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雷害风险评估技术分析论文

毒素小狗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毒素小狗”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电网雷害风险评估技术分析论文(共13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电网雷害风险评估技术分析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工程行业不断发展,民众用电需求不断增长,这对输电电网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导致在电力生产中出现很多安全问题。针对输电网络的工作特性,雷击跳闸一直是影响整个输电网络安全的重要原因,加之雷击的多变性和随机性,其给输电网络的安全问题带来了不少困扰。文章主要浅述了电网雷害风险评估体系以及评估流程,并针对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提出了与之对应的防雷害措施。

关键词:电网雷害;风险评估;防雷措施

引言

电网雷击灾害是无法避免的灾害性问题,电力工程人员只要将此种危害降至最低,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输电网络的安全。就一般情况而言,变电站安装的防雷害保护装置能够大大提升变电站的雷害防护能力,雷害风险主要集中在高压输电网络中。因此,采用合理的方法对输电网络雷害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是极有必要的。

1电网雷害风险评估体系综述

输电网络的雷害风险评估体系主要分为几个方面:电网站、输电网络、杆塔区段、杆塔,通过对这四点的雷害风险进行评估,组成一套全面的雷害风险评估体系。对于杆塔而言,将杆塔区的跳闸指标作为衡量雷害侵袭的影响程度是可行的,但是以雷害的平均值作为综合评价指标就会忽略极端雷击天气对杆塔的影响,最终会导致数据出现偏差,不能分析出该地区最强雷害指数,进而降低各个输电站防雷能力。而对于输电网络而言,雷击跳闸率可以准确作为雷害风险来源的指标,该指标能够准确反映各个地区的雷害风险,但在总体评估中应该加入累计重合闸率以及人工辅助送电成功率、供电可靠性、装置受损性以及线路等级等因素,引入到综合评价体系中,进而评估出该线路的雷害风险指数。对于不同地区变电站,电网雷害风险评估体系总体是一样的。依据国家电网公司给出的基础评估参数,例如:各个地区雷电特征参数、不同地区的地形参数、不同输电线路的输电特性、输电线路的绝缘特性等参数,结合以上参数通过计算可得不同地区的杆塔及输电网络的跳闸率值,并根据跳闸率值计算出输电网络的防雷性能设计值、安全值以及雷击上限值,最后通过以上参数及安全数值计算出雷害风险等级。通过计算得出雷害风险等级,评估整个供电区段的雷害风险等级,确定出该区域内最容易受到雷害的杆塔区段。此外,在风险评估体系中还应考虑供电可靠性、设备坏损率以及供电网络重要度几个考量因素,并加入故障实例,确定出最终的雷害风险等级,就此打造成“电网站-供电线路-杆塔区段-杆塔”的科学评估体系。详细评估体系见图1。

篇2:电网雷害风险评估技术分析论文

上文主要简述了电网雷害风险评估体系架构的基本内容。但电网雷害风险评估与杆塔区段、杆塔的评估方式截然不同,因为每条供电线路承载的供电量不同,每条线路的重要等级、运转时间也不同,所以应有不同的评估体系详细评估每条供电线路的雷害风险等级。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分析雷击跳闸后的'合闸成功率及人工辅助合闸送电成功率进行评估,鉴于两种方式给供电网络运行造成的影响不同,雷击风险影响也不同。按照雷击风险,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果:雷击后重新合闸成功率<人工辅助送电成功率<重新合闸失败且人工合闸失败,结合上述排序不难得出,雷击之后应该细致分析所有故障情况,不能盲目依靠评估体系计算,应该充分分析各个故障之间的差异性。通过电网雷害风险评估模型进行计算后,能够得到三种风险各自的评价权重向量,即能够反映各条线路的雷击重合闸成功、重合失败但强送成功和重合失败且强送失败三种风险的三个权重向量。

3电网线路防雷害措施

结合我国输电网络总体情况,如:电压等级、各个地区雷电活动情况、输电网络铺设地形以及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常用的输电网络防雷害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3.1铺设避雷线技术

避雷线是我国输电网络中常用的防雷害技术之一,避雷线的工作原理是能够将雷电分流,从而降低杆塔顶部的电位;此外,还能发挥自身的耦合作用,降低输电网络遭受雷害侵袭风险,避雷线是在高压及超高压输电网络中常用的防雷技术。

3.2完善接地形式

完善现有接地形式,也能提升输电网络的整体抗雷击能力。输电网络的接地装置是通过接地电阻实现抗雷击。因此,只要完善现有的接地网形式,有效降低杆塔的电阻值,就能降低雷击对输电网络的风险。笔者认为,降低杆塔的接地电阻,是提升输电网络防雷击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

3.3铺设耦合地线

铺设耦合地线无法直接增加抗雷击能力,但铺设耦合电线能够加强避雷线和导线之间耦合作用,从而降低输电网络中绝缘子串上的电压。当雷击发生时,耦合地线可以达到分流雷电流的目的,进而加强整条输电网络的抗雷水平。

3.4提升高杆塔的绝缘水平

在整个输电网络中,高杆塔的绝缘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提升高杆塔的绝缘水平,能够对防止雷击起到一定作用,也能够防止雷害现象侵袭杆塔顶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3.5增加绝缘方式

针对经常遭受雷击侵害的输电网络,普通的防雷措施已经不能满足抵抗雷击侵害了,这就要提升输电网络的防雷等级。例如:采用不平衡的绝缘方式,可以避免双回线在遭受雷击时的跳闸现象。

3.6增加避雷装置

铺设避雷线能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导线上的过载电压,但是要完全消除导线上雷击隐患是不可能的。在输电网络中加装避雷装置可以将雷击时的电流分流至地面,从而降低雷击的瞬时电压,保障整个输电网络及输电装置的安全。通常所采用的方式是在高压线路的交叉处、超高的杆塔顶部以及设备终端上安装避雷装置,借此方式降低整条线路的输电电压。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网雷害尽管是小概率事件,但其具有随机性强,一旦发生损失大的特点,而输电线路的雷电灾害影响又是受诸如雷击跳闸率、自然雷电活动频率、地线密度、地形地貌、输电线路多因素控制,因此在实际电网雷害风险评估中,需要考虑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此外,还应结合高压输电线路运行经验以及系统运行方式,通过分析对比选取合理的防雷设计,以提高高压输电线路的耐雷水平。

参考文献:

[1]孙雷雷,王小霖,龚学毅.基于雷电定位数据的广州白云机场10kV配网雷击风险评估[J].电网与清洁能源,,30(3):40-47.

[2]马御棠,王磊,马仪,等.云南电网雷害风险分布图的绘制与应用[J].高压电器,,49(4):76-81.

