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论文

好蠢一只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好蠢一只”参与投稿,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论文(共16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论文

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论文

摘要:目的了解景宁畲族自治县某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为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景宁县某高中358名学生开展调查,分析不同特征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并与国内中学生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该校高中生有65.08%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19.55%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女生恐怖因子得分高于男生,汉族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和偏执等因子得分均高于畲族学生,非独生子女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得分均高于独生子女学生(P均<0.05)。该校高中生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和偏执因子得分高于国内中学生模型(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汉族、父母离异及非独生子女是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结论景宁县某校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应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多样的健康教育。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

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日趋成熟,但极少对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开展研究。而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在维护地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等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景宁畲族自治县(以下称景宁县)是浙江省内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为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选择该县某高中开展此次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景宁县某高中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该校高一、高二和高三各年级中随机抽取2个班级,对这些班级的所有学生进行调查,共调查学生358人,其中男生161人,女生197人;畲族170人,汉族188人。年龄14~20岁,平均(17.53±1.13)岁;其中14岁~11人,16岁~180人,18~20岁167人。独生子女134人,非独生子女224人。发放调查问卷358份,有效率为100.00%。

1.2方法

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从无、很轻、中等、偏重、严重”五个等级依次采取1~5分给予赋值,共代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共10个因子,按照国家常模结果,除去其他,其余9个因子中的任一因子分值或总均分≥2,则认为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任一因子分值或总均分≥3,表示有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2]。将本次调查9项因子各均分与国内中学生模型[3]比较。为进一步详细了解影响该校高中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原因,另外设置了11项有关学生自身及家庭信息的问卷同时开展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以班级为单位在同一时间采用无记名的方式进行,学生根据自己最近一周以来的.感觉进行自填量表,表格现场审核并当场回收。

1.3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同特征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平均分值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因素分析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高中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SCL-90中9个因子中任一因子≥2分的有233人,占总人数的65.08%;任一因子≥3分的有70人,占总人数的19.55%。9个因子的平均分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强迫症状(2.09±0.65)、人际关系敏感(1.94±0.65)、敌对(1.86±0.75)、偏执(1.82±0.63)、抑郁(1.80±0.64)、焦虑(1.77±0.62)、恐怖(1.70±0.65)、精神病性(1.68±0.59)和躯体化(1.62±0.54)。

2.2不同人口学特征高中生心理健康比较

不同性别比较,女生恐怖因子得分高于男生(P<0.01)。不同民族学生比较,汉族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和偏执5个因子得分均高于畲族(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比较,非独生子女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3个因子得分均高于独生子女学生(P<0.05),

2.3与国内中学生模型比较

将本次调查9项因子各项均分与国内中学生模型[3]比较,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和偏执因子得分高于模型(P<0.05)。

2.4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以SCL-90总均分为因变量,以学生自身特征以及家庭状况等11项指标为自变量,包括民族、是否独生子女、住校还是通校、父母是否健在、父母是否离异、父母职业以及文化程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变量入选与剔除的检验水准分别取0.05与0.10),结果显示,汉族、父母离异以及非独生子女是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3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景宁县某高校高中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偏低,发现有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占65.08%,高于其他地区相关研究[4-5],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占19.55%,与景英等[6]的研究接近,但高于李洁等[7]研究。与国内中学生模型比较,多项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模型,表明景宁县高中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景宁县某校高中生首要的心理问题是强迫症状,这与其他研究一致[7-9]。表现为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为在同伴中树立良好的印象,获得大家的认可,会无意中强迫自己做一些事情以引起别人的关注[10]。与男生相比,女生在恐怖因子上得分更高,这与女生胆小、感情丰富等个性因素有关。汉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畲族学生,分析原因是畲族为少数群体,且多聚集在山区,从事农林牧耕业居多,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也较小。非独生子女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方面得分均高于独生子女学生,这与独生子女从一出生就受到家庭关注,个性的发展也受到良好的影响,而非独生子女受到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弱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民族、父母是否离异以及是否独生子女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关,提示在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针对不同特征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除了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健康教育,对当地的汉族学生以及父母离异、非独生子女学生应给予更多的重视,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吴文源,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92,4(2):68.

[2]龚越鹏,邵辉徐,玉红,等.辽河油田部分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18(6):542-543.

[3]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8(2):88-90.

[4]徐精敏.武汉市高中生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35(9):1331-1333.

[5]廖晓玲.南昌市区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

[6]景英,任红岩,傅茂笋,等.山东省城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2,18(5):338-343.

[7]李洁,王慧玲.内蒙古阿拉善盟一中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2,6(4):208-209.

[8]罗文伟,张瑞芳,陈军乐,等.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心理亚健康现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9):1427-1428.

[9]孙丽.对长春地区1091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759-761.

[10]张枫,刘毅梅,王洁,等.无锡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4(4):382-384.

篇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1多元价值观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1不成熟性与可塑性

现代的大学生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社会实践知识比较匮乏,对社会的复杂与生活的艰辛估计不足,其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对社会适应性差,常常表现出情绪化、极端化、人格障碍等不成熟的心理健康现象,这表现出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现象。但是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校期间我们高调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人生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能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在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当面对挫折,能用一个正确的姿态去解决问题,表现其非常成熟的一面。

1.2多样性和复杂性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对生活的适应性,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就业问题,每个问题处理不好,都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尤其对一些985高校的一些大学生,心理根本承受不了,必须加强正确的心理疏导,情感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1.3矛盾性与困惑性

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和网络、视频等现代传媒而产生现代功利性的价值观和网络价值观,必将对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产生较大的冲击,这就要求大学生有较深刻的辨析能力,否则大学生在心理抉择的过程中很可能迷失方向,产生矛盾和困惑的心理。是‘见义勇为’还是‘见死不救’,社会上道德价值观这种格外引人关注而又无休止的争论,存在于当代大学生中。”

1.4不稳定性和易变性

大学生的.年龄是一个不成熟的年龄,这个年龄段的人具有很高的心气,一旦受到挫折,心理会产生很大影响,不能正确解决会影响这个人的一生。其心理健康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性,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会很快解决其问题,心理会更加阳光。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2.1国家与社会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宣传

(1)加强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文艺作品等大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每个大学生都要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树立正面典型。对一些社会雷锋精神等要积极宣传,树立一批正面典型,比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等。对这些正面典型案例,有条件让其宣讲团到学校给学生宣讲,在心灵深处理解。

2.2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就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今后高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共同教育学生。(2)创新两者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大,传播媒体及互联网等为我们更新两者结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以及提高教育效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3)注重培养两者结合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在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同时,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二者同等重要,培养出社会认可的高素质人才。

