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新加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论文

芝士榴莲千层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芝士榴莲千层”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与新加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论文(共1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中国与新加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论文

中国与新加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论文

摘要:针对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武汉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为例,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方向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等6个方面作全面深入的比较。结果表明,武汉大学侧重某一方向的工程技能培养,南洋理工大学更强调科研、工程技能、职业能力、团队合作、职业伦理等综合素质培养。

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数量多于武汉大学,涉及范围也大于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大部分课程的学时数量多于南洋理工大学,课程学习主要为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南洋理工大学主要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且南洋理工大学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思辨能力和工程交流能力。对于土木工程的实践实习,南洋理工大学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阶段,尚缺乏对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对于毕业设计,南洋理工大学在内容的广度和工作量上,均大于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的要求。根据6个方面的比较,给出武汉大学或国内其他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建议,供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04-0048-08

土木工程师的能力和素质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密切相关。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和密集商业圈的形成,中国土木工程建设日益与环境、市政、商业、社会、人文等相结合,

在城市管理、人文素养、经济发展等跨学科知识体系方面对土木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和国内去产能的需要,中国水电建设集团、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等大量企业投资海外,土木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涉及国际贸易和海外法律法规,亟需熟谙国际贸易规则的土木工程师[1-2]。现有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挑战,有必要借鉴国外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

式的先进经验,改进中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法,以适应国内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现代土木工程师[3-4]。由于新加坡教育体系具有明显的英美特色,已有诸多学者对新加坡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5-8],但尚未全面深入,因此,有必要对英美教育体系和中国教育体系下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剖析和比较,供中国高校土木工程培养方案修改时参考。

针对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武汉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为例,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方向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等6个方面进行全面比较,借鉴新加坡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法,提出相应改进建议,为中国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修改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培养目标的比较

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9]: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以及运用外语交流的综合能力。

(2)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土木工程结构与选型、土木工程材料、结构构件设计、基础工程设计与地基处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具有从事土木工程设计和研究的能力。

(3)掌握工程测量、施工技术与管理、工程概预算与招投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建设法规、工程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基本内容,具备从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以及国际工程管理的能力。

(4)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具有应用语言、文字、图形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

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应掌握土木工程及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中解决问题需要的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10]。

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应掌握技能为:

(1)针对土木工程及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的相关问题,设计并操作试验、分析数据、解释数据,推演得到合理的结论。

(2)针对土木工程及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的复杂问题,提出结构形式、设计构件及施工过程,并理解上述方式的局限性。

(3)针对土木工程及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的问题,通过相关的文献阅读、公式推导及科学研究,解决相应的问题。(4)考虑公共健康与安全、文化、社会和环境,解决土木工程及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中的问题。

(5)有效进行交流。

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专业意识和视野:

(1)具备自学方法和职业提升意识,从而在土木工程领域进行终身学习或研究生学习,并能认识到其重要性。(2)理解土木工程对特定社会的影响并符合可持续建设发展要求。

(3)多学科团队合作,理解土木工程及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中施工和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

(4)理解职业伦理的重要性,并在工程实践中坚持高标准的职业道德。

由武汉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可见,武汉大学主要培养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偏重于工程上的技能,同时略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南洋理工大学培养学生在人文层面上土木工程的试验、设计、施工等多方面技能,及团队合作、职业伦理等专业意识。建议武汉大学或其他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上,除工程技能和管理能力外,还应考虑学生的工程社会观和工程伦理观培养,以适应城市化和国际化进程中土木工程建设与人文、社会、环境等日益融合的现状。

二、方向设置的比较

武汉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方向设置情况、总体要求、学分要求及授予学位情况,见表1。

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设置了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地下建筑和国际工程管理4个方向,但通常情况下,每个学生仅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设置了大土木工程、商学、社会与城市系统、国际贸易和经济学5个方向,在方向设置的广度上大于武汉大学。另一方面,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不管选择哪一个方向,均在涵盖桥梁工程、交通工程、近海工程、海岸工程、环境工程等课程的情况下,增加相应方向的课程学习。因此,对于知识體系而言,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为真正的大土木、宽口径,而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仍为某一狭窄的方向领域。

借鉴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方向设置情况,武汉大学或国内其他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的设置方面,可实行多学院多专业共同办学的培养方式,授予多专业的学位,以适应土木工程专业发展。采用课群组的培养模式时,学生除选择特定课群组外,在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方面,真正实现大土木、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三、课程设置的比较

武汉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课程设置的比较,见表2—表5。

由表2可见,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数学类课程比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多1门计算方法,力学类课程比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多理论力学、弹性力学及有限元计算方法,计算机类课程,比南洋理工大学多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土木工程软件应用3门。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力学类课程,比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多水力学、结构分析III(相当于高等结构力学)。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的数学类、力学类、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课程数量多于南洋理工大学,但对个别力学课程的要求,南洋理工大学高于武汉大学。建议武汉大学或国内其他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开设高等结构力学、高等土力学等课程,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高力学基础。另外,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使用者的低龄化,本科阶段可取消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

由表3可见,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涵盖桥梁工程、交通工程、近海工程、海岸工程、环境工程等,其数量多于武汉大学,涉及范围也大于武汉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名副其实的大土木、宽口径。从课程设置上来看,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对土木工程整体宏观认识培养优于武汉大学。建议武汉大学或国内其他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多开设土木工程不同课群组或不同方向的选修课,规定学生选修一定学分的专业选修课,且应涵盖若干课群组或方向。

由表4可见,对于特定方向,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更细致,针对性更强,在某一特定类别的结构设计(或施工、管理)技能上,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工程设计(或者施工、管理)能力优于南洋理工大学毕业生。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具有更广阔、更深刻的商业意识、管理理念和国际化视野,在商学方向、国际贸易方向上优于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武汉大学或国内其他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可通过多学院联合开设城市、贸易、经济学等方面课程,使学生掌握城市化和国际化中需要的商业和管理学等知识。

由表5可见,武汉大学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仅仅让学生有一定的人文社科基础,有待进一步增设人文课程并将人文素养融合到本专业。南洋理工大学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更偏重于学生毕业以后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发展,将人文社科类课程与本专业紧密结合,学生毕业后可以在人文、社会等思维层面上从事工程实践工作。建议武汉大学或国内其他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增设多学科合作、职业道德、职业发展等方面的人文课程,培养学生的工程社会观和工程伦理观,以适应土木工程建设与环境、市政、商业、社会、人文等日益结合的现状。

四、教学模式的比较

由于混凝土和钢结构课程为武汉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所有方向的必修课程,文章以混凝土和钢结构课程为例,比较其教学模式,见表6—表7。

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混凝土课程内容包括极限状态设计、框架结构简化、弯矩重分配、受弯构件分析与设计、抗剪、粘结与锚固、正常使用状态、单向与双向板、受压构件、基础、现行建筑规范和标准。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设计梁、板、柱和基础,并熟练运用现行的规范,同时理解上述方法的局限性。武汉大学的混凝土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与南洋理工大学对混凝土的课程要求基本相当,但没有要求“理解上述方法的局限性”,可見,思辨能力是南洋理工大学混凝土课程的要求之一。

由表6可见,武汉大学的混凝土课程包括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混凝土及砌体结构设计、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一)、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二)等4门课,总计7学分/148学时,远多于南洋理工大学的7学分/78学时。在混凝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武汉大学包括教师讲授的106学时和学生实践的42学时,学时比为2.5∶1,但学生课程设计为自行设计,缺乏教师直接引导下的讨论,课程设计的过程难以跟踪。南洋理工大学包括教师讲授的52学时和学生分组讨论26学时,学时比为2∶1。

武汉大学的混凝土课程讲授大部分在课堂上,学时数量几乎为南洋理工大学的2倍,仍然为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方式。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混凝土课程的课时数量较少,但学生在课外为准备分组讨论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分组讨论占据近1/3的学时。另一方面,武汉大学的混凝土课程,包括42学时的实践内容(40学时上机、2学时实验)。虽然南洋理工大学在课堂上没有专门的实践学时,但是南洋理工大学的学生必须在课堂之外收集资料,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进行分组讨论。可见,南洋理工大学混凝土课程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思辨能力和工程交流能力。

通过比较武汉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钢结构课程要求(表7)同样可以得到上述的结论。在南洋理工大学的大部分课程中,教师讲授的学时数和学生分组讨论学时数之比均为2∶1。总体而言,武汉大学大部分课程的学时数量远多于南洋理工大学,课程学习主要为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南洋理工大学主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且南洋理工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思辨能力和工程交流能力。

通过武汉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混凝土和钢结构课程比较,建议武汉大学或国内其他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具体课程教学模式上,适当减少教师的授课学时,增设讨论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体合作和工程交流能力。

