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医院感染的规范化管理论文

YangSuYeon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YangSuYeon”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检验科医院感染的规范化管理论文(共15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检验科医院感染的规范化管理论文

医院感染问题由来已久,特别是随着近几年各种疾病的不断出现,大量患者涌入医院进行治疗,促使医院感染风险不断的提升,其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并得到了全球卫生组织的广泛关注[1]。医院感染问题不仅增加了医院的负担,也增加了社会的负担,同时也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检验科主要通过对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进行检测,在检验的过程中时刻与相关标本进行密切接触,稍有疏忽都可能造成感染,所以检验工作人员必须在相关措施的防护下进行操作才能够尽可能的避免感染。由于医院检验科感染风险极高,所以需要在医院感染监控中进行重点监察。本文将对检验科医院感染的状况以及如何强化检验科医院感染的规范化管理措施进行研究。

篇2:检验科医院感染的规范化管理论文

2.1对检验科功能区用地进行严格的划分

在未来检验科室进行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对检验科室内部的房屋设置等进行重新的设计以及改进,将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等进行明确的隔离,在尽可能满足医院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所有要求,在实验室的操作入口处张贴相关的生物危险标志、对危险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对相关生物安全的等级进行明确的解释与介绍,严格控制人员的进入,并严格禁止非操作工作人员未经同意擅自进入检验室的行为。

2.2提高医院领导对检验科感染问题的重视程度

首先,医院内部的各级领导必须对检验科医院感染问题的重视程度进行增加,强化当前医院感染组织的合理建设与完善,为其支付充足的管理预防经费,招收大量人才提供后备支持,并未检验科医院感染工作的开展提供先进的、可靠的管理设备,使用计算机传输打印或者紫外线照射消毒的方式进行检验报告单的传递与交流,降低感染的发生概率。

2.3强化检验科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

首先需要对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感染知识的培训,通过聘请知名感染科教授、医院感染科控制专家等现身讲座的方式,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讲解,确保医院在感染教育工作的开展中能够迈向规范化、制度化、全面化、其次,应该对检验科工作的人员进行定期的组织实训,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学习无菌操作技术与消毒方案,掌握职业暴露的专业化应对措施,然后经过实践测试与考试等手段进行检测,只有合格的工作人员才可以继续上岗就业。第三,检验科的领导应该定期组织内部的工作人员学习医院感控知识,对其讲解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使其深刻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提高工作人员预防检验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视程度,并通过在日常工作及检验操作中严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及规范的方式,提高预防以及控制能力,并把医院感染预防工作的开展制定为工作的前进目标,从而不断的激励自己,提升自身应对感染问题的防护能力与水平,降低感染风险的发生及扩散。第四,检验科工作人员由于需要操作大量的仪器设备,所以必须对一次性用品进行正确的使用,并严格遵守、落实、执行无菌操作规章制度。由于在现实操作中手是极易携带病菌进行传播的,为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了便携的途径,所以检验科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重视手部的消毒,在操作的整个流程中均应进行及时的洗手以及消毒处理,降低病毒的携带及传染发生的概率。第四,操作过程中应避免锐器损伤,研究显示,锐器损伤传播传染病的几率明显高于皮肤和黏膜传播,检验科由于应用吸管、滴管,稍有不慎则可出现被划伤的风险,样本若含有传播性病原体,增加血源性感染的概率。检验科医务人员应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利器丢弃前应及时消毒,若出现意外应积极采取处理措施。

2.4对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制度进行规范

医院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得到上层领导的重视,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作为医院管理工作开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医院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成立专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相关生物安全的负责人可以就近取材,选择检验科主任作为相应的人员;同时在管理中采用个人责任制的方式;同时,检验科室应制定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与标准的操作流程作为管理及工作实施的参考标准,对应急预案等应该及时的做好制定,通过不断对生物安全管理措施进行完善的方式达到预防医院感染问题的发生。在处理临床标本的运送问题时,应该聘用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进行护送,并严格的按照医院检验科制定的相关计划的时间、路线等进行临床标本的收集,然后对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清洗消毒。

2.5检验科环境规范化管理

为了能够做好检验科环境规范化管理工作,首先应该基于检验科常规工作制度的基础之上充分的对相关科室的具体状况进行结合分析,然后落实积极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对其进行管理。相关工作具体包括:在工作区内部应明令禁止吸烟、进食、穿戴工作服后不可进入休息区、餐厅等公共场所;如果在工作中需要与患者的血液、体液发生接触,那么必须佩带手套等防护用具,在细菌的培养中应在无菌环境下操作,并佩带相应的手套与口罩。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将实验室划分为洁净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等,并及时的对各个区域进行有效的、独立的管理,避免医务工作人员在流动中出现交叉感染等现象,确保相关科室的有效通风,尽可能的防止或避免由于离心操作下出现的溶胶感染等问题的发生。在检验科室内部的离心机与振荡器必须放在气流外排的操作台上,并做好通风处理,避免发生感染。其次应大力进行资金投入,对检验科室的工作条件进行完善,提高其自我防护的能力。医疗垃圾同生活垃圾分开处理,污染物和废弃物分类收集,并由专人焚烧,装垃圾的桶具定时消毒。将医疗废弃物分为感染性、病理性、药物性、化学性、损伤性,将感染性、病理性和化学性废弃物放入消毒容器中,并贴上警示标示,损伤性废弃物应放置在黄色塑料利器盒中,张贴废物警示标识。

2.6加强检验科消毒管理措施

在检验科的内部进行培养物、血液等的处理处理中应注意其携带致病微生物的问题,在操作中应强化消毒管理工作,通过使用含氯成分较高的消毒液对操作平台进行擦拭,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紫外线消毒工作。同时应该强化对检验报告单的管理与处理,采用自动报告机打印自取的方式进行检验报告的传递,从而避免致病菌通过检验报告单传染给患者或者医师,进而起到预防感染的目的。在检验科工作的人员必须身体健康、不携带任何致病细菌,为保障相关工作档案工作开展的安全性,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对相关检验人员进行身体检查,并将其健康状况绘制成档案进行保存,从而对检验科医院感染进行有效的预防,起到保护医务工作人员及患者健康的目的。

2.7增强监督执行力

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领导下,成立检验科感染控制小组,由科室主任、副主任担任组长、副组长,其余各室业务骨干人员担任组员。督促各科室各种预防措施的落实,制定医院感染管理规章,为科室医院感染管理提供法规保障。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的方式,对没有完全按规章制度执行的,严格给予扣分处罚,并与科室奖金挂钩,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协调整改。

综上所述,在检验科医院规范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中,做好检验科室内部工作人员的感染防护工作,不仅会对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健康安全造成影响,也会对医院内部的医疗安全造成影响。所以,只有不断的提高对医院、检验科室及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严格落实医院感染规范管理制度,才能够真正的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使工作人员与患者能够工作的舒心、治疗的放心。

参考文献

[1]崔建新.加强检验科管理控制医院感染[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7):296-297.

