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国际服务贸易现状的分析论文

于正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于正”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宁波国际服务贸易现状的分析论文(共16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宁波国际服务贸易现状的分析论文

一、服务贸易的概念及内容

根据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是否由于交易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国际服务贸易分为四种提供模式: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存在。这四种方式包含了跨境和非跨境两类交易活动,其中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属跨境交易,商业存在属非跨境交易。GATS只对服务贸易的范畴提供了原则性意见,并未确定服务贸易具体涵盖的内容。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5版(BOP5),则将服务贸易定义为某一经济体中的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以外汇支付的服务交易过程,其中BOP5把服务贸易分为11类,分别为运输、旅行、通信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特许权使用和许可费用、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以及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成员经济体均按BOP5统计口径和项目分类编制本国(地区)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宁波市对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主要也还是采用BOP统计方法。服务贸易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地方主要在于:服务是无形商品,国际服务贸易是国家间无形商品的交换活动,其生产、交易、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同时进行,不同储存;货物贸易的监管手段主要是关税、许可证、配额,而服务贸易的监管手段则主要是法律法规等;服务贸易的国民待遇不是自动获得,而是靠谈判。相比货物贸易而言,服务贸易则是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方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二、宁波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宁波市国际服务贸易BOP统计只包括以外币形式支付的收入和支出,只包括通过宁波市进行外币支付的服务贸易收支,不包括通过异地的收付汇。BOP统计包括14个统计指标:分别是运输、保险、旅游、金融服务、通讯和邮电、建筑安装和劳务承包、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教育医疗保健、广告宣传、电影音像、其他商业服务、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宁波分局提供的-宁波市国际服务贸易统计表,对宁波市国际服务贸易现状分析如下:

1.从近6年数据来看,宁波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势头极为迅猛

-的6年间,宁波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受服务贸易出口影响,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到,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7.73亿美元,其中出口16.53亿美元,进口11.20亿美元,分别是的9.2倍、14.1倍和4.9倍。也就是说,2001-2时间,宁波市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的年均增幅分别达到64.3%、93.8%、48.9%。

2.从国际服务贸易类别来看,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占了九成以上

从总体看,2001-2006年宁波市国际服务贸易总额中,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两项合计占比一直稳定在90%以上,其他项目虽都有所涉及,但所占份额均极小。2006年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贸易出口合计占比达到99%。从服务贸易进口来看,运输项下进口占比平稳上升,从的57.3%已升至2006年的72.3%;其他商业服务项下进口占比平稳下滑,从19的31.9%已降至2006年的19.6%;咨询、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项下支出增长较快,逆差态势明显,两项支出合计占比已从年的2.7%升至2006年的7.5%。

备注:其他商业服务收入(出口)主要包括外国驻华机构办事经费、佣金、回扣和服务项下尚未归入明确细项的收入;其他商业服务支出(进口)主要包括宁波市驻外机构办事经费、佣金、回扣和服务项下尚未归入明确细项的外汇支出。

3.从国际服务贸易市场来看,中国香港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占宁波市服务贸易的份额超过六成

2006年,宁波市国际服务贸易前五大市场分别为中国香港、美国、英国、韩国,合计占比超过80%。其中,对中国香港服务贸易进出口11.36亿美元,占宁波市国际服务贸易总额的40.9%,列各市场首位,其中出口5.39亿美元,进口5.96亿美元,贸易逆差1.13亿美元;对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2.49亿美元,占总额的9.01%,居各市场第二位,其中出口1.84亿美元,进口0.65亿美元,贸易顺差1.19亿美元。韩国、英国服务贸易额占比则分别为2.4%、1.7%。宁波市国际服务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美国、中国台湾市场,而逆差主要来源于中国香港、法国等市场。基本表现为从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高附加值的服务,向东、南亚等周边地区出口相对低附加值的服务,这也体现了宁波市今后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提升质量的方向。

4.从国际服务贸易分行业数据来看,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支撑作用非常明显,交通运输仓储及通信业实现顺差最大,而制造业企业支出了宁波市绝大部分的专利使用费和咨询费

2006年,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服务贸易进出口额12.82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57.4%,说明宁波市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关联度还是很高,产生逆差3.31亿美元,其中运输项下逆差达3.16亿美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际运输市场上中外资航运公司所占份额的极不平衡,以及我国外贸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弱势地位。交通运输仓储及通信业服务贸易进出口额3.12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14.0%,实现顺差1.86亿美元。制造业项下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支出0.32亿美元,占全市该项目支出的84.6%;咨询费支出0.28亿美元,占全市该项目支出的62.4%。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全球服务贸易增长最快的金融、保险、通讯、邮电等知识与技术密集行业,宁波市仍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在国际服务贸易进口中,除运输外,其他商业服务(主要为驻境外机构开支等)、对外咨询费、境外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占有一定比重。

以上BOP统计的数据仅是涉及到跨境的外汇资金往来,依靠现有的国际收支间接申报统计监测体系,无法全面掌握各服务贸易项下的完整业务信息,因此,目前所汇总反映的数据总体略偏小。

根据现有数据分析,宁波市国际服务贸易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期,整体规模小、水平低,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弱,国际竞争力不强,严重滞后于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究其原因,首先,宁波的服务业发展滞后,国内服务业是服务的生产部门,也是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基础。二者的关系就如同制造业与外贸的依存关系一样,国内服务业发达,服务贸易就自然有了基础和潜力。作为全国市场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宁波市,工业所占比重较大,服务业(或第三产业)比重则相对较低,发展相对滞后。宁波第三产业增加值1149.1亿元,增长15.9%,相比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幅最大,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仍然偏低,明显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第三产业的不发达,影响到服务贸易的发展。

其次,宁波的传统物流仍占主要地位,港口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宁波拥有天然的港口优势,截至208月底,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为3.1217亿吨(摘自交通部综合规划司),直追上海港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二位;但从集装箱吞吐量来看,截至年10月底,宁波集装箱吞吐量达730万标准箱(摘自中国航务周刊),远次于上海、深圳、青岛,仅为上海集装箱吞吐量的不到1/3。集装箱运输所占总港口货运量的比重仅为2.76%,在同比四个城市中处于末位,与宁波市经济发展实力和在全国货物贸易中的地位很不相称。这说明宁波的运输业中传统物流还占有很大的比重,现代物流还需要大力发展。而且近年来,全球国际服务贸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向新型国际服务贸易部门转变,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比重下降,金融、保险、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等为代表的服务比重不断上升。宁波服务贸易多为经营租赁等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项目,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和特许、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产业,由于受制度、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第三,目前各界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出口意识普遍不足,宁波市政府部门缺乏统一权威的信息监测和工作协调机制,至今仍没有负责促进国际服务贸易的商会、协会等中介组织,而这些组织又是必须的。因为服务贸易工作涉及许多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如外经贸、银行、保险、外管、旅游、电信、邮电、文化、信息产业、建筑、咨询等,涉及服务贸易的部门规章较多,而各部门之间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利益保护和行业经营垄断现象,难以形成公平竞争环境。如果没有统一的工作推进和协调机构,则会导致工作体制不顺,缺乏力度,协调难度大。而且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上也存在另两个不足:缺乏国际服务贸易全口径统计与监测体系,缺乏相关立法。随着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服务贸易种类越来越多,而目前外汇收支统计体系的项目设置已不能全面反映服务贸易发展的真实状况;而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法规也缺乏,从目前非贸易外汇管理法规看,尽管也涉及到对交通运输、港口、邮电、广告、咨询、展览等服务业,以及对著作权、专利权和商誉等无形资产外汇收支进行规定,但除了境内居民个人外汇以及引进无形资产付汇管理法规比较细化外,其他都散落在《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等法规中,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而且,由于没有相应的`法规依据,使得对一些违规行为无法惩处。

三、推进宁波服务贸易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1.发展现代服务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增强宁波国际竞争力,推进宁波国际服务贸易的首要战略举措。服务业是服务贸易的基础,目前宁波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对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金融中介等相关服务业的需求十分巨大,但是支持生产的服务业还没有跟上来,导致宁波市的综合竞争力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要突破这种局面,就应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服务业上来。一是要全力推进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产品市场服务业的发展,加快编制六大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产业发展规划。二是要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包括五大服务平台,即宁波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国际会展服务中心和以国际服务业外包为龙头的生产性服务基地(软件外包、信息服务、商品检验检测、科技研发与服务),为宁波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并以向制造业的两端延伸和中间分离为突破口,以软件业为重中之重,拓展生产服务业的发展领域。三是要积极争取服务外包试点机遇,建立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服务业外包不是简单地将企业内部的工作和流程转移到外部,还伴随着产业分工的继续深化,逐步形成多种新兴服务业,这些新兴的服务业统称为外包服务业,并可以细分为物流外包、软件外包、金融外包、管理外包等。服务外包影响着广泛的服务活动,遍布各个产业。由于外包服务往往以跨国公司的非核心商业流程为主,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因此,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外包服务方面拥有低成本优势。

在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大潮中,宁波发展服务外包也因此具有积极意义。加上服务外包的各种载体也有望为宁波拓展服务外包创造新的推力,如宁波研发园区(启动区)及一系列软件园区工程启动、中石化的科研机构落户宁波、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区创意产业基地开建、宁波市与微软达成合作意向,共同组建“宁波微软技术中心”等等。未来几年,宁波要紧紧抓住新一轮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的契机,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外包企业,聚焦重点区域,优化空间布局,积极打造以保税区、开发区、科技园区、镇海区的服务外包示范区,重点发展软件开发外包、研发设计外包、物流外包。并在现有外包企业中,发展重点企业的外包业务。政府应重点扶持一批具有产业优势、规模效应和品牌形象的规模企业,鼓励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积极进行自主创新,实施品牌战略,通过购并、重组等资本运作手段,尽快形成若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的运作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对于重点企业,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实行一企一策,在引进高端人才、定向培训可适用专业人才、国际标准认证、投资融资方面给予财政补贴,支持企业争取商务部扶持出口型企业研发资金,支持企业拓展海内外市场,发展外包业务。

2.建立如货物贸易那样有效的国际服务贸易促进机制,加快形成部门整体协调机制

目前,我国的货物出口促进机制相当完善,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外贸出口、提升外贸发展质量的政策、措施。但支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方面的政策、措施都尚待制订,有效促进国际服务贸易的平台也需要探索建立。此外,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政府部门多,情况分散复杂,在推动和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部门整体协调机制。货物贸易出口的迅猛发展与“大通关”建设、银贸、税贸合作密切相关。因此,加快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也需要建立起由外经贸、金融、旅游、教育、文化、信息等诸多相关部门协调合作机制,以便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服务贸易。建议将服务贸易工作纳入政府评价管理渠道,把服务贸易作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制定鼓励和扶持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设立专项发展资金,落实金融、税收等部门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建立工作目标评价体系,市政府应把发展服务贸易工作作为全市外向型经济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针对服务贸易工作的不同类别和特点,实施分类考核,逐步建立服务贸易的目标评价体系。

3.充分发挥政府的孵化、激励作用,审慎建立服务贸易产业救济和保护机制

政府对构建城市竞争优势的作用除了体现在对科技进步的孵化上,还应体现在对企业创造力的激励上。当前国际服务贸易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当地政府为了鼓励服务出口,长期以来给予服务企业很多优惠,同时非常重视技术研究、开发与教育。随着服务贸易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宁波市要加大对国际服务贸易企业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的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完善财政、信贷等优惠措施,辅之以积极的产业政策,努力提高宁波国际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

另外,随着我国相关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推进,目前宁波在现代物流、金融、保险、计算机数据服务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方面势单力薄,很难与外商抗衡。为此,宁波应加快建立服务贸易产业救济和保护机制,同时要深入研究并合理运用WTO的“保障措施协议”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条款,做到有备无患,并多方寻求法律、法规的支持,有理、有利、有节地保护宁波的弱势服务业。

参考文献:

[1]曹吉云.我国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探讨[J].国际商务,2007,(4).

[2]陈景.简述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7,(2).