五、实践实习的比较

由于专业认识实习和大四实践实习更体现土木工程的实践特征,文章以专业认识实习和大四实践实习为对象比较武汉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实习,见表8。endprint

由表8可见,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与南洋理工大学的工地参观类似,主要让学生结合已学课程,在直观认识的层面上,理论联系工程实际加深理解。南洋理工大学的大四年度项目为研究类项目,主要涉及土木工程中的多学科问题,通常为计算分析、设计、试验、现场测试等,通过大四年度项目,学生基于已学习的知识,具备使用现代设备、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查阅文献、撰写研究报告并做口头报告的能力,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阶段,尚缺乏对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在南洋理工大学,由于本科阶段具备了基本科学研究能力,本科生毕业以后,可以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学制4年)。借鉴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实习情况,建议武汉大学或国内其他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实习方面,在大三下或大四上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同时也为遴选、推荐免试研究生提供考核依据。

六、毕业设计的比较

毕业设计是对大学4年学习的一个检验,涉及诸多的课程,因此,毕业设计在本科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武汉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比较见表9。

由表9可知,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由学院(系)或毕业论文课程组确定选题,工作量的要求与指导教师和学生密切相关。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5个方向中,每一个学生均应完成一个完整的毕业设计,包括工程简介、环境影响评估、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基础设计、施工管理等6部分,总体上,其内容的广度和工作量均大于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的要求。借鑒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情况,建议武汉大学或国内其他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方面,尽可能包含评估、设计、施工等全过程的内容,使学生拥有系统的工程观,为日后从事工程管理等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七、结语

针对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以武汉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为例,在培养目标、方向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等6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比较,为改进中国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提供参考和建议。

(1) 在培养目标上,武汉大学侧重于某一个方向的工程技能,同时略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南洋理工大学更强调科研、工程技能、职业提升、团队合作、职业伦理等综合素质。

(2)在方向设置上,虽然武汉大学土木工程本科设置了4个方向,南洋理工大学设置了5个方向,但对于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而言,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为真正的大土木、宽口径,而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仍为某一狭窄的方向领域。

(3) 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数量多于南洋理工大学,但在个别力学课程的深度上,南洋理工大学要优于武汉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的专业核心课程数量多于武汉大学,涉及范围也大于武汉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对土木工程整体宏观的认识上,要优于武汉大学。

(4) 在某一特定类别的结构设计(或施工、管理)技能上,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的工程能力优于南洋理工大学,但是,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的毕业生在商业意识、管理理念、国际化视野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均优于武汉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将人文素养融合到本专业,更偏重于学生毕业以后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

(5) 武汉大学大部分课程学时数多于南洋理工大学,课程学习主要为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南洋理工大学主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团体合作、思辨能力和工程交流能力。

(6) 对于土木工程的实践实习,南洋理工大学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阶段,尚缺乏对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对于毕业设计的要求,南洋理工大学在内容的广度和工作量上,均高于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

根据武汉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在以上6个方面的比较,提出武汉大学或国内其他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进的建议,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俊平,禹奇才,童华炜. 教师素质提升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 中国大学教学,(12):21-23.

[2] 张俊平,禹奇才,童华炜. 突出大工程观彰显应用特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5):31-33.

[3] 吴国雄, 梅迎军,唐伯明. 土木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2):114-116.

[4] 王勃,杨艳敏,郭靳时. 国外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4(S):65-66.

[5] 宋宏伟.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本科培养的特色分析与思考[J]. 理工高教研究,,24(4):43-45.

[6] 孔文. 新加坡高等工程教育的特点及启迪[D].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7] 陈曦. 新加坡土木工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做法及启示[J]. 高等建筑教育,2011,20(4):11-15.

[8] 吴瑾,程吉昕. 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及其特点[J]. 高等建筑教育,,13(4):87-89.

[9]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培养方案[Z]. 武汉:武汉大学,2012.

篇2: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开展,土木工程专业成为高校重点发展对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研究重点。本文参阅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文献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综述,介绍了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与对策,以期为土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土木工程;CDIO模式;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

一、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一)CDIO模式。CDIO(Conceiving,Design,Implementing,Operation)是一种创新模式,即国际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是一种创新工程教育理念,其目标是加强能力培养,尤其重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主要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原则必须是大工程观;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即建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是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即“强创新、重实践”;除此之外,设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2]。

(二)“3十1”人才培养模式。“3十1”人才培养模式;此种模式要求学生前三年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为之后的实践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一年的社会实践要求学生要把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在社会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有利于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有实践能力的土木工程人才。“3十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以及团队精神为目标,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教育模式。其采用的途径是将高校知识理论学习运用到企业的实践过程中,从而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的人才。“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是将学校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解决就业问题;教学过程中加入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

(四)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改变传统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培养具有多种学科知识背景的土木工程人才,从而适应当今土木工程的发展,满足社会对土木工程人才的要求。可采取的方法是将多学科融合,如土木工程与信息技术,互联网,地质等,从而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知识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

二、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主,大部分都是理论课,重点是概念和基础知识,很少安排实践课。从而导致“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即学生被动地吸收大量的专业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单一。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现在老师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老师课堂的讲授为主,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板书或多媒体仅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此种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评价方法单一,科研意识淡薄。通过学生的成绩来评价老师的教学质量水平,从而导致老师只专注于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适应力的培养。对于应用型工科学生而言,科技创新活动是其课堂学习的.延伸,但是大部分学生因缺乏老师的指导,技术的支持缺乏科研创新意识。

(四)专业性师资力量缺乏。专业教师质量和数量决定着教学质量,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缺乏专业性土木工程教师。随着高校扩招,对教师的需求量较大,目前的教师数量难以满足高校的需求,导致专业教师缺乏。很多高校为扩充师资力量,引进大量刚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这些老师偏重于研究性课题,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缺乏实践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师资力量有待改善。

三、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建议

针对我国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以下的建议来改善,具体如下:第一,理论与实践并重。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培养能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第二,改进教学方法,扩充教学内容,培养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第三,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第四,建设优质师资队伍,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刘荣桂,蔡东升.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2):21-24.

篇3:人才培养与土木工程论文

人才培养与土木工程论文

1厚力学基础,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促有效教学

回答第一个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为何进行几何构造分析。因为在前续的学习中,知道体系可以分为几何可变体系和几何不变体系。其中几何可变体系一般称为机构,不作为土木工程结构物承载,而只有几何不变体系才是土木工程领域可以进行承载的结构。其中,几何不变体系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即通常所说的静定结构)和存在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通常所说的超静定结构)。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的受力特点和性能不同。基于此,为了确保框架的使用安全并了解其受力特点,必须对其进行几何组成分析,从而确定该体系是结构还是机构。如果是结构,是无多余约束的静定结构,还是存在多余约束的超静定结构。回答第二个问题,联系实际。例题是怎么来的?目前,框架结构在房屋建筑结构中应用非常普遍。实际复杂的空间框架结构是如何简化到如例题所示的简单结构的?体型上,将原本复杂的空间框架去掉一些次要约束,最后简化为一榀平面框架进行分析;杆件上,原本杆件是有一定的形状和尺寸的,为了简化分析,将各根杆件均采用中轴线替代;材料上,现场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材料,该材料实际有一定的离散性、各向异性,且施工过程很难完全均质,为了简化分析,将其简化为各向同性、均质、线弹性;连接方式上,由于横梁和竖柱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连接很可靠,将其视为刚结点,而框架结构为了尽量减少不均匀沉降,其基础与地基的联系很可靠,连接刚度大,故将其视为固定支座。回答第三个问题,回到理论基础。该例题的要点是要进行几何构造分析。关于几何构造分析的解决方法,就是利用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则,即二元体规则、二刚片规则和三刚片规则(或者称为静定结构的三个判据)。根据二刚片规则便可以判定该体系是有三个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相信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经常采用启发式教学,正确引导学生思考,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进行长期的训练,学生的力学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力学的有效教学即可实现。

