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与无尺度网络论文

我没幼稚完z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我没幼稚完z”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融体系与无尺度网络论文(共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金融体系与无尺度网络论文

金融体系与无尺度网络论文

[摘要]目前,金融发展理论主要是从总量分析角度研究金融体系,本文参考了系统学关于无尺度网络的理论分析,提出金融系统是一个无尺度网络,具有强韧性和脆弱性的结构特性,并提出保持大型金融机构的财务稳健性,对保障我国金融系统清算和支付结算等主要功能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无尺度网络 复杂系统 金融体系

一、引言

对金融体系进行系统研究,起始于戈德史密斯(Goldsmith。R。W)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他在该书中首次提出了衡量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金融相关比率(FIR),即“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通过对金融相关比率的分析,他得出的结论是:尽管不同国家的起点各不相同,但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关系。他还指出“金融结构越发达,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提供的选择机会就越多,资金总量的增加就越快,在一定的资金总量下,资金的使用效率就越高”。戈德史密斯对金融体系的研究,不仅利用金融相关比率进行总量分析,也提出了结构分析方法的重要性。而随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脉络,更多的是仅沿着总量分析的框架开展,对金融体系结构问题的研究关注甚少。其间虽然有银行主导或市场主导的市场结构对比研究,但笔者认为,将银行主导与市场主导对立起来分析是一个误区,本质上两者间更多的是互补关系,而非竞争关系,都是金融体系结构多样化的必然要求。因此,本文主要借助系统学的研究成果,对金融体系的结构特征作初步的分析。

二、无尺度网络

系统学认为,元素、结构、环境三者共同决定系统的功能。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须选择具有一定性能的元素,选择最佳的结构方案,还要创造适当的环境条件。系统结构是元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有一定规则的联系方式的总和。按照结构性质分类,可以有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元素在空间中的排列分布方式,称为空间结构,如晶体的点阵结构,建筑物的立体结构。系统运行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内在时间节律,如地球系统的周期运动、生物钟等,称为时间结构。系统的结构性对系统功能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同样或相近的元素,按不同结构组织起来,系统功能就有优劣高低之分,甚至会产生性质不同的功能。

(一)无尺度网络的定义。无尺度网络指的是网络节点的连结分布遵循“幂次定律”,即任何节点与其他k个节点相连结的概率,与l/kn成正比。以往科学家对复杂系统结构性问题的研究,一般认为复杂系统是一个随机网络,即系统中节点的连结方式是随机的,因此绝大部分节点的连结数目会大致相同,随机网络中节点的分布方式将遵循钟形的分布,连接数目比平均数高许多或低许多的节点都十分稀少。例如,1959年匈牙利数学家厄多斯(Erdos)和瑞尼(Renyi)提出通过在网络节点间随机地布置连结,就可以有效地模拟出通信和生命科学网络这类系统。美国科学家阿尔伯特·拉兹洛·巴拉巴斯(Albert—Laszlo Barabasi)和埃里克·博纳博(Eric Bonabeau)在开展互联网项目研究初期,认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连结网络文件的网站,而个人兴趣的多样性和可选择的网页数量巨大,也假定互联网的连结模式将呈现出随机网络的特征。然而,研究结果却推翻了这个预测,事实上互联网是由少数高连结性的页面串连起来的,80%以上页面的连结数不到4个。然而只占节点总数不到万分之一的极少数节点,却有1000个以上的连结,也就是说网页的连结分布遵循“幂次定律”,任何节点与其他k个节点相连结的概率,与l/kn成正比,而且,n值通常介于2—3之间。幂次定律和表征随机网络的钟形分布大相径庭,幂次定律说明互联网是由少数集散节点所主控的系统。

随后的研究,也在很多不同的系统中发现了无尺度的系统结构特征。如以光纤或其他通信线路连接的路由器网络,电子邮件所连结的人际网络,物理和计算机等一些学科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关系网络,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的联盟网络,古菌域、细菌域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代谢网络。这些本质上不同的各种系统,却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即不仅是无尺度的,而且有着一个共同点,系统节点的连结分布遵循的“幂次定律”中,kn项中的n值通常介于2~3之间。

(二)无尺度网络的特性。阿尔伯特和埃里克的.研究认为,无尺度网络具有以下的特性:

1、网络成长性。无尺度网络的节点数量均呈现高增长现象,例如互联网的页面数量,1990年整个互联网只有一个网页,而到今天它的网页数已经是数以亿计,其它大部分网络也都具有类似的发展过程。互联网在起步阶段只有几个路由器,随着新的路由器与网络原有的路由器相连结,如今路由器的数量已经高达百万以上。这些现实中的无尺度网络,均具有不断快速成长的重要特性。

2、优先连结性。无尺度网络新增节点在连结过程中,并非所有旧节点的机会都是平等的,这种现象也称之为“马太效应”。例如,在选择将网页连结到何处时,尽管人们可以从数十亿个网站中进行选择,然而我们大部分人只熟悉整个互联网的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往往就是那些拥有较多连结的站点,只要连结到这些站点,就等于基本联结了整个网络。这种“优先连结”的过程,也发生在其他网络。在互联网,那些连结较多的路由器通常拥有更大的带宽;在美国的生物技术产业,知名公司更容易吸引到同盟者的参与合作。

3、网络强韧性。研究中发现,无尺度复杂网络对随机的意外故障具有很强的承受能力。例如,路由器网络中每时每刻都有数百个路由器失效,但互联网却很少因此受到大的影响。模拟实验证明,即使从互联网路由器中随机选择的失效节点比例高达80%,剩余的路由器还是能组成一个完整的集群并保证任意两个节点间存在通路。研究认为,无尺度网络对随机性的意外故障具有强韧性的特征,本质上源于这些网络的非同质拓扑结构。随机去除方式所破坏的主要是那些不重要的节点,因为它们的数目远大于集散节点,因而去除它们不会对网络拓扑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

4。网络脆弱性。无尺度网络过分依赖集散节点,使其面对主要集散节点的蓄意攻击时可能不堪一击。模拟试验发现,只要去除少数几个主要集散节点,就可导致互联网溃散成孤立无援的小群路由器。因此,一次有组织的协同攻击,只要去除掉若干个集散节点(先去除最大的,再去除次大的,依次类推),当有5%~10%的集散节点同时失效时,就足以造成无尺度网络的严重破坏。

三、金融体系与无尺度网络

金融体系是一个有关资金集中、流动、分配和再分配的系统。它由资金的流出方(资金盈余方)、流入方(资金短缺方)和连接这两者的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市场,以及对这三方进行管理的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共同组成。居民、企业、中介组织和政府机构都是金融系统的要素,他们在金融活动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金融系统个体的种类主要有家庭、企业、政府、金融机构、中央银行等,其中有些个体的数量是很大的。如金融系统中的家庭数以百万、千万、亿计量的。如中国的人口有13亿,家庭的个数多达数亿。企业的个数随国家的大小不同,可以是万、十万、百万……金融机构类型也是多样化,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

笔者认为,金融系统呈现出的结构特征,是一个无尺度网络,而不是一个随机网络系统。一方面,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体系,均呈现了快速增长态势。另一方面,一些大型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集散节点,优先连结的特性十分明显。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新兴市场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业集中度的研究为例,存款总额比重前3位和前10位的银行占市场份额平均约为50%和80%,也就是说,不论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具体情况如何不同,但在银行业发展和演化过程中,最终形成的市场结构均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特征,即存款总额比重前3位和前10位的银行占市场份额平均约为50%和80%,这充分说明了银行系统也是一个无尺度网络,大型银行机构在其中扮演着集散节点的角色。

事实上,如果将金融体系理解为一个无尺度网络,则个人、企业、金融机构等均是网络中的节点,个人和企业从数量上占网络中结点的绝大多数,但它们仅与网络中少数的金融机构相联系,因此是属于分散节点,而金融机构尽管仅占极少数,但它们却与网络中大多数节点相联系,因此属于无尺度网络中的集散节点。如果将金融机构单独作为一个子系统,也是一个无尺度网络,大型的金融机构扮演着集散节点角色,与大多数中小型金融机构发生资金业务往来,而中小型金融机构仅是与个别大型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往来,并且是通过这些大型金融机构与其它金融机构间接发生联系。

如果将金融机构系统看成是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经济系统中各行各业的兴衰均可能对金融系统造成冲击,假定各行各业的兴衰是独立于金融系统之外的随机性事件,则其对金融系统的冲击主要是一种随机性冲击,因此,金融系统作为经济系统的子系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无尺度网络结构特征,与其在应对各行各业的兴衰过程中表现出的良好稳定性是相适应的。此外,默顿和博迪金提出,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是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帮助地区或国家之间配置和使用经济资源。金融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清算和支付结算,聚集和分配资源、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之间转移资源。笔者认为,金融系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无尺度网络结构特征,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清算和支付结算等主要功能,保持系统功能在外部随机性冲击下具有的强韧性。

以清算和支付结算功能为例,金融系统中的各个节点,包括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等,均不时受到各种各样的随机性外部冲击,许多节点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甚至陷入财务危机,如果清算和支付结算网络是个随机网络,则该网络极有可能陷入瘫痪。但现实中,金融系统形成的无尺度网络结构特征,却保证了金融系统不会陷入瘫痪之中,其主要的清算和支付结算功能仍然可以维持。当然,金融系统作为一个无尺度网络也有脆弱性,当主要节点遭遇蓄意冲击,或者其自身机能不完善而陷入财务危机时,整个金融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将大打折扣。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外国对冲基金对其金融市场进行蓄意冲击,致使主要金融机构出现财务危机,造成了整个金融体系动荡不安,清算和支付结算等主要功能出现严重障碍,进而波及到经济实体各个部门。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阿尔伯特和埃里克认为,为了避免因恶意攻击带来网络的大规模破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保护好集散节点。笔者认为,考虑到无尺度网络具有的强韧性和脆弱性的双重特性,因此,保护好金融系统中集散节点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我国金融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型金融机构作为系统的主要节点,在财务方面存在着极大隐忧,表2是国内外商业银行主要经营指标的比较。

资产规模位于前列的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如果不能有效地改进其财务状况,一旦发生财务危机,其对我国金融系统造成的整体冲击将是巨大的。因此,笔者认为,近年来我国不惜采取一些非市场化手段,来弥补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潜在亏损,并通过海外上市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来强化内部市场化运行机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只有完善和改进金融市场中资产规模位居前列的大型金融机构的财务稳健性,才能使我国金融系统清算和支付结算、聚集和分配资源、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之间转移资源等主要功能得到保障,整个国民经济系统才不会出现陷入动荡之中。

[参考文献]

[1] Albert-Laszlo Barabasi 和Eric Bonabeau.无尺度网络[J].科学美国人中文版,,(7).

[2] 李幼平.无尺度现象引发的思考——文化传播对网络的反作用[DB].传媒投资网,(3).

[3] 唐芙蓉,蔡绍洪,李朝辉.无尺度网络中的统计力学特征[J].贵州大学学报,2005,(1).

[4] 刘青,刘寿强.无尺度网络在反蠕虫领域的应用[J].计算机安全,2005,(7).

[5] 曹黎.无尺度网络面临安全问题[J].IT时代周刊计算机安全,,(12/14).

[6] 吴家睿.生物系统的分子构建[J].科学,,(9).

[7] 陈关荣.复杂动力网络的研究将是新世纪科学技术前沿的战略性课题之一[Z].香港城市大学“混沌控制与同步”研究中心.

