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础医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必要性研究论文

静静Meow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静静Meow”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浅析基础医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必要性研究论文(共1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浅析基础医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必要性研究论文

浅析基础医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必要性研究论文

医学生基础知识学习体系21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学习化的时代,社会对知识分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生从事临床工作需要以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为保证,基础教育在医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分析研究强化医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并针对社会背景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是非常必要的。

一、研究背景

医学生以其特有的就业前景及医生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其必须具备扎实的功底,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牢靠且能灵活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同时,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形势也警示加强医学生基础教育的必要性。我们通过走访调查,分析总结出目前最主要、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医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产生倦怠感

据研究统计,医疗、护理等专业的学生学习倦怠高于计算机、外语等专业,考虑医疗、护理等专业知识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且医护行业服务的对象是人,也给从业者带来较大压力,且医学专业学生同样也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些都使得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程度较高。此外,部分医学生只注重临床技能,认为基础知识枯燥乏味,而完全忽略了基础课程与临床实践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二)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匮乏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

现阶段,医疗纠纷不断,医患关系日趋紧张,除了患者对医生行业的认识不够、舆论压力、媒体偏激的报道等因素之外,医生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部分医生过分依赖高科技,而忽视传统的体格检查,问诊环节缺少,医患沟通匮乏,医生不能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而单纯凭借化验单、检验报告,往往会导致一些患者病情延误。另一方面,部分医生由于知识的欠缺,在选择检查项目上存在疏忽,不能正确选用特异性的检查,患者花“冤枉钱”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诊断结论。

二、医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基础课程不仅仅包括细胞生物学、解剖学、遗传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病理学等,还应该包括思想政治、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以及英语等方面的教育。医学生充分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优秀的'基础知识是医学生思想升华的知识源泉

思想政治、伦理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助于培养准医学生们高尚的人文素养,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奖助学金、评模评优的有力依据

医学生由于其培养周期和成长过程较长,费用昂贵,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大多数医学生可以在上学期间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取奖助学金,来缓解一部分家庭压力。现行大学期间为促进当代大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各项评优评模的文件都明确要求学生的学业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较强。医学生只有学好基础课程,才能得到较高的学分,在参评奖助学金时具有超强的实力。

(三)稳固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医学就业形势严峻,医学生们纷纷选择向更高的学历进修。但是,医学研究生考试与其他考试有所区别,其专业性质决定其考查知识点综合且理解难度较大。本科期间基础课程的掌握有利于医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做到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有机结合,形成以疾病为主干,贯穿各科内容的复习总线。

(四)夯实的基础知识是临床实践必不可少的条件

有效掌握基础医学,首先,增强医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次,提高未来医生的专业水平,降低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再次,能够为临床中出现的相关现象和问题做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和研究。同时,可以从病因诱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等方面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积极有效的治疗和预后措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三、强化医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途径探究

(一)个人方面

1.提高自我认识。正确认识医学生的身份、肩负的重任以及基础教育对于自身、患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观念和理想。这样,才能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去。

2.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的重要条件。医学生在学习过程应针对各科目的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勤于归纳总结,巧妙联系前后知识点。

(二)学校方面

稳抓“三风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学生干部在教室学习园地和宣传栏实时更新医学前沿信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院适当安排学习经验交流会或举办知识竞赛、讲座等,以达到知识的共享。教师应一改往日传统的说教形式,在基础课程学习开始及过程中,适当地结合临床内容,由临床问题引出要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对一些基础理论进行精辟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增强摄取新知识的本领。

(三)社会方面

实践活动是完善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医院应多开展一些志愿活动或组织生产实习,学生才能把理论知识学得更活,而且记忆持久、巩固。同时,医学生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参加各种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才比较完善和全面,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

医学生承载着未来医疗卫生发展的希望,应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并不断探究创新。只有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将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事业接班人!

篇2:临床医学生基础医学竞赛探析论文

临床医学生基础医学竞赛探析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参赛对象所分析的参赛对象为右江民族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其中级412人、级450人、级450人。

1.2内容竞赛内容为基础医学课程,包括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医学免疫学、医学生物学、药理学、生物与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寄生虫学等课程。竞赛试卷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标准,共150道选择题,总分为150分。

1.3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各年级竞赛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2006级学生基础医学知识竞赛成绩分析数据显示:学生成绩平均分是71.94分,中位数是71.00分,这说明2006级学生竞赛成绩偏低,总体情况较差,众数为66分。从标准差(12.193)和方差(148.671)值来看,分数分布的离散程度大,说明学生间水平差异较大,有的学生竞赛成绩很高,最高分113分,而有的成绩极低,最低分是13分。从成绩分数段直方图直观显示:大部分学生竞赛成绩分布在60~90分之间,及格(即相当于90分以上)的人数比较少,高分人数更加少,还有部分学生成绩低于60分。

2.22007级学生基础医学知识竞赛成绩分析SPSS分析数据显示:学生成绩平均分是72.00,中位数71.00分,众数是69.00分,标准差是14.154,方差为200.347,说明分数分布的离散程度更大。最高分119分,最低分是8分。成绩分数段直方图直观地显示:大部分学生竞赛成绩分布在60~90分之间,及格(即相当于90分以上)的人数很少,高分人数更加少,还有部分学生成绩低于60分。

2.32008级学生基础医学知识竞赛成绩分析SPSS分析数据显示:学生成绩平均分是75.06,中位数是75.00,众数是76.00,标准差是13.520,方差为182.791,最高分120分,最低分是31分。从各指标可知,2008级学生竞赛成绩较前两届明显提高,但达到及格分数的人数仍然偏低。成绩分数段直方图直观地显示:大部分学生竞赛成绩分布在60~90分之间,及格人数(即相当于90分以上)的人数比较少,高分人数更加少,还有部分学生成绩低于60分。

2.4各年级不同性别基础医学知识竞赛成绩分析对3个年级学生竞赛成绩分性别统计显示,男女生成绩差距显著,女生成绩普遍比男生好。

3讨论

3.1竞赛成绩偏低的原因竞赛成绩结果分析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的基础医学知识掌握程度及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竞赛试卷的质量。首先从学生角度分析,2006~2008级学生在竞赛中,平均分均较低,两极分化较严重。可能的原因有:学生的基础较差,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由于素质教育的实行,各学校要求学生各种技能的全面发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如频繁的体育类竞赛、舞蹈音乐类竞赛及过多的社会实践任其冲击着基础课的学习时间。学生在纷繁的课外活动中,没有协调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从而导致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少之又少,最终出现综合素质强于专业知识能力的现象;学生对竞赛没有足够的重视。据笔者了解,只有少部分学生为竞赛进行了复习工作。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马虎应付试卷,没有认真答题。从试卷质量的角度分析,可能原因有:试题整体偏难;由于试题是以职业医师资格考试为标准,而本科生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和课时问题,有的内容上课没有上到,从而导致试题的难度提高。

3.2性别间考试成绩存在差异的原因对女生成绩普遍比男生高的结果,通过初步的调查研究以及和同学的交流,分析出现此差异的可能原因是:①主观方面:男生平时对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较女生低,课后复习时间较少。另外,从总体上讲,女生学业观念较强,学习勤奋努力[1]。②客观方面:医学课程以机械记忆为主,而女生在此方面占优势;在我国,大学教育同中小学教育有巨大的差异,虽然在中学阶段男女生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差异,但从大学开始无论是平时成绩还是考研考试,女生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可以推测大学的学习环境更利于女性的发挥和学习能力的展现[2]。

基于上述的问题,要使学生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充分发挥竞赛的作用,学生应协调好专业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的关系,以专业学习为主,在此基础上加强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应重视基础知识竞赛,充分认识到竞赛的意义,对已学的知识及时复习巩固。另外,端正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性,提高学习自觉性是学好医学课程的重要因素。命题教师应结合授课情况出题,难度应合适。授课教师应不断探索,不断寻求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效率。

