广播从业人员。首先,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明确其主管部门,安排专门的指导老师在栏目设置上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广播台的工作提供一个稳定的框架空间,健全广播台的日常管理制度,完善对学生的奖惩制度,保障广播台的规范科学管理;其次,要加强对广播人员的培训,高校广播人员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在形成阶段,因此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培训,让他们自觉加强学习,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思想境界。在加强政治素养的同时,还要提高广播人员的专业素质。“请进来,走出去”,经常邀请专业人士为广播人员进行培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专业领域,提高其播音水平,加强与外界媒体的交流,吸纳专业电台的成功经验,学习他们节目的制作方式,努力培养“全能型”广播人员。

参考文献:

[1] 马晓静.发挥高校广播优势构建和谐大学校园[J].河南教育,(8).

[2] 邵培仁,陈兵.媒介战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3] 张彩.世界广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4] 李德龙,杨华.高校校园广播与网络结合的现状、瓶颈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5).

[5] 鞠晓英.加强高校广播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5).

篇2:谈新媒体时代广播技术的发展论文

谈新媒体时代广播技术的发展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广播 互联网 数字化 卫星技术

论文摘要:文章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竞争,阐述了广播技术发展的当前形势和发展趋势,介绍了开展网络广播技术的优势。结合大连人民广播电台的数字化、网络化系统建设,进一步阐述广播技术要紧跟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潮流,用科学发展的观念开展广播事业。

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媒体时代。计算机技术、数字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广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传统的广播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新媒体的激烈竞争和挑战。正确分析形势,以科学的态度认真研究、总结广播的特点与规律,发挥广播优势,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各种有益的探索,对于推进广播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互联网发展迅速,截至底:我国网民数量达2。98亿,普及率22。6%,首次超过全球平均水平(21。1%)。城镇和农村电脑拥有量为每百户62。6台和3。6台(分别是9。7台和0。5台)。宽带网民达2。7亿,占总网民数的90。6%。手机网民达到1。176亿,较增长了133%。特别是3G网络的应用,使手机流媒体传输技术产生极大的飞跃,流畅地无线上网已不再是奢望。

信息传播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就迫使传统广播必须面对数字多媒体的挑战。网络上文字、声音和视频的获取已非常容易,而传统广播受频率资源和发射功率的限制使听众受到一定范围的影响,因此广播也必须开阔视野,基于互联网发展网络广播,使受众全球化。所谓网络广播,就是以Internet网为传播平台提供音频和视频服务的网络媒体,是传统广播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会使网络(视频)广播的听众越来越多。网络广播具有许多特有的优势:

一、随着各种终端接收设备的普及,受众参与广播的活动也将增强。“互动性”的加强改变了传统的被动性听广播,使听众可主动与传播者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网络人们还可以随时自由选择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具有自由的选择权,在保存、查询、历史回顾等方面发生飞跃性的变化。

二、不再受传统广播覆盖面的局限,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借助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平台,哪里有互联网,哪里就能收听广播,使广播覆盖全球。

三、通过相应的技术发展建设,可方便地实现视频广播,充分发挥广播的信息量大,传播快捷迅速的特点。视频广播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收听广播的方式,广播也可以“收看”了。

我台紧跟新媒体时代先进技术的发展潮流,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于20年初对我台播出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将信息时代的三大前沿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卫星技术应用于广播,使广播得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广为传播”。此次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包含三大部分:

一、建设一套全新的数字化播出控制系统。播出控制系统是以专业的数字化调音台、音频矩阵、专业设备与网络化路由器、数字音频接口设备等为核心,分别组成播出信号传输通道,互为备份。系统采用国内外先进、成熟的广播技术,以保证系统在广播节目制作、播出和监控等方面与当今数字音频技术、广播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潮流同步。同时充分考虑今后广播台网建设和发展的技术、业务需求,如开展数字音频广播、数据广播、网络广播、视频播出等新媒体业务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系统包括以下子系统:大屏幕视频监控系统;设备监控、报警、日志系统;慢录系统;监听系统;信号路由控制系统;辅助管理系统;同步系统;网络系统;时钟系统。

二、建立一个集广播电台生产、运营和管理等综合业务为一体,适应现代广播的网络化平台。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等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广播数字技术。通过上述技术,将广播电台各功能网安全有效的互联起来,形成全台统一广播台网,以满足信息化、现代化、多元化广播电台的发展需要。我台已建成了广播制播网,播控传输网,综合业务网三个功能网。新系统采用扩展性共享性好、集中管理度和网络带宽利用率高的“星形网络结构”为主体的网络结构。根据业务种类、网络规模、安全级别等方面的要求不同,实现内/外网、各功能网之间的安全互联和信息共享。

三、设计构建数字化音、视频卫星转播车系统。该系统由大小两步转播车、车载广播制播设备、车载卫星系统、地面卫星系统、应急发电系统、辅助控制系统组成。转播车基于卫星传输技术,搭建起一套移动的数字音、视频演播系统。日前该系统完成了设备调试工作,功能完善,达到设计要求。这套卫星转播车系统在国内尚属首例。该转播车除了配备完整的音、视频广播播出设备,车辆本身经过改造,可搭建一套小型演播舞台系统,适合各种转播、直播活动。

我台数字化、网络化播控系统的建成,将使大连广播在技术革新和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同时我台正在建设网络广播播出系统和视频广播系统,紧跟新技术发展的步伐,顺应时代潮流。

虽然各种新媒体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但是广播在信息传播方面快捷迅速、信息量大的独特优势仍然能够有效发挥,不同的媒体要基于不同的社会需要相互依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作为广播工作者,关键是我们应该在众多媒体竞争中,认真研究广播特点,找准广播定位,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用科学发展的观念开展广播事业。

篇3:新媒体时代有线电视媒体的发展论文

1有线电视媒体发展现状

1.1业务方向单一,强调接收

有线电视媒体虽然具有更广泛、更迅速、更深刻的传播效果,是面对大众权利所设置的一种平台,但与互联网相比就缺少了交互性和生动性。有线电视媒体正是为了赋予广大人民群众的观看权利,实现其大众化,不得不在业务方向上单一,重点强调观众单方面接收。所以在新媒体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人们通过网络可以最大化实现互动性和人权性,新媒体通过视、听、说、看等多个方面方便人类生活和工作,所以人们在生活中更多的选择新媒体而逐渐淡忘了有线电视媒体。

1.2有线电视媒体技术上存在一定问题

有线电视媒体在传播技术上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在观看有线电视时会出现重影、雨刷效应等问题,清晰度不高,或者有时候会显示无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观看电视的心情。还有就是有线电视的可观看频道也是有限的,针对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需求,但是有线电视只是满足广大客户的观看需求。而新媒体网络则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不同需求可以搜索到他们想要的,更加直接方便满足人类需求。所以有线电视媒体在这些方面还需要做出相关改进。有线电视媒体是通过光缆来传送信息数据的,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就需要人为进行维护和修复,使用的有线电视媒体客户越多,所需要的维修费就越高,成本有所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客户使用有线电视媒体的费用。所以设置合理的使用价格也是必要的。

1.3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滞后

有线电视在农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农村发展意识不强、资金不足、技术较为落后、管理制度上存在一定问题,使得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比较滞后。农村对于有线电视的发展意识并不强,没有将有线电视发展传播到周围其他居住地中,使得其他农民观看不到有线电视。还有就是农村发展较城市落后,资金不足,并且专业技术也比较落后,无法做好媒体在农村的普及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有线电视的发展。在管理制度上也存在一定问题,有些村里领导疏于对有线电视使用户的档案记录,给线路维修工作带来了不便。

2根据现状实施改革措施,促进有线电视产业发展

2.1追求业务多元化增长战略

有关单位可以在有线电视媒体的传播速度快、永久连接的前提下,追求业务多元化增长战略,提高它的综合信息服务能力。首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仔细的市场调查,采集大量数据,根据客户需求做好网络升级的计划,估计未来的发展状况,使风险分担,然后适当进行网络升级,改进有线电视系统,增加有线电视的互动性和生动性,从图、声、观、触等方面进行改进,使得电视上网更有魅力。

2.2有效改进有线电视媒体传播技术

在有线电视媒体的建设技术上有效进行改进,找出雨刷效应、重影、干扰频率等出现的'原因并且加以改进,提高电视的观看清晰度,让更多的人看的舒心,不会因为电视画面质量而影响客户的喜爱。在这个方面来促进有线电视媒体的发展。同时在传播成本上也可以适当进行改革创新,针对不同的客户给予不同的需求。比如一些有线电视公司提供按次收费的频道,用户可以收看特定的电影直播节目体育节目等。另外附加费用可以预定单次收看时间。有些公司开始提供视频点播服务,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想看的内容定制节目,例如最近的电影,音乐会,体育节目重放电视节目和专题节目,随时可以收看想看的内容。[2]部分点播节目的收费与在录像带租借店出租一套电影相若,而有些则是免费。通过这些手段来促进有线电视媒体的发展,使得它能够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下屹立不倒,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

2.3促进农村有线电视媒体的使用

针对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有关单位可以派遣较多的专业人员去农村进行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有线电视媒体发展滞后的问题。比如可以提高农民发展意识,做好有线电视媒体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有线电视的存在。全面调动起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过去懒散拖沓的工作作风,强化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工作理念;加快人才培养,人才对于广播电视事业的生存、发展、繁荣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适当增加专业人员和公司资金来进行有线电视的设置安装工作和维修工作,做好全面的档案记录,方便员工进行电路维修,最终促进有线电视媒体在农村的发展和普及。

3结语

综上所述,有线电视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在新媒体时代中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为了不被人类所淡忘和淘汰,有关企业应该不断改进有线电视媒体的建设传播技术,首先保证有线电视媒体的传播质量,得到广大客户的信赖,同时追求业务多元化增长战略,进行网络升级,增加它与客户的互动性和生动性,为了更多的吸引顾客眼球。而且也要加快有线电视媒体在农村的发展步伐,根据山地农村现状做出相关改进,提高企业专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一切为了有线电视媒体的发展。随着全社会对信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有线电视媒体所创造的产值是巨大的,而数字技术在有线电视中的推广作应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将为电子工业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市场。相信有线电视业这个巨大的市场将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熊波.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

[2]程轩.有线电视网络的改建和升级[J].广播电视信息,(02).