篇2: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论述论文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论述论文

摘要:

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应该需要时刻了解当前市场经济的起伏波动与循环周期,只有了解这两者的关系,才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首先将主要分析他们之间的地位进行了相应分析,进而对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了简要介绍,最后提出协调其关系的三条有效措施,以便使人们更清楚的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金融体系;实际经济;关系

伴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金融体系也随之不断改革,其转变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该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是近些年来科研人员重视的热门课题,但是伴随着其过于快速的转变,对于该课题的研究渐渐有陷入误区的趋势,因此,造成我国大部分企业的金融发展缺乏规范正确的体系指导。只有准确认识这两者的真正关系,才可以避免该误区的继续发展与扩大,管理者才可以做出理智的经济决策。

一、金融体系对于实体经济的地位。

1、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发展的基石。

当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金融也就随之诞生了,因此,金融体系应该以实体经济为基石,当现实经济转变成为虚拟货币时,就极其容易导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以及全球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极其大的危害。其地位存在的原因在于实体经济自身的性质以及其对于其体系发展的不可忽略的作用。实体经济的交易往往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并用现实货币与物品进行交易,交易过程较为透明与安全,具有较强的可预知性,而与其相比,虚拟货币的交易则显得在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因此,其地位关系应该为金融体系的发展依赖于实体经济。

2、金融体系是促进实体经济提升的动力。

金融体系其动力作用的表现主要为以下两大方面,一方面,现实的经济发展应该以良好运转的金融体系作为中介平台,另一方面,其体系的完善能够加速实体经济的增加,缩短第二次扩大生产的投资周期,同时还能对实体经济交易过程中的风险提供保障,伴随着近些年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其相互的促进作用也渐渐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例如,在交易过程中的信息透露、信用维护以及兼并等行为都需要强大的金融体系作为后盾,由此可见,金融体系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间的互相作用。

1、金融体系的存在依赖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当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其体系则随之诞生,现实经济的资本积累为其体系的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金融体系很快就会奔溃,资源配置将会出现混乱,市场交易的规则就会被打破,金融体系的存在也没有了其本来应该拥有的意义。

2、金融体系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交易平台。

金融体系作为实体经济交易的平台,为实体经济交易过程中的稳定与安全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后台保障,将一部分的交易风险分散,与此同时,伴随着金融体系的日渐完善,其职能越来越强大,对于其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最后,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不可改变的必然趋势了。

三、协调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有效措施。

1、充分利用实体经济的积极影响。

为了有效协调两者之间关系的平衡,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实体经济积极作用,保证其高速并且稳定的发展,其发展是带动该体系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其发展对于金融体系的改革方向具有指引作用。在其发展过程中,金融体系的发展与之密切相关,例如,在实体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第二次生产的周期就会大大缩短,实体经济达到了资金积累的目的,因此,就会有多余的资本流入金融体系中,从而带动了金融体系的发展,因此,该两者之间的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同样,伴随着其发展,金融体系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呈现出向多个方向延伸的发展趋势,当实体经济实现了市场的改革,则金融体系对于资金的需求将会大大提升,金融需求的大量产生就会导致其服务的完善,同时,也为其自由化发展提高了基础与契机。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市场中,私营经济的交易越来越活跃,经济类型的多元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但由于私营经济缺乏统一的管理,因此,私营经济的交易往往缺乏严谨的规则,为了该类型经济的进步,其体系展开了多元化的经济服务。因此,充分利用现实经济的积极影响,可以促进金融体系的向多个方向延伸发展。

2、推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

为了推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就需要对金融体系的改革进程进行大幅度的提升,消除限制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例如,利率浮动对于国际经济的限制等。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能够很大程度提升实体经济资金积累的速度,缩短实体经济发展的循环周期,改善企业的融资条件,同时还可以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

对于国家而已,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可以减小政府对于市场经济的管理,同时,市场的资源可以根据其条件得到最优化的分配。因此,为了使经济市场上的问题彻底地解决,就应该推进其体系往各个方面多方向发展。

3、保证金融市场的改革进程。

金融市场上的经济形式主要分为直接与间接两大类型,间接形式的经济需要有中介作为交易平台,为直接类型的经济则是直接通过交易双方来决定交易的收益以及速度等因素。而金融市场的改革又将直接决定实体经济的未来,因此,保证金融市场的改革进程对于其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金融市场的改革对于维持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场可以通过透露交易信息等手段来补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信息缺陷,同时还可以实现市场的统一化的管理与经营,能为其经济的发展制造一个稳定安全的外界环境,金融市场的发展会使实现经济筹集资金的渠道与方向越来越多,还能够提供市场交易的效率,因此保证金融市场改革的进程,保证其进程的不间断不停歇,对于其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根据目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对金融体系对于实体经济的地位以及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协调该两者关系的三大有效措施,主要通过充分利用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推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以及保证金融市场的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陈明珠。金融体系两种模式的运行机制及其服务效率的比较研究——基于中国金融体系发展路径的选择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12):19—24。

[2]付志忠。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消费导刊,2014(12):62。

[3]辜胜阻。缓解实体经济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的对策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5):14—19。

篇3:当代金融体系的对比与启示论文

当代金融体系的对比与启示论文

一、美国农村金融体系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国家之一,这与其完备的农村金融体系密不可分。经过多年发展,美国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以及农村商业性金融体系共同发展的局面。这些已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为基本原则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资金保障。

(一)美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

美国政府的农业政策性信贷机构包括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小企业管理局、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其主要目的是稳定国内商品流通领域的农产品价格,借以实现政府的农业政策目标,同时提高农民的收人,办理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农业项目的投资。比如投资于土壤改良、兴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灾害补贴等。政策性金融所提供的贷款具有利率低,期限长的特点。他们利用政府提供的资本金、预算拨款、贷款周转资金和部分借款办理商业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不愿意提供的政策性贷款,如救济受灾农民、支持新创业的农民,支持农村社区发展的长期福利贷款以及对农产品提供价格支持的抵押贷款等,以弥补农业资金渠道的不足。

(二)美国农村合作性金融体系

美国政府的农村合作性金融体系包括联邦中间信贷银行、联邦土地银行系统以及合作银行系统。其中,联邦中间信贷银行是美国最重要的农业信用合作系统,成立于1923年,主要解决农民中短期贷款难的问题。在美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最初阶段,农业信贷资金几乎都是由私营机构和个人提供的,这样的信贷资金数量有限,而且期限非常短,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求。因此,美国开始探索构建完善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美国政府于19开始制定了一系列农贷立法,由美国政府主导设立农贷专业银行及其基层机构从而组成信贷系统。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农业相关组织、农业发展项目放贷,扩大农业可用资金的来源,改善农民工作条件和福利,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发展。最初的农村金融合作组织都是由政府领导并出资支持建立起来的,随着国家资金的逐步推出,现在的农村合作金融已成为由农场主所拥有的合作金融机构。

(三)美国农村的私营金融机构

美国的私营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人寿保险公司和其他私人信贷机构。这些商业信贷方式主要有不动产贷款和生产性短期贷款。在美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普遍办理农贷业务。主要发放中短期农贷,遵循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原则。对农民的贷款需求,通常提供小额度,期限短的贷款;对具有充分偿还能力的,提供信用贷款。且长期贷款都要以不动产为抵押,中短期贷款一般以作物、家畜、机械和产品作抵押,有的还要由第三者在借款合同上联署作保。

(四)美国的农业保险体系

美国农业保险最初是由私营保险公司提供的,但由于农业保险的风险巨大,其经营的农作物保险均以失败而告终。为了帮助农民规避农业生产风险,1938年美国政府颁布了《联邦农作物保险法》,积极参与农作物保险计划。经过7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作物保险业务,包括风险管理局(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全国农作物保险的经营和管理;私营保险公司,受到政府在保费补贴、费用补贴、再保险支持和税赋上的支持,实际上是通过开展农业保险经营活动,具体实施政府的农作物保险计划。其主要险种包括多种农作物保险、团体风险保险以及收入保险;农作物保险的代理人和查勘核损人。这些措施使保障水平和农民参与率不断提高,对于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国民福利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国农业保险企业保费收入达到41.9亿美元,承保面积2.21亿英亩,赔偿责任金额446.2亿美元,其中,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补贴达到24.8亿美元,占美国农业增加值的1%以上。事实上,美国农业保险体系已成为政府补贴农业的一个重要渠道。这样既规避了WTO的相关规则,又实现了对农业、农民的有效补贴,可谓一举两得。

二、法国农村金融生态系统

法国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和世界主要农副产品出口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之一。法国政府重视农业发展,采取大量补贴政策,设置了一些专门机构服务于农业发展。

(一)以合作金融为主法国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目前,法国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的银行主要有4家,即法国农业信贷银行、互助信贷联合银行、大众银行和法国土地信贷银行。它们都是政府所有或受政府控制的,在法国银行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法国的农村金融体制是典型的合作金融型制度,核心机构是农业信贷银行。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在四家农村信贷银行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全国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的最高管理机关,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在农村由分支机构网络吸收的存款和发行债券;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政府借款以及其它方式募集的资金。

在法国的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历程中政府始终没有完全退出。

(二)法国的农业保险体系

法国是农业保险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197月,法国政府颁布农业互助保险法,明确了农业互助保险社的法律地位、权利和风险范围。法国农业互助保险机构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中央保险公司,主要负责制定经营方针,对地区或省级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二是地区或省级保险公司。主要针对对基层的农业保险社提供再保险;三是农业互助保险社。是法国农业保险最基层的经营单位,直接面向农民提供各类保险服务。

在法国,农业保险是受到立法保护的。政府为减轻农民的保费负担还向农民提供很大比例(50%-80%)的保费补贴、向保险公司提供费用补贴与税收优惠政策等等。此外,法国还建立了政府与社会共同联办的国家保险公司独立经营广义农业保险。到目前为止,法国农业互助保险集团公司净资产已达45亿欧元,保费收入120多亿欧元。[1]法国的农业保险体系为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和保证。

三、日本的农村金融生态系统

日本经济虽很发达,但其国土面积较狭小,资源匮乏。日本的农业并不发达,为了保持本国农业的独立性和城乡协调发展,日本政府借助其强大的财政能力,建立了完善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日本的农村金融由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组成。为日本农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日本的农村政策性金融

政策金融主要是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它负责提供其他金融机构不愿意或不能提供的信贷,并成为日本农业金融中的“最后贷款人”。1953设立的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作为主导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手段和政策性金融的重要体现,实行较之其他金融机构更为优惠的资金运用政策。贷款的基本特征是长期、低息。贷款平均期限为,最长的强化林业经济基础贷款期限达55年。公库平均贷款利率为3.89%,有60.4%的贷款平均利率为3.5%(李光等,)。此外,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管理高效、严格,保证了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为日本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日本的农村合作金融

日本农协是“农业协同组合”的简称,是日本许多协同组合(合作组织)中的一种。农协是农户们本着相互扶助的关系为基础,以改善农协全体成员的农业经营状况,以提高生活水平为目的,协同开展有关事业和活动而建立起来的组织,是日本合作金融的典型代表。

四、印度的农村金融体系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但是各国为了适应本国农村实际而建立起来的农村金融生态体系,有很多方面也是值得探究和借鉴的。

印度的农村金融体系包括:印度储备银行、农村合作金融、地区农村银行、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印度的商业银行(国有以及私人)、存款保险和信贷保险公司。印度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覆盖面很广,每家分支银行机构只需为大约15000农民提供金融信贷服务,平均每8个村就建立一支正式金融机构。这样的规模与程度恐怕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能与之相比。

(一)印度的政策性金融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投资需求激增,这样的政策安排已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印度储备银行采取强制性政策,对商业银行实行国有化改造,要求每家私人商业银行至少要在其所设立地区的农村开设一家分支机构。1982年,为进一步解决农业资金的短缺问题,印度又设立了“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这是一家政策性银行,是印度最高一级的农业金融机构,为印度储备银行和印度政府所有,主要业务是向土地开发银行、商业银行、邦合作银行和地区农村银行拆借贷款,并由这些机构转贷给农民借款人。贷款期限多为中长期,一般只为较大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贷款,如兴修水利、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土地开发等。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的资本金由中央政府和储备银行各缴一半,还可发行由中央政府担保的债券,吸收存款、借取外资。其资金运用是提供短、中、长期中间信贷,不与农民借款人发生直接信贷关系。

(二)印度的合作性金融体系

印度合作金融体系由基层信用社、地区合作银行、邦合作银行和土地开发银行组成。其显著特点是由政府发起组建。与商业银行和区域农村银行相比,网点多、覆盖面广,在印度农村的金融分支机构是商业银行和区域农村银行的2倍,比商业银行和区域农村银行的客户之和还多。但是合作金融机构分布不均,东北部则很少。此外,印度还有很多政府支持农村金融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如农村综合发展计划等。

此外,墨西哥、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都拥有各具特色的农村金融体系,政府都十分重视扩大农村信贷资金供给。在政府的保护和支持下,墨西哥、巴西等国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具有本国特色的农村金融体系。例如,墨西哥的农村贷款就主要是由全国农村信贷银行、农业保证与发展基金组织以及各商业银行提供。其中全国农村信贷银行是最为主要的,其主要职能是调节农村资金流向和利率的浮动范围,并且对专门的农业贷款进行监管,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农贷进行协调管理。它实质上是农业部门信贷资金调配的中央银行;农牧业保证和促进基金组织则通过对公共银行和私人银行发放的农业贷款进行再贴现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在该组织的担保下,商业银行也开始愿意为农业和农场提供更多长短期贷款。

五、国外经验的启示

纵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发展的历程,虽然各国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状况和政治制度,但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共同之处的。农村金融的供给与需求状况虽然也不尽相同,但是,很多经验仍是我国在发展农村金融、构建农村金融生态体系过程中值得借鉴的。尤其是在针对一些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意发放贷款给中小农户这一点上,各国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健全的政策机制和体系是基础

