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财政的理论论文

nameless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nameless”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现代财政的理论论文(共13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现代财政的理论论文

现代财政的理论论文

一、对现代财政理论框架的认识

在当前的学科归类中,财政学归属应用经济学。但由于财政活动非常复杂,理论界对财政学的归属长期存在争议。20世纪初,“国外财政学家有的认为财政学根本不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属于政治学范围,有的认为它是政治经济之间的边缘学科”。1922年,道尔顿在其《公共财政学原理》中,第一句就是“财政学是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一门学科”。1960年,布坎南在《公共财政学:教科书导论》一书的前言中指出:“财政学是涉及经济学与政治学两个方面的学科。现代西方财政学尽管从根本上看属于经济学,但又具有经济学与政治学交叉学科的性质,将其视为纯经济学科的看法,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高培勇认为,人们广泛认同财政兼具经济和政治两种属性,财政学可以分为财政经济学和财政管理学。杨志勇将财政学看做介于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之间的一门学科。

(一)财政学基础理论

财政学基础理论的核心是财政本质论,有3种理论观点,即国家分配论、公共需要论与财政主体结构论。

国家分配论和公共需要论反映了财政主体体现统治阶级或全体人民两种极端的财政本质特征。从历史与现实来看,财政活动往往倾向于满足政权掌控者的利益,但也具有满足公共需要的成分。财政主体结构论是整合国家分配论和公共需要论的结果。财政学基础理论可进一步分为财政主体论、财政职能论、财政客体论和财政运行论,从4个方面反映财政本质的特征。财政主体论。可分为国家主体论、公共权力中心论、财政主体结构论3种观点。主张国家分配论的学者认为,国家是财政主体,财政随着国家的产生与消亡而产生与消亡。主张公共需要论的学者认为,公众在自由平等基础上以契约形式建立公共权力中心,构成财政主体。财政主体结构论认为,不同社会力量互相作用形成对财政活动的合力,政府及对政府产生影响的社会阶层共同构成财政主体。财政职能论。

从主观角度看,财政职能就是实现财政主体的意志,可分为统治阶级剥削论、实现公共需要论、不同阶层利益综合论。从客观角度看,可分为综合职能论和经济职能论。综合职能论认为财政同时具有政治、经济和社会职能,在关系国家与社会生死存亡的时期,其政治、社会职能更为突出。马斯格雷夫的经济职能论认为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3大职能,对我国影响颇大。财政客体论。可分为剩余产品论与财富(收入)让渡论。剩余产品论认为,财政对象来源于人类全部产品扣除基本生存所需产品外的一部分,剩余产品提供了财政产生的可能性和财政筹资的最大界限。

财富(收入)让渡论认为,财政对象来源于收入提供者,是作为政府提供服务的对价存在的。财政运行论。可分为统治阶级意志论、公共选择论和公私合作论。主张国家分配论的学者,把财政运行过程视为统治阶级意志的实现过程,与被统治阶级似乎没有多大关系,因而财政研究的目的基本上就是为政府出谋划策。公共选择论则认为财政运行是公共选择的过程,它从交易费用和决策效率的角度对不同的财政决策方式进行比较分析,提出的建议服务于公共管理需要。公私合作论认为,财政运行中可通过公共部门和私有部门的合作,提高公共品的供给效率。

(二)财政经济学理论(微观、宏观)

财政经济学理论是现代财政理论的核心,分为微观、宏观2个部分。微观财政学可分为财政收入(税收)理论和财政支出理论。财政收入理论是适应17世纪以来现代国家演化中限制政府收入权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税收和公债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财政支出理论是适应19世纪以来发挥财政支出对经济社会促进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成为研究热点的。1936年凯恩斯创立宏观财政学。此后,宏观财政学理论一直是显学之一,对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产生巨大影响。凯恩斯学派、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新古典综合派、新自由主义学派等,这些不同的宏观财政学理论派别在20世纪以来反复活跃,是世界多国政府干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财政管理学理论

财政管理学理论可分为政府预算理论和分级财政管理理论。政府预算理论分析研究政府横向财政管理问题,又可分为预算管理技术理论、财政收入管理和财政支出管理理论。近年来我国预算管理领域的多项改革,如复式预算、零基预算、绩效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都是在广义政府预算管理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分级财政管理理论可分为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的分级财政管理理论。分级财政管理理论从纵向研究财政管理问题,是近年来我国财政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当前的分级财政管理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政策主张是以财政分级的扁平化为方向,逐步建立三级财政,实行同一规则下的分税制。

(四)财政社会学理论财政社会学理论

从全社会及社会变迁的角度来认识财政问题,注重研究财政与整个社会内部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而且通过对税收和预算制度变革的研究,探求推进现代国家建构和政治文明进步的途径。从财政收入角度看,历史上的国家可以分为租金国家、利润国家和税收国家,明晰政府与社会的活动边界,纳税人用税收交换公共服务反映国家发展的趋势;从财政管理角度看,国家可分为前预算国家、预算国家和超预算国家,预算由政府管理的工具演化为管理政府的`工具。向现代社会转型既是技术创新的结果,也是市场化的结果,还是财政制度变迁的结果。市场机制带来的讨价还价导致了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政府官员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及纳税人与政府的讨价还价带来公共产品效用的增加。国家收钱、分钱和花钱的方式变了,政治结构和活动方式也会跟着发生变化。20世纪末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使财政社会学理论的阐释力受到重视。

二、对当前我国财政研究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后,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财政理论研究在探讨现实问题、寻求财政改革指引的过程中,大量引进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中盛行的现代财政理论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时进行再创新,对财政活动的经济学分析成为财政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产生了对财政改革影响巨大的公共财政论,成为财政改革的巨大推动力之一。当前我国的财政理论研究,主要囿于“应用经济学”范畴,被作为“出谋划策”的工具使用,财政学研究者天天在“提建议”,对直接税改革和预算体制改革的推进却十分乏力(两者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财政收支间联系松弛,财政约束不力,财政效率不高。在财政管理研究中,着重对财政对象的分析,却不重视对财政主体行为的分析,见“钱”不见“人”;重视技术性研究和应然的判断,忽略程序性研究和如何使其然的推导;财政管理研究多是向政府提出完善管理资金工具的建议,而鲜有为公众提供约束政府的抓手。对财政制度变迁的研究,偏重于现象的演化,缺乏历史纵深分析;对其他国家的借鉴,就财政与财政比较的多,深入到财政与政治、经济、社会演化关系研究的少之又少,视野不够开阔。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财政研究应积极回应现实需求,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支持和动力。

(一)财政基础理论研究需要重视财政主体的历史演化

在财政基础理论领域,国家分配论带有“阶级国家论”的鲜明时代印记,在解释阶级矛盾尖锐时代的财政特征时,说服力很强。在为计划经济背书的过程中,国家分配论假定社会主义时期财政主体具有“大公无私”和“无限智慧”的特性。事实证明,这些假定并不成立。公共财政论以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财政“满足公共需求”作为立论假定,而实际上市场经济是一个发展过程,市场经济的充分竞争需要严苛的条件,在现实中并不容易满足,公共财政“满足公共需求”的条件在现实中是不一定具备的。在财政基础理论的建构中,对财政主体的历史演化研究十分重要,也是财政制度转型研究的重要基石。社会公共需要的形成与变迁也应是财政基础理论创新的重要着力点。有的专家甚至主张将社会公共需要作为财政学的核心概念,将社会公共需要作为贯穿整个财政理论体系的中枢,而公共产品仅是满足公共需要的手段,许多研究者在财政理论研究中错将手段当做目的了。

