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组合作学习到成长共同体论文

要泥寡辣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要泥寡辣”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从小组合作学习到成长共同体论文(共1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从小组合作学习到成长共同体论文

从小组合作学习到成长共同体论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其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被认为是较成功的方式之一。它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因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在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教育教学效益。但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也暴露出一些固有的局限性和弊端,于是我们尝试以学生成长共同体取代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

一、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从各地的教改经验来看,利用学习小组实施合作学习正成为一种风尚。但仔细分析,在合作学习小组的建构、使用及实效性上可谓参差不齐、优劣并存。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1)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2)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对同伴学习的关心,有利于相互帮助、相互鼓励。

(3)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交流展示,并且能够在“观点碰撞”中产生新思维,激发新智慧。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

(1)小组内活动形式单一,不少成员之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少数尖子学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使得个别学生成为教师的代言人,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忽视。许多学生采取旁观的态度,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

(2)以群体讨论抹杀学生的独立思考。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一问即议、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统一认识,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学习抹杀了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也使教师走入了“重讨论、轻思考,重群体、轻个体”的误区。

(3)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最大弊端是――课上合作课下散。课下课余时间没有组织,不利于学生共同进步成长。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合作学习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小组合作的可持续性。

二、成长共同体概念解读

学生成长共同体主要是基于学习关系而形成的组织结构。是一个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和家长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他们相互对话、交流与沟通,分享资源,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任务。通过共同活动形成民主和谐的人际联系,成员对这个团体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生成长共同体”与传统意义上单纯由学生构成,以学习为唯一目的的“学习小组”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成长共同体”的“成长”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既包括学生生理上的生长,也包括学习的进步,更包括心理的成熟与情感的健康;既关注当下,又着眼未来。更能客观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符合“全人”教育理念。其次,“成长共同体”亦非学生的简单组合,而是由学生与教师精心组成的互助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组织者、指导者,又是伙伴与战友。共同体内人人平等,大家目标一致,齐心协力,责任共担,荣辱同享。再次,“成长共同体”实行以“共同体”为单元的集体评价机制。将个体利益同“共同体”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增强了共同体成员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最终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三、成长共同体的构建与实施

1、成长共同体的构建。

(1)组建原则。本着“异质、均衡、互助、共生”的原则,在班内成立成长共同体若干个,每组以6人为宜;分组注意合理搭配,充分考虑到成绩、性别、性格、爱好等。学习成绩要基本相当,习惯好的和不好的也要合理搭配;每个共同体配备一名指导教师。

(2)职务设置。每个成长共同体设立行政与学术双重职务,每名成员均承担双重体系中的某项具体职责。例如某位同学在行政序列可以承担所在共同体的总组长、纪检长、卫生长、活动长、生活长中的某一个角色,又同时担任学术序列中的某学科的学科长。如语文学科长、数学学科长、英语学科长等,人人都是“班干部”,人人都是学科长。做到职责明确,双轨并进,全面发展。

(3)个性标识。成长共同体全体成员集思广益,为共同体起一个响亮的富有个性的名字(如“腾飞”“三人行”“超越梦想”等);制定“发展目标”、“行动守则”,团队队歌、队旗、口号等,以此作为共同体成员的行动纲领和价值追求。

2、成长共同体的实施策略。

(1)行政序列。

以纪律长为例:每个共同体的纪律长全面规范本共同体同学的行为;负责本共同体的纪律;记录本共同体同学的操行得分;每周对本共同体同学的纪律情况进行总结并将结果上报给班纪律委员;对经常违纪或严重违纪的同学进行提醒、批评、教育,实施帮扶等。

(2)学术序列。各学科长全面负责本共同体本学科的学习;检查本共同体的作业、笔记和预习、试卷整理等情况;组织本共同体有序开展讨论和展示;组织共同体同学自习、早读等;汇总本共同体的问题。本共同体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共同体生成问题上交学术助理(班科代表);对本共同体同学的发言情况进行记录;组织共同体内结对活动,对后进同学进行帮扶;每周对本共同体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并将总结情况上交学术助理;每周汇总本共同体本学科发言情况,并上交学术助理;汇总本共同体学习质量检测的平均分和各分数段的人数,并上交学术助理。

(3)共同体组长。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全面负责共同体事务;组织协调各“长”完成各项常规工作;及时对共同体情况进行总结,表扬先进,鼓励后进,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认真完成班里安排的各项任务;积极配合指导教师的工作;了解共同体同学的思想动态和各种特殊情况,及时向班长、指导教师或班主任反映、汇报。

(4)指导教师。作为共同体6名学生的指导老师,其作用非同寻常。这里的“指导”既是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指导,又是心理健康的辅导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因此,指导教师要积极投入共同体事务,关爱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及时找问题生谈话,帮助他解决学习、思想和生活上的问题;沟通学生、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发挥好导师、桥梁作用。

(5)班科联系会议。由班主任组织,一月进行一次。班主任通过班科联系会向指导教师通报班级管理的制度、目标、任务和措施;班级对学生的要求;班主任需要指导教师配合的事项等。指导教师向班主任反馈任教学科及所指导共同体学生学习、思想和纪律等情况,特殊学生情况,需要班主任配合事项等。班科联系会议使班主任与指导教师进行了有效沟通,便于“成长共同体”教育管理的一致性。

3、成长共同体的评价。

“成长共同体”实行以“共同体”为单元的集体评价机制。将每个个体利益同“共同体”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考察“共同体”学习、纪律、习惯、活动等情况。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相互监督、合作互助的良好氛围,增强共同体成员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

下面从学习的角度,谈一下“成长共同体”的评价方法。学习情况评价,包括平时课堂评价与测试情况评价两项:

平时课堂评价(40%):

(1)任课教师公正、全面、客观地对各共同体成员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2)任课教师对各共同体评价以学分为单位体现,评分掌握如下标准:每节课评分总和最高不能超过12分。