世界各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模式大体都由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商业性金融构成。各国政府普遍根据本国的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制定适合本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如美国以农民家计局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的主要职能是实现政府的农业政策目标,增加农民的收人,进行兴修水利等公益投资;合作金融主要对农业相关组织、农业发展项目放贷,扩大农业可用资金的来源,改善农民工作条件和福利,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发展;商业银行是主要发放中短期农贷;农业保险及帮助农民应付农业风险,同时又是政府提供农业补贴的一个合理的、有效的渠道。各金融机构各司其职,保证农村金融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日本的政策性金融――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是主导农村金融体系重要机构,合作金融则在政策性金融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起补充作用。印度等其他国家也建立了能够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很多国家的政策都非常细致,贷款期限和利率都有明确规定。可见,健全的政策机制和体系是保证金融生态系统良好有效运转的基础。

我国虽然也建立了包含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以及商业性金融在内的全方位的农村金融生态体系,但相关政策机制仍不够健全,政策体系设计也还存在很多缺陷。政策性金融由于缺乏农村经济体系内生金融制度的支持,导致资金使用效率较低、资金覆盖面狭窄;合作金融虽然覆盖面广,但受制于自身资本充足率较低等现实,难以支撑农村金融生态全局;商业性金融对农村普遍存在信贷歧视,已纷纷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唯一的农业银行虽正在回归支持“三农”的政策范围,真正发挥作用还需假以时日。其具体政策更是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针对性。目前的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职能出现相互混淆和交叉,自身定位不明确,支农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设计更为完整的政策机制和体系已成为推动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此外,是否设计更完整的农业保险体系的相关政策也应纳入到具体考虑范围之内。

(二)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保证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法律的保证和规范。农村金融的运作也不例外,在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方面,各国都十分重视法律在推动和保障其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例如,美国,农村金融的运作就具备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例如《联邦农业贷款法案》、《农业信用法案》等,把农业金融的运作融合到相关法律体系中,从而使农村金融运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法国政府早在19世纪就颁布《土地银行法》,着手建立农业信贷机构,以融通农业资金支持农业的发展。1894年,法国通过法令建立了一批农业信贷互助地方银行,帮助支持农民自发成立的信用合作社开展活动。19,依据法令成立专门管理地方银行和地区银行的国家农业信贷管理局,1926年政府将这个行政机构改建为经济组织――国家农业信贷银行。

日本政府在1947年制定的《农业协同组合法》的基础之上成立了农协,支撑起日本农村的金融体系。印度则以立法手段提升金融机构覆盖面和信贷投放水平。为确保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印度政府在《印度储备银行法案》、《银行国有化法案》、《地区农村银行法案》、《国家农业农村发展银行法案》等有关法律中,对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地区设立机构网点、农业贷款比例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如《银行国有化法案》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在农村地区设立一定数量的分支机构,将其放款的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地区农村银行法案》规定地区农村银行营业机构要设立在农村信贷服务薄弱的地区。截至3月末,印度最大的商业银行――印度国家银行的农业贷款余额占其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已经达到40%,有5800个分支机构,占其国内机构总数的62%。

我国在农村金融生态体系建设过程中,法律缺失是最为重要的障碍之一。虽然,国家一再强调金融机构如农业银行要回归县域,支持三农,但是没有立法的保障,就会导致一方面国家政策要求相关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另一方面则是各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在“趋利”原则的驱使下,大规模从乡镇撤出的现象发生。且网点撤并、萎缩的速度十分迅速。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借鉴上述国家的经验,加快农村金融相关法律的制定,由法律的形式强化农村金融生态体系建设。

(三)科学的管理制度是根本

管理出效益,除健全的政策机制和法律机制以外,科学管理在农村金融生态体系构建过程中也显得尤为重要。此点尤以日本为典型。例如,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总裁由农林水产大臣任命,副总裁也要经内阁批准,公库职员被界定为根据法令从事公务的职员。为了保证高效的经营运作,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只设有总店和支店两级机构,总的员工人数不超过1000人。公库财务管理实行一级法人、统一核算、(费用)专项管理。每年公库通过农林水产省向财务省上报财务预算,财务省核批后,由农林水产省对公库核定,预算包括倒挂利差补助金和费用等,利差补助金由利率水平和贷款余额决定,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节余上缴,不足则必须追加。公库内部财务管理也实行总店集中的'严格预算管理:员工工资由总店直接管理、发放,按月把每个员工的工资直接打人开户行账户;各支店相对固定的水、电、租赁、杂费等费用支出,由总店按预算对各支店核定费用计划,严格按费用计划组织实施;根据费用计划的实施情况,每年第四季度适当进行调整,以保证各项费用计划的顺利实现;业务委托手续费用、电脑业务开支费等由总店统一管理、统一支付;筹资利息支出、贷款利息收人等由总店统一核算、统一平衡。为保证财务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总店和支店均设有审查机构,实行严格计划、高度透明的制度管理。

公库对贷款实行严格的贷放审查和贷后管理援助。以强化农业经营基础资金为例,贷款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贷放审查。首先农户要制定改善事业的经营计划,报市、町、村长认定其核心农户的贷款资格。认定合格后,须准备详细的改进经营的资金使用计划,提交市、町、村的“特别融资制度推进会”讨论确定。该会议确认可行后,向公库支店或业务代理行申报贷款使用期限,并由其审查。公库最后综合上述各机构审查意见,做出贷款与否的决定并及时通知申请农户。二是贷后管理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项目建设期管理,侧重于检查贷户是否正确使用资金,防止资金被挪用和实际贷款超过项目所需资金量,一般先贷承诺资金的80%。发现违规行为将立即追回贷款并取消今后在公库的贷款资格。第二阶段是项目建成运转后的管理,公库通过掌握贷户的经营状况及所需的援助,提供必要的经营支持,包括提供新的贷款和信息服务,确保贷款按期偿还。

日本对农村金融的管理十分细致,尤其是贷款后管理,更应该成为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

(四)农业保险制度是农村金融发展的有益补充

发展农业保险有助于稳定国家的财政支出;有助于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效用水平[2];有助于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有助于农民迅速恢复再生产。还具有资金融通、储蓄等派生的功能。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事业是发展农村金融的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因素。

农业生产由于受到自然气候的影响风险性很高。如何降低风险,提高农民收入,这不仅是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村金融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农业的补贴方式也被要求在WTO规则下进行。农业保险作为一种重要的支农政策,被世界贸易组织界定为可在财政上进行补贴的工具。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农业保险是农业保护政策和农民社会福利政策的组成部分,而很多发展中国家,农业保险本身就是农村金融政策体系的一部分。保罗?马易特在《农业保险论》中提到:“在保护农户经济不受自然灾害冲击的同时,利用保险的机能取信于农户,在这方面把农业保险与农业金融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制定土地抵押金融制度与负债整理法,在保险和金融的一体化中,显示出实现农户经济的稳定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一石二鸟的农业发展战略。”[3]

总之,如果每个农户从充足的金融渠道多获得17.82元,也就是说资金的流动性增加1%的话,农户的产出将会增加201.08元或者0.04%的产出。[4]可见发展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农业的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各国的情况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政府重视、政策得力加之完善的法律保证,农村金融就会蓬勃发展。

篇4: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难点与对策论文

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难点与对策论文

论文关键词:包容性,经济增长,金融体系

一、包容性金融体系提出背景

包容性金融体系是由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焦瑾璞在“第四届中国创投融资发展论坛暨第二期中国创业投资价值榜启幕”中首次正式提出。他在会议上表示,中国迫切需要建立以包容性为基础的金融体系,允许更多的民营、个人等私有资本进入金融体系。包容性金融体系目前没有明确的定义,它应该是一种追求公平的、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一种金融体系。

目前直接研究包容性金融体系的并不多,但是国内外的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金融排斥问题,金融排斥( financial exclusion )是指社会中的某些群体没有能力进入金融体系,没有能力以恰当的形式获得必要的金融服务,由此可以看出,研究金融排斥问题,会给建立包容性金融体系带来帮助以及启示。

与包容性金融体系相类似的一个概念是普惠制金融体系,普惠制金融体系是指: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认为,只有将包括穷人为对象的金融服务有机地融入金融体系,才能使过去被排斥在金融服务之外的大规模弱势客户群体获益,最终这种包容性的金融服务体系能够对社会的绝大多数人,包括过去难以到达的更贫和更偏远地区的客户,开放金融市场,每个人才能有机会参与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富裕。普惠制金融体系与包容性体系虽然有很多类似点,但是从普惠制金融体系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普惠制金融体系强调的是一种公平,而包容性金融体系比它的含义更丰富,它不仅仅强调公平,更强调的是与经济、环境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的一种金融体系。

本文是借鉴国内外学者对金融排斥问题以及普惠制金融体系问题的研究,结合中国的国情,围绕如何促进包容性经济增长,对如何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进行研究。

二、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必要性

目前,在包容性金融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小额信贷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金融机构风险防范问题经济增长,解决对金融机构政策监管问题,解决金融排斥问题,从而更好的为实现经济增长服务,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下我们就从几点详细的分析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必要性。

(一)、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为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服务

包容性经济增长寻求的应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当前我国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是为一切需要金融服务的社会群体,包括贫困人口、中低收入者、富裕人口、大中小型企业提供服务,其中特别是贫困人口、中低收入者以及中小企业。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把这些人都纳入金融服务的范围之内,并且把社会贫困人口、中低收入者以及中小企业,他们能不能很好的公平的享受到金融服务作为构建这一体系成功的关键考量因素。从包容性金融体系服务对象可以看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建立对于我们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它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工具使得社会低收入者分享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减少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和谐。所以说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与我们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两者相辅相成,包容性金融体系为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服务,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可以为我们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提供更好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

由此可见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对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当前的金融服务定位异化,不适应包容性经济增长的需求。

对中国来讲, 从目前的'讨论来看,大家关心的,是“包容性增长”最核心的问题,即如何改变 “中国式失衡”,实现平衡发展。因此,关注弱势群体,让弱势群体有足够好的生存空间,是“包容性增长”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商业化改革,金融体系服务出现了异化倾向,资金的追求利润的性质导致其流向呈现从农村流向城市,从经济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趋势。金融服务对象也集中到大项目、大企业、大客户上。而中小企业以及下岗失业人员和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对金融的需求难以满足。金融机构大量转移到发达地区,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缺失。这样加剧了城市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两极分化。虽然近年来,中央政府通过各种信贷政策指导对不发达地区金融进行扶植,但是弱势贷款风险大、管理成本高、政府扶植力度不够等原因制约了金融在不发达地区的良好发展,这样就违背了国家要求包容性经济增长的需求,阻碍了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脚步。

(二)、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解决小额信贷目标单一问题

目前,我国小额信贷机构大多以农村贫困人口为服务对象,但在国内,贫用人口并不限于农村,这几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不断扩大,贫富差距拉大,城市也有相当比例的低收入阶层,他们同样需要小额信贷服务论文格式范文。国内微小企业发展一直面临融资难的问题,微小企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方面具有大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他们所需的资金多是流动性的,金额小、期限短、能够且愿意接受较高利率,小额信贷非常适合他们。但他们大多还被排除在小额信贷的服务范之外,客户的单一化使得小额信贷机构无法通过多样化的信贷组合来分散风险。且在小额担保贷款运作中存在着贷款周期短,银行缺乏积极性,担保基金的规模小等不足,使其走向逐步萎缩、低水平均衡的不良状态。小额信贷的这些缺陷和不足迫切需要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把其纳入其中,改善其缺陷,使其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风险防范任务艰巨,迫切需要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把金融机构风险防范纳入其中

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弱势群体的发展基础较差,贫困落后地区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产业集群与发达地区相比都处于劣势。信息不对称情况更为明显,金融生态环境也不好。弱势群体中经济增长,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不高,有些人没有偿还意愿。社会的信用环境不佳,信用建设相对滞后。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提高市场交易成本。这些原因导致了农村信贷机构信用风险较高、风险防范任务艰巨。金融机构风险大迫切需要构建一个新的体系,使得这些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增强,同时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样的需要,更好的服务落后地区和低收入者。

(四)、政策准入和监管模糊

目前,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发展小额信贷,从小额信贷业务开展情况来看,主要由非政府组织以及政府主导的小额信贷组织和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然而我国当前对小额信贷机构的法律地位缺乏界定,大部分小额信贷组织没有合法的地位和发展空间,同时也缺乏独立的监管机构及相应的监管政策,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也存在着瓶颈。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是指机构本身提供的信贷服务所产生的收入能够覆盖其运营操作成本和资金成本,以保证其收人大于支出。目前除了农村信用社等极少数小额贷款机构外,国内的小额信贷机构普遍面临资金制约,缺乏有效的资金渠道。小额信贷机构不能吸收低成本的储蓄来扩展自己的业务,也不能从银行获得商业性贷款用于小额信贷,目前资金来源渠道是国外和国际组织的资助和部分扶贫贷款。较难发展出可持续的小额信贷机构。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人民银行对信用社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的利率仍有限制,农业银行发放小额扶贫贷款必须执行优惠利率,这与困际上开展的小额信贷实行高利率或浮动利率不同,使得小额信贷缺乏吸引力,从而限制小额信贷机构的财务可持续发展。

