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恒并重转化边缘学生的论文

草莓杏仁饼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草莓杏仁饼”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情理恒并重转化边缘学生的论文(共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情理恒并重转化边缘学生的论文

情理恒并重转化边缘学生的论文

[摘要]“边缘”学生的心理特征,是一般学生正常心理特征的扭曲,在认识上出现偏差,行为上越出正轨。针对此,本人认为为了转化他们应该待之以情,与之形成的融洽关系;晓之以理,引导其明白自尊;持之以恒,在反复中前进。这样就会帮助他们校正航向,向正确的人生目标进发。

[关键词]“边缘”学生情感讲理自尊恒心

所谓“边缘”学生是指厌恶学习,品德修养差,常有打骂、小偷小摸、搞恶作剧等越轨行为且又不易教化的学生。之所以称之为“边缘”是因为这类学生再稍有失足,就会走上罪恶的深渊,故对他们应该及时给予教育,否则一经走上社会,后果是非常危险的。

“边缘”学生的心理特征,是一般学生正常心理特征的扭曲,在认识上出现偏差,行为上越出正轨。一般地,“边缘”学生的心理有以下特点:

一、认识糊涂,精神空虚

“边缘”学生的思想政治观点十分糊涂,道德观也非常混乱,是非、美丑、荣辱等颠倒错乱,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难以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他们的精神境界如荒凉的旷野,很难发现会有希望的火花。

二、关系僵化,感情冷淡

“边缘”学生由于屡犯错误,曾遭到各方面的斥责、处罚、厌恶等,这就会引起他们的敌对态度和情绪,于是对待家人、同学、老师,他们会以反感对反感,冷淡还冷淡。

三、低级欲望强烈

“边缘”学生缺少健康向上的精神动力,他们的低级欲望在多次得到满足后,就会形成巩固的条件反射,见物动心,触景生情,稍不如意就会逞强耍横。为了满足自己的低级欲望,他们总会想方设法冲破一切外在控制,谁妨害他们,他们就把谁当敌人,特别是特殊家庭里的“小皇帝”最为明显。

四、以相反的眼光看人看事

“边缘”学生把正确与错误、光荣与耻辱、美好与丑陋等一贯颠倒,他们认为坏事办得越绝越是英雄,认为打扮得越妖气越是个性,把教唆他们犯错误的、拉他们下水的“哥们儿”认为是最仗义、最知心的人。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包庇、互相壮胆,常以社会上的消极方面来为自己丑恶行为作辩护。

针对此,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对他们进行挽救。

一、待之以情,融洽关系

“边缘”学生由于一次次的违纪违规,遂成为学校、家庭不受欢迎的对象,家长、老师对他们感情冷淡,甚至关系恶化,使之脱离了正常青少年生活成长的氛围。要挽救他们,这种紧张乃至敌对的关系必须解除,教育者必须与他们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新型关系,要像父母对待自己生病的孩子,医生对待自己的病人那样去对待他们。教师要经常选择适当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思想感情,探讨一些他们关心的问题,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当然,“边缘”学生并不是很领人情的,有时,我们的“满腔热情”可能是换来“一盆冷水”,因此,我们往往要用十分、百分的真情,才能换来他们半分、一分的诚意。积多年的经验:教育挽救“边缘”学生,没有真诚的感情是不行的,感情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老师对学生的满腔真情,学生也会信任老师,把心陶给老师,真正接受老师的教育。

二、晓之以理,教其自尊

讲理是教育者最根本的教育手段。对“边缘”学生来讲,更要晓之以理,坚持以理服人。只有通过讲理,才能逐步提高他们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懂得人的尊严,把握正确的为人之道。

然而“边缘”学生一般多不讲理,也不会讲理,甚至不愿讲理,跟他们讲理确实是件难事。但作为教师又只有通过讲理,才能使他们懂得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这就涉及到讲理要得法的问题,一般来说,空口说教,泛泛而谈,是收效甚微的。教育者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通过具体事例或现实的活动讲理,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说理,把道理说得生动、活泼、形象,使之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形成鲜明而又牢固的'观点。

尊重“边缘”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尊重自爱的观点,这是非常重要的。“边缘”学生就是因为不懂得做人的尊严,缺乏正确的为人之道,才做出许多越轨的事情来,恢复和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爱心,既是教育者的责任,又是教育者的艺术。我们要为“边缘”学生安排一定的场合,组织一些活动,给他们彰显自己个性的机会,让集体看到他们的能量,并对他们有益于集体的能力给予充分肯定,使他们意识到在集体中自己有被人看得起的因素,是有价值的。这样,就会点燃起他们的自尊、自信,增强他们自爱的勇气,在心田里升起了做人的尊严的自豪感。

