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智能控制工程研究进展思考论文

ButterMint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ButterMint”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浅谈智能控制工程研究进展思考论文(共10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浅谈智能控制工程研究进展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相关产业也在我国有了非常巨大的发展,其中智能控制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一个分支,在各个行业都对其都有引进和运用,这种通过电脑技术来实现智能化控制的技术是一种时代进步的标志,也是一种产业发展前进的象征。本文就智能控制工程的应用研究现状展开分析,就智能控制工程的发展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智能控制;计算机技术;进展分析;现状研究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会因为一定的自身或周围环境原因,使得工作进行的效率低,质量差。而随着智能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控制技术引起方便、快捷、无需人为操作等优势被广泛运用在各种领域中。伴随信息处理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控制技术运用在工程研究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下文就当前智能控制工程的研究现状展开分析,就其发展对策进行研究。

1当前智能控制工程的应用研究现状

1.1智能控制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是一种电脑网络的进步实践,通过程序的控制来代替人力的管控,可以减少电气工程控制系统中很多中间因素,省去部分工作的中间环节,简化电气控制工程。实现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进行要求所需的工作,这种智能控制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数据的计算与数据的准确调整控制,能够完全的替代传统的人力作用,而且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所以这种能简化电气工程智能控制技术受到了电气行业中很多人士的大力支持,使得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1.2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控制机械自动化的应用将逐渐向人工智能与机械自动化结合的方向发展。因智能控制机械自动化技术在生产领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得电器机械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智能控制机械自动化发展逐渐崛起。为实现更人性化的生产控制,对于人工智能科学的运用将成为未来机械自动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智能控制技术已经被运用在生产管理中,尤其是对智能控制软件系统的开发。

篇2:浅谈智能控制工程研究进展思考论文

2.1进一步明确智能控制工程的研究目标

智能控制的应用研究还缺乏一定的`标准性评价指标,这也是导致智能控制技术的优势无法发挥出来的关键。因此,为了发展智能控制技术,并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中发挥作用,首先我们要明确智能控制的研究发展目标。采用混合模型或者非完全模型的控制方法,利用研究不深或者不正确的系统模型进行控制系统工作过程的在线优化,使其逐步得到完善。通过使用混沌与进化的新技术,进步对智能控制系统进行开发与发展。将这些作为智能控制工程的发展研究目标,将信息处理理论与智能控制思想进一步深化到建模等方面,并不断进行优化和改善,最后进行定性的分析,以促进智能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完善。

2.2智能控制设计必须简单

我国的智能控制技术运用以及基本建立起来理论思路与框架,但就整体的发展来说,还是不成熟,没能建立起科学的理论指导,研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实际的智能控制技术运用过程中,对于智能控制设计必须坚持简单的设计原理,并由简单逐渐过渡到复杂的系统设计。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复杂控制系统策略的研究,以简化系统控制器。另一方面,智能控制的发展应用时为了满足控制复杂化系统的要求,所以在设计时我们要以简单为原则,选择简单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一来,不仅能够降低成本,更能减少维护难度,从而体现出智能控制技术的优势。

2.3创新技术,发展智能控制

在智能控制发展的鼎盛时期,就我国当前对智能控制工程的研究状况来看,因没有建立专门的软件环境,智能控制技术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再加上智能控制的应用研究结果层出不清,但理论研究发展缓慢,以此形成的一种不平衡现象,都影响了智能控制技术的成熟。随着软件的发展,智能控制的应用直接调用的是模糊控制函数以及神经网络等,因此,我们要特别注重对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努力开发适应我国的智能控制软件与硬件等产品。并立足在国际的视野上,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发展我国智能控制技术,促进智能控制工程在国际上的研究与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智能控制工程研究与发展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只要我们深入分析智能控制技术的特点和我国实际发展需求,加强技术创新,进一步明确智能控制工程的研究目标,遵循简单化的智能控制设计原则,并吸取国外先进的理论与技术,发展适应我国的智能控制软硬件产品,从而起到发展我国智能控制工程的目的。

篇3:控制工程变更思考论文

控制工程变更思考论文

前言

工程变更是指在工程合同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顺利实施而采取的对原合同文件的修改与补充,同时相应调整合同价格和工期的一种措施。

1工程变更的原因及分析

结合笔者在某工程的实践经验来看,前期影响工程变更的主要原因大致可归为地质勘察和施工图纸设计两类因素。

1.1地质勘察因素

勘察阶段影响工程变更的主要原因就是工程前期的地质勘查经常无法百分之百反映工程实际。工程建设前期,对建筑区域的自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建设环境(能源、基础设施等)、建筑环境(建筑的风格和主色调等)等进行调查与分析不全面,采集现场数据不充分,设计方案未很好结合建设单位的功能需求、体现建设单位的意图,因此,设计方案往往会存在缺陷。一旦图纸设计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或者使用需求,就只能通过变更来满足需求。比如,在工程前期的地质勘探施工中,勘探结果一般无法将地下地质条件等全部清晰、准确地反应出来,由此导致的变更无法避免。