篇3:青年教师临床医学教育的必要性论文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等医学教育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已经成为了教育战线的重要生力军。怎样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素质,充分发挥其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作用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在阐述青年教师临床医学教育素质培养必要性的基础上,阐述提高其教育素质的措施。

【关键词】临床医学;青年教师;素质培养;必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0805-0001-02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6.05.001

现阶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很多青年硕士、博士都成为了高校教师,成为了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在教育工作中,一定要有效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素质,转变其教育观念,增强其教学、科研的能力,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确保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稳定、长远发展。

篇4:青年教师临床医学教育的必要性论文

2.1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技能,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所以,一定要重视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为教学的全面展开奠定可靠基础。2.1.1强化教案书写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案是不可或缺的指导性书面材料。在书写教案时,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内容予以展开,是课程教师的主要指导文件之一,也是教师组织教学、学生展开学习以及科学设置课程、落实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1]。在书写教案时,一定要保证内容的逻辑性与条理性,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合理安排讲授时间,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而写出满足教学要求与规范的教案,确保教学顺利完成。2.1.2强化课堂教授能力课堂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其水平高低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青年教师要重视“说功”的训练,用普通话授课,并保证发音准确、音量适中、语言规范,这样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授课效果;同时,也要重视“讲功”的训练,要求青年教师具备良好的口才与演讲能力,掌握课堂节奏,使课堂教学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还要重视“做功”的训练,要求青年教师可以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并保证课件内容精炼、图文并茂、形式多样[2]。通过以上训练的全面落实,可以有效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素质,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2.2转变教育观念

我国大多数学校教育中,均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学生学习缺乏独立性与创造性,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了目前的主要趋势。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指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学生思考、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教学效果[3]。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所以,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有效提高临床医学教学成果[4]。

2.3重视师德、医德建设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首先要具备的素质就是师德。因为专业与未来职业的特殊性,大多数医学院校学生毕业之后,均会从事医务工作,职业要求其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医德,还要具有精湛的技术,这样才可以成为人们健康的守护者。青年教师身兼教师与医生的双重身份,倘若信念不坚定,就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所以,青年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道德理论及相关知识,重视自身道德、人格、医术等方面的提高,在教学中发挥带头作用,从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2.4提高科研能力

在医学院校发展中,教学与科研是不可缺少的内容。青年教师一定要树立教学科研的意识,将教学、科研看成是立身之本、立校之本。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青年教师需要在健全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从而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深入的研究,为教学的进一步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

3体会

总而言之,在医学院校教育中,一定要重视青年教师教育素质的培养,使其具有良好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同时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水平,能够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为提高教学质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玉云,郝艳梅.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施[J].基础医学教育,,13(3):298-300.

[2]李英迪.加强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素质的培养[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32(2):226-228.

[3]杨阳,马淑然,周爱民,等.论方剂学青年教师基本功的培养[J].中医教育,2013,32(1):79-81.

[4]姚玲亚,杨学文,赵怡芳.构建青年教师分层培养体系提高教学水平[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7(2):17-19.

篇5:青年教师临床医学教育的必要性论文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青年教师比例的不断加大,为师资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血液。目前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医患矛盾越来越大,这是不争的事实,医学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医师,也是医学发展的后备军,其素质高低与医学事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一名刚刚走出校园、走上教育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其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合格医学生的责任。青年教师作为大学生的学习导师、生活导师、人生导师,不仅要具备博学的知识,还要具有崇高的理想、坚毅的精神,这样才可以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与指导者,为此,一定要提高青年教师临床医学教育素质水平,充分发挥其教书育人的作用,为临床医学教育的全面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学生提供可靠保障。

篇6:糖尿病自我管理必要性研究论文

糖尿病自我管理必要性研究论文

糖尿病的基本治疗措施:运动治疗、饮食治疗、药物治疗、糖尿病教育和患者自我检测,被誉为糖尿病的“五驾马车”,而糖尿病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一直备受人们的高度重视。强调糖尿病教育在糖尿病防治中的核心地位。糖尿病的增长速度惊人,已成为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第三大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超过一半的人对自己的病情一无所知,没有接受诊断和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及其家属仍处于盲目阶段,或重视程度不够,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自我管理,直接导致病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使糖尿病危害日益加重。因此为患者提供科学,正规的糖尿病教育是护理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糖尿病教育也称为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培训,是糖尿病患者或高危人群获得改变行为和成功自我管理疾病及其相关疾病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一个过程。

总目标是为患者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确定治疗障碍,减轻解决问题的困难,使其能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及行为改变,并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合理决策,获得理想而健康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对昂贵健康保护的需求。,美糖尿病教育者协会的专家在阅读了大量文献和专家共识后,标准化了DSME的术语,糖尿病教育的重点放在7项对改善患者健康善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的自我管理行为,包括健康饮食、积极运动、监测、服药、解决问题、健康应对、降低风险。健康饮食:糖尿病教育者应帮助患者学习食物对血糖的影响,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来源,选择健康的食物,调整食物份额,选择食物品牌,计算碳水化合物的分量,设计和准备饮食。积极运动:糖尿病教育者要跟患者一起确定患者的运动障碍,如身体、环境、心理和时间等的限制。制订一份适当的运动计划,用运动程度来平衡食物和药物作用。监测:糖尿病教育者可指导患者挑选自我检

测血糖的仪器,告知其检测的时机和频率、目标值以及如何理解和使用检测结果。同时告知患者应常规酌情检查血压、尿酮体和体重。服药:使患者了解每种药物的`相关信息,包括药物的功能、副作用、疗效、毒性、处方剂量、恰当的给药时机和频率、漏服和安全性的用法说明。解决问题:糖尿病教育者应与患者一起确定患者身体、情绪、认识和财务方面的障碍,并制定解决措施。降低风险:糖尿病教育者应帮助患者获得护理标准、治疗目标和预防护理措施的相关知识以降低风险。内容包括戒烟、检查足部、监测血压、自我检测血糖、服用防司匹林、记录个人护理措施等。健康应对:糖尿病教育者要明确患者改变行为的动机。

然后帮助他们制定可以达到的行为目标,找出障碍,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教育者还要患者是否存在抑郁症,如果确诊要积极为其提供有效的治疗措施。行为改变是SDME惟一测定的结果。糖尿病需要患者每天都进行自我管理,糖尿病需要患者每天都进行自我管理,糖尿病患者都需要调整生活方式来成功控制血糖。这些行为改变通常需要培训和持续支持,这就是自我管理教育。

因此,DSME引起的行为改变直接受教育的影响。是达到整体目标的指标。糖尿病教育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糖尿病教育者要为每例患者量身定做符合其自身情况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定期系统地进行自我管理教育,逐步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对控制疾病进展、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篇7:深化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加强临床思维培养论文

深化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加强临床思维培养论文

临床思维是指医生面对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综合运用医学理论知识,结合各项检查结果,对疾病进行诊疗的过程,是一个积极思考辨别的过程[1]。由此可见,独立的临床思维能力是合格临床医生的必备技能。在医学生的临床见习、实习等临床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很关键,但培养效果欠佳: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严重脱节,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老师所做出的诊疗结果。这反映了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以单学科为模式的理论知识讲授和被动地知识灌输是其关键,前者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后者导致缺乏理论与临床脱节、学生缺乏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等[2]。中医院校现代医学的学时有限,上述问题更突出。何时对医学生,尤其是中医院校的学生进行临床思维的培养,从而更利于临床医生的成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校目前正在大力开展西医基础医学的教学改革,按照“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发病机制到药物治疗原理”的原则,对基础医学课程进行整合,实行模块化教学,呈现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在每一系统结束之际,增加整合该系统以及相关系统知识的PBL教学,注重临床思维观念的渗透及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两轮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也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临床思维的培养不能局限于临床实践中,应该从多环节人手,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始终;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也必须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课程整合和PBL教学是培养临床思维的有效手段[3];整合课程教学计划的合理性是培养临床思维的关键,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是培养临床思维的重要保障,而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则是培养临床思维的重中之重。