三、持之以恒,在反复中前进

“边缘”学生在转化的过程中,始终存在想痛改前非的微弱心愿与积习惯性之间的矛盾。他们在一种情况下,坚决表示不再犯错误了,这是真的。但另一种情况下,他们又不顾一切后果去犯错误。他们的发展是通过反复的波浪式的前进来实现的,要他们把多年的坏习惯一下子全部抹掉,那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教师对他们要有挽救到底的决心,要热情地一次次地把他们从跌倒中搀扶起来,除去他们身上的尘土,净化他们思想上的错误,使他们不重蹈覆辙。

对“边缘”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重犯错误,给予严厉的批评,适当的处罚,这是必要的,也是容易做到的。重要的是教师要真诚地、耐心地启发他们认识到出现反复的原因,一般要引导他们分析错误前后受到哪些客观因素的诱使,主观上进行哪些斗争,把客观的诱因与主观上不想犯错误的心愿与旧的积习惯性力量加以区别和具体分析,特别是将愿改前非的微弱心愿突出出来加以肯定,使之在下一次反复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分析要中肯,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尤其要防止把消极方面夸大,以免引起他们的反感情绪和逆反心理。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持待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去认真转化“边缘”学生,就会帮助他们校正航向,向正确的人生目标进发。

[参考书目]

[1]《班主任九项技能训练》吴小海李桂芝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1月。

[2]《现代教育思想专题》袁桂林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春〕,6月。

[3]《新时期师德修养》张贵新饶从满李广平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7月。

[4]《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报告》纳雍二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中学课堂实效性研究”课题组。

篇2: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论文

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论文

【摘要】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由于体育成绩差而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影响着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体育为素质教育服务是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做好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工作,对于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学生 体育 素质薄弱

体育素质薄弱学生是那些或是由于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或是由于后天培养的缺陷,致使其身体条件、运动素质、体育知识技能不如其他同学,在体育教学中跟不上进度,难以完成任务的学生。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做好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工作,对于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做好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工作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具有全球性、全面性、基础性和主体性等基本特征。它要求提高每位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尊重学生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它要使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不求个个升学,但求个个成才。因此,我们必须把培养人格的着眼点放在全体学生身上。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进步,往往是逼出来的,他们往往有特长,要培养这些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就要尊重他们的心灵自由,开发其潜能资源,促使其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

二、如何做好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工作

1.深入调查研究,弄清体育素质薄弱学生形成的原因

了解体育素质薄弱学生形成的原因,是做好转化工作的前提。在实际教学中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环境,因此教育的程度不同,个体差异较明显。例如:有的学生矮小、瘦弱或胖,有的学生是过去缺乏锻炼,运动素质较差。如:身体高大的学生进行协调技巧类的项目时较差,进行耐力跑练习时,心肺功能差的学生普遍感到焦虑或恐惧,意志品质薄弱;有的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针对体育素质薄弱学生形成的不同原因,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采取不同的办法,只有“对症下药”,方能凑效。

2.提高心理素质

体育运动与学生的心理、情感、意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以竞争性、创造性、教育性为媒介,使人获得心理方面的改善,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体育可以培养学生乐观、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锻炼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等优秀品质,教人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增强自我调节心态的能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创造性和自信心,养成豁达、开朗的个性。

3.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超越

教师应根据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不同情况,帮助他们制定符合实际,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不同的教育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因材施教,指导他们一点一滴地学习,对他们主要不是要求限期赶上或超过其他同学,而是实现自我超越,鼓励他们,逐步达到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在保证共同内容完成之后,留有一定时间,采用运动处方的形式进行区分。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伙伴、场地、器材、思考练习方法,使教学与学生的锻炼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实效。

4.加强教学过程评价,使学生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

对于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必须加强教学过程评价。教师不应把注意力盯在他们完成了什么动作,达到什么标准等学习结果上,而要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态度,练习积极性、付出的种种努力与得到的点滴进步上。因为前者他们都是可以做到的,而后者正是他们由弱变强的转化条件。如:在教排球的上手发球时,一名学生就是发不过去,我让他站前面一点发球,结果球发过去了,能发过去就是一种进步,就是一种自我超越,这就是一种成功。适时地、恰当地给予激励性评价,有助于他们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和新的学习动力。