1.2设计因素

1)客观原因。一方面,由于一些设计者缺乏设计和施工经验,对现有国家建筑设计规范、政策性法规和建筑标准图集等不够了解和熟悉,在图纸设计时不能结合现有的施工水平和实际的施工工艺,导致在图纸尺寸标记、建筑设计总说明中存在漏标、漏项部位,而这些设计者未考虑的因素都将通过变更来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由于项目本身的原因,需要赶工期,抢时间,所以也逼着设计单位抢时间,这么做本身就使设计单位无法顾及所有,如果设计人员与建设单位沟通较少,去现场的次数也少,那么设计时出现的疏忽就会产生工程变更。像某工程设计时为赶时间就未能考虑建筑、结构和水、暖、电、气的布置的相互联系而随意设计,出现了一些标高不一致的情况。在某工程预应力管桩钢筋笼的设计中,由于设计人员不熟悉标准图集,直径500mm管桩的钢筋笼设计为:主筋6根直径16的三级钢筋,埋入桩身内的长度为1.2m,桩外在基础承台内的锚固长度为35d(d为钢筋直径)。但在《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筋排布规则与构造详图》(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中直径500mm的预应力管桩钢筋笼设计为:主筋为6根直径18的三级钢筋,埋入管桩内的长度为1.5m,在基础承台内锚固长度为35d(d为钢筋直径)。所以,设计单位按照规范设计的钢筋直径和埋入桩身内部的长度不符合规范,最终造成钢筋笼这部分的设计变更。

2)主观原因。一方面,设计人员不主动了解建设单位的需求,致使设计主观上就存在不合理之处,一旦图纸会审不严格,那么后期发现实际需求与设计不符合时只能改变设计,通过变更来满足使用要求。比如,在笔者参与的某工程的生活服务中心屋顶放置供暖设备的位置,楼板和梁都未加强,就是因为前期设计粗糙,图纸会审不严导致的。后期为达到功能要求,只能在施工时将梁板内钢筋加强,造成工程变更。另一方面,一些具有设计资质的设计者,在参与设计时主观上不尽责,客观上只是为了完成设计任务,所以当设计完成时不会重新检查设计中的瑕疵。比如,当设计人员不是投标时参与设计,而是由于建筑设计的分包、挂靠使得这类人员参与设计。虽然这类设计人员有资质和经验,但是,目前此类设计人员法律责任追究不明确,因此在设计时缺乏责任感,主观上不会主动了解工程和建设单位的意图,一旦这类从未进过工程现场、或者对工程实际施工知之甚少的人员参与设计,那么设计出的图纸往往本身就会存在不合理之处。

1.3合同因素

合同对工程变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合同对工程变更控制方面。一方面,现行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中,对工程变更只划分为设计变更和其他变更。而其他变更仅仅涉及合同履行中发包人要求变更工程质量标准,缺乏界定发包人和承包人在各类工程变更活动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力的内容。另一方面,现行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中缺乏对工程变更的价值分析条款,但是,从理论上来说,工程变更的合同评价应该涉及对工程变更的价值分析。所以,由于合同示范文本本身存在的一些不明确条款,使得其他变更的控制变难。

2工程变更的控制方法

2.1方案符合实际

对于建设工程来说,工程变更不可避免。但是,就实践经验来看,项目前期的变更控制有利于控制工程造价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一旦设计完成并付诸实施,建设单位主观上想改变工程建设方案就只能通过工程变更来实现,进而影响工程进度和造价,所以做好方案在工程前期很重要。另外,在目前的建筑市场中,大多数的设计单位为了方便,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现场的实际情况,直接套用以往的设计方案,甚至全部套用,直接埋下设计方案不符合实际的`隐患。因此,在选定方案时,建设单位和咨询公司应加大设计阶段的论证时间,比如,以现场资源为基础,确定正确的供暖、供热、供水、排污等方式,将方案尽可能完善后再提供给设计单位,让方案指导设计,让设计符合实际,以达到减少工程变更的目的。例如某工程,前期因对地下水未能及时准确的了解。在图纸设计时全部采用自来水供水,但通过后期的走访调查,决定绿化、其他用水都采用地下水,自来水仅供饮用,致使发生工程变更,致使工期延长一周。

2.2设计单位进驻现场

工程中出现的工程变更许多和设计单位密不可分,或是设计遗漏,或是设计错误,又或者在工程建设中,由于设计人员对工程进度掌握不清,对部分设计与实际不符需要发生的变更未能及时跟上,造成工程返工,增加了工程造价。总之,能否建成满足建设单位所需求相适应的工程,设计单位处于关键地位。因此,如果在工程施工现场能有设计单位代表,将从以下几方面对工程变更控制起促进作用,进而完善和控制工程变更。

1)丰富设计人员的施工经验,实现设计人员的良性培养,从而减少设计缺陷出现的概率;

2)加强设计、建设、施工、监理单位间的沟通协调,从而及时有效解决工程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3)设计单位对施工图纸最为熟悉、对图纸表达意图最为明确,设计人员在施工现场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最有效地保证施工质量;

4)在建设工程中,建设方遇到问题时可向设计人员咨询,增加建设的施工管理力量。

2.3利用合同控制工程变更

在施工过程中,工程变更归根结底就是造成工程造价和工期的波动。为了使整个工程变更引起的造价和工期波动在可接受范围内,建设单位可以在工程建设工程中利用合同来控制工程变更。比如在合同中明确预备费额度及使用流程来控制变更的范围和审批流程;直接采用合适的合同类型,如固定价格合同来转移变更风险,获得有利的变更控制条件;或者在前期设计时就用合同将设计单位的利益与工程变更连在一起,以达到增强设计单位的责任感的目的。总之,要利用合同控制变更,合同的条款就要有利于变更发生量的控制和变更价格的计算。例如,在某工程中建设单位在合同中规定了严格的变更流程。在合同中,根据变更引起的费用范围确定变更的审批权限和程序,让不同级别的项目控制者审核变更,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人为因素造成的变更发生,并减少建设单位领导主观意见对工程的影响。另外,无论是设计变更,还是施工变更等,必须由监理单位或建设参与各方的某个单位在需要变更时准备书面申请,申请包括工程变更的范围及费用估算和变更依据及其理由等。在各方签字同意后,报送建设单位审批。申请经批准后,依据合同,就变更内容及时同施工单位确定变更价格。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杜绝“边做边看边变更”的做法和先“试一试”再出变更的工作方法。