―、制定课程整合计划

整合课程按照三个模块进行整合,即正常人体结构相关课程的整合,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相关课程的整合和人体器官系统相关课程的整合。“人体器官系统相关课程的整合”是三大模块的核心。以心血管系统为例:该模块以心血管系统为主线,以正常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为基础,学习本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针对病理变化和病理生理机制学习相关药物治疗及诊断学基础。通过系统内的纵向联系,培养学生从结构是功能的基础、机能代谢异常则导致症状体征的出现,改变异常机能代谢则是药物作用的靶点,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系统内部层层递进的K床思维模式。

以PBL教学方式为载体[4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系统学习完成后,阶段性给予PBL案例。综合实验与PBL案例相结合,如消化系统疾病切片观察时,以正常肝组织一乙型肝炎一肝硬化一肝癌为主线,提供4张切片,配一个PBL案例。简述:患者乙型肝炎病史,因肝癌晚期人院。因饮食不当诱发肝性脑病死亡。尸检提示,肝脏有假小叶形成和肿瘤结节。案例设计思路:患者有长期乙型肝炎病史,因肝癌晚期人院。住院期间,因饮食不当诱发肝性脑病导致患者死亡。尸检提示,肝脏有肝硬化表现和肿瘤结节。重现疾病的规律性发展过程,让学生虚拟为病理医生,对不同时期肝脏病变进行病理描述;让学生虚拟为临床医生,对患者的疾病发展过程进行总结,给出最终诊断;并就案例中患者出现的临床表现从病理学与病埋生理学角度进行解释;最后给予开放性话题,对于患有肝脏疾病的病人,应如何护理。通过虚拟临床场景,实现角色转换,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在器官系统模块结束后,开设综合实验、创新机能实验课程。实现实验内容的有机整合。在实际操作的同时,构建虚拟实验平台,将实际动手操作与虚拟实验室平台相结合,拓展学生的眼界。通过单独开设实验课程,既可以验证基本理论,又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二、实施形成性评价

改变传统的“一考定乾坤”的局面,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效果评价,从小测验,BB平台的参与度,课堂表现等多方面综合评价,每18学时为一个考核单元,教师及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学生。这种形成性评价方式利于老师及时发现不良状况并及时想办法改善解决;利于学生及时发现并解决自身问题,积极参与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变传统的以记忆性知识为主的考查方式,注重客观性技能考试、病例分析考试,将临床思维的观念渗透在考核过程中。'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在课程整合后的首轮教学中,我们发现各学科老师依然按照传统方式讲授该模块中涉及自己学科的知识,并没有严格意义上实现知识的真正有机整合。教师自身素养不高是难以适应课程整合的关键。因此,师资培训是关键[6_7]。真正的结合要从教师知识结构上人手,教师需要突破本专业学习其他专科的知识,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学科间联系,教师对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是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加强集体备课制度,重视不同课程间内在联系,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进一步明确知识点上下游的联系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教师不再强调哪些知识属于哪门专业课,教师需突出每个系统中各种知识的联系与运用。对不同课程间的联系枢纽,老师只需点到为止,但可通过反复强调达到学生对重要知识点强化记忆的效果。如:讲授气管及支气管组织学结构时,被覆黏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要跟学生说明纤毛结构具有自净功能,在不利因素长期刺激下,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会化生为鱗状上皮,虽然局部的防御能力增强,但自净功能缺失,从而为疾病发生奠定物质基础。何为化生,化生会带来什么后果则有后续病理学知识来明确。

讲授细胞的适应性反应“化生”时,以支气管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化生为鱗状上皮为例进行讲解,并要进一步说明正是因为化生的鱗状上皮可发生癌变,支气管肺癌才有鱗癌这一组织学类型。“结构决定功能”的观念要渗透在教学中,组织器官有正常的结构才有正常的功能,疾病状态下,组织形态结构改变,功能代谢亦改变,从而体现为临床变化。因此,基础知识讲授时,需要向前延伸一步,向临床跨一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会更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4]。

基础授课教师进临床是提高教师素养的关键一环。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作为桥梁学科,研究对象实现了由正常机体到患病机体的过渡,要求授课教师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我校安排基础课程教师轮流到附属医院及共建医院的相关科室进修,这一举措促进了老师临床知识的丰富与积累。提高基础教师的临床思维能力,并将之贯穿于基础教学之中。

总之,模块化教学利于呈现知识的系统性,这种系统性学习,符合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强化学生对“人体整体观”的认识,强化学生对“结构决定功能”的认知,强化学生对疾病的认知,利于学生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的培养。PBL教学促使学生能够尽早形成自主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开放性话题的设置有利于开阔学生思维及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早期地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的思维习惯,将推动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勇,鲁映青.论临床思维概念[J].医学教育探索,,4(I)-.4648.

[2]金为民,周栩,段茗玉,等.医学生独立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M,17(5):850-853.

[3]宋国杰,睢凤英,曾宪智,等.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训练应何时与怎样开始?——基础医学课程开展PBL教学的战略思考与实践[A].浙江省医学教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4]杜欢,范英昌,姜希娟.强化临床思维的中医院校病理教学探索[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32(3):174-175.

[5]边育红,张大川,周会芳,等.中医院校现代医学基础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5:54-55.

[6]张云莎,杜欢,苏金玲,等.中医院校的病理学教学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2):87<88.

[7]王晨,杜荣辉,徐力致,等.基础医学教育中课程整合的探索[J].生物学报,2014,49(4):19-21.

篇8:基础医学教师临床反哺教学的价值的论文

基础医学教师临床反哺教学的价值的论文

高职院校要得到健康快速发展,除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学基础设施(包括教学仪器设备、图书馆建设和体育运动设施)及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外实训基地)等硬件条件外,还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医学教育模式正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只有及时、有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使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高职院校基础医学教师承担着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任务,肩负着引导学生进入医学殿堂领路人的重要使命,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一直被视为精英教育的医学教育也在招生数量上有较大增幅,但基础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并没有与之协调发展,反而在数量上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负增长,因此,难以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如何使基础医学教师更具备临床基本素质,如何走向临床并反哺教学,是高职高专教育一直在思考的课题。

1基础医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1.1基础医学教师定义及来源

相对于临床医学而言,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等内容,是研究人体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生理病理规律的科学体系,是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整个医学发展的基础。基础医学教师是指在医学院校从事这些基础医学分支学科课程教学的教师。基础医学教师来源主要有3种:

(1)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占90%;

(2)临床医生向教师转岗,如外科医生转为人体解剖学教师,占4%;

(3)从科研院所进入高职院校任职,占6%。1.2基础医学教师教学现状与两难局面由于基础医学教师多是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类院校进行教学工作的,没有接受过正规施教教育,缺乏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又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无法引入鲜活的临床案例,导致基础医学教育偏向于过多的理论化,“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而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多较差,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因此,导致了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知识的脱节。

2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意义及必要性

2.1基础医学教师与“双师型”教师标准的差距

目前,我国还没有“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条例,各院校基本上是根据下列标准评定“双师型”人才素质的,即在具有讲师及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前提下,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本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2)近5年中有2年以上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近5年曾经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或以上)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4)近5年曾经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或以上)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良好,在市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5)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的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经过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大多数高职院校基础医学教师即使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但由于仅只是考证,没有充分的临床实践经验,因此,与真正意义上的双师素质教师还存在很大差距,想缩小这一差距就需切实走向临床参与实践。