5.发挥群体的力量,加强意志力的培养

教师应把体育素质薄弱生的转化工作置于班集群体之中,发挥群体的力量。如:把后进生排在最后,利用优生影响后进生,这种秩序不但可以活跃气氛,激发练习动力,还能引发学生“比、帮、带”,影响有恐惧感的学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教师通过风趣诙谐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即时消除学生胆怯的心理。如:“他能做,我也可以完成”,“你的技术差点超过他”等。同时,要教育素质强的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后进生而不是排斥他们,鼓励他们而不是讽刺他们。例如:当弱生胆怯时,信心十足地说一句:“我给你担保,保证没问题!”当弱生取得一点进步时,发自内心的喊一声:“好!”都将对弱生产生强烈的震憾,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站在育人高度上,在转化过程中,加强体育意识的培养,利用体育特殊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制定一些必要的特殊规则,强制参加,让体育素质薄弱的学生由不习惯到习惯进而主动参加,使其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上来,真正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和无穷的魅力。

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得到的决不仅仅是他们体育的进步和素质的提高,更主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强身健体,最终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宝兰:《教改形式下中学生的体育素质的训练》[J],科教园地,

[2] 王娴:《培养中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J],经验交流,

[3] 郑华伟:《试论学校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兼谈“体育尖子生”与“体育素质薄弱生”的辩证》[J],体育世界学术,.1

[4] 张蕾:《学生自我体育素质能力培养的四环教学模式》[J], 体育师友,.2

[5] 王芳:《做好体育素质薄弱幼儿的转化工作》[J],研究与探索,.11

篇3:向小学体育课堂的边缘学生伸出双手论文

向小学体育课堂的边缘学生伸出双手论文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一些学生因为对体育运动项目不擅长,因而对体育课存在着一些畏惧心理,也有一些学生不太喜欢体育活动,而对体育课没有兴趣。通过分析、观察和了解,结合课堂实践,提出几点帮助小学体育课堂边缘学生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兴趣、互助、激励、自信、成功、自我

[前言]:边缘学生是体育课堂的问题学生,他们对体育课堂比较漠视,不少教师对待他们的态度比较简单或粗暴,有意或无意的冷落他们,甚至放弃他们,认为只要抓好体育优等生,就可以上好一节体育课。殊不知,这样做极大地伤害了这些边缘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对体育课更加不感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一些小学生也有对体育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畏惧心理,没有兴趣。这些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自卑、性格内向、懒惰等,体育运动吸引不了这些学生的兴趣。为了提高和帮助这些学生上好体育课,我采取一些适合他们的措施和方法。

一、激发兴趣、快乐参与

体育教学是一门直观的学科,它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不同的的教学手段引起的教学效果是不同的。

1、视觉刺激:图片是最直观的视觉,它具有逼真、形象、美观、新颖的特点,使学生经历欣赏羡慕——向往——渴望实践的过程,多变的图片不断给学生全新的感受,刺激活动的欲望。

2、多媒体的介入: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我们体育教学中也适当的根据内容和学生的需要,精心设计一些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观看。例如:每年我们学校把校运会、校广播操比赛、还有我们校田径队、篮球队参加城区比赛的录象在全校直播,学生们看到自己身边同学精彩的表演和他们刻苦拼搏、为校争光的精神,常常感动和自豪,这些内容对学生的触动是非常大的。

另外,老师也可以用新颖丰富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这样才能使体育课上的厌倦情绪不攻自破,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团结互助、共同进步

在体育教学中,我把每班的学生都分成四人小组,建立一个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体育课堂氛围。原来一(5)班有个学生小熙,平时沉默寡言,每次上体育课总是站在一边不愿活动。老师劝说多了,他就哭。通过观察,我发现他年龄偏小,没有朋友,协调性较差,同学们也不愿意和他一起玩耍。在一次体育课拍球练习中,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比赛,看哪组同学能够团结协作,哪组就能够获得“优秀小组团结奖”。活动中,我就特别留意小熙这一小组。我走到他身边鼓励他,给他们加油!他第一次拍球,只一下,球就落地了。我忙说:“再来一次,加油!”他就连续又拍了三下,虽然动作不太协调,但他开始对拍球产生兴趣了。我非常高兴,及时鼓励他:“小熙真棒!继续努力!”他们小组的其他同学在我的带动下,也不停地给他加油,还和小熙一起拍。我在一边观察,发现小熙越拍越好了。到下课的时候,小熙可以连续拍球二十多下了。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小熙组互相帮助的精神,并将“优秀小组团结奖”颁发给小熙组。课后小熙天真地对我说:“老师,我今天很开心!”从此,小熙逐渐喜欢上了体育课,体育运动能力也逐渐增强了,人也变得自信开朗起来。

从小熙的巨大转变中,我使学生认识到不仅自己要成功,也要学会帮助、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走向成功。这样体育课堂自然形成了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氛围,促使那些边缘学生不再徘徊在体育课堂之外,而是走进体育课堂,关注体育课堂,成为体育课堂积极的参与者。

