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的探索论文

一闪一闪雪花酥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一闪一闪雪花酥”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的探索论文(共11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的探索论文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的探索论文

【摘 要】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能否快速发展,关键取决于科研队伍的建设。本文从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发展现状出发,结合自己学院的做法及特色,提出了一些加强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 科研管理 队伍建设

“学院的生存靠教学,学院的地位靠科研”。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一样,承担着培养人才与基础研究的任务,建设一支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科研队伍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前提。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能否快速发展,关键在于科研队伍的建设。因此,科研队伍建设意义重大,它是高职学院科研活动的基础,是凝聚科技实力、提高研究水平的关键;它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发展现状

由于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处在起步摸索阶段,因此如何正确认识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现状以及如何合理定位,对充分发挥科研在高职院校中的助推器作用、充分发挥学科、人才、技术和科研成果优势,确保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学校对科研工作重视不够,目标不明确;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管理乏力

2.科研队伍主体的知识层次偏低

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是高等专科学校转型或是从中专升格而来,整体科研水平不高,科研队伍中缺乏领军人物,科研能力和水平与本科高校教师相比显得“先天不足”。

3.科研意识不强

多数高职院校教师认为自己只要把书教好,科研工作并不重要。70%以上的老师都以教学任务重,无暇搞科研为借口,怕耗时、怕耗力,缺乏实践的勇气和信心。

4.科研方向分散,优势学科少,水平层次较低

有关数据显示,60%以上高职院校教师缺乏文献检索和信息处理的能力,科研论文大都停留在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上,很少有创新性研究成果,对专业领域的研究更少。近80%的.老师从未参与过课题研究,90%以上没有主持过市级以上的科研(教研)课题,一些专业学术期刊高职院校教师的论文发表量不足10%,被EI、SCI收录的文章则更少。

二、我院在科研队伍建设上的特色及取得成效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85人,院内教授70余人,副高职称教师260余人,开设30余个高职专业,在校学生近万人。学院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走出了“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新路子。先后获得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立项单位、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院、全国职教先进单位、湖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省文明高校、永州市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等荣誉称号。

1.特色一:思路先进,定位准确,科研教学双丰收

学院升格初期,即确定了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和科研工作三位一体的办学指导思想。邀请有经验的科研专家讲座或定期培训;投放一定资金支持已有科研项目,给予科学的指导和讲评,让科研人员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理论水平等。科研催生了广大教师钻研技术的动力,创造了“想干的就有机会、能干的就有舞台、干好的就有地位”的事业发展氛围,确保了专业建设和学院定位的正确方向。这就为我院在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首次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找到了注解。

2.特色二:加强指导,规范管理,注重成果的应用与推广,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学院注重强化课题的过程管理,邀请校内外专家参与科研课题的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等各个环节,对科研人员进行必要的指导,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全院教师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科研、教改课题9项,市级48项,院级立项课题6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260余篇,出版专著和主、参编教材22部;获省(部)级奖励的教学科研成果4项。

为加强研究成果的推广,促进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学院成功承办了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与实践》研究成果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全省近60家高职高专院校及部分本科院校的领导、专家和代表120多人参加。学院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的成果,受到与会专家、领导的一致好评。20,学院被评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先进单位。

三、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强化科研意识,采取政策激励机制

首先,学院领导要强化科研意识,把科研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并将其列入到学校发展规划中,从制度上保证科研工作的地位;其次,教师及科研管理者应强化科研意识,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学与专业发展的需要。应实行教师年度科研业绩考评制度,考评结果与收入、待遇挂钩,真正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质优价;申报基金项目时向青年教师倾斜,使他们有机会进入学科前沿。如,降低主持人的年龄限制和职称限制,在院级项目上给予一定额度的启动资金,优先进入研究基地或使用教学、科研设备,帮助他们成长为科研骨干。

2.明确科研定位,大力推进高校科技创新

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的,因此其科研定位也应以突出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为主,使培养出的学生应能面向社会实践第一线,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应注重与企业联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为生产服务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应构建一个全方位、多模式、规模化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发展模式。