2.2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必然性与意义

教师专业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世界性潮流,其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成为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成功策略。基础医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今后教师发展的趋势,与专业化贴近的首要关键就是要与临床进一步接轨。根据这一发展需要为基础医学教师制订适合自身特点的走向临床锻炼的计划,并给予适时的协助和教育,最终将最大化实现教师潜能。

3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实践方式及手段

影响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因素:

(1)制度层面把控是否到位;

(2)走向临床的方式是否合理;

(3)走向临床的考核标准是否量化。

3.1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制度化建设

为促进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内在驱动力,使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自修和反思。教师的`自我发展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不可低估的潜在动力,关键在于引导。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首先需在学校层面形成一定制度,使该项工作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根据作者对周边10所医药类高职院校的调研结果显示,只有2所学校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一般以鼓励和自愿原则开展走向临床工作。对其中121名基础医学教师、102名专业教师及90名行政人员进行的进一步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对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制度化建设工作给予了肯定。

3.2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实践方式

依托行业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积极鼓励并组织教师到医院参加工作实践。本校走向临床顶岗的方式多样化,

(1)以时间段划分为:①长期顶岗,利用半年、1年甚至更长时间完全在顶岗单位进行实践(如西南医院);②短期顶岗,利用寒暑假到医院顶岗(如附属医院);③间隔顶岗,利用平时排课间隔到医院顶岗(如每周只排3d课,2d到顶岗单位实践)。

(2)以学科对口划分为:①完全对口型,如生物化学(生化)教研室教师到医院生化检验科室进行顶岗实践,病理教研室教师到病理科顶岗实践;②不完全对口型,如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教师到皮肤科进行顶岗实践,对皮肤科感染病知识进行学习,为部分对口型。

(3)以教师授课面向专业划分,如该教师的药理学课程面向的是护理专业则可选择在医院护理岗位进行顶岗实践;正常人体功能面向的是康复专业则可选择在医院康复科进行顶岗实践。以本校基础医学部为例,从207月开始已有38人次到医院进行了顶岗实践,另已有医院专家、学者及高级技术人员6人次到本校进行讲座培训与教学活动。通过顶岗实践教师本人反馈自身教学有很大提升,特别是边实践、边顶岗的教师对教学效果的促进度较高,该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从临床中刚接触到的知识可及时、有效地应用到课堂中去,学生反映效果好,教学手段灵活,与临床结合紧密,学生受用度高。

3.3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考核模式

走向临床的考核模式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规范:

(1)临床实践的考勤管理通过医院与学校共同承担,并进行双向管理;

(2)实践能力和效果主要由医院方给出相应的评判标准,在实践完毕后作出相应的考核结论;

(3)学校结合医院给出的考核结论、综合表现及反哺理论教学的效果进行评分,评定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3个等次,根据学校相应制度给予一定奖惩。

3.4基础医学教师专业化与走向临床的联系

教师专业化理论认为,教师教育的本质不是简单地“重复”,而在于需要一定的“专业精神”、“专业理论”和“专业技巧”,并不断地进行改进、完善和创造。对基础医学教师而言,应着眼于进一步培养适应医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潜能。医学教师的服务对象是人,在教学中既要求医学教师传授广博的医学基础专业知识,更要求他们遵循教育规律,讲求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走向临床这一举措可极大丰富基础医学教师的临床医学知识素材,弥补了原先基础医学教师过于理论化的教学方式,教师专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强化,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另一个积极作用是能激发教师的科研思维火花,能推动更多、更好的科研项目的申报。只有基础与临床结合后才能使课题更具有经济与社会价值,进一步提升学校软实力,促进学校长远发展。

4走向临床后反哺理论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4.1反哺理论教学的手段与方式多样化

走向临床后基础医学教师接触的临床案例较多,可充分应用到教学中,如项目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类似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双语教学法等。以本校病理学教师为例,有2名教师参加了西南医院学年顶岗实践及6名教师参与了附属医院的边教学、边顶岗的实践活动。走向临床后教师收集了大量病例资料,初步具备了临床病理检查能力,能分析和诊断常见病理切片并报告结果。鉴于本校现阶段班级编制及学时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病理学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了类似PBL教学法,即应用教学思维,在课堂中引入了以问题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法,通过“分组思考、推荐汇报、总结归纳”等方式在学生中全面实施。根据实施后的效果反馈,学生普遍反映与传统教学法比较,新的教学法学习代入感更深,知识掌握得也更牢固。不同教学法实施要求比较。

4.2反哺理论教学采用“私人订制”形式

反哺理论教学体现了独特的“私人订制”形式,如本校中医康复专业《正常人体功能》的任课教师被安排在附属医院康复科进行了顶岗实践,实践后教师与中医康复理疗医生进行了亲密接触,了解了工作性质及常见病例和操作手法,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更能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项目为引领,编写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等。这样形成了一整套为学生量身定制的教学资源系统,学生受益无穷,为《正常人体功能》的教学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优秀资源。今后,教师的教学将会事半功倍,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也能熟练掌握机体各部位结构与功能,能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增强了学生诊治疾病的信心。

4.3促进反哺理论教学的激励机制

为保障教师进入临床实践后反哺理论教学的积极性,应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及完善的政策支撑。可将实践后的效果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如转化为教学改革论文的数量及质量,应用于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及教学效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考核结论为优秀者可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外出进修、学年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

4.4反哺理论教学的重要意义

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不仅只是去看一看、听一听,而是强调增强自身的实操能力,如生化教师到医院生化检验室,在专业技师指导下自行操作仪器,对各项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教师对理论知识进行了进一步的强化学习,在引入教学的过程中会自然联想到临床中碰到的案例,讲课时能迅速把握重点,吸引学生注意,顺畅地讲解复杂而抽象的生化知识。综上所述,基础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基础医学师资队伍是举办医学教育成功的一半。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并反哺教学,极大地推动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了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教师通过走向临床进一步更新了自身的知识结构,拓宽了综合视野,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思维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有利于及时把握临床一线动态,及时、准确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修订和更新,进而有力支撑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目前,高校内的考评制度均偏向于对学历的要求和对理论、科研的考核,而缺乏对专业实践技能的考核。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不论在学校年度考核还是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条件上均应具有符合其职业需要的特殊内涵,要有对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方面的要求,同时也要有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本校在基础医学教师到临床一线顶岗实践的管理与督导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但这是一项长久的工作,应继续探索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反哺教学的更多途径和激励办法。通过走向临床,基础医学教师具备了一定的双师素质,能将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使教学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具有实用性与针对性,从而为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及临床技能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胡艳玲 林中翔 李国利 黄春 杨丽珊 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篇9:浅谈基础医学研究生在实验室的培养论文

浅谈基础医学研究生在实验室的培养论文

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乎国家医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力。省重点实验室通过营造科研创新氛围,创设学术交流平台,并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培养研究生职业道德、思想意识和人文精神,提高身心素质,加强团结协作精神,使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近年来,医学及生命科学在不断寻求技术突破的过程中得到迅猛发展,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一系列新技术、新知识飞速发展使得基础医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础医学研究生作为医药类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高层次人才,毕业之后将成为国家医药经济建设、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如何培养具有良好的科研知识、严谨的科研精神和先进的科研思路的基础医学研究生,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的一大主题。实验室中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从微观上看关系到整个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从宏观上看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科研实力。因此,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成为各个实验室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就目前形式来看,由于在本科教育时缺乏科研的基础训练,研究生在初涉科研领域时的创新能力不尽人意,我国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并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挑剔,各重点实验室也越来越重视对高素质、应用型、强科研型研究生的培养。我们实验室属于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每年有十几位基础医学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学习,如何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一直是我们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笔者根据实验室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些经验,谈一下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些体会,供研究生、导师和管理部门参考。