3结语

工程变更无法避免,但为了控制工程造价、保证工程进度,应合理有效控制工程变更,对于可控的工程变更应尽量减少,可通过合理控制,在保证工程进度的同时,控制工程造价。对于无法预见的工程变更,可通过规范工程变更流程来控制工程变更对工程造价和工期的影响,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篇4:智能控制工程研究的发展趋势论文

智能控制工程研究的发展趋势论文

一、智能控制工程的研究现状

1.1机器人智能控制研究

机器人是智能控制应用的重要领域之.,智能控制技术已经在机器人研究的各个方面得到应用。在智能控制技术中,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以及专家系统的技术在机器人环境监测和控制以及规划、机器人定位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已经成熟,并且在实际应用系统中得到了验证。机器人视觉处理与传感器信息融合也利用智能控制技术。机器人动力学广泛地采用神经网络,进行控制器的设计。

1.2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工业制造业涉及很多复杂的行为和操作。在先进的制造系统中,要根据不精确和不完备的数据来解决很难预测或无法预测的状况,人工智能的应用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得到广泛应用,通常是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在用神经网络与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动态环境的建模,采用传感器的融合技术预处理和综合各种信息。

1.3智能控制在电力电子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与电能有关的很多领域都应用电力电子学,电力系统中的各种电机电器设备的设计与生产、运行以及控制是非常复杂的过程。智能控制技术引入电气i量备,对于电气i量备的故障诊断、设备控制与优化设计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电气设备的优化设计可以采用遗传算法,这样可以缩短计算的时间,降低成本,提高设计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采用神经网络、模糊逻辑以及专家系统的智能控制技术用于电气设备的故障诊断,并且现在对于集成这三种技术的实验研究也取得重大发展。其中,在电流控制脉冲宽度调制P(WM)中采用智能控制技术最具代表性的应用,也是被关注的研究热点。

1.4智能控制在工业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生产过程中智能控制主要包括局部级与全局级两个方面。局部级智能控制是指智能控制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某一个单元部分的控制器设计;全局级智能控制是指智能控制用于整个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局部级智能控制研究主要是对PID控制器设计。全局级智能控制应用研究已经非常广泛。

1.5广义控制领域智能控制的应用研究

自动控制的议理解是不利用人工的而作用自动控制或操作控制对象的过程,当然也可以是具体的机械设备与抽象的时刻变化着的信息对象。对这种对象进行控制,需要利用符号的信息知识进行建模和表达,并即量计智能算法的程序用于自动决策和推理。议领域智能控制的应用研究正处于探索研究与发展的阶段。

二、智能控制工程的发展对策

2.1发展智能控制工程的理论指导

智能控制已经建立了基本的理论思路和框架,但是仍然没有发展成熟。智能控制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就会导致工程研究的盲目性。智能控制应用研究主要是智能控制分支技术的应用,控制方法在工程的应用研究中没有系统的指导缺乏标准性的评价标准,导致智能控制技术的优越性很难得到体现。因此,要加强智能控制理论的研究工作。

2.2进一步明确智能控制的研究目标

首先,要发展新的控制方法,采用混合模型或是非完全的模型;其次,利用了解较少或是不正确的系统模型,在控制系统口乍过程中进行在线改进,使其知之渐多并逐步完善;再次,采用本质上断续系统与离散事件驱动动态系统;最后,要采用混沌和进化等新技术,对智能控制系统进行进一步发展与开发。因此,为完成这些研究目标,智能控制的信息处理理论和智能控制思想将会深入到建模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和改进模型,使模型不仅要包含解析的数值,还要有定性分析的符号。

2.3智能控制的设计要遵循简单的原则

在智能控制的应用领域中,应该坚持从简单的系统进入,然后逐渐地过渡到复杂的系统。在控制器设计过程中,不断优化复杂的控制策略,以得到简单的控制器。智能控制的发展应用主要是为了满足控制系统复杂化的要求,设计智能控制器要坚持简单的原则,在某个控制的目标下,要选择简单的方法进行问题解决,这样可以节省成本,减小维护与使用的难度。智能控制应用目标是i量计性价比高、操作简单的控制系统。

2.4促进技术创新为智能控制工程发展创造条件

智能控制工程研究中,没有建立专门的软件环境。随着软件构件化的发展,需要能够在智能控制应用中直接调用的模糊控制函数和神经网络等。因此要重视新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与硬件产品进行开发。并且参与国际的竞争,促进智能控制工程研究在国际上的发展。

篇5:控制工程论文

控制工程论文

摘要: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工具。高等学校的教材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可见,教材建设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分析了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工业学校的特色学科。本专业学生历年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就业面向主要涉及冶金、石油、汽车、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等行业与领域,轧制特色专业方向毕业生供需比近年来一直保持在1:3,轧钢方向毕业生以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深受诸多大型企业的欢迎。

1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理论教学与实践内容之间的不协调

随着全球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国内外经济的互补快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机遇和挑战:我院本科生毕业就业去向更加广阔,职业生涯变换职业(专业)的次数增多;同时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的专业方向选择增多。因此理论“宽口径,厚基础,”的理论教学必须为学生终身学习培养能力和奠定宽厚的基础。基于以上考量,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特色专业从级开始实行在多学科的交叉下,需要厚基础专业教育,逐渐培养出专业就业面宽的复合型人才。

