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术期刊论文

冰糖凉凉粉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冰糖凉凉粉”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旅游学术期刊论文(共1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旅游学术期刊论文

旅游景区管理的管理创新必要性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快速发展起来。旅游景区开发与旅游景点开放的数量不断增加,需要更高水平的景区景点管理。目前,从整体上看,旅游景区景点的管理水平尚未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国内很多旅游景区存在明显的管理瓶颈与问题。回顾旅游景区管理的发展历程,思考景区管理中的问题,进而提出其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

[关键词]旅游景区;发展历程;管理创新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的发展载体与核心要素,是旅游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是构成旅游产品的重要成分,是形成旅游产业面的吸引中心与辐射中心。目前,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与旅游休闲意识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各级各类旅游景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何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与感受,进而提高旅游景区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因此,旅游景区管理创新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景区管理者亟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1我国旅游景区管理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与条件下,旅游景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种管理模式,对于旅游景区的不断发展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1.1纯公益性管理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是旅游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旅游业仅仅属于外事接待行业,政治属性较为明显,其作为产业的功能优势没有得到完全发挥。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属国家行为,其性质属事业机构,其管理是由政府直接管理与经营。因此,这个阶段的旅游景区管理处于萌芽阶段,是纯公益性的景区管理模式,管理目的是完成政治任务,很少思考科学先进的管理方式与方法。

1.2政府直接管理阶段

改革开放之后,各旅游景区虽然仍旧是政府或政府部门主管的事业机构,但是开始以利益、利润作为主要经营目标。同时,由于旅游资源依旧是国有化,很多景区的土地是政府无偿划拨,旅游景区大规模地发展起来。然而景区管理仍然缺乏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缺乏系统的'、高质量的旅游景区开发规划,忽视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对旅游景区未来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不良影响。

1.3企业经营管理阶段

20世纪90年代,旅游景区管理也逐渐进入转型阶段,以往的政府直接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旅游景区管理与发展的需要,某些景区开始通过承包、租赁、购买等方式转让其经营管理权,实现两权分离。这种由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是企业资本与国有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重组,但其中也不乏有低估国有资产、追求短期利益、相关主体发生冲突或不协调的现象。

1.4现代企业管理阶段

在市场经济的宏观环境中,旅游景区若要取得发展,必须直面市场,参与公平竞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开始组成具有多元化成分的股份公司,进行股份制经营。人们对旅游景区管理的认识也逐渐变化,现代企业制度逐渐得到认同,成为旅游景区的开发和保护的制度保证。

2旅游景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旅游景区管理思想有待创新

受以往的政府直接管理模式影响,有些旅游景区较少考虑市场因素,更多地关注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的开发,并整体投放至市场,投放市场之前较少进行市场调研,较少研究游客需求,导致其无法提供满足游客需求的产品,也不重视旅游景区中的景点、产品、品牌的打造,很少做景区产品和服务的精细化管理。在这种管理思想下,旅游景区的配套设施建设也常常被忽视,其景区内或周边的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很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影响了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2旅游景区发展规划有待创新

目前,还存在部分旅游景区只关注主要景点景区的设施建设是否良好,不重视景区发展规划和相关区域建设的现象。部分景区道路狭窄,绿化率低,人车道路不分,导致游客拥堵,秩序混乱;没有统一规划景区路径,景区参观路线没有明确指示标识,导致游客无法辨识和判断;景区污水、垃圾处理不及时,排放不合理等影响旅游景区的环境;景区卫生间、售货亭、休息区、餐饮服务区规划不合理,导致不能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等。旅游景区发展规划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游客满意度,影响了旅游景区的发展。

2.3旅游景区管理手段有待创新

旅游景区管理手段较为单一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景区只关注如何吸引游客,而对于已经进入景区的游客关注度不够,服务不到位。例如,在一些旅游景区内,景点的分布比较分散,而旅游景区在服务区和餐饮点的设置上没有从游客方便角度出发,而是单纯出于成本的考虑在某个主要景点设置服务区,而无法顾及其他景点的游客需求;一些旅游景区不重视景区资源的宣传推广,导致经营欠佳,游客达不到规模,资金周转受限,从而无法进一步开发市场,导致恶性循环。

3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核心要素之一,却也是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目前,旅游景区的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不相适应,无法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旅游景区的期望与要求。同时,旅游业仍然在快速增长,休闲旅游消费需求日益高涨,假日旅游发展势头越发强劲,对旅游景区的管理与发展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改变旅游景区存在的行政色彩浓厚、管理主体缺失、经营机制呆板、市场化程度不足等现实问题,捋顺治理机制、灵活经营机制,实现旅游景区的长远发展,创新旅游景区的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回顾旅游业发展之初至今,旅游业发展的诸多瓶颈得以突破。例如,旅游市场的超速发展与配套酒店餐饮业发展速度不足导致的瓶颈,随着吸引内外投资兴建酒店而得以解决;假日休闲旅游的火爆与旅游交通通达程度不足导致的瓶颈,随着交通建设的不断推进而得以消除。而随着旅游消费者需求品位与旅游意识的不断提高,旅游业不断参与国际竞争,旅游景区管理质量的瓶颈日益凸显。旅游景区较低的专业化经营水平,较差的市场经济适应程度都使其面临的环境与形势更加严峻,而这种瓶颈无法像酒店餐饮、交通建设等可以通过大规模投资发展的方法加以解决与消除,务必创新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从本质上提升旅游景区发展,从而缓解旅游景区与迅速发展的旅游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不适应,进一步推动整个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CB/T17775—).

[2]潘星炎.论核心景区管理体制创新[J].湘潮(下),(9):113.

[3]卢爽.旅游景区管理创新探索[J].旅游管理研究,(11):46,48.

[4]付晓玉.旅游景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3):86-88.

[5]杨韵.旅游景区管理现有问题及其对策[J].旅游纵览,2012(6):55-57.

篇2:学术期刊的定义论文

学术期刊的定义论文

一、学术期刊简介

学术期刊是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正规学术期刊,学术期刊所刊发的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而非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则以文件、报道、讲话、体会、知识等只能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而不是论文的文章为主。由于《总览》选刊的.依据是“载文量多”、“收录量大”和“被引次数多”,并不强调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的界线,对此自然也就没有进行严格区分。具体说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学术与非学术不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期刊的定性,二是期刊的宗旨。学术期刊(英语:academi cjournal)是一种经过同行评审的期刊,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章通常涉及特定的学科。学术期刊展示了研究领域的成果,并起到了公示的作用,其内容主要以原创研究、综述文章、书评等形式的文章为主。

二、学术期刊分类

学术期刊: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CSSCI、CSCD、双核心期刊。

内容分类

哲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档案、情报与文献学、教育学、统计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出版类别有:综合性社科期刊,专业性人文期刊,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

三、关于主要学术期刊目录的说明

1.2014版宁波大学主要学术期刊目录(教职工用)主要由以下四个数据库整合而成:①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12-核心版);②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核心版);③浙江大学国内期刊名录版;④20《科学引文数据库》(SCD)来源期刊(部分)。

2.本目录学术期刊分为A、B、C三类。A类包括SCI、EI、SSCI和A&HCI收录的学术期刊论文以及人文社科类的权威期刊(A1类)20种和A2类学术期刊13种;B类411种(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学术类专题期刊92种),C类1270种。国内一级出版社50个,延用宁波大学版目录。

四、学术期刊网站

学术期刊网站是指提供学术期刊信息检索的期刊查询平台,按地区和期刊分类对期刊进行了收录,提供期刊简介、期刊基本信息、期刊目录、投稿须知、期刊订阅、联系方式等信息的查询。

五、中国学术期刊网与中国知网关系

中国学术期刊网是中国知网(CNKI)的前身,现在也是中国知网的组成部分。现列出1995年-CNKI的大事记,就可以看出它们的关系:

1995年8月24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正式立项。

1月2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出版。

191月30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首期光盘刻成,《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检索管理系统经国家教委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年12月24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首发式暨中国学术期刊文献检索咨询站成立大会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

6月12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正式成立,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系统工程全面启动。

4月30日CNKI主体工程被列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196月18日中国期刊网开通仪式暨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简称CNKI)规划报告会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

年10月国家科技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环保总局等五部委将CAJ-CD即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重中之重项目。

1999年11月1日《CAJ-CD导报》更名为《CNKI导报》。

1月13日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首届国家电子出版物评奖,CAJ-CD被评为该奖的最高奖项--国家电子出版物荣誉奖,名列榜首。图片

4月“创新知识资源全国共享行动计划”在全国各地同时启动。

204月中国期刊“世纪光盘”工程项目启动。

年6月TTOD成立CNKI工程全国各省办事处。

206月1日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全国首发大会在京举行。

年11月2日“CNKI知识服务月揭幕式”在北京清华大学大礼堂召开。

篇3:学术期刊稿件管理的论文

学术期刊稿件管理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学术期刊;高校学报;功利性稿件;内稿;外稿;核心刊物

论文摘要目前,学术期刊稿件中存在功利性稿件对正常来稿的排挤、内稿对外稿的排挤。这种排挤对稿件流向、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都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要使稿件的淘汰向着合乎学术精神和学术规范的方向演进,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一是学术期刊逐步市场化;二是学术期刊必须走专业化和特色化道路,培育学术期刊品牌;三是学术期刊特别是高校学报要转变观念,正确ㄎ弧

挤出效应是经济学的术语,意指一部分资金的投入对另一部分资金形成压力,从而将后者挤出市场。借鉴这一术语来考查学术期刊的来稿及采用情况,会发现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简单地说,就是一些稿件的增加对另一些稿件形成压力,从而减少后者采用率的一种现象。

一、稿件“挤出效应”的表现

1.功利性稿件对正常来稿的排挤

所谓功利性稿件是指有明确功利性目的的来稿,如职称论文、研究生毕业或学年论文、科研任务指标性论文等等。毋庸讳言,有相当大一部分功利性稿件是应付之作,缺乏新见,甚至陈旧过时、模仿抄袭。这些稿件对正常来稿已经造成了负面影响:其一,影响审稿。审稿人精力和时间有限,功利性稿件量多质次,审稿量却多于正常来稿,造成了审稿资源的浪费。其二,影响采用。两篇水平相当的稿件,如果只能选用其一,在知情的情况下,编辑部大多会选择功利性稿件,显然,这对正常来稿有失公平。

2.内稿对外稿的排挤

在高校学报中,内外稿有很大的分别。早些年,学报主要刊发的是本校人员的稿件,校外来稿录用很少。内稿对外稿的排挤,充分体现在内稿的优先权上。不仅是同等水平的稿件内稿优先,即使是内稿稍逊一筹,如能修改后发表,也会是内稿优先,这当然是因为学报作为学校资源,“是为本学校老师办的”。这个观念,在作者中有,在编者中有,在学校(报)管理者那里也有。不难想象,外稿的投稿量大于内稿而刊发量少于内稿,加上人情关系的影响,最后能够被采用的正常来稿是少而又少的。而内稿作者心理上存在着投外比投内更好的倾向,结果学报接受的内稿大多是不便外投或外投退回的稿件。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质量相对较高的外稿还是要让位于内稿。

二、稿件“挤出效应”的影响

学术期刊对功利性稿件与内稿的宽容或许是可以理解的,但客观事实是,期刊的`容量是有限的。对功利性稿件和内稿的宽容,是将稿件的学术水平向后退了一步,“挤出效应”对稿件流向和刊物本身都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1.对稿件流向上的影响

这里有两个方向的流动。从正向说,优秀稿件、专业研究的稿件流向权威刊物及核心期刊。为了文章能被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刊载,研究者总是将其最好的稿件投向这些期刊。与此相对应的,从负向上说,就是由于政策的导向,加上学报内稿的优先权,自然地造成低水平的稿件大量流向本校学报和一般学术期刊。

2.对刊物的影响

首先是对核心刊物(和一些国家级刊物)的影响。优秀稿件向优秀刊物集中,这本应是值得庆幸的事,其实不然。与稿件水平的提高相比,功利性目的可能提得更高。为了能被有特别意义的核心期刊所刊载,作者们早已展开“公关”了,核心期刊面临庞大的关系稿、人情稿难以招架。其畸形发展已为人诟病。

其次是对为数众多的高校学报和其他一般学术期刊的影响。当低水平稿件大量流向这些期刊之时,它们面临着一种奇怪的“稿源充足而可用稿枯竭”的矛盾。没有好的稿源,刊物难以进一步提高质量,其发展空间无形中受到扼制,从长远看难免有生存之忧。学术期刊的优胜劣汰并不难理解,但可悲的是,目前的这种“挤出”,不是市场和学术的作用,而是体制的作用,是人为的结果。