(3)各班设立专门检查、记录人员,对平时得分情况进行准确无误记录,每天一汇总,一周一小结。

(4)课堂评价点:①共同体合作学习氛围好,参与度高,热情高涨(3分)。②合作学习规范有序,探究交流扎实有效,勇于展示,见解正确有创意(3分)。③共同体成员统一思想,在自律的同时,能热心帮助其它共同体同学,真诚热心,赢得其它共同体的尊重(3分)。④共同体内帮教效果特别明显,学困生学习兴趣高,取得较大进步(3分)。

考试情况评价(60%):

在期中、期末考试中,把共同体每个成员的成绩之和算作该共同体的成绩,然后将所有共同体成绩进行比较。

4、表彰奖励。

(1)每周根据课堂表现积分,评选出“优胜共同体”2个,进行通报表扬。

(2)每月根据课堂表现积分,评选出“明星共同体”2个,进行通报表扬。

(3)每学期将平时常规积分、课堂表现与期中或期末考试成绩按比例折算相加,评选出“优秀共同体”和“进步共同体”各2个,参加全校综合表彰奖励。三年来,我校成长共同体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它不仅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平台,而且成为学生快乐生活和健康成长的载体,成为学生合作共赢、快乐成长的精神家园。广大师生和谐共进,追求卓越,教育教学质量一年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第2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7。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

[3]丁敏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J].现代教育科学,。(6)。

篇2: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论文

摘要:新课改倡导探究、合作、自主的教学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使学生之间实现互助、互补,在学习交流中通过思维的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从而解决问题,同时还能提高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集体意识。本文尝试分析目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逐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策略

一、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实效性差

数学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也有许多问题适合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解决,这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在实践中若是教师组织不当或者没有积极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只是学生之间乱哄哄的议论,没有组织纪律性,有的成了优等生的“一言堂”,由他们总结出解题的思路和答案,大部分学生却没有充分参与或者一言不发,这样反而会浪费大量时间,收效甚微。因此,教师在设置小组时既要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向学生传授合作学习的方法,又要在实践中有效组织学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2.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够合理,不能有效掌握开展小组合作的时机

教师在设置合作学习的知识内容时,要清楚哪些课程内容可以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任务要清晰,论点要明确,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新的灵感,轻松解决问题,并加深印象。若是提出的问题毫无讨论价值,则只会浪费时间,降低教学效率。在合作学习中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要抓住机会,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自主、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否则这样的合作学习是低效的,甚至会严重影响有效教学的开展。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1.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拥有良好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高效地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在教学中不乏这样的现象:学生一听说合作学习,就觉得是几个人围在一起学习、讨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或者干脆只听某一两个同学说,或者附和两声了事,这样的合作学习就达不到预期目标,学生也体会不到合作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想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更高的效率,就必须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能,让学生在合作中逐渐学会理解、倾听、吸纳他人的观点,引导学生言简意赅、条理清晰地表达观点,合理控制发言时间,从而实现多元思考、多向交流,互相启迪的合作目标,并逐步掌握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2.选择恰当的合作内容

恰当的合作内容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有重要影响,吃透教材,精选合作、讨论的内容有助于增强小组学生间的合作效果,从而实现有效教学。当然,教师在选好合作学习内容后,还要精心设置问题,这也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重中之重,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既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要难易适度,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有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

3.优化小组合作评价机制

“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教师要正面、及时地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评价时要重视对学习小组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同时要兼顾学生个体的评价,形成一种“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良好局面,将学生追求自我达标的重心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好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不足,分析存在的问题,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合作中的优缺点,从而更透彻地了解和掌握知识。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实践证明,积极有效的合作学习是激发学生潜能、激活学生记忆、开启学生心智的重要手段,当然,如何更高效地开展合作学习,让我们的数学教学课堂焕发出盎然的生机,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长期不懈地开展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郝国云.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理念的贯彻[J].成才之路,,(24).

篇3: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对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现如今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丰富多彩,而通过小组合作而获取知识的形式逐渐显示出其优势。该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学习、交流空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然而,小组合作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想要更大程度的提升教学效率,需要结合现有问题逐一寻求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现状;策略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理都得到不同发展。”小学数学作为学生上学入门最基础的其中一项课程,学好小学数学是为以后更加深奥的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根基牢固了,应对复杂的课程才能轻松自如,因此,学好小学数学至关重要。为了让同学们对小学数学的学习更加透彻,老师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其中分组学习的方法普遍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学习不仅促进了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一、分组学习的优势

通常来说,在小学阶段,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难度系数较高,另一方面,数学是一门单一枯燥的学科,学生在对待数学问题时需要承担更多的学习压力。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没有一条生动有效的教学途径来作为缓冲,不仅会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而且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此讨厌数学这门课程。与以往的教学形式不同,通过分组来学习数学知识,除了进一步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同时提供了一个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变被动为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程度的提高数学成绩。

二、小组合作存在不足

1、小组合作缺乏交流

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是一个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很多时候不愿意或者是不善于和同学们敞开自己的心扉,不懂得如何向别人分享自己的心理,甚至是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也不愿意去请教其他同学。没有人与人的交流,思维难免比较单一,而且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因此,老师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小学生的自主沟通能力。

2、参与积极性不高

分组合作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同学交流,全面提高学习效率。每一位同学性格各不相同,生活习惯与学习方式也存在差异,所以,每次积极参与进小组的往往都是那些平时性格活泼开朗的同学,而那些性格比较内敛孤僻的学生不喜欢凑热闹,相反更加愿意一个人学习。

3、重视集体,忽略个人

小组合作顾名思义指的是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来解答数学疑问,所以,我们要的不仅仅是集体取得的优异成绩,更加要关注其中每一位同学的理解程度。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虽然集体获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针对单独个人来进行考察,便会发现其中存在很大问题。

4、小组合作方式欠妥

老师在课堂上将教材上的知识点,恰当的与分组合作形式相融合,并不是生搬硬套的全部通过分组合作来解决。有些知识是可以进行讨论的,比如对一道应用题进行分析,通过分组讨论会更加理解的透彻,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那么老师需要指导学生分组合作消化。而对于那些不适合讨论的,比如固定的法则公式,并不具备任何灵活性,即使经过讨论也不会达到任何效果,甚至还会造成更多的困扰,那么老师不能建议学生讨论,只能采用传统模式传授。同时,分组合作要适当,过于频繁的交流机会,会给一些贪玩的学生创造投机机会,利用讨论之便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最后会更加影响学习。