3总结

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指明了方向,同时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二者同等重要地位,现在社会也需要二者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篇3:高中生角度看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

高中生角度看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

摘 要:采用半结构化问卷的调查形式,对河南省郑州市第一零一中学高一、高二共596名学生进行调查,对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八个因素做出分析。从高中生角度看,学生自身的一些问题对其心理健康水平影响最大,且不同年级和不同类型班级存在差异。师生关系等各因素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学生自身的一些问题尤为突出,这就需要建立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以促进高中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 高中生 均值排序 心理干预机制

1 引言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心理波动最大,承受压力最大和逆反心理最强的阶段,而高中生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1]。因此,如何使高中生群体的心理得到更好的维护和发展,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虽然研究者们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干预和实践研究,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收到十分满意的效果,尤其是尚未构建出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模型。有鉴于此,本研究尝试从学生自身入手,了解学生认为的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的各种因素,并进行重要性排序,从而为进行实际有效的干预提供实践支持,为家长、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依据,并为最终构建出有效的心理健康模式提供一个总的支持框架。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南省郑州市省级示范性高中第一零一中学的高一和高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具有代表性的共抽取608人。剔除无效问卷后,实得有效问卷596份,有效率为98%。其中高一学生309人,高二学生287人(见表1)。

2.2 研究方法 根据以往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从家庭,学校,教师,班主任和学生等五个维度出发,自编半结构化问卷,内容包括师生关系、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班主任的管理方式、学生与家长的关系、学生自身的一些问题、与同性同学的关系、与异性同学的感情关系以及学校管理制度八个因素。问卷具体包括对影响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以及对这些影响因素中产生不良影响的具体事件做出简单描述两个部分。问卷的发放、填写和回收工作由心理系教师和研究生完成。以SPSS13.0 FOR WINDOWS为统计工具,以平均数为排序指标,对所获得的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并对影响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1调查结果第一部分: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排序情况

3.1.1不同年级普通班和实验班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对照分析

具体结果见表2和表3。

从表2可以看出,普通班学生认为自身的一些问题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最大。其中一年级普通班学生认为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影响次之,与家长的关系影响再次:二年级普通班的情况则相反。一年级普通班学生认为与异性同学的感情关系影响最小,二年级普通班学生则认为学校管理制度影响最小。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认为自身的一些问题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最大,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次之,与家长的关系再次,与异性同学的感情关系影响最小。

3.1.2 不同年级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对照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一年级与二年级中位列前六位的影响因素的排序情况完全相同,只有最后两位略有差异。可见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对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八因素的排序情况基本一致,他们都认为自身的一些问题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最大,与家长的关系次之,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再次。其中,一年级学生倾向于认为与异性同学的感情关系影响最小,二年级学生则倾向于认为学校管理制度影响最小。

3.2调查结果第二部分: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各因素构成成分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具体到每个因素本身,又分别包括以下各个方面。

3.2.1学校管理与教师方面

37.2%的学生认为学校和教师歧视普通班,存在教育资料占有等不公平的现象;54.8%的学生认为学校管理过于形式化、繁琐。42.3%的学生反映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老套、陈腐;32.6%的学生反映班主任偏爱好学生或漂亮学生,并且管理不严格或情绪化。

3.2.2家长方面

68.3%的学生认为家长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过于关心,并且不关心学习过程,只注重成绩;28.1%的学生反映父母忙工作,无暇顾及他们;72.4%的学生不能与父母坦诚交流或无法沟通。

3.2.3学生自身问题

83.6%的学生认为自己情绪调控能力差;67.2% 的学生被学习压力和升学压力苦恼着;49.8%的学生有考试焦虑状况和疲劳感;17.6%的学生表示出对社会问题和学校制度的不满;33.4%的学生反映他们的.人际关系适应困难,包括师生关系不够合谐,同学关系不够融洽和与异性交往不自然等。58.7%的学生认为他们存在着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的问题。

4 讨论

4.1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虽然不同年级和不同类型班级学生对八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的判断存在差异,但学生自身的一些问题对其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始终排在首位。内容涉及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敏感,学习压力大等方面,这可能与示范性中学高中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有关:他们中的大部分家庭条件优越,独立生活能力差,自幼在赞扬声中长大,进入示范性高中后竞争更激烈[2],成绩名次上下和人际交往的复杂使他们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受到了严重的考验,加上沉重的学习负担以及家长、学校和社会更高的期望[3],造成了焦虑、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在示范性高中学生中的高发率[4]。

另外,学生与家长的关系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也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产生很大影响。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无疑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2从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不良影响的事件中可以看出,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及学生自身的情况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校管理的形式化,任课教师的陈腐的教学方法,家长的过度关心及学生的情绪调控问题等方面。

由此可以看出,单纯从学生这个单一维度进行心理健康干预,是不全面的,是无法收到理想的效果的,因为任何人都无法脱离他生活的环境,以及对他时刻产生的人际关系和氛围,所以,有研究者提出,学生在咨询室已经解决的问题,当回到教室后又会重新出现,这些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教育和心理工作者去重视吗?因此,当前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急需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教师、家长、学校和学生等全方位的心理辅导机制,从各个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构建发展性的心理健康辅导模式。[5][6]

参考文献:

[1]郭蕾,葛操.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3(1):18-20.

[2]张枫,刘毅海,王洁,等.无锡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4(4):382-384.

[3]刘超正,李冠凤,李彩霞.示范性中学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4):25-28.

[4]郭向影,贾海涛.一所重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国民康医学,2006,18(5):392-393.

[5]张燕.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工作研究.2006,5,22(5):393-394.

[6]沈杰,傅小悌,陈捷.浙江省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8(1):99-103.

篇4:某大学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某大学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调查某大学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医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某大学医学生314人,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生活事件调查表(LES)以及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分析医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除躯体化因子外,大学医学生SCL-90其余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P<0.05或0.01).是否独生子女、不同家庭气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负性生活事件分值及EPQ之N分高、家庭气氛不融洽,则SCL-90总分高.结论: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不良生活事件、情绪不稳定的人格特征、家庭气氛是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之一.

作 者:李志红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郑州,450052 刊 名: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 年,卷(期): 39(5) 分类号:B395.6 关键词:医学大学生   SCL-90   EPQ   心理健康   人格特征  

篇5:高职警察学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研究

高职警察学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研究

运用SCL-90对270名高职警察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总体评价,并与270名同校非警察学员、270名公安学员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警察学员的心理问题阳性率为35.56%;心理问题发生率列前的有“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强迫”和“敌对”;同校的`警察学员与非警察学员心理健康状况无差异,但优于公安学员.在影响学员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中,年级、生活费、父母职业作用较大,而学员个性对心理健康起着一定作用.

