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公共关系传播与高校形象建设论文

苏婵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苏婵”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透析公共关系传播与高校形象建设论文(共12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透析公共关系传播与高校形象建设论文

透析公共关系传播与高校形象建设论文

摘要:现代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倡导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学科,作为一门构建友谊和广结人缘的艺术,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欢迎。本文主要站在高等学校发展的角度,介绍公共关系传播与高校形象建设的关系,并结合“复旦百年庆典”的案例探讨公关传播是如何塑造高校形象的。

关键词:公共关系;传播;高校形象;复旦百年

1、公共关系塑造形象

英国航空公司所属波音747客机008号班机曾经出现过一个十分罕见的情景:东京――伦敦,航程达13000公里,可是英国航空公司的008号班机上只承载一名旅客。她一人独享了该班的353个飞机坐席及6位机组人员和15位服务人员的周到服务,据估计,那次航班使英国航空公司至少损失10万美元。既然损失如此惨重,英航又为何执意要开通这次只有一名乘客的航班呢?,西南航空公司的飞机在芝加哥国际机场偏离跑道而撞上了一辆经过的汽车。但这次重大的事故并没有影响该公司在广大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专家依然给他们以赞扬和好评,人们依然信赖它,为什么?……这些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的故事,而且故事一直在继续。不仅是航空公司,也包括软件公司、食品公司、建筑公司、政府、银行、学校等等,大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阐释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公共关系塑造形象,也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着公关传播带给他们的快乐与利益,承担着因漠视公共关系而造成的恶果。一件件公共关系杰作,有的使一个企业起死回生,有的则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本文主要探讨高等学校如何通过公关传播塑造形象。

2、公共关系传播与高校形象建设的关系

公共关系是一门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经营管理的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组织为了在其公众心目中塑造良好的形象,以传播沟通为手段,争取公众对本组织的了解、信任、好感和合作,对其公众采取的一系列策略活动。这个定义告诉我们,公共关系工作的目的就是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实现这个目的的主要手段就是传播。而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是所有社会组织的共同目的,当然高等学府也不例外。

所谓高校形象,是指高等学校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在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和评价,使学校在长期建设与发展中形成的多方面的综合体现与反映,包括教学、科研、管理、设施、环境、学校文化等。高校形象建设状况直接决定着教师队伍素质、学生生源质量、教育质量、学生就业层次等,决定着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支持度,是学校的一项无形资产。高校形象建设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公共关系传播工作。

3、结合“拉斯维尔公式”,从“复旦百年”看公关传播如何塑造高校形象

传播学家拉斯维尔曾经提出著名的“五W”模式,一直被奉为传播学的理论经典。该模式简明扼要的展示了传播过程必含的五个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传播效果。这个公式适用于任何大大小小的传播过程,当然校园公共关系传播也不例外。高等院校公共关系传播的过程就是为了在高校公众心目中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具体来说,高校公共关系传播者主要是学校的领导人员、教职工及学生;传播内容就是一切跟学校有关的信息(包括、教学、管理、就业等),这些信息往往通过一系列或大规模或小规模的活动传递出来,即公共关系活动,这是公关传播的具体表现形式;传播渠道包括人际传播手段和大众传播工具;受传者包括校园内部的师生和校园外部的所有跟学校有关的公众;传播效果笼统说来有好的,有坏的,我们当然希望的是收到最好的效果那就是树立起理想中的美好的高校形象,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下面我们从“复旦大学百年庆典”这一成功的校园公关传播案例中体会究竟何为公关传播塑造高校形象。

为了迎接百年校庆,复旦大学组织了多种多样的公共关系活动,以突出复旦大学的百年精神和学校特质,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以下列举几个例子:

1)复旦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典晚会。209月24日晚,复旦大学建校100周年庆典晚会在邯郸路校区光华楼前广场举行,来自海内外8000余名校友和嘉宾光临晚会。复旦各界学子激情献艺,廖昌永、韩磊、刘欢、等数十位大陆和港台著名演艺人员与复旦师生一起参加了演出,为复旦百年诞辰营造出了喜庆祥和的.气氛,同时本次联欢晚会还使得学校内部的师生关系得到了改善,在学校外部建立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2)焰火晚会吸引眼球。整个晚会异彩纷呈,给夜色中的校园增添了更多靓丽色彩。广大师生在美轮美奂的焰火中看到了五彩缤纷的校园。百年的复旦,繁荣昌盛的复旦,骄傲之情溢于言表。全国多家媒体对这一盛况进行了直播和转播,欢乐和谐的气息随着各种媒介信号飞出了复旦校园,飞到了全国各地,飞向了全球。在这样的美妙时刻,作为复旦尚未放飞的学子一定是自信的;在这样的激动时刻,作为复旦已经送给社会的人才一定是骄傲的;在这样的时刻过后,那些正在高考路上挣扎的孩子以及家长一定对复旦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3)六大成果展览各领风骚。在校庆期间,在有中国高校第一楼之称的光华楼内,举行复旦百年校庆系列展览,对大众开放。包括科技成果展、诺贝尔奖获得者纪念邮票展、书画展、摄影图片展等。俗话说“耳闻不如眼见”,六大展览各领风骚,将这所百年名校的累累硕果尽显无余,校内校外各界人士不禁为之震撼和骄傲。当广大参观者满足的走出光华楼,感叹“名不虚传”的时候,复旦的真才实学也随着众人的足迹扩散到了这个城市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

4)两大世纪教育论坛。“全国著名高级中学校长论坛:世纪才俊的培养”、“高等教育与城市的发展――百年校庆全球校长论坛”分别邀请全国27个省100所重点高中校长、全球130个海外高校代表团、90多个正校长、400多位中外教授,齐聚复旦。高校形象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根本任务。这两大教育论坛毫不谦虚地向世界人民暗示:复旦永远都会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将人才培养工作视为神圣职责。这样的高等学府,您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5)两大校史馆开幕。“复旦枫林校区校史馆复馆仪式”该校区原是上海第一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校史馆展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书籍资料,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及其背后的经典故事等。“复旦大学校史馆开馆仪式”展出了中国第一根X光管、第一台601型模拟计算机、第一台质子加速器……这些中国人在科学界的突破。也成为复旦大学百年历史中的荣耀。这是复旦历史上第一次建馆讲述自身百年的成长。这一举动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复旦生动艰辛的百年探索路,弘扬优良传统,倡导复旦精神,凝聚人心,奋发进取。

通过案例,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各种公关活动对于高校形象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有关专家对复旦这次百年庆典是这样评价的:“对复旦而言,百年校庆并不仅仅意味着隆重热闹的庆典和缅怀辉煌的过去,它是复旦大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推动学校改革、融合与发展的重要机遇,是展示复旦大学办学业绩、扩大社会影响的一个重要前提。通过百年校庆全面展现了复旦大学的办学成就、塑造了百年名校的良好社会形象。”

4、小结

目前高校可以采取的塑造学校形象的公关传播活动非常多,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校企合作、教学竞赛,学生社团活动,校园主持人大赛等等。公关活动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需要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及办学理念具体情况,灵活创意。不管是大活动小活动,能为学校塑造良好形象的活动就是有效的公关传播活动。

篇2:浅谈高校实验室建设与教学管理论文

浅谈高校实验室建设与教学管理论文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不规范、管理机制不健全或实验室管理职能过于分散,这些都导致了高校实验室建设在规划、配置硬件资源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为高校教育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基于高校实验室建设与教学管理职能整合的探讨显得尤为必要。

1、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验室建设仍然没有走出高校实验室最初基本结构体系(或部门)的传统模式,直接影响和阻碍我国高校实验室的长远建设和发展。

1.1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整体规划科学性差

在当前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新专业迅速成长和扩大,大学入学率也在逐年继续扩大,而高校各种实验室仍然是各自为政,实验与教学的产能利用率非常低,实验投资效益差。我国大多数高校实验室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在建设过程中,容易草率决定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方向,而忽视了高校实验室的长远的科学化的规划设计。

1.2大多数高校实验室资源配置不合理,重复购买难以实现资源共享

在我国大多数高校院系课程存在交叉专业设置,高校各部门缺乏联合实验室,实验室的功能相同,导致部分实验设备的购置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出现过多重复,最终致使高校实验室使用效率低。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过于分散集中管理力度差的问题,在实验室建设规划方面缺乏大局意识,分散管理导致在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室设施上存在重复购买和重复建设的现象。

1.3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科学

我国当前高校实验室管理机制还没理顺,导致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归属不同部门,缺乏统一规划,严重制约了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健全,实际工作中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的高校实验室尽管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但由于实验室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导致实验室管理不到位,实验室管理杂乱无章的现象。

2、高校实验室建设与教学管理职能整合的重要性

2.1依据高等教育发展,逐步完善高校实验室管理

高校实验室建设要伴随高校教育的发展需求而不断完善自身建设,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校实验室承担高校实验教学的任务,高校实验室管理职能的完善就是要基于高校实验教学的需求,进行针对高校学生的实验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教学完成所学知识由理论状态到知识能力的转化,高校实验室的职能管理更加科学化显得尤为重要。

2.2基于高校实验教学内容,强化实验室职能管理

当前,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要根据高校实验教学内容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够整合高校实验室管理与教学管理的职能,基于高校实验室教学内容,制定和完善高校实验室职能。通过对高校实验室进行年度考核,对其信息技术的实验教学和管理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认真统计分析,重视其在实验室资源共享,注重通过实验室的科学规划并组织实施为前提条件,更要依据大学教育内容来进行实验室建设。

2.3完善高校实验室工作管理职能显得尤为重要

实验教学项目和实验教学系统建设项目管理功能,以及环境资源职能管理,团队建设管理职能,实验室实验耗材管理功能,实验室安全管理职能,组织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改革实验的综合研究功能,这些职能部门进行统一职能整合,整合到一个职能部门进行高校实验室管理,这对于推进实验室工作顺利开展将是十分必要的。

3、高校实验室建设与教学管理整合的对策

3.1重视高校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

当前,针对我国部分高校实验室日常管理方面存在的普遍滞后问题,甚至高校实验室在部分科室管理上存在混乱现象,从而造成部分实验教学精密仪器和设备的长期闲置,部分实验室的实验药品出现变质和毁损,这些都给高校实验教学带来严重浪费,也造成高校实验设备利用率低下。所以,高校实验室要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应制定科学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和采取维护实验教学管理的相应措施,加强对高校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纪律管理,增强高校实验室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和执行实验室规章制度的责任感和纪律性,不能把高校实验室管理看成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的走过场行为。