2宽口径,提升学生综合性专业素养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土木工程专业自起,已经进行了重新划分(包括房屋建筑、道路桥梁、岩土与地下、铁路、港口码头等八个分科)。可见,土木工程专业内容多,范围广。当初这样划分显然是出于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需求。可事实上,很多学校的土木工程专业还仅仅局限于最基础的房屋建筑方向或原本建立土木工程专业时该校的优势专业方向,这显然和综合性人才培养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土木工程课程体系设置中,根据课程性质不同,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专业必修课为该专业必须学习的课程,比如,刚才提到的“三大力学”,而选修课则为在专业基础课程上进行拓展的课程。成功的专业选修课能深化专业理论知识,扩展专业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同时是避免专业同质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总学分一定的前提下,为了使人才培养方案更为合理,这两者之间有一定的比例要求。总学分一定,若必修课学分过多,则学生的可选择空间太小,限制其自我选择合适的方向发展,也不符合“宽口径”的发展要求。总学分一定,若必修课学分过小,则不满足“厚基础”的要求,导致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困难重重。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专业素养,在“厚基础”,学好土木工程专业依托的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建议优化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比例,进一步增加学生专业选修课的容量和质量以实现“宽口径”。在选修课程设置中,可以囊括道路、桥梁、铁路、港口、市政、给排水等大土木领域的课程,在提高学生对所在学校优势专业方向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宽口径,提高学生综合性专业素养,进而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3启发式教学,增强学习能力培养,促进综合分析能力提升

在进行扎实的力学学习和广泛、深入的专业课程学习后,原则上学生应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得他们的学习能力并未达到理想状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产生知识量太多,知识面太广的感受。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学科内部各课程的关联能力不强导致学习困难造成的。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适当引导,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使其融会贯通,建立学科内部各课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对于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的教师而言。这个启发式教学和适当引导主要表现在,在不同学科交叉点上,进行一定的提问、示范,帮助找到课程之间的联系点,从而建立学科知识点的关系图。比如,在进行《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有一关于桁架位移计算的算例。相关课程包括《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材料》、《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等。从《房屋建筑学》课程角度出发,可以得出这是一个三角桁架屋顶,可将杆件之间的联系作为铰结点。这是一个联合桁架,从几何构造角度分析,这是一定静定桁架。从《土木工程建筑材料》角度出发,可以得出,粗线部分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而细线部分应采用钢材。原因是粗线是压杆,可采用抗压强度大而价格较优惠的钢筋混凝土材料,而底部细线部分是拉杆,故只能采用抗拉能力强的钢材。从《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角度出发,可以得出,原均布荷载为屋面均布荷载。但桁架结构要求所有荷载只能作用在结点处。因此需要依据等效原则通过《荷载》课程进行简化处理。若授课时教师在分析例题时对这些问题采用启发式教学,进行适当引导,则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并提高其融会贯通的能力。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积极引导,慢慢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总而使其具备更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4重德育,加强责任意识培养

由于最终输出产品为土木工程结构物,所以土木工程专业是关系社会民生的重要学科。结构缺陷或破坏轻则使社会财产蒙受损失,重则引起大量人员伤亡,所以必须加强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很多教育学者呼吁由于目前教育体制、社会、家庭存在的教育问题导致教育倒置化,即在高等教育阶段,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德育。这是我们必须承受的后果。德育到底应该放在哪个阶段?需要如何落实效果这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在进行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时,德育需要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首先,在学生学科入门指导时,就应该向学生灌输土木工程专业所肩负的使命,土木工程师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需要注意的是,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必枯燥地重复,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惨痛的失败案例来进行。相信实际工程案例不管是视觉冲击还是心灵触动,效果更佳。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所表现出来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敬畏之心,对教师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这些言传身教才是最有效的德育。

5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任重道远,关于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提出以下几点做法:

(1)为更好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抓住力学基础这个重点不动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实现力学的有效教学;

(2)突破人才培养单一瓶颈,提升专业选修课的容量及质量,拓宽专业培养口径,培养综合性人才,促进就业竞争力提升;

(3)启发式教学,适当引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融会贯通,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4)重视责任意识培养,培养认真、严谨的治学及工作态度。

作者:叶元芬 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土木工程系

篇4: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论文

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论文

摘要:

对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以期探索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土木工程;应用型;培养模式

本文拟对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探索积极有益的方法。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生产实践更加紧密地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这样就引发了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专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虽然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求,但很多高新技术行业尚需大量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我国的本科教育,在思想观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欠缺,培养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方面和岗位要求有一定差距。因此,一些普通本科院校把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努力的方向,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业也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的现实可行的、科学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

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区别于专科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上,应该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技术使用、推广和转换能力,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应用者、实践者和实现者。

二、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土建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土建专业人才的要求已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产业的人才模式,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毕业生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及适应能力、协作组织能力、管理经营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对普通本科院校的土木类毕业生,最重要的就是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技术知识的应用能力。

为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从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等各个环节进行改革与建设。

1、工程专家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想培养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是关键因素。没有工程经验、工程素质的教师队伍,讲授工程技术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素质结构的调整,构建具有工程特色的教师队伍,即工程专家型(或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以满足培养工程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在我国很多高等学校,绝大部分教师没有工程实际经验,这样就造成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的脱节,影响了教学效果。要建设一支工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可采取以下途径:(1)教师通过考取注册资格证书,如注册结构工程师、造价师、监理师、建造师等,考取注册资格证书的教师利用兼职的形式亲自参与工程实际,取得工程实际经验,再将其结合理论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2)从工程单位引进或聘请具有工程实际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教学工作。我院土木工程系共有23人其中12人分别具有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工程师、监理师、评估师、造价师、建造师等资格。近几年我院土木系引进有工程实际经验的教师3人。另外,我院所属的建筑设计研究院、质检站、监理公司、造价公司等为我院教师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通过轮流兼职的办法使绝大多数教师具有锻炼的机会,这样,教师不仅提高了自己,也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

2、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和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普通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具备以下特点:

(1)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工程一线或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环节上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观念,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2)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应以工程一线和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为目标,在能力的培养中要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比较而言,对科研开发能力不作太高的要求;(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强调与工程一线和生产一线的实际相结合,应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的培养,即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同时还要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愿望、提高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3、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要想培养土木工程及相关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方面,应该以工程实际为背景,并紧密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教学。现在的课程体系为“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为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须从课程体系的专业课程模块下手,在教学内容上,强调需要、够用、先进的理念;精简不必要的理论、公式推导,及时删除陈旧的内容,融入新的技术、规范、管理等知识。专业课程模块应结合行业用人需求状况进行动态调整,这种调整要结合院系师资状况进行,做到具有可操作性。比如,专业方向设置为建筑施工及管理、建筑结构设计、工程造价、房地产咨询与评估等,每一个方向必须有相应的软、硬件条件做保证,否则无法实施。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使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必须突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及实践教学自身规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具有验证、综合、创新三大功能。

在实践教学中,理论和专业课程的实验要精心设计,使其满足验证、综合、创新的功能。对各实习环节要精心安排,达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如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学生五人一组,各组学生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工地,每组有一个带队师傅,由带队师傅负责安排、调度学生和讲解施工过程的各种问题,带队师傅为建筑工地技术人员。实习结束后,每位学生需写出书面实习报告。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建筑过程的各个环节,而且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结合考虑问题,效果较好。

我院还根据社会和行业需求,对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对调研结果分析,做出了人才需求状况的总结和预测,结合学院师资状况,开设了技能训练课程,如建筑CAD、PKPM设计软件、监理通、广联达工程造价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类的P3,PROJECT软件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三、结语

探索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在很多方面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本文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只要坚持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改革完善紧密结合工程实际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内容等,培养出的人才就一定能够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应用者、实践者和实现者,即应用型人才。

篇5: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一、我国当前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随着近年来各大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设计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得到全面的开设,也反映出现代社会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作为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工业设计在我国众多企业中得到极大的关注。但相关调查报道指出,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真正从事产品设计的人员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主要是由于毕业生难以在企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导致学生选择转行,虽然其中包含大部分的个人主观因素,但也反映出高等院校在工业设计专业中的传统教育已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我国工业设计教育基本上都是基于工艺美术上发展的,无论是师资队伍,还是教学观念,都具有明显的艺术化。虽然近年来各院校已加强和国外设计院校的交流与学习,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许多问题对工业设计教育水平造成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工艺设计教学内容上,未能实现学科的真正交叉,导致学生形成不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发展造成影响;

(2)在工艺设计教学中,过分强调技能的训练,往往只重视训练结果而忽视训练过程,无法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

(3)人才培养模式未能和市场需求工业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苏琦潍坊科技学院262700接轨,导致教学和社会需求出现严重的脱节,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

二、工业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加强校企直接的合理与交流

鉴于当前我国工艺设计人才和企业需求对接性不强的特点,企业往往更加倾向于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但高职工艺设计毕业生的动手、思维及表达能力和企业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毕业生也不了解企业的工作内容记流程,对职业缺乏合理的规划。因此,高等职业学校应该从企业邀请设计师到学校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应符合企业和学校的需求,也可以指派教师与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实习。因此,可以实现学校和企业在人才需求、专业定位、学生能力培养及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的交流与探讨,以构建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相符合的培养模式,从而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2.2实行学校与企业相互兼职的教学方法

