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制度及在银行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微积分好难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微积分好难”参与投稿,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作业成本制度及在银行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共16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作业成本制度及在银行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作业成本制度及在银行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内银行业越来越认识到分产品、分客户核算成本,衡量损益对于银行改善经营、提高效益的重要意义。然而,现行的成本制度却难以为分产品、分客户的盈利分析和市场定位提供更为精确的成本信息和决策依据。本文着重介绍能够提供这种信息的作业成本制度,并对其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作业成本制度简述

作业成本制度(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即基于业务活动的成本制度。其基本思想在于:企业的产出(产品、服务等)是通过业务活动获得的,而业务活动引起资源耗费,因此,按照业务活动分配资源能够得到更为准确的成本资料,为分产品、分客户核算提供依据。

作业成本制度是西方目前最先进、采用面扩展最快的成本制度,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产生后,目前包括金融企业在内的非制造业公司中,采用面已超过60%.

相对传统成本法而言,作业成本制度主要进行了以下两个方面变革:1.缩小制造费用的分配范围,由全厂或全车间改为向若干“业务活动”(Activity)分配成本;2.增加分配标准,由单一标准改为多标准分配,即按照引起制造费用发生的多种成本推动因素(Cost Driver)进行分配。经过上述变革,企业的成本归集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来按照不同层次的账户或组织单位归集成本进一步细化到各个业务活动,进而归集到产品、客户等成本对象,从而解决了分产品、分客户核算的可行性和科学性问题。某部门按照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归集形式分别表现为:

可见,在作业成本制度下,部门的全部成本按照引起资源耗费的原因分配到了各项业务活动,从而为下一步的分产品、分客户核算提供了基础资料。

为了更好地理解作业成本制度,需要明确以下几个基本概念:

1.业务活动:即作业单位。金融机构可被视为一系列业务活动的集合体,如发放一笔贷款需要受理贷款申请、审查资信情况、贷款定价、准备并寄送贷款相关文件等业务活动。

2.业务流程:为实现某个特定目标而联系在一起的一系列业务活动。

3.成本对象:是成本分配的终点,可以是产品、客户、客户群、部门或分支机构等。分配依据是成本对象消耗的业务活动的成本。

4.成本推动因素:指资源消耗量与业务活动间的关系(资源成本推动因素)、业务活动成本和成本对象间的关系(业务活动成本推动因素)。分别将资源分配到业务活动、将业务活动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

在此基础上,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流程可以总结为:1.确定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范围;2.审查总账及其他成本资料,收集财务信息;3.确定业务流程、业务活动和成本对象;4.确定成本推动因素;5.将成本分配到业务活动;6.将业务活动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产品、客户、客户群等)。

二、作业成本制度在银行管理中的应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尽管作业成本制度产生的目的是提高成本核算信息的准确性,但它并不仅仅局限于成本计算的功能,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成本管理制度,对于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以及产品、客户、机构等的市场定位决策均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除了对历史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作业成本制度还可以扩展到预算过程,以在规划阶段就把资源和成本推动因素联系起来,这种基于业务活动的预算(Activity-based Budgeting,简称ABB)就称为作业预算。其基本模式是:根据战略目标确定需要完成的业务活动量,再根据业务活动可能的资源消耗得到成本预算。由于作业预算以推动成本发生的业务活动为基础,因此确保了预算支出发生的合理性。通过作业预算的建立,业务部门的经营目标可以直接与银行的整体目标联系起来,部门经理能够对本部门的成本负责。

三、作业成本制度在银行管理中的应用椬饕翟に慵笆道?/P>

下面举一个信贷部门作业预算的简单例子,以业务活动为基础确定该部门的本年预算,涉及的成本主要包括薪酬、租金、设备费用、电话费用、长话费用、办公用品等。

假设该部门本年业务目标是发放1000笔贷款,其中500笔住房抵押贷款,500笔汽车贷款。本部门需要进行的业务活动包括:回答电话询问枣信贷员;受理贷款申请枣信贷员或经理;评估贷款申请枣每个信贷员和经理;发放贷款枣经理;本部门管理工作枣经理;对其他部门提供的服务枣经理。

(一)建立各业务活动的薪酬预算

本部门人员构成及薪酬情况为:

1.“回答电话询问”的预算

预计信贷员每获得一笔贷款需要处理三次电话咨询,每次电话咨询平均占用15分钟,则获得1000笔贷款需要用于处理电话咨询的时间(工作量)为:1000×3×15/60=750(小时)。信贷员每小时工资的.计算为:

总工作时间:

2088小时[261天(365天-52周×2天)×8小时/天]

+96小时(加班)

-80小时(休假)

-80小时(公共假日)

-24小时(病休)

预计每年每人工作小时

则每小时工资:32000×(1+25%)/2000=20元

“回答电话询问”的薪酬总预算:

20元/小时×750小时=15000元

2.“受理贷款申请”的预算

根据历史资料,贷款申请转化为贷款的比率为:住房抵押贷款0.893,汽车贷款0.926.信贷员受理每笔贷款申请平均需要2小时,则“受理贷款申请”共需工时:

(500/0.893+500/0.926)×2

=(560+540)×2=1100×2=2200小时

“受理贷款申请”活动的薪酬总预算:2200小时×20元/小时=44000元

3.“评估贷款申请”的预算

假设评估每笔贷款花费每个信贷员和部门经理的时间为:住房抵押贷款0.893小时,汽车贷款0.463小时。则“评估贷款申请”的工作量情况(小时)为:(表略)

薪酬预算情况:

4.“发放贷款”活动的预算

假设为发放每笔贷款需要花费的时间约为30分钟,则1000笔贷款发放占用工时:1000×30/60=500(小时)。薪酬预算情况为:

假设全部业务活动需要的工作时间已计算完毕(包括部门经理为管理本部门工

作和向其他部门提供服务各需要200小时),则检查部门工作量预算情况可以得到下表:

按照上表中的工作量安排,信贷员需要比全年预计工作时间多工作450个小时,而经理则差350个小时不足全年预计工作时间。鉴于这种情况,部门经过协商后,将信贷员负责的部分“受理贷款申请”工作(450小时)转移到部门经理。调整后工作量情况为:

根据工作量变化相应调整薪酬预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预计工作时间由2000小时增加到2100小时,经理的每小时工资水平由原来的25元降低到23.81元。

(二)其他费用的预算

1.租金

假设部门全年租金总预算:400元/平米×30平米=12000元;经理与信贷员办公面积相同,每人分担4000元;按预算工时分摊租金。则分配率为:

信贷员:4000元×2人/4000小时=2元/小时

经理:4000元/2100小时=1.905元/小时

租金预算情况为:

2.设备费用(租金、折旧或使用费)

假设部门本年设备费用总预算30000元;设备不分新旧,类型平均分配到经理和信贷员,每人分担10000元;按预算工时分摊租金。分配率为:

信贷员:10000元/2000小时=5元/小时

经理:10000元/2100小时=4.76元/小时

则设备费用预算如下:

3.办公用品(公杂费等)预算

假设只有“受理贷款申请”活动需要配备办公用品,每受理一笔贷款申请的耗费为1元,则办公用品预算为:

4.电话费用预算

? 假定本部门每人全年电话费(包括设备、线路、话费等)预算为600元,按工作时间分摊,则分配率为:

信贷员:600元/2000小时=0.3元/小时

经理:600元/2100小时=0.286元/小时

电话费用预算情况为:

5.长话费预算

假设长话费主要发生于“发放贷款”和“管理本部门工作”两项业务活动,预计通话次数分别为50次、240次,每次通话成本平均为10元,则长话费预算情况为:

(三)作业预算汇总

现在,汇总前面各项业务活动的预算即可得到本部门的全年成本预算情况:

为将经理管理本部门工作的成本分配到信贷员直接提供产品、服务的业务活动,还需要进行第二步分配(以信贷员工时为分配标准):

(四)作业单位成本

根据业务活动产出的衡量方式,可以计算出业务活动的单位成本:

部门预算中8553元成本未进入本部门业务活动成本,而是纳入接受服务部门的成本。同样道理,如果其他部门发生了应由本部门承担的业务活动,则这部分业务活动的成本也应纳入本部门的成本分配。

(五)产品成本的计算

得到业务活动单位成本后,即可按照业务活动发生的原因将业务活动成本归集到相应产品得到产品成本:

1.发放500笔住房抵押贷款的成本:

2.发放500笔汽车贷款的成本:

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虽然经过了相同的业务流程,但500笔住房抵押贷款和500笔汽车贷款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都是不同的,其原因在于二者在“受理贷款申请”和“评估贷款申请”两项业务活动上消耗的资源存在差异枣住房抵押贷款消耗了更多的资源,从而准确反映了两类产品不同的成本水平,有效解决了传统成本法下成本按照员工人数、收入等指标平均分配到各种产品、歪曲真实成本的问题。

按照同样的计算方法,业务活动成本还可以归集到产品组合、客户、客户群、目标市场、部门或分支机构、经营区域等等,从而得出不同的成本对象的成本,实现不同的分析目的,并可根据预计的收入情况对盈利能力进行预测和分析,必要时对战略目标进行重新调整和规划。

四、小结

综上所述,作业成本制度、作业预算制度对于银行持续改进业务流程、成本结构,有效支持产品定价、市场定位决策以及根据战略目标和市场状况安排业务流程和业务活动,提高产出效果等均能发挥独到的作用,可促使银行改善经营和管理,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些正是西方银行愿意投入大量的资源实施作业成本制度的原因。

由于开发作业成本制度的复杂性以及实施作业成本制度、作业预算制度等必须具备的条件的限制(从开始实施到成熟的时间耗费、先进的信息系统、与财务系统集成一个系统同时提供内外部信息、高层领导重视等等),目前在国内银行实施作业成本制度尚有一定难度,但是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国内银行自身实力的增强,作业成本制度为国内银行提供准确成本信息和决策依据的时间也许并不遥远。

篇2:作业成本管理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作业成本管理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一、作业成本管理在制造业客户盈利能力分析方面的应用

(一)将作业成本管理应用到客户盈利能力分析上的意义

由于客户的行为习惯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因此不同的客户对于企业资源的消耗量也是有所不同的。在制造企业拥有的所有客户资源中,只有一部分能够为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带来帮助;而另一部分客户则不能起到这样的效用。[1]而将作业成本管理法应用到制造业的客户盈利分析中的最大优势在于,作业成本管理法能够对不同客户对企业盈利的贡献率进行分析与揭示,从而为企业服务的侧重与各种决策的下达提供必要的参考。作为一种成本分析工具,作业成本分析方法可以对制造企业的作业水平进行灵活的定义,并最终计算出企业的计量成本,从而为制造企业提供各种产品、客户以及企业资源等方面的相关信息。通常来说,作业成本管理法通过对企业利润表中的各种期间费用,如采购费用、销售费用等进行精确计量,之后再根据企业用户资源消耗量比例的大小来将这些成本分配给客户,从而为制造企业提供更加有价值的客户信息。[2]通过对客户信息进行分析,最终控制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

(二)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在客户盈利能力分析中的应用步骤

(1)区分不同服务成本客户特征。要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应该对企业的不同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以满足客户的不同服务需求。而企业许多活动作业的最终实现也是以满足企业客户需求为动力的。例如,制造企业常常会采取配送、促销等方式来吸引和留住客户。而企业的一些客户往往对产品包装、交货方式、售后服务等有着比较独特的需求。因此,不同客户之间对企业资源成本消耗的程度是不一致的。[3]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是销售同一种制造产品,客户的盈利能力也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2)对不同服务客户成本的盈利进行分析。作业成本系统提供了服务于不同客户的成本。制造企业的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将企业客户划分为高成本客户与低成本客户的方式,来分别计算他们的盈利性与亏损信息。在以后的服务中根据客户盈利性的不同来为其提供不同的服务,从而保障企业的盈利。并且企业还需要不断对客户进行分析,努力将低盈利客户转变为高盈利客户。