篇4:新媒体时代环境设计发展分析论文

新媒体时代环境设计发展分析论文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环境设计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设计领域及方向出现。不断发展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推动环境设计发展,使设计的工作效率和表现效果得到极大提高。环境设计离不开新媒体,新媒体下的新环境设计,主要有网络游戏环境设计、虚拟展示环境设计。新媒体时代要做好环境设计,既要重视设计思维,又要摆脱环境设计的旧思维和传统模式的束缚。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设计;设计思维;发展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应运而生,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方便。那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是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核心,以互联网络为基础[1],以新技术为依托产生的各种媒体形态,如互联网、互动触摸媒介、手机平台等。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居住环境,随着建筑的发展有了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装饰设计,经过长期的演变,这几种设计目前被专业人士称为环境设计。人类生活环境大多需要经过设计或改造,因而作为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环境设计方兴未艾。但在新媒体时代下,有些人士认为环境设计不应该只是传统的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或者建筑装饰设计、园林设计等等,环境设计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又有新的设计领域方向。

一、新媒体对环境设计的作用

(一)新媒体时代的环境设计技术

过去环境设计主要是手工绘图表达设计意图,而新媒体时代计算机技术与电脑设计软件日新月异。目前,在环境设计中,新媒体软件广泛应用于环境设计,如:AutoCAD用于绘制施工图;3DStudioMax和SketchUp用于立体效果图和动画制作;VRay用于渲染;Photoshop用于环境设计后期效果图处理;Illustrator与InDesign用于环境设计文件排版;Premiere用于环境设计动画漫游视频编辑。当然,新媒体时代还有其他不少可用于环境设计的计算机软件。当这些软件已经被设计人员使用熟练时,新的更好的软件又出来了,如实时3D可视化软件Lumion又用于环境设计渲染了。它能传递现场演示,制作的电影与静帧作品效果更逼真。还有许多软件操作简单,也可全景渲染。不断发展创新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推动环境设计新发展,使设计的工作效率和表现效果得到极大提高。

(二)环境设计离不开新媒体

现在,环境设计方案通过网络上传给客户或展示给大众看,使设计人员能获得更多好的意见并参与互动,从而使设计方案更好更完善。这已是一种普遍采用的方法,使设计方和需求方的沟通和定稿轻松便捷:设计方可以很方便地在互联网上寻找设计资料,借鉴优秀设计方案等;设计方将设计好的方案通过手机平台,用QQ或微信就可以立即传给需求方,双方可以随时讨论或者拍板定案,当然,也可以用互联网的其他形式和途径交流讨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环境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先进的手段和方式,如今的环境设计可以说很难离开新媒体的技术和传播,新媒体对环境设计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二、新媒体背景下的新环境设计

(一)虚拟环境设计的产生

本来用计算机进行的环境设计都可称为虚拟环境设计,但是目前的虚拟环境设计,主要是指设计方案不会用于实体施工的设计。进入21世纪,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使新媒体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思路,环境设计也随之有了虚拟的设计。虚拟环境设计有别于传统意义的环境设计,但是它的设计基础源自传统环境设计,是在新媒体技术和传播下产生的新设计领域。

(二)网络游戏环境设计

自从互联网产生后,网络游戏越来越受到青年人的追捧和喜爱,网络游戏让开发商和营运商赚得盆满钵溢,成为一个重要的行业。网络游戏除人物、动物、植物外,还融入各种建筑、室内场景、道具,以及音响效果,实际上已经是新媒体下的又一种环境设计。传统的环境设计无论是室外建筑景观设计,还是室内设计的风格都会涉及到罗马风、哥特式、巴洛克、洛可可、地中海式、田园式、简欧、现代简约、现代混搭、中国古典式、新中式等等,还有不同国家民族的其他风格[2]。而这些风格毫无疑问也会在不同的游戏环境设计中出现,因此可以说网络游戏是新媒体下发展的网络游戏环境设计。

(三)虚拟展示环境设计

展示设计传统上属于环境设计中室内设计的一个分支,有些展示设计也包含有室外景观设计。展示设计设计性和前卫性比其他专业更强,如新媒体下的数字展示设计互动性、综合性,以及强烈的现场感,让信息时代的人们更加喜欢其阅读方式。例如:上海世博会许多展馆除有实体的建筑景观存在外,展馆内部有虚拟展示环境设计;俄罗斯馆内有大投影屏幕播放神秘的太空宇宙,让参观的人看到俄罗斯的高科技,就像身临其境一样。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虚拟数字展示设计是现代展示环境设计的发展方向,往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新媒体展示环境设计打破了传统展览的固定与静态的模式,交互空间形成多层次与全方位的特点,而且还能使活动和事件变得多样化[3]。

三、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环境设计

(一)重视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就是如何将构想合理巧妙地表现或者展现出来,当然,设计思维也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新媒体时代的环境设计思维对设计很重要。新媒体时代的环境设计思维,主要是使设计创造价值并解决设计中的矛盾问题,使设计让更多人认可,让人们获得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获得愉悦的心情[4]。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可以说是一种原创性思维,不管设计任何东西,与过去不相同就属于创造。设计思维解决的问题其实是创造过去没有的.东西,即解决前人不敢想和不能解决的问题[5]。设计的过程既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设计的过程,这个过程集思考与创造一体[6]。因此,创造性思维在新媒体时代的环境设计中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从内容到形式的相互转变的思维过程。设计思维是创新的预见,能创造新形式。设计思维要创造新的形式,主要是解决以前没有处理的问题,所以,设计思维是思考与创造的过程,独创性在环境设计思维中最为重要。

(二)摆脱环境设计的旧思维和传统模式的束缚

新媒体时代的环境设计要真正做到解决问题,就不能用过去旧的环境设计思维去解决设计中的矛盾。设计师要学习掌握设计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成果,还要学习其他设计学科的理论知识,从生物学、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新材料、新计算机技术等角度思考问题。如有些学校的环境设计教育,部分教师一直认为学好传统基础就可以了,如基础手绘、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概论等,再配以AutoCAD制图、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展示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等课程就是环境设计所学内容。这种旧思维不注重对设计思维的训练,即没有综合联想创意思维的训练,因循守旧,简单地将环境设计停留在传统室内设计的层面上。不会电脑软件设计,懂点室内设计史理论就认为自己会环境设计。因此,他们不关心新材料、新理念。用这种思想去教学生,对学生的环境设计理念与能力发展极为不利。环境设计应该体现科学合理的设计程序,设计与教学中应当以案例教学开展陈述和讨论,这是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可以提高学生或设计师设计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新时期应用与时俱进的观念去看待环境设计,不能被传统模式完全束缚。

(三)环境景观设计的文化传承

新媒体下的环境设计,不管是旅游景区、公园、商场、酒店、博物馆、居室内部等环境设计,还是虚拟展示设计、网络游戏场景等环境设计,要设计好必然都会涉及到文化。传统环境设计中的文化有许多仍然合理有效,如旅游景区入口处设计采用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更有诗情画意,也更符合大众的审美情结。风景旅游区的规划设计,必定会有入口、卫生间、停车场、公共坐椅、道路指示标牌等,如果完全以超前的现代前卫风格设计,没有传统文化内涵,那大众能接受的必然不多。打个比方说,地震后的九寨沟需要重建,如果把景区的建筑、道路铺地、导示牌等环境设计成美国某个当代风景旅游区的前卫风格,就失去了其传统地域文化。因此,吸收传统环境设计的文化精华,既能使传统环境设计中的文化得到传承,也能使现代新媒体的环境设计不至于怪异。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下的环境设计与传统环境设计相比较,确实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主要产生了虚拟网络游戏环境设计、虚拟数字展示环境设计,也可以说是环境景观设计。此外,还有手机界面设计、互联网网页界面设计以及其他数字电子产品界面设计等,这些都属于新的环境设计。由此而见,新媒体时代环境设计有了新的变化。高科技使新媒体语境快速发展,从今天的穿戴设备到APP应用程序等新兴媒体的兴起,新媒体语境改变了环境设计的形式和方法,信息的视觉化使设计手段更加多元化[7]。在新媒体语境下,设计师要集合许多因素,整合设计思维,既要采用现代技术,也要传承环境设计中的优秀文化,进行新媒体语境下的环境设计,方能有出色的设计,使环境设计始终走在时代的前端。

参考文献:

[1]方晓辉.新媒体时代的艺术设计[J].文艺评论,,(03):91.[2][美]约翰派尔.世界室内设计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1.

[3]郭晓燕,高锐涛,汪隽.新媒体展示设计中的交互设计方法探索[J].包装工程,,(08):167.

[4]张文瑞.新媒体环境下非专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模块教学探索[J].中国报业,2016,(12):96.

[5]曹治.新媒体时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12):96.

[6]麦克巴特尔梅,庄佳栋.风景园林中的设计思维[J].中国园林,2015,(02):64.

[7]吴曼.论环境艺术与传播学的关系[J].新闻战线,2016,(07):33.