[3]国家电网公司.架空输电线路差异化防雷工作指导意见[R].北京:国家电网公司,.

[4]高峰,周利军,曹晓斌,等.直流输电线路防雷侧针防护效果研究[J].电瓷避雷器,(6):56-61.

[5]温盛翔.10kV配电线路雷害技术分析及措施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34):203.

[6]李建高.配电网防雷的难点分析及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33):43-44.

篇3:电网规划方案与风险评估分析论文

电网规划方案与风险评估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电能是社会运行的必要能源,为了能够保障社会运行的电能,进行电网规划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本文研究了电网规划方案的适应性以及电网规划方案的风险评估,以期能够促进电网合理规划,促进电能合理分配。

【关键词】电网规划方案;适应性;风险评估

供电公司电力系统中电能的分配和传输主要依靠电网规划实现,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力系统越来越完善。在电力系统中,我国不同地区的用电量、电力设施、用户等存在很大差异,电力系统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为了能够合理提供电能,电力规划需要得到重视。研究电网规划方案的适应性与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网规划方案概述

电网规划是为了减少投入,提高配电合理性,主要工作内容是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提出方案、完善方案以及执行。其中对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是基础,例如某区想要改造电网,最先进行的是对资料的收集,需要对该区域内用户分布、用电量进行分析,在收集完成之后,需要对资料进行分析,需要对该地区的增长率进行分析,对用电高峰时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电网建设方案。电网规划方案作为电网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电网规划执行的依据。包含着计划投资额、主要建设方向以及施工对象等一系列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投资额,是决定着投资回报的重要因素。在确定投资额的时候,需要依据参考数据,确定最佳方案,降低投资额。

二、电网规划方案的适应性

(一)数据的收集工作。电网规划工作的基础是数据收集工作,数据的收集也是电网后续工作的重要依据,一般情况下,数据收集工作是通过层次化的方式实施,也就是说是以地区作为总体目标,通过对目标的细化,将目标分成若干个的小目标,对目标细化成多个子目标,根据不同的具体对象,分配不同的子目标。例如某市的电网规划方案,为能够保障电网规划方案的适应性,甲市中的相关部门需要先进行数据的收集工作,然后将全市的区和县作为子目标,同时需要将街道和乡镇作为单位,划分出不同的子目标,其中具体对象是子目标下的电力用户数量。用电数量、阶段用电量和规划出大型的用电场所等,在完成对基础数据的收集之后,需要对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例如对电力变化情况的分析,在某市中的总耗电量是1亿度,近五年的变化呈现出上升趋势,而后来趋于平稳,其中平均增长率约为1.9%,在电网规划中并不存在大型用电场所,在的年度耗电量应该在1.02亿度附近。收集数据工作是保障电网规划方案具备适应性的基础,需要慎重认真地进行。

(二)草拟方案模拟。在经过了数据收集工作之后,还需要经过简单的模拟,也就是说用电量的模拟,这种模拟是对电力原理的模拟,事实上,并不具备实用性,在电网规划方案草拟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例如对于沿海城市的电网规划方案的草拟,需要考虑天气原因,如果遇到厄尔尼诺效应,在暴雨天气下,用电量一定会大幅增加,由于沿海城市需要进行除水作业,供电可能会出现中断问题,那么用电量将会下降,出于对这些动态因素的考量,需要在草拟方案的时候给予充分的重视,需要对多种影响因素进行考量。使用计算机进行计算,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建立电子模型,能够实施人工控制对实验进度进行控制,如果方案中存在一定不足需要进行及时的修改,需要对电网规划方案不断完善,直至方案的可行性能够得以实现,以此保障电网规划方案的适应性。[1]

(三)拟定不同时期的方案。电网规划方案主要包含两种,一种是短期方案,一种是中期方案。一般情况下,在中期方案能够实现比较高的适应性,只要不存在大型改造工程,就能够满足长期工作。短期方案是指在电网运行一个月的期限内的基本情况,包含着负荷预测、运行预测、停电预测以及相应的实际情况,如果存在着明显差异,那么还需要持续调整。中期方案是指短期方案能够实现适应性,再继续使用之后一年期限之内电网的运行情况。其中重点内容包含电网的输电量最大值、平均负荷状况、电能的损耗情况以及用电量情况等等,通过对以上数据汇总和分析,汇总分析结果将成为中期方案适应性的评定依据,如果有需要,还要进行改造,不断进行调整。

三、电网规划方案的风险评估

(一)投资风险评估。电网规划方案的风险评估最主要的.评估内容是对投资内容的评估,客观意义上讲,我国的电力公司是具备一定程度的垄断特征和公益性质的,相对的市场竞争压力并不大,如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中,国家电网是企业制单位,也需要保障投资能够有所回报。面对这样的要求,对投资风险的评估是十分必要的。假如某个地区要进行大规模的电网规划,对投资进行预测的时候,需要考虑所有开支的内容,包含人员的费用、材料的费用等基本开支,同时还有高温天气的补贴、材料的补充等额外费用。这一部分投资内容的回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社会回报,一部分是经济回报,经济回报与社会回报之间,需要进行综合考量,需要对投资进行衡量,需要以投资结果作为基础,对投资风险进行评估,选择具有最高回报的投资方案。[2]

(二)性能风险评估。在电网规划方案正式实施之后,需要进行性能风险的评估,包含对实际需要的满足程度的差距。一般情况下,在数据收集环节,相关人员会根据实际数据作为规划的基本支持,由于特殊原因,可能会导致用电量发生动态变化,那么整个电力系统的性能可能会面临部分风险。例如在高温天气中,如果一段时间内连续出现高温,那么人们使用空调和风扇的时间和频率也会增加,由此耗电量也大会大幅度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使用常规的供电方式,使用固定的输电量,那么极有可能会导致供电的不足,那么系统将面临性能上的风险。在实际电网规划方案中,需要在规划结果之上设置一定的范围,如果计算得出供电量达到1亿度,那么范围应该设定在1.1亿度左右,以此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变化情况。

(三)风险评估流程。电网规划方案中风险评估的流程包含:一是选定电网规划的实际区域,确定基础用电量、改造费用、电价等,根据数据信息草拟出方案;二是根据电能消耗的实际情况,判断出可能出现的变化情况,在制定方案的时候进行充分的考量。这是风险评估中常见流程。另外,常用的风险评估流程还有对风险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分类类别进行分析,得到结果之后,才能根据指标设定加权参数,根据权重进行排序,然后根据不同系数之间的关系,来确定风险的大小,对方案进行拟定和不断优化。这两种方案目前被广泛应用到电网规划方案的风险评估中,能够有效提高电网规划方案的适应性,有效控制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先进行了电网规划方案的适应性研究,需要数据的收集工作,然后草拟方案模拟,拟定不同时期的方案,研究了电网规划方案的风险评估,包含着投资风险评估、性能风险评估,分析了风险评估流程。