二、作业成本管理在制造业产品开发上的应用

(一)制造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应用作业成本管理方法的意义

现阶段,我国的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在企业中应用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然而企业管理人员在实行成本管理时往往只重视过程中管理,而不重视事前管理,这种做法是存在较大缺陷的。因为,学者已经通过研究证实,良好的事前成本管理控制能够为企业节省近八成的成本费用。因此,企业在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阶段必须要做好成本管理。而将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应用到企业的前期成本管理中的做大作用就是能够为企业设计与开发人员提供较为精确的成本预测信息。[4]

(二)制造业产品开发成本的计算与控制

在企业产品设计开发阶段,产品项目的费用成本一般包括两大方面,即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而作业成本管理方法能够很好地对产品项目的间接费用进行系统的归集与合理的分配,然后根据分析与计算将各个项目的.作业中心费用进行汇总,并通过各种产品之间的关联程度,将成本费用科学的分配到产品中去。并且,制造成本法还可以对制造业产品设计与开发阶段的产品项目作业是否能够盈利进行分析与预测,从而判断出该项目能否增值。若增值则可以继续研发,而若不能增值则需要对其进行优化或直接否定这一产品设计。从企业的生产源头控制好企业的成本。

三、作业成本管理在制造业环境成本管理方面的应用

(一)制造业在环境成本管理中应用作业成本管理方法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与科学技术水平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人口增长问题以及能源危机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也因此显现,并呈持续恶化的趋势,这不仅会阻碍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会危害人们的健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环境成本这一概念应运而生。该方法主要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环境成本核算与环境成本控制这两大方面。而企业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环境成本因素在产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高。而作为决定企业环境污染治理决策投资多少的重要影响因素,准确的环境成本归集成为了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而将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应用到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中则能够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提高企业环境成本归集计算的准确性,为企业环境污染治理正确投资决策的制定与下达提供良好的信息依据。

(二)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在制造业环境成本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1)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环境成本是指企业为满足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而在生产、运营中发生的与环境相关的支出,包括环保设备处理污染物而需要的运营和维护成本、废弃物处置成本、报告监测成本等。[5]一般情况下,人们可以笼统的将环境成本分为两类,即直接环境成本与间接环境成本。制造企业传统的环境成本核算方式将企业的环境成本全部归为制造费用,根据运作工时的多少来对制造企业各个机组的环境成本费用进行分配。而这种分配方式极易出现误差,将一些环境效益较低机组的环境治理成本低估,将一些环境效益较高机组的环境治理成本高估,从而扰乱制造企业相关环境成本决策的制定与下达。而利用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对制造企业的环境成本费用进行分配则能够很好地避免这一问题,企业可以根据造成环境成本的作业的情况来对企业的环境成本资金进行分配,从而有效减少影响企业环境预防污染以及环境治理等决策的因素,提高各种环境污染治理决策下达的准确性。

(2)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在环境成本分析中的应用。企业将环境成本分析的重点放在对环境成本效益的分析上,而这主要是通过相关考核来实现的。利用作业成本分析法,企业能够清晰的对环境与成本之间的联系进行揭示,从而准确的分析出环境成本所能带来的利润效益。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作业成本管理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分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推进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高原。作业成本法在制造型企业中的应用——以IRO公司为例[D].江苏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王广宇,丁华明。作业成本管理——内部改进与价值评估的企业方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 曹晓雪。流程作业成本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4] 徐风菊。基于ABCM的企业成本管理集成系统研究[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5] 李艳芳,贾国军。浅议作业成本法在客户盈利性分析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12(8):179-180.

篇3:作业成本法在物业管理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作业成本法在物业管理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作业成本法在物业管理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论文【1】

【摘要】 作业成本法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工具已经被很多的企业应用,它对间接费用的分配能够使成本核算更加准确,也使得成本管理更加的精细化。

物业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以考虑使用作业成本管理法来提升企业成本管理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 作业成本法 物业 管理

一、作业成本法相关理论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的核算方法和管理制度,在作业成本法核算中涉及到资源、成本对象、作业、作业中心、作业动因、作业成本库等概念。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产品会消耗作业,而作业会消耗资源;生产会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会导致成本的产生。

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的计算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界定作业并建立作业中心;第二,界定出各类资源的耗费;第三,选择资源动因,将资源追加到作业中心,形成作业成本库;第四,选择作业动因,把作业成本库中的费用分配到成本对象。

二、物业服务企业成本管理理论

1、物业管理的起源及业务特征

物业管理从广义上来说就是泛指一切有关房地产开发、租赁、销售及租售后的管理和服务;从狭义上来说物业管理就是物业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维护特定房屋所处区域内的配套设施、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的活动。

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物业服务公司在八十年代在我国出现,并逐渐由沿海城市向内地扩展,到了新世纪后,物业管理行业也逐步走向了法律化、规模化、市场化。

物业管理企业向客户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涉及的服务范围较广,如果按业务种类不同可分为:环境卫生管理、治安消防管理、设施设备管理、绿化管理、车辆交通管理和其他公共管理等。

物业管理企业为业主提供上述服务,给业主带来舒适感和安全感,其在管理上具有以下一些特征:综合性和公共性、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性、无形性、连续性和多样性。

2、物业服务成本的构成及特点

物业管理企业提供的是无形服务,但同样需要消耗成本资源,从成本构成情况来看,物业企业的成本费用主要包括:管理及服务人员的薪资、物业清洁服务卫生费、物业园区绿化养护费、物业管理区域公共设施维修维护费、治安消防秩序维护费、国家法定税费、物业公共责任险等。

物业管理的工作项目较多、程序也较为复杂,物业企业服务成本体现出了服务行业的特点,即服务收入很难和某项成本费用直接相关,其特点也可概括为:成本构成点多、间接费用比例上升且成本动因不同、劳动密集使得人工费用占总成本比例较大、固定成本比例高。

3、物业企业成本管理方法

物业成本管理方法是企业计划、协调、控制各项成本费用时使用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成本管理方法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预算、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等。

二、物业服务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系统构建

1、物业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服务行业很少有专利产品,所以其产品本身是很容易被复制的,这就使得成本费用控制成了服务行业竞争的关键环节。

目前,物业企业在成本费用管理长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可以概括为:物业服务成本核算观念淡漠且管理成本不完整、成本管理思路片面、成本管理方式过于简单粗放、成本管理不利于物业企业贯彻盈利性原则等。

物业服务企业对物业管理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工费用的上涨和业主需求的不断提高,更是给物业企业带来了极大的经营压力。

此外,在物业企业服务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物业服务费提价却困难重重,这使得企业的利润不断的降低。

在外部市场竞争和内部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下,企业必须努力控制成本费用,同时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第一,企业要做好常规服务,改进作业流程,以优质的服务换取优价的回报;第二,企业要降低管理成本,将绿化、保洁、设备维修外包给更专业的公司,充分利用社会化分工;第三,物业企业要开拓经营思路,提供差别化服务。

作业成本法主要应用在制造业,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从物业企业服务特点来看也基本具备了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要求:第一,物业企业的间接费用在总成本中的比例较高;第二,物业服务企业个性化服务较多;第三,物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2、物业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系统构建

物业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系统构建应该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成本效益原则、稳定与发展的原则、易理解操作的原则等。

物业企业作业成本管理体系的管理主体是物业企业,管理对象是物业服务过程,成本管理工作应该做到目标明确、业绩考核、进行调节。

传统的成本管理重点集中在生产成本,从物业管理企业来看就是重点把控服务过程中各种资源的消耗,而作业成本管理是传统成本管理的拓展,其控制内容包括:物业企业规模的确定、物业管理处的设立、物业资质的定位、各个作业中心的控制等。

物业管理系统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形成物业作业集合,集合中的`每个作业都在作业过程中消耗一定的资源,并产出相应的价值。

基于作业的物业成本管理系统将作业目标和成本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目标成本指标按作业链层层分解给各部门、各环节,最终实现降低和优化成本的目的。

基于作业的物业成本管理体系由作业分析、标准作业成本、作业预算、作业成本差异分析、作业成本控制、绩效评价、作业优化等环节构成。

物业作业成本管理体系将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有效结合,其具体技术路线为:第一,明确物业成本管理的具体目标;第二,监督物业成本的形成;第三,通过绩效考评及时纠正偏差。

三、物业服务企业作业成本预算

只有将物业企业整个业务流程进行透彻的作业分析,制作出的成本管理目标才能够具有合理性。

第一,分析必要的作业,分析的目的是在成本发生前就消除不必要的支出,必要作业指的是作业对客户来说是必要的,或者作业对物业企业是必要的,除此两项之外则都是不必要的;第二,分析重点作业,重点作业就是以组织存在为目的的中心作业,根据重要性原则要对重要作业进行细致的分析;第三,分析增值作业,增值作业是因给客户带来附加值,从而增加企业利润的作业,物业企业应分析作业的增值性,消除不增值作业;第四,分析作业的有效性,效率性和增值性是一个事物的两方面,物业企业对作业的执行情况可从作业效率、作业时间、作业质量等方面进行判断。

物业企业作业预算使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具有可比性,能够将物业成本控制落到实处。

作业预算编制的具体步骤包括:确定好预算目标、作业分析与流程优化、确定合适的物业作业量计量单位、确定作业消耗率与作业量、确定资源消耗率与资源需求量、预算资源需求成本与服务成本等。

四、物业服务企业作业成本核算

1、成本核算要素

物业服务企业作业成本核算要素包括:第一,成本核算对象,物业管理是一种以合同为中介的信托管理,物业企业的收入使以物业合同为对象,那么将服务合同作为成本对象,则与收入的口径是一致的;第二,成本核算期间,物业企业是依据合同签订的时间为业主提供服务的,将营运周期作为成本核算期间较为合适;第三,成本核算范围,物业企业从事物业管理活动过程中,为业主提供维修、管理等服务发生的各项支出,都应该计入成本费用;第四,成本核算项目,通常来说物业企业的成本核算项目主要包括人工费、办公费、设备维护费、保安费、保洁费、绿化费等。

2、成本核算模型

首先,要实施作业成本法就需要对物业企业作业进行合理的界定,物业企业一般设立经营部、财务部、品质部、客服部、行政人事部、工程维修部等部门来保证企业的运转,以及为业主提供服务。

确认物业企业的主要生产流程,可划分为综合管理、共用部分及共用设施设备日常运行维护、清洁卫生、园林绿化、公共秩序维护等,每个流程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子流程,例如共用设施设备日常运行维护就可分为日常检查、定期保养、定期维护等流程。

企业对作业流程进行界定后,要找出耗用资源较多的活动,继而优化流程,降低成本。

其次,作业确认之后就要衡量各作业消耗的资源,作业成本法不改变资源消耗的总额,只改变资源成本总额在各成本对象之间的分配比例。

物业企业消耗的资源项目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成本、能耗费用、材料费、业务费、办公费用、固定资产折旧等。

再次,作业成本法核算下与某项作业相关的资源应直接计入该作业,如存在一资源支持多作业的情况,应该依据该资源的使用动因将其分配到各相关作业中去。

在将资源耗费归集到作业成本库的过程中,应依据成本效益原则、充分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及重要性原则,在不失精确度和节约成本的前提下对相关成本动因进行选择。