作 者:邵晓顺  作者单位: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杭州,310018 刊 名: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INICAL 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年,卷(期): 4(1) 分类号:BB49 关键词:警察学员   个性特征   心理健康   SCL-90  

篇6:西部初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西部初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时西部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与分析,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汉中市西乡县的200名留守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西部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西部初中留守学生的性别、是否与兄弟姐妹居住在一起、父母外出的时间长短以及代养人的教养方式等是影响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黑河学刊 英文刊名:HEIHE JOURNAL 年,卷(期): “”(5) 分类号:G444 关键词:留守学生   心理健康   西部   初中生  

篇7:贵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贵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以贵州师范大学和贵州大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五个方面.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中,人际关系需要和情感调适需要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影响其健康状况的还有活动性的性格特点.认知领悟疗法可以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作 者:刘云波 喻茂林 田剑宇 刘体堂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系,贵州,贵阳,550001 刊 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20(4) 分类号:B849 关键词:心理健康状况   需要   人际关系需要   情感调适需要   活动性  

篇8:职业院校综合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职业院校综合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采用国际通行的.SCL-90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在我校级综合实验班中随机抽取73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受试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这与其自身特点及整个教育环境有关.对综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对措施及建议.

作 者:孟晓乐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农业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1450 刊 名: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XI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8(2) 分类号:B844.2 关键词:综合高中生   心理健康   CL-90量表  

篇9:苏城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使用青少年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该量表包含8个维度: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根据量表得分分“心理健康”和“存在心理障碍”两个水平等级。

这次调查中,苏城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问题检出率为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1782名学生中,得分在64分及以下(“心理健康”等级)的共1710人,占96%,这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量表数据显示,在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及冲动倾向维度,超过80%以上的学生都处于正常及良好水平,这表明大多数高中生在身体症状上没有任何异常(身体症状维度);不存在过度自责倾向,能够正确看待失败(自责倾向维度);热情、大方、容易结交朋友(对人焦虑维度);很少感到孤独,爱好社交,喜欢和朋友相处(孤独倾向维度);也没有对平常事物的恐惧情绪(恐怖倾向维度);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会冲动行事(冲动倾向维度)。

男生心理状态整体好于女生

调查发现,男、女生量表得分在大多数维度均处于正常区间,整体心理状况健康。同时,数据显示,男生的整体心理状态显著好于女生,男、女生在八个维度上均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尤其在恐怖倾向、过敏倾向、学习焦虑和对人焦虑等维度,男生得分都显著低于女生。而女生只有在孤独倾向上的得分低于男生。

学习焦虑有待改善

在本次调查中,52.9%的学生在学习焦虑指标的得分达到了8分及以上,这部分学生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十分关心考试分数,他们无法对自己存在的考试焦虑进行主动有效地调节,需要老师或者家长及时进行疏导。可以看到,学习焦虑是当前高中生面临的最大心理问题。

篇10: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论文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论文

【内容摘要】

本文以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调查工具,对长春大学大一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男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睡眠、饮食症状较女生表现明显,恐怖症状低于女生;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均无显著差异;理工专业学生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症状较文科专业学生明显,其中敌对症状差异显著,艺术专业学生敌对症状较文科专业学生明显。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差异对比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一个特殊阶段,此阶段的个体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认识还不够深刻,情绪丰富且不稳定,意志力较为薄弱,他们从父母包办代替的生活走向独立自主的大学生活,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因素发生变化,导致他们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不适应的情况。同时,大学阶段也是个体建立自我意识,塑造独立人格,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如果当个体遇到内心困惑时,没有及时得到老师、家人或者朋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难免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不同群体的心理问题特点,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掌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将对预防和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长春大学3,681名大一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施测3,681人,有效测试3,644人,有效率为98.99%;其中男生1,791人,女生1,853人;汉族3,342人,其他民族302人;理工专业学生1,318人,文科专业学生465人,艺术专业学生339人,综合专业学生1,522人。

二、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该量表共90个题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睡眠、饮食等方面)十个因子,每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即无=1,轻度=2,中度=3,重度=4,严重=5),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三、调查程序及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由各学院心理辅导员担任主试,通过心理测试软件对学生进行调查。最后,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四、调查结果

(一)不同性别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

男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六个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恐怖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女生。

(二)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

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均无显著差异。

(三)不同专业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

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在不同专业之间存在差异,其中敌对因子在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显著,以下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分析。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发现,理工专业学生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四个因子得分中高于文科专业学生,其中敌对因子分差异显著;艺术专业学生敌对因子得分高于文科专业学生。

五、分析与讨论

(一)不同性别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与分析。

男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睡眠、饮食症状较女生表现明显,恐怖症状低于女生,总体来看,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生。而已有相关研究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较多研究结果显示男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生,但还有部分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极其微弱,或者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男生。这个结果可能与样本选择和被试测试的认真程度有关,需进一步研究。但本研究结果表现出了男性的社会角色特点,长久以来男性的社会角色特点就是坚强、勇敢、有责任感,使得男生在面对困难时,较多采用忍受和自我封闭等消极的应对方式,从而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与分析。

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均无显著差异。这与我国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个结果可能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不同民族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环境趋于一致,所以其心理健康状况也无显著差异。另外,被调查的大学生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与文化熏陶,所以样本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如果对至今仍较好地保留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被试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其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三)不同专业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与分析。

由表3可知,理工专业学生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症状较文科专业学生明显,其中敌对症状差异显著,艺术专业学生敌对症状较文科专业学生明显。本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已有研究多认为文科专业学生的心理症状较多,且严重程度明显高于理科学生,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而本研究结果显示理科生的心理症状较文科生多且明显,可能因为理科生与文科生相比,较不善于表达,性格多偏于内向,当遇到心理困惑时,一般不愿意向他人倾诉,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所以较易形成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偏执等心理症状。另外,本研究中艺术专业学生敌对症状较文科生明显,可能是因为多数艺术专业学生多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通过学习艺术考上大学,此类学生中不乏有很多高中时的叛逆青年,所以导致艺术生整体测试结果的敌对症状较高。

【参考文献】

[1]崔爱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冯文静,苗春霞.徐州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3]胡发军,张庆林.大学新生SCL-90调查结果的元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张玥.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5]马俊,王伟,郭彩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势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

[6]李亚红.民族院校4782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7]王晓丽,周晓梅.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研究[J].校园心理,