【参考文献】

[1]李宏.风险评估在电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通讯世界,,1:211~212

[2]贺海磊,周勤勇,张彦涛,赵珊珊,梁才浩.考虑自然灾害的电网规划方案暂态风险评估[J].陕西电力,2017,45(6):41~45,54

篇4:风险评估技术-决策树分析

风险评估技术-决策树分析

决策树分析

1 概述

考虑到不确定性结果,决策树(Decision tree)以序列方式表示决策选择和结果。类似于事件树,决策树开始于初因事项或是最初决策,同时由于可能Www.unjs.com发生的事项及可能做出的决策,它需要对不同路径和结果进行建模。

2 用途

决策树用于项目风险管理和其他环境中,以便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选择最佳的行动步骤。图形显示也有助于沟通决策原因。

3 输入

带有决策点的项目计划。有关决策可能结果和有可能影响决策的偶然事件的`信息。

4 过程

决策树开始于最初决策,例如继续项目A,而不是项目B。随着两种假定项目的继续,不同的事项会发生,同时需要做出不同的可预见性决定。这用树形格式进行表示,类似于事件树。事项发生的可能性能够与路径最终结果的成本或用途一起进行估算。

有关最佳决策路径的信息是富有逻辑性的,考虑各条路径上的条件概率和结果值可以产生最高的期望值。

5 输出

输出包括:

● 显示可以采取不同选择的风险逻辑分析;

● 每一个可能路径的预期值计算结果。

6 优势及局限

优势包括:

● 对于决策问题的细节提供了一种清楚的图解说明;

● 能够计算到达一种情形的最优路径。

限制包括:

● 大的决策树可能过于复杂,不容易与其他人交流; 为了能够用树形图表示,可能有过于简化环境的倾向。

篇5:电网建设工程施工技术分析论文

电网建设工程施工技术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能源的需求力度不断加大,因此,对于电网建设的相关发展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我国在进行电网建设的过程中,智能化施工技术已经得到有效的应用,同时也成为了当前电网建设的重要目标。本文主要从智能化电网建设的概念与特点角度出发,详细简述了电网建设工程中的智能化施工技术的应用,并从三个角度来进行详细的阐述,为我国电网建设工程中的智能化施工技术应用分析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网建设,施工技术,应用分析

1.智能化电网建设的概念与特点

1.1智能化电网建设的概念

在新时期的环境下,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我国电力行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一个国家的电网发电程度能够有效体现该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同时也能够促进国民生活的质量。但是,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以及人口大量增加,温室效应已经越来越严重,这也成为了每个国家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智能化电网的建设对于改变能源现状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新的能源利用形式,从而改变行业的发展路线,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对于国家经济建设以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重要作用。

1.2智能化电网建设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大国,尽管我国的能源矿产比较丰富,但是也面临着日益枯竭的现状,所以,提高智能化电网的建设对于国家的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智能化电网建设要依照实际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来进行,不能一味的追求速度,要循序渐进的来实行。根据这些情况,我国实行智能化电网建设具有一定的特点,第一,低碳环保特点,在使用智能化电网建设时,要充分有效的利用电网资源,有效降低能源对环境的污染。第二,实用和耐用特点,根据实际的环境要求,提高网架结构的坚固度,保障其实用性,增加其使用的寿命,这样才能在比较恶劣的环境当中进行应用。第三,有效的自动化特点,在建设智能化电网过程中,最重要的便是保障其高度的自动化,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故障和问题,能够通过自动化系统来进行有效的解决,从而保障电网的持续有效运行。第四,在性价比方面的特点,应用智能化电网,应用先进的电力工程方面的技术,因此为了提高智能化电网建设的经济效益,要有效保障其建设过程中的成本和后期运营成本。

2.电网建设工程中的智能化施工技术的应用

在进行智能化施工技术的应用时,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分别是电源、输电以及发电。针对这三个方面,对智能化施工技术的应用进行有效的分析。

2.1智能化施工技术在发电过程中的应用

在实际的发电过程中,要有效应用智能化施工技术,通过先进的电子设备来保障对电能的控制和转化,有效提升电能的利用率,降低相关设备在运用过程中的损耗,从而提升发电机以及机电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电容技术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半导体功率元件的应用性能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同时也逐渐向着高压的方向转变。而且,已经有大量的高精尖技术出现,比如开断技术等,通过对这些技术的应用,对于发电过程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2.2智能化施工技术在电源上的应用

要想有效满足各类电子设备的使用,通过智能化施工技术能够有效满足不同用户的电子设备需求,比如交流电源和直流电源的供应等,甚至可以提供不同频率电源,以实际中的应用为例,很多蓄电池都是通过直流的方式来完成充电,而一些变电所就可以通过直流电源以及交流电源来完成实际的充电,有的电子计算已经应用了高频率的电源,这种电源是一种开关电源,对于使用人员来说,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3智能化施工技术在输电过程中的应用

智能化施工技术在电网建设过程中的应用有一定的要求,主要是要保障电能的质量,以及实际的电网工作情况,要想有效保障这些要求能够实现,则要充分应用无功补偿技术以及谐波抑制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以及智能电网的应用,智能化电网的市场得到了有效的扩大,同时,大量的智能化设备以及技术不断涌现。通过对这些技术的有效应用,不仅提升了电网的输电能力,同时也保障了电网输电过程的稳定性,有效的改善了容易断网以及电压不稳的问题,所以,在电网建设工程当中,有效应用智能化施工技术,对于提升电网的使用性能以及效率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网的发展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而智能化电网的建设也得到了有效的应用,而随着这些智能化施工技术的实施和应用,大大提升了我国电网的智能化发展,不仅提高了电网运行的效率,同时也降低了电网从业者的工作强度,为人们的用电安全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电力工业部高压开关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DL/T637-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订货技术条件[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2]电力行业电力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DL/T5004-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订货技术条件[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

篇6:浅论电网运行安全风险的在线评估论文

浅论电网运行安全风险的在线评估论文

一、电网运行安全风险在线评估的内涵

对于风险的含义,在工程界有一个经典的公式。即:R={Si,pi,xi} 。其中R 为风险,Si表示有危害的场景,pi是出现该场景的概率而xi则代表场景出现的后果。因此,我们可以从危害、场景和可能性三个方面来阐述电网运行安全风险的内涵。 (一)电网运行阶段的危害 1

