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指标体系优化的必要性分析论文

有你的消息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有你的消息”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国城镇化指标体系优化的必要性分析论文(共13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我国城镇化指标体系优化的必要性分析论文

我国城镇化指标体系优化的必要性分析论文

一、引言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水平处于快速增长时期,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地域、生产生活方式等实现了与城市要素的“量化”和“同化”过程。但是当前片面追求城市规模的增长模式,往往忽略了城市化质量水平的提升。而一国城市化质量水平,关系到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当前的城镇化指标体系而言,现有的指标体系与我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与发展存在脱节与背离。城镇化指标体系的缺失和不足,一方面对我国城镇化质量的衡量存在偏差和局限,另一方面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对城镇化质量的引领和示范效应,使得地方政府在唯GDP的考核激励中,忽略了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使得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社会与环境问题凸显(陈雨露,)。因此,有必要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城市化指标体系来测度城市化的深层次内涵与水平。

对于城市化的指标构建,国内外仍然对“城市地区”没有统一的概念,但是根据国内外对城市化的研究评价,基本可以通过经济、生态、社会、物质、政治五大因素来界定“城市地区”(Frey&Zimmer,)。因此,作为城市化内涵的外在体现形式,城市化指标是城市化质量的重要体现,实现城市化指标体系的优化,不仅有利于准确衡量和测度城市化进程,同时也能为国家各项就业、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政策实施提供充足的依据和支撑,进而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提供事实依据。

二、我国城镇化指标体系优化的必要性分析

1.城镇化人口指标统计存在分歧,城镇二元结构矛盾和“被城镇化”现象突出。在现有的年鉴中,《中国统计年鉴》中城镇人口使用的是常住人口统计口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公布的地级以上城市的市辖区人口和县级市的市域总人口,都是采用公安部门的户籍人口数据,而住建部的《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的城镇人口数据,也是使用公安部门的户籍人口数据。因此,在城镇化衡量中以户籍人口替代常住人口,不仅使得城镇化人口存在较大的出入,而且容易忽视大量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此外,在现有统计年鉴中常住人口存在数据不全、缺乏连贯性等问题,对于城镇化人口指标的统计中往往忽略了城镇中常住农业人口和暂住人口。具体来看,现有数据并未涵盖区县和镇的常住人口数量;“撤县设区”等行政区划调整,夸大了一些行政级别较高城市的人口规模。

在城市化进程中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2.34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是名义上的城市人口数。其户籍人口中的非农人口率低于城镇化率,反映出城镇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和城镇化进程中“被城镇化”现象突出。

2.常住人口统计中反映农民工市民化等指标存在缺失。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化统计中反映农村移民以及农民工市民化等相应指标存在缺陷,使得作为常住人口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民工群体的城市化质量衡量存在较大的困难。从现有的年鉴统计中,虽然将大部分农民工作为常住人口进行统计,但是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人数(万人)的指标统计仍然缺失。

在就业状况方面,农民工规模状况在现有年鉴中未能加以涵盖。目前涉及农民工就业状况的区分,在统计年鉴中仅有以户籍划分为城镇就业人员与乡村就业人员,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全国农民工总量26894万人,因此加强对常住人口中农民工规模的统计十分有必要。在分行业中就业人员的统计仅局限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对农民工的统计也是缺失的。此外,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有非农业户口,并在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失业登记的人员,并未涵盖常住人口中农民工失业情况。同时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指标方面,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比例等指标也未涵盖。

在收入、消费以及居住状况等城市生活状况方面,现有统计年鉴中对收入以及消费的统计分析分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将农民工群体统一作为城镇居民中的常住人口统一衡量,因此很难发掘常住人口中农民工收入以及消费支出的具体状况;住房状况中,仅有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住房消费现金支出,而根据《20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农民工务工所在城市规模越大,越依靠租房方式解决居住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农民工住房状况加以考量。此外,对常住人口中,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水平的考量,现有年鉴中以城镇居民为单位,而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状况,在当前的年鉴中未能涵盖。

3.现有统计中城镇化面积存在显着分歧与差异。新型城镇化不再过度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空间的扩张,而是着重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的城镇化质量,明确要求“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因此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直接关系到城镇化的水平与质量。

城区面积与建成区面积相联系,对于城区面积的统计部分涵盖了镇区以及城乡结合部等面积,不能有效反映划分标准中的城区面积状况,造成了相应城区人口统计衡量不准确;现有的年鉴中《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市区面积统计以行政区域面积划分,其范围往往大于城区面积,并且涵盖郊区面积等,与城乡划分标准相冲突,同时缺乏进一步对郊区等面积的单独统计;此外,对于县级城市建设的统计,仅有行政区域土地面积与建成面积,缺乏对城区面积的统计。

4.现有城市资源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存在缺失与不足。我国城市化发展到目前阶段,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作用日益加剧,城市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增大,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中明确指出要按照“生态文明、绿色低碳”的原则,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但当前对于城市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总体上忽略了城镇化发展的能力、潜力以及相应的城市病等资源环境和生态指标的构建。 在城市能源生态状况指标方面,首先缺乏对现有城市能源利用现状的考察和衡量,对于城市能源状况的统计仅局限于能源消费(总量以及按用户分类)、燃气普及率等指标,缺乏对能源利用现状中可再生能源的统计。在能源消耗的结构以及集约利用方面,现有指标往往突出能源消耗总量,比如用电情况、煤气及液化石油气供应及利用情况等的统计,缺乏对能源消耗结构中各占比变化、集约利用情况的统计。

在城市智能指标方面,国外普遍采用公共交通智能定点数量来衡量;在城市热岛效应方面以建筑材料的太阳能反射指数衡量;在空气质量方面以二氧化氮浓度、二氧化硫浓度、悬浮颗粒物浓度、大气污染超规次数等衡量;在城市垃圾处理指标方面以人均生成垃圾量、回收和充分降解垃圾比例、人均收集的家庭垃圾数等衡量。而我国对于上述指标统计是缺失的。

三、城镇化质量统计指标体系现状分析

1.中国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在政策性指标评价方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指出,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实践“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统筹城乡、集约高效、生态文明、市场主导、统筹规划”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从而最终实现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的目标(评价指标见表2)。该指标体系中,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城乡发展一体化以及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均有相应的.指标阐述。

对于城市化质量的研究中,国内研究均认为城市化质量体系应该涵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等维度(辜胜阻、杨威,)。部分学者将城市化进程是否与工业化发展程度相适应,作为城市化发展质量的衡量基础(李明秋、郎学彬,),这显然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工业化程度的提升只能体现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与上述界定存在偏颇与分歧。其次,大多数学者(简新华、黄锟,2011;进高效、包容,2014)将城市化质量具体表达为三个维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虽然三大文明对城市化质量内涵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与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内在逻辑是一致的。

2.国际城镇化统计指标现状。在国际城镇化指标研究方面,主要有两个代表性研究:《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报告》和《贫民窟的挑战——全球人类住区报告》。其中,在《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报告》中对于城镇化统计指标主要着重于人口的发展,即体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思想,主要的指标是城镇人口比重、受教育程度、预期寿命和贫富差距等。联合国人居署的国家层面的城镇化质量统计指标较为完善和全面,涉及的主要指标分农村和城市两个层面,以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对城镇化质量予以详细地测度和衡量(见表3)。

经历了快速城市化的国外诸多国家,在城市化方面基本面临着相同问题,本文从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等三方面综述了国际可持续城市化指标体系的运用与实践,从而为本文的城市化指标体系的优化提供借鉴与参考。

四、城镇化指标体系的初步优化措施

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与现阶段指标体系未能准确衡量和反映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有关,而这与城镇化相关指标的缺失存在直接的关联。基于我国城镇化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厘清城镇化评价的相关指标基础上,从城镇化规划指标、数量和质量指标等方面对现有城镇化体系进行初步优化。

首先,对于城镇化率的统计方面,实现按常住人口统计口径进行统计,弱化户籍人口统计带来的城镇化率的差异,同时增加城镇中常住农业人口和暂住人口,以及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人数(万人)等指标,以全面反映我国常住人口统计口径下城镇化人口结构以及差异。

对于农民工等常住人口指标衡量方面,解决现有指标的缺失问题。一方面,加强对常住人口中农民工规模的统计,增加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农民工失业情况以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比例等指标。另一方面,将农民工群体统一作为城镇居民中的常住人口中的分样本衡量,即增加农民工收入以及消费支出指标、农民工住房指标以及参加社会保险的水平等社会保障状况指标,以全面衡量常住人口的城市化质量。

在城区面积统计方面,进一步细化面积统计的相关标准。对于城区面积的统计,进一步区分镇区以及城乡结合部等面积,从而有效反映划分标准中真实的城区面积状况;对于市区面积统计,进一步对郊区等面积实行单独统计;增加对县级城市建设中的城区面积的统计。在城市用地结构指标方面,从基于城区面积准确统计基础上,对现有各用地结构以及比例分布加以区分。对于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格),基于上述面积分类下的区域生产总值加以划分,有效衡量区域经济密度。

在城市能源生态状况指标方面,进一步突出对于生态优化以及资源集约等指标统计,增加可再生资源在能源中的比重、能源利用强度等指标,构建对能源消耗结构中各占比变化、能源单位经济活动的利用强度等指标。对于绿色城市建设指标方面,增加由政府认证的绿色建筑数量、建筑节能、节水状况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的衡量指标。