篇5:论广播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与创新论文

论广播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与创新论文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新媒体的时代已经到来。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该如何应对,是坐以待毙、不进反退,还是应对挑战、取长补短,这是所有媒体从业者特别是广播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分析当今新媒体和广播媒体各自的优势与不足,阐述了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媒体时代,传统广播媒体发展及创新的方式。

关键词:广播; 新媒体; 创新

1 新媒体简介

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运用现代新技术体系为支撑,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具有互动传播等特点。1967年,新媒体的概念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一点对多点”传播,新媒体是一种“多点对多点”的全新传播方式。依托于最新的数字信息技术,目前正在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并使用。面对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仿佛进入了一个瓶颈,特别是广播,在受到电视、网络的冲击之后,面临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境遇。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如何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从而发展创新,这也是留给广播工作者的一个新课题。

2 新媒体在传统广播中的具体应用

2.1 当今新媒体的优势所在

新媒体最大的特点是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跨越了信息间的鸿沟,他的出现消除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便边界,使得传播更加顺畅、开阔。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1)快速迅捷:新媒体传播渠道使得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人人都可以是第一现场的目击者、经历者、发布者。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可以24小时无限制的进行节目采编、制作、发布、传播。(2)形式多样:新媒体所涵盖的种类众多,包括网络电视、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手机媒体等。(3)交互性强:这是新媒体区别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点之一。充分满足了这一时代受众的互动需求,人人可以上传音视频、发布图文,并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反馈。(4)个性突出:由于技术的原因,传统媒体往往是大众化的,并无细致的个性化分类。而新媒体可以做到个性化的定制,充分面对个人。(5)可选性强、易保存等。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新媒体的优势将愈发体现,这是新媒体区别与传统媒体甚至是优于传统媒体的所在。当然,任何一种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新媒体的劣势也是存在的。在下文中会结合传统广播媒体的特点加以分析。

2.2 广播媒体的当前的优势与劣势

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一定范围播送声音、图像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从传播信号看,只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简称广播;同时播送图像和声音的,称为电视广播,简称电视。本文所提及的广播媒体特指“声音广播”。一般来讲,人们对于广播优势的列举主要包括:受众广泛、传播迅速、功能多样、感染力强等;劣势一般包括:转瞬即逝、顺序收听、不可保存、受语言限制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广播的特点已经不能这样概括。比如受众广泛、传播迅速、功能多样这几个特点,新媒体同样具备这些优势甚至更胜一筹。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自媒体盛行、传播高效的时代,广播的特点已逐渐被重新定义。与新媒体相比,广播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同时这也是广播不断发展所必须坚守的优势。(1)伴随性收听:在信息量巨大的今天,受众对于信息获取方式的选择越发多样,同时传播媒介的角色也更加趋于“附属”。受众不愿单一针对某一媒体投入全部精力,而是更多地选择伴随性接受,比如:开车的同时收听广播、上网的同时看电视、听音乐的同时看书、玩游戏的同时听广播或音乐等等。这使得广播的“伴随性收听”优势得以最大发挥。

2.3 信息提炼与升华

新媒体的出现使每个人都成了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博客、微博、SNS等等,形成了浩大的信息海洋,这其中更多的是毫无意义的无用信息,信息垃圾由此产生并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更多的时候,这些信息并不是我们主动去获得的,每当打开电脑或手机,铺天盖地的广告挂满了网页,我们观看太多的微博、网络视频却一无所获。这些信息垃圾严重占用了我们的时间、干扰了我们的思维。而传统的广播媒体对于信息的提炼有着丰富的经验,专业性频率、频道的设置,资深编辑、记者及制作团队的深度挖掘与报道大大避免了广播中信息垃圾的产生。

2.4 虚假信息的规避

新媒体独特的“网状--链式”传播方式迎合了当今受众的接受习惯,充分满足了大众的“猎奇”心理。在互联网和手机的发展中,为吸引眼球、获取点击率,虚假信息应运而生,同时有着媚俗化的趋势,正可谓谣言惑众。而广播媒体作为主流媒体,对于舆论的正确引导以及客观反映事实真相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也一直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5 固定受众

与新媒体不同,广播作为有着百年历史的传统媒体,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国广播70年发展至今,在不同的年代都能够积累起一大批固定的、稳定的收听群体,比如司机、学生、军人等等,这是广播这一传统媒体稳固的阵地。

2.6 特定的传播方式艺术形式造就不可取代的感染力

广播自出现以来就一直拥有一大优势----感染力强。这是其特有的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势以及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艺术气质所造就的,包括“广播特写”、“广播剧”等等,这些与广播媒体依托并存的表现方式是当今新媒体独立提供的内容所无法挪用甚至取代的。

2.7 广播媒体对新媒体的优势应用

新媒体出现时间较短,虽然占据了技术上的优势,但还无“强势”可言。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而言,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与“威胁”,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才是上策。随着数字广播、网络微电台的推出,传统媒体的“反击战”似乎已经打响。经过上述分析,广播对新媒体技术的'“取长”应从以下几点入手。(1)多样化终端。终端多样化是新媒体的一大特点,台式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都已成为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有力载体。但这并不是新媒体独有的载体,传统广播媒体可对其加以利用,通过网络传输、手机制造商的信号接收装置的植入、研发单独或多用的媒体终端等方式可以扩大广播的传播范围,增加受众的选择方式。(2)全新“采、编、制作”技术应用:充分利用包括平板电脑、手机、无线网卡、网络热点等载体,完成采录、文编、传输、制作、发布等工作,大幅提高广播节目内容制播效率。(3)个性化分类的采用。细化广播节目的分类,根据人性化、个性化的关键词进行分类、检索,实现交互式传播。根据所需,为受众选择性推送,规避“信息垃圾”。(4)互动平台的引用。在广播媒体传播的同时,对微博、SNS、网络通讯、手机通讯工具加以利用,实现同步互动。(5)覆盖与落地。在对新媒体手段加以应用的同时,稳固广播的传统传播方式,在保持内容优势的同时,加大覆盖推广及落地实施,稳固现有“阵地”。

3 综述

新媒体的到来是技术发展的大势所趋,其突然的到来对于传统媒体或多或少是一种冲击。作为本已处于不占的广播媒体而言,新媒体的出现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面对全新的制作与传播方式,广播媒体不可坐以待毙、不进反退,而是应该对新的方式与技术加以利用、取长补短,这是所有媒体从业者特别是广播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浪潮中,作为先进文化的传统传播载体,广播定会在不久的将来更好的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吸纳新的技术优势与传播理念,开拓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

篇6:新媒体时代高校音乐教学的论文

关于新媒体时代高校音乐教学的论文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音乐教学的特征

我国大力发展艺术事业,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高校音乐教学成为教育体系中最具独特性与最具时代性的重点课程。此外,在新闻传媒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高校音乐教学所承担的文化责任与社会责任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所呈现出的基本特点已经成为了最具时代性的重要标志。

1.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师生互动更加频繁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最为重要的主体,两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促进高校音乐教学的关键内容。众所周知,音乐自身所具备的独特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师生之间的互动产生一种能动效应,对整个音乐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闻传媒时代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工具、教学方法,均具备时代性与传媒性。学生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在新闻传媒的指引下能够积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各种新闻节目接收信息。此外,新闻传媒所具备的互动性,可以实现音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资源互动,其各类新闻传播载体能够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供平台,实现音乐教学中的音乐鉴赏、音乐制作以及音乐理解。

2.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育途径更加宽广

音乐教学中音乐本身是一种具备内涵的产物,从艺术的角度而言,音乐是一种高雅艺术与传统艺术结合的新形式,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由于牵扯到众多音乐内容与音乐理论,其难度性非常大。在新闻传媒时代中,音乐的表现形式得到扩大,并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模式。由于音乐教学涉及西方教育与国内教育,很多学生会对其理解难度增大。但是新闻传媒下,音乐教学的表现形式会与新闻传媒相联系,在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新闻传媒平台中,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能够实现音乐、文字、视频的结合,促使音乐更加具备感染力与传媒性。除此之外,新闻传媒也扩宽了音乐教学的途径,能够让师生在以微博、微信为主导的`传播载体中对音乐进行学习,这不仅可以促进音乐教学的发展,并且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世界级的音乐盛宴。

3.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在新闻传媒时代,各种新闻载体的出现造就了音乐教育的传媒化,其中最主要的表现特征为教学方式。在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仅仅是音乐鉴赏、音乐模仿,这种情况下不仅学生的参与感得到减少,并且无法带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音乐教学逐渐沦为形式课程。但是在新闻传媒时代下,各种传播载体以及传播平台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现象。教师不再亲自演奏或者表演乐器,并且能够将国际级别的原生态音乐展现在学生面前。此外,音乐教师将优秀的音乐表演节目进行下载,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以及音乐素养,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音乐兴趣进行学习。这种情况下,音乐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仅仅进行指导与解析便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音乐教学存在的缺陷

1.高校音乐教学改革投入资金过少

新媒体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的各种媒介产物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新时期音乐教学的基本要求,并且能够进一步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由于新媒体属于新兴事物,部分院校对其基本性质不甚了解,无法将新媒体对音乐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力进行评估。一般高校所投入的建设资金过少,并没有建立相应的新媒体音乐课堂,建设新媒体音乐教学机制。除此之外,部分高校认为新媒体仅仅是一种信息传播工具,无法带动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所以对新媒体与音乐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重视。