1.2教学内容无法深入到其它学科

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涵盖了原来的金属压力加工(轧制)、铸锻及焊接等相关专业,材料成型专业同时涵盖以上三个方向。材料成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大分类差别较大,各大高校往往均只侧重于某一分类,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侧重和擅长于焊接、东北大学专长于压力加工,北京科技大学侧重于压力加工,西北工业大学偏重于铸锻,兰州理工大学偏重于液态成型等。同时各大院校人才培养层次侧重点不同,专业建设理念和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差别巨大,无形成借鉴模式。在材料成型专业实践教学方面,需要将历史专业特色和新开方向在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体系中融合,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需要深入研究其专业内在维度,进一步夯实特色基础,开辟新亮点,探求和构建新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研究涵盖几大专业方向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突显“高水平、应用型”的传统特色,显得极为迫切。

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实践探索

2.1改革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的体系

(1)在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制造水平及创新能力:理论基础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方式方法在革新的同时,理论永远都是必不可少的依据和前提。文化知识课可以改革但不可以削弱,可以用适当的方法将理论课的授课效率及授课方式进行变动和改革,但是,应当掌握的知识内容是不可删除的。

(2)理论知识和能力素质双重培养: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要全方位开展素质及能力培养工作,除了基础理论知识以外,还包括作为工程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劳动技能、集体主义精神、个人创新能力和良好素质的培养。统筹安排,综合平衡。

(3)不同学科之间要相互渗透:教材内容要引入新技术,改造“老”课程势在必行,需要保证专业教材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先进性,跟踪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使专业教材得到滚动发展。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力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专业背景,面向冶金、石油、机械、装备与工程结构等行业及领域进行就业。为了更加客观的反应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情况,学校通过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对即将离校的毕业生进行就业质量跟踪调查。从调查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材控专业毕业生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较同批次同类型兄弟院校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坚持轧制方向,服务冶金行业”同时兼顾其它方向,在新形式下深化校企合作,真正实现无缝对接培养专门人才。探求并构建一套与现代企业需求相适应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资源体系。

2.2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及实践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实践教学环节与国外同等院校存在一定差距。在实训环节,“走马观花”只能制约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发展,使得实践培养环节和创新环节效果不理想,迫切需要进行校内和校外两方面的教学改革。目前,通过不断的建设已经具有良好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和校外实践资源。拥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冶金基础实验室、冶金工程专业实验室以及“冶金技术与装备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和良好的冶金行业校企关系等优良条件,为培养轧制技术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将校内外资源优化整合,使其得到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并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为培养出综合能力高、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发挥应有的贡献。

2.3综合改革理论教学课程

在目前,专业教学学时不断减少。为此,需要进一步删除理论教学各课程之间相互重复的内容。如:“材料力学”和“金属学与热处理”等专业理论都重复的讲解了“拉伸,应力应变,材料的强韧性能指标”的内容,教学内容大致一样,因此要删减各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改革各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授课计划中教学的侧重点和考察点,使理论教育学时得到有效利用。通过课程改革旨在梳理分散在各课程之中的知识点的关系,构建合理且平顺的知识传授顺序,使得学生学习更加高效。总之,在深入理解专业内涵的基础上确立专业知识结构框架与主干课程,制订出一套具有一定特色的课程体系,从而解决了老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中所面临的切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小兵,杨雄,吴文秀,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5(2):61-62

[2]洪林,王爱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实践性教学改革[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87-90.

篇6: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创建思考论文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创建思考论文

摘要:目前《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在课程设置、选题上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分析基于就业为导向的地方院校的教育特点和优势,在明确《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从课程设计的任务布置、教学模式及评价反馈体系的构建等几个方面阐述我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措施,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理论课程的领悟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模式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认识污水处理的必要性,并了解我国污水排放标准和相关规范,培养综合运用《水污染控制工程》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能力,掌握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厂工艺设计的程序、内容、方法和工艺计算。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是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水污染控制工程》理论课程知识和理解的重要环节,是连接基本理论和工程实际的纽带和桥梁,培养学生根据所学系统的理论课知识及感观的认识实习,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2]。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而我国大学期间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往往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关注相对较少,虽然目前逐步开设了一些创新创业课程,但仍然不能解决工科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差、不能满足就业和社会的需要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不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实习,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参与培养工程师,都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上海市属重点大学,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我们在构建课程及教学内容体系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和实践工程相结合的方式,搞好课程设计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提升本科生就业率,提高企业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满意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的执教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探索与建设实践。

一、改进教学模式

过去《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通常安排在《水污染控制工程》理论课教学、认识实习之后集中一到两周时间进行,时间紧,任务重,而且通常安排作为本科阶段专业课程的第一个课程设计。学生没有相应的工程设计基础和工程类课程设计基础,因此对于工程设计的一般步骤、工程设计手册和设计规范的利用能力较差,往往感觉无从下手[3]。另外,这种先理论教学后课程设计的模式虽然能够令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工程设计,但由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课更注重原理和单个构筑物的设计计算,往往容易忽略构筑物的配水、衔接形式等内容,使得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此外,课程设计与认识实习分离进行,时间间隔较长,学生基本对处理构筑物走马观花地看一遍,不能深入了解构筑物内部结构,对于学生实际了解构筑物结构及运行维护理解困难,对课程设计帮助不大。新教学模式将课程设计贯穿于整个《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的全过程,增加了课程设计的学时数,在理论教学初期,布置任务书,学生根据任务书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完成方案选择及构筑物计算,理论课结束后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制及工程图纸的绘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针对构筑物的结构、原理、设计规范、设计计算、三维动画演示运行效果等方式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在实习实践环节,通过学院实验室现有构筑物模型或理论课期间安排认识实习,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的进行,有助于学生对课程设计和实习内容更深入的理解;期间通过查阅文献、设计手册、设计规范,独立完成设计计算,最后通过答辩、修改等环节提交课程设计成果,教师根据设计成果及时将问题反馈,进一步保证和提升课程设计质量。