以上这些问题导致了小额信贷市场的混乱,在这样的情况下,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五)、金融排斥问题不能够很好的解决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以及市场化取向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背景下,农民作为弱势和低收入群体,农村金融的发展也面临着金融排斥的问题。原来的国有银行逐渐收缩撤并县以及县以下的网点,农村地区面临着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有效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资金流出等问题,金融排斥程度严重。金融排斥问题的存在,需要建立包容性金融体系才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三、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难点

从第二节分析中,我们看出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促进经济增长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现阶段不管是从宏观外部环境来看,还是从微观金融机构以及个人来看,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都是有一定的阻力和困难的,以下我们就从这几点分析以下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难点。首先,个人缺乏关于包容性金融体系相关的知识。包容性金融体系的构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给贫困人口特别是农村地区提供更加平等的金融服务,然而这些公民可能不知道如何利用金融为自己服务,不知道金融服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也不懂得如何利用金融服务使自己富裕起来,这样一来就算国家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金融体系,他们也不懂得如何更好的利用。其次一些公民也不知道借钱还款的重要性,在贫困地区贷款的违约风险还是很大,这就进一步导致了金融机构不能够健康的运行。其次,金融机构的逐利性阻碍了包容性金融体系的构建。首先银行部门的逐利性,是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难点之一。银行部门的逐利性导致了其忽视了金融服务的公平性。这样导致了银行部门把弱势低收入群体、小企业拒之门外。其次民间借贷的不规范性也是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难点之一。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应该允许更多的民营、个人等私有资本进入金融体系,但是由于民间借贷风险大,并且缺乏约束机制和规范,目前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和支持。第三,监管机构不能为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服务。目前监管机构没有现成的法律法规作为依照,无法很好的对银行部门以及小额信贷组织进行很好的监管。同时由于对于建立包容性金融体系没有很好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偏离包容性金融体系的理念。最后,法律体系不健全,不能提供构建包容性金融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没有形成有利于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外部环境。首先,法律法规不健全经济增长,目前国家没有颁布相关法律,没有法律的支持和约束,在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同时,就很难依法规范运作,依法保护弱势群体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其次缺乏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相关政策,没有相关政策的支持,金融机构就无法根据政策办事,就可能会在实际工作中违背包容性金融体系的理念。再次国家没有做好舆论宣传工作,社会上大多数人不能了解包容性金融体系的含义、意义以及重要性,就不能形成全社会上下共同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良好氛围。

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难点是,如何更好的把金融机构的追逐利益性与发展金融公平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在保证利益的同时扩大金融服务对象,更好的为社会所有群体服务,实现金融市场的和谐稳定,进而促进全社会的进步,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四、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对策

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应该从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以及难点出发,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以下文章就从个人、金融机构、以及监管部门三方面分析,探讨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对策。

(一)、普及包容性金融教育。

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首先要从微观方面提高个人对包容性金融体系的认识,实现城乡信贷机会均等。首先,必须加大金融知识的普及力度,提高个人金融意识,消除信息不对称性,使得个人自觉运用小金融服务脱贫致富。在宣传包容性金融知识的同时,帮助小额信贷对象逐步树立信用意识,完善信用记录,以降低贷款违约率和损失率。其次,包容性金融在实施过程中,要平等对待所有客户,特别是要确保贫困阶层特别是农民不受歧视。再次,是加强包容性理念的灌输。包容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降低享受金融服务的门槛,使更多的群体享受到平等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能够向传统金融服务无法惠及的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农户以及贫困人群提供金融服务论文格式范文。建立包容性金融体系,就要求金融机构能够有效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而不是仅限于特殊的富有阶层或群体。做好普及包容性金融教育工作,使得人们自觉地运用金融服务,消除信息不对称,最终达到包容性金融体系建立的目标。

(二)、建立包容性金融体系,推进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

目前,包容性金融体系既应包括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和合作性金融的传统金融组织形式,也应包括风险投资、担保、保险、租赁、小额信贷等创新金融组织形式,并且形成不同金融组织形式相互并存、定位准确、合理分工、适度竞争、协调发展的格局。同时从金融体系的整体着眼,保持社会稳定发展,放宽对农村金融的管制,培育竞争性的金融市场。实现金融体系为全社会所有人服务。强调公平,促进包容性经济的增长。

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发展建立可持续的小额信贷产品和服务,同时也要建立起资金可持续性的小额信贷机构。使更多的民间资金能够用于为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首先要尽快出台信贷业务准入的相关规章制度,从而赋予小额信贷机构合法地位,鼓励民间资金、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小额信贷市场。中央银行和银监会应加强合作与沟通,制定小额信贷机构吸收储蓄的标准,培育小额信贷市场的竞争环境。尽快确定小额信贷的监管方案,鼓励小额信贷机构从商业银行等渠道贷款,增加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来源渠道。其次要在政策上允许小额信贷自主定价。让小额信贷做到“利率覆盖风险”,也就是贷款利率的设定必须能够覆盖资金的成本、贷款的损失和经营的成本。对于小额信贷机构来说,因为每笔贷款发放的金额相比于正规的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要小经济增长,经营成本必然要高于商业银行,所以,要让小额信贷机构能够索取的利率高于正常银行利率,这样小额信贷才可以持续经营发展。我国现在的目标是建立商业性的小额信贷机构,因此应该尽快取消利率限制,允许其在法律监管下按照市场机制决定利率,推动小额信贷机构自身发展。同时创造政策环境,鼓励竞争,从而带动小额信贷利率的下降。最后要减少对小额信贷机构的行政干预。通过利益机制的引导而不是强制小额信贷机构实现政府的扶贫目标,通过减少干预,让小额信贷机构走上商业化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提供包容性金融体系建设保障。

中国人民银行应该会同其他部门加快包容性金融机构法律体系的建设,尽快出台《农村金融法》、《民间金融法》、《小额信贷法》等相关法律,依法规范金融运作,依法保证包容性金融体系的顺利建设。作为金融惠农政策,银行监督管理部门应该继续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调整金融资源分配。监管部门要发挥督促和引导作用,经常性地对大中型银行参与培育新型包容性金融相关工作,定期监测,适时考核,做出评价;要科学和灵活把握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关,重视资本约束和风险监管,确保新设机构的商业可持续运作,降低风险;要加强监管激励,研究培育新型包容性金融体系,履行社会责任与机构、业务市场准入挂钩的办法;要加强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解决好新型包容性金融体系发展的外部环境。还要加强舆论宣传,扩大包容性金融体系的社会影响,提高公信力和社会认识度。

包容性金融体系的建立在中国当代经济体系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是同现在我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相符合的。它不仅仅从微观上惠及了千家万户低收入群体,而且促进包容性经济增长为整个宏观经济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华峰.普惠制视角下的农村金融制度建设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10)

[2]焦瑾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性[J].中国金融,2010(10) [3]夏慧.普惠金融体系与和谐金融建设的思考[J].浙江金融, (3)

[4]黄良谋,黄革,向至容.普惠制金融理论的评述及在我国贫困地区的应用[J].海南金融,2008(1)

[5]张雄.金融排斥理论视角下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策[J].财经视线,2008(32)

[6]蒋润祥,谢欣.金融排斥与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的消除[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0)

篇5: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对策与建议论文

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对策与建议论文

循环经济是在发达国家率先实践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我国政府积极推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表明,循环经济需要立法先行与政策推动,而我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猸环经济法》和相关的财税政策的出台与实施。然而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更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仅仅依靠立法约束和财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能力有限,在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开发与利用金融工具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也是必然选择。

一、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需要面向市场的金融支持

1.循环经济的技术推动与金融支持

循环经济倡导的3R(duce,recycle,reuse)原则以资源节约和生态效率为目标,以技术进步为前提一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企业中率先实践也印证了这一模式所需要的技术进步前提。就技术进步过程而言,生产经验积累与市场需求导向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开发可以加速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开发需要资金支持,技术开发过程亦存在各种风险成本。因而,为技术进步提供资金支持,规避技术开发过程的金融风险也是现代金融发展的目标之一。

2.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与金融支持

产业结构理论与经验研究结论揭示了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演化与产业升级的显著推动作用。我们可以预测,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与生态效率导向的技术进步推动其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是资源再生产行业和环保产业比重的不断增加,同时资源生产率将取代劳动生产率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志。然而,这也意味着技术进步的方向从追求劳动生产率转向资源生产率的提高。从技术经济性角度来看,由劳动节约的技术进步转向资源节约的技术进步方向也会增加关联行业的技术开发成本并伴随着技术的不经济性,而克服转换成本则需要有相应的财税与金融手段支持。另一方面,作为新型行业的资源再生产和环保产业,在其起步阶段,受技术约束与市场规模限制,自身的资本积累能力有限,其发展过程同样需要有相应的财税政策与金融手段的有效支持。

3.面向市场的金融支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无论从技术经济条件或者市场需求条件来看,现阶段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即是在政府预设发展目标前提下,通过制定相应的财税和金融手段促进发展目标的实现过程。计划经济背景下,我国具有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度基础,建国初期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改革开放过程实施出口促进工业化战略,都是以财税政策为主,在促进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实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改革深化以及宏观经济规模扩张,国家财政手段与税收杠杆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受到限制,而以市场机制为前提的金融手段对于宏观经济的引导作用曰益加强,在这种背景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工具也需要强化金融手段的支持。强化金融手段调控宏观经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实施,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

二、我国金融体系的环境功能缺失与绿色金融改革

1.我国金融体系的环境功能缺失

金融发展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而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功能拓展与完善也提出更高要求。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部分沿海省区则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从金融功能视角审视我国金融系统发展状况,国内金融机构在便利交换和中介结算方面的基础功能健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系统在促进资本形成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也曰益显现。然而,我国金融系统在推动技术进步和提供衍生功能方面则处于较低水平。

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是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使然;另一方面,则是受长期计划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宏观经济管理理念影响,我国金融系统功能也存在着财政化”功能越位和市场化”功能缺位的双功能错位现象。或者说,政策性金融往往被国家的财政功能替代,而金融作为市场化的调控工具的作用有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发挥市场化的金融功能的调控作用势在必行,而我国的金融调控也需要服务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并与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战略方向保持高度一致。现阶段,我国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旨在协调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长期以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失衡,而我国金融系统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也存在着环境保护功能的缺失。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对企业的生产性质无需判断,生产过程并不作为信贷资质的评价依据;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未纳入到信贷评价体系;对于环保产业或绿色认证企业没有特殊的信贷优惠。另1方面,我国传统政策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主要服务于国家的专项任务和经济增长目标,也没有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发挥有效作用,最典型的例证就是,至今为止,我国尚无一家银行宣布其接受赤道原则。

2.绿色金融的功能定位

绿色金融就是将环境保护纳入到金融功能的服务范围,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在我国,绿色金融也称为生态金融,是可持续金融的—种表述形式,它以绿色价值为导向,倡导生产和生活的绿色理念,以科学发展为原则,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目标。因而,我国绿色金融的功能定位为:一是引导生产企业从事绿色生产和经营,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价值消费理念;二是动员社会资本流向资源节约技术开发和环境保护事业,促进我国经济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节能减排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目标。

3.我国实施绿色金融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绿色金融是金融功能拓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现阶段我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道路,基于发展观的转变即对金融功能的拓展提出要求,而绿色金融则可以为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发展绿色金融即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新型工业化战略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转型的战略推动工具。

其次,从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曰益突出的现实背景来看,我国公布首份绿色GDP报告,其中测算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GDP污染扣减指数);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角度,全部处理20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直接投资10800亿元,占当年GDP6.8%左右;而我国当年GDP增长率为10.1%修正后数据),尚不足抵消当年环境污染损失与污染治理成本,我国经济增长过程的环境损害令人担忧。

再次,从金融企业的自身发展来看,规避风险是金融发展的基本目标,而环境风险越来越受到金融企业关注和重视,联合国环境署金融自律组织UNEPFI)指出了这一趋势背后的原因:一是金融企业的经营行为与经营场所造成的资源消费与环境污染费用,也涉及保险业的金融机构对与环境相关的索赔有直接利益关系。二是不良的环境表现会引起金融投资客户的盈利能力下降,并最终危及债务安全以及增加客户偿还债务的风险等。在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背景下,我国企业生产和经营面临的环境风险的潜在威胁不能不引起高度关注。

三、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1、拓展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提升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能力

绿色信贷是服务于环境保护目标、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银行信贷业务的统称。7月,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绿色信贷业务全面启动。