资源分配也要包括归集各成本库费用、计算资源动因率两个步骤。

最后,作业动因是作业成本发生的原因,作业动因的确定非常重要,一旦出现判断失误就会出现成本扭曲的情况。

选择成本动因要考虑数据取得难易程度、作业实际消耗量与成本动因分配消耗量之间的相关性、成本动因导致的行为后果等因素。

确定作业动因后,即可依据成本动因率等公式将作业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分配给各个成本计算对象。

五、物业服务企业作业成本控制及绩效评价

1、标准作业成本

标准成本是为每个单位作业设立的,反映的是单位作业成本耗费,它是进行成本控制的基础。

物业企业在制定标准成本时应该遵循可行性、有效性、相关性、真实性、成本效益性及可控性等基本原则。

物业企业的作业项繁多,如果给全部作业项均制定标准作业成本,会耗费企业大量的精力,也会使管理效率降低,所以制定标准作业成本应以是否增加客户价值为基准,不增值的作业如税费、资产减值损失、财务费用等费用,虽然其影响利润,但这些费用的支出具有客观强制性,所以其成本标准为零。

以作业为对象的物业增值作业成本计算公式为:增值作业标准成本=标准固定成本+标准变动成本。

2、作业成本差异计算及分析

通过作业成本差异分析,企业才能够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和成本改善,标准作业成本差异是指实际成本和标准作业成本之间的差异。

完成作业成本差异分析步骤如下:计算差异数额――寻找差异原因――判断差异责任――采取改进措施。

因物业企业标准作业成本是分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及混合成本分别制定的,所以其作业成本差异可分为变动作业成本差异和固定作业成本差异。

变动作业成本差异计算公式为:变动成本作业差异=(实际单位变动作业成本*实际作业量)-(标准单位变动成本*标准作业量);固定成本作业差异=(实际单位固定作业成本*实际作业量)-(标准单位固定成本*标准作业量)。

3、绩效评价及作业优化

绩效评价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是物业企业进行管理的必备工具。

物业企业进行绩效评价应关注两个方面:第一,根据评价结果对过去的业绩情况进行奖罚;第二,根据过去的业绩分析未来的作业取向。

物业作业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作业成本预算、作业成本核算、成本绩效评价等手段,实现企业作业成本的全面优化。

作业改进常见的方式包括:第一,作业消除,例如:制定完善的采购计划可以消除部分仓储作业、选择优秀的设备供应商可消除部分维修作业、聘用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可以消除因决策失误引起的不必要作业等;第二,作业选择,每一个产品设计都有不同的作业及成本,通过比较不同的作业成本来选择成本效益最好的作业;第三,作业减低,改善必要的作业效率,改善在短期内无法消除的无效作业;第四,作业分享,利用规模经济提高相应物业作业的效率。

【参考文献】

篇4:浅谈ERP成本管理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论文

浅谈ERP成本管理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论文

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了企业盈利空间的缩小,企业盈利能力深受管理决策和行为的影响,ERP管理系统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满足企业成本管理需求,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文章针对ERP成本管理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分别介绍了ERP成本管理理论思想、与传统成本管理的区别、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ERP成本管理的具体设计等。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制造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成本领先是制造业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受传统成本管理的影响,我国制造业成本管理方法较为单一,工作量较大,而且很难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制约了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现在制造业应该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形成全面集成信息的成本管理系统,为企业提供可靠、及时的成本信息。ERP信息管理系统为实现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ERP管理系统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满足企业成本管理需求,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ERP成本管理思想理论

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的计算机技术咨询和评估集团提出了企业资源计划ERP,这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一种管理思想、管理系统与软件产品的集合体,它充分利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对企业所有资源进行综合平衡,从而为企业提供了一个集计划、控制、决策、评估为一体的`系统化的、全方位的管理平台。ERP系统是由MRP系统发展而来的,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的物料需求计划阶段,MRP主要是用于坤村控制和采购管理,根据物料清单和数据来制定物料计划,提高批量生产能力,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闭环MRP系统产生阶段,闭环MRP集成了粗能力计划、能力需求计划,从而实现了管理运作和信息运作的闭环反馈,根据企业生产的物料所需,计算每个能力单元的能力需求,从而达到需求能力计划与物料需求计划之间的平衡,随着竞争加剧和产品个性化需求的增长,这种管理模式的局限性逐渐凸显出来;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的制造资源计划阶段,在闭环MPR基础上又增加了供销、财务功能,将技术、采购、生产、销售等子系统连成一个整体,形成完税证的企业管理流程,从而实现数据和信息的共享集成,对整个企业进行优化控制和全面规划。第四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产生的企业资源计划,也就是ERP,此理念引入了图形界面、关系数据库等先进技术,从而将企业制造、人力资源、后勤以及销售等连成一个整体,功能更加强大,供销链更加完善,充分实现了企业资源的调配和平衡,使企业在激烈的是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ERP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对比分析

ERP成本管理不同于传统传统成本管理,传统成本管理的会计体系已经不能够适应企业经济发展,传统成本管理信息不完整,会计部门采集的都是符合会计事项定义的数据集,而忽略了管理信息,造成信息与业务的重复和不一致。传统成本管理存在信息不及时的现象,会计信息通过人工传递实现信息逐级的审核,造成信息滞后,财务部门无法实现对价值运动的实时控制。同时传统成本管理中还存在信息不实用的现象,原始数据材料要经过多次过滤,这样汇总到财务部门的信息就无法真实反映出经济业务的原貌。由于无法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和直观性,信息管理虽然能够核算成本,但是无法充分地解释成本波动以及各种量化因素,数据缺乏明细分析,原始数据搜集困难,数据的准确性不高,不利于全面核算各项指标,无法满足管理者对成本信息查询的需求,而且成本控制标准的时效性差,削弱了程控控制的时效力度。ERP系统中的成本管理可以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行计划、决策、控制、分析与考核,通过对各项资料的分析和反复推算制定标准成本,实现全过程的成本管理,从而有效促进成本管理的持续改进,提高职工的成本意识。同时ERP成本管理具有集成性特点,能够及时采集生产业务原始数据,共享同一个数据源,为企业成本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ERP成本管理能够满足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要求,通过分析软件分项显示各种物料标准成本,为成本控制提供更加详尽的数据。生产加工前,ERP可以通过分析和推算数据,预计标准成本;生产过程中,ERP可以实时地将生产领域的各项业务动态集成到财务,核算出订单的实际成本,订单完成以后,可以进行成本事后的分析,找出差距,汇总数据,节约基础数据处理资源,提高企业效益。

三、当前制造业中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制造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很多企业狠抓成本管理,但是收效甚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前我国制造业各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不利于成本信息的传递和共享,物资供应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之间信息封闭独立,只是在部门内部流通,无法为整个生产提供准确的管理信息。孤岛现象导致了资金信息、物流信息、成本控制等数据无法及时准确地为成本管理提供依据。

第二,当前我国制造业的成本核算周期过长,一手信息不及时,企业决策受影响。制造业由于本身生产过程较为复杂,所以在人工计算的环境下,基本上都是按照月份进行信息汇总,对生产成本做粗略的核算,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这种滞后的信息核算无法满足企业核算成本信息要求。

第三,制造费用的分摊核算方法不科学,无法真实反映出生产消费实际。大多数制造业企业都是根据产量估算,按照工时系数分摊制造费用,这种方法不能够准确反映出费用发生情况以及产品成本的真实信息。

第四,制造业标准成本的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由于传统成本管理的科学性和动态性较差,结果导致标准成本数据不准确,所以无法准确分析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成本管理方法陈旧,管理体系单一,目前仍然有少部分制造企业仍然停留在手工统计核算成本的时代,即使实现了财务电算化的企业,也对成本的事前、事后控制和预测能力无能为力。

第五,制造企业忽视了上下游之间的联系,缺乏战略合作,无法从企业的长期效益出发,失去了供应商之间的信任与合作,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部分企业开始应用ERP成本管理模式,但是原有系统计算数据无法准确对接ERP系统数据,无法真正发挥出ERP系统软件的功能,核算方式依然很落后,无法提高成本管理的水平。

四、在制造业中ERP成本管理体系的具体设计分析

从企业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将ERP成本管理分为三个阶段:设计阶段、采购阶段、制造阶段的成本管理。

(一)模拟和优化设计阶段的作业成本

当设计方案确定后,作业链也就确定了。不同的产品设计方案需要不同的用料、工艺和性能指标,这也决定了产品会有不同的成本。利用ERP成本的模拟功能,可以建立产品方案与企业生产作业链之间对应关系,优化作业链及产品结构,剔除那些无效非增值作业,优化产品设计方案。运用ERP成本模拟功能进行产品成本模拟,在拟定生产作业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产品的工艺性能、结构特征,使作业链能够全面反映产品设计方案。同时通过ERP模拟功能可以不断优化产品设计,使设计方案更加完善。

(二)做好采购阶段的成本控制

ERP系统卡可以事先为物料定制采购成本。标准采购成本包括标准材料费和间接采购费,用于衡量工作效率、简化材料费、控制实际采购成本等。采购作业流程可以分为购货、验货和收获三个作业,采购间接费通过不同的资源流动分摊到各作业,最后分配到各个产品中。物料采购流程中总会形成各种差异,在ERP系统中,可以通过设定会计处理模块和采购管理模块进行事务的集成处理,自动生成记账凭证。

(三)完善制造阶段的作业成本核算

在ERP系统中,产品成本用清单来表示,依照产品层次说明物料的各种费用。利用ERP系统方法制定出制造直接的标准成本、和间接成本。关于实际作业成本的计算,应该依据作业成本计算建立二维模型,从而简化计算过程。另外制造阶段还要做好产品成本的差异分析,ERP作业标准成本差异分析更为科学,可以较为容易地发现问题所在,揭示问题原因,加强成本控制。

篇5:浅谈管理会计在营销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当下,现代营销已经从生产、销售导向完成了向顾客导向的转变,而传统的管理会计的重心仍然停留在内部制造成本的核算上,传统的管理会计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营销日益要求以顾客为基础进行营销成本管理的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讨论管理会计如何更好的在营销成本管理中应用的问题,即关于如何将“营销管理会计”这一新兴概念应用于营销成本管理的研究成为必要。

营销成本的特点

①外向性 营销管理相对于企业的一般管理具有更明显的外向性,即营销管理更加注重企业外部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更加注重外部供应链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生命周期的变化,并适时进行调整和变通。

②长期性 企业的营销成本投入中不仅存在当其可以计量的费用,还存在很多针对企业长期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投入。

③广泛性 很多人认为的营销成本侧重于销售中的成本,其实不然,营销成本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篇6:浅谈管理会计在营销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全面预算控制法下的营销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具有综合推进成本降低的.积极功能。企业要实现目标利润,必须把预算控制放在资本运营的重要地位。 定额成本法下的营销成本费用控制 按照一般规律,营销费用投入越多,预期的销售量越大。然而,营销费用的增加不可能是无限的,受市场需求容量、行业竞争状况因素的影响,则需要解决最佳营销费用分配的问题。同时,在营销费用一定的条件下,要将这些预算按不同的比例分配到营销组合的不同项目上和销售利润上。掌握和协调好销售数量与营销费用组合过程项目之间的关系,是现代营销成本控制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营销成本最低化控制。在企业技术装备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一种产品的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在开始时都是随产销量的增加而递减;但当产销量扩大到一定限度,就由于“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转为递增。

第二,营销利润最大化控制。在横坐标上移动产销量的值,使产销量与价格乘积达到最大时(即总收益的最大值),得到的不是最大利润;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产销量增加,边际成本由递减转为递增,而使总成本急剧递增,故边际成本最低时也得不到最大利润。所以,只有在边际总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也就是产销量的某一微量增加点,总收益的增量等于总成本的增量,两个函数的导数相等时,这两条曲线之间的距离最大,才达到最大利润,才能找到最合理的生产经营规模。