3.对学术研究本身的影响

顾名思义,学术期刊应当是为深化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推广学术成果而创办的期刊。在明确的定位下,学术期刊应当选用能反映自身特色、表达栏目内容、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及新意的稿件。所以,学术期刊对其来稿的审理和采用,除去政治上的把关外,应该只考虑学术因素。而如今,受稿件挤出效应的影响,一些稍有名气的刊物,副教授以下职称作者的稿件根本就不送审,职称、学历这些非学术因素成了稿件初审的标准之一,研究者在学术期刊的门口就被挡住了。这对那些真正潜心于学术研究的人、对那些新生的学术研究的力量、对学术研究本身都是一种伤害。不难想象,受功利左右的“学术”,回避公正的“学术”,对学术研究本身有着怎样深远的消解、破坏意义;在“学术繁荣”的表面下,学术的贫乏、创新的缺席,对学术期刊来说又会有多么深刻的消极影响。

三、解决稿件“挤出效应”的对策

显然,出现稿件挤出效应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一是政策(体制)方面的,如职称政策、学位政策、科研政策等等;二是认识方面的,如作者对一般学术期刊的低估,普通高校对本校学报的把持;三是期刊本身的,如期刊定位不当,无特色栏目,编辑方针不鲜明、意图不突出等等。

学术期刊本身是应该存在一个挤出效应,但它应当是高水平、高质量稿件对低水平、低质量稿件的挤压与淘汰,是那种正常的自然的挤压与淘汰。解决目前存在的不正常的“挤出效应”,笔者认为应当主要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学术期刊逐步市场化

只有进入市场竞争,用质量说话,期刊才可以完全走出恶性循环的“挤出效应”。虽然目前学术期刊市场化条件的确还很不成熟,但走向市场是大势所趋。出版单位应当对市场进行预测与分析,明确期刊定位、作者群、读者群;尽快建立自己的读者数据库,建立自己的发行队伍,建立方便、快捷的订阅市场。[1]

2.走专业化和特色化道路,培育学术期刊品牌

一些综合性学术期刊目前基本上还停留在相互交流的地步,发行量都少得可怜。因为性价比太低,无法满足个性化的需要,因而对个人根本没有吸引力。要改变局面,必须先从“综合”上动刀子,切下赘肉,丢下包袱,固定栏目,明确特色。学术期刊一定要有学术个性,要以“唯一”求“第一”,“与其开百货公司,不如开专卖店”,宁做“焦点访谈”,不做“新闻联播”。[1]这才是学术期刊的生存之道。而且,专业化本身就可以抵挡大部分的功利性稿件,在同一学科来稿的对比中,自然淘汰低水平稿件。

3.高校学报需要转变观念

在学报办刊宗旨中,有两点是导致其处于非学术的学术期刊境地的原因,一是“主要反映本校最新科研成果”,落到实处这就是内稿为主、内稿优先;二是综合性,不论社科版、自科版还是综合版,都是多学科的大拼盘,其结果就是千刊一面。学报主要反映本校最新科研成果,这个旗帜实质上是对低水平重复的鼓励。学校是否需要这样一个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平台,它是否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在网络时代,有没有更好的反映本校主要最新科研成果的方式等等一系列问题令人深思。笔者认为,大学需要学报,应当是将它作为促进学校学术文化(科技)发展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展示本校成果的窗口;学报应该是学校文化的一个品牌,一种文化(科技)影响力,它可以从学校本身的优势、校内知名学者的影响、本地经济文化历史的特点等等众多方面寻找适合它发展的方向,但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重要的是它能够代表学校的活力、反映学校的文化信念,影响受众,并为受众所喜爱。它的作者群、读者群都应该以外为主,而不是自己办给自己看,竭泽而渔。

至于政策方面,如改变政策上对核心期刊评价角色的曲解、改变职称评聘中对科研成果的不合理要求等等,就不是学术期刊本身力所能及的事了,不书。

我们期待着学术期刊中的挤出效应向着合乎学术精神和学术规范的方向演进。

参考文献

[1]赵志伟.期刊的发展趋势与评价标准[J].编辑学刊,(3):15-18.

篇4: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模式论文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模式论文

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其出版方式和运营模式都迎来一场巨大的变革。如何在互联网时代适应市场竞争,谋求生存,成为学术期刊实现数字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国内学者对数字出版模式现状做了很多研究[1-6]。我国学术期刊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而且办刊体制多为行政化办刊,其资金多依赖于上级主管单位和行政部门的拨款,其办刊人员和管理体制也受主管单位制约,导致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存在产业链不完善、人员分配不合理等问题;所以我国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有它的特殊性。目前研究界专门针对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模式的分析还比较少。笔者主要针对网络时代我国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学术期刊出版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办刊人员配置、集约化、品牌的建立、网络平台建设、增值服务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为改善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提供参考。

1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现状和主要问题

1.1依赖主办方拨款,竞争动力不足

我国学术期刊大多数依赖主办单位的拨款维持生存,特别是各高校的学报类期刊,以学校拨款和收取版面费为主要经济来源,其内在发展的欲望和动机较弱,市场竞争力低。

1.2品牌意识薄弱,整体质量和影响力较低

我国学术期刊数量多,同类刊物多,有影响力的少。从总体而言,我国学术期刊的整体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表现在编辑对期刊的定位、创新、策划、组稿、操作等能力上。我国真正称得上具有品牌效益的靠市场机制来运作的学术期刊很少。

1.3缺乏市场发行经验,数字化办刊人员匮乏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期刊更注重期刊的学术质量,编辑把时间都花在策划更好的稿件、实施严格的审稿与编校流程上,没有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市场与营销上;因而期刊缺少懂数字化办刊和市场发行经验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市场化程度普遍较低。

1.4出版模式陈旧,数字化主要依赖信息服务商

目前国内大多数学术期刊还停留在以纸质出版为主的模式,其数字出版多依赖于各类信息服务商,缺乏自主的数字出版和数字服务。作为内容提供商的期刊社在这种方式中处于弱势地位,缺少话语权和主导权。

1.5服务模式单调,缺少衍生产品及服务

现在的期刊除了提供文章的内容外,很少有其他资讯的发布与更新,网站内容单调且相互雷同,风格相互模仿,缺少创新,大多数提供的都是无差异服务,不能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很难引起读者的访问冲动和欲望。

2关于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模式改革的对策建议

2.1内容为王,品牌效应

学术期刊的内容与品牌是2个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关键要素。学术期刊只有以读者为中心,坚持内容为王,才能保证其学术权威性和影响力,促进品牌的发展。依托品牌延伸,通过附加、衍生产品或服务获得受众的关注和支持是网络时代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的一种主要途径。

2.1.1以读者为中心,办特色性、专业性期刊

品牌的核心是学术权威性和学术声誉,品牌期刊的打造归根结底是通过内容的把关实现的,准确、清晰的读者定位和内容定位是实现品牌经营的关键。目前国内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和目标定位与国际期刊有一定的差距,不具备鲜明的定位和独特的风格,栏目设置和内容分类与同类刊物相差无几,缺少创新,而且很多学术期刊是综合性期刊,学术质量普遍偏低,读者关注度较低,受众分散,影响力普遍不高。期刊社可在期刊自身资源及主办方学科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市场状况和读者需求,通过信息反馈进行调整整合,寻求创新突破,办读者有兴趣的特色性期刊,可适当考虑将综合性期刊向专业性期刊转变,提高受众的关注度。在明确期刊内容定位的基础上,保证期刊文章内容的学术质量是保护期刊品牌形象和学术声誉的必备条件。

2.1.2品牌的创立及延伸期刊品牌影响力的建设

是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保障。在保证期刊学术定位和学术质量的基础上,期刊的品牌创立和延伸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建立自己的网站,独立网站是学术期刊品牌的重要名片,是期刊的重要传播渠道。应重视自建网站的受众服务工作,以赢得受众的认可。2)OA免费获取。学术期刊发行价格的走高,会相应地抑制读者的购买欲,使期刊很难得到受众的青睐,影响品牌的发展,而且学术期刊本身肩负着传播学术信息与交流的社会传播职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该并重,靠OA免费获取赢得期刊的品牌和影响力。3)与行业网站、学术论坛,以及百度等各大搜索引擎合作,引导读者和作者点击本刊网站的图标链接;还可与各高校、图书馆、相关产业合作出版,扩大影响力。4)借助新媒体渠道,扩大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2.2完善期刊的管理和运营模式,改革出版体制

2.2.1改善学术期刊的人员配置

现在的网络出版模式迫使期刊社需要具有高学术水平和编校能力,又有数字出版和发行能力的人才。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编辑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出版任务,与读者和作者联系、组稿、审稿、编校、出版。如果还要求编辑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熟悉各环节业务,必然不利于期刊的专业化和内容质量的提高。Elsevier出版集团的经验是设置了3个主要的专业团队,即出版商团队、期刊经理团队和市场经理团队,分别负责期刊的组稿、审稿、编校、出版、发行工作,以确保期刊每一环节的质量和效率。国外出版集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可将学术期刊出版的全流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期刊的学术定位、策划、组稿与审稿;第2阶段,稿件的编辑与校对;第3阶段,期刊的出版、发行及市场营销。其中:第1阶段的人员应是某学科领域的专家,需在该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应充分调动和发挥编委会的职能),主要负责期刊的选题策划、组稿和审稿,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第2阶段的人员应是具有专业和语言文字水平的编辑校对人才,主要负责文稿的编辑加工等技术工作;第3阶段的人员应是具有数字出版和市场营销经验的人才,主要负责期刊的数字出版和发行,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期刊知名度,通过市场调研将读者的需求信息反馈给第1阶段的人员,辅助他们进行期刊的学术定位。这样分工明确、因才施职的模式更适合学术期刊的良性发展。

2.2.2促进学术期刊的集约化

为了摆脱依赖信息服务商进行数字出版的困局,许多学术期刊正在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但我国学术期刊多数小而散,自身资源匮乏,资金来源不足,发行渠道窄,难以形成规模化,传播能力较弱。许多学者提出让小而散的期刊集约化[1],以整合资源,扩大读者群;但少有提出如何集约的方法,以及如何面对集约数据库使得“期刊消失”等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我国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观点的提出已有多年,但仅有少数期刊实现了经营权的合并与转移。我国的`办刊环境和管理模式决定了其无法复制国外期刊集约的做法,国外期刊集约化过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知识产权交易的过程,我国要实现集约化就必然涉及期刊主管单位在期刊管理、办刊经费、场地、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变更和配置,这些都是很难实现的。国家有关部门需对学术期刊集约化进程投入经费,办刊体制需要逐步推行改革,才能为期刊集约化发展提供推动契机。目前国内也不乏集约成功的案例,例如:由《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创办的CRTER网站群是一个由统一规划建设的若干个能够相互共享信息,并按照一定的隶属关系组织在一起,既可统一管理,又可独立管理,且自成体系的网站集合[7]。中华医学会所属的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是全国性医学期刊出版机构,编辑出版并管理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各类医学期刊,已成为国内医药卫生界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权威性最强的医学期刊系列,初具出版集团的运作规模,并取得了良好效益[8]。

20xx年由复旦大学等17家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的高校学术期刊联合发起的“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就是借助中国知网的平台,建立的一个涵盖人文社科方面的期刊群数字平台,截至20xx年4月已经有70家期刊编辑部加盟。特别有开拓创举的是,该期刊群网站平台按专业整合各编辑部资源形成专刊板块,包括马克思主义、文学、经济、法学等12个专业期刊学报,都是针对某个专门的学术方向领域的,突显其学科专业性,并坚持开放获取、免费试用的理念,自创办以来,在学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这些案例为中国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提供了经验。集约化进程中,各期刊编辑部应做好自己期刊平台的内容、服务、宣传工作,通过集约化的规模效应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以解决“期刊消失”的问题。

2.3服务增值模式

传统的学术期刊应该从单纯的内容提供商向内容服务商转型,打破只经营期刊的旧思维,开展多样化经营。

2.3.1文献检索服务模式

国内学术期刊大多都有其自建的网站,但除了自己期刊数字化及论文检索外,很少有期刊的网站提供包括引文索引、相关背景分析以及论文引用率统计在内的一系列多元服务。学术期刊应利用目前网络的便捷性,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提供文献检索服务。在这方面,本校期刊社做了一些尝试,在发表文章的开头部分嵌入二维码,扫码即可获知作者及其相关成果的情况,这一服务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2.3.2个性化服务模式

个性化服务要求尽量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用户只希望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自己关注的内容,学术期刊应通过数据库的反馈信息,通过数据分析掌握受众的需求,对受众进行细分,为他们量身定制所需的相关信息,提供差异性产品和个性化服务。学术期刊终究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受众更多地希望在此平台上获得相关信息,期刊社可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如在自建网站上设置互动交流论坛窗口,还可拉动审稿专家互动,供读者和作者在论坛上就某一学术问题开展讨论,实现问答互助、专家互动。与各学科专家或学术会议联系,帮助或参与组织学术报告,通过手机终端信息推送模式为读者提供学术会议通知和某学科研究新进展信息,并可在自建网站上增加远程视频点播某专业或某专家的学术报告的服务功能。

2.3.3电子支付服务模式

目前学术期刊的自建网站几乎都还不具备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功能,读者、作者与期刊之间的费用结算仍采用传统的邮局汇款等方式[9]。学术期刊要加大网站建设力度,完善网站功能,在自建网站上引入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电子支付系统[10],实现信息、服务的在线销售。