2.高校音乐教师缺乏对新媒体的认识

音乐教师是音乐教学的关键人物,在音乐教学中起到辅导、指引的重要作用。在新媒体时代,音乐教师只有与时俱进,真正了解新闻传媒的重要性,才能将其与音乐教学进行融合。但是,笔者根据调查研究,很多高校音乐教师并不看好新媒体,认为新媒体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对音乐教学不会产生影响。年龄较大、执教年限较长的老教师对新媒体的使用并不熟悉,在音乐课堂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这种发展现状下,我国高校音乐教学并没有与时代共舞,没有真正踏入时代步伐之中。

三、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路径

音乐教学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教育体系的创新,对提升素质教育的质量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下,我国高校音乐教学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在与自身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同时,从多角度、多方面对音乐教学的改革路径进行优化与探究,只有如此,才能创新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1.加大资金投入

我国高校音乐教学在新媒体时代中缺乏资金投入,高校领导人员并没有对新媒体的重要性有所认知,针对这种现象,高校领导部分需进一步加强对新媒体的了解,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加大媒体建设资金的投入,建设高校音乐媒体教室,将音乐教学与新媒体进行结合。此外,高校还需要建立音乐教学传媒发展机制,将新媒体真正融入到高校音乐教学之中,促使音乐教学在新媒体的指引下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理念,真正形成媒体时代的音乐媒介化发展。当然,只有将音乐教育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发展,才能带动高校音乐教学的改革,实现新闻传媒音乐化的发展趋势。

2.提升音乐教师的媒介素养

作为音乐教学的核心人员,音乐教师的地位非常重要,在新媒体时代,音乐教师需在第一时间内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加强对新闻传媒的利用。比如,音乐教师通过观看音乐新闻节目,对当前音乐流行的态势进行了解,比如像央视举办的《星光大道》,其中所涉及的音乐内容非常广泛,包括通俗唱法、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并且还包括各种乐器的演奏。比如青歌赛,每一届青歌赛所选拨的人员非常优秀,导师具有影响性,音乐教师可以增强自身的音乐素养,实现音乐教学的良好效果。

3.改变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

在新媒体时代对高校音乐教学进行改革,需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实现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理念的改革。首先,教育模式需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模式,将新媒体融入其中,实现音乐教学的媒体化。其次,教育理念需要与新媒体相融合,在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中,能够进一步增强音乐教学的传媒特性。利用新媒体学习其它地区先进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创新本校音乐教学的教育理念,实现音乐教学的有效发展与全面创新。

篇7:新媒体时代广播音乐节目的内容转型论文

音乐节目作为广播的最初节目形态,自广播诞生之日起,便成为其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播作为听觉媒介,与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在特征属性上不谋而合。也正是由于这一属性特征的契合,使得广播在音乐传播中如鱼得水,广播音乐节目占据了广播文艺节目的“半壁江山”。

但自上世纪90年代始,新媒体纷至沓来,网络、手机、MP3、MP4等新媒体的诞生发展给在传统媒体大战中本已处于劣势地位的广播又笼罩上一层阴霾。新媒体所能提供给受众的海量的信息、自由选择权、零损失的收听音质都是传统广播音乐节目所不能提供或者不能完全提供的。在新媒体所具备的传播音乐的巨大潜力下,原先作为音乐传播的最佳载体之一的广播音乐节目相形见拙,广播音乐节目面临着新媒体的强劲冲击。

尤其是新媒体的核心用户群和广播音乐节目的主流听众群几近相同,更是加剧了两者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广播、音乐的主流听众群体:从年龄来看大致是15~24岁的学生听众和24―35岁的青年听众。新媒体用户中最具代表性的“网民”,就目前而言,恰恰也正是这部分群体。据1月15日公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30岁及以下的网民占61.5%,网民在年龄结构上仍然呈现年轻化的态势,不少Mp3、MP4播放器的销售对象更是直接锁定于时尚人士、商务人士以及喜爱音乐的年轻一族。因此,由于它们用户群同构,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不可避免地会对音乐广播节目的听众造成分流。

那么,在新媒体席卷而来之时,广播音乐节目要想在这场新旧媒体竞争中。坚守原有阵地,并为自己寻求更良好的发展环境,惟有从技术和内容两方面寻求发展路径:一是“新媒体化”,即是通过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达成硬件设施的提升,这有赖于整个广播产业的数字化进程的推进;二是实现节目内容的战略转型,即是充分挖掘自身的不可替代性,这就需要广播音乐节目发掘其独特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定位,独特的魅力。

在当前的情势下,“新媒体化”是大势所趋。然而“内容为王”,实现广播音乐节目的内容转型,则是广播音乐节目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提供有观点的音乐节目

现代社会,随着媒介的'发展和信息渠道的增多,一方面,受众所能接触的信息终端日益多元,获取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受众当中很多人会通过网络接收音乐信息,通过网络下载各式各样的音乐,还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跨地域点击全国电台的音乐节目。而基于移动数据通讯技术的手机音乐业务,也能将大量的音乐产品存贮在数据库中,用户通过移动通讯、网络在线聆听或下载,甚至还能建立独具个性的无线手机音乐播放的数据库,真正成为“我的电台”。另一方面,在媒介迅猛发展情形下,逐渐成熟的受众已不再单纯满足于传播性的信息,传统的罗列歌曲、报歌名、介绍歌曲背景的简单串连方式都难以满足他们更高的审美要求。

基于此,提供有观点的音乐节目就成为广播音乐节目在新媒体时代,面对海量音乐信息冲击的有力回击。广播音乐节目’不仅要将各类音乐展现给社会公众,同时更要将自身对音乐的观点传递给它的听众。

在有观点的音乐节目的提供过程中,广播音乐节目、的主、持人就成为其实现的关键。广播音乐节目的实质,其实即是主持人对音乐信息进行解读理解之后,再结合自己的想法制作成节目,而后面向受众进行传播。这一整个过程就是主持人实现其从解码者到编码者的身份转换的过程,也是音乐从被解释到再创造意义的过程。

因此,音乐节目主持人对音乐独特的解读方式就成为节目脱颖而出的关键,只有具备了独特的解读方式才能保证音乐节目的特行品质,才能使节目不被湮没于众多音乐信息之中。

北京音乐台就以“请听来自FM97.4的声音,同样的音符在这里你会得到不一样的感受”为宣传口号。突显其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诠释,令它在众多的电台节目中脱颖而出。旗下的伍洲形主持的《零点乐话》就是这种独特解读方式的代表,他主持的流行音乐节目已经超越了单纯播放流行音乐的范畴。而是形成了一种极具主持人个性特征和创意的音乐节目形式,使得话筒前的播音成为一种人生和情感的体验,成为北京地区历史最长、拥有忠实听众最多的午夜情感音乐节目。

二、提供深度整合的音乐节目

王略从市场的角度提出“部分价值大于整体”(part valueis bigger than the whole)的论断,认为“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家未必有时问完整地欣赏一部电影或者一盘专辑,要的可能只是片断而已。”“数字时代‘信息太多、时间太少’,新科技之所以成为人们生活的重心仅在于它能够延伸人类感官功能,优化生活体验。消费者关心的是使用经验的改善,而不是科技的更新。”因此,“内容的筛选和整合才是致胜关键。”

这可以给广播音乐节目的发展提供些许启示:广播音乐节目除了依靠建立独特的音乐解读方式外,还可以通过成功整合音乐信息而获得影响力。

正如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音乐新载体――便携式MP3、MP4播放器以及音乐手机,虽然外形小巧,但容量巨大。有人这样形容当前MP4的流行趋势:“百G容量MP4普及时代的到来,国内大量品牌都推出了100G以上的MP4;而且不少款型还附带插槽可以随时添加储存卡扩充容量。一般而言,一首歌曲mp3格式大小仅为2~4M,而rm、wma格式所占空间更小。因此,这些小巧轻便的新音乐播放工具所能容纳的音乐数量可谓是数以万计。那么,在巨量的音乐信息面前,如何保证音乐享用的有效性与满意度就成为音乐听众着重关心的问题。 对广播媒体而言,很多的音乐信息是零散的、孤立的或是潜在的。通过对海量的音乐信息进行有序化、专业化的整理,筛选和解释,以大众化的形式将音乐重新梳理、编排传送给观众,这样就通过对音乐信息资源的深度整合,扩大了音乐节目的广度和深度。如通常可用音乐特辑或音乐排行榜等方式将信息资源有机结合,转化为节目中的亮点。如北京音乐台的王牌节、目《中国歌曲排行榜》历时十三年,成为目前中国广播界覆盖范围最大、收听占有率最高、最受业界重视的电台排行榜。其每周五推出的“锦绣十年”栏目,充分利用《中国歌曲排行榜》十三年的历史,将十年前后的排行榜单进行对比,了解这十年来中国流行乐坛的变迁和发展,突破了一般排行榜的局限性。让节目更加有深度,听众们可以积极参与讨论,而“锦绣十年”也成为两年来最受听众欢迎的栏目之一。

这些经过深度整合的音乐节目的音乐信息的质量相对较高,同时通过这些节目受众获取音乐信息的费力程度也较。低。因此,基于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提出的信息选择的或然率公式,即“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显而易见的结论即是,深度整合的音乐节目会比新媒体所能提供的海量的音乐更能获得听众的青睐。

三、共享音乐塑造共同经验

新媒体所带来的海量信息的涌入,使得过滤成为必要手段,通过缩小化的方式来避免超载。而新的传播工具的日益进步,赋予人们更多的传播自由,赋予人们过滤、祛除他们不想要的信息的权力。于是,由于选择越来越多,个人对内容的掌控激增,量身定制的力量变强,每个人会趁机拮取他们最喜爱的事物、最认同的看法。因此,在这种情形下,更多选择和量身定制的力量,使得公共媒体的社会角色日渐式微。

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大众传媒将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受个人信息的系统。”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是一种典型的个性化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意义上的“受众”,不再是一个只有一种性格的整体(单数),而是无数个个体的相加(复数)。

