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对传统会计计量模式的挑战论文

你终硕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你终硕”参与投稿,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新经济对传统会计计量模式的挑战论文(共15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新经济对传统会计计量模式的挑战论文

新经济对传统会计计量模式的挑战论文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资产形态发生了变化,经济环境和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要求也与从前有了很大的区别,这就更加突出了传统会计计量模式的局限性。尤其是物价变动和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更是对传统会计计量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传统会计计量模式的局限性

(一)传统会计计量模式不利于经营和投资决策

传统会计计量模式指的是历史成本或名义货币会计计量模式。由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仅能提供过去的成本数据,而制定经营和投资决策必须以现在的和未来的会计数据为依据。因此传统会计计量模式不能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与制定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也就是说,虽然传统会计计量模式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却缺乏进行经营和投资决策所需要的相关性特征。

(二)传统会计计量模式缺乏时间上的一致性

传统会计计量模式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所以它在资产负债表上是将不同会计期间所购置资产的购入价格混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企业的非货币性资产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购置取得,而其总成本是各会计期间购入时历史成本的简单相加。由于各会计期间物价水平的不同,将它们未分配的历史购置成本在资产负债表上加在一起,这似乎并不具有实际意义。

(三)传统会计计量模式为操纵会计报表提供了机会

在传统会计计量模式下,资产按取得时的历史成本进行计量,资产耗费或使用的计量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成本法、移动加权平均成本法、个别计价法、市价法、毛利率法等等。这样会计人员就有可能根据不同会计时期的不同会计目的而选择某种计价方法,以实现利润的虚减或虚增,粉饰会计报表,达到避税或融资的目的。

二、物价变动对传统会计计量模式的挑战

物价变动对传统会计计量模式的冲击与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价变动冲击了币值稳定假设

传统会计计量模式是以币值稳定假设为前提的,即假定用于经济事项计量的货币价值稳定不变,或其波动幅度不足以影响所计量会计事项的结果。在物价稳定时期,按传统会计计量模式所编制的会计报表的'确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和经营成果,并为企业内部的经营决策和企业外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及债权人的信贷决策提供依据。然而,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各种原因引起的物价变动,均会造成币值的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相同的货币量在不同的时间代表着不同的购买力,相同的资产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价格。不同时期的资产尽管在会计账簿、报表中有详细的反映,但却是一堆没有综合意义和比较价值的数据的简单罗列,丧失了会计信息应有的可比性和综合性。

(二)物价变动冲击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物价变动不但使币值失去了稳定,同时也使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失去了客观性和可靠性。因为,货币计量单位本身的不稳定还只是一种从物质量到价值量转换形式的不稳定,而交易与事项本身的不稳定,更会使人们赖以相信的历史成本不能可靠地体现资产价值。物价的变动,使得资产在不知不觉中自行改变了其本身所代表的价值,确切地讲是自行改变了其所对应的货币量,这使得以历史成本进行初始计量的资产价值形同虚设。然而,企业账面上的资产价值却一直以历史成本加以反映,而不考虑当前实际价值的变化。

(三)物价变动冲击了费用与收入配比原则

费用与收入配比原则是为了按谁受益谁负担的精神准确地计算出各会计期间生产经营成果而设定的一项原则。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企业销售产品的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算的,而在计算与同期收入对应的费用时,大部分项目采用的是历史成本。现行销售收入与历史成本相配比确定的生产经营成果,显然是不真实也不可靠的。

三、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计量模式的挑战

多年以来,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与报告问题一直困扰着会计界。而自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其最显著、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和迅猛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对现行财务理论和实务构成了强烈的冲击,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计量模式的全面挑战。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及特征使得对它的计量成为必需

所谓衍生金融工具,是指一种价值取决于其它基本相关变量的金融工具。目前,企业所操作的衍生金融工具基本上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只能作为资产负债表的表外项目进行列示。然而,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建立在未来市场价格趋势预测的基础上,既有可能带来巨额收益,也有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因而具有极高的风险性。因此,若仅将衍生金融工具作为资产负债表外项目而不对其进行确认与计量,将会对报告使用者构成隐藏的巨大风险,影响其正确决策,实际上损害了企业外部关系人的利益。正因为如此,报告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已成为当前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的重大问题,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确认和计量,不但是广大投资者的要求,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会计信息相关性所必需的。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强烈冲击

传统会计计量模式对会计要素的计量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尽管上世纪80年代的物价变动使得人们对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进行了重新审视,但在高通货膨胀年代过去后,历史成本因其客观性和可靠性,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然而,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和迅猛发展,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遇到了难以逾越的困难。但是,为了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又必须分阶段、真实地反映其所持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于是专家学者们推出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主张在衍生金融工具计量中例外性地使用公允价值。可以说,衍生金融工具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并引起了人们对后续计量的重视。

(三)衍生金融工具对损益确认的“实现”原则及权责发生制的冲击

在传统会计计量模式下,对损益的确认采取“实现”的确认原则,即要求所确认和计量的损益必须是已经实现的,而且对已实现的损益应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予以确认。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使损益确认的“实现”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首先,“实现”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都要求以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基础,对于未来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则不予确认和计量。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发生预示着将来一系列的财务变动,这些未来的财务变动在传统财务报表上无法反映,将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残缺性甚至虚假性,致使风险无法预知,衍生金融工具的管理无从下手,满足不了决策者的需要。其次,对衍生金融工具损益的确认,势必对权责发生制产生影响。这是因为,对衍生金融工具损益的确认,不能简单地在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确认和再确认的同时确认当期损益,而要求按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决定是否确认及何时确认。

四、对我国会计计量发展的思考

会计计量是应经济的发展而相应变化的,以历史成本为主的传统会计计量模式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金融创新呈风起云涌之势,各种各样的衍生金融工具应运而生。衍生金融工具是未来交易,采用历史成本无法准确完整地计量其价值,但是由于杠杆效应,其不确定性又很大,这时必然要求产生一种新的会计计量方式。财政部在2月15日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会计计量的基本原则做出规范,企业可以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明确提出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公允价值。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金融改革的稳步推进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对交易活跃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包括衍生金融工具)要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以便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时对于其他资产和负债,应在现行历史成本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环境,吸收我国会计职业界和学术界的智慧来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计量模式。

总而言之,世界发展到了今天,新的经济情况层出不穷,会计的新领域也不断涌现,如果仍固步自封、继续坚持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显然无法完全满足相关性的要求。因此,这需要改革传统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建立起新的会计体系和适应新经济要求的会计计量理论,这就要求加强对会计计量理论的研究,优化会计计量行为, 对会计计量属性、计量单位、计量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创新迎接挑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篇2:浅谈环境会计计量模式论文

浅谈环境会计计量模式论文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我国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的问题十分严重。其生态环境恶化是由生产的自发性与生态环境社会矛盾引起的。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生产者在经营中所费和所得是以货币形式计量的,只有直接用货币表现的那部分支出和收入,才反映到生产者的成本与效益中,不以货币表现的那部分成本及效益(如工厂对环境的破坏,或林业经营对环境的改善)则不计入到成本与效益中。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为自身的利益而牺牲社会利益,即以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等方式向社会转嫁成本,以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由此便提出了对环境进行描绘、量化的要求———即环境会计计量,以便真实反映企业的所费与所得。

一、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的价值

(一)从环境价值转化为求其效用的大小。由于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相当一部分不是劳动的结果,按马克思的理论即没有价值,但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环境会计计量对象是具有效用的。所谓效用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这一概念与人的欲望是联系在一起的。它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欲望能力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环境资源虽不是商品,但其符合效用定义的实质。因此需用西方经济学中效用论学说探讨环境会计计量的理论基础,否则无法对环境资源这一非商品性的资源进行价值定位。

(二)环境会计的计量单位可采用货币单位。由于效用是“满足程度”的度量,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可作为计量单位,也可作为效用单位的计量单位。

(三)环境会计计量的基础可采用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替代成本。环境资源虽然不是通过交换形成的价格,不能建立以交换为基础的计量基础,但环境资源是有效用的,而且是稀缺的,人类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追求环境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其环境资源究竟有多大的效用是很难计量的,如张家界国家公园的风景价值,直接估计其价值有困难,可考虑采用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选择成本,是指因采取某一行动方案而失去来自其他要供选择行动方案的最大潜在效益。当采用诸方案中最优方案时,次优方案的潜在效益为其机会成本。

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有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总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环境资源消耗中所得到的效用量总和,用公式表示为:TU=F(Q)。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资源消耗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用公式表示为:MU=△TU(Q) △Q.从经济资源稀缺这一前提出发,当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源有不同的用途,如何配置这些资源实现其效用的最大化,可引进边际效用与边际成本的均衡概念。边际成本是指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的产出量时所增加的成本,其公式为:MC(Q)=△TC(Q) △Q.从环境会计的角度看,边际成本应包括边际直接成本(整个社会的成本)、边际外部成本(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边际用户成本(另辟资源的成本)。

环境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应包含用于满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化,即未来的效用。当效用单位可采用货币单位时,未来效用的计量应引进贴现率的概念,在计量环境资源的价值时,则按贴现率进行调整。

(四)计量环境资源的退化也是环境会计计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计量环境资源的退化,可能很困难,但我们可以考虑用替代成本来间接计量。替代成本是为消除和补偿可能出现的后果发生的费用。如计量土壤流失的损失营养成分时,可以考虑用保持其营养成分所施化肥的价格来计量土壤流失的损失。

(五)采用经济计量学方法进行计量。环境会计引用边际价值原理,旨在说明环境资源变量的关系,一个变量的单位增量所导致的另一个变量的单位增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达到变化过程不能或不值得再继续进行的边缘或限度,为了计算变量、增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应采用数学方法。因此,采用精确数学方法计量,就突出了计量方法精确性与事物复杂性之间的矛盾。人们面对复杂的环境系统,对它进行有意义的精确化能力就低,当复杂性超过一定界限时,不确定性就不容忽视了。而经济计量学恰恰是解决观测中的随机统计关系的不确定的方法,因此经济计量学在环境会计的计量中将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个体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的计量

(一)价值回归还原法。此方法是将被污染的个体价值还原成基年时未被污染状态下价值,其计价基础中包含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可采用该个体的市场交换价计量,间接使用价值的确定则必须考虑该个体的成因以建立数学模型。比如,一棵树的间接使用价值包括生态功能、水土保护功能、观赏功能等,把功能设为A1A2A3,则有观测矩阵A=(A1A2A3),设系数向量β=(β1β2β3),Y=(y1y2y3)为评价向量,则有Y=Aβ+U,U为随机误差向量。根据此模型求出β,再给出相关参数,就能求出间接使用价值。

(二)影子价格。从数学意义上讲,影子价格是最优规划的对偶解或拉格朗日函数的拉氏乘子,即目标函数发生的增值;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影子价格不是价格,是某种资源投入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年带来的追加效益,实际上也是资源投入的潜在边际收益。影子价格反映产品的供求状况和资源的稀缺程度,资源越丰富,其影子价格越低,反之,即资源的数量与产品的价格影响着影子价格的大小。从费用效益原理分析,资源稀缺则影子价格高。在市场机制比较充分时,以市场机制比较完善条件下的市场价格为基础,调整求出影子价格。此方法比较适用稀缺物种的计量。

(三)机会成本法。对于稀缺资源的计量。在同一资源可供不同选择时,可采用机会成本法计算其价值。

(四)危害资本化法。危害的各种表现通过市场的手段替换为货币值,再除以一个适当的贴现系数,得出其价值。比如汽车尾气的污染值可通过其引起的呼吸系统、心脑系统疾病的治疗费用的贴现来计量。而贴现系数要结合人的生命周期来考虑。

三、系统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的计量

(一)建立宏观数学模型。环境资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自然、经济、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耦合的系统,而且各要素是不相容的。当系统的'复杂性增大时,精确化的能力减少,在达到一定程度时,复杂性和精确性相互排斥。此处的数学模型与微观个体的情况相似,只不过方程不再是单一的而是联立的,要考虑的解释变量多一些,基本形式还是Y=Aβ+U.