2.3.4移动终端服务模式

目前很多学术期刊已经在尝试移动终端服务,通过手机、阅读器等终端服务器向读者提供期刊文章内容的阅读,或者通过终端向受众推送期刊相关信息。本校期刊社申请了微信公众平台,不断扩大受众队伍,并向他们推送期刊当期信息和下期预告。终端服务器可用于文章的阅读,通知信息的推送,广告的推送等;但目前的终端服务模式还不成熟,学术期刊文章都是以PDF格式生成,考虑到科技学术期刊特有的专业性,如果用PDF格式原封不动地将文章呈现在终端服务器上,由于终端服务器的格式兼容问题,以及读者的阅读习惯问题,必然造成阅读的诸多不便。笔者认为,不是所有的深度阅读都适合在终端服务器上进行,期刊可将终端的阅读定义为提示性和碎片化浅阅读,以此激发读者的兴趣,最终吸引他们到期刊网站进行深度阅读。

3结束语

我国学术期刊大多数依赖主办单位的拨款维持生存和发展,其内在发展的欲望和动机较弱,市场竞争力较低。在这种办刊制度下,我国学术期刊在管理和运营上存在着产业链分工缺失的问题,只有构成内容出版、数字发行、信息反馈这样分工明确的产业链,出版模式才有完善的基础。当前学术期刊急需新的出版模式来适应市场竞争,探索出更加适合期刊发展的道路是我们必须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篇5:与学术期刊的不解之缘论文

与学术期刊的不解之缘论文

没有一个学者能够离开学术期刊。作为一个学者,无论是自己学术论文的发表,还是对他人学术论文的阅读,都离不开学术期刊。而且,在这种长期的发表与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与学术期刊形成学术上的不解之缘,也会产生浓浓的情感。可以说,学术期刊是学者的另一个终身伴侣,是学者的一处不可替代的精神家园。

一、伴随我学术追求与成长的那些期刊

谈到学术期刊,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学术期刊与学术论文的关系,也还会追问一下学术期刊与学术论文在产生的时间上孰先孰后的问题。单就“时间的先在性”而言,学术论文产生在先,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在学术期刊出现的很久以前,就有了学术论文。然而,当我们进一步追问,也可以得出另一个答案,学术论文是学术期刊塑造出来的。这体现的恰恰是一种“逻辑先在性”。学术期刊作为一种经过学术专家评审、认可的期刊,它所刊发的学术论文不仅要归属特定的学科,而且内容主要以原创研究为主。学术期刊最主要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发表学术论文的形式展示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这不仅对学术论文起到了公示的作用,而且学术论文只有通过学术期刊的规范、确认、发表,才得以与广大读者交流,学术论文的潜在价值才能显现出来。可以说,一篇学术论文的意义不在于写作完成时,而在于学术期刊发表后与读者的交流(既包括接受,也包括商榷乃至批判)中。因此,学术期刊塑造出了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学术期刊导引着学术论文的选题、容量与写作模式。一篇学术论文的写作模式与一部著作、一项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写作模式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学术期刊刊发的学术论文要求具备学科指向性(交叉学科的研究也要有明确的研究主旨)、内容凝练性、学术前沿性,能够为学术期刊扩大学术影响力。当然,不同的学术期刊由于办刊理念不同,对所发表学术论文的选题、容量、写作样式也是有不同要求的,这便是不同学术期刊的特色,也为不同学术论文的发表提供了选择的路径。而就学术期刊自身而言,就是发表学术成果的及时性。因此,大多数的学者,都会在学术期刊上通过发表学术论文留下自己学术追求与发展的足迹,体现自己学术演进的内在逻辑。我曾在《光明日报》(我把该报的“理论周刊”视为一种学术期刊)、《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辑刊》《美与时代》《学习与探索》《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10余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论文。现在翻开这些学术期刊,重新审视自己发表过的学术论文,的确看到了自己学术追求与发展的足迹和学术演进的内在逻辑。就研究的主旨而言,我的学术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艺术哲学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我硕士论文的选题是艺术价值论。这一阶段留下的学术追求与发展的足迹是:在《社会科学辑刊》发表了《艺术的价值系统及价值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了《试论艺术审美价值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科学辑刊》发表了《现代艺术观念与新艺术语言》;在《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了《试论西方艺术观念更新的原因》《关于“价值”的哲学思考》《关于艺术价值理论的历史考察》等学术论文。第二个阶段是在探索马克思哲学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探讨以“立美宜人”为旨归的社会批判理论,主要是基于我博士论文《审美范式的转换与社会转型期文化精神的建构》的选题,也是对第一阶段艺术价值论研究的深入。这一阶段留下的学术追求与发展的足迹是在《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了《试论“立美宜人”的生存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试论马克思的哲学观》;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审美范式转换与文化精神建构》;在《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了《对市场经济的审美观照》;在《光明日报》发表了《构建“立美宜人”的实践样式》等学术论文。我也是学术期刊发表学术成果及时性的受益者。于在《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的《中华民族史前先民“美”“善”观念萌发的文化轨迹》是我主编的《中华伦理范畴―――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伦理智慧与当代心态伦理研究》结题成果之一)一书的绪论,而该书12月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很好地体现了学术期刊能够及时展示学术成果的优越性。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经过与其他学者的引用评价既能够扩大作者的学术影响力,也能够扩大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这应该算是一种“双赢”。例如,我在《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的《对市场经济的审美观照》一文,就被人大复印资料―――《美学》全文转载。其在问题意识下的文艺学理论建构中,补充和深化了人文精神和新理性精神讨论。我发表的这些学术论文,的确是学术期刊塑造出来的,由衷地感谢伴随我学术追求与成长的那些学术期刊!

二、学术期刊成为我一个不可替代的精神家园

在选择自己的学术论文在哪个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问题上,我考虑的不只是学术上(学术的影响力)、“功利”上(评职晋级时的加分多少)的因素,往往也考虑到情感上的因素,有时还很执着。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都是在南开大学获得的。在南开学习的6年,不仅是一个学术的历练过程,更结下了浓浓的师门情义、深深的专业情结和悠悠的母校情怀,我已把南开大学当成了我的精神家园!因此,能够在《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一篇论文,就成为我的一种执着的追求与夙愿。在我选择投稿的论文时,也的确煞费苦心。我的选择标准是:在学术上,应该能够代表自己最好的学术水平;在写作时间上,应是我在南开学习期间完成的;在论文的内容上,能够体现出自己的学术成长轨迹。经过反复斟酌,选中我的博士论文《审美范式的转换与社会转型期文化精神的建构》的最后一节《社会活动的“立美建构”―――对市场经济的审美观照》,以《对市场经济的审美观照》为题,投稿《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并于第1期发表。对我来说,这篇看似普通的学术论文,内涵太丰富了!它是“激情的理性和理性的激情”(这是我的博士生导师陈晏清先生在谈到如何进行哲学思考与研究时说的一句话)的结晶!它完全符合我上面谈到的选择标准。每当我翻开这篇发表在母校学报作为自己博士论文一部分的论文时,我的脑海里便情不自禁地涌现出我在博士论文的后记中写下的一些文字:“这篇完成于‘阳春三月’的博士论文,凝聚着我的.恩师陈晏清先生的大量心血,的确是:‘若无金秋一点血,岂有阳春三月色’!先生的严谨与明察更使我不敢有丝毫懈怠,认真地坐了三年冷板凳。先生讲授的学位课程,开拓了我的哲学新视野;先生对我选题的点拨与矫正,使我有了明确的总体思路;先生对我论文的逐字修改和入木三分的批语,使我的论文得以成型。先生对我真是:‘陈词激昂传真经,晏朗哲思点迷津,清徽雅量立典范,恩师尽心塑我型’。感谢我的硕士导师童坦教授、王兴华教授,两位先生传授给我的美学方面的理论素养,对我的论文写作有很大的帮助;童坦先生那‘童心未泯唤春风,坦荡潇洒品人生’的人格魅力又给了我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受益匪浅!也让我重新感受到了在南开园那伴随着理性思考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样一种隐藏在学术背后的浓浓的情感,又是激励我学术进步的动力。学术期刊也是我的一个“寻亲访友”的平台。每当我在学术期刊上看到我的老师、同学以及所有我熟悉和敬仰学者发表的学术论文时,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情感油然而生,又是一种“激情的理性和理性的激情”的体验。可以说,学术期刊中是“积淀”着情感的。正是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学术期刊也成为我的一个精神家园,这正是学术期刊给予我受益终生的恩惠!

三、对学术期刊编者的敬意与感谢

作为一个作者和读者,我对学术期刊的编者们充满了敬意和感谢之情。如果说,学术期刊是一个展示学术成果的平台,那么学术期刊编者则是决定这一平台高度的顶梁柱,是使学术期刊这一物化产品充满生机的灵魂!前面说到,学术论文是学术期刊塑造出来的。确切地说,学术论文是学术期刊编者塑造出来的!前面提到的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审美范式转换与文化精神建构》一文,是我博士论文的摘要,由于我的博士论文题目较长,最后确定这一题目,的确经过与编者的多次沟通、反复推敲。还有也是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构建“立美宜人”的实践样式》一文,编者为了更加突出主旨,要求加上一个“阅读提示”,对文中的关键词、核心概念进行言简意赅的界定与解读。“立美宜人”是我博士论文的核心概念,也可以说是我的比较“得意”的学术创新点,但是在编者不断“刨根问底”地追问下,我不得不反复、仔细地琢磨、凝练,最后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篇6:学术期刊及非学术期刊区别在哪论文

学术期刊及非学术期刊区别在哪论文

1.从经营管理来看

学术期刊不以赚钱为目的,即其行为是非商业化的,只注重社会效益;非学术期刊则大多采取商业化运作模式,既注重社会效益也注重经济效益。

2.从文献刊发的`过程看

学术期刊要求相关专家、学者对学术论文进行严谨的评审和筛选,更注重的是文献的学术价值,而非学术期刊一般只需经过刊物编辑的编审就行,注重的是大众性和市场价值。需要说明的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并不强调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划分的界线。只是依据“ 载文量多 ” 、“ 收录量大 ” 和 “ 被引次数多 ”进行选刊。

3.从期刊的特性来看

期刊具有学术性、局域性,而非学术期刊则具有大众性、普及性。

4.从发表的文献看

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而非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则以文件、报道、讲话、体会、知识等只能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而不是论文的文章为主。

5.从期刊的主要功能看

学术期刊的功能主要在于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探讨;而非学术期刊则主要是为传播、普及、学习大众知识和信息服务的。

篇7:学术期刊论文格式

1 、题目

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文章应附英文题名。

2 、作者及其工作单位

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如下写法: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应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名字不缩写。例: ZHAO Ling (赵 灵),

文章应标明所有作者的工作单位,包括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以便于联系和按地区、机构统计文章的分布;单位名称与省市名之间应以逗号分隔。整个数据项用圆括号括起。英文文章和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工作单位还应在省市名及邮编之后加列国名,其间以逗号分隔。例:

(华中电力集团公司,湖北 武汉430027)

3 、摘要

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用第三人称。不必使用“本文 ”、“作者”等作为主语。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

4 、关键词

一般每篇文章可选 3~8 个关键词。多个关键词之间应以分号分隔,以便于计算机自动切分。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项目: ① 主要责任者(专著为作者而非译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 ”(英文作者请将作者名写全)。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②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③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④ 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⑤ 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⑥ 文献起止页码。⑦ 文献标准编号(标准号、专利号......)。

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1] 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J]. 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3):167-173.

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S].