3.加强科研管理与服务

高职高专科研工作整体水平上台阶,最关键的是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加大科研管理的力度。要抓好立项管理和项目过程管理,全面及时地掌握项目的研究进展情况。为此,首先要确定科研发展规划目标,规划好近期发展目标,宏观地预测中、长期科研发展规划;其次要完善科研评价体系,为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多出成果、多出人才;第三要强化科研机构的管理监督功能,在科研管理过程中既要帮助教师进行课题立项,为其提供科研信息,又要全面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为其顺利结项做好服务工作。在对科研成果管理的过程中既要及时组织成果评奖,又要注重对已完成或鉴定成果的及时转化,发挥其价值,突出产学研结合的特点。

总之,高职学院的科研工作应该定位准确,从实际出发,以高职的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应用性科研课题为主攻方向,扬长避短,发挥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重视科研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很强科研能力的教师群体,才能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出合格的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所以为“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必须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科研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关尚杰.加强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几点认识[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2]刘明星.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8.

[3]邹学家.高职科研工作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J].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

篇2: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论文

关于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论文

一、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高职院校的重视,很多高职院校得到蓬勃发展,在这个基础上,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成绩也不断得到突破和发展。但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处在发展的初期,科研能力低,在科研成果的研发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科研成果研发周期长

在高职院校当中,虽然各个学科都有专门的科研小组和实验室,学校也投入了大量的设备和资源,但教师在科研上存在态度不端正,对科研不重视,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差,对相关课题研究的资料搜集少,对于科研探索的分工不明确等问题。甚至有些课题研究从课题报告到科研成果的形成要好几年,使各级拨给的课题研究的专项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长此以往,导致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研发周期长,工作效率低。

(二)忽视了对信息技术资源的充分运用

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创新的根本目的是结合人们的实际生活和思想实际,能够创造出更多指导人们生活的先进理论。所以,科学研究必须以社会实践为基础,重视对信息资源的了解与掌握。而当前高职院校在科研方面忽视了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对课题研究的现状缺乏认识,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缺乏了解。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忽略了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借鉴和已有理论的创新,这都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没有最大限度地获取丰富的科研材料。

(三)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效率低下

高职院校的科研信息化管理方式陈旧,工作效率低下。在科学研究方面,还是依靠传统的人工完成。从科研项目的确立、中期的资料整理到成果的鉴定,包括科研成果的登记、汇总,整个科研过程中资料的搜集、文件的上传下达等都是以书面表达的形式完成的。材料的采集、问卷调查的`收集和资料整理大多是依赖人工来完成的,造成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人员任务繁重,办事效率低下。

二、关于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某省20所高职院校。

(二)调查目的:通过对选取的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的现状调查,并对这些学校实施完整的信息化管理,跟踪调查学校的科研情况。通过实验证明在高校进行科研信息化管理创新的意义。

(三)调查时间:1月12日—207月12日。

(四)调查方法:综合使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践研究法。

(五)调查内容:抽取某省20所高职院校,对它们在科研上的资料下载、网络资源共享、科研成果电子化管理的情况进行调查。

(六)实验过程:在调查完成后,对这20所高职院校实施科研信息化管理进行为期半年的跟踪调查,对它们在科研方面运用科研信息化管理的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修改建议。

三、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方式的创新

当前各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科研成果的研发,它不仅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科研水平,也直接关系到教师职称的评定。但高职院校的科研在发展的早期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实际和信息技术的时代背景,对高职院校的科研信息化管理进行创新。

(一)增强教师的科学研究意识

在高职院校当中,无论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还是对学校的升格来讲,教师的科研意识都至关重要。但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意识比较薄弱。通过科研信息化管理方式的创新,可以将各个类别的科研课题进行分类整理,方便资料的查阅和整理。把相关的管理规定、申报要求发表到网站上,提供与课题相关的有效的信息资源,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搜集和鉴别国际国内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开阔教师的视野,树立科研的意识,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且能够把获得的信息吸收消化,有选择地进行深加工,使其真正运用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去。

(二)创新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机制

传统的高校科研管理,从课题的筛选到资料的搜集,包括成果的登记、查阅和汇总都是采取传统的人工完成的。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高校科研的效率,而且使很多科研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资源遭到了浪费。所以必须建立完善的科研信息管理体系,高职院校应设置专门的电子阅览室,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免费的信息查询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建立科研成果展示的档案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关键词的搜索找到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成果,从而为现阶段的课题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帮助。