(二)系统投入资本化法。有时系统的价值难以计量,可采用价值替代的办法加以解决。替代价值就是能够使系统有价值或保持其价值的投入资金和维护资金。比如一些风景名胜区的系统观赏价值难以确定,但这些景区之所以有较大的商业价值,是与宣传、建设、维修保护密切相关的。因此,可将人工投入资本化作为系统的价值。贴现系数可采用计算期的存款利率。

(三)效益数学模型。环境资源不仅有价值,而且能够给人类带来一定的效益。环境效益通常包括:一类是直接效益,如耗用自然资源给人类带来最终消费品的效益,称为发展效益;一类是间接的舒适性效益,如一段河流给人类带来优美的自然风景的效益,称为保护效益。这两种效益是相互排斥的,如耗用自然资源的发展效益,要伐木、采矿等等,这些活动改变了原始环境,环境会计的计量就是要找到一个适当的值,使发展效益和保护效益达到均衡。应以此均衡点作为系统的计价基础。发展效益可以根据项目的收益来计量,保护效益的计量可根据发展效益估计,或计量一个优于发展效益的估计值。由于环境效益涉及子孙后代,因此,估计时应引进贴现率的概念。保护性效益和发展性效益均衡时的公式:bOp=A B,A=∑Tt=1bOd(1+I)-t(1+r)-t-[C+Otd(1+I)-t], B=∑T t=1bO p(1+a#)t(1+I)-t,bOp:保护现值等于发展效益现值起始年的保护效益值,它以a#速率增长,以I比率贴现;bOd:起始年的发展效益;C:投资费用;Otd:年操作和保养费用;bO p:价值1元的起始年保护效益;I:不变的贴现率;T :相应的保护相应终止年;R:变化系数;T:相应的发展相应终止年;a#:保护效益增值的年平均率。

四、环境会计对象量的计量

由于环境会计的计量对象大多是宏观的东西,因此精确计算其数值难度较大。数理统计的方法不可避免地要运用到其数量确定上来。无论是基年数、发生数还是现存数的取得都要考虑样本抽取的典型性与总体的一致性,并便于用概率论的理论去作推断。通常要求样本x1x2x3…xn中每一个观测值都与总体X具有相同分布,且彼此相互独立,即独立同分布。对无限总体,只要随机抽样即可,对有限总体可采取有放回地重复随机抽样。此外,要保证统计量具有良好的统计性质,如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当无偏性与有效性发生矛盾时,要力保有效性。

总之,环境会计的计量主要是确定数量的单价,数量的确定主要是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单价的确定相对复杂,要结合数学、经济学、相关产业的基础学科,是一项系统工程。

篇3:新经济对财务会计的挑战 论文

新经济对财务会计的挑战 论文

提 要:与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截然不同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必然会对传统的财务会计产生挑战,本文对新经济如何影响传统会计理论、会计实务及会计人员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新经济 财务会计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发展趋势,被称作为“新经济”时代。

所谓新经济,就是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为背景、以互联网的应用和电子商务为特征、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进一步提高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为目标、以不断创新为保证的经济形态。这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对传统财务会计的理论与实务提出挑战,并可能诱发新的会计革命。

一、对会计理论的挑战

(一)对会计目标。首先,会计目标主要明确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等问题,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基础,现在财务会计把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一个整体,提供一种通用的会计报表。在新经济时代,会计信息需求者与作为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企业之间可以利用互联网及时双向交流;企业在了解会计信息需求者的决策模型后,可以针对其需要,向其提供专门的财务报告。因此在新经济时代,可能发展成提供适用于不同决策模型的专用财务报告。其次,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的生存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知识与创新,信息使用者关注的重点不再是“现金流转”,而是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

(二)对会计基本前提。现行财务会计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项基本前提上,新经济的出现对这四项基本前提提出了挑战。

1.关于会计主体。在新经济时代,由于经济的日益全球化,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急速发展,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不分国界的联合或分组,从而导致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这就使得对会计主体认定产生困难,使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一种模糊状态。

2.关于持续经营。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借助互联网相互联合起来来完成一个项目,当项目完成之后,企业就会立即分散。这种临时性的网络企业在新经济时代将十分普遍,使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提对它们不再适用。

3.关于会计分期。会计分期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满足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的需要。在新经济时代,即时的通讯手段带来了即时的操作和调控,企业内外部会计信息需求者可以在互联网上动态地得到企业实时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分期已无存在的必要。

4.关于货币计量。在新经济时代,连接各国的信息网络使全球形成统一的大市场,经济活动的国内与国外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同时,国际贸易剧增,市值变动大。这些都对货币计量前提提出了挑战。在新经济时代,完全可能出现全球一致的电子货币计量单位,用以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三)对会计要素。现行财务会计把会计要素划分成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在新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是企业生存的资产,创新是新经济的核心,人是保证创新的的决定性因素,知识作为一种动态的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显得日益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加工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会计要素划分会更加细密,更有层次,以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状况。

(四)对会计权益理论。传统会计的平衡公式“资产=负债+业主(股东)权益”中,等式右边所体现的只是企业财务资本所有者的权益,而未体现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在新经济时代,知识、信息与创新能力对企业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企业应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面对新经济时代,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会计权益理论。

二、对会计实务的挑战

(一)对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主要从时间选择上确定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和影响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收入和费用。它存在的前提是会计分期假设。在新经济时代出现的虚拟化了的网络公司这类新型企业组织,在可预见的将来可能是很短暂的期间,进行着不定期的经营活动,会计分期假设在此类企业的核算中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由此,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之上的权责发生制也相应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二)对会计组织。在互联网上,可以建立网络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对经济业务的处理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会计处理系统能自动采集相关的电子原始凭证和数据,并按设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和流程,自动进行业务处理,生成电子记帐凭证,然后自动登帐,随时可以根据需要,生成会计报表,还通过预测决策系统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此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通过企业与外界的互联实现实时沟通,企业与外界发生的经济业务,可通过一种互联网交易结算卡或是信用结算卡等,自动地将有关的交易内容即时输入到本企业的会计处理系统互联网内了。这将对传统的会计组织产生影响。

(三)对会计计量。传统会计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对于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知识和信息这一首要的经济资源价值就不能充分表现。对于一个时分时合的临时性的虚拟网络公司,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在会计上可将它作为一个相对会计主体。同时,网络企业也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变持续经营假设为即时经营假设,因此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也就没有意义了。

(四)对会计职能。会计具有核算、监督和参与决策的职能。在新经济时代,财务人员通过互联网在线访问,可以及时得到相关企业的会计信息,财务人员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可以作出正确的决策。所以说,在以互联网的应用和电子商务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会计参与决策的职能将会大大拓展其范围。

(五)对会计流程和会计方法。现在企业中使用的会计软件,其会计处理流程基本上还是按照手工会计处理流程进行设计的,即根据原始凭证的业务内容编成记帐凭证输入系统中,凭证经审核后,据以自动记帐、结帐、生成会计报表等,会计流程基本上是模拟手工核算的流程。这种流程不能适应新的会计信息系统。

(六)对财务报告。当前的财务报告具有许多局限性,如无法反映非货币化会计信息,无法反映企业发生的特殊经济业务(如衍生金融工具)等。这些局限性在新经济时代更加明显。在新经济时代,通过互联网企业可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实时双向交流,企业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根据不同的决策模型提供专用的财务报告,财务报告也会发生变革。财务报告要将现金流量的变化、财务状况的预期变化趋势等加以充分揭示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会计信息要适用于会计使用者的决策模型,传统的财务会计按年度对外报送财务报告,已难以满足现有的和潜在的股东、债权人、投资者和客户的需要,也不适应知识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七)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基于互联网的集成财务管理系统使会计信息在企业公共信息平台上成为开放的信息系统。不同职能部门、不同职别的内部使用者将根据授权调阅会计信息,外部使用者也可能被授权进入系统内部直接调阅会计信息。传统手工操作和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已失效。如何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和完整,将是新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面临的最为艰难的事情。

三、对会计人员的挑战

企业会计人员不仅是会计数据的加工者、会计信息的输出者,而且是对接收到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的参与决策者。新经济同时也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挑战。首先,会计人员不仅要有深厚的业务知识,而且要懂得如何使用计算机。如何利用互联网;会计人员不仅要对从互联网上得到的会计信息进行“过滤”,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而且要注意对本企业财务机密的保管,防止黑客和竞争对手的非法获取。其次,在新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频繁,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必须懂得国际上通行的财务会计、审计等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关的经济法律知识。

总之,新经济会给财务会计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和挑战。有挑战,才有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我们相信,随着对新经济时代会计领域出现的新问题的研究,我国财务会计理论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

篇4:会计计量的四种模式论文

会计计量的四种模式论文

会计计量是指为了在会计报表中确认和计列有关的要素而确定其货币金额的过程。会计计量本身主要包含着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这两个关键因素,二者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

计量属性是指会计要素的可计量的某一方面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列举了五种可能的计量属性,它们是: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并且认为这五种计量属性将并存,并在实务中继续下去。

会计计量要素中的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都有多种表现形式,二者结合可以组成多种计量模式。现实中常见的有四种:

1.历史成本或名义货币计量模式: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靠、简便,信息成本很低。缺点是由于既不考虚货币价值的变动,也不考虑被计量对象的价格变动,因此当物价发生显著变动时,该模式将严重失真,由此会产生一系列不利的经济后果。

2.历史成本或不变购买力货币计量模式:该模式将会计处理按一般物价指数对名义货币单位进行调整,换算成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来调整原来按名义货币计量模式所产生的会计报表,从而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

3.现行成本或名义货币计量模式:与前一种计量模式刚好相反,此模式考虑了个别物价的变动,但没有考虑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主张采用这一模式的理由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升降对各企业并不相同。对一个具体企业而言,人们更关注的是它持有或消耗资产的现时价值。在该模式下,日常会计处理采用现行成本计量属性,但不改变名义货币单位。

4.现行成本或不变购买力货币计量模式:该模式试图通过现行成本计量属性来消除个别物价变动的影响,通过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的调整,消除一般物价变动的影响,从而全面解决了物价变动的影响问题。但是,此模式所花费的信息成本很大,而且客观性与可行性都很差。

篇5: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模式的初探论文

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模式的初探论文

内容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作为知识载体的决于人的能力是否充分发挥,取决于人力资源能否充分形态的这一重大变迁。因此,提供有关人力资源投资的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主流。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进模式,至今在国内,甚至国际上也没有统一完整的看法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计量;劳动者权益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人力资源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效益的高低,将取利用。会计作为为经济管理服务、提供经济决策信息的手段.也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增减、人力资源价值的大小和人力资源利用效果等方面信息的人力资源会计理当成一步提出了人力资源会计的新模式——劳动者权益会计。但关于人力资源会计计量