[3]宋雪莲.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正在加大[J].中国经济周刊,2007,(3).

[4]廖晓淇.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呈现的新特点[J].商业研究,2007,(4).

[5]黄建忠,叶涛.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与沿海中心城区的服务业招商引资策略[J].亚太经济,2007,(1).

篇2:国际服务贸易现状论文

国际服务贸易现状论文

一、有关概念

服务贸易是指服务产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经济行为。服务贸易按其发生的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提供要素的服务贸易,人员和商品移动引起的服务贸易,还有物化服务的贸易。所以国际服务贸易就是指跨越国界进行服务贸易的商业行为。学术界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狭义定义是:当一国(地区)的劳动力向另一国(地区)的消费者(法人或自然人)提供服务时,并相应获得外汇收入的全过程,便构成服务的出口;相对于服务的出口,一国(地区)消费者购买他国(地区)劳动力提供服务的过程,形成服务的进口。

根据1994年4月在摩洛哥正式签署生效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ST)中,对服务贸易的范围和定义的规定,确认下列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方式中的任何一种都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的范畴。第一。过境支付,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提供服务。强调买卖双方在地理上的界限,跨越国境和边界的只是服务本身;第二,境外消费。指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特点在于消费者到境外去享用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第三,商业存在,指一成员的服务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服务,要求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在同一成员的领土内,此为四种服务提供方式中最为重要的方式;第四,自然人流动。指一成员的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自然人存在提供的服务。但与商业存在不同的是,服务提供者没有在消费者所在国的领土内设立商业机构或专业机构。世贸组织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将服务贸易分为11大类,如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等。

二、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数额不断增加,领域不断拓展。其中,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新产业、新部门不断涌现,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面向世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形成了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以上可以概括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取得的成绩,但是我们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不少棘手的问题。

1、规模较小,长期处于逆差状态。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并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但是无论在“质”或者“量”上都很难与发达国家匹敌。2006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为17606.9亿美元,贸易进出口均排名世界第三名,贸易顺兰为1774.8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一,而服务贸易仍然是逆差89.1亿美元。可以推测。一旦货物贸易出现逆差,那么肯定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迫在眉睫。

2、结构不合理。中国服务贸易的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等传统领域。其出口占中国服务出口的一半以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很低。这种现象肯定会制约我国今后的国际服务贸易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

3、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连渐减少。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由此制定了加快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但是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还有待探讨。因为在现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重点体现在劳动者自身的素质水平和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上。服务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否则就难以提供有高附加值的服务。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发现,从事金融保险业人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不足1%。因此,我国如果不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鼓励创新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就会在国际竞争的浪潮中逐渐丧失。

4、国内立法、管理滞后。服务贸易壁垒除了传统贸易壁垒以外,新型的贸易壁垒如制度性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主要壁垒。我国先后颁布了《对外贸易法》、《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等一系列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这些法律法规较抽象,可操作性较差,一些条文与国际规定不太吻合。并且,针对外国对我国的服务贸易设置壁垒、实行歧视性待遇等现象。法律中未有相关保护措施可寻,这无疑会使我国企业的利益受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立法确实存在着较大差距,未形成完整体系,甚至不少领域至今仍是空白。

同样,我国现行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也存在着很多缺陷,比如行业垄断、责权不明等。

三、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国际服务贸易高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各国政府对服务贸易的限制逐步放宽,企业和个人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国际服务贸易进入高速发展期。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1990-间国际服务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7%,高于同期世界货物贸易6%的增长率。新的服务部门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从实物生产部门转移到服务生产部门。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内容越来越丰富和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内容上看,随着全球科技产业化浪潮的推进,一些新兴的`服务产业迅速崛起,进入服务贸易领域。倒如金融、保险、数据处理、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它们的发展远远快于传统项目的服务贸易。

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结构上看,正是由于这些新兴服务业的兴起,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一直占世界服务贸易额60%左右的传统服务部门(如运输、旅游等)在发展中呈下降

趋势。而兴起的服务部门(如通讯、保险、金融等)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因此,贸易结构的优化正是体现在,世界服

务贸易的部门结构已经从以自然经济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为主,逐步转向以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

2、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中呈现出的不平衡性。在地区分布上,服务贸易大国基本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还很不发达,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由此造成发展的地区分布不平衡。2007年,全球十大服务贸易出口国,依次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西班牙、中国、意大利、荷兰、爱尔兰;十大服务贸易进口国,依次是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中国、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和荷兰。这些国家主要集中分布在西欧和北美。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对发展中国家存在高额顺差。不能忽视的是发达国家有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服务的趋势,这样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出口增长明显加快。资料表明,1990-,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12%,高于发达国家年均增速1倍以上。其中东亚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发展最为迅速,中国、中国香港和韩国都已经进入全球服务贸易出口的前20名。

国际服务贸易在行业分布上也较不平衡,金额较大的贸易项目有旅游、运输、保险、金融和电信等。

另外,在产品结构方面的不平衡表现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出口的则主要是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产品。发达国家不断把高污染、高耗能的制造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只让发展中国家从事最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自己却依托人力资本牢牢把控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

3、贸易壁垒的日趋隐蔽化。1994年GATS的诞生,第一次为服务贸易自由化提供了体制上的安排与保障,各成员方加快了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WTO相继达成《全球基础电信协定》、《信息技术协定》、《开放全球金融服务市场协定》三项协议,再一次显示了势不可挡的自由化趋势。服务自由化趋势遍及各个服务行业,于是,为了保护本国的服务业,各国纷纷采取非关税壁垒措施。鉴于服务贸易不易征收关税等特点。各国政府一般通过制定不利于外国竞争者的标准制度对外国服务提供者的进入和在境内从事服务活动设置障碍;或者政府对本国服务的出口采取隐蔽性补贴、减免税等。目的在于使本国的服务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处于有利的地位。

4、突出的知识密集化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广泛应用到服务产业。改变了服务的不可储存性、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的局限。银行、医疗等原需要直接接触的服务业,现在均可采用远距离信息传递的方式。借助于通信卫星和国际网络,国际服务贸易大大拓宽了其外延;知识和技术为服务领域创造了新的贸易机会,需要大量服务投入的新行业不断涌现。

“知识就是力量”,人力资本是决定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既可以造成各国服务业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异或相对差异,又可以造成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形成不同的资源配置。

四、发展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建议

1、加大对服务业投资,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我国的服务业整体出口规模较小,水平较低。首先,必须增强我国在国际服务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大投资在于添置服务业发展所必需的各种基础设施、商业设施以及配套设施。其次,大力发展旅游业、劳务输出、饮食业等传统优势行业,扬长避短也是明智之举。

2、优化服务产业结构,发展新型服务业。我国的服务产业主要集中在旅游和运输上,大概要占到服务贸易总额的56%以上。与此相比,在金融、保险、通讯等新兴的服务贸易行业在我国所占比重不足8%。这说明我国在新型的服务产业上,技术和知识的发展有待加强。第一。我们可以用现代的经营方式和服务知识运用于传统的服务产业,重点改造交通运输、餐饮等瓶颈行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运营效率。第二,积极开拓技术型、知识型服务业,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的创新机制,加速服务贸易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

3、完善国内各项法律法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服务贸易立法工作滞后,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存在着覆盖面窄、内容不规范、与国际惯例相冲突等诸多问题。所以,我国政府首先应该对已经建立起来的有关法律法规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进行全面的审核和修改。使其符合WTO的要求,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国际争端。其次,对我国服务贸易领域尚未制定的法律法规,应该尽快填补这些空白。最后,要增强对我国国内行业造成损失事件的预见性,及早保护,避免伤害。

4、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我国服务贸易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当缺乏,另外,整个服务部门的从业人员的素质也不高,这无疑大大削减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可以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筹建国际服务贸易专业。培训更多高层次的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建立服务贸易的培训机构。实现对现有人员的短期业务培训;通过优惠政策增加国内服务业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同时防止智力外流,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不断改革创新。

5、逐步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导致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国服务业的市场化水平低下。我国电信服务限制指数一直居高不下,这种保护政策无疑是造成电信业生产服务无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国应该避步打破国有经济的垄断格局。积极鼓励民间资本的进入,降低不必要的门槛,创造公平竞争的氛围。根据八世承诺和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制定不同的服务业开放表,有步骤地开放我国的服务贸易市场,确保每一步发展的“坚定有力”。

篇3: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我国的服务贸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逆差,且近几年来其逆差有持续扩大的趋势,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月公布的数据,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明显扩大,达96.99亿美元,比增加了11.26亿美元。而且我国服务业发展速度一直缓慢,导致服务贸易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入世承诺的逐步兑现,分析并研究我国服务贸易总体及各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指标测评

贸易竞争指数是指某国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用来说明该国该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国外大多数学者将其称为“可比净出口指数”(Normalized Trade Blance,NTB)用公式表示是:NTBit=(Xit-Mit)/(Xit+Mit)。

上式中,X、M分别表示出口额和进口额。该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当其值接近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 均水平;大于0时,说明比较优势大,且越接近1越大,竞争力也越强;反之,则说明比较优势小,竞争力也小;如果NTBit=1,意味着该国第i种商品只有出口没有进口,反之,则表示只有进口没有出口。

本文主要运用该指数测算我国服务贸易各行业在时间序列上的竞争力状况。

据调查,-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指数均为负值,且始终保持在-0.08左右,表明最近几年我国对外服务贸易整体上处于比较劣势,国际竞争力较弱,

从行业结构上看,此段时间NTB指数均为正的只有旅游业和其他商业服务,说明旅游业一直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同时也仍是我国服务贸易创汇的第一大部门,但其竞争力指数仅仅稍大于0,说明优势还十分有限。而且在20其贸易竞争指数曾一度下跌到0.07,但2004年又回升到0.15。广告、咨询和其他服务的竞争力虽然比较小,但体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其他竞争力指数呈现正值的部门还有建筑、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及其他商业服务。2004年通讯服务业竞争力指数为-0.03,达到了近年来的最低点。主要原因是过去由于我国邮电部门尚未对外开放,体制性垄断起到了很大的扶持和促进作用,近年来面对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竞争变得越发激烈,邮电部门自身的弱势逐渐暴露出来。

建筑业是近年来值得关注的一个部门,其贸易竞争力指数从开始转为正值,体现出近年来我国建筑服务业水平有所提高,对外工程承包发展速度较快,行业和区域有所扩大,但2004年,其竞争力又有所回落,原因可能是我国对外承包在技术含量等方面还有待提高。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在20出现负值以后,于年有所回升,且近年来上升幅度非常大,2004年达到了0.13,主要是依赖与硬件有关的服务贸易的支撑,从长远考虑,若没有产业内软件开发服务及相关产业的支持,其贸易系数还可能出现逆向变化。

作为中国服务贸易第二大部门的运输业的NTB指数近年来一直为负值,虽然负值有所减少,但可以看出减少的比例非常小,前景堪忧。应该说,服务运输与货物贸易的关系较为紧密,一国货物贸易往往可以带动运输业的发展,而我国运输服务业却在货物贸易连年顺差的情况下表现出极大的劣势,反映出我国货物进出口大量使用外国运输服务的现状,运输业的国际竞争力正接受严峻的考验。金融、保险服务及版税和许可证费用等行业,NTB指数一路出现下滑趋势,且负值接近-1,说明我国在这些领域基本上只进口不出口,有相当大的劣势,国际竞争力水平低下。

篇4:服务贸易结构升级分析论文

一、服务贸易的特点

一般人们所说的贸易大都指的是商品贸易,是以商品这种实物为媒介的贸易。与国际商品贸易比较,服务贸易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首先,服务贸易是无形的,是无形贸易的一种,具有不可触摸性、不可储存性和不易运输性,因而导致服务出口方式多样化。

其次,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往往是同时发生的,通常无法将服务进行再转让和套利活动,所以服务的生产和出口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讲也就是服务的进口和消费过程。

第三,服务贸易的对象主要是智力,如专利、版权、法律和会计等,且贸易过程中通常不涉及服务所有权的转让,仅与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有关。