三、解决以上弊端的对策

教师在整个教育体系里时刻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因此,要加强对学生们的`言传身教,时刻不忘引导学生们间的交流。经过实践,在现有的教育形式当中,分组合作已经相对成熟,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因此,我们要扬长避短,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1、端正教学理念

老师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除了要传授给同学们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善于发掘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教育方式更要因人而异,学会尊重每一位同学的个性特点,对症下药,将不同的教育方式用在最合适的人身上,体现以人为本。另一方面,老师要时常学会换位思考,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会更加容易发现症结所在。

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不对等,仍停留在过去的老师高高在上的思维模式里。在这种意识下,学生难免对老师产生敬畏心理,从而不敢于主动、积极。因此,师生之间建立起一个平等、信任的.关系是首要任务,老师利用好自身的权利,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不能过多的留给同学压力,只有关系氛围融洽了,学生们才敢于发挥自身的性格,开始自主的学习数学知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整体提高学习效率。

3、注重引导,加强交流

分组学习的核心是交流。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加以鼓励,引导其积极参与进小组讨论当中来。同时,优秀学生带动学习不太好的学生思考,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友爱,这样才能使同学们充满信心,最大限度的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除此以外,每一组在进行讨论之前,务必使每一个学生都初步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之后再进行讨论,共同寻求真理。

4、对小组合作结果给出点评

老师需要对小组每次的讨论结果做出分析和点评,如此一来,学生们可从中认识到本次思考欠佳的方面,便于以后修改和补充。对于表现突出的小组来说,获得老师的肯定与表扬,也是对同学们最大的鼓励,长此以往,无疑会达到最佳的合作效果。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作为将来学习数学课程的基石,整体提高小学数学的学习效率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要求老师采用正确、有效的教育形式,来拓展小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趋利避害,善于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最终完成小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素兰.小学数学合作化学习方式初探[J].新课程(中旬).(12)

[2]张国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新课程学习.(9)

[3]韩全红.小学数学开展“合作学习”初探[J].安徽教育.(22)

[4]张存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分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11期)

篇4:高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论文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助形式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为了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明确的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要采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营造一种良好的、互相合作的学习氛围,才可以保证学习合作小组的学习活动顺利有效地展开。学习过程中只有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才可保证学生愿意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前提

(一)精心选择合作材料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万能的学习探究方式,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正确地认识小组合作学习,才可以把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并且,小组学习不是学生之间不分小组实际情况和学习内容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需要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潜质以及情感状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将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在拥有一定的学习时机和学习载体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互相合作、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学习方式。另外,教师还需要对教材进行细心取舍。教师在为历史学习小组选择学习材料时,要选择难易程度适宜,可以让大部分学生接受,而且操作性强的内容。教师还应该根据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疑点原则与开放性原则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教材内容、补充材料进行选择,确保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二)积极营造合作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积极、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愿的加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单向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逐渐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感觉历史课枯燥无味,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结合起来,这才符合新课标的要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担当精神,还要培养学生“合作多赢”的意识。但是,从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发现,有很多同学害怕其他同学超越自己,在高考中和自己成为对手,不愿意将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技能和其他同学进行分享,这种现象在学习优秀的学生身上尤为突出。这种思想是不健康的,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历史创造良好的环境,要逐渐改变学生这种单打独斗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合作多赢”。学生从内心不再“拒接”合作,产生愿意合作的想法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历史的教学水平与质量,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基础。

(三)传授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要让学生自觉维护小组之间的.秩序,合理分组,选拔和培训有能力的小组长,使得小组合作学习可以真正实现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其次,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会服从、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评价的技能之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才可以顺利开展。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保障

(一)教学的角色要端正,教学的观念要转变

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不再像以前的传统教学中那样,只从教师的传授中学,通过被动“听”“看”“想”的方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体验”“合作”“做”“聊”“创新”中学习,不仅加强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还提高了学生的与人合作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引导、指点学生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该充当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不应该是旁观者,甚至是局外人。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分享各个小组的学习探究成果时,历史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发言,进行适当的指点,把课堂真正地“归还”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个性、合作能力等状况,对今后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给学生大量的独立学习时间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的研究与学习、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探究,并可以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的前提下开展进行的。这样可以保证激活学生的思维与学习的兴趣。高中历史教师布置合作的任务之后,要根据任务的难易,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在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见解之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让学生有组内、组际展开热烈有序讨论的时间与机会,让每个学生有发表意见、表达自己思维脉络的机会,这样才可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完善合作小组评价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对历史教师专业成长更具有帮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评价进行改进完善,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为前提,把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考试等多种综合的评价方式结合起来。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也可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要本着激励的态度,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全面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篇5:高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论文

摘要:目前,世界逐渐趋于多元化的形势,基于知识庞大和思维更新快的大背景下,人们不仅需要竞争还需要为了利益学会合作。随着全球意思的加强,人们学会了用全球视角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国家和民族间的距离也在日益拉近,求同存异思想逐渐被广泛应用。正因为全世界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教育上的学习和交流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和改进,本文将分析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原则,并基于该原则研究小组和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高中;语文教学

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法有着实效性的特点,被世界各国所广泛重视和应用,于是诸多研究者和学者开始研究如何将合作学习运用到各个领域中去,并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引用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将合作学习的理论更加系统化和明确化的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去还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这也正是目前诸多研究者们所探索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不过从学生个性发展和特征来看,合作学习方式的引入对高中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组织合作学习需遵守的原则

1、育人原则

合作学习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育人,因此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大目标和大方向,实现教育的真正育人只能,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进步,从而成为被时代多需要的人才,以及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2、全面原则

无论是什么教育,面对的都是全体学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代表着也要整齐划一,而是要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在承认学生差异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务必给予每一个学生发展和展示的机会和能力,让学生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挖掘,从而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自我认识能力,让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全方位发展和进步。