(二)对财政过程和程序的研究在财政应用研究中日益重要

财政活动不仅是一个“需求—决策”过程,而且是一个执行和效果反馈的过程,“需求—决策—执行—效果反馈”应构成一个周期性循环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强,甚至在一些基础性民生领域也实行产业化,按照市场的逻辑来组织和运转。市场化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带来了经济增长,但如不加以有效约束,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环境代价。社会信仰迷失,贫富分化,污染加剧,食品安全等,都与过度市场化有关。过度市场化必然诱发各种“社会自我保护运动”。大致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早期的这一段时间,发达工业化国家曾经经历过双向运动形成的冲突,在这个过程中调整了国家治理制度,在双向运动的张力之间进行平衡。我国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21世纪初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说是在追求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平衡,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而财政制度改革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其中,预算管理制度是财政制度的纲,而且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与核心。我国预算制度离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巨额收入的支出仍游离于人大监督之外。碎片化、短期行为、政出多门、部门主义和地方主义,是我国现行治理体制和财政运行的弱点,严重削弱了国家的治理能力。伴随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只有当政府的征税权和用税权得到实质性制衡,建立与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体现财政的公共性和法治性,才能优化公共资源的配置、运营效率。不同社会力量对于财政全过程的参与,参与的程序和规则,关系着财政活动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应该成为我国发展新阶段财政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运用公共选择的视角和方法对我国财政决策过程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的预算从“政府管理的工具”向“国家治理的工具”转型服务;引入财政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对我国的财政史进行重新解读,能够使财政研究获得更多可用的本土资源。

(三)财政研究服务对象需要拓展

在计划经济时代,财政研究服务的对象是国家,也就是从事计划分配的决策核心。我国的改革开放是政府主导下渐进改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步释放地方政府和大众的积极性,财政改革发挥了竞争激励导向和社会稳定作用,如建立统一的税收制度引导市场公平竞争、采取补贴手段减轻物价改革的冲击等。财政作用的发挥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财政研究承载的也主要是为政府出谋划策的任务,普及税收知识等只是财政研究的辅助任务。在社会经济主体多元化的今天,财政活动已经不再主要是“聚国家之财”进而“办国家之事”,而是“聚众人之财”进而“办众人之事”,财政的公共性需要通过个人的参与来形成和体现。

篇2:现代会计理论论文

现代会计理论论文

一、现代会计理论框架结构的概念

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概念。我国会计理论界尚未形成权威性定论。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在其NO。2号中定义为:“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CF)是由互相关连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贯的准则,并对财务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这里的概念框架指的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即现代会计理论体系。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是以会计目标为中心,由一些相互有逻辑关系的概念所构成。目标与概念是前后一致的,其目的是为了制定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提供会计理论支持。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看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意义在于:

1。有利于制定理想的会计准则。有效地约束、规范会计行为。会计准则是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R有通过系统、全面地研究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才能使准则与会计理论其它要素前后一贯。形成一体。保持会计准则的有用性和相对稳定性。如果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不进行系统地研究。制定的会计准则必然有一定的局限性、盲目性并与其它会计理论相抵触,也就缺乏生命力。我国虽已制定并颁布了会计准则,但由于缺少必要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准则中有许多漏洞或矛盾,概念界定不准,内容含混不清。已有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提出批评。必须进行修订。因而也必须回过头来重新研究现代会计理论体系。

2。有利于对会计理论各要素作出科学的界定,从内涵到外延都有较为明确的规定,便于人们准确地掌握与运用。促进会计理论各要牛秀敏素规范化。

3。有利于现代会计理论的深入发展和观念更新。人们能对现代会计理论诸要素加以科学地界定,就能把握准其内涵与外延,就能根据不断变化、丰富与发展的会计实践更新会计观念。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由于会计理论诸要素的丰富和深化,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必然冲破原来的领域而获得长足发展。

4。说明、解释会计实务,指导人们科学地开展会计实践,减少差f。增加会计信息的保真度。有了明确的会计观念。人们就有了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认识和统一的标准,在进行会计行为时就有了科学的准绳,就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差错;同时也便于会计监督。及时揭示舞弊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增加会计信息的保真度,使决策准确无误。

二、我国会计理论框架研究现状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因而人们对会计理论体系的认识也不一致。例如我国一位著名的会计学家把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容概括为会计对象、任务、方法;属性;假设;概念、原则、量度;资金会计和资金管理;营业收入的确立;成本会计与成本管理;收益的确定等八个方面。另一位著名会计学教授则将会计理论体系总结为:会计的本质、职能、地位和作用;会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会计与价值运动和价值管理的关系;会计管理的内容、任务和方法;会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科学属性;会计发展的新领域;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进步对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关于会计发展史研究的理论问题等十个方面。还有其他学者提出的其它观点。这些认识虽然能反映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但笔者认为。这种认识与

会计理论体系的含义相对照,显然有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

1。缺乏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诸要素的科学归类。前两种认识,只是将现代会计的现象及理论诸要素无序地加以罗列,没有按各要素的本质@性及其特征将其科学的归类。按其内在的逻“关系加以组合,也没有确立各要素在体系中的方位,因而不成其为体系。

2。缺乏系统性。由于没有按各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排列组合,对每一项要素也没有系统地研究,将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也不成为体系。

3―缺乏首尾一贯性。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应该首尾一贯。前两种认识,由于没有进行科学地归类,缺乏必要的勾稽关系,没有明确的主线,前后不能贯通。

4。缺乏国际相融性。现代会计理论起源于西方会计理论。西方会计学家将其划分为若干层次,例如描述性理论、规范性理论和行为性理论等。前两种认识,显然与西方会计理论体系相由踉抖大相径庭。这不利于与国际会计相沟通。

三、构建我国会计理论框架结构应遵循的原则

我们在研究现代会计理论体系这一重大课题时,应博采各家之长,将现已研究成熟的会计理论诸要素科学地归类,划分若干层次,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研究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总体性原则。即我们在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进行研究时,要有一个总体观念,确立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总体上应包括哪些要素,应划分为几个层次,先进行战略性研究与规划,制定一个宏观框架,这个战略性研究与规划当然是建立在对现代会计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这个框架中,对会计理论诸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系统地归类。

2。一贯性原则。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应前后一致,形成一体,必须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与方法,对各要素按照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排列组食,使各要素恰当地归位。

3。继承性。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有几千年的实践史,形成的会计观念和方法有很强的继承性,因而在进行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研究时,既要广泛地吸收现代其他科学的精华和经济学的思想、观念,又要继承已有的会计理论知识。对传统的会计理论不是完全地抛弃,而应是合理地吸收和发扬光大,做到古为今用,古今相通,使现代会计理论前后相联,源远流长。

4。超前性原则。理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解释和说明过去、现在的经济过程和结果,更重要的是它能科学地预测未来的`经济事项和经济活动的规律性。理论虽来源于实践,但必须高于实践,只有高于并超越实践,才能指导实践,否则将落后于实践,成为实践的桎梏。因此,会计理论体系应有一定的超前性,高于实践。例如我国目前正进行着的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在构建我国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市场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的要求和特征,考虑到会计在市场经济下的运行机制和要求,构建的现代会计理论体系要能满足过渡时期的要求,又要能满足市场商品经济初级阶段的要求,超前性的理论才有实际意义和生命力。

5。务实性原则。要求会计理论体系有超前性并不否认务实性,因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为实践眼务。如果完全或相当程度地脱离实践的需要这样的理论体系只能是空中楼阁,必然形成理论与实践两张皮,这就失去了构建现代会计理论的意义。

6。国际性原则。会计是一门通用的商业语言,而且是国际性的,无论哪个国家的商务活动都离不开会计,都必须通过会计语言而交流和交易,达成共识。我们在进行构建我国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我国政治、经济的实际状况、民族文化素养等特点。另一方面,更应该考虑到国际经济一体化这一现实。我国的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应与国际会计理论体系相呼应,吸收西方先进成熟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加以改进,使我国会计理论体系,既有自已的个性,又有世界商业语言的共性,做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四、会计理论框架结构研究的始点

着手构建我国会计理论框架结构之前,我认为首先应确立构建的起点和基本思路。关于我国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研究起点问题,目前大致有三种较为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一是会计本质论,认为应从会计的本质开始,首先要回答会计是什么,在明确了会计是什么的基础上才能确立其他理论问题。其二是会计对象论,认为首先应明确现代会计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只有明确了对象,才能使会计与其它学科相区别,进而才能研究其它理论问题。这两种观点是典型的规范性理论研究方法,也是传统的研究方法。随着西方会计理论的导入,人们开始关注会计目标理论,因而近两年中又出现了第三种观点,即会计目标论,认为研究现代会计理论框架必须明确会计目标,目标决定了会计理论体系的其他要素。没有确立目标的研究,都是盲目的、无意义的研究。第三种观点,目前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影响较大,似乎已成为权威性的观点。但笔者不敢苟同,认为他们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环境决定一切,存在决定一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以时间、地点等环境决定的。无论会计本质、对象,还是会计目标,它们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环境下人们对会计现象的一种认识,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会计理论。