但是,社会的和谐发展、民众的和谐相处,需要大部分公民拥有一定程度的共同经验。因为这些共同经验,特别是由媒体所塑造的共同经验,提供了某种社会粘性。

于是,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就必然需要承担起塑造共同经验这一重任。尽管音乐在更多意义上是个人欣赏性的,但是,作为广播媒体的重要节目形式,音乐节目也应尽力去促使共同经验的传播与实现,这就主要依靠对音乐的共享而达成。

其一,强调“互动”。随着新媒体技术日益进步,听众参与互动的方式也更加多样,除了“”,还有听众来信、手机短信、网上交流等多种手段。这样,在节目中,每一个人都有关注和参与的权利,而大家的参与恰恰说明了听众对节目的关注度和认知度。所以现在的节目越来越注重与听众的互动,比如说北京音乐台之前开办的《校园音乐先锋》,听众既是收听者,也是节目的参与者;既可以自己参选,也可以通过投票来支持好的校园音乐。

其二,营造“社区”氛围。这里的“社区”主要是指听众与听众、听众与主持人、听众与节目制作人员之间一个相互交流与联系的制度化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参与者定期沟通彼此的信息及认知。认识朋友和建立关系。这对于强化节目与听众的关系。营造归属感大有裨益。北京音乐台的《中国歌曲排行榜》就是通过成立歌迷俱乐部及定期举办各种活动,大大增强了该节目的粘合力。

其三,大众化表述获取广泛认同。共同经验主要依靠绝大多数民众的认同来实现。那么,对于音乐节目而言,要得到最大范围、最多数量的音乐爱好者认同,就必然要凭借大众化的传播方式。无论是通俗音乐还是严肃古典的音乐。无论是中国音乐还是外国音乐,广播音乐节目在以多品种、多风格、多元素的音乐来适应多层次的听众的不同需求的同时,还需要提供对音乐通俗的、大众的表述方式。尽管音乐节目要具备个性化的特征,但是这种个性必须基于听众可接受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片面地去追求曲高和寡。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在表述方式上注意“度”的把握,通俗和庸俗往往仅一步之遥。

因此,广播音乐节日在面对新媒体的强势进攻下雁对听众市场的争夺和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中,必须在内容上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与不可替代性,准确把握自身特色,提供独具观点、深度整合及可共享的音乐节目,方能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篇8: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应对策略论文

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应对策略论文

摘 要:近些年来,以网络和手机短信等为中心的新媒体的高速成长带来了媒体格局的深刻转变。这种转变的深刻性和丰富性都还有待我们深入思考,但它所带来的现实的冲击和变化不容忽视。对于具有产生时间较为长久的广播来说,新媒体的冲击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都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新媒体在冲击传统媒体广播的同时,也为广播提供了新的延伸和拓展的巨大可能。本文从几个方面对新媒体时代下的广播新闻进行分析、解读,旨在为之提供相应的应对新媒体冲击的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冲击

一、引 言

在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传统媒体面临着严峻挑战。各类传统媒体的占有份额不断萎缩,网络媒介的势力范围却以几何速度不断扩张。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要想不被狼吞掉,最好的办法是自己也变成狼。新媒体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传统广播传媒与其等待引外资进入新媒体产业,发起挑战,不如自己否定自己,将新媒体放在与传统媒体同等重要的地位,根据新媒体的产业性质采取相应的运营模式,包括新内容形式、新的内容制作方式、新渠道、新的推广方式、新的业务模式等等,将新旧媒体竞争从传媒集团与业外资本的外部竞争,转化为集团内部事业部之间的竞争,自发地进行平台转移,从而掌握主动权,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当今广播新闻的现状

新闻是广播电台的立台之本。当今社会信息瞬息万变,在与报纸、电视、网络博弈的过程中,广播新闻如不发挥其自身快速、及时、现场感强的特点,就会在传媒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失去克敌制胜的重要砝码。反之,作为广播记者如能做到先声夺人,充分发挥广播新闻的自身优势,将是广播记者提高自信心,赢得听众、赢得竞争的重要手段。

(一)缺少快速性

广播新闻以快著称,然而实际情况却名不副实。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广播记者的观念缺乏更新,仍然热衷于伏案写作,以稿件写作水平的高低来论英雄。

(二)被动性

好的录音报道能吸引人收听,听完后有的听众会有想法,于是有人同电台联系,提意见,谈感受,提供新线索等等,然后记者又会根据情况再次行动,再次形成报道,从而使广播由单向传播变成了双向传播。这样下去就让广播产生了被动性。

(三)不生动性

现在许多广播新闻稿为什么同样拥有重大的主题,但播出后却反映平平呢?原因很简单,这些稿件没有充分考虑听众的感受,基本上还是报章体的翻版,充其量加两段缺乏现场感的音响或采访录音,听起来枯燥乏味,没有吸引力。

例如:“娃哈哈”口服液广告,采用老两口生活断型情节,从隔代人童年今昔对比入手,巧妙地拓展了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体现了“娃哈哈”不仅是孩子的饮品,也可以弥补老年人遗憾的时代主题,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活。

如此一来拉近了产品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这是很有诱惑力的诉求点。不仅产品的代言人与信息高度吻合给人以质朴自然的美感,也使受众于美的享受中接受了信息宣传。如果单纯的利用广播播出的话很难让观众产生生动感。

三、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应对策略

(一)广播网的构建

广播传媒集团虽把广播网作为一项战略目标,但目前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似乎困难重重。

客观原因之一在于地方保护主义,每一家地方电台都直接受当地宣传部、广电局领导,在利益不明的情况下,很难接受横向的关系指示;其次因为目前跨区域的广告需求尚未形成市场规模,作为地方电台而言,通过加入区域性或全国性广播网来获取商业利益的需求还不强烈。

主观上则由于自身尚缺乏建立广播网的整体构思,无论是节目内容、经营理念、管理架构、经费投入等都尚欠火候。考虑到以上诸种困难,我们必须调整战略部署。应该意识到,广播网的构建并不就是整频率的节目输出,广播网只是一种与多家地方电台的时段合作模式。与致力于整频率的节目相比,我们更应该着力于制作几档其他电台无力制作的、适合跨区域播出的拳头节目;或者向其他电台提供它所需要却无力制作的区域或全国性新闻内容。

这种某一时段节目的合作方式可能比希望别人全时段、全频道转播我们的节目,要容易得多。再说广告经营,通过提供节目换取广告时段,其实质是与加盟台分享区域性广告利益的双赢模式。广播网一旦形成,网际的广告联动播出自然会对广告商产生不小的吸引力。

(二)与网络联合

在媒体技术不发达的阶段,各种媒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技术的限制,比如报纸虽然表意明确、思想深刻,但无法传递直观生动的视觉信息,电视虽弥补了报纸这个缺点,但又稍纵即逝,无法保存。而现在媒体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媒介的现有特征,为各种媒介实现融合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广播电视媒体在互联网上建立Web站点,将自身拥有的音频视频信息资源优势与网络传播的优势结合起来,以新技术新手段扩大传播领域和范围,是今天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一个亮点。

网上广播(InternetBroadcasting),亦有人称其为“在线广播”,系指数字化的.音频视频信息通过国际互联网传播的形态。它是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亦是广播电视媒体网上发展的重要体现。网上广播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日趋成熟,市场开始形成,在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网络用户中的听众观众群已经出现。

如:多维新闻网1月10日转发法新社的一则新闻报道称,据美国阿尔比朗新媒体公司的调查显示,愈来愈多的互联网用户选听网上电台,令这类电台发展空间大增,收听网上电台网友的比例,在过去六个月激增一倍,由6%升至逾13%,而网上电台的数目也大幅上升,被广大听众强烈需求。

而现在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信息的重要性的增强,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表现出了强烈的全时空存在,24小时滚动新闻等新的信息播出方式应运而生。但“全时空存在”不仅仅包括固定空间、更包括移动空间中的全时段信息存在,此时依靠传统媒体已经不能满足这种全时空的信息需求,所以更多的媒体将通过媒介融合、充分利用声无线传播技术与渠道来满足人们在移动空间的信息需求,给自己带来新的发展。

四、结 语

从长远看,对于传统广播新闻媒体来说,仅把广播先问中播过的内容简单打包搬上新媒体平台是远远不够的,在构建新媒体产业链的同时,开发适合新兴平台的内容资源将是未来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 包俊,范金慧,孙鸣,应启宏。新媒体时代的电视发展分析[J]。广播与电视技术,(7)。

[2]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 摩尔。互联网之父:未来互联网将走向太空[J]。网络观察,2007(4)。

篇9:新媒体时代的广播播音主持技巧论文

新媒体时代的广播播音主持技巧论文

在文化传媒行业高速发展中,网络媒体凭借信息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以及声画方面的特质,被受众所认可和喜爱。对于广播电台来讲,给受众提供获得信息渠道与娱乐身心的途径时,在功能方面略显不足,受众的关注热度也有所降温。针对这一问题,当前,提升广播播音主持技巧,培养个性化的主持风格,已经成为提升广播节目收视率的一个重要方式。

一、新媒体时代广播播音主持存在的不足

(一)主持人话语随意,情绪掌控不到位

目前有诸多广播播音主持人属于半路出家,通过短期培训就上岗工作,专业能力较低,基本功不扎实,科班出身的主持人过少。他们源自社会的各个行业,在素质方面参差不齐,话语过于随意,时常会出现用词不当的状况。并且,诸多主持人都无法真正掌控自己的情绪,较易出现情绪波动。听众在收听节目时,较易受到主持人负面情绪的影响,这对社会风尚的积极引导极其不利。或许在短期内,主持人任意说话以及不够稳定的情绪会吸引到听众的关注,可是长此以往,则无法培养坚实的粉丝。