3、和谐原则

组织合作学习的基础就是需要有和谐的氛围,只有师生关系、教育过程、环境和效果达到和谐,才能能营造出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优美文明的教学环境和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等多种因素,都能够推动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进步。

4、主体原则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必须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5、互补原则

在制定了学习目标后还需要有能够巩固小组学习形式的措施,在进行集体评价环节的时候需要重视薄弱小组,并给予一定的帮助。而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和进步,就需要充分发挥出小组和做的优势,让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关注,而对于优等生则可以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优势,让学生间形成互补。

6、平等原则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强调小组成员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小组组长可以采用轮流担任的方式,避免组内出现强者垄断的局面,使每个人参与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让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1、创建良好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环境因素,能够培养师生间和学生间的合作情感。而良好学习氛围的构建可以从两方面谈起,一方面是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从人格方面讲都是平等的,而且只有在民主宽容的学习氛围中才能有效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是需要建立良好的生生关系,在合作学习中当不同学生被分配到同一小组中的时候,因各自的个性和风格、水平都不同,就会出现冲突和矛盾,因此只有建立平等的生生关系,才能够有效避免冲突产生,并使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加顺利。

2、调节控制学习进程

课堂教学是一个具有多边性和复杂化的环境,因此在进行合作学习教学是就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把控主体的方向和时间、推动学生的交流以及根据学生发言做出合理评价等都是需要教师所具有的能力。另外,教师在每一项活动开始前就告诉学生学习的要求和任务,也能够帮助教师控制局面。明确学习标准能够帮助学生在教学环节中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在明确问题后,能够帮助学生控制在讨论中的话题方向,在合作讨论中合理的'听取他人意见,从而做到控制整体过程。

3、提升教学可操作性

在合作学习方式中,评价是教学中的最后工作,也是极为重要的工作,良好的评价不仅能够促进师生在参与合作学习中积极性,让师生能够共同进步,从而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然而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师生普遍反映出合作学习的评价方法复杂且缺乏可操作性,其实合作学习评价变得如此复杂是因为合作学习中的内容、环境和操作主体等都具有不确定性,进而是评价本身变得越发复杂,不过在高中语文教学范围内,实施合作学习评价策略是完全可行的。

4、明确小组核心要素

构成合作小组的学习要素有三种,一种是人为要素,即指构成小组的最基本要素:学生,也是合作学习中的最主要要素;一种是目标要素,即指合作学习小组中所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如学习目标的待解决的问题等;最后一种是协调要素,即合作学习中构成小组的其他因素,如成员的合作意愿、氛围和技巧等。三种要素共同构成了合作学习小组,人为要素是小组构成的根本,也是主体,目标要素是小组进行学习的动力,能够有效保证小组成员的团结,也是形成协调要素的重要原因,而协调要素是小组能够顺利进行小组学生和完成小组目标的保障。

三、结论

在学生看来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生方式,而对教师来说却是一种教学战略,自二十一世纪的课程改革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就被广泛的运用到了教学模式和策略中,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够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具有活力和生机。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和教育者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中尝试着不同的挑战,虽然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还有着很远的路途,但是只要不怕问题、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法就能够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张隆榜.小组合作学习的假象与对策探析[J].小学教学参考,(7):51.

[2]秦涛.基于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6(6):16.

[3]屈宏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后进生学习动力促进的分析[J].教师,2016(5):77-78.

篇6:谈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论文

谈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论文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

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学生要学会一些合作的技巧与技能。例如,小组发言中要善于尊重他人的意见,听讲者要学会倾听、理解、分享,发言者要善于表达、概括、达意。小组讨论中时间分配很重要,不能让个别优等生搞“独霸论”,要经常变换角色,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获得不同方面的发展。

二、小组合作分组的原则

第一,合作学习小组通常以2-8人为一组,其中4人一组最为灵活。教师可以综合几次测试的成绩,把学生分为A、B、C、D四组,建立A组帮D组、B组帮C组承包责任制,即A组或B组的一个同学帮助C组或D组的学生。这样便于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优生带差生的内部活力。

第二,组员搭配。“同组异质,异组同质”是分组的总原则。同组异质是指小组成员应有足够的差异,即根据男女性别、性格内外向、学习成绩优差等搭配分组,做到优势互补,为相互合作奠定基础。异组同质指各小组之间整体实力均衡。

第三,角色分工。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先将班上的学生分类,然后通过半个月的学习检测,公开建组,分配角色。一般小组可以分为这样几个角色:组长、副组长、记录员、联络员、观察员。这些角色可以兼任,但必须全体成员参与,不得排斥任何一名成员。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互作用。合作教学首先是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合作,其次是让学生处于一个合作的集体中,互相学习,互相沟通。这样可以减少学生的压力和心理的紧张,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第一步:教师导学,学生个别自学。教师用精炼的语言扼要介绍所要学习的内容及所要达到的小组目标,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自学方法和要求,各自认真自学,找出不理解的问题、知识,准备小组讨论时提出讨论,激发了他们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学习责任感;成绩不理想的则明白自身存在的`问题,促使他们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时集中精力去学习、去攻克。

第二步: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导议。小组讨论时由组内任一组员对将要学的知识进行讲解,其他组员进行补充,提出疑异。而后把各自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全组共同讨论,对已经达成共识的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类、整理、记录以备全班讨论。这样通过相互交流、互相帮助、共同讨论,在讨论时,要多让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发言。 第三步: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全班交流就是大讨论,是合作学习的关键,主要是解决大多数学生自学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讨论时由一个小组抢先发言,汇报本组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其他小组认真听,仔细思考,以便提出疑异,进行补充。在此过程中,对重点、难点内容教师要启发、点拨学生内化。

第四步:练习评定,教师检测。通过三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已基本掌握所学知识。为了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可进行课堂检测来检查评出各组学习情况。具体做法是:教师将课前准备的材料发给学生,完成后组间互批,把完成的情况记入小组考核。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要遵循“两个结合,两个侧重”的原则,即: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过程评价;对集体的评价与对组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对集体的评价。可设计一张表格,一月一考核一总结一评价,确保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能和优等生一样受到奖励,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学习,争取进步,并由此走向成功。