(三)建立完整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

要实现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就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重视资源整合过程中的共享,使科研的审批制度更加公开透明,使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注重数据资料的完整性和高效率,不仅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也方便了科研人员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他们能够通过网络在线,探讨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和课题研究的最新动态,提高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使他们摆脱过去资料搜集与整理的繁琐工作,能够真正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科研的分析与成果的促成上。

四、小结

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校的科研水平,也关系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加快高职院校的科研信息化管理建设至关重要,必须不断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的科研信息化管理水平。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科研的信息化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科研成果研发周期长,忽视了对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充分运用,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效率低下等,本文根据实践调查和研究,提出了创新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具体来讲,包括: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创新科研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建立完整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等。希望通过这些方式的改革创新,能够真正改革高职院校在科研管理上的陈旧方式,从而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效率和研发水平。

篇3:新时期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建设论文

新时期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建设论文

【摘要】事业单位后勤社会化及全员聘用制的推进势在必行,后勤管理队伍建设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继续深化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后勤管理队伍成员的素质,是提高后勤管理水平,提升后勤管理质量,服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内容。

【关键词】后勤管理;高职院校;队伍建设

1.前言

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进一步持续发展的同时,改革也继续深化。当前,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的采用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预示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将踏上一个新台阶,在新时期,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对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有重要作用,是高职院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探讨在新时期、新形势、新局面下的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和后勤管理模式创新,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

2.后勤社会化与全员聘用制对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建设的影响

后勤社会化和全员聘用制的推行,既是高职院校面临的压力和任务,同时也是改革的动力和机会,其中将不可避免地对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带来冲击。

2.1后勤社会化改革将促进后勤管理观念的变化

后勤社会化是党中央、教育部及相关部委等上级主管部门的既定政策。在后勤社会化的条件下,无论是内部承包模式、后勤集团组建模式或后勤服务外包模式的采用,后勤管理模式都发生了转变。传统的后勤管理观念认为,后勤管理从属于学校,属于事务性工作、福利性工作。在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中存在后勤管理“难以出成绩,容易出问题”的认识,后勤管理队伍整体对后勤工作的创新积极性不高,正视程度不够,思想觉悟有待加强。后勤社会化后,后勤管理队伍面临的工作环境虽然发生改变,但是工作具体性质和工作规律依旧,根据后勤社会化方式的不同,后勤管理队伍的工作对象也不同。在后勤社会化的要求下,后勤管理队伍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创新精神都有待提升。

2.2全员聘用带来深远影响

全员聘用制是当前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是以劳动合同关系代替行政人事关系,聘用双方的合法权益收到法律保护。在全员聘用制中,劳动合同双方的关系平等、自愿、公平,其权利义务是对等的。高职院校属于教学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推行全员聘用制是符合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及教育事业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的需要。在全员聘用制和组建后勤集团的背景下,后勤管理干部在人事关系形式和实质上与高职院校脱钩,原有的行政人事组织关系转变为以劳动合同为维系点,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民事关系。全员聘用制的推行与后勤社会化的结合,打破了原有后勤管理队伍“铁饭碗”的观念和“大锅饭”机制,促进了后勤管理队伍内部和外部的竞争。

2.3后勤管理队伍人才结构对改革产生制约

后勤管理队伍建设过程中适中面临着人事制度改革和教育制度改革,在传统后勤管理中,由于管理人员的来源复杂、工作性质相对普通、工作内容单一、平均年龄偏高等历史原因,后勤管理队伍的在发展中遇到瓶颈:在竞争制度引入下,落后的后勤观显然无法应对竞争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人员队伍受到专业、高层次学历教育相对较少,技术性人员和有丰富管理知识的专门人才缺乏,竞争起点相对较低。

2.4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发展空间狭窄

长期以来的工作特点,使得后勤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整体偏低,且除了个别技术工种外,相当部分后勤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在职称竞聘竞评中不占优势,上升通道单一乏力,与教学口人员相比,产生心理落差。发展空间狭窄使得后勤管理人员产生安于现状,乃至得过且过的心理,不利于发挥后勤管理队伍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3.加强后勤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后勤工作的成果是后勤管理队伍努力的体现,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体现。加强后勤管理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过硬的后勤管理团队,对后勤管理精细化、专业化有重要推动作用。