[2]黄萍,李峰.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的对策分析[J].环球中医药,2013,6(1):155.

[3]文宏宇.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有效预防检验科医院感染[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4,15(5):293-295.

[4]李英姿,邱跃华,刘金国.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及预防策略探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5(17):127-128.

[5]董华,陈红梅,王静.县级医院检验科医院感染隐患及管理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9):1856-1857.

[6]胡旭,金燕芳.检验科保洁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与防范对策[J].江苏卫生保健,2010,12(2):11-12.

[7]何宏,刘蓬蓬,刘佶,等.检验科微生物室的医院感染隐患及防护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222-223.

[8]徐连江,李升玲,冀会萍.检验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2):3107-3108.

[9]宋刚,倪红芬,黄卫权.加强检验科医院感染的规范化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5(9):102-103.

[10]陈雅静,莫英子.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3):3197.

篇3:检验科医院感染的规范化管理论文

1.1医院检验科功能区域划分模糊

大部分医院内部检验科科室的功能用地面积相对较少,在进行布局的时候没能充分的考虑检验科工作的工作量以及危险性,导致了设计、建设布局不合理的现状,其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等往往混杂在一起,紫外线设备放置的位置也存在问题等,各种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状况频频出现在检验科内部,相关区域功能较为混杂,容易出现交叉感染。

1.2检验科医院感染问题得不到高层领导重视

当前社会虽然建立了大量的现代化医院,但是其内部的高层领导对检验感染管理问题并不是十分的重视,对相关管理工作支持的力度也存在疲软现象。并且,有些医院由于自身资金问题以及建设设计方案存在的缺陷,往往导致相关设备无法及时配置到位,通风效果欠佳、消毒工作无法及时的得到落实,由于喷淋设备、生物安全柜等重要设备的缺乏,最终导致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无法得到有效的防护,提高了工作的感染的风险。

1.3内部工作人员的感染预防意识匮乏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医院检验科工作的检验学院的学历基本都不是很高,在基层医院中进行工作出身的检验人员相对较少,检验科室由于常年得不到上级重视,内部工作人员未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与培训,致使大量的检验工作人员知识储备不足,对感染知识的了解以及储备严重缺乏。医院在进行教育工作的开展中主要强调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人员的奉献精神、不怕脏、不怕累的工作精神,但是却忽略了对医院感染的教育工作与重视,这就直接导致了检验科工作的人员未能及时的掌握有关感染的知识。加之现代医院内部使用了大量的年轻的工作人员,这些新分入检验科的工作人员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对相关知识的运用不到位,在工作中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那么点背,对相关工作的危险性未能进行重视,在医院进行检验工作过程的操作中不能够严格的按照消毒隔离的标准规范及制度进行操作,最终引发了医院感染问题的发生。不仅如此,检验科检验人员由于没有养成佩戴口罩、手套进行上岗工作的习惯,并且将大量的生活用品带入了实验室,增加了感染了病毒感染的几率。有时在进行工作中相关的仪器设备会出现故障,为了能够快速修复设备,检验人员往往会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直接与标本接触,从而提高了传播感染的风险。

1.4检验科医院感染制度未能得到良好的健全

由于医院内部对检验科感染预防管理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足,在相关的管理制度建设中也存在一系列的`缺陷及问题,对工作人员的出入标准制定存在缺陷,相关的操作流程规范五花八门,在现实操作中对标本的处理不规范,面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性事件的预防处理方案的制定不完全等,都对检验科医院感染风险的提升埋下了隐患。虽然有些医院为检验科感染管理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不过这些措施大多未能得到重视与落实,最终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谈,为实际检验工作的开展种下了隐患的种子。在这种不完整规范制度的管理之下,检验科内部工作人员便不能够按照规范标准对被污染的化验单进行适当的处理,导致带有污染病菌的化验单流落到临床医师或者是患者手中,使医院的感染几率成倍增加。有时部分人员还将检验后的标本随意的进行丢弃,导致了其流经途径受到医疗污染,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1.5职业暴露后并没有在第一时间积极的采取措施进行处置

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需要时刻以患者及主治医生打交道,在工作中会出现职业暴露后不再第一时间进行处理的问题。比如,如果进行抽血化验的患者较多,检验人员往往为一位患者抽完血后并没有进行及时的洗手、消毒处理就开始为下一位患者进行抽血。此刻,由于接触上一位患者的原因,其受到及工具上必然会沾染上一位患者的病菌或者残留一些污染物,这就导致了下一位患者极有可能发生感染,最终为医患纠纷埋下隐患。

篇4:浅析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论文

浅析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论文

摘 要:目的:分析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效率,降低手术室医院感染发生率,保障手术患者和医护人员安全。方法:对医院手术室感染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抽检,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并纠正。结果:经过科学的管理,手术室院内感染率明显下降,手术感染发生率控制在4.5%以下,一类切口感染率小于0.5%。医院手术室感染控制达到了相关要求。结论:科学的管理措施是保证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效率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手术室;医院感染;护理管理

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职能部门,在医院的发展和正常运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在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是保证医院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前提。现将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医院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经验介绍如下。

1 手术室医院管理组织结构

本院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由院长直接领导,院感科、科护士长以及各相关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具体负责。并且设立独立监管机制,由专门人员对相关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动态掌握消毒隔离工作的执行情况,保证感染监控与管理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报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备案。

2 对相关人员进行科学严格的业务培训

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专业性较强,管理和执行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才能胜任此项工作,因此,我院在医院感染管理人员上岗前均进行规范的.培训和严格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工作。同时,对在岗人员进行轮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执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3 加强质量考核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一系列《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医院手术部管理规范》和我区颁发的《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等,制订了一整套科室感染、预防、控制的措施及规章制度,使感染管理的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 结果

经过科学的管理,本院手术室院内感染率明显下降,手术感染发生率控制在4.5%以下,一类切口感染率小于0.5%。医院手术室感染控制达到了相关要求。

5 讨论

手术室医院内感染率是医院院内感染控制和管理的重要考核指标,是医院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做好医院手术室院内感染管理,是保证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维持医院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

5.1手术物品消毒:所有手术器械、医疗用品原则上能用高压蒸汽灭菌的首先选用压力蒸汽灭菌,包内放监测消毒效果的指示卡,包外贴3M胶带监测消毒效果,3M胶带不少于3格。

5.2 手术室消毒:本院手术室均采用垂直层流净化手术室空气,择期手术每天晨由夜班护士提前60 min开启空调净化系统。

5.3 无菌物品的管理:物品设专人管理,定期(每天)检查无菌器械包和敷料包的有效期,无菌物品的有效期一般不超过7 d,超过或潮湿不能使用,应重新灭菌。无菌物品应存放在无菌架上,无菌架离地面≥20 cm,离墙壁≥5 cm,离天顶≥50 cm,室内相对湿度控制在35%~50%。

5.4 术中无菌技术:①人员要求:手术的人员均要求洗手,穿灭菌的洗手衣裤入室,特别要求麻醉师和巡回护士必须穿室内工作服参加手术,戴口罩应盖住口鼻部。非手术人员不可随意进入手术间,根据手术间的大小及洁净级别限制参观人员的数量;②消毒要求:对行手术患者应注意检查备皮情况,皮肤消毒时选用高效消毒剂。一般伤口由内向外消毒,感染伤口由外向内消毒;③手术器械要求:手术室内器械污染的因素主要来源于空气中飘落细菌,随着手术器械暴露在空间时间的延长,手术人员走动、敷料的翻抖、手术间门的开启使手术室的空气中含有微生物的尘埃飘落在接触切口的器械、敷料物品上,从而导致手术感染机会升高。

5.5加强对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手术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是手术室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源,预防、控制手术室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是采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综上所述,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是降低手术室医院内感染的有效措施,在医院手术室院内感染的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6 参考文献

赵桂平.手术室医院感染的管理.中国医学创新,,7(13):103.