一、人力资源会计计量问题的提出

对非人力资源的计量,人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如果要把人力资源确认为资产并对之计量,人们会认为对人力标价是对人的不尊重,所以难以接受。实际上必须弄清楚,确认人力资源为资产这只是对人的劳动能力及这种能力所能创造价值的计量,是对其拥有的知识、对企业的贡献大小的评价,并不是对人本身的直接标价。人只是人力资源这项资产的载体,将人力资源确认为资产对它进行计量,非但不是对人的侮辱,恰恰是对人才、对知识的尊重。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必将随之改变。为了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得以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拥有高级管理人才、高科技人才和技术高超的生产工人。为了得到这些高素质人才,企业必须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采用合理的计量方法,使人力资源的核算成为现实。

二、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模式

人力资源会计需要将人力资源投资资本化,形成人力资产,但是人力资产计量的可选择方法很多,各有优劣。如何选择合适的计价方法成为困扰实践的一大难题。而且即便选定计算方法,操作起来也比较复杂。下面就介绍一下现存的一种计量方法,劳动者权益会计。人力资源权益会计是一种新型的人力资源会计模式,是我国一些学者研究了人力资源产权问题后衍生出来的,是针对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不足提出的一种改进方案,是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继承,对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改进,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人力资源的权益,确立劳动者在企业中的地位。

人力资源权益会计正是建立在这种理论基础之上的,认为如同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将所拥有的物质资源投入企业是他们对企业进行投资一样,劳动者进入企业是劳动者以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源对企业进行投资。建立人力资产、人力资本以及劳动者权益等概念并引入会计等式后,将原有的会计恒等式扩展为:物力资产+人力资源投资+人力资产=负债+劳动者权益+所有者权益。(式1)人力资源投资是对人力资源取得和开发的支出单独计量并资产化处理,是前述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程序的继承。人力资产与原来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计做人力资产的概念不同,而是以成为企业的'劳动者为标志,以未来收益中视为人力资源产生的部分现值作为计价尺度,在性质上类似无形资产,但其价值不因使用而摊销。劳动者权益是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源的所有者而享有的相应权益,它包括两部分:一是人力资本,它代表劳动力的所有权投入企业形成的资金来源,性质上近似实收资本。这一概念的确立,意味着要承认劳动者在企业中的应有地位,承认劳动者是人力资源的所有者。“劳动者变成资本家并非传说中因为公司所有权扩散所致,而是由于他们获得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的结果。”二是新产出价值中属于劳动者的部分。式1明确了人力资源的产权归属,表明在人力资源会计管理系统内,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组织的一项首要经济资源,承认了人力资本的补偿权和收益权,从而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劳动者的内在生产积极性。

资产权益流动资产负债:人力资源投资劳动者权益:人力资本人力资产应付工资长期投资应付福利费固定资产职工教育基金劳动保险基金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失业保险基金学校经费基金其他资产+未付奖金公益金劳动者权益分红劳动力收益分成劳动者权益公积所有者权益:

三、发展劳动者权益会计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劳动者权益是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源的所有者而享有的相应权益,劳动者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因而理应享有相应的权益。T.资、福利费等部分仅是劳动者补偿劳动消耗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即人力资产的补偿价值。它是让渡劳动力运用权的价格,只是劳动者权益的一个部分。问题是提供物力资本的所有者可得到“增大了的价值”,为什么劳动力的所有者却不能?从承认劳动者权益的积极作用看,它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就目前的现实而言,劳动者个人对企业兴衰的关心度并不是很高,企业经济管理者不节约管理费用,职工携技术“跳槽”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其重要原因是劳动者在企业中除了工薪等外,再没有牵扯他自身利益的东西存留于企业,企业亏损也只是物质资本的亏损,经营者并未承担起责任。

尽管从产权角度提出要确立人力资本的应有权利,彻底改变了立足于传统会计产权特征基础上,来建立人力资源会计的思路,使得人力资源会计从理论上有了巨大的飞跃。但要真正的实现人力资本权益,单纯的确立人力资本还远远不够,要将权益型人力资源会计真正付诸于实践,还要研究它的可行性,已有的人力资源正是在这里陷入了困境。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2]葛家澍,杜兴强.人力资源会计相关问题探讨.财会通讯,,7:1-2

篇6:会计计量模式探析的论文

会计计量模式探析的论文

一、会计计量模式的类型及特点

(一)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就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用名义货币来计量,以历史成本为基础

这种计量模式认为只有交换的商品,其价值才能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交换中投入价值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增值,而只有在对投入价值补偿保全的基础上,才算得上增值。针对不同的会计对象,选择不同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就可以形成不同的可供选择的计量模式,例如:历史成本/名义货币,现行成本/名义货币,现行市价/名义货币,可变现净值/名义货币,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名义货币,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现行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现行市价/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可变现净值/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

(二)介绍几种常见或可能运用的会计计量模式的特点

1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这种会计计量模式依据了货币计量假设,配比原则和稳健性原则,它的优点在于它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可验证性,有利于资产保管责任的履行。缺点在于不考虑货币价值的变动,不能较好的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不适于制定经营与投资的决策。

2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这种会计计量模式与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相比,所不同的是它考虑了一般物价变动水平,但没有考虑个别物价的变动,而且一般物价指数的选择也比较困难。

3现行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这种会计计量模式否定了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所依据的货币计量假设,计量的收益中包括了资产置存的收益,属于按投入价值计价。它的优点在于能够正确计量企业的收益,并做到计价在时间上和方法上的一致性,它的缺点在于现实成本很难予以确定,而且报表项目之间也缺乏纵向的可比性。

4现行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这种会计计量模式试图通过现行成本计量属性来消除个别物价变动的影响,通过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的调整来消除一般物价变动的影响,从而全面的解决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问题,不足之处在于取得会计信息的成本较大,缺乏客观性与可行性。

二、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所谓理论依据是指在不考虑会计信息本身所代表的经济利益及其可能的经济功效与影响,纯粹从理论角度来推定应选用的会计信息加工、生成操作手段的主要内容———计量模式。

会计计量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会计目标对会计计量具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会计目标是会计计量的理论基石,不同的会计目标理论会产生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另一方面,会计计量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环节,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提供的会计信息的侧重点不相同。由此,决定了会计系统运行的终极目标不同。目前,有关会计目标理论存在两种最基本的学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

1受托责任学派。它是在公司制盛行的时期发展并逐步完善的一种思想流派,是以资源的“委托———受托”的形成为经济前提的,而资源的“委托———受托”关系的建立又是以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基础的。只有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发生以后,作为经营者主体的受托者才有义务对所有者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而作为所有者主体的委托者才有必要对受托者受托经营责任的过程进行监督,对受托责任的结果进行评价,受托经营责任主要包括对委托者财产的.保管责任,以及有效使用委托资源并使其保值增值的责任。受托责任学派主要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因此,认为历史成本是以资产取得时的交易价格并经交易双方认可为基础,能够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公正性,主张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2决策有用学派。它是在证券市场日益扩大化和规范化的历史经济背景下发展的,即从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得到迅速发展的一种思想流派。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发达的资本市场已经开始建立,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需要大量而且相关的会计信息,而会计信息的供给又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因此,会计系统必须以提供会计信息,服务于投资者决策为目标取向。由于会计持续经营假设的存在,经济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依照时间序列表现为: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历史成本用来衡量经济活动的历史状况,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用来衡量经济活动的现实状况,因此,决策有用学派在会计计量上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以便为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相关的且有用的会计信息。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受托责任学派是倾向于事实性基础的,是从信息提供者的利益关系出发的,而决策有用学派则是更倾向于目的性基础,是考虑从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要求出发的。

(二)现实依据

所谓现实依据是指计量模式的确定并不是纯粹理论的推理与演绎所能完成的,在计量模式的选择,确定过程中,各种非理性因素往往会影响以至决定这一选择过程。

总起来看,影响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来自经济的、政治的、技术的、环境的等多方面的因素,这其中,又以经济利益因素的影响最为明显。

1经济因素。由于会计信息代表的是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并且会计信息因公开披露,还会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一些具有经济后果的影响,因而,各种利益集团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例如,在英国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的标准会计惯例公告第十六号《现行成本会计》要求用现行成本代替历史成本,但后来因遭到公司经理阶层的普遍反对,最后不得不予以放弃。

2政治因素。政治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但相形之下,它对会计的影响不是很直接的。例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对会计准则委员会只允许采用“递延法”处理投资贷款项目进行了干预,使得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并用。

3技术因素。这里的技术因素是指会计职业的发展水平,如果现实中会计人员素质低下,则影响复杂的计量方法与计量模式的选用。

4环境因素。会计计量模式的选用一般应以能够符合经济环境的规定性为其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十分恰当的体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当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科技和知识起主导作用的新经济时代,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不足也显现出来,采用新的计量属性如现行成本、公允价值,也就成为可能。

三、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

会计计量包括资产计价与收益决定两个部分,这儿我们集中讨论资产计价的模式选择问题。就目前来看,世界各国的资产计量模式的主流是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计量的对象和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货币币值的波动、资产价格的升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新经济事项的出现使历史成本的计量不再适用,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等的计量使会计计量对象扩展,这些都冲击了传统的会计计量观念。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应选择以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的计量模式,其理由如下:

(一)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当前上市公司的数量只占其总数的极少部分,且其中占大部分的国有股不能上市流通,企业大量资本的取得仍用直接方式,委托与受托关系广泛存在,所以,受托责任学派的观点普遍适用,应采纳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

(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讨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时,概括出两个基本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其中可靠性就是施加在会计计量上的现实限制,可靠性一般由客观性、中立性和可验证性三个要素组成。尤其在我国国有企业占主体的经济体制中,会计信息更是关乎社会的稳定的重要因素,因而会计信息质量倍受关注,而在五种会计计量模式中,历史成本又是最客观的信息,最容易取得。

(三)除上述因素外,计量模式在付之于实施时,还必须要满足可操作性的要求,目前,我国会计职业的发展水平和会计人员队伍的素质不高,会计操作手段也不十分完善,使得采用一种全新的计量模式会遇到各种困难,并增加了工作量,显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四)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采用其他的计量属性作为一种补充和完善:例如,对于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用未来现金流量贴现值计量属性,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对于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用现行成本来计量。

参考文献:

〔1〕陈今池。会计理论与方法〔M〕

〔2〕财会月刊〔J〕。,(8)。

〔3〕上海会计〔J〕。,(11)。

〔4〕经济论坛〔J〕。2000,(10)。

篇7: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的挑战

基于全球经济的发展要求,人类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入知识经济时代,这必然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巨大变革,会计环境也不例外。传统会计已不再适应知识经济带来的巨大环境变化,而会计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因此,我们需要对会计进行创新以面对知识经济的冲击。本文首先具体分析知识经济条件下传统会计面临的冲击,最后提出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的创新措施。

一、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的新环境

(一)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虚拟企业悄然形成并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

(二)新的资产

人力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单靠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等资源要想获得竞争优势是不可能的,关键是拥有一定知识的高科技人才。新的经济形势下,知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而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表现形式必将成为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基本动力。在所有因素中,人力资源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无形资产。尽管传统会计中企业也把无形资产作为资产来进行确认与计量,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对无形资产的内涵和外延都进行了扩充,所以我们说知识经济时代的无形资产也是一种“新”的资产。

(三)新的技术

网络技术。20世纪末,网络技术开始发展,互联网上原有分散的信息被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整体资源的共享和相互合作。

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在现今因特网广泛开放的条件下,世界各地传统的商业活动在网络环境中得以应用,实现了消费者与商家之间互不相见的进行商品的交易以及商家间的商务来往。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传统会计面临的冲击