(二)主持人播音腔调扭曲,过于阴柔

广播播音主持人最普遍的组合为男女形式,将浑厚低沉且富有磁性的男声与清澈悦耳且柔美动听的女声相结合。可是近些年来,由于受港台广播影响,广播播音主持人已经扭曲了自身的播音腔调,大部分男声变成了“娘娘腔”,而应当柔美的女声也变成嗲声嗲气,让听众难以接受。这一太过阴柔的方式,令扭曲成风,对广播引导社会风尚极为不利,还会令广播电台节目过于低俗,不利于广播电台的有效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广播播音主持技巧

(一)掌握情感技巧

广播播音员应当对新闻事件给予全面的掌握,融合本身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会,综合新闻播报的内容,站在客观的角度对新闻的利和弊进行分析,掌握好自身的情绪,并使用情感技巧播报新闻事件。比如,在播报目前社会大众关心的热门事件时,应当与观众进行积极的互动。耐心听取受众对于新闻的观点,把所有看法分类归纳,同时对听众的反应给予分析。对于较为极端的观点,可以通过情感劝解以及道德引导的方法,富有耐性地劝告受众,协助他们将内心的不解解开,提升受众对于广播的关注度。通过与受众的情感沟通,将受众心中的共鸣激发出来,从而建立大量的忠诚听众。而这些做法均需要广播播音员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生活阅历,不断推敲、分析并归纳热门问题,在实践中产生新的体会,将播音主持工作做好。在实际主持当中,会遇到诸多不同类别的新闻稿,这需要广播播音主持人依照材料的实际状况,判断播报时的语气、语调以及音腔。在实际播报中,广播播音主持人应当通过总结经验、加强训练、吸取教训等方式,持续提高自己的播音主持技巧,恰到好处地为听众播报各大新闻事件。

(二)烘托氛围的技巧

为确保电台节目的吸引力,广播播音主持人应当进行适当的氛围烘托。新媒体时代的广播播音主持人必须具有烘托氛围的能力,在具备专业播音知识与才能后,应当尽量通过音量、语调、语气等方面为听众在大脑中勾勒出对应的景象,依照播报主题与内容的差异而影响听众,引起听众的关注。比如在播报一则悼念烈士的新闻时,应当播放适宜的音乐,营造出肃穆、哀伤、沉痛的氛围,调动听众的情绪,将听众的思绪带进悼念英雄的氛围当中。再比如,在播报与百姓紧密相连的新政策时,应当通过轻松愉悦的语气进行播报,从而让听众在收听内容时能够一同分享政策红利带来的喜悦。

(三)把控律动的技巧

广播播报并非一马平川式的朗读,而需要依据新闻稿的类型与内容,调整播报的语速以及节奏,选择恰当的播报方式进行播送。此外,最关键的一点是把控好播报的律动感,何时应当快,何时应当舒缓,都应有所区分。比如当播报关于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方针政策时,应当认真分析政策内容,通过严谨规范的语言对新闻进行播报,语速应当较为均衡,快慢适中,注意严谨性,从而让听众能够真正掌握政策内容,提高政策性新闻内容的有效到达率,实现对政策方针的良好宣传。

三、提高播音主持技巧的建议

(一)提高文化素养

吐字清晰、发音标准是播音员应当具有的基本素养,如何建立个性化的主持风格以及提升播音水平和质量,是所有主持人都应当极为重视及思索的问题。为了符合听众与社会的多元化需求,主持人应当通过自身的持续奋斗与不断学习,提升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持续巩固自身的.专业根基,从而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在生活中,应当持续学习,从而强化播音理论知识,保障本身的基本功可以符合标准,加强播音练习,使吐字更加清楚,并学会正确运用播音语言。可以在每天的清晨练习发声,提升自身在发音方面的基础能力。在节目录制时,主持人应当对自身发音与吐字的细节进行严格掌握,保障声音的辨识度,确保声音具备一定的穿透力,令听众可以在收听节目时将主持人的声音记牢,可以通过声音对主持人进行辨识,从而吸引更多的听众。

(二)丰富播音主持经历

对于主持人而言,个性化主持风格的形成无法脱离各类主持活动的磨练。在工作中,主持人应当通过主持各种不同类别的节目而加强练习,以加快提升自身在主持方面的能力。只有通过主持各种风格与类别的节目,才能发掘并良好地掌握自己在节目类别与主持领域中的特长,才能对职业发展方向进行定位,在不断的实践当中建立自己特有的风格,吸引更多的受众,逐步提升节目的收听率。主持人假如无法很快定位自己的主持风格,则可以参考和模仿其他优秀主持人的特征,从而探寻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主持风格。为了实现职业的长期发展,主持人应当基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对自己的主持风格进行改革,积累充足的经验,并把个性化的主持风格融入到节目当中,保障节目具备趣味性的同时,紧跟时代步伐,通过不同方式提升听众对节目的热情,保障节目的品质,提升节目的收听率。

(三)培养独特的语言风格

优秀的广播主持人应当具备适宜的语言表达以及运用的能力。听众在选择广播电台时,会参照主持人在表达事件方面的能力以及普通话的使用能力而有选择性地收听节目。对于以声音作为媒介的广播而言,主持人的表达能力极其关键。所以,在培养自身主持风格之前,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1.幽默类。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如果具备极强的幽默感,可以让听众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可以更为迅速地让听众接受主持人的风格。2.活泼类。假如主持人的语言较为活泼大方,则会为听众带来新鲜感以及喜悦感。3.恬静类。此类主持人适合主持一些具有文学气息的节目,能够在语言中体现出温暖与恬静之感,可以为人们带来一种轻松的氛围,彻底让内心的压力抛之脑后。4.尖锐类。这一类主持人的话语极为犀利,言辞激烈,适合主持具有较高评论感的新闻。对于主持人及其主持的节目而言,只有依照节目所需,形成自身独特的语言特点和主持风格,才可以获得更好的收听率。

四、结语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广播电台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进行革新。对于广播播音主持人来说,只有认真分析稿件的内容,细致编辑播报的文字,不断学习播音理论知识,夯实播音主持基础,不断提升播音主持技巧,形成独特的播音风格,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听众,从而提升广播的收听率和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鲁景超.关于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写给“纪念人民广播播音七十年”[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04):126-129.

2.罗幸.新传媒时代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以播音主持专业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1(09):159-160.

篇10:新媒体时代下有线电视媒体发展策论文

1新媒体互联网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互联网的发展,对有线电视媒体的挑战是最大的。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就好像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西。人们在互联网面前就如同见到了全世界一样,它在传播内容、方式、速度上以及对已信息的全面性都是无媒体可比的,对于新媒体而言,传统媒体被甩好几条街。新媒体互联网以绝对性的优势战胜了所有传统媒体,以此给传统媒体提出了挑战。而对有线电视媒体的挑战是最大的,主要是:大部分人选择上网时间和收看电视的时间相重合,这就会导致原来收看电视的人群转去上网,这部分人主要是学生和上班族。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对电视媒体的发展,促使以往影响很大的有线电视媒体逐渐被新媒体互联网代替。

篇11:新媒体时代下有线电视媒体发展策论文

新媒体互联网不仅给有线电视媒体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是一次机遇。对于互联网的影响,有线电视媒体可以向新媒体的方向转变,依附新媒体的发展,来带动有线电视媒体的发展。

2.1电视媒体从一元向多元的经营模式转变

有线电视媒体最开始是靠政府拨款的形式进行经营的,那会是没有广告收入和收听收视费用的。主要是由于那会电视媒体是没有自己独立的经营体系,更不存在经营模式。而一元模式主要就是有线电视媒体除开国家给拨款外,自己寻找到经济来源,而且经济来源比例较大,这种就是自己寻找经济来源支撑电视媒体开展起来的经营模式。而在此基础上有线电视媒体要加大收入来源,而电视媒体从开始就是以公益性的来面向社会,所以在收视费用上面很少,几乎没有。这时候就只有从有限电视的网络维修费用上来赚取,而有线电视的`用户多少和对电视网络维护的收费情况直接影响了有线电视的网络维修费用。如果有线电视的用户多,则需要进行维护的有线电视的网络就多,随之维修费用就会增加,反之则就相反。而对于电视网络维修的价格高低也会影响到维修的费用,如果每一台有线电视的网络维修的费用增加,而电视网络维修总体的费用也就随之增加了,这个主要还是要依靠使用有线电视的用户数量来决定。这就是有线电视媒体的二元经营模式。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有线电视媒体必须改变现有的经营模式,寻找电视媒体的产业潜力和市场,来增加电视媒体的需求,利用新媒体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以此来转变经营模式。让有线电视媒体的二元模式向多元经营模式发展。

2.2实现有线电视网络的文化功能

对于新媒体互联网的功能而言,有线电视媒体跟互联网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有线电视媒体可以利用宽带接入的方式,来对信息进行传播,也可以虚构模拟的方式向数字化转变,这样以此来提高电视信息展示的清晰度,同时提供视频、音频等这类的业务,这样来为电视媒体的节目频道扩展提供条件,以此来推动电视媒体的发展。有线电视媒体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不仅仅是对经济利益的竞争,更是对文化意识、价值观念等多种竞争,通俗来讲就是对文化影响力的竞争。而现在人们的精神上的文化需求的各种各样的,有线电视媒体想要拥有更多的用户群体,就得依靠节目来赢得人们,所以就必须对于人们的文化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的形势而言,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对人们的个性需求不了解、研究不够等导致的。因此,我们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要在了解自己现状的情况下,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对于有线电视节目进行制作,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组成专业的节目制作公司,以此来改变有线电视媒体的现状。