冉正容.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的管理.川北医学院学报,2010,25(2):94.

戴素良.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探讨.全科护理,,7(36):3362.

黄 宁,袁艳芳,李若琳,等.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控制与体会.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8(10):1419.

篇5:医院中药饮片规范化管理探析论文

中药饮片是中医治病救人的物质基础,在后续管理中需要结合具体管理要求进行,以规范化管理作为基础,突出管理重点和难点。但是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多问题,基于具体管理存在的问题,如果存在严重的管理不合理或者其他问题,势必增加管理难度。

1中药饮片管理现状

1.1进货渠道不正规

在用药过程中对中药饮片管理有严格的要求,为了保证其用药合理性,必须确定正确的进货渠道,从当前管理现状入手,考虑到后续管理模式的具体要求可知,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从正规厂家选购材料。但是在实践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存在管理不规范的.现象,部分工作人员贪图经济利益,从不正规的渠道选购材料,导致质量和药性无法保证。进货渠道不正规,势必对规范化管理产生影响。

1.2缺乏炮制

对于中药饮片的管理最重要的是进行炮制,根据用药要求以及属性克制,部分医院存在缺乏炮制的现象,甚至直接从厂家选购材料,直接配方出售。在炮制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必须做好有效的管理,按照形态和用药要求进行应用,保证规范化管理的有效性和一致性。根据炮制管理方案和模式可知,如果饮片的形态不均匀,或者存在比例失调的现象,都会增加管理难度。如果炮制方式不合理,则会影响药物疗效[1]。

1.3验收制度不完善

根据现有验收方案和实施政策的具体要求可知,在后续利用阶段,对验收管理指标有严格的要求,需要以完善的验收制度作为基础,按照管理属性和模式要求实施,保证其合理性和有效性。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受到现有规范制度和管理方案的影响,存在验收制度不完善的现象,饮片质量不合格,甚至出现个别验收管理不当的现象。针对具体管理方式和模式要求可知,如果劣质饮片进入到市场中,没有对齐进行有效的管理,则会导致规范管理流于形式,存在用药隐患。

篇6:医院中药饮片规范化管理探析论文

针对当前医院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按照管理要求实施,突出规范化管理的具体要求,按照模式要求实施。以下将对如何做好医院中药饮片规范化管理工作进行分析。

2.1严格控制药物质量

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做好饮片质量管理至关重要,考虑到具体管理方案以及属性要求可知,在后续管理阶段要按照用药管理要求落实,突出管理的作用。实施过程中控制药材质量,避免不法分子将假药混入到药房中。为了保证药物质量,需要从正规渠道选购药材,对采购员进行指导,避免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出现不正规采购的现象。此外需要对供应商的身份进行核查,药材采购阶段,必须对产地、厂家以及批号等进行检查,避免出现用药不合理或者其他现象。采购人员必须保留采购清单,做好账单记录工作,经过对比后,选择质量好价格合理的药材供应商进行采购[2]。

2.2做好库房管理工作

为了保证药材的质量,要做好库房管理工作,库房是药材储备的重要地方,药房必须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和清洁。在后续管理中,为了避免药材受潮,或者出现用药不合理的现象,必须保证质量。药材储备有一定的湿度和温度要求,库房工作人员要保持库房的湿度和温度,避免材料变质,重要是对特殊药材进行特殊管理。最后要完善库房的保存设施,设计阶段对库房位置合理设计,为药材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其质量[3]。

2.3提升工作人员素质

针对现有管理制度和模式的具体要求可知,在后续利用过程中要强化对工作人员的培训,规范其行为,为了避免出现经济损失,要掌握日常管理知识。调剂人员要做好校队工作,检查处方药物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存在多配或者漏配的现象。最后是发药,必须核实患者的姓名、取药号和药物剂量。

3结束语

针对当前医院中药饮片管理存在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需要结合用药要求,做好规范指导工作,以用药评估作为基础,需要按照分类储存和管理要求进行实施,保证其用药的合理性,避免出现用药不合理的现象。从严格控制药物质量、做好库房管理工作、提升工作人员素质等方面入手,按照规范化指标落实,进而实现其有序管理。

参考文献

[1]陈佳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在中药饮片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04(01):52-54.

[2]任卫琼,欧阳荣,陈迎春,刘绍贵.提高医院中药饮片库管理的探讨[J/OL].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01(07):90-92.

[3]周淑燕.浅析医院中药房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海峡药学,,09(02):225-226.

篇7:医院输血科规范化管理探讨论文

医院输血科规范化管理探讨论文

1规范化管理对策

1.1加强血液管理工作

血液为生命之源,临床釆血以及用血质量对患者生命健康可产生较大影响,相关部门应对采供血以及临床用血等工作做好规范化管理。输血科应将临床用血安全问题放在首要位置,采取有效措施正确管理卫生安全以及用血安全,并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升输血科医护人员专业水平以及管理能力。做到科学规范用血,坚决禁止不规范临床用血情况[3]。输血科可采取随机抽查以及不定期检查等形式对工作中采供血情况进行监测,将整治工作与输血科日常规范化管理结合,不断改善采供血工作中所产生问题。与此同时,可建立无偿献血制度,无偿献血可对临床用血安全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应正确发展无偿献血以及相关工作。做好釆供血场所的卫生管理工作,进行操作的环境应保持卫生清洁。相关部门应协调临床采供血基础工作,提升群众的卫生意识,使其不良采供血观念得到改变[4]。采供血时应严格根据规范化流程,确保采供血工作安全完成,与此同时,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1.2完善血站血液管理体系建设