(一)传统会计目标导向性不足

会计目标导向是让企业管理层对财务报表中能否准确报告交易的实质承担责任,允许其根据所要实现的主要会计目标来选择具体的准则并受之制约。知识经济注重信息质量相关性,要求会计能提供对未来决策有用的信息,同时也能兼顾受托责任得信息,主要面向未来。但传统会计的目标主要面向过去,重在核实经营管理的责任,强调其可靠性,缺少对未来决策有用的信息。

(二)传统会计确认范围狭窄

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成为企业财富的最大驱动力,是其竞争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传统会计仅注重实物资产,轻视无形资产。对以知识、信息形态存在的知识资本不重视,人力资源会计发展缓慢,未能通过财务报表完全反映出来。且传统会计计量模式以历史成本为基础,不能充分体现许多知识资源的真实价值,会低估无形资产的实际经济价值,而隐藏在现代资产负债表背后的知识资源正是企业的真正价值所在。

(三)传统会计人员知识体系滞后

知识经济要求会计人员既要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还得熟悉金融学、经济学、国际商务、投资学、管理学、税收学、法学等方面的理论和实务,是集会计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于一身的管理专家。然而,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中,会计人员的基本工作仍停留在传统的会计记账、算账和报账上,他们的普遍认识就是按法规制度和管理人员要求,做好一套账,编制出一套会计报表,就算完成任务了,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滞后老化,理论脱离实践现象严重。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创新

(一)更新会计观念

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有一定区别,主要表现在对经济要素的理解。传统经济观念比较侧重实物、设备,是可视的物质性东西,忽视知识的作用。会计的管理和计量是依据存货、设备和资金进行的。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这种无形资产与其拥有者成为现今社会最重要的资源和经济的主导因素。而会计是用于反映经济信息的,也要紧跟步伐,树立知识第一观念,在会计的等式中加入知识资本权益和知识资产,在会计信息的处理中纳入知识要素。同时,在无形资产中对人力资源与知识资源具体划分,进行独立核算。也就是说,企业侧重无形资产,也就是确立把知识资产、人力资源的所有者视为企业的产权受益人。

(二)建立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会计模式

加强创新无形资产和调整财务管理的理论内容,将无形资产视为企业投资决策的重点。知识经济使无形资产成为企业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投资对象,应该创新财务的管理理论,调整在财务管理中忽视无形资产投资及决策评价的内容,构建反映无形资产状况及其结果的决策指标体系。传统的投资方案决策以有形资产的财务效益为主,把评价重点放在人工与物耗的节约上,而在智力资本投入为主的知识经济条件下,应以无形资产作为投资决策重点,效益评价标准应从企业全局的、长远的利益出发,以是否给企业积累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持续发展为杠杆,制定出具体反映无形资产投资效益的指标。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最主要也最重要的投资对象。

(三)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为适应知识经济对高素质会计人员的要求,首先,对高等教育的相关专业进行深化改革和创新,调整传统理财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从社会实践中提取实证素材,实施创新教育,不仅培养学生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培养学生得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其次,对现有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分别设立财务与会计机构,使现有的财务人员能够明确己责,提高参与竞争以适应新形势的紧迫感,使他们充实的调整现有知识结构,去适应知识化、信息化理财的需要;再次,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增强企业理财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会计人员应主动掌握知识,积极进行观念和知识的更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知识经济正在给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注入更大活力和带来更好际遇。

参考文献:

[1]任建军,梁亚红.论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的冲击及应对策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3).

[2]石帅芳.基于会计环境的会计假设问题研究.河南大学,.

[3]齐敏.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的冲击.经济研究导刊,2011(17)

[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的挑战]

篇8:资产属性与会计计量模式探讨论文

1资产的定义及属性

资产的概念是会计学最重要的概念,现行的准则定义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它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资产的定义主要有四种观点。

1.1未消逝成本观

未消逝成本观是对资产性质的早期描述。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anintroductiontocorporatestandard)(1940)中明确提出了未消逝成本观。他们认为:“成本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已经消耗的成本为费用,未耗用的成本为资产”。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资产是营业或生产要素获得以后尚未达到营业成本和费用阶段的那部分余额,是成本中未消逝的那部分余额。显然,这种观点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是密不可分的。它着重从会计计量的角度来定义资产,强调了资产取得与生产耗费之间的联系。

1.2借方余额观

资产定义的借方余额观是由美国会计师协会(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的前身)所属的会计名词委员会在其颁布的第1号《会计名词》(1953)中提出来的。该公告认为:“资产是由借方余额所体现的某种东西。这一借方余额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或规则从结平的各账户中结转过来的,前提是这一借方余额不是负值。作为资产,它代表的或者是一种财产权利,或者是所取得的价值,有的则是为取得财产权利或为将来取得财产而发生的费用支出”。这一认识的基本特征是将资产视为借方余额的体现物。据此,不仅借方余额所体现的应收账款、存货、设备、厂房等要确认为资产,而且由借方余额所体现的递延费用等项目也可以确认为资产。显然,这种观点只是从会计结账技术的角度来理解资产,很难说是在描述资产的性质。

1.3经济资源观

经济资源观是关于资产定义的颇具影响的一种观点。1957年,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公司财务报表所依恃的会计和报表准则》中明确指出:“资产是一个特定会计主体从事经营所需的经济资源,是可以用于或有益于未来经营的服务潜能总量”。对资产的这一认识,第一次明确地将资产与经济资源相联系,虽然它并未正面提到无形资产的内容,但这一定义至少可能将无形资产包纳其中。另外,它也明确了资产与特定会计主体之间的关系,即特定会计主体能够借助资产业从事未来经营。1970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发布的第4号公告中提出了一个资产定义:“资产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企业经济资源,资产也包括某些虽不是资源但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递延费用”。这一定义虽然明确指出资产的实质是经济资源,接受了“经济资源”这一新认识,但它却认为,经济资源应否视为资产,取决于公认会计原则的确认和计量标准,这就把资产的实质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之间的主从关系颠倒了。

1.4未来经济利益观

目前比较流行的资产定义体现了未来经济利益观的观点。1962年,穆尼茨(moonitaz)与斯普劳斯(r.t.sprouse)在《会计研究论丛》第3号——《企业普遍适用的会计准则》这一文献中明确提出:“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已经由企业通过现在或过去的交易获得。”现在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号(sfacno.6)中提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

未来经济利益观认为,资产的本质在于它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对资产的确认或判断不能看它的取得是否支付了代价,而要看它是否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在现实中,虽然成本是资产取得的重要证据之一,而且成本还是资产计量的重要属性,但是,成本的发生并不一定导致未来的经济利益,而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加也并不必然会发生成本,例如,业主投资、接受捐赠等。所以,未消逝成本观将未耗用的成本看成是资产,视资产为成本的组成部分,是不切实际的。而经济资源观强调资产的经济资源属性,把一些不是经济资源但有助于实现未来经济利益的或减少未来经济损失的项目如某些备抵项目排斥除在资产之外。未来经济利益观则将这些项目合乎情理地包括在资产之中。因此,我们说未来经济利益相对于其他观点来说更加全面、合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种定义突出了以下特点:

(1)资产的经济属性即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这也是资产的本质所在。也就是说,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要成为资产,必须具备能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

(2)资产的法律属性即必须是为企业所控制,也就是说,资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能可靠地流入本企业,为本企业提供服务能力,而不论企业是否对它拥有所有权。

2不同的计量模式体现出资产的不同属性

计量是指会计要素量化的过程和方法。也就是对资产加以量化表述的理论依据与具体方法。它涉及到计量属性与量度单位的选择。计量属性解决“计量什么”,而计量单位解决对选定的计量属性“用什么计量”。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计量属性是内在的,根本的问题,计量单位是外在的、形式的问题,计量单位的`选择随计量属性的变化而变化。由于不同的计量模式体现出资产的属性不同,会造成资产的价值差异较大。因此,根据资产的定义、属性选用恰当的计量模式计量资产的价值就尤为重要,它不仅仅在于是否能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而且还影响到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用。现行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成本;现值;公允价值;摊余成本。目前,主要运用的会计计

量模式主要有四种: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现值。

(1)历史成本法体现资产的属性是资产投入价值,即过去形成资产投入的成本或者费用作为资产的价值。其弊端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率的提高,名义货币发生变化的话,从根本上动摇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2)重置成本法计量模式表现出资产的属性是资产重置价值,即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3)公允价值计量法体现资产属性是资产交换价值,即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4)在现值计量模式下,资产的属性体现是资产在用价值,指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折现的金额。从现行的资产定义来看,现值计量模式最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属性。

3现行的计量模式与资产定义、属性之间的矛盾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一方面体现了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准则的趋同更近了一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另一方面,其巨大的变化给传统的会计模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公允价值的应用就是其中一例。在38项会计准则中,有近50%的准则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无疑成为了新会计准则实施中的焦点之一。

目前,对于公允价值的认定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1)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则以该价格为标准确认的价值即为公允价值如果资产交易或负债清偿的标的存在着活跃的、公开的交易市场,在市场综合因素的影响和行业规范的制约下,其交易价格的形成基本符合“公平、熟悉、自愿”的前提,因此具备“公允”的要求,可以作为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这种公允价值的获取途径是比较便利和直接的,并且易于交易方接受并获得关注者认可,可以说是公允价值确认的理想状态。

(2)不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则在多方询价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或由评估机构评估,作为确认公允价值的基准如果资产交易或负债清偿的标的不存在活跃的、公开的交易市场,可以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搭建相应的数据模型并选用适当的参数,参照各方询价因素,结合现金流量折现、期权定价等方法确认公允价值。

(3)不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交易标的也不适宜进行评估,并且进行多方询价存在困难的,可以参考同类交易的市场价格,作为确认公允价值的基准在这种方式下,同类交易标的价格无法由市场直接获得,因此只能用类比的方式,采集同类交易价格,作为估值的依据。这样,如何选择确定同类交易就成了公允价值确认的关键。同类交易不仅要求选取物与标的具有物理上的同质性,同时其实施载体各要素也应具备可比性,比如期望现金流、期限等。这样,现行会计计量模式是一种以公允价值为主体,多种计量模式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因此,体现出资产属性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历史成本、重置价值。也有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而现行的资产定义为,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其本质特征“未来经济利益”,因此,资产的价值不是以企业现有的资产为基础,也不认可投入成本,决定资产价值取决于未来持续的现金流及盈利能力,根据资产的属性其计量模式就是现值,因为只有能现值反映企业未来的产出,最恰当地反映未来经济利益的计量属性。

其他的计量模式均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属性,只有在这一属性无法满足可靠性和可验性的要求,在具体会计实务往往是从投入成本的角度考虑,采用其他的替代计量属性,但也要求排除人为估计等因素干扰,客观、真实的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这就进一步说明了现值是资产真实价值的最近似的反映。不同方法对资产计量的结果都是对资产现值的代替。因此,根据资产的属性采用的计量模式应该是现值或者是以现值为代表的现值混合计量模式。

而不是现在采用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4资产概念的重新定义

由于企业的资产形态千差万别,资产的特性各有不同,因此现行的资产概念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1)现行的资产定义不能反映企业整体资产价值。企业的资产包括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现行资产的属性仅对有形资产进行了反映,而对在企业经营起着重要作用的无形资产去未予反映,主要是因为1.无形资产难以用货币明确计量;

(2)现行资产观认为资产都应该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的。即使企业拥有了某项未来经济利益,如果没有明确的交易或事项,也不能确认为资产。这使得自创商誉被排除在企业资产之外,从而使企业的无形资产未能得到真实的反映。换而言之,现行会计计量仅反映有形资产价值或企业整体资产的一部分。