例如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美国会计学家认为会计是一项艺术,而八十年代,由于**老三论”和“新三论”的导入,认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我国会计学家在八十年代初认为会计是一项管理工具。到八十年代末则认为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现在绝大多数人认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因此,本人认为,研究我国现代会计理论框架只有从会计环境入手,只有对会计环境有了充足的认识,才能揭开蒙在会计理论体系上神秘的面纱,发现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实质精华在。》

五、现代会计理论框架结构的构想

至于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构成,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统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享德里克森在其《会计理论》中,认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应包括

(1)关于包括各种规则和程序及其与正式财务报表的相互关系在内的会计处理手续的正式机制的理论>(2)关于那些着眼于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用来表示它们的名词或符号的理论;(3)用来强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以及会计报告和会计报表的行为或决策作用的理论。

2。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一份重要文件“概念结构研究项目的范围与涵义”(ScopeandImplicationofConceptualFrame?workproject)中认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应包括“(1)确定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目标;(2)对财务报表要素作出定义;(3)评估财务会计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待征;(4)解决如何指导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5)分析某些重大财务会计问题。”

3。我国会计学家提出了“二元论”或“三元论”学说。所谓二元论是指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是由两个元素组成,即基本理论体系和行为理论体系。或者基本理论体系与规范性理论体系。根据这一观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是由基本会计理论体系与规范性会计理论体系两个层次构成。这一学说。虽然也能体现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特征。但笔者认为不够完整。因为现代会计理论的意义在于解释、预测和指导会计行为。‘‘二元论”至少缺少方法论,即指导性理论。所谓“三元论”,即指现代会计理论框架结构是由结构性理论、解释性理论和行为性理论所构成的。这一理论从框架上看似乎较为完整,但其内容又不很恰当。因此,根据上述现代会计理论框架的分析,结合构建现代会计理论框架应信守的原则和研究起点,笔者认为现代会计理论框架结构应由基本会计理论体系、规范性理论体系、行为性理论体系和目标中心理论体系所构成。

会计基本理论体系是由一组互相联系又相S独立的会计概念群按照其内在的逻辑性排列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主要有会计环境、会计本质、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假设与会计发展史等内容。这一部分现代会计理论框架结构的根基,决定了其性质,反映出会计的属性,说明会计是什么。

会计规范性理论体系是指为了实现会计目标,由一组相互联系的约束性理论元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用以指导、规范会计行为的理论,它包括:会计法、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等内容,说明会计应该怎样。这一理论体系是对基础理论的延续与发展。’

行为性理论体系是指会计行为的相互联系资产,也不能览统地界定为“国家”产。地方政府虽然属于国家政权的组成部分,但地方的各个理论的有机整体,它包括会计程序理论(或循环理g)和方法理论,方法理论又包括会计确认、记计量、报告与分析等理论内容,其功能在于指导实际操作,使会计成为应用性极强的科学。

会计目标中心理论体系,由于会计目标诸多层次所形成的目标理论运行的核心和标的,会计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其眼务的,它在会计理论结构框架中于中心和枢纽地位,也是会计理论框架结构的纽带,把会计理论各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会计理论具有整体性和目的性。

篇3: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主要内容及其发展论文

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主要内容及其发展论文

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着财务会计理论的不断变化,在这种不断变化的经济背景下,财务会计理论想要被人们所接受,就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进行更新和变革。因此,现阶段想要推动会计理论的变革就需要对会计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当前会计理论的特点和发生的变化,然后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主要内容

(一)会计目标。会计目前主要明确了会计工作方向,明确了会计信息的原因以及向谁提供会计服务等问题,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理论内容,它是一些理论的前提。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已经将会计信息看做是一个整体,并且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把它们分享给其他人。

(二)会计基本前提。会计前提又可以称之为会计核算前提,现代财务会计要想正常进行,就需要有一定的假设条件,来保证会计环境,目前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会计主体、货币计量、会计分期、持续经营。

(三)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基本对象,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主要将会计要素划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要素两大类,这两大类是针对会计对象的经济性质所作的最基本的分类。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又将会计要素细分为六大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四)会计主体。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这一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结合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应用,企业会计可以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财务会计工作,加强了会计的流动性,会计主体的内容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

二、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变化

(一)会计分期概念发生了变化。会计分期原本是指将企业的一个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连续并且时间长短相同的区间,并且基于会计信息并且采用相应的应对措施。但是在当今的新形势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许多企业的会计信息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实现交流和共享。在这种背景下会计分期的含义也相应发生了转变,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和专业性。

(二)货币含义发生了转变。在传统的会计理论中,货币的计量是以货币价值的恒定为前提的,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货币的价值就一直处在不断变动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货币量的含义必然也要相应的发生转变。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要求恒定不变的计量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经济形势,货币计量需要走向灵活多变。

(三)在持续经营概念上的变化。在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中,持续经营概念都是依据企业的持续经营时间为基础而制定的,但是当前时代,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各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企业的寿命相应的就会短很多。基于这种经济形势,企业的经营时间就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了适应当前知识经济时代这一大的背景,现代财务会计理论需要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进行重新定义。

三、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

通过上面两章的分析,不难发现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计理论也一定会有所发展变动,那些原有的理论框架已经很难满足当前社会对会计的需要,所以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讨未来现代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大致掌握它的发展方向。

(一)会计从行人员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会计从业人员本身是会计理论的重要学习和应用者,他们的会计理论知识需要随着会计理论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不断丰富,要根据未来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不断转变自己,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得自己成为一位多元化的会计人才,能够完成领导交代的所有会计任务。

(二)理财观念得到强化。在现代经济条件的驱动下,会计的理财理念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知识经济的趋势下,人还要善于利用理论知识进行理财,人作为经济和知识的载体,决定了会计理论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面对当今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人们需要强化风险理财观念,增强自身的风险意识。

(三)会计基表假设的创新。新经济时代的到来,致使会计基表的假设朝着持续创新的方向进行转变,会计的主体的假设也同样因为一些概念原则问题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为了保证企业能够持续盈利,会计人员需要对会计基表进行不断完善和创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及时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让自己的竞争力更强大。

(四)网络会计的产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会计人员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进行会计工作提供了可能,通过网络会计不仅节省了很多的时间,还提高了整个会计工作环节的准确性。网络会计使得会计工作更为丰富多彩,促进企业经济体制的不断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网络会计可以使每一笔经济业务在最短时间内转化成为会计信息,使得企业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新的会计信息,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提升了企业经济的发展速度。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不过在促进会计理论发生变革的时候,也给会计理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财务会计理论要想得到发展就需要把握住时机,迎接挑战,综合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找准会计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鸿嘉。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08)

[2]王杰华。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02)

[3]戴芳。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5(01)

篇4:近代民法与现代民法理论论文

近代民法与现代民法理论论文

民法的发展自成体系,但也不是封闭的结构,从近代民法与现代民法的比较可以看出民法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其建立的基础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作者通过比较分析近代民法和现代民法的建立的基础判断、民法理念和价值判断等相关基础理论,希望对民法的基础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一、近代民法与现代民法的平等性和互换性

1.近代民法是指经过17、18世纪的发展,于19世纪欧洲各国编纂民法典而获得定型化的,一整套民法概念、原则、制度、理论和思想的体系。在范围上包括德、法、瑞、奥,日本及旧中国民法等大陆法系民法,并且包括英美法系民法。所谓现代民法是指近代民法在20世纪的延续和发展,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的近代民法。现代民法,是在近代民法的法律结构基础之上,对近代民法的原理、原则进行修正、发展的结果。

2.近代民法和现代民法建立在对当时社会生活所作出的两个基本判断之上的。这两个基本判断,是近代民法和现代民法制度、理论的基石。近代民法第一个基本判断,叫平等性。在当时不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主要是农民、手工业者、小业主、小作坊主。法学者和立法者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作出一个基本判断,一切民事主体都是平等的,叫做平等性。

第二个基本判断,叫互换性。所谓互换性,是指民事主体在市场交易中,在民事活动中频繁地互换其位置,在这个交易中作为出卖人与相对人发生交换关系,在另一个交易中则作为买受人与相对人建立交换关系。于是,主体之间存在的并不显著的在经济实力的差别或优势,因为主体不断地互换其地位而被抵销。在平等性上的不足,因互换性的存在而得到弥补。