该教学方法实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出双方的优势,通过相互参与到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工作中,推行“双师制”教学制度。如企业在生产、研发中的一些难题,可提供给学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师及学生进行探讨,以找出科研合作的切入点。而对于高职职业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实践项目,也可以邀请企业设计人员进行分析、指导及评审。这种教学方式既不会占用企业的设备资源,企业还能从中发现新的项目资源。该教学模式的实行,可以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且能有效解决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而企业还可以对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反馈,以为教师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提供信息支持,有助于建立一套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为载体的新型教学方法,从而为现代企业培养其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3基于工业设计大赛培养复合型人才在高职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时,企业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要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多参与到各项工业设计专业比赛中,然后将比赛设计作品上交到企业的技术研发部门中进行审核,然后由技术研发部门人员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通过比赛,不仅能对高职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还能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4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展开设计教学

随着现代各大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对于高职工艺设计专业毕业生而言,要想顺利进入市场,就必须接受更多的考验。第一,在工艺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时,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推荐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行,以和企业共同进行产品的开发。对于学生而言,参与到企业项目设计中,就是一个能实现自身价值的表现。因此,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提出合理、可行的产品设计方案,以符合企业对产品设计的实际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而且,在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就会更多,有助于学生对企业的运作及产品的生产流程进行了解,使学生对产品设计的理解更加深刻。第二,在高职工艺设计教学中,必须要做到教学和实际相结合,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能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随着现代制造技术信息化的不断发展,CAD/CAM技术在工业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且各种新型工艺、材料也层出不穷。因此,在现代高职设计教学中,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内容上都要和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行有效的对接,以培养学生创新设计思维及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工业设计复合型人才。

三、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企业对工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但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因此,基于我国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校企直接的合理与交流、实行学校与企业相互兼职的教学方法、基于工业设计大赛培养复合型人才及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展开设计教学等策略,以加强对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篇6: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论文

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论文

1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基地

要想实现“做中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要的前提就是有做的项目,项目从哪里来,要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项目拿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学习技能,才能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哪里有真实的项目呢?无疑,企业中有真实的项目,所以首先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形成“校内模拟项目实践”,其次再逐步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形成“企业一线项目实践”。“校内仿真项目实践”是指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开发的项目经过改编处理,形成模拟项目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来,使学生掌握公司项目开发流程和职业资格标准,进而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通过项目的开发形成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企业一线项目实践”指将具有模拟项目经验的学生带到企业进行真实项目的开发,这就需要学校老师与公司人员的共同努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公司实际项目开发中来,让学生将学到的技能应用到其中。从实践中学到技术,又将技术应用与实践。这样实践教学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掌握了工作应具备的技能,更能促进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赢。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学生在校的第四学期,将公司的人员引进到我们的学校,他们带来了模拟项无线互联科技WirelessInternetTechnology目,进我们的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在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软件开发能力之后,第五学期,把学生带到公司进行真实项目的开发,通过这两个教学实践环节,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提高。

2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建立立体化教学资源

为了实现高质量的“做中学”,不但要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到企业定岗实习,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同时也要提高专任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激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必须依托校企合作优势,走出去,到校企合作单位去挂职锻炼,学习企业最先进的技术,掌握企业发展动态,了解企业对一线技术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能力,才能制定出适合企业需要的教学内容,运用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边做边学,学的东西毕业就有用,就实用。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专门人才。在实际的过程中我们也是这样的做的,在引进公司人员对我们的学生进行校内模拟项目实践过程中,我们给外聘教师当助教,既指导了学生,又学到了技术。实现教师、学生双丰收。在假期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关系到企业进行锻炼学习。其次,要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要不断加强教师的学术水平,参与校企合作教材的编写,使教学内容更适合我们的学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使用我们的校企合作教材,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项目案例,建立立体化教学资源。

3创新考核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如何检验“做中学”的成果?通过原来老旧的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因此必须创新考核方式,逐步取消理论知识考核,完全以能力考核为主,这也是我们一直不断研究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以大作业的形式,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公司的项目开发过程,实现某一完整项目的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平时的`过程性考核,通过学生的互助、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在整个过程技能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提高他们交流的技巧。最后通过答辩的方式进行验收性考核。通过项目中的角色分配和完成情况进行不平等式打分评定,好比公司一个项目组的组长,组员拿到的工资是不同的一样。让学生提前了解公司的制度和规定。我们还尝试了独立实践考核,主要以个人为单位,将项目中的一部分拿出来,让学生实现,这样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独挡一面,做到综合发展,将来毕业之后能够适应项目组中的每一个角色。通过两种考核形式的改革,不但考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检验教学效果,并且能够促进学生的进步。经过两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在实现软件技术专业特色的道路上,已经制定了比较适合企业需要,突出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我们的学生实践能力不断增强,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的学生不断增加,同时大部分学生能在软件相关企业找到合适的工作,这是和我们不断探索“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改革密不可分。在探索与实践“做中学”教学模式的途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我们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研究,不断探索,最终实现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篇7: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业对于艺术表现形式的追求空前高涨,使得艺术设计这一行业迅猛发展,成为21世纪的热门职业之一。对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所对应人才的规格要求、能力素质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与当下经济发展相适应。

[关键词]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需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据网络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发展而兴起的艺术设计行业,在人才市场供需比例严重失调,中职校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对人才的培养模式面临考验,我们必须研究和探索出一个适用于培养高素质中等设计职业的实用型人才的新模式。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包含动画美术和视觉传达设计两个方向。在产品包装、运营销售的设计管理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职业外,还出现了文创产业、数据可视化、虚拟媒体可视化、网络美工等新型职业。艺术行业井喷式用人需求,给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带来新的春天。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对人才的培养不能再拘泥于传统模式,创新和改变是必然趋势。

一、市场对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

(一)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要求学生首先要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具备良好的视觉表现能力和熟练的专业软件应用能力,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本能,能将设计想法较好地进行视觉表达。

(二)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学习能力艺术设计项目经常采用集体创作方式,良好的人际关系才会有利于设计师发挥才能,学生要善于学习,诚信沟通,不断求知,才能与时俱进,使自己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锻炼。

(三)创新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是作为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必须特别关注的能力。想象是创新的前提。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丰富知识储备,广泛接触各类知识,为记忆和思维能力源源不断地提供养分。

(四)良好的职业素养拥有成为优秀平面艺术设计师的热情和动力,具备成为高素质中等设计职业实用型人才的基本职业能力。

二、市场促使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

(一)明确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战略定位在中职教育中,无论是动画美术还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都要符合中职学生特点,应重视培养高素质的中等设计职业的人才,必须以培养符合行业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

(二)加强对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研究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在中职阶段要培养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其教育理念应以艺术设计能力教育为中心,以岗位需求和学生的毕业去向为导向,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教学计划。

(三)寻求多种途径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型人才艺术设计行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行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把能力培养放在主导地位,教给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与方法,使学生成为能力型人才。教学模式要多元化,提供更多途径让学生自己选择成才之路。

(四)紧跟科技发展步伐,研究新问题,新特点艺术的进步与科技发展同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受到冲击,出现了翻转课堂、微课、慕课以及交互体验等新的教学模式。不论是何种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形成教师导学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三、新形势下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成果

(一)建设艺工结合人才培育基地,传承传统技艺“艺工结合”是“艺术和技术的合一”,要求“设计和美术相融合”。我校将艺工结合理念融入教学,建设艺工结合人才培育基地,并引进工艺大师授课教学,将传统工艺技术传承发扬。

(二)制定“3+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由于受学历限制,中职学生在职业深度发展上难度越来越大。“3+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了学生技能提升和学历提高的双重需求。“3+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性、功效性、技能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设计实践能力,提高了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建设艺术实训中心,为人才培养提供信息化教学环境我校以建设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为引领,以培养符合社会岗位需求人才为目标,建设艺术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场所。

(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现代学徒制基于职业教育整体目标和教学特点,我校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科与多家企业联手打造实践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现代学徒制。学生在企业人员带领指导下,合作完成艺术设计项目,大大强化了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可操作性。中等职业教育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必须以培养艺术设计能力为中心。其专业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必须紧跟市场发展,针对企业需要培养应用型艺术设计制作专门人才,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课程,以能力打造学生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聂丰英.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11(35):73-75.

[2]庞小丽.浅析加强中职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建设发展策略[J].职业技术,(10):107.