一、重视和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的本质体现在科研创新能力方面,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能够得到提高,这也是培养和提高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研究生科研能力是指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在各学科领域进行旨在探索真理的普遍理智创新活动所需的能力。创新能力是通过学习和掌握己有的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并开展创造性的活动。知识创新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不竭动力,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医学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重视和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使之成为推动临床医学发展的关键力量,是我们实验室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学习之后,通过一系列措施,培养和发展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1.营造实验室科研创新氛围

我室致力于营造一个学术氛围浓厚、开放、科学、平等、自由的科研创新环境。刻被、严肃的学习生活环境,不利于研究生创新水平的发挥。实验室建设期间,力求物质环境体现现代医学的气息和特色,同时也体现传统中医药学的文化内涵,充分融合现代医药和传统中医药的高新技术、工艺和成果,使实验室环境融于基础医学专业特色的环境之中,营造浓郁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环境,丰富研究生的想象力,学生能够在这个灵活、开放的环境中激发创新灵感。此外,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实验室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建成高水准的科研平台和实验基地,获得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同时,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除常规科研仪器外,还购置了流式细胞仪、髙效液相色谱仪、荧光定量PCR、倒置荧光显微镜、蛋白层析仪等大型仪器,各种质粒、菌株和细胞都得到完好保存,这些丰富的资源,使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思维不用受到条件限制而充分发挥出来。

2.创设学术交流平台

以重点学科、创新平台和科研基地为依托,各个学科、专业和不同研究领域都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思想的交流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病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不同学科的导师和研究生经常进行学术交流和切磋,能够发挥多学科的团队效应,使得整个实验室富有活力和创造力。实验室每周定期召开组会,邀请知名专家和国外学者进行最新学术报告,形式多样,带领研究生接轨学科前沿。研究生在与专家和学者的沟通中能够获得他们的成功经验和科研精神,以此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并掌握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和技巧。研究生汇报近期科研工作进展和科研体会,导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可根据研究生的报告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通过各种学术问题相互切磋和促进,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激情,通过交流,博采众长,开阔知识视野,提高科研学术水平,增强科研创新能力。

3.重视导师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中居重要地位,其严谨的工作态度、坚定的学术信念以及良好的科研方法和作风都是研究生学习的榜样。研究生在实验室的创造都是在导师指导下的自由创新、自主行为,使研究生的选题更加注重对人类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意义,能够解决对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研究生进入实验室阶段,开始参与课题研究、确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和撰写研究论文,实验室导师对研究生创新活动和行为给予认同和鼓励,允许其在导师的指导下自由选题并鼓励非传统观点,培养学生独立创新意识,并在科研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与研究生分享创新成果,在论文和专利署名的顺序上给予鼓励、建立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当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遇到困难时,能够感同深受,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我们实验室多数研究生能在毕业前发表较高水平的SCI论文,并申请获得专利,多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等。

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使命。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指建立在自然特质基础上的,通过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学习以及社会实践而形成的稳定属性,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基础医学研究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就业率的保证。随着科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药类行业对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医学研究生在校期间应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转换的软实力,对我国医疗行业发展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

1.重视职业道德与思想意识

我们实验室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注重学术研究,更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道德和理想,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磨练和学习。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学习时,心智处于成熟半成熟期,由于受到自身成长环境的局限和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容易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急功近利,而不能刻苦钻研学术。因此,在研究生进入实验室最初阶段,召开政治思想教育讲座,加强学生思想和职业道德方面建设。研究生作为科技强国、民族复兴的主力军,培养他们坚定的政治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摒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对研究生职业价值观产生的负面影响,引导和鼓励学生奉献他人,服务社会。实验室通过规范管理和严格履行职责角度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思想行为进行约束管理。充分发挥实验室导师的引导作用,并以身作则,遵守进行科学研究的职业道德规范,严禁出现伪造注释、篡改数据、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和一稿多投等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出现以上行为者,实验室将进行严肃处理。

2.培养人文精神

本实验室对基础医学研究生在进行专业素质培养的同时,也加强他们对人类社会性质的了解,包括政治、经济、管理、文学、哲学和文化传统等。多数研究生的学习往往只注重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深入研究,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表现为研究生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宽阔,文字功底薄弱,写作水平低,人文社科知识缺乏等。实验室加强研究生人文教育的培养,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丰富馆藏资源,阅读相关类图书,拓展视野。通过营造实验室浓厚的人文氛围,使研究生思想得到熏陶,鼓励他们在闲暇时间阅读政治、经济、文化类的书籍,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校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参加科技、文体、社会实践等活动。加强与各学科专业和不同层次研究生的沟通和了解,使其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个性得到发展,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3.提高身心素质,加强团结协作精神

加强实验室对研究生的日常管理,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提高他们的身心素质。健全的体魄、坚强的心理承受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是21世纪基础医学研究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本实验室主要从事与医药学相关的基础研究,研究生在从事科学实验时,由于实验要求需要,时间控制方面难以把握,作息时间紊乱,忽视了身体素质的锻炼。同时,科学实验充满了未知,实验失败经常发生,研究生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反应等。为此,实验室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排球和轮滑等比赛,丰富研究生的体育生活,使他们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身体素质,也培养了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咨询队伍的建设,适时举办心理卫生健康知识讲座,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给予帮助,并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学会自我调节和缓解心理压力的技巧,使他们能够以积极平稳的心态来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实验室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例如实验室技能操作大赛、我爱做实验系列、大夫山烧烤、包饺子比赛等,寓教于乐,彼此之间相互关心,相互沟通,不断增强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

三、结语

医学和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对基础医学研究人员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医学研究所的培养质量对于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实验室通过对基础医学研究生几年学习、科研和生活的管理,旨在培养他们创新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效率,让他们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为社会做出贡献。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使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沟通和管理能力得到加强,最大限度地锻炼研究生适应未来发展职业的能力,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髙和医疗事业不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10:基础医学机能实验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基础医学机能实验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药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生理学均属于基础医学技能学科,主要研究机体在正常和异常生命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机能实验课程将三门学科根据其内在联系进行有机融合,在避免重复的基础上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从而更加体现机能实验课程的系统统一。在整个医学实验教学体系中,机能实验课程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之一,通过对机能实验课程的优化设计实施和实验教学平台的科学合理构建,医学实验教学的管理教学均能得到有效的推动进步,对学科的发展和高等医学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

1构建并革新机能实验室平台

1.1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化

设置机能实验课程要注意科学合理化,既要根据药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生理学这三门学科的特点,对其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全面覆盖,又要兼顾其实验教学的共同性。通过横向联系各门机能学科从而构建新的机能实验教学体系,在体现整体生命活动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临床治疗的全局观念[1]。此外,构建开放创新的实验平台以提升医学生的实践及团队协作能力,帮助学生构建最初的科研创新意识和思维,使其对各个层次的临床知识和医学内容进行灵活结合运用。

1.2建立开放的实验室

结合自身教学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构建开放的实验室,初期部分开放标本仪器和试验场地等,进而不断提高开放的层次水平,逐渐实现全面开放实验内容、教学方式等,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调整开放侧重点。锻炼低年级学生对临床基本机能、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重点培养高年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行科研创作的能力。

1.3建立创新实验平台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大力推行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科研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尽早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培养起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对其综合实践和创新实验的能力进行提升[2]。我校采取自愿报名与考核结合的方式组成创新团队,团队主力为医学高职专科生,由团队导师对其进行指导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同时针对本科生创建创新实验室,有专门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的运行管理工作,实验室24小时全天开放。此外,成立评审专家库、积极举办创新专题的讲座、成立创新交流平台和指导教师信息库等,以更全面的为学生提供创新实验帮助。

2改革优化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方式是面对面传授,实验步骤和操作要求较复杂,既限制了教师资源、仪器设备资源与讲授时间,又限制了学生的实验课学习兴趣。作为较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和慕课没有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师资源优秀、课程内容先进而精良同时学习的时间场所比较灵活自由,从而对学生有较强吸引力,作为主流课程之外的补充教学手段十分有效。