最后,对于城市生活环境指标方面,进一步完善反映城市生活质量的相关指标。在城市公共交通方面,在现有指标基础上增加居民出行时间、出行方式、交通能源的利用强度、交通拥堵小时数等指标,从而有效地反映城市居民绿色生活以及交通状况;在城市智能指标方面,采用公共交通智能定点数量来衡量;在城市热岛效应方面,以建筑材料的太阳能反射指数衡量;在空气质量方面,以二氧化氮浓度、二氧化硫浓度、悬浮颗粒物浓度、大气污染超规次数等衡量;在城市垃圾处理指标方面,以人均生成垃圾量、回收和充分降解垃圾比例、人均收集的家庭垃圾数等衡量。

篇2: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必要性分析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必要性分析

一、构建企业信用体系对工商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

社会不断在发展, 工商企业管理的方法也在不断进步, 但目前的工商企业管理方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而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够避免和减少工商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据资料显示,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掌握企业的实时信息, 将企业中的各种情况收录在体系内, 便于工商部门进行管理, 在此基础上, 将各个企业根据信用的程度不同分为不同类别, 对信用程度高的进行奖励, 而对于信用程度不高的企业进行不同程度的惩罚。这样, 将工商部门的管理透明化, 更公平, 更有利于对企业的管理, 也能够使企业自愿成为守法守纪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 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为了使得企业尽快形成自己的信用体系, 工商管理部门应在计算机技术上帮助企业, 并形成自己的网络体系, 不仅能够监督企业的信用体系, 还能为企业在网络上办理业务, 提高工作效率。

二、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工商企业管理中涉及的内容太过复杂, 需要一个成型的管理体系来规范它的发展, 需要法律法规来约束他们的行为, 这样才能提高工商企业管理水平。但是, 目前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还不完善, 普及度不高, 人们也没有认识到建立这一体系的重要性, 所以体系中没有成型的法律法规, 在体系具体实施中, 会出现很多不可控的问题。管理体系中还有没有意识到的空白处, 有的地方在体系中没有对应的部分, 这样反而降低了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 完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中的法律法规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后, 就能够规范企业信用管理的发展, 约束他们的行为, 这样才能使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帮助工商企业管理, 提高工商企业管理水平。

(二) 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

企业信用管理不是企业中某个部门的.事情, 而是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经常进行信息交流、协调运作。要尽可能避免因为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不及时、协调运作不到位, 导致信息不能及时获取, 影响企业的信用管理, 从而阻碍企业整体的发展。基于此, 我们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监督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调运作, 以此来提高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调运作, 从而提高工商企业管理的水平。但目前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中的监督机制不完善, 不能实时掌握各部门的信息交流情况和协调运作程度, 也不能规范体制内的各项工作。

(三) 企业信息化程度不足。

在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时, 因为涉及到各部门的各个方面, 内容较为杂乱, 所以在统计和归纳信息时, 会发现信息的含量过于庞大。在管理体系中, 我们要随时准备更新数据, 如果有一处的信息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 就会对工商部门的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 如果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中的信息更替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这一体系可能都会遭到时代的淘汰。如果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中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有不足的地方, 我们就不能在体系中建立起完善的数据系统, 就会导致企业的数据得不到及时的更新, 影响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 从而影响整个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应用情况。

三、建设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方法

(一) 完善法律法规, 促进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在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 来规范信用管理体系的发展和约束他们的行为。众所周知, 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涉及到企业各部门的方方面面, 面对如此繁杂情况, 借助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各部门的行为是必然的。首先应该让政府部门认识到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中建立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从而使政府部门对其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从而推动体系中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其次, 在建立体系中的法律法规时, 应根据不同的企业的实际情况, 建立适应该企业的法律法规, 不能以偏概全。随着体系中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发现的问题要在之后进行及时的调整, 以便于体系中的法律法规更有助于该体系的发展, 从而提高工商企业管理的水平。

(二) 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

为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发挥更好的的效果, 我们应建立健全其中的监督评价机制。想要促使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加强工作中不同责任的落实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分工明确, 责任落实的前提是需要明确各部门应负责的部分。在建立健全监督评价机制, 不仅能够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 使各部门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相互进步的局面。同时也能够使企业中各部门的工作更加透明化, 使得各种数据更加透明, 有利于企业中各项工作的展开, 更有利于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只有建立健全监督评价机制, 才能切实提高企业内的各种监督水平, 发现企业诚信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便于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 不影响企业的日常运转和未来发展。

(三) 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因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中, 涉及到企业中各个部门的方方面面, 所涉及的数据特别庞大, 需要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 以保证将全部数据归纳到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中。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 将不断完善体系中数据库的数据, 为企业的发展和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提供有利的帮助。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种企业层出不穷, 随之而来的要面对诸多问题, 因此, 工商企业管理的难度逐年加大。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 要根据各地方企业的具体情况, , 从而便于工商管理部门掌握各企业的实时情况,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宝庆.构建信用管理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发展[J].西安金融, 2011 (11) .

篇3:环境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必要性分析论文

环境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必要性分析论文

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高速发展的经济不仅仅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也对其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并逐渐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更要开始重视经济快速发展所造成的环境负担和后果,同时正在寻求能够使二者平衡的方法,而环境会计的研究理念正是做到二者的统一,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会计的含义

在国际上,最早提出“环境会计”理论的是蒙斯(CF?A?Beams)和马林(J.T.Marlin)于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污染的会计问题》,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环境会计,并得到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我国,对于环境会计的研究开始于1992年,是以葛家澍先生发表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为代表,使得环境会计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在学习和探究国外有关环境会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探寻和开发适合我国经济环境的环境会计理论,并希望将其运用到实务中去。

通过研究和总结已有的环境会计概念和理论,我们认为环境会计应该是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的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它主要使用货币和非货币这两种计量单位,并通过专门的方法,对企业在环境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保护方面的成本费用以及所获得的成效进行核算和监督,同时也为企业、投资者、政府部门等相关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环境的会计信息,使其能够准确做出及时、有效的经济决策的经济管理类学科。

二、环境会计产生的背景

(一)环境污染

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连续30多年的疾速发展与进步,这主要体现在农业和工业的生产水平的进步,以及近年来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后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农业过度的、不合理的放牧造成草原覆盖率的减少,最终导致土地荒漠化;近年来,在农业种植中化肥的大量使用不仅会对土壤中的养分造成破坏,降低土壤肥力,从而减少耕地面积,同时也会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另一方面,在工业生产当中产生的废水废气,不经处理的直接排放也会对大气环境和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造成雾霾、重金属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另外,由于人们对高水准的生活质量的追求,汽车产生的尾气也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

(二)资源浪费

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危机,主要表现为水资源危机、能源危机、土地资源与粮食危机、矿产资源危机。以矿产资源为例,如煤炭、石油、磷矿等等,这些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但粗放的开采方式和不加规划的利用方式导致了矿产资源的大量浪费,使得我国现存的矿产资源正逐步枯竭,开采也越来越难,这对我们子孙后代的影响非常不利的,当然也将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样,水资源的破坏、能源的破坏与浪费、土地资源的损坏与浪费都将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从而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三)企业发展遇难题

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已经开始追求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种背景下,清洁能源和清洁生产越来越受到各类消费者的青睐,传统的生产工艺受到排挤,市场减小。这时,传统企业就应该顺应市场潮流,重视生产流程的环保性、清洁性,提升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原有的生产方式可能造成大批量的废弃物排放,既造成了原材料的浪费,又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而企业治污也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环境成本负担,这也制约着企业利润的提高,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三、环境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必要性

(一)保护环境资源的需要

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中,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已经明确指出“十三五”的环境保护工作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环境会计的应用可以记录和核算企业或相关政府部门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收支情况,并能够反映出相关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决策者根据与环境有关的专项会计信息作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决策。政府部门可以根据企业对外公布的环境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情况,企业也可以根据政府部门对外公布的环保信息了解国家环保动态,调整企业环境保护工作步调和方向。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这里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经济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单纯地追求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忽略了资源节约和保护的重要性,导致了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的破坏和浪费,而这些资源是很难恢复和再生的,现在已经有大量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并寻求能够使得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综合性办法和方案。环境会计则能够为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发挥核算和监督的作用,利用环境会计可以独立统计和监督资源使用状况,并通过环境会计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制定出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和谐共存的发展政策和策略。

(三)增强企业发展实力的`需要

以工业企业为例,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是粗放的,主要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生产成本高、治污成本高、且循环利用率低,造成大量的浪费,从而导致企业利润流失。而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新兴材料、清洁能源出现,使新兴工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欢迎,并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严重影响了那些“老企业”可获得的经济利润。而这些“老企业”要想谋求其它的发展道路,就必须重视环境会计在本企业的应用,降低企业环境成本,减轻治污压力,减少环境赔偿性和补偿性支出,提高环境投入产出率,增加企业利润,进而提升本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与其他企业相互抗衡的能力。同时,做好环保工作也有利于提升本企业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价值。

四、在我国应用环境会计的建议

(一)对企业的建议

首先,企业管理者应当重视本企业的环境会计建设工作,树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要认识到应用环境会计,单独核算环境成本费用与收益,不仅有利于控制企业环境成本,提高企业利润,还有利于企业在市场和社会上获得较高的口碑,为提高本企业的竞争力提供双重保障。其次,企业应该增加对环境会计核算和研究人员的培养经费和培训次数,为企业建立环境会计做足充分准备。最后,企业应制定与环境会计有关的一些制度,如核算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构建规范的、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环境会计应用体系。

(二)对会计行业的建议

对于会计行业来说,应该投入更多的用于研究环境会计理論和应用体系的投资,鼓励更多的学者、专家投入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会计体系的研究中去,增加环境会计研究课题,增加环境会计研究费用等。另一方面,在建设环境会计的基础上,还应该设立单独的环境会计的审计机构,对企业的环境会计行为进行检查和管理,确保企业提供的环境会计信息是可靠且有用的。

(三)对国家政策的建议

我国环境会计自首次提出发展至今,已经将近40年了,但仍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规范的环境会计系统。这就需要国家对此重视起来,关注环境会计研究和建设的宣传的影响力,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环境会计、重视环境会计,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另外,国家还可以通过立法手段强制规定企业必须建立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加快我国环境会计建设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实现经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的协调发展,更早地实现绿色发展。同时,国家还可以运用奖励与惩罚相互结合的办法,对积极应用环境会计的企业提供奖励,鼓励其发展运用环境会计,对那些不重视环境会计建设的企业给予相应的批评与惩罚,使其重视起本企业的环境会计建设。

五、结语

纵观全球环境与经济的发展状况,环境会计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应用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控制了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也抑制了其经济的发展,由此看来,环境会计可以调节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我国在如今环境问题非常严峻的形势下,也应该应用环境会计,最终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一致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红艳.关于化工企业实施环境会计必要性的探究[J]财经界,(09).

