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水对环境影响保护研究的论文

十七路列车进站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十七路列车进站”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城市污水对环境影响保护研究的论文(共12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城市污水对环境影响保护研究的论文

城市污水对环境影响保护研究的论文

摘要:分析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环境影响,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正确引导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关键词:城市污水;环境影响;工艺技术;防治对策;深度处理

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深入,城市污水处理厂作为主要减排的载体,在减排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按照有关要求,到“十一・五”期末,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必须在70%以上。全国各地近期内必将掀起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高潮。因此,应充分认识城市污水处理厂带来的环境影响,采取合理的防治对策,正确引导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1、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的主要内容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主要建设内容有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硬件系统包括污水收集系统和处理系统,污水收集系统包括城区污水收集管网、污水输送管道及污水提升泵站;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处理工程的构筑物、配套的泵站、设备、自控系统等。软件系统包括设计的处理规模和处理工艺,处理规模即日处理的污水量,处理工艺即处理工艺技术、路线、自控性能等。

2、城市污水处理厂对环境的影响

2.1对生态的影响

由于城市污水处理厂通常建在城市周边的郊区,从城区收集的污水需要通过输送的管道及污水提升泵站方可送到污水处理厂,输送管道的建设将破坏穿过的土地、河流等生态系统,其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堆置不仅需要占用土地,同时还破坏土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在城区的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中,施工过程的噪声、粉尘、施工废水对城区居民产生影响,产生的弃土对占用土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2.2恶臭的影响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恶臭主要来源于格栅、泵房、沉砂池、反应池、污泥池等,由于废水中含有氮、硫、氯、磷等污染物,随着废水的腐殖发酵产生如NH3、CH3S?蛳OH、H2S等,形成恶臭。

2.3噪声的影响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噪声源主要有风机、水泵及水流等,尤其是风机的噪声,声级高达105dB。尽管一般情况城市污水处理厂远离居民区,对周围的居民区影响很小,但对于操作人员,长期处于强噪声的工作环境中可能导致耳聋,并对人体的中枢神经、植物神经产生损害。

2.4污泥的影响

城市污水处理中产生污泥,一般情况下为污水处理量的1%~2%,污泥的发生量大。污泥中不仅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病菌及有机物,还含有汞、铬、镉、铅等重金属,处理不当将对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产生影响。

2.5排水的影响

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最终排水对收纳的水体产生影响。城市污水经正常处理达标的情况下,排水进入河流后在排水口附近形成一段混合区,在此混合区内,水质不能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对该段河流的水体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影响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尤其是非正常工况下,污水经处理后不能达标排放,在收纳排水的水体将形成很大的超标带,并将对沿线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3、防治对策

3.1合理选址

城市污水处理厂选址,要根据城区总体规划要求,选择城区的下风向、收纳废水河流的下游、远离居民区;在排水口设置时,按照水源保护区设置的要求避开集中式饮用水源的取水口、渔业养殖等。

3.2建设花园式厂区

在厂区因地制宜种植花草树木,充分利用不同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作用。如利用地衣、山楂、夹桃竹、丁青等吸收二氧化硫,女贞、美人蕉、大叶黄吸收氯气,水葫芦、浮萍、金鱼藻等吸收水中的汞、铅、镉,阔叶植物吸收大气中的飘尘。在污水处理厂建设中,将绿化、人工湖、景点与处理构筑物、出水相结合,既能减少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又可美化厂区。

3.3建设全封闭式污水处理厂

通常对恶臭主要处理方法有焚烧法、催化氧化法、吸附法等,将发生恶臭的构筑物安置于室内,通过引风设备收集恶臭气体,再将臭气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不仅可以吸收恶臭气体,厂房还对噪声起到封闭隔离降低效果。

3.4选择合理设备

既要根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选择经济可行的处理工艺设备,满足处理效果要求和经济承受能力;还要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全线监控系统,减少人工操作,避免因人为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5确定合理建设规模

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中,要按照城市的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合理确定规模,分步实施。

3.6选择合理的工艺

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应根据原水水质、出水要求、处理规模、运行成本、自然条件和社会状况等因素慎重考虑。不同的工艺技术都有其优点、特点、适用条件和不足之处,因此,工艺选择应符合技术合理、经济节能、易于管理、重视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公务员之家

3.7污泥的处置

污泥处置应按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置原则,首先对污泥进行浓缩脱水,减少污泥发生量;再通过消化、厌氧,去除污泥中的有机物、病菌和微生物等,并对污泥进行成分测定,达到要求后可以进行堆肥,充分利用污泥中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如不能利用,则进行无害化填埋处置。

3.8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

为减轻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排水对收纳水体的不良影响,节约水资源、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可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后重复利用。尤其是缺水地区,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后重复利用,是解决淡水资源的重要途径。

所谓深度处理,就是在污水经过物化生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对污水进一步采取处理措施,降低水中的污染物,使水质接近或优于可以直接利用的水质,如居民生活中的水、工业冷却水、道路绿化浇洒水、农田灌溉用水等。通过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使污水达到重复使用,节约水资源,减轻对收纳水体的污染。

参考文献

[1]郭静,梁娟,匡颖,等.污水处理厂恶臭污染状况分析与评价[J].中国给水排水,,18(2):41-42.

篇2:城市污水处理厂恶臭环境影响及控制措施

城市污水处理厂恶臭环境影响及控制措施

摘要:以南宁市某污水处理厂为例,分析了污水处理厂恶臭产生源、主要成分及产生速率,预测恶臭对厂界及周围居民点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作 者:曾广庆    ZENG Guang-qing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南宁,530022 期 刊:中国环保产业   Journal:CHIN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年,卷(期):, “”(4) 分类号:X512 关键词:污水处理厂    恶臭    环境影响评价    控制措施   

篇3:探讨影响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因素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和论述了影响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几个主要因素,着重对曝气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的主导地位和技术应用进行阐述。

论文关键词:城市污水;曝气技术工程设计

水是我们人类所共有的、有限的资源。大气中的水分变成雨水降到地表,其中一部分蒸发或者渗入地下,而大部分泄入江河,流到大海,再通过江、海、河、湖返回大气中,形成完整的大自然水循环体系。在这一循环过程中,人类所利用的水被污染,而被污染的水只有经过处理得到净化,才能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水循环体系中。因此,污水处理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是保护人类水环境,提供舒适的生活空间及作为资源有效利用所必须的和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1 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1.1污水管网设计

城市污水管网担负着城市污水的收集和输送,是连接污水产生源和污水处理厂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一般说,凡在新建市、区或扩建新区建设污水处理工程时,宜采用分流制;在已建成合流制排水系统的旧城区、小城镇等,宜将原合流制直泄式排水系统改造成截流式合流系统;在雨量稀少地区,如我国西北的部分地区或者边远小城镇,由于污水处理规模小,街道狭窄,两侧建筑密集,施工复杂,无条件修建分流制排水系统,也可考虑采用合流制排水系统。值得注意的是,当截流倍数较大时,旱季和雨季污水量相差较大,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量及水质都随之发生相应波动,造成冲击负荷,因此在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设计和设计参数选择时应对该水量、水质变化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校核,保证处理厂出水稳定达标。