篇8: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一、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特色与创新

我校高管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技能以及企业对我校毕业生高度的评价,一方面在于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琢磨出来的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学校对高管专业校企合作的重视和支持。

(一)以面向就业为教学理念方向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与企业需求对接,我们还开设了准订单班:按照企业的用人需求、人才规格、岗位标准,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适应岗位要求的课程,企业派专家定期到学校指导教学,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训、实习,企业与学校共同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该专业学生入学门槛低,学习基础较差,而且缺乏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如果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不去充实人文知识,在实际服务中只能停留在机械服务层面,而不能提供个性化服务,由于此种原因,我们就遵循“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尝试采取情境教学。在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师不会统一地给学生安排学习进度,而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潜在的学习能力,科学地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与需求来确定自己的学习速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设置不同的目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把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划分成达标、一般、良好、优秀等,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属于自己的学习目标。所以,教师要灵活设计教学内容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提高学生服务意识

虽然经过两年专业学习的中职学生,都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服务技能,但难以为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当他们与其单位领导或者是客人发生矛盾时,会轻易放弃现有工作,频繁跳槽。针对此种问题,我们尝试着在教学中改变以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且根据酒店的岗位要求,来积极地开发和丰富教学内容,探索实施职业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处理实际工作中可能碰到的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二)以职业情景教学法为手段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脱轨,无法唤醒学生学习理论、苦练技能的热情。创设真实情境、仿真情境、虚拟情境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情境教学中提高职业认知、职业技能。按照岗位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备课定目标、教学把握目标、分层落实目标,建立达标手册。典型工作情境的开发,让企业走入课堂。“情境—达标”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企业实践经历和行业企业专家、高技能人才给予的指导,开发出模拟仿真的典型工作情境,供课堂教学使用。服务类专业对典型情境的开发,更贴近工作实际,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除此之外,我们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到华天等大酒店参观,使学生近距离了解酒店行业,对酒店业的服务和管理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革中,教师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服务技能,成为一名服务意识强、服务技能高、职业品德优的旅游从业人员。

(三)以校企深度合作为保障

我校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各专业与企业间的合作,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着校企合作新模式和可行的长效机制,带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已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如今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以其与企业紧密挂钩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岗位设定的课程体系、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铸就学生真诚勤勉、热情专注的职业道德和素养等优势和特色,得到了吉林省内高星级酒店的赞誉,受到了北京、上海、澳门、杭州等全国多个城市多家高星级酒店的青睐,毕业生供不应求。形成了学生高薪就业、岗位提升快、行业企业专家认可度高的良性就业循环态势,这是对我们专业系统化建设的高度褒奖。相信在这种良性循环下,我们的专业建设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也会给同行们提供值得借鉴的建设经验。我校高管专业与华天大酒店、艾博丽思大酒店结成深度校企合作伙伴,开展一系列合作活动:第一,两大酒店接受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为挂职锻炼的教师安排某一个岗位,帮助教师提高技能水平,掌握行业最新动态,而教师在挂职期间利用自己的专长为企业员工提供相关培训,达到校企合作中的共赢;第二,两大酒店的总经理定期亲自或选派中层管理人员来我校开设系列讲座,为班级引入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校就能了解行业,明白酒店对员工应具备的素养和技能的要求,提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积累。

二、今后教学实践的思考

随着酒店业的国际化,对服务人员的外语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在今后教学中将强化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发展中顺利发展。专业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教师若不重回行业充电,很容易与瞬息变化的行业脱节。因此,我们将要求每一位教师利用暑期或学校指定的时间段,前往各大酒店相关岗位挂职锻炼,深入行业和岗位,获得最新的第一手资料,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篇9: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论文关键词】工程机械 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从国家基本建设以及企业设备保有情况,对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其中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极大地提升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为新形势下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一、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的需求

1.人才数量需求。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人员的培养培训已被纳入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据人才市场的有关统计印证了这一说法,近年来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技师一直位列无锡市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前三名。

工程机械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如雨后春笋,每个工程机械企业都少不了维护人才、管理人才。近几年我校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早早被企业预订一空,也反映出工程机械维护人才的紧缺程度。 目前,先进的工程机械维修方式已从在工程机械出现了故障后再去维修,向“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的方向转变。此外,工程机械维修从“修旧式”向“换件式”转变。近年来,更出现了工程机械远程诊断技术。因此行业对高技能人才也产生了大量需求,提高了对工程机械修理人员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

二、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对无锡市数十家工程机械检测与维修行业、企业进行了有计划的调研工作,几乎所有企业都希望学校的专业教学能注重实践能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培养,尽量与岗位对接,毕业就能顶岗工作或有一段短暂的工作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约有75%以上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因为工程机械维修事关驾驶员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利益,所以工程机械维修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确保维修质量的首要因素。工程机械人才在技术等级上有高低之分,但在服务意识、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上基本相同。

综合上述的考虑,我们将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面向工程机械维修服务公司,从事工程机械驾驶、检测、维修、技术服务技能及管理技术工作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1.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目前,制约学校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校企深层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缺乏政府相应的制度和法规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如学生的安全问题,责任重大,一直是学校和企业最头痛的事情。工程机械行业涉及的机器设备、工作环境,安全问题尤为凸现。我国应依据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可在制定相关法规时,明文规定先进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可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对积极参与产学研的企业享受一定的减免税,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可设立“产学研结合基金”等,引导和鼓励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加强学校自身建设。产学研结合是创新性技术和产业的结合,不是中低技术和产业相结合,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该改变重教不重研的观念意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专业研究所,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鼓励教师去著名院校进修学习,具备系统的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要求教师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积极申请项目课题,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科研方面,学校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设立科研基金,为教师进行科研创造良好条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科研队伍,能够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及进行新产品的研发。

3.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的领导应该高度重视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全过程。第一,企业应该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培养高水平的人才。第二,企业对产学研合作应该制定配套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使产学研合作成为一种良性循环。企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员工较高的知识技术水平保障了学生能在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应用得到最有经验、最实际的指导,在操作中学习,能力水平迅速提高。对于工程机械企业,在人才短缺的现状下,更应该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更多高技能创新人才,为企业服务,提升企业等级,实现三赢。

4.提高社会的参与性。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除了政府、学校、企业的合作参与保障外,还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如何,需要社会进行监督和评价。通过社会的评价反馈,改进和完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四、构建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1.课程种类、门数及学时

设置0.5学年的工学结合实习项目,导致其余各类课程总学时大幅减少,如何进行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专业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的重组与优化,成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借鉴其他专业的基本经验,确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思路为强化专业主干课程及与岗位技能训练密切相关的课程,精简文化课及非专业主干课,以适应课程总学时大幅减少的要求。\"

工学结合实习项目实施期间开设2-3门非专业主干课程,既体现了工作结合学习、边工作边学习的改革思路,又能有效弥补总课程学时减少过多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工、学、教的融合。

与原先建构的课程体系相比较,文化课程门数减少5门,专业基础课程门数不变,专业课程门数增加1门,理论课程总学时减少144学时。实践课程门数虽然减少1门,但总学时则增加14周,充分体现了高职课程体系注重实践的特色。

2.课程安排原则及顺序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课程安排原则之一是突出文化课程的“普通性”功能定位。文化课程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培养高职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而为后续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习的“基础性”服务功能只是在少数课程中才能体现,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将文化课程集中在入学初的学期中。为此提出“伸长文化课教学跨度”的建构思路,将原先过度集中于第1学期内的文化课程伸长为第1-5学期,通过减少第1学期文化课学时,适当安排专业基础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的教学,实现学生入学初就进入专业知识学习及单项技能训练的目标。

课程安排原则之二是工学结合实习课程实施前完成制图测绘、发动机拆装、底盘拆装、电气连线等基本技能训练课程,为工学结合实习奠定必要的基本技能基础。工学结合实习期间开设3门工余结合课程,实现工作结合学习,边工作边学习的教改思路。

课程安排原则之三是必须确保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质量要求。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工程机械底盘构造与维修、工程机械电器构造与维修专用周,这些课程的学时、教学要求、教学质量必须得到充分保障,并且不作为工余学习课程。

3.课程结构形态的变化

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形态为文化课分配的学时数最多、专业基础课次之、专业课则最少,呈“三角”形格局。三类课程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顺序安排。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学时大致相当,呈“目”形格局。课程安排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的顺序安排,文化课、非机类课程在1-5学期内穿插安排。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彻底打破了三段式课程的结构形态,数控技术岗位综合技能培养的核心地位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确立。

五、开发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课程标准及特色教材

1.精品课程建设

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重点将工程机械操作与维护、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故障排除等核心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

2.开发专业课程及课程标准

根据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学包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培育为中心,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和国内外工程机械企业技术服务资格标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建设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建设目标。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实施方法建议、评价标准、老师与教材要求、学习方法要求、课程资源等。