3.1提高后勤服务水平、提升后勤管理质量的的要求

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学生生活学习是后勤服务和后勤管理的根本目的。后勤管理服务水平和后勤管理质量的提升直接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教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在后勤服务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要求下,后勤服务从福利型服务向商品型服务转变,原先粗放型后勤管理必须向集约型后勤管理转变,必然要求后勤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组织管理知识和灵活的经济头脑,能够在新的后勤管理模式下,逐步降低原有福利型后勤的投入,以收支平衡为过渡目标,争取发展成为可持续的商品型后勤。

3.2后勤社会化推进的需要

后勤社会化是高职院校减负增收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降低投入,增加产出是后勤社会化的主要任务,这就需要后勤管理队伍首先学习后勤社会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吃透文件精神;其次是转变思想,适应后勤社会化的管理模式。

3.3推行全员聘用制人事改革的需要

全员聘用制的推行,从长远来看,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意味着传统后勤管理人员的人事关系从行政关系转变为单纯的劳动合同关系。全员聘用制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全员竞聘上岗,择优录取。拥有较高学历层次、较强专业技能、较丰富管理经验的后勤管理人员,更容易在竞聘上岗中获得优势,或较易进行转岗。 3.4适应后勤现代化的需要

后勤现代化,意味着有许多新技术、新理论应用到后勤管理服务当中。掌握专业技术,应用先进理论,树立科学的后勤观是当前后勤管理队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建立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要求成员既能适应制度改革,也能跟上技术进步,在专业技术资格、理论学习研究上与时俱进。

4.多种途径加强后勤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的建设,既是后勤管理服务自身的要求,也是适应后勤社会化和全员聘用制,适应竞争的要求。

4.1领导重视和正确认识

高职院校的领导班子应充分认识到福利型后勤向商品型后勤转变过程中后勤管理队伍的作用及其建设工作,予以高度重视。高水平、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能力,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和经费宽裕的情况下适当向后勤管理及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倾斜,增强后勤资本,扩大后勤服务提供的灵活性,为后勤管理队伍建设提供平台。

4.2加强后勤管理队伍的学习培训

实现高效、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需要一支学历、专业、经验、技术都能够适应发展的后勤管理队伍。改变当前后勤管理队伍整体学历层次整体相对偏低,专业背景不符、职称级别不高、专业技术不强的局面,可通过在职学习和专门培训解决:一是通过自考、成人教育、远程、同等学力等方式,提高当前后勤管理队伍整体的学历层次,改善学历构成,通过政策鼓励、支持和要求后勤管理人员主动提高自身学历层次;二是通过邀请有较高理论造诣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专家,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专门性培。

4.3完善后勤管理队伍的梯队建设

后勤管理服务的发展方向是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改善后勤管理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年龄结构,应完善后勤管理队伍的梯队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后勤管理队伍。建设拥有高、中、低三个层次学历结构的人才队伍,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管理团队,保证后勤服务全面、可持续发展。

4.4人才引进和外部交流同步进行

除了在内部选拔、提升后勤管理人才外,还可以通过从其他高职院校或者外部机构选拔引进高水平的后勤管理人才,通过外部招聘给原有后勤管理队伍带来新鲜血液和新鲜观念。在全员聘用和后勤社会化的背景下,可以适当增加人才流动性以服务后勤人才的引进,通过通过其他政策倾斜降低人才流失。

4.5建立积极有效的后勤管理激励机制

后勤管理激励机制的建立以公平、公正、公开、竞争为原则。首先应在制度上保证后勤竞争激励机制的建立,维护其规范性、权威性,树立在后勤管理队伍中的信心;其次,应结合当地经济状况及高职院校财政状况,认真分析后勤管理队伍中的激励因素,通过物质与精神相结合,奖惩相结合,配合全员聘用制的人才去留模式,适度激励,有效激励。

5.结语

高职院校面临的改革历史使命在当前生源萎缩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后勤管理和后勤服务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根本上取决于后勤管理队伍建设。集思广益,采取多种途径提升后勤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加强后勤管理队伍的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需要思考及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以期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有利教学教育发展,适应全员聘用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际需要。