[9] GB/T 16159-,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延伸阅读:论文标准格式】

关于XXX问题的研讨 题目居中,三号黑体字

XXX XXX XXX 作者居中, 其后标明工作单位,所在省、市,邮编,4号楷体字

摘 要:XXXXXXXXXXXXXX “摘要”两字5号黑体,其余5号宋体

关键词:XXXX XXXX(RS) YYYY “关键词”三字用5号黑体,其余宋体5号

××××××××× (英文题目)

×××(××××) 英文作者姓名(单位、所在省、市,邮编)

【Abstract】 (英文摘要)

【Key words】 (英文关键词)

(正文)

一、XXXXXX 一级标题用4号黑体字(序号用一、二……依此类推)

1.XXXXXXX 二级标题用4号宋体字(序号用1、2……依此类推)

⑴xxxxxxxxx 三级标题用4号宋体字(序号用⑴、⑵、⑶……依此类推)

(正文内容)

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 正文用5号宋体

参考文献: 用5号黑体字

[1]XXX,XYY,XXX,XXXX,《XXXXXXXX》,,(1) 5号宋体

[2]Xxx、Xxx 译,《XXXXXXXX》,XX教育出版社,1998. 5号宋体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电话、传真、电子信箱、通讯地址及邮政编码 5号宋体

论文的格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论文题目格式:(在标题下注明作者,邮编,工作单位,学生就写所在学校)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学术期刊论文格式]

篇8:学术期刊论文格式

学术期刊论文格式

学术论文的文面结构通常应具备13个基本要素,按编排顺序依次为:题名、作者署名、作者单位(包括单位、地名、邮编)、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正文、序次语、注释(可选项)及参考文献、课题名称及编号、作者简介。

此外,作者原稿中还应注明联系方式(电话、E-mail、详细地址、邮编等)。

这些都是学术论文文面结构中应具备的基本要素。

当然,原稿中最好还应有英文题名(title)、英文摘要(abstract)和英文关键词(keywords)供编辑选用。

下面,笔者根据学术论文的文面结构,将其分为文头、正文、文后三个部分,对学术论文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及其规范要求作分别介绍。

一、文头部分。

学术论文的文头部分一般应包括题名、作者署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等要素,其基本格式和规范要求为:

1.题名。

学术论文题名的拟写应做到简明、具体、确切、得体,能概括论文论述的特定内容,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工具的有关原则。

此外,题名中应尽量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外文字符、代号等。

2.作者署名及作者单位。

关于学术论文作者署名及作者单位的标注,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术论文均应有作者署名,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居中位置。

(2)学术论文的署名可以是1个作者独立署名,也可以2个或多个作者联合署名,还可以集体署名(如署某课题组的名等);可以署作者真实姓名,也可以署作者笔名,但通常都是署作者真实姓名,特殊情况除外;集体署名的文章,其执笔人或整理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以横线与正文隔开。

(3)学术译文的署名应是着者在前、译者在后,着者前用方括号标明国籍;各种补白性学术文摘等,亦可将作者姓名加圆括号标注于正文末尾。

(4)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应用空格或逗号隔开;不同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顺序标注(上标)不同的阿拉伯数字署名序号,并在其单位名称之前加注与署名序号相一致的序号;两个以上作者单位之间连排时应以分号隔开。

(5)对署名作者应标注其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区、城市或县名(省会以上城市可省去省份),注明邮编,并加圆括号将其置于作者署名下方居中位置。

作者的署名权受《着作权法》保护,具体如何署名依作者的意愿而定,任何人无权干涉,但同时又要受法律约束,不能随意侵害他人或集体的署名权。

3.摘要。

摘要是作者对论文主要内容或主要观点的简要表述,要求简练、准确、概括性强,能客观、具体地反映全文的重要而有新意的主要观点,并给予客观、具体的陈述;应避免带主观性和情绪化的评论口吻和脱离具体内容的解释说明。

也就是说,摘要是一篇具有独立性、自含性的完整短文,是论文主要观点的直接表述,一般不应有作者的主观评价和解释说明性文字。

因此,拟写摘要应注意以下三点:

(1)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能使读者不必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直接获得该文最主要的内容信息。

摘要的内容应包含论文的主要观点,重点是论述对象和结论,即重在导读,以供读者通过摘要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

(2)中文摘要字数一般为200字左右,英文摘要一般要求实词在200个左右,如有特殊需要,字数可以略多,但以简洁明确为原则。

(3)不要把论文的“摘要”写成“内容简介”的形式,更不要写成图书的“提要”.拟写摘要的要求是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把一篇论文所包含的主要信息或中心思想直接表述出来,尽量避免使用简介和自我评价式的语言。

如:“本文根据……,分析了……,研究了……,提出了……,具有……意义”等,写了一大串,却反映不出具体的实质性内容。

按照有关规定,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的论文,都应编写摘要。

摘要位于作者署名的下方,中文摘要前以“摘要:”或“[摘要]”作为标示,英文摘要前要以“Abstract:”作为标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英文摘要目前属于可选项,只有教育部关于高校学报论文的编排规范中有所要[1]求,而在《文摘编写规则》(GB/ T6447-1986) 中对此没有明确规定。

因此,作者如有能力在原稿中编写更好,无能力编写则可省去,留给期刊编辑根据编发需要决定是否有必要替你编写。

目前,一些期刊编发的学术论文中,正文前面虽然也有所谓的“摘要”,而其实是“内容简介”、“提要”或者不伦不类的文字。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作者和编者把“摘要”与“简介”、“提要”混为一谈,因而在编写摘要时不得要领。

4.关键词。

关键词,也称主题词,是指从论文的题名、摘要和正文中选取的具有实际检索意义的学科专用名词或名词词组,并在论文中有明确的出处。

(1)关键词的标注要求。

关键词的标注应体现学术论文的主要内容,具有语义性,并应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世界汉语主题词表》或各专业主题词表提供的规范词汇标注。

(2)关键词的标注方式。

一般应选取3-8个关键词,用显着的字符另起一行排列在“摘要”的下方,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关键词”或“【关键词】”作为标示,各词之间用分号“;”隔开;若标有英文关键词,中英文关键词应逐一对应,英文关键词前以“Keywords:”作为标示,另起一行排列。

(3)标注关键词的目的。

关键词是对揭示学术论文的中心内容具有实质检索意义的词汇,其标注目的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的内容特征,便于信息集成系统汇集同类内容的论文,以供读者检索。

因此,从论文中提取的关键词应是经过规范化的词或词组,在提取、确定关键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选取准确、恰当的词或词组作关键词,并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将其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一般来讲,学术期刊中3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必须标注中文关键词,但英文关键词则可根据需要决定是否标注。

尽管目前英文关键词仍属于可选项,在学术论文写作和编排中可标可不标,但如果有能力标注,还是标注上为好,毕竟是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应考虑到国际同行的检索需求。

5.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是指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科技文献进行主题分析,并依照文献内容的学科属性和学术特征,为分门别类地组织文献所规定的文献分类标记符号。

(1)中图分类号的组成。

中图分类号是由汉语拼音大写字母与阿拉伯数字及一些辅助符号相结合组成的混合制号码,一般用一个字母标志一个大类,以字母顺序反映大类的序列,在字母后用数字及辅助符号表示大类下类目的划分,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文献分类标记符号。

因此,在标注时应尽量标注准确、细分到位。

(2)中图分类号的标注。

中图分类号的标注,目前应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9月,第5版)所规定的学科分类代号进行标注,涉及多学科的论文,可以标注几个分类号,两个分类号之间用分号“;”隔开。

中图分类号一般应标注于“关键词”下方左侧,以“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或“【中图分类号】”标示。

示例:

①中图分类号:G270(表示该文为档案学、档案管理学方面的论文)

②【中图分类号】G273.4;G254.9(表示该文为档案检索、文献检索、情报检索方面的论文)

6.文献标识码。

文献标识码是为分类标识学术论文所规定的代码。

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规定,每篇文章均应标示相应的文献标识码。

(1)常用的5个文献标识码:

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

B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

D动态性信息;

E文件、资料。

(2)文献标识码的标注。

在学术论文中,文献标识码应标注于中图分类号的后面空两格的位置,通常以“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或“【文献标识码】”标示。

示例:

①文献标识码:A(表示该文是学术论文)

②【文献标识码】C(表示该文是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

7.文章编号。

按照有关规定,凡具有文献标识码的文章均应标注文章编号,其中A、B、C三类文章必须标注。

文章编号由学术期刊的国际标准刊号、出版年、期次号、文章篇首页页码和页数共5段20位数字组成,其结构为:XXXX-XXXX(YYYY)NN-PPPP-CC.通常以“文章编号:”、“文章编号”或“【文章编号】”标示。

示例:

文章编号:1004-273308-0015-06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学术期刊编排标准,各类学术期刊编排很不规范,尤其是档案专业期刊,大多数没有标注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等要素。

但随着我国期刊出版质量标准的逐步规范,预计国家有关部门将会尽快出台相关标准规范。

所以,无论是学术论文的作者还是编者,都应该对此有所了解。

二、正文部分。

正文部分是一篇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与学术论文正文相关的规范要求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引言。

引言,又称前言,用于学术论文正文的开头,或以“引言”、“前言”等标示,或作为正文的第一自然段直接表述。

引言一般应概括地表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或简单交代故事的写作背景,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能体现论文题名限定的写作范围,同时要言简意赅、紧扣主题。

2.正文的逻辑层次。

正文作为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是一篇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学术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部分,其逻辑结构层次一般为: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得出结论--总括全文要表达的.主旨。

3.文内标题。

文内标题是指正文中表明各部分逻辑层次的一级、二级、三级等“小标题”.正文各部分的逻辑层次不宜过多,一般应控制在五级以内。

文内标题应力求简洁、明确,自占一行,行首序次语前空两格,末尾不用标点符号,但问号、感叹号、省略号除外。

4.正文各章节序次语的使用规范。

序次语是指文章正文中用以标示逻辑层次或逻辑停顿的字、词、序号、字母、符号等。

(1)论文的正文中,一般可根据文章特点选择从某一层序次语开始序次,序次语选定之后应顺序逐层向下行文,已选择较低层次的序次语开始序次之后,不宜反过来再使用层次更高的序次语。

(2)同类数字形式的序次语,带括号的应位于不带括号的下一层。

通常第一层是带有顿号的汉字数字,如:“一、”;第二层是带括号的汉字数字,如:“(一)”;第三层是带下脚点的阿拉伯数字,如:“1. ”,注意此处不是用顿号“、”;第四层是带圆括号的阿拉伯数字,如:“(1)”;再往下可以是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如:“①”,或小写拉丁字母加下脚点,如:“a.”.

(3)序次语后标点符号的使用,要符合国标《标[3]

点符号用法》(GB/T 15834-) 的 有 关规定,即:以“第”“其”词头做序次语,或以“首先”“其次”“最后”等词作序次语时,其后用逗号;不带括号的汉字数字或“天干地支”做序次语时,其后用顿号;不带括号的阿拉伯数字、拉丁字母或罗马数字做序次语时,其后用下脚点“.”(该符号是借用外文的标点符号);加括号的序次语后不再用任何点号;阿拉伯数字与下脚点结合表示章节关系的序次语末尾不用任何点号,但需用1个汉字的空格。

篇9:学术期刊微信出版分析论文

学术期刊微信出版分析论文

8月23日,腾讯公司在微信基础上推出了功能强大的微信公众平台[1],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个人和企业可与特定群体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消息等沟通和交流。微信公众平台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期刊的关注,它将数字化出版与移动互联网融合在一起,显示出了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巨大优势。对于学术期刊来讲,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微信出版除了具有互动及时、分享无限、内容集约、成本低廉等传播优势[2]之外,最重要的是满足了读者的碎片化阅读需求,读者可随时利用等车、等人的碎片化时间获取最直观、易读且有用的信息[3]。碎片化阅读其本质是一种浅阅读[4],它要求信息精短,简洁直观,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视化程度高。但是,基于大量学术期刊的微信出版现状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界面单调,以文字为主,无论在微信消息推送还是论文发布上,不注重可视化,完全忽略了学术期刊微信出版浅阅读的特性,传播效果差。在学术期刊微信出版中,学术期刊出版者如何帮助读者尽快获取所需信息?可视化是一个必要的策略,即将图文并茂的信息取代了单一乏味的文字成为阅读的客体,使读者更多地享受图像审美带来的视觉快感。

1可视化

可视化(Visualization)可以粗略地被定义为通过图形的表现形式,进行信息传递、表达的过程[5]。可视化最初隶属于计算机成像领域,1987年,针对大数据场处理问题,美国计算机成像专业委员会提出了可视化是用图形和图像解释数据。近年来,可视化以其强大的功能和优势向播学、自然科学、管理及艺术等领域延伸。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可视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信息有效传播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简单来说,可视化就是将部分复杂抽象的文字内容转化为可以直观感受的图像形式来进行传播。与文字相比,图像简洁直观,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更容易被读者读取和理解,还可跨越不同文化及语言交流的障碍,大大提高了读者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真正达到了微信出版的目的。但是,从目前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的现状来看,大多数期刊未认识到可视化对期刊信息有效传播的重要作用,反而大面积的推送文字内容及消息,趣味性差,加上移动终端屏幕尺寸较小,显示的字数有限,导致可读性较差,失去了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的意义。针对学术期刊微信出版存在的问题及微信出版浅阅读的特性,笔者将可视化融入到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的主要内容――目录、封面及文章内容,从目录可视化、封面可视化及文章内容可视化三个方面阐述。

1.1目录可视化

基于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现状调查发现,目前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的目录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1)文字目录。主要包括题名、作者和页码,与传统的纸质期刊目录相同,这是目前大部分学术期刊微信出版采用的目录形式。如《分析化学》《生态学报》《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北京航空大学学报》等,这种纯文字的目录,界面相对单调,趣味性较差,视觉冲击力弱,不易引起读者的关注。图1为《分析化学》微信出版的目录。2)图文目录。主要包括题名、作者姓名、文字摘要及图形摘要。相对于文字目录,图文目录增加了图形摘要,图形摘要是能明确代表其论文所述工作的图像[6],通过图形摘要读者可以快速直观地获取该论文的核心内容。图形摘要的加入大大提高了读者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是学术期刊微信出版推荐的一种模式。采用图文目录的期刊有《力学学报》《力学与实践》等。如图2是《力学学报》的图文目录出版界面,因为包含图形摘要及文字摘要内容,加上移动终端的尺寸较小,导致界面显示不清晰,可读性较差。图2《力学学报》图文目录3)图形摘要目录。主要包括题名、作者姓名及图形摘要。这也是部分科技期刊在线出版采用的主要模式。图形摘要目录将图形摘要作为核心内容呈现在出版主页上,清晰直观,视觉冲击力强,易吸引读者阅读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图形摘要可帮读者快速获取文章信息[7],真正达到了学术期刊微信出版浅阅读的目的,是笔者推荐的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目录形式,尤其适合化学、生物、建筑类等科技期刊,如图3是《应用化学》第7期的目录出版界面,相比于图文目录,该目录的图形摘要更加清晰直观,读者结合题目可以快速获取文章信息。