2.1微课

医学院的课程往往类型较多、内容复杂枯燥,故目前多媒体教学在医学院校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较大,教学的顺序内容安排更加灵活自主,教学方式更加生动形象,但同时亦加快了授课节奏,学生往往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节奏,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而微课的主要载体是视频,在符合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的要求的基础上,记录教师围绕某个重难点教学的内容或者教学活动过程,对一个知识点等通过5~10min微视频讲解,增加学生的了解掌握程度。较之于传统教学方式,微课教学所用时间段、课程内容独立且单一,再加上重点突出,学生在网络上点播学习,同时在机能实验课程中进行应用,对其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都有所提升。

2.2慕课

最新涌现的慕课教学平台,推动了国内外一流高校开放共享精品课程的进展,医学教学资源进行集约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便是建立开放共享性的医学技能实验教学平台[3]。学生可自主从慕课获取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各个高校同时可将优秀科研成果等转变为教学内容,以使医学生在高职专科阶段便能够接触到前沿的科学研究技术和方法,对其思维视野的拓展意义重大。

3制定科学合理而多样化的考评手段

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能力是传统机能实验课程中学生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往往在教师和设备资源的限制下不能保证人人均能进行独立操作,参差不齐的教学质量导致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评估不够公正合理。而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估体系,能够使学生在进行自动化、持续性和个性化评估的同时,对自身学习状态及效果有更清楚的了解。此外,建立于网络教学平台之上的在线考核体系能够自动完成学生学习评价,同时快速获得师生相互评价和反馈,形成良好的师生间学习反馈循环。

参考文献

[1]王红敏,王亚楠.浅谈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机能学实验教学改革[J].医药前沿,,7(28).

[2]董薇,孙红,许静,等.机能实验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实施[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11):829-830.

[3]张明昊.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2).

篇11:临床医学教育艺术研究论文

有关临床医学教育艺术研究论文

医术,分为医疗技术和医疗艺术。相对而言,医疗技术属于硬件,易学易掌握,我国目前的医疗技术在不少方面已属世界一流。医疗艺术属于软件,表现在医护人员这个整体和谐地游刃于多元复杂的社会里,以最有利、有效的方式为民众解除痛苦,提高民众健康。这是医疗的灵魂。与美国相比,一个非常突出的差异是我国目前医患关系非常紧张:医生负荷过重,患者怨声载道;一些医生被称为“白衣狼”,遭患者或家属殴打。

这绝不是某个医生的问题,而是系统出了毛病。解决系统的毛病,要从改进每个部件着手。从医护人员的角度看,除了提高科学的观念、理念和态度之外,提高医疗艺术是关键。西方高等医学学府的医疗艺术教育从入学第一天始,持续一生。教学内容根据实践中不断出现的问题而不停地加以改进。医学院学生、住院医师在医疗教学内容的选择中扮演重要角色。这里结合几个亲身体验的案例,探讨医疗艺术方面的一些探索。

第一,建立并保持健康的医患关系。美国医学生上的第一堂临床课是:如何与患者建立并保持健康的医患关系。这种教育贯穿医生的一生。健康的医患关系包括医患平等、医患伦理、医患界限、有效的交流和遵守健康保险流通与责任法案规章制度等。比如,若向患者收取超过10美金的礼品,必须上报;因为额外收取礼品会负面影响医患关系。

第二,医生不分年资和地位,一起从沉痛的教训中学习提高医疗艺术。不久前,我所在的杜克大学医学院附院大内科每周一次的大查房,探讨的题目是:针对本科收治的一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与其家属就临终管理发生的冲突,探讨如何更有效地与患者和家属交流。参加讨论的约200人中有行医40多年的老教授、专科主任、住院医师,还有上临床课的医学生们。大家平等相待、畅所欲言。这种医疗艺术的临床继续教育,约占医学院科级讲座的35%。

第三,从患者需要出发,拟订最有效、最经济的检测项目和处方。临床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使受训的人员必须学会如何在众多的同类药品和检测手段中选出适合于某一位患者的药品和检查项目。在医学院附院做住院医师的头几年,我们也得到药品公司销售人员提供的工作餐和零星小件办公用品。这可能造成医生选择药品时的不合理的倾向性,并可导致药品成本增加和价格上涨,以及由此带给患者的'损害。随着医学界对于药品公司这种行为导致的负面后果的认识,美国几家著名的医学院附属医院快速反应,很快杜绝了药品公司销售人员为医护人员提供“方便”的行为。

第四,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措施,杜绝医疗资源浪费。如,我的一位患者发现肾肿瘤(肾脏已切除),但肿瘤细胞转移到肝脏和胰腺。家属强烈要求化疗或其它非西医主流的治疗。肿瘤专家在做了详细的检查和文献调查后,给出的结论是除了一种还在实验期的药物外,没有任何的治疗可以改善其病程或延长寿命。这种处于实验期的药物可能减低癌肿的生长,但会带来很多副作用,造成患者的临终生活质量差,而且没有延长寿命的保障。因此建议保守治疗。根据这些信息,患者决定将他的癌症“交给上帝管理”,自己欣慰地用有限时间去完成最后一本书的写作。

第五,简短的交谈,可以解决“疑难”病症。一名汶川地震后身体大面积挤压伤的18岁女孩,皮肤和皮下软组织伤后3个半月仍不愈合。医生们给她用了远超过她机体承受力的止痛和镇静药物,但每次伤口换敷料时女孩都痛得哭叫不止。当时,我在杜克大学赴四川医疗队,会诊时我问女孩:想要说些什么?和孩子谈了约15分钟,她的疼痛奇妙地消失了。接下来换敷料,没有再用任何止痛药和镇静剂。此后医生继续用这种交流方法和我建议的一种抗焦虑药,半月后再电话随访时,女孩告诉我她的情况好多了,伤口愈合加快。

篇12: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论文

【摘要】为了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对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我国于设置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这是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措施,是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的战略性调整,它将彻底改变临床医学者的临床能力训练不足及临床能力较弱的状况,为医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专业能力;临床医学

为了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临床专业学位教育以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师为目标,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要求研究生在系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并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的常见病合并疑难病症,从而提高临床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3: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论文

1.1 临床医学管理的不规范,制度欠完善。医师缺乏紧迫感和使命感。一是由于各医院的建设目标均为自己设定,缺少具体的量化指标和参照系,加上学科分布不一,考核较难。二是上级机关由于人力、精力等诸因素限制。对临床医学中心运行机制研究不够,缺乏有力指导和组织管理。

1.2 部分临床医学专业自身建设不足建设经费投入中绝大部分均用于病房和手术室改扩建、重大仪器设备购置等硬件建设,用于科学研究、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软件建设不足:人才流动受人事分配制度和内部运行机制制约明显;半数以上临床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已过65岁;面临扶植、培养新一代中青年学科接班人的问题。

1.3 部分临床医学专业作用发挥不足大部分单位为适应发展需要,不同程度地对临床用房进行大规模的改扩建。对一些新进设备的使用产生一定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医学发展:临床医学专业人员的收入与所承担的.工作数量、质量、风险、难度之问差距明显,各医院之间分配悬殊,直接影响人员积极性与创造性,制约了临床专业的产出,导致其作用发挥不足。

2 未来发展政策及建议

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建设,我们提出“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发展思路。

2.1 实行科学管理:一是要建立科学、可行的申报、审批程序和管理细则以利于开展检查与指导,体现管理效益。主管部门既要严格临床医学专业准人,又要在之后的每一轮评审中加强动态管理,督促临床医学专业的计划落实。

2.2 抓紧研究建设规划,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现:一是主管部门要通过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组织专家对临床专业的数量、结构、布局进行科学论证,正确引导处理增长与数量,质量与速度、效益的关系,本着“适度规模、适度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即要有长远规划。