篇4: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研究论文

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分支,在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成人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产生巨大影响。基于此,从高职院校成人教育进行管理队伍建设的原因出发,对成人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高职院校进行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途径,以期对我国目前的成人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教育管理

一、高职院校加强成人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是一直未能成为真正的制造业强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缺少高技能的技能工人,而造成技能工人短缺的重要因素是教育资源分配失衡。,总理在考察时曾提起“教育公平”的话题。3月“两会”期间,总理更是做了关于“教育改革和教育公平”的报告。由于中国社会人口基数大、农村贫困子女上学难、就业压力大等各种教育体制不健全的原因,造成当今中国教育领域出现辍学率高、高等教育普及难度大等问题。大量知识水平较低的青年学生过早地进入社会就业,但是他们并不能适应社会形势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对较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人才的需要,造成了大量的青年人从事社会底层工作,不能担负起家庭支出和社会发展的重任,中国社会教育的极度不公平的现象由此产生。[1]为了促使更多的青年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促进教育公平,各大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高职院校近年来的成人教育招生十分火热。通过参加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课程,广大基层工作者可以提高自身工作技能,由简单的低技能工种转型成为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加强成人教育管理,才可能为更多的社会成员提供受教育机会,才可能为我国打造制造业强国提供更多有用人才,因此,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是高职院校加强成人教育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2.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对社会对人才发展需要的要求,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自1986年以来,在30年的发展路途中,成人教育已经初具规模,撑起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半壁江山。截至20,我国已经拥有将近300所成人高等学校,这些高职院校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社会主义发展输送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其中成人教育的贡献功不可没。伴随着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逐年递增,我国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特别是制造业和农业等行业,都需要大量动手能力强的技术人员,仅仅依靠高校培养远远不足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更应当加强对社会成员全体的能力提升教育,即面向全社会劳动者提供知识、技能的再提升教育。[2]因此,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进行到重要阶段的需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发展都不可懈怠,相对应的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的管理队伍建设更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

二、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管理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由于国家实施扩招政策和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致使国内不少高职院校急于求成,在成人教育管理队伍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

1.管理模式陈旧僵化

高职院校主要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成人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国内各大院校对学生的考核都实施学分制度,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一学期内有一定数量的课时要求和考试通过率要求,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管理队伍也不例外。在这种硬性管理模式的要求下,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管理模式也十分陈旧落后。成人教育自身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和业余性的特点,管理人员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组织考试、组织阅卷、统计结果等程序既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不能适应当代信息时代对管理人员的要求。因此,只有采取个别辅导、网上授课等灵活多变的管理模式,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2.管理人员资源短缺

当前国内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人员的社会地位不高,不受社会重视。[3]由于招生和生源质量的影响,导致成人教育在我国处于极为尴尬的社会地位,尽管近年来国家政策进行鼓励和重视,但是其科研力度、教学设施、社会认可度都不高。这就造成一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不愿意到高职院校就职,也不愿意进入成人教育管理队伍中,导致管理人员的资源十分短缺。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扩招政策的实施、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加大,使得我国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规模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学校规模的扩大造成了管理人员的需求量加大,同时,普通院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数量的扩充也影响了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数量,使得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资源短缺。

3.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长期以来,由于高校疏于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导致各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不少国内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管理人员大都来源于普通高校管理岗位的退休教师,这些管理人员整体上年龄偏大、高职称和高学历较少、不是全职管理人员,仅仅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对学生进行管理,缺乏专业的现代管理学知识,不能在管理队伍建设上有所创新,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4]另一方面,管理人员缺乏基本的教师素养。由于学历低、年龄偏大的原因,一些管理人员并没有拥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知识,更不具备这些教师最基本的素养,致使管理队伍对成人教育的规律不易把握,在科研成果的探究上更是少之又少,对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十分不利。

4.管理队伍教育理念落后

随着国家高校扩大招生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也逐步趋向普遍化和大众化,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规模也得到了扩大。但是由于人们对高职院校的偏见和不重视,致使高职院校不能满足成人教育的发展,造成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层次整体不高、管理人员的基本素养和专业素养有所欠缺,导致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对当前社会形势的认识不够全面,观念较为落后。另外,由于对管理前沿知识的缺失,对现代管理学知识缺乏系统化的认识,在实际的管理实施中不能对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应用自如,最终导致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对成人教育未来的发展和常新问题认识研究不够深入。