2.3利用网络媒体实现文化传播

有线电视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对于国家的经济和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进行文化传播时,仅仅依靠播报这种传统的形式应经不太适用了,这就要求有线电视网络媒体改变传统的方式,在面对互联网这样多功能的新媒体,有线电视媒体就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进行传播信息,将电视节目的内容转化为信息放到互联网上,这样不仅能在有线电视上面收看到的,还能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传播。但是在内容上相比较而言,有线电视媒体传播的信息更真实、健康,而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真实性有待查证。主要是因为电视节目里面的内容在进行传播之前会经过电视节目审查,检查经过了才可以播放,把信息传播给观众;而新媒体互联网在进行传播时[3],大多都是用户自己传播上去的信息,对于信息的真实性有待查证。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线电视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在新媒体互联网的背景下,如何发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我们得到的结论:有线电视网络必须从一元经营模式转向为多元经营模式,同时充分利用好有线电视网络自身的优势来实现其产业价值,在面对新媒体挑战的同时利用新媒体的功能来发展有线电视媒体。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有线电视媒体的发展做出重要的共享。

篇12:全媒体时代的广播发展战略论文

全媒体时代的广播发展战略论文

置身全媒体时代,广播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随着广播改革的持续深入开展,如何发挥自身特色和固有优势,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平台,打破困局,实现突围,成为全国广播业界、学界共同关心和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20XX年12月15日,第三届中国广播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广播改革25周年高端论坛在广州举行。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及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等机构与媒体的近80名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参会。

研讨会主题为“全媒体时代的广播发展战略”,旨在探讨广播在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战略,提高广播的舆论引导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我国广播事业的振兴和繁荣。

广播的全能时代

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白玲在致辞中回顾:1986年12月15日问世的“珠江模式”曾经推动了中国广播的全面改革。由珠江经济广播电台首创的“主持人直播、听众热线参与、大板块组合、全天滚动播出”的全新形式,在传播观念、节目形态、经营模式等方面做出的探索与创新,奇迹般地逆转了内地广播与港澳广播的竞争格局,从而开创了中国广播划时代的发展历程,并为广东广播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25年来,广东广播顺应改革开放大潮,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创造了令国内同行瞩目的“新珠江模式”。白玲介绍说,,广东电台率先创立全国首个多媒体实时互动平台“珠江网络电台”,为广播媒体的全媒体发展开创新路;广州亚运期间,在广播和网络的跨媒体互动平台上开设“广州亚运直播室”,得到了广大听众的一致认可;,广东电台继续整合资源,结合广播、网站、移动通信等多种平台,打造“珠江网络传媒”,加快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的进程,但在媒体融合及新媒体运营方面,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总编张振华作了题为《挖掘转型――创造广播新的春天》的主题发言。他认为,广播的优势尚未被完全挖掘,广播人没有把广播做到极致。广播的未来既在传统广播自身优势的深度挖掘与释放,更在广播融合新媒体的战略转型。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有了从“单行运动员”变成“全能运动员”的可能。广播人在坚守、发扬传统广播的同时,更要开疆扩土,为广播增添新的传播方式、接收方式、节目样态及内容,从而实现广播的时代转型。但广播的全媒体之路必须找准切入点,否则,“全能运动员”也会变成一无所长的“全不能运动员”。

广播的发展机遇

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任胡正荣认为,全媒体时代,传媒行业细分与整合加速,音频的载体和平台日益融通,广播不再被称为广播,而是音频(audio)媒介。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内生增长趋缓,对外整合是发展的必然方向。借助新媒体平台,深度挖掘广播的品牌价值,使“广播电台”向“广播网”发展,让广播的覆盖由“地方”向“全国”延伸应是未来广播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教授在其题为《移动化与平台化:后2.0时代的媒体策略》的演讲中指出,“移动化”是后2.0时代的媒体潮流,“媒介社区化”则是媒体社会化的潮流。她认为,“个人化、互动化、集体贡献内容”是后2.0时代新闻业的特征,广电媒体将由内容提供商转向聚合型媒介平台。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广播电视系主任申启武认为,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先天性缺陷恰恰成就了它移动性和伴随性的优势。虽然现代社会人们对媒介的选择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但是解放人们眼球的传统广播仍能在竞争激烈的'媒介战场占有一席之地;而失去移动性和伴随性的网络广播并不为广大受众所热衷。因此,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广播将会以传统广播为主,网络广播、手机广播为辅的多元并举的发展格局向前推进。

广播的制胜策略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汪良在演讲中阐述了他的观点:融合性媒体取代单一媒体将成为今后大型媒介集团的主流。这种融合不仅是媒介形态的融合,而是技术、资本、资源的融合;这种融合会促进国内媒介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广播要打破地域性和行业性的限制,构建真正的媒介集团,从而做大做强,参与国际竞争。汪良认为,需求永远是推动媒体变革的重要力量;技术和政策是大力发展网络电台推动台网融合的助力;内容生产和组织方式的变革,接收终端的创新,广告经营方式的改变,以及建设紧密的网友队伍是融合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广播媒体应依托互联网,与新媒体牵手,以音频、视频、图文等多种形式提供内容,以及时高效的、互动的方式满足受众的参与热情。

广东广播电台台长张云江介绍了“珠江网络传媒”的运营模式:珠江网络传媒具备传统媒体的发布权、节目线与供应链,可组织集团下各频道的音视频节目资源,并通过中心系统发送到不同终端播出使用;其面向特定商业领域开办专业类型平台,即针对商业价值高或者有着特定需求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化的信息服务。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HitFM频率总监黄永国介绍了HitFM的新媒体推广策略。鉴于HitFM频率的受众群体分布,选择与之活跃人群相对重合的新*微博进行嫁接,由此推出的微博电台具备了新的传播特征:一是传播速度快,信息内容精炼,还能保持主持人神秘感;二是在微博中加载图片或视频,增加与听众的视觉沟通,还可发起讨论增加互动性。

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覃信刚的发言,在对世界广播强国有所借鉴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广播强国建设的有利条件以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广播强国建设的主要途径: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广播强国。

他认为,广播改革发展有着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面对与新媒体的竞合,广播要做强,必须改革创新、科学发展。首先,要加快构建有利于广播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其次,应稳步放开频率资源,实施全国全覆盖。第三,要开办有中国特色的类型化电台。第四,要建立全国性的应急广播体系。最后,要立足本国,放眼全球,推进广播产业跨越式发展。

本届研讨会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暨南大学、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主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州广播电视台、珠江经济台、南方传媒研究院、广东广播电视协会和《传媒》、《现代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广播》四家杂志协办。

篇13: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发展路径论文

从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九所高校为首批创业教育改革试点高校以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经历了萌芽、探索和发展等不同阶段,初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面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参考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探索经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发展路径呈现新的走向。

一、教育理念:由“创业型人才”走向“岗位创业者”

教育理念由“创业型人才”走向“岗位创业者”[1],是指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由重视培养能“创造新企业”的精英人才,走向培养能“从事岗位创新活动”的大众人才。也就是说,创业教育不再是针对特殊群体开展的创业培训或创业课程的“精英教育”,而是针对全体大学生开展的以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旨归的“普及教育”。“创业型人才”是在我国出于就业压力的现实困境而提出的创业教育理念,高校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属于政府驱动型创业教育。高校为落实国家由“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多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以高年级学生为主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或创业选修类课程来实施。不少高校领导将创业教育理解为“鼓励学生创业的教育”。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基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由于受到各种条件限制无法惠及全体大学生。不言而喻的是,“创业”并不适合所有学生。从本质上看,基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没有触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大多数高校没有从开展创业教育中受益。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培养“岗位创业者”就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理念的新趋势。首先,培养“岗位创业者”理念以全体在校生为对象,不仅着眼于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更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其次,基于“岗位创业者”培养的创业教育以人的发展为基点,着眼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挖掘学生的潜能,培育学生的健康思想和优秀心理品质,激发学生主动进取与积极探索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更多地关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发展。最后,基于“岗位创业者”培养的创业教育是贯穿高校人才培养整个过程的教育,是高校基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学生个人发展而做出的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的转变,涉及教学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高校整个教育教学体系,有利于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高校要想在新的历史时期担负起创业人才培养的重任,必须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认识上完成从“创业型人才”培养到“岗位创业者”培养的理念转变。构建基于“岗位创业者”培养的创业教育课程新体系,新体系除了开设大量基于创业动机和创业意识培养的创业通识类课程外,更重要的是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高校积极推进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不但要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而且要创设条件让专业课教师参加相关行业的企业咨询及管理,还要聘请兼职“创业导师”来高校讲座或授课。

二、教育主体:由“相对独立”走向“协同创新”