五、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1、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没有那种被动听命、消极模仿、简单重复的现象,而是一片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积极参与的热烈气氛。

2、合作互助。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师生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班级中,小组内成员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每个人都能更大程度地感受到自尊和他尊,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表现出更强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独立创新。实验班级的学生喜欢标新立异,善于独立思考,喜欢探索创新,进行多向思维,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势。

篇7: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化策略论文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被许多国家普遍使用的独有创意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引发学生愿意努力学习,团结同学,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并通过这样的方式,缓解教师与学生的紧张关系,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促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乐趣、有动力,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反思教学,做足教学准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会经常听到教师叮嘱学生,课下好好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由于教师只是口头上的表达,也没有真实地付出行动,去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导致学生也只是听一听,随后就忘记了,也就没有真正地为预习而付出行动。这样一来,教师在授课时,学生不熟悉课文内容,也就没法顺利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教师提出探究质疑:“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之后要求学生小组谈论,因为学生没有提前预习课文,也不知道教师所提出的疑问来自哪个自然段,更不知道该从何开始讨论,严重地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与效率。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转化自己的教学思维,尝试着与其他的教师交流教学方案,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使自己的教学安排简单、合理、明确,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相互监督、相互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会受到优秀学生的影响,愿意自主地探索、搜集资料,与小组成员讨论、分享,提高初中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二、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做好权衡,认真实施教学

目前,大多数的学校已经普遍实施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但是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为,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完成学校给的教学规定,或者某种教学改革,便强制性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然而,并不监督、引导学生讨论,导致整个课堂的气氛十分的诡异,个个都无话可说,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极其不理想。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为了在学校公开课上让学校考察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行力度,便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之后给出学生一个探究问题,文中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就这样学生便展开讨论、小组之间共同探究,可是,教师给出探究问题之后,就没有及时地监督、引导学生,这就使有一些学生不参与讨论、不积极地发表见解,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教师应权衡好语文教学的教学安排及教学的时机与方式,认真地实施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其认知知识的能力,结合教学目标及资源环境,合理地给学生分组,用符合学生探究、思考的教学方式组织、实行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内的学生共同探究有难度的语文问题,让优秀的学生启发较差的学生,整体性地提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时,让学生思考:题目中所说的“童年的朋友”指的是谁?我们平常所交的朋友,一般是在学习上、生活上帮助过我们的同学、伙伴,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长辈称为“童年的朋友”?并让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同时在一旁监督学生参与的状态,让同学之间优劣互补,共同完成这一问题。不过,在开展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身份,也应积极地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洞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一切发挥与表现。而且,还要发挥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当学生的讨论学习无法继续时,教师应巧妙地给予提示,以便学生的小组学习更加精彩。

三、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应采用

“多维交流”的'方式,重视评价一句表扬、一句鼓励可以给学生很多的自信,让学生有动力、有激情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地开展。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与学生多互动、多交流,多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了解到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具体表现,然后在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成果时,根据学生的汇报表达、表现,给予学生评价。例如,在学习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教师让学生对小说主要交代了哪些情节?你认为哪个情节写得最好,为什么?这一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探讨,之后,教师检查学生合作学习情况时,教师可以对回答充分、漂亮的学生给予鼓励,说,“很好,你表述的不错。”等夸奖词,给予学生最真实的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满足,激发学生的内心的学习热情。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善于运用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评价方式,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给予表现优秀的学生奖励、表扬。综上所述,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化策略,为学生能够更好地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学习、发挥、展示自我提供更好的平台与方式,给予学生最好的教学指导。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还需要进一步地完善与突破,还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索,为学生创设高效、优质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

参考文献:

[1]应德领.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05)

篇8:《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研究论文

《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研究论文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大学课堂教学亟需引进的方式之一。这一方式能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构建高效的大学课堂。本文以“就业导向”为引子,探索如何科学的进行分组以及组员角色的定位与转换,在此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提升合作创新的能力。

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该门课程的教学普遍采取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授课模式容易导致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学习能力降低。在《宏观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期望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主动参与到师生共同构建的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效率。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宏观经济学》课程一般采用大班制授课,教师采用讲授为主的传统授课模式,已经很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而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处在一个比课堂更小的集体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关注度。

2.符合经济类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目前的大学生大多属于95后,他们主体意识强,思维活跃且参与意识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主体,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增加了自我表现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需要学会交流、协作,和睦相处地开展研究学习,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特别是在目前大班授课、客观经济状况更新快,极大地丰富经济理论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将课堂内外教学结合起来,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宏观经济学》中的'教学环节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考评,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1.科学的划分学习小组。通过研究我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编排原则。在小组编排上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合理划分小组,然后根据未来职业方向进行角色定位。目前《宏观经济学》课程除了个别课堂由1个自然班,五六十人组成外,一般由两个自然班组成,大多为八十人左右的大课堂,在划分小组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以自然班为单位划分学习小组,每组7-9人。一方面方便教师对小组活动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避免有些学生的“搭便车”行为。另外小组成员的男女性别比例大致相等。一般情况下,尽可能地使不同小组之间男女生人数相等或相近。

第二,就业为导向,对小组成员的角色进行定位,明确组员责任和分工。如“总经理”负责掌握小组活动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进程,掌握合作学习的时间;“监管员”负责监督组内每个组员合作学习的结果;“记录员”认真及时记录每个组员发表的意见和内容及讨论结果;“策略员”能够激发其他组员讨论的积极性,鼓励不爱发言的组员说出他们的想法等等。

2.确定小组学习内容的。 确定小组学习的内容,首先,要重构教学内容。为了使小组学习行之有效,需要明确哪些内容是需要教师直接在课内精讲的,哪些内容是可以交给学习小组独立完成的。其次,结合客观经济状况。要搞好课堂教学,需要明白学生关注的问题,或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热点,引导学生把课本中的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此基础上,制订出每堂课的教学引导计划。