.中断供电造成能量损失。供电是电力系统存在的重要目的,在电力被广泛应用的今天,供电的中断必会给社会各界的单位或个人带来不同程度的能量损失。

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电力系统运行安全问题的出现在给用电客户带来经济损失的同时,造成安全隐患的负荷中断、设备损坏和机会成本更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

3.电网运行超过稳定约束。表现在设备过载、母线电压越线和暂态失稳等方面。

(二)电网运行安全稳定问题的场景

1.第一场景:电网元件运行正常,但运行工况过渡到稳态后出现安全稳定问题。

2.第二场景:电网元件运行正常,但发电或负荷大幅度波动诱发安全稳定问题。

3.第三场景:电网元件故障,故障情况下发生的安全稳定问题。

(三)电网运行安全风险的可能性

电网运行安全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要根据问题出现的场景进行分析。第一场景是关于导致运行方式的概率。第二场景针对风电等新能源机组出力和符合突变出现的特征。第三类场景则是基于电网运行方式、外部自然环境、设备状态和故障历史统计信息等内容对故障形态及演化规律进行了探究。

二、我国电网运行安全风险在线评估的必要性

国家电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电网系统是用户供电的根本保证,因此保证电网运行安全是电力系统管理的首要任务。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进行实时监控,实时调度、迅速应对随机事件的发生,以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因此,电力调度员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随时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调度决策问题,同时也要承担每一步决策和操作可能造成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问题。

三、电网运行安全风险在线评估的特点

电网运行安全在线评估是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进行的一种风险管理,针对在线化和风险评估两方面的特征分析,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评估所需的时间尺度短。这是电网运行安全在线评估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只需要几分钟到几小时就可以完成评估,对系统问题作出迅速反馈。

(二)候选场景动态变化。电网运行安全风险的在线评估需要根据电网的运行方式、自然环境和设备状态,有针对性的选取场景,同时不断调整候选场景。

(三)故障可能性模式具有时变性。外部环境和设备状态是故障可能性建模的主要原因,究其根本故障是由于外因不断变化和考虑的时间范围小造成的。

四、电网运行安全风险在线评估所要解决的问题

电网运行安全在线评估对于保证电力系统的顺利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针对实现在线评估的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选择合适的风险指标

风险指标与评估和控制决策方法以及效果密切相关。电网运行中关注的方面很多,不必将这些要求都在指标体系中予以体现,可将某些方面作为约束条件。

(二)高校风险场景的动态生成与初选

风险评估的场景数量对效率有很大影响,而需要详细进行风险评估的场景不一定多。在初始场景之后的每个阶段有多种可能的场景,因而在后续阶段仍需选择场景。因此,快速、准确的风险场景生成和初选技术对实现在线风险评估非常重要。

(三)故障可能性时变模型

故障概率的准确性是影响风险评估结果可信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备受关注。故障概率建模虽然已有一定基础,但仍有必要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希正.强化电网安全保障可靠供电[1].电网技术,,27(10):7.

[2]吴政球,荆勇.基于时域仿真的暂态稳定裕度灵敏度分析[1].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1(6):19-24.

[3]李生虎,丁明,汪兴强.电力系统静态电压安全问题的概率评价[J].电力系统动化,003,27(20):26-30.

篇7:油气管道风险评估质量评价技术分析论文

油气管道风险评估质量评价技术分析论文

摘要:掌控事故风险大小已经成为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的一个重要本质特性,而风险估测数据的正确性也成了油气管道管理完整性决策的直接影响因素。因此,以估测风险对管道管理的冲击与认识工作意义为基础,对评测油气管道管理质量做出新的评价制度,也是从技术层面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对油气管道产生影响的最主要的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人为因素、物为因素、工程方面与管理方面的因素,从主次上看,这四个因素属于客观方面的外部因素。需要重点研究的是对油气管道风险评测质量方面所用到的方法,方法需要有简单和易于操作的特点。本文从崭新的出发点阐述对提升油气管道风险评测的正确性技术路径,对改进我国这方面的技术管理起到一些参照的作用。

关键词:油气管道管理;风险评测;指标体系;质量;因素

针对事故严重程度的预先性掌控成为油气管道管理的一个根本性特点,而对事故发生因素的辨别与对事故风险的估测是油气管道管理的核心环节。对油气管道的事故评测是对油气管道安全的一个重要工作,这个评测的结果将从根本上影响到对油气管道管理的决策,以及这个决策所包含的科学性。在以往的工作中,人们关注的焦点都在怎样估测油气管道事故的危险程度,而忽略了这个估测本身的质量问题。目前我国在做这方面研究的只有少数人,而且也只是做了初步的研究,并没有深入的开展工作。本文的目的便是希望通过这个全新的视角寻找到能够提升油气管道事故评测正确性的办法。

一、事故评估对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的重要作用

油气管道的完整性管理的主要解释是油气管道的负责人或者单位要不间断的针对管道所面临的各种危险的原因而做出的评测以及对所得到的评测结果所进行的评价,并且需要对得到的结果准备针对性的对策,保证油气管道的运行处在可控制可接受的安全范围中。油气管道完整性的管理工作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部分:采集数据;高风险区辨别;风险危险度的评测;完整的评价;维护与效果的评价。风险危险程度的评测是这其中最主要的部分。从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的主要技术程序中不难看出,能够最快的识别威胁到油气管道安全的危险源,周期性的对管道进行危险性评测并及时发布针对评测的评价结果已经成为完整性管理的重要工作。国内外的多家油气管道公司的实践结果也从另一方面给出了强有力的证明。能准确的辨别出对油气管道存在威胁的危险元素,才会使针对此方面问题的决策不至于缺乏针对性。只有做到准确的评估油气管道存在的危险,加强完整性工作的'认识,才能体现出完整性管理的真正理念。

二、影响油气管道事故评测评价的几大原因

对油气管道事故评测的结果造成影响的原因有很多,我们不可能将这些原因全部归入到对评测评价的考虑中,这样做的直接的后果就是加大评价成本,造成没有必要的浪费,这种做法也是人们不能接受的。依照油气管道事故评测评价的工作程序,本着经济为本的原则,本文将这些因素分为四个类别:人为因素;物为因素;工程因素;管理因素。如下将分别介绍:人为因素:人作为整个社会活动的主体,是创造工程,实现结果的关键所在,当然了也是引发事故的重要因素。对于油气管道潜在威胁的重要参与者,能够对工作构成威胁的因素主要在于人的弱点,比如记忆力,注意力与反应能力,还有对整个工作的掌控能力,张玉辉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大连输油气分公司116100此外还与人的工作经验与敬业精神存在联系。物为因素:除了人为的因素之外,对油气管道事故评测的评价造成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物为因素了。工程的好坏很大的关系是参与工程建设物资的优劣,这也直接影响了工程的安全性。对于油气管道方面的影响物为的因素主要表现在针对油气管道的评测之前,针对物为因素的研究主要在事故评测的组织与准备中。工程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技术质量与功能质量。技术质量可以把对事故评测项目分为开展前、中、后三个部分,更加细化的对工程进行分析。而功能质量方面的因素则是从油气管道事故评测的服务质量上面与感知角度上入手,针对这两方面进行专业性的分析与研究,结果一定要全面透彻。管理因素:在整个针对油气管道事故评测评价的过程中,管理的因素可以说随着整个过程而存在,它对整个工作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具体的影响因素大体可以分为如下三点:评测人员或者单位的专业资质与职业道德;针对评测项工程的组织与管理;在评测过程中产生的交互性作用的处理。