因此,提供的相关信息无用。特别需要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企业的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传统企业主要制造业为主,以生产、销售商品为经营方式赚取利润,资产形式主要是有形资产;而知识类企业主要以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获得利益,一般不进行生产、制造,其资产形式主要以无形资产为主,表现在:品牌、经营理念、管理制度、营销方式、人力资源等,以微软、思科、搜狐、网易等信息技术为代表企业,其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的价值日趋重要,如按传统会计理论计量这类企业资产价值大打折扣,使企业的内在价值未能得到完全的反映。

因此,我们认为,自创的无形资产必须要计量;(3)现行资产的概念不能完全反映资产的本质特征。企业资产形态尽管千差万别,但从发挥作用来看,可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直接创造企业的未来经营利益,即未来的现金流入,而非经营性资产一般不产生现金流入,甚至是现金流出,因此,如果用现行资产概念度量非经营性资产的话,从理论上讲,非经营性资产不是资产,则与资产存在的实际状态不符;如果用现值计量非经营性资产的价值的话,则非经营性资产会出现负数,显然不符合资产逻辑。因此,对非经营性资产不能用现值计量,对应的资产属性则不是未来经济利益,而是它的服务作用和其提供的利用的功能,因此其计量的方法应根据资产的不同属性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计量,由于资产在不同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差异,不同时点上的资产不具有可比性、可加性,因此,对于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的资产价值,应采用技术方法折算出时点价值,从而保证资产的可比性、可加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现行的资产定义应予以修正为:企业过去的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服务利用的资源。

其具有以下特征:

(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服务上利用;

(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形成的。

它的优点在于:

(1)扩大了资产的范围。修正后资产概念的范围包括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客观地反映了企业整体资产价值;

(2)修正后资产概念的本质特征包括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其形成的计量方法可以采用多种计量模式,从而形成了以现值计量方法计量经营性资产,用其他计量方法计量非经营性资产的现值混合计量模式,解决了现行的一种资产属性采用多种计量模式反映的弊端,修正后的资产观认为,资产的概念应依据资产在企业的本质特征及功能予以反映,对能创造未来经济利益的应持未来经济利益观,对不能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资产来说,显然未来经济利益观是不成立的,应根据资产提供的服务和功能定义最为恰当,并可以采用除现值以外的方法予以计量。修正后的资产定义使资产属性与计量模式之间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关系,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整体资产价值。

5结论

总之,资产的属性要求其计量的方法合理地、客观地反映其真实价值,资产的属性与计量模式存在一致性、相关性,会计计量的本质就是准确、完整地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资产的属性与计量模式的匹配,是会计学的重大问题,是值的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的。

篇9:试析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基本原则的挑战

试析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基本原则的挑战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无形化特征,使传统会计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与环境相适应,传统会计的基本理论与相关体系必须作相应的变革.本文仅就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基本原则的更新与修正作些探讨.

作 者:梁惠金  作者单位: 刊 名:龙岩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ONGY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0(1) 分类号:F230 关键词:知识经济   会计   原则   挑战  

篇10: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计量模式的论文

有关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计量模式的论文

[摘要]知识经济是现代高科技革命对经济发生深刻影响后出现的新的经济形态,具有显著的特征。会计计量要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式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计量模式应是:既有历史成本又有现行成本等多种计量属性同时并存;既有货币计量又有非货币计量的多元记账。

[关键词]知识经济;计量属性;计量单位;多元记账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国际经合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定义为:“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经济活动总体上可分为三种形态,即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以工业为基础的经济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在农业经济时代,竞争的优势来自于土地、自然资源和人口数量;在工业经济时代,竞争的优势来自于劳动力、工程技术、资本和市场进入;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优势来自于知识、技术、创新和持续的学习。知识经济是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之上的,是现代科技革命对经济发生深刻影响后出现的新的经济形态,它有以下显著的特征。

1.人或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

人才是知识最重要的载体,没有人才就无所谓知识,以知识为基础发展经济也无从谈起。知识创新是当代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一个国家、民族只有拥有大量的创新人才,才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最基本条件。

2.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资本,富含知识的软产品比例大大增加。在企业总资产中,包括商誉、专利、商标权等在内的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将大大增加。据测算,美国许多企业无形资产比例高达50~60%.知识投入代替了物质投入,使企业经济活动的非物质化日益明显,物质因素在产品价值中的比重减少。知识密集型产品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中比重最大的产品。例如,当今世界电脑软件之王比尔。盖茨的产品主要是包含在软盘、光盘中的知识,其中的物质成分相对来说几乎为零。传统的制造业也由于管理知识、科学技术的投入增多而更加“软化”。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形式。

3.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支柱的经济。

其中,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高科技的主导和灵魂,没有微电子、光纤卫星通讯等信息科学技术知识,就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经济,开发信息资源、建立信息产业、发展信息经济系统是知识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4.知识生产率取代劳动生产率,成为衡量效率的新标准。

新的更高劳动生产率将不在于简单的资本增加和劳动力的量的投入,而是越来越依赖于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信息在生产中的运用。知识经济时代的关键是知识的生产率,即生产知识并把它转化为技术和产品的效率。知识的生产率取决于知识的开发与传播,包括:研发、教育、培训等。

5.知识经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每场变革首先都是思维方式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又是由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引起的。现代电子工程学、生物工程学及传播科学引导下的划时代大飞跃,通过其特有的方式改变了人们对世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二、可供选择的会计计量模式

回顾历史,财务会计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变化。前者要求财务会计不断地将新的、变化的经济业务反映出来,以体现和强化会计反映的基本功能;后者则要求财务会计努力满足信息使用者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以提高财务会计信息在使用者经济决策中的作用,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这两个方面的变化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着财务会计不断向前发展。

会计计量是财务会计的基本特征,是会计理论的重要方面。西方会计学界一直流行这样的观点:“会计本身就是一个计量过程”,“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所谓会计计量就是以数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数量关系,把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的过程。也就是,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对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加以衡量、计算和确定,使其转化为能用货币表现的财务信息和其他有关的经济信息,以便集中和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其经营成果。美国著名会计学家k.s.莫斯特(k.s.most)认为,会计计量主要由两个因素构成:⑴必须定量的财产(或属性);⑵为定量该财产(或属性)所采用的计量尺度。莫里斯。穆尼茨(m.moonits)则认为,会计计量有三个条件:一是时间因素,二是数量因素,三是单位因素。简言之,在适当之时以特定的单位作出数量表示。一个完整的会计计量模式,除计量对象(被计量的客体)外,还包括两个要素: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

计量属性(measurementattributes)是指被计量对象的可计量的某一方面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即被计量对象予以数量化的特征或方面。计量对象往往有多种特性,因而可以从多方面按不同计量尺度加以计量。普遍认可的有五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现在又提出了公允价值(fairvalue)计量基础,是指理智双方在一个开放的、不受干扰的市场中,在平等的、相互之间没有关系的情况下,自愿进行交易的金额,它可以用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表示。

计量单位(measurementunit)是指计量对象就某一属性进行计量时,具体使用的标准量度。可供选择的计量单位有两种:名义货币单位和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名义货币单位是指各国主要流通货币的法定单位。其特点是:无论各个时期货币的购买力如何发生变动,会计计量都采用法定的货币单位,即不调整不同时期货币的购买力。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就是以各国货币的一般购买力或实际交换比率作为计量单位。其特点是:只要不同时期货币的购买力不同,在会计计量中,就必须以一定时日的货币购买力(以一般物价指数近似地表示)调整不同时期的名义货币单位,从而使不同时期的货币保持在不变的计量单位上。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较之于名义货币单位,能够反映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保持会计计量结果的可比性。可见,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的存在是以物价变动的发生为前提的,倘若物价不发生变动(实际上不可能),也就无所谓计量单位的选择问题。由此出发,采用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进行计量,是物价变动下寻求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也是以名义货币单位为基础的,即它是在名义货币单位的基础上,按一般物价指数进行调整,来实现计量目的。

三、影响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因素

㈠会计理论的影响

1.理论基础的影响

在选择计量对象的计量属性时,有两种理论基础,即:事实性基础和目的性基础。事实性基础要求客观、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而,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名义货币的模式。而目的性基础则不同,它要求所提供的信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由于主观需要的不同,导致计量模式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差异,要求有多种计量属性的运用。

2.会计目标的影响

会计目标也影响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受托责任观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而需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计量利润;而决策有用观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迫切要求采用公允价值会计,要求对商誉、人力资源等软资产进行计量,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反映企业价值(企业财富)等。

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目标应是决策有用性与受托责任性相结合。因为:⑴决策有用性对两权分离的认定更适合于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通讯技术、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资本市场越来越发达,资本市场有走向全球化的趋势,因而,决策有用性对会计目标的表述更为确当。⑵两种观点各自所认定的两权分离是同时存在的,在资本市场上既有能够行使控制权的大股东,也有中小股东。从理论上讲,知识经济时代理想的会计目标观念应当是两种观点的有机结合,既重视决策有用性,又不轻视受托责任。

3.会计计量模式本身特性的影响

在选择计量模式时,还要看被选择的计量模式是否避免了计时错误和计量单位错误,并看以此为依据进行会计计量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是否具有可解释性和相关性。

⑴计时错误。当一个特定时期所发生的价值波动而在另一个时期被反映和报告,就认为所选择的计量模式发生了时期上的错误,即计时错误。

⑵计量单位错误。在物价持续波动的情况下,财务报表各要素不按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去表达,就认为产生了计量单位错误。

⑶可解释性。是指财务报表的指标含义明确、可以理解,提供者解释有道理,就认为有解释性。计量模式的可解释性表现在计量单位上为用货币单位或生产能力来表示。

⑷相关性。是指财务报表对决策是有用的。相关性对计量模式的影响表达在是以名义货币单位还是以生产能力为单位?因为以生产能力为单位既反映了特殊的物价变动,又反映了一般物价变动,因而被认为是最具有相关性的。

㈡会计环境的影响

1.政治法律因素

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下,政府对经济资源的配置与管理的要求和侧重点不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拥有全部固定资产、土地和其他经济资源,很少甚至没有企业财产的私人所有权。例如企业没有土地所有权,在单一公有制经济下也不需评估确认与计量土地使用权,在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合资入股时,才产生将土地使用权作为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进行确认与计量。

政治法律因素的影响要通过政府所执行的政策、制定的规定及颁布的法律条款去实现。政府通过立法可以直接影响会计的发展,计量方法的选择。这包括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和税法等。

2.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利益和经济环境两个方面。

⑴经济利益。由于会计计量直接影响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代表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因而各种利益主体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必然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以至于干预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进而影响计量模式和方法的选择。

⑵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对会计计量模式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如物价稳定的经济环境下,通常要求采用历史成本来计量,会计核算资料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而在物价持续变动,波动幅度较大,尤其是恶性通货膨胀时期,就应采用能反映物价变动的计量属性。又如在经济环境稳定、竞争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对稳健性原则的`要求不高;反之,当经济发展波动较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较强时,实务上就要求应用稳健性原则。在当前金融工具不断出现和创新,企业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不足也愈加明显,采用新的计量属性如现行市价、公允价值等势在必行。

3.科学技术因素

现代科技推动了会计计量方法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的沟通更加快捷,公允价值计量不再仅仅停留于理论研究阶段,其应用在技术上获得了转机。另外,借助高级数学运算工具,可以采用更精确的计算方法计量固定资产折旧或债权折(溢)价等项目每期应摊销的数额,可以大大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4.文化教育因素