[2]王筱婷.绿色会计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商,2014(13).

[3]卢春霞.社会责任视角下企业环境会计必要性分析[J].经济师,(05).

[4]陈吉宁.“十三五”环保工作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R/OL],2016-01-12.

篇4: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分析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分析论文

一、引言

资本结构又被成为融资结构,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主题。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来说,产品生产并不是其运营的核心部分,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最优化关系才是公司运营的关系。当前,我国的上市公司已有上千家的发展规模,但由于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国有企业,其债务比率并不十分理想,在公司价值与公司效益等方面,没有得到应有提升,业绩下滑现象屡见不鲜,因此,需要进一步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

二、文献综述

国外在资本结构优化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早,发展也比较成熟,优化理论的研究总体来看大致可以分为早期、经典以及现代三个阶段的资本结构优化。其中,早期资本结构优化理论最早诞生于上个世纪中叶,由美国经济学家戴维·杜兰德在《企业债务与权益成本计量方法的发展与问题》一文中首先提出,该理论将资本结构优化理论分为净收益、净经营收益以及传统三方面理论。经典资本结构优化理论最早也诞生于上个世纪中叶,与早期资本优化理论相比稍晚。由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与米勒在《资本成本、企业财务以及投资理论》一文中正式提出,因此,该理论又被称为MM理论,是优于早期资本优化理论的一种存在。现代资本结构优化理论是以经典资本结构优化理论为基础形成的,其内部主要分为三部分:其一为由詹森与麦卡林首创的代理成本理论;其二为基于MM定理假设的非对称信息理论;其三为由哈里斯等人所提出的控制权理论。

我国在资本结构研究相对较晚,最早的理论诞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由刘利与朱民在《企业金融资本结构之谜一一现代企业资产结构理论》一文中最先提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学者开始对MM、信息传递以及控制等模型进行研究,并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对资本结构以及其形成原因、优化对策等问题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探讨,得出以下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一为对资本结构经济效益的实证;其二为对资本结构最优化模型的实证。

三、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状态

1.内部与外部融资

我国的上市公司大体上可以分为未分配利润为正以及未分配利润为负两种,业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年份为1995年至这六年。

对于未分配利润为正的上市公司来说,1995年其内部融资为12.4%,外部融资为87.6%; 其内部融资为14.75%,外部融资为85.25%; 其内部融资为15.43%,外部融资为84.57%; 其内部融资为13.37%,外部融资为86.27%; 其内部融资为14.23 %,外部融资为85.77%; 20其内部融资为19.19%,外部融资为80.81%。由此可见,在未分配利润为正的上市公司中,其内部融资平均值为15%左右,并大致呈现出递增趋势;外部融资的平均值为85%左右,并大致呈现出递减趋势。

对于未分配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来说,1995年其内部融资为9.5 %,外部融资为90.S%; 19其内部融资为3.23 %,外部融资为96.77 % ; 19其内部融资为13.28%,外部融资为103.28%; 19其内部融资为10.55%,外部融资为110.55%; 19其内部融资为15.83%,外部融资为115.83%。可见,在未分类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中,内部融资逐年下降,并在年以后呈现出负增长,公司完全依赖于外部融资。

2.直接与间接融资

在公司的外部融资中,又可以将其分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大体上包含股票与证券市场,通过两者来获取相应资金;间接融资则主要以银行或金融机构来获取相应资金。从到这五年我国上市公司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情况来看,呈现出如下数据:20,我国上市公司在股票及企业债券方面的融资额为898.5亿元,银行贷款增加余额为10215.45亿元,国有很行贷款增加余额为8346.15亿元,股票及企业债券融资占银行贷款增加余额比例为8.796%,占国有很行贷款增加余额比例为10.765%; ,我国上市公司在股票及企业债券方面的融资额为1048.14亿元,银行贷款增加余额为10139.79亿元,国有很行贷款增加余额为8289.54亿元,股票及企业债券融资占银行贷款增加余额比例为10.337%,占国有很行贷款增加余额比例为12.644%; ,我国上市公司在股票及企业债券方面的融资额为1177.56亿元,银行贷款增加余额为10815亿元,国有很行贷款增加余额为8587.69亿元,股票及企业债券融资占银行贷款增加余额比例为10.888%,占国有很行贷款增加余额比例为13.712%;,我国上市公司在股票及企业债券方面的融资额为1162.71亿元,银行贷款增加余额为15263.3亿元,国有很行贷款增加余额为11347.21亿元,股票及企业债券融资占银行贷款增加余额比例为7.618%,占国有很行贷款增加余额比例为10.247 % ; 20,我国上市公司在股票及企业债券方面的融资额为992亿元,银行贷款增加余额为9895亿元,国有很行贷款增加余额为7287.63亿元,股票及企业债券融资占银行贷款增加余额比例为10.025%,占国有很行贷款增加余额比例为13.612%。从总体上看,除20受到通货紧缩影响之外,反映直接融资的股票与企业债券融资基本上呈现出逐年上升态势。

3.股权与债券融资

在外部融资中,可以分为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两种方式,在我国当前上市公司的外部融资中,长期以来呈现出股权融资较高,债券融资较低的状态,但随着融资结构的不断变化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在年到年这五年中,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呈现出以下数据:2001年股权融资751.5亿元,占总体比重的83.64%,债券融资为147亿元,占总体比重的16.36%; 20股权融资723.14亿元,占总体比重的68.99%,债券融资为325亿元,占总体比重的31.O1%;20股权融资819.56亿元,占总体比重的69.6%,债券融资为1358亿元,占总体比重的30.4%; 年股权融资835.71亿元,占总体比重的71.88%,债券融资为327亿元,占总体比重的28.12%; 2005年股权融资338.13亿元,占总体比重的34.07 %,债券融资为654亿元,占总体比重的65.93%。由此可见,发展到 2005年,债券融资的比重已经从原来的不到30%发展到了65%,但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当时暂停新股发行的政策,不足以说明债券市场受到的足够重视。另外,我国股权结构复杂、股权集中程度过大以及管理层与企业职工持股的比重相对较低等也是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所呈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四、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产生影响的因素

1.从宏观角度看

从宏观角度看,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经济形势与政策环境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产生的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际与国内的经济形式影响,其与公司所做出的融资决策密不可分,经济相对繁荣的时期,公司在融资上便会更偏向于债券融资。另外,国家政策也会对公司融资决策产生影响,如国家在年推行的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西部公司的发展。

第二,金融环境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产生的影响。举例来说,在金融市场资金相对紧张的时期,公司长期借贷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大;再比如,在金融市场利率相对较高,且预期相对下降时,短期债券便会“大行其道”。在这个过程中,对公司资本结构产生最大影响的是利率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主要受到通货膨胀以及实际贷款利率所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影响公司的经营风险;其二,公司可能会因此丧失节税利益;其三,影响公司获得与其现金流量的稳定性。

第三,行业前景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产生的影响。公司的收人与利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的负债能力,而公司所处的行业的竞争程度则会左右公司的收人与利润。如果行业竞争相对较低,公司的销售利润也会相对稳定,这种情况公司便可以大量举债,使公司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重有所提升。另外,公司发展前景也会对企业资本结构产生影响,如果企业发展前景不稳定,公司便会提升股权融资的比重,以避免公司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

2.从微观角度看

从宏观角度看,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公司规模与资产形式对资本结构产生的影响。在规模相对较大的公司中,普遍会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使公司的经营风险得到有效分散,提升公司的经营稳定性,破产风险也会随之降低,其负债水平也会相应较高,规模相对较小的公司则相反。另外,公司的资产形式也会对其融资的选择产生影响,有形资产较多的公司在企业陷人财务危机时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资产出售,从而保障了债权人的根本利益,企业也因此具有较强的负债能力。

第二,公司的成长性对资本结构产生的影响。处于高成长阶段的公司在投资增速方面与利润增速相比会相对较高,需要运用更多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另外,成长性较高的公司普遍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因此,为不损害原有股东的利益,公司不会发行很多新股,在这种情况下,资金的获取主要依托于负债融资。