3.2精心组建高水平实验专业队伍

加强对于高校实验室的专业队伍建设,就必须培养选拔具有深厚学术造诣,治学态度严谨的学术带头人担任实验室主任,创新高校实验教学的学术思想和研究能力。加强高校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培训,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适应当前我国高校规模化发展的需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队伍的梯队,积极维护和引进高层次、高学历的工作人员加入到实验教学管理队伍,从事实验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学制、职称、年龄结构等方面进一步优化管理。

3.3优化高校实验教学资源的重组,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高校实验教学管理的'发展,必须要围绕教学的需要进行。整合优化高校实验教学资源,可以将部分被浪费闲置的实验设备全面纳入到教学中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仪器缺乏的窘境。高校可以采取和企业联办的方式组建联合实验室,开辟学生实习和实验教学的基地;采取建立开放实验室,培养大学生主动性,锻炼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实验学习的能力。实验室给大学生提供的主要是研究和实践环境,大学生可以尝试启发思考,接触实验教学研究,认识前沿科学和新技术的知识,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4、结论

加强高校实验室管理职能和高校教学职能的整合,是推动我国高校实验教学工作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不断研究和探索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经验,真正建立起高校实验室管理人才创新的培养机制,才能够真正让高校实验室成为我国科学研究和开展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为高校教育提供优质的实验资源,搞好教学服务工作。

篇3:从学校标志看高校形象识别系统建设论文

从学校标志看高校形象识别系统建设论文

内容摘要:文章从学校标志的重要性谈起,分析各高校标志的使用情况及所用标志不同形式的分类,针对各个分类的特点分析了一些代表性的学校标志,根据自己在设计学习中的相关知识提出高校标志设计及使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形象识别系统的建设。

关键词:标志 高校 形象识别 设计

学校标志是将学校的理念精神,以具体的图形、图案形式表达出来的视觉符号,它是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重要要素之一。本文从各高校标志的重要性谈起,分析一些典型的学校标志和一些高校在标志设计及使用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见解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供大家讨论,希望我国高校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能打造出更多特色明显、国际知名的高等院校。

一、学校标志的重要性

学校标志是学校的文字名称、图案或文字图案相结合的一种平面设计,是学校整体形象的浓缩和集中表现。学校标志的重要功能是传达信息,是让公众产生对学校的印象的重要部分之一,也是应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最高的视觉语言。一个成功的学校标志,不仅能让公众很容易接受并牢记,而且它的正确运用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在高校办学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国内高校学校标志使用的情况及主要分类

在当前高校面临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环境下,应该说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学校标志,并且有些学校的标志设计制作得也很成功。据相关资料统计,在国内的本科院校中,使用圆形印章式的占绝大多数,大概能占到80%,椭圆形、菱形、盾牌形状的占8%左右,其他形状如字母、多边形、不规则形的大约占12%。下面就不同分类的学校标志做一下简要的分析,探讨这些标志的特点。

1.文字型为主的学校标志。汉字属于象形文字,本身就是美的构成图形,具有会意、象形、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构形特点,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汉字型标志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学校标志样式,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北大学等都是这种文字型标志。北京大学的校徽由鲁迅设计,内部的篆书“北大”纹样,高度图案化,形似几个“人”簇拥在一起,英文“Peking University”也突显了时代背景,虽然形式是西方的,但内容却极富中国特色。

2.释意型学校标志,这类校标具有浓重的传统和古典色彩,寓意深刻而厚重。如上海同济大学的标志,内部为众人划船图案,寓意同舟共济。随着时代的发展,它还传达了团队合作的现代人文精神。众人划船只是表现题材,在具体表现时作者略去其时代、种族和地域特征,以突出这一理念的旷古与永恒。天津大学以成立之初的天津北洋西学学堂中的“北洋”作为主体形状,既体现了天津大学的发展,也让人想起了天津大学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所大学的光辉历史。

3.带有行业特性的学校标志。这类标志体现出了学校的行业特性,让人们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性质的学校,这类学校以一些专门性学校为主,如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标志中间是一根盘着蛇的银针,两边是草药的叶子,体现出了中医的行业特性,北京舞蹈学院标志采用一个舞蹈的人物作为标志的主体形象,直接表明学校的性质,同时具有很好的识别性。

4.带有地域特性的学校标志。这类标志从学校所在地区或学校建筑的特性入手,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或者建筑,体现出所在地或学校建筑的文化气息。如山东大学的学校标志,以泰山的山形为主体形象,体现出其地理位置和独特的人文气息;长安大学的标志用篆书的长安和象征长安文化古都的古城墙作为标志的主体部分,体现出长安大学的地域特征。

5.创意新颖、体现时代特色的学校标志。这其中包括一些椭圆形、盾形、多边形、不规则形的一些标志。如海河大学的圆角八边形标志,上海大学的椭圆形标志,还有杭州外国语学校的盾形标志,这些标志虽然不能称得上是很成功的设计,但他们在形式上都进行了一些创新,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然,以上的几种分类也不是绝对的,在实际设计中有时候可能几种形式结合在一起,同时体现学校的`不同的特点。同时,各个学校也可能在设计标志时的侧重点不同,很多时候要根据具体学校标志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学校标志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虽然各个高校都设计并使用了自己学校的标志,但笔者认为有些学校标志在设计和使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标志雷同性太大:如传统的圆形图章式的标志,虽然说有很多成功的设计,但有些学校不顾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忽略自己学校的特色,盲目地往圆形标志上套,造成了圆形图章式的学校标志一抓一大把的现象。面对越来越强烈的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高校必须加强形象建设,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高校形象,使公众易于感知,在学校内外公众中留下深刻的、稳定的印象。

2.合并或者更名高校标志更新不及时:从1992年开始,全国各地若干高校走上合并之路,合并后的高校,组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有些高校仍然沿用以前的旧标志,这就使得旧的学校标志具有相对的狭隘性,不能体现多学科、多专业的格局,也不能与时代同步发展。此外,高校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增设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改单一型大学为综合型大学,这也使许多大学的名称与专业不相符。

3.学校标志使用不规范:学校标志是学校对外形象传达的一个重要部分,有些学校的标志在使用过程中随意改变标志的颜色以及与标准字的组合样式,不但降低了学校标志的可识别性,同时也影响了学校标志使用的效果。

对高校标志设计及使用的几点建议:

1.导入高等学校形象识别系统,确立学校标志的形象。这是整合学校形象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当前高校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谁能够有效地导入并且实施好学校的形象识别系统,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体现出自己学校的特色。中国人民大学是我国首家导入高校形象识别系统的院校,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证明这在当时是完全正确的。

2.明确学校标志的使用规范。学校标志一旦确立,就要严格按照规范去制作、使用,对网页、户外环境等使用不当的方面要及时纠正,确保学校标志形象的统一性。

3.标志设计要体现出自己学校标志的独特性。独特性就是个性化,不同的学校从办学理念到行为规范以及环境形象都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当然,个性化不是全凭主观想象而来,而是应该充分了解这所学校,包括历史、现状、人物、建筑物、周边环境及所在城市等相关信息,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从而确立表现主题以及所要传达的内涵。只有个性化,才有区分度,才能便于社会公众迅速地从众多的信息中识别出学校,并留下深刻印象。

4.学校标志是学校的知识产权,在开发和使用过程中要及时注册,取得法律保护,避免像一些企业标志那样被别人或别的企业抢注,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虽然学校标志不属于商业性的标志,但为学校标志注册已经成为保护高校无形资产的有效武器。

四、结语

学校标志作为一种视觉文化符号,有其独特的外在与内涵,因笔者水平和本文篇幅所限,对以上问题未能做充分的表述,希望能由此文引发各高校及人们对高校标志设计和高校形象的重视,大家共同努力,把我国更多的高校推向国际,打造出更多国际知名的名牌大学,提高我国高校的总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林阳助 《如何建立CIS》[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2]刘海存 《合并高校组织形象的重塑》[J].江苏:江苏高教,第4期

[3]各高校网站相关资料

篇4:医学生就业竞争力透析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论文

医学生就业竞争力透析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论文

一、医学生就业竞争力透析

1.在医学校学习的时候,医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从业方向比较随意。根据医学高等学校的调查来看,每年考上医学校并来医学校学习的学生,很多人报考医学类的学校都不是根据自己的心愿来的,而是为了升学、按照家人的想法;或跟风等原因而来医学校的。就自己所学的专业选择也很盲目[1],没有目标。学习生涯缺少目的性、缺乏动力、觉悟低。

2.就业阶段,期望值过高。近些年来,医学生就业方面较其他专业形势较好,医学生产生了傲慢心理,对就业方面充满信心,想法还在精英教育时代止步不前,没有竞争意识等。等进入社会才发现,自己的就业方向太单一、渠道少。很多学生把工作方向定位在发达城市、三甲医院、待遇优厚的单位,对于最近几年新兴的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和相关的职业,都有抵触情绪。

3.医学的道德伦理、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匮乏。很多医学人员还是停留在过去的只重视医学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上,没有进入现代医学的心理社会学的学习。很多从事医学工作的人员,文化素养不高,除了了解医学知识,在其他方面一无所知,语言的交流沟通和写作水平都不高,一旦与患者及其家人交流时,不能妥善处理医患之间的关系,这样会导致产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甚至连和同事交往和共事都很困难。这些都导致医学生就业竞争力薄弱,与自己理想的岗位擦肩而过。

4.临床的实际应用中,专业技能水平低。医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为临床工作是从事医务工作者的`重要的技能。但现实中,医学生的临床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学校在课程的安排上,过多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学习和练习。

5.毕业的医学生求职水平差,也是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弱的一大表现。当今,面试是寻求职业和就业的重要途径,医学生在面试的时候,没有出色的简历;在与面试人员交流时也语无伦次,没有变通能力。这些不足跟医学校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方面的欠缺有很大关系。

6.最后,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式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医学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思想和现实脱节,脱离对父母的依靠产生了不安情绪等,这些都让学生产生了逃避和得过且过的心理,不能以正常面对挫折的心态去迎接工作。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削弱了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为了提高职业发展水平,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是加强医学生就业竞争压力的重要途径

1.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课程的内容学习,对低年级,侧重他们的职业前途,引导学生设计出自己的最近目标和长远的职业规划[2];对中年级,要侧重他们的整体职业能力的提高、培养;高年级要侧重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增加就业能力培养。

2.就业指导课程要实现教育方式的多样性。不但要重视课程对知识理论的传授,还要根据医学行业的特点,结合医学生的真实需求,开发实践类的教学,针对学生在文化领域和交流沟通能力方面的缺乏,进行实践练习,用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投入。就业指导课程是医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针对就业指导课程,要改善其教学环境,加大对课程的教育经费投入,完善课程所需的仪器和设备,让平时的课堂教育能够和就业指导课程结合到一起,让学生每时每刻都能体验到与社会现实的碰撞,以便于增强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还要加大对就业指导课程的研究,让课程的书本和教师的思想能够完全跟上时代的要求。

4.完善师资力量。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程老师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既要又极强的专业知识,也要在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

5.创建科学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课程评分系统,这样能够提升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成果,确保了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科学合理的评分系统,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努力地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在一起,最终达到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总之,提高医学生的职业水平与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培养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强有力手段,只有這样,医学生在踏入社会后,才能顺利完成就业,为医疗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吕杰.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消费导刊,(2):142.