三、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途径分析

,教育部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并深入调研后发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当前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在成人教育方面要求各高校要正确处理成人教育发展规模和质量之间的关系。然而,由于我国在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初期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成人教育不能像普通高校的发展那样一帆风顺。因此,新形势下,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高学历、专业能力强、适应现代化时代发展要求的年轻管理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1.解放思想,更新管理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从体力劳动转移到操作技能和脑力劳动上来,社会对成人教育的要求也渐渐提高,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队伍需要解放思想,更新教育理念。首先,成人教育管理队伍要解放思想,转变管理理念,从以往的能力教育理念逐渐转变为开放教育理念,积极配合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从生源管理到课程设置等各个教育管理环节都积极更新管理思想,树立终身教育的管理观念,把新理念贯穿于教育管理过程的始终。其次,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要敢于和勇于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成人教育的管理中,如通过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学校的教学理念和课程优势,以及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生管理等。[5]在管理思想上有所突破,借鉴美、德等国的终身教育理念,转变观念,摒弃成人教育的片面看法,重视成人教育对于社会成员素质提升和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重视管理队伍建设与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和圆满完成的密切关系,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跨越式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引进人才,完善管理队伍

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政策对成人教育质量的要求,地方高职院校必须注重成人教育队伍中人才素质的新的要求。首先,要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情况来引进各类管理人才,扩大和完善教学和管理队伍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其次,要通过提升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来完善管理队伍。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成人教育的管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只有具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才能担负起高难度的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管理人员不仅应具有专业的管理学的知识、各种管理技能和计算机网络培训能力,还应具有组织科研探究和科研创新的能力,并懂得管理学社会前沿的知识。

3.严格制度,健全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高质量的管理队伍,成人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成人教育群体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制度建设的严格性,严格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制是高职院校成人教育队伍建设的关键途径。应严格管理制度,进行定期的考核,以文件规定的形式对管理人员进行具体化的管理要求。首先,对管理人员进行职称晋升考核,建立合理的职称评定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其次,通过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实施力度来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重视管理队伍的团队协作精神,使管理人员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思想,加强团队的凝聚力。最后,健全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合理的编制前提下,真正落实权责、赏罚分明。最终做到教育公平、教学公平和管理公平,以此提高管理队伍的效率和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综上所述,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作为高职院校管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的质量水平和发展前景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把成人教育的管理纳入到高校管理体系中,重视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才能更好地促使成人教育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对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大鹏.探索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和管理创新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6).

[2]陈强,姜超.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0,(23).

[3]林国斌.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教育,,(14).

[4]刘建龙.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9).

[5]姜为青.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成人学历教育的发展对策[J].成人教育,,(11).

篇5:浅谈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论文

浅谈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论文

摘要: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等职业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而这一切的实现,都与我们能否建立起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努力解决好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所面临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进一步快速发展的瓶颈,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原则,通过不断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一、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高职院校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是以事为本,对人的注意、关心相对较弱,具体表现在对学校的评价上,所有指标偏重对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最终结果的考核。在人与事的关系上,价值观的天平倾向于事,事的地位超过了人,事的重要性取代了人,这是造成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滞后于校内其他改革的重要原因,而衡量人事制度改革的成功与否,主要应看教师的积极性是否被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新一轮人事制度的改革要以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去取代传统的人事管理办法,把人的发展、人的解放恢复到主要地位,也就是激活生产力基本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人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对物的投入上,可以一年安排上亿资金建楼房、征地,而对人才的投入上则投入甚少,须知“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因此,我们应对人才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志,把人事管理的重心从以事为本转到以人为本上来,树立办学必须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形成尊重知志、尊重人才和鼓励教师干事业、支持教师干成事业的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做到从感情上、政策上、事业上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二、改革传统的教师分配制度、职称评审制度