第四,服务贸易更多地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服务机构的跨国设置,国际间的服务交换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与资本、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密切相关。

第五,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在各国国际收支表中显示,而在各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没有显示。对服务贸易的监控不能通过海关监督和征收海关关税的方式进行,而只能通过国家立法和制定行政法规来达到目的。有些项目下出口的服务,进口国消费者不能在本国国内消费而只能到服务出口国去消费(如境外消费)。

二、我国服务贸易的瓶颈

虽然我国的服务贸易近年来有了显著的增长,但是由于基础的薄弱和发展时间有限,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第一,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服务业是发展服务贸易的基础,服务业的严重滞后影响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作为重要的出口领域,对我国经济发展做贡献的潜力仍有待发掘。

第二,国内服务业生产力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我国服务业生产力水平较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部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而且这些劳动密集型部门本身发展层次又较低。

第三,服务贸易管理落后并且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协调也妨碍了服务贸易的发展。目前,中国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和协调主要由商务部负责;这种管理体制在一段时间里对服务贸易的发展管理起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发展有很多的缺点,如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国际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的差别性,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商务部管理多头、交叉且力量分散,容易造成行业垄断等。

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服务业的供给能力相对于国民经济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服务业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自然和劳动力资源上,其产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其知识、科技和资本含量都比较低。

第四,服务贸易管理落后并且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协调也妨碍了服务贸易的发展。(1)目前,中国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和协调主要由商务部负责;这种管理体制在一段时间里对服务贸易的发展管理起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发展有很多的缺点,如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国际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的差别性,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商务部管理多头、交叉且力量分散,容易造成行业垄断等。(2)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服务业的供给能力相对于国民经济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服务业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自然和劳动力资源上,其产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其知识、科技和资本含量都比较低。

三、改进的对策

我国日益融入到全球一体化是对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严峻挑战,也是推动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良好机遇。

第一,加强政府作用,打破壁垒,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壁垒林立,据关贸总协定统计,全球服务贸易的壁垒有2000多种。《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贸易规则也承认了这一领域管理贸易的合法性,规定彼此感兴趣的国家进行双边谈判,讨论服务业市场开放问题。因此,我国作为《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缔约国应该重视利用政府谈判,打破壁垒,发展服务贸易,我国政府对本国的服务贸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国经济贸易发展中生产力要素的组织协调者,政府必须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第二,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为服务贸易奠定坚实的基础。重点发展:(1)投资少、收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行业,如商业、物资业、对外贸易业、金融业、保险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仓储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和文化卫生事业等;(2)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主要是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行业,以及为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服务行业;(3)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主要是交通运输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和公用事业等。

第三,分层次逐步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仍有不少制约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因素,故而决定了中国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应结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根据我国服务业的具体情况,稳妥、慎重、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

第四,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凡涉及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国家机密的极少数部门或项目,应采取明令禁止的政策,不开放,不允许外资进入;凡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人民生活安定的重要部门或项目,允许开放,允许外资进入,但不允许外商独资或控股,要规定其股份的最高界限;除以上两者外的绝大多数一般部门或项目,要安全开放,实行自由化的政策。

第五,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要明确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我国商务部作为服务业政策的归口管理部门,其宏观管理职能主要是规划进出口发展战略,制定或参与制定贸易法律、法规,对外协调与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关系,并落实“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た杉,为出口而进口,以引进促出口,能够增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部门,拓展服务贸易发展空间,改善出口结构。服务贸易是新世纪重要的贸易形式,中国想由一个贸易大国变为一个贸易强国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殷凤.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1).

[2]李丽.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J].统计与决策,,(01).

[3]丁勇,朱彤.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03).

[摘要]服务贸易是提供无形商品的一种贸易方式,在全球化日益盛行的今天它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它的发展也是我国对外贸易取得结构性发展的标志。本文探讨了中国服务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关健词]服务贸易结构升级瓶颈

篇5:积极应对国际服务贸易新变化论文

摘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呈现加速化、高科技化、垄断化和自由化的新趋势。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服务贸易长期逆差,国际竞争力差;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服务业整体开放程度较低;服务贸易立法不够健全;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缺乏。应对国际服务贸易新变化,需采取如下对策:立足比较优势,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健全服务贸易相关法律体系;在重视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开放的同时要注意适度保护;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工作。

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趋势;结构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贸易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如果一个国家在服务贸易上赢得先机和主动,那么其在未来的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取得优势。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本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在激烈的国际服务贸易竞争中,国际服务贸易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和把握这种趋势,对积极推动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新趋势

(一)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加速化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服务贸易进入稳定增长期,服务贸易的增长不但较快,而且还有不断加速的趋势。服务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例,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约为20%,在20世纪90年代上升到25%左右,21世纪初则上升到33%。未来几年,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世界服务贸易将继续保持这种快速增长势头。预计到,服务业将代替制造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高科技化

目前,国际高科技领域发展最快的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以新兴服务贸易部门为主的其他服务业蓬勃发展,充分反映了信息技术革命对新兴服务贸易的推动作用。服务贸易结构也日益向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其中,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和以高科技为先导的一系列新兴服务业将成为未来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强大动力。麦肯锡公司的一项研究认为,在不久的未来,在美国所有工作中,80%以上将属于用知识来服务的工作。

(三)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垄断化

尽管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较快,但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仍占主导甚至垄断地位。从更能体现服务贸易国际地位的服务贸易出口总量看,自1980年以来,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一直居服务贸易出口前五名。,这五个国家服务贸易出口额合计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7。2%,服务贸易出口前十位国家中仅有中国、印度两个发展中国家。即使从服务贸易进口总量看,发达国家也占据绝对垄断优势,发展中国家仅有中国入围前十强。

(四)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自由化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及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均已超过65%,其服务贸易额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达70%以上。发达国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和区域性贸易组织,积极推动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以此来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WTO多哈回合谈判及区域性经济合作的谈判中服务贸易都成为主要议题,这也充分说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已出现自由化的趋势。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增长。过去中,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年增长速度均保持在9%以上,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20,我国服务贸易(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不含政府服务)进出口增长迅速,进出口总额达2509。1亿美元,比增长31%,增幅提升8。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16。5亿美元,增长33%;进口1292。6亿美元,增长29%;出口和进口分别居世界第七位和第五位,比20分别提升1位和2位。服务贸易逆差为76。1亿美元,比2006年下降15%。从地区看,中国香港地区、美国、日本和韩国为我国前四大服务贸易伙伴。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专家分析,虽然增幅较大,但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依然较低。以2007年为例,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1 738亿美元,服务贸易占比不足12%。而据WTO统计,2007年,全球范围内服务贸易占国际贸易的比重已超过23%。这充分说明,尽管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服务贸易长期逆差,国际竞争力差

自1992年中国服务贸易首次出现贸易逆差(除个别年份)后,中国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尤其是近年来,贸易逆差呈现逐步扩大趋势。服务业落后使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不如工业,除旅游等少数行业外,多数服务贸易处于逆差状态。

(二)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

我国服务贸易不仅发展滞后,而且结构也欠合理。世界服务贸易结构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生了深刻变化,朝着技术、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与科技有关的服务业和以高科技为手段的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远洋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产业和部门,而在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行业,尽管出口增速高于全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年均增速,但目前这些行业规模偏小,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三)服务业整体开放程度较低

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制造业,许多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试点的。银行、保险、电信、民航、铁路、教育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至今仍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其他一些行业对外资也没有完全开放。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服务业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方面开放程度较高,但在外资准入资格、进入形式、股权比例和业务范围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限制。

(四)服务贸易立法不够健全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立法有较大改观,现已颁布了一批涉及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如,《海商法》、《保险法》、《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广告法》、《建筑法》和《律师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构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通行规则需要的统一开放、有序竞争、规范管理的服务贸易体制起了重要作用。但同服务贸易广泛的内涵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个关于服务业的一般性法律,相当一部分领域法律仍处于空白状态,已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部文件,不符合国际运作惯例,不仅立法层次低,而且缺乏协调,从而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立法的统一性和透明度。

(五)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缺乏

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缺乏、分布不均衡。现代服务业是一种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服务产业的发展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人力密集型转变过程。而我国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奇缺,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所需的外向型高级人才更是缺乏。一部分地区的教育普及程度仍不高,很大一部分的劳动力不能很好地转化为人力资本,这是一种潜在的人力资本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而我国的人力资本往往聚集在经济水平较高、教育水平较发达的地区。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教育水平还较低的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出现了服务贸易发展不均衡的状况。

三、我国应对国际服务贸易新趋势的对策

(一)立足比较优势,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服务贸易在旅游、运输、国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等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行业存在比较优势。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_2’首先,企业要有创新精神,通过对服务需求的分析及对服务市场的细分,努力开拓新市场,在新市场中形成竞争优势。其次,企业要主动与竞争者竞争,通过竞争提高自己的实力。最后,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技术和经营理念,提高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国际间服务部门的合作和交流。

(二)健全服务贸易的相关法律体系

应尽快完善服务贸易法律规章,建立不同层次、内容齐备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加快各服务部门的立法进度,并强化相关司法工作,同时应规范已有的部门规章,减少相互冲突之处及其中漏洞;完善立法还应从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出发,注意与《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制度相接轨。

(三)在重视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我国有一些传统服务行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扶持我国已初步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优势服务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对一些目前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还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服务部门,也可发挥比较优势,在亚洲邻国和非洲、拉美较落后的国家寻找机会,争取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我国的服务企业应正确处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实现服务态度与服务理念的转变,抓住对外开放的机遇,有效利用外资与外国先进技术,加强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增强大企业实力,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

(四)扩大开放的同时要注意适度保护

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可吸收大量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育新的服务业,提高国内服务业水平,改变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现状,扩大我国的服务出口,有利于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但中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晚、总体水平低,许多行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同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完善过程中,服务市场发育还不完善,服务企业竞争力弱,服务业发展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期内还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服务业进行竞争。所以,只能在适当的贸易保护条件下,逐步开放国内市场。

(五)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工作

要加快培养熟悉服务贸易的研究人员、工程管理咨询专家、金融家、会计师、审计师、律师和工程承包商等,要在大学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专业中加开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有条件的院校、科研院所要积极筹建国际服务贸易专业,加紧培养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人员的短期培训,使其尽快熟悉国际贸易的规则及我国服务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提高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市场竞争力。

篇6:美国服务贸易分析

美国服务贸易分析

[摘要] 国际贸易 领域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就是服务贸易,西方发达国家服务贸易额的增长速度大大的超过其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世界经济的中心也在逐步的向服务贸易倾斜。由于服务贸易能够带来丰厚的回报,各个国家也在积极的研究发展服务贸易的途径。美国是当今世界服务贸易最为发达的国家,其货物贸易的逆差也可以由服务贸易顺差来弥补一部分。把美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服务贸易高速发展的典范进行分析,可以充分的认知美国服务贸易高速发展的原因和推动力。

[关键词]服务贸易 现状 政策

美国是现代服务贸易最为发达的国家,无论其服务贸易的 进出口 额、服务贸易额的增长率还是服务贸易对GDP的贡献率都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 年美国服务贸易总额达到507486亿美元, 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522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4%,服务贸易进口额达到364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额的10.5%。在资本、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服务业部门中, 美国更是重要的参与者。 年在美国服务出口中, 版权和许可证、保险、金融、通讯、计算机和信息等部门出口额为1725.01 亿美元, 占美国服务出口总额的34.17%。美国在这些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CSI在2007年1月31号的新闻发布中称美国的服务贸易至少从美国政府有详细统计数据以来都是处于贸易顺差,美国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大的和最具竞争力的服务出口国。

一、美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特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美国服务贸易总额大、增长快、顺差多。美国服务贸易的 进出口 额基本上在世界的排名都是第一位的,出口额最高已达到4791.5亿美元。(2)美国服务贸易结构合理。美国的众多服务贸易行业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金融、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