三、善用激励、增强信心

激励是调动积极性、增强自信心的一个重要手段,生活中,每个人自身存在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有坚强的信心和不屈的竞争意识,通过努力都会获得成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有所进步。及时激励学生,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针对性的鼓励语言。尤其对那些体育课堂的边缘学生,在他们稍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例如:我教过一个五年级的女孩子,她体型偏胖,不爱上体育课。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她在基本动作练习的时候反应慢,身体协调性和柔韧性差,往往导致动作失败,所以总是不愿意参加练习。但在一次仰卧起坐测试中,她一分钟做了38次,我及时在同学面前表扬她的腹部力量好,并告诉她:“老师相信通过你的'努力,今后你在各方面都会很棒!”还有一次,在前滚翻的练习中,我在旁边保护她,并不断告诉她:“好!这次比较好,滚动再快点”,当她失败时,我会说“没关系,你下一次一定能做好,蹬地、团身、滚动速度要快。刚才是头顶着垫,才没做好,下次一定要改正。”当她完成动作时,我就伸出大拇指表示赞扬,或者面带微笑向她鼓掌,表示祝贺,这样她在体育课上找到了自信,上课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四、巧设梯度、享受成功

要激发后进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首先要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为此,教师要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特别是体育边缘学生有尝试成功的机会。在教学中始终要贯彻“让每一个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指导思想,在教学内容上要面向全体,在难易程度上要有意创设梯度,不设难以达到的目标,保证那些身材矮小、体型偏胖、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比较容易地达到目标,给这些学生降低难度,让他们通过一定的努力,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对消除畏惧心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五、及时评价、体现自我

对学生的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习价值判断的过程,这种判断对学生的学习有鉴定作用,但也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如果每次只对体育优等生进行评价,那只是片面的评价。这种片面的评价,无疑会使人片面发展。评价时,最好终结评价、过程评价和个体差异评价三者结合。尤其是对边缘学生的评价,更要谨慎准确,有激励性。小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体育优等生往往不用费力就能得到优良成绩,而有些学生尽管相当努力也不能及格,这样势必会挫伤那些边缘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影响体育成绩的提高,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针对这些问题,我采用阶梯式的过程评价标准。例如:对于边缘学生,我从他们在练习过程中的纪律性强、坚强勇敢、刻苦练习、助人为乐等方面来评价。当教师注意到评价的目的不单是鉴定或选拔人才,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时,就会尽可能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多用赞誉之词,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力量,产生满足感,这样学生也会逐渐喜欢上体育课的。

总之,做为教师,要真诚、慷慨地赞美、欣赏每一个学生,不可以藐视学生,让学生敬而远之。只要老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工作中,能对学生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理解,就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彼此的感情,使学生多一分自尊和一份自信。对待小学体育课堂的边缘学生,教师更要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向他们热情地伸出双手,用师爱和师能去换取学生的亲近和信心,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引导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热情。多送他们一次赞许的目光,多送他们一次简短的表扬,相信那些徘徊在体育课堂边缘的学生们一定会信心百倍,兴趣昂然地回到体育课堂,向老师、同学们展示自己特有的风采!让我们向小学体育课堂的边缘学生伸出双手,帮助他们,爱护他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期待他们走向成功的那一天!

参考文献:

陈保康.体育教学.首都体育学院..3

符雷.体育科研.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增刊

张百兴.中国学校体育..12

篇4: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的教育理论论文

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的教育理论论文

【摘要】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由于体育成绩差而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影响着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体育为素质教育服务是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做好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工作,对于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学生,体育素质,薄弱

体育素质薄弱学生是那些或是由于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或是由于后天培养的缺陷,致使其身体条件、运动素质、体育知识技能不如其他同学,在体育教学中跟不上进度,难以完成任务的学生。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做好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工作,对于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做好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工作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具有全球性、全面性、基础性和主体性等基本特征。它要求提高每位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尊重学生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它要使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不求个个升学,但求个个成才。因此,我们必须把培养人格的着眼点放在全体学生身上。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进步,往往是逼出来的,他们往往有特长,要培养这些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就要尊重他们的心灵自由,开发其潜能资源,促使其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

二、如何做好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工作

1.深入调查研究,弄清体育素质薄弱学生形成的原因

了解体育素质薄弱学生形成的原因,是做好转化工作的前提。在实际教学中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环境,因此教育的程度不同,个体差异较明显。例如:有的学生矮小、瘦弱或胖,有的学生是过去缺乏锻炼,运动素质较差。如:身体高大的学生进行协调技巧类的项目时较差,进行耐力跑练习时,心肺功能差的学生普遍感到焦虑或恐惧,意志品质薄弱;有的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针对体育素质薄弱学生形成的不同原因,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采取不同的办法,只有“对症下药”,方能凑效。