[2]李锋清.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对策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2,25(10):95-97.

篇5:图书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与传播论文

[摘要]文章论证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少数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如何发挥特有优势,用现代传播手段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不断增值,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库”的应有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价值;传播;图书馆作为

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xx文化搭台,xx经济唱戏”的活动,在我国广泛兴起;“美食新概念”、“购物文化节”、“茶文化”、“酒文化”,等等,物与文化的结合举措此起彼伏、铺天盖地。在传播学已经进入“后传播时代”的今天,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如何挖掘、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巨大潜值,并利用现代传播手段,使其不断增值,是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人员光荣、艰巨而又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有其独有的特质,是其他文化资源不能替代的,这是有着最丰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馆藏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独具的优势。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而论,她位于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最壮观的民族大道中段,是广西最大的省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馆舍占地面积2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主楼10层,书库大楼20层,整个建筑由一、二、三段组成,其中一、二段凌驾于波光粼粼的湖面之上,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水上图书馆”。到目前为止,拥有政治、经济、法律、及其他各门类学科图书244万册;中外文期刊两万余种;音、像带及学术期刊光盘两万多件,被誉为“八桂学府,壮乡书城”。其中,地方文献部藏有以壮族为主体的,包括苗族、瑶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彝族、京族、水族、仡佬族11个少数民族的大量文化资源。自治区已经投资5000多万元,对老馆进行改扩建,把该馆建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高精尖技术装备,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国家一级图书馆。目前新馆已建成,阅览大楼总建筑面积达12195平方米,一楼为入口大厅、检索大厅,二楼、三楼均为阅览室。新楼入口设计合理,人流集散便捷,不迂回,不穿越,不同性质的人流分流明确,自然通风采光。新馆可容藏书400万册,拥有3500个座位,电脑网线达到1000个信息节点。

广西,是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唯一临海的自治区,具有出海、亚热带双重地理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各方的努力,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已经逐步显现出其巨大价值:被称为壮族歌仙的“刘三姐文化”、壮族“三月三歌节文化”、中国绿城——广西南宁的“绿城文化”、南宁国际民歌节的“民歌节文化”、以壮族为创始民族的“铜鼓文化”、壮族特有的民居“干栏式民居文化”以及现在正在兴办的“东盟博览会文化”等等,在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工艺美术、山川风物等方面,都显现出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显现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巨大的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历史价值;而人文价值、历史价值是一种品牌、一种无形资产,在某种条件下,又可转换成经济价值。就是这些已经显现出巨大价值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也还缺乏作为无可替代的“信息库”、缺乏“图书馆作为”浓墨重彩的这一笔!笔者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部,现在藏有明清以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图书四万余种。壮族文化资源之丰富,是全国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比拟的。在挖掘、丰富、扩大、增加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上,是大有作为的,是独有的优势。就是上面提到的、已经初步显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价值的一些方面,也极待补充、增加其民族文化的含量。像“刘三姐文化”所以产生在广西,产生在壮族,绝不是偶然的。因为自古以来,广西就有“歌海”之称,每年“三月三歌节”,漫山遍野都是对歌的群众,民歌资源非常丰富。壮族的《布洛陀》《嘹歌》《姆六甲》等,早已经在民间流传。再如“干栏式民居文化”,在我国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遗存中,就有“干栏式建筑”的实物,距今已有八千多年;远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所有临水的民居,都是“干栏式建筑”;笔者在泰国的湄南河上,亲眼见过大量的“干栏式民居”,只是建筑材料已由木质改进为钢筋水泥而已。壮话属于壮侗语族·壮泰语支。壮族与越南、泰国、老挝的某些民族,都可直接用语言交流。壮族是我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有1800多万,是我国最重要的跨境民族之一。其实,从血统、语言、文化、分布、社会、经济各个角度上看,不管是壮族、布依族,还是越南的侬族、岱族,其实都是一个民族不同的称呼而已。再如远播东南亚的“铜鼓文化”,据广西专家考证,是由壮族的先民“濮人”在黄帝时代创始的,几乎和中华文化同样悠长。所有这些,都需要充实、传播,扩大其覆盖面。还有大量的广西图书馆已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也极待扩大其影响。像发源于广西金田的“太平天国文化”,这是改动中国历史的大事件;震动中外、在我国革命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百色起义文化”,更是中国革命史上壮丽辉煌的一章;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文化”,在全国、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宁明的“花山崖画文化”,更是壮族悠久历史极待解读、极待挖掘的文化瑰宝;桂北的“红瑶文化”,更已吸引了全世界旅游、观光的眼球……总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都极待加上“图书馆作为”这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其本以无可估量的价值再次增值!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播不可回避的现状是: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信息库”的图书馆,在现代化传播手段的建设上,还是比较滞后的。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领导重视”、“政策倾斜”的“等、靠、要”观念,在某些人的头脑里,仍然根深蒂固。目前,我们面对的是市场经济,说“重视”,得市场重视,说“倾斜”,得市场倾斜。市场需要、用户需要,才是我们的“领导”,才是“倾斜”的所在。若想让市场“重视”,让市场向你“倾斜”,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新兴的传播学,吸引人类的眼球;用传播学的手段,引起市场的“重视”,引导市场向你“倾斜”。新兴的传播学学科,自从上世纪30年代在美国诞生以来,特别是自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5w模式”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因为,现代社会已从以纵向结构为核心的简单社会,转向了以横向结构为中心的复杂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所谓的`“合力与力的平行四边形”,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特征。尤其是互联网诞生以来,线性函数已经无效,只能是非线性函数。传播学已跨越口传播、印刷物传播而进入第三代的多媒体传播的“后传播时代”。到底统计,我国已有互联网用户8000多万,这是个空前巨大的“受众群”。不可估量价值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面对如此巨大的“受众群”,正是通过多媒体传播使其充值增值的大好良机。谁认识不到这一点,谁就是落伍者,将后悔莫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已建立起计算机管理系统、缩微拍摄、阅读系统以及音像视听等自动化设备。目前,图书馆所有业务环节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自动化计算机网络体系,整个图书馆网已纳入国际互联网中,并且与县级以上图书馆通过互联网或PPP拨号系统进行联网。广西图书馆已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数目数据和多个全文数据库,其中,已建成书目数据56万多条、连续出版物数据库0余条、中文古籍数据库13000余条、视听资料数据库23400余条、外文图书数据库20000余条、科技小报索引数据库、广西文献索引数据库、广西名人文库以及农村适用信息、太平天国资料、广西地方志、广西民族民俗图文等全文数据库。凭借这一现有基础,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播方面,尚须充实、加强、扩建的有:

1.为每一个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立项,建立起专题传播网络。这首先就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将每个专题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加以筛选、归类、充实,建立起便于检索的数据库,建立起相应的网页。这一数据库面对的不仅是广西5800万各族人民,也不仅是我国13亿人民,而是全世界。这将对旅游观光业、民族制品业、餐饮美食业、医药保健业、服装鞋帽业、娱乐休闲业、体育健身业、珠宝饰品业以及民族史、民族文化、生态研究学等等,产生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将打破历史造成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落后、封闭,改变一直停留在“借书还书”、“阅览复印”的传统服务模式,使“死”资源变成“活”资源,变“读者上门”为“图书馆上门”,使图书馆变成不分节假日、不论刮风下雨,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的“上门”的“读者服务”。这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充值增值,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生态价值。是“图书馆作为”浓重辉煌的一笔。目前,互联网上电子书刊许多都是收费的,而图书馆是全民的福利事业,是免费的。这种“价格优势”是电子书刊业无法竞争的。据笔者的实践体会,当在互联网上开动“搜索”引擎搜索时,图书馆几乎是完全缺位的。最活跃的是销售企业、旅游业,其次是政府部门,图书馆连个人“博客”都不如。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许多还处于“内部”状态。这和图书馆“信息库”的地位很不相称。如今是“知识爆炸”时代,在这场“知识爆炸”中,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加上“信息库”——图书馆这枚“超级重磅炸弹”。

2.互联网传播的前提是“愿者上钩”——因为需要。用户上不上钩,不需要“领导重视”、“政策倾斜”等客观条件,关键是“图书馆作为”要做得到位,适应用户需要。长期以来,图书馆一直受“输入困难”的困扰。许多民族书刊存在大量的生僻字,要造字,输入缓慢。特别是一些珍本书、善本书,生僻字连篇,输入十分困难。而且读者借阅又受到一定限制,大大影响了这些“宝贝”价值的发挥。由于电子技术的进步,现在有了“汉王文本王”之类的具有一键进入word的智能键,所有生僻字,完全可以一键进入,“输入”一本书,也就是几十分钟,大大加快了输入速度。新兴的电子书刊业,是没有这些珍本书、善本书“宝贝”的。一旦图书馆的珍本书、善本书变成电子版,加上又免费,电子书刊业是无法跟图书馆竞争用户的。图书馆的专题网页。要制作得漂亮,吸引眼球。当用户“搜索”时,图书馆的网页就可“一拥而上”,特别是那些使一般用户头痛的生僻字,用户可以立即复制保存,节省了大量的精力、时间。

3.互联网的数字化传输手段,是文、图、声同时传播的,其科技含量的先进性是当前任何一种媒介无法比拟的。纸传媒,虽然可以文图并举,但无声;就是最先进的电视,虽然有声有图,也是活动的,但它的文却常常缺位;而且,这两种传媒也只能单独、不能同时进行。有一个很典型的例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王申生,根据自己十几年临床诊断积累,个人编排了一个多媒体资料库。用户把这资料库搜索到后,在菜单上点击“二尖瓣狭窄的听诊练习”,在出现的人体图片心脏部位,再点击一下,耳机里就会出现这位“病人”的心跳声,就像临床医师直接用听诊器听到的一样。俨然是一部临床诊断学的多媒体教科书。他这一多媒体资料库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许多医院下载后,作为培训进修医师的教材。国家卫生部还将把它纳人全国医师统考题库。这个例证说明:多媒体的传播优势,目前是任何一种媒介都无法比拟的。制作这种多媒体资料库,对图书馆“单位”来说,集体的人力物力,不知要容易多少倍!电脑的复制、下载的存储功能,更是其他任何传媒无法做到的。用户需要的文化资源,经过互联网到手后,可以任意复制、翻录。电脑对图版的修整功能,还可弥补原件的某些不足。电脑的编辑功能,又可以把文、图、声任意编排。就是光盘,也可任意复制。那些珍本书、善本书“宝贝”,将发挥出无穷的潜值。数字化传输的访问人数记录与传统的借阅统计,不知要高出几十几百倍,图书馆将“门庭若市”,带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大覆盖、大播种、大丰收!