1.2垃圾渗滤液对污水处理厂的影响

国内一些城市,特别是中小城镇,当垃圾处理规模不大,且距城市污水处理厂较近时,往往将垃圾渗滤液经预处理或不经处理直接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这种情况下,设计城市污水处理厂时,需十分注意由于垃圾渗滤液高浓度废水的进入而给处理厂进水带来的水质变化。处理厂规模越小,其影响越大,渗滤液处理量与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的比值越大,对设计参数选择、设备选型及工程费、运行费等影响越大。

1.3除臭技术

随着我国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和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在设计污水处理厂的同时,考虑除臭设施已提到议事日程。除臭方法常用有活性炭吸附法、化学药剂吸收法、土壤法及生物法。由于活性炭吸附法去除高浓度臭气效率低且价格高;化学药剂吸收法臭气去除效率低且操作管理复杂;土壤法则适合低浓度臭气去除及占地面积大等不足,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生物除臭法,即利用微生物除臭。该法具有适合于各种臭气浓度的脱除,且具有效率高,不产生二次污染及运行费用低等优点。因此,在我国建议采用生物除臭更为经济合理。

篇4:探讨影响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因素论文

城市污水属于可生化处理的中性污水,工艺技术要求并不太复杂,而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技术方案的关键因素是曝气技术的选用。

2.1曝气技术的`重要地位

城市污水主要污染物成份基本都是容易被微生物分解的物质。在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技术方案中,采用曝气充氧培养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质进行分解,这一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一般都是采取初沉、曝气、二沉、回流或排出的工艺流程;近年来还出现了曝气、二沉、回流或排出的三合一体间歇式曝气工艺。

曝气充氧是城市污水处理工艺运行中最重要的技术保障手段,也是工艺运行的动态控制核心;在城市污水处理运行费用中,动力消耗所占比例约为80%,而曝气充氧能耗又要占装置总动力消耗的约80%;由此可见,所选用的曝气形式及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技术方案中的重要地位。

2.2曝气技术的基本分类

①传统的分类曝气技术传统的分类方法是按照设备性质区分的,分为三种基本形式。

表面曝气―采用机械运动的方法,使水体表面不断更新与空气接触;表面曝气分为叶轮表面曝气与转刷(盘)表面曝气两种。

射流自吸―利用水体的射流作用吸入空气。

鼓风曝气―风机鼓风经曝气器扩散向水体中输入空气(或纯氧)。

②按照流体运动性质的新分类曝气技术的实质就是使气相中的氧向液相中转移,传统的分类方法难以反映曝气技术的实质问题。使气相中的氧转移为液相中的溶解氧,是通过流体运动形成气液接触界面而完成的。

2.3鼓风曝气是曝气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技术中,有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人员认识到了鼓风曝气技术具有动能消耗合理和充氧效率高的优点,因此鼓风曝气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技术中越来越得到普遍的应用。

2.4终端设备是鼓风曝气技术的关键

鼓风曝气技术的终端是关键设备气流扩散装置――曝气器。鼓风机经管道鼓入曝气池的气相流体,最终是由曝气器对气流的扩散而产生起氧传递作用的气液接触界面;曝气充氧效率、曝气运行可靠程度的长久性、氧传递均衡性与氧供给长期稳定性等等曝气技术性能如何,完全是要取决于曝气终端设备(曝气器)的功能作用。

2.5旋混曝气器

本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就开始着手研究曝气器的气流扩散问题,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与运行实践经验的总结,确立了采用阻力小且无堵塞的大孔排气结构,经旋流、旋混与倒齿等多种结构扩散作用产生细泡的曝气技术,生产制造了“旋混曝气器”。从近年在湖南与广东两地的应用情况来看,旋混曝气器突出表现了效率高、可靠性好、对长期稳定运行有保障的优点,深得用户的好评。

3 结语

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相结合的系统叫复合系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就是一个开放的复合系统。所谓开放的复合系统,是指这个复合系统,还与外界环境中的种种系统进行着交换。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整体目标是:导、治结合,实现污水处理“四化”。“四化”――一是减量化,即污水、能耗、物耗的减小;二是无害化,即污水处理的过程与结果对人及受纳水体无害;三是资源化,即污水处理后的循环回用;四是产业化,即污水处理按市场机制形成产业。

参考文献:

[1]徐志嫱,魏红,黄廷林.污水采用集中或分散处理再生回用的经济比较[J].中国给水排水,.

[2]张丽丽,徐得潜.城市污水处理厂布局优化的经济性判据[J].山西建筑,.

[3]王文雯.城市河流治理生态效应优化模式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

[4]周雹.论中小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选择[A].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

[5]茹继平,李大鹏.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新模式的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

篇5:城市变电站选址及其对环境影响探讨

城市变电站选址及其对环境影响探讨

对城市变电站建设中公众关注的`电磁环境影响及人体健康问题进行探讨,就变电站的选址问题提出建议.

作 者:王丹玲  作者单位:福建省环境保护设计院,福建福州,350003 刊 名:能源与环境 英文刊名:ENERGY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 “”(3) 分类号:X820.6 关键词:变电站   电磁影响   噪声影响   选址  

篇6: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环境影响及防治对策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环境影响及防治对策

分析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环境影响,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正确引导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作 者:瞿森然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环境监测站,江苏兴化,225700 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 年,卷(期):2008 “”(12) 分类号:X703 关键词:城市污水   环境影响   工艺技术   防治对策   深度处理  

篇7:城市污水回用研究的论文

城市污水回用研究的论文

摘要:城市污水回用指的是,生活和工业污水经过处理后,作为工业,农业或市政用水的水源。城市污水中含有污染物质的水量仅占整个污水量的0。1%,其余绝大部分是可用清水,而且城市污水就近可得。水量稳定、易于收集,污水处理技术.......