二、合理选题,丰富设计题材

根据以往课程设计经验,我们摸索出一套质量监控措施,最关键环节在于我们对选题进行了严格控制,课程设计的题目尽可能选用污水处理设施的工程实例,选题范围尽可能覆盖理论课大纲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然后将任务书中的水量和水质进行改变,给出的任务书题目大于学生分组数,令每组学生设计任务书中涉及的污水总量、居民数量和水质(BOD、COD、SS、TP、TN、NH3-N)均不同,做到题目的多样化,同时对每个题目有人数要求,由学生选择相应水量和工艺,独立完成设计计算任务,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于学生分组尽可能做到各组整体学习能力大致相当,但组内成员的理论水平、学习能力及CAD绘图能力等方面要有一定差异,组长根据组员实际情况对课程设计进行合理分工,明确每个组员的职责[4]并进行列表记录,用于检查,减少抄袭现象的发生。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课程设计,防止全班同一个题目,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同时又能满足设计团队成员间相互交流、团队协作的需要[5]。在课程设计任务书的'编排上,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虽然在难度、深度和广度等要求上与实际工程设计有一定差距,仅为某城镇污水处理工艺的初步设计,但选题皆来自实际工程案例,有利于初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实践素养;此外,设计任务书明确课程设计的目的、具体设计内容、计划步骤安排,使学生明确任务,明确在哪些时间节点完成哪些工作,按计划有序进行,且使指导教师能够根据进度及时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6]。

三、评价体系改革

与传统课程设计模式中学生上交设计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纸相比,我们在评价体系上做出了相应改革,采用平时成绩、中期检查、答辩和成果评价的评价体系。中期考核是课程设计完成的保障,在以往的毕业设计环节,我们发现学生由于实习、拖沓习惯等各种因素,习惯于在答辩前突击完成。因此,在指导教师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的相关时间节点进行监督的基础上,严格的中期考核可以较好地督促学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毕业设计。因此,我们借鉴相关经验,在穿插于整个理论教学周的课程设计中安排中期检查,根据学生中期检查的质量,给出相应的分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在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初稿的基础上,组织答辩,让学生就课程设计的设计背景、设计规模及要求、设计内容、设计原则、工艺流程的选择、构筑物设计计算、图纸及设计说明书的编制等方面进行阐述,教师根据计算说明书及图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并给出答辩成绩,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就存在问题进行全面修改,然后提交最终课程设计成果。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出勤率、讨论答疑参与度及按时间规划完成设计任务的情况(中期检查)给定;设计成果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最终提交的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等文件的质量情况进行评价。教师根据平时表现、答辩情况及设计成果给出成绩。

四、课程设计反馈

通过答疑、中期检查、答辩和成果评价等环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问题迹象或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通过集中上课的方式给予讲解,保证课程设计稳中有序、按时、保质地完成;在课程设计最后,针对课程设计的一般设计步骤、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图纸设计要点、主要问题等进行总结,令学生对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有一个系统的训练,同时巩固课程所学知识和概念;在课程设计结束后再安排一次认识实习,加深感性认识,同时对污水厂设备、设施的运行维护进一步加深了解,丰富课本外的实践经验;学生上交最终设计成果后,针对学生的设计内容,给出总结和意见建议,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课程设计是高校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我校的改革实践证明,基于就业为导向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和加强实践环节,将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习相结合,保证学生对实际工程有直观、全面的认识,对学生工程知识、工程素养的培养有很大帮助,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郝桂珍,杨国丽.浅谈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J].教学研究,2014,37(4):41-43.

[2]丁磊,汪明明,张新喜.给水厂课程设计新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9(6):120-121.

[3]温青,李茹民,谭淑媛.基于“卓越计划”的团队合作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226-227.

[4]仇春华,欧晓霞,张凤杰,王崇.团队合作学习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69(10):154-155.

[5]王淑勤,张敬红.双语教学中课程设计的设置与考核[J].中国电力教育,2012:17-18.

[6]胡国强.课程设计的教学探索[J].焦作大学学报,,1(3):62-64.

篇7:实验教学控制工程论文

实验教学控制工程论文

一、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体制过于传统,验证型实验过多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过于死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大多数是验证型实验(如:化工原理实验、PLC编程原理实验等),都配有相应的实验指导书,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步骤一步步操作就能完成实验任务。这种毫无探究性的实验只能训练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而其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具体的应用,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调查中还发现,课表安排的个别实验没能落实。如化工容器设计实验,由于是在高压下进行的,实验室空间有限,存在安全隐患,故没能按计划开设,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2.实验成绩评估体系缺乏激励性

目前的实验成绩评定基本上都是根据实验报告质量的优劣或者实验结果正确与否来决定,而忽视了实验的操作情况,不能促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积极思考。在完成实验报告时,只要参考实验讲义或者其他同学的实验报告即可,从而造成抄袭现象严重,实验效果下降。