1.2重点推荐文章可视化

目前,部分学术期刊微信出版都开设专栏来重点推荐刊出的部分文章,如《力学学报》的“精品文章”栏目,《建筑学报》的“精彩文章”栏目,《现代出版》的“往期精选”栏目,《分析化学》的“热点文章”及“热评文章”栏目,《生态学报》的“精品推荐”栏目,包括“热评文章”“编辑推荐”及“热点文章”。相比于目录可视化,重点推荐文章可视化程度较高,大多期刊重点推荐的文章都配有与文章有关的图形,只是采用方式和图形尺寸略有不同。如图4是《现代出版》文章可视化页面,页面的上半部分以滚动图片的形式展示该刊的会议及资讯,下半部分的左面是与文章有关的小图形,右边是文章的题名及述评,读者可根据需要点击阅读。但是,因为上半部分图片占据了接近一半的窗口,所以没有足够的页面显示文章的所有述评,这导致读者无法直观阅读文章述评,尽快把握文章核心内容。所以,笔者建议,要提高重点推荐文章的关注度,应增加文章述评的内容,帮助读者快速获取所需文章信息。对于社科类期刊来讲,这种方式应该是比较完美的重点文章推荐阅读的方式。图5是《建筑学报》的精彩文章的页面,点击该刊“精彩文章”栏目,系统会自动把推荐的1篇精选文章发到对话窗口,由图形所占的面积来看,《建筑学报》比较重视图形的推介,但是该刊推荐的文章过少。图6是《力学学报》推荐文章页面,该刊出版页面包含的内容很多,除了所推荐文章的题名、作者、文字摘要、图形摘要之外,还有作者中心等其他的服务功能,信息容量过大导致整个页面清晰度不高,忽略了热点文章的内容,可读性较差。

1.3封面可视化

学术期刊封面是展示期刊内容的窗口。对微信出版来讲,期刊封面不仅是一个窗口,更是期刊的标志和象征。王国燕对科技期刊封面可视化作了概述,她认为期刊每期设有动态的封面图片才能体现其视觉传播的价值,这样的期刊也被视为具有可视化的期刊[8]。有研究发现,在期刊封面上展示的科研成果会在得到广泛传播和重点关注[9]。同时,封面可视化的期刊封面每期更换,既带给读者一定的新颖感,又推介了该刊文章,一举两得,受到读者的赞许和支持。目前,封面可视化出版模式已被国内外大量学术期刊(尤其是科技期刊)所采用,如国外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等,国内期刊《中国化学》《化学学报》《建筑学报》及《有机化学》等。基于目前学术期刊微信出版调查,学术期刊整体封面可视化程度较低,但科技期刊明显高于社科期刊。仅有这几个化学类期刊比较重视封面可视化,如《有机化学》《化学学报》及《应用化学》等,刊物每期的封面图片都摘自本期文章,在微信出版中的当期目录、重点文章及过刊检索等多个栏目,都在窗口的重点位置推介封面图片。如图7为《有机化学》微信出版页面,该封面图片兼具艺术性和学术性,既美化了出版界面,又重点推荐了期刊的文章,是学术期刊参考的封面出版形式。

2结论及建议

一图胜千言,尤其对于以符号、公式及图片为核心元素的化学类、生物类及建筑类等学术期刊[10],图像在科研成果的表达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学术期刊微信出版中,部分学术期刊还未意识到可视化在学术期刊表达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微信用户的增多及影响力的扩大,微信出版者应尽快将可视化作为微信出版的重要对策,迎合读图时代读者的碎片阅读的阅读需求,达到微信出版的目的,从而提高期刊的关注度和吸引力。

篇10:学术期刊的价值与作用是什么论文

学术期刊的价值与作用是什么论文

一、学术期刊的社会价值与作用

学术期刊的存在依据是其社会价值,它内源于学术期刊本身的内在价值功能。学术期刊作为一种媒体,能传播学术信息,发表学术研究成果,在学术研究过程的上游与下游之间对研究主体起联接的中介作用。这种内在的价值功能与作用是其成为社会财富和社会价值的一部分的基本原因,也是其获得现实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的根本所在。

学术期刊基于其社会价值功能,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的中介性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传播最新学术信息(公共性)和发表有学术价值的新研究成果(专有性)来推动;一是通过设计和策划一些有前沿性的、有原创意义的、有战略意义的重要选题,推动一些新的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新的学科的建设;一是通过发现优秀作者,培养学术新人,壮大社科研究队伍来推动;一是以倡导社科学术规范,弘扬良好的学术新风来推动。

二、关于学术期刊的社会价值

学术期刊的发展,应该从学术期刊的.存在谈起。存在是现实的,而又总是合理的,有了存在才谈得上发展。学术期刊的存在依据是什么?是其社会价值。如同没有社会价值的事物无法在社会找到立锥之地一样,没有社会价值的学术期刊,其社会存在是不可思议的;就算是有社会价值,但价值功能结构残缺,即使能存在,也是缺乏生命力的,其成长与发展也不可能是正常的、健康的。

三、学术期刊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

1、通过传播最新学术信息(公共性)和发表有学术价值的新研究成果(专有性)来推动。

2、通过设计和策划一些重要选题,特别是有前沿性的、有原创意义的、有战略意义的选题,从拓宽研究领域、深化研究主题、开拓新话题来推动。

3、通过发现优秀作者,培养学术新人,壮大社科研究队伍来推动。

4、以倡导社科学术规范,弘扬良好的学术新风来推动。科学之所以为科学,科学要发展,需要有一套学界、社会认同并为研究者遵守的学术规范。

如上所述,学术期刊本身的社会价值功能与作用是决定学术期刊发展的一个最基本因素,这也同时规定了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与出路所在。这就是创造社会价值,提高社会价值的附加值。创造价值,提高附加值,从主体意义上说,动力的源泉存在于学术期刊的需求方与供给方的互动过程中。学术期刊的发展讲到底是社会需求方与提供方互动作用的结果。这一简要的概括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一方面,需求的满足程度和需求的发展状态如何受制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学术期刊的数量和质量,新的学术期刊品种与质量又会诱发出新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又对供给,从而对学术期刊发展起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社会一旦有了对学术期刊的需要,需求就以任何其它力量所无法比拟的力量推动借以满足这种需要的学术期刊及其提供者的出现与发展,促进需求不断由潜在到显性的现实转化;现实需求的满足又会在需求满足的临界处酝酿出新的潜在的需求。学术期刊的需求与供给形成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正是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互动作用关系推动着学术期刊发展。然而,不论是需求还是供给,不论是需求主体还是供给主体,其深层最终都归根于主体的价值观念、价值准则与价值判断。

篇11:生物信息学学术期刊评价

生物信息学学术期刊评价

学术期刊的评价包括核心期刊的`界定和新创刊的评价.以知识密度梯度的概念和期刊论文分布特征相结合确定了30种生物信息学中文核心期刊,以影响权重、声誉系数和H指数对新创刊的生物信息学中文期刊进行了评价.

作 者:顾东蕾 Gu Dong-lei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图书馆,江苏,南京,210009 刊 名: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年,卷(期): 18(4) 分类号:Q811.4 G255.2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   期刊评价   知识密度梯度   核心期刊   学术期刊  

篇12:学术期刊职称论文发表

1、医学科研论文

是医疗卫生工作者从事医药研究工作的书面总结, 是医学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科技信息产生、存储、交流和推广的主要媒介形式。

作者用经过科学实践得到的原始资料,经过归类、思考、统计、分析、逻辑推理,形成自己的独有观点而写成文章。

可以参加同类文章:医学论文写作技巧(一)概述临床医学论文写作 提高医学论文的写作技巧。

2、医学学术期刊

是指按一定编号顺序,采用相对统一和固定的刊名,无限期的连续出版刊物。

内容主要由专业作者撰与论文、有关学科的经验技术交流、报道等与本刊医学学术专业有关的杂志。

3、lSSN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是由国际中心对世界各国参加这一系统的连续出版物所分配的一种用以识别连续出版物的固定不变的标准号码。

它可以将任何国家或地区出版任何语种的一种连续出版物用唯一的、永久不变的、国际通用的代码加以识别。

我们可以把ISSN 看成是杂志的身份证。

4、CN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hina)

我们在评审职称时要求递交有CN号发表的论文, 就表示要有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和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科技杂志。

5、核心期刊(重点期刊)

通常指在同类学科中足以反映学科水平, 为科学界广泛重视和重点使用的期刊。

随着期刊数量与日俱增,必然对科学期刊作出评价选择,确定同类学科所形成的信息密度大,借阅率、引文率高和摘引率高的期刊,作为图书馆等文献机构和科技数据库的收藏重点,以及读者用户的利用重点。

6、统计源期刊

检索系统(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因其提供来源文献而统称为(这种检索工具的)来源期刊。

检索系统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用于检索文献信息的,它以收录文献齐全为宗旨,能较为全面地查到某学科领域的文献;另一种是既可检索文献,又可以用于期刊和科研绩效评价,它对所收录的期刊进行严格的评价和筛选,并出版期刊评价报告,如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所收录的期刊可称为统计源期刊。

“统计源期刊”成了信息所进行科技论文统计与评价的专用名词。

论文的质量高低可以从论文发表以后的应用情况, 即论文是否被权威检索系统收录以及被引用情况这两个指标反映出来,其中期刊是否被权威系统收录是论文能否被广泛应用的关键。

因此,我们以文献检索(评价系统)收录期刊的情况以及期刊的评价指标来作为确定论文投稿的依据。

7、主题词(叙词)

是目前国内外情报界广泛采用的一种人工标引和检索的主题语言,它的特点是规范性、组配性、相互性和动态性。

英文检索时通常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制的《医学主题词表》中的词组。

中文资料如《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的主题索引由主题词、副主题词和顺序号组成,使用时根据顺序号到正文查阅题录。

8、关键词

是从文献题目或文摘、正文中提出来的具有实质意义、能代表文献主题内容的词汇。

它与叙词的区别在于它的非规范化,是自然语言。

用于计算机系统检索系统,使用时要注意词的形式不同而造成漏检,因为它属非规范化词,关键词之间没有语法关系,易概念混淆。

目前国内外所有核心期刊均要求投稿人写上关键词,目的是利于学术交流,建立各种数据库,利于查新检索。

关键词不能随意编造和任意选择,选用规范性词语,每篇论文用012 个,不超过-3 个。

位于摘要之后,另起一行,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末词不加标点符号,按重要性排列。

要选用在标题及摘要中出现或在文章内多次出现的词。

9、标题

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 通常在论文完成之后提炼出来,有画龙点睛作用,是揭示论文主题、概括文中内容的简明词语。

所以题名应概念明确,层次分明,美观醒目,并尽可能包含主题词和关键词。

题名中不应使用非公知公用、同行不熟的外来语,缩写词、符号、代号和商品名称。

科技论文题名一般中文以45字以内为宜,英文以15个实词以内为宜。

10、摘要

摘要是在论文完稿之后才写的,是论文的浓缩,目的是为编审人员初步决定该文的基本评价与取舍,方便读者大体了解论文内容,便于作文摘索引。

结构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

用1~2 句话简要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简述研究的材料、方法、方案;应简要列出主要结果、数据;得出结论,指出研究价值和探讨。

一般中文摘要250 字左右,英文可长一些,尽量用数据说明。

11、参考文献(references)

是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论文、专著中曾引用的观点、方法和资料的出处或源文献,反映作品的科学依据, 反映作者对本课题历史与现状的知晓程度和可信度。

篇13:学术期刊职称论文发表

如何鉴别职称论文发表期刊的有效性

评职称的条件

一、论文、著作条件

根据人事厅《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论文发表刊物等级划分规定通知》著作论文要求,可简单概括为:

申报高级:要在具有CN刊号、ISSN刊号的专业期刊发表论文2篇以上或在具有CN刊号、ISSN刊号的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篇以上,以及解决复杂技术问题而撰写的有较高水平的专项技术分析(论证)报告2篇以上。

申请中级:要在具有CN刊号、ISSN刊号的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篇或在具有CN刊号、ISSN刊号的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篇以上,以及解决技术问题而撰写的专项技术分析(论证)报告1篇以上。

论文发表有两种方式,通过自己投稿,往往录用机会较少;也可以直接找杂志社发表更加快捷方便!