3.我们可以说近代民法所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都是奠基于这两个基本判断之上的。民事主体具有平等性和互换性,因此国家可以采取放任的态度,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自由意思,通过相互平等的协商,决定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他们所订立的契约被视为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不仅作为他们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基准,而且作为法院裁判的基准。

这就是所谓的私法自治和契约自由原则。当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时造成他人损害时,由造成这一损害的主体承担民事责任,并且只在他对于损害的.发生有故意过失时才承担责任。这就是过错责任原则。因为民事主体存在互换性,这一个事故的受害人,在另外的场合造成他人损害时,也适用同样的原则,如果他不具有故意过失也同样不承担责任。可见,正是因为有互换性这一基本判断,使自己责任或过失责任原则获得了公正性和合理性。

4.近代民法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逐渐进化到现代民法平等性与互换性的丧失。其一是企业主与劳动者的对立,其二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立,劳动者和消费者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弱者。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已经充分说明,许多私人企业、外资企业、乡镇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不具备规定的劳动条件、安全条件和卫生条件,在雇佣契约中订入各种苛刻的、违法的条款,例如要劳动者交保证金、押金的条款,工伤概不负责的条款,甚至对劳动者施以打骂、罚跪和人格侮辱等等。按照我国法律规定,企业主和劳动者应当是平等的,但实际上经济地位和实力对比悬殊,并无实质上的平等,迫使劳动者不得不接受苛刻的条件。

二、近代民法的理念――形式正义和现代民法的理念――实质正义

民法本身蕴含着正义,贯穿着对社会正义的追求。这种追求,叫做民法的理念。民法之所以区别于技术规则和经济规则,关键正在于此。现在看来,社会正义有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别,而作为近代民法理念的社会正义,只是形式正义。

例如按照契约自由原则,自由订立的契约就等于法律,当事人必须严格按照契约的约定履行义务,即所谓契约必须严守,当发生企业事故,雇工遭受损害时必须证明雇主具有过失,才能获得赔偿。如果不能证明雇主有过失,便不能获得赔偿,其结果显然是不公正的。因为,过失责任原则所体现的社会正义,仅仅是形式上的正义。

而在20世纪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作为近代民法前提条件的平等性和互换性已不存在。导致民法理念由形式正义转向实质正义。换言之,发生了深刻变化的社会经济生活条件,迫使20世纪的法官、学者和立法者,正视当事人间经济地位不平等的现实,抛弃形式正义观念而追求实现实质正义。基于对实质正义的追求,学说和判例创立了各种新的理论和判例规则。

例如情事变更原则,两次大战后各国法院都面临大量情事变更的案件,如战前订立的契约战后来履行,约定的金额在战前是一笔巨大的财产,而战后履行时因货币严重贬值实际上已经变得一钱不值,如果严格按照契约履行将对一方当事人显失公平。于是,法院创立情事变更原则,强行干预、变更契约内容,以实现实质上的公平正义。再如各国法院在战后依据公序良俗原则,干预契约内容,确认某些契约条款无效,以协调当事人利害冲突,保护消费者和劳动者利益,以实现实质上的公平正义。

三、近代民法的价值取向――法的安定性和现代民法的价值取向――社会妥当性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法院、不同的法官裁判同一类型的案件,应适用同一法律规则,得出同样的判决结果。这就叫做法的安定性。而社会生活是复杂多变的,即使属于同一类型的案件,相互间也有种种差别,有各自的特殊性。用同一法律规则去裁判同一类型案件,所得出的判决结果不可能都合情合理。

近代民法取向于法的安定性价值,当然有其理由。尤其19世纪是一个市场经济平稳发展的世纪,要求裁判结果的可预见性。确保法的安定性,有利于维持一个稳定的法律秩序,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由欧洲大陆法所确立的近代民法模式,其集中表现为:其一,抽象的人格。其二,财产权保护的绝对化。其三,私法自治。其四,过失责任。

法的安定性与判决的妥当性两种价值有时是相互冲突的,近代民法在这种情形常牺牲妥当性而确保法的安定性。而20世纪由于发生了两极分比、贫富悬殊、社会动荡,以及各种各样的严重社会问题,迫使法院考虑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条件,考虑双方当事人的利害关系,试图作出在当时的一般人看来是合情合理的判决,使判决具有社会妥当性,而这样一来势必要变更法律规定,即为了确保判决的社会妥当性而损及法的安定性。

如日本《借家法》规定房屋租赁契约期限届满,如果属于出租人“自用及其他正当理由”,可以收回房屋,但日本战败后面临极度住房恐慌,出租人收回房屋之后承租人很难再租到住房,因此法院在对借家法上述规定进行解释时,认为在判断出租人要求收回房屋是否有“正当理由”时,不仅考虑出租人一方的必要,还应考虑承租人一方的情况例如能否很快找到住房等。这样一来,战后相当长的时期,出租人要求收回住房的请求都不被法院认可。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法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解决现实社会中的矛盾,理论界和司法实践界都应鼓励我国民商法本土化发展与创新,从而紧跟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进步伐,更好的解决中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篇5: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探讨论文

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探讨论文

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形势下,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逐渐被知识经济所取代,知识经济在发展质量和发展规模上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受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也与时俱进,在会计理论和会计细则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变,使财务会计理论更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发展,成为新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和推动力。为此,我们应根据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具体变化,对其发展趋势进行认真分析,保证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实用性。

一、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的内容主要是明确要提供会计信息的原因,以及提供会计信息的对象,和提供哪几类会计信息等问题。会计目标已经成为了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

(二)会计基本前提

现行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主要体现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上,目前会计基本前提的内容和范畴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朝着更适用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改变,将实效性作为了会计基本前提改变的重要原则和发展方向。

(三)会计要素

目前会计要素主要包含财务状况要素和经营成果要素这两种。新形势下对会计要素的理解应结合财务会计的具体应用和实际发展。

二、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变化

受到经济增长方式变化的影响,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也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其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持续经营概念的理解上发生了变化

在财务会计理论中,持续经营概念主要是对企业的经营时间有较为正确的认识,财务会计理论的建立都是以企业能够持续经营为基础制定的。但是受到知识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寿命越来越短,企业的经营时间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持续经营概念在理解上也发生一定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也将在持续经营概念上出现新的理解。

(二)在会计分期的概念上发生了变化

会计分期的概念主要是指企业能够对会计信息进行及时利用,并根据会计信息作出及时的决策。但是受到知识经济发展的影响,会计信息的提供渠道越来越多,许多会计信息通过网络的方式在网上实现了共享,会计分期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这一影响下,财务会计理论中的会计分期和会计信息的定义也较传统的会计理论发生了许多变化。为此,我们要对会计分期概念的变化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在货币计量的概念上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中,货币计量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在货币价值恒定的基础上的,但是在新知识经济时代,货币的价值随时都会发生变化,货币价值变化成为了主流,由此而产生的货币计量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单纯依靠原来的货币价值恒定的货币计量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因此,从目前知识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货币计量的概念也在慢慢发生变化。

三、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从上述分析可知,受到知识经济的影响,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在发展中发生着重要变化,原有的一些规则和概念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更,为此,我们应对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目前来看,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基表假设得到了持续的创新

受到了知识经济的影响,原有的会计基表假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保证会计基表假设取得积极效果,对会计基表假设进行了不断的创新。通过了解发现,会计分期假设将会对交易期进行变化,将交易其变成报表的报告期。

(二)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多元化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

正是由于会计基表假设朝着持续创新的方向发展,会计人员的素质也必须得到持续提高,以此来满足会计理论知识的发展需要。从目前来看,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财务会计理论发生了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是持续的。由此也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使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变得更加多元化。

(三)网络会计将会成为重要的会计发展方式

知识经济除了对会计基表假设和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产生变化之外,还对会计工作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会计将会成为重要的会计发展方式,不但改变了传统会计的工作方式,还对会计工作规则和会计工作流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会计工作将会朝着网络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将会朝着会计基表假设创新、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网络会计等几个方向发展。