随着相关血液管理规范的发布,釆供血机构已逐渐靠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目标,从而保证采供血质量安全,对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做出保障。输血科应完善对血液进行管理制度,依据情况对采供血点进行合理安排[5]。血站还可对输血科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流程指导,使输血科工作流程更加规范化。输血科应定期对其血液、试剂以及温度等情况进行检查,保障所用血液质量安全,对采供血种类、时间以及数量等均做好规定,使工作轨道正确运转。血液质量可对受血者以及供血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影响,因此,输血科应保证采供血质量绝对过关[6]。针对此问题,输血科可组建管理小组,对血液产生的质量问题进行纠正,保证工作中各个环节以及流程的安全性。与此同时,用血安全可受试剂质量问题影响,应将试剂放置于规定位置,对其所处环境的温度进行严格把控,标本在运输以及存放的过程中均应维持无污染状态。对相关仪器定时进行维修、保养以及调试等工作,以保证其工作状态维持在良好水平上,从而维持诊断结果的稳定性,确保血液质量安全。

1.3强化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的管理

临床应合理安排血液的使用情况,避免发生血液被浪费状况。保护血液的关键点在于对血液用途进行合理分配,输血科应将临床采供血安全以及质量放在首要位置,保证输血过程的规范化,确保用血质量的安全问题。对于输血者以及供血者进行采供血的过程应严格要求,坚决不允许输血机构发生自采血以及自供血的情况,禁止工作人员对临床用血进行变动。输血科应组建管理小组,定期对输血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纠正与督促,对于违反用血规范的人员进行严厉处理。开展关于用血安全的培训活动,鼓励医护人员多学习,提升工作技能,制定科学采供血计划[7]。将可输血液与不可输血液分开进行管理,输血过程中,应秉承禁止过量输血的原则,同时做到科学合理用血以及禁止浪费血液的基本要求,可降低患者经济负担。与此同时,输血科还应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良好的工作环境,定期对相关设施进行维修以及保养,确保硬件设施完好无损,可保障血液质量的安全。

2影响临床输血质量及安全的因素

2.1免疫性与非免疫性反应

因输血所引发的疾病,其病因大多与患者所输血液中含有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等微生物有关,可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细菌感染可导致患者产生输血反应以及溶血反应等症状,临床上因输血而导致的疾病中,肝炎以及艾滋病较为严重,且呈逐渐上升趋势。因此,确保血液安全与质量的关键点在于防止输血产生不良反应以及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临床输血工作中的影响因素可分为以下几点。

2.2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病毒性肝炎、艾滋病以及梅毒等疾病均通过血源进行传播,在釆血以及输血过程中,患者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肝炎病毒与HIV等疾病感染均有窗口期,若供血者于窗口期进行采供血工作,其血液虽为阴性,但输血后仍有发生感染的可能性。

2.3血液免疫学的因素

红细胞具有26个血型系统,400多种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具有148种抗原,其成分中的每种抗原都可当作免疫原,可导致患者产生对应抗体,引发类型相同的免疫性输血反应。部分抗体浓度较低,不易被检测且进行交叉配血时不易凝聚,患者输血5~14d后,可产生延迟性溶血反应。2.4输血科工作质量问题输血科工作人员应以认真、谨慎的`工作态度对待标本采集、核对、血型鉴定以及交叉配血等工作。在临床配合抢救或手术中需紧急用血的情况下,应正确规范完成相关工作,做到争分夺秒。必须依据规范化程序,工作中细微的错误都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威胁,导致严重后果。

3加强血液质量管理,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3.1严格把握血液制品交接手续

为确保血液质量的安全可靠,应严格把控血液制品出、入库关,各项交接手续应齐全。血液制品从中心血站取回后应认真核对并验收,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是否有破损或漏袋,标签填写是否清楚等。对于不符合规范的血液应严禁接收。

3.2输血科应能满足不同血液制品的储存要求

输血科进行储血的环境应达到相关卫生要求,储血设施应满足临床上各种类型不同血液制品的存放条件。工作人员依据血液制品的种类、存放条件以及有效期长短等区别,将其分别存放于合适的专用设施中,设施上应标有显著的血型标记,使用时应轻拿轻放,防止对其造成破坏。2~6℃冰箱内可存放全血以及红细胞悬液,-20℃冰柜可存放血浆,-38℃冰柜可存放冷沉淀,应在冰箱内放置温度计,对冰箱内温度每日定时进行监测。随时对所存放血液制品进行监测,注意其是否产生脂血以及溶血,血浆颜色是否呈铁锈色,是否产生絮状物以及凝块等变化[8]。如发生上述情况,应尽早与中心血站进行联系,将不过关的血液制品以及过期的血液制品存放于单独专用冰箱,等待中心血站对其进行处理。

3.3防止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为避免因血型不合而导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输血前应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以及血型鉴定。对曾有妊娠史、输血史以及近段时间内多次进行输血的患者,还应进行抗体筛查试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进行交叉配血以及血型鉴定,可受到冷凝集影响,因此,实验室温度应维持于20~24℃为最佳。凡血袋产生以下状况中的一点,严禁对其进行使用:血袋有漏血状况;标签字迹模糊;血液中产生凝块;血浆为乳糜状;血浆中产生较多气泡以及絮状物;红细胞与血浆层的分层界面模糊不清;过期等情况。临床上使用血液前,发血人员应与取血人员同时对血液进行核对。所核对血液应无溶血、无污染、无凝块以及无破损,且与受血者血液进行配血试验后无配血禁忌。发出血液应立即进行输注,严禁将所发放血液存放于临床,血液一经发出后一律不得返回。

4结语

输血疗法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以及预防均需利用到血液。若临床对用血工作管理不规范或采供血某一环节发生错误,可对患者造成较大痛苦,甚至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为临床提供质量安全、合格的血液以及相关血液制品,满足临床工作需求,为输血科主要工作。因此,为保障输血科所用血液质量安全,应加强临床对输血科工作相关管理,对输血科工作进行严格把控,制定规范化管理措施,保障临床用血的规范与安全。

参考文献:

[1]顾红.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对输血安全的影响[J].河北医学,,18(8):1178-1180.

[2]李文静,蒋学兵,王燕菊,等.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与临床输血安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7):2065-2066,2068.

[3]鲁君艳,姜志刚,谭正芳,等.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与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的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34(2):234-235.

[4]陈荣仓,陈筱华,林碧,等.RhD阴性血型抗原分析在临床输血安全中的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26(2):105-107.

[5]王志红.Rh血型c和E抗原配合在输血安全中的价值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2,14(3):231-233.

[6]吴海波,张亚文.建立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输血安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7):133-135.

[7]孔祥骞,吴松远.加强输血科质量控制与管理,保障临床输血安全[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1,26(1):104-105.

[8]李哲.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选与输血安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6):720-721.