4.利用网络传播快、广的优势,在网上发布征集、呈缴地方文献的通知,不断充实馆藏。要知道。有许多地方志、族谱、民族史、个人作品,都忠实地记录了一个地方的家族、民族、个人的历史。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这些文字未能正式发表,而流传在民间,这就需要图书馆利用其特有的收藏优势,向各方征集各种文献以便不断地充实和丰富馆藏,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广西图书馆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网上发布了地方文献征集的通知,并将征集来的文献迅速做成数据,以供需求者在网上查询,或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文献,发挥地方文献的增值作用。

总之,要建立起“图书馆传播体系”。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充值升值,有赖于传播的到位;传播到位,吸引眼球,又反过来扩大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影响,使其充值升值。这是一种“正”循环。是加法;反之,传播不到位,不能吸引眼球,就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扩大影响,也就不利于其充值升值,则是“负”循环,是减法。是“正”循环,加法;还是“负”循环,减法,把柄,就掌握在图书馆同行们的手上!

篇6:高校多媒体教室建设与管理探讨论文

高校多媒体教室建设与管理探讨论文

摘要:多媒体教室在各高校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各高校实际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却参差不齐。同一个院校可能会建设若干种不同类型的多媒体教室,各教室又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和人员负责管理。教室类型的多样化和归口管理部门及人员的分散化导致多媒体教室管理和维护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随着反映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值得学校相关的负责部门进行一些深入细致的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教室;建设;管理

1、引言

当今,高等教育教学活动正在向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多媒体教室,在高等学校教学应用中日益普及。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及高效的教学效率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喜欢。它的出现促进了高校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的改革。但是随着各高校多媒体教室数量的增加,随之暴露出来的建设和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同一学校可能出现若干种不同的多媒体教室,各教室又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和人员负责管理,所在的地理位置也较为分散。教室类型的多样化和归口管理部门、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还有所在地理位置的分散化导致多媒体教室管理和维护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随着反映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值得学校相关的负责部门进行一些深入细致的探讨。

2、高校多媒体教室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建设问题

首先,各高校在建设多媒体教室时,往往缺乏全局和统筹规划的建设意识。建设时,基本上是下属的分院系各自为战的情况。各教学院系根据自身需求制定各自的多媒体教室建设方案,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各院系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往往都是需要一间建设一间,建设一间不同一间。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同一学校同时存在多种类型的多媒体教室。多种类型多媒体教室的并存,必将造成教师在使用中的不便,同时也会加大管理维护工作的难度。其次,各教学院系由于没有相关专业人员的技术把关,同时缺乏对系统整体需求的分析,其建设方案往往都是根据各集成商提供的方案来制定。

建设出来的多媒体教室往往结构复杂,功能繁多,许多可有可无的设备也装进了多媒体教室。而一些核心的设备在建设方案中却没有得到重视,比如投影机、中控等。这样的教室在使用中往往不尽如人意。最后,许多学校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与管理脱节。建设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后期的管理问题。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标准并不是能用就行,许多核心设备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到后期管理和维护的方便。

2.2管理问题

各高校的多媒体教室管理归口不够统一,有的属于下属的分院系直接管理,有的属于电教中心管理,有的又是电教中心和院系各管一部分。有的院系自己没有管理能力的则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或者请学生做一些粗放的管理。归口的不统一导致了管理人员,人员素质以及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的不统一,这些最终必将导致管理上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同时,许多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管理部门还存在人员编制紧,福利待遇低,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不好挂靠等问题,这样严重影响部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较难建立一支较为合理、相对稳定的专业技术管理和维护队伍。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工作任务重,工作繁,时间长,经常需要加班加点,且多媒体是面向全校使用,教室的使用率较高,出现故障率较大,如果管理和维护不及时到位,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1]。

另外,有的学校对于教师的管理力度还是不够,许多根本没有经过操作培训的教师也在使用多媒体教室授课,不爱惜设备,不规范操作导致设备的损坏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教师使用后不登记,有的设备弄坏后不报告,甚至有的课后不关投影机导致灯泡烧坏的严重后果,这些都是因为没有加强对上课教师的管理造成的。另外对于学生的管理也很重要,许多学生的社团活动都在使用多媒体教室,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许多多媒体教室的系统连线常常被搞得一塌糊涂。还有就是多媒体教室管理责任划分的问题,涉及到管理部门、任课教师、学生等。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出现互相推诿导致无法认定相关责任人的事故。

3、高校多媒体教室建设和管理相关对策探讨

3.1多媒体教室建设探讨

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室的建设问题主要可以从建设模式及设备选型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对于建设模式,必须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一个独立的主管部门来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制定全校的多媒体教室建设方案。这个主管部门可以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或者是单独成立的教室管理科。主管部门在制定全校所有所有多媒体教室建设方案时应该将多媒体教室建设全部纳入到统一规划的方案中。方案必须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各方案应该尽量统一标准。如中控的选择、计算机的选择、视频监控系统的选择等等。这样可以大大方便全校教师的使用,同时降低管理维护的难度,后期的售后服务也比较方便。

其次多媒体教室核心设备的选择必须要慎重。对于批量建设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的选择可以不用选顶级配置,但是一定要选具备网络克隆能力并且在网络克隆方式下可以实现无人值守的计算机。必须注意计算机的品牌配置要尽量的统一,在实现网络克隆时才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在多媒体教室的设备中,中控的更新换代相对较少,但又是多媒体教室内的核心设备。在制定方案前应该在市场上深入考察一款性能稳定,售后服务好,由大厂生产的中控,作为全校多媒体教室建设方案中的标准化中控。考虑到扩展性的要求,尽量选择网络型的智能中控,这样当学校多媒体教室达到一定数量后可以很容易就将所有教室联网成集控方式。

在考察投影机时主要应该考虑其工作流明度(亮度),一般在80~100人的教室内可以考虑使用ISO3000流明的投影机,在大型的报告厅或阶梯教室内考虑使用ISO4000流明以上的投影机。除了亮度外,投影图像的清晰度指标和连续工作的稳定性也不可忽视。现在多媒体教室的利用率非常高,投影机每天都要长时间工作将近十个小时,这对于投影机的可靠性和耐用程度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一定要经过多方论证和考察后才能批量安装使用[2]。

视频展台在多媒体教室里的利用率不是太高,不用每间多媒体教室都配,可以考虑在每栋楼的值班室配几台便携式的展示台。在所有教室里面预留好电源线和VGA线即可。

拾音设备的选择是令许多管理人员头痛的问题,主要是声音啸叫的问题。对于声音的啸叫目前还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但是在安装时可以通过合理摆放扬声器和话筒位置,将扬声器尽量靠前,话筒放在其后方来缓解声音啸叫的问题。也可以用专业的移频设备来抑制啸叫的产生,但即便这样也不能完全消除啸叫。最好是将话筒音量调整到啸叫临界点后,就将扩音设备锁入机柜,避免人为误操作导致设备烧毁。

3.2多媒体教室管理探讨

建设再好的多媒体教室如果没有配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也不能保证多媒体教学的顺利进行。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高校的多媒体教室管理工作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管理。

(1)管理部门的统一归口管理

高校多媒体教室的归口管理工作应该与建设相对应,实现全校统一的标准化管理。归口的统一有利于管理队伍、管理制度和管理标准的统一。还能够提高管理效率,明确管理责任,保证多媒体教学的顺利进行。

(2)加强对管理部门本身的管理

实现统一的归口管理后,必须加强管理部门自身的管理。首先是建章立制。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比如《多媒体教室管理办法》、《多媒体教室准入制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等等。规章制度是管理工作的依据,有规章制度才能做到职责分明,分工明确,使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其次是队伍的`管理。必须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要求他们既要熟悉各类设备工作原理,还要掌握常见的故障排查方法。能及时处理教室的问题,同时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树立服务意思。最后是学校的相关领导应该重视这只特殊队伍的建设,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保证队伍的稳定和高效。

(3)加强核心设备的管理

多媒体教室中,最核心的设备是投影机、中控和计算机。中控一般比较稳定,可以长时间免维护工作。而投影机和计算机则必须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应该为每间教室的这两个设备建立独立的维护档案及维护措施。对于投影机来说,主要需要维护的部件有灯泡、滤网、液晶板三个部件。为了保证投影机的正常工作,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必须定期对投影机的滤网进行清洗。一般清洗的间隔不要超过两个月。而当投影机出现偏离色和亮度降低时,就要进行液晶板和光路的深度清洁了。对于灯泡的使用时间可以通过网络中控的自动统计功能随时进行监控。一般使用时间超过2000小时的就可以考虑更换。对于计算机来说,首先要做到规范分区,一般可分为三个分区,C区为操作系统,D区为重要资料备份,E区为教师资料存放。其中C、D两个区必须用还原卡保护起来,同时在相关制度中规定,教师的软件只能由管理人员负责安装。另外系统使用360安全卫士可以有效阻止教师U盘上病毒的传播,也可以避免某些可以突破还原系统的病毒进入操作系统。一般来说经过以上措施处理的计算机就可以长时间稳定工作了。