篇6: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研究论文

确切的讲,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是在战后产生和发展的,特别是在本世纪60年代有关国际贸易理论的学说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其有代表性的有:技术缺口理论、学习曲线理论、需求结构理论和区域内贸易理论等。本文试图对上述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并看看它们是怎样为贸易全球化提供策略依据的。

一、技术缺口理论

比较成本的优势也能从国际间技术水平的高低中产生。基于此经济学家Posner发展了技术缺口理论。他认为,国际间技术的差别会在不同的国家间产生技术缺口,这个“缺口”导致了国家间贸易流的产生。

技术缺口理论还认为,出口往往是从技术领先的国家开始的,这些国家大多是高工资的国家。在企业拥有技术优势时,成本差别对贸易流的走向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当模仿缺口结束后,成本的差别便决定了贸易的流向。因此技术缺口贸易和低成本贸易似乎是对外贸易的两个阶段。从理论上讲,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完全可以通过不断开发新产品或者不断进行技术革新跳过对外贸易的第二个阶段。但是由于一流人力资源的稀缺和昂贵,要想越过第二个阶段往往困难很大。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技术缺口理论为我们提供这样的策略思维,那就是,为了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地获得竞争优势,从理论上讲我们应尽可能地延长模仿缺口,从实践上讲我们应重视技术革新,同时也应考虑到成本的因素,以及进口国市场的大小。

二、学习曲线理论

经济学家Arrow认为,一个国家的技术(特别是工艺技术)依赖于这个国家过去生产的产品数量总和。并进一步指出,拥有最大的积聚产品数量的国家通过过去不断的“学习效应”达到最低的成本,因此与较少积聚产品数量的国家相比拥有更好的出口机会。通过比较成本优势这个国家能够成功地出口相应的产品,即使两个国家有相同的资源配置。这个效应越强烈,在模仿缺口存在期间这个国家将拥有越大的国内和国际市场。

国际贸易的学习曲线理论的基本概念是1936年被经济学家Wright在飞机制造的实践中确定的学习曲线。Wright通过实践证明,积聚的产品每翻一番,每架飞机的成本便会有一定程度(例如20%)的下降。但是不同工业部门的“学习效应”是不一样的,具体的学习曲线也因此千差万别。

由于Arrow的学习曲线理论主要通过对制造业“学习过程”的调查得出的,波士顿咨询公司为此在1974年发展了这个理论,认为所有的成本种类,即销售总成本、研究和发展总成本以及其它各类总成本通过经验的积累都有“学习效应”,并将学习曲线改称为经验曲线。实践也证明,不同成本种类的经验曲线也是不同的,直线的和曲线的都有,当然产品越相似其经验曲线的形状也越相似。

对企业经营者来讲,国际贸易的学习曲线理论提供了这样的策略思维,为了能更快地达到经验曲线效应,从企业的内部来讲,成本、生产和技术是关键的因素;从企业外部来讲,经营者也必需考虑到产品市场的大小和潜力。

三、需求结构理论

1961年被经济学家Linder发展的需求结构理论主要是分析自然资源和工业品的出口。Linder对于自然资源对外贸易的解释是依据俄林和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理论,因此,需求结构理论仅仅对工业品对外贸易的解释具有创新意义。

Linder在需求结构理论中将对外贸易领域分为潜在的和现存的。对于潜在的出口产品的调查,他认为,产品的国内需求量和这种产品在国内市场增长边界对产品的出口潜力有决定作用。他的理论的出发点是,这种产品首先在国内进行生产销售。对此他给出了三个理由:

1.一个企业想满足国外的需求(这个需求在国内还不存在)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企业没有关于国外的详细信息。

2.革新和发明通常都与企业所处的环境有关,因此革新首先是在国内进行的。

3.在生产初期,为了获得有效而便宜的信息交流,在产品的试销过程中商品和消费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必要的。这在国内是最可能实现的。

如果国内的市场已无潜力可挖,Linder认为企业将把它的活动空间拓展到国外。这个时候企业开始考虑产品应该出口到哪些国家?按照他的观点,潜在的`进口国主要是那些同出口国有相似需求结构的国家。并且他将人均收入作为需求结构是否相似的衡量指标。他认为,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工业品潜在的对外贸易越有可能。

除了对潜在的对外贸易分析之外,他也论述了对外贸易的现实领域。他认为,工业品现实的出口将决定于以下因素,其中促进出口的因素有:

1.全球范围内垄断性的产品供应结构;

2.与国内和国外竞争对手相比拥有生产要素采购和加工的优势;

3.与国内外同行相比拥有先进的技术;

4.更好的管理水平;

5.通过大批量生产拥有成本的优势;

下列因素阻碍着出口:

1.缺少对国外市场的了解;

2.高昂的交通费用;

3.贸易的限制;

除此之外,Linder也给出来自现实进口国的决定因素:

1.文化因素,例如,语言和气质的不同;

2.政治因素,例如,政治联盟(欧共体、前法国的殖民地区等)。

需求结构理论指出了许多影响对外贸易的发生的因素,同时也给企业的领导提供许多出口战略思维,比如,要想增加出口,同业垄断地位应是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另外从企业内部来讲,在采购方面、生产方面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及管理方面的优势能导致成本的优势及规模经济效应;从企业的外部来讲,国内需求的结构及增长边际、进口国的政治文化、关税及贸易限制也影响着企业出口决策的实施。

四、区域内部贸易理论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变得越来越密切,这也导致了技术转移和扩散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因此工业产品的生产条件在各国间也就变得越来越相似。这种模仿效应使得国家之间,特别是各工业国之间的供求结构变得很相似。如果这种发展与实际相符的话,那么传统对外贸易理论所提供的许多解释变量对当今出口战略的实施已失去了策略上的意义。

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经济学家Levitt在1983年提出了一个实现出口的新的解释模型,即区域内部贸易理论。这个理论特别对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的发生具有解释意义。区域内部贸易理论试图解释,在国际间供给结构越来越趋向类同的状况下,各国之间的贸易是怎样发生的。

区域贸易理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的差异化是贸易产生的原由。国际间产品差异化能通过下列方法达到:

1.产品物理性质和功能的差异,例如,材料的种类、技术设计、质量等;

2.产品美学方面的差异,例如,设计、形状、颜色或者包装等;

3.产品标记的差异,例如,商标及名称;

4.产品其它方面的差异,例如,咨询和售后服务等。

区域内部贸易理论将产品的差异化作为贸易产生的原由。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产品的差异化也是企业获得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有效而重要的手段,对企业国际化策略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当然与技术缺口理论、学习曲线理论以及需求结构理论相比,它对对外贸易发生只提供了一个解释变量,即工艺技术。

小结

除了上面提到的四个现代化国际贸易理论之外,还有生产地点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也能解释许多关于国际贸易产生的行为和现象。

无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还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它们主要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发展起来的。因此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个国际贸易理论能充分而全面的解释企业国际化的现象。由于迅速发展的世界经济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而多变,在国际化战略的决策时,单个理论能提供的策略指导变得越来越少。当然,尽管单个理论只能从一个侧面提供国际贸易产生的解释变量,但综合不同的国际贸易理论,我们能够从中导出很多有关国际贸易的解释变量。这些变量为企业国际化策略的形成和有效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这些理论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这样一种思维,那就是,一个成功的国际化策略不仅适合于企业的内部而且同时也适合于企业的外部。

篇7:参与式财政估算理论

创造公众参与的环境和机制,注重公众参与的能力建设。参与式预算不仅能增强现有治理结构的公信力和透明度,更能提高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绩效,有效调和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差异,增强政权的合法性,促进和谐善治。

参与式预算应坚持的基本原则:(1)基层民主原则。参与式预算允许广大的基层民众参与到预算的决策过程中,对公共预算及公共资源的分配提出意见;(2)公平正义原则。通过民众参加预算的决策过程,可以将资源分配到更加需要的、条件差的地区,防止公共资源被私占;(3)透明原则。通过将决策的地点从政治家和技术官僚的办公室中转移到公众的公开讨论会上,使政府成为“玻璃缸中的金鱼”。参与式预算使政府的支出更加公开、透明,便于民众对预算执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防治腐败。

参与式预算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9~,在这一时期,只是巴西的几个城市实施了参与式预算;第二阶段是~,参与式预算在巴西逐渐扩展,并且逐步得到了巩固;第三阶段是20至今,巴西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始实施参与式预算,逐渐扩展到北美、欧洲、亚洲等的国家和地区。