绿色信贷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地方环保部门发布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不能适应银行审查信贷申请的具体需要,影响绿色信贷执行效果;商业银行缺乏绿色信贷的专门人员、机构及制度,信贷工作人员对环保法律法规、政策了解不足,制约了绿色信贷深入;绿色信贷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降低了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缺少推进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对于环境保护做得好的企业缺少鼓励性经济扶持政策,不能有效吸引银行业支持环保项目等。

针对上述问题,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地方环保部门与商业银行间的沟通联系机制,建立企业环境责任信息共享平台,保证地方环保部门提供的企业环境责任信息具有时效性;其次,商业银行需要将绿色信贷业务作为新业务的主要拓展方向之建立对口业务部门,提高业务人员对我国现行环境法规与环境政策的认同与执行能力;第三,发挥人民银行的窗口指导作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循环经济产业转型要求不断完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提供利率优惠和信贷规模与期限优惠的政策指导,并以赤道原则”的国际规范为依据,制定商业银行的信贷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第四,加强政府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对商业银行违规向环境违法项目或企业贷款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和处罚措施,对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政策,从而调动并确保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增加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与实施效力。

2.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循环经济导向作用

通过建立政策性金融组织,可弱化投入循环经济生产的金融资本的逐利性,为循环经济生产提供政策性或廉价资金支持,为其提供资金成本低等市场竞争优势。现阶段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循环经济的导向作用,首先是要充分利用现有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所具有的政策性金融优势,支持与循环经济中的环境、资源等问题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发展,促使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支持面广量多的中小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支持环保高科技企业进行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循环经济设备生产。其次,可考虑建立专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性金融组织,将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支持与政策性金融优势有效结合起来,发放财政贴息和低息信贷业业务、发行绿色债券、提供循环经济项目的风险担保等形式支持实施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或完善区域循环经济体系的投融资服务。第三,考虑在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政策性金融不应被视为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主体,因而在其支持循环经济项目的融资方式和风险担保方式上,应该以商业银行提供的绿色信贷业务的配套融资方案为主,这也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

3.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能力促进企业成长与产业转型

作为新兴资本市场,我国的资本市场处于快速成长时期,其融资能力与增长潜力空间较大。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充分利用快速成长的资本市场。首先,对于部分具备一定资产规模和技术力量、运作规范的大型环保企业,可以通过上市、发债等形式融得生产与研发、更新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所需的资金。其次,对于环保类中小企业或资源再生类的企业,今后亦可尝试到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第三,可以通过金融公司发行绿色债券间接融资用于专门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或项目的新增设备和技术改造投资贷款等。充分利用资本与债券市场的融资能力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不足,动员社会力量监督循环经济发展方向,从而减轻和化解循环经济发展前期的资金投入风险。

4.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与环境保护的产业投资基金

现阶段我国的宏观货币政策还存在着一刀切现象,在实施信贷指导过程中不能有效区分资源消费类与资源再生类项目,致使某些资源消费类生产中引进的资源再生类技改项目受到信贷政策抑制。商业银行对循环经济项目的绿色贷款也会受短期逐利性和信贷风险等因素而集中于近期循环经济获利能力较强的项目,但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是闭合物质生产系统,过分集中某一环节的循环经济投资支持不利于循环经济的长远发展。从长远来看,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条越完整,整体获得能力越强。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尽快完善宏观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对接机制一大力发展产业基金,利用其开放融资、共担风险的优势,面向社会筹集资金,重点支持和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及项目。其次,通过产业投资基金的政策投融资方式向战略性的资源再生与环境保护部门投资,同时要避免对循环经济的单一生产环节的固定资产投资的盲目扩张,而对于有助于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提高行业长期收益的领域进行重点引导投资。第三,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产业投资基金,该基金承担政策性金融与循环经济产业政策的双重使命,可以将国家环境保护各项投资纳入投资基金管理,并吸纳环保人士的投资捐助以及社会闲散资金,专门投资各类循环经济项目、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鉴于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过程的长期性和远期社会经济效益前景看好,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的短期收益可能不如一般产业投资基金,但从长远来看,其收益前景却是非常乐观的。

总之,我国要推进循环经济战略实施需要金融系统的全面支持,而我国的金融体系只有通过绿色金融体系改革才能有效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需求。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条件下,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要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主力军作用和政策性金融的辅助引导作用。此外,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并不断开发金融衍生产品、推动金融创新等也是完善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补充手段。

篇6: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论文

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论文

关键词:电视;数字电视;网络电视

以电脉冲的“0”和“1”两种状态对信号进行编码、传输、处理的数字技术一诞生,就以其抗干扰能力强、质量高、适于远距离传输和便于长期储存的优越性,为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数字压缩技术特别是数字视频图像压缩技术的发明,使电视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数字电视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所谓数字电视,是指包括节目摄制、编辑、发送、传输、存储、接收和显示等环节,全部采用数字技术处理的全新电视系统。数字电视在接收端的显示部分,仍然采用模拟电视机通过综合解码器IRD(俗称机顶盒)来收看数字电视节目,在用户接收端之前,全部实现了数字化。

一、数字技术把电视带进了全新领域。

数字电视从节目制作到信息的传输、接收和显示,其工作过程及原理与模拟电视几近相同,所不同的,是它运用数字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传输、接收和显示。数字电视对于传统电视媒体的影响是革命性的。

高清晰度、高画质是视觉效果的更高享受,而这些标准,向来不属于传统的模拟电视,而只属于电影或事件的直观现场。数字电视的出现,使高清晰度、高画质的电视效果成为了可能,打破了电影对高清晰度、高画质的独享,实现了直观现场更为逼真地再现。目前,世界范围的电视业界,正就数字电视的画质标准进行界定,一般倾向于按接收机显示分辨率划分,已大体划分为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增强清晰度数字电视和达到1000线或以上的高清晰度数字电视三大类。数字电视的高清晰度画面给人的视觉感受,完全可以达到电影的效果,同时,其立体环绕音效更是传统电视无法企及的。数字电视系统可以录制、传输并重现五声道加超重低音声道的5+1环绕声效,这样高品质画面和立体环绕音响效果,再加上一定规模的大屏幕显示,是完全可以营造出逼真的家庭影院的氛围,给人以美妙的享受的。

抗干扰和低损伤是数字电视系统的另一大优势。传统的模拟电视系统极易受到干扰,且在采录、制作和传输过程中,信号的损伤、流失较大。而数字电视系统,因其具有的抗干扰能力强和信号转换、传输过程几乎无损的技术支持,在工作过程中,信号损伤及流失极低,可始终保持视、音频信号的高品质,达到极佳的显示效果。

二、互联网、宽带、多媒体与电视。

源于冷战时期美国军事指挥系统的互联网,就是一种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把许多电子计算机网络都连接在一起的国际性网络。可以说,数字技术的成熟,不仅带来了电视的数字化革命,同时也催生了第四媒体――互联网。人类也由此进入了信息时代。

现在,互联网已遍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全世界有150多个国家的网络进入互联网体系,实现了互联互通,网络用户也以每月10%的速度在递增。互联网的方便、快捷、互动、多功能、大信息量和个性化特点,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使整个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逼迫传统媒体直接面对挑战与生存危机,其竞争的领域更加宽泛。虽然,目前互联网囿于宽带不足等传输瓶颈的限制,在活动视频方面还无法与电视相抗衡,但是随着光纤到户、无线宽带、卫星电视和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必将使活动视频图像在网上自由、快捷地传送得以成为现实。

网络电视一旦成熟,传统电视将立即失去几乎所有优势。试想,人们坐在家里或走在路上,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自由无阻地点播数十套或更多网上电视的直播或已播节目,可以便利、快捷地相互传递各类信息,包括活动视、音频信息。电视,尤其是传统电视的生存危机,不是已经迫在眉睫了吗!

三、融汇于网络――未来电视的唯一出路。

传统电视的网络化生存,虽然是一个全新课题,都有着充实的现实基础和未来可能。首先,相同的技术基础,为电视网络化提供了客观技术便利。数字化正在将电视带入数字时代,而数字技术又正是互联网的基本技术之一,其所有信息的处理都依赖于数字技术。这就为数字电视系统融入互联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基础。其次,在线视、音频点播时尚,将成为传统电视网络化的需求动力。可以想见,未来网络电视将需要大量的数字化视、音频信息,而这恰恰是传统电视数字化后的优势。以节目采录、制作见长的传统电视,可以为网络电视提供充足的.节目源;网络电视对视、音频信息的海量需求,又为传统电视施展所长,提供了施展的空间。再次,有线电视宽带网是传统电视网络化的试验田,同时,也是其与互联网相互融汇的极好中介。目前,已建的有线电视网大多为宽带单向传输,还不具有双向传输功能,但其双向传输改造正在大范围内展开。若其双向传输功能改造规模成网,将成为数字电视网络化的最佳载体和中间介质。最后,抢占互联网站阵地,是传统电视网络化生存的先机。互联网短暂而多变的历史告诉我们,知名度、权威性、时效性和信息丰富是网站生存的必备条件,而这些正是传统电视在其传统领域的所长。如果将电视在其传统领域中的优势转化为网络优势,唯一的选择,就是尽早抢占互联网主阵地,提高网上知名度,努力成为站。一俟电视上网,占先机者昌。

尽管由于技术层面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我们还不能准确地预测网络电视的发展进程,但可以预知的是,数字化为电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而互联网的前景为未来电视展现了光怪陆离的前景,同时,也对电视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难以回避的生存危机挑战。

篇7:网络攻击与防御论文

网络攻击与防御论文

网络攻击与防御论文:浅析网络攻击与防御技术

摘要: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时刻面临着病毒入侵、网络监听、信息泄漏等的威胁,使网络系统难以正常运行。网络安全这一话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因而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就变得尤为重要了。针对这种现象这篇文章介绍了常见的网络攻击的方法,开展了对网络安全防御与保障体系的探讨,对于防止数据丢失、预防病毒入侵、缓解网络攻击、提高系统的反击能力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意义。

关键词:

网络安全;网络攻击与防御;监听扫描

一、网络安全概述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恶意的或者偶然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以及系统中的软件、硬件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中的安全问题也日趋突出。网络容易遭受到恶意攻击,例如数据被窃取,服务器不能正常的工作等等。针对这些攻击,人们采用了一些防御手段,不断的增强系统本身的安全性,同时还采用了一些辅助设备,比如网络系统和防火墙。防火墙一般作为网关使用,在检测攻击的同时,还能阻断攻击,网络一般作为并行设备使用,不具有阻断攻击的能力,它检测到攻击后,发出警报通知管理员,由管理员进行处理。不同的攻击,有不同的防御方法,我们在对攻击的有一定的了解后,制定相应的防御策略,才能保证网络安全。

二、攻击方法分类

网络入侵的来源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内部网络的攻击,另一种是外网的入侵。

攻击行为可分为:单用户单终端,单用户多终端,多用户多终端3大类。

(1)端口扫描攻击:网络端口监听就是一种时刻监视网络的状态、计算机数据流程以及在网络中传输的信息的管理工具.当计算机网络的接口处于监听模式的状态时,其可以快速的截取在网络中传输的数据信息,以此来取得目标主机的超级管理用户的权限。另外还在系统扫描的过程中,可以扫描到系统中那个端口是开放的,对应开放的端口提供的是什么服务,在捕获的服务中的操作信息是什么,此后攻击者就能利用它获取到的操作系统信息对目标主机进行网络入侵。

(2)缓冲区溢出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就是利用缓冲区溢出漏洞来进行攻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漏洞,在各种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中存在比较多。其原理在于程序获得了过量的数据,系统并没有对接收到的数据及时检测。结果使系统的堆栈遭到严重的损坏,从而使计算机被攻击者操控或者是造成机器瘫痪,使其不能正常工作。如果黑客进行远程攻击时,就必须使用系统服务中出现的溢出漏洞。在各个不相同的系统中,它产生的服务的攻击代码也各不相同。常用到的攻击检测的方法就是使用字符串匹配。出现缓冲区溢出的攻击还有一方面在于,现在大多是的应用程序都是由C语言构成的.在C、C++语言的语法中,对其数组下标的访问一般不做越界检查,因此导致缓冲区溢出的现象。

(3)拒绝服务攻击:拒绝服务攻击就是攻击者想办法让目标主机无法访问资源或提供服务,是黑客常用的攻击手段。这些资源包括磁盘硬盘空间、线程、内存等。拒绝服务攻击是指对计网络带宽进行消耗攻击。带宽攻击这一话题也并不陌生它是指用大量的通信数据量来攻击网络带宽。从而使网络带宽中的的大部分资源都被消耗完了,以至于主机不能正常的处理合法用户进行的请求。攻击者产生拒绝服务攻击,从而导致服务器的缓冲区溢出,无法接收新的请求,同时攻击者还可以采用IP地址欺骗的方式,使合法用户的请求被攻击者窃取,无法正常达到信息请求的目的地,严重影响用户请求的连接。