3.小组合作学习的考评。考评方式与考评要求对学生学习来说,是一根重要的指挥棒。考评过程中在关注学生团队展示效果的同时,兼顾每个学生在团队中的奉献精神与工作强度,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采用小组自评和组间互评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评价的准确度。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分析

每学期开学三周内,完成学习小组的划分和学习内容的安排,以便对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第一学期,开设《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班级有国贸1301、1302、1303和1304班。根据实验要求,将国贸1301和1302班设定为实验组,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国贸1303和1304班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选择将“利率的决定”“失业和通货膨胀”等章节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各组制作出PPT,自第6周开始,每双周课程安排2个小组讲解,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讲授进行有机结合,避免了课堂的单调性。在讲解阶段,其他小组成员作为评委,对讲解组的讲解情况进行打分;各组满分为10分,计入小组平时成绩。学期结束后,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期末考试成绩,分析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1.一份试卷理想的难度系数是0.2左右。其计算公式为:L=1-X/W其中:L为难度系数,X为分析组平均得分,W为试卷总分(一般为100分)。计算可得实验组的难度系数是0.23,对照组的难度系数是0.26,两者相差并不大,均处于理想的难度系数区域。

2.区分度是区分应试者能力水平高低的指标。试题的区分度在0.4以上表明此题的区分度很好。其基本计算公式:D=2(XH―XL)/W,其中:D为区分度,XH为前27%的高分学生的组平均分,XL为后27%的低分学生的组平均分,W为试卷总分(一般为100分)。计算可得实验组的难度系数是0.5,对照组的难度系数是0.46,两者相差不大,均达到理想的区分度。

3.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的平均分高于对照组,标准差系数低于对照组,因此实验组平均分的代表性更好。

4.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优秀率在呈上升趋势,实验组中优秀的学生比重为9.86%远远大于对照组的 1.45%;60分以下的同学所占的比重8.45%远远小于对照组中的14.49%,二者在其他区域的比重相差不大。究其原因是就业导向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从而真正提升了学生学习效果。

四、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内外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有其必要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设计,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篇9: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分析论文

1.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组织与调控中存在的问题

1.1组间的资源分配不合理

小组合作学习的对象不再是单一的学生个体,而是一个小群体,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确立小组,按照一定的人数(4人或6人)分成一个个小组,分组也是要讲究一定的科学性,只有做到合理的分配每一组学生,才能够确保后续的教学有效开展。

1.2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不明确、不具体

教师设置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不够明确,加上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缺乏自觉性,在自主合作中,很容易出现教师控制不住局面的状况。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组织好,给学生的学习任务不够明确、具体,大而化之。例教学《画家和牧童》时,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你喜欢文中的谁?”问题抛出后,一部分学生马上开始了讨论,还有一些学生迟迟没有进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从学生的问话中可知,学生对于学习任务并不是十分清楚,因此,就没有迅速投入到讨论活动中来。倘若教师一开始,就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人物,将要求明确,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说的对象,自然就能很快进入到学习状态。1.3教师对自身的角色作用缺乏正确认识很多老师深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需要倾听、照做就可以了。课堂上,教师是主体,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话特别多,生怕学生没听懂,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要求学生把自己教授的必须全部记住,却很少关注学生是真正理解的记忆。这样一来,学生成了课堂的客体,没有自己的思考空间。毋庸置疑,这样的学习是低效的,表面上看,学生好像都会了,但实际上是缺少自主思考的,也很难达到学以致用。

2.如何解决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组织与调控中存在的问题

2.1制定明确的小组学习目标

教师在安排设计合作学习时,应该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即通过小组合作,要实现让学生弄清什么知识?发展学生的哪方面的能力?......例: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掌声》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比较两次掌声,他们分别代表什么?设计时,我将小组学习目标定为:1、品读课文,体会“掌声”的含义;2、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生与生之间的.合作。我为学生准备了学习卡,要求学生找出两次掌声时“英子”的神态、动作,并写下自己的体会,帮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想法;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将小组意见汇总;最后,由教师将小组意见在全班进行分享,师及时地给予评价,并总结。

2.2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中,语文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指导者,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不应该对学生的小组活动进行过多地干涉,甚至包办,教师要做的应该是巡视指导。即当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与提示启发;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及时地进行纠正;当学生之间出现分歧时,给与公正客观的评价。总而言之,教师的作用就是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进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2.3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的对象不再是单一的学生个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其调控作用,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合理分工。例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先给小组布置任务,再由组长安排每位组员分别找出文章中关于一个地球的的描写,最后再将大家的结果放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体会,整理得出小组的学习结果。由此可以看出,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小组分工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让每个学生都真切感受到自己在小组当中的价值,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发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3.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想要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的组织与调控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分组,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合作学习中,要善于巡视指导,及时地发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问题,给与指导帮助;活动过后,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汇报展示,还应当反思,总结积累经验。让小组合作学习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帮助,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篇10:小学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论文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需要科学的分组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尽管很多教师也应新的教育理念要求,逐渐在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但是,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很不科学。首先体现在分组上,日常的科学课上,教师习惯于采用就近分组原则,最常见的就是将紧邻的前后排座的四个学生分为一组,以此类推。殊不知,这种分组很不科学,因为学生的座次一般是按身高和男女生搭配编排的,这种就近分组原则,虽然看起来分配方便,但是会使得小组内的人员搭配缺乏合理性,不利于不同特质、不同层次学生间的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此外,不同的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对于新知识的学习会因自身差异而产生侧重点的不同,而小组合作学习是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来实现优势互补的,所以,科学的分组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是很重要的。小学科学课上的合作学习的分组应

该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体现出合理性、优势互补性和自由性。首先,小组内的人数要合理,每组由4-6人组成。其次,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已有知识、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具体差异进行分组,尽可能实现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再次,小组成员可以按照每次的.活动需要进行自由组合,以便给小组注入新鲜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需要有规范的规则