3.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建设

配合工学包教学方案的实施,完成6个工学包内各门课程的教材建设。加强校本教材和工学结合教材建设工作,重点完成《工程机械电气系统检修》、《工程机械管理》等特色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形式上体现融纸质、电子、网络的特色,内容上注入相关故障案例,体现“源于生产任务”特色。其中,纸质教材图文并茂包括理论教材、学习指导、实训指导书等;媒体化电子教材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相关数据素材库等。

4.以工程机械设备等为载体设计工学单元的学习情境

将美国康明斯公司、中国徐工股份公司等企业先进的培训理念、培训资料、培训模式、教学方式引入工学单元教学中,贯穿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创新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教学体系,制定一套完整、合理、有效的工学结合教学方案。以压路机、装载机、挖掘机和推土机等设备、故障现象或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设备操作流程、故障检测、修理过程、工程任务等工作过程为主线,结合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设计各工学单元的学习情境。

六、教学质量体系建设

1.校内监控

注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师质量的监控。教学过程的监控又是整个校内监控系统的重点,主要由教学检查、教学评估、教学督导组成。对此采取如下措施: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完善教学检查制度,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完善督促制度,完善实习生管理和考核制度,加入企业对实习生考核的评价份量。通过建立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对过程管理严格化,从而形成可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2.校外监控

由于本专业实行“产学研一体化”才培养模式,因此加强“校外”的教学监控很有必要。主要是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明确并落实双方管理职责。学校要求实习带队教师进行各个环节的监控管理及技术答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通过网络或电话定期进行论文指导,班主任定期探访,学校相关领导要不定期督查。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07.

[2]姜大元.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3]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高等教育出版社,-06.

篇10: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摘要:和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我国的体育经济发展较晚,但是其在发展速度上却远超世界平均水平,而这种形势也为体育专业人才的带来了较大的社会需求。这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带来了较大的机遇,也使其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如何培养一批兼具体育专业知识、市场营销管理等全面知识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成为了体育经济视野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体育经济影响下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体育经济;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体育经济在我国也开始蓬勃发展,并展现出惊人的速度,尤其是在2008北京奥运会的周期里,我国相关的体育事业和产业以及体育经济的规模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其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20%。在体育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关于专业体育人才需求也随之加大,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体育人才,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那么在这种环境下,则需要改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要以市场为导向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基于体育经济视域能够明确看出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人才的就业为出发点才是真正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被明确之后,才能在其指导下,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这种对市场倾向的迎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重专业知识面比较广的社会体育人才,同时也必须要注重深化人才的专业知识,构建“T”字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高校在社会体育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中,一方面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则需要对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对某一专业学科深入研究,这样也就能够逐渐让学生知识从广度向深度方向发展,这样更有助于培养一批具有深厚专业基础的研究性人才。其次,还必须要加大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应用技能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就是满足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人才需求。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则需要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应用能力培养。一方面需要强化学生的健身知识应用训练,同时也需要加大学生的体育训练及管理方式训练,另一方面则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知识培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及相关锻炼方式,以强化学生理论技能。并且还需要依照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以能够提高体育人才培养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最后,还要鼓励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进行职业资格认证,根据相关的社会就业调查,大约有九成的社会企业是认可社会体育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这类国家认证的职业资格证明能够能够很好地帮助企业进行人才的初步筛选,也是人才能力综合能力的一种证明。所以在相关高校的社会体育人才培养中,要鼓励学生进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这是在毕业生面临激励的市场竞争时所必然做出的选择,也是提高毕业生求职竞争力的一种手段。很多企业在择人的时候不仅会考虑到这个人的理论知识怎样,而且更多地会偏重于此人相关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是否达到岗位的要求,所以高校在鼓励学生进行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对其职业素质的一种培养鼓励。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还要加强社会体育人才人文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这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对人才的重要要求,也是职业素质中职业道德的主体部分。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在设置了科学合理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就该着重解决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了,因为这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则需要重视多层次课程的设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现课程与社会需求的接轨。主次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教学方式,将核心课程和相关的实践课程最为重点,然后围绕此开设多层次和多角度课程的学习,依此实现研究型、应用型和综合型等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学校也需要强化硬件设施成本投入,以能够为广大体育人才培养提供完善的教学设备。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和相关的中医医院进行合作,在推拿、针灸、按摩等诸多方面为学生提供时间的机会,以提高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深化与扩展。或者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以和相关的医院和康复组织建立相关的合作协议,将其作为学生实践的重要基地,为学生在场地和师资方面提供帮助,带领学生进行现场教学、观摩体验等活动,从而达到丰富学生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校内和校外资源的双重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人才的培训,对学生以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帮助。

三、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社会体育人才评价体系,不但对学生具有一定影响,并且对于老师的要求也比较高。关于评价体系的设计必须要注重以人为本,在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要坚持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需要提高对学生本人的重视,从而制定人性化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基于这种评价体系,那么在学生成绩评估中则不单纯依照成绩确定,还需要加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应用技能考核,以有效改善之前以分数为尊的不合理评价机制。人性化评价机制则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对教师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也要重视评价体系的合理性问题,重视对教学治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创新的考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还有注重对因材施教思想的运用,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充分激发学生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体育经济发展下,对于教育部门及其工作者来讲,则需要深入分析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改善对策,一方面需要和我国的基本情况相结合,另一方面则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我国社会体育人才专业发展刚刚十多年,各个方面的发展还不够成熟,相信在未来,在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之下,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将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杨森英.贵阳市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调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

[2]严德一.小康社会体育人才需求趋势与培养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4):35-38.

[3]彭飞.体育经济视阈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初探[J].中国商贸,(33):229-230.

[4]刘雪.我国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5]周海云,李燕,许凤莲等.体育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与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6):100-101.

[6]夏会国,侯晋龙.我国体育经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预期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24(3):68-70.

篇11: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当前,我国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加大,提出一系列的严格标准,这也从侧面给当前五年制学前教育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要满足社会的高要求,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就要高质量、高标准来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

一、当前我国五年制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难以体现五年制的优势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幼儿教育师资主要培养模式为高职和中职两种。因此,在五年制学前教育层次上,出现了简单地把高职或中职培养目标移植的情况。同时受中职以及一定的社会影响,五年制学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过于重视艺术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专业教育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致使很多学前教育人才出现专业素质不够,不能很好的适应相关幼儿园的标准要求。

2.课程设置结构陈旧,难以体现中高职贯通特点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比较陈旧,甚至出现将中高职课程进行拼凑的现象,导致课程重复开设,缺乏连贯性。甚至还出现因人设课,按照学校的师资队伍力量来设立课程,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严重下降。

3.专业教学资源缺乏,教学实践场地不够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重在建设一种有独特优势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专业出身教师缺少、教学资源缺乏、教学实践场地不够等问题。例如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却比较缺乏,特别是专业艺术类、英语类课程大多由艺术系、英语系教师兼任。她们各自的专业水平都比较高,但是缺少对学前教育的了解,缺少对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与实践的解读,按照自己主攻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培养幼教师资,这就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与职业要求脱轨。五年制学前教学资源和校内外实训场地缺少使得实践类课程以及教学阶段缺乏,学生课外活动以及锻炼机会少。

二、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只有科学定位培养目标,才能有效发挥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优势。我们要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并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实际情况出发,来确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学前教育事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是不仅强调艺术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注意其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包括有教育能力、语言能力、游戏与活动设计组织能力、教学管理能力等等,而且要熟悉现在的网络教学基本技能,熟悉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严格按照国家对五年制学前教育要求,要与时俱进地了解先进的研究成果,构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和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三、重新建构专业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专业课程设置。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根据五年制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吸收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科学合理地建构课程体系。在具体建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移植或叠加三年大专和三年中专的课程体系,更不能用本科的思路来建构五年制学前教育课程,而是要从五年制自身的特点出发,照顾到五年制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到五年制学制比较长的优势,充分凸显五年制的'学制优势。首先五年制课程建构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进行统筹规划,将五年时间分成不同的阶段,设置各阶段的培养重点和教学目标,并将阶段目标落实到各阶段的课程中去,建立循序渐进的课程模式。其次,根据五年制长学制的特点,可以适当考虑对三年制的课程进行一定的增减或整合,在有效完成普通培养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特长。最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以《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为指导,将幼儿教师的素质分解落实到各课程中去。