教育主体由“相对独立”走向“协同创新”,是指创业教育主体由高校、社会和政府各唱各的戏、各弹各的调走向大家共同参与、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各自为政,其表现为:一是高校依赖性强,未能形成创业教育主动局面。高校创业教育没有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主要依赖共青团组织,由共青团组织牵头组织诸如“挑战杯”之类的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大学生创业项目;没有充分发挥高校各职能部门和学校的整体作用,主要由就业指导部门选派创业教育课程教师围绕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创业教育师资培养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开发缺乏统一标准,随意性较强;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和创业教育成功的标准等考核指标缺乏。二是社会支持力量单薄,未能形成创业教育气候。我国社会囿于“轻商重农”传统观念,缺乏创业教育文化氛围和生态环境;创业教育需要的创业教育中介机构、创业教育基金会、创业教育投资和研究机构等非政府第三方组织的参与度不足。三是政府力量单一,未能形成创业教育合力。政府虽然近些年出台了系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不少地方政府仍然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不足;政府在舆论导向和政策制定方面对于民间组织支持力度不够[2]。面对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多样化、对象普及化和教育形式多元化的新形势,根据美国创业教育多元主体参与的成功经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主体将会呈现多元参与协同创新的发展态势。具体体现为:一是高校发挥主动作用,创建适宜的创业教育平台。高校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评价标准,整体设计,逐步推进。高校引进具有创业实战经验的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加强“政产学研用”转化对接。二是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提供广泛的创业教育支持。改变社会各界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评价高校的重要标准,在整个社会孕育出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如非营利组织、项目基金和各类组织机构(创业培训机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等),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诸如创业实务指导、法律咨询和创业担保基金等各种中介服务。三是政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供良好的创业教育制度保障。政府不但从宏观的战略层面提出指令性要求,而且要从微观的操作层面提供政策指导。

三、教育内容:由“模块化”走向“系统化”

教育内容由“模块化”走向“系统化”,是指高校创业教育内容,由着眼于创造新企业所需知识的“模块化课程”走向满足岗位创业者所需的“系统化课程”。自创业教育进入高校以来,“哪些知识、技能或态度进入教育内容”,“怎样组合这些知识或技能”,“如何形成创业教育内容体系”等问题,一直是高校创业教育者思考的重点。“精英化”时代,从“创造新企业”的教育理念出发,许多高校创业教育以“创造新企业所需的知识与能力”构建创业意识及精神塑造模块、创业能力训练模块和创业实务仿真模块等三方面教育内容,并围绕这三方面从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思路进行操作:显性课程由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创业教育专业课程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组成,隐性课程包括校园创业教育实践和校园创业教育氛围等[3]。基于“模块化”教育内容的创业教育,是着眼于教少数学生如何创办企业的“狭义的创业教育”,缺乏对多数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或简单追求创业教育的覆盖面,缺乏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随着人们对创业教育认识的深入,创业教育内涵不断丰富:创业教育不是附加专业教育之外的技能培训活动,而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于一体的培养方案[4];创业教育不是一种应景式的精英教育,而是一种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和全过程贯穿的素质教育[5]。高校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既考虑大多数,也不忽略极少数。高校创业教育在内容设计上,分层次、分阶段和分群体推进,由“模块化”走向“系统化”,以适应国家创新驱动时期用人单位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高校创业教育内容“系统化”走向,将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按层次来进行设计,使之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第一层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型”创业启蒙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创业素质与精神的塑造,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参与体验来实现。第二层次是与专业融合的“嵌入型”创业教育。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将创业理念与方法融入专业课程中,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创业教育资源。第三层次是“专业型”创业管理教育。针对在大学期间就下定决心毕业之后去创业的学生,内容以中小企业营利模式、经营管理技能和工商税务注册等为主,目的是提升学生规避创业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6]。高校创业教育培养内容的系统化设计,将使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和“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核心理念落到实处。

四、教育方式: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

教育方式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是指创业教育在教育方式上主要以创业竞赛为主,走向以课堂教学、创业竞赛和园区孵化等多种方式协同推进。教育方式的变化,既是创业教育理念转变的理性选择,也是应对创业教育内容系统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创业型人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培养“创造新企业”的精英人才,采取的教育方式是比较单一的以创业竞赛为宗旨的创业培训,其结果只能使极少部分人受惠。在创业教育新理念“岗位创业者”的引领下,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培养能“从事岗位创新活动”的大众化人才,实施针对全体学生开展以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普及教育”,采取的教育方式将会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创业竞赛和园区孵化等多种方式并举。具体而言,顺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新时期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完善之需,高校创业教育将会强化以下主要方式。一是教学引导。无论高等教育形势如何发展,课堂教学目前以及今后仍将以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式。只是针对创业教育,其具体的教学方法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无论是专业课课堂教学,还是创业课课堂教学,就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而言,将会更加突出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创业课教学而言,将会突显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采用学生参与度高和体验性强的互动式教学,实施情景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和网络教学,融入情景模拟、小组任务、分组讨论和分享、团体游戏和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二是竞赛带动。创业竞赛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是高校交流创业教育经验和展示创业教育改革成果的重要平台,而且是高校深化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还是高校传播和延伸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方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美国创业教育迅速发展阶段的创业大赛,孵化了诸多杰出企业,如诞生于斯坦福创业大赛的雅虎公司[7]。以始于“挑战杯”等为代表的我国高校各级各类创业竞赛正在健康有序地开展,为社会创造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优秀人才。基于问题导向的创业竞赛以解决社会问题为旨归,有利于拓展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深化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创业竞赛因其对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解决就业压力等显性效果,赢得政府各方的广泛支持与积极参与。三是园区孵化。大学生创业园是当下高校比较典型的创业实践平台,是大学生培养风险意识、合作与竞争观念和宽容与开放精神的重要场所。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通过为大学生提供生产经营、产品技术研发等方面设施共享,市场推广、法律政策咨询和资金扶持等方面的服务,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和创业企业成活率。不同类型的高校,因其办学定位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如地方应用型高校,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实用新型技术转化等方面发挥其学科专业优势,充分体现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大学生创业园根据具体情况呈现不同的管理模式,如创建“中心+园区+基地”的管理模式,即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大学生科技创业园与创业孵化基地,形成“办公区+生产加工区”的运行模式[8]。

参考文献:

[1]王岚,朱静然.岗位创业者: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新趋势[J].江苏高教,(6):107-110.

[2]曹安,应心凤.多元主体参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机制探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16):54-58.

[3]余达淮,路云.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3):32-34.

[4]张昊民,马君.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全球视角与本土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

[5]吴金秋.高校推进创业教育的理念定位[N].中国教育报,-08-14(3).

[6]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5):56-62.

[7]金津,赵文华.美国研究型大学顶级创业大赛的比较与借鉴[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5):79-85.

[8]李海红,曲洺皞.我国大学生创业园的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5):73-76.

篇14: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路径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出现了新媒体。新媒体的出现既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机遇,也带来更大的挑战。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冲突也有互补性。本文通过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河北省近几年媒体发展现状,探讨了河北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如何在竞争中发展,在和谐中共生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裂变式发展,中国媒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产生了新媒体,出现了二者的冲突与竞争。如何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竞争中融合并共同发展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指出要沿着正确方向,推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发展,形成现代化的传播体系。“融合发展”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方向。

篇15: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路径研究论文

1.1传统媒体,是相对于新媒体而言的,以传统的大众传媒方式进行运作,主要形式有电视、报刊、广播等

1.1.1专业化

传统媒体发展时间长,已经具备了专业化团队。每一本书和期刊的出版,从搜集资料、筛选内容、编纂文章到制作成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业的人员把关,岗位职责明确,因此创造了许多一流的作品。同时传统媒体在其长期的专业化运营过程中,积累了广泛的人脉,形成了品牌效应,公信度较高。

1.1.2深度化

传统媒体创造的作品内容具有较强的剖析力度,有深度。每一种图书、期刊都有相对应的研究领域,同时他们还根据受众的需求,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撰写,创造了很多学术水平极高的作品。传统媒体注重科研创新、开拓新的研究高度,推动了学术发展和科研进步,这是一般的网络期刊所不能比拟的。

1.1.3价值高

传统媒体既要创作满足大众口味的通俗读物,也要出版具有社会价值、经济效益低的学术著作;既要有娱乐节目,还要有科教节目,价值比较高。但新媒体考虑更多的是利润。

1.2新媒体是指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科技的产物,主要包括互联网、网络电视、数字报刊、手机信息等

1.2.1个性化

传统媒体基本上是大众化的,但是新媒体面对受众可以做到更加精细,更加具体个性化,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的需求。每一位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信息内容、电视音频和节目内容。

1.2.2多样化

新媒体具有多样化的形式,既有文字、画面还有音频,还可以把三者融为一体,从而把抽象变成形象,做到即时的扩展信息内容。同时用户还可以一边看文字图片,一边欣赏音乐。功能多样化使受众可以自由选择。

1.2.3互动性

传统媒体是单向线性的,缺少互动。而新媒体是双向的,互动性很高。在网络上出现新的信息,受众可以评论,也可以转发,实现即时交流。

2河北省传媒发展现状

河北省作为传媒大省,其中报业、期刊、图书、广播、电影、电视以及网络传媒等构成河北省传媒产业集团,它们各自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媒体已经发展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虽然传统媒体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也面临着众多新媒体的干扰和冲击。1)近几年报纸发行量减少,千人拥有量仍然偏低,优秀报纸数量偏少。发行量最多的是由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主管的《燕赵都市报》,发行量在100万份,但是和全省常住人口7383.75万人相比较,平均下来占有的市场份额仍然很低。期刊业增长速度较快,但是市场份额仍然是偏低。2)电视业的市场规模较大,河北省市场省台加起来占据40%的收视份额,河北经济生活频道和农民频道相对表现突出。电视媒体的领先优势继续扩大,电视广告市场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电影票房和植入广告推动电影产业加速前进。随着私家车的增多,广播因为其具有可流动接受的优势,还是占有一定的市场比例。3)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12月底,河北省网民规模达到3603万人,新增网民21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9.1%,全省网民规模稳步增长。河北省手机网民规模达2995万人,较2013年底增加294万人。手机成为河北省网民上网的第一大终端,使用率为83.1%。4)河北日报把传统媒体的优势和新兴媒体进行资源整合,建立河北日报“融媒体”运行模式,创新组织结构,采用报网融合媒体编辑部运作生产方式,打破了新旧媒体之间的壁垒,成功进行了一大批融合式报道,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道路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相关专题 路径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