要想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小学科学教师就要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规范的小组合作学习规则的制定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所以,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效利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组内人员分工要合理,人员职责要明确。要想顺利开展小学科学课的小组合作学习,在科学分组后,每个小组内都应当有自己组内的一名组长、一名记录员和一名汇报员。组长主要负责对组内成员进行分工,并组织好组内成员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一般由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较强的学生来担当。记录员主要负责记录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汇报员主要负责归纳和总结组内合作学习情况,并在全班交流活动中进行汇报,一般由小组成员推荐。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合作交流需要有序而自然的合作规则。教师要对各小组人员进行合理调配并且对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各项任务进行及时指导和培训,力求各小组成员既能够立足本职,又能够积极与他人进行良好的合作,使每个组员都能够发挥出其自身价值,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地开展。而要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突出优势,就要使得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能够有序地开展和进行,所以,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对合作规则进行讨论和制定,力求合作规则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理,使得学生能够乐于参与并且遵守。通过多次小学科学课的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会将经由自己参与制定的学习规则当成一种束缚和负担,而是更加乐于执行和遵守,也不需要别人时常提醒,相反,学生会把这些贴近自己心理的规则当成一种乐趣,执行起来很自然,即使规则遭到破坏,他们也有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处理办法。

再次,小组合作学习要有良好的交流规则。在开展小学科学课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会发现有些学生不善言谈,更羞于表达,对此,教师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交流习惯,使学生学会表达,使学生在小学科学学习中有个人想法却不知如何表达的情况得以改善。教师要了解学生不善言谈的原因,并且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方法打消学生关于主动表达的种种顾虑,并且鼓励学生多表达,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在学生有了良好的表达习惯以后,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合作学习的交流规则,在更好提升学生良好表达习惯的同时,促进科学课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需要有科学的评价机制

小学科学课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首先,评价更多地关注于学生个体,而忽视小组与集体,也不注重学习过程和方式方法的评价;其次,评价更多地关注科学知识,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这种不全面的评价极其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评价要涵盖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内容,即不再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为主,而是要全面评价学生在科学知识、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全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还包括情感体验、价值观培养等,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制定不同的评价侧重点,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篇11:德国职业教育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与特点论文

新课程实施后,小组合作学习渐渐成为普通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普遍认同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目前的小组合作大都是外在形式的合作,有效性低。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成为问题的关键。

在这一点上,德国的职业教育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

一、德国职业教育中小组合作学习运用的现状

(一)课堂上运用广泛

一种学习方式是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方式,首先看它运用的普遍程度。小组合作学习诞生于美国,后来普遍运用于美国的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德国不仅在普通中小学教育中成功引进了小组合作学习,而且也应用于职业教育。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不论双元制学校还是非双元制学校,小组合作学习形式都是一种被广泛运用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学习方式也被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的成人培训。至今,我国派出的各期、各专业在德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小组合作学习都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无处不在的。

(二)教师应用自如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实施者,教师对某种学习方式运用的熟练程度是判断其是否成熟、普遍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教师大都能自然熟练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对合作学习课堂具有很强的调控能力,而且将这种学习方式与各种行动导向型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相结合,如案例教学法、四步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等。这种结合,使得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实用、有效,教学任务更加明确,学习任务分配与教学媒体的结合更合理,教学流程更加清晰。尤其是对于专业课教学,这种结合不仅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也避免了小组合作学习耗时多、效率低的弊端。

(三)有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

德国的职业教育全球享有盛誉,不仅实践效果好,而且有自己的理论研究体系。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和理论阐述,就可以体会到这一点。Buder是lnWEnt的一名老师,上课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而且总能结合我们“职业方法论”培训方向,在学习进程中有机地穿插、点拨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

二、德国职业教育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

(一)所需的教学媒体

准备充分与小组合作学习密切相关的教学媒体准备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小组合作学习用的文本材料,包括图片、文字、卡片、工作页、表格、客户要求或订单等;

二是电教媒体,如投影、电脑、打印机、网络、图书馆等,这些在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小组的成果汇报展示是必需的。电脑按学习需要配备,或人手一台,或小组一台,可以上网;三是专业课专用的教学媒体,包括设施设备、工具、材料等。所有这些,教师都有精心的设计和充分的准备。例如,全日制学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信息技术处理课程,各种所需的媒体如电脑、客户的订单、账单、资料柜、打印机、印章、打孔机等,一应俱全。

充分的媒体,是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的必要条件和保障。有些材料是根据学习需要课前就发给学生的,如顾客的申请。对于小组完成任务后展示用的材料、媒体,德国的教师从不吝啬。

(二)任务要求明确、具体、真实

德国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与要求都很明确,这从他们对教学目标的重视程度与表述要求、学习任务的布置等教学环节上就可以见出。

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教学目标,从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的编写、教学目标的表述都清晰地体现出这一点。例如,我们把一个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泰式十二式按摩的知识”,对我们久已习惯且自认为非常明确的“掌握“这一要求,老师却反复追问,一定要弄清楚“掌握”的具体涵义,是“了解”一些就行还是“会做”。德国教师要求教学目标一定是明确的、具体的,例如“画出……的图表、列出……的构成部件、说出……的步骤”等,让学生知道具体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标准,不能笼统含混。这一教学特质也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学习的任务、分工、完成时间、成果的汇报展示方式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

德国的职业教育还强调学习场景的真实性,即便是全日制学校的文科类专业,也总是力求做到模拟场景的真实性。在合作学习中,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承担真实的责任。例如,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检测线路这一学习场景,教师将22名学生分组,每个学生面前都有一份顾客递过来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是跟着顾客的申请一步步往下走的,发给学生的学习材料上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再如,经济管理专业的信息技术处理课程,教师将学生分为两个组,一个组模拟企业,一个组模拟与这个企业相关的外界,当给定的任务完成后两组互换,目的是使每个学生对企业的情况都能全面了解。模拟企业内的一组,全部使用计算机操作,订单是教师准备的,其中人事部门2人,财务部门2人,仓库管理3人,销售部门2人,小组内的每个人再细分,承当不同的任务。正是这种明确、具体、真实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保证了小组合作学习高质量的目标达成。