鉴别项目

· 期刊级别的鉴定:

包括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与省级期刊的鉴定。

· CN刊号的鉴定:

只有具备正规CN刊号的期刊才是公开发行的合法期刊。

· 非法期刊的鉴定:

非法期刊自有其一些特定的外在特征。

步骤/方法

1 期刊级别

根据目前通行的划分方法,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期刊划分为:中文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学术期刊和一般期刊。

1 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的界定在国内有两种比较权威的版本。

一种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出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另一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 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是指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

省级期刊是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等。

需要说明的是,刊物级别的划分并非来自国家行政主管部门,迄今为止,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从未就学术水平的高低为期刊划分过级别。

2 CN刊号

CN刊号由字母“CN”和6位数字及分类号组成,CN为中国的国名代码,前2位数字为该刊物的地区代码,后4位数字为地区连续出版物的序号。

分类号与刊号用“/”隔开,我国的报纸暂无分类号,期刊的分类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的基本大类划分。

如《读者》杂志的刊号为CN62-1118/Z,62是甘肃省的地区代号,1118是甘肃省期刊的顺序号,分类号Z表示该刊为综合类刊物。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期刊地区代码如下:11北京市12天津市13河北省14山西省15内蒙古自治区21辽宁省22吉林省23黑龙江省31上海市32江苏省33浙江省34安徽省35福建省36江西省37山东省41河南省42湖北省43湖南省44广东省45广西壮族自治区46海南省50重庆市51四川省52贵州省53云南省54西藏自治区61陕西省62甘肃省63青海省64宁夏回族自治区6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N刊号中的首位数字是我国行政地区代码的第一位数字,如华北地区五省区市行政区划代码的第一位数字均是1,东北地区为2,华东地区为3,华中地区为4,西南地区为5,西北地区为6,台湾省为7,香港地区为8。

从CN刊号的第一位数字中,我们就可以判定该刊物所属的地区。

从CN刊号的前两位数字看,我们就可以判定该刊物所属的省份。

据此,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教育研究》国内刊号CN98-0315/G4,国际刊号ISSN1727-0499。

由于前2位“xx”为98,不在11到65范围内,所以不是国家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出的刊号,应属非法刊物。

CN刊号的后4位数字为该地区连续出版物的序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内连续出版物序号范围一律从0001-9999,其中0001-0999为报纸的序号,1000-5999为印刷版连续出版物的序号,6000-8999为网络连续出版物的序号,9000-9999为有形的电子连续出版物(如光盘等)的序号。

3 非法期刊

一、非法刊物的类别:

(1)无刊号的刊物。

这是易辨别的非法刊物,既没有国际国内刊号,也没有内部准印证号。

(2)假刊号的刊物。

比如《中国教育与教学》,其刊号为CN98—1813/G,这种刊号是胡乱编造的,根本不存在。

(3)冒用刊号的刊物。

有些非法刊物为了蒙蔽读者和作者,冒用其他刊物的刊号,单从刊号的真假难以辨别刊物的真伪,必须进行查询。

(4)使用境外刊号的非法刊物。

有些非法期刊只有国际刊号或缀有NR或者HK即香港刊号,在境外注册而在境内出版、印刷和发行,如《中华教育教学实践》(ISSN1726-6416、CN03-4383/HK)。

(5)完全套用其他刊物名称、刊号的刊物。

这类非法刊物有如“套牌车”,封面式样、刊物名称、刊号以及其他一些信息完全与被套用的合法刊物一样,具有很大欺骗性,辨别起来很难。

(6)使用已经作废的期刊号。

合法期刊变更刊名后,原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即作废停止使用,因此,也有一些非法期刊利用已停止使用的刊号出版。

二、鉴别方法

(1)通过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网站www.gapp.gov.cn进行在线查询登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网站,在新闻机构查询栏中输入媒体名称,并选择媒体类别,进行检索。

若是正式刊物,会显示该期刊的相关信息;若是非法刊物,会显示“当前大陆地区出版发行并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期刊中未搜索到您查询的期刊!”字样。

(2)通过中国期刊网www.wanfangdata.com.cn查询中国期刊网已收录了国内大部分刊物文献,通过此网查询可以识别此刊非彼刊。

(3)通过观察刊物“版权页”上的信息查询如果发现刊物可疑,可以通过版权页上的信息查询。

此外还可以通过刊物所在地的大学或编辑部门和刊物所在地的出版管理部门查询

目前,由于中国特有的考评体制,绝大多数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大企业工作人员,都需要进行职称评定。

职称评定一般按照不同岗位,分为初级、中级、副高和高级等级别。

而每晋一个级别,就需要发表不同数量的学术论文。

由于国内学术杂志有限,而需求众多,因此,论文发表难、发表论文难的现状,一直困扰着广大急需论文的朋友。

根据不同地方的不同要求,论文可以发表在报纸和杂志。

一般省级及其以上公开发行的报纸和杂志发表论文即可满足要求。

另外,要提醒大家的是,很多地方要求,在诸如增刊、副刊、以书号代刊号的杂志、论文集等上面发表的论文,评职称时候,视为无效。

要发表论文的`朋友们一定要睁大眼睛。

篇14:学术期刊职称论文发表

关于学术期刊职称论文发表

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引言写作要求【1】

引言的内容可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方法、范围和背景等。

引言作为学术论文的开场白,应以简短的文字介绍写作背景和目的,以及相关领域内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说明本研究与前人工作的关系,目前研究的热点和存在的问题,以便读者了解该文的概貌,起导读的作用。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所有研究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始的。

引言也可点明本文的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简单阐述其研究内容、结果、意义和前景,不要展开讨论。

应该注意的是,对前人工作的概括不要断章取义,如果有意歪曲别人的意思而突出自己方法的优点就更不可取了。

编辑对引言的一般意见为引言是否充分反映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是否阐述了该项研究的必要性。

引言的具体要求:(a)开门见山,不绕圈子。

避免大篇幅地讲述历史渊源和立题研究过程;(b)言简意赅,突出重点。

不应过多叙述同行熟知的及教科书中的常识性内容,确有必要提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基本原理时,只需以参考文献的形式标出文献即可。

在引言中提示本文的工作和观点时,意思应明确,语言应简练;(c)尊重科学,实事求是。

在论述本文的研究意义时,应注意分寸,切忌使用“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填补了国内外空白”、“首次发现”等不实之词;同时也要注意不用客套话,如“才疏学浅”、“水平有限”、“恳请指求”、“抛砖引玉”之类的语言;(d)引言的内容不应与摘要雷同,也不应是摘要的注释。

引言一般应与结论相呼应,在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在结论中应有解答,但也应避免引言与结论雷同;(e)简短的引言,最好不分段论述,不要插图和列表,不进行公式的推导与证明;(f)分析过去研究的局限性并且阐明自己研究的创新点,这是整个引言的高潮所在,所以更是要慎之又慎。

阐明局限性要客观。

在阐述自己的创新点时,要仅仅围绕过去研究中存在的'缺陷来描述,完整而清晰的描述自己的解决思路,并且文章摊子不要铺的太大。

创新性描述的越多越大,越容易被审稿人抓住把柄。

(g)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一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一般以两三百字左右为宜。

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有什么要求【2】

1、按照单位科研课题、上级主管部门的基金课题以及所在教研室研究方向撰写的论文,必须按照严谨的学术论文风格撰写。

2、格式标准按照:标题、小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介绍、英文标题、英文关键词、英文摘要来书写。

(1)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

(3)提要:也称为摘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

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

(5)论文正文:

(6)要说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

3、论文观点不要太偏。

这个很重要。

“核心期刊”是怎么回事【3】

确定核心期刊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项,其一主办机构的权威性,其二文章作者的权威性,其三,文章的被引用率及文献的半衰期(测定文章内容新颖性的指标,一般科技文献半衰期较短,社科文献则较长)。

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

1、在国际科学界,如何正确评价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而被SCI、SSCI收录的科技论文的多寡则被看作衡量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论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

1.SCI即《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ISI)创建、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

该数据库通过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来精心挑选有代表性的权威的科技期刊作为数据源,声称这些数据源包括了世界上90%以上的重要的科技文献,所以被它收录的论文具有较高的质量,代表了当时有关领域的先进水平。

包括了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3700多种,使得SCI收录的文献能够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SCI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不但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以及出版信息等,而且还收录每篇论文引用文献的信息,建立了引文索引。

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

SCI创刊于1961年。

经过40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

所以SCI不仅作为一部文献检索工具使用,而且成为科研评价和的一种依据。

科研机构被SCI收录的论文总量,反映整个机构的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水平;个人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及被引用次数,反映他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

2.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

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

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

选择收录 (Selectively 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

二、国内普遍使用的核心期刊索引有CSSCI及其他核心期刊目录等。

1.CSSCI 科学引文索引是从文献之间的引证关系上,揭示科学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引文的统计与分析,可以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走向,评价科学研究质量,为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与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

该项目完成了CSSCI引文数据库的构建工作,相继研制成功了CSSCI数据库网络版和光盘版。

经过数年的努力,现已开发的CSSCI(—)7年数据并在国际互联网上和国内电讯网上向社会各界提供多种形式的查询服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该项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

CSSCI数据库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等100多个单位购买使用,并将CSSCI作为地区、机构、学术、学科、职称、项目、成果评价与评审的重要依据。

作为我国社会科学主要文献信息统计查询与评价的重要工具, CSSCI提供多种信息查询、检索途径,可以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国内社会科学研究前沿信息和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为社会科学管理者提供地区、机构、学科、学者等多种类型的统计分析数据,从而为制定科学研究发展规划、科研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参考。

南京大学CSSCI数据库已向社会开展服务,服务项目有网上包库(包库机构在限定的IP地址范围内的任何一台计算机上、任意时间段使用CSSCI数据库)、网上查询(非包库用户通过网络查询CSSCI数据库);委托查询(用户委托南京大学代为查询CSSCI数据库,出具查询报告)、手机查询(中国移动手机用户通过发送手机短信形式查询CSSCI数据库),详情可登录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网站查询。

2.《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多家单位共同主持完成的研究项目。

是在深入研究核心期刊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选出并收录的该学科论文数量较多,文摘率、引文率、读者利用率相对高,在本学科学术水平较高、影响力较大的期刊。

自1992年出版第一版到已出版5版,版共收入73个学科的1983种期刊。

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出版的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目录。

已出版了版和2008版,2008版共收入24个学科的386种期刊。

但是任何评价体系都会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核心期刊的评选也不例外,不绝对化。

因此,在使用核心期刊的评价功能对学术论文进行评价时应注意其局限性,并结合其他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评价。

篇15:学术期刊论文格式要求

学术期刊论文格式要求

社科类学术期刊的论文(以下简称学术论文)属于论说文,其文体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说明文、科技报告等,有其特定的标准格式和规范要求。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学术期刊论文的格式要求,欢迎借鉴!

学术论文的文面结构通常应具备13个基本要素,按编排顺序依次为:题名、作者署名、作者单位(包括单位、地名、邮编)、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正文、序次语、注释(可选项)及参考文献、课题名称及编号、作者简介。此外,作者原稿中还应注明联系方式(电话、E-mail、详细地址、邮编等)。这些都是学术论文文面结构中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当然,原稿中最好还应有英文题名(title)、英文摘要(abstract)和英文关键词(keywords)供编辑选用。下面,笔者根据学术论文的文面结构,将其分为文头、正文、文后三个部分,对学术论文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及其规范要求作分别介绍。

一、文头部分。

学术论文的文头部分一般应包括题名、作者署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等要素,其基本格式和规范要求为:

1.题名。

学术论文题名的拟写应做到简明、具体、确切、得体,能概括论文论述的特定内容,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工具的有关原则。此外,题名中应尽量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外文字符、代号等。

2.作者署名及作者单位。

关于学术论文作者署名及作者单位的标注,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术论文均应有作者署名,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居中位置。

(2)学术论文的署名可以是1个作者独立署名,也可以2个或多个作者联合署名,还可以集体署名(如署某课题组的名等);可以署作者真实姓名,也可以署作者笔名,但通常都是署作者真实姓名,特殊情况除外;集体署名的文章,其执笔人或整理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以横线与正文隔开。

(3)学术译文的署名应是着者在前、译者在后,着者前用方括号标明国籍;各种补白性学术文摘等,亦可将作者姓名加圆括号标注于正文末尾。

(4)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应用空格或逗号隔开;不同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顺序标注(上标)不同的阿拉伯数字署名序号,并在其单位名称之前加注与署名序号相一致的序号;两个以上作者单位之间连排时应以分号隔开。

(5)对署名作者应标注其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区、城市或县名(省会以上城市可省去省份),注明邮编,并加圆括号将其置于作者署名下方居中位置。

作者的署名权受《着作权法》保护,具体如何署名依作者的意愿而定,任何人无权干涉,但同时又要受法律约束,不能随意侵害他人或集体的署名权。

3.摘要。

摘要是作者对论文主要内容或主要观点的简要表述,要求简练、准确、概括性强,能客观、具体地反映全文的重要而有新意的主要观点,并给予客观、具体的陈述;应避免带主观性和情绪化的评论口吻和脱离具体内容的解释说明。也就是说,摘要是一篇具有独立性、自含性的完整短文,是论文主要观点的直接表述,一般不应有作者的主观评价和解释说明性文字。因此,拟写摘要应注意以下三点:

(1)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能使读者不必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直接获得该文最主要的内容信息。摘要的内容应包含论文的主要观点,重点是论述对象和结论,即重在导读,以供读者通过摘要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