成本动因的选择

确认和计量营销管理过程中各种资源的耗费;将可以直接跟踪到最终成本对象的材料成本和其他非工资性支出先归结到相应的成本对象;把资源分配到作业,主要包括:确认作业所消耗的资源种类和计算出作业中该成本要素的成本额数量,汇总各成本要素,得出作业成本库的总成本额;将各个作业中心的费用总额按管理者的要求,选择作业动因,按照客户、产品、经销商、营销过程等成本对象进行分离归结,分离归结的依据是每一成本对象所消耗的各个作业成本库中各类作业的作业量。

篇7:初探作业管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应用论文

初探作业管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在对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之上,试图把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作业管理引入其中,实现对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的改进,同时对作业管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责任会计;作业;作业管理

传统责任会计制度在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曾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企业所处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变,该项制度已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为此,企业应积极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对责任会计制度进行改进,使该项制度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本文在分析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特点及其不足的基础上,就作业管理对责任会计制度的改进谈一点看法。

一、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传统责任会计制度,是指与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相适应的责任会计制度。这种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有以下特点:一是企业产品市场份额稳定,市场竞争不激烈,产品生命周期较长。二是企业生产一般追求规模经济,生产改进分阶段进行,并且允许生产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三是企业一般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订价方法,对顾客偏好的关注甚少。四是企业的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按职能权限划分,具有层次性、等级性。

与上述生产经营环境相适应,传统责任会计制度有以下特征:一是按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的职能、权限、目标和任务划分责任中心。我国的一般做法是分级归口管理,即横向按设计、计划、供应、生产、销售等职能部门划分责任中心,纵向按分厂、车间、班组和个人划分责任中心,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责任控制系统。二是主要采用价值指标作为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考核指标,如成本降低额和成本降低率等。这些指标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并且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三是通过对各责任中心可控指标的实际值和预算值的比较考核业绩,计算并区分出有利差异和不利差异,作为奖惩的依据。四是把责任分解到各个责任中心,每个责任中心再分解落实到个人,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二、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变和传统责任会计存在的缺陷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生产经营环境在发生变化。在当今全球竞争的环境之下,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新产品层出不穷,这些都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企业必须正视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提高灵活反应能力,改变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采用新技术和新的经营管理方法,生产出更加多样化和更具个性的高质量产品。二是企业需要采取满足顾客需要的营销策略。企业要不断创新,不能再以成本为基础计价,而需采取以市场为导向的目标订价模式,这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由传统的按职能设置部门,向强调顾客、销售渠道和产品的组织形式转变。

面对新的生产经营环境,传统责任会计那种以组织机构划分责任中心,以较单一且相对稳定的标准来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做法,显然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首先,以组织机构划分责任中心,不符合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其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生存。这样,在一定时期内,如果以稳定的标准考核企业业绩,显然不能促使企业各部门向更高水平发展。再次,顾客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如对产品质量、产品交货期、产品售后服务的要求等,以单一指标考核各责任中心的业绩显然不够。

面对种种挑战,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满足环境所需,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为此,企业管理思想应进行重大变革,以形成新的企业观,使管理深入到作业水平。[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新的企业观是把企业看作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这样一个企业就形成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及外的作业链,亦即价值链。作业的推移,同时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的逐步积累与转移,最终形成转移给企业外部顾客的总价值。从顾客那里收回转移给他们的价值,形成企业的收入。收入补偿完各有关作业所消耗的资源价值之和后的余额,形成企业的利润。在这种观念下,企业把管理深入到作业水平,便于索本求源,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同时努力提高增加价值作业的运作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在满足顾客所需的基础上,增加企业的利润,这样就形成了作业管理。企业将其责任会计制度建立于企业管理基础之上,就形成了新型的责任会计制度。

三、作业管理对传统责任会计的改进

当企业实行作业管理之后,其责任会计制度便相应实现了多方面的改进。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其一,以作业中心为基础设置责任中心,跨跃厂组织机构界限,克服了以组织机构划分责任中心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同时也符合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在现代生产经营环境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关键,而改进和创新的基本单位是由相互联系的作业组成的。组成过程的作业是联系投入与产出的桥梁,资源通过作业形成产出的价值。因此,以相互联系同质的作业组成的作业中心为基础设置责任中心,便于责任的划分和业绩的考核。

其二,以动态的业绩考核指标代替传统相对稳定的业绩考核指标。业绩考核指标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而且以过程为导向,与过程的效率和产出相关。另外,为了激励企业不断增加顾客的价值,该指标可能是一种理想的、现实情况下尚达不到的目标。

其三,以多样化的指标补充传统较为单一的价值指标。虽然成本仍是一个重要考核因素,但在现代经营环境下,时间、质量、效率等同样对顾客有价值,所以不仅像成本一类的价值指标,而且更多的非价值指标,如交货期、生产周期、产品售后服务质量等同样成为考核业绩必不可少的因素。

其四,以更复杂的奖励制度激励职工提高效率。虽然引入作业管理后,奖励方式和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相差不大,但在新的生产经营环境下,奖励制度比过去更为复杂。由于强调过程改进,而过程的改进是群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以群体为基础的奖励制度比以个体为基础的奖励制度更为合适。

四、作业管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应用

作业管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责任会计控制要素来分析。制定责任会计控制要素的核心是划分责任中心,建立业绩考核指标,进行业绩评价和奖励。对于控制要素的前两项,笔者认为,作业管理在其中的应用主要是分析作业,寻找成本动因,划分责任中心(作业中心),进而建立考核指标。在后两项的应用主要是出具评价报告。

其一,分析作业。分析作业是作业管理的核心。它是指对一企业所进行的作业辨认、描述和评价的过程。该过程需分析企业进行了多少作业,有多少人参与了该项作业,作业耗费了多少时间和资源,并评价作业对企业的价值,分辨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

分析作业首先要确认作业。因为只有确认了作业,才能据此寻找成本动因,划分作业中心进行业绩考核。笔者认为,确认作业应遵循“由粗到细,由大到小”的原则,即先粗线地描述出企业大体的作业情况,然后再分层次、分步骤地细分。这里要把握作业细分度,不可过粗,也不可过细。过粗不能提供管理所需信息,过细则工作量太大,导致管理成本过高,影响企业整体效率。

现以一制造企业为例,说明作业的确认。首先,把该企业的工作分为5大类过程(若干作业的集合体),即厂部维持过程、新顾客或新业务的获取过程、产品设计过程、生产过程和顾客维持过程。其次,把各过程分别细分为若干个子过程。厂部维持过程可细分为人事管理、会计记录、财务计划以及法律咨询等子过程。新顾客或新业务的获取过程可细分为研究开发、广告促销、方案论证、订单处理和人员培训等子过程。产品设计过程可细分为设计研究、产品计划、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调试等子过程。生产过程可细分为预测、采购、生产、安装、维护等子过程。顾客维持过程可细分为包装、销售、顾客培训、技术指导及维修服务等子过程。再次,在各子过程基础上,再细分为若干更低层次的子过程。如生产过程中的采购子过程可再细分为购买材料、存储材料和质量检验等更细的子过程。最后,把更低层次的子过程细分为若干作业。如上述存储材料这一低层次的子过程可细分为收料、运料到仓库、存料、发料等作业。

其二,寻找和分析作业成本动因。管理作业必须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了作业成本的发生,以便有针对性地减少不增值作业,合理安排作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样,寻找到作业成本动因,有助于企业合理确定作业考核指标,更好地明确责任归属。寻找和分析作业成本动因时应注意,对于一项作业成本而言,其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应在其中找到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作为该项作业成本的原因。例如,设备调试费的发生原因可能与产品的批量大小、设备的新旧程度、调试的次数有关系,但调试费用的大小则主要由调试次数的多少来决定,所以应选调试次数作为调试费这一作业成本的成本动因。

在分析了作业和作业成本动因之后,企业就可以跨组织机构界限,把从事同质作业的部门和人员组成一作业中心,根据不同的作业成本动因设置考核指标。

其三,进行业绩评价,出具评价报告。传统责任会计主要通过比较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来评价业绩。当把作业管理引入责任会计制度后,责任会计便不仅仅如此评价业绩了。一是增加了非财务指标,如产品质量、生产周期、交货期等,用以评价相关作业的执行结果。二是要注意分清增值成本和非增值成本,通过实际成本与增值成本的比较以及前后期非增值成本的对比,为企业的持续改进提供信息。

篇8:作业成本法在物业管理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当前以产品为成本对象的传统管理方法已经滞后于物业管理等新兴服务行业的成本管理的需求。

本文提出了运用作业成本法优化作业流程,进行作业成本管理的观点,通过设计作业成本法在物业管理企业应用的实施模式并结合案例研究,探索作业成本法在物业管理企业的创新应用,以期为物业管理企业的成本管理构建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体系。

篇9:作业成本法在物业管理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物业管理收费一般按照政府指导价结合市场竞争机制来制定收费价格,受政府管制的物业管理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物业管理收费价格上调空间不大,由于人工成本等物业管理成本在逐年增长,笼统地以产品为成本对象的传统管理方法已经滞后于物业管理的成本管理需求,而物业管理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微利行业,如果希望持续性发展,必须对成本进行精细化管理,尽量减少或消除不增值作业、增加增值作业,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作业成本法正是最好的选择。

一、作业成本法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随着以MRPⅡ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以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兴起,直接人工费用普遍减少,间接成本相对增加,明显突破了传统成本法中“直接成本比例较大”的假定。

美国实业界普遍感到产品成本信息与现实脱节。

在此背景下,大批西方会计学者开始对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进行全面的反思。

美国的卡普兰与约翰逊两位教授合作出版了轰动西方会计学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管理会计的兴衰》。

卡普兰和约翰逊认为:伴随着竞争的加剧,技术的尖端化和管理上适时制的应用,传统成本会计系统和管理会计系统与“决策有用性目标”的相关性越来越差,新的管理会计系统既要提供“过程式控制信息”,又要提供创造价值的“战略性获利能力信息”,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

作业成本法在行业领域应用方面,也由最初的制造行业扩展到保险、银行、物业管理、零售、铁道运输、医疗卫生等服务行业。

例如ABC成功地应用于数据服务公司(Data Services,Inc.)、AT&T公司、消防基金公司(Fireman's Fund)、美国快递公司(American Express)、海军供给司令部等。

二、作业成本法的原理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基础,设立作业中心,根据资源动因进行资源归集,形成作业成本库,然后再根据作业动因,把作业成本精确地分配到最终成本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找出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的原因,从而减少或消除不增值活动而不增加过多的成本,作业成本法的目的在于作业成本管理,是以提高客户价值、增加企业利润为目的的新型集中化管理方法。

三、作业成本法在物业管理企业的应用设计模式

为了使本文的研究对大部分物业管理企业都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所研究的成本主要指大多数物企业经常发生的物业管理成本,详见图1。

四、作业成本法在物业管理企业应用的案例研究

(一)本文选择该案例研究目的

本文选取上海市Z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是出于以下考虑:

1.上海是中国房地产发展的`前沿城市之一,物业管理总体比较先进。

该公司成立于6月,是一家从事高档物业管理及物业咨询的企业,具有全国物业管理一级资质,年度物业管理面积在100万平方米以上,物业管理类型多样,涉及多层、小高层、别墅、商铺、会所等,目前使用了物管费收缴ERP软件、财务金蝶EAS软件等集成系统软件,物业管理经验丰富。

2.本文通过设计作业成本模式在该公司的应用,论证了作业成本法在物业管理企业应用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以期改善该行业的成本管理方式,促进物业管理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作业成本法在该公司的具体应用

本文选取该公司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物业管理小区为研究对象,这两个小区为上海市松江区九亭镇的甲乙两个相邻小区,具体情况如下:

甲小区为九亭花园,管理面积为46.51万平方米,全部为多层,物管费标准为0.9元/平方米/月,绿化率为35%,容积率为1.2。

乙小区为上海弄里人家,管理面积为15.17万平方米,其中:别墅为4.77万平方米,物管费标准为2元/平方米/月,绿化率为41%,容积率为0.7;小高层为10.4万平方米,物管费标准为1.7元/平方米/月,绿化率为32%,容积率为2。

在客户维系中,因为甲小区创造的收入高于乙小区,因此公司领导初步认为应重点对小区规模较大、物管费收入较高的甲小区投入更多的资源加以重点维护,现运用作业成本法对该公司度管理的甲乙两个小区进行成本测算和效益分析。

1.划分作业中心

主要作业中心有:保安部、保洁部、绿化部、工程管理部和客户服务部等。

2.明确各项作业活动耗费的资源(数据来源于公司ERP系统,详见表1)

3.分步计算甲乙小区的作业成本

第一步,根据作业成本动因,确认间接成本作业动因分配率,详见表2。

第二步,根据作业动因分配率分配间接成本,详见表3。

第三步,计算甲乙小区总物业管理成本,直接成本直接计入,间接成本根据成本动因分配计入,详见表4。

从以上计入方式来看,第一种是属于直接成本,第二种是按照作业动因分配计入的成本,本文设计的作业成本应用模式与作业成本法的理论不谋而合,充分验证了作业成本法在物管行业应用的可行性。

4.作业成效分析(详见图2)

从以上测算数据可以看出,甲小区物业管理收入502.31万元,物业管理成本453.47万元,毛利48.84万元,毛利率9.72%;乙小区物业管理收入326.34万元,物业管理成本268.02万元,毛利58.62万元,毛利率17.95%。

公司领导初步认为应重点维护规模大、物管费收入高的甲小区的决策是不恰当的,应重点维护收入质量较高的乙小区,对甲小区的管理应采取的措施:降本增效。

(三)作业成本管理

当作业成本小组把20公司经营数据和作业分析提交给公司决策层后,领导决定从1月份开始进行作业改进。

1.保安中心作业改进措施

通过作业成本追踪分析,发现该公司保安中心人工成本比较高,甲小区监控设备老化,保安人数较多,人浮于事比较严重,该公司领导研究决定投入90万元升级电子监控设备,按照平均年限法分3年计提折旧,残值率为0,每年的折旧费增加30万元。

监控中心设备升级后,保安中心通过监控中心既可以及时发现、解决小区里面发生的异常情况,还可以减少20个保安人员,相应的可减少的人员工资和社保费等人工成本45万元,每年可以新增加利润15万元。

2.保洁中心作业改进措施

该公司保洁中心负责两方面的工作:(1)负责小区公共区域的清洁卫生、垃圾清理等。

(2)根据业主的要求,可以提供按照小时计算支付的特约清洁服务,通过对该公司保洁中心的作业成本追踪分析,发现保洁中心特约保洁服务较少,而根据客户服务部提供的业主要求来看,业主对特约保洁服务需求较大,通过作业成本分析和改进工作流程,该保洁中心在保证小区公共区域的清洁卫生的基础上为业主提供特约保洁服务。

该公司20保洁员工人数与年相同,保洁中心成本变化不大;而年1月通过作业改进后,向业主提供特约保洁服务增加利润38万元。

五、研究结论

本文遵循从理论到实践,以物业管理企业的物业管理成本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物业管理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模式,从新的视角来分析和应用作业成本法,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随着计算机系统的普及应用,物业管理企业将作业成本法应用到自身的成本管理系统,不仅能够提供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所无法提供的成本信息,而且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通过作业动因分析进行作业管理,实行全程式成本管理,能够优化物业管理企业的作业链和价值链,满足企业管理层面的需要。

第二,通过作业成本法在物业管理企业的成功运用:确定合适的作业动因、分配间接成本和作业分析,可以从源头上改进作业流程,优化作业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安东尼・A・阿特金森、罗伯特・S・卡普兰、S・马克・杨(著),丁瑞玲等(译).管理会计(第4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潘飞,周为利,童卫华.作业成本法在非生产部门的应用研究[J].上海会计,(9).

[3]周宏泉.以精细化管理控制物业管理成本[J].城市开发,(6).

篇10:成本控制方法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成本控制方法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中交一航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五公司)在大型水工项目中不乏采用工程分包法,分包工程合同额占到了项目施工总产值的一定份额,因此分包成本控制成为项目投标成功和公司利润保证的关键环节。本文结合航五公司项目管理实践,提出了几种创新的分包成本控制方法。

1.创新项目分包成本控制方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创新分包成本控制方法是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类似航五公司的大型施工企业,工程分包费用在施工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工程分包费用对施工总成本和企业效益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创新分包成本控制方法,实现分包成本可控,持续推动分包成本降低,是项目管理的紧迫课题,也是大型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1.2创新分包成本控制方法是避免企业成本失控的需要

由于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和管理人员素质以及人为因素,传统的工程分包模式经常产生以下问题,导致分包成本失控。

1)缺少成本策划,项目目标成本不清楚,分包价格“走到哪,说到哪”。

2)没有合理的分包策划。前后工序分包给不同分包商,多个分包商交叉作业,经常出现人机干扰情况和工序顺序性延期,引起分包商索赔。

3)项目管理因素导致分包商索赔。由于项目部供应材料、设备和服务不及时,造成分包商工期后延,给分包商“创造”出索赔点。

4)无限制增加公司的供应成本。由于分包商不负担主辅材料、船机设备费用,造成设备利用率低下,材料浪费现象严重,大幅度提高了项目施工成本。

5)不能规避物价上涨风险。对于物价波动引起的价格调整,业主方通常在超出3%或5%以上予以调差,项目部将承担这部分物价上涨费用,从而增加了项目成本。

以上问题使分包工程工期无法保证,分包商索赔点多,分包结算难度大,分包成本大幅增加甚至失控,项目管理处于被动状态。

1.3创新分包成本控制方法是宏观形势和行业竞争的要求

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和宏观经济调控,北方传统水工工程市场萎缩,竞争激烈,施工利润空间持续压缩,创新分包成本管理方法成为企业实现利润的必要手段。同时,国内大型施工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水平不断向国际接轨,同业竞争不进则退,也要求施工企业主动创新分包成本管理。

2.创新分包成本控制方法在项目管理中应用的内涵和主要做法

2.1应用内涵

树立“成本可控”的管理理念,减少分包中不可控成本比例,提高可控成本比例,大胆创新分包工程成本控制方法,通过一系列机制的创立和实施,在确保分包工程顺利进行的同时,降低分包工程成本,确保企业获得合理利润。

2.2主要做法

2.2.1编制成本预控方案,明确分包项目最高限价本文建立了成本预控流程,如图1。

1)项目中标后,公司下达标后预算,作为项目部的责任成本,即项目经营成本最高限额。

2)项目部及时编制成本预控方案并上报公司。成本预控方案包括编制说明、项目成本控制职责与分工、实现项目成本目标的保证措施、项目索赔策划方案、主要施工方案、主要投人船机设备、主要经济指标、成本对照分析表等。

3)制定分包项目限价。参照发包市场的招投标限价制度,根据市场价、标后预算及已完类似工程价格,测算水工工程分包项目的强势指导价。项目部根据指导价格实施分包合同的单价控制,分包合同价格必须控制在指导价格的浮动范围内。

2.2.2科学进行分包策划,合理划分分包工序

尽可能将交叉作业工序或对紧后工序影响大的工序划分给一个分包商,一方面减少项目部对工序衔接分包商之间的协调工作,另一方面规避分包商工期索赔风险。

2.2.3分包模式因地制宜,减少施工不可控成本

在实际施工中,由于海况与天气的不确定性、项目部管理因素、分包商施工效率等原因,传统分包模式产生了大量不可控成本。因此,本文提出了新的分包模式。

1)推荐分包商自带船机设备,减少项目部提供船机设备。少量大型施工船舶和设备,市场上包月租赁同时租赁费用较高,分包商难以承受时由项目部负责租赁。除此之外的小型施工船机、工器具,强制推行由分包商负责购买或租赁。

2)除主材外的其他材料由分包商自行采购。钢筋、混凝土、大型组合模板等主要材料对工程质量影响巨大,必须由项目部负责供应;其他质量容易控制的材料、辅助的零星材料、小型简易模板等,强制推行由分包商自行采购,项目部进行质量监督和检查,质量不合格的必须清退出场。这样做能够降低项目部材料采购成本,减少人为因素影响,同时规避了项目部承担的物价波动风险。

3)项目部不承担施工过程中辅助用工。分包项目的测量、试验、用电由项目部进行监督检查,辅助用工由分包商自行负责。分包单价中包括了文明施工费用,由分包商负责组织,项目部只进行监督检查。

上述分包方式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使用,但是要以施工成本可控为目标,根据分包项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合理的选用。

2.2.4引进比选竞争机制,选择优质优价的分包商

本文提出了图2的'招投标流程,筛选质优价廉的分包商。

1)成立分包招标组织。项目部成立以计合部长为组长,工程部、安质部负责人及预算员、合同管理员为成员的招标工作组,负责按照项目部基本情况和业主要求编写招标文件、发招标邀请、答疑、组织开标和评标、编写评标报告或会议纪要等。同时项目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支部书记、副经理、总工为副组长,工程部、计合部、安质部、物资部、财务部的负责人全程参与的分包招标评审委员会,并邀请公司专家参加。评审委员会由5人以上的单数组成,坚持“独立评审、各自打分”的原则,使用综合评分法筛选出质优价廉的分包商。

2)分包项目招标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每个分包项目选择分包商时,项目部至少邀请3家以上有资质、有实力、信誉好的分包商进行投标。优先在公司每年年初发布的合格分包商名录中邀请投标人。第二,招标文件说明投标价为固定单价或固定总价。依据公司的分包指导价或最近市场价(没有分包指导价时)测算出分包投标限价,报价高于限价的投标文件不予评审。第三,以“质优价廉”为分包商中标原则。

3)依据分包项目难易程度确定投标方式。预制及现浇钢筋混凝土等施工难度大的分包项目,项目部编制招标文件,要求被邀请人的投标文件要包括投标函、清单报价表、施工方案及资质证书等。除混凝土以外的其它施工难度小的分包项目,项目部发送投标邀请函,投标人只需要报送报价文件(包括清单报价表及资质证书等)。

4)组织分包项目开标和评标。首先,进行符合性检查,投标人报价高于限价,或质量、工期承诺不符合招标要求,视为废标,不予评审。其次,进行投标评审,评审委员会对投标人的企业资质、质量管理措施、技术方案、工期计划、安全措施、工程造价控制方案、服务承诺、所报单价、合价和总价,以及拟派人员情况等详细评审,推荐合格中标候选人。第三,确定中标人,根据评审委员会的推荐,以“质优价廉”为原则依法确定中标的分包商。

5)实施分包项目招标的成果。在锦州港煤炭码头一期工程和葫芦岛港柳条沟港区6号、7号、8号、9号散杂泊位工程等项目施工中,项目部对全部分包项目进行了招标,共签订了33份分包合同,分包单价全部控制在公司的分包指导价以下。

2.2.5推行分包管理责任书,提高分包合同严谨性

严谨的分包合同有利于分包项目顺利实施,确保施工工期、质量和成本受控。经过探索,本文提出如下措施,规避分包合同风险,减少分包商的索赔点。

1)明确项目部供应材料的范围。除了钢筋和混凝土等工程主材、大型组合钢模板由项目部供应外,其他辅助零材料由分包商自行采购。在分包合同中明确项目部供应材料的时间、规格质量、数量及损耗系数,超过损耗系数以外的由分包商承担费用,促进分包商自觉节约使用材料,减少人为损坏,加强对材料的保管和保养,提高周转材料回收力度,降低材料成本。