2.提高心理素质

体育运动与学生的心理、情感、意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以竞争性、创造性、教育性为媒介,使人获得心理方面的改善,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体育可以培养学生乐观、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锻炼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等优秀品质,教人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增强自我调节心态的能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创造性和自信心,养成豁达、开朗的个性。

3.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超越

教师应根据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不同情况,帮助他们制定符合实际,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不同的教育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因材施教,指导他们一点一滴地学习,对他们主要不是要求限期赶上或超过其他同学,而是实现自我超越,鼓励他们,逐步达到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在保证共同内容完成之后,留有一定时间,采用运动处方的形式进行区分。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伙伴、场地、器材、思考练习方法,使教学与学生的锻炼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实效。

4.加强教学过程评价,使学生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

对于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必须加强教学过程评价。教师不应把注意力盯在他们完成了什么动作,达到什么标准等学习结果上,而要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态度,练习积极性、付出的种种努力与得到的点滴进步上。因为前者他们都是可以做到的,而后者正是他们由弱变强的转化条件。如:在教排球的上手发球时,一名学生就是发不过去,我让他站前面一点发球,结果球发过去了,能发过去就是一种进步,就是一种自我超越,这就是一种成功。适时地、恰当地给予激励性评价,有助于他们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和新的学习动力。

5.发挥群体的力量,加强意志力的培养

教师应把体育素质薄弱生的转化工作置于班集群体之中,发挥群体的力量。如:把后进生排在最后,利用优生影响后进生,这种秩序不但可以活跃气氛,激发练习动力,还能引发学生“比、帮、带”,影响有恐惧感的学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教师通过风趣诙谐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即时消除学生胆怯的心理。如:“他能做,我也可以完成”,“你的技术差点超过他”等。同时,要教育素质强的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后进生而不是排斥他们,鼓励他们而不是讽刺他们。例如:当弱生胆怯时,信心十足地说一句:“我给你担保,保证没问题!”当弱生取得一点进步时,发自内心的喊一声:“好!”都将对弱生产生强烈的震憾,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站在育人高度上,在转化过程中,加强体育意识的培养,利用体育特殊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制定一些必要的特殊规则,强制参加,让体育素质薄弱的学生由不习惯到习惯进而主动参加,使其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上来,真正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和无穷的魅力。

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得到的决不仅仅是他们体育的进步和素质的提高,更主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强身健体,最终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宝兰:《教改形式下中学生的体育素质的训练》[j],科教园地,

[2]王娴:《培养中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j],经验交流,

[3]郑华伟:《试论学校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兼谈“体育尖子生”与“体育素质薄弱生”的辩证》[j],体育世界学术,。1

[4]张蕾:《学生自我体育素质能力培养的四环教学模式》[j],体育师友,。2

[5]王芳:《做好体育素质薄弱幼儿的转化工作》[j],研究与探索,。11

篇5:利用研究性学习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实验研究论文

利用研究性学习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实验研究论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学习困难学生,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从狭义上说,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西方教育心理学将这类学生称为学习能力缺失学生。据调查,学习困难学生占学生人数的5―10%的比例,这部分学生若得不到及时转化,会进一步引起不良行为和其他精神卫生问题,成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沉重负担。素质教育要求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转化学习困难学生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问题。利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是一个新课题,在国外有所开展,国内少见相关报道。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一)元认知理论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莱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对思维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包括认知主体对自己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元认知知识包括三个部分,即:个体元认知知识、任务元认知知识、策略元认知知识。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这三个部分的知识是交互作用的。个体元认知知识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上。研究表明,学习优秀生自我效能感强,而学习困难生的自我效能感较弱。任务元认知知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影响学生对学习任务难度、性质的认识,从而决定他在该任务上分配的精力、时间的多少。而对学生学习影响最直接的是策略元认知知识。研究表明,学习优秀生与学习困难生在解题上的认知步骤是大致相同的,但各自采取的策略有较大差异。优秀生在解题过程中把主要精力用于分析,而学习困难生则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计算。由于元认知在整个智力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能控制调节活动,促进个体思维的创新,教师的任务就是以元认知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自觉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及调节。而研究性学习正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有效途径,是教师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恰当的认知策略,强烈的自我效能感,较高的自我监控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转化学习困难学生,帮助他们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正药良方。