篇11:试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论文

试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论文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涉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文章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多年研究及跟踪调查出发,认为当代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有扩大和上升的趋势,表现形式日趋多样,产生原因也越来越复杂。据此,文章进一步归纳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常见症状及其特点,并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因素,以期积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症状,影响因素

当代大学生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是21世纪中华民族的主力军。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其自身未来的发展,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建设。因此,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基本现状

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多年研究及跟踪调查情况看,虽然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学习效率较高;有较稳定的情绪,乐观自信,充满朝气和活力,对生活有满足感,对美好的未来有向往;有较健全的意志,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自我调节。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有扩大和上升的趋势,表现形式日趋多样,产生原因也越来越复杂。近年来一系列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形势比较严峻。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主要有三个特点。

1、心理不健康者比例较大。近年以来,学术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不同研究框架下的、大量的统计数据无一不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一项针对浙江四所高校的统计分析认为,大学生中“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基本掌握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45、13%,而47、51%的大学生只是对心理健康的概念有所了解。80、38%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基本健康,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一般的学生达到60、24%。”而另一项关于湖北某高校学生的研究发现,统计样本1300余人中“阳性症状检出率为58、46%,中度以上可能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0、94%,排在前3位的是强迫、人际敏感和抑郁。”

2、心理不健康者比例不仅较高,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资料显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天津市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在全市5万大学生中,16%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即800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主要是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神经性抑郁症和情感危机等。同时期国家教委对12、6万大学生调查发现心理疾病发病率高达20、23%。进入1990年以后,这一比例在大学生中又增加了。1992年四川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课题组”对西南地区八所院校4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有较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高达31、13%;1994年成都地区高等学校调查发现大学生中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者占34、4%。此外,由于恋爱、学业、人际关系原因自杀的学生也年年增加。正如前述,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日趋多元化发展,大学校园已经不再是以前的“象牙塔”式的清静之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由此面临更大的挑战。

3、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形式多样,产生原因也较复杂。宏观地讲,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习、就业、恋爱、社交等几个方面。事实上,这种影响机制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许多。研究表明,“在敌对性、恐怖与偏执上,女性比男性更为突出”,“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优于非独生子女”,“非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状况优于经济困难学生。”根据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的统计,求询者的大学生中以神经症性障碍占大多数,高达69、4%,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问题占14、5%,重性精神病和心身障碍占12、1%。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症状

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及调查访谈可知,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病。

1、神经症。神经症也叫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削弱人的适应能力的中等严重程度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常见的神经症有五种。

(1)焦虑症。焦虑症是人体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具体来说,个体因担心达不到预期目标,有可能丢失有价值的东西,致使自尊、自信受到威胁而紧张不安,由此产生的一种十分复杂的消极情绪状态。大学生在学习、择业、交友、恋爱、成才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大多有强烈的焦虑反应,长此下去,极有可能形成焦虑性格。学生的焦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来源并非现实的威胁,而是来自内心,通常没有明确的客观对象和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自我焦虑与考试焦虑两个方面:自我焦虑――青年时期比任何年龄更关注自己在他人尤其是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学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焦虑。考试焦虑――进入大学的大部分同学在中学时期学习成绩都较为突出,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以及面对暂时的成绩排名落后的现象,部分同学无法适应,无端担心考试失败,进而产生考试焦虑情绪,不能自我调节。

(2)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个体因过度忧愁和伤感引起的情绪体验,它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表现麻木或冷漠。这是个体对挫折的一种自我保护或防御性反应。当个体对战胜挫折自感无能为力而失去信心和勇气时,对未来充满悲观的期望,就对追求目标失去兴趣,而表现出冷漠、麻木状态。

(3)强迫症。强迫症是青年期极为常见的一种症状,指患者在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的存在。病人清楚地认识到,强行进入的、自己并不愿意的思想、纠缠不清的观念或行为都是毫无意义的,明知没有必要,但不能自我控制和克服,因而感到痛苦。

(4)恐怖症。恐怖症是指个体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与引起恐惧的情境通常极不相称,难以理解。患者明知自己的害怕不切实际,但不能自我控制。恐怖症有以下几种表现:社交恐怖;旷野恐怖;动物恐怖;疾病恐怖等。

(5)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多发心理性疾病,多是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脑机能活动过度紧张而产生神经精神活动能力减弱。

2、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人格障碍有相对的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且矫治困难。大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障碍及特征如下:

(1)偏执型人格。偏执型人格的人表现为容易产生偏执观念,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有极强的自尊心,同时又很自卑,好嫉妒,看问题主观片面。常常言过其实,怪癖古怪,失败时常迁怒或归咎他人。

(2)强迫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的人表现为常有个人的不安全感和不完善感,因而焦虑、紧张,过分地自我克制,过分自我关注,事事追求完美,同时,又墨守成规,处事拘谨,缺乏应变能力。

(3)冲动型人格。冲动型人格的人表现为情绪不稳,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而突然爆发非常强烈的愤怒情绪和冲动行为,而且自己不能克制。

3、精神病。精神病是一种重度心理疾病,它是指人脑机能活动失调,丧失自知力,不能应付正常生活和现实保持恰当接触的'严重的心理障碍。大学生中常见的精神病主要有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以及反应性精神病。对于患有精神病的学生,要格外予以关照和治疗,以期控制病情的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

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个是内部因素,一个是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大学生在特定时空状态下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外部因素是指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内部因素。

(1)自我同一性危机。在大学阶段青年学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思考人生,确定“自我同一性”,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情绪起伏大,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2)个性的缺陷。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与人的个性有直接关系。性格过于内向的人、过于斤斤计较的人、孤僻封闭的人、自卑忧郁的人、急躁冲动的人、固执多疑的人、爱慕虚荣的人,以及娇生惯养而感情脆弱的人,都比个性开朗大度、乐观的人更易患心理疾病。

(3)心理素质的不完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他们的成长发展,也影响他们的健康。从现实看,随着整个社会紧张性刺激增多而带来的应激和压力增加,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不少大学生自制能力差,对挫折缺乏必要的承受能力,惧怕失败。一遇到矛盾就自责自怨或一味埋怨社会和他人,灰心失望,精神不振,由此造成恶性循环,而陷入消极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心理疾病。

(4)情绪发展的不稳定性。大学生的情绪处在最富动荡和最复杂的时期,鲜明的特征是情绪的两极性。情绪起伏过大,左右不定,而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判断;强烈的情感需求与内心的闭锁,情绪激荡而缺乏冷静的思考,极易走向极端,使他们常常体验着人生各种苦恼。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而诱发各种心理障碍。