(4)病毒攻击:提到病毒攻击,最为直观的就是木马攻击。木马对电脑系统的破坏很强大,一般来说它具有通常有两个可执行程序:一个是客户端,即控制端,另一个是服务端,即被控制端。木马的设计者为了防止木马被发现,多采用多种手段来隐藏木马,这样,即使是发现感染了木马,由于不能确定木马的正确位置,也无法清除。木马的服务端一旦运行并被控制端连接,其控制端将享有服务端的大部分操作权限,而这对于服务端的用户是非常危险的。一旦计算机被植入木马,攻击者就能窃取密码,更该系统配置,发送错误信息,终止进程,修改注册表等。攻击者就可以远程实现像操纵自己的计算机一样来操纵被植入木马的计算机。木马入侵的'方式主要有错误的服务信息,电子邮件,捆绑在游戏中等。

三、网络防御策略

(1)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设置在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的一个隔离层,能够有效的防止未知的或者是潜在的入侵者。内部网络安全的实现主要是通过监测进入内网的数据信息或者直接限制其信息流入内网。从而实现外网无法获得内网的网络构成、数据流转和信息传递等情况,以此达到实现保护内部网络安全的目的。防火墙是不同网络间信息传递的重要关口,它能够有效的控制外网和内网的数据流交换,而且它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防火墙是实现了分离和限制的作用,可以监控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信息交换活动,来达到保护内部网络安全的目的。

(2)入侵检测。入侵检测系统(IDS)就是对现在的系统或正在使用的网络资源进行实时监测,以能够及时发现网络中的入侵者。入侵检测技术一般来说分为,非正常检测和常规检测。非正常检测就是通过检测系统中是否存在异常行为以此来达到检测目的,它能快速的地检测出网络中未知的网络入侵者,漏报率非常低,但是由于在检测中无法确地定义正常的操作特征,所以引发信息的误报率高。常规检测方法。这种检测方法最大的缺点是它自身依赖于函数特征库,只能检测出已存在的入侵者,不能检测未知的入侵攻击,从而引发漏报率较高,但误报率较低。

(3)建立安全管理。它是指通过一些的组织机构、制定制度,把含有信息安全功能的设备和使用此信息的人融合在一起,以确保整个系统达到预先制定的信息安全程度,以此能够达到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实用性的目的。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安全管理策略和技术两个方面的内容。要想安全管理实现就必须在规章制度制定、安全体系中充分考虑技术方面,只有制度和技术的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4)多层次的安全系统建立。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可划分为不同级别的安全制度。其主要包括:对系统实现结构的分级,对传输数据的安全程度的分级(绝密、机密、秘密、公开);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程度的进行分级,对用户操作权限的分级等。针对网络中不同级别的安全对象.从而提供不同的安全算法和安全体制.用以以满足现代计算机网络中不同层次的实际需求.

四、网络安全技术的前景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的攻击方法已由最初的零散知识发展为一门完整系统的科学。与此相反的是,成为一名攻击者越来越容易,需要掌握的技术越来越少,网络上随手可得的攻击实例视频和黑客工具,使得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地发动攻击。因此我们的防御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从攻击趋势分析中发现,目前网络安全防范的主要难点在于:攻击的“快速性”—漏洞的发现到攻击出现间隔的时间很短;安全威胁的“复合性”—包括多种攻击手段的复合和传播途径的复合性。这一切均是传统防御技术难以对付的,因此人们需要更加先进,更全面化的主动防御技术和产品,才能在攻击面前泰然自若。(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

参考文献:

[1]高飞,申普兵.网络安全主动防御技术.计算机安全..1:38-40.

[2]王秀和,杨明.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浅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5.49-53

[3]周军.计算机网络攻击与防御浅析.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3:1563-1606

[4]赵鹏,李之棠.网络攻击防御的研究分析.计算机安全..4:35-38

[5]张玉清.网络攻击与防御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6]张向,胡昌振,刘胜航,唐成华.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网络攻击态势预测技术研究.计算机工程.2007.(33):10-12

篇8:网络环境与个性化论文

网络环境与个性化论文

摘要:如何才能在作文教学中激情激趣,让学生真正产生写作的欲望甚至冲动?如何才能解决学生个性化写作问题,使学生人人有提升、个个得发展?这是我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始终没有解决的问题。近来,我参加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五”重点课题“中小学个性化作文”的系列教改活动,并尝试借助计算机网络对高三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与个性化高三作文辅导”实验,结果,惊喜地发现自己找寻到了作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激情激趣;实验基地;网络互动;个体发展

如何才能在作文教学中激情激趣,让学生真正产生写作的欲望甚至冲动?这是我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始终没有解决的问题。近来,我借助计算机网络对高三学生进行作文辅导实验,却惊喜地发现自己找寻到了作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我利用学生网站开辟实验基地,建立实验网页,创设多条师生交互渠道,力图借助网络技术的优势,实现作文教学由情趣激发与启动,到情趣传递与交流,最后到情感反馈与评价的完整过程。实验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表明,本实验在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确实产生了相当大的作用。

这个题为“网络环境与个性化高三作文辅导”的实验历时半年,作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五”重点课题“中小学个性化作文”的子课题,“经总课题组综合评价,认为其实验研究已达到该课题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其实际效果获得广大师生及“个性化作文”课题专家的一致肯定,并多次受邀参加校、区、市级及全国经验展示及交流汇报。

一、实验缘起。

“网络环境与个性化高三作文辅导实验”的初衷,源自我对语文教育、特别是作文教学的长期思考,更有来自高三毕业年级的特殊要求。众所周知,语文教育应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与提高作文教学活动应有观察生活、参与生活贯穿始终作文指导应使学生将为文与做人密切结合。但是只要我们认真考察语文教学实际,就会发现大量的作文教学活动都集中于课堂(高三作文更为典型),而课堂作文教学有着明显的局限:

A、难以针对每个学生的写作学习特点;

B、难以解决学生写作方面的个性化问题;

C、教师对学生课外作文的辅导长期流于自发性、随意性;

D、高三特殊阶段要求学生丰富生活、增强阅读、开阔视野实属强人所难。就这样,一方面是明确的教学目标,一方面是尴尬的教学现状,二者充满了矛盾,教学布满了难题。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传统的课堂作文教学模式因受时空局限,只能关注少数人(写作精英或问题大王)的写作发展,难以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写作差异性问题。特别是相对学生写作过程而言,课堂作文教学的重点大多集中在对写作结果的评析上,教师难深入学生的写作全程,而事实上,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困难恰恰是遍布在过程当中。很显然,这里涉及到对写作活动的本质性认识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上将写作视为结果。

而我个人认为,究其根本,写作应当是一个复杂的认识、思维及其表达过程。如何才能扭转作文教学的滞后性?怎样才能让教学与学生写作同步?我想到了极具及时性、交互性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构想把学生那几乎完全封闭的静态单向写作过程转变成流变性的动态交互过程。即以网络技术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解决写作过程中的个性化问题,着眼于每个教学对象,为每个学生创造自我发展的机会,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就这样,“网络环境与个性化作文辅导”实验计划萌芽了。

筹备工作千头万绪,好在有一点始终是明确的。作文离不开做人,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离不开阅读。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上不去,生活经验不丰厚,情感精神太苍白,无论掌握多少写作技巧,其文章终究不过是花架子。为此,我设想为学生建立一个“写作基地”,让写作与交流互动,让阅读与写作同步,让内容与技巧共存,让“文”的提升始终相伴“人”的发展。于是,重点突出了,思路清晰了,栏目明确了,“基地”建成了,这便是――“网络环境与个性化高三作文辅导实验”。

二、实验假设。

1、利用网络及时性强的特点弥补课堂指导的相对滞后,使教师的教学策略能够真正切入学生的写作过程。

2、利用网络的机会均等激发每个人的写作欲望,使学生能够在平等友好的环境中增强学习信心。

3、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强解决个性化写作难题,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多元化智能自主建构知识。

4、利用网络建立切近生活、扩展阅读的基地,使学生在高三特殊阶段尽量丰富知识,扩大视野。

5、最终利用网络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实现学生全面提升。

三、开展实验的有利条件。

1、理科生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我所执教的两个班均为理科班,学生普遍对信息化、数字化感兴趣。

2、部分学生熟练掌握网站制作技术。“网络环境与个性化高三作文辅导实验基地”技术部分完全由我班学生自己建设、制作、运行及管理。

3、高考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提出特殊要求。高三的应试环境迫切要求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获取优质效果。

4、高三为集中时间扩大作文量提供可能。应试环境使每个学生充满快速提高作文成绩的强烈愿望,并迫使所有学生参与写作强化训练。

5、实验学生及其家长对教改的理解支持。通过“学生调查问卷”和“家长调查问卷”获得反馈,实验的理念、构想、基地内容、栏目设计、教学步骤等得到学生及其家长一致赞赏、支持。

6、实验学生及其家长对教师的充分信任。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两年来对学生学习、生活、思想、情感、心理等多方面的了解,赢得了学生及其家长的完全信任。

四、实验目标及思路。

本次实验的目标是:人人有提升,个个得发展。实验的思路是:

1、高效阅读强化写作。

2、将写作还原为过程。

3、在互动中寻求突破。

4、借助网络实现提升。

五、实验基地栏目构成。

1、参考模块:

本栏目直接受Power point中的“应用模板”启发而设置。具体思路是为学生提供三种主要文体的规范样式或典型样式,以便学生模仿学习,规范行文,避免文体混淆或杂糅。还根据模仿的难易程度将文章范例分为A类(高级)与B类(基本)两种,便于学生由低到高参考学习。

记叙类――集中叙事类文章的各种有代表性的样式。

抒情类――集中抒情散文类文章的各种有代表性的样式。

议论类――集中议论、杂文类文章的各种有代表性的样式。

2、及时点拨:

审题、创新、有个性,一直是作文指导的难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栏目力求在高三作文训练时间紧、任务重的特殊阶段,广泛搜集有效的审题方法供学生参考借鉴,加强审题训练,尽可能减少审题失误从课内课外学生习作中提取创新意识强烈、个性风格突出的作文范例,引导、鼓励学生文有特色。其中:

审题妙方一重点介绍审题的基本方法、不同角度、考察重点、突破口。

创新思维――提供创造性思维的部分形式与视点。

个性培养――展示个性化文章的不同形式与风格。

3、素材扩充作文即生活。

当今中学生生活范围相当狭窄,生活积累相当有限。高三学生更是一头扎进题海里,很难抽出大量时间关注社会,感悟生活;很难投入大量精力观照人生,提炼生活。表现在作文中则缺乏开阔的视野,缺少丰富的素材,缺少相关的知识储备。本栏目旨在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写作资源库”,及时储备、增添、更换写作题材,以防止资源匮乏造成的创作枯竭。其中:

学以致用――充分利用已掌握的大量的教材资源,活学活用,一举多得。

今日焦点――“文章合为时而作”。每周更替热门话题,社会焦点,使写作始终与时代紧密相连,努力增强文章的现实意义。

世间万象――让写作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动鲜活,具体可感。避免闭门造车,凭空想象。

4、自我提升:

作文即做人。学生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的高低差异最终决定了作文水平的不同层级。本栏目试图引导学生用高尚的道德、丰富的心灵、睿智的目光去审视生活,审视人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作文具有一定的文化思考或人文关怀,努力超越思想与情感的贫庸。其中:

道德伦理――只有良好的人品才有良好的文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境界,力求使作文立意高远,思想健康,情感丰富。

艺术心灵――逐步培养感知艺术的心灵,不断提高文学艺术修养,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力求使作文具有审美价值。

哲理哲思――让目光变得深邃,让思想变得深刻,让行文更富内涵,让语言变得隽永。

5、T型展台:

本栏目侧重于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观摩,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其中:

脱颖而出――给全体学生一个展示写作才华的舞台,为不断进步的学生提供超越自我的空间。

师文师心――让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让老师的才情打动学生,让老师的真情温暖学生,让老师与学生一同进步。有老师陪伴,高三的日子不会孤单。

6、评改快讯师生互动第一渠道。

本栏目尝试开创作文教学与作文指导的新路。写作是一个过程,而课堂作文和指导大都侧重于结果检查与分析。特别是讲评的滞后性决定了它错过了指导的关键期,遗漏了写作活动中的许多值得教师关注、分析的重要信息,而面对几十个学生,老师的评析又显得简单概括。但是如果在学生的思想意识还没有撤离作文的“场”、灵感残存、激情可触之际,及时送上赞赏,鼓励,点拨,指正,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7、聊天室:

师生互动第二渠道。本栏目及时弥补实验基地缺乏交互性技术支持的不足,利用“聊天跑车”,单独为师生、生生提供及时互动的场所,让老师进入与特定学生交互指导状态时,其他学生也可以随时沟通交流、相互反馈,而老师亦可在评析文章与参与聊天中自如切换,及时“把脉”,及时“下药”。