(二)成功智力理论

成功智力理论认为,一个人只要能够在自己选择、有时甚至是自己创造的`领域中发现并取得成功就是聪明,而只要确定了正确的努力方向,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就是取得了成功。成功并非少数传统智商出众者的特权,实现成功能力的关键在于发挥所长,改正和弥补所短。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观,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可能,应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竭尽所能力帮助学生,发现其优势领域,充分开发其智力优势,争取最大限度的成功。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尤其是那些传统智力观认为不够聪明的学习困难学生树立信心,鼓励他们确立目标,发展优势,发挥所长,最终获取成功。研究性学习通过自主选题,自主探索的方式及激发动机,注重实践,扬长避短,小组协作等策略为学习困难学生发掘自身的潜能,获取最大限度的成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其向优秀学生的转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利用研究性学习转化学习困难学生不仅有必要,而且是有可能的。

三、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困难原因分析

(一)内部因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证明,绝大多数学习成绩落后的中学生,原因不在于智力因素,92.7%的原因在于非智力因素,是学生的内部因素造成的。我们认为学生学习困难的非智力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学习动机。学生很少对学习有直接动机的,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往往是由父母、教师培养与促进的,尤其是父母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经常鼓励孩子好好读书,对孩子学习重视,赏罚分明,孩子的学习动机就强。那些对孩子学校功课漠不关心的父母,其孩子的学习动机相对就差些,学习上动力不够,学习的成绩也就相对较差。

2.缺乏学习兴趣。兴趣与动机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兴趣往往更多地受教师教学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注意与了解程度、对学生学习的期望等,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影响。上课生动有趣、关心学生、赏罚分明的教师往往引发学生的兴趣。

3.自信心不足。对学习和自己能力有信心,对于成绩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困难学生往往认为自己不够聪明,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应有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失败者”的心态,这种失败者的心态是经历了反复失败而形成的,仅靠目前的学习方式是不能改变的。

4.意志品质薄弱。不良意志品质是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做事情没有持久性、稳定性,对自己行为缺乏应有的控制能力。由于大多数学习困难学生不能有效地应用自我激励的策略,如自己确认某一观点、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自动地记录一些重要信息、为自己提供必要的自我奖励等。

(二)外部因素

环境的好坏对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兴趣的调动、心理素质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由于目前我国教育制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办学规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造成学生学习困难情况不减,其主要外因为:

1.教育内容单一。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学校的课程设置往往集中在升学科目上,非升学科目往往名存实亡。而升学科目又集中在考试内容上,这些内容被一点一点地向学生灌输,学生不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这过程中,学生失去了自主创新的空间,其天性和兴趣也受到扼杀。

2.教育空间封闭。学生被封闭在一个学校和教室中,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学生们除考试之外,对外界知之甚微,缺少对自然、社会的适应力和实践能力,不能学以致用,学生的实践性智力得不到培养。

3.评价手段不公。学生在校的成绩往往最后以考试分数论定,甚至以此来判定学生能力的高低,无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体验,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4.教学班额过大。研究表明,班级的大小与学习成绩之间有很大的关系,15个人的班级与25个人的班级相比较,前者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好 ,在我们目前的教育中,一个班级的人数远远超过了25人。许多班级还翻了一番,甚至更多,许多学生在教学中得不到应有的照顾而发生学习困难问题,更不用说要转化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说是有心无力。

5.同伴互相影响。同伴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同伴的价值观、同伴的行为和同伴的压力。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被同伴所抛弃。另一方面,由于学习困难学生意识到他们在学校的地位较低,他们也不愿意与好同学交往。结果导致自暴自弃,加剧了“失败者的心态”。

四、转化途径和策略

(一)转化途径

在理论上界定了学习困难学生的概念,找出了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内部和外部原因之后,我们分析了目前以传统教学为基础的转化学习困难学生措施不能有效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原因,设计了以新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的研究性学习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实验研究。

在实验的开展中,我们在一个年级的中、英、数、物理、生物和地理学科中运用两条途径开展了转化实验,并选取了35个学习困难学生作为个案研究对象。

途径一:利用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转化工作,即通过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使学生课题研究过程中得到转化。

途径二:在实践中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模式和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策略,在各学科中为学习困难学生创造条件,激发学习困难学生提出感兴趣的课题。

(二)转化策略

在转化过程中我们运用了以下策略:

1.扬长避短策略。根据成功智力理论的观点,人的个体智力是有差异的,但只要个体充分发挥其优势,弥补其弱势,同样可以获得成功。研究性学习在内容、方法上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这样,存在差异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具体条件,自主选择研究课题留有余地,自主确定研究方法,发挥个人特长,以长处弥补其短处。