(5)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冲突。大学阶段,人的生理发育基本成熟,性机能的发育产生了性的欲望与冲动,但由于社会道德习俗、法律和理智的约束,这种欲望常被限制和压抑。一般情况下,大学生通过学习、娱乐、社交等途径使生理能量得到正当释放、升华或补偿。但若不能通过妥善的途径、手段处理好性压抑问题,它就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这种疾病常常是潜藏在心灵深处,很难引起人们的觉察。性的生物性一旦冲破各种约束或压抑没有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和转移,就可能会做出越轨行为。性心理失去平衡,情绪经常过分激动、消耗精力,造成精神萎靡不振,学习注意力分散,智力活动不能正常进行,以致影响学业和生活。

2、外部因素。

(1)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长期学习负担过重使大脑过度疲劳,大脑皮层活动机能减弱,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受到限制而影响学习效率。学习负担过重与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学习贪多求全,自我期望过高,家长及外界压力过大等,均会一定程度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2)恋爱失败。大学生恋爱失败会使当事人深深地受到自尊和情感的伤害。此时,有人可能会对生活、对人生感到绝望,也可能将自我与他人隔离开来,以保护自己免受更多的伤害和自尊心的损毁。失恋心理障碍表现为自卑、悲观、空虚、悔恨、厌世以及夜不安寝、食不甘味,还有的表现为颓废、灰心丧气、萎靡不振等,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

(3)社会环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的空前繁荣、生活质量的极大改善、社会的巨大进步,同时也伴随着躁动起伏、动荡不安,诸如产业结构调整的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大学管理体制改革、大学生培养费用分担、就业双向选择、就业难度加大,等等。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充满了矛盾与冲突,必然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矛盾与冲突加剧,诸如取义心理与取利心理的冲突、平均心理与先富心理的冲突、保守心理与竞争心理的冲突、为社会服务心理和满足个体需要的心理冲突,等等。长时间的心理失调必然带来心理适应不良的种种反应。

(4)家庭环境方面的影响。作为人生旅途的第一站,家庭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不同寻常的影响力。家庭被认为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加工厂”,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以及挫折是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及障碍,甚至产生自杀意念或行为的客观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由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上述诸多问题,产生原因也多种多样。因此,极其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并积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2:影响学生心理行为因素

影响学生心理行为因素

一、家庭环境

1、社会经济状况

一般认为,家庭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小儿的语言、适应能力和智力的发育均优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在后者,家庭中所暴露出的紧张事件较前者为多;另外,在这种家庭中,心理和社会交往机会少,儿童就象成人一样产生焦虑和抑郁。倘若父母文化水平低,育儿技能差,就更易造成儿童的行为问题。

2、父母状况

父母的不幸童年。父母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母亲妊娠时的心理压力及分娩时的情况等,均可影响儿童行为的发育、在一项调查中发现,有行为问题的儿童,较多地存在着孕前、妊娠中的病理现象和异常分娩等因素。

父母的性格、智力和教育水平对小儿的行为发育也有影响。

3、父母对子女的态度

父母对子女的过分溺爱、过分担心和过分保护、偏爱、歧视以及对子女不切实际的过分期望等均对儿童行为右影响。

4、父母的榜样作用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个崇拜者,儿童经常模仿父母一言一行,所以父母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的子女。家庭气氛、父母分居、争吵等对儿童有深刻影响,孩子容易受父母公开争吵的干扰,特别当这种争吵与已有关时。其他诸如嗜酒、吸烟、对人对事的态度等无不对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影响。

5、父母与子女的矛盾冲突

每个正常的家庭都有矛盾发生,但如矛盾太大则会引起父母的担忧以及孩子的不安全感。在家中造成矛盾的原因很多,如小儿的令人讨厌的一些表现、家务、电视节目、衣服、朋友、学习……。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相互理解。一旦冲突发生,父母的责备、惩罚只会使矛盾更加激化,甚至会产生敌意行为。父母要明白,孩子的性格部分来自遗传,部分来自父母的教养。孩子表现不好、发脾气,父母应首先控制自己的感情,以免矛盾恶化。

6、家庭破裂

由于父母离婚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常常引发出许多行为问题。与儿童行为有关的因素有:离婚的原因,与跟随一方(父或母)的关系,新同胞的出生,社会经济压力,母(或父)亲的情绪,离异双方仍继续对立谩骂等。

二、集体环境

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如同家庭一样,教师即父母,同伙即兄妹。恰当的教育内容,得体的教育方法,直接影响着小儿的身心发育。在一个和谐、友爱、团结、快乐、积极向上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可使小儿的情绪行为得到良好的发育。

三、儿童自身的生理环境

1、残疾与慢性躯体性疾病

这对小儿行为有很大影响。在这些疾患中,有些可使小儿产生不适、疼痛,有些影响或限制了儿童的日常活动和社会交往,有些则使小儿恐惧和焦虑,有些则使小儿感到羞辱、孤立、窘迫、自卑和困惑。以上种种变化常可改变家长、老师和伙伴们对孩子行为的态度,而后者反过来又会引起儿童自身行为的改变。疾病对儿童情绪、行为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抑郁。男孩以社会退缩为多,女孩以攻击行为较多。

篇13:探析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具体原因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针对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 并在此基础上较为系统的分析了影响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客观因素, 其中主观因素为学生自身因素, 包括学生自身生长发育和个性发展以及遗传等因素;客观因素则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诸多方面。旨在深层次探析其影响中学生心理状况的具体原因, 为相关部门针对性的制定相应对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 因素;

近年来, 随着电子信息产品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各种思潮的不断涌现, 青少年学生由于处于特殊的生长发育周期, 自我保护等方面较差, 导致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日渐显露, 而青少年的心理压力问题更是当前家庭、学校及社会极为关心的问题。当前中小学生的不良心理现象主要集中在:独立自主能力较差, 对父母过分依赖;独占心理较强, 缺乏共享意识;个人自我适应调节能力较差, 团体意识薄弱;责任感缺失, 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自信心不足, 易产生孤独、寂寞和焦虑、紧张的情绪;意志品质薄弱, 缺乏坚韧, 果敢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等。因此, 立足新课标的课程改革要求, 加强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干预, 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势在必行。

篇14:探析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具体原因论文

中小学生由于特殊的发展阶段, 其发展状况是主体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大概可以划分为自身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两大类。

1.1 自身因素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1.1.1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速度不平衡性。

一般来讲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快于他们的心理发展, 七到八岁儿童的大脑重量已接近成人, 神经皮质细胞的髓鞘化程度也接近成人。但是, 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健全, 社会阅历缺乏, 社会经验严重不足等现实原因, 导致青少年的理解、认识、思维判断能力远远落后于成人。