关键词:城市污水回用的方案分析

城市污水回用指的是,生活和工业污水经过处理后,作为工业,农业或市政用水的水源。城市污水中含有污染物质的水量仅占整个污水量的0。1%,其余绝大部分是可用清水,而且城市污水就近可得。水量稳定、易于收集,污水处理技术也比较成熟,将城市污水经常规处理后回用于工业是完全可行的。目前,我国城市污水的回用率还很低,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实例。美国自50年代起,即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据报道,美国357个城市实现了污水回用,其中回用于农业占55.3%,回用工业占40.5%;日本早在1962年就开始污水回用的实践,70年代东京、名占屋和大皈等城市就已将城市污水处理后回用于工业;前苏联莫斯科东南区设有专用的工业水系统,有36家工厂使用处理后的城市污水,每日污水回用量达5。5×105m3;南非联邦不但丁业使用再生水,而且在约翰内斯堡市,每日自来水的85%加人的是城市再生水,开创了使用污水回用到饮用水的先例。

一、城市污水的产生,主要污染物及污染特征

1、工业污染源

各种工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废水排入水体就造成了工业污染源。不同的工业所产生的工业废水中所含污染物的充分有很大差异,这是由于各种工业加工的原料不同、工艺过程不同造成的。

冶金工艺所产生的废水主要有冷却水、洗涤水和冲洗水等。

轻工业所加工的原料多为农副产品,因此工业废水主要含有机质,有时还常含有大量的悬浮物质、硫化物和重金属,如汞、镉、砷等。

化学工业的产品很多,因此化学工业废水的充分也很复杂,在废水中常含有多种有害、有毒,甚至剧毒物质,如氰、酚、砷、汞等。总之,工业污染源向水体制排放大废水具有量大、面广、充分复杂的特点,是重点解决的污染源。

2、城市生活污水

城市居民聚集地区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多为洗涤水和冲刷器物所产生的污水,因此,主要由一些无毒有机物,如糖类、淀粉、纤维素、油脂、蛋白质、尿素等组成。其中含氮、磷、硫较高。此外,还伴有各种洗涤剂,这是另一类污染源,它们对人体有一定危害。在生活污水中还含有相当数量的微生物,其中一些病源体,如病菌、病毒、寄生虫等,都对人的健康有较大危害。

3、农村污水和灌溉水

农村污水和灌溉水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农田施用化学农药和化肥,灌溉后或经雨水将农药和化肥带入水体造成农药污染或富营养化。在污水灌溉区,河流、水库、地下水都会出现污染,同时也就出现土壤污染、食品污染。

4、雨水收集与利用

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住区地形、地貌确定雨水处理方案;屋面、地表雨水经收集、处理后,应达到规定的回用水质标准;优先选用暗渠收集雨水,雨水处理宜采用渗水槽系统,渗水槽内宜装填砾石或其他滤料;利用住区的绿地、水景等进行自然净化,使其满足用水对象的要求;采用多种渗透设施进行渗透净化;雨水回用系统,应设置雨水初期弃流装置;公共活动场地、人行道、露天停车场应采用透水铺装材料,以利于雨水入渗,可渗透铺装面积应不小于30%。

二、城市污水回用的可行用途

1、补充地下水:似乎有两个可能性值得评估,即(a)补充地下水,建立地下水防护堤来防止水质恶化,避免盐碱水的侵入;(b)平整地表面,补充浅含水层。这些措施的潜在性具有局限性,因为可供使用的处理水量有限,而水竞争性用途却很多。另外一个潜在性是,利用洪水期的地表水流量补充地下水。

2、中水回用:把小区产生的各种污废水及雨水进行收集再行处理达到所要求使用的水质标准,再用于小区环境用水和小区杂用水,称为中水回用。因其水质居于生活饮用水水质和允许排放污水水质标准之间,取名为“中水”。小区污水回用开辟了第二水源,降低了小区新鲜水取用量,经处理后的污水回用于小区,减少了污水的排放量,减轻了受纳水体的污染,也减少了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所以污水回用既节约了水资源,也消除了环境污染,具有多重效益。

3、污水回用于冷却水系统:城市污水处理后,根据不同的水质情况,有的可以直接回用于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有的需要进一步处理后再回用

4、景观及绿化用水:废水回收的可能性是,用于(a)城市风景点的灌溉(公园、花园和道路绿化带)、补充公园的池塘来美化环境。对这些用途的水处理还要求包括二级水处理以及减少病菌等。

5、增加河流流量:在黄淮海流域,河流系统的生态价值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或因污染和下游流量的减少损失很多,因此,对使用废水来调节低流量很感兴趣。但是,似乎所有可供使用的水,包括回收的废水都需要用来满足城市和农村群众的需求。

6、污水用于农田灌溉:一方面可以缓解当地的农业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污水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为作物生长所必需

三、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模式与发展状况

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实际上包括再生和利用两个环节,污水利用的条件是拟进行回用的水必须满足一定用途的水质要求,因此,回用处理(再生)的环节通常是必不可少的。目前的城市污水利用较多考虑的是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后的出水,这种水的利用有二种形式:直接回用和间接利用。直接回用多用于污水处理厂附近的农田灌溉及草场等用水,回用的途径及方式受地域限制还比较单一,调配运转不方便,而且这种水虽然经过了人工强化处理和消毒等措施,但由于未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净化,在使用和控制不当时会产生一定的问题。间接利用是从水域的整体考虑,从水体上游取水净化供城市使用,产生的污水经城市污水处理厂净化后排入水体的下游,回归于水体(此过程构成了水的社会循环),再经过一定河段的自然净化,可为下游城市或地区利用。经处理污水的间接利用是将自然界中水的社会循环与自然循环有机结合,在水体自净容量的限度内,对水体的利用基本不会造成损害,这种方式需要从宏观上进行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

国内外已有许多将净化后的城市污水应用于工业、农业、市政、渔业等的成功实例。近年来,阿根廷、智利、印度、科威特、墨西哥、秘鲁、俄罗斯等国将城市污水一级或二级处理出水应用于农业灌溉,其规模逐年扩大。日本创造了中水道系统,在建筑群内设双管供水系统,利用再生污水冲刷厕所、作冷却水、浇花园和草地、冲洗马路和汽车或作景观、消防用水,获得了显著成效。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中心问题在于根据地区的特点拟定适宜的再利用对策。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根据其农业发达、用水量大的特点,提出的基本模式是“灌溉回用”,农业用水直接取自水源和经处理的城市污水;佛罗里达州根据其城市用水集中的特点,提出的基本模式是“非饮用回用”,大规模地实行“双管供水系统”,以自来水价格的40%将城市污水处理水供给高尔夫球场、城市绿化、以及建筑物和住宅区的中水道用水;而德克萨斯州根据自己用水的传统和水文地质特点,采用“间接回用”的模式,大规模进行污水处理水的地下回灌。以色列的城市污水处理水的主要回用出路是“农业灌溉”,但在人口集中的城市区域也进行一定规模的中水道回用。日本大部分地区利用污水处理水进行“清流复活”,这是因为该国基本上不缺水,但水资源的修复和保护是回用的重点。

采用净化后的城市污水供工农业及市政事业等多目标、多对象的回用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适宜的,对缓解城市水荒、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来我国对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组织科技攻关取得丰硕成果,如中小城镇和住宅小区的污水回用;城市污水净化后回用于园林绿化、市政景观、冲刷马路等;大型宾馆及娱乐场所的中水回用系统;城市污水回用于工业冷却水系统或低压锅炉补给水及工艺用水;污水回用规划、技术政策等软课题研究等。此外,还兴建了若干示范工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城市污水资源日益丰富,目前已超过500×108m3/a,如果有1%的污水回用,将对缓解北方一些重要城市的缺水起重要作用。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当前,我国600余座城市中有300余座缺水,有些城市水资源严重匮乏,全国城市缺水60×108m3/a,因缺水而减少的工业产值>1200亿元/a,且呈现增长之势。自5月份以来,由于干旱缺水,已有150个城市先后开始实行定时限量供水,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虽然我国在利用城市污水灌溉农田方面积累了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研究基础,许多城市也实施了一些开源节流的措施,但把城市污水当作一种稳定可靠的水资源予以开发利用仍然进展不大。这中间很大程度上是认识问题,当然也有一些属于技术上或投资上的问题。