(4)加强任课教师管理

任课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室上课之前,必须参加管理部门组织的操作培训。通过培训,教师才能够了解多媒体教室管理的规章制度,能够按照正确的操作流程规范操作多媒体设备,降低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且能够排除一些简单故障。在培训使用技能的同时,还进行爱护学校财产的教育,教师在上课时还应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多媒体教室的管理规定,共同维护好设备和环境,以保证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正常运行。另外,为了提高多媒体授课的效果,还必须加强对教师课件制作的管理。应该定期开展多媒体课件水平审核,建立全校范围的教师合格课件库,规定只有进入教师合格课件库的教师才能安排在多媒体教室授课,以保证多媒体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室的投入产出比。

(5)加强学生管理

管理部门和任课教师必须教育学生爱护多媒体设备,一般来说不允许学生的社团活动使用多媒体教室。如果一定要使用,必须向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让学生在管理人员的指导下使用多媒体教室。另外教室的卫生维护也需要学生配合,各类早点小食品要禁止带入教室,以免将老鼠引到教室里,进而破坏设备。

4、小结

多媒体教室的建设管理和维护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连续过程。前期的建设必须要考虑到后期的维护,只有在前期采用科学合理的建设模式,再配合后期全面规范的制度管理,才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问题产生,让多媒体教室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各高校相关部门应该对此项工作给予重视,做好多媒体教室建设与管理的研究,在机构设置,制度建设上提出合理的指导意见,今后学校在建设多媒体教室时才能做到合理规划高效使用。

参考文献

[1] 马进宝.多媒体教室建设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 引进与咨询, , (3): 64-65.

[2] 李险峰. 高等学校多媒体教室建设浅议[J]. 科技信息, , (25) :539.

篇7: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服务论文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服务论文

高校档案工作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档案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校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为切实加强我校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利用一体化、服务在线网络化步伐,更好地为学校的改革与建设发展服务,学校档案馆近期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软件平台、网站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查整改建设,内容包括:

1、搭建平台,为推动档案工作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近几年,我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档案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认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领导重视,责任落实到位。按照云南省档案局及云南省教育厅的工作要求,我馆召开专题会议,制定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措施,责任落实到各科室,将各部门、各学院归档管理纳入到年终绩效考核中,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为我馆以后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建立档案信息平台。目前档案数据库中已经有10余万条档案目录,经过筛选之后开通了部分文件目录的查询权限,并且建立了档案室局域网,实现局域网内资源共享。我室在省内也是较早计算机管理档案的单位,我校经常安排档案工作人员到省内部分高校和地州档案馆参观学习和经验交流。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软硬件设施逐渐加强。近几年来,学校对档案馆投入的经费逐步增多,档案馆目前有计算机3余台,服务器1台,扫描仪1台。自,档案馆与计算机专业公司合作开发了综合档案管理系统,对全校的专兼职档案人员集中培训,并与学校的OA系统实现无缝对接,提高了档案信息著录、档案查询、数据统计的效率,加大了电子文件归档力度,并将原来的不同格式数据库文件导入的新开发的数据库系统中,丰富了数据库信息。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专职档案人员只有1人,没有兼职档案人员,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室有专职档案工作人员3人,副研究馆员有1人,档案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人员均占较高比例,专业知识结构合理。每个部门都配备兼职档案人员,目前有兼职档案管理人员有70多人。

2、查找问题,明确努力方向

(1)档案利用服务手段滞后。我校建校早,馆内资源全面,涉及到多个档案门类。现今是一个信息时代,在此背景下我校也顺应时代的潮流,使用网络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实现了网络归档,档案查询更加便捷。但似乎更注重的是收藏而非利用,其服务工作的作用并没有被充分的发挥出。另外,档案(如学籍档案)的利用率是很高的,所以导致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的需求量也十分大,因工作效率低,在档案馆时常会出现排队查阅档案的情况,上述现象的产生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①没有完善好档案信息资源基础建设,档案馆内虽藏储着巨大的资源,但因没做好前期的档案管理,如数据著录有缺失,导致档案归档管理没能够良好的和利用服务进行,进而使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②利用服务的手段缺乏多样性,现今大部分的档案馆只是将馆藏原件提供给档案利用者阅览,很少采用为利用者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如:文献汇编、网上远程文件查询等。

③没有较强的档案服务意识,相关的工作人员只是进行查询借阅,并不会思考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借,那就更别提什么解决措施了,主动服务意识较为缺乏。

(2)专题档案数据库建设急需完善。自成立档案室起就开始对馆藏资源实现计算机目录管理,20启用综合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了文档一体化,但是随着档案信息的丰富,人们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更注重档案的个性化和精品化,为了满足人们对档案信息的需求,需要建立各种门类的专题数据库。例如学生出国需要英文成绩单,这就需要建立成绩翻译专题数据库;教师每年都要进行职称评定和人事任免,需要建立职称专题档案数据库和人事档案专题数据库等。但是,在前期的档案数据库建设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

①专题档案数据库建设目的不明确。其主要的目的是便于利用,对馆藏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借此来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但是实际上的建设过程中却出现了较多的负面状况,如过于重视数量指标、忽视数据的质量以及服务效能等。

②没有明确好专题档案数据库的利用需求。选题是其建立的核心,而选题又依赖于对档案用户需求的深入分析。档案用户需求分析的缺失必然会为档案专题数据库之后的利用埋下隐患。而目前的档案系统在未建设档案专题数据库前,在几乎很少去分析用户需求,进而无法保证数据库利用率。

③没有统一好专题数据库的建设标准。现阶段建设专题数据库的最大难题就是怎样将其标准化以及规范化。从现今而言,还未对数据库建设的标引体系、数据文件结构、软件开发技术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这势必会给档案数据库之后的一系列工作(如档案数据交换等)造成严重的影响。

3、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1)改变档案管理理念。档案事业随着档案信息化得到了巨大的机遇以及挑着,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加强建设档案信息化是必然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档案信息的服务水平。想要做到档案信息化,第一步需改变管理理念,树立更重的新意识,如效益、服务以及信息意识,借此来提升档案工作水平。

①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在此方面须遵循下列要求:a.规章制度要科学合理且紧贴单位实际以及档案管理要求。b.制度要简明实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发挥出制度的规范以及指导作用。c.在始终保持严格的执行制度。档案部门有着双重身份,它同时肩负档案规章制度的制定者以及执行者两种身份。在落实规章制度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奖罚分明,将制度的权威性给充分的体现出来。

②加强对档案工作宣传力度。a.每年都要定期对学校各归档部门兼职档案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档案归档的完整性。b.将档案工作和校史展览工作良好的结合在一起,将校史展览作为引子,进一步的提升师生员工的档案意识,带动档案资源的建设,实现史志和档案工作的联动,较好的发挥出校史展览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使档案工作能够进一步的.走进学校中心的工作,为学校中心的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

(2)档案管理手段和服务要创新。在我校的“十二五”规划中,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中明确提出“推进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提高档案管理、利用的科学化水平”,档建设案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应用信息技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借此来进一步的提升档案利用服务水平。当前档案馆通过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和计算机技术,可以用更快捷的方式为我校师生提供服务,一改之前被动服务,利用拥有的档案信息优势,挖掘档案数据,积极主动地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尽一份力量。

①完善专题档案数据库,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展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和专题数据库的研究应用工作,建立高等学校档案专题数据库平台,以档案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中不同全宗、不同类别、不同校区的重要的、利用价值高的档案信息资源(如研究生论文、学籍档案、职称职务、精品课程档案、照片档案、实物档案、人物档案、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档案等)为主要来源,经过广泛收集、数据分析、加工整合、筛选整理,进行信息的二次开发,之后再将整合后的信息交换至专题档案数据库中,借此来填补通用档案管理系统缺失部分,可以提供给利用者另外一种的视觉感受,不但更好的满足了利用需求,还进一步的优化了利用模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②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档案利用新模式。a.建立健全内部借阅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是高效的档案利用服务的基础,不无论用户是到档案馆查询利用档案还是在网络提交利用申请,用户都都必须到计算机上提交查询申请,档案工作人员在按照用户所提供的申请,相应的提供服务工作,在借阅工作完成之后,档案管理系统会自动把利用者的身份信息以及档案工作人员查询利用信息添加到数据库系统中,这对于档案馆后期的利用登记和统计工作是十分有利的。b.增强网络编研,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新时期的档案编研工作而言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在进行此方面的工作时,一定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现今人们的要求随着信息化在不断的提高,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因此需要档案馆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以及深度的挖掘,借此来使得档案信息能够提供增值服务,如高校档案编研工作能够通过整理以及优化组合分散的档案信息,将其进一步的编辑成系统化的档案史料,使得其能够更好的为学校的科研、教学提供服务,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各部门管理提供决策方面的依据。开展档案编研工作是高校开发、优化档案信息资源最有效的方式。开展档案编研工作可以为档案利用者提供主动的、系统的和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提高档案利用工作的效率和档案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3)全面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档案事业之前发展缓慢是不争事实,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面貌,不是通过购买几台计算机和管理软件就能改变的,而是培养出一批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型、管理型以及复合型的人才,让其具备较强的档案信息意识和档案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开发利用能力等,有效地开展档案咨询和信息服务。

①加强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档案工作有着较强的业务性,同时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极大程度上受限于档案工作的业务素质。就现阶段而言,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较少,大部分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都不是科班出身,所以导致档案学、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较为分散,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专业程度不够。正因此如,相关的档案工作人员更应该积极注定的加强业务方面的学习,进一步的增强档案意识,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借此来更好的完成相关的工作,替高校的规范管理和长期发展打好基础。

②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出现同时改变了原先档案管理模式以及思维方式,我们在要做好档案的归档同时,也要做好档案归档的后续工作,例如各项数据的统计、档案高效利用、档案信息开发以及参加档案文献的研究工作等,这些工作的开展除了需要档案方面的知识外,还需要计算机技术、统计学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档案工作者要养成可持续终身教育模式,才可保证档案人员的素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

总而言之,高校想要做到档案工作的话,必然要建设档案信息化,保管档案的目的在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利用,高校档案馆只有全面开展档案工作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才能提供齐全完整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篇8:浅谈以人为本的国家形象与北京奥运会的文化传播的论文