参与式预算实施的意义

(一)参与式预算有利于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以往的预算对公众来说带有局限性、封闭性和神秘性,而参与式预算可以打破传统预算的这些特点。公众直接参加预算的决策过程,可以将有限的资源用到公共利益最需要的地方,并且公众能直接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

(二)参与式预算有利于政府赢取公众的支持。伯曼等人的实证研究发现“:那些有着更多参与性的城市公民被发现对地方政府会少一些愤世嫉俗的态度”。参与式预算建起了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政府通过对公众偏好的回应,可以实现政府和公众的互动,密切了政府和公众的联系,提高了政府的威信;同时,参与式预算让老百姓有了发言权,让税收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公众也可以了解到政府在满足各种需求方面的艰难,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公众对政府的不满,可以使政府赢得更广泛的群众支持。

篇8:财政的论文

摘要: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乡镇财政收入也在不断增多,极大的促进了乡镇各项事业的发展,但随着财政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财政体制也在不断深化改革,以适应农村财政发展的需要,

但当前乡镇财政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乡镇财政管理的有序、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对如何规范乡镇财政管理进行研究,以其规范乡镇财政管理,促进其有序发展。

关键词:

乡镇财政;管理;规范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乡镇政府财政管理,改进和完善各项措施,积极规范财政收支行为,财政管理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很多乡镇在财政管理中仍存在预算管理较差、违规支出较多、会计核算不规范等诸多问题。

为进一步提高乡镇财政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实施三级联动,凝聚工作合力,加快推进乡镇财政所规范化建设

近年来,乡镇财政的工作重心逐渐从组织收入向支出管理和服务“三农”方面转移,业务范围越来越广,专项资金越来越多,管理要求越来越高。

调研发现,农业税取消后,乡镇财政所人员大量分流,有些财政所变成了乡镇“财务室”,造成乡镇资金监督乏力;长期手工记账使基础数据积累不全;人员队伍不专业、不稳定、交叉使用。

这一现状直接导致基层财政职能弱化,远远不能适应工作需要。

基于此,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财政所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乡镇财政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方法步骤、建设标准和补助政策等,全面加强乡镇财政基本建设和管理工作。

建设过程中,坚持市、县、乡三级联动,合力推进。

一是强化指导。

研究出台规范性文本,提出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形象标志、统一色调格局、统一岗位设置、统一服务功能、统一硬件配制“六统一”建设要求,制定了乡镇财政所机构职能、建章立制、业务管理、队伍建设、基础设施“五到位”管理标准,为县乡两级加强财政所建设提供了标尺。

二是加大投入。

县乡共同筹资,专门用于乡镇财政所软硬件规范化建设,努力改善办公条件。

上级财政加大奖补力度,调动建设积极性。

三是严格考核。

将乡镇财政所规范化建设工作纳入财政标准化管理综合考评体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对完不成规定目标的,年终考核时“一票否决”。

二、抓实五个到位,力促规范建设,夯实基层财政科学理财基础

(一)机构职能到位

按照“职能职责明确、管理体制规范、人员配备合理”的要求,清晰界定了乡镇财政所关于预算管理、涉农资金兑付、国有资产管理等职能职责。

每个财政所设所长、记账会计、资金会计、涉农专管员、村级财务会计等岗位,负责乡镇财政预决算编制执行、资金收支管理、财务管理监督等30余项具体工作。

(二)建章立制到位

编印《乡镇财政所规章制度示范文本》,内容涵盖乡镇财政所工作规则、会计核算监督、预算会计岗位责任等各方面270条规章制度,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规范化管理制度体系,促进了基层财政财务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无缝衔接和高效运转。

(三)业务管理到位

创新管理模式,对乡镇财政财务收支实行“乡财县管理”、“村账乡代理”,规范业务流程,细化工作标准,完善对重点业务、重要环节的监督制约机制。

对预算管理、财务监督核算管理、债权债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补贴发放基础信息管理、档案管理、票据管理等7个方面的财政业务,均做到原始凭证真实完整,台账信息录入及账务处理及时准确,档案资料齐全,网络管理安全规范,信息系统运行稳定。

(四)队伍建设到位

按照“人员结构合理、业务培训有效、思想作风过硬”的要求,建立了规范的乡镇财政所选人进人机制和干部激励机制,结合专业、年龄要求实行干部定期轮岗交流,对优秀基层干部给予表彰奖励,最大限度地激发主观能动性。

完善培训规划,安排专门经费,多形式、分批次开展培训。

(五)基础设施到位

围绕满足乡镇财政所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需要,每个财政所按照办公室、档案室、财务室、便民服务大厅“三室一厅”的要求建设办公用房,建筑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

各所都配备了必要的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并与省、市、县进行业务连接和财政内网连接,实现信息化、电子化办公。

三、发挥四大作用,强化服务职能,进一步提升基层理财绩效

通过大力度推进乡镇财政所规范化建设,不仅基层财政面貌焕然一新,更主要的是职能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一)促进了科学理财

通过规范化建设,乡镇财政所实现了与市、县联网,惠农补贴发放等业务上线运行;规范资金监管操作程序和管理制度,实现了财政资金全过程监督;通过分层次、多形式培训,

乡镇财政干部在网络操作、会计核算及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操作水平迅速提高,乡镇财政内部形成了运行科学、互相制约、监督到位、服务基层的管理机制。

(二)落实了惠农政策

为确保“三农”资金和惠农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乡镇财政所建立了包括农户姓名、身份证号、人口、承包土地面积等相关基础信息数据库。

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15项惠农补贴资金全部纳入“一折通”发放。

通过规范管理,强化监管,堵塞了漏洞,杜绝了强农惠农资金被挪用、套取、冒领等现象。

(三)强化了监督管理

乡镇财政所发挥就地实施监管的优势,实现了财政资金投到哪里,财政监管就延伸到哪里,建立了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和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监督体系,促进了财政资金高效运转、绩效提升。

(四)实现了便民利民

通过建设便民服务大厅,实行一厅式办公、一站式服务,规范资金核算、资金拨付、管理流程等各项规章制度,缩短业务办理时限,基层财政所实现了由收支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重大转变,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树立了政府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毛央红.推进乡镇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会计,.

篇9:财政的论文

摘要:

乡镇财政是当前我国五级财政体系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财政体系的基础环节。

近几年,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财税改革逐渐深入的过程中,乡镇财政暴露出诸多薄弱环节。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缓解困难的建议。

关键词:

乡镇财政;新形式;化解对策

一、新形势下乡镇财政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刚性支出有增无减,财政资金捉襟见肘

一是人头支出比重过大,“吃饭财政”名副其实。

乡镇控编不严、堵不住“乱进人”的口子,是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进而造成个人部分支出居高不下、乡镇财政不堪重负的根本原因。

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全国范围内,乡镇财政人头经费占乡镇财政支出的平均比率为88%,成了确确实实的“吃饭财政”。

个别乡镇个人支出部分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达90%,再加之上级出台的较多增资政策,按照分税制要求一部分需要自行消化,这种“破车重载”的无奈令乡镇财政举步维艰,陷入困境。

二是法定要求与财政实力产生矛盾。

每年,乡镇财政都要按法定要求不断增加对农业、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投入,且专项经费又必须做到专款专用,财政支出回旋余地极小。

同时乡镇财政还要按规定,对上级扶持的项目投入配套资金。

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调剂能力受到制约,收入与支出结成了一道难解的“死扣”。

(二)乡镇财源后劲不足,宏观政策导致财力减弱

一是乡镇财源建设后劲不足。

篇10: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作用及其不足论文

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作用及其不足论文

城市规划指的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它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前提。

由于城市本身的复杂多变,导致城市规划也有会随着不断的修订、改变,从而更加适应城市的发展。现代化城市规划理论更加具有现代化城市的特色,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

1、城市规划的基本理念

城市规划的基本理念是整个城市规划体系的中心思想,它为实际的规划过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且这种理念也适合使用到建筑设计方案当中。城市规划设计当中,是利用最基础的文字、符号和图像来表达设计人员的思想,达到划分地域用途的目的。城市规划的理念作为在设计过程所依据的中心思想,它是不受到外部主观条件( 比如本位原则、既定方针、习惯意识等) 和其它客观因素( 比如交通条件、资金条件、技术条件和时间条件等) 约束的,它仅包含规划所应用的主要结构和关键性规划内容,仅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核心项目的创意规划以及这些项目实施的时空布局与景观环境的统一和整合过程,只是一些概要说明,没有细节。