二、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目前,高等教育改革正在全方位深入进行。其中,实验教学改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验室则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创新意识、提高工程实验能力的重要实践基地。同时实验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精神、严谨周密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提高实验教学地位的同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三个层次训练体系。还要对现行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丰富实验内容,改变实验教学方式,提升实验教师素质,在实验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去积极思考、探索并动手完成实验,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完善传统的化工容器设计实验和无损检测实验

化工容器设计实验包括内压容器薄膜应力测定实验、外压容器失稳实验、内压厚壁容器爆破实验在内的三个经典实验。为能更好地配合此实验的`进行,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已经配备对应的实验设备,只要做出具体的实验安全防范措施,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即可进行实验。无损检测实验形成了八个经典实验,即超声波测标准试块的厚度、超声波探测试件内的缺陷、超声波探伤仪探头的标定、涡流法测金属裂纹、涡流法测金属电导率、超声波与涡流法探测实验比较、渗透探伤和磁粉法对焊缝探伤。在建立无损检测实验室时按照实验项目配备相应的实验设备,即可开设此实验。

2.建立计算机仿真实验室

计算机仿真实验是通过软件对物理设备及实验过程的虚拟仿真,利用计算机及相应的模拟程序,通过人机对话界面和动画仿真操作来完成实验过程。计算机仿真实验能够完成电工电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过程控制与DCS、过程装备传动控制等专业实验,弥补我们实验教学资源的短缺,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

3.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数量

综合性实验是运用已开设课程内容综合分析某一问题或现象的实验。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经过一定的分析思考和综合运用不同课程知识才能完成相关实验。通过实验,能够掌握不同设备的联合使用与操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应用与渗透能力。设计性实验是在学生明确实验目标的基础上,只为学生提供必需的仪器、材料,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组装、操作仪器并完成实验报告的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方案设计,流程组装及测试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上实验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其综合实验能力。压缩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的个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这是我们实验教学改革的趋势。

4.开设选修实验课程,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开设选修实验课程,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1)将学生分散在不同的实验室,便于管理,实验效果也会相应提升。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一到两门研究性实验认真去完成。实验前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验的效率,培养其综合应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充分利用实验室设备资源。如实验室拥有的THSA-1型过控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实验平台,一共可以做26个实验,但由于实验课时有限,平时只开设6个实验,这就造成实验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结束语

提高实验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与实验教学时间及实验室的投资成本有限,是长期存在于实验教学中的主要矛盾。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科学校面临的共同问题,“过控”专业作为延安大学创办的新专业,经过对实验室的不断建设与完善,基本做到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目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相信经过认识―改革―健全的过程,延安大学“过控”专业的实验教学会达到更高的水平。

篇8:人才培养控制工程论文

人才培养控制工程论文论文

1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

1)构造生产,科研和教学三者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创新应用模式。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是我们建设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因为在当前的我国高等教育中,并没有一个十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构建这种应用人才体系的时候,我们需要让生产,科研和教学三者进行有机融合,把大学中的科研以及教育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它们成为培养教育人才中的重要资源和优良环境。在目前的高校中,我们仍然是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产―学―研合作应该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材料成型专业与佳木斯佳电、煤机股份有限公司、兴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深度的融合,使人才的培养模式有新的突破。企业将设施设在实验区、学校把实验室设在企业车间,为学生科技创新创造条件。这种教学、生产、服务、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工作环境,必将取得良好产学研科技创新效果。

2)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改革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线。本科应用型人才应具有更强的通用性和创新性,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是以学科来设计专业,但它并不是学科本位的,相反必须是对接实现、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和课程内容改革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线,分析创新型人才能力体系纵向演变的特点,体现以能力为本的教学内容。例如,学校根据佳木斯佳电、煤机股份有限公司,兴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的需要,进行课程调整,增加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冶金方面的知识,增加摩擦学、材料磨损理论、失效分析等方面的课程。以科研项目和工程依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的设计、生产和管理,同时校企联合开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学大纲、联合编写教材内容。

2创新人才培养的措施

1)校企互动,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我们在控制工程和材料成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结构的体系设计之中,始终要求把专业导向定位在生产需求以及工作岗位的需求之上,把地区地域性的产业当作基础,走一条产―学―研三者相互充分结合的教育之路进行教学的改革工作。对现在实行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深刻的全面的改革,建立起学生的个人能力,学校教学的教育课程和区域特定的产业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校的教育体系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地域产业的应用。在地区地域中的典型产业里,通过对该专业在其中的实践应用进行研究,这样能够对学校教育课程的案例库进行补充,可以对可选择的课程设计内容进行调整,同时完成对建设学生实习基地的调整工作,把在这些产业上的实际应用贯穿到生产实习,学生毕业设计以及课程设计,学校理论实验教学等各个教育环节里面,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的模式,也就是我们说的知识点的案例教学―课程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这样环环相扣逐步加强的应用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2)应用型创新人才“专业分化”的实践。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实践教育既包括为认识新事物、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新技术而展开的科学试验、专业实习等必要的检验性试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的生产技术问题,提高创新应用能力而展开探索性、设计性、研究性、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建立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育教学贯穿于应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满足高学历的学生成才要求,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对学生的专业兴趣进行培养,让学生的专业特长得到发挥,同时增强专业能力并且认清这个专业的发展方向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无论对于需要继续深造的学生,还是以就业为主的学生,都必须给予他们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行多样培养,增强不同学生对如今社会的适应能力,增加学生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的机会。如对少数需要继续深造的研究型学生,可以通过试办“实验班”等途径,使他们向研究型人才发展;对以就业为主的学生,可以着重加强其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我们采用“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专业培养方式,即大学一、二年级按照学科大类培养,即不分专业,以夯实基础;从大学二、三年级开始,我们根据学生个人的意愿、爱好、特长、未来就业取向,结合专业社会发展需要,采取院系专业选择、学科大类选择、全校范围选择等不同方式,实行分类培养。