第一文库网

和休闲、通讯、建筑、交通运输、旅游和版税和许可证等。(3)政府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美国的服务贸易对于美国的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政府也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美国国会贸易立法和行政部门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减少本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和增强出口竞争力,因此服务业出口也成为目前美国政府促进贸易和本国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服务贸易方向有多元化发展趋势。以贸易的地理作为考量标准,美国的对外服务贸易伙伴逐渐趋于多元化。(4)服务贸易均衡发展对经济贡献率高。从到,美国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分别为2959.7亿美元、2830.6亿美元、2887.9亿美元、2993.9亿美元、3409.4亿美元、3767.9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额呈现逐年增长的势头,美国的服务贸易基本都是顺差。服务业十分发达,服务业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政府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部门优势得以发挥。美国的服务贸易可以迅速的发展并且对本国的经济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与美国政府的扶持政策是息息相关的。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宣传、立法、设立专门机构等手段,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机制。为了给本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其能够快速形成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为以后能够从服务贸易方面获取更多的利润。在颁布的法令及法案中比较重要的是1994年制定的对 外贸 易法案――《乌拉圭回合协定法》及1994克林顿总统向国会递交了《国家出口战略实施报告》。在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谈判的时候美国依靠自身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实力,实施多边主义、双边主义和区域主义策略,对他国施压,以满足自身需求。在经过历时8年的谈判后终于在1994年4月15日的摩洛哥正式达成并签署了第一个服务贸易国际规范框架――《服务贸易总协定》,由此美国在服务贸易开辟出了新的空间。

二、现阶段美国的服务贸易政策所体现的主要特点

(1)通过制定政策刺激服务贸易的增长,保持服务贸易全球领先的优势。美国根据本国的自身优势和经济增长需要而制定的支持服务贸易政策,这些服务贸易政策中作用居于首位的是:历年《国家出口战略》报告的所有战略、策略、政策、具体措施。(2)支持服务贸易中的重点产业,保持服务贸易出口的全球竞争力。(3)制定服务贸易统计的法律法规支持服务贸易的发展。198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际投资和服务贸易调查法》就是一个重要的起点。现在美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完备,最为科学的统计体系,并且还会根据自身服务贸易的发展不断的改进完善统计体系。(4)建立高度发达的出口促进体系及对重大的服务出口项目实施扶持政策。

美国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使得自身的服务贸易高速发展,其中一些优势产业更是远远地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其中美国的旅游收入多年来一直是世界的第一

位,2007年的旅游收入到达了1067.36亿美元。美国在20的金融服务出口额达到398.78亿美元,年达到474.39亿美元,2007年达到582.66亿美元保持增长趋势。美国的交通运输业在-2007年间6225.51亿美元上升为 771.72亿美元,成为服务业中出口额较高的产业。

对美国而言高速发展的服务贸易不仅对经济有着卓越的贡献,更对本国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及就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仅为产业结构为例:服务贸易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各个服务业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其中一个行业在占据着国内市场直至国内市场饱和后,就会寻求向国外市场发展,在国外市场获得收益后又会回到本国积极的发展更先进的服务产品。国内企业研发新产品或者服务升级后又会投放到国外市场,这样循环上升,就会出现有产品带动行业,而行业又会促使产业结构向着更加优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可以看出美国在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对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陈宪,程大中.中国服务经济报告Zoos[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56-58.

程大中.服务业就业与服务贸易出口:关于中国和美国的对比分析[J].世界经济,(11):49-52.

程大中.美国服务贸易中的政府行为及其启示[J].经济纵横,2000,(l):55-57.

曹自强.美国服务贸易出口战略及战略[J]. 国际贸易 ,,(3):19-22.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96-105.

篇7:国际技术贸易创新分析的论文

国际技术贸易创新分析的论文

一、国际技术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是一种存量,它是历史积累的结果。技术能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形的技术能力,表现为创新主体技术存量水平的增加。二是隐含的技术能力,表现为创新主体的成员所拥有的知识、技术技能以及组织经验等。就国家而言,常常表现为一国人力资本存量的多寡;就企业而言,具体表现为企业员工所拥有的技术技能以及组织经验。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技术贸易直接引进技术,能够提高本国两方面的技术能力,并最终影响到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力。首先,通过国际技术贸易引进技术,无论引进的是成套生产设备等硬件,还是专利技术等软件,都直接提高了本国的技术存量水平,从而也提高了该国有形的技术能力。其次,通过国际技术贸易引进技术也能提高发展中国家隐含的技术能力,因为技术的引进常常伴随着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员工对新技术的学习、掌握的过程。

二、国际技术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创新诱导反应机制

国际技术贸易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或经济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融经济、技术、科学文化、甚至政治为一体的复杂过程。譬如说,国际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属于技术贸易的范畴)进入中国市场,它首先要从国家有关部门获得市场准入的许可,这可能要涉及到政治问题;它要寻找合作伙伴,考虑投资的成本收益问题,这是经济方面的问题;国际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内在固有具有的企业文化、经营文化会影响到众多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这是文化方面的问题;国际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新颖有效的特许经营方式被众多的国内厂商所模仿,形成了遍及全国的连锁经营热潮,这是很重要的一种制度性创新。因此,国际技术贸易的影响是很复杂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引进而已,换句话说,国际技术贸易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从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角度而言,国际技术贸易的外部效应主要表现在它改变创新主体的内在意识,并改善创新主体内外部的制度环境,从而使得发展国家创新诱导的反应机制更加灵敏,最终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

首先,国际技术贸易能够改变发展中国家创新意识缺乏的状况。很多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一种维持传统和稳定为主调的社会意识结构,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借用结构主义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常常会陷入“累积因果关系”的恶性循环之中,也就是说技术创新在低水平上的停滞发展。而这种恶性循环是内在力量所无法克服的,这时候需要一种外在的推动力量,使其能够跳出这种恶性循环,而国际技术贸易可以看作是这样一种外在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改变的是创新意识方面的问题。正像上述国际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的例子一样,技术的引进带来了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新变化,先进的经营模式所具有的明显优势促使大量的模仿,最终导致整个行业经营模式的创新。显然,在这一过程当中,企业和个人都经历了一次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认识、接受到模仿,甚至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情况进行二次创新,这种普遍性的思维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一个国家创新意识的兴起。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机制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因为只有具备创新意识的国家,政府才会对技术创新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为技术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

其次,国际技术贸易能够改善创新主体内外部的制度环境,促使发展中国家创新诱导反应机制的灵敏化。从引进技术的企业来说,为了充分利用引进的技术常常需要在企业的组织管理方面做出较大转变和创新,也就要改变企业内部的制度环境,比如说企业为了利用维护一套价值昂贵的生产线,需要新建立专门的技术部门,负责对其进行维修和改进,同时加强企业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制度,这些制度性的转变和创新都有利于企业进一步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在国家层次,政府为了保证技术引进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专门的技术金融制度以确保技术引进的配套资金。而且在国际通行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下,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技术贸易需要建立起一整套专利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否则,就难以从国际市场上引进技术,即使能够引进也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因为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将损害技术出让方的利益。也就是说,国际技术贸易客观上提出了对发展国家改善技术创新制度环境的要求,而这种要求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创新主体更好地对创新的市场需求做出正确的反应,最终有助于改善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机制,并提高其水平。

三、小结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充分地肯定了技术创新对“比较优势”的积极意义,无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就国际贸易的双方而言,国际贸易对各自的技术创新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辨证地看,如果能就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作一长期分析的话,两者之间显然不仅具有一种互动效应,同时具有一种长期增长效应。因为新增长理论、新贸易理论,加上对当今世界经济的整体增长而言,不仅需要各国独立的技术创新,同时为了节约稀缺的世界经济资源,需要各国尽可能地分享这种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技术创新,而国际贸易正好能实现这种意图。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处理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问

题上,不仅需要做客观的长期和短期经济分析,同时也要充分地考虑到制度的、文化的、政治上的成本和收益。

参考文献:

[1]刘仁平.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6

[2]李平.论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J].世界经济研究.5[摘要]国际技术贸易既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也是国际技术转让的主要形式之一。众多的实证分析表明,无论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国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引致的技术创新,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国际技术贸易创新发展中国家

篇8:试论中部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论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服务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中部地区应抓住机遇,实现中部崛起。本文根据中部六省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以下就是由为您提供的试论中部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为落实中央政策,同时也是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加快国内产业梯度转移、优化整体产业布局,商务部今后将重点在七个方面支持中部地区发展,其中一个方面是支持中部地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支持中部地区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促进中部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出口;鼓励有条件的中部地区企业积极开展文化产品出口;支持中部地区开展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承接服务外包的全球竞争力。~,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571亿美元增长到2868亿美元,增长了约1.8倍,年均增长16.2%。但是,我国服务贸易总体仍落后于货物贸易,服务出口额占对外贸易总出口的比重维持在9%左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中部地区六省生产总值增长24.45%,在河南之后,新增湖北、湖南、安徽三个GDP过万亿元的省份;中部六省生产总值占大陆的20.9%,居四大经济板块的'第二位,但服务贸易的发展与沿海地区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部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较快,但总量偏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小。

20,我国中部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实现约15380亿元,占当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18.6%;其中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246亿元,在全国和中部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中分别占16.8%和47.1%;中部服务业增加值占中部生产总值比重平均约为36.8%,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其中湖南、湖北、安徽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服务业平均增速超过10.6%。年,我国中部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实现约25036亿元,占当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17.5%;中部服务业增加值占中部生产总值比重平均约为35.7%,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42.62%),服务业平均增速超过11.05%,中部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依次为湖南40.82%、湖北39.01%、山西38.92%、安徽36.35%、、江西34.27%、河南29.07%。

利用外资保持较快增长。

随着改革的深入,外商投资逐渐加大,覆盖面越来越广。2009年湖北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46.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9%。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7家在湖南落户,到安徽投资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增加到48家,江西全年具有世界500强投资背景的企业总数达37家,河南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74个,山西全年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58家。特别是世界500强富士康、中芯国际等大项目相继落户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区,相关产业链已基本形成,外商对科技行业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

从外商投资的行业看,交通运输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仍然是外商投资的重点,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也吸引着外商投资的目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良好,服务贸易稳步发展,贸易规模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中国服务贸易在全球地位快速上升。

篇9: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然而,由于中国服务业发展的起点低、起步晚、基数小,整体竞争力落后。自1992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连续出现逆差(除1994年外),且后逆差不断扩大,似乎表明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有下降的迹象(注:非要素服务贸易逆差从1992年2亿美元增加到的75亿美元。要素服务差额变化甚至更大,则从1992年3亿美元顺差变成到19180亿美元逆差,然而,在把这些数据解读为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指示器时要小心,因为很多服务被计入货物出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要降低市场准入壁垒,逐步开放服务市场,并允许外资进入中国服务业市场,实行国民待遇,这势必会给中国服务业发展带来挑战。因此,认真分析和评估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不仅可为政府采取合理的经济政策提供客观依据,促使服务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指导服务贸易的发展,减小服务贸易逆差,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

一、中国服务业市场对外开放状况的国际比较

(一)中国服务贸易开放现状

在服务贸易对外开放方面,早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有关服务贸易的谈判中,我国就已承诺进一步开放航运、专业服务、银行业、广告、旅游、近海石油勘探等6个服务市场。允许外国企业在我国开设合资旅馆,并允许在我国12个度假区或旅游区开设合营的旅行社。外国公司可在北京、上海、广州、青岛、大连、天津等地开设服务行业的合资公司,并在广东、福建和海南省的5个经济特区开设合资零售商店。后来,我国又将开价单扩大到其他8个部门:保险、内河、公路运输、建筑工程、计算机服务、陆上石油服务和租赁市场。实际上,我国也履行了上述承诺,逐步开放国内市场。目前,在商业零售方面,允许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航运业方面,已经有条件地开放海运和货运市场;建筑业方面,允许外国监理提供服务,允许监理中外合资、合作的工程承包企业;允许世界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提供一定范围内的服务。此外,对律师服务、租赁服务、旅游等领域也实行了一定程度的开放。