2)认真执行合同评审和交底工作。严格执行分包合同两级评审制度,即项目部级和公司级,以此完善合同条款。项目部对分包合同条款、内容进行讨论,形成一级评审;公司各部门和主管领导进行二级评审。项目部注重分包合同交底工作,合同签订后,合同管理员将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合同工程量、施工范围、质量标准、违约责任等,通过合同交底使每个相关部门和人员都能清楚职责、权限和标准,有利于分包工程管理顺畅。

3)实行分包管理责任书制度。分包合同签订后,项目部向分包商下达《分包管理责任书》,内容包括企业文化的延伸、质量目标、工期目标、安全环保目标,以及达不到管理目标的具体罚则。《分包管理责任书》由项目部经理与分包商负责人共同签订,推动分包商融人项目部管理,积极认真履行分包合同,促进分包项目工期和安全环保目标的实现,降低分包成本。

2.2.6监督检查分包过程,保证成本控制及时性

1)坚决禁止“以包代管”。在分包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部注重对分包队伍的管理能力、员工技术素质及劳动生产率的跟踪,帮助分包商分析问题根源,尽可能为分包商提供帮助和解决问题,促进分包商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有利于不断优化项目部制定的分包价格,降低分包成本。

2)每月召开成本分析会。对分包项目施工过程中成本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分析,查找原因,及时纠偏,保证分包成本处于受控状态。成本分析会由项目经理主持,项目部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参加,公布当月产值、成本、利润及收款情况;利用估价表比较工、料、机费用与实际支出情况,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并明确下月的成本控制计划;分析影响成本、利润的关键点,查找可能出现的分包商索赔点,提出应对措施,并安排责任到人;分析分包工程结算工作进展是否满足分包合同规定。

3.多种创新分包成本控制方法的实施效果

3.1提升项目成本控制能力,实现效益最大化

本文提出的分包成本控制系列做法和机制,减少了管理行为对分包成本的影响,提高了分包工程成本的掌控能力,促进了分包结算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引进招投标机制选择分包商,使得公司在选择分包商上具有绝对的主动权,能够选择到质优价低的分包商;规避了项目部与分包商的讨价还价,中标价即为最终分包合同价;由于分包商之间的竞争,降低了分包价格;通过标书比选可以发现更简便合理的施工工艺,促进施工顺利开展和降低成本。

3.2提升管理水平和履约能力,促进企业健康和谐发展

分包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点,通过分包成本控制,使分包合同更具有操作性,保障了分包项目的工期、质量和安全环保目标,公司的分包管理能力实现了较大进步,提升了项目履约能力,赢得了建设单位和主管部门的赞誉,更促进公司在国内外建筑市场上赢得更多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分包商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便于培育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利润率;提高应变能力,促进分包队伍发展,塑造公司与分包商之间长期合作、优势互补、诚信互利的双赢关系。

3.3顺应建筑市场的发展形势,在行业内发挥示范效应

在公司内部大力推行分包成本控制的系列做法和机制,极大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强化了公司作为一级施工总承包商的行业代表性和影响力,对其他大型施工承包商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篇11:项目标准成本在医院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项目标准成本在医院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根据医院新财务制度中对成本管理方面要求,医院需要定期、及时进行病种成本、床日成本、诊次成本以及科室全成本等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并按规定报送上级主管部门,而HIS系统无法对这些数据进行自动归集,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引进项目标准成本的概念。项目标准成本是针对每一个单独医疗项目而确定的标准成本,可以应用到医院成本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医院的预算管理、医疗过程的管理和成本控制、医院投资决策以及医院的成本决算等;区别于一般的成本管理理念,项目标准成本的应用不仅与实际成本发生情况相关,而且与项目的工作量及工作效率也存在着较高的相关度;同时,这一指标为社会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分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指标,同样可以为医疗服务的定价提供参考体系。由于项目标准成本的管理体系从预算管理出发,到当期的数据归集和调整、成本决算数据的汇总,以及下期的预算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流程环,在成本管理工作中的实际应用非常方便和有效。

一、引言

根据医院新财务制度的相关规定,成本管理成为医院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医院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目前,多数医院的成本管理都集中在事后分析和数据汇总阶段,如何才能在预算管理、过程控制以及决算分析中做到全方位的医院成本管理,这是医院财务管理人员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我院提出了项目标准成本的概念,并将在医院的实际成本管理工作中以此为理论基础,对医院的成本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全过程的控制。

项目标准成本一词取于企业成本会计中的标准成本的概念,是指医院完成一次某项医疗活动应发生的标准成本。由于医院的管理流程相对企业更加复杂,因此,该成本包含了四个层次:院级公摊成本、间接人工分摊、科室管理成本及项目应用成本,在项目应用成本中又包含了直接人工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费用等三个方面。由于各医院实际情况不同,试算同一项目的项目标准成本的金额也可能会有较大差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项目的发生数量、人员结构、工作流程不同,以及摊销成本的比率不一所造成,而这种差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医疗资源在各个医院之间分配的合理程度。

二、项目标准成本的'相关变量及确认

(一)项目标准成本的直接变量及分摊步骤

一般来讲,在计算项目标准成本时,应采用按收入比例预计、逐级分摊的方式进行计算:首先应根据医院的总体收支预算,及各科室的收入结构预测,将医院的共用支出预算数进行分摊(分摊时不需要再对收入进行二次分配);其次,由于临床医生在收入项目的发生过程中的主动性,因此,应再对临床医生的人员费用进行分配,分配时应取其科室独立收入与协同收入的比率,将临床医生的人员费用在本科室收入项目和协同科室收入项目之间进行分配;第三,在科室内部进行收入测算,对各明细收入项目的业务量进行合理预测,并在测算的基础上将科室的管理成本及一级院部公摊费用在各明细项目间进行分配;最终,将以上费用在各项目间的分配金额与项目应用成本进行汇总,除以项目的预计发生次数,可计得项目的标准成本。

(二)项目标准成本的隐性变量

在以上对项目标准成本的计算中,项目标准成本的相关变量除了成本构成的相关因素,如直接人工(包含直接参与该项目收入的医技人员费用)、直接材料(形成该项收入所消耗的材料成本)、直接费用(包括医疗风险金的计提、设备折旧费、设备维保费等)、科室管理成本(含水、电、汽、电话费用、科室分摊费用、管理人员工资等)、院级公摊成本(指将行政后勤部门的各项费用在各科室及各项目之间进行分摊)、间接人工分摊(是指将临床医生的人员费用在各项目之间进行的分摊)等多个方面,还与该收入项目的预计发生数量、医院的人员配备情况及结构、医院运营的标准流程等指标密切相关。

因此,在确认某一项目的标准成本时,应先行确认该项目的预期全年发生数量,实际操作时,可以将医院的收入预算分配到各个科室,再分拆计算各收入项目预期次数。同时对医院的员工性质和结构进行确认,该成本管理体系以医技科室为成本计算基础,因此可将医院职工定性为医技人员(含护理人员)、医技管理人员、医疗人员及行管后勤人员等几类。

(三)项目标准成本测算的关键控制点

在计算项目标准成本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合理进行收入预算及分解,一般应以上年实绩数乘以发展系数的方法确定;院级公摊成本的分摊系数,一般按上年度各科室的纯收入的比重进行分摊;间接人工的分摊系数,根据医院的政策偏向及项目的定价水平进行分配;科室管理成本及院部公摊成本在科室内多个项目间进行分配时,应注意各个项目的实际发生总量等,同一科室的多个项目之间不应有太大区别。

三、其他各项成本数据的归集和项目标准成本的应用

根据医院新财务制度中对成本管理方面要求,医院需要定期、及时地进行各类成本数据进行汇总和对上级报送,除项目成本数据外还应报送病种成本、床日成本、诊次成本以及医院全成本核算的其他相关数据;由于在HIS系统无法对以上数据进行自动的分析和取得,大多数医院是在医院全成本录入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分配和分摊,这样会使后期计算的工作量加大且难以合理、全面地报送资料。而我院在实际工作中,采用标准成本及差异率的方法,方便快捷地实现了相关成本数据的归集和上报。

(一)病种成本数据的归集

卫生主管部门一般要求对指定病种的成本进行定期上报,我院在计算病种成本时,直接将相应的项目成本代入病种的临床路径,经过计算可得到病种的标准成本,在计算病种的实际发生成本时,再加上各项目的成本差异项,可准确轻松地计算出各指定病种的实际成本。

(二)床日成本数据的归集

在各科室的长期收入结构及收治病种进行分析确定的基础上,可以合理估算各科室的理论床日成本;计算病区的实际床日成本时,可以直接以各项目标准成本加上成本差异项,代入当期发生的收入项目,即可以计算实际床日成本;一般新技术的成本率相对较低,通过理论床日成本率与实际床日成本率的对比,也是考察病区收治病人质量及医疗技术进步程度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三)诊次成本数据的归集

诊次成本是对医院门诊科室发生诊疗成本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在项目标准成本体系下,对医院的各专科门诊,统计其收入项目的构成比率及平均每诊次的发生次数,可以计算出各专科门诊的每诊次收入水平及每诊次标准成本;各科室的诊次实际成本,则可用当期实际发生的收入项目次数及科室诊疗人次数计算;全院的诊次成本则可以通过全院的门诊收入项目与总诊疗人次数计算得出,通过诊次的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对比,以及科室诊次成本与全院诊次成本的对比,可以找出产生成本差异的科室进行针对性研究和管理。

(四)科室成本数据的考核和验证

科室成本主要是通过全成本核算系统进行的数据汇总,但通过与标准成本代入科室收入项目计算出的结果进行比对,我们可以找到产生成本差异的科室,分析出具体差异项目和原因,并对科室成本控制结果进行考核。

(五)临床路径的确定和调整

为应对单病种医保限额等结算措施的管理要求,医院可以将项目标准成本预代入的临床路径进行试算,以计算某一病种的医保限额是否合理;或者通过不同医疗方案的路径成本对比,我们可以知道如何通过临床路径的调整,降低病种的成本水平,节约医院的整体运行成本。

四、项目标准成本的调整流程

(一)项目标准成本差异率

由于项目标准成本在初始计算时建立在收入预算的基础上,同时存在着大量的合理预测数据,因此,与实际发生的项目成本会存在差异,一般应按月计算成本差异指标,以计算实际成本的数值。我们通过收入项目的发生数量,计算当期的理论总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对比,算出成本的差异率,进而以项目标准成本乘以差异率,作为该项目本月的实际成本值,成本差异率的高低也表明了当期的医院成本管理水平。

(二)项目标准成本的年末调整

在年末时,一般应对项目的标准成本进行考察和调整,考察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当年收入项目的实际发生情况与年初的预算数进行对照考核,合理预测下年度的收入项目预计发生次数,二是将医院公摊成本及科室管理成本的发生额与理论数值进行对照,通过对照,我们可以合理确定下年度需要进行分摊的费用规模。在完成以上考察工作后,可以对下年度的项目标准成本进行调整,调整主要针对因项目完成情况差异和管理成本分摊差异两个方面;在未发生设备更新、人员变动或材料价格变动等情况时,对因项目应用成本原因所产生的差异可不作调整。

五、项目标准成本的管理功能及应用

(一)项目标准成本在年终考核的应用

在编制年终成本决算和绩效分析时,我们可以用项目标准成本对当年的业务收入进行代入测算,计算当年医院各项费用的理论金额,并与医院当年的实际支出金额进行比对,通过比对和分解,我们可以看出医院本年度的成本管理实效,并对实际成本超出理论水平的项目进行追踪,查找原因,并在下年度的工作计划中进行适当控制或调整。