2.合作学习策略。小组合作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小组协作学习的主要优点是可以促进社会交往与相互作用,避免一般课堂中的竞争气氛。学习不同内容的学生被安排在相同的小组中,这样小组中的成员学习内容不同,他们相互之间可以传授和讨论,使学习困难学生有机会施展自己的能力。学习一般由3至6人组成课题组,在老师指导下,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任务,既分工又有合作,各有所长,协作互补。

3.实践活动策略。学有所用,学的最终目的是使用。学习困难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之后,要他们能够把所学的东西保持下来,主要方法就是练习与运用,学习困难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处于被动地位,被同伴与教师所忽视,这种情境下学习困难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不仅让他们丧失自信心,也会使他们的知识与技能“退化”。而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亦可引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在整个过程中都全心投入,人性得到弘扬,自我需求得到满足,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4.自我控制策略。

根据元认知的理论,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理解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元认知调控对学生学习影响的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上,主要是指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学习活动进行的积极、自觉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因此,教师应当运用元认知的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自我调控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经过一年的实验,在35个转化对象中有27个取得了明显的转化效果。这些学习困难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转化,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影响学生成绩的外部因素得到改变,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开发学生的潜力和培养自信心,这种教育是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自我教育中完成的,把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迁移到学科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科学习,从而达到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

【参考文献】

[1] 汪玲、方平、郭德俊 《元认知的性质、结构与评定方法》心理学动态 .1 第7卷。

[3] 毛桑标、王小晔 《元认知与学生学习》环球教育展望 1999.5。

[4] 董奇、周勇 《关于学生学习自我监控的实验研究》。

[5]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6] 赵笑梅 《成功智力理论:内涵、实践及启示》比较教育研究.8 30―33。

[7] 《研究性学习》广东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8。

[8] 张民生 《善道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第一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1.4。

篇6:基于共生理论的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机制论文

“共生”一词来源于希腊语,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c Bary)在1879年提出,最先在生物学领域出现,是生物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原指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类种间关系,是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高度发展。共生模式的特点即互相依托,协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形成完整的生态;共生的结果往往使双方更加适应环境,从而导致共同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共生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学、管理学等诸多领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从一般意义上讲。形成共生关系要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大要素构成。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学生社团”是指大学生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相聚而成的特殊组织:“创业店铺”特指一些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背景下所形成的由学生自己经营的校内创业门店。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生社团活动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备创业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它在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学会就业和创业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从学生社团的数量和人数、类别变化来看,高校学生社团以较快的速度实现了规模化、多元化发展趋势,逐渐形成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社会实践类、文娱体育类、兴趣爱好类等多种形式;从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来看,学生社团活动重内涵、重创新,整体活动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从活动范围来看,学生社团活动正由社团内部或校内相对封闭的方式变为更加成熟,正深入社会实践,呈现出深刻的社会性,这不仅为学生在校园里完善知识结构,锻炼实践技能搭起平台,更使“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的转化成为可能,为大学生将来走出校门,到社会的广阔大舞台中经历风雨,培养自主创业精神,加速自身的社会化奠定基础。

1.1 高校“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中的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体的基本能量生产组织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高校“学生社团”与“创业店铺”两个主体的自然存在及前者向后者转换过程中,有众多基础要素共生同存,如共同的环境、社团和创业店铺的组织形式经营理念、资金的筹集方式、规章制度等,这为实现转化提供了内涵上的可能,这些要素构成高校“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中的基本共生单元,并在互利共生的基础上为取得共赢奠定了基本条件。

1.2 高校“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中的共生模式

研究表明。共生模式也称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吴鸿认为共生共荣是共生的深刻本质,这可以理解为不是排除,而是合作,不是冲突,而是融合。经研究,笔者认为在“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过程中,存在寄生条件下的“点共生”模式、偏利共生条件下的“间歇共生”模式和对称互利条件下的“一体化共生”模式,模式的寻找为“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提供了操作可能。

1.3 高校“学生杜团”向“创业店铺”转化中的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是共生关系存在发展的外在条件,构成共生关系的共生单元之间具有某种内在性质的兼容,从本文引言中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规模、活动范围及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保证了相当多的学生社团的存在和发展,部分职业院校对职教的探讨性发展又催生了创业店铺的产生,二者在开发上既有“经营”背景的相似性又有“资源赋存”的互补融合性,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共生环境。