3)应用型创新人才“综合素质”的锻炼。充分利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各实习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我们知道毕业设计是展现一个学生能力水平和质量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也是学校在教学质量环节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所学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的检验。所以当我们面对应用创新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的时候,必须要使毕业设计的模式培养充分的面向地区产业,使它们之间能够无缝的相连接,让生产单位对我们大学生的具体的岗位需求和学生毕业设计的课题相互结合,必须是有机的结合,即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与一个产业里的实际的典型的生产问题想结合,在相应的设计中也要在企业内部按照实际的生产要求来进行,当然学生的指导老师不能单单只是学校的专业教师,还要有工厂中的工程师的参与,两者共同组成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学生设计的结果必须得符合生产的检验结果。只有通过这种毕业设计的模式,再加上产―学―研结合的综合力度,同时增加了学校与地域产业的结合密度,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学生的毕业设计,学生的结业工作和地方地域产业的三位一体。

3营造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环境

1)构建有特色的培养体系和模式。形成“传统+特色”的动态专业方向设置体系,设置学科前沿课程,突出传统专业与现代新技术新工艺的结合。条件成熟时,我们准备新开设快速成形专业方向。同时通过课程设置,强化计算机在材料成型过程中的应用能力,并结合科学研究成果进行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形成专业特色。

2)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依托各种有利条件,初步形成并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经过多年实践,目前我院的三个工程中心已初步成为专业教育创新及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还要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以便提供更好地软硬件条件。拓展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兴趣小组,形成创新团队,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创业能力;举办、参与各种科技创新竞赛、创业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网面设计大赛,“‘永冠杯’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科技活动,使第二课堂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3)建设工程师培训基地。与中国铸造学会和协会合力打造见习卓越铸造工程师、见习铸造工程师资格认证培训工作基地建设,推进行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根据卓越工程师班级实验和实习环节课时数的增加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进展,严格把好项目考核质量关,并将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等方面为各个项目提供支持,保证各工程师培养计划教学项目顺利完成。

4)建设充满创新的师资队伍。在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之中,师资队伍的质量建设是及其关键的因子。而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不可能离开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力量,因此我们要在教育中,尽可能的构造一些教师的争激励机制,加强创新型教师培养,分批到相关企业进行工程化训练,在实践中增强应用以及创新的能力,让我们的教师逐渐拥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意识以及观念,形成高质量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拥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修养水平,最后使学生受益。

4实践成果与应用

通过多年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一批令人瞩目的成果。《铸造工艺学》课程一直是省级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并先后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近五年编写专业教材及工具书10余部;完成国家、省等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项;获得授权专利10余项。通过多年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显著增强,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仅仅是这几年,就有超过40名学生参与并完成了导师的科研项目,并且大部分学生根据相关导师的悉心指导顺利的完成了一些课题的研究,在科研论文中学生也发表过超过20篇以上,多名本科学生以第一作者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研究论文;在全国“永冠杯”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以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第二届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华为杯”首届新材料科技创新大赛等国内外本专业大学生著名大赛上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这种人才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而是相当复杂以及综合的过程,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建设完成。作为高等教育院校,是培养过程中关键、不可或缺的一环,贯彻启发式教学,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融合,而且对于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也需要一个软环境,即营造一个创新的环境和建设优良的培养制度。

篇9:洪水控制工程论文

洪水控制工程论文

1变形监测的目的

根据《水闸技术管理规程》规定要求,每年对临淮岗枢纽工程进行汛前汛后2次变形监测,根据大量观测资料进行整编分析,对枢纽工程的运行状态、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论证。

2变形监测过程

根据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变形观测的工作需要,管理局配备了精干而高水平的技术力量和高密度的测量设备,按要求完成观测任务。

3基准控制网建立

在工程建设期间,中水淮河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在4月至元月完成了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变形监测基准网的建立、加固改造和复测工作,完成了变形监测点的改造施工工作。

3.1平面基准控制网

首期平面基准控制网由CH01,CH04,CH05,CH06,CH09五点和起算点HW02,,BFB02,LH05(该3点均为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施工控制点)组成,按B级GPS网精度测量。同时连测国家三角点Ⅱ垂岗集合七里庙,选用4台NGS-9800双频GPS接收机分2个时段进行观测,每时段观测时间大于2小时。测后经过平差计算,B级GPS网基线边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为1/00,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为±2.2mm,满足有关规范和水平位移监测的精度要求。

3.2高程基准控制网

高程基准控制网由CH01,CH04,CH05,CH06,CH07,CH08,CH09七点和国家水准点Ⅱ南凤13,Ⅱ临淮02基点组成,二等水准精度测量,布设为附合水准路线。高程基准监测控制网观测采用S05S1型威特N3自动安平水准仪进行,水准点的计算采用严密平差方法计算。经计算,二等水准测量的线路长、高程往返差、附合水准线路闭合差、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等均符合《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规定,满足垂直位移监测的精度要求。