年和中美、中欧分别达成了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协定,中国除了承诺开放银行业和证券业外,还将开放专业服务市场,包括法律、会计、医疗等服务。总的看来,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几乎涉及服务贸易的各个领域,采取逐步的和渐进的方式,大多经过合营、控股和独资三个不同阶段,开放的地域也从部分限制逐步扩大。

然而,由于服务业本身具有的一些天然垄断(如水、电、气、铁路等)和人为垄断性质(如因国家经济大局导致国家对银行、保险、邮电等行业的政策性独立),中国服务业与国外服务业相比,其开放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众所周知,在中国,绝大部分服务业是由政府严格管制的,主要的企业都拥有一定的影响市场的'能力,如金融、保险、电信、民航和铁路等,在其他一些领域,像住房、医疗、城市交通、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等,普遍比较重视在社会福利方面的作用(注:参阅陈富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政府管制》,85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通常,这些政策往往会导致市场准入壁垒和价格管制,从而不利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产品的创新,导致许多种类的服务无法提供或者价格极其昂贵,而且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高成本的服务,无论对于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是一种负担,不仅不利于国内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而且会削弱中国经济竞争力。

从投资比重的角度来看,中国服务业的开放情形并不令人感到满意。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看,服务业总投资中外商直接投资占2.7%,大大低于工业11.8%的比重,在服务业42个大行业中,除零售、商业代理、房地产代理、旅馆、旅行社、娱乐、计算机服务等7个行业外,其他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都低于5%,其中20个行业的比重在1%以下。从国内市场的开放状况来看,服务业以国有经济投资为主,经营上实行垄断,

[1] [2] [3] [4] [5]

篇10:公共气象服务现状分析及思考论文

公共气象服务现状分析及思考论文

摘要:公共气象服务是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核心,增强基层气象公共服务的能力是气象部门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对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气象科技;公众覆盖率;基层气象部门

公共气象服务是指气象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和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服务的过程。现代气象服务体系是以满足政府、公众与各类社会组织的需求为目的,以公共气象服务为核心,以气象服务业务现代化为基础,以事业单位、市场和社会组织为多元供给主体,以气象服务规范、有序、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和政策法规为保障的气象服务体系。

1基层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的现状

目前,基层气象部门作为我国气象事业的基础,已成为公共气象服务的实施主体。近年来,基层气象部门不断强化公共气象的服务宗旨,逐步提升了气象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系统的信息发布效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4方面:①气象服务适应需求的能力不断提升,专业气象科技水平稳步提高,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气象服务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②基层气象部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越来越好,其在防灾减灾方面作出的努力得到了政府和公众的肯定;③基层气象部门的信息发布能力和服务覆盖率飞速提升,包含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不断完善;④气象服务保障其他行业安全生产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的建设不断发展。

2公共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随着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地公共气象服务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适应等问题日益凸显,集中表现为气象服务能力与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不适应的矛盾,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精细化水平无法满足社会要求的矛盾等。具体而言,基层气象部门的公共气象服务存在以下5点问题:①薄弱的科技支撑和低下的创新能力极大地制约了气象服务的发展;②气象服务技术、产品不适应多元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要求;③气象服务手段不适应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④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政策和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⑤社会监管缺乏有效的手段、法规和标准。

3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思路

就目前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情况看,基层气象部门应进一步健全基层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水平;建立满足需求、集约高效的新型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从而不断满足政府、公众和社会各类组织的需求。

3.1因地制宜地发展公共气象服务

基层气象部门要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本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特点,将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天气预报服务、农业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与本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探索公共气象服务的本地化模式;深入分析各类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围绕经济建设、生态建设、防灾减灾等各类需求明确公共气象服务的重点,从而不断扩大服务领域,丰富服务产品,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多种服务模式;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的现代化建设,使气象工作融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符合实际且较为完整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3.2以科技和人才支撑公共气象服务

基层气象部门要根据市场需求,科学、规范、有效、合理地建设具有气象、生态、环保、交通、能源等多元化特点的监测系统,不断扩大气象监测网络的覆盖面,提升综合气象观测能力,扩大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的来源;深入基层,开发品种多样、服务精细的服务产品,从而扩大服务领域和深入产品市场;不断加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县级气象人才队伍;以现代化的人才和设备为支撑,通过各层次、类别的软、硬件建设,不断夯实公共气象服务的基础。

3.3提升预报、预警服务的水平

预报、预警服务是气象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强化预报、预警服务体现了气象部门回归主业的改革目标,其重点是精细化预报服务和有效遵循主动服务的原则。基层气象部门需要在软、硬件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不断提升预报、预警服务的水平。在决策气象服务中,要坚持以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和气象防灾减灾为重点,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主动性、有效性和精细度。在重大活动或重要天气过程来临前,基层气象部门应及时与上级业务部门沟通,获得技术支持,明确天气演变的过程,精细化气象服务;有效提升预警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准确性,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3.4打造气象信息立体式发布渠道

基层气象部门应通过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逐步建立以公共气象服务为主,全方位、多角度服务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及数据、人才、网络、技术、服务设施等各方面的共享机制;因地制宜,因事制宜,通过大喇叭、电子显示屏、广播、电视、气象信息公告栏等多种方式向公众无偿发布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实现信息发布立体、及时、全覆盖的目标;大力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建立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联系,在关键农事季节和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及时提供农业气象信息。

作者:洪杰 章威 刘丽琴 黄春梅 单位:安徽省歙县气象局

篇11:国际物流的现状分析

国际物流的现状分析

摘要: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国际物流的发展.本文论述了国际物流的特点、发展历程和国际物流系统.最后提出了我国应对国际化物流应该采取的措施。

信息革命和电子商务的兴起,加快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国际物流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世界上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遍布全世界,跨国公司的产值已占到发达国家总产值的40%[1],跨国公司正向围绕总体战略协同经营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对国际物流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大型企业要跻身于世界企业强手之林,也必须提高我国国际物流的支持能力。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使我国在世界贸易的格局中占据利的地位,提高我国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和经营优势,加强国际物流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一些不大成熟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1. 国际物流的概述

1、1国际物流的概念

国际物流是一种跨国界物流的概念,它是指合理组织货物在国际间流动也就是发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物流活动。国际物流的实质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按照国际物流惯例和标准,利用国际物流网络、物流设备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和交换。以促进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国际物流是世界上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这种物流是世界上有型商品的必然组成部分。国际物流可以实现各国之间的贸易活动。国际物流的目的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的,即以最佳的方式和途径,以最小的费用和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货物由一国的供方运输到另一国的需方。

1、2 国际物流的特点

与国内物流相比,国际物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物流环境存在差异。国际物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各国物流环境的差异,尤其是物流软环境的差异。不同国家的不同物流适用法律使国际物流的复杂性远高于一国的国内物流,甚至会阻断国际物流;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会造成国际物流处于不同科技条件的支撑下,甚至有些地区根本无法应用某些技术而迫使国际物流全系统水平的下降;不同国家不同标准,也造成国际间“接轨”的困难,因而使国际物流系统难以建立;不同国家的风俗人文也使国际物流受到很大局限。由于物流环境的差异就迫使一个国际物流系统需要在几个不同法律、人文、习俗、语言、科技、设施的环境下运行,无疑会大大增加物流的难度和系统的复杂性。

(2)物流系统的范围广。 已谈到,物流本身的功能要素、系统与外界的沟通就已是很复杂的,国际物流再在这复杂系统上增加不同国家的要素,这不仅是地域的广阔和空间的广阔,而且所涉及的内外因素更多,所需的时间更长,广阔范围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难度和复杂性增加,风险增大。

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国际物流一旦溶入现代化系统技术之后,其效果才比以前更显著。例如,开通某个“大陆桥”之后,国际物流速度会成倍提高,效益显著增加,就说明了这一点。

(3)国际物流必须有国际化信息系统的支持。国际化信息系统是国际物流,尤其是国际联运非常重要的支持手段。国际信息系统建立的难度,一是管理困难,二是投资巨大,再由于世界上有些地区物流信息水平较高,有些地区较低,所以会出现信息水平不均衡因而信息系统的建立更为困难。

当前国际物流信息系统一个较好的建立办法是和各国海关的公共信息系统联机,以及时掌握有关各个港口、机场和联运线路、站场的实际状况,为供应或销售物流决策提供支持。国际物流是最早发展“电子数据交换”(EDl)的领域,以EDI为基础的国际物流将会对物流的国际化产生重大影响。

(4).国际物流的标准化要求较高。 要使国际间物流畅通起来,统一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如果没有统一的标难,国际物流水平是提不高的。目前,美国、欧洲基本实现了物流工具、设施的统一标准,如托盘采用1000×1200毫米,集装箱的几种统一规格及、条码技术等,这样一来,大大降低了物流费用,降低了转运的难度。而不向这一标准靠拢的.国家,必然在转运、换车底等许多方面要多耗费时间和费用,从而降低其国际竞争能力。

在物流信息传递技术方面,欧洲各国不仅实现企业内部的标准化,而且实现了企业之间及欧洲统一市场的标准化,这就使欧洲各国之间系统比其与亚、非洲等国家交流更简单、更有效。

2、国际物流的发展历程

国际物流的概念虽然最近才提出并得到人们的重视,国际物流活动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发展而发展。国际物流活动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这一阶段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建立了配送中心,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出现了立体无人仓库,一些国家建立了本国的物流标准化体系等等。物流系统的改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物流活动已经超出了一国范围,但物流国际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往来的日益扩大,物流国际化趋势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共同问题。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波索克斯认为,进入80年代,美国经济已经失去了兴旺发展的势头,陷入长期倒退的危机之中。因此,必须强调改善国际性物流管理,降低产品成本,并且要改善服务,扩大销售,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胜利。与此同时,日本正处于成熟的经济发展期,以贸易立国,要实现与其对外贸易相适应的物流国际化,并采取了建立物流信息网络,加强物流全面质量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提高物流国际化的效率。这一阶段物流国际化的趋势局限在美、日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这一阶段国际物流的概念和重要性已为各国政府和外贸部门所普遍接受。贸易伙伴遍布全球,必然要求物流国际化,即物流设施国际化、物流技术国际化、物流服务国际化、货物运输国际化、包装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等。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国际物流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大胆探索。人们已经形

成共识:只有广泛开展国际物流合作,才能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物流无国界。

3、国际物流系统

国际物流系统是由商品的包装、储存、运输、检验、流通加工和其前后的整理、再包装以及国际配送等子系统组成。运输和储存子系统是物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国际物流通过商品的储存和运输,实现其自身的时间和空间效益,满足国际贸易活动和跨国公司经营的要求。

(1)运输子系统 运输的作用是将商品使用价值进行空间移动,物流系统依靠运输作业克服商品生产地和需要地点的空间距离,创造了商品的空间效益。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核心。商品通过国际货物运输作业由卖方转移给买方。国际货物运输具有路线长、环节多、涉及面广、手续繁杂、风险性大、时间性强等特点。运输费用在国际贸易商品价格中占有很大比重。国际运输主要包括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单据的处理以及投保等有关方面。

(2)仓储子系统 商品储存、保管使商品在其流通过程中处于一种或长或短的相对停滞状态,这种停滞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商品流通是一个由分散到集中,再由集中到分散的源源不断的流通过程。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中的商品从生产厂或供应部门被集中运送到装运港口,有时须临时存放一段时间,再装运出口,是一个集和散的过程。它主要是在各国的保税区和保税仓库进行的,主要涉及各国保税制度和保税仓库建设等方面。从物流角度看,应尽量减少储存时间、储存数量,加速货物和资金周转,实现国际物流的高效率运转。

(3)商品检验子系统 由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使得商品检验成为国际物流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通过商品检验,确定交货品质、数量和包装条件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如发现问题,可分清责任,向有关方面索赔。在买卖合同中,一般都订有商品检验条款,其主要内容有检验时间与地点、检验机构与检验证明、检验标准与检验方法等。

(4)商品包装子系统 杜邦定律(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提出)认为:63%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装潢进行购买的,国际市场和消费者是通过商品来认识企业的,而商品的商标和包装就是企业的面孔,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文化水平。