污水作为水资源回用的前提是提供适合于回用的水质,且不造成任何潜在的二次污染。目前随着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能达到一定水质的水处理技术往往不在于其技术上的可能性,而在于经济上的可行性。因此,常规污水处理工艺的强化、组合及高效、低耗能处理技术的应用,自然能源和廉价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水处理和资源回收相结合技术,已成为城市污水资源化技术研究的主流;同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系统及优化理论、环境风险评价、水质指标及系统管理模式等,也将成为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研究的重要方面。

四、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城市污水排放量开始成倍增长(>500×108m3/a),而相比之下,我国的污水处理率却增长缓慢,目前还不足10%[3]。近十几年,我国城市已由解放初期的132座增加至668座,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35%,预计到可上升到47%,按此预测,届时城市污水量也将达到720×108m3/a。在我国现有的668个城市中,仅有123个城市有307座不同处理等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其中城市污水二级处理率为10%左右。全国现有17000个建制镇,绝大多数没有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国家提出至20污水处理率要求达到25%,年达到40%。

目前,各地对城市污水的处理考虑较多的是排水管网终端的集中式处理,而对于污水流经整个城市的过程却缺少控制,尤其是在城市排水系统不健全的地区,致使一些分布于城区的沟渠水体倍受污染,日久天长这些水体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臭水”。现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采取了“截污、清淤、引水”等治理措施,使水体在感官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同时也破坏了水体的自净体系和功能,使水体抵抗外界污染的能力减弱。由于我国的城市排水管网较多采用的仍然是合流制管道,雨季时大量污水随雨水从截污干管的溢流井排入水体,而造成严重的污染。可见,只有在城区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才能全面实现城区的碧水目标。

五、城市污水回用的处理方法

1、补充地下水处理技术:城市污水地下回灌深度处理方法一般为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废水处理的程度则取决于回灌的水量与水质、地下水盆地和天然地下水稀释的可能性、土壤类型、地下水深度、回灌方式、使用前在含水层中的停留时间等。确定深度处理技术需考虑废水成分、选定技术对特定废水参数的处理水平、选定地区的土壤渗滤处理效果等因素。土壤渗滤也叫土壤含水层处理,是地下回灌流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简单、经济等特点,其费用仅为厂内设备处理达到相同水平所需费用的40%。土壤渗滤净化机理包括慢速过滤、化学沉降、吸附、离子交换、生物降解、硝化与反硝化以及消毒等。土壤渗滤是地下回灌技术的主要特征,也是确定深度处理技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污水回用的目的不同,水质标准和污水深度处理的工艺也不同。但要特别注意实现回灌前处理、土壤含水层处理、取水后再处理三者间的合理优化。

2、中水处理工艺

物理处理法——膜滤法:适用于水质变化大的情况。采用这种流程的特点是:装置紧凑,容易操作,以及受负荷变动的影响小。

膜滤法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被分离的溶液以一定的流速沿着滤膜表面流动,溶液中溶剂和低分子量物质、无机离子从高压侧透过滤膜进入低压侧,并作为滤液而排出;而溶液中高分子物质、胶体微粒及微生物等被超滤膜截留,溶液被浓缩并以浓缩形式排出。

我国有使用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报道,经过110天的运作,均得到稳定而优质的膜过滤出水,符合杂用水水质标准。对COD的去除率可提高15%~30%。并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中水处理系统对经预处理后的港口污水的油类去除率均保持在70%—85%。北京一个人口为2.5万的居民小区采用膜生物反应器的中水处理系统,出水水质明显高于生物接触氧化法。

物理化学法:适用于生活污水水质变化较大的情况。一般采用的方法有:砂滤、活性炭吸附、浮选、混凝沉淀等。这种流程的特点是:采用中空纤维超滤器进行处理,技术先进,结构紧凑,占地少,系统间歇运行,管理简单。

该法以紫外吸收、臭氧、活性炭吸附相组合为基本方式,与传统二级处理相比,提高了水质。意大利南部采用了紫外吸收单元给二级出水消毒,当紫外吸收的剂量为160mws/cm2时,大肠菌失去活性,回用水达到意大利的农业回用标准。西班牙水处理厂用过量的臭氧(剂量大于9mg/L)对过滤后的二级出水消毒,再用于农业灌溉。

生物处理法:适用于有机物含量较高的生活污水。一般采用活性污泥法、接触氧化法、生物转盘等生物处理方法。或是单独使用,或是几种生物处理方法组合使用,如接触氧化+生物滤池;生物滤池+活性炭吸附;转盘十砂滤等流程。这种流程具有适应水力负荷变动能力强、产生污泥量少、维护管理容易等优点。

据报道,德国采用活性污泥SBR和生物膜SBR插入到主体活性污泥反应器中脱氮,脱氮率可达90%。日本认为SBR活性污泥工艺是小型废水处理厂最有前途的工艺,适合在城市地区使用。

3、污水回用于冷却水系统

(1).微生物问题由于回用污水中的COD和氨、氮含量较高,导致微生物繁殖大幅度增加,产生生物粘泥,因此必须加大杀菌力度。传统的方法是投加氧化性杀菌剂或直接投加氯气。氧化型杀生剂的杀菌效果好,一般能解决微生物繁殖问题,具体应用中可根据水质情况决定投加量和投加频率。

(2).腐蚀问题回用污水的TDS浓度通常比新鲜水高2—5倍,电导率、CI、SO42—都高,PH较低,腐蚀程度大,所以要选择合适的水质稳定剂来控制回用水对设备的腐蚀。

(3).悬浮物问题二级处理后污水浓度较小,悬浮物主要是一些从生化曝气池带出的活性污泥。悬浮物的去除方法有两个:一是选择适当的滤料,经过过滤,可以滤除大部分悬浮物,二是加人化学剂,两种方法的结合可以去除大部分悬浮物。

在探索污水回用于循环水系统的工作中,我国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大连污水回用示范工程,济南炼油厂污水回用项目,华能北京热电厂污水回用实践等。

4、绿化及景观用水

(1)绿化用水:采用回用水作为绿化用水,水质应达到用于灌溉的水质标准;在输水—布水系统中余氯的含量不低于0。5mg/L或更高,以清除嗅味、黏膜及细菌;采用喷灌,SS应小于30mg/l,以防喷头堵塞。

(2)景观用水:采用再生污水用做景观用水,需要脱氯,以保护水生动物。再生水应清澈、无毒、无嗅,应去除营养物,以避免藻类繁殖。水中不含有致病菌。

5、增加河流流量:

6、污水用于农田灌溉:

六、城市污水回用的经济、环境效益

1、城市污水回用的'经济效益

城市污水回用与开发其他水源相比在经济上的优势:①比远距离引水便宜。其基建投资只相当于从30公里外引水,而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对于西北部贫水的城市,如果从东南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引水,引水距离至少为上百公里,甚至达到上千公里,工程是十分浩大的。②比海水淡化经济。城市污水所含杂质少于0.l%,而且可用深度处理方法加以去除,而海水则含有3.5%的溶解盐和大量有机物,其杂质含量为污水二级处理出水的35倍以上。③不仅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而且节约了排污费用。目前,大部分城市污水都是直接排放人江河湖泊,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国家要收取相应的排污费(新鲜水费为1.12元/m3,排污水费为0.15元/m3),这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以一个年产2万吨合成氨厂为例,使用处理后的污水作为循环冷却水及其他上艺用水,每年可节水300万m3,减少排污费24万元,直接经济效益100万元。再以南方某炼油厂为例,采用处理后污水作循环冷却水,可节约新鲜水32万m3/a,减少排污32万m3/a,两项节约费用40.6万元/a,除去投资费用每年可获经济效益20.6万元/a。

2、城市污水回用的环境效益

城市污水回用开辟了第二水源,减少了城市新鲜水的取用量,减轻了城市供水不足的压力和负担,缓解了供需矛盾。这对缺水城市意义更为重大。城市污水处理后的回用,减少了污水排放量:一是减轻了对水体的污染,并能使部分被污染的水逐渐更新复活;二是减少了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节水效益明显,城市污水量大且集中,如果很好地推广使用污水回用技术,可以节省大量水质要求不高的用水消耗量。相比较于海水淡化、远距离调水,城市污水回用有着它们无法相比的环境效益;而且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海水淡化、远距离调水以及地下水开采也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也凸显出城市污水回用的优势。

七、城市污水回用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1、缺乏对污水再生利用的系统规划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规划指标体系。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虽然进行了城市的供水及排水规划,但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尤其是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规划,这势必会造成重复建设和决策失误。因此,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城市水资源合理分配与开发利用计划,在综合平衡、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实际情况进行总体规划,确定其应有的位置和作用。在再生水水质、使用用途、处理程度、处理流程、输水方式的选择上,要综合平衡、远近结合,既要满足功能要求和用水水质需求,又要因地制宜、经济合理。过高的目标与要求,将可能适得其反。

2、城市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城市污水的收集与处理是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重要前提条件,目前我国的城市污水管网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二级生物处理率不到15%。因此,强化城市污水管网与污水处理工程设施的建设是推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关键。

不少地方政府对污水再生利用的认识不够,在缺水时优先考虑的是调水,而且绝大多数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目标是达标排放,往往没有考虑污水的大规模再生利用。因此,今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既要满足区域水污染控制要求与相应的排放标准,也要考虑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需求。在某些地区,可以通过开展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作来促进污水收集与处理工程的建设与完善。

3、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技术相对落后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事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从始至终都要有新技术、高技术的保证和支持。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技术和设备的开发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再生利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的需求,今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技术发展应着重于已有技术的集成化、综合整合、产业化和工程化,需要对已有技术不断改进和更新,加强新工艺、新流程、新技术和设备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并注重示范性工程的研究和建设。通过工程化和生产性测试,着重解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于农业、生态、市政和工业中的水质净化技术、水质稳定技术、水质保障技术、安全用水技术、工程技术、运行管理技术和成套技术设备问题。

4、相关法规和政策不够完善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需要健全的法制保障和全面的统一管理。而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法规和政策还需要完善。例如:要求新建居住区和集中公共建筑区在编制各项市政专业规划时,必须同时编制污水再生回用规划,污水再生回用工程应与其他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在城市道路的市政管线中,必须预留再生水管道的位置,有条件的路段应预埋再生水管;要求在城市各项用水中能够使用再生水的(如绿化、道路浇洒)必须使用再生水;制订鼓励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建设与运营的管理政策和经济政策,采取行之有效的鼓励政策和行政管理手段,促进工、农业生产部门和市政用水部门积极使用再生水。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的可行性研究、立项、设计、建设或改造中,要建立相应的规范和再生水水质标准,改革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在卫生安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等方面,保障每一个再生水使用单位享有免受不良影响的基本权益。

长期以来,由于自来水水价低,而质量相对较差的再生水则净化成本高、价格也比自来水高,造成工厂企业宁可使用物美价廉的自来水而不愿意使用再生水,导致再生水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另外,城市污水处理厂因没有效益而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因此,国家及城市有关管理部门要积极推动现行水价政策的改革,建立合理的用水价格体系以及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价格体系,要实行“按(水)质定价”,将各种水源的供水价格差距拉开,尤其是再生水与自来水之间应有较大的价差,使水资源的利用趋向结构合理。

八、结语

城市污水的资源化应该建立在水的良性社会循环的基础上,这对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和再生利用至关重要。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新鲜水,而且可以降低排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可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结合我国国情对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模式进行探讨,旨在寻求适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污染控制及水资源再生利用的良好模式。随着我国西部开发及北部缺水地区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会推动我国城市污水资源化研究的进展,逐步形成和完善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水资源良性社会循环体系,实现城市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相信只要大家都树立起节水意识,减少污水排放,提高污水回用率,就一定能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使城市污水这一危害环境的杀手,变成造福人民的宝贵资源。我们期待的一个大更蓝,水更清美好家园一定会实现。

篇8:会计环境对会计的影响研究

会计环境对会计的影响研究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会计环境对会计的影响研究的优秀论文,对正在写有关于会计环境对会计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中国的会计环境必然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会计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研究和揭示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制约影响,对于中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会计环境的基础理论,分别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角度分析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制约和影响,进而阐述中国会计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探讨了解决中国会计环境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会计环境;会计;影响;会计理论与实务

引言:会计环境指会计在处理单位或部门可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时所面对的特定时间和空间,亦即存在的客观条件与外在因素。一方面,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的,又在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中随之发展变化,可以说,会计的发展永远离不开其所处的会计环境。另一方面,只有了解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方式,才能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指导中国目前会计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免使会计改革误入歧途。

一、会计外部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1.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经济环境是直接影响会计发展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会计理论的形成、会计制度的制定及会计实务的发展,其根源在于会计环境中的经济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对会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的组成和发展重点各不相同,体现了不同的经济结构特征经济结构的特征直接影响着会计的内容及其处理方法。第二,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会计的发展水平。经济越发达,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要求也就越为高。

2.政治环境对会计的影响。国家的政治制度约束着会计组织制度建设、会计理论研究、会计教育。第一,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决定了会计的不同模式。政治制度的变革与发展必然引起会计相应的变革和发展,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均要求会计首先为本制度服务。第二,政府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决定了不同时期会计工作的特征。

3.科技环境对会计的影响。科学技术也为会计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基础。第一,先进科技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就可能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工艺流程和经营方式,进而引起企业成本结构和消耗水平等多方面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必然引起企业会计工作重点和方式的变化。第二,科学技术为会计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随着科技的进步,会计手段和会计技术也不断得以进步,从而有助于提高企业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有用性。