浅谈以人为本的国家形象与北京奥运会的文化传播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国家形象;奥运会;涵化;和谐;以人为本

论文摘要:从文化交往的涵化过程来看,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跨文化的国际盛会并非偶然,奥运会来到中国,对我国树立国家形象具有重大意义。北京奥运会的文化传播突出以人为本的文化品格,通过主题词、会徽、吉祥物和相关宣传片表现了人的生命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既与奥林匹克精神一致,又为树立和谐中国以人为本的国家形象作出了贡献。

20奥运会在北京举办这一空前的国际盛事,使“国家形象”成为我国传媒与学术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当奥运圣火在北京点燃,当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在中国聚集一堂,当全球的电视、网络与报刊媒体对准亚洲东方这块古老的大陆,连续作出奥运会的现场报道之时,我国的国家形象就自然推到全世界的面前。我们的国家以怎样的“国家形象”出现于世界民族之林,却不仅仅是形象大使、运动员或者工作人员的事,而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创造,是我们这个具有以人为本的深厚文化与现代活力的国家的整体形象。

目前传媒与学术界普遍认为,北京奥运会是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千载难逢的时机。但我们对这一现象的把握不能停留在表面,需要思考的是,奥林匹克这个术语是外来的,奥运会这种形式产生于西方,是体育运动的盛会,为什么可以成为我们传播国家形象的载体呢?这是因为,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多元化的历史进程,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当今世界已不仅仅是体育运动会,而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度、超越阶级、超越体育的一种特殊的文化事件。从文化变迁的角度看,这里有一个涵化的过程。

所谓涵化,在文化学理论中是指不同的文化群体经过长期接触、交往,相互渗透、影响,使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模式发生变迁而相适应的过程。较早将文化学引人我国的学者陈序经认为,两种文化接触的结果,“是趋于一致的或和谐的”。[1]这种和谐一致是通过涵化作用实现的,其涵化过程体现出这样三个特点:一是强势文化的要素被认同并流行而成为主流话语;二是这种主流文化也借取其他文化模式的某些因素而有所变化,三是经过整体融合而赋予更广泛的文化意义。譬如奥运会这种体育竞赛形式,原来产生于古希腊,属于西方文化成分,在现代社会的交往中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就是涵化作用的结果。从文化交往的涵化过程来看,奥运会对中国树立国家形象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中国需要奥林匹克。可以说,中国能够接受奥运会,并且在中国举办奥运会,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国家形象的成功塑造。奥林匹克运动会这种体育竞赛形式原来产生于古希腊,是一种西方文化模式,自18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以来,发展至今已有200多个成员国认同,成为世界各国运动员和观众的盛宴,足以表明这种模式在文化上的强势。面对强势文化,抛弃狭隘的拒斥心态,心悦诚服地学习和借取其先进之处,使自己融入奥运大家庭,这就是一种大度。其实,奥运会的形式早已被我们借取,大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每年都要举办运动会,还有地区性的和全国的运动会,基本上借取的是源于奥运会的西方模式。这就是说,奥运会模式在中国的涵化过程早已发生。中国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国家,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体育的发展。中国引入奥运模式,不仅参加奥运会,而且承办奥运会,为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当然有利于促进体育的发展,但同时也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活动,更重要的是弘扬“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对待”的奥林匹克精神,从而向世界展示良好的国家形象。

其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也需要中国。文化模式之间的涵化是双向互动的,奥运会来到历史悠久的中国,被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所接受,这本身不仅是奥运会的伟大成功,而且是吸取中国文化精华的最好时机。事实上奥运会在发展过程中已有许多新的变化,譬如奥运会已从欧洲走向世界各大洲,不再是单纯的西方模式,而成为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长处的新的体育运动形式;现代奥运会扬弃了种族、阶级和性别的歧视,将世界上最优秀的运动员纳入其中,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全世界的运动盛会;又如奥运会的比赛项目,由以田径为主的古希腊模式演化为现代多元模式,逐渐增加了各种球类、水上运动、体操、射箭、射击、击剑、举重、自行车和产生于东方的柔道、跆拳道等多种运动项目。日益丰富的奥运会更有待中国为之增光添彩。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以来,中国运动员已经创造了许多新的奥运纪录,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将以崭新的姿态载入史册。当奥运携手中国之时,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就随着奥运会走向全世界。

其三,世界需要奥林匹克精神,需要跨文化的对话交流。奥运会在发展中不限于体育竞赛本身的创新,而且起到了对各种文化模式的涵化作用,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成为跨文化的国际盛会,成为世界各国文化对话、交流、传播的载体与平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人民对奥运会的热情愈来愈高,奥运会一届比一届开得更隆重,人们发现,奥运会是文化交流的最佳形式之一。例如,从国外英文媒体-有关亚特兰大、悉尼、雅典和北京奥运会的报道文章的主题统计来看,其中60%以上是非体育内容。悉尼奥运会的报道中体育主题占42%,雅典奥运会的报道中体育主题占38%,而亚特兰大奥运会和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中体育主题都不到20%。[2]这一统计材料虽有时间局限,却能够反映出奥运会超越自身走向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现象。奥运会愈来愈像是最隆重的世界文化节,在北京奥运会这一空前盛大的文化节日里,引人注目的是与奥林匹克精神相合的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品格,从而对中国树立国家形象产生重大影响。

以上说明,北京奥运会为中国树立和传播国家形象提供了最佳时机与平台。那么,究竟什么是国家形象,中国在2008年向世界传播怎样的国家形象呢?

一般认为,国家形象指某一国家在世界上的整体形象,是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文化特征、成就与影响的具体表现。有的学者概括说:“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3]也有学者认为,国家形象是国家在国外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或者说,国家形象是一种软实力、一种无形资产。还有的学者提出,国家形象“首先是一种主体意识,是国家或民族精神气质中的闪光点。”[4]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关于国家形象的讨论越来越热烈。这一方面反映出奥运会对于传播国家形象的巨大功能;另一方面表现了学者们对国家形象传播的高度关注,并且隐含着两重忧虑,一是忧虑我国是否会忽视国家形象的塑造,二是忧虑国外是否会出现负面的形象传播。

事实上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无不重视国家形象,我国并不例外,问题在于塑造怎样的国家形象。譬如我们过去的宣传品中的工农兵造型,我国在困难时期主动向某些国家提供援助,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国家形象的塑造。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语境中,国家形象的传播更是倍受关注,美国学者萨拉·迪基说:“形象在当代的重要性应该不足为怪,因为媒体为我们提供了可视度最高的表象。”[5]国外有关国家形象传播的案例往往与经济效益相联,西方媒体利用强势话语夸大对中国的负面传播,其背后含有利益驱动的因素。然而百闻不如一见,随着进一步开放,更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媒体的误读自然会冰消瓦解;而北京奥运会正是澄清雾障,消融阻隔,直接向全世界展示我国国家形象的一次最好的现场。需要思考的是,怎样不失时机地在这一最佳现场树立我们自己的国家形象,怎样树立符合中国本来面貌的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涉及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各个领域,表现在政治外交、出口商品、艺术交流、体育竞赛等众多方面,但最重要的则是根本性的要素,在中国来说,这个根本就是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本位,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可以称为人本主义思想。以人为本,是中国文化的根本,也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本土走向世界的根本。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国家形象。

从历史传统来看,以人为本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所在,是儒家、道家等中国文化各家思想的共同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倡仁爱,主张与人为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关注人的成长,以“成人”为目的。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提倡“全生”,主张“为腹不为目”,期望人人过上“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生活。《管子》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孟子》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的民本思想。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生存需要为根本,而不是“以神为本”,也不是“以物为本”,而是面对现实人生,注重道德修养,提倡人文关怀,肯定个体心性向善,向往“大同”境界。因此在中国,鬼神迷信和金钱崇拜始终没能占据文化的主流地位。史书云:国以人为本,本固则邦宁。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从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到《西厢记》、《水浒传》、《红楼梦》,还有中国独特的书画、音乐、建筑、园林、丝绸、瓷器、中草药,以及健体强身的中华武术,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从现实发展来看,以人为本的文化传统在当代中国得到更好的体现,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品格的概括。中国自开放改革以来之所以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因为始终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譬如在中国举办奥运会正是人民群众的需求。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传统与奥林匹克精神十分一致,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是“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对待”,主体是人,对象也是人,目的还是人,是人的健康发展,是“以人为本”在体育运动和文化交流中的表现。上文已述,奥林匹克精神是经过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涵化过程形成的。奥运会来到中国,用孔子的话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以人为本的传统必正好相吻合。北京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口号,正是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

因此,从根本上说,我国的国家形象就是以人为本的形象,2008年北京奥运会需要向全世界传播的就是中国以人为本的国家形象。

以人为本的中国国家形象在北京奥运会的文化传播中已经得到良好的体现,从北京奥运会已经发布的主题词和会徽、吉祥物的形象来看,都充分表现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品格,体现了奥林匹克人文精神。具体解读北京奥运会的文化传播,可以分为人的生命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层面,合而言之就是以人为本的国家形象的体现。

首先,北京奥运会的文化传播表现了人的生命和谐的形象。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生命和谐的意蕴集中地体现于北京奥运会会徽和吉祥物的形象中。众所周知,每一届奥运会的会徽和吉祥物都是文化传播的亮点,既要求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又需要鲜明地表现出举办国家的文化风格。在这二者的融合上,北京奥运会超越了历届奥运会的设计,达到完美的艺术高度。有些国家用城市建筑、几何图案或者动物形象来设计会徽,也各具特点,但是北京奥运会与之不同,从申奥标志到会徽再到吉祥物,都是以人的形象、运动员的形象作为主体来表现,这就更明确地表达了以人为本的涵义。北京申奥标志采用奥林匹克五环与“中国结”的基本图形,巧妙地变化为一个打太极拳的人的动态形象,生气勃勃,简练流畅,象征着健康、和谐的奥运精神。如果说北京申奥标志引人兴叹,那么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就更令人叫绝。会徽“舞动的北京”采用一方红色的中国印章拓出的“京”字,演化为运动的人体,创意更为巧妙,笔划更为简洁,意蕴更为丰富深刻。其中至少包含这样五层意思:第一层涵义是描绘一位跑步运动员冲向终点拥抱胜利的姿态,第二层涵义是以北京的“京”字表示中国首都即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第三层涵义是用舞动的人体和热情的红色表达中国人民对朋友的欢迎和对奥运会的吉祥祝福,第四层涵义是借中国印鉴象征诚信与承诺,寄托浓郁的中国文化情怀,第五层涵义是表现人生在运动中的欢乐,生命的活力与和谐。五个层次的涵义融合为一,通过典型的中国形象完美地体现奥林匹克的人文精神。