(5)国际物流信息子系统 主要功能是采集、处理和传递国际物流和商流的信息情报。没有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将寸步难行。国际物流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口单证的作业过程、支付方式信息、客户资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和供求信息等。

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交换频繁;传递量大、时间性强;环节多、点多、线长。所以要建立技术先进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国际贸易中EDI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我国应该在国际物流中加强推广EDI的应用,建设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高速公路。

上述主要系统应该和配送系统、装搬系统以及流通加工系统等有机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建立我国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国际物流系统。

4.我国应对国际化物流采取的措施

(1)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物流网络,促进国际物流合理化

国际物流系统网络是指由多个收发货的“结点”和它们之间的连线所构成的物流抽象网络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信息流网络的有机整体.要建立我国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首先,在规划网络内仓库数量,地点以及规模时,要围绕着商品交易需要和我国对国际贸易的总体规划;其次,要明确各级仓库的供应范围,分层关系以及供应或收购数量,注意各级仓库的有机衔接;再次,国际物流网点的规划要考虑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留有余地,以备将来的扩建。

(2) 加强物流设施建设

我国物流业务要向国际化发展,必须搞好物流现代化,加大对物流设施建设的投资.目前海运是我国对外运输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所以应该重点投资港口建设.在建设港口上,既要重视港口的集装箱化,还必须考虑诸如石油,煤,原材料,建设材料等大批量散装的能源,物资的装卸;要建设专用的码头货站,自动化立体仓库等,逐步实现包装规范化,装卸机械化,运输集装箱虾.要推广和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系统和全球性物流信息网络,在实现全国范围物流信息联网运行的基础上,逐步向国外发展,实现物流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传递,为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物流国际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 加速培养开放性物流人才

要实现物流国际化,必须拥有一支既有开放意识,又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物流人才.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还比较落后,为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应加快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其次,要加强对物流企业在职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不仅要组织短期培训,还要组织系统的整体培训.对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物流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加强计算机,网络,国际贸易,通讯,标准化等知识的完善补充.另外,面对世界范围的人才争夺战,中国要积极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以吸引国外高级物流人才。

5.结论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物流业必然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我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大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物流人才队伍,打造一批物流精英,建立一套完善的健全的物流体系.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强我国的综合势力,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本文提出了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期望在加强我国的物流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篇12:国际物流的现状分析

国际物流的现状分析

摘要: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国际物流的发展.本文论述了国际物流的特点、发展历程和国际物流系统.最后提出了我国应对国际化物流应该采取的措施。

信息革命和电子商务的兴起,加快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国际物流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世界上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遍布全世界,跨国公司的产值已占到发达国家总产值的40%[1],跨国公司正向围绕总体战略协同经营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对国际物流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大型企业要跻身于世界企业强手之林,也必须提高我国国际物流的支持能力。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使我国在世界贸易的格局中占据利的地位,提高我国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和经营优势,加强国际物流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一些不大成熟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1. 国际物流的概述

1、1国际物流的概念

国际物流是一种跨国界物流的概念,它是指合理组织货物在国际间流动也就是发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物流活动。国际物流的'实质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按照国际物流惯例和标准,利用国际物流网络、物流设备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和交换。以促进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国际物流是世界上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这种物流是世界上有型商品的必然组成部分。国际物流可以实现各国之间的贸易活动。国际物流的目的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的,即以最佳的方式和途径,以最小的费用和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货物由一国的供方运输到另一国的需方。

1、2 国际物流的特点

与国内物流相比,国际物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物流环境存在差异。国际物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各国物流环境的差异,尤其是物流软环境的差异。不同国家的不同物流适用法律使国际物流的复杂性远高于一国的国内物流,甚至会阻断国际物流;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会造成国际物流处于不同科技条件的支撑下,甚至有些地区根本无法应用某些技术而迫使国际物流全系统水平的下降;不同国家不同标准,也造成国际间“接轨”的困难,因而使国际物流系统难以建立;不同国家的风俗人文也使国际物流受到很大局限。由于物流环境的差异就迫使一个国际物流系统需要在几个不同法律、人文、习俗、语言、科技、设施的环境下运行,无疑会大大增加物流的难度和系统的复杂性。

(2)物流系统的范围广。 已谈到,物流本身的功能要素、系统与外界的沟通就已是很复杂的,国际物流再在这复杂系统上增加不同国家的要素,这不仅是地域的广阔和空间的广阔,而且所涉及的内外因素更多,所需的时间更长,广阔范围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难度和复杂性增加,风险增大。

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国际物流一旦溶入现代化系统技术之后,其效果才比以前更显著。例如,开通某个“大陆桥”之后,国际物流速度会成倍提高,效益显著增加,就说明了这一点。

(3)国际物流必须有国际化信息系统的支持。国际化信息系统是国际物流,尤其是国际联运非常重要的支持手段。国际信息系统建立的难度,一是管理困难,二是投资巨大,再由于世界上有些地区物流信息水平较高,有些地区较低,所以会出现信息水平不均衡因而信息系统的建立更为困难。

当前国际物流信息系统一个较好的建立办法是和各国

[1] [2] [3] [4]

篇13:亚洲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论文

亚洲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论文

知识与科技正日趋影响着服务贸易的结构与内容,服务贸易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从传统服务贸易向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过渡的趋势。知识产业正在成为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马克・卢普《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中给出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最初范畴,Howell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密切;DianaWeinhole()通过实证分析研究美国服务业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VamsiKi-ranBommakanti()、MarjoJonanna(2005)从创新、知识、管理等角度阐述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途径。黄鹏(2003)、韩涛()、邵艳超()测算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别的国际竞争力的情况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本文以此为基础分析亚洲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一、实证分析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将服务分为11类,本文依据UNCTAD和WTO对服务贸易的分类法,将其中的通讯服务(Communicationservices)、保险服务(Insur-anceService)、金融服务(Financialservices)、计算机和信息服务(ComputerandInformationservices)、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Royaltiesandlicensefees)、个人文化娱乐费用(Per-sonalculturalandrecreationalservices)这六大类作为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分析对象。本文从UNCTAD网站、WTO网站、中国外管局网站、《国际统计年鉴》上选取了―的数据,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等亚洲主要国家(地区)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进出口贸易数据、GDP、世界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总值等数据。

1.出口市场占有率。知识密集型出口市场占有率是指某国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率。MS=X/XT(1)MS-某国服务贸易出口市场占有率;X-某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XT-某服务贸易世界出口总额。

利用该公式本文得出―20亚洲主要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出口市场占有率(如表1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纵向比较,中国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中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保险服务的出口占有率在亚洲主要国家中名列中上游,而金融服务、专有权使用和特许使用费以及个人文化的出口占有率处于下游水平,仅为日本的1/30。横向来看,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出口市场占有率与印度差距非常大,2012年印度作为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占有率为全球第一,中国虽然经过多年的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但出口市场占有率仅为印度的1/3,比的1/7差距有所缩小。金融服务出口市场占有率也与新加坡、香港、日本相差甚多。

2.竞争力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又称TC指数,是指某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额与某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之和的比率。TC=(X-M)/(X+M)(-1

中国从至2012年期间,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TC指数由-63.99提升至-39.28,在六大地区内,中国的TC指数是倒数第一,同样是发展中国家,印度在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中竞争优势明显,尤其近,均高达55以上,超过新加坡、日本等发达国家。

从图2可以看出,日本在“专有权使用和特许费”这项服务贸易中独占鳌头;新加坡在“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中表现突出;印度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中具有绝对优势;中国、韩国的比较优势都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3.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IMF对一国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提供了如下的计算公式:SO=(SX+SY)/GDP(3)SX―――表示服务贸易的出口额;SY―――表示服务贸易的进口额;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通过公式(3),本文得出2001―――2012亚洲主要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开放度曲线图(如图3所示)。

新加坡、印度的对外开放度较高,日本、韩国较弱。近十年,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度逐年缓慢上升,但相较于其他国家仍然落后,尤其与印度相比,差距较大。从行业而言,新加坡在六大行业的服务贸易开放度都较高,尤其是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金融服务领域,中国除计算机服务外其他行业的贸易开放度排名均靠后。

4.RCA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又称RCA指数,是指某国某服务的出口额与该种服务的全球出口额比例再比上该国总出口额与全球总出口额之比。

RCA=(Xij/∑jXij)/(∑jXij/∑j∑iXij)(RCA>0)(4)Xij―――i国j服务贸易的出口额;∑jXij―――i国所有服务贸易的总出口额;∑jXij―――全球各国j服务贸易出口总额;∑j∑iXij―――全球各国所有服务贸易的总出口额。

RCA∈(0,0.8),说明比较优势较弱;RCA∈(0.8,1.25),说明具有中度比较优势;RCA∈(1.25,2.5),说明国际竞争力将强,RCA∈(2.5,∞),说明国际竞争力极强。

从图4看出,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虽然稳步提高但数值均小于0.5,相对于其他国家的RCA指数均大于1,中国近十年的比较优势极弱。印度、日本、新加坡虽呈下降趋势,但其值都接近2.5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经济开始逐步复苏,2012年,各国RCA都开始明显攀升。

中国的RCA指数整体偏低,相对而言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略高,竞争优势尚可,专利权使用费则劣势相当明显。而印度、日本虽然整体RCA指数不高,日本的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使用费接近3,竞争力很强,印度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RCA指数高达6.7,显示了极强的竞争优势。新加坡则在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的竞争优势明显。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未来的发展不仅兼顾大局,稳重求进,还要有针对性地发展优势行业,确立比较优势。

二、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1.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之一。中国长期以来是以人力资源为优势,而非人力资本为优势。根据世界银行WDI数据库统计,中等教育程度的人员构成,日本、韩国、新加坡均超过40%;高等教育程度的人员构成,日、韩接近40%,新加坡接近30%,而中国仅为13%。

知识和信息技术是推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S)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知识和技术都存在一个投入与产出的过程。从知识经济指数出发(如,分别从经济激励机制、创新、教育、信息和通信技术四大分类指数来分析),2012年中国经济激励机制指数3.79,创新指数5.99,教育指数3.93,信息和通信技术3.79,全球排名位列87,远低于日本、新加坡、韩国。

2.服务业水平。相关产业与支柱产业是一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两个方面。一国全球化的进程中,某种程度也是国内服务业全球化的过程。服务业是一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贸易发展的基础,其发展水平和行业结构直接决定了知识密集型服务的出口能力和竞争能力。国际经验也表明,进入后工业化时期都伴随着经济增长、收入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加。至2012年新加坡的服务业在GDP中占比在79.3%,日本、韩国也在60%―70%,印度55%左右,中国仅为45%,这与各国在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也较为一致。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吸引FDI,凭借廉价劳动力,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了“重制造、轻服务”的局面,中国要在未来提升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全球竞争力,就必须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推进服务业外部化。

3.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KIS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引擎;吸纳就业人口的主要渠道,尤其是高级人力资本;优势服务业确立城市功能定位;集聚模式主导核心行业的发展。

美国纽约主要采取以曼哈顿区为中心发展金融商务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自主创新引发技术革命是纽约服务业发展集聚的驱动力,高科技革命和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分布为纽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日本东京商圈是以总部控制经济,发达的金融业服务为集聚区的发展模式。先进的知识型服务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利用首都优势,发展信息技术类为代表的服务业,为日本的精益生产方式提供专业高效的支持。印度承接外包服务集聚模式。政府对计算机软件服务及其衍生产业的鼓励,并适时推出相应政策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建立了一系列的软件外包集聚区,通过大规模出口,带动就业和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国KIS集聚区的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以上海、北京、深圳等发达城市为代表正在积极推进过程中,未来中国城市的服务业发展工作将是战略重点之一。