(2)中文摘要字数一般为200字左右,英文摘要一般要求实词在200个左右,如有特殊需要,字数可以略多,但以简洁明确为原则。

(3)不要把论文的“摘要”写成“内容简介”的形式,更不要写成图书的“提要”.拟写摘要的要求是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把一篇论文所包含的主要信息或中心思想直接表述出来,尽量避免使用简介和自我评价式的语言。如:“本文根据……,分析了……,研究了……,提出了……,具有……意义”等,写了一大串,却反映不出具体的实质性内容。

按照有关规定,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的论文,都应编写摘要。摘要位于作者署名的下方,中文摘要前以“摘要:”或“[摘要]”作为标示,英文摘要前要以“Abstract:”作为标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英文摘要目前属于可选项,只有教育部关于高校学报论文的编排规范中有所要[1]求,而在《文摘编写规则》(GB/ T6447-1986) 中对此没有明确规定。因此,作者如有能力在原稿中编写更好,无能力编写则可省去,留给期刊编辑根据编发需要决定是否有必要替你编写。

目前,一些期刊编发的学术论文中,正文前面虽然也有所谓的“摘要”,而其实是“内容简介”、“提要”或者不伦不类的文字。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作者和编者把“摘要”与“简介”、“提要”混为一谈,因而在编写摘要时不得要领。

4.关键词。

关键词,也称主题词,是指从论文的题名、摘要和正文中选取的具有实际检索意义的学科专用名词或名词词组,并在论文中有明确的出处。

(1)关键词的标注要求。

关键词的标注应体现学术论文的主要内容,具有语义性,并应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世界汉语主题词表》或各专业主题词表提供的规范词汇标注。

(2)关键词的标注方式。

一般应选取3-8个关键词,用显着的字符另起一行排列在“摘要”的下方,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关键词”或“【关键词】”作为标示,各词之间用分号“;”隔开;若标有英文关键词,中英文关键词应逐一对应,英文关键词前以“Keywords:”作为标示,另起一行排列。

(3)标注关键词的目的。

关键词是对揭示学术论文的中心内容具有实质检索意义的词汇,其标注目的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的内容特征,便于信息集成系统汇集同类内容的论文,以供读者检索。因此,从论文中提取的关键词应是经过规范化的词或词组,在提取、确定关键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选取准确、恰当的词或词组作关键词,并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将其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一般来讲,学术期刊中3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必须标注中文关键词,但英文关键词则可根据需要决定是否标注。尽管目前英文关键词仍属于可选项,在学术论文写作和编排中可标可不标,但如果有能力标注,还是标注上为好,毕竟是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应考虑到国际同行的检索需求。

5.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是指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科技文献进行主题分析,并依照文献内容的学科属性和学术特征,为分门别类地组织文献所规定的文献分类标记符号。

(1)中图分类号的组成。

中图分类号是由汉语拼音大写字母与阿拉伯数字及一些辅助符号相结合组成的混合制号码,一般用一个字母标志一个大类,以字母顺序反映大类的序列,在字母后用数字及辅助符号表示大类下类目的划分,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文献分类标记符号。因此,在标注时应尽量标注准确、细分到位。

(2)中图分类号的标注。

中图分类号的标注,目前应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9月,第5版)所规定的学科分类代号进行标注,涉及多学科的论文,可以标注几个分类号,两个分类号之间用分号“;”隔开。中图分类号一般应标注于“关键词”下方左侧,以“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或“【中图分类号】”标示。

示例:

①中图分类号:G270(表示该文为档案学、档案管理学方面的论文)

②【中图分类号】G273.4;G254.9(表示该文为档案检索、文献检索、情报检索方面的论文)

6.文献标识码。

文献标识码是为分类标识学术论文所规定的代码。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规定,每篇文章均应标示相应的文献标识码。

(1)常用的5个文献标识码:

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

B--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

D--动态性信息;

E--文件、资料。

(2)文献标识码的标注。

在学术论文中,文献标识码应标注于中图分类号的后面空两格的位置,通常以“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或“【文献标识码】”标示。

示例:

①文献标识码:A(表示该文是学术论文)

②【文献标识码】C(表示该文是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

7.文章编号。

按照有关规定,凡具有文献标识码的文章均应标注文章编号,其中A、B、C三类文章必须标注。

文章编号由学术期刊的国际标准刊号、出版年、期次号、文章篇首页页码和页数共5段20位数字组成,其结构为:XXXX-XXXX(YYYY)NN-PPPP-CC.通常以“文章编号:”、“文章编号”或“【文章编号】”标示。

示例:

文章编号:1004-273308-0015-06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学术期刊编排标准,各类学术期刊编排很不规范,尤其是档案专业期刊,大多数没有标注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等要素。但随着我国期刊出版质量标准的逐步规范,预计国家有关部门将会尽快出台相关标准规范。所以,无论是学术论文的作者还是编者,都应该对此有所了解。

二、正文部分。

正文部分是一篇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与学术论文正文相关的规范要求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引言。

引言,又称前言,用于学术论文正文的开头,或以“引言”、“前言”等标示,或作为正文的第一自然段直接表述。引言一般应概括地表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或简单交代写作背景,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能体现论文题名限定的写作范围,同时要言简意赅、紧扣主题。

2.正文的逻辑层次。

正文作为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是一篇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学术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部分,其逻辑结构层次一般为: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得出结论--总括全文要表达的主旨。

3.文内标题。

文内标题是指正文中表明各部分逻辑层次的一级、二级、三级等“小标题”.正文各部分的逻辑层次不宜过多,一般应控制在五级以内。文内标题应力求简洁、明确,自占一行,行首序次语前空两格,末尾不用标点符号,但问号、感叹号、省略号除外。

4.正文各章节序次语的使用规范。

序次语是指文章正文中用以标示逻辑层次或逻辑停顿的字、词、序号、字母、符号等。

(1)论文的正文中,一般可根据文章特点选择从某一层序次语开始序次,序次语选定之后应顺序逐层向下行文,已选择较低层次的序次语开始序次之后,不宜反过来再使用层次更高的序次语。

(2)同类数字形式的序次语,带括号的应位于不带括号的下一层。通常第一层是带有顿号的汉字数字,如:“一、”;第二层是带括号的汉字数字,如:“(一)”;第三层是带下脚点的阿拉伯数字,如:“1.   ”,注意此处不是用顿号“、”;第四层是带圆括号的阿拉伯数字,如:“(1)”;再往下可以是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如:“①”,或小写拉丁字母加下脚点,如:“a.”.

(3)序次语后标点符号的使用,要符合国标《标[3]

点符号用法》(GB/T 15834-) 的' 有 关规定,即:以“第”“其”词头做序次语,或以“首先”“其次”“最后”等词作序次语时,其后用逗号;不带括号的汉字数字或“天干地支”做序次语时,其后用顿号;不带括号的阿拉伯数字、拉丁字母或罗马数字做序次语时,其后用下脚点“.”(该符号是借用外文的标点符号);加括号的序次语后不再用任何点号;阿拉伯数字与下脚点结合表示章节关系的序次语末尾不用任何点号,但需用1个汉字的空格。

序次语使用示例 :

一、……

(一)……

1.……

(1)……

①/a.……

近年来,在一些学术期刊中流行用阿拉伯数字序次。这种序次方式每个层次的序次语与标题之间要用下脚点隔开,最后一层后空一格。如:“3.1.2”,是用于表示正文中第三个大问题下的第一个小问题中第二层标题前的序次语。

5.语言文字的使用

学术论文中,语言文字的使用一定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即:除古籍整理、引用和历史文献研究等特殊需要外,应避免使用旧体字、异体字和繁体字;避免使用不规范简称、自造词语等,字、词的使用要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为准。

6.标点符号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要遵守GB/ T15834 - 2011《标点符号用法》 的有关规定。如:除前引号、前括号、破折号、省略号外,不能用在行首(原稿中计算机自动生成的除外);正文中夹注及表格内的文字末尾不用句号;着作、文章、文件、期刊、报纸、法规性文件等均加书名号,两个书名号之间无须用顿号隔开;中、外文标点符号不要混用(中文中不用外文标点符号,外文中不用中文标点符号);外文标点符号应遵循外文的习惯用法,不能在外文中照搬中文的标点符号用法,如英文中没有书名号,书名用斜体表示,所以American Archivist,不能为《American Archivist》。

7.引文的标注。

正文中的引文分为两种: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直接引用他人的原文,属于直接引用(直接引语)。凡直接引用的原文,必须在所引用原文的起止处使用引号,并紧接后引号上标引文序号,否则视为抄袭;如引文末的标点符号在引用范围,应位于后引号内,否则应位于引文序号后;同一参考文献的多次引用,其引文序号也应与其它引文序号一并按顺序编流水序号,而不是重复编为一个引文序号。

( 1)正文中直接引语引文序号标注示例:有人认为:“‘老字号’不仅是一种商贸景观,还是一种历史传承的文化现象。”[1]把他人的话或观点等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出来,属于间接引用(间接引语)。凡间接引用的部分,只需在引文的相应位置上标引文序号即可,引用处不加引号。这里所谓的“引文的相应位置”,可以是作者姓名、着作题名处,也可以是引用的数据、观点等处。

(2)正文中间接引用部分引文序号标注示例:有人说,如果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把将他人的话或观点表述出来,就属于间接引用 [2].这里就不需要用引号,但应注明出处,即在正文引用处标注引文序号,并在文末按序号标注参考文献。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引文标示方式,即整段引用或整篇引用时,引文不加引号,但需将引文另起一段,首行缩进四格、二行起缩进两格、换字体编排。这种引文标示方式常见于引用书信、日记、碑文等整段文字。此外,引用诗词、图表时,可另起一行、居中标示,不加引号。

8.注释及其标注规则。

注释指行文中用以解释、说明文中某些字、词、句、专有名词等特定内容的标注及其解释、说明性文字。

注释的标注一般应掌握以下原则:

(1)学术论文是否标注注释应根据行文的需要而定。当行文中遇有字、词、短语、人名、地名、事件名,以及图表、公式、文献等,需要进一步加以说明、解释,而又没有具体准确的文献来源时,应使用注释。

(2)文中注释的序号标注与参考文献不同,一般应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上标,以示与参考文献区别。其相应的说明、解释性文字可采用页下脚注,也可采用文末尾注。但无论采用脚注还是尾注,都应以手动方式进行标注,否则编辑修改或排版时,一经转换成纯文本格式,所有自动标注的内容将可能会丢失。

(3)如果论文的篇幅较长,为便于阅读起见,建议采用文中上标序号加“脚注”的注释方式,学术专着中这种方式更为常见;期刊论文中最好也采用文中编号加“脚注”,这样更便于阅读,而尽量不要采用文中编号加“尾注”,除非注释较多脚注不易排版。

一般来讲,注释在社科类论文、尤其是涉及古籍或考古的论文中使用较多。但原则上应控制文中注释的数量,只要能够查明出处的,尽量以参考文献的形式标注,因为这样更为科学严谨。

三、文后部分。

1.文后参考文献及其着录规则。

参考文献是指在撰写或编辑论文、着作时对信息来源或其中一部分信息源进行精确和详细着录的一组数据,是位于文末、书末或书中各章节后的对论着中所引用信息的来源等各要素的准确标注,以便于读者检索、查找和核对。

关于参考文献,从笔者多年的编辑经历来看,来稿中未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规则着录,着录项目、着录要素不全,着录格式、着录顺序混乱,标志符号使用错误,以及着录内容差错较多等问题严重存在,在来稿中约占95%的比例。可见,参考文献标注不规范是学术论文撰写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在这里详细探讨一下参考文献的着录问题。

(1)参考文献的种类。

参考文献的信息资源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等正式出版物和法规性文件、非涉密的内部资料等。按照论文撰写中使用参考文献的目的划分,参考文献主要分为引文型参考文献和阅读型参考文献两大类。其中,引文型参考文献又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这两种参考文献都必须在正文中(标序号)和文后标注清楚;而阅读型参考文献则不必标注。

(2)着录参考文献应依据的国家标准。

着录参考文献所依据的国家标准是《文后参考文[6]献着录规则》(GB/T 7714-) .这 是 一个专门供着者和编者使用的参考文献着录规则,已被学术期刊普遍采用。因此,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科技论着的着者和编者,都应在着录参考文献时遵照执行。

需要说明的是,此标准目前还是推荐标准,现正在修订中,明后年有可能将出台修订后可能更名为《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与信息资源引文指南》的新标准。新标准参照了国际标准ISO 690:(E)《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与信息资源引文指南》的有关规定,出台后将作为我国书刊、学术论文等参考文献着录的新国标。

(3)文后参考文献的着录。

文后参考文献(又称参考文献表)是文中所引用的、可具体查考的、表明文献来源各要素的标注集合。因此,凡是在论文撰写中直接或间接引用的观点、学说、文字、公式、图表等,均应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将文献来源信息齐全准确地标注清楚。其着录格式是在正文末另起一段,以“参考文献:”字样标示,其下将正文中已标注序号的全部引用型参考文献顺序标列清楚。

参考文献各要素的标注应严格遵照国标的有关规定,不可按自己原有的习惯随意标注。否则,计算机检索时无法切分识别,其将被视为无效参考文献,正文中相应的引用文字也将被视为抄袭。

(4)参考文献的排序。

按国标规定,正文中和文后参考文献表中的参考文献序号,均应使用带方括号“[   ]”的阿拉伯数字排序,如:[1]  [2]  [3]……;而不是用带圆括号“()”、六角括号“〔〕”或方头括号“”等的阿拉伯数字排序,更不能使用汉字数字或拉丁、罗马字母排序。

(5)参考文献载体类型的标志符号。

《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GB/T 7714-2005)是GB/T 7714-1987的修订版,新国标共给出了15个文献载体类型的标志符号,分别是:

普通图书-M、期刊-J、报纸-N、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会议录-C、汇编-G、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档案-A、舆图-CM、其他-Z.