其次,北京奥运会的文化传播表现了人与人和谐的形象。人与人和谐,既包含中国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和衷共济,也包括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和谐相处。人际和谐,是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题中之义。以人为本的人并不是指孤立的个人,而是群体的人,是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中国文化是注重人伦的文化,故以“和为贵”,以和谐为美。儒家认为“使百姓和谐,财用富足也。”(《礼记正义》卷四十七)中国的和谐理想与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趋势完全一致。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主义和冷战时代结束之后,奥运会受到特别热烈的关注,原因之一是世界人民强烈反对战争、反对霸道,渴望和平交往、和谐沟通,奥运会正是实现和谐沟通的最佳方式之一。最近有的文章将北京奥运文化传播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定位于“和平崛起的中国”,[6]其实崛起与否,应该让事实去回答,文化传播中浓墨重彩所表达的应该还是以人为本的和谐中国的国家形象。北京奥运会提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口号,就比较有利于树立世界认同的以人为本的和谐中国的国家形象。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以五个可爱的儿童形象福娃出现,五个娃娃的名字连在一起,谐音“北京欢迎您”,这就不仅表现了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特别珍重儿童的一面,而且向世界各国朋友传递着友谊,表达了和谐吉祥的美好愿望。从另一面看,过去我们的媒体报道把金牌榜摆在第一位,过分张扬“我们赢了”,就显得有失大度。淡化崛起,淡化金牌榜,突现友谊,突现人情味,才能更好地建树以人为本的和谐的国家形象。

第三,北京奥运会的文化传播还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形象。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被称为东方生态智慧。儒家、道家都主张保护人生存的自然环境,北宋理学家张载将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自然观点和佛教的众生平等观念融为一体,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后人概括为“民胞物与”,意为世人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同类。由此表达了关爱一切生命,善待自然的生态思想。20世纪严峻的环境危机激起席卷全球的生态思潮和绿色运动,引起一些西方人士对东方生态文明的向往。在这样的背景下,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关注人类的根本所在。北京奥运会的文化传播良好地表现了中国文化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特点。例如,北京申奥宣传片凸现“天地人和”,北京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并且生动地表现在吉祥物福娃的形象中。这五个天真活泼的福娃,既与奥运五环相合,又与中国文化的五行相应,来自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源于中国民间年画常见的金童形象,其造型又融入了跳龙门的鲤鱼、朴拙的大熊猫、机敏的藏羚羊、欢快的小燕子,人与动物融为一体,充分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像这一类寓意深远的形象在中国文化里还有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是不是也应该让这些举世闻名的生肖在2008奥运会中为国家形象的传播再立新功?

总之,北京奥运会的文化传播抓住“以人为本”这一根本,注意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个人与整体的融合、民族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融合,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的生命和谐,就能为树立和谐中国的国家形象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序经.文化学概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27.

[2]董小英等.奥运会与国家形象:国外媒体对四个奥运举办城市的报道主题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5,(2).

[3]管文虎等.国家形象论[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3.

[4]程曼丽.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J].国际新闻界,,(3).

[5]萨拉·迪基.人类学及其对大众传媒研究的贡献[A].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人类学的趋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41.

[6]冯霞等.北京奥运文化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J].北京社会科学,2007,(4).

篇9:新媒体传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论文

新媒体传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论文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课程设置

以本校传播学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中技术类课程的设置科目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参考了国内其它开设传播学院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的传播新闻类专业的技术类课程设置情况。目前本校传播学专业自2008年开设并招生以后,目前有三届在校生,分别为08、09和10级,但10级现在只是处于一年级,尚未进行技术类课程的学习,所以没有将10级的培养计划列人研究对象,而只是研究了08级和09级的教学计划中的技术类课程。以上为本专业所有技术类课程的具体情况,按学分统计分析,学生可以修到的学分最多为媒体设计方向选修数字复制技术时的31.0,最少为媒体管理方向的25.0,占本专业要求最低的160学分的比例分别为19.375%和巧.625%,均处于比较合适的水平,满足本专业作为文科专业的基本特点。在占适当比例的同时,也突出了本专业作为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与其它院校传播学专业相比,因为本专业创办较晚,并且立足于为新兴媒体服务,而其它学校的传播学专业均开设时间比较长,面向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影响依然很强劲,但针对目前日新月益的新媒体发展现状,也作出了应对措施,适当开设了与新媒体相关的课程,但无论是从课时比例还是从课程数量,均低于本校传播学专业。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课程内容

依据本专业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培养计划,对各个科目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深人研究,分析其相关性,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有待改进的方面。1理工科课程开设科目不够或内容不够深人本专业重点要突出新媒体领域的传播研究和学习,数字媒体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来进行信息的组织加工传输等传输环节,从课程结构上目前与之相关的课程只有高等数学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而大多数数字媒体内容是以矩阵形式存在,却没有开设线性代数课程。与之类似的还有大学物理、电子技术(至少是数字电子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结构等课程,但考虑到目前本专业的学生有一半是文科生的情况,如果开设可以只讲述基本概念,并辅以基础练习,形成数字内容的概念就为理解数字媒体内容提供很大的帮助。但要增加上述内容,就要占用目前已经饱和的学分资源,是个两难的问题,如果要进行这个方面的改进,可以从现在的课程着手,某些课程可以适当减少内容和难度,将目前的课程和要增加的课程融合,以基本概念为着眼点,重点培养对理科课程内容的通识认识,降低难度的同时增加内容的广度,作为对本专业后续课程和突出特色的技术支撑。本校的信息技术特色也可以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关键在于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适用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实际。2课程之间的内容链接与分配存在不合理现象目前,08级已经完成所有技术类课程的学习,课题研究过程中,搜集了各种技术类课程的课件和教学大纲,经与学生进行了访谈和交流了解到,有几门课程内容重复现象比较严重,比如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复制技术与跨媒体出版等课程内容重复率能达到一半以上,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内容覆盖理应讲述得比较全面,而数字复制技术则要从媒体内容的复制角度进行讲解,跨媒体出版则要突出出版内容的跨媒体特点处理方法与技术等内容,结果后面两个课程又将各种表达媒体的数字化原理与方法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了阐述,导致课堂时间利用下降,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而另外一些课程则缺乏基础课程的支撑,比如数字媒体生产与组织,主要讲述数字媒体内容的管理,而课程开设时,并没有课程讲述过计算机文件等基础知识。分析原因,在于教学大纲的撰写目前处于各个课程任课教师各自为政,缺乏沟通,按照自己的理解组织课程内容,没有考虑到课程作为整个培养计划整体的.特点,以及与其它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召集技术类课程的任课老师,相互交换教学大纲,进行集体讨论,从而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实践环节

技术类课程本质上具有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特征,且理论对实践指导性比较强的课程,本专业中的各技术课程均有相关的实践环节与之相对应,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和提高,并起到深化理论内容的作用。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课程,分别是新媒体策划与设计课程设计、跨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开课时间分别为第4、7和6学期,所分别对应的最主要基础课程分别为新媒体概论、跨媒体出版方法与理论和数字媒体技术,这几门课的开课学期分别为第2、6和4学期,当然还有其它课程可是课程设计所需要的基础课程,前两个课程设计的安排时间还比较合理,但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的安排与其基础课程相隔的时间太远,而且中间又没有非常必要的课程会提供给课程设计以更多的帮助,当进行课程设计动员时,学生的基础课程知识已经不再那么新鲜,这样的安排也许是为了平衡各个学期的课程实践课时和学期总课时数量,但对于这个课程设计环节,却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学生觉得难以理解这样做的目的,教师进行课程设计需要的许多基础课程知识也得进行不必要的重复,从而产生了基础课程与应用实践环节的一定程度上的脱节。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适当调整该课程设计的学期,可以提前到数字媒体技术结束的当学期进行,趁学生刚刚学习完理论知识即进行课程设计,以比较紧凑的节奏完成系统化的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和实践效果。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课程与基础技术课程的衔接

本专业以传播理论为基础,以传播的发展前景为目标,以信息化为特征的设备为技术手段,实现信息与传统传播方式迥异的传播,接着文理融合的传播人才,所以技术类课程对于突出本专业的特色、增加专业的就业竞争力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技术类课程与基础课程的衔接更是基础上的基础,对实现这个目标具有根本的作用。技术作为传播的基本手段,一直在传播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媒体传播专业作为以新媒体技术为核心技术产生和兴起的传播形态,技术的基础性作用也是不可容忍一点点忽视的。目前阶段,新媒体传播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展开,在信息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广播的各个环节,都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在,同时利用现代的传播理论为指导,才可以进行有效的传播,而数字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引人,也极大的改变了传播存在的方式和传播手段,甚至改变了传播行业的运转形式,所有这些,在传播学专业中都要有所体现。对应的课程,就是开设上述各个技术类的课程,以及对于这些课程的深人学习,但本专业的的专业性质仍然保持在文科性质上,本类课程所占据的比例不会太大,前面已经有所论述,在这样一个总体学分已经确定难以增加的情况下,要有效的进行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就要求前面基础理学学科的内容与后续专业技术类课程相对应,比如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的内容可以与传播学中的调查数据分析以及调查对象的选择相对应,高等数学级数的内容与数字媒体信号处理与表示等内容相对应,但遗憾的是,当技术类课程中将这些媒体内容与较抽象的数学理论联系以期从根本上进行解释时,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脱节现象。在现有的情况下,可以与理科学科的任课教师联系,将理科内容的基本原理与实例联系时,尽是往传播媒体实例上靠近,以期学生从信息层面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要达到这个目的,还需要不同院系之间的配合与合作。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专业实验室建设