1.1.2 青少年个性结构发展不完整性

青少年的个性结构的形成受诸多因素制约, 其各成分发展的敏感期也不尽相同, 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 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 不愿交谈, 就会阻碍其沟通能力的发展, 一旦遇到挫折极易产生自卑、退缩等情绪, 继而影响其他能力的提高。

1.1.3 遗传因素的影响

虽然个体的性格、智力等因素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自我发展和完善, 但机体的外表、性格、智力、神经等仍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有研究表明, 机体遗传父母优秀的基因可以让子女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和成就感, 而很多精神疾病的发病则与遗传密不可分, 特别是某些精神疾病如带有家族病理等因素, 其比一般机体易感性的几率大大提升。

2 外界环境因素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2.1 家庭因素

家庭是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外界因素之一。中小学生由于特殊的发展阶段, 其家庭环境如何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很多,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2.1.1 家庭成员的素养和教养方式

对子女的教育是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 但在同一文化背景下, 不同家长受教育的程度、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以及心理素质不同, 将直接决定其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家庭成员用关怀、爱护、温暖、说理、奖励、表扬等良好的教养方式教育子女, 子女容易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相反采用拒绝、分歧、矛盾、溺爱、期待、权威、体罚、威胁等教养方式, 则对子女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1.2 家庭成员的期望

期望是个体发展的外部动力, 大多数父母往往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加在孩子身上, 希望他们将来变得优秀。父母适当的期望和要求, 有助于女子脚踏实地, 找准目标不断加强自身各方面能力, 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但是如果期望过高和要求过严, 则会超过子女的实际能力, 造成子女承担压力加大, 影响自身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学生抵抗情绪加大, 也极易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

2.1.3 家庭突发事件的影响

家庭的完整性是个体学习和生活的重要保障, 但家庭由于父母离异或家庭成员的离世导致家庭解体, 对子女身心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对中小学生来说, 完整的家庭是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前提条件, 中小学生在完整家庭里可以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反之, 家庭突发事件的发生, 对尚无独立面对巨大挫折的青少年来说, 无疑是巨大的身心打击, 如不适当的加强沟通和疏导, 极易产生心理疾病,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深渊。

2.2 学校因素

2.2.1 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

近年来, 虽然国家致力于素质教育的教育指导思想, 但由于社会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 应试教育下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潮仍然占主体地位。在应试教育的指导下,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教师在教学中, 搞题海战术, 加班加点, 随意延长学习时间, 甚至采取强制性的方式向学生灌输, 让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紧张状态, 容易出现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减退、厌学等心理问题, 甚至还诱发逃学、欺骗等不良行为。错误的教育指导思想, 导致学校重智育轻德育, 忽视素质教育, 特别是心理健康的教育, 导致学生心理负荷加大, 心理问题频出。

2.2.2 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整个学习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教师的素质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其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教师采用平等、尊重的教育方式, 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相反, 过分看重成绩, 不能以平等的姿态看待学生, 或者与学生交谈中居高临下, 不尊重学生人格的教育方式, 学生极易产生叛逆心理, 埋下心理疾病的隐患。

2.3 社会环境因素

2.3.1 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

个体在追求集体利益至上的文化背景下, 其自身的言行都会围绕集体而展开;相反, 生活在注重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环境之中, 个体极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当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发生冲突, 如不适当的加以引导和疏通, 极易导致个体思想混乱, 缺乏自主意识, 造成抑郁症和社交恐慌等心理问题。

2.3.2 社会风气和大众传媒的影响

健康的社会风气可以激励个体自立自强, 奋发向上,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个性特征。而不健康的社会风气则会吞噬人的灵魂, 消磨人的意志, 甚至会诱发一些犯罪行为。当前由于大众传媒的兴起, 各种思潮不断涌现, 大众传媒在积极宣扬社会正能量之外, 各种暴力、色情、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思潮也逐渐影响到青少年的发展, 导致青少年不思进取, 贪图享乐,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另外, 计算机的普遍应用, 导致部分青少年沉溺网吧, 迷恋网络游戏, 造成网络成瘾, 脱离现实生活, 在很大程度上荒废了学业, 引起心理空虚, 恐惧和社交恐慌等心理问题。

3 结语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校乃至社会都必须关注的问题, 从心理到物质都给予更好的帮助, 从而影响他们的思想。重智重德, 全面发展, 提高体质锻炼, 灌输积极的心理引导。立足新课标的课程改革要求, 加强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干预, 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康井泉, 刘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几项策略[J].北京教育, (2) :13-14.

[2]张立国.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体育世界, (5) :107, 104.

[3]张敏锋.浅议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 (5) :258-259.

篇15: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主力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同时也关系到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就业心理问题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中较为突出和敏感的问题,其制约了大学生的就业思路,不利于就业形势的缓解。因此,政府、高校、大学生自身要提起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引导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发展,着力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就业心理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对于自己未来的就业和职业规划,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已经有了初步选择,进入大学后,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和对本专业就业形势的了解,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规划也愈加完善,但由于对社会就业形势和行业发展状况缺乏一定了解,他们的就业目标和就业规划仍存在过于理想化、心理期望值过高等心理误区。

从就业心理准备上讲,大学生缺乏明晰的自我认知,就业心理准备不足,过分关注自己所在的专业是否好就业,盲目规划职业发展规划。虽然部分大学生根据就业形势和企业需要做了专业拓展方面的准备,如就业教育、训练辅导等,但仍改变不了大学生整体缺乏就业准备的现状。此外,各高校的就业教育与辅导系统仍有待完善,偏重就业技巧训练,忽视社会性培养,不利于大学生就业后与社会快速接轨。

在就业情绪上,消极情绪仍占主导,尤其是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消极情绪更加严重。过大的就业心理压力不但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更会加剧求职就业难度。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长处、短处不明确,缺乏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的信心与决心,步入社会后不能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更加不利于其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

1)政府。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政府方面因素主要有:①就业政策不完善。国家政策体现了国家对毕业生就业的导向性,目前,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如就业市场规制政策、维权政策、創业扶持政策、就业指导政策等等。但由于政府职权所限,政策之间缺乏联动和协调,很多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②就业环境欠佳,信息不完善。部分地方对于毕业生就业、落户、用人指标存在限制,这也客观上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国家就业信息缺乏统一、开放的发布平台,大学生与企业间不能实现信息对等,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盲目性。2)用人单位。随着大学扩招、经济转型,就业市场由以往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用人单位盲目提高招录标准,用人观念不切实际,过于追求名牌大学毕业、高学历,个别单位还存在性别歧视、地域歧视等现象,这些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2、学校因素