此外,还给出了4个电子文献载体的标志符号: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

(6)有关参考文献载体类型标志符号的使用应着重说明的两点:

①“A”是修订后的新国标规定的“档案”的标志符号,“A”原来指专着、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现在标注析出文献用“//”表示“来自于……”.

②如有必要,可将2个标志符号合并使用,如: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J/OL-网上期刊、M/CD-光盘期刊,等等。

(7)参考文献着录的基本格式示例:

①图书。

格式:[序号]责任者。题名[文献载体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相应页号。

例如:

[1]冯慧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4.

②期刊。

格式:[序号]责任者。题名[文献载体类型].刊名,刊期:起止页号。

例如:

[3]冯慧玲。论档案馆的“亲民”战略[J].档案学研究,2005(1):12-15.

③析出文献。

格式:[序号]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 //编者。论文集或报告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号。

例如:

[4]迈克尔·库克。中央和地方档案机构与社会的关系[R]// 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档案理事会联合主持编写。文件与档案管理规划项目年度报告[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33-48.

(8)西文参考文献的着录。

着录西文参考文献时,目前可掌握两个原则:一是参照中文参考文献格式着录;二是依照西文习惯着录。但无论采用那种格式,都应尽量采用西文原文或通用的中文译文着录,而不应采用自行翻译的中文译文着录。

(9)参考文献着录的原则要求。

①所列参考文献应最好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查考;如果是非涉密的内部资料,也应按规范尽量将各要素着录齐全。

②文后参考文献表中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将序号、责任者、着作或文章的题名、文献载体、出版地、出版者、版期(出版年、刊期)、页号等信息要素按顺序标注齐全。

(10)正确理解与使用参考文献切分符号为使参考文献着录表简明统一,GB/T 7714-2005规定了着录时应使用的9个参考文献切分标识符号,分别是:“.”“:”“,”“;”“//”“()”“[  ]”“/”“-”.

这些符号多数移植于标点符号,但其功能和用法与标点符号不同,它们是一种前置符,置于相应的着录项目或着录要素之前,为的是使这些项目、要素个别化,以利于计算机识别、切分;而标点符号是后置符,因此不能以对标点符号用法的理解去使用标志符号。

2.课题名称及编号的标注。

凡是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立项的科研课题,其课题论文均应在论文首页或文末注明“课题名称”和“项目编号”.其标注方式有多种,可在论文首页正文下面以星号等符号标示,也可以“基金项目:”或“[基金项目]”标示,亦可在文末以“注:”标示,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标注,课题名称及编号应标注齐全,且同一期刊中应做到标注格式统一。如:

注: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文档名词发展演变史》的课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4BTQ071.

3.作者简介的标注。

作者简介是指将论文主要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等信息依次列出的一组文字。

凡是向期刊投稿的学术论文,一定要有作者简介,这是为了学术论文刊发时编排的需要,在相关的学术期刊编排格式中有明确要求。作者简介一般位于篇首页地脚,置于“基金项目”(或收稿日期)之下,也可列于文后参考文献表之下。作者简介应以“作者简介:”或“[作者简介]”等标示,多位作者的简介之间应以分号“;”隔开,相继列出。

4.通联方式。

通联方式是作者向编辑部提供的通讯和联系方式,包括电话(手机)、电子邮箱、作者单位及详细地址、门牌号、邮编等信息,以便编辑部联系修改稿件,向作者邮寄样刊、支付稿酬,有些期刊还要求作者提供银行卡号。

通联方式一般附于原稿文末的最后部分,但不随论文刊发,只是为了给编辑部与作者之间联系提供方便,所以应在文末详细注明。许多作者由于投稿中不注意标注通联方式,给编辑部处理稿件带来不便,甚至影响到稿件的采用,因此有必要提请注意。

结语。

篇16:旅游论文

摘要:旅游行业的特点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但是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仍然存在着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不够、教育模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通过优化教学模式、营造学术氛围、实行校企联合等方式,培培育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旅游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竞争。对于综合性旅游产业而言,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为旅游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高端人才的摇篮,所以加强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育的研究尤为重要。

一旅游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概述

(一)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能力是指研究者运用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是一种思维作用动机、认知指导实践的综合性能力。创新能力强调的是一种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需具备的创新能力

(1)获取和转化知识的能力

掌握丰富的的基础理论知识是研究生进行创新的必要条件,没有知识的积累,一切创新都只是空谈。在研究生阶段,对于知识的获取需要注意的有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及获取知识的速度。旅游管理是一个涉及知识面非常广的专业,学生只有拥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思维更加灵活。研究生阶段学习具有很强专业性,对知识的获取需更加深入,在“专”的基础上再“破”。同时,快速获取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知识是永无止境的,学术研究也是无止境的,加之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学生如果不能保证获取知识的时效性,那么创新就无从谈起[1]。

(2)开拓创新的能力

墨守成规是发展的绊脚石,创新的意义在于“出新”,新是创新的本质,是创新的价值所在。要创新,就要突破常规戒律,突破固有的习惯,突破条条框框,突破已有经验,突破过去的思维定势。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要善于用新思维、新方法、新角度看问题,突破旧的观念,使用新思维方式对现有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汲取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赋予其新时代内涵;除需具备时代精神外,还要注重新资料的发掘考证,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古为今用,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延。

(3)预测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创新就意味着风险,任何创新都与风险相伴相依,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旅游行业本身也是一个风险重重的行业,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得旅游管理创新型人才必须勇于承担风险,对经营、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勇于接受挑战,并能够经受风险考验,在困难中不断开拓进取。

(4)实践和应变的能力

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实际活动,学生只有在各种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探索中产生新的观点和思想火花,才能形成“求异”的思维,萌发创新意识。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实践的作用,旅游属于服务性的行业,实践和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研究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灵活处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随机应变,才能碰撞出真正符合实际的创新火花,使这些创新成果运用到实处,实现创新目的。

(5)集成和移植创新能力

集成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行为主体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以提供特别优点的方式,将创新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使其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从而使有机体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的一种自主创新过程的能力[2]。移植创新能力指的是将已有的知识在不同的时空引进、消化、吸收并进行再次创新的能力[3]。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覆盖很多门类的学科,经济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合理整合可以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避免了直线思维方式,有助于创新思维形成,在研究学习中,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要善于灵活运用交叉学科,采用不同的标准思考问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对各层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对旅游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一)创新是旅游企业家的使命

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定位已经和本专科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了明显区别,旅游企业家已经成为了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选择。创新是企业家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使命,也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对于欲在旅游行业中有所作为的企业家而言,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存在的机会和可以利用的资源都还很充足,需要旅游企业家具有独特的投资眼光,发现一般人无法发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包括一般人不能运用的资源,找到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办法,创造性地进行开发,或者对已有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实现再次发现,为自己创造具有独创性的事业保证。这些都需要企业家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

(二)创新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很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它是旅游企业自身控制的且不易被别的企业所模仿和复制的可以是旅游企业在行业竞争中保持持久优势的一种综合能力,创新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4]。创新是旅游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创新的主动与被动以及创新的快慢与效果也成为了旅游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关键。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生成与强化,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开发潜在市场能力的不断更新,强化产品的升级换代上。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直接的体现是旅游企业产品之间的竞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企业产品的需求也随之更为多样化。所以,绝妙的创意、经典的策划和产品的不断开发创新将对旅游企业行业地位的提升及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创新是旅游行业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旅游业是高度综合的服务型产业。加快旅游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新的旅游产品观、新的旅游市场观和新的旅游投入观,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本行业的研究,而要拓宽视野,根据市场要求,并结合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情况,开拓新的旅游市场,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开发引领创新型的旅游消费方式。只有不断更新,不断改进,才能确保整个旅游行业蓬勃发展。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具有专业旅游管理知识的人才,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的优势,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高校旅游教育是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原动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学术氛围不浓

我国研究生大多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对老师传授的知识被动地接受,甚少对老师所讲授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更鲜见提出自己的观点,学术讨论和交流的氛围不浓。包括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在内的我国研究生普遍地养成了一种依赖性接受知识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缺少教育发达国家所倡导的开放式追问风气,没有养成批判性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是重要环节之一。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开展的学术活动相对较少,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很少组织有研究生参加的科研实践和学术活动[5]。很多学校研究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因为导师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学院或同一专业,除了在公共课或全体大会之外学生基本很少联系,那么相互之间对学术问题的探讨就很少。一些导师忙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对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关注不够,研究生学术视野狭窄,对学科国际前沿问题缺乏了解,科研能力、创新意识不强。

(二)教学模式和方法落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研究生教学与本科教学的方法有着本质区别,但我国研究生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很多学校教学模式单一,归纳型和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仍被广泛运用于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学中。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便教学内容再新颖、再先进,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目前,我国研究生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导师仍旧采用灌输式的“授之以鱼”方法,而很少采用引导式的“授之以渔”授课方法。很多老师教学方式手段落后,很少利用先进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授课,很难激起学生兴趣,影响教学效果。旅游管理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师资力量还不够雄厚,很多导师都是直接从别的专业转入,知识体系不够完备;大师级别的导师较少,师资力量相对于其他成熟专业较弱,严重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仍不够合理,存在学分较多、公共基础课偏多、课程体系缺乏层级性、实践课比重不足、跨学科、跨专业课程较少、前沿性课程不够等问题,没有突出课程的专业性、前沿性、综合性,不能充分反映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新发展。旅游管理是一个跨多个领域的学科,但是很多学校对于此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安排没有体现这个显著的特征,课程安排很少涉及除旅管理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课程。课程设置和本科专业课程部分重复。

(四)创新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不强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学仍主要是对于课本知识的课堂讲授,这种方式不仅空洞乏味,而且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忽视了对学生研究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与社会沟通协调能力的综合培养。很多学校只是注重学生发表的论文数量,注重学生所获的学分多少,却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本专业而言,学校和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的横向合作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学校和旅游企业密切合作、协同发展,为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搭建坚实的平台。

四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重视知识积累,培养自主创新意识,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知识积累是创新的基础,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基础上做出的,只有了解前人成果,才能实现超越。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既要注重培养获取和转化知识的能力,也要了解问题的研究基础,善于思考问题,在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学校要设法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努力创造教师到境外培训、学习的机会,同时让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扩宽研究生视野、增长见识、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学生通过参加学术活动,与同行接触交流,孕育创新的思想,产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聆听专家和优秀代表的报告,相互交流,拓宽研究视野,启迪思维,激发创新灵感,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学术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培养导师创新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对于研究生而言,导师的作用不言而喻。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导师往往能给予学生很多帮助,要让研究生做出好的研究,导师首先带头垂范。这种垂范要体现在教授、示范、指导和控制等多个方面。学校要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可采取小班授课,采用讲座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扩大自学比重,鼓励研究生进行课程专题报告,互相讨论交流。有条件的课程可以通过聘请院士、知名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学校应该以旅游管理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建设为中心,加大经费投入,建立一支年富力强的培养教育、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带头人作用,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创建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改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

(三)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学生视野

要进一步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结构。降低必修课程总学分,提高选修课比重;调整部分老化课程,增加包含新观点、新方法、新内容的课程,鼓励开设学科交叉的课程;鼓励研究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涉及面很广,学校可以加入一些旅游相关专业的课程,如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打破学科界限,加大课程融合,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面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四)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创新

学校和学生都要提高对实践的认识,实践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而言尤为重要,脱离了实践,培养出来的创新型人才将无法真正服务于社会。学校需要提升实践课程地位,通过实验实训课、旅游企业调研、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在实践创新能力。旅游资源富集区是旅游专业学生见习和实习难得的社会课堂。在旅游专业课的学习之余或者是学习过程中,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授课,让学生走出校门,带着问题到宾馆、风景区、旅行社去学习。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做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烨,王庆生.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模式研究[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2-65.

[2]孙金梅,黄清.企业集成创新要素及评价指标体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6(5):97-99.

[3]张林.培养医学硕士研究生从“移植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能力[J].考试周刊,2009(40):197-198.

[4]路文静.旅行社企业竞争力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5]叶建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及其对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03-106.

[6]姜乃力.高校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措施探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12):105-107.

[7]陈福义.整合、创新及品牌营销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根本[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10(4):65-68.

[8]王奕.人文社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之路——以重庆大学为例[J].中国研究生,2011(11):56-57.

[9]吴金昌,朱慧,李建华.美国研究生教育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87-91.

相关专题 学术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