三、油气管道事故评测的评价原理与流程

针对事故评测的评价原理目前通用的是这两个,一是相关原理;二是类推与概率的推断原理。相关原理的解释是通过对整个油气管道系统的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以往的数据构建一个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数学模型,通过构建的这个模型进行内在联系的解释。第二个的解释主要是从两个或者多个类似的事故中寻找规律,依照事故的先导规律而对相似事故的发展进行推导,从而得出其中的规律,进而对其概率进行推论,之所以要对油气管道风险评测的质量实行评价,最根本的目的还是检验对事故评测的结果的可靠性。参照国家生产监督管理局所颁布的《安全评价通则》等法律文献,以及已经日趋成熟的油气管道事故评测技术程序,形成一套新的专门针对事故评测质量评价的程序。大概分如下四个步骤:对评价的准备;对评价所产生的影响的识别与分析;形成评分体系,针对结果提出建议,保证改善质量与对策的把控;编写专业报告,对各项工作进行跟踪性整理。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油气管道管理产生影响的:人为因素,物为因素,工程因素,管理因素四个方面)研究分析了对油气管道风险评测方面产生影响的客观性的外因以及针对评测质量评价的办法,为完善与改进原有的事故评测指标做出一些解释,并为实现新的解决办法提供自己的思路。通过对工程设计的油气管道事故评测的评价程序与真实案例的验证,更加有利的说明了此质量评价技术的操作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马思平,张宏,魏萍,等.靖边气田在役天然气管线完整性管理体系的建立[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40(4):424-428.

[2]马发明,佘朝毅,郭建华.四川盆地高含硫气井完整性管理技术与应用----以龙岗气田为例[J].天然气工业,,33(1):122-127.

[3]赵忠刚,马荣毅,曹晓燕.质量评价技术在管道风险评估上的创新应用[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1,27(9):39-4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委员会.AQ8001-安全评价通则[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

篇8:智能电网技术论文

智能电网技术论文

1.智能电网的主要技术体系

智能电网相对于传统的电网技术有着更高的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水平,智能电网的独特优势和智能化的功能需要一系列的技术体系进行支撑。本部分从智能电网的发电环节的关键技术、输电环节的关键技术、变电环节的关键技术、配电环节的关键技术以及用电环节的关键技术五个方面对智能电网的主要技术体系进行阐述。

1.1发电环节的关键技术

发电环境的关键技术主要是指新能源技术,包括新能源安全可靠运行的保障技术和电网大规模的存储技术两大部分。新能源安全可靠运行的保障技术是智能电网中可再生清洁能源电源安全可靠运行必须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首先针对大型的集中的可再生清洁新能源而言,主要研究其出力的'随机不确定性和突变等问题对智能电网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智能电网构架和电网运行策略等方案;对于分布式的可再生清洁能源而言,主要研究其并网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对电网接受分布式可再生清洁能源的能力、分布式可再生清洁能源的供电可靠性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以此来制定配电网可靠性评估体系以及相关的故障检修和运行维护等方案。智能电网的大规模储能新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电网的抽水蓄能技术、锂离子电池储能和超导储能等。

1.2输电环节的关键技术

输电环节的关键技术主要是针对智能电网输电线路运行状态的监测技术,该环节的关键技术只要是依靠最近的信息集成技术,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难点需要解决。例如,输电线路由于部分路段所处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这会造成无限通信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点,使得传输线路上的监测数据的传输存在障碍;智能电网传输线路的监测设备通信规则不同意,给累输电线路的监测设备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这也会造成能电网输电线路运行状态的监测存在一定的困难。

1.3变电环节的关键技术

智能变电站是构建智能电网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保障。智能变电站相对于传统的变电站而言,有着可靠先进和低碳环保的智能变电设备,同时其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标准化程度高,可以实现电网的自动控制和实时智能决策等高级功能。因此,变电环节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系统分层和智能化的变电组件两个方面。首先,由于智能变电站可以分成相对独立的过程层、间隔层以及站控层三个部分,这三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之间应该实现实时的网络共享,实现智能变电站各智能设备之间的畅通无阻的互联互通;变电站中智能变电组件是实现其智能变电功能的基本保障,主要包括测量、控制、状态监测以及相关的计量保护等功能,这些组建要具有数字化的测量、网络化的监控、可视化的运行状态以及信息的互动化等特征。

1.4配电环节的关键技术

配电环节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配电自动化和智能化、配电网的保护控制以及分布式新能源接入等方面,其中配电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是该环节中的关键技术。在配电过程中,依靠最新的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采用智能的控制方式,对配电管理系统进行技术升级,实现配电网的各状态下的保护监测、用电管理和配电管理的自动化。需要注意的是,配电网的保护和控制对智能电网中的配电网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可以在不同介质和接口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同时还要求实时监控配电网的各类运行数据。配电网的保护和控制技术要求配网

1.5用电环节的关键技术

用电环节的关键技术可以保障用户可以使用智能电网的各项功能,其中主要包括用户的用电信息采集和智能用电服务系统。用户的信息采集要求可以实时地全面地采集用户的用电信息,同时实现对所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各种分析和管理;智能用电服务系统可以实现用电客户和智能电网之间实时地交互,可以提高智能电网的综合服务质量。

2.结束语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智能控制技术构建智能电网已经成为一个共识,前文所分析的智能电网技术主要也是针对上述各类技术在构建智能电网的实际应用中所需要处理的关键技术。

篇9:审计风险评估论文

摘要:

本文结合我办几年来的审计实践,以风险基础审计理论为依据,从实证的角度对环境审计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水平分别进行了评价。对现行的投资体制、财政体制、资金拨付体制、项目管理体制、地方利益驱动和法制观念进行了研究论证,表明环境审计具有较高的固有风险;农业农村工作的现状,普遍对经济活动和资金运行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控制风险处于较高水平;受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缺陷和审计成本效益的影响,项目总体状况和经济社会效益难以评价,有些检查风险不易控制;由此得出环境审计具有高风险的结论。接下来从审计技术和质量控制的角度,对降低环境审计风险的艰巨性进行了简单阐述。最后介绍了我办实施环境审计中加强项目管理、探索有效的审计技术与方法、依法审计规避风险、切实发挥国家审计的权威性和威慑力的一些做法,以此降低环境审计风险,提高环境审计质量。

关键词:

篇10:审计风险评估论文

近三年,京津冀特派办审计的环境保护项目主要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在每次执行审计任务前,审计人员都对审计风险作了充分的考虑和评估,在审计任务完成后,又对如何认识和防范环境审计风险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总结。现将审计人员的所得形成文字,与大家共同探讨。

本文讨论的环境审计指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审计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审计客体是与环境保护资金相关的单位和个人,审计对象是与环境保护资金拨付、管理、使用和效益相关的经济活动。

一、环境审计风险的分类

本文对环境审计风险的分类以风险基础审计理论为依据,将审计风险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二、环境审计风险水平的实证研究

1、环境审计具有较高的固有风险。

(1)现行投资体制下,环境保护项目名目繁多且内容雷同,增加了项目单位挪用、串用,甚至虚报项目冒领资金的风险。从实际情况看,搞了多年的首都周围绿化工程主要涉及植树造林;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则以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沙漠化和治理三化草地为主,治理措施包括栽植生态林和经济林、封山育林等林业项目;防沙治沙工程也包括植树种草,退耕还林和水利配套工程;除此之外,还有专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如此一来,项目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容易给同时承担几个项目的单位造成挪用、串用资金的时机,而且在应付某一专项审计时,项目单位指鹿为马,容易蒙混过关,虚报完成工程量问题大量存在。更为严重的是,此种情况容易造成项目单位虚假重复立项,骗取资金。

如在审计某县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资金时,发现该县违反基本建设程序规定,在一无计划二无资金的情况下,提前组织实施度京津风沙源区治理工程中的退耕还林任务,不仅挪用20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种苗费补助资金63.12万元,还造成国家对退耕农户的补助政策无法兑现,致使个别村组发生退耕农户毁苗复耕的严重后果。

(2)现行财政体制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加大实现项目社会效益的风险。以重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为例,中央财政要求项目省、市、县在预算中安排专项配套资金。但生态治理工程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国家要求地方给予配套,造成了资金投入由实施工程地区承担,但受益范围却大大超出当地辖区。由于地方政府往往比中央政府更直接地承受着本地区经济发展、解决就业和谋求居民福利最大化的巨大压力,从而迫使地方政府必须更多关注本辖区经济的发展和短期经济目标的实现,对与实现长期经济发展目标有关的公共支出项目,缺乏投资的积极性,项目效益难以达到设计要求。造成有些地区虽然有财力但不愿配套,有关部门检查时临时拆借安排一下,检查结束后资金原路返还;有些地区没有能力配套,却置当地政府的信用于度外,搞虚假配套争取项目,追求政绩。审计发现,有的县以虚开工程支出发票形式“落实”配套资金,有的县用其他环境治理项目为生态治理工程配套,有的县则用以前年度工程结余资金搞配套,结余资金循环使用,手法各异。

(3)现行资金拨付体制下,环节繁杂,加大资金管理风险。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国库集中统一支付制度正在构建当中,财政资金直接拨付工程项目单位还有待时日,现多采用层层拨付的方式,由上级财政拨付下一级财政,或由上级主管部门拨付下一级主管部门,拨付环节的增多引发资金管理风险。如重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专项资金从源头到项目实施单位,要经过中央、省、市、县、乡(镇)、村六个层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林业部门划拨的资金也要经过国家林业局、省、市、县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等四个层次。审计经常发现上一个资金拨付层次挪用或滞留专项资金,影响工程进度等问题。

(4)现行项目管理体制下,计委管理缺位与越位并存,难以保障资金安全高效运转。由于环境保护项目涉及许多专业领域,造成项目管理部门过多,形成管理责任难以落实的风险和资金管理缺位的风险。以重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为例,按《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规定,各地由计委牵头的生态环境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生态办)对项目执行情况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而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又作为项目的专业主管部门。在审计调查的6个县中,发现有5个县都将生态办作为当地计委的一个临时部门,由于生态办在组织上不独立,在行政级别上低于其他专业主管部门,而且缺乏技术监督能力,不具备全方位管理项目的权威和力度。还发现,有些县按业务主管部门切块使用专项资金,具体工程由业务部门承担,生态办的工程管理职能形同虚设。同时,计委监督资金既不符合公共财政资金的管理要求,也不具备管理的能力,造成资金管理职能缺位,各主管部门挪用、借支项目资金弥补经费开支的现象屡有发生。在审计调查的5个县中,有4个县存在这种情况。

(5)地方利益驱动。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主要是县级政府)利用中央预算内资金搞利益平衡,在安排资金时“撒胡椒面”;地方政府挪用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搞自己所谓的“民心工程”、“政绩工程”;地方政府、部门利用专项资金搞地方、部门资金调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客观上与地方财政状况紧密相关,主观上也与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分不开。如某国家级贫困县将专项资金平均分配到各个乡镇使用,难以做到“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择优选区”,生态治理整体效益大打折扣。审计还发现一些部门挪用专项资金搞基建、个别地区借用专项资金发放公务员和教师工资等等问题。

(6)法制观念淡薄。与农业农村工作现状紧密相连,项目实施县各级领导法律知识、财务知识不足,或是存在侥幸心理,增加了专项资金使用中的风险。审计发现,一些基层部门领导认为只要工程通过各级验收检查,国家的钱没有乱花,用在工程上就是无过。因此,一些地方混用、串用不同环境保护项目资金的状况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地方或部门,挪用专项资金后,为应付检查,篡改会计资料,以掩盖其违法违纪行为。

2、环境审计具有较高的控制风险

经过对环境保护项目单位内部控制活动进行调查和初步测评,审计认为:

(1)经济活动缺乏有效内部管理。县、乡(镇)、村大多没有建立充分的内部控制制度,或是有制度不依,形同虚设。如有的单位经济合同缺乏必备要素、购货不签订购销合同、赊账购货不做账务处理、收发存物资没有记载、施工小班无工时记录等。