4.政府支持。当前是中国经济转型期,行业结构正在不断的优化与调整,宏观调控在这过程中依然发挥着较大的作用。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都推行高度自由化的开放政策。日本侧重专有权使用和特许费用,新加坡则在金融领域卓有成效,印度计算机及相关服务业的外资股权比例已达到75%。在税负政策上各国亦有差异,除中国外的四国在服务业领域的税收政策相对比较宽松。而中国目前的税收政策倾斜制造业,对于服务业尤其是中小型服务业尚缺乏足够的重视。针对具体行业的税收政策往往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没有突出知识密集和信息技术密集的导向。

中国自加入WTO后,虽然逐步开放服务领域,但进程相对较缓,尤其在金融、保险、知识产权等领域都实行了较为严格的管控,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某种程度也阻碍了相关服务产业的创新发展。

三、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贸易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营造适宜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放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准入领域,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制度,通过市场竞争来增加有效供给。加快法律法规体系的研究与建设,逐步实现行业内有法可依、有法可治,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营造健康的创新环境。进一步增加专项资金投入,支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功能区和集聚区的基础建设;设立引导基金,支持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建设;加大信贷支持;调整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赋税政策;推进价格扶持政策。帮助中小企业形成战略联盟,以促进中小型企业的技术革新,对高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采取鼓励政策,提供相关补助、咨询。

2.引才与育才相结合,完善激励机制和用人体系。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积极引进海内外优质人才。着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多渠道提升人才素质与技能,推进人才的职业化、工程化、国际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采取措施吸引紧缺的专业人才。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加快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积极建设服务业人才实训基地,加强专业人才从业资质的管理。

3.鼓励本土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培育旗舰式企业,鼓励向高端方向发展。加大中国服务贸易的开放度,促进国际高端知识密型服务业的转移,鼓励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技术手段。鼓励本土企业“走出去”,进一步促进本土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从高端价值链中获取“展示效应”,推动数据处理、财务管理、创意设计、技术研发等高技术项目的国际服务外包。鼓励骨干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联盟等方式,做强做大,提升产业集中度和综合竞争力。增强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其品牌培育、规模成长、竞争力提升。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推动品牌建设。创新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动力。这需要我们着力解决产业因缺乏技术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等的被动局面,从技术层面探索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增加区内企业的信任,培育共同的文化背景基础和前后向的网络经济联系。

5.构建学习型组织,加强引导培育核心企业的学习能力。首先政府鼓励行业协会的成立与建设,加强对大中型企业领导人的定期培训,邀请国内外专家讲解国际最新产业动态,开拓企业领导人的视野和思路,引导企业的创新方向。

其次,突出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定期举办企业展示会,为本土企业学习先进经验创造良好环境;组织建立相关俱乐部,组织跨行业企业家聚会,促进交流。

再次,通过行业信息平台定期发布各类研究报告、专题研讨,促使本土企业能更全面地了解价值链集成商的构成,激发企业家的战略思考。

6.完善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重视校企联盟。重视科教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助力,增加科研投入,加强企业、科研机构、高校联盟,推进科普工作不断深入,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转化。高校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部门是知识创造、溢出、创新的重要源泉。

参考文献:

[1]陈蕾.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3).

[2]黄丽萍.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与发展策略思考[J].国际贸易,,(6).

[3]洪世勤.中日韩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结构―基于RCA与特化系数等的分析[J].世界经纬,2012,(4).

[4]黄艳萍.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J].价格月刊,,(2).

[5]赵小燕.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问题研究[J].价格月刊,2013,(10).

[6]刘小霖.中国服务贸易:结构性失衡问题研究[J].企业导报,2013,(20).

篇14:服务贸易发展试析的论文

服务贸易发展试析的论文

一、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近年来,上海依托科技、教育、管理、信息和人才优势,积极发展旅游、运输、金融、保险、邮电、广告、展览、人力资源、信息、咨询、审计、法律等国际服务贸易业。80年代,上海每年的国际服务贸易额为20亿美元左右。进入90年代,国际服务贸易额明显增长。国际服务贸易总额达到60亿美元左右。同时,上海加快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外资逐步进入银行、保险、交通运输、房地产、信息咨询、设计装潢、广告等领域。到19底,上海服务业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31,85亿美元,占比达47.55%。到,国际服务贸易总额已达到近324.6亿美元。

(一)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

从服务贸易规模看,贸易规模加速增长。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不断增长。出口额从的36.1亿美元增加到20的161.1亿美元,进口额从20的43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63.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从年的79.1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324.6亿美元,如表1-1所示。根据计算,2000-2005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2.7%,出口年均增长35.4%,进口年均增长30.4%,均高于同期上海口岸贸易进出口的年均增长率。

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00年的11.2%上升到2005年的20.5%。其中出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1,2%上升到2005年的19.8%,进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额从2000年的11.2%上升到2005年的19.2%。

但是从总体规模来看,上海服务贸易总额仍较小,新加坡、中国香港服务贸易出口分别为269亿美元和452亿美元,是上海的4.7倍和7.9倍;服务贸易出口分别为206亿美元和242亿美元,是上海的3.5倍和4.1倍。

(二)各服务行业进出口状况

从行业分类来看,在十四个子项中,有一半以上的项目出现逆差,前三位分别是运输、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和教育医疗保健,20其服务贸易逆差分别为11.77亿美元、9.15亿美元和2.62亿美元。顺差主要来自于旅游行业、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广告宣传,年顺差分别为13.02亿美元、4.32亿美元和2.02亿美元,但后两者的顺差额明显偏低。需要注意的是,上海具有比较优势且一直保持顺差的工程承包项出现逆差,这主要是受“非典”和伊拉克战争的影响所致。扣除这一因素,可以看出上海在传统的旅游、工程承包行业仍然保持着较大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等新兴服务业的领域,上海企业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这预示着上海在服务业领域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正在慢慢发生变化,新兴服务业的异军突起将可能成为上海未来服务贸易和服务产业整体能级和规模提升的助推器。br>

(三)服务贸易结构和形态

从贸易结构看,上海服务贸易近年来形态相对单一,但贸易结构有所优化。上海国际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在近几年维持稳定,但服务贸易类型较少。其中,运输、旅游、咨询所占比重最大,分另0约占出口总额的50%、20%和10%。从进口结构看,运输基本保持在占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50%以上;旅游这一项从2000年的19%下降到现在的9%,20因“非典”下降到4%;特许权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咨询一直保持稳步上升,现在稳定在10%左右。

从服务贸易结构看。上海服务贸易类型较少,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建筑工程等劳动密集型服务领域,其贸易额约占服务贸易总额的70%,总体呈略微下降趋势,而计算机信息、专利权利使用和特许经营、教育医疗等技术、资本、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所占份额虽较少,但比重持续上升,贸易结构有所优化。

(四)服务贸易竞争力

从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来看,上海服务贸易总体逆差呈缩小趋势,但核心竞争力仍有待提高。表5中TC指数大多呈负数。上海总体竞争力较弱,2005年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指数同2004年持平,均为-0.01。旅游、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是产生顺差最大的三个项目。而体现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运输、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教育医疗保险一直是产生逆差最大的三个项目,国际竞争力不高,与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有一定差距。

二、上海服务贸易发展三大途径

(一)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

关于目前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到底是重点发展服务业还是重点发展制造业,对照借鉴香港的发展经验,现在有两种观点;在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道路上,是应该继续维持制造业中心的地位还是要大力建设国际服务中心,笔者也有自己的看法。

1、产业结构两种发展道路之争

香港20世纪80年代后的增长主要依赖服务业作为经济的支柱,制造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形成离岸形式。主张上海走此道路的人认为上海发展的瓶颈在于:长期以来,即使在人均GDP增长和产业结构自发演进的转折阶段,仍不断强调制造业的主导地位,不符合产业结构的升级规律。香港正是强调了服务业的主导地位才保持其较高的GDP水平,在2004年服务业更是占到GDP的85.7%;世界其他城市的发展也同样显示了这个规律。另一种思路是,上海应认识到今天香港经济面临的困境就在于丧失了制造业优势,单纯依赖服务业特别是金融地产业的发展,使整体经济失却了依托,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削弱了香港经济的增长动力,并增加了由金融地产业所引起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鉴此,上海更应强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不应削弱它以促成第三产业份额上升和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香港近几年一直提出发展高增值服务业以及重振制造业。香港的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在追求服务业的发展服务贸易额提升的同时,也应加快高增值制造业的发展。

2、本文的观点

我们认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可以互相推动、互补相长,亦即可以协同发展的。先进制造业的本质含义是指高科技制造业、科技密集型的制造业。因此,发展先进制造业,就要提高其科技、知识的含量,而不是提高资源消耗的比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定会为制造业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务、管理服务、技术服务等等。制造业的发展也必定会对服务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上海过多地强调制造业主导地位、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必定会丧失很多发展先机和竞争优势。同样,如果一味单纯地依赖服务业,那么整体经济失却依托,产业空心化会削弱经济的增长动力。而新加坡却由于仍然重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平衡发展,因此能更快地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增长动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无需对立,而是应该共同发展、协同发展。

以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动服务贸易的提升,以服务贸易的提升促进服务业的发展。除破各种不合理的行政性壁垒,加大市场开放程度,积极吸引有国际水平的服务性跨国公司人驻上海,优化上海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能级的进一步提升。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通过国际运输、国际物流、国际旅游、国际贸易等行业的发展,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对目前不具有优势的服务行业,加大开放力度和深度,以开放促进发展,培育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和技术中心。

商务成本的适度提高,有利于城市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方向升级。这已经在跨国公司加速将其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运中心向上海转移上体现了出来。对上海而言,人均GDP达5000美元显示出其已经和上世纪80年代时候的香港一样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借鉴后者二十多年来的直接经验,上海应在发展服务业、产业结构轻型化的同时,顺应制造业自身的演进,注重培养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分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某些环节上发挥比较优势并形成集聚,从而增强价值增值。与此同时适当发展部分有优势的高端制造业,避免制造业空心化。

总的来说,就是应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好地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也会促进现代服务业,使之具有更准确地发展方向。

(二)加大对外开放度

1、上海加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的必要性

要加快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尽快优化产业结构,我们认为,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加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当今世界经济正在向服务贸易倾斜发展,发达的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以及上海加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势在必行,它是加速发展服务贸易,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客观要求。

根据杜珍儿《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评估模型》的研究结果,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度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最大,其次为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发展水平。另外还指出,对于整个服务市场,对外开放度是最重要的,但不同的影响因素对于不同的行业,它的影响力却是不一样的。WTO前副总干事、印度计划委员会委员安瓦鲁尔·豪达在2005年6月份举行的世界服务贸易论坛上表示,开放的服务业发展进程要高于低自由度的行业,实现各种服务也对内对外的市场“自由化”有助于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做大作强。张蕴如(2002)较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我国服务业的开放度和竞争力问题。她认为,我国服务业发展不足的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服务业的开放度不够,包括服务业对外贸的开放度和外资的开放度都较薄弱。香港服务业高度发达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其高度自由化的经济制度,实行低税率的自由贸易政策,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带动本地运输、仓储、金融、商业咨询等服务业共同振兴。

2、上海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现状

近几年上海服务贸易开放的程度有所加大。自浦东开放以来,中央授予浦东和上海各项功能性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有许多与服务贸易有关,比如允许外商在金融和商品零售等行业投资经营,允许外资在整个上海的范围内开办银*、财务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允许外商在外高桥保税区开办贸易机构,批准建立中外合资外贸公司,批准部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等。

根据WTO公布的《服务贸易分类表》所列的12大类150多个项目,除金融保险部分项目以及新闻、出版、电信等大类外,上海已向全世界开放了大部分的服务贸易项目。

从表6,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跨国公司投资上海服务业领域各行业的现状及需要采取的战略措施:第一,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其他类服务业等行业在服务业领域中利用外资的项目数和金额都相对较小,需要从数量和金额方面同时加大与跨国公司的合作;第二,房地产业利用外资的项目数虽然相对较少,但投资总额却相对较大,根据这一特点,今后要重点与更多的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力争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投资上海的房地产业;第三,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在服务业领域利用外资的项目数虽然较大,但投资总额相对偏小,需要提高项目合作的水平和层次。目前,在服务业领域中还没有利用外资的项目数量和金额都相对较大的、相对处于强势地位的行业,这也表明上海服务业领域利用跨国公司投资分散度较大,没有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行业。