篇8:医院感染护理管理研究论文

WHO于1986年向全球推荐了消毒隔离、消毒灭菌、无菌技银烧伤敷料是采取纳米技术利用精细方法将纯天然的银离子制成产品颗粒,均匀覆盖在医用脱脂纱布上,具有较为稳定的性能,可发挥抗炎杀菌作用。纳米银敷料覆盖在创口后,可迅速持久的释放纳米银离子,银离子通过结合细菌病原体的DNA碱基,抑制DNA复制;同时结合细菌病原体蛋白质,形成银蛋白,使细菌失去活性。因此纳米银烧伤敷料的覆盖可迅速杀灭侵入伤口的细菌等病原体,控制感染。而在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治疗烧伤患者时,由于烧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治疗效果,因此重视患者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SD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由结果可以看出,在烧伤患者治疗期间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可缓解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症状,促使患者创面较快愈合。在护理干预期间,需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根据烧伤实际情况,做好维护工作,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展开相应操作,确保患者治疗安全性。在使用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时,先行对创面以生理盐水清洗后覆盖,以纱布绷带或胶带固定。总而言之,在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治疗烧伤中采取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较快康复,效果显著。术操作、监测并通过监测进行HAI(医疗保健相关感染)控制效果为主的五项关键措施,这些措施的落实均涉及到护理工作。调查研究发现,45%的医院感染与不正确、不规范的护理工作有密切关系,因此规范和加强护理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护理管理者职能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1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环节,其措施贯穿于护理工作的整个过程。护理工作人员处于临床工作的第一线,它包含了消毒、灭菌、无菌操作、隔离技术等基础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对于预防医院感染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控制医院感染应对护理人员提出严格要求。

2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知是指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过程,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这一事物的各个部分和整体属性的一种反映。当前,医务人员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观念和意识淡薄,对感染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态度决定行为,从而就出现了手卫生制度执行不到位,医务人员对消毒剂的性能、使用方法、浓度等掌握不准确等现象。同时对相关法律法规执行被动、执行力度不够;护理技术操作不规范,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病人及家属管理不到位等这些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3规范护理管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3.1健全制度,有章可循

认真贯彻国家卫生部颁发的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依据最新《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规及时修订、完善适合实际工作的各项消毒、隔离、无菌制度等。

3.2发挥职能部门作用

充分发挥护理部、护士长的管理作用,以身作则,从日常操作入手,严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高制度执行力,靠自我管理做好过程监督、指导工作,对可能发生感染进行预测和判断。建立定期检查、监测制度,通过定期的检查和监测,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及时制定整改措施,限时改进工作。

3.3加强感染知识培训

科室可以采取全员培训与岗前培训、岗位培训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讲解、示范、演练、医院感染专题讲座宣传形式,要求各级护理人员必须熟悉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提高护理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管理者定期在科室召开小组讨论会,对医院感染控制内容进行专项提问,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强化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重要性的认知,同时也可以将医院感染控制知识与护理“三基”培训有机结合,丰富理论知识,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3.4落实手卫生制度

加强手卫生相关知识培训,随时进行规范洗手考核,养成自觉洗手和手消毒的习惯,在不同病人之间与各项诊疗操作前、后等相关环节均要做到规范洗手和手消毒,并严格定期进行考核。对于接触过传染病人的医护人员要求其结束工作后立即进行洗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护士长每月监测工作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提高手卫生意识和习惯,严格掌握手卫生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3.5加强病房管理

保持病房及环境整洁,按科室要求合理安排病床,病房卫生按标准进行管理,定时消毒、通风,保持空气洁净。工作中要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便于及时发现感染病例,按时限上报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将院内感染知识巧妙的融入疾病健康教育中,使病人在了解疾病的同时也能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遵医嘱保证随员数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应避免探视。

3.6遵守无菌操作技术

护理操作过程严格执行消毒、灭菌操作规程,把好消毒灭菌质量关。认真做好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为各项操作提供安全用具。严格执行一人一巾一带。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毒擦拭,特殊情况下医疗器械、设备应该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3.7监测与监督

常规监测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病人,应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应进行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经常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综上所述,护理管理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规范化的护理管理直接影响医院感染的发生,完善必要的防护设施以及科学的护理配备,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医院制定的相关感染防治规章制度,把对护理人员的感染防治知识培训和宣传工作落到实处。从而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安全、预防意识,真正落实好各项操作规程,减少职业损伤,减少因护理人员的原因而造成医院感染和自身感染的发生。

作者:苏晓丽 户丽艳 宋丹 单位:吉林大学第四医院

篇9:医院感染护理管理研究论文

1医院感染的类型

此类感染的发生主要是来自患者机体的细菌致病。既包括长期在患者身体某些部位定植的菌群,也包括患者机体携带的从周围环境中来的菌群。正常情况下,上述菌群与患者的机体环境处于协调状态。

2护理管理在防止感染中的作用

随着医院科学的迅速发展和诊疗手段的日益多样化,医院感染问题愈来愈受到医学界及某些相关学科的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研究对于医学感染的控制提出了无菌操作、消毒、灭菌、抗生素应用方面的关键措施。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这几项均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因此,在医院感染的控制中护理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加强环境管理避免交叉感染

手术室、产房需经常用清水擦洗平面和物体表面,用清水拖地,进行湿式清洗。普通病房空气要保持新鲜,定进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勤打扫卫生,地面采用湿式清扫。用有效氯为1000mg/L的含Cl消毒剂擦拭墙壁、床头桌及窗台1~2次/d(一桌一巾)。病房、走廊、厕所的拖把要分开,当地面被血液、体液等污染严重时,可用有效氯为1000mg/L的含Cl消毒消毒剂拖地。紫外线有较好的杀菌作用,通常用于室内空气和室内物品表面消毒。

4加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4.1护理人员在进行手术、注射、穿刺、清洗器械等操作时极易被锐器刺伤

护理人员在处置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器械、物品时应戴手套,对从事有可能被患者体液或血液溅入的操作时应戴手套或防护眼罩。

4.2时刻保持手的清洁

强调洗手意识。洗手作为感染预防的第一步,是最重要、最经济的措施。

5加强基础护理,减少院内感染

5.1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长期卧床的患者,胸部的活动受到体位的影响,可导致机体的痰液不易排出体外。长此以往,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坠积性肺炎。护理人员应通过协助患者进行痰液的排除。对于痰液粘稠,不易排出者,可给予雾化吸入进行化痰治疗,以恢复正常的呼吸道功能。

5.2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长期留置尿管是造成泌尿系感染力的重要原因。在感染的预防上,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引流管和集尿袋的位置应在膀胱水平以下。每日用0.1%新洁尔棉环消毒尿道口,每周更换集尿袋1次,以防逆行感染。

5.3外科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此类感染的预防关键在于术前积极准备以及术后按时换药。可减少患者皮肤切口发生感染的可能,同时为提高患者抵抗力,应鼓励患者多进食。

5.4加强物品消毒灭菌处理

医院中各种疾病患者都有可能,因此环境中致病菌群较多。对于器械需要定期严格的进行消毒,过程中严格遵照操作规范。

5.5医疗垃圾的处理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使用后,不能与生活垃圾混放,及时放置于医疗垃圾处理箱,并由专人进行收集处理,以防止再次留入市场。严禁随处丢弃。