(2)现金收支管理失控。县、乡(镇)、村三级专项资金管理粗放,普遍存在从银行大量提现,频繁的现金交易,专项资金存入个人账户等问题,成为最大的控制风险。

(3)资金运行缺少有力外部监督。以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为例,一是现有的监督体系未能发挥充分的作用。来自林业、农业、水利的工程监理人员,履行的监督义务主要是针对工程质量和完成情况。二是对工程资金监督作用非常有限,尤其对工程资金的支付实施控制时,监理人员根本无法与地方政府和各主管部门抗衡。三是缺乏强有力的外部审计监督。在调查的6个县中仅有一个县引入了国家审计监督,从实际效果来看,资金使用风险比较小,而其他县专项资金运行安全性较差。

3、检查风险:鉴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较高,按照风险基础审计要求,要保证审计质量,必须实施详尽深入的测试。但在审计实践中发现,有些检查风险难以控制,处于比较高水平。

(1)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缺陷。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多限于经济类、管理类、法律类和计算机类,很少涉及环境保护类专业,加大审计取证风险。当前受多种因素制约,审计机关聘请专门技术人员还很难做到。

(2)受审计成本效益影响,项目总体评价困难。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起来,点多、面广,而审计资源是有限的,这就造成审计人员在有限审计资源约束下无法对专项资金实施全面审计。同时,由于点多、面广,各项目实施地区之间在资金分配、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不具备相同或相似的总体特征,因此审计人员无法实施统计抽样,而只能进行判断抽样。采用判断抽样,就难以根据样本的特征科学地推断总体特征,所以对项目的评价也主要限于抽样单位,“审什么、评什么”,对项目总体的评价风险比较大。

(3)项目投资效益难以评价。环境保护项目是一项见效时间长的项目,生态效益的出现,往往要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在进行效益审计时,根据工程当年的'效益情况,评价以后的效益往往是不可能的。另外,影响环境保护项目的不定因素很多,如林草的成活率,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夏季审计时的林草成活率,到了秋天可能又是另外一种状况。

三、降低环境审计风险的艰巨性

从上面的论证可以判定,环境审计处于高风险领域,规避风险十分困难,由此产生的后果应引起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高度重视。

1、实施判断抽样,必然面临过度信赖风险和过度拒绝风险的两难选择。

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之后,如果产生过度信赖风险,被审计单位的舞弊行为未被发现,将直接影响审计质量。另外,如果舞弊行为被后来的审计或检查发现,原审计单位将面临多方面的压力,甚至被追究责任。

如果产生过度拒绝风险,审计机关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扩大审计测试范围,在成本效益原则驱使下,容易违背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审计本质要求,盲目认定或扩大项目实施单位舞弊行为,有可能导致暂停拨付被审计单位的专项资金,或者剥夺被审计单位甚至地方政府承办环境保护项目的资格,其影响可能超出波及到一个地区。更为严重的,政府审计提供的审计信息,最主要作用就是为政策当局提供决策依据,此时审计风险就有可能引起政策当局的决策风险。

2、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可操作性不强,影响强制力。

审计风险造成不良后果,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理应承担相应责任。按照目前审计法律法规,一方面的约束来自于国家审计准则中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根据审计署发布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检查暂行规定》,对于“上级审计机关认为被检查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有问题的,应当责成被检查审计机关予以纠正或者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质量问题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被检查审计机关对于审计项目质量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认真整改。”;另一方面的约束,主要来自于审计机关内部的各种考核、评比,涉及个人的主要是与考核、晋升相挂钩。可以看出,这些约束操作性不强,难以敦促审计机关采取切实行动规避审计风险。

篇11: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论文

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论文推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下城区疾控中心的32个病原微生物检测项目。

1.2方法

1.2.1评估内容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对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特性、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关系、致病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实验室设施和设备,人员、实验方法、危险材料、实验器材、废弃物处理和突发事件应急控制等要素进行风险评估。

1.2.2评估过程

微生物检测人员收集病原微生物背景资料和信息,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并编制风险评估报告。中心生物安全委员会对风险评估报进行校核,并组织专家评审。

1.2.3风险评估方法

从采样到分离、检测、鉴定等整个实验过程和实验活动中每个环节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一一识别,针对存在的风险,逐项进行分析、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必须使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经过确认的方法进行检测,病原微生物感染性材料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采样检测时必须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检测人员必须具备专业背景知识和满足生物安全培训要求,生物安全设备和检测设备的正确使用、检定、校准及维护,菌(毒)株使用、保存、销毁及运输的规范,不同废弃物具体分类处理要求等。

1.2.4风险评估报告模式

以病原微生物概述、病原微生物检测相关实验活动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人员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其他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控制风险的措施以及评估结论为主线,编写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评估结论主要明确所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需要的实验室防护等级以及个体防护等级等,并对整个实验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如人员、设施设备、实验方法、防护措施及自然灾害等方面是否能确保实验活动正常安全地完成进行简要总结。

1.2.5专家评审

组织浙江省熟悉相关病原微生物特征、实验设施设备、操作规程及个体防护设备的不同领域专家,对风险评估报告进行评审,并不断修订完善。

2结果

2.1风险评估报告

根据收集的病原微生物相关资料和实际评估内容,编制了风疹病毒、麻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脑炎病毒、汉坦病毒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霉菌和酵母菌、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肠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蜡样芽孢杆菌、军团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空肠弯曲菌、铜绿假单胞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共32个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包括10个病毒、19个细菌、2个螺旋体和1个真菌。

2.2专家评审结果

12月邀请省、市级疾控中心病毒、微生物、毒理、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质量管理领域的7名资深专家对32个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进行评审。专家们肯定了课题组风险评估方法的先进性、评估内容的完整性、风险评估报告的规范性和评估体系的可行性,并提出4条修改意见和建议:

(1)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活动复杂程度取决于实验活动实际的危险特性,并不一定都需要复杂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应根据各种危险源特征和强度适宜地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活动;

(2)风险评估既要识别各种风险源,提出科学的防范措施,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也应避免过度、盲目的防护;

(3)应注意到同一种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实验活动时潜在的危险性不同;

(4)危害程度分类相同的`不同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可能产生的危害不同。课题组按照专家意见重新进行风险评估,对评估报告进行修订并邀请专家再次审核修订的评估报告,认为这32个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对目前生物安全实验室,特别是疾控系统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3讨论

生物安全研究的核心就是病原微生物的风险评估。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版《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3版),增加了危险度评估、重组DNA技术的安全利用、感染性物质运输及生物安全保障等新内容。美国疾控中心和国立卫生研究院在《微生物学与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中指出,生物风险评估还应包括对实验工作人员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评价。瑞典传染病控制所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生物安全合作中心,前就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体系。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其他发达国家也都建立了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管理标准。