8、给邓老师写信:师生互动第三渠道。

本栏目专用于及时解答写作过程中的私密性、个性化问题,如学生不便于公开交流的写作情感、写作心理、能力差异等问题。实验证明这条互动通道对解决高三学生个性化写作、特别是写作心理与应试心理等问题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9、公告栏本栏目专用于布置作业,发布信息。

而事实上,此栏目以轻松灵性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情景、自由宽松的选择,营造出一个不同于课堂的“激情写作场”,自始至终吸引、导引着学生,让他们学有提高、学有创造,心有所归。

六、实验核心。

综观整个网络作文实验,自主阅读是基础,及时互动是特色,对话交流是核心。“评改快讯”作为互动交流的支柱性版块,最能体现实验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区别,是本实验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深得学生及其家长的喜爱与赞赏。老师的及时指导与点拨,学生的快速反馈与回应,使原本静态的作文活动变得动感十足,活色鲜香。而“给邓老师写信”与“聊天室”作为师生、生生交互的另一类渠道,也紧密配合了“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它们一个通过师生间热切问答、真诚交流,一个通过师生、生生间率性评价、自由讨论,及时为学生释疑解难、排解压力、加油助威,使写作环境变得宽松、和谐,充满人文关怀。

“素材扩充”与“自我提升”被学生们称为“及时雨”、“营养液”。栏目中那些深刻隽永的感悟、精辟犀利的思考,启人心智、发人深省,对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感受、提高思想认识能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每个小版块精心搜集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又风姿百态,情致万象,吸引着学生亲近写作,并从中获得灵感,自觉创造。

有了坚实的基础,鲜明的特色,统一的核心,“实验基地”中的学习是自觉行为,写作是针对性训练,抒写是个性化表达。这里有激情公告――轻松自由、生动活泼、启发诱导、引发创造;这里有激情作文一一短时间、多篇幅、多样式、暗中比试、较量;这里有激情点评――充满个性、积极鼓励、及时指导、切中肯綮;这里有互动聊天――互相竞争、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一句话,这里是“激情作文场”!

进入“实验基地”,你可以清楚看到不同写作层级学生不同的写作历史,它不再是单纯的精英作文大集锦,而是每个学生的“作文成长史”。这里既有少数白天鹅高贵优雅的身姿,更有众多丑小鸭历经风霜的奋斗过程。这里既有写作精英的硕果展示,更有普通写作者的挫折坎坷。它是一本“写作档案”,是一本“写作奋斗史”,更是“人人有提升,个个得发展”的坚实基础!

进入“实验基地”,你可以清楚看到学生不同的水平,不同的欠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心理,不同的烦恼;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疑惑。而这样那样的困扰都在通过“基地”的及时点评、快乐聊天、私秘通信悄悄化解。这是“人人有提升,个个得发展”的重要前提!

进入“实验基地”,你可以清楚看到从素材整理、构思剪裁、审题立意、结构安排、表达方式到语言锤炼,网络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近100万字阅读素材,这使“人人有提升,个个得发展”成为可能!

进入“实验基地”,你可以清楚看到高三各类作文题目的系统操练,各种作文层级的点播指导,每周作文训练的评比加星,临考模拟试题的当场亮分,文章修改成绩的前后比较,让你仿佛亲临“阅卷现场”。这是“人人有提升,个个得发展”的有力保障!

七、实验总结。

1、网站运作小结。

本实验共进行了25周不间断作文辅导,常规实验学生40人,加上非常规实验学生约70~80人不等。半学期的准备,包括实验思路的确立、网站栏目设计、实验步骤筹划、基地素材积累、网络系统建设。25周的实验由原计划的每周三个小时(两个班,各1.5小时)发展到周六、周日两天,最后到随时上网接收、查看信息、评阅文章、回复信件、加入聊天等。“基地”总文字量1,302,773字。其中发布作业13,181字,作业及评改577,504字(加上学生手写作业近65万字,但不包括堂上作文),信件及回复文字量29,680字,聊天文字量难以记录。

2、实验成果评析。

①自愿选择,充分激发自我意识。作文辅导给予学生自我选择发展和提升机会,实验学生除高三常规课堂作文外,每周阅读量、写作量均有大幅度增加,阅读和写作积极性空前高涨。

②人人投入,充分燃烧创作热情。个性化网络作文实验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满足了学生抒写心声的欲望和展示个性与才情的欲望。

与此同时,教师网络辅导时间应学生要求不断增长,见缝插针,随时上网阅读、练习成为学生自觉行为,而挑战自我,不断创新成为每个实验学生的强烈愿望。

③轻松交流,心灵之火不灭。心灵之火由动感教学策略点燃――“实验基地”营造师生互动空间,创设“激”情氛围,作文辅导高效多能;促进生生互动,增强“激”情效果,作文训练持久扎实;吸引家庭密切配合,拓展“激”情空间,作文提高后劲十足。这一切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感性而丰富,精彩而愉悦,智力交锋热烈而温馨,思想交流自然而恒久……

④自由释放,心智平衡发展。高三阶段沉重的应试负担和强烈的功利目的常常会给学生生活学习、思想情感等方面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而自由随意、轻松愉快的交互场景使“实验基地”成为学生的“减压场”;老师、同学、家长的及时关注和多方鼓励使“实验基地”成为学生的“加油站”;优美的文字,丰富的情感,高尚的追求使“实验基地”成为学生的`“理想同”。

⑤综合能力显著提升,还写作以本原。经过26周的网络辅导,学生作文水平进步显著,近一半实验学生保持良好写作势头,几乎每个学生都得到过加“星”鼓励,因而考试成绩普遍提高。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紧张的高三应试阶段,学生的人文情怀日渐丰厚,精神世界远离空虚。读他们的作文,能真切感受到学生们对自然的关爱,对生活的热忱,对情感的执着,对困难的勇气,对希望的追求。通过网络环境多层次、立体式的交互模式,学生们的学习素质、意志品质、创新能力等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而我认为最根本、最有价值的收获还在于实验让每个学生真切体会到了写作带来的快乐感、成就感和充实感,使他们走出了厌恶作文的误区,改变了对作文的认识。让许多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领略到写作的独特魅力,甚至有不少同学将“实验基地”视为“心灵的家园”,愿意让写作成为生活的一种方式,相伴一生。实验更让一些作文优秀者掂量出写作给予他们生命的特殊分量,使他们对美好的精神生活有了一种自觉追求――我相信,这才是写作的本原!

八、实验反思。

1、新课标给学生课外阅读和课外练笔带来具体明确的新要求。学生课外练笔不应该继续成为作文指导空白点,教师应当改变以往盲目与随意的习惯,将指导落到实处。而利用网络把课外辅导纳入作文教学正规途径,当是时代必然趋势。

2、新技术带来新变革,教师应当有效利用技术优化教学。科学技术对教育的本质性改变是目前教师面临的新课题,走进新技术,认识新规律,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教师任重而道远。

3、课外网络指导与课堂作文教学当是互为补充而非相互替代。课堂目标集中、要求统一、直接对话、反馈及时等特点与网络机会均等、自由选择、平等交流、个性发展等特点各有千秋,应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4、课外网络指导切忌造成教育不平等。由于网络教学需要电脑与上网条件的支撑,这就要求教师提前预想学生的各种学习差异,并预先设置多种教学策略。我的应对措施是:每周五统一发布公告,传达作文活动任务和辅导计划,欢迎所有学生参加。为没有条件参加实验的学生提供电脑,在校上网或借机上网,同时特别安排这些学生面批面改,佳作先课堂表扬然后网上展示,典型问答网上陈列……努力使用各种综合手段力保所有学生平等享受教育资源。

5、网络作文教学切忌忽略语文基本功训练。教师必须清楚中学作文与网络写作在目的、规则(特别是应试规则)、要求、方式等方面的显著区别,应当在文体特征、结构形式、表达习惯、语体运用等各个方面给予学习必要规定与指导。同时要处理好打字与书写的关系,根据中学作文卷面书写的特殊要求,恰当安排书写训练,避免重网轻书,顾此失彼。

6、网络与个性化作文教学难点务必突破。如何使网络作文指导更加科学、规范、有层次、成体系,是下阶段教学实践的重点和难点,有待教师进一步深入挖掘高中作文教学的内在规律,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题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网络环境与个性化高三作文辅导实验”证明,点燃学生心灵之火是作文教学的关键,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发展是作文教学的目的。我们应该有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自觉意识与积极主动性,为学生创设激情涌动、充满吸引力的写作环境,突破传统的单一性评价模式,建立更加全面、科学的作文评价体系,为解决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差异,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学习开辟新路,让写作摆脱应试的唯一目的,真正回归写作本原――心灵的栖息方式,这样的作文教学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作文”与“立人”的最终结合。

反思这次网络作文实验,更加坚定了我继续进行教学实验的决心。“网络环境与个性化高三作文辅导实验”圆满结束了,实验的不足与疏漏亟待重新审视与弥补,新一轮的“网络环境与个性化高中作文实验”也仅处于初步探索与实验之中。但是,这条探索之路注定要走下去,不会停息。

篇9:与网络建设的论文

与网络建设有关的论文

网站建设是指使用标识语言(,通过一系列设计、建模、和执行的过程将电子格式的信息通过互联网传输,最终以图形用户界面(GUI)的形式被用户所浏览。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论文怎么写!

关于网络规划设计中的难点问题解析

摘 要:近年来,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网络规划设计工作更是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网络规划设计发展中还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为网络规划设计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其中以网络需求获取规划及安全设计问题为最,直接限制了网络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本文基于网络规划设计发展现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进行分析阐述,并进行了相关技术的引入应用探索。

关键词:网络规划与设计;需求获取;难点分析;技术引入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12-0000-01

现阶段,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便对网络相关参数的设计规划增加了难度。近年来,网络技术人员着重进行了网络规划设计难点与技术的创新探索,以期全面降低网络资源需求的变动性,并基于安全化的资源共享进行了仿真技术引入应用。笔者认为进行新技术创新应用有助于缓解网络规划与设计方面的发展困境,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先介绍了网络设计与规划难点,并基于难点进行了新技术应用探索,以启发网络发展技术创新人员,突破网络规划发展困境,从挑战中获得发展。

一、网络规划设计难点分析

现阶段,网络发展与应用中以资源分享与应用具有普遍性与急切性,网民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网络规划设计更加注重追求高水准的数据资源以提升民众的资源使用满意度,也更加注重网络规划设计的依据客观、有效水平,以全面提升网络规划决策的科学水平与资源利用安全性,以形成全面、系统的网络规划局面。

(一)网络多元规划与设计方案的制定难点

现阶段,网络规划设计主要分为短期、中期、长期规划,但是多元规划方案设计在实际的网络发展中应用并不广泛,网络技术人员在进行网络规划设计工作时常忽视规划方案的重要性,以致网络规划设计缺乏相应的延续性,影响了网络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网络规划方案制定工作的难度还存在于规划设计方案的实施,规划设计方案的实施工作不仅要基于规划需求,还要在实际应用中进行网络资源应用客户的利益保护,切实保护网络新规划前的客户投资,提高客户资源服务使用的满意度,而且,网络规划设计还要在规划实施中对新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预测,这便增加了网络规划设计的难度。

(二)网络规划设计中的需求分析难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信息交流需求,网络规划设计还面临着一定的需求分析难点。网络规划设计中的需求获取与分析难点主要是网络规划与设计人员在进行网络规划设计时面临的网络信息资源统计难点,其中还包括客户需求调查精确性与时效性难点,现阶段网路技术人员已经进行了需求分析技术研发,但是该技术的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定难点。

网络需求获取与分析作为网络规划设计工作的基础,能为网络规划设计提供目标参考,还能提升网络客户信息资源的使用满意度。网络规划设计中的需求获取与分析难点主要是指网路资源共享过程中由于技术功用有限而导致的网络规划目标缺失,该难点的存在直接影响了网络规划设计中网络性能指标的缺失,长期发展还会影响网络资源的现代性、时效性及有效性,直接威胁着网络的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局域网络的规划设计需求分析难点解决具有紧迫性。局域网基于专项性能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等网络资源,网络规划设计中的需求分析需求量大。局域网的规划需求分析能够为网络资源提供网络建设发展规划指导,还能提升网络建设安全性,对网络结构规划意义重大。

(三)网络规划中的组网技术难点

现阶段,社会各行业的组网规划发展不断深入,网络规划设计中的组网技术也面临发展困境。当前ATM、FDDI、千兆以太网等主干网技术应用比较广泛,其中后两种技术在应用中优势越加突显,成为广泛应用的主网技术。社会网络规划设计发展中出现了组网难点,各种主干网络技术应用优势因为技术布局应用不合理而导致优势不能得到有效发挥,技术功用大打折扣。