3.3监测点设置与改造

根据工程设计要求,沿主坝共计布设16条监测横断面。主坝监测点分布于两侧滩地、两侧坝脚、两侧坝坡平台和坝顶下游一侧。在工程施工阶段已经为主坝变形监测点预浇了砼观测墩,观测墩的变形,可以充分代表主坝的整体变形。水闸的变形观测点分别布设在公路桥下游启闭机房外侧闸墩和上、下游两侧的翼墙。上述变形观测点与被监测体通过钢筋混凝土连接良好,监测点的位移可以反映被监测体的整体变形。

4变形观测

4.1垂直位移观测

垂直位移观测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TrimbleDiNi12电子水准仪配3m铟瓦条码尺按二、三等水准精度施测,投入变形观测的仪器在使用前经检测合格,在使用过程中又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了仪器的检测、调校和校正,测量仪器的精度指标及运行状态满足变形观测工作的要求。Ⅱ南凤13,Ⅱ临淮02基上两个国家水准点分别位于临淮岗主坝南端和北端,分属于Ⅱ南凤(南照-凤台)和临淮岗支线两条水准线路。测量以此2点为基准进行附合路线水准测量。首先按三等水准测量精度对已知点国家水准点进行了检测,根据检测资料分析,水准标石稳定,高程成果可靠,可作为本次变形监测的高程起始点使用。

4.2水平位移观测

4.2.1测量方法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水平位移观测的方法主要有四种:GPS法、极坐标法、活动觇牌法以及三角形边长交会法。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用,现在主要介绍GPS观测方法:GPS观测法是临淮岗洪水控水控制工程水平位移观测的基础观测方法,测量时利用三台LeiCa-SR20GPS接收机与四台南方测绘NGS-9600GPS接收机联合作业,分别在平面基准控制点及各工程的工作基点架设仪器,精确测量各工作基点的适时坐标。为提高观测成果精度,在不同的测次组尽可能采用相同的基线网、选用相同的起算点、定人安置GPS接收机来采集数据,且每个时段的观测时间延长至一小时以上。数据处理时,剔除不合格的基线或闭合环,以确保基线边边长相对误差小于1/10000,最弱点点位中误差小于±5mm。

4.2.2实测过程

根据各单位工程及工程部位的特点及观测条件,在保证观测精度的情况下,分别采用GPS法、极坐标法、活动觇牌法以及三角形边长交会法完成了对主坝及水闸的水平位移观测。在采用GPS法进行水平位移观测时,为了尽可能降低系统误差对位移量的影响,力求GPS网采用相同的起算点、构成相同的网型。

5数据处理与分析

高程控制基准网测量数据根据水准线路构成的闭合条件采用严密平差方法推求各基准点高程。垂直位移观测根据二、三等水准观测记录数据进行各次平差计算,求得垂直位移监测点各次的高程。用各监测点第一、二次观测计算的高程平均值为初始值,用于统计计算以后各次监测的累计垂直位移量,编制垂直位移量统计表。根据各监测点垂直位移量和时间的'关系绘制监测点垂直位移过程曲线,根据相同监测点垂直位移量与位置(距离)关系绘制各次观测的纵横断面图。平面基准控制网采用中海达商用软件首先进行一点一方向的无约束平差,然后进行已知三点的约束平差,计算各基准点坐标并进行基准网精度评定。采用GPS法进行的水平位移监测数据,采用南方测绘“南方GPS后处理程序”进行多点约束平差并评定精度。通过极坐标法、活动觇牌法以及三角形边长交会法取得的观测数据,在进行投影改正、气象改正等各项改正后,分别计算各监测点的实时坐标,编制各测次各监测点坐标表,以第一、二次观测计算的各点坐标平均值为初始值以统计计算以后各次观测的水平坐标增量,进而计算坐标增量在垂直建筑方向上的分量,编制坐标增量表及水平位移量表,根据各监测点位移量和时间的关系绘制监测点水平位移过程曲线,根据相同属性各监测点位移量和位置(距离)关系绘制各次监测的纵横断面图。根据各种变形的时程曲线图的总体变化趋势来判断被监测部位的位移变化特点,根据同类属性点间的位移变化特点来判断其变化规律。

6结论和建议

根据临淮岗工程在管理运行期的水工变形监测工作实践,为了进一步了解枢纽建筑物的位移变化规律和变化趋势,尤其是在有外加荷载情况下的位移变化,提出如下建议:

6.1保持观测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按照规定的项目、测次和时间,在现场进行观测。要求做到“四随”“、四无”“、四固定”,以提高观测精度和效率。

6.2后续的监测工作应采用与以往成熟的观测方案、相同的观测路径和相同的观测精度,以保持与前期监测成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6.3每年初均应对上一年度观测资料进行整编,并将整编成果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查,对审查合格的资料整编成果应装订成册,归入技术档案。

6.4加强基准控制网点的巡视、检查和复测,保护好现有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标志及基准网成果精度。

篇10:污水处理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进展

污水处理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污水处理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模糊神经控制以及专家控制的最新进展以及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并结合国内外研究动态简要分析了污水处理智能控制的重要性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作 者:周小波    王成端    张杰涛    赖举    ZHOU Xiao-bo    WANG Chen-duan    ZHANG Jie-tao    LAI Ju  作者单位:周小波,王成端,赖举,ZHOU Xiao-bo,WANG Chen-duan,LAI Ju(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张杰涛,ZHANG Jie-tao(莱登大学环境学院,荷兰,莱登,9500)

期 刊:水处理技术  ISTICPKU  Journal:TECHNOLOGY OF WATER TREATMENT 年,卷(期):2007, 33(3) 分类号:X703.3 关键词:污水处理    智能控制    模糊控制控制    神经网络    专家系统   

相关专题 研究进展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