将各项目的项目标准成本代入实际发生数量后,还可以得出各科室在该标准成本系统下的理论费用支出水平,将科室实际支出情况与各科室的实际支出情况进行比对,我们知道就能发现不同科室之间的差异,尤其是临床科室之间的差别,对于部分临床医生的人员费用超出其实际成本的科室,可以完全地反映出其实际的工作量,对部分检查治疗项目较少的临床科室,如小儿科等,可将其部分人员费用纳入院部公摊成本,使成本考核更加合理;通过医技科室的各项实际成本与理论成本的对比,我们知道了超支的内容,也知道节约的项目,就此对一些科室进行必要的成本分析,并制订相应的控制措施,能有效降低医院的支出总额。

(二)项目标准成本的拓展应用

利用项目标准成本的试算结果,还可以作为医院进行项目投资及其他分析的数据基础,例如:依据项目标准成本,可清晰地判断出某一医疗项目的成本构成和收费标准,用以作为医院申报新项目定价的依据;在投入新的大型设备时,将新设备的折旧费用等代入该项目标准成本,可以清楚地分析出新设备投入的经济性;在新进人员时,将该职工的费用代入相应的项目成本,可以分析出新增人员的必要性;再有在科室申请增加人员时,通过计算科室的平均工作量水平可以分析出科室人员配备充裕程度,等等。

六、结论

项目标准成本在医院成本管理工作中能够自成一个体系,并贯穿医院成本管理的全过程,对医院的成本管理和控制起到积极的作用,有效降低了医院的成本及消耗,也为医院的一些决策提供了必要的数据基础。由于项目标准成本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缺少可以借鉴的经验,因此前期基础数据测算的工作量较大,测算的项目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值也会有一定的差异,但随着多次的成本差异测算和调整,项目标准成本的测算值与实际值的差异会不断缩小,项目标准成本体系也就能更好地为医院成本管理工作服务。

篇12:工程经济在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脚步的加快,工程施工建设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由于工程建设施工需要耗费非常多的施工成本,需要加强工程经济分析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为此,文章对工程经济分析在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展开了讨论,了解工程经济分析与项目成本管理直接的关系,并提出有效的措施,加强工程施工成本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我国工程建设的顺利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工程经济分析成本管理应用

1前言

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需要一定成本的支持,加强工程经济分析在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能够高效实现工程成本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加强工程建设施工中施工成本的控制能够促进工程效益的最大化,为施工单位获取更多的利益。工程经济分析的应用,对于促进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篇13:工程经济在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2.1加强工程经济分析

在对工程进行经济分析的过程中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工程项目,本质就是技术以及经济知识在工程项目的实际应用中,是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经济分析始终贯穿于项目工程的所有工序,一方面可以给投资者进行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另一方面,可以帮助项目施工单位选择合适的投标项目,并明确出相关的投标方案,此外,还可以有效的帮助工程工作人员选择合适的设计、施工以及资金的配置方案。

2.2加强项目成本的管理工作

所谓项目成本的管理主要是指在工程施工中,项目的实施者要及时的对工程项目生产过程中花费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所有的收支费用进行限制和监督,及时的解决即将要发生或者已经出现的费用偏差,尽可能的将项目生产的各项开销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降低项目的生产成本的投入,保证工程项目能够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

2.3工程经济分析以及项目的成本管理之间的关系

项目的成本管理主要是为了确保成本预算能够在规定范围内,用工程经济以及定量分析的方式来了解怎样缩小工程项目的投资,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在对工程经济项目成本管理环节中的有效应用,可以帮助项目实施者作出施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项目的投资作用能够得到极大的发挥,另外,在保证资金得以有效使用的基础上,也能确保较多的经济收益,缩减工程项目中成本的投入。

篇14:工程经济在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通常情况下,工程项目包含了多个步骤,具体有项目的投标、施工方案的选择、项目施工、项目竣工、项目交付以及后期维护。也正如上面所说的,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以及各个工作阶段中都包含了工程经济分析,在项目的管理以及成本的管理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工程的投标环节,工程的经济分析是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开展的,要综合整合招标文件以及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对工程项目进行整体预测并完善书面的报告,这样给投资者的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项目施工方案的选择环节,需要结合图纸以及资料,进行可选的编制,和经济、技术方面做好比较,选择比较合适的施工方案。而在工程施工中,要确定施工图的预算、施工预算等作为开支标准,在此基础之上,要和实际的费用作出对比,并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工程完工交付并且维护阶段,对工程的经济分析费用进行有效的控制。工程项目是需要经过投资才能实现的,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工程的经济分析可以帮助项目的投资者选择最佳的工程项目,在减少资金投入的前提下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也就是说项目的投资者为了能够对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借助工程经济分析的媒介选择最为合适的施工方案,这个时候就需要工程项目的投资方将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列举出来作为备选,通过合理科学的比较之后,对备选方案作出相应的评价,综合数据分析以及其他方面因素,在所有的方案中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案,尽可能的减少项目的投资,获得最佳的经济收益,能够实现当初预定的目标。通过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施工部门的工作效率,也能够让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4分析加强工程经济分析效果的相关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了工程经济分析在工程建设施工的成本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工程经济分析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需要采取相关的措施,加强工程经济分析效果的提升,使得工程经济分析具有更好的实际应用效果。首先,需要加强工程建设施工效益目标的建立,在这个效益目标的基础上,才能够从每个施工环节中展开工程成本的管理,从而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益。在工程成本管理环节中,加强效益的提升,需要加强工程经济分析的作用,这样才能够有一定的依据,进行成本的科学化管理。其次,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加强资金具有的时间价值因素考虑到其中。同时,还需要建立工程施工的备份施工方案,在特殊情况出现时,就可以利用备份方案进行施工建设。备份方案的建立,需要建立在一定事实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备份方案切实可行。对于备份方案的成本计算,也需要依靠一定科学化的手段进行,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执行。最后,企业需要在工程经济分析上做好不确定内容的分析,这样才能够实现工程决策切实可行。总的来说,工程经济分析在工程管理中的主要作用是为工程施工决策提供依据的。作为工程的决策者,需要按照一定科学化的顺序实现决策的完成。首先需要加强相关问题了解清楚,可能造成的厉害关系都需要有明确的认识。然后明确企业施工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相关证据的分析,然后做出相关的决策。决策出台之后,内部人员需要根据决策的内容制定施工的方案,再对施工方案进行检查,确保施工方案的确实可行。然后通过小范围的模拟,判断施工方案的实施效果,最后,再运用到工程施工建设中。这才是完整的决策判断过程,能够很好地发现问题,同时避免工程施工出现失误,减少失误的出现将能够高效实现工程成本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实现该工程经济分析的高效运用,为施工单位争取工程利益的最大化。

5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工程施工中成本管理水平的提升,能够为促进工程建设经济效益的发展提供保障。通过工程经济分析的作用,能够对施工单位的经营理念实现改变,促进施工单位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这不仅能够实现施工单位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对促进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也居于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树理.BIM技术在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中的应用[D].长春:长春工程学院,.

[2]俞云.工程经济分析在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07):79.

[3]彭志红.作业成本法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2.

[4]孙彦玲.挣得值分析法在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5]周枫钧,刘静.工程经济分析在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11):183.

[6]赖国华.数据挖掘技术在市政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篇15: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摘 要: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即为成本管理,而成本管理的核心方法就是目标成本管理。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可以减少成本和费用,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首先分析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应用目标成本管理的意义及作用,其次强调必须更新管理理念、细化管理模式、树立并强化企业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应当制定相关的基本任务制度,将目標成本管理的机制有机结合其它工作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等。文章深入探讨了企业经济管理中目标成本管理的具体应用,希望可以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目标成本管理;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36.042

在企业现阶段的经济管理任务中,目标成本管理方式获得普遍运用。在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和趋势下,因为目标成本管理能够有效减少企业成本,改善企业管理经营的方式和途径,因此得到了众多企业的高度重视。目标成本管理并非单纯实行成本估算与控制,而是要全面针对企业的成本目标,实施科学的战略规划。它渗透于企业经济管理任务中的多数流程中,并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繁琐工序提出了适宜的发展目标和恰当的需求。

1 目标成本管理的内容与作用

目标成本是指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以预算的途径来制定合理的企业前景计划,并在将来某个固定的时期内实现其成本经营的规划。而目标成本管理就是长期应用在企业内部的目标成本及其制度的制定。一般而言,目标成本管理就是企业用市场竞争价格减掉预期利润后实现的产品目标成本,然后分析与控制这个目标成本,以期科学有效地管理企业经济,达到并完成企业经济效益的创收。

1.1 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涵盖培训员工的费用及员工的工资等。必要的企业生产成本包括员工的日常薪金之类。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提高了教育水平,在企业的生产资本当中,呈现逐渐上升态势的人力资源需求与资本所占据的比率也会悄然增加。借助提高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进而提高企业总体的生产管理和销售效率。

1.2 企业产品原材料与管理成本管理

产品成本与原材料管理是在企业生产产品时,对为保障产品质量而投入的不同原材料成本与这些原材料的产品管理成本,需要运用目标成本管理方法加以分析控制,从而降低生产材料没必要的消耗,减少产品成本,增强经济效益。

1.3 企业生产设备与维护管理成本管理

企业的生产设备和管理成本维护,就是生产设备与有关的运行维护初始费用。不同企业生产厂家的生产设备存在差异,也就产生不一样的费用。部分大型生产厂家所消耗的生产设备与维修成本占总体生产成本的比例较高。借助运用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的方式,可以缩减设备的磨损与能耗,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和改善设备的运行效率,进而有效控制和压缩综合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1.4 目标成本管理的作用

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的模式是对其自身运营成本的评估与管控,是企业成本及经济效益的整体战略规划安排。企业在发展初期必然要付出必要的成本支出,比如物质耗费和劳动损耗,这些均是在经营的时候企业需要预先垫付的成本。支出成本较大,若是未能合理控制,最终会造成企业降低利润率,垫付成本时间一长可能会致使企业亏本或濒临破产。而企业必要的发展条件就是缩减其目标成本。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所有链条中,都会根据自身的经营发展状况制定目标,借助此目标来压缩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是一份十分科学的依据。目标成本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有效控制生产链条中的浪费,完善和优化企业生产组织体系,进而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综上所述,目标成本管理贯穿在企业生产运行的全部过程和重点环节,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2 企业经济管理中目标成本管理的应用

2.1 激励员工牢固增强成本管理观念,有助于企业改善经营效率

员工控制企业成本的意识属于企业运行与发展极为关键的构成要素,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及其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景。每名员工均须树立起控制企业成本管理的意识,明确认识降低成本管理应该符合的要求。当前很多企业的传统管理和经营观念早已落后,对成本的控制标准与要求过度放松,造成无法科学有效的控制企业成本。而企业的基本运行理念就是在不同岗位的日常工作中加强落实成本控制制度,明确每个部门的具体目标及职责,参照自己部门的规章制度去执行任务,从而能够为不同的工作岗位妥善合理的分配任务,形成一个颇有体系的运行机制,增强与提升企业员工成本控制的意识,立足于企业整体,提高经济效益。

2.2 更新管理观念,细化管理流程

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关系着企业效益的优劣。传统落后的观点认为,与财务管理有关的工作人员才有降低成本的责任。降低企业成本要求企业应当实时更新财务管理观念与成本控制的理念,提高全员的效益意识和全局使命观。为科学控制成本,需要实施多层次的成本目标细化管理。明确各级核算的目标、原则及责任,控制好成本费用,逐级明确管理计划,并落实到具体对应的组织机构,从而深化到全部岗位与职工的成本控制思想,督促其注重成本控制,并自觉约束自身的行动。同时以奖罚分明的态度对待员工的工作表现,用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逐级管理单位的成本与员工的岗位,真正实现控制成本全过程体系的构建。