4.教育环境对会计的影响。第一,社会尊重知识的程度对会计的影响。这方面决定着会计思想水平和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决定着对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第二,计量工具、书写工具对会计表达方式、方法的影响。在经济飞跃向前发展中,必有先进的生产工具产生并促进其发展。从会计发展史来看,计量工具、书写工具越先进,会计信息反映得越完整、及时。

二、会计内部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1.企业管理体制对会计的影响。企业管理体制一般是由其所有制性质和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所决定的。在企业微观理财环境中,管理体制起着决定作用,它直接决定着企业微观理财环境的优劣以及企业会计理财权限的大小和理财领域的广狭。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会计是一种“报账式”会计,只是发挥了反映的职能,预测和规划决策根本无从谈起。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不仅要及时向外界提供各种相关财务信息,同时还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事前预测和规划,会计更积极地担负起企业决策层的助手和参谋的重任。

2.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对会计的影响。作为一个企业,其经营的总目标应该是生存、发展和获利,而所有这些离不开良好的整体管理体系。凡是具有良好整体管理水平的企业,其财务管理水平就高,会计信息的披露就及时,信息及反馈就迅速,会计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作用就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是企业整个管理体系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然而财务管理不是孤立的,它必须要有其他管理部门的配合和协调,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责任分明,目标明确,内部控制制度上牵制严密,那就会大大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3.企业领导重视财务管理程度对会计的影响。明智的企业领导往往将企业的会计管理手段看作是能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凡是企业领导重视财务管理的,企业财务管理的组织机构就比较完备,财务管理制度就比较健全,财务管理程序就比较规范,财务管理人员在企业内的地位就较高。反之,财务会计人员往往就不安心工作,责任心就不强,因而就造成会计管理制度混乱,会计管理水平下降,阻碍会计的发展。

4.企业会计人员素质对会计的影响。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包括政治和职业素质、业务和技术素质、组织和协调素质。企业会计人员素质是影响企业会计行为效果的最终因素。第一,业务素质对会计的影响。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即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它决定着一国的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水平,与国际会计理论与实务的交流程度。第二,职业道德对会计的影响。职业道德一方面调整职业内部人们间的关系,要求每个从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准则,搞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职业道德还调节业内人员同其他职业和社会上其他人们间的关系,以维护职业的存在,并促进其职业及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

三、解决中国会计环境问题的策略

1.拓展会计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一方面,进一步拓宽会计理论研究的范围。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的新领域不断拓宽,出现了新的会计分支和会计热点问题,诸如:环境会计、通货膨胀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租赁会计、国际会计、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等。应加强对这些领域的研究,以构建一个面向市场经济的会计理论研究体系,使会计理论成为指导会计实践的武器。另一方面,壮大和充实中国会计理论的研究队伍。目前中国会计研究机构规模较小,要依靠各大院校从事教学、科研的专家、教授和学者的积极参与以及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员的参与。随着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造就一批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具有敬业精神的'会计理论研究人才。

篇9:海平面上升对城市水安全影响研究及展望论文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致海平面不断上升,日渐成为多种海洋灾害的诱因,对沿海城市或地区水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和风险。对海平面上升及其对沿海城市水安全的危害进行了概述,对国内外海平面上升及其影响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了综述;结合沿海地区水安全面临地面沉降的人为灾害与海平面上升的自然灾害的双重影响,提出了未来加强和加快两者叠加影响研究的若干展望,为类似地区或城市水务行业技术或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沿海城市; 海平面上升; 地面沉降; 城市水安全;

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全球海平面不断上升,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不争事实[1-4]。不少学者研究发现[5-9],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上海近海、东海、西北太平洋到全球海洋,海平面加速上升十分明显;在未来50~1间,这种趋势还将继续存在,且中国沿海的海平面变化也将受其直接影响。应对海平面上升的成效关系到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沿海城市的公共安全与稳定。沿海城市既是全球人类活动最活跃、人口密度最大、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又是海岸侵蚀、风暴潮、洪涝及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易发常发之地。海平面上升无疑会加剧这些地区灾害发生的风险、频率和程度,即使海平面仅有数十厘米的上升量值,其增大的灾害损失都将十分惊人。如若再叠加因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引起的区域地面沉降影响,将进一步增大沿海城市居民和自然生态环境所面临的灾害程度与风险。本文主要介绍海平面上升对城市水安全影响的研究进展,并结合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的人为灾害,对未来沿海城市开展两种灾害的叠加影响及其应对研究提出了若干展望。

1 海平面上升及其对沿海城市水安全的危害

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较为明显。全球气候变暖而引起的海水增温膨胀、陆源冰川和极地冰盖融化等是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已由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气候变化200第四次评估报告》(AR4)所证实[10-11]。据美国NBC新闻报道专家们日前的警告,在过去的里,海平面的上升速度远远超过联合国科学机构的预测,此结论源自卫星数据显示海平面在1993~ 年间平均每年上升3.2 mm,比IPCC预测的每年2 mm的升幅高出60%;且无论未来里全球气温升高多少,预计海平面上升都不会在2100年之前停止[12]。

海平面上升由绝对海平面上升和相对海平面上升构成。其中绝对海平面上升即理论海平面上升,是指海洋表面与地心之间的距离的变化,通常指全球性的海平面绝对上升量,理论上由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海水膨胀、极地冰盖和陆源冰川冰帽等融化引起。相对海平面上升是指某一地区的实际海平面变化,在数值上为全球海平面上升加上当地陆地升降值(即当地当期地壳升降量和局部地面沉降量)之和。其中,绝对海平面上升是不可逆的过程,而相对海平面上升的过程是可以控制和减缓的。相对海平面上升对当地的生活生产有直接影响,同时也对区域的长期规划建设有重要的参考,因而,研究当地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尤其对沿海沉降地区更具现实意义。

海平面上升造成的直接后果包括:沿海低洼地带淹没、湿地变迁、沿海防护工程功能降低、城市洪涝风险和海水倒灌威胁加大。此外,海平面上升作为一种缓发性海洋灾害,具有长时间尺度的累积效应,包括加速海岸侵蚀、加重风暴潮灾害、加剧盐水入侵、加重洪涝灾害、加重土壤盐渍化和咸潮等海洋灾害的致灾程度,淹没滨海低地,破坏生态环境,给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2 国内外关于海平面上升及其影响研究的动态

2.1 国外研究进展

1985年,世界科学联合理事会(ICSU)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保护署(UNEP)在奥地利菲拉赫(Villach)召集专门会议讨论了CO2等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致使海平面上升和其他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变化。1988年,IPCC在WMO和UNEP联合下建立,其主要职责是评估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信息以及评价气候变化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后果,并制定现实的应对策略[10]。自成立起,IPCC撰写了一系列评估报告(如1990年、1995年、和评估报告)、特别报告、技术文件、方法报告,这些报告已经成为标准参考著作而被决策者、科学家、其他专家和学生广泛引用。IPCC第4次评估报告指出,至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可能升高1.1℃~6.4℃,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幅度预估范围为18~59 cm[11]。