又要有近期计划。二是医院要有重点学科发展的科学规划。结合医院自身条件、市场因索、支撑条件、专科技术等方面,在多专业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充分选择论证重点发展专业。

2.3 建立临床医学中心:由于临床医学中心研究在当地具有专科技术优势,能够吸引周边地区大量疑难危重病例。然而普通病例与疑难危重病例在诊疗技术方法、卫生资源消耗上差别很大,如不将其加以区分。就很难合理实施质量控制。

传统的评价指标如治愈率、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转率、死亡率等在不同的医疗单位之间缺乏可比性,依据这些指标进行评价。往往不能反映医疗单位的实际情况。病例分型管理理论结合患者病情,将住院病例进行科学分类。解决了当前医院管理中医疗质量指标体系不完善、分类过粗、可比性较差等问题。

防止了临床科室片面地强调以。指标为中心。鼓励多收治复杂危重病例。从而发挥了医疗质量管理的正面导向作用。同时有利于奖金分配、评功评奖、职称晋升和人才堵养、医疗保险理赔等措施的完善。

2.4 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软硬件建设:针对临床医学专业“重硬件轻软件”的情况,要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的软硬件建设。尤其是人才培养、课题研究及管理等软件建设。 以人才培养为例。

一是注重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从岗位和需要出发进行选拔培养,综合思想品质、工作作风、学术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等多方面,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推动新兴和前沿学科发展能力的学科带头人。

二是要培养技术骨干队伍。大力启用培养现有中青年骨干的同时,积极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打造一支梯次合理、整体素质好、技术水平高、医德医风好。具有团结、拼搏、奉献精神的技术人才队伍,以保证学科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

三是不断改善支撑条件。完备专科设备、实验室、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医疗用房和一定规模的床位,保证资金投入,强调设备购置高精尖和配套适用,保证临床医疗中心规模和重点学科科研顺利开展。

四是努力进行技术创新。集中精力,重点突出,突破高新技术、重大疾病防治及疑难危重病的诊疗技术,瞄准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和主导技术。着眼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同时注重新兴、交叉、边缘学科领域,填补学科领域空白,确实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最终达到持续的、高层次的学术地位和技术水平。

五是深化人才激励制度改革,拉大收入差距,使分配向临床第一线、向优秀人才倾斜,建立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支持知识、技术和管理要索参与分配。体现人才价值,对少数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年薪制”。

2.5 构建优势学科群:以重点学科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疾病诊治链为纽带、以重大研究项目为切人点。深入开展研究。通过若干同类相关学科或跨门类学科组合、交叉、渗透和联合,使原有学科优势和效能得到更大发挥,进而组建集不同学科之长、体现群体协作优势、跨学科联合攻关的学科群,形成强大综合实力,实现知识、技术的创新及新知识的推广用,以此构建医院的创新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是为了探索专科技术新理论、创造新技术、提供新经验,带动整个上海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要在技术上勇于创新、改进。及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负责对其他单位进行业务指导、技术帮带和协作联合,通过交流经验、现场劳教指导、培养进修人员等方法促进本市医疗技术的提高和普及。组成本市同类临床专科技术中心协作网;在临床医学中心运行过程中注意总结管理经验,针对中心建设模式、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交流,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月忠.充分发挥科主任和护士长在科室管理中的作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6(4):281-282

[2] 曹德品,朱慧全,王丽娟.新形势下加强临床实习教学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4:34

[3] 杨蕾.许苹,连斌.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绩效评估[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13(8):623-625

[4] 易学明.狠抓教学查房确保教学质量[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12(1)

[5] 李桂红,赵江霞,帕尔哈提・克里木.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及实践能力方法探索.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may,28(5)

篇14:中医临床研究论文写法论文

中医临床研究论文写法论文

一、题目

论文首先要有简明而涵意丰富的题目。即题目应概括全文,简短明了,引人注目。

(一)内容

1、能概括全篇论文主要内容枣全文缩影。

2、包含有关键词(实词)。

3、应能反映文章的科学假说。

4、准确、易懂的学术语言枣避免文艺性、夸张性、广告性语言。

(二)要求

1、简短:一般不超过25个字,简洁明了,实事求是。例如:益智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2、具体:包括具体研究内容,不能抽象、笼统、含蓄和过大。例如:高血压病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

3、引人注目,富有创意,使人看到题目,愿意读下去,了解具体内容。例如:温运阳气药在急性黄疸肝炎治疗中的作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绞痛(不稳定、变异、心梗后)。

(三)注意事项

1、动笔前想标题,写完后定标题。

2、反复推敲,删除无用虚词如,“关于”、“研究”、“观察”、“系统”等。

3、题目中不使用缩写词、专用词、化学分子式等不易看懂的词。

4、题目中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二、作者和单位

(一)作者资格

1、对课题设想、设计、实施、数据处理及论文学术性解释有贡献者;

2、起草论文或作重要、严格修改者;

3、对论文内容负责,拍板定稿,可以解释问题者。

(二)要求

1、真名、全名。

2、按贡献排序。

3、行政领导、科研管理、投资者、仅做一般辅助工作者不应署名。

4、单位署名在论文第一面下边,写明联系单位的具体名称和邮编。

三、摘要

(一)内容

1、背景、研究目的、重要性。

2、完成了哪些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研究途径、方法步骤、数据处理方法。

3、主要发现具体结果:主要数据、统计结果及结论性意见。

4、意义和价值:创新点、学术价值和贡献。

(二)要求

1、内容精湛为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核心、创造性内容。虽然字数少但内容完整、系统、准确、便于收录文摘及检索系统。

2、写作上要概括性强,文字精炼,字数150个字左右。

四、关键词和主题词

篇15:临床医学生选修课研究论文

临床医学生选修课研究论文

1、鼓励学生思考质疑是建立批判性思维模式重要开端

学生受长期传统教育影响已经习惯了“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被动接受,而不知主动获取,满足于书本上固有的知识而不知如何让自己跟上信息更新的步伐。许多带教老师也发现初入临床的学生依然习惯于被动学习,能主动提问的很少。而任何批判性思维活动都是以问题展开的,是一种能动的思维过程,因此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建立学生系统、整体及独立的思维意识,是形成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环节。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应该从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开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先从临床上司空见惯的一些行为和现象提出质疑,以使得学生尽快从传统的疾病到症状的教科书思维模式转到症状到疾病的临床思维模式,从而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在选修课中我们曾提供给学生这样一个猝死病例:“某男,40岁,建筑工人,平时体健。某日饭后与工友一起在宿舍玩扑克,晚11时许上床睡觉,次日早上6时被工友发现呼叫不醒,无心跳呼吸,身体已冷。”学生了解案例后,老师首先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引起猝死的疾病有哪些,然后让学生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回答分析该工人可能的'死亡原因,在同学们提出不同看法后,再要求其他同学质疑,质疑这里可包括同学的分析、书本知识、教师传授的知识,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后回答。

2、寻找新的授课方式是形成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关键环节

CBL是PBL的一种发展,它是以病历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导,在授课老师的引导下,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去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以问号开始,句号结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带着问题,利用身边的网络资源、书本及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等来查阅获得所需资料。同学们在寻找对自己解决问题有用材料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查找资料及总结问题的能力;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反复思索与查询,不仅系统地建立了相关知识结构框架,更提高了自己逆向思维能力,即从疾病症状出发,寻找可能引起该种疾病的病因及诊疗手段;在提炼有用信息的过程中,也逐渐建立起自己主动思考、总结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小组讨论是PBL教学模式中医学生思维得到展现的重要一步。但是,授课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虽然理论知识学的比较扎实,而面对临床实际时,因为必修课教学课程中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训练,从而表现出焦虑的心情。批判性思维包括认知结构、元认知监控能力、人格特征和学科价值观四个方面[1]。自信心是人格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教师如何在小组讨论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勇于发言,敢开口说话,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同时,让其在和同伴进行知识的相互补充、相互提示和推理过程中,去逐步唤起学生的批判的意识,从而促进其积极地对常见疾病问题提出质疑并构建合理的思维过程,并培养其团结合作、自信、独立和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因此,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不是教育者的责任或是学生单方面的积极努力就可以提高的,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3、反思学习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建立