2、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对城市规划的意义和作用

2.1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合理的分配社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因此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当中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到实践当中,要将城市当中的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保证城市中居住人口和利益团体能够对资源有效的利用。只有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才能够是社会在资源的配置上达到平衡,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利益,从而使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2.2对城市建设产生作用

合理的运用城市规划理论可以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良好的指导作用。现代化城市规划的理论要求从城市整体的功能和建设目标出发,结合城市当中的各个要素,使其协调统一、相互配合,从而产生一个要素相互结合的结合力,完善整个城市系统,使其具备运行的能力。城市规划理论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它约束整个设计过程,在进行实际规划的过程当中,要严格的依据理论思想,将城市区域划分为建设区和非建设区。而建设区域当中,还要进一步的明确发展的项目,将无需发展的或者发展作用不大的项目剔除出来,而对城市发展有利的项目,应当详细的将这些项目列出来,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

对于那些非建设的'区域,就要分清其中应当保留和应当拆除的部分,再结合城市规划的其它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土地分配。

2.3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对于城市建设的规划,不能只局限于当下的情况,要考虑城市发展的未来,即发展的可持续性。在进行城市规划之前,要进行城市发展前景及发展方向的预判,从而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为了进一步的保证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就要对城市的建设规模以及布局方式进行合理的规划。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要想其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还要在其规划建设阶段综合考虑到城市周围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的好坏,从而对城市的发展方向做出科学的规划,达到提升城市综合水平的目的。一座城市的发展应当是在其自然环境得到保障的前提之下,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多个方面都得到有效的提高,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2.4对城市形象的影响

一个区域的发展,需要一个大型的城市起带头作用,而这个起带头作用的中心城市就需要具备良好的城市形象,在周边范围内作为发展中心起到带领的作用。一座城市进行规划的过程当中,要保护好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从而凸显出城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树立一个良好的中心城市的形象。良好的城市形象,将有有助于城市对周边的辐射作用,从而进一步的引导周边城市经济、文化、生态的发展。除此之外,还要合理的配置城市的产业构成,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升城市的形象以及生活水平。

2.5对经济、政治的影响

我国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不断的改革完善自身的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改进的过程当中,现代化城市规划理论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城市规划理论运用到实际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对公共政策的意识培养,加强城市规划当中对公共设施的建设力度,促进就业问题的解决,进行合理的土地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的比例和结构,在保证周边环境的情况下开展科学的城市规划活动。此外,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还能够起到规划指导以及调控和城市群体的利益所息息相关的社会公共事业的建设。

通常,经济体制的改革都是伴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进行的,而两者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中央逐步将权力下放到各地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当中,也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城市规划工作还激起了当地政府的工作热情,从而推动了城市规划体制的改革和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3、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存在的不足

3.1过于理想化

针对目前的城市规划理论来说,其本身有一个较大的缺点,那就是过于理想化,与实际脱节,因此在实践过程当中会出现较大的问题。这种理论虽然是通过超前的想法来解决规划当中的实际问题,但是过于超前的理论也会与现实脱节,使规划理论在实践的过程当中缺乏依据,从而导致规划不够全面。

3.2理论不够成熟

现代化城市规划理论虽然具有一定逻辑性和现实性,且优点较多,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是这种理论产生时间过短,没有经历较多实践的检验,因此它是不成熟的。由于现代化城市规划理论是在想象和推算的情况下进行建立的,所以他缺乏现实的依据,从而也决定了它在实际使用的过程当中需要更多的考验和验证。虽然其本身是一种新兴的概念,但是随着不断的实践和完善,这种城市规划理论也将越来越成熟。

4、结语

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关系到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只有城市规划足够完善后,才能进一步的保证土地、空间的利用率,使城市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土地使用的规划,因此对现代化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可以极大的促进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笑非,胡玮炜。 浅析城市规划中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J]. 河南科技,( 05) .

[2]段绍轶。 城市规划中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剖析[J]. 科技展望,( 13) .

篇11: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下工程管理论文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下工程管理论文

1规划进度中的应用

现代项目进度规划是工程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项,通过该计划的制定,从而确定该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工程管理当中的应用韩建军东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57091项目的工期,并最终确定项目的日进度和进度的基准。在这其中采用WBS方法通常为网络规划进度的前提,通过对工程的划分后,对其中的活动进行定义,估算和排序,从而形成最后的网络图。该网络图则是以资源完全满足的情况下作为前提,从而计算工程完工的最短路径,并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对工程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确定工期,并制定项目进度计划。而在对项目进度的计划中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针对管理层,第二是针对工程项目本身。

(1)里程碑图(主要对高管层)

通过该方法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对项目建设中的重要事件的计划和完成的情况进行描述,从而为高层决策者提供参考。其具体的过程则,该计划可在项目进度完成前,或在确定后也可提报,成为管理层对下属企业建设的参考依据。

(2)横道图

横道图则是以横坐标作为项目完工的时间,以纵坐标作为任务轴,从而组成二维坐标图形,形象的将项目建设的任务表示出来。通过该图可得到工程任务的分布,同时其具体的完成时间,以此对工程进行动态的跟踪。

(3)进度优化

工程建设中其将面临各种不同的复杂环境,也涉及到不同的因素。因此,要综合各种不同的因素,使整体的资源配置达到最大化的程度是非常困难的。对此,在工程建设中通常采取以下三种不同的方法:第一,工期优化方式。所谓的工期优化就是将整个工程在关键路径上的关键的工序进行压缩。具体的方法则是计算出项目的关键路径后,对其中每个关键活动进行研究,从而调整该关键活动的持续时间,以此直到整个工期得到满足。在这个研究程序当中,要充分考虑成本和资源。第二,通过资源的优化。对资源的优化则包括在工程建设当中的资金、材料、人工、设备等方面的优化。通过将这些要素和成本、进度等结合起来,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成本最低。第三,成本方面的优化。对成本的优化则主要分类两种不同类型,第一,随着工期的变化所带来的直接成本方式的优化,如人工、设备、动力等;第二则是工期的延长所带来的间接费用的增加。如管理费,租赁费等,将两费用相加,得到最大的成。

2工程收尾阶段的应用

在现代工程理论的收尾当中主要包括合同收尾和项目收尾两个部分,其中合同收尾则主要为对质量和范围的验收。对着两个验收都必须要对同步对相关的文档等进行验收。而项目收尾则是在项目结束后确认项目是否结束,并开始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的工作。因此,结合上述的'论述,在现代项目工程理论中我们通常将验收分为合同期验收、竣工验收和中间期验收,而按照其划分的范围来讲,可将其分为部分验收和全部的验收。在验收中,以工程验收是最为常见的。其具体的标准则按照项目的成果和成果文件,以合同规定和相应的标准为验收依据,检查符合程度,做出结论性意见。同时根据其验收的过程,将其分为以下阶段:第一,准备阶段。在该阶段主要对分散的、零星的一些工程进行收尾,并做好对验收材料的规整、分类等,从而为后续的验收奠定基础。第二,项目管理人根据验收的程序对项目进行自检,从而及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方法进行纠正。第三,提交验收申请。以书面形式申请、报送验收材料,提出验收申请。第四,验收机构组成验收委员会,对材料进行初步的审核,并在审核后进行现场的初审。对不符合之处提出修改意见,限期整改。第五,对项目进行正式的验收。在初检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合理的正式验收,包括工程中涉及的所有的细节。第六,签署项目验收合格文件。签署项目或阶段合格文件,对具有等级评定的项目同时评出优良等级,投资性项目应办理移交资产。通过上述的验收,从而对项目的建筑质量等各方面进行处理,以此更好的实现对工程建设和质量的控制。

篇12: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素质教育教学探讨论文

1.重视绪论内容教学

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在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部分影音资料进行具体教学,运用具体的事物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例如通过嫦娥一号,天宫二号和月球探测器等在构造系统方面运用了现代控制理论,向高校学生讲解有关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知识,另外笔者在文章的绪论中主要概述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发展,以及是如何将现代控制理论应用到航空航天等方面。