目前,在网络组网规划设计中已经实现了楼层建筑中的局域网组网,其中核心组网设备运行中采用千兆以太网,更高层次的'广域网组网还未应用成熟,导致各项主干网技术优势不能有效统筹组网,影响了网络技术设计向更高层次上发展。

(四)网络规划设计中的结构性布线难点

网络规划设计中的结构布线状况是影响网络运行的关键影响因素,现阶段,网络规划设计中的故障多半源于网络规划中的结构布线,解决网络规划设计中的结构化布线难点是提升网络运行顺畅度与质量的关键环节,还能减少网络应用中的故障,对于提升网络信息资源使用客户的满意度具有战略意义。

网络规划中的结构化布线能够为社区局域网提供便利的网络传输,还能借助通信设备实现广域内的信息管理系统连接。切实解决网络规划设计中的结构化布局难点能够全面提升网络信息共享的效率,还能有助于进行网络拓展,并将多模光缆与双绞线联合应用于网络规划设计中,全面提升网络建设水平。

二、网络规划设计困境探索中的新技术应用

网络规划设计难点多数关系到网络规划设计技术水平,加大网络技术创新,切实提高网络规划技术水平,能够全面推进网络规划设计工作。笔者就现阶段应用比较广发的需求获取分析技术与网络规划设计仿真技术进行分析,希望对网络规划设计难点的解决提供思路。

首先是需求获取分析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关键人物采访、实地调研、网络展示等。该激技术应用过程中先要了解网络规划设计目标,并基于需求获取的目的强化信息交流,其全面提取关键的需求信息,以为网络规划设计提供精确度较高的信息资源,切实推进网络规划设计突破难点,获得切实进步。

网络仿真技术主要应用于网络设计工作中,该技术的应用核心是三层建模机制,其中还包括仿真方法要点,高技术应用于网络规划设计中能够全面提升网络资源共享的安全性,还能通过仿真机制与引擎缩短网络建设周期,降低网络规划成本,提高系统的开放性,推进网络广域规划工作的开展。

三、结语

本文着重分析了现阶段网络规划设计工作中的难点,笔者还基于现阶段的技术应用中进行了网络规划设计技术探讨,希望能为网络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思路。此外,网络规划设计工作是网络获得总体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系统、科学的网络规划设计能够切实推进网络技术水平的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1]余佳.网络规划设计中的需求获取技术探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1).

[2]李明.论校园网络规划设计的若干问题[J].成才之路,(03).

[3]苏航.TD-LTE网络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3).

[4]基于RANPLANiBuildNet的室内外联合异构网络设计与优化[J].电信技术,(12).

[5]高金玉,贾世杰.OPNET仿真技术在网络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17).

篇10:网络与信息安全论文

摘 要:本文阐述了网络信息安全的具体概念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文章的重点是探讨描述了现今较为广泛重视与研究的信息安全技术,并对国内国外的信息安全技术的具体发展方向和新趋势进行了具体的介绍。

关键词:信息安全 网络安全 技术

一、网络信息安全的具体概念

1.完整性

信息在传递、提取和存储的过程中并没有丢失与残缺的现象出现,这样就要求保持信息的存储方式、存储介质、传播媒体、读取方式、传播方法等的完全可靠。

因为信息是以固定的方式来传递、提取与记录的,它以多样的形式被储存与各种物理介质中,并随时通过其他方式来传递。

2.机密性

就是信息不被窃取和泄露。

人们总希望某些信息不被别人所知,所以会采取一些方法来进行阻止,例如把信息加密,把这些文件放置在其他人无法取到的地方,这些都是信息加密的方法。

3.有效性

一种是对存储信息的有效性保证,用规定的方法实现准确的存储信息资源;另一种是时效性,指信息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存储信息的主体等。

二、网络安全需要解决的问题

1.物理安全

是指在关于物理介质的层次上对传输和储存的信息的安全上的保护。

对于计算机的网络设施和设备等免于被人为或自然的破坏。

主要是由环境安全,指自然环境对于计算机的影响;设备安全,指防止设备被毁坏、窃取、电磁辐射、偷听、电磁干扰等;媒体安全,指保证媒体自身及所在数据的安全性

2.安全服务

篇11:技术发展与网络建设论文

技术发展与网络建设论文

摘要:重点从10GPON技术、技术规范发展概况、设备发展情况三个方面,对10GPON技术展开了阐述,并且对10GPON网络建设方法提出了分析。

关键词:10GPON技术;发展;网络建设

110GPON技术发展

1.110GPON技术

10GPON技术是在EPON/GPON网络框架和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产物,其主要是以点到多点衔接的技术,无源光分配网络由局侧光线路终端、用户侧光网络单元、光分配网络三部分组成。10GPON应用了具备10G效率的OLT以及ONU,站在系统构造的角度来看,和1GPON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1.2技术规范发展概况

针对10GPON系统来说,系统标准较为稳定,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主题标准也逐渐形成,其除了具备GPON中特有的优势之外,还融合了运营商们的需求,对移动回传、节能、监管等方面进行了提升。在落实主要标志之后,相关部门近阶段内又将研发热点放置在三方面内容上:第一,对多种种类的“流氓”ONU制定相关的评估、检测、隔离等制度;第二,对通用型ONU进行研发,借助一些通用技术来减少ONU研发成本,其中包括通用转发技术、DSP芯片以及节能模式等;第三,加大对网络节点收敛的研发力度,提升分光比,对PON覆盖面积进行拓展,怎样更经济的应用当前已经拥有的ODN网络等。

1.3设备发展情况

1.3.1光模块

在10GPON中,光模块可以有多个厂家提供,大多数光模块是应用PRX30标准,支持最大的分光比为1:128。针对商用10GGPON光模块来说,通常应用N2标准,支持最大的分光比也是1∶128。当前,10GPON光模块主要面临四项问题,第一项是完善问题,光模块具备适应性较弱、耗能性高、体积大、集成性差等特点;第二项是验证问题,其中验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长期可靠性待验证,另一种是统一性待验证;第三项是生产问题,根据当前的情况来看,10GPON光模块的厂家生产效率普遍较低,导致10GPON设施的数量遭到约制;第四项是成本问题,10GPON光模块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的资金,虽然会随着市场的.发展,规模逐渐减小,但是在短时间内还是不能得到显著的下降。

1.3.2设备情况

当前,10GPON设备种类比较少,性能不完备、生产效率较低、价格昂贵,不能符合大规模部署要求,各个厂商都可以提供10GGPON设备,结合对10GPON检测结果,各个厂商都可以提供两个以上的10GGPON设备种类,但是在管理、修护等方面仍有待完善。具体而言有如下两方面:一方面,10GPON设备自身具备数据、语音、视频等传入性能,宽带无瓶颈,能够符合中长期业务发展需求,而10GPON设备具备和EPON/GPON设备相同的共存性能。另一方面,在管理以及维护环节,当前已落实PON设备的统一管理,但是,10GPON设备管理方面还有待完善。此外,设备的安全性和牢靠性还有待提升。

210GPON网络建设

2.1新建区域10GPON目标光接入网建设

要想实现10GPON目标光接入网建设,首先就要对建设技术、部署节点、建设位置等进行合理的设计。近阶段,在进行10GEPON以及10GGPON技术选择时,鉴于技术成熟度以及产业链接两个方面,应该选择10GEPON。但是随着科技产业的稳定发展,10GEPON以及10GGPON在产业链条方面还有待完善,结合当前的网络设备价格来看,要想促进网络演进效率,合理选择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2.2既有区域1GPON向10GPON的演进方案与部署策略

2.2.1既有区域1GPON向10GPON的演进方案

要想实现1GPON向10GPON演进,首先要对影响1GPON以及10GPON应用因素进行考虑,在进行下行选择时,GPON/EPON都要选用S波段1480nm-1500nm,这和10GPON下行应用的575nm-1580nm不发生冲撞。在进行下行选择时,需要结合DFB激光器应用需求,上行应用O波段的1290nm-1330nm,并且10GPON上行波段和1GGPON上行波段不发生冲撞,而是和1GEPON上行波段发生冲撞。这主要是因为频谱应用导致的,因此,在进行频谱应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从而实现1GPON向10GPON演进。

2.2.2既有区域10GPON的引入与部署策略

(1)并行部署方式。为了构建用户发展效率高的区域,就要建立10GODN网络,并在其中接入10GONU,从而满足网络用户应用要求。随着用户带宽需求逐渐严格,开始把原始的ODN网络直接连入到10GODN网络中,通过对用户数量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满足区域内全部用户的宽带提高要求。(2)混合部署方式。运营商家可以在现网的ODN网络中融入10GONU,从而达到1GEPON/1GGPON和10GEPON/10GGPON有机结合的目的,结合用户的带宽需求,循序渐进的把ONU提升到10GPONONU中。对于10GPON混合组网而言,由于上行波长共用且采用TDMA方式传输,10GEPONOLT会在同一个时域内给10GPONONU与EPONONU分配时隙;但是10GPONONT与GPONONT属于不同时域,不会相互干扰,下行带宽分配原理与10GEPON一样。

3结束语

总体而言,10GPON是当前市场需求的一个总体方向,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引进10GPON技术时,还要对市场需求、技术发展、构建成本、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而构建一个市场性、成本小、效益高的光接入网络。

参考文献

[1]张沛,陈利兵,丁焰.10GPON技术发展应用[J].中兴通讯技术,,05:48-51

篇12:网络教学与生理学论文

关于网络教学与生理学论文

1、根据成教学员特点,设计《生理学》网络教学

《生理学》是桥梁课程,对于知识的积累、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正因为如此,大多数成教学员此前或多或少的学习过此课程,但学员理论水平和技能参差不齐。因此,要想使学员对生理学学习感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时必须考虑成人教育特点,做到必须、够用,要注意与临床实践结合,如舍去繁琐难懂的“电压钳、膜片钳”原理等,增加与临床实践结合紧密的心电图产生机制。经过精选后确定的学习内容为45学时,其中30学时进行网络课堂教学,主要为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脏泵血功能、心脏电生理、呼吸运动的调节、尿液生成原理和神经系统等学习理解较困难的内容。网络自学15学时,包括血液、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内分泌和感官等章节,内容简单易懂便于自学。

2、丰富网络学习资源,搭建网络学习的平台

网络学习资源是开展网络教学和网络自学根基,我校以BB平台为基础,开发生理学网络学习的平台功能,学员登录平台后,可获得教师基本情况、联系方式、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大纲等基本教学信息,进而导航课程学习,知道什么时候学,怎么学,如何考试;可浏览下载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图片、文字、电子书、授课课件、授课教案、授课视频和生理学虚拟实验等;学员还可对自身的.学习效果进行在线检测;可与教师、同学进行在线、或离线互动、讨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实施网络实时课堂教学,引导学员网络自学

成教《生理学》网络教学模式为:网络实时课堂教学+网络自学+虚拟实验+适时辅导+统一考核的学习方式。

(1)网络课堂教学:以网络平台为基础,进行实时网络视频教学,要求学生到各网点现场听取实时授课,远程互动及时答疑,课后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提交网络作业,教师批改作业并及时点评反馈,以确保学员最基本的课程学习时间。

(2)网络自学:学员按照规定自学程序,(“明确学习目标→观看相关教学视频→完成在线测试、网络作业→进行在线互动、讨论学习问题”),完成规定的自学任务。

(3)网络实验生理实验教学一直网络学习是短板,我校通过观看网络平台上实验视频,组织学员进行虚拟实验,尽量弥补网络学习无实验的不足。

(4)适时集中辅导:成教学员工作繁忙,网络学习时间有限,教师有必要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关注交流互动平台上学生提出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在辅导时进行针对性解答,并在网络实时课堂教学的最后一次课,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性陈述。

(5)期末总评:改变一锤定音考核方法,实施考核的多元化,总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70%+过程性评价30%,加大网络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网络登录次数、网络自测、网络作业和发帖等)在期末总评比例,督促网络学习。

4、实施效果测评

4.1学生问卷调查

2014年9月至10月组织了“网络教学实施效果”问卷调查,以了解“网络教学”过程中,成教学员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过程。参加期末考试学生人数290人(本科学生:156人,高职专科学生:134人),收回本科学生问卷共计98份,有效问卷95份;高职专科共计144份,有效问卷132份;共计242份,有效227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授课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从内心感受到学习是必要的,进而能够紧跟教师指导思路,思考问题,提高了学习效率。

4.2对实施前后生理学成绩统计分析

应用SPSS12.0对医学专业本科2011级(对照组142人)和2014级(实验组134人)成教学员的生理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发现2014级学员成绩分布直方图向呈高分段偏正态分布,成绩较好,平均分和及格率明显高于2011级学员,P<0.05。

5、小结

网络实时课堂教学和网络自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受时空限制,节约学员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成本,受到学员的认可。网络学习促使学员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成教学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员网络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升华,有益于学员终身学习。

相关专题 尺度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