四、建立教学资源共享、院校合作的教学机制

为了更好的发挥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性就要做到教学资源共享,建立相关学校常态化的合作交流机制。首先,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可以率先进行合作,场地共享、优势资源互补。如物资资源方面,包括教师、多媒体设备、专业实训室可以进行共享,也可深入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专业教师等方面进行协同发展。其次,中高职院校与幼教机构进行合作。高校为幼教机构提供学历进修学习、技能提高培训的便利条件,指导科研课题、教改项目或专项工作的开展;幼教机构则为高校提供实践教学、调查研究、社会实践、专业见习实习、教科研实验等实践机会,双方建立深度融合的合作关系。这就使得相关合作学校、幼儿园之间在专业、实训基地、师资、课程、科研、社会服务等建设上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综上所述,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当前幼教师资培养的主要模式之一,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从五年制的实际出发,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试与改革,探索出更符合实际、更科学合理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篇12: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摘要:分析了高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阐述了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和特色,总结了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和体会。

关键词: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显著增加,社会亟须大量高技能汽车维修和管理人才。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之一,近年来,南通市及周边汽车后市场进一步壮大,同时企业对汽车鉴定评估、保险理赔、业务接待、销售等人员的需求逐年增加,根据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状况,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应聘上述岗位,并且以往在检修岗位的毕业生部分也转向上述岗位。因此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根据岗位对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提出了培养既掌握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核心能力,又能胜任汽车运用与服务行业不同岗位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在近些年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根据企业发展、岗位变化、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式,将企业的人员、技术、设备、场所、管理等要素融入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中,将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逐步形成了以企业要素渗透专业建设,以职业素养贯穿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较好成效。

2改革的措施与创新

2.1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先进理念与模式,建立适合地区需求的专业教学标准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瞄准国际职教标准,学习借鉴国外的职教模式,与南通市汽车维修服务龙头企业合作,结合国内汽车专业和汽修行业的具体实际,共同制定专业标准。近几年汽车专业先后派遣多名教师赴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等国家进修和考察,学习当地的汽车专业职业教育模式和方法,并消化吸收。与南通市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南通市文峰汽车集团公司、江苏太平洋汽车集团等专家合作,吸纳企业培训体系内容,结合本专业已有的基础,制定出汽车专业教学标准,包括职业能力分析、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要求、设备配置、考核方案等内容,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方向指导。

2.2以岗位分析为基础,建立进阶式课程体系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以岗位分析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不断提高课程内涵,逐步建立以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为导向的进阶式专业课程体系。我们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定期组织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座谈,以完成岗位典型任务能力为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同时根据汽车检测维修企业岗位职业发展的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适当修改。①以工作能力进阶式培养为原则,设计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的课程模块,建立工作任务与专业知识的对接,将职业工作岗位的素质要求融入课程内容中,强调对工作任务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质。②调整课程体系,将原先的汽车构造、检测、维修各课程独立设置调整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汽车电气系统构造与检修”、“汽车电控系统构造与检修”等主干课程,实行了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理论与实操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③根据职业岗位对综合能力的要求,设置了“汽车综合性能检测与故障诊断”、“二手车鉴定与评估”、“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售后服务管理”等课程,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以“双师”型为目标,建设融合型师资队伍

通过这些年的`建设,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兼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打造出一支“双师”型的教学与科研团队。

2.3.1实施师资发展战略。结合专业建设规划对师资数量和结构的要求,根据每一位教师的具体情况与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师资培养方案,重视过程培养,强化成效考核。①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状况、人才需求。②每年暑期组织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条件允许则直接参与企业生产。③新引进教师第一学期要在汽车实训室学习锻炼,熟悉设备及使用,协助指导实训。④实行青蓝工程制度,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一对一指导新引进教师,提高其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⑤实行培养成效与年度考核相挂钩制,将教师的技能水平纳入年度考核方案,形成教师提高技能水平的动力和压力。通过这些手段,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和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2.3.2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在专业内部形成相互协作,又各有侧重的学术群体。本校汽车专业通过行业协会引荐、校企交流等方式,先后从企业引进了2名厂长级的高级工程师、4名工程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近1/2,同时有1名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其余教师业余时间为企业服务。通过这种方式,将企业理念、职业素质教育融入课程设计与教学,有效地提升了专业课程的工学结合内涵。

2.3.3积极面向行业、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兼职教师队伍。目前,我们已从南通、南京、镇江、上海等地企业和高校聘请了50多名校外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密度。

2.4瞄准企业培训标准,建设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

汽车专业需要一个以完全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场所和工作氛围为基础,让学生自己动手、真刀真枪去实践完整的实践教学培养平台。通过多年的努力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实训室已建成一个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专业与企业的互相融合、有效对接。

2.4.1生产性的校内实训室。

我们在建设校内实训室时遵循的宗旨是以实施生产性实训教学为目标,按照企业培训体系要求建设实训室,并保持设备、仪器、工具的更新换代,为学生提供与企业工作场景相一致的环境和场所。学校建有上海名爵4S站,在对外服务的同时,接受学生的参观、实训,对校内实训室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2.4.2相互流动式的实践教学场所。

只有保持学校与企业的设备、人才相互流动,才能保证校内实训室与企业的相对同步。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一方面利用校内设备、场地和师资为企业人员提供专业培训、技能鉴定。这几年我们与南通市汽车维修行业协会进行了深度合作,对南通市的在职维修人员进行了轮训,对新上岗维修人员进行了岗前培训和考证工作,汽车维修协会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将企业的车辆、设备、人员请进学校,为学生提供现场教学。这几年我们邀请了十多位企业老总、维修行业专家到学校开展学术讲座,介绍行业的最新前沿技术,师生受益匪浅。通过校企交流互动,发现实训室建设存在的问题,为实训室的完善提供好的建议和思路。

2.4.3多元化的校外基地。

我们在校外建立了30多家挂牌基地,这些基地具备功能的多元化和企业性质的多元化。功能的多元化是指校外基地既是课程教学基地、学生实习基地,又是教师科研课题来源和产业化基地;企业性质的多元化是指校外基地既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又有外资企业,既有汽车维修服务企业,又有保险、鉴定、评估、生产等与汽车相关的企业。

2.5以学习情境为载体,实施情境化教学改革

有了以上课程、师资、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我们在长期教学实践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目标和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生源情况,逐渐摸索出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行动过程为导向,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模式。由专兼职教师从企业一线的工作实践中提炼具有典型意义的工作案例,按照汽车总成的划分方式,结合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完成适中教学内容为要求,设计学习情境式课程方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学习的过程。学生以任务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完整工作过程,由小组协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实现“做中教”和“做中学”。学生是学习行动过程的主体,担任维修师、销售员、业务员、管理人员等不同角色,完成不同任务。为胜任这些角色,学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分工协作,通过查阅资料、教材阅读、实践动手、社会调研、企业实习等主动学习的方式掌握完成工作任务目标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获得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锻炼过程。教师不再是课堂中心,而是编剧、导演和领导,完成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出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和学习工作单,并以企业化的模式管理学生。

3主要成效与经验体会

3.1主要成效

3.1.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

校企融合度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密切与行业、企业合作关系,实现人员、设备、场地、科研项目的双向流动。联合制定汽车专业教学标准,对专业建设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和实际价值。

3.1.2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职业岗位上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近几年的就业率屡创新高。根据最新的毕业生跟踪调查,86%的企业认为应届毕业生已为就业做好准备,83%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的知识、能力与就业工作相符。此外,这几年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学生在江苏省职业技能比赛中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3.1.3专业教学条件跃上新台阶。

现在我们汽车专业实训室教学、科研设备资产达到1500多万元,实训室按照情境式教学需要和工学结合原则进行调整,布局更加合理、实用,实训室利用率大大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取得较大进展,除1名新引进教师外,全都具有中级以上汽车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其中高级技师2人,技师3人,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4人。此外,校外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程度进一步加深。

3.1.4专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在南通市及华东地区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与南通市汽车维修行业协会进行了深度合作,对南通市在职维修人员进行轮训,对新上岗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考证工作。利星行(中国)汽车、江苏太平洋汽车集团、南通文峰汽车集团在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均设立了汽车专业订单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企业方派出技术骨干、营销专家到订单班授课,反响良好。

3.2经验与体会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方向和理念明确,坚持致力于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培养人才,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在基础力量。实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形成校企联动机制,与行业、企业建立相互支持、互动双赢的利益共同体,是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驱动力。按照来源于企业又高于企业的原则建立示范性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是规范人才培养过程、确保实现既定目标的主要手段。建设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国际视野,掌握较高专业技能水平的专业师资团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将职业素质的培养渗透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赵臻.高等职业院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

[2]王玉群,翁绍捷.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11,(7).