5.6重视监测工作

每月固定时间对空气、器械等进行细菌等微生物的检测,以确定是否达到消毒和灭菌的效果。通过经常监测效果,发生问题及时纠正。监测要建立制度一定要长期坚持,选用的监测方法应有科学性,符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自19世纪中中叶,近代护理学奠基人之一南丁格尔倡导科学护理以来,清洁、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和隔离是护理工作的重。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逐渐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因此,在感染的预防上应注重行消毒、隔离、灭菌等护理操作,并通过现代化的护理及管理方式以达到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目的。护理及护理管理者,应该成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主力。

作者:马玉萍 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计划生育服务站

篇10:医院感染护理管理研究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期间沁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40例患者,将20仅进行常规管理时接收的4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经过护理管理后接收的43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中男性220例,女性190例,年龄20~55(37.7±17.1)岁;实验组中男性230例,女性200例,年龄21~56(38.1±16.8)岁。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情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年为控制医院患者的感染率,医院进行护理管理。护理人员的卫生宣传:对护理人员进行卫生管理的培训,强调卫生知识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加强护理人员的技能有效防止感染的发生,护理人员需要认真对待并遵循卫生原则,进行勤洗手、勤通风等,预防感染的扩散和发生。医院环境的卫生管理:护理人员每天对自己的衣物、床单等喷消毒剂进行杀菌消毒,尤其是病房中的公共物品需要及时进行消毒管理,护理人员在对患者检查前后需时刻注意自身和患者的卫生管理,保持干净卫生的接触。重点科室的卫生管理:对于新生儿病房、产房和手术室等地方,这些地方的人群免疫力均较低,细菌容易传播,因此,这些地方作为重点管理科室进行卫生管理,认真消毒手术器械、统一回收管理垃圾、并且时刻监测空气质量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2组的医院患者感染率,同时比较护理管理前后各项目(包括:医疗器械卫生、医护人员卫生、空气质量等)的感染监测合格率。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经过护理管理后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

实验组患者感染率(3.9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感染率(29.27%),差异有统计学上意义(P<0.05)。

2.2管理前后各项目的感染监测合格情况

实验组中患者经过护理管理后各项目的总合格率(91.79%)明显高于护理管理前各项目的总合格率(6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经过护理管理后的实验组患者感染率(3.95%)明显低于未经过管理的对照组患者的感染率(2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其原因进行分析:①护理管理通过提高护理人员的卫生意识,勤洗手、勤通风等,减少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时病原菌的传播和扩散,明显减少感染例数[4];②通过对医院内环境的杀菌消毒等护理管理,减少医院病房内各种物品表面的病原菌,防止其他病人使用时再次感染,对空气进行消毒则是防止通过空气的流动而导致病原菌的传播;③通过对新生儿病房、产房和手术室等重点科室的严格管理,减少手术器械传播的感染,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使新生儿和产妇处于健康的环境中,由于此类人群均为免疫力较低者,及时处理垃圾则减少垃圾滋生的病原菌造成的威胁。因此,加强护理管理可以明显减少医院内的感染情况发生。经过护理管理后各项目的总合格率(91.79%)明显高于护理管理前各项目的总合格率(6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其原因进行分析:①护理人员在手术前后及时对手术器械按照要求进行杀菌消毒操作,使手术器械达到安全使用的标准,有效保证手术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②护理人员每天时刻注意自身的卫生情况,尤其是手部,在接触患者前后均进行清洗消毒等,保持清洁卫生的形象;③护理人员每天需要进行空气质量的检测,维持医院内空气保持合格状态,如出现不合格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因此,护理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医疗器械卫生、医护人员卫生和医院内的空气质量。

综上所述,在医院内进行护理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病原菌的传播和扩散,明显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同时有效控制医疗器械的卫生、医护人员的卫生,并且提高医院内的空气质量,安全值得在医院内进行推广。

作者:陈莹真 单位:沁阳市人民医院

篇11:医院感染护理管理研究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于4月~4月进行优质护理管理控制医院感染,并与管理实施前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医院卫生质量和医务人员卫生执行情况进行比较,其中管理前的资料选择时间为2012年4月~204月。

1.2医院感染评定标准

评定参照《医院感染分类诊断标准》执行,对手术切口、胃肠道、皮肤、呼吸道、泌尿道以及其它部位感染情况进行登记。

1.3优质护理管理措施

1.3.1管理小组的建立

由院领导牵头组织,建立感染管理科,筹备感染管理小组,同时落实相关设施,如消毒、灭菌设备以及细菌室等,各科均任命专人担任感染监控员,各科室间协同合作落实感染护理管理措施。

1.3.2规章制度的落实

参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的规定,对各科室提出消毒管理要求,同时制订考核标准,保证病房的清洁和整齐。各科室严格划分无菌区、污染区,并定时进行消毒处理,各科室感染监控员定期检查,并进行汇报,感染管理科人员进行不定期抽查,并登记检查结果。

1.3.3人员素质的提升

定期对感染管理科人员及感染监控员进行培训,如知识讲座、外出参加感染管理培训等。同时由感染管理科为核心,对医院各科人员进行感染知识培训,通过宣传栏、小手册等形式进行宣传,并不定期进行考核,不合格者加强培训直至考核合格。

1.3.4医院环境的监测

设立感染24h监控制度,医护人员发现感染后需填写感染报告,并在3h内上报感染管理科,确保感染管理科对医院感染情况完全掌握。此外,密切监测医院微生物学,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各科室物体表面和空气的菌群,得出结果立即反馈到科室进行整改,同时加强抗生素药物应用的管理。

1.3.5医疗用品的管理

严把消毒关,加强管理医疗用品的流通环节,确保医疗用品的消毒质量和安全性,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的比较

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后,各部位感染发生率均显著降低,管理前的感染总发生率为1.58%,管理后的感染总发生率为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医院卫生质量的比较

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前,医院卫生质量合格率为92.87%,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后达到99.40%,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医务人员卫生执行情况的比较

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前,医务人员卫生执行率为39.97%,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后提高到52.99%,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有报道指出,护理人员卫生执行率低下是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其导致的医院感染占医院感染总数的30%以上。此外,医院有着环境复杂、人员密集等特点,医疗废弃物和带菌患者均可能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发生后,感染造成的心理负担导致康复速度减慢,患者住院时间随之延长,医疗质量大打折扣,这些极大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而医疗质量又是评价医院好坏的最重要指标,所以医院的声誉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施行优质护理管理对患者和医院都有重要意义。有研究指出,护理人员导致医院感染主要有以下因素:①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和意识均比较欠缺,导致不能很好地落实感染管理制度;②护理人员未能及时隔离带菌患者,同时病区的消毒措施执行力差;③《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落实力度不够,卫生行为不规范。本研究中,医务人员卫生执行率仅为39.97%时,其对应的医院卫生质量为92.87%,两者均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另外其对应的医院感染发生率达到1.58%,亟需改善。本研究中采用优质护理管理对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干预,其内容主要是针对上述3个问题进行制定,如加强相关知识和意识、落实有关制度及加强卫生监督等措施,以期提高卫生行为执行率、改善以往工作中存在的疏忽。在本研究中,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后,各部位感染发生率均有明显降低,感染总发生率由原来的1.58%降至0.93%,医院卫生质量合格率由92.87%增高到99.40%,医务人员卫生执行率由39.97%提高到52.99%,管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表明采用优质护理管理后,医院的卫生质量和医务人员卫生执行情况均得到显著改善,医院感染情况也得到有效控制,与常银环等的研究结果一致。综上所述,优质护理管理可改善医院卫生质量和医务人员卫生执行情况,进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对控制医院感染的效果良好。