会计模式的选择与文化教育的不同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美国崇尚个人主义,社会的权距较小,对不明朗因素反映较弱,容易接纳有差异的因素,并且美国是一个阳刚社会,人们注重成就、决断力及物质上的成功,因而其会计确认与计量方法的可选择性较大,强调真实反映,偏向乐观,所以美国强调计量的公允,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德国与之相反,文化特征表现为集体主义,对不明朗因素反映较强,社会权距较大,阴柔社会,因而德国强调稳健性原则,确认与计量方法趋于保守,严格遵守历史成本原则,例如一般不允许进行资产重估,严格限定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长期合同收入”等。

5.会计人员素质

各种计量模式的难易程度不同,所选择的计量模式必须要能为广大会计人员所能接受,切实可行。如果会计系统自身发展水平不同,会计人员素质低下,就不可能要求实务中采用复杂的计量方法与计量模式。

四、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计量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计量模式是在知识经济革命,特别是知识资源成为企业核心资源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后的会计计量模式,将以历史成本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和多元记账为主要特征。

1.以历史成本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

以历史成本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融合构成了一个资产计量模式的有机整体,可以大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⑴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这是资产的传统计量模式,其优点是: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和有利于反映资产经管责任履行情况。但是容易受物价水平波动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这种计量模式应主要用于对货币性流动资产和各种负债进行计量。其理由如下:

货币性流动资产。由于持有时间较短,变现能力强,受时间因素、风险因素影响其价值变动的可能性较小,可以忽略,故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这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汇票、应收帐款、应收票据、短期有价证券等货币性资产。

各种负债。负债是企业过去经济业务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会使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按偿还期间的长短,一般将负债分为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其特点:其一,负债是由于过去经济业务事项引起的、企业当前所承担的义务。其二,负债将要由企业在未来某个时日加以清偿,并且其数额是确定的。其三,为了清偿债务,企业往往需要在将来转移资产,比如用现金偿还或者实物资产清偿,或者通过提供劳务来偿还。

⑵现行成本计量模式

现行成本计量模式指用于资产计量的价格是为了获取企业现有资产的市场牌价。如果企业没有适用的现时牌价,则需要利用资产的价格指数和通过估价方法作出近似的现时重置成本计量的方法。这种计量方法考虑了市价因素,资产的置存损益,可以更有效地评价企业管理人员置存资产的经营活动是否成功。这种计量模式应该用于对非货币性投资这类资产的价值进行计量,包括企业的债券和股票投资。

债券、股票这类资产的计量由于有当期证券交易所的市价作为依据,比较易行,而且通过现行成本计量能够及时作出持有或转让投资的决策,尽可能地降低投资风险和损失。

⑶现行市价计量模式

现行市价计量模式是指对商品存货用当期可售价格作为计量基础,其主要用于对市价稳定的商品存货进行计量。这种计量模式具有较好的反映商品存货实际经济价值和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可避免武断的成本分配,从而提高这部分资产的信息质量。

⑷可实现净值计量模式

可实现净值计量模式是指现实销售价格减去预计销售费用,来对商品存货进行计量。由于企业销售商品必然会发生运输费和收款费用等,因此只有正确估计这些费用,并在商品销售价格中予以扣除,才能更合理地确定收入和费用,更合理地计量本期收益。

⑸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模式

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模式是指对资产用其在正常经营状态下,可望实现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计量。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计量应当主要采用这种计量模式。由于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长,受到时间和物价变动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采用这种计量模式有利于固定资产的财务资本保全(capitalmaintenance)和实物资本保全的实现。无形资产的计量从本质上说就是对该项无形资产所带来的未来收益的折现。

2.多元记账

会计计量手段不应仅仅局限于货币,而应实现多元化。即可以是多种货币计量;也可以是既有货币计量又有非货币计量。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人才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企业无形资产对利润的贡献将会超过有形资产,在资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也将会逐渐加大。然而,货币计量是基于一定的交易价格而发挥作用的。企业内部自创的专有技术、商标、人力资源和商誉等无形资产,因为并未对外进行交易而缺乏较为客观和公允的评估价值,使这部分未来对企业最为重要的资产的计价一直非常模糊。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网上交易也渐频繁,为了便于结算,电子货币已经出现并不断地推广、使用,无纸化趋势将成为货币未来发展的一大主流,这将对以某种纸币作为主要计量手段的传统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会计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与决策有用的信息。只要是对帮助决策有益的一切手段都应该为会计所采用,不能仅仅局限于运用货币这一工具来反映企业的各种状况(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我们不能因为单一计量手段带来的便利而丧失了信息的完整性和有用性。手段应服务于目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环境变得日趋复杂、多样化,会计应当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货币仅仅可以反映能予以计价和量化的事项,如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企业经营理念为员工和社会的认可程度、管理人员思想素质及经营技能的高低、关于管理人员和股东的信息、前瞻性信息等,对于企业经营的成败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都应设法予以反映。

五、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计量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

会计计量模式的创新,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会计发展的契机,它必将给传统会计带来强烈的冲击,把会计带入一个崭新的世界。知识经济会计计量目前还仅仅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显然在理论和实施上都存在着不足和局限性,需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

首先,在多重计量方面。多重计量到底该用哪些属性?使用了多重计量后,各种属性之间的勾稽关系应如何在会计上实现?如何实施审计?等等。

其次,怎样使用会计事项信息?怎样将决策相关的事项信息留给信息使用者自己处理?而信息使用者的处理能力能否达到要求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如果能达到,则预期的目的可以实现;如果达不到,则系统将会全面失败。

最后,人力资源会计、无形资产会计、通货膨胀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和环境会计等研究的落后性。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将成为知识经济会计的核心问题,然而,目前有关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的确认和计量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保守性,特别是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货膨胀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环境会计也还不成熟。

参考文献:

[1]刘磊等:《知识经济──第三次经济革命》,中国大地出版社。

[2]汤云为等:《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谢德仁:《价值理论:资产计量模式选择的新视点》,《会计研究》,(6)。

[4]宋小明:《现值会计取代历史成本会计的历史必然性》,《财会通讯》,(2)。

[5]向税等:《对传统资产计量模式的探析》,《四川会计》,(4)。

[6]潘立新:《会计计量变革中的会计观念变革》,《当代财经》,2000(7)。

篇11:环境法对传统法学理论的挑战论文

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贯彻落实节能环保理念,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如何从法律层面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是当前法学界研究的热点。环境法的兴起和不断完善,对传统法学理论来讲是一次巨大挑战,同时也推动了法学理论的发展,对加快我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及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立足于环境法的特殊性,分析了其对传统法学理论的挑战,指出了应对挑战时遇到的困难,希望有所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环境法;传统法学理论;特殊性;挑战;困难

1环境法的特殊性

与传统法律法规相比,环境法有着自身显著特点,其特殊性主要包括超时空性、不对等性、非绝对性、并生性及积极性五点。

1.1超时空性

环境保护及治理,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将其作为一项长久性、持续性工作,进而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立法过程中,便引入了时间维度,进行法律考量时,需要考虑到后代人的利益。而在传统法学理论中,都是从当前所处情形进行考虑的,在构建环境法体系中,基于长远意识所体现出的超时空性,便会与传统法学理论存在一定差异,当代人需要承担环境法律义务,才能确保后代人的环境法律权益。

1.2不对等性

分析环境法中的法律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等的,在时间、范围、素、强度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不同。其中,所享有的环境权利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特点,而需要承担的环境义务则表现出局部性特点,权利和义务是不对等的。在传统法学理论中,强调法律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守恒,但是在环境法中,两者的总量虽然保持一致,但是具体到某一主体、地区或者时间段时,则权利和义务总量便会出现一定的出入。[1]因为关于后代人的权利,无法具体体现在当代,仍处于一种假设和拟定状态,所以整体来讲,环境法中的义务是多于权利的。

1.3非绝对性

环境法的非绝对性主要表现在义务方面。在传统法学理论中,一般性义务是无法豁免的,要求人们必须承担义务,具有绝对性特点。而对于环境法来讲,无论是从自然角度分析,还是基于人类的行为习惯,都难以确保环境义务履行的绝对性。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开展的一系列生产活动,必然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所以,从法律层面来讲,现实中是无法绝对履行环境义务的。[2]同时,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需要通过环境标准、排污许可、资源利用许可等方法,利用制定法或者习惯法,在一定范围内豁免部分环境义务。

1.4并生性

关于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在传统法学理论中,认为获得方式包括自身及他人履行义务两种途径,权利和义务之间分别存在相合和分离系,通常都是存在于不同主体上,存在同一主体上的情况比较少见,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在研究时,一般是将两者完全分离的。而对于环境法来讲,要想完全实现环境权利,则权利主体和其他主体均需要履行相同的环境义务,环境法律权利和义务是并生存在的,如果不符合其中一特点,则不能按照环境法规定进行处置。

1.5积极性

环境法所具有的积极性特点,也是就法律义务而言的。以传统法学理论为指导,构建法律法规体系时,所规定的需履行的义务包括消极义务和积极义务。而对于环境法来讲,基于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必然会因影响到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消极义务的存在感便会较弱,所涉及到的需要履行的义务,基本都是积极义务存在的,如改善环境、减少排污等,其中的法律义务条款多用“应当”等词语来设立。[3]需要注意的是,环境法义务条款所表现出的积极性特点,并不意味着消极义务是不存在或者无意义的,仅仅是对环境法律义务面貌的真实反映。

篇12:环境法对传统法学理论的挑战论文

对于传统法学理论来讲,环境法所体现出的多方面特殊性,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改变人类主体思维

在传统法学理论中,构建任何法律法规体系时,都会将主体和客体加以明确区分,通常情况下,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主体是作为承担者存在的,而客体的身份则是指向的对象。在近现代科学研究过程中,基本是以“主、客二分法”作为范式的,“人、物二分”方法的适用性是其一显著特点。在这种方法中,认为人和物分别是作为主体和客体存在的,人具有法律主体地位,在享有合法权利的同时也需自觉履行义务,而物的形成和决定都取决于人。在传统法学理论中,界定法律关系主体和客体时,便是采用的“人、物二分”法,个体或组织享有法律权利并承担法律义务时,在法律关系中为主体,而指向、影响或者作用的对象,便是法律关系中的客体。[4]如果仍然以传统法律理论范式来构建环境法,其中的主体必然是人类,动物、植物等各种自然因素,都将成为客体。但是,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现行法律法规难以起到强有力的约束和规范作用,无法从根本上改善环境污染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法律理论,改变人类主体思维,不再将自然因素仅仅作为客体身份,提高其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以欧洲绿党为例,便是探索法律关系中新的主体思维的先驱者,并且使得欧洲政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我国专家及学者也在该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以保护动物、植物等自然因素的法律权利,以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为例,很多学者便站在太阳岛、松花江、鲟鳇鱼等自然物的角度,通过法律渠道帮助其进行维权,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总之,在环境法兴起和完善过程中,人类法律主体的改变是必然趋势,超越了原有的主体界限,而这无疑是对传统法律理论提出的挑战。