篇13:国际贸易专业双语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国际贸易专业双语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一、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双语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贸专业”)是一个涉外型专业,涉及相关英文专业术语、国际惯例和法律法规等知识,如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等都是英文形式。中英双语教学可以使该专业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规范化。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贸易理论知识及贸易实务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此外,针对自贸区的发展方向,学生还应该具备英语能力、国际型知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英语能力是基础,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能够在各种国际场合用英语进行流利的会话、商务谈判等;国际型知识指学生熟悉贸易法规和国际惯例,具备国际经贸、国际商法、跨国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跨文化交流能力指学生了解外国的政治经济、人文法律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规则,实现无语言障碍的跨文化沟通。但是由于目前的独立院校双语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对贸易专业的双语课程和实践课程较少,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效果,与自贸区需求的人才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为了实现独立学院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满足自贸区对贸易人才的需求,亟需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国际贸易专业双语人才培养模式。

二、基于自贸区需求的国际贸易双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双语课程体系设计

目前,福建省各大独立学院都已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由于办学理念和师资力量的差异,各院校开办的双语课程种类有很大差别,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上。基础英语是每个学校必设课程,从大一上学期开始到大二下学期结束,持续时间最长。目前基础英语大都沿用固定课本,且各专业学习的知识结构都基本雷同,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主要集中在外贸函电和商务英语等课程,对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作用不大,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根据自贸区人才需求,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双语课程体系。通过对自贸区所需人才能力要素的分析,确定国贸专业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为:公共课、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课程设计遵循“语言+贸易+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原则,确保国际贸易人才具有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公共英语课分专业教学,即经济类专业或者相关专业与其他理工科专业分开教学。在大二上学期,对经济类专业学生侧重经济类基础知识的培养,如专业基础名词学习、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介绍等。

2.专业课分为三大部分:专业基础课、专业群组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基础课构建学生的经济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宏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和管理学等课程,此类课程大都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开设,学生英语基础稍薄弱,教学时可采取英文备课+中文讲课的方式:即课件专业术语部分用英文,讲课时用中文;专业群组课构建学生专业知识,如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经济法、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等课程。此类课程多数在大二开设,学生专业英语知识有所巩固,教学时部分涉外课程,如世界贸易规则,可采取英文备课+部分英文讲课的方式:即课件用英文,讲课时专业内容部分用英文,有异议的地方用中文解释。专业选修课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如企业战略管理、国际服务贸易、中外文化比较、商业伦理、世界经济概论等课程。这部分课程基本上中文讲授,个别课程可双语教学,如中外文化比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专业实践课模块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课程有:外贸函电、企业沙盘模拟、商务谈判、进出口单证、报关实务、综合实训课等。另外,为了符合自贸区需求,可另设自贸区企业实训课程,模拟自贸区企业设立、运营和日常业务操作。此类课程多数在大三大四开设,学生专业英语知识较熟练,可以采取英文备课+英文讲授的方式。

(二)“双师型”国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双语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较高要求,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英语功底、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还要求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而就目前实际情况看,独立院校大都是年轻教师,部分教师的国外学习背景为一些课程的开设提供了专业支持,但多数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另外“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理念对教师也有一定影响。针对上述情况可以考虑“内培养、外引进”的方式建设教师队伍。一是为专业教师创造出国深造的机会,或到自贸区外贸企业中锻炼,学习外贸实际操作,熟悉贸易流程;二是引进具有跨英语专业及国际贸易专业的综合人才,如本科是英语专业,研究生或者博士是经济学专业,具有多年留学背景。这类人才可以在国际贸易教学中采用双语或者纯英语授课。

(三)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目前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而PBL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典型教学方法,更加符合双语教学的需要。PBL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贸易知识和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在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开展小组合作交流、集体展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分析和讨论,形成教、学、用相互促进的良性教学模式。在专业课和选修课双语教学中,利用案例教学法等将实践中的真实事例呈现给学生,设计适当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设计案例时需考虑学生现有的英语和专业知识水平,案例应源于实际,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福建各大高校都已建立自己的文科教学实验室,可依托现有的实验室建立校内贸易实训平台,让学生掌握纯英语环境下的贸易流程和贸易操作;另外与外贸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贸易流程中,为将来工作奠定基础。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依托现有的实验室,建立自贸区商务模拟实训平台,尽可能营造出符合真实的国际贸易场景,学生按照场景设置完成实习任务,切实感受实际国际贸易的氛围,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此外,学校应该努力拓宽渠道,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际操作锻炼机会。

三、结语

福建自贸区的设立为企业提供了多种利好机会,自贸区企业在转口贸易、税收豁免、检验检疫、通关等流程方面与一般贸易企业有很大差别,另外自贸区在设立离岸金融中心、利率市场化及外汇自由兑换方面都有创新。高校培养国际贸易人才必须与这些法律法规、政策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知识结构更新升级、符合自贸区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双语人才。

篇14: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人们对孩子教育予以高度关注。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环节,关系到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纵观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幼儿知识教育是其教育教学重点,但在培养学生其他能力上存在不足,使得学前教育人才的综合素养不尽人意。高校作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主阵地,要推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不足

(一)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形势下,我国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前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环节。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不少高校扩大了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或新设了学前教育专业,让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数量大幅度提升。从数量上来说,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能够满足幼儿教育的发展需求,但从质量上来说,却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升。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大,让整个教学流程受到干扰,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质量不尽人意。在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模式下,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教育能力,但在其他能力上往往存在不足,教学经验多以教材为基础,在对幼儿教育活动进行创新上存在不足。

(二)学前教育课堂体系有待改进

在当前教育发展形势下,绝大多数高校均秉承与时俱进的原则,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创新,但在教学理念上存在一定不足,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灌输式教学模式一致存在。受这一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认为,必须将教学放在如何提升幼儿成绩上,丰富幼儿的基础知识积累。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缺陷,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造成负面影响。高校要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推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一步优化,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素质教育的洗礼,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进一步认识幼儿教育,并学习和吸收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及思想。然而,当前部分高校未能关注课程体系变革,主要着眼于教学模式,使得所取得效果相对有限。

(三)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固化

不少高校均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但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均在形式上进行改动,将理论知识讲解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对于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使得幼教人员的综合能力有待提升。在当今时代发展形势下,幼教行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幼教素养,但在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上存在不足,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整个教学活动缺乏感染力。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健全和完善,仍采用统一标准评价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不少学前教育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往往不能及时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在处于幼儿方面的问题时,常常手忙脚乱,找出到及时有效的应对方式,在实践经验及应变能力上存在不足。

二、促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对策

(一)调整学前教育教学形式,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如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成为教育重点。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任课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和创新,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方式、角色扮演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并引导学生基于幼儿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及内心需求,为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奠定基础。幼儿年龄较小,认知能力相对有限,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故而常常出现提出让大人尴尬或难以解答的问题。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这一点,并进行情境模拟,让学生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应对,以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灵活有效地解决各种幼儿问题,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对传统教育理念进行调整,构建健全的课堂体系

高校在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时,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改变以往将知识性教学作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吸收和学习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为此,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传统的教育理念,调整实践课程及理论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在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大多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对游戏具有浓厚兴趣。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幼儿教学规划,并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主题,通过开展这种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幼儿和学生能够友好的交流沟通,并能够自主规划和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打造出一堂优质的'幼儿课堂奠定基础。

(三)制定健全完善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评价体系

所制定的评价体系及执行情况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质量具有极大关联。在之前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内,知识能力教育被作为关键环节。但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对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量大增。为此,评价体系要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高校要秉承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评价习进行创新和调整,将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等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不再单纯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及专业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

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园、托幼机构等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工作能力及专业知识,还需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尊重和爱护学生,明确学前教育在孩子成长发展中的重要性,挖掘各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对幼儿教育工作进行深层次研究,从而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然而,要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较高难度,并不属于单纯的技能学习环节,而是在理念上的深入。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后劲能力。

(五)适当添加新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不少幼儿园推进了课程体系创新,将现代化课程体系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如多元智能理论。然而,不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不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中表现不佳,由于未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学前教育。为此,高校在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时,要对这些新理念及体系进行科学分析及研究,组织教师到其他院校或地方进行参观学习,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有效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切实提升高校学前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及自身在就业时的核心竞争力。部分幼儿园注重教学模式创新,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开展了别具特色的课程,诸如幼儿戏剧、幼儿种植园。通过开展种植课程,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播种等环节,深刻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提升学生爱惜粮食的意识。通过开展幼儿戏剧课程,能够给幼儿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锻炼幼儿的表现能力及表达能力。为此,高校在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时,要适当引入这些具有创新性的课程,让学生掌握和理解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及方式,并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运用能力,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三、总结

在当今时代发展形势下,任何事物均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高校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推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和优化,摒弃之前单一滞后的教育教学理念,优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等等,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为学生走上学前教育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高校要推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康少华.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赜[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06):97-98.

[2]杨丽星.幼儿社会教育现状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J].课程教育研究,2018(45):22-23.

[3]姜明红.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0):186-188.

相关专题 新加坡土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