2.3 以客户与现实的市场导向为管理要求,考核目标成本管理的执行

企业在管理目标成本的进程中,必须紧紧抓住现实中的市场需求,将使客户满意视作生产经营的宗旨,进而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这一过程不但能够充分满足客户的需要,还能够使企业借助目标成本管理的手段收回企业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另外在市场的导向下,企业应参照市场需求来调整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并需要为此严格遵循目标成本管理的有关原则,实现管理目标成本的预期效果。此外还应考核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执行状况。在按月考核当中,在确定好成本指标之后,要严格根据有关的'考核规定进行,一般在短期内不用轻易变动。避免因为被动的客观因素而造成目标成本的偏差,并要将整体完成情况视为考核的基本依据。

2.4 建立健全目标成本管理制度和信息系统,科学预测目标成本管理

目标成本管理内容庞杂,数据信息量巨大,应当设定系统化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成本管理项目。完善与健全目标成本管理系统,方便及时掌握其成本收益变化和生产经营状态等,进而可以有效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为企业的目标成本分析与监管等提供依据与保障。同时需要按照现实状况制定合理有效的奖惩机制,充分激发全员完成工作的积极性,保证制度的落实和执行。企业目标成本管理基于大量的科学数据与方法,成本估计和预测的准确性决定了实施目标成本管理的现实成效。企业需要遵循科学性及先进性的原则,充分发挥目标成本管理潜在的功能。建立健全目标成本信息系统,有助于顺利开展成本数据的收集管理任务。缺乏精准的数据信息,也就不能实现有效的目标成本管理与科学的成本预测,在将来的生产与发展中便失去了这些重要优势。可见,针对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应用目标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健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3 结语

企业应当学会扬长避短,从成本控制的角度科学完善企业的运营过程。若要在复杂的经济背景中求得一席生存之地,企业就应当从基本现状出发,控制目标成本,确保企业的正确发展方向。作为一项十分细致的工程,我们需要根据科学的方法,管理企业的目标成本,这将是每一个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华钦. 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 现代营销(学苑版),,(07):12-13.

[2]叶媛. 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 经营管理者,2013,(12):94.

[3]吴云英. 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9):40.

[4]王琴. 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02):22-23.

[5]杨慧英. 目标成本管理方法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30):163-164.

[6]刘晓棠. 目标成本管理法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 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5):86.

篇16:作业成本管理的论文怎么写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来自国内外日益激烈的竞争致使企业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了解每个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识别那些是盈利的,或至少那些对间接费用和最终盈利能力是有贡献的十分重要,因为基于这些成本信息的管理决策和行为将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生存。因此,企业要想保持并增强竞争优势,必须拥有一个有效的成本系统,支持帮助管理者寻求途径以改善企业经营效率,提高竞争力。而作业成本计算(ABC)和作业成本管理(ABCM)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地、能为企业产品定价、生产决策、市场定位以及成本控制决策等提供准确成本信息的成本系统。

作业成本计算源于商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动机,但其实际意义已完全超越了最初的设计要求,它直接深入到企业的价值链重构,乃至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重构。但是作业成本计算仅仅只是认识价值链的基础,只有作业成本管理(ABCM)才能改造和优化企业价值链。

ABCM就是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所提供的信息,将成本管理的起点和核心由“商品”转移到“作业”层次的一种管理方法。ABCM的基本思想:企业是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求、实现投资者报酬价值最大化而运行的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作业的集合体,企业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而资源消耗的同时又是价值的积累过程,即价值从一个作业转移到下一个作业,最后全部累积到最终的商品或劳务上,最终商品或劳务既是全部作业的集合,也是全部价值的集合。因此,作业链同时又表现为价值链。从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的顾客那里收回的价值,形成企业实现的收入,收入补偿完成各有关作业所消耗资源价值总和后的差额,即为企业利润,但实际上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增加转移给顾客的价值,为企业带来利润,ABCM要求成本管理深入到每一作业,尽可能消除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防止资源的消费,最大限度地提高从顾客那里回收的价值,以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

要实现ABCM的基本思想,就必须借助于作业分析,进行作业分析时,成本分配就不能仅限于“商品”这一层次,而是深入到每一作业。要降低成本,首要的是消除不必要作业,而不考虑提高该类作业的效率;对于那些能为最终商品或劳务增加价值的作业,要进一步分析该类作业是否有改进的可能,其所消耗资源能否节约。ABCM的核心在于确定了“成本动因”概念,主张以成本动因作为分配间接成本的基础,利用成本动因来解释成本性念。这样,ABCM就将间接成本与隐藏其后的推动力相联系,通过确定较为合适的成本动因,进而能够合理地分配间接成本,有效地提高成本的归属性,计算的准确性,定价决策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作业成本管理是作业成本计算的延伸与升华。企业的作业通常可分为必要作业与不必要作业两大类。若某项作业对顾客或组织而言是必要的,能为企业最终商品增加价值,则为必要作业或增值作业;若某项作业对顾客或组织而言无多大作用,不能为企业最终商品增加价值,则为不必要作业或不增值作业。由此可见,企业要实行ABCM,首先就要明确作业的耗费,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以作业成本法(ABC法)计算为基础。ABC法作为追踪作业、动态反映作业成本的信息系统,可以为旨在改进企业作业链而进行的ABCM提供所需信息。因而可以说ABCM法的基础与升华。

价值链分析是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ABCM将成本看作“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的函数,并以“顾客价值”作为衡量增值与否的最高标准。这样,一方面,将顾客的需求与企业的作业发生,资源的消耗,成本的形成等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通过顾客价值将企业的收入与顾客的需求联系起业。从而有利于从作业的角度权衡成本和顾客价值,保证企业经营决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一致。这实际上是价值链分析方法在经营管理中的实际应用。价值链分析作为ABCM的基本方法,其主要作用在于:一是找出无效和低效的作业,为持续降低商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提供途径;二是协调组织企业内部的各种作业,使各种作业之间环环相扣,形成较为理想的“作业链”,以保证每项必要作业都以最高效率完成,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为扬长避短,改善成本构成和提高作业的质量及效率指明方向。

作业成本管理按作业分析、成本动因分析、业绩计算三步骤循环进行。ABCM的设计与运行必须考虑作业分析、成本动因分析和业绩计算三方面的要求,并按次序组织衔接,循环进行。

作业分析:主要内容包括辨别并力求摆脱不必要或不增值的作业;对必要作业按成本高低进行排序、选择排列前面的作业做重点分析;将本企业的作业与同行先进水平的作业进行比较,以判断某项作业或企业整体作业链是否有效,寻求改善的机会。

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即构成成本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成本动因通常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两种。资源动因是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心的标准,其反映作业中心对资源的消耗情况;作业动因是将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最终商品的纽带。成本动因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各类不增值作业根源的探索,力求摆脱无效或低效的成本动因。

业绩计算。在作业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业绩计算体系,以便对ABCM的执行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然后通过这种ABCM绩效信息反馈,重新进行下一循环的更高层的作业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尽管ABCM不同行业,不同经济技术条件、不同规模的企业实施各具特点,但是根据ABCM的基本原理,借鉴西方企业的实施经验,我国企业具体实施时,一般应遵循下列程序进行操作。

分析累积顾客价值的最终商品的各项作业,建立作业中心。既然企业最终商品的顾客价值均由作业链创造,那么ABCM的着眼点就应放在这条作业链上,对构成作业链的各项作业进行分析,确认主要作业的作业中心。一个作业中心即是生产程序的一部分,按照作业中心汇集和披露成本信息,便于管理当局控制作业,考评绩效。

归类汇总企业相对有限的各种资源,并将资源合理分配给各项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消耗作业,作业则消耗资源,而企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ABCM强调要对企业的各种资源分类汇总,建立资源库,根据需要科学合理地对各项作业进行跟踪的动态分析,尽可能降低必要作业的资源消耗,杜绝不必要作业的资源消费。

对生产经营的最终商品或劳务分类汇总,明确成本对象。成本对象的确定包括所有的最终商品或劳务,不能遗漏某种商品或劳务,否则,其他商品或劳务就会承担过高的成本,从而造成成本信息的失真。但是,ABCM并不是直接以最终商品或劳务为成本管理的对象,而是将其相关的作业、作业中心、顾客和纳入成本管理体系,这样就抓住了资源向成本对象流动的关键。

发掘成本动因,加强成本控制。发掘成本动因,就是摈弃传统的狭隘的成本分析方式,代之以宽广的与战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成本动因分析,并以成本动因为标准,将各项成本聚集到终级商品或劳务。加强成本控制,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控制成本动因,只有了解了主要价值链活动的成本动因,才能真正控制成本;二是通过改造和优化企业的主要作业链活动,如商品设计与研制开发、生产、营销等,来取得成本竞争优势。

建立健全业绩评价体系,加强成本管理的绩效考评。实施ABCM,必须结合责任会计制度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将作业中心的确立与责任中心的划分衔接一致,明确经济责任和权限范围。通过使用合适的成本动因,保证成本指标和经营绩效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从而有助于管理当局从非财务的角度进行业绩评价,进一步从理论上完善责任会计。

ABCM将控制成本、降低成本的视野由以“商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它不是以“成本”论成本,而是联系成本发生的前因(成本动因)与后果(成本耗费)来寻求控制成本的途径和方法;它不简单、盲目地削减成本,而是通过对作业的跟踪和动态反映、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作业链及价值链分析,实现企业持续低成本、高效益目标。

ABCM是以作业为成本管理的起点与核心,比之传统的以商品或劳务为中心的成本管理是一次深层次的变革和质的飞跃。

适应新经济技术环境的客观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资本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朝着信息化方向迅猛发展,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现代企业商品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以及制造系统复杂化是当前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这种新的经济技术环境下,若继续采用在商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的直接人工去分配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制造费用,必将导致商品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进而误导企业的战略决策。

而ABCM与传统成本管理的显著区别,在于将企业视作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企业商品凝聚了在各个作业上形成而最终转移给顾客的价值,作业链同时表现为价值链。从而将成本管理的着眼点与重点从传统的“商品”转移到了“作业”,以作业为成本分配对象,这样不仅能够合理地分配各种制造费用,提供较为客观的成本信息,而且能够通过作业分析、追根溯源,不断改进作业方式,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实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因此,ABCM能够很好地适应高新经济技术环境对成本管理的客观要求。

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企业间的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与此相适应,企业商品通常采用多品种、个性化、小批量的生产经营模式,以适应顾客日新月异的多样化需求。使得传统的以“商品”为管理的核心与起点,以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分析及控制为重点的成本管理日益难以适应这种新的、动态的、不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

而ABCM则以作业成本为对象,以每一作业的完成及其所耗资源为重点,以成本动因为基础,及时、有效地提供成本控制所需的相关信息。从而可极大地增强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并以作业中心为基础设置成本控制责任中心,将作业员工的奖惩与其作业责任成本控制直接挂钩,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与合作精神,进而达到有效地控制成本的目的。

有利于提高商品的市场竞争能力。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现代企业间的市场竞争也逐渐趋于激烈化和国际化。而我国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只注重商品投产后与生产过程相关的成本管理,忽视了投产前商品开发与设计的成本管理,这已愈来愈难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极大地阻碍了企业商品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ABCM则能很好适应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发展需要,从一开始就特别重视商品设计、研究开发和质量成本管理,力求按照技术与经济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合理地配置相对有限的企业资源,不断改进商品设计、工艺设计以及企业价值链的构成,从而提高企业商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傅桂林

相关专题 作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