2.2打破国家之间界限

通常情况下,法律法规都是针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而言的,适用范围有着国别的划分,在传统法学理论中,国际法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法规。而环境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国家或者地区,是全世界都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无论是节约能源资源的消耗量,还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都与各国及各地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并不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事务,只有从国际角度进行考虑,才能实现较为理想的环境保护效果。所以,在推进环境法发展过程中,应具备全球性视野,改变传统法学理论中单一国家或地区的空间思维,打破国家之间的界限。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过程中,在协调各国及各地区之间的法律关系时,都会用到国际环境法,具有显著的跨国性和全球性特点,并且任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制定环境法时,也需要将国际环境法中的条例条规考虑在内,确保环境法具有良好的协调性。[5]对传统法学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特点便是关注一国之事,而在构建环境法学理论体系时,必须转变这种思想,将世界各国作为一个共同体,打破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另外,环境法所体现出的超越国别界限的特点,也使得世界各国所制定的环境法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基本都是立足于国家实情,并以国际环境法作为参照的。比如,为了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便成立了专门的联合国大会组织,进而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起来,打破国别界限壁垒,为改善和保护环境共同出谋划策。

2.3树立长远发展目光

无论是民法还是刑法,或者其他传统的法律法规,都是从当下事件进行考虑分析的,制定法律法规的初衷和目的,往往是为了解决当代人或者眼前的问题,即便在立法时具备前瞻性目光,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一般也都是服务于当前利益的,几乎没有将未来发展考虑在内。而环境法不同于民法、刑法等传统法律法规,立法的.出发点是改善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不仅要通过环境法来服务于当下利益,而且还要从长远角度进行分析,不能以牺牲环境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代价,以便为后代提供更好的生存和生活空间。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与践行,便充分体现除了环境保护中的长远意识,构建环境法时只顾眼前利益是远远不够的,在满足当代人生存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还不能危害到后代人的发展需求,立法时,需要将当代人及后代子孙都考虑在内,打破代际之间的隔阂,这种理念与传统法学理论存在较大差异,必须重新从时间维度展开分析,树立长远发展目光,才能延续人类的基因,在地球上繁衍不息,而这也对传统法律理论提出了挑战。

3应对环境法所带来的挑战时的困难

面对环境法所带来的多种挑战,从传统法学理论视角下构建并完善环境法学体系,无疑将会遇到较大困难和阻碍。首先,要想真正改变法律主体,超越人类界限,便要求人类能够关心自然界生物,将其放置到与自身平等的地位看待。[6]虽然孟子很早便提出了“不忍人之心”,但是人类所表现出的同情心,大多是局限于人类自身的,通过换位思考来切实感受他人的体会。在构建环境法时,需要扩大我们人类的同情心范围,将其延伸至动物、植物等自然物身上,不仅要充分认识到自然主体的价值,而且还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其角度进行考虑,领悟环境受到破坏、资源逐渐枯竭时的悲痛,这是现阶段大多数人无法达到的一种境界。与传统法学理论相比,在环境法中打破了传统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界限。但是,就当前国际形势整体发展情况来看,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差异是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的,这是由所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民族主义是不会消失的,以此作为基础建立的国家也是无法消融的,所以在制定环境法时,出发点无疑还是自己的国家。而环境问题属于全球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面对,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在保护环境方面会达成一致。但是,共同意识的形成难以持久,国家意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就当前实际情况来看,世界各国人民并未真正团结起来,所能发挥出的力量比较有限,国别之间的界限仍然是比较明显的,严重阻碍了环境法在各国之间的通行。这也是在传统法学理论下,推进环境法过程中所需要克服的困难。[7]传统法学理论认为,法律具有强制性的约束作用,这是世界各国法律法规所表现出的一个显著特征,而类似于国际环境法的这种“法律”,在世界范围内统一其价值,与传统法律法规特征是不相符的。当法律法规不再具备强制性的约束力、打破国别界限时,是否还具有法律效应,这是在构建环境法学理论体系时必须正视的问题。现阶段学术界关于软法的研究越来越多,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软法的本质属于行为规则,虽然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但是却有着实际效力,不少学者都认为,以软法来确定环境法的法律地位是可行的。但是,这种做法很难合理的承担法律后果,如果某一个国家不遵守环境法,则所带来的法律后果往往需要由其他国家甚至是全世界共同承担,从这方面来看,以软法来支持国际环境法的法律性,是有着较大难度的。

4结束语

环境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大难题,仅仅依靠道德规范或者人们的自觉意识,是很难实现较为理想的环境保护效果的,构建并完善环境法学理论体系势在必行。与民法、刑法等传统法律法规相比,环境法有着自身特殊性,并且对传统法学理论带来了较大挑战。只有加大这一方面的研究力度,继承和超越传统法学理论,重构和完善环境法学理论体系,促进其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进而才能使环境法的革命走的更远,在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侯佳儒,王明远.边缘与前沿:当代法学背景中的环境法学[J].政治与法律,2016(10):2-14.

[2]王春磊.超越传统:环境法律义务理论的反思[J].江汉论坛,2015(12):125-130.

[3]屈振辉.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对环境法本土化的启示[J].西部法学评论,2017(6):1-7.

[4]赵星.论环境法对传统法学理论的挑战[J].法学论坛,2014(5):67-73.

[5]贺光银,方印.新形势下我国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关系之再思考[J].理论界,2016(8):60-65.

[6]蒋北辰.环境法对传统法学理论影响[J].山西青年,2017(1):242-242.

[7]张祥伟.环境法研究的未来指向:环境行为[J].现代法学,2014(3):102-115.

篇13:法务会计及其对传统会计的影响论文

法务会计及其对传统会计的影响论文

一、法务产生的必要性

法务会计是会计学和法学相结合的一间新型的边缘性学科。只是被部分国家所接受。它强调秩序的规范,不但要建立、健全各种保障体系,而且更主要的是关注己经颁布实施的各种法律制度的规范状况和执行力度,并对这种执行结果进行归类量化,认真确认;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加以检验,判断定性,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及时处理,以保障现代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良性竞争;监督权利人在获得合法财产权益和既定利益的同时,全面履行法律规定的各种义务。产生法务会计有其必然性。

(一)单纯会计专业知识的局限性使得现代会计控制力度不足。

虽然,现代会计和实务的不断和完善大大提高了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现代工具的不断创新,当代的经济现象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同时也使得有关部l门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日趋复杂。为了应付这一社会特征的需要,近几年,世界各国不仅强化了对经济活动监管的力度,同时也颁布了成倍于前几年的会计规范,力求便会计语言尽可能正确反映复杂的经济现象,以便使会计报表使用者不仅能通过会计语言对经济现象作出正确的决策,而且,还可以通过会计这一信息系统来加强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然而,不管各国政府作了多大的努力,面对经济过程的复杂化与多元化,使得具有控制与反映作用的会计日渐乏力。比如,某国有破产清算时,共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所得为若干万元。而这项资产转让所得的处理则涉及到《企业破产法》、《民法通则》、《税法》、《合同法》、《国有资产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制度的规定,这些规定不是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本身所解决的。因此,现代会计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法制化的要求,不但要求会计能随时解决计量和核算等常规,还应能有效地解决破产企业财产清算、保险理赔、海损事故损失分割、税收理算、侵占公司财产等特殊问题。

(二)会计量化标准的不严格和证明力度的乏力。

法律对经济行为规范执行情况,必须通过会计信息和会计证据来具体量化和证明。任何一类法律对经济行为和财产权利的规定是否得到了贯彻执行,不能由该法律自己来证明。比如《公司法》明确规定了成立各类公司的法定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但要证明公司成立时,注册资本达到国家的法定标准,只有靠会计信息和会计的证据。由于会计基本原则和与法律规定的差异,客观上造成了管理实践中会计工作与法律执行的偏差。如在流转税和所得税时,会计核算与税法规定之间产生的差异的调整,已是广大会计工作者普遍接受的事实。但是随着经济业务多元化的发展,新型经济业务的不断产生,隐形经济业务的不断增加,会计理论与法律规定之间的差异,将会越来越多,单凭会计知识或法律知识都不能完整地解决这些问题。比如A公司与B公司之间原不存在任何的经济关系,A公司聘用的经理利用职权将A公司的货币资金投人B公司作为B公司的注册资本,经中介组织出具验资报告后又将读部分资金转回A公司。这件事情的纠纷给A公司是否造成损失?A公司经理人是否就此事非法获利?恐怕简单地从会计或法律的角度难以作出准确的回答,但如果利用会计证明与法律制度的有机结合,深层分析,答案就一目了然。

(三)现代审计功能的弱化。

现代社会经济的复杂性,加重了企业破产的因素,这些破产因素包括舞弊和企业自身经营决策的失误。当然,也包括了外部经营环境的改变。作为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他们总是期望注册会计师能在企业破产之前,将可能发生风险的信息,提前告知报表的使用者,但注册会计师却认为,他们一般只能对前期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合法性以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表示意见。他们只对不遵循公认审计准则而产生的审计失败而承担责任,难于完全满足公众的要求,因此社会公众的期望与注册会计师职责的差距日益拉大。为了缩小这一差距,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有一种更为独特的调查方式,以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来予以解释。

(四)法律实践的要求。

自从有了财产物资的分割和经济利益的确认,便产生了法务会计的实践运用。只是当时由于受到立法体系完整性和财产利益关系的相对单一性的限制,法务会计并末被人们所认识,只有当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海上航运业和保险业的发展之后,海损事故损失理算和保险理赔接受的产生,才将会计与法律相结合的业务推到了会计实务的主要地位。其后,各国依靠税收确保国家财产收入的重心日益确定,个人利用职权侵占公共财产等非法行为急剧增多,最终便税收理算会计、司法会计等法务会计实践越来越被会计界和法学界所接受并倍受重视。现在,通过法律来调节经济活动中的所有行为,已成为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特征。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各种企业单位,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将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公司法》、《合伙法》《票据法》、《证券法》等的出台和实施,经济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的,票据继承和欺诈行为对非货币化经济业务核算带来的各种问题,更促使大部分会计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认识到,必须有既精通会计又熟知相关法律规定的专门人才,才能确定与胜任那些日益增多的特殊的经济业务。

二、法务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可见,法务会计是全面吸收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法学理论特别是证据学的基本理论,也吸收审计学中部分审计的技术方法和统计学中的某些统计分析、比较分析方法而形成的一间新型学科。法务会计与诸如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不同,它不是某个“单一会计”,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会计,它是某一领域的业务,它主要存在于三大领域:企业、事业单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司法机关以及国家审计部广,其主要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各国法制体制的完善程度和各种法规对经济或财产问题规定的详细程度,从目前我国法律实践来看,包括保险赔偿责任理算会计、税收理算会计、社会福利保障会计、物价利得会计等。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工和完善,本质上也是法制经济的完善,对会计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

(一)对财务信息的确认、解释更为准确有效。

法务的产生和运用,充实了会计。根据的特殊规定,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在管理和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法定经济标准、经济界限规范过程和报告结果进行、检验、、认定,并为法庭提供证据。它远远超出了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而且对财务的确认与解释更为准确、清晰。当某一团体对某一事项产生抱怨、质辩、谣言、疑问时,法务会计能很快地确认出财务事项的要害所在,并根据经验与所掌握法学和会计学的理论,作出相关的认定,向冲突的双方解释。这种冲突的双方包括一般民众与管理阶层。例如,当涉及到某一国外司法诉讼时,法务会计人员会用通俗的语言对相关的财务问题予以解释。这种解释也正是法务会计的职责。当财务问题得到确认之后,法务会计就须对该问题进行调查,以取得相关的证据来说明上述与质疑、谣言相关的财务事项。当然,在调查取证时,不仅要证实这些事项的存在,还要精通复杂的公认会计准则,报表披露规则,内部控制原理及与公司管理有关的人的行为要素。