(三)注重交流汇报环节

凡是小组合作学习,必有任务结束后小组成果的交流与展示。德国一般都是小班授课,班级人数在20人左右。分组时,小组的人数一般在2-5人左右。不论分组数量是多是少,教师总是让每个小组把自己的学习成果逐一汇报展示。而且,一般采用学生边展示、边讲解的方式进行全班范围内的交流,然后有教师的点评。卡片、展示板、幻灯片是最常用的辅助媒体,有时,也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师总是把这些媒体准备得很充分。为了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锻炼机会,教师有时特意安排平时活动中参与较少的学生来做。如果本小组的结果前面的小组已经陈述过,教师就会提示只补充自己与其他小组见解不一致的地方,学生也很快就能学会如何节省时间来陈述自己的结论。这样,每个小组的学习结果,就通过交流、展示得以丰富、拓展、深化。

(四)评价着重于学习内容本身

德国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是教师对各小组的结论加以归类,这种评价方式更适合多因素的问题探讨;有时,是各小组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教师给出自己的答案,或者给出其他学员的答案,让学生自己加以对照。更多的时候,是教师在每个小组结束汇报之后,实时进行逐一点评,这种方式是最常用的。德国的老师一般先肯定每个小组做得出色的地方,然后提出从中发现的问题,与学生讨论,而这些地方往往就是学生没有考虑到或者做得欠缺的地方,而且一般都是非常细节的问题。对学生仍然不能给出正确答案的问题,教师会很中肯地给出建议。这也是鼓励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的体现。教师很少对比评价各小组的结论,不在各个小组间分出高下优劣,而是注重每个小组自身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因此评价就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更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不是只注重结果。

(五)合作是分组的重要目的之一

在德国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合作既是形式和手段,又是教学目标之一,学会合作本身就是分组学习的重要目的。教师会通过不同形式的分组训练,让学生在分工中学习合作。有时,教师会对同一问题提供出不同答案,但是要求每个小组只能选择一个结论、一个答案,其目的是为了让小组内的学习者学会妥协、学会合作、达成共识。由于结论由全体小组成员讨论后得出,因此,小组内的成员既要学会说服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又要学会妥协,只有这样,小组才能在合作中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这种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非常明晰,即培养学生的社会合作能力,尤其是妥协的能力。有时,教师会要求所有的小组最后形成一个结论,这是为了让学习者学会小组间、团体间的合作。

篇12:初中数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与注意问题论文

初中数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与注意问题论文

新课程改革时代,学生学习的方式更加独立和自主,小组合作学习提倡学生的单一思维和团队意识,在合作的状态中加强沟通。初中数学课程提倡这种以学生自主意识为主导的学习状态,而不是单单依靠教师的讲授,限制学生的想象和创造。现今合作学习中,我们会发现有许多是可取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深思和研究。

一、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分组合理,搭配科学。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自主性为前提,依靠团队协调,以优带差,通过让学困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并在优等生的引导下得以提升和突破,并使优等生在讲解的过程中对知识巩步和理解,充分发挥每个人在组内的作用。通过对比他人,从自身劣势出发,学习别人优点,从而锻炼自己的思维敏捷性。因此,合理的分组应该是 4~6 个人最为适宜,学习以好中差互相搭配,同时对比小组成员的脾气、性格等差异,科学安排,让每一个人在小组中都有所体验。

(二)设计问题具有针对性。

一个小组能够有效讨论,不光是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上,还要有一个适宜学生讨论和研究的话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状态,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过于简单,太简单就难以让学生在合作中有明显的提升,也不能太难,否则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和个体差异进行,旨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操作过程中的规范性。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两种学生角色,一种是学习的操作者,另外一种则是学习的检查者。这两种角色应由学生交换,在学生一方说明自己在问题中的推断和演绎时,另一方应给予评价以供组内讨论 ;作为小组合作的中心发言人,其代表的是小组全体成员,而不是个人,应站在小组的角度回答问题,小组发言人应轮流担任,体现机会均等意识。

(四)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一,学生要学会自主探索。要使合作学习更好地开展,学生需要具备自主探索能力。只有学生具备这个能力,才能对教师给予的问题进行深刻的认识,有足够的能力剖析问题,在小组讨论中,才能将自己的方法完美呈现给小组成员,进行交流。第二,学生要学会在相互讨论的时候,认真倾听与思考。

在小组活动中,成员的最大问题就是不能很好地倾听别人的意见,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和想法,从中获得别人所说的重点内容,培养他们收集重要信息的能力。同时倾听后要及时思考,结合自己的见解,将想法与组内成员进行分享和交流。

(五)教师的角色转换。

原先设定的教师角色更多的是传道、授业和解惑,现在教师则被赋予引导者、指挥者,组织者角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氛围,也要根据教学情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对组内的学习情况进行详细地了解和把握,适时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为小组成员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在小组讨论中获得更大的学习收获。

二、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应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不止存在一种教学方式,当然也不是只有一种适合所有情况的教学情境。教学的过程是充满变数的,复杂的环境,复杂的学生以及会突然出现的各种教学问题,都要求教师在应对过程中及时调整,同时结合各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二)避免形式化。

合作学习是为了提升学习效率,实现个体学习自主性而进行的活动过程,并不是为了追求合作而合作。因此,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应避免学习流于形式化,从而忽视学生内在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计划,通过教师组织和指导,发挥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三)正确处理组内优差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最根本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在活动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在组内讨论的过程中学习。如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无法正确处理并引导优差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让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无法显现出让学生互助学习的理念。为此,教师在组织过程中,应该提前做好学困生的功课,鼓励学困生积极发言,不要怕出错,勇敢回答问题,同时也不能忽视优生在小组讨论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他们自主探索,主动发现,从而让优生和学困生都能在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得到有价值的发展。

三、结束语。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教育改革下的新型方式,还会存在一些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以期教学方法不断适应学生现在和以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 黄文雅 .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D]. 四川师范大学,2011.

[2] 谢玉兰 .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究[D]. 赣南师范学院,2013.

相关专题 共同体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