第三,公司盖利能力对资本结构产生的影响。提升公司的盖利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公司的负债能力,盖利性相对较强的公司普遍不会选择低收益的项目进行投资,但高收益项目的风险也会相对较大,因此,会更偏向于选择债券融资,而且,具有较强盖利能力的公司其负债水平也会相对较高。

五、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

资本结构的优化主要指的是以过去资本结构的运行状况为基础,对公司资本的构成比例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调整,其调整的过程主要以公司经营目标与公司所处环境为依托。具体的内容主要包含优化目标、最优结构、如何实现等几个方面,其中,资产负债率的`计算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是确定公司资产结构调整方向的关键所在。

1.定量决策方法的研究

定量决策方法主要是以一个方面为最值标准进行资本优化决策的研究方法,当前运用比较多的主要有以综合资本成本最低、股东财富最大以及公司价值最大为标准的三种决策方法。其中,以综合资本最低为标准的方法主要运用的是比较资本成本法;以股东财富最大为标准的方法主要运用直接比较法、单目标线形规划法、概率分析法以及遗传算法等;以公司价值最大为标准的方法主要运用测算分析法与直接比较法两种方法。

2.以多目标规划为基础的优化研究

但无论以上哪种决策方法,都是以一个方面作为标准的,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而最具科学性的判断方法应在公司的资本成本及财务风险最低的基础上,取得尽可能大的公司价值,因此,构建其一个多目标的资本优化结构决策是比较科学的。作为数学规划方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多目标规划法以其能够有效解决各个目标之间的平衡问题已经得到行业内的广泛运用。

在以多目标规划为基础的资本结构最优化模型构建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约束条件进行设置。公司作为一个经营系统,其中的构成元素非常复杂,在经济利益方面,也包括很多不确定的干扰因素,主要包括经营风险、还债能力、股东效益以及盖利能力等。所以在对约束条件进行设置的过程中,也可以按照以上提到的这几个几方面进行。之后,需要构建相应的目标函数,如上述公式。

六、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的主要对策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不同的公司因所处行业、筹资环境、经济状态、利益划分等方面的不同,其资本结构也会各不相同,但其基本因素还是有其共同之处的。本文依照上述影响资本结构的相关因素以及优化模型,提出以下几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的主要对策:

对上市公司当前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系统分析,以对资本与货币市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还能够对公司的中长期发展进行合理预测。之后,针对上市公司本身,做出全面客观的分析,以充分预判公司未来可以得到的期望收益,还能够对公司未来的资金需求有一个大体上的评估。然后,便能够得出公司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相关指标值,并根据这此指标值,设置出以多目标规划为基础的资本结构优化模型的基本约束条件,进而构建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最优化的模型,求出资产负债率。结合上述数据,便能够制定出上市公司初步的融资决策,之后根据实际要求,对融资决策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制定出最终的融资决策。最后以最终的融资决策为依托,调整公司的资本结构,使公司的资本结构更富有合理性。

另外,在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进行调整的过程中,融资策略的确定需要以公司的持续增长为前提,以公司的外部环境为基础;在资本结构的确定方面,需要以公司中长期的发展情况为依托,将其弹性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七、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状态进行了分析,得出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产生影响的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详细研究了以多目标规划为基础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模型,并提出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进行优化的主要对策,以期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可以在发展过程中更加合理与科学。

篇5:分析污水处理的必要性论文

1.1水资源面临的危机

目前,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们有了逐渐增加的水资源需求,因此,很多国家都面临着缺水的危机,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因为开发水资源有着多部门性,这对于综合利用水资源有着很大的妨碍,加深了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目前,应该迫切解决综合管理并利用、保护水资源的相关问题。

1.2污水处理的必要性分析

现阶段,我国有着非常稀缺的淡水资源,也面临着逐渐严重的水资源危机,我国人均的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的排名在一百一十名,仅仅为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根据相关的统计,我国城市当中的生活方面污水排放量基本上占到了一半的排放总量,很多年之前我国处理污水的基本重心是对处理工业污水,现在对该重心进行了彻底的改变。现在,处理污水的实际过程有着非常复杂的工艺,我国相对于国外来讲,各个工艺段的相关设备都比较落后,在处理污水的实际过程当中会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严重影响。在我国,对于污水厂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已经制定出了比较严格的国家出水标准,并在逐渐提高污水厂能耗方面的要求。这就需要更高的污水处理的技术。

2国内外污水处理研究现状

2.1国内污水处理研究现状

在发达国家,污水处理效率比我国高出一大截,我国污水处理事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有三点:一是落后的污水处理工艺。我国的污水处理技术主要实参考国外的污水处理工艺,但与国外同期的技术发展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有处理效率不高、自动化程度偏低、能量消耗较大等问题;二是投入资金不足造成的资金短缺问题。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提升,污水处理能力较低在资金方面表现为大规模的污水处理厂建设投资不太可能,另外,污水处理厂的设备维护费用也比较高;三是管理能力不够。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较为繁琐,相较于国外的操作人员而言,我国的操作人员在管理水平以及技术素质上显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这就是我国部分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的进行运行的原因之一。就污水处理工艺而言,我国的污水处理技术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七五时期,这个时期是指国家对复合生态系统以及氧化塘等自然技术处理方面做了科技攻关;二是八五时期这个时期国家深入研究了一体化氧化沟以及高负荷活性污泥,并引进了相关处理工艺,如SBR、A2O、AO、AB等;三是九五时期,这个时期主要对占地规模以及能耗等问题做出了解决,并探讨了成套的污水处理技术。我国经过这三个时期的努力,在污水处理工艺上取得了长远的进步,几乎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大多数的污水处理要求被满足。但是,我国缺少系统的、完整的污水处理技术上,其引进的污水处理技术不一定适用我国的国情。

2.2国外污水处理研究现状

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达到了污水处理的二级处理水平,其中,世界上建设污水处理厂最多的国家是美国。但是,二级处理因其能耗高、运行费用以及投资建设费用较大等缺点,发达国家开始对传统的工艺流程进行改进以及新技术的研究,其中,污水处理利用技术收到很大程度的重视。国外的污水处理技术主要有SBR法、电磁化法、隔膜吸附过滤法、生物降解法以及活性污泥法等,其污水处理排放标准非常严格。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是活性污泥法,主要是应用在大型的城市污水厂当中。比较发达的国家在广泛普及二级处理之后,投入了大量的科研力量以及资金来对处理污水的设备的运行、检测以及管理进行了有效的加强,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很多高科技的技术应用。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美国开始进行自动控制污水处理厂,现在处理污水的工厂大部分已经实现了自动控制以及测试。

3建立污水处理系统数学模型的基本内容

目前,我国有了逐渐增加的污水的处理系统,在整个处理污水的相关领域当中,污水的处理技术有着逐渐重要的作用,所以建立合理的污水处理系统的数学模型也越来越重要,数学模型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水力过程的数学模型;去除污染物质的数学模型;转移氧的数学模型;有机碳简化的数学模型以及该模型的线性化等。

4污水处理流程

就城市污水处理为例,简单对污水处理流程做出介绍。城市污水具有收集容易、稳定、量多等特点,因此,世界各国通常将处理后的城市污水作为可利用的第二水源来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水资源呈现出紧缺甚至匮乏的态势,因此,我国紧迫需要对城市废水进行二次回收利用,一方面可以缓解水资源匮乏造成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4.1污水处理方法

第一,物理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方法就是通过物理作用对漂浮在水中以及悬浮在水中的物质进行清理且污水的'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常用的方法有过滤法、离心分离法、重力分离法等;第二,化学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就是通过化学反应对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转化或者去除,从而产生净水作用。常用的方法有氧化还原法、中和法、电解法等;第三,生物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方法是指通过微生物对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氧化分解,使污水得到净化。常用的方法有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等。

4.2城市污水处理级别分类

所谓城市污水一级处理,即机械处理或者预处理,主要处理设备包括沉淀池、沉砂池、破碎机以及格栅等。通常情况下,一级处理只是二级处理的前期处理,只保证了二级处理能够顺利进行,而不能保证净化后的污水水质。污水二级处理主要包括曝光池和二次沉淀池,是污水处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污水三级处理是在一级、二级之后的处理,是深度处理,能够去除污水中的病原体等物质,其运行费用较高。

5部分污水处理工艺介绍

5.1SBR污水处理工艺

SBR工艺,又称序列式活性污泥法工艺。这是由美国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80年代,美国建立了第一个SBR污水处理厂,之后其他发达国家开始应用研究SBR法来进行污水处理。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对SBR污水处理方法进行研究。SBR方法非常经济高效且管理便利,很适合我国经济的发展。SBR工艺采用间歇操作的反应器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序,包括曝气池、初次沉淀池、二次沉淀池,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处理厂的占地面积。SBR工艺分为进水阶段、反应阶段、沉淀阶段、出水阶段以及闲置阶段五个工序。进水阶段是指污水进入反应池的过程,水位在未达到最高水位或者设定时间时会处于上升状态。反应阶段利用曝气池中的微生物呼吸作用来对有机污染物进行分解,其中,曝气量的大小根据温度、水质、水量等外界因素考虑而确定,过多或过少的曝气量都会造成一定的问题。沉淀阶段是液体和活性污泥等分离过程,出水过程一般将液体水位降至最低,从而使活性污泥达到循环利用的效果。闲置阶段是指沉降阶段到下个周期这一时间段。