作者:卢凤英 延丽雅 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大朗医院感染管理科

篇12:医院感染护理管理研究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我院外科收治的120例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无精神障碍、意识模糊、恶性肿瘤。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25~67(41.2±2.9)岁;手术类型:神经外科手术25例,胸外科手术38例,骨外科手术50例,其他外科手术7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应用心电监护仪对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呼吸进行24h持续动态监测,密切留意患者感觉运动、临床意识、瞳孔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同时给予患者饮食、康复指导。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分期护理管理措施:①术前:a.术前组织学习。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并在日常护理中严格执行;成立医院感染控制小组,结合外科实际情况做好规范、科学、合理的管理工作。b.加强监控力度:定期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培训及考核,护理人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提高护理人员灭菌、消毒、无菌操作的意识。保持病房清洁、通风,每天紫外线消毒30min,每个月对空气病原菌含量进行检测。c.加强营养支持: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免疫力低下,甚至有的患者可能出现贫血、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增加了患者感染的风险。因此,术前应指导患者多摄取高蛋白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促进患者康复。②术中:注意病房护理与手术室护士做好工作交接及配合。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护理时,应从肢体远端较小静脉逐步向近心端穿刺。手术可导致患者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温及血压等指标紊乱,因此应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保证患者安全。③术后:a.加强病房管理。保持病房温湿度适宜,地面、物体表面及空气定期消毒,定时开窗通风,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程序进行各项操作。b.做好呼吸道管理。协助患者深呼吸,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叩背,对于无法排痰患者给予诱导排痰。c.密切观察患者感染征象:术后加强患者全身症状、体温及引流等情况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医院性感染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及满意度评分。满意度评分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定,总分为100分,>90分为满意,分值越高表示满意程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外科患者由于病情大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创伤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加之各种侵入操作,导致患者感染风险增加。有研究认为,外科患者发生医院性感染的因素较多,除了患者年龄、免疫力、基础疾病外,医院管理不到位也可增加患者医院感染风险。还有研究指出,医护人员对感染预见性不足,无菌观念不强,消毒隔离工作不到位可增加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本研究根据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护理分期,患者不同分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旨在研究降低患者继发性感染的有效护理模式,促进患者预后。术前组织学习、加强监控力度、加强营养支持,术中积极配合,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术后加强病房管理、做好呼吸道管理、密切观察患者感染征象。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将分期护理管理措施应用于外科护理管理中,可有效促进患者恢复,降低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分析原因:术前加强医院感染的培训和监控力度,提高医护人员的各项操作的规范性。由于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免疫力低下,患者容易发生感染,术前指导其进食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可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从而降低患者医院感染风险。术中密切配合,规范进行无菌操作,降低了感染的风险。术后加强病房管理可减少空气中病原菌的数量,提高患者舒适度,严密观察患者感染征象,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可有效防止感染进一步发生。总之,分期护理管理措施可有效降低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吴艳 安淑君 单位: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篇13:医院感染护理管理研究论文

1危险因素

1.1预防医院感染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

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多年来我们没有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和流行,还有大量抗菌素的应用。这种侥幸心理导致无菌观念不强,操作不规范。

1.2消毒措施不到位

由于护理人员意识淡薄,导致消毒灭菌措施简化,达不到消毒要求。

1.3侵入性操作

如导尿、动静脉插管、介入治疗、腔镜的使用、各种穿刺等破坏了人体皮肤、粘膜正常的屏障功能,增加了外源性感染的机会。

1.3.1各种穿刺时皮肤消毒不规范如常用的0.5%碘伏应以穿刺点为中心由里向外螺式消毒二次,直径大于5cm,待消毒液自然半干燥进行穿刺。但个别医务人员只消毒一次,且作用时间不够;一次穿刺未成功,不更换输液器具二次穿刺,可引起静脉炎、局部感染。

l.3.2连续使用中的一次性鼻塞、湿化瓶没有规范更换、清洁消毒,或一人用完后清洁消毒措施不规范由于这类病人病情较重,自身抵抗力差和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菌素,频繁或长期使用湿化瓶输氧,因而氧气湿化瓶或管道染菌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监护仪发射器及导联线、雾化吸人器等也存在同样问题。

1.3.3体温表、止血带使用后不清洁处理直接浸泡于消毒液中,影响了消毒因子对被消毒物品的消毒作用。

1.3.4血压计、听诊器等清洁消毒措施不到位

1.4病室内空气污染

基层医院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探视人员、陪员较多,人员流动性大,使空气洁净度明显降低,病毒和细菌在空气中悬浮造成空气污染,引起呼吸道感染。特别有危重病人时,各项诊疗操作频繁,医护人员及陪员多,加重了空气污染。个别病人对紫外线、消毒液过敏,使病室空气及物表消毒不及时,也是造成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之一。

1.5床单位消毒措施不到位

如扫床套、污被单清洗不彻底或没有清洗直接浸泡消毒、消毒液浓度不足、浸泡时间不够等,都不能有效杀灭病原菌,造成交叉感染。

1.6洗手不规范

手是发生医院感染最重要的传播媒介,规范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医务人员每天坚持高质量的洗手消毒可使医院感染率降低25%~50%,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近40%的医护人员是在完成各项操作后才洗手,主要原因是:(1)洗手依赖性差,没有认识到洗手的重要性,(2)基层医院洗手设施不合理,不建全。(3)病房工作量大,工作时问紧,危重病人多,使医护人员忽视了洗手。

1.7医疗废物收集不规范

医务人员对医疗废物的危害认识不够,如诊疗后的一次性手套、口罩、护士拨针把棉签交给病人压迫止血后扔在病房生活垃圾袋内,造成了病源菌的扩散。

2管理对策

2.1科护士长积极配合护理部和感染科工作人员

加强相关人员病室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以《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处理原则为内容,对临床医生、护士、从事消毒、医疗要之;集处理的人员进行有关理论、技能培训,提高她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2.2加强病室内相关物品消毒措施的落实

2.2.1科室要严格执行医院制定的病室内使用物品消毒措施如持续氧疗、雾化、监护病人的一次性鼻塞、湿化轰、善吸入器管道、面罩、监护仪发射器及导联线等每天更换消毒,同一病人用后彻底清洁并消毒。

2.2.2加强病房管理,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护士长加强管理,限制陪护和探视人员,减少病房人流量,空气消毒每2~3次,每次≥30min。开窗通风是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了除病菌的方法,每天2次,每次20min~30min。提高至空气洁净度。