2.教学中给学生补充相关的数学基础

由于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是传统控制理论课程的扩充,它依然是以线性代数常微分方程为基础,学习这一门课程对矩阵论和常微分有一定要求。而现在的线性代数中缺乏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中所要运用到的约当标准型知识,所以从事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讲授的教师应该与线代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线代的标准型内容在现控中的运用范围较为广泛,选择合适的线代书也十分有必要,因为现控中的稳定性理论和常微分方程有密切联系,所以现控要以线代和常微分为理论基础为主。

3.教学中注重直观理解

如何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现代控制管理,不仅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讲授现控理论,更要通过实际例子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结合当代科技发展的实际背景,对线控的理论定义做出严格的标准与衡量。教师最好能够向学生们举出实例证明定义,除部分较为复杂的定义,不要求绝对的严谨但必须保证在证明过程中思路明确,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都满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MATLAB软件给学生们分发课后习题,提高教学效果。

4.加强习题课教学

学生要真正了解和掌握现代控制理论,提高现代控制理论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老师正确讲解和辅导,更需要学生自己加强练习不断优化。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布置部分课后作业,同时在为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时候,应该根据具体问题归纳知识点,在讲解能观能控习题时,要重点讲解能观能控的判别条件、标准型和分解三者的`不同和联系。

5.开展科研型教学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适度地与控制科学科技前沿发展内容相结合,就比如将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组织召开的控制与决策会议等。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深入了解现代控制理论,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在处理科研项目相关问题时,可以分类别将问题整理好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资源解决问题,而在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教师只发挥指导作用。

6.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为提高学生们对现代控制理论的学习积极性,让高校学生积极参与现代控制理论的科研项目学习,我们在创新现代控制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积极对教学手段更新换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在日常教学中应该积极引用PPT多媒体等互联网电子设备,结合文字与图片,声与人像的多重特征,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具体表达,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和感受教学内容。

7.改革考核方式

随着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不断普及,人们对文化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型项目学习,也应该改革创新现代控制理论的最终考核手段,如在高校期末考核中现代控制理论的总分为100分,卷面成绩只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四十;学生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情况、请假旷课迟到等出勤情况各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十;为了加大科研型学习在期末考核总成绩中的比重,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着手:是否积极参加科研性课题学习,对科研项目是否提出创新性的想法,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都各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十。

参考文献:

[1]贺跃帮,王天雷.应用型大学现代控制理论教学方式探讨[J].科教导刊(下旬).(02)

[2]楼旭阳.现代控制理论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J].科教文汇(上旬刊).(08)

篇13: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经济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质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财务会计理论也顺应市场需求,在会计细则和理论上发生了变化,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和活力。因此,若要推动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顺利发展,就必须全面探究它在现阶段的变化特点,并把握其本质特征,然后依据经济发展需求,全面研究其发展趋势。

1.财务会计理论的主要内容

1.1会计主体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计算机和网络迅速普及,数字信息处理技术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会计理论得以突破国界的限制,进行国际间的联合和分组。这无疑增强了会计主体的可变性,加大了对会计主体的认证难度,使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变得更难界定。

1.2会计基本前提

现代经济下的会计基本前提是指持续经营、货币计量、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会计基本前提的各个组成要素都提出了挑战。

1.3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主要包括提供信息的原因、提供信息的对象、以及提供信息的主要内容等方面。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中,通常将会计信息使用者视为一个整体,为其提供通用的会计报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会计信息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及时沟通交流,信息提供者在研究需求者的决策模型后,全面思考其财务需求,进而提供详尽的财务报告,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目标可能会依据不同的决策模型提供专用的财务报告。

1.4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主要是为了根据企业决策和要求,及时提供会计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传递速度已取得飞速发展,这极大地提高了会计操作和调控的时效性。企业信息需求者可以通过相关网站及时了解企业的相关财务信息,因此,在现代经济下,会计分期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

1.5持续经营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可以根据项目特点和内部需求,依靠互联网相互合作共同完成项目,在项目完成之后,合作企业自动解散。在现代经济下,这种临时性的企业联合已经十分普遍,因此,持续经营的模式将逐渐退出会计理念。

1.6会计要素

在传统的会计理论中,会计要素主要包括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与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己经成为新的经济核心,无形资产也发展成为企业生存的基础,知识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会计要素。

1.7货市量

网络的普及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趋势,金融活动的国际界限越来越模糊,在这种形式下,国际贸易急剧发展,市值变动的幅度也逐渐增大,这无疑增加了货币计量的难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可能出现一个全球通用的货币计量单位,使国际间的金融贸易更加便捷。

1.8会计权益理论

传统的会计平衡公式主要体现企业财务资本持有者的.权益,对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则未能体现,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知识、创新思维能力无疑成了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的财务体系不能只包含非人力资本,还应切实体现人力资本。因此,在现代经济下,必须及时更新会计权益理论。

2.现代会计理论的新变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理论为顺应经济发展需求也产生了新的调整和变化,若要研究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就必须在熟悉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上述要素在现代经济下所发生的变化,进而推测和思考其发展趋势,总体而言,当前会计理论主要产生了以下变化:

2.1会计分期概念的变化

会计分期主要是指企业能够及时利用会计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在现代经济下,信息传递速度飞速增长,传递渠道也呈多样化趋势,许多企业的会计信息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实现共享。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会计分期含义也产生了相应的改变,更加注重时效性和专业性。

2.2持续经营理论的变化

持续经营要求财务会计能够准确把握企业的经营时间。财务会计理论是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的,但随着知识经济的普及,许多企业,尤其是地方性的中小型企业寿命越来越短,这就使得企业的经营时间存在很大的未知性和多变性,持续经营的理念不可避免的要发生改变,较之传统的持续经营理论变得更加复杂灵活。

2.3货币量含义的变化

货币计量以货币价值恒定为基础,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贸易交往日益密切,货币价值产生了更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在这种货币价值起伏变化的背景下,货币量的含义显然也要发生相应改变。传统会计理论中恒定不变的货帀计量方式己经无法满足时代要求。因此,货币计量也在朝着灵活多变的方向发展。

3.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财务会计理论的各个组成要素都在发生相应改变,原有的概念含义和实行手段都已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应当进一步深入探究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以掌握其发展方向,促进其持续进步。总体而言,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主要有以下发展趋势:

3.1会计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多元化

会计从业人员作为会计理论的学习者和使用者,更要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创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使自己成长为一专多能的新型会计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3.2会计基表假设得以创新

不断深入发展的知识经济,对会计基表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现代经济下,企业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这就使得会计主体呈现出“经济利益相联系的组合体”的特点。持续经营的含义也更新为“经济联合体从组建到实现经营目标的存在时间”。会计分期假设在原有定义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对于那些临时联合起来的企业,可以暂时不实行分期假设,而是将报表报告期直接安排在交易期。货币计量除了原有的计量范围,还包括非货币计量。

3.3理财观念得以强化

在现代经济下,会计理财观念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了重要的生产力组成要素,而人则是知识的重要载体,知识要靠人来创造、发现和发展,因此,人是知识经济的主体。与物资资本相比,人力资源具有更强的增值性。因此,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权责结合的财务会计机制,增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充分调动会计从业人员的参与性、积极性、创新性,进而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在知识经济时代,影响会计理论的因素逐渐增力口,会计信息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在这种背景下,金融系统管理人员必须及时更新和强化风险理财理念,增强风险观念,根据会计理论的内在规律,合理预测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随着数字信息的发展和网络计算机的普及,信息的获取速度和数量己经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及时更新信息管理观念,熟练掌握相关的网络技术,能够准确、迅速、有效的搜集和分析信息。

3.4网络会计得到普及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会计应运而生。网络会计面临的网络工作环境一方面是指企业内外逐渐加强了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另一方面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企业信息的国际化发展。在现代经济下,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涉及到财务、生产和销售等部门,而这些部门都需要通过网络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网络会计要使每一笔经济业务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会计信息,以便企业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了解最新金融信息。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的深入和发展为财务会计理论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财务会计理论的各个组成要素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为了应对现代经济为会计领域带来的新问题,财务会计理论必须找准发展方向及时创新和发展。

相关专题 财政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