5.2PLC污水处理工艺

PLC控制技术,又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和相关模块共同组成了PLC系统,PLC是为工业环境而量身定制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装置。因其强大的逻辑操作性能,特别适合开关量控制,还能够进行模拟量控制。同时,配备的模拟量模块可对参数进行控制和测量,例如压力、水位、温度等。上位机通关连接PLC自身的通讯端口来实现数据通讯,便于接收来自PLC的数据。其中上位机不参与过程控制,只进行监控和系统管理,其要求是计算速度快、储量大的工业控制计算机组成。具体工作包括显示工艺流程动态、故障报警、打印报表等。控制和管理是系统的核心人物,管理站操作主要是进行着两个人物,因为现场站进行直接控制,因此操作管理站的主要工作在于控制策略的选择以及优化参数,控制管理站需要对回路的工作信息进行反映来确保其功能的实现。具体反映方式包括历史趋势的记录、显示和警报等以及工业流程图的显示等。

篇6:优化我国贸易结构论文

关于优化我国贸易结构论文

自20xx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以来,人民币就开始不断升值,从汇改前的1:8。2765到7月1日的1:6。7722,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浅谈优化我国贸易结构。

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18。26%。9月开始开始,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外需求的锐减更使这些企业雪上加霜,出口企业面临整体亏损的危险。人民币的不断升值给我国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许多企业本来就很低的利润率被汇率升值侵蚀殆尽。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升值也大大降低了我国进口的成本,人民币的强势增强了我国企业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其带给我们的增强的国际购买力和创造的利润压力如果利用得当,也许能够成为我国贸易结构优化的动力。

一、我国贸易结构变动的特征

一般而言,本币升值有利于扩大进口,抑制出口;贬值有利于扩大出口,抑制进口。在汇率改革前后,学者对汇率对贸易、经济影响的结论一直存在着争议。我国人民币经几次大幅度的贬值和升值,我国的贸易结构呈现出如下几个明显特征: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影响较大。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采用比较优势战略,大力发展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使中国原有的工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较快地转化为出口优势,加速了面向国际市场的轻纺、机电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崛起和中国出口导向产业的工业化进程。人民币结构性波动,对我国经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企业影响最为显着,造成经营这些产品的企业出口困难,摆在经营者面前的只有加强管理、加强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应对汇率波动经营影响的能力。

(二)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

近年来,初级产品进口相应增加。其中,食物、原料、矿业产品与人民币汇率波动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在工业制成品中,有色金属和化学产品在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下进口增长较快。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大幅攀升。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呈稳步上升趋势,其比重从65。2%上升到83。3%。但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升值没有导致钢材进口量的增加,其原因在于国内钢材产能的不断扩张带来了较强的进口替代效应。

(三)人民币升值使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占据主导地位。

近年来,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有了较大的发展。1980年中国工业品出口额为90。1亿美元,在当年出口额中所占比重仅为49。7%。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出口各占一半比重。到20xx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已经占据96%的绝对优势,也就是中国国内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工业制成品已占据出口中的主导地位,以上数据说明中国出口产业结构已发生重大改变。同时,以初级产品为辅,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增长速度逐年下降,以制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上升。

从上文来看,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现状目前不容乐观。工业制成品出口连年上升,至今已达95%。但是这一规模的扩大主要是靠低附加值的初级制成品大量出口,附加值高的深加工、精加工制成品特别是成套设备和高技术产品的比例仍很低。加工收益近80%属于外国产值的转移,真正体现技术水平的高新技术设备和中间投入品等生产要素要从国外进口。一方面是,普遍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大量产品处于价值链的末端,容易受到跨国公司的制约,出现无自主产权和技术空心化局面;另一方面企业加工作业深度差,企业深加工链条短,进口原料和部件大量侵占增加值的份额。可见,我国仍处于以大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换取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阶段。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

出口商品结构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结构状况的重要依据,本文仅研究狭义的贸易结构,即出口贸易结构。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和附加值的高低,出口商品的构成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即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附加值低,依靠初级产品出口的贸易增长方式为粗放式的外贸增长方式,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弱。相比而言,工业制成品较高水平的集约型外贸增长方式和国内产业结构多以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为主,附加值高,竞争能力强。

汇率作为货币的交换价格,它对贸易竞争力以及对外贸易结构的影响是通过对贸易价格竞争力的直接影响得以体现的。人民币升值将使石油、天然气、航空、电力设备等大宗交易的进口成本降低,进而改善相关行业的盈利状况,对经济建设非常有利。但同时也应考虑到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进口需求的上升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际原材料、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价格,进一步造成贸易条件的恶化。目前,中国一般加工业的国产化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从而对国外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同时,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对中国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新兴产业的形成、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总体产业结构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出口产品质量得到提高,企业生产率提高,有助于企业从产品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延伸,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这样会增加国民福利,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世界资源,总体上提升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

篇7: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必要性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增长, 加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电子商务在我国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中小企业, 借助电子商务发展的契机, 企业的影响力大幅提高, 在我国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我国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仍存在许多的问题和缺陷, 加上我国电子商务法规尚不健全, 消费者权益仍没有保障。因此, 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在新形势下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持续良性健康发展。据此,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探讨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 电子商务; 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信息化和无纸化时代, 电子商务应运而生, 并成为新世纪经济增长的源泉。电子商务是协助企业利用网络进行的商务贸易往来, 是一种可以替代传统商务活动的新营销方式, 尤其是利用因特网来进行贸易往来活动, 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增加了贸易机会, 提高了贸易效率。

篇8: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必要性

电子商务指的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商务贸易活动, 其主要功能包括网络宣传、预定、付款、客户服务及售前售后等各类服务等。电子商务最重要的技术特征是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来传递和处理商业信息, 联络商业伙伴, 扩大贸易活动。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4000万家, 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这些中小企业创造了超过60%的GDP, 约50%的税收, 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与此同时, 中小企业提供大型企业高达40%的中间产品和配套服务。因此,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快速且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 如何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将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 我国中小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发展电子商务来寻求其企业发展的新契机。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受到其自身规模的限制, 在资源的使用和物流运输方面均不占优势, 电子商务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也必然会给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1.1 电子商务有利于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形象

电子商务的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其必然会取代传统贸易形式而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新的贸易形式, 我国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宣传与各地的相关企业联系, 并通过网络来了解客户的需求。客户也可以通过来网络来了解企业产品的详细情况。通过因特网的大平台来满足客户与供应商的双向了解, 有利于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而且对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也有很大的帮助。

1.2 电子商务可以使我国中小企业拥有更广阔的市场

与以往的传统企业不同, 客户与供应商可以通过网络完成买卖双方的工作, 节约采购的成本和宣传的成本。另外, 利用互联网也大大提高了效率, 让卖方更加了解客户的满意度和不足, 买方能第一时间与供应商联系。这样的良性循环既提高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利润率, 同时也可以在客户满意的情况下, 口碑传播, 使中小企业拥有更广阔的市场。

1.3 电子商务可以使我国中小企业减少库存降低成本

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比较大的库存, 企业剩余库存所占用的场地费、人工费、消耗费等问题占了大多数的费用。利用互联网来宣传企业、发展企业, 使企业拥有了大批的客户以及潜在客户, 增加了其销售额, 减少了库存的成本, 为企业节约了一大块费用。在全球化电子商务的条件下, 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在世界范围内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源, 也可以利用电子商务降低传统商务谈判所带来的差旅费, 还可以进行网上转账, 享受各种优惠和便利条件。另外企业也可以利用现有丰富的物流资源 , 减少原材料的成本费用、管理费用和宣传费用, 实现产销对路。

1.4 电子商务可以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工作效率

电子商务天然形成的无国界特点直接开拓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市场发展机会, 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空间。而且电子商务将传统的贸易简单化, 使信息能够从最大程度扩散和处理, 从而完成交易。有利于中小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更好的把握商机, 从而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1.5 电子商务可以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

基于互联网进行的电子商务可将市场需求与生产、销售、采购、保险、运输、银行结算、货运、报关等贸易环节有效的结合起来, 完成整个商业贸易往来的全过程。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改变传统商务贸易模式, 不仅开拓了市场, 其管理费用和其他开支将大大降低, 而且电子商务使中小企业随时掌握市场行情和顾客需求, 加快资金流动, 从而提高了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篇9: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必要性

2.1 普遍缺乏专业的电子商务人才

受到企业传统发展方式的影响, 我国中小企业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方面缺乏大量的人才, 计算机网络维护和创建方面存在大量的欠缺。由于受到传统的就业观念和工资待遇等因素的影响, 许多大学生和技术人才对中小企业心存偏见, 都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工作, 致使中小企业人员素质较低, 对信息技术领悟和掌握较差。

2.2 交易安全问题

网站的后期维护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员、精力和时间, 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网络诚信问题一直是我们长期讨论的主题, 企业诚信也是需要大家关注的话题。此外, 传统企业中所使用的纸质书面合同也不再适用于现代企业, 但是电子合同也存在许多不足, 首先就是电子合同容易编造, 而且难以证明其真实性和有效性。其次是我国现有法律还未完全规范电子合同, 需要谨慎小心。

2.3 电子商务管理的不完善

电子商务的概念涵盖了包括商务管理、技术管理、服务管理、物流管理在内的诸多方面, 因此要满足多方面的要求, 做到电子商务平台前后端相一致是非常困难的, 我国中小企业需要强大而又完美的系统来支持, 但现有的电子商务管理系统还很不完善。