3、上海加大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建议

第一,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扶持服务业的发展,吸引有国际水平的服务性跨国公司入驻上海,优化上海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能级的进一步提升。

第二,谨慎渐进开放。采取渐进的方式开放国内服务业市场,并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开放计划,确定不同的开放深度,尽可能使竞争能力弱的行业有较长的适应和缓冲时间。

(三)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上海服务行业贸易竞争力普遍非常弱,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除了要加大对外开放度之外,其次要考虑的就是服务外包。

1、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必要性

所谓服务外包就是企业将信息系统构架、应用管理和业务流程优化等业务,发包给第三方服务提供者,以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正逐步把部分服务内容通过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且这一趋势呈愈演愈烈之势。发展服务外包,特别是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是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提升服务业的能级和水平;是上海转变外资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有利于优化外资结构,推动实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是上海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上海经济与国际接轨,更好地服务全国,带动上海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已成为上海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的一个新增长点。

2、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若干建议

一是要主动承接跨国公司内部的离岸外包,大力吸引、承接全球的服务外包;巩固目前服务市场,加快向高端服务市场转变,进一步拓展服务空间;重点发展软件开发外包、研发设计外包、物流外包和金融后台服务等领域,提升上海服务外包能级;大力培育若干个知名的本土服务外包企业,使之成为国际离岸服务外包总承接商和对内服务外包总发包商。

二是要加快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规章和规定,健全相关行业的管理规范和行政执法机制,推动行业信用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三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和服务。设立市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中心,依法严惩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和违法行为。通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方便、快捷、专业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的信息服务。

四是建立服务外包统计指标体系。根据国家最新统计标准,结合上海实际,研究建立反映服务外包发展特点的统计指标体系,并试行服务外包统计制度;加强服务外包发展的趋势分析,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服务。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上海服务贸易在初级劳动力、现代化通信设施等生产要素上需求条件和相关产业支持等方面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但进出口规模总量偏小、核心竞争力不足、国际竞争力不高、结构形态相对单一、服务类型相对较少以及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的缺乏等是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的劣势所在。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服务贸易趋向自由化的背景下,上海应以自身优劣势为基础,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深入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这是比较符合上海当前经济发展状况的,因此,上海应就此思路来推进服务贸易的发展;而发展服务贸易的首要方法就是加大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度,拓宽对内对外开放范围,在服务业内部广泛引入竞争机制,构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大对外开放度将会进一步提升沪上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竞争力和服务外包能力;同时,人才的培养也不能放松,应加强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有针对性地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突破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

篇15:新时期我国服务贸易论文参考

新时期我国服务贸易论文参考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张。服务贸易在世界各国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促进一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超过了货物贸易的发展速度。我国服务贸易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我国服务贸易贸易额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发展为的4706亿美元。但是,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有相当大的距离,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为了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必须把服务贸易的发展放在战略性的发展地位。要发展服务贸易,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了解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这也是本文写做的目的。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问题

1.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发展规模逐步扩大,但进出口逆差仍在扩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0%以上,其增长速度高于我国GDP的增长速度。20,我国服务进出口较上面增长12.3%,总额高达4705.8亿美元,占GDP比重为5.72%;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较上年增长14.7%,总额高达5396.4亿美元,占GDP比重为5.88%。虽然我过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但是我国贸易的出口规模较小,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力不匹配。此外,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逆差存在扩大的趋势,并且自20世纪90年代服务贸易的起源发展以来从未消除,最近的服务贸易逆差如下表一所示。观察表一可得,我国近年来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前,20贸易总额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是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恢复不错,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仍然呈持续增长态势,且增长率均维持在高于12%之上。虽然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整体规模呈逐步上升趋势,但是我国服务贸易仍然是进口多于出口,即我国服务贸易存在逆差,尤其是之后,贸易逆差呈现急剧上升态势。除此之外,我们可以从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与GDP比重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在我国整体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与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不匹配。2.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贸易主要包括旅游和运输等资源、劳动密集型部门。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仍然是以传统的服务贸易结构为主,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中传统服务业出口占比大于1/2;但是,在新兴的现代服务贸易方面,即金融、保险和计算机等现代服务贸易领域则发展滞后。金融、保险和计算机等现代服务业属于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现在的服务贸易结构不够合理,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角度分析,我国的服务贸易结构现状可能影响我国服务贸易想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的转变。3.我国人力资本优势减弱,人才缺乏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这是过去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不断出现“用工荒”现象。再者,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生活成本的提高,我国工人的工资不断提高,与印度等国相比,过去我国劳动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已经弱化。再者我国大多农民工学历不高,造成我国大量劳动力自身素质不高,不能达到信息时代对劳动者高新技术应用的能力要求。因此,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劳动力的人力资本优势已经减弱,如股采取措施改变这一现象,将会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的高速发展。虽然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培养人才,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这并不能缓解我国培养的人才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脱节。我国人才一方面供大于求,然而另一方面则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尤其是我国国际贸易、咨询信息等高附加值的服务行业所需的高级专业人才缺乏,这一因素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4.我国有关服务贸易立法不完备、管理滞后我国国内针对服务贸易的立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我国有关服务贸易的立法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很多方面至今仍然处于空白状态。虽然我国也颁布了一些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例如:《广告法》、《保险法》、《商业银行法》、《海商法》、《对外贸易法》等(时间倒序排列)。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这些法律中的个别条纹与国际上的规定不一致,可操作用相对较差。此外,对于国外对我国服务贸易设置壁垒以及我国的贸易在国外被歧视现象方面,我国的法律中不曾涉及,因此这些法律不能起到充分保护我国企业的作用,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有关服务贸易的立法相当不完备,我国相关部门必要完善立法,以保证并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样,我国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缺陷众多,例如:责权不明、行业垄断等方面。在服务业贸易的政策和规章方面,我国中央和地方并没有形成一致、统一的政策,缺乏有效的调节部门。政策透明度欠缺,各个部门多头管理,容易造成权责不明、经营秩序混乱甚至行业垄断的问题。因此,在国家宏观管理政策方面,我们很有必要完善立法,完善并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管理的效率。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1.国际服务贸易高度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各个国家地区的贸易门槛降低,也加剧了企业和个人对服务的需求;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减弱了区位优势的作用,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地理边界逐渐弱化,“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国际”一词从某种角度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经济名词,而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地方,是指一个经济个体。国际服务贸易将呈现高速发展状态,表现为不断丰富的内容和不断升级优化的结构。在全球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推动下,新兴的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被纳入到服务贸易领域,其中包括金融、技术服务、保险、咨询服务、数据处理等。新兴的现代服务也属于资本、知识密集型行业,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不同。这也就在结构上改变了我国的服务贸易,从此,我国服务贸易中的传统服务贸易呈下降趋势,新兴的现代服务贸易不断上升、所占比重逐步增加。因此我国服务贸易在内容上丰富的同时,结构也得到优化升级。我国的服务贸易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2.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不平衡性表现在地区分布上;第二个方面,不平衡性表现在行业分布上;第三个方面,不平衡性表现在产品结构上。在地区分布上,发达国家是服务贸易大国,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相对比较落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差异造成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地区分布上的不平衡性。排在全球服务贸易进口额、出口额前10的国家(中国和日本除外)均分布在西欧和北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有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例如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口额居于世界第三位,紧跟在美国和德国之后;出口额在世界范围内排第五位,前四位为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进口额位于世界第三位,紧跟美国和德。并且,处于中东亚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地区)高速发展,尤其是中国、中国香港和韩国。在行业分布上,国际服务贸易分布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贸易金融的大小,贸易金额较大的项目主要有:金融、保险、运输、旅游和电信等方面。在产品结构上,国际服务贸易的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产品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甚至具有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的特征;发达国家的服务产品大多属于高附加值值的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污染小、耗能低。3.服务贸易的知识密集化发展趋势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改变了服务贸易的特性,使得服务贸易克服了服务不可储存性、无形性以及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的限制,使得服务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例如医疗和银行系统的信息化与电子化、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以及政府服务的电子化等,以及大量新行业的不断涌现。充分的证明了知识和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给服务贸易带来了新的贸易契机。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关键决定因素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可以带来信息技术的革新,为贸易提供新的支持手段,从而促使资源配置达到更高效的水平。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贸易出口,增强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从前文介绍可知,我国服务贸易整体规模较小,逆差不断增大。因此,首先我们应该利用我国的优势行业带动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利用GATS的'相关规则对我国的劣势行业进行相应的保护。从而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均衡发展,并为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升级提供坚实的后台支持。综合分析我国的经济状况,应该重点扶持的行业主要有以下四类:一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且,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应好的特点,并且能带动大批就业人员;二是高技术创新行业;三是为农业服务的农村服务业,因为我国农村人口占据绝大多数;四是基础性行业,如公共服务、教育事业。通过扶持强势行业,保护幼稚弱势行业,不断的刺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与提高,培养我国服务贸易新优势,从而达到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目的。2.优化我国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产业正处于传统服务贸易向新兴现代服务贸易转变的阶段。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是当今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因此无论我国要实现经济高速发展,还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均应尽全力全词我国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优化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进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倾斜优惠政策促使知识型、技术型、高附加值值的产业发展,并重点发展此类行业;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密集型的基础,提高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利用自然因素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新兴现代服务贸易。在此过程中,技术和知识的作用不可忽略,我们也可以将新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传统的服务贸易上,改善一部分产业、企业或公司。3.加快人才培养,重视人力资本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缺乏专业的国际贸易高级人才,同时服务贸易需要高新技术支持,然而高新技术也是需要人力资本来完成的。因此要实现我国服务贸易高速发展,完成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本,加快人才的培养。4.完善我国有关服务贸易立法,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监管力度加快立法步伐。我国有关服务贸易方面的立法不完备,管理滞后,没有一整套有效的法律法规保障和支持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为了保证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有必要尽快制定相应的一部与国际法规接轨同时又能有效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加快完善服务蚂蚁管理体制,使得政策透明度提高,促进各个部门权责明晰,使得我国服务贸易得以高效管理,避免权责不明、行业垄断现象的发生。

五、小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条件下,服务贸易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要提高国际竞争力、缩小与世界整体水平的差距,我国必须加大力度发展服务贸易。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较快,服务贸易净出口额在世界范围内排名靠前,但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就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我国服务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总所占比重较小,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不相匹配;我国服务贸易出口较少,近些年来,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贸易占比较大,资本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较少,与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不一致,等等。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了解其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相应的对策解决我们服务贸易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篇16:养老服务现状分析报告

1)养老服务行业生命周期。通过对养老服务行业的市场增长率、需求增长率、产品品种、竞争者数量、进入壁垒及退出壁垒、技术变革、用户购买行为等研判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

2)养老服务行业市场供需平衡。通过对养老服务行业的供给状况、需求状况以及进出口状况研判行业的供需平衡状况,以期掌握行业市场饱和程度;

3)养老服务行业竞争格局。通过对养老服务行业的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的分析,掌握决定行业利润水平的五种力量;

4)养老服务行业经济运行。主要为数据分析,包括养老服务行业的竞争企业个数、从业人数、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出口值、产成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资产、负债、行业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

5)养老服务行业市场竞争主体企业。包括企业的产品、业务状况(BCG)、财务状况、竞争策略、市场份额、竞争力(swot分析)分析等。

6)投融资及并购分析。包括投融资项目分析、并购分析、投资区域、投资回报、投资结构等。

7)养老服务行业市场营销。包括营销理念、营销模式、营销策略、渠道结构、产品策略等。

养老服务行业现状分析报告是通过对养老服务行业目前的发展特点、所处的发展阶段、供需平衡、竞争格局、经济运行、主要竞争企业、投融资状况等进行分析,旨在掌握养老服务行业目前所处态势,并为研判养老服务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信息支持。以下是相关养老服务行业现状分析,可供参看:

相关专题 宁波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