篇7:基于共生理论的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机制论文

2.1 寄生条件下的“点共生”模式

寄生条件下的`点共生模式是指在“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过程中,其行为模式属寄生,其组织模式属点共生,寄生性表现在转换中依赖共生体中的某些主导力量,这种主导力量可以说是关联性很强的两个主体之间资源的开发或发展。例如,转化可以考虑在资源的相互利用上,实现“学生社团”和“创业店铺”内部互联;组织模式上的点共生表现在“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过程中,没有分工和协作,没有相互制约。寄生条件下的“点共生”模式是指在“学生社团”和“创业店铺”这两大组织中,“创业店铺”所需要的经验、管理理念、主要学员的管理风格等零碎元素需要在“学生社团”得以培养,从这个角度讲,其行为模式属于寄生,其组织模式属于点共生。显然,这一模式的运行效率比较低,转化所带来的效果还很有限。

2.2 偏利共生条件下的“间歇共生”模式

偏利共生条件下的间歇共生模式是指在“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中,其行为模式属偏利共生,其组织模式属间歇共生。在学生正式经营“创业门店”前,学生可以在社团中得以锻炼,学习,汲取创业元素,在有机会正式经营“创业门店”后,便在人才输出,经营理念探讨等方面,调整共生关系,实行相互转化,但是机遇、共生周期都有限,虽然这一模式把“学生社团”和“创业门店”各自的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实现优势转化,引起旁侧效应,但是由于其基础首先是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否则,也易于引起短期行为,从而不利于长期发展。

2.3 对称互利共生条件下的“一体化共生”模式

对称互惠共生条件下的一体共生模式是指在“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中,其行为模式属对称互惠共生,其组织模式属一体共生,“学生社团”和“创业店铺”所构成的共生体中,双方的发展需要相互促进和支持,互利共生,“学生社团”的发展为学生进入“创业店铺”奠定了经验基础、管理经验、务实精神和创业理念等,“创业店铺”的经营又会为“学生社团”的丰富繁荣起示范促进作用,主体双方在具体操作深层次过程中可以相互支持、协同发展,一体化共生(见图1)。

篇8:基于共生理论的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机制论文

上述“共生进化”的运作模式为高校“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提供了操作上的几种范式,但是如何才能促成转变的有效运作,如何有效探讨大学生社团发展与创业教育理念的融合?共生理念认为,共生体转化的动力大小主要取决于共生能量的大小,这又为高校“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提供了方法指导。

3.1 在转化指导思想上,必须注重“共生同存”理念

大学生社团与大学生创业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大学生社团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通过对部分高校大学生社团实践情况考察可以发现,相当一部分社团和创业店铺有相识的背景,甚至有重叠的管理人员,凡是社团活动比较活跃的高校,大学生素质的整体状况也比较好,大学生创业成就就比较突出,这不得不引起重视。

3.2 在运营模式选择上,必须注重“共生进化”理念

在上述探时的三种共生模式中,对称性互惠共生是系统演进的最优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共生单元之间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通和交换过程中产生的作用是相容的,其共生界面最大而且接触介质最好。从而使得共生面上的交流阻力最小,结果产生的共生能量最大,效果最好,从而推动双方的共同进步。因此,从拓展大学生素质的大背景着眼,对大学生社团的性质、特点、机制加以分析,应该倡导“捆携式发展”,避免“单体发展论”,加强对大学生社团在“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

3.3 在运营方式选择上,必须注重“界面畅通”理念

共生理念认为,畅通的共生界面为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通和交换提供了畅通的渠道,结果导致共生过程中新能量源不断产生,促进共生系统共同进化。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社团活动其实是这一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落实素质拓展具体目标的重要渠道和方式,无论是从整体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看,还是从具体的社团活动看,从双方运行的动力机制和促进因素相关,主要体现在观念拉力、教育推力、内驱动力,评价促力等方面是一致的,研究表明,社团干部素质拓展与创业门店的经营关联度极强,社团干部的角色定位与素质拓展、民主观念和法制意识、务实精神和效率意识、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等,都将为学生创业准备条件。

4 结语

共生理念作为一种被大家广泛认同的理论,很快被吸引到管理学中,高校“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应倡导“捆携式发展”思路,避免“单体发展论”,如果从共生理念的视角分析,本文可得出如下结论:①从理论方面;“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存在内在关系,可以协同经营,共同发展,②在实际操作方面:要确保在高校“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过程中为其所在的共生环境提供双向激励,如政策的扶持等,并正确利用转化的各种模式;③转化的能量生成方面;要注重以共生理念为统揽;在运营模式上,注重共生进化,在方式选择上,注重界面畅通,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一个重要平台,以往的研究大多注重或社团发展,或创业教育单体方面的研究,如果能运用“共生”理念,把两者结合研究,将会开拓研究高校社团或创业教育的新视角,产生好的效果。

相关专题 情理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