2.4 资金链短缺

中小企业拓展电子商务领域需要大量资金做基础, 而资金的移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传统贸易, 从而造成资金链紧缺。而原本发展很好的领域也会因为资金链短缺问题, 造成因资金不足而出现的发展失调。

2.5 整个商业大环境尚不成熟

电子商务优势的体现是以众多企业运作电子商务为前提的。大型企业可以互相合作, 但中小企业却不行, 传统贸易往来刚趋向成熟, 对电子商务的了解过于皮毛。同时, 电商贸易往来也尚未被大部分消费者所接受, 许多企业之间仍是利用传统方式进行商业贸易活动, 企业之间普遍缺乏相互信任的商业模式。

2.6 缺乏对电子商务的远期战略预测

现阶段很多中小企业对发展电子商务存在误解, 很多企业高管认为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就会扩大, 将提高其经济效益, 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电子商务不是普遍的, 大多数只能保障中小企业现阶段的相对利润, 导致中小企业是否将电子商务加入到企业长期战略发展出现偏差。企业领导应该知道事实, 并组织专业的深入分析和准备, 防患于未然。

2.7 缺乏相应的法律环境

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电子商务法律仍不健全, 在保护消费者协议方面仍有欠缺。从深层次角度来讲, 电子商务属于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 它要将各个地区不同国家的工商管理、海关、税收、保险、贸易公司组合到一起, 具有很高的难度系数, 这需要很全面的法律框架来制约。中国的电子商务仍在发展,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积极的去参与思考。

篇10: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必要性

3.1 全面提高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识

电子商务不仅仅局限在网站宣传和销售两个方面, 在信息化时代, 电子商务的.重点是买卖双方通过互联网建立起来的产供销一体化关系, 并通过这种关系减少交易的成本和提高企业的利润。我国中小企业要改变对电子商务的传统认知, 重新认识电子商务。

3.2 善待和培养人才

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人才是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同时具备企业管理、财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人才, 企业的电子商务才能有效发展起来。所以, 我国中小企业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要重视对现有员工的再培训, 将引起外来人才与内部人才提升有机结合, 这样才能留下人才, 为公司效力。

3.3 扩大融资

电子商务虽能给我国的中小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 但是开展电子商务的成本却不容忽视, 有关调查显示:企业对电子商务的维护成本将是其开发成本的4-5倍。所以对于中小企业来讲, 想要发展好电子商务就要有足够的经济基础, 扩大融资可以减少投资人的风险, 也会给企业带来更多更全面的发展。

3.4 加强法制法规建设

加强法制法规建设, 增强监管, 规范电子商务程序, 强化风险评估工作, 有效防备相关金融风险。

3.5 当地政府支持

需要当地政府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支持, 企业单方面主动发展电子商务从本质来讲略显不成熟, 政府介入促进银行和当地的中小企业开展合作, 增加其贷款的金额和范围。政府还要加强政策的支持, 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环境。政府还要在信息标准化方面制定相关规定, 而且要让企业都能够充分全面的学习和了解相关电子商务的法律。

3.6 巧妙利用第三方平台

第三方商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商务活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能够解决现在存在于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为交易双方提供信息服务。第三方平台的出现, 对中小企业来讲意义非凡:第一, 通过第三方平台, 我国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公平竞争, 发展空间更大, 成本更低。第二, 通过第三方平台, 中小企业可以联合起来形成良性竞争, 并且更便捷更直接地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第三方平台是各类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首选, 企业不再担心网站的维护、宣传、信息安全等一系列的问题。

总之, 电子商务让很多企业从中受益, 也让众多的中小企业跃跃欲试。我国中小企业不再仅限于当地的经济效益, 互联网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会, 但同时也出现了弊端, 需要企业既要抓住机遇又要扬长避短。

参考文献

[1] 马红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电子商务, , (02) .

[2] 王融。关于我国《电子商务法》立法定位的思考与建议[J].现代电信科技, , (02) .

[3] 谭晓林。周建华。影响企业电子商务采纳的关键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 , (02) .

[4] 徐丽丽。大别山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SWOT分析[J].企业导报, 2015, (02) .

[5] 柳天恩, 王素梅, 周彬。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新模式探析--美国东北沿海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启示[J].企业经济, , (01) .

点击查看>>大专电子商务论文(推荐8篇)其他

篇11:农村教育城镇化学生管理模式分析论文

农村教育城镇化学生管理模式分析论文

一、农村教育城镇化进程中的学生主要管理模式

1、寄宿管理模式

所谓寄宿管理模式,就是学生寄读于学校,家长将孩子交给学校来监管,学效需要管理学生的一切事务。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离家远去上学的问题,还能够缓解上学难的危机,同时,减少了学生与社会不正风气接触的机会,促进教育效果的有效提升。但是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学校不能够实现与家长的共同配合教育,这样就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严重地缺少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2、陪读管理模式

陪读管理模式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一种普遍的学生管理模式,其主要就是父母或者其他的家庭成员随着学生去城镇中生活,然后负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陪读的人员可能是父母的一方,也可能是双方。这种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能够更好地实现学校和家庭合并的教育,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但是这种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很多家庭因此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而且有时候农村的家长对城镇生活产生了不适应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3、走读管理模式

走读管理模式是指学生每天直接奔波于农村家庭和城镇学校之间,主要是对上学时间和上学距离进行了一定的延长。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是学生还在传统家庭教育的管制下,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教育和温暖,但是这种时间和上学距离的延长,也会增加学生上学的困难。这种状态很难保证农村学生的午餐问题和交通安全。

4、寄养管理模式

寄养管理模式主要是指父母将学生托付在城镇中的亲戚或者朋友家里,由亲戚或者朋友来管理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就是能够保证学生的生活以及教育的安全,为学生提供一个尽可能多一些家庭关怀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但是这也会受寄养家庭文化的影响,严重阻碍学生的管理进程,造成管理的失败。

5、寄管管理模式

寄管管理就是父母将学生放在一些学生管理中心和机构中,这样的机构基本上会是一个家庭或者组成的团体构成,他们通过收取一定的费用来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予监管,这样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很多监管人员都是在学校教学的教师,而在课外其就能够对学生的生活起居进行管理,能够更高地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辅导,但是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受到人数的影响,以及费用的影响,很容易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曲解。

6、随读管理模式

这种随读管理模式主要是指学生跟随家长到其工作的城市中接受教育,随着家长的迁移,学生接受教育的地点也会改变,这样虽然能够尽量实现家庭教育,却很容易使学生因为文化差异、社会阶层以及经济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其他问题。

二、加强农村教育城镇化进程中学生管理模式的建议和策略

我们从上文分析中可以发现,每个管理模式都有它们的优点和缺点,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为此,我们应该对这种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完善。

1、加大对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

教育部门应设立专门的经费机构为农村中小学生提供餐费补助,这样能够有效减轻农村家长的经济负担,而且对学生的健康和营养给予保证。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应该聘请一些专业的管理人员来对学生的生活起居和生活习惯给予关注,并且进行良好的教育补充。例如:我们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人士来定期对教育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实现更好的关爱和帮助。

2、加强寄管模式的监管力度

我们在实际的监管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对相关管理机构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给予严格的保证,这样才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家应该对相关机构的'资格进行严格的检查,有效维护学生的权益,促进师生之间的融洽相处。例如:国家对于寄管机构的相应条件进行具体和全面的落实,针对寄管机构的环境条件和服务方式以及工作人员的素质给予合理的规定,这样就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其中的问题,进而加强寄管模式的监管力度。

3、加大对农村学生的扶持和关怀

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受到环境因素和地域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村学生刚来到新城镇生活的时候,对当地的环境和文化产生抗拒感。因此,城镇的中小学领导和教师应该对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有效的关怀。例如: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部门,对农村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合理的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保证学生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文化交流活动,使得学生更快地适应城镇生活。

综上所述,农村教育城镇化进程中学生管理模式的完善和优化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此,教育部门应该对其给予有效的完善和优化,从而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有效解决问题,进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哲.基于满意度调查的城镇化进程中城镇中学办学改进策略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

[2]苏延科.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郑昊.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移民小城镇化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4]王宁.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篇12:现金流量表分析指标体系研究论文

现金流量表分析指标体系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现金流量表分析目标及分析指标,建立了以获现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质量、财务弹性为分析目标的现金流量表分析指标体系,以实现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三大主表分析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现金流量表;分析目标;分析指标

近几年,我国学者对现金流量表分析作了大量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大家所接受的基本分析体系,已提出的现金流量表分析方法仍然存在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现金流量表分析的分析目标不明确,分析指标设计不合理两个方面。本文选择现金流量表分析目标及分析指标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初步建立现金流量表分析基本框架。本文主要运用理论研究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从现金流量表的作用及功能出发,、理论上探讨建立现金流量表分析目标体系以及指标评价体系,然后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专家评价法对理论上建立的分析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和校正。考虑到本文研究内容专业性强,我们基本上选择会计工作者以及具有使用会计报表背景的人士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10份,回收74份,回收率为67.27%。对调查问卷采用投票法和计分法进行统计分析。

一、现金流量表分析目标的探讨

(一)现金流量表分析目标的理论探讨

一般认为,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存在现金流量信息不足等缺陷,为了弥补这些不足,人们提出了编制现金流量表来提供更多的现金流量信息。因此,从现金流量表产生的背景来看,其主要作用是提供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