高等学校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扩招。近年来,高校持续扩招,学历贬值速度提升,社会上对于大学生的评价有持续下降趋势,加之,扩招后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学生培养水平也受到影响。2)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我国很多高校都缺乏人才需求预测,这导致高校学科设置和培养模式不合理。部分学校盲目追逐热门专业,高校之间专业趋同的现象严重,金融、保险、会计、工商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供给过大,这也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压力。3)就业指导机制。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指导落实不到位,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只是“走过场”,指导缺乏目标和针对性,内容浮夸、不实际。二是,指导机构不健全,很多高校没有成立专业的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人员多由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兼任,这不利于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前景,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紧张。

3、家庭因素

家庭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家长的期望。很多家长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改变自己的观点,对子女的期望过重,认为他们毕业后理应找一个轻松、体面、待遇优渥的工作,这促使大学生心理压力加重。2)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一方面能够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另一方面心理素质往往较好,因此,其就业心理压力并不是很大。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往往需要尽快工作,减少家庭负担,因此,心理压力也相对较大。

4、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个人观念滞后。很多大学生仍旧认为自身的学历是求职的重要砝码,步入社会后理应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重视,这造成大学生就业观同社会实际的错位,一旦想法不能实现就会造成挫败感。此外,很多学生还认为找工作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对薪金待遇过于苛刻,碰壁后会对就业产生畏难情绪。二是认知因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当有对自身、对职业、对行业的初步认知,这样才能更为准确定位自身在就业市场的位置。但很多学生仅凭主观臆断去了解外部环境,对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不透彻,加之对自身认知的不准确,极易产生自负心理。三是个人心理障碍。个人心理障碍主要有两种:1)焦虑心理。大学生除了考试之外基本没有参与过任何社会竞争,对于竞争的充满盲目性,疑问、担心、害怕等情绪得不到缓解就导致了焦虑情绪。2)从众心理。很多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实现缺乏主见,随大流的行为较为常见,过分追求社会所推崇的职业,就业中迷失自我。四是就业准备。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锻炼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仍较为欠缺,这些能力正是他们步入职场中常用的。能力的欠缺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优势下降,自然就催生了各种消极心理。

三、结语

从校园步入社会,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回避、退缩、焦虑、浮燥等心理,这些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的多方努力。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从自身做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帮助他们了解就业信息,帮助他们制定职业规划,消除消极心理因素,让他们以饱满的信心和过硬的能力面对社会竞争。

大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新常态下地方高校‘精准对接’服务大庆经济发展促进市校深度融合的研究”(项目编号:DSGB010)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伍明辉.大学毕业生就业社会支持、认知评价与就业焦虑的相关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篇16:竞技流畅心理状态影响因素探究论文

摘要:随着世界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和科技的渗透,运动员之间的竞争演化与日俱增,具体表现之一便是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与运动水平表现成绩的关系更为密切。长久以来运动心理学界过多的将研究重心关注在消极心理状态方面,如焦虑状态等,而对积极心理状态研究较为贫瘠,特别是在竞赛时的积极心理状态。近年来随着对心理学界的视角转变,对积极心理学展开研究,证实积极心理状态是促进良好成绩的心理基础。本文主要从理论与实证研究两部分对流畅心理状态进行介绍与评述,以国内外流畅状态的相关理论、着作及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介绍流畅心理状态的概念、特征维度、理论模型以及对相关研究进行分类,综述了国内外关于运动员流畅心理特征和其影响因素的现状,以及与运动成绩的关系,并就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意义和将来值得研究的方向进行评述。

关键词:竞技体育;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流畅理论模型

1流畅状态研究现状

1. 1流畅心理状态的提出及概念界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Csikszentimihalyi于1975年首次提出巅峰体验(peak experience) 概念,并认为巅峰体验的出现表现为获得了巅峰成绩,以此来描述人全身心投入于他所参与的活动或是任务当中,并且获取了超乎想象成绩的心理过程。1979年,Csikszentimihalyi使用流畅(Flow) 一词用以描述巅峰状态的过程,同时将人在从事某项活动或任务,身体各组织器官发挥出最大潜能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称为流畅心理状态(Flow state)。处于该状态时,自身感受到并不费力,忘却自我,全身心投入到了任务中,感受到对技术的控制感,和理解运动内在乐趣的主观愉悦感受。在初始的流畅概念化中,Csikszentimihalyi将流畅体验形容为某一个目标,或是某一类被享受、被欣赏的事物。在流畅结构中最直接的表现词语是自身拥有目的的体验。此体验指的是自我活动的包含,和从事活动的目的并非为了获得某种回报,而是任务本身就是对自己的奖励。

此后澳大利亚学者Jackson将流畅引用到竞技运动中,并在和Robert等人对优秀运动员的研究中发现,流畅状态的心理过程与运动成绩呈显着正相关。两位学者一致将竞技运动领域的流畅状态解释为: 作为一种最佳体验状态,运动员能够全身心投入到项目任务过程中,并创造出最佳运动水平时的心理状态。期间运动员身心全部投入于所参与的项目任务中,不再关注比赛成绩,而在意不同技能的表现,并且可以做出平时无法作出的动作,从而获得最佳成绩的心理表现过程。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流畅状态的不同解释,笔者认为竞技体育领域中流畅状态可以理解为: 运动员完全投入到他所参与的比赛项目当中,身体各组织器官发挥最佳水平时所处的心理状态。通常来讲,当运动员比赛时能够做到全神贯注、并不费力、想法与技术同步,感觉到比赛过程变慢,心中所想的几乎都是与技术发挥相关的细节,对和比赛无关的事情如干扰之类的情况意识不到,这时该运动员心理变处于流畅状态之中。在表现出了自己最佳的竞技水平之后,自身可以回忆到当时的状态感受。

1. 2流畅心理状态特征维度的研究

流畅心理状态的早期研究主要为描述性研究,Csikszentimihalyi等人的研究显示出主要特征为注意力集中于有限范围,对时间知觉逐渐消失,技术呈现放松与简单化形式,控制感增强,顺利与竞赛环境融于一起。基于早期的研究结论,Csikszentimihalyi(1988) 提出流畅状态的9个特征维度。他认为当个体自身的能力与活动任务的要求达到相对平衡时,流畅状态发生机率较高。Jackson和Csikszen-timihalyi共同认为竞技领域的流畅状态特征与Csikszentmihalyi之前提出的9个特征比较符合,分别为:

1) 挑战-技能平衡: 当面对自己擅长的活动且有一定挑战性,但挑战符合自身的能力发挥时,流畅状态便容易出现。处于状态中运动员可以感受到比赛对自身的要求与自己的能力是平衡的。如果任务高度高于运动员本身水平,运动员会产生焦虑情绪,而如果任务难度低于运动员能力水平,则运动员会产生厌烦心理,只有二者处于知觉上的平衡时,积极体验才会产生;

2) 行动-意识融合: 竞技表现为自然的发生,无需过多关注动作的完成,只要想到当前需要做的动作就可以轻松完成。行动与意识融合导致自我状态与当前环境需要融合在一起;

3) 明确的目标: 比赛前运动员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竞赛目标,并且可以做到对目标的全力投入,并保持高度自信,这种明确的目标主要是定位于在技术动作的完成和运用过程,并不是将目标定位于比赛结果的成败上。目标通常超越语言的描述,运动员把它们比作是完成目标所需要做的适当行为的形象化。目标还为即时反馈提供了调节机制,使运动员把现在发生的情况与目标景象匹配。例如竞赛期间发生的现象与运动员的目标景象匹配时,运动员将逐渐打消疑虑,信心便会增强,如果现象与目标景象不匹配,运动员就会产生警觉,并调整自己的表现使之和目标景象达成一致;

4) 明晰的反馈: 运动员可以获得清晰、即时的反馈,不需要对外部信息进行具体分析就可以理解这种反馈所反映的意图。清晰明确的反馈包含运动员身体内部的动觉反馈和来自外部竞赛本身的结果反馈,做到有策略的利用反馈,流畅状态时正面与负面的反馈均是有用的,在面对负面反馈,运动员便会增强运动表现能力;

5) 全神贯注于当前任务: 运动员将注意力完全关注于比赛之中,与比赛无关的外界干扰并不关心在意,视而不见。在整个比赛期间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完全投入到比赛任务中,以至于比赛结束后,运动员注意力才慢慢恢复回来;

6) 高度控制感: 指整个过程中控制的感受是愉快自然的。换言之控制力强的时候并不需要加大努力去控制,无需主动增强控制力使计划强制执行的感觉,相信不可控因素不会影响到自己对比赛的`控制力,也不会脱离任务进程;

7) 自我意识丧失: 指处于流畅状态时,感觉自己在单独比赛,对周围人不去关注,对自身没有怀疑,对比赛变化应付自如;

8) 时间意识的变换: 当人们全力专注于某件事情时,并不会感知到时空变化的过程。流畅状态中,运动员感觉到时间和往常并不相同,有时快而有时慢,使在激烈的竞赛中仍然觉得从容不迫,可以放松应对,甚至感觉到某些时刻比赛情景像是在慢动作进行,或是时间被加速,感觉比赛持续时间变短,有些特殊项目表现出了比赛其他方面的歪曲,如乒乓球、网球比赛中感觉球看上去比平时要大些;

9) 享受的体验: 处于流畅状态中感到自己内心是愉悦的,享受竞赛本身,并认为内心愉悦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一旦有过类似体验后,便会驱动自己再次体验愉悦的内部动力。虽然9个特征维度为识别流畅状态被区分开,但各特征之间并非各自独立,通常是一起协同表现出来。

1. 3流畅状态理论模型

流畅状态理论上讲是竞技运动最佳的心理状态,与获得理想成绩关系密切。因此深入理解流畅状态的生成机制,对提高运动成绩具有重要意义,见图1.

流畅状态在何时何地,以何种形式予以产生? 是自然产生,还是需要前提条件? 国外心理学专家一致认为流畅状态的产生伴有自发性,但是客观现实中存在一系列诱发流畅状态产生的外部条件。将流畅状态视为技能与挑战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当运动员的技能水平很高时,流畅经历最容易出现,此时会面对挑战。如果运动员感觉受到了竞争的挑战,但在自己技能无法应对时,会产生焦虑。当技能水平较低的运动员面对不具有挑战性任务时,会出现淡漠。当运动员竞技水平较高且面对不具有挑战性情境时,会进入厌倦状态。当条件适度时,自身会表现高水平竞技力和个人享受的体验。研究者对运动员的测验结果均支持图1所示的概念,1) 流畅与高水平技能和挑战相联系;2) 流畅与竞赛焦虑存在负相关;3) 流畅与内部动机呈正相关。

1. 4流畅状态的方法研究

Jackson和Marsh以流畅理论9个特征维度为依据,编制出《流畅心理状态量表》简称(FSS)。此量表包含9个分量表,分别表示流畅理论的9个特征维度,共36道题,每个维度4道题,每题均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评分。该量表是针对体育运动中流畅状态制定开发,对运动员具有针对性。9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合理,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证实9个分量表具有很高的结构效度。在此之后,Jackson和Marsh等学者又将流畅概念化为性格特征或人格倾向,进一步扩展对流畅结构测量,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特质流畅状态量表(TFS)。

1. 5不同群体流畅心理状态研究

随着运动心理学界对流畅状态的积极关注,国内学者诸学者对国内优秀运动员流畅状态进行研究探索,孙延林的研究得出流畅状态的9个特征中男运动员得分均高于女运动员; 不同训练年限只在挑战-技能平衡、行动-意识融合两维度存在显着差异。王洪、符明秋等人的研究显示男运动员在挑战-技能平衡、清晰的反馈、自我意识丧失和享受的体验四个特征得分高于女运动员并存在显着差异,并发现技能类项目流畅状态得分高于体能类项目且差异显着。胡咏梅等人对技能类项群运动员研究得出五项典型特征是清晰的反馈、挑战-技能平衡、明晰的目标、控制感和注意力集中于当前任务,同时证实了流畅状态具有稳定性特征。

1. 6流畅状态与运动成绩的关系

蒋满华、孙延林等人对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的研究中发现主力队员比非主力队员的流畅感明显更多,并得出甲级队伍流畅体验与竞赛成绩具有高度一致性。胡咏梅等学者对国内优秀棒、垒球运动员的研究中得出竞赛成绩最差的球队流畅状态特征得分也为最低。

1. 7同项目不同研究对象之间流畅状态的对比研究

胡咏梅等人的研究显示,中美两国女排队员流畅状态总体特征水平基本相似,印证了两国女排同属世界强队,并与比赛成绩相吻合,只是在具体特征表现中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队员得分最高的两项是明晰的目标与行动-意识融合,而美国队为挑战-技能平衡与自我意识消失,最低得分的特征中国队是自我意识消失,美国队是清晰的目标。

相关专题 健康状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