(二)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法务会计作为一间新型的复合型边缘学科,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为了适应这种新世纪的要求,高等要培养大批的符合需要的法务会计人员。法务会计学科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1、精通会计,熟悉相关法律。

法务会计是运用会计专业知识来解决法律问题,所以,首先要求从业者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会计实践工作经验,对于不同的行业、不同地位、不同时期的会计实践的变化情况应了如指掌,否则将会无从下手。其次是对经济行为或财产权益规定机关的部门或行业性法律较为熟悉,否则会因法律知识的欠缺而使从业者所提供的报告与要求解决的问题之间,缺乏紧密相关性。法务会计所应熟悉的常规法律知识极为广泛,因此一位法务会计的`从业者,首先应是一位法学者。

2、高尚的职业道德。

保密、自律是从业者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法务会计解决的大部分问题都会涉及到不同单位或者相关的商业秘密或执法秘密,所以从业者对委托人负责,只能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报告给委托人,在法律规定的保密期内,不能私自将涉及的相关,有意或无意泄露给与委托人无关的单位和个人,更不得未经允许私自保留与报告相关的证明材料。

3、独立敬业的精神。

这也是从业者综合素质的体现,独立与保密是密切相关的,为了保密的需要,从业者不能与他人商讨、磋商正在委托解决的具体问题,也不能与解决同问题的其他执业者商讨同一问题,以免从业者之间相互因资历、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人格感染力的而影响他人证明结果的客观性和独立公允性。

(三)为解决复杂、特殊的经济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我国在法制建设过程中,曾碰到了许多与会计相关的法律问题,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无法完美地解决。比如,上海浦东的一位投资者向法院提出诉讼,就红光实业公司的虚假财务报表,要求认定责任。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不能确定投资者的经济损失,故法院不得不以没有直接因果关系而将此案驳回。再比如在琼民源的舞弊案中,尽管对相关的责任人已作出了刑事以及行政处罚,但在民事诉讼中如何来确定有关人员的过失责任,也缺乏相关的依据。法务会计的出现,正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使问题圆满地解决,并为解决问题提供法律上的依据。

(四)强化了会计的控制职能。

传统的会计运用会计专门核算以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性与真实性,根据确认的标准控制经济活动的合法与合理性,通过所提供的信息揭示在执行计划或预算时的偏差。会计控制的依据是会计核算方法、会计规范和会计信息。而法务会计根据法律的特殊规定,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在经济管理和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法定经济标准和经济界限规范过程和报告结果进行计算、检验、分析、认定,它主要处理财务事实与企业问题的关系,并运用于法律上的鉴定。法务会计经常涉及舞弊调查,并为管理部门、律师或者私人调查服务。它经常帮助管理部门强化公司的内部控制,以减少管理部门的舞弊发生。

篇14: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论文

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论文

电子计算机从诞生到家庭普及仅仅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电子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信息革命的巨大变革。会计电算化是计算机技术与会计相结合的产物。会计电算化技术的普遍应用为广大会计人员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处理方式,提高了会计处理的效率。以采集、处理和报告企业财务活动为主要职能的传统会计和审计,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及应用的状况下,形成最为直接和深刻的影响。

一、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1.提高会计核算速度,满足实时性要求。电子计算机以极高的速度处理会计数据,手工方式要几个人几天完成的会计工作,采用电子计算机只需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及时记录、汇总和分析会计信息,准确迅速地反映企业的资金运行状况,提高会计信息利用的及时性和灵活性。

2.保证会计业务质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计算精度高,按程序自行完成各项数据的计算与记录,只要输入的数据正确无误。计算机会计可以大大地扩充手工操作所不能涉及的领域, 并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手工记账的错记遗漏等问题,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采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避免了在手工处理账务时大量的重复抄录工作,节省了时间、人力,使会计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3.减轻财会人员工作强度,促进会计职能转变。实现电算化后, 只要将记账凭证输入计算机,大量的数据计算、分类、存储、传输等工作都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财会人员能够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其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经营管理,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为管理现代化提供条件。计算机的应用, 使会计工作的绝大部分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这要求广大的财会人员学习掌握有关电算化知识, 以适应工作要求。同时,会计人员从传统的会计记录、计算工作中解脱出来,以投入生产经营活动的观测、控制等管理活动,全面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因此,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要及时更新,不断提高从业素质,适应更高要求的工作需要。

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的影响

1.对会计信息系统结构的影响。电脑软件业发展迅速,使用于会计行业的财务软件更是层出不穷,一些会计软件就已宣称“不需要懂会计”。计算机将自动完成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工作。会计电算化在财会行业的普及,将减少核算型财务人才的需求,除了少量的会计研究人员外,将增加电脑系统开发人员、硬软件维护人员、操作人员的需求量,逐步取代传统的会计人员。未来的财务人员将主要从事财务分析工作。由多种电子设备、软件、磁介质组成的新型操作工具, 将实现整个会计行业“无纸化”进程。

2.对数据处理流程和方法的影响。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以RAM ( 读写寄存) 方式存在的“数据库”替代了传统账簿。其优势在于,内容可以随意编排,反复使用,对数据库进行一定的操作处理即可直接得到财务报表。因此,各种账簿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也使与之相适应的平行登记过账、结账、对账等技术方法丧失了存在的`依据。

同时电子计算机以其强大可靠的运算能力占据着会计实务检验中的重要地位。平衡验证法是用来检验实务工作是否正确的最基本方法,包括试算平衡、总账与明细账平衡、单项与合计平衡、横行与竖行平衡等。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将使这一方法得到简化,只需输入(原始数据)、处理(由计算机进行)、输出(所需要的信息)即可完成财务数据处理流程。

3.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传统的手工做账中人与人的联系是主要的,因此,内部控制主要是针对人与人的联系设计的。如: 凭证的记录与接收控制,现金与账务的责任划分等。而在电算化条件下,由于储存方式采用RAM ( 读写寄存) 的方式, 它能不留痕迹地进行修改和删除。为了确保会计信息处理和存储的准确与完整,提高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必须结合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特点, 建立起一整套更为完整、更为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以提高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真实有效性。

三、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影响的具体表现

1.数据收集方式不同。传统会计是收集各种原始凭证, 根据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这一过程都是通过手工记账的方式反映经济业务的发生。会计电算化是根据原始凭证或审核后的记账凭证,采取多种方式将记账凭证的数据输入到数据库中。常用的方式有键盘输入和语音输入记账凭证的方式,也可以通过扫描仪器或是通过远程调制解调器网络输入( 主要指网络终端如仓库等部门的实时数据处理)将数据扫描录入,还可以通过电脑自动生成固定格式、内容的凭证( 主要指如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有关费用的计提及年终转账等比较固定业务处理)。

2.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不同。传统会计主要是由多人分别登记现金银行、往来、费用、存贷等各种明细账和总账,定期进行总账和明细账之间的核对,因而及其容易出现数据处理和数据之间的不平衡。而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这些数据均可由计算机成批或实时自动处理完成,因此提高了数据的准确率和可靠性。

3.会计期末信息的报告方式不同。传统会计需要财会人员从账簿或其它资料中提取各种数据,并对其进行加工、分析、分配、填制、计算小计、合计等,审核无误后,按使用者的需要编制成各种分析报表。而电算化会计系统只需将存储于数据库中的数据通过自动提取,加以运算,就会根据使用者的需要自动生成财务报表,有效提高了财务数据分析的科学性。

4.会计数据存储的方式不同。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 无论是记账凭证、账簿还是会计报表都是以数据库的形式保存在磁介质上,不再需要纸张和太大的空间,只需为数不多的磁盘、磁带或光碟,减小了保管的难度。

5.会计数据的审核方式不尽相同。传统会计中数据的审核全部是人工进行的,受到个人本身素质和潜能的影响,很难保证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而在电算化中,部分数据可以在计算机中设置一定的勾稽关系,让其实时或成批自动完成,减少了人工成本,大大提高审核工作的效率。

四、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传统会计将受到电算化会计的巨大影响。在此种情况下,财务人员只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提高计算机操作技术水平,才能够适应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需求。

篇15:网络新技术对传统民法理论的挑战论文

1 互联网对民事权利体系的影响

1.1 扩大了民事权利体系的范围

民事权利不同于法律权利,法律权利比较死板,而民事权利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民事权利的规定与时代也有着重要的联系。互联网的发展对时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民事权利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互联网使民事权利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最显著的影响就是扩大了民事权利体系的范围。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储存库,为人们带来的大量的信息,人们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信息专用库权。信息开发者和信息提供者应该享有相应的权利,因为信息也是有专利的产品,很多的信息会对其他人产生一些帮助和有力的影响,提供信息的人应该享有信息专用库权。一些人可能会通过互联网散播不实的谣言,甚至对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散播不良信息的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可以由民法对其进行责任追究。民法还增加了个人资料、作品以及录音作品的控制权,这样的情况证明了我国民法扩大了一定的范围,对于人权的管理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有效的保护了公民的个人利益。一个人的作品应该是归自己所有,任何人在不经过本人同意的前提下盗用其作品都属于违反了我国民法的相关规定,这项规定有效的维护了人权,更多的人有动力发表新的作品,促进了公民的进步。网络新技术扩大了民事体系权利的范围,为人们带来的积极的影响,让人们享受到更多的权利。

1.2 造成了民事权利之间的冲突

互联网虽然扩大了民事权利体系的范围,但是由于互联网发展的时间还不够长,在民法理论中的应用也不够完善,造成了很多民事权利之间的冲突,对人们带来了负面影响。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新民法在制定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难,民法注重维护人们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因此很多人或者集体的权利产生冲突是必然的。例如版权人的版权与企业的正当使用权发生了冲突,个人的隐私与相关部门的正常使用发生了冲突,这些事互联网在民法中的应用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人们对其进行一定的研究,从而更好地改进互联网的运用。

2 互联网对现行民商法的调整对象和基本范畴的影响

2.1 扩大了民商法的调整对象

互联网使相对来说是一个开放的信息来源,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各个行业的人如果想要对某一方面的事物有深入的了解都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互联网还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方便,不管人们像个多远都可以进行交流,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捷。互联网与信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互联网就是一个传递信息的介质,将人们需要的信息传送到人们的生活中来。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运用互联网的时候也会发生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得到妥善的解决,于是民法就将互联网时代的一些问题纳入了管理范围内,例如个人资料控制权,作品专利权,这些虽然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但是这些权利对人们的精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人们的生活中也具有很大的作用,民法也应该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这使得民法更加人性化和时代化。社会在不断地进步,民法也应该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变而有所调整,这是民法进步的标志。但是在我国的民法中,对于个人版权和作品专利权等关于互联网带来的权利还没有做出明文的规定,在解决这一类纠纷的时候还是有些力不从心,这是互联网的不足之处,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明文政策,这样能够更好的保护人权。民法在适应互联网的过程中扩大了民商法的调整对象,让人们有法可依。

2.2 互联网对现行民法范畴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为人民带来了一个三维世界,人们在现实与互联网的虚拟世界来回穿梭,互联网包括资料库,资料库不是实际的物体,但是它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人们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因此与域名专用权等权利被纳入了民法的范畴。互联网中的资料库是存在于一个虚拟的空间,而我国传统的资料库是纸质的,因此,在民法的管理中,纸质的资料与互联网中资料库的管理具有很大的难度。互联网对现行民法的范畴有利有弊,任何一个信息产物在进入社会中都会显示出它的不足,只要人们对其进行充分的研究,不断改善我国的民法在互联网时代的应用,就会使民法越来越完善。

相关专题 新经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