从国际会计准则及我国会计准则对现金流量表编制目的的说明来看,现金流量表分析评价的首要目标应该是获现能力评价。根据一般评价方法,获现能力评价可以将现金流量表反映的现金流量与投入资源或相关业务相比较,比如说,反映资产获现能力可将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资产平均余额相比较。在传统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的分析中,我们将销售收入与投入资源或业务相比较,获得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将营运能力评价指标与获现能力评价指标相比较,相同之处是这些指标都反映企业利用资源获取经营成果的能力,不过,营运能力指标反映的是权责发生制下的经营成果,而获现能力反映的是收付实现制下的经营成果。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把获现能力评价视为营运能力评价的补充。

获现能力分析的另一类特殊形式是利润的获现能力,即利润为企业创造现金净流量的能力。一般分析的方法是将现金净流量与利润额相比较。从分析方法来看,我们也可将这类分析视为现金净流量对利润的保障程度,即企业产生账面利润时,是否有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入。由于这类分析对报表使用者来说有特殊的作用,我们把这类分析另称为盈利质量分析。可以看出,盈利质量分析是对传统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盈利能力分析的补充。

企业获取现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支付的需要。因此,现金流量表分析的另一个目标是支付能力分析。企业支付现金主要用于偿还债务,支付股利,应付一些偶发性支出和投资机会的需要,以及某些资本支出的需要。从现金支付的用途来看,支付能力分析又可细分为:(1)偿债能力分析,分析企业能否筹集资金偿还债务。(2)财务弹性分析,分析企业能否灵活筹集资金应付偶发性支出,股利支出,以及捕捉投资机会。(3)发展能力分析,分析企业能否筹集现金满足企业发展的资本支出需要。基于现金流量表的偿债能力分析着重点是分析企业现金能否满足偿还债务的需要,比基于分析资产、流动资产、速动资产对债务的保障程度的传统偿债能力分析更能直接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因此,我们可将现金流量表的偿债能力分析视为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偿债能力分析的补充。

企业现金流量表分析主要是分析现金的来源及运用,从企业现金流量的来源和运用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构建由获现能力分析、盈利质量分析、偿债能力分析、财务弹性分析、成长能力分析组成的现金流量表分析目标体系。对于有些学者提出的其他分析目标,通过分析都可归纳到上述5大类分析目标中去。

传统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分析基本目标包括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结合现金流量表分析目标体系,我们可构建三大主表的营运(获现)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盈利质量)分析和财务弹性分析及成长能力分析的目标体系。

(二)现金流量表分析目标的重要性排序研究

从理论上看,在现金流量表分析中,最能体现现金流量表编制目的的是获现能力分析与偿债能力分析。原因在于:(1)一般来说,如果企业获现能力强,则盈利质量高,同时也会有较多的现金用于资本支出,满足投资机会需要,以及应付临时性支出;反之,亦是。企业偿债能力与财务弹性也有较大的相关性,若企业偿债能力强,资产流动性大,则财务弹性大;反之,财务弹性小。因此,通过获现能力与偿债能力分析可以对其他分析问题作出初步判断。(2)通过现金流量表分析仅能反映企业成长能力、财务弹性方面的部分信息,更全面的信息需要通过分析其他资料来获得。如果上述观点恰当的话,那么在现金流量表分析中,最重要的是获现能力、偿债能力分析,其次是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财务弹性分析。为了检验这个判断,本文对获现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质量、发展能力、财务弹性5类分析目标的重要性进行了问卷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对这5类分析目标按重要性排序。在回收的74份问卷中,有73份回答了被调查的问题。根据对问题的囿答,用计分法、投票法分别进行统计,得出现金流量表分析目标的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获现能力、偿债能力、收益质量、发展能力、财务弹性。

本文对现金流量表分析目标的重要性排序进行研究,主要是为了给构建现金流量表分析指标体系提供理论支持。我们认为在构建现金流量表分析指标体系时,对于重要的分析目标,如获现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应选择较多的分析指标,而对于次要的分析目标,如发展能力分析、财务弹性分析可选择较少的分析指标。

二、现金流量表分析指标研究

本文对现金流量表分析指标的建立采用如下的方法及步骤:第一步,从已发表的现金流量表分析研究文献中检索出52个现金流量表分析指标,对这52个分析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再从中选出31个理论上比较合理,实践上比较可行的分析指标。第二步,对已筛选出的31个指标进行重要性排序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目的是试图根据专家评价法建立更简练、有效的现金流量表分析指标。

(一)现金流量表问卷调查指标①

1.获现能力分析指标,包括销售现金比率、总资产现金流量率、资产现金流量回报率、资本金现金流量比率、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折旧摊销影响系数、现金净流量增长率、现金流人流出比率。

2.偿债能力分析指标,包括现金比率(也叫即付比率)、现金流量比率、流动资产现金比率、全部债务现金流量比率、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

3.盈利质量分析指标,包括净利润经营现金比率、营业利润实现比率、销售收现比率、营运指数、现金流入结构比率、现金流量偏离标准比率。

4.发展能力分析指标,包括再投资现金比率、投资适当比率、现金投资成长率、经营或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增长率、现金流出结构比率及经营、融资与投资比率。

5.财务弹性分析指标,包括现金满足投资比率,购货付现比率、现金股利支付率、现金股利保障倍数、外部融资比率、自由现金流量增长率。

(二)现金流量表分析指标问卷调查分析及分析指标的建立

为了从前一步骤列出的31个现金流量表分析指标中进一步选出更少,但又比较科学合理的分析指标,我们进行了如下四项的问卷调查:①同一分析目标的不同指标按重要性排序问卷调查。该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专业人士对哪些指标的认同程度高,对哪些指标的认同程度低。②在31个指标中,哪些指标是分析现金流量表最理想的指标。这项调查的目的同样是想了解专业人士对不同指标的认同程度,同时进一步印证重要性程度排序问卷调查结果。我们进行现金流量表分析指标专业人士认同程度的`研究是为了给根据专家评价法选择分析指标提供支持,专家评价法认为专业人士认同程度高的项目,就是比较合理的项目。根据专家评价法原理,我们可选择在上述问卷调查中专业人士认同程度比较高,同时理论上又比较合理的分析指标作为现金流量表分析指标。③最重要8项现金流量表分析指标和现金流量表分析指标应用情况的问卷调查。这两项问卷调查主要是为了验证前面建立的现金流量表分析指标体系。

1.同一分析目标的不同指标重要性排序问卷分析。关于现金流量表各分析指标分别在同类指标中重要性排序问卷,共有72人给予了回答。对回收的问卷,采用计分法和投票法进行统计排序,统计结果见表1.

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合理认为,以排序靠前的指标作为现金流量表分析指标是比较恰当的。因此,我们以问卷调查排序结果作为进一步筛选分析指标的标准,从31个现金流量分析指标中选取排序靠前的14个分析指标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筛选结果见表2.在选取14个指标时,我们主要考虑到如下两个问题:①分析目标的重要性。对于重要的分析目标,分析指标数量取多一些,而次要的分析目标,则数量取少一些,因此获现能力,偿债能力各选4个,而盈利质量,发展能力,财务弹性分析指标各选2个。②选取指标的数量。在确定选取数量为14个指标时,主要考虑到,如果指标选得太少,可能会漏掉一些合理的指标,但指标选得太多,达不到进一步筛选指标的目的,因此,选取了问卷调查指标的近一半指标,即14个指标。当然,这14个指标在数量上是否恰当还值得探讨。

2.现金流量表的理想分析指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对问卷中“你认为理想的财务评价应包含的指标”问项,要求被询问对象从31个分析指标中选取理想的现金流量表分析指标,共有58份问卷作了回答。我们选取得票率排前,专业人士认同程度高的14个分析指标,按得票率高低分目标列出,得到表3.

对于这项调查,在认可程度高的前14项指标中,只有再投资现金比率是反映企业的发展能力,并且排序靠后,为第13,显然,发展能力分析并未象前面重要性分析结论显示的那样比较重要。

表2与表3说明,销售现金比率、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总资产现金流量比率3项获现能力分析指标,在两项问卷调查中得到了较高的认同,我们选择这些指标作为现金流量表获现能力分析指标。考虑到资本金现金流量比率与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指标内涵相同,将资本金现金流量比率作为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指标的并列指标,用于一般企业的分析,而每股经营现金流量指标用于股份制企业分析。在偿债能力分析方面,即付比率、现金流量比率、全部债务现金流量比率、现金利息保障倍数都得到较高的认同。考虑到现金主要用于即时支付,长期债务的偿还主要依靠企业盈利等,使用现金流量表分析长期债务偿还能力的可靠性程度较低,所以,我们删除全部债务现金流量比率,留下其他3个指标作为偿债能力分析指标。在盈利质量分析方面,认同程度都高的指标是净利润经营现金比率、营运指标,我们选择这2个指标作为盈利质量分析指标。对财务弹性的分析,现金股利保障倍数、现金股利支付比率都得到较高的认同,但这2个指标内涵基本相同,我们选择已被大家熟悉的现金股利支付比率作为财务弹性分析指标,删去现金股利保障倍数。考虑到在理想指标问卷调查中,对现金流量表用于企业发展能力分析认同程度较低,同时,从理论上看,企业发展能力除了与企业现金收支能力有关外,更重要是与企业盈利能力有关。因此,我们将企业发展能力分析不作为现金流量表分析的一级指标,而将其归类到财务弹性分析中,作为财务弹性分析的二级分析目标,重点分析在短期内企业现金支付能力对企业发展的支持程度,考虑到再投资现金比率是一个综合反映企业支付能力的指标,将其保留,归类到财务弹性分析指标中。这样,根据两项问卷调查及上述分析,我们可建立以下现金流量表分析指标体系:

(1)获现能力分析:销售现金比率、总资产现金流量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资本金现金流量比率)。

(2)偿债能力分析:即付比率、现金流量比率、现金利息保障倍数。

(3)盈利质量分析:净利润经营现金比率、营运指标。

(4)财务弹性分析(发展能力分析):现金股利支付率、再投资现金比率。

3.最重要的8项分析指标及分析指标应用情况问卷调查分析。为了验证前面建立的现金流量表分析指标体系是否合理,我们进行了“最重要的八项现金流量表分析指标”的问卷调查。进行这项调查的目的是,试图通过比较“最重要的八项现金流量表分析指标”与已建立的现金流量表分析指标体系的一致性与差异,来判断我们建立的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为了判断被调查人员是否熟悉现金流量分析指标,我们以“你或你所在单位经常使用的指标”为项目进行了问卷调查,该项调查主要是为了判断被调查者是否具有能力回答问卷调查内容的能力。

(1)最重要的8项现金流量分析表指标问卷统计分析。在回收的问卷中,共有58份问卷按要求回答这一问题并对所选的8项指标按重要性进行了排序。对这项问卷统计排序,最重要的8项现金流量分析表指标依次为:销售现金比率、总资产现金流量率、现金(即付)比率、现金流量比率、净利润经营现金比率、营运指数、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现金利息保障倍数。前两项及第七项指标反映获现能力,第三、第四及第八项指标反映偿债能力,第五、第六项指标反映盈利质量。

将上述8项重要指标与我们已建立的现金流量表分析指标体系对照,现金流量表分析指标体系包含了“最重要的八项现金流量表分析指标”,进一步说明了我们建立的现金流量表分析体系是比较合理的。

(2)现金流量表分析指标在实际中应用情况问卷统计分析。本项调查要求回答在实际中经常使用的指标。在回收的问卷中,共有41份确认了在实务中使用现金流量表分析指标,占全部回收问卷的55.4l%。根据问卷,各指标实际应用程度按得票率多少从大到小排序为:销售现金比率、销售收现比率、现金流量比率、即付(现金)比率、现金流出流入比率、现金流人结构比率、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现金利息保障倍数、总资产现金流量率、净利润经营现金比率、现金流出结构比率、营运指数、营业利润实现比率、现金满足投资比率、折旧摊销影响系数、全部债务现金流量比率、投资适当比率、购货付现金比率、现金净流量增长率、流动资产现金比率、自由现金流量增长率、现金投资成长率、现金股利支付率、经营或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增长率、现金股利保障倍数。本项问卷调查统计显示:①大部分被调查对象使用过现金流量表分析指标,这说明被调查者具有现金流量表分析方面的专门知识,调查结论是有效的。②被调查对象没有提出新的分析指标,这说明我们在问卷调查中提出的31个指标是比较全面的。

三、结论

1.根据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目的及提供的信息特征,现金流量表分析的主要目标有:获现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收益质量分析、财务弹性(发展能力)分析这四方面的分析构成现金流量表分析的一级目标体系。

2.获现能力分析主要反映企业资产、投资人投入资金、以及各项业务的获现能力,主要指标有:销售现金比率、总资产现金流量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资本金现金流量比率)。获现能力分析是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营运能力分析的补充。偿债能力分析主要反映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特别是偿还短期债务与利息的能力,现金流量表的偿债能力分析是对使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进行偿债能力分析存在不足的补充,主要的分析指标有:即付比率、现金流量比率、现金利息保障倍数。盈利质量分析是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盈利能力分析的补充,主要指标有:净利润经营现金比率和营运指标。财务弹性(发展能力)分析主要分析企业的支付能力(债务支付能力除外),主要分析指标有:现金股利支付率和再投资现金比率。

3.本文建立的现金流量表分析指标体系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分析指标相结合,可实现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三大主表分析的有机融合。

篇13:构建我国债券市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论文

构建我国债券市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论文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的结算托管是分割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的相关结算托管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结算公司)处理,沪深证券交易所市场的相关结算托管由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结算公司)处理,两个结算托管系统没有完全实现资源共享。随着我国统一债券市场的建立,跨市场发行交易是大势所趋,现有分割式的托管结算制度和市场参与者自律的风险控制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市场对风险监测的需求,亟需建立一个统一的托管结算体系来处理相应的数据,对债券市场的风险进行检测并及时提出预警。当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监管部门已经推出部分国债、地方债、企业债和公司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沪深证券交易所市场同时发行,一方面推动了跨市场交易,一方面也为建立统一的托管结算体系创造了条件。

结合当前实际情况,笔者建议建立统一的债券市场监管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为主要成员,利用目前中央结算公司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联合中央结算公司和中国结算公司,建立统一管理和监测体系(重点是债券市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将银行间债券市场、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和沪深证券交易所市场的相关数据统一报送和处理。这个依托中央结算公司统一管理和监测体系主要包括:债券簿记系统、债券发行系统、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系统、信息统计系统、柜台交易中心系统以及债券余额查询系统等。由此,中央结算公司就可以按照相应规章制度行使职责,对报送的数据进行监测监察,及时发现风险,处置风险;必要时将风险监测结果和建议保送统一的债券市场监管部门。

我国债券市场风险预警体系可由价量预警、信用风险预警、基础设施预警指标体系三大部分组成,其中,价量预警指标体系包括价格预警和数量预警两类指标,信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包括抵押品不足值风险预警、杠杆风险预警和交收风险预警三类,基础设施检测预警指标体系包括指令接收监测预警、指令状态监测预警和合同处理监测预警三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预警指标系统。

1.价量预警指标体系

(1)价格预警指标。对于存续期内利率不变的债券,可将其结算价格定为价格预警指标。在已知债券价格或收益率的情况下,计算出债券的修正久期;债券价格——收益率曲线切线的斜率可以通过债券价格与修正久期相乘得到;同时,为了减小因修正久期产生的误差,要引入凸性来描述价格——收益率曲线的弯曲程度,从而可以得到相对精确的债券价格。对于存续期内浮动利率的债券,由于浮动利率债券的久期和凸性较小,因此得出的价格区间较小,但由于浮动利率债券的实际价格波动较大,因此按照此方法计算出的价格区间就难以匹配,然而浮动利率债券交易占整个银行间债券交易的比例比较低,因此此处仅讨论存续期内利率不变的债券。具体计算方法如下:根据每日公布的中债估值数据,得到债券的估值价格、修正久期、凸性等指标,计算出该债券在收益率发生变动时的价格变动区间。如果债券结算价格处于变动区间内,则说明波动正常,否则为波动异常,需要进行深入分析,辨别其是否由于异常交易所致,从而对债券价格进行监测预警。

(2)数量预警指标。主要是指对债券市场的交易结算量进行监测与预警的指标。当前,债券市场交易规模日趋扩大,交易品种日渐增多,市场投机和操纵时有发生,因此目前应加强对影响市场正常流动性和价格波动的异常交易量的'监测,但监测重点不仅是单纯交易结算量,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债券发行规模、月均交易量)等,共同组成合理的市场风险预警指标。

2.信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信用风险预警指标主要是指监测在交易过程中交易对手方不能按时结清义务时的结算前风险的预警指标。可能产生结算前风险的交易方式主要包括质押式回购、买断式回购、远期交易和债券借贷。在这四种交易方式中,存在抵押品不足值风险、杠杆风险、交收风险。

抵押品不足值风险主要发生在质押式回购、买断式回购、债券借贷这几类交易方式中。

目前,有一部分机构对于抵押品的足额判断仅限于债券面额与资金清算金额的比较上,这仅对于高信用等级的债券奏效,例如国债、央行票据等。但随着交易流通品种日益增多,信用产品逐步引入,其抵押品价值可能无法覆盖拆借资金的价值,这时,就需要用质押率指标(质押率=质押品市值÷资金清算额)来进行监测预警,当质押率小于100%时就应当进行必要的预警。

杠杆风险主要出现在质押式回购交易方式中。有些机构采用回购滚动模式放大债券资产规模几倍甚至十几倍,当市场急剧变化时,资金链一旦断裂,便会产生连锁反应,产生流动性风险,造成极大亏损。对此类风险的监测可以参照保证金制度,对参与者自有可用债券余额与已质押证券余额和可用债券余额之和的比例进行监测。在债券市场发生变动时,进行回购放大的市场参与者在不需要追加资金的情况下,自由可用债券余额可以覆盖已质押债券可能的贬值幅度。参照保证金制度中10%的保证金比率,可以确保保证金足以弥补标的物价格与预期反向变动大概10%的损失,因此可以将10%作为参与者自有可用债券余额与已质押证券余额之和的正常比例,所质押债券占债券总额90%。这样,无论这90%债券属于一次性质押而来,还是放大5倍所得,在质押品价格变动方向和比率区别不大的前提下,自有可用债券足以弥补损失或者将能承受的债券贬值额度缩小到2%左右。由于绝大部分债指令上,出现风险倾向后需要进一步观察。

在合同处理监测预警中,主要是对结算合同进行合法性、债券足额性、资金足额性检查。

倘若在某一个环节出现异常合同,则监测预警应该报警,制止债券交易的下一步处理,避免出现连锁反应,从而避免严重影响市场结算情况的发生,杜绝由此引发的市场风险。

相关专题 指标体系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