2.2 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也于20世纪80年代同期重视海平面变化及其影响,重点研究了几十年至百年短尺度的现代海平面上升问题。1993年,中科院地学部组织一批院士和专家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及天津地区进行了考察,发现许多与海平面变化有关的问题亟待研究,遂建议各考察地区自行设立专项开展海平面上升及其影响和对策研究。随后,上海、广东、天津等地相继响应,陆续开展了本地区海平面研究,对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2.1 中国海平面公报[13]

国家海洋局自以来,每年发布全国四大海区及沿海省(直辖市)的海平面变化状况及其发展态势公报,对全国及沿海地方省(直辖市)海洋管理部门及有关单位应对海平面上升影响及其相关措施与对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近30年来,中国沿海的海平面呈波动且明显上升趋势,年际变化规律为:~中国沿海的平均海平面总体处于历史高位,比1991~年的平均海平面高25 mm,比1981~1990年的平均海平面高55 mm。1980~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2.9 mm/a;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存在区域差异,渤海西南部和长江口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较大,1980~20上升幅度超过150 mm,远高于全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幅度的100 mm。

2.2.2沿海省(直辖市)研究动态

(1)珠江三角洲地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广东省开展了《广东海平面变化及其影响与对策》研究[14],相关成果包括:11955~1994年间广东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为2.0~2.5 mm/a;2合理推算了2030年相对海平面上升幅度,珠江口为30 cm,粤东为15 cm,韩江口为20 cm等;3评估了海平面上升对加剧风暴潮灾害、抬高珠江河口水位、削弱江海堤围防御能力、扩大盐水入侵范围以及对滩涂资源利用和珠江三角洲综合整治等的影响;4讨论了沿海工程设计参数应有的变更;5提出了海平面灾害综合评估与防御减灾对策,包括提高堤围非抗御能力、提高沿海工程的设计潮位和设计波高、增加电排装机容量、兴建珠江三角洲的大型控制性工程等。

(2)长江三角洲地区。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曾于20世纪90 年代末期开展了海平面上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评价研究。孙清等[15]根据IPCC(1990年评价报告)拟定的方案,取至2025年、2060年和2080年海平面分别上升30 cm、65 cm、100 cm等情况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了沿海脆弱性评价研究,提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岸段是我国海岸侵蚀最为严重的岸段,研究区侵蚀岸段在各研究期大约分别增到425 km、450 km、480 km,潮滩和湿地损失分别为34 km、74 km、113 km;长江口的潮水上溯使盐水入侵,造成水质恶化;海平面上升将导致风暴潮灾害加剧,如海平面上升65 cm,原来100年一遇的极值高潮位变为10年一遇。后来,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也曾研究过海平面上升对长江三角洲、苏北平原海岸侵蚀的可能影响及江苏沿海低地的灾害效应研究,取得诸多成果,对该区域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16]。1994 年,上海“海平面上升研究课题组”开展了地区海平面变化趋势的研究和预测,以及海平面上升分别对防汛、水资源和水环境、海岸侵蚀、航道和港口等的影响和对策研究等,并完成了《海平面上升对上海影响及对策研究总报告》[17]。报告对上海地区吴淞、高桥、黄浦公园、金山嘴等8个主要站点海平面变化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1961~1990年上海地区海平面上升速率为2.0 mm/a,并预测了未来3 个20 年期即分别至 年、2030 年、2050 年上海地区海平面上升速率为2.0 mm/a、2.5 mm/a、5.0 mm/a;在考虑到期间上海地区地面沉降因素后,继而预测2010 年、2030 年、2050 年上海地区海平面(RSL)相对于1990 年分别上升15~25 cm、30~40 cm、45~55 cm。这些研究成果已成为目前上海市重大工程建设、城市规划与建设应对海平面上升影响的重要依据。不过,该轮研究主要基于IPCC当时推荐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值,后来经实测数据验证发现(即2010~ 年华东师范大学组织的长江口海平面上升影响及其应对研究项目),该海平面上升预测值过于悲观,且得到IPCC官员近期的认可,如该报告预测高桥潮位站至1990~2010年相对海平面上升24 cm,但是根据1990~2010年高桥站实测海平面上升5.2 cm,远远低于原预测值。根据海平面变化新形势,2010 年上海市启动新时期“长江口海平面上升对上海城市安全影响及其应对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其主要成果或结论包括:①校正研究预测至2030年上海地区海平面上升值为10~16 cm(此为相对海平面)。②在海岸侵蚀方面,海平面上升将导致长江河口航道拦门沙滩顶向上游迁移、海岸侵蚀加剧、岸线后退速率增大。③在防洪除涝方面,海平面上升将导致上海市沿长江、黄浦江和苏州河西沙水库连续不宜取水的最长时间将分别增加0.54 d、2.11 d、0.15 d,且各水库对应的取水量分别减少0.8~0.75 d、3.4~5.2 d、1.08~1.12 d。⑤在海岸防护与防潮方面,海平面上升将增大沿岸水域水动力特性,增大海岸侵蚀风险和损害程度,且吴淞、长兴、横沙、黄浦公园、南门港等5个潮位站点按200年一遇设计的高潮位将分别上升为6.33 m、6.34 m、6.21 m、6.03 m和6.64 m,新成果为上海应对至2030年海平面上升影响而开展的对策措施(如修建防护堤坝、加强区域防汛和供水安全影响等)提供了重要参考。

(3)渤海湾京津塘地区。21 世纪初,天津市开展了《天津滨海新区海平面上升及影响评估》[18],得出天津沿海海平面的上升态势,即:统计年限内研究海区海平面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与显著的年际变化,其线性上升速率为2.4 mm/a,年际变幅可达8 cm;未来至2030 年、2050 年、2080 年海平面上升预测分别为18~40 cm、30~60 cm、42~90 cm。在海平面上升对区域影响的评估研究中,项目研究单位将影响评估分为直接可能损失评估、海岸影响评估和综合影响评估3个方面开展相关分析评估工作。

篇10:海平面上升对城市水安全影响研究及展望论文

3.1 若干思考

沿海城市的海塘防护、陆域防洪除涝及河口区域水源地安全等均关系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如上海、天津、广州等我国沿海大型或特大型城市,更有必要持续关注和加强本地区及邻近海域海平面上升对城市安全的可能影响(危害)及其对策研究。

(1)有待进一步理顺地面沉降与海平面上升的关系。当同时考虑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双重因素对城市安全影响的时候,海平面上升应专指绝对海平面上升,而地面沉降则考虑包括地壳运动、局部沉降等因素在内的综合地面沉降;当仅仅考虑海平面上升而不特别提及地面沉降时,此时的海平面上升应特指相对海平面上升。