批判性思维强调思维的实践性和批判性,是反思基础上的认知过程[2]。反思性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教学活动[3]。它强调了实践对象的主动性,通过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发现新的临床问题,从而促进增强自我意识和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临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完成问诊、查体、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计划及病例书写等,才能算是达到临床实践的要求。因此,在课程结束后,我们留给学生几个猝死病历让同学们在判断和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病变逐一排查,最后总结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并引导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真实的临床疾病中,在实践中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形成批判性思维。授课教师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过程中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探索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临床思维。

总之,如何使学生转变观念,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是实现教学模式转换,培养和建立学生批判性思维,促进其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制定决策从而解决临床问题的重要课题,仍需要不断探索。

篇16:英式橄榄球课必要性研究论文

英式橄榄球课必要性研究论文

1.英式橄榄球运动发展与起源概况

1823年,英式橄榄球在英国小镇起源。拉格比(Rugby)原本是在英国中部诞生,这里的学校是本是英国中部的一座城市,在那里有一所拉格比学校是橄榄球运动发源地,之后将此地作为基础进行英式橄榄球的命名。而后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完善了相关规则,并构成了橄榄球运动。如今有超过一百个国家及地区开始进行相关运动。

2.我国高校橄榄球运动开展现状

2.1高校橄榄球运动程度相对较低,只是一些大学生和留学生展开,而且主要是课业之后的业余时间当中进行,组织程度极为有限,仅在部分高校和体育院校开展。这些比赛往往是一些业余的比赛,没有专业程度,不利因素也包含高校集中精力面对学生的安全以及学习问题,没有正确导向作用。有些学校及教师觉得这种运动相对较为激烈,可能会造成学生受伤,并不认同橄榄球具有的社会功能以及锻炼价值。在硬件方面,无法与橄榄球的普及过程相满足。

2.2我国高校橄榄球运动水平也需要进行提升,在努力过程中,我国橄榄球运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排名持续提升,不过运动质量以及水平则依旧需要进一步提升,水平无法与橄榄球强国相比,主要有如下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国运动员没有较强的先天素质,在橄榄球运动当中,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战术水平都需要提升,而且也需要有比较强壮的体魄。在素质训练方面,亚洲运动员无法与非洲及欧洲运动员相抗衡,通常需要后天进行刻苦训练加以弥补。由于教师没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没有专业指导以及训练手段,所以技术和战术没有办法将先天劣势抵消,缺乏专业的指导以及系统的训练,导致经济水平无法真正满足比赛需要。其次,高校主管部门并没有重视及认可这项运动内容,课堂学习以及课堂训练时间相对比较短,没有较多机会参与到比赛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比赛没有对手这种尴尬场面。组织缺乏有效性,无法与水平较高的队伍展开比赛。所以这就导致橄榄球人才选拔以及大学生积极性受到较大的限制。最后,需要解决裁判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在学校之间的比赛,需要高校正常的开销并进行装备的购置,学校应当投入一定的金钱到比赛当中,另外也需要有效管理及监督相应的参赛队伍。如今的状况是,经费通常是自筹,管理人员用一腔热情进行指导,没有较多的经费,也没有健全的体系。在上述问题之外,裁判也导致运动发展受到巨大影响,有些裁判水平较为业余,没有办法对比赛进行有效控制,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合理的解决。

3.开展英式橄榄球的积极因素

3.1良好的健身价值。在我们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葫芦岛校区八个院系的学生中,很多人不上体育课的话,一周都不会主动参加体育锻炼。英式橄榄球的应用能够使学生素质得以有效提升。运动形式相对较多,并没有打、踢或者摔等动作的出现,对速度、力量和反应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同时也对人的身体素质方面有严格的要求。英式橄榄球包含的运动形式有一定的区别,锻炼者的跳高、跑步以及对准能力都需要提升,对抗过程中也需要力量投入,甚至手脚并用。这种比赛方式可以促使人综合技能的提升,使耐力、力量以及灵敏度得到相应的发展。在学习进程当中,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灵活反应能力。

3.2现实的社会价值。人处在现实社会当中,大学生即将加入社会,也就是说无论工作或者生活都应当展开相应的交流以及沟通,假如缺乏这些方面的能力,必然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强烈影响。与体操或者田径不同的是,英式橄榄球是一种对抗运动,而且是一种集体性运动,个人能力及表现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而是需要通过集体的力量使比赛得以完成。这能够提升学生集体协作以及沟通的基本能力,对学生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另外,在高校体育课当中加入英式橄榄球运动,还能够使学生精神境界得以提升。即使其中有对抗性的存在,在比赛进程当中能够合理冲撞,但所有运动员都应当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对他人的故意伤害。另外,参与者本身还应当有坚强且乐观的精神,追求胜利抛却自身利益。这种品质能够满足大学生之后的`发展历程。

3.3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如今高等教育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提供一定的高水平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体育教育应当摆脱常规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并且依照人才的发展需要进行体育项目的增加。橄榄球在国际上得到了普及以及开展,影响力也相对较大。在多年发展过程中,更多人加入到了橄榄球运动之中,国内也成立了相关协会。分析我国橄榄球发展的重要趋势,可以了解到高校应当紧握这项机遇,在内部进行橄榄球学习,与现代化体育教学发展相适应。

3.4满足学生需求。大学生精力充沛且有着活跃的思想,热爱挑战,不拘泥于传统内容,并希望不断对自己进行充实以及挑战,渴望使自身领域更加充实,无论男女都愿意加入到未知的生活当中。英式橄榄球是一种新颖的体育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当中运用,能够使学生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并进一步使课堂体育教学活动得以充实。同时,英式橄榄球进入体育课堂更好的解决了冬季室外体育课学生不愿运动的问题。

3.5增进高校之间的交流。英式橄榄球在国外较为流行,高校进行课程开设之后,可以与国内外高校进行平台搭建。一些研究内容表现的是,在国外,除了足球以外英式橄榄球受到了更多人的欢迎,很多高校开始举办联赛。体育不分国界,很多外国人也会到中国进行一些项目的学习,而网球及棒球等也是从国外传入,所以,在高校当中进行英式橄榄球运动的开设,不但满足国家之间的交流,对我国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3.6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现在许多大学生都属于独生子女,由于父母溺爱,他们的生活环境通常比较安逸,在挫折和挑战之下,他们往往不会选择面对,而只是靠父母解决相应的问题。而英式橄榄球本身对五四精神进行强调,这是他们缺乏的内容。这种精神不但能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应用,同时也能够使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得到提升。开展这方面的学习,能够进一步使学生意志更加坚定,使责任感大大增强。

英式橄榄球运动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开设橄榄球课程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的范围,同时,更好的解决了冬季室外体育课学生不爱活动的问题,而且对学生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引发学生活动兴趣、提高锻炼的积极性、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旭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参考文献:

[1]宋校能,徐辉.浅析在中国开展英式橄榄球运动的可行性方法和途径[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4).

[2]李晟.英式橄榄球在我国的发展瓶颈及对策探析[J].新西部(下半月),2010(2):194-195.

[3]程公.七人制橄榄球运动教程[G].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4]郑刚.对我国橄榄球运动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5(06).

[5]郑刚.中国高等学校英式橄榄球运动的展望[J].高等农业教育,1994(02).

相关专题 必要性基础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