作为技术类课程,明显的特点就是要有相关的技术和设备作为实现某种任务的手段,实验室建设和相关实验设备的配备就成了实现技术手段的物质基础。目前,专门供传播学专业的媒体实验中心业已建立并运行,共有计算机27余台套,其中有近10台套可以专业处理音频视频信息,5台套摄像设备,以及进行数字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等供教学活动使用,已经初具规模,可以满足本专业的教学。但目前,这些设备以及配套软件大多是基于传统传播学的课程进行设置的,还难以体现新媒体传播的新的特征,比如如果用于手机媒体内容的创建、无线移动电视媒体以及楼宇无线闭路电视媒体的编辑与广播等典型新媒体的设备尚未具备,在教学和实践环节也就难以具体体现新媒体传播专业的特点,对各个教学和实践环节有了很大的制约,比如与新媒体相关的几个实践环节,往往还是处于制作网站与网站策划的初级阶段,并不能充分的体现出本专业的特色和培养目标。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教材建设等

作为具有相当理论指导意义的教材建设,不但可以给学生以前进的目标,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甚至带动在国内外行业中的影响力,如何有效地促进媒体技术类课程的教材建设也是本课题的重要研究方面。自本专业设立正式招生以来的三年以来,已经发表课程相关论文共计30余篇,还有国内一级出版社专着一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些理论成果与教学的相关性还有待提高,直接指导教学的意义也不大。鉴于本专业与传统传播学专业的不同特点,教材建设也要另辟蹊径,本着传统传播学所没有涉及的领域展开,比如可以将最新的若干种媒体形式进行整理后先形成自编教材,再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以达到最后出版的目的。还以可借鉴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将国外成熟的新媒体教材引人国内,进行翻译工作,以期迅速提高本专业在国内传播学教育中的影响力,推动新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

篇10:浅析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建设与需要的论文

浅析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建设与需要的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各方面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体育的需求日益高涨,场馆资源极度短缺而大多数高校体育场馆利用率低下的现实面前,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更显迫切,本文针对当前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最紧迫的问题,从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研究人手,理论上分析影响场馆资源开发利用的因素,总结部分取得一定效益的高校的成功经验,从而探索出一条合理解决高校场馆资源有偿开放的途径,以优化高校体育场地资源,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有效服务。

一、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高校体育场馆实行开放经营,首先要处理好校内使用和校外经营的关系。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倡议者或者决策人都应明白,场馆开放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经济收益,而是为了实现资源与社会共享,为我国的全民健身提供物质支持。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认清,如果要对社会开放体育场馆,绝对不能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就是说要在满足学校教学、训练的正常需要之后才能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才能谈支持全民健身。在实行开放前,应对学校体育场馆的正常教学、训练和课余锻炼的使用情况比如每个学期必须安排多少学时的教学任务、为哪些项目提供多少小时的训练时间、给学校师生安排多少小时的课余锻炼时间等有十分详尽和周全的把握,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场馆向社会开放。场馆对外开放应加强计划性,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科学地安排场地、时间,比如在学生使用较少的.早晚时间、周六、周日、寒暑假,最大限度地提高场馆的利用率,做到既不影响正常上课和训练,又能为全民健身提供场地,尽量做到两者兼顾。

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经营,为社会提供多元服务,缓解全民健身场地不足,有益于社会生活的进步,也是收获社会效益的表现。与此同时,场馆开放也会给高校带来一定经济效益。部分高校开放体育场馆开展有偿经营,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违背了“实现资源与社会共享”的初衷,忽视了高校“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和社会责任。因此,实行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提高对社会效益的重视程度,注重社会效益对经济效益和带动功能,在获得良好经济效益之后更要增强社会效益,力求实现两者有机统一、和谐发展。

二、设置专门机构,配置好管理人员

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经营,必须成立专门的机构,并赋予组织明确的目标、任务、结构、职能以及管理人员间的责权关系。在成立管理机构的同时,成立非正式组织配合组织的运转。发挥体育专业或有体育专长的学生力量,成立体育协会,学生组织可以根据特长承担起部分场馆的管理工作。体育协会还可发挥成员的宣传作用,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吸收学生参与场馆开放的管理,对学生自身也是一个走人社会参与实践的学习机会。

根据工作需要,配置专门的经营管理人员。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把人才培养与开发使用纳人场馆发展规划,同时通过内掘外引方式,开发和引进经营人才从而形成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机制,营造人才培养市场,力争建设一支事业心强、熟悉业务、懂体育懂经营的高素质专业体育场馆管理人才队伍。

三、科学系统地实施对外经营,确定合理经营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部门要努力发掘有效的经营手段,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有偿服务。比如在校园网建立体育健身、康复、诊断综合服务网页、成立体育俱乐部、开办培训班、提供健身指导、开展健身咨询等方式,积极吸纳更多的社会人员到学校来参加锻练。还可以采取“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策略,在以体为主的前提下,开展多种经营,以体养体,多业助体,例如出租场地给其他单位举办运动会、举办文艺晚会等。各重点院校还可利用学校的知名度,吸引社会力量联办高水平运动队,为学校的体育场馆建设、维护以及运动训练筹措赞助资金,组织一定规模和水平的体育竞赛,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收人。

四、加强对外交流,借鉴科学合理经验

高校场馆开放经营是一项开拓性的全新工作,没有成熟的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应注意与兄弟高校和其他公共体育场馆的联系,通过参观、考察和学术交流的形式进行关于体育场馆开放问题的探讨,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具体可以采取到先行开放体育场馆的高校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借鉴经验教训也可学习其他非高校场馆的经营管理的成功经验;采取举办学术论坛、区域性的座谈会等形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促进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走向完善和成熟。

在全民健身日益普及、健康观念逐渐深人人心的社会环境下,高校体育场馆实行开放经营既顺应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也给高校自身的更大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

篇11: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论文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信息技术也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得到应用,意在提高高校运行管理效率,实现高校管理信息化。高校教学管理是高校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实现高效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对高校教学质量,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从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出发,分析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优化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极大的进步,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在我国得到普及,并且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中。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培育人才的重要组织,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近些年来也在不断地进行变革,将现代信息化管理方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管理中,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趋势。通过现代信息化技术构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从而提升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有效消除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实现高校教学宗旨,为社会培育更多的人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是现代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模式,在提升教学水平,提高高效运行效率方面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1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分析

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已成为人们工作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其地位得到凸显。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织方式,其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败。因此,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一直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对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提高高校运营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生源扩招已经成为其发展的重要趋势,高校生源的增加,给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效率,满足高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构建完善、科学的信息化平台,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化、有序化。同时,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也能够提高教学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减少教学资源的闲置或浪费,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信息化技术能够对高校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也有助于提升高校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它们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从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篇12: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论文

2.1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软件系统的构建缺乏科学性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软件,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基本上都是由专业的程序员来进行设计。软件设计者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了解并不透彻,无法充分掌握教学管理个个环节中的联系,并且对教学管理日常工作的认识并不全面,对教学管理思路以及概念缺乏深入的研究。并且在实际的教高校教学管理中,各大高校基本上应用同一款信息软件,软件的适用性大打折扣,与高校设想的管理目标具有较大的差距。软件设计者无法充分了解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无法准确把握高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联系,这是他们设计出的软件系统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有严重的滞后性。

2.2硬件投入不充分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甚至一些高校已经全部完成了信息化建设。但是随着生源的扩张,技术的发展,还需要不断地对当前的信息化硬件设备进行升级或更新。但是当前的高校对于信息硬件设备的更新或升级,缺乏正确的认知,硬件投入较少。比如当前的许多高校运用价格比较低的服务器,没有在小型机上建立数据库,从而无法满足大量用户的实时访问。同时,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有效运用离不开高校校园网络的'支持,但是许多高校的校园网络性能比较差,致使高校校园管理信息化系统得不到充分的应用。

2.3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目前从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际来看,其信息化建设人员基本上都是有高校的授课教师来担任,致使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就严重的滞后性,计算机应用与管理能力十分有限,信息化效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有的甚至停留在简单的报表处理或文字操作上,高校教学管理主要还是依靠人工来完成。并且许多信息化工作人员,在应用信息化系统时只应用涉及的功能,而对信息系统的其他功能缺乏尝试或扩展,缺乏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因此高校教学信息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从而充分展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效能。同时,一些高校在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过程中,并没有对其建设人员进行相应的考核,对固定人员的安排具有随意行,对人员的实际水平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队伍综合素质较差,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求。

3如何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3.1转变老旧观念,施行现代化教育理念

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行,需要把现代教育理论作为依据来进行工作创新,改变传统教学管理思想,创新教学管理方法,施行现代化教育理念。教学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改变老旧的教学管理观念和模式,保证教学管理工作施行和现代教育理念相匹配。研究国内外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有效经验,发现适合我国高校情况的有效办法。制造教学管理信息化氛围,促进教学信息处理往智能化贴近,教学管理往网络化方面发展,这就提高了教学管理管理效率和水平为了更好地推行教学管理信息化,全校所有师生应该一起参与,都要熟练掌握应用先进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现代信息技术。

3.2进一步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除了与管理工作人员自身道德素质密切联系之外,人员所具有的业务素质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也有很大影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信息技术等各项技术的支持所以在校工作人员一定要坚持学习,熟练应用并掌握高校现代教学管理办法,掌握重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现代化教育理念,积极促进自身素质提高。还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定期进行考核,逐渐完善我国高校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从业人员的制度考核,形成良好的奖惩分明制度规范。同样,在选拔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人员方面,我们需要秉承择优录取的准则,应当把一些优秀的从业人士吸引进学校的教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庞大队伍中去。

3.3加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软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缺乏足够的经验,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吸收国外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并且高校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对于信息化建设而言缺乏足够的资金,因此可以采用多渠道筹资体制。推行优惠政策,吸引地方企业或政府参与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当中,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对高校信息化建设中软硬件设施进行更新,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保证。同时,还要建设高效稳定的校园网络,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提供稳定的条件。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现在满足高校教学管理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完善过程中要遵循教学管理原则,加快高校内部改革,创新高校管理机制。并且将网络信息环境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基础,新型高校教学管理资源共享,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方便师生查询。而且在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充分掌握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之间的内部联系,明确各环节的职责,是工作环节更加简练。同时还要建立专门的学生管理。而且,还有建立专门的学生管理模块区域,对涉及的学生内容进行整合,是数据资源更加规范、统一。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对高校运行效率以及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其中的重要性,加强高校信息化软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提升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旨在满足高校教学工作需求。

作者:姚微娜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红玫,张素芬,刘燕娟,等.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1(2):23-25+87.

[2]张丽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黑河学刊,2006(1):99-100.

[3]胡晓飞,侯俊勇,向安平,等.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7,22(2):288-290.

[4]王艳琴.浅析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J].文教资料,2014(7):152-153.

相关专题 公共关系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