(2)有待继续深化地面沉降和海平面变化的基础研究工作。如进一步了解地面沉降与海平面上升对城市安全影响的各自权重和程度,以便合理确定主次因素和防范措施;进一步开展更大时间尺度(如2050年、2100年等)的地面沉降和海平面上升的预测研究,以期及早谋划大时间尺度变化影响的应对战略及技术手段研发。

(3)有待继续加强地面沉降和海平面变化叠加影响下的灾害评估和对策防范的应用实践研究工作。①在水安全保障方面,更加关注地面沉降及海平面上升的双重影响对区域(城市)防洪防潮、除涝排水、泵闸水利基础设施等水安全风险及其受灾程度的影响。②在水资源保障方面,持续关注城市水源地应对区域(或江河沿线)地面沉降及海平面上升双重影响下的安全可靠性评估及其应对策略与措施的研究。③在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现有沿海地区城市(如上海)开展地面沉降和海平面上升双重影响下对城市辖区水域水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较少,未来有待开展相关影响及对策研究。

3.2 工作建议

考虑到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双重作用(以下简称“双重作用”)对沿海大型或特大型城市的可能性、持续性、缓发性影响及其危害,未来津沪穗等沿海城市亟待进一步深入开展如下重大课题研究。

3.2.1 防洪除涝安全保障领域

(1)加强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站点和水文(潮位)监测站点的基础数据库的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相容性和可靠性能力建设。

(2)加强沿海城市堤防与泵闸等水利设施应对双重作用或影响下的灾害风险评估和防御能力保障研究。

(3)加强沿海地区除涝或雨水排水应对双重作用或影响下的灾害风险评估和除涝(排水)能力保障研究。

(4)加强沿海城市地下管网(渠)、防洪除涝水闸与泵站等水工构筑物应对双重作用或影响的设计标准与规范研究。

3.2.2 水资源安全保障领域

(1)加强河口临海城市水源地取供水工程设施(构筑物)应对双重作用或影响下的灾害风险评估和安全运行保障研究。

(2)加强河口临海城市水源地水量水质应对双重作用或影响下的灾害风险评估和供水安全保障研究。

3.2.3 水生态环境安全保障领域

(1)加强沿海城市水生态环境应对双重作用或影响下的灾害风险评估和安全运行保障研究;

(2)加强双重作用或影响对沿海城市水资源保护的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4 结语

从加强城市水安全保障和积极应对海洋或自然灾害的角度,介绍了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大型或特大型城市水安全的潜在威胁和危害;并综述了国外及国内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渤海湾京津塘地区关于海平面上升及其影响的研究进展。考虑到沿海地区或城市未来因人类活动产生的地面沉降的进一步加剧,反过来,它将伴随海平面上升共同形成对沿海地区或城市水安全的叠加影响和作用,且产生更大的威胁和危害,为此,进行了未来开展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对沿海城市水安全双重影响研究的一些思考,包括有待进一步理顺地面沉降与海平面上升的关系、继续深化地面沉降和海平面变化的基础研究工作、继续加强地面沉降和海平面变化叠加影响下的灾害评估和对策防范的应用实践研究工作等;最后就未来积极应对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双重灾害及其影响问题,提出了加强和加快防洪除涝安全保障领域、水资源安全保障领域、水生态环境安全保障领域等方面基础研究的一些建议,对类似沿海地区或城市水安全保障工作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涛,康建成,王芳,等.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新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1(7):730-737.

[2]马继瑞,田素珍,郑文振,等.太平洋水位站相对海平面升降趋势分析[J].海洋学报,(5):14-21.

[3]颜梅,左军成,傅深波.全球及中国海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J].海洋环境科学,,27(2):197-200.

[4]于宜法.中国近海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713-719.

[5]宗虎城,章卫胜,张金善.中国近海海平面上升研究进展及对策[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0(4):43-50.

[6]吴中鼎,李占桥,赵明才.中国近海近50年海平面变化速度及预测[J].海洋测绘,,23(2):17-19.

[7]刑灿飞,廖成旺,李树德.我国东部沿海海平面变化研究现状及问题[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5(3):129-132.

[8]李永平,秦曾灏,端义宏.上海地区海平面上升趋势的预测和研究[J].地理学报,,53(5):393-403.

[9]魏子昕,龚士良.上海地区未来海平面上升及产生的可能影响[J].上海地质,1998(1):14-20.

篇11: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气象环境影响的数值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气象环境影响的数值研究

采用南京大学的三维非静力区域边界层模式,选取典型天气状况作为代表,对北京1980、1990、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冬夏两季的城市边界层特征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城市土地利用状况的改变对边界层热力及动力结构产生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夏季个例的日间尤为明显.如,由于建筑储热能力变化,地表反照率变化,导致城市表能量平衡重新分配,1980年个例较之20个例,夏季城市区域平均净辐射通量增加160 W・m-2.城市植被覆盖率减小,地表湿度降低,使得潜热通量最大减小81 W・m-2,感热通量则最大增加146 W・m-2.热通量和动量通量增大,地气相互作用的加剧,夏季城市区域气温增幅最大达2.2℃.建筑物高度及密度增大,湍能增强,且影响高度增大,混合层高度增加,使水汽等物质输送加强,分布更加均匀.城市动力粗糙度增加引起的阻尼作用在风速大时较明显,北京冬季日间风速较大,风速减少最大可达2.02 m・s-1;然而冬季大气层结较为稳定,湍能发展受到抑制,湍能及通量输送的`变化不如夏季个例明显;地表较为干燥、植被覆盖稀少,潜热减小及感热增加的变化幅度较小,增温变化也不如夏季个例明显.

作 者:王咏薇 蒋维楣 季崇萍 郭文利 王晓云 Wang Yong-Wei Jiang Wei-Mei Ji Chong-Ping Guo Wen-Li Wang Xiao-Yun  作者单位:王咏薇,蒋维楣,Wang Yong-Wei,Jiang Wei-Mei(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南京,210093)

季崇萍,郭文利,王晓云,Ji Chong-Ping,Guo Wen-Li,Wang Xiao-Yun(北京市气象局,北京,100089)

刊 名: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 42(6) 分类号:P4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气象环境   城市边界层结构   地气相互作用  

篇12:地下污水管道泄漏对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地下污水管道泄漏对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地下污水管道的泄漏普遍存在.污水管道一旦泄漏,将会对土壤、地下水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主要阐述了管道泄露的研究现状以及地下水入渗对地下水管的危害;总结了地下水管网泄露的.种种原因;分析了污水管道泄露对地下环境的各种影响,主要表现为: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引起土壤污染,造成土壤富营养化,进而导致地下水污染,减少淡水资源,引起水土流失.

作 者:高秀花 李俊梅 王娟 GAO Xiu-hua LI Jun-mei WANG Juan  作者单位:高秀花,王娟,GAO Xiu-hua,WANG Juan(中国石油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83)

李俊梅,LI Jun-mei(中国地质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010083)

刊 名:地下水 英文刊名:UNDERGROUND WATER 年,卷(期):2009 31(4) 分类号:X523 关键词:污水管道   泄漏   环境   影响  

相关专题 污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