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于20SARS实验室感染事件后才真正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各实验室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开始逐步规范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也得到快速发展。我国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明确提出对实验室进行风险评估的要求。风险评估作为生物安全管理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下城区疾控中心实际检测的32个病原微生物,对实际操作的所有实验活动及实验过程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尽量减少工作人员暴露危险,并使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经专家评审后修订的风险评估报告更加完善、规范,评估结论明确。风险管理和专家评估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切实可行。编制的32个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是疾控系统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经常检测的病原微生物,对生物安全实验室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能积极推动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

篇12:电力信息网络的风险评估技术探析论文

摘要:建立起安全有效的信息网络对电力企业的发展刻不容缓。文中阐述了当前我国电力信息网络风险评估技术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其有待改进的地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从技术和治理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地探讨。

关键词:电力信息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措施

中图分类号:TK124文献标识码:A

信息安全工作对信息网络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对信息系统起到保障作用,在高新科技时代,电力企业建立安全有效的信息网络刻不容缓。面对越来越重要的电力信息网络的风险评估,本文结合当前电力信息系统现状,分析了信息安全评估的方法,总结了风险评估技术。

篇13:电力信息网络的风险评估技术探析论文

1.2.1增加安全防范

计算机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带动计算机信息安全策略和技术的发展。建立完善的、有指导意义的'电力系统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系统,才能保证体系的安全运行。

1.2.2建立计算机信息安全体系

计算机运用在电力系统的生产、经营、治理等方面,但是安全策略、安全技术以及安全措施的投资力度不足。

1.2.3防范骇客攻击

建立广域网之后,计算机网络化使之前孤立的局域网面临巨大的外部安全攻击。现在不仅仅要防止意外破坏和内部职员的安全控制,还要能防止互联网上的安全攻击。

1.2.4保护数据信息

以明文形式存储的信息存在泄漏的可能,要防止存储介质的泄露,以及骇客可以绕过操纵系统、数据库治理系统的控制而得到信息,要注意系统后门和来自软硬件系统制造商的风险。

1.2.5完善数据备份措施

不能只用一台工作站备份数据,要有完善的数据备份设备、数据备份策略和数据备份的管理制度,并且对数据备份的介质妥善保管。

2面对的风险、解决措施和风险控制

2.1风险

2.1.1操作系统安全风险

系统安全管理保证了操作系统的安全性,但是当前许多服务器都存在信息安全隐患。

2.1.2数据库安全风险

数据库是全部业务应用、决策支持、行政办公和外部信息系统的信息管理核心,相关的生产数据都要得到保护。统一的数据备份和恢复,以及可用性高的保障机制,安全管理数据库等可以提升安全管理的级别,规避风险。目前,电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级别还算高,但是还有安全漏洞。应用系统软件在数据的安全管理也有安全漏洞,要综合评估数据库和应用的安全性。

2.1.3Web系统安全风险

要访问电力系统企业内部资源,WebServer是其中的通道,但其服务器越来越复杂,安全漏洞也越来越多。

2.1.4桌面应用系统的安全风险

桌面应用系统是优化整个应用系统的重要部分,是访问系统资源和管理系统资源的入口,因此对于系统风险的防范尤为重要。桌面应用系统的管理和使用不当,就会产生安全风险。

2.1.5病毒危害

电力信息系统中办公自动化,作为核心的电子邮件传送是传播计算机病毒的媒介,防病毒软件的安装还不够。此外,新病毒越来越多,威胁性也越来越大。病毒感染方式的改变,要求防毒工作要从整体安全考虑,思考如何网络防毒。

2.1.6骇客入侵

骇客入侵一般是来源于内部,入侵者通过网络探测、扫描网络及操作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用相应的攻击程序攻击,使得服务器超负荷工作,最后系统瘫痪。当然还有来自于外部的,如入侵者通过网络监听、用户渗透、系统渗透、拒绝服务、木马等得到用户的用户名以及口令登录后偷取内部网的重要信息,令系统终止服务。出于以上原因,要防止信息外泄就要对外部和内部网络隔离,过滤外网的服务请求,只接收正常通信的数据。

2.2解决措施

2.2.1做好经管工作

在人员管理方面,首先需要加强安全教育工作,保证网络管理者和安全管理者相对稳定,这样能够尽可能地避免网络机密泄露,在人员调离工作岗位时,也尤其需要注意进行保密工作。对于一些具有风险的操作,包括对网络装备、服务器、存储设备的操作,需要相关手续才能进行,应包括签字和监督,杜绝修改错误、非法修改、机密泄露等情况的发生。在密码管理方面,尤其需要妥善保管,不能够使用默认密码、原始密码,甚至不设立密码,每次登陆均需要重新输入,保障网络的安全,并且密码的设置不能过于简单,需要时常更换,尤其是在人员岗位变动的时候。数据的管理方面,需要及时进行备份工作,备份介质的保管需要稳妥。

2.2.2确定风险评估范围和策略

对安全系统进行有效评估,需要对该体系进行详细分析,包括电力网络拓扑结构、带宽、硬件、Internet的接口、业务系统的配置防火墙的策略配置等多个方面,最终得出相关的风险分析报告,制作改进建议书。要评估主机和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系统软件、应用系统及服务、现有的安全技术措施以及安全管理措施。还有要制定资产评估,其中有物理资产、信息资产、软件资产、人员资产和服务。

2.3风险控制

对于电力信息网络的风险控制可以通过多个方面来进行,不仅需要技术完备,管理机制的健全也是非常重要的。

2.3.1技术手段

技术手段是把威胁降低到最低危害程度的第一道保障,可以对关键数据定期或实时容灾备份,使用信息加密技术和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

2.3.2管理机制

对于电力系统信息安全风险控制而言不可缺少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机制应包括安全技术和设备的管理、安全管理制度、部门与人员的组织规则等。管理的制度化影响着系统的安全。为了组织建立科学、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基础,应该建立安全评价,实现组织安全绩效的持续改进。降低安全风险,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划分好部门安全职责,并且合理安排人员的工作。

3结束语

电力系统的生产运作要用到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所以信息安全管理要进行信息网络的风险评估,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虽然现在电力信息网络风险评估强度很高,但是还需要改进。面对越来越重要的电力信息网络风险评估,要解决的问题是保证电力系统信息安全,重点解决网络风险的问题和评估,解决操作系统安全风险、数据库安全风险、Web系统安全风险、桌面应用系统的安全风险、病毒危害风险以及骇客入侵风险,做好经管工作和风险控制等。

参考文献:

[1]李梅.电力信息网络的风险评估技术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08.

[2]彭著熙.电力信息网络的风险评估技术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22):230-231.

[3]张佩.对电力信息网络的风险评估技术研究[J].信息通信,2013,(10):84-84.

相关专题 雷害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