2.2.3改善病房洗手设施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赖性,必要时手消毒,是减少交叉感染的主要措施

2.2.4护士长、监控护士随时检查医务人员有无违反控制医院感染操作规程的行为。护士长在周、月质量考核会诙二存在的问题反馈。并有整改措施。必要时与经济挂沟。

2.2.5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诊疗后的医疗废物须回收于专用的有标志的黄色塑料袋内。减少因医疗废物而造支亏菌的污染及扩散。

2.3减少侵入性操作

如能口服的不用静脉给药,能保守治疗的不用手术治疗,以保护机体正常的屏障功能,减少外源性感染的机率。

2.4病人人院后责任护士把预防医院感染知识的宣教贯穿于住院始终

如勤洗(教给病人正确的洗手方法)、不乱窜病室、常见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和隔离方法、生活规律等病室感染控制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科室护理单元承担着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责任。因此,探索护理管理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保证护理质量,为病人营造安全的护理环境。

作者:雷建萍 徐卫霞 单位:新疆乌鲁木齐米东区中医医院

篇14:医院感染护理管理研究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5月—6月收治的住院患者234例,男120例,女114例;年龄18~68岁,平均(46.48±2.36)岁。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同意进行本次研究,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同意进行。将23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护理管理,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护理人员的管理。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管理,重点讲解医院感染的多发因素、危害及控制要点,使医护人员能认识到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从思想和行动上均充分重视医院感染的防治工作。另外,还应对医护人员进行分级管理和责任管理,以明确每位医护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2)医疗操作活动中的护理管理。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全体医护人员均应定期学习该措施,并具体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防止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医护人员发生及交叉传染,另外具体科室的感染预防工作应进一步细化,尤其是重点科室,如婴儿室、产房、供应室及手术室等,以使操作规范实施更加顺利。(3)患者护理管理。针对不同的患者,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完成患者的护理管理工作,将医院感染的常发因素向患者家属详细讲解,嘱患者注意做好个人卫生清洁工作,如有亲属需要探访患者应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且叮嘱患者尽量不要随便串病房,同时通过人性化的交流,使患者和家属能配合预防感染的措施的施行工作。(4)日常消毒管理。日常消毒管理工作在整个医院感染控制体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应做好日常消毒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消毒供应室的操作规程,将不同科室、不同种类的器械进行科学分类,并严格控制污染的流动,将污染区的清洁区进行有效区分,定期对器械消毒情况进行抽查,确保从消毒供应室流出的每一件器械都符合清洁消毒标准。同时,严格执行日常消毒工作管理人员的安防防护工作,实施消毒工作时必须穿防护服,按照标准洗手法洗手。另外,院内的环境也应有专人进行定期消毒,保证空气流通,有效杀灭病菌。(5)规范监管制度。建立完善严格的医院感染管理监管制度,由专人对具体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定期检查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如空气及地面的消毒情况、消毒液及消毒器械的细菌残留情况、医护人员洗手情况等,如有问题及时纠正,保证每位医护人员都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医疗纠纷发生情况及护理质量进行观察。护理质量通过患者填写护理质量评分表确定,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护理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珋±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医院感染9例,发生率为7.69%(9/117);观察组医院感染2例,发生率为1.71%(2/117),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4,P<0.05)。对照组医疗纠纷8例,发生率为6.84%(8/117);观察组医疗纠纷1例,发生率为0.85%(1/117),两组医疗纠纷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0,P<0.05)。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为(87.23±3.05)分,观察组为(95.23±3.1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03,P<0.05)。

3讨论

医院感染比较常见,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内医院感染发生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治疗,还是导致医疗纠纷发生的直接因素。因此,采取合理措施有效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护理工作在医院住院患者的`救治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如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时不按操作规程进行,则会降低护理服务的质量,加大了医院感染的发生可能,因此,加强住院患者的护理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十分必要。目前,临床中针对医院感染的护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在日常工作中存在松懈、不按操作规范操作的现象;各具体科室护理部不重视医院感染,仅仅按照常规护理进行工作;防控感染各环节运行不畅,存在诸多隐患。本研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护理管理,做好护理人员的管理、医疗操作活动的管理、患者的护理管理、日常消毒的管理及规范监管制度等工作,结果观察组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发生较少,且观察组对护理服务的评分较高,均表明实施护理管理在预防医院感染上的重要作用,今后的实际临床工作中,还应加强住院患者的全方位护理管理,针对不同科室的患者指定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为进一步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做出应有贡献。综上所述,加强患者的护理管理可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玲利 单位:十堰市茅箭区人民医院

篇15:医院感染护理管理研究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2月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0例,女80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78岁,平均(47±7)岁。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50例,女40例,平均年龄(42±5)岁;观察组患者中,男48例,女42例,平均年龄(45±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管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管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1加强无菌操作的护理

对医疗器械的用具应进行严格清洗,且遵守去污、除菌等清洗工序,并认真执行各道工序。若器械用具是金属类,清洗后要达到无污无锈且光亮的标准,若器械用具属于玻璃类,清洗后要无水珠、无污垢、无血迹且光亮,若为碗、盘等器械用具,清洗后除了要达到无污、清洁等标准外,还不能出现脱瓷变形的情况,对于剪刀、手术钳等用具,在清洗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刀口。

1.2.2进行护理防范教育

相关人员应定期对日常护理工作中易发生护理差错的环节进行分析,并根据临床护理发生的差错实例总结,在以后工作中要吸取经验教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并且要执行操作规程,尽量减少院内感染,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1.2.3加强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存放

在器械物品进入无菌室进行存放前,必须要进行灭菌、干燥、无损检查。且进出顺序要以先进先出为基本原则,物品的存放位置要固定,每天还要对物品进行清点与湿式清扫,并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若发现有过期或缺损的物品,不能对外供应。存放物品的室内环境温度要控制在18~22℃,相对湿度要小于60%。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院内感染发生率。主要包括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满意度比较

经相应的护理后,对照组患者总满意度为74.4%,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例数为45例,感染发生率为50.0%;观察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例数为13例,感染发生率为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医院作为与患者接触的重要区域,其护理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者患者的满意程度以及患者对医院的认可度,并且医院的护理服务质量还直接反映其管理水平。护理管理贯穿于整个医疗服务中,牵涉到控制感染的所有环节,另外因门诊每日的客流量较大、各种患者来往复杂,极易导致发生院内感染。若医护人员所使用的医疗器械没有经过彻底清洗、灭菌、消毒,很容易产生交叉感染。因此,控制与预防院内感染是门诊护理的重要内容。本研究结果显示,经相应的护理管理后,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院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加强门诊护理管理制度的完善力度,能够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发生率。综上所述,提高医院门诊护理管理水平,可以有效控制医院感染,重视并加强医院门诊护理管理。

作者:王铮 单位:长春市妇产医院

相关专题 规范化管理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