高校分配制度改革依次经历了供给制、以按劳分配为原则的工资制、教学工作量制度和结构工资制等。这些分配形式无一不是以劳动量为标准,这种分配制度现已无法满足进入知志经济时代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应是以生产要素为标准的分配制度。以生产要素为标准的分配制度主要强调发掘生产力的潜质,尤其是强调发挥科研创新能力包括知志产权的作用,这一分配制度既与高等学校以知志生产、传播与应用为主要功能的规律相符合,也与发展知志经济、由工业经济向知志经济发展的社会发展总趋势相吻合,因而明显比传统的以劳动量为主要标准的分配制度优越。目前,各高职院校大都实施了以岗位聘任为前提的校内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定编、竞聘上岗,大幅度提高了关键岗位教师的待遇,对稳定吸引高层次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分配制度改革最终必须与市场价格接轨,并创造条件与国际价格接轨。只有将分配制度与市场价格接轨,才有利于人才良性流动,也才能留住你要留的人。

我国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教师的个人利益几乎全与评审挂钩,从而促使教师将职称评审作为个人发展的最终目的,以论文、评奖为追求目标,成果的应用和经济、社会效益的产生以及人才培养任务完成得好坏受到了较大影响。另外,从评价与聘任制度在实际中的作用分析,评聘结合的结果总是偏重于评。在传统的评价聘任制度中,教师的利益主要与评结合而非与聘结合,从工资、住房、岗位津贴到申报课题等所有教师权益均取决于评的结果。在此利益导向的趋使下,教师将主要精力和兴趣放在职务评定上。因此,在评聘分离上不能突破,评聘结合在实际操作中仍将偏向于评。评聘分离的'先决条件是,与评挂钩的所有利益都能实行社会化与评脱钩,与聘挂钩。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人才评价制度的良性发展,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竞争机制,也才能打破论资排辈的“制度”性弊病,为青年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三、建立起机动、灵活的引人用人机制,适应人才资源的国际化

当前我们已经面临着世界跨国公司争夺中国本土人才的压力。最近以来,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纷纷亮出新招抢夺中国本土优势人才。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制定出面向国际化的人才发展战略,建立起灵活机动的引人、用人机制,通过发展事业、优化环境、改革制度、提高待遇、增进情感来吸纳和稳定人才,抓住入世后机遇,走出校门、国门,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笔者认为,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资源的组合模式应从“近亲繁殖”向“多元化组合”的方向发展。实践证明,大量吸收从不同学校毕业并经过社会实践的优秀人才,是教师队伍整体保持高水平的保证。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的竞争更趋激烈,特别是对高职院校而言,能否建设好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事关学校的生死存亡。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精、建强,以应对新形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俊辉.谈素质教育下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J].成才之路,,(1).

[2]陈金芳.素质教育的回顾与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9,(3).

篇6:浅析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浅析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教育部门提供政策支持.本文从提高认识、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加强“双师”素质培养、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考核激励机制等,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作 者:罗宝华 张玉敏  作者单位: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050051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 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vb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   科研能力  

篇7: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的论文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的论文

摘要: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只有拥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高职院校必须遵循师资队伍建设的自身规律,解决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切实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资建设;探讨

师资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在实训教学中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素质、专兼职教师比例、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结构、教师管理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切实保证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提高学生素质。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高职教育的大发展是近些年的事情,众多高职院校也都是由中专或其他院校升格转型而来,难免在师资队伍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高等职业教育更是近十来年才有的一种教育模式,为适应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引进了大量应届本科或研究生。从教师的来源看,无论是转型升格而来的原有教师,还是应届本科或研究生,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实践过,在结构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具体说来,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文、理、工比例以文理科居多,工科较少,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二是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操作能力相对欠缺。

(二)师资管理模式存在问题。不论是现行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聘制度还是上岗资格的必备条件中,“双师”素质都未被列入其中,导致专业教师缺乏提高自身技能水平的积极性,这与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要求相悖。尽管一些院校也推行了教师聘任制、特聘岗位制等形式,但“大锅饭”、论资排辈等现象仍很严重,不能真正起到调动积极性的作用。由于在职称评聘中科研占分较高,导致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部分教师把教学放在了第二位,过分强调科研、过分注重课题和项目,在教学中不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更新。

(三)缺乏合理的培训机制。在职培训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有效形式,但从目前来看,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联系不紧密,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机制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学校不能定期安排专业课教师到实习基地或者企业、行业参与生产实践和科技项目开发,也没有条件定期将从事专业理论教学的教师与从事实训指导的教师进行轮换,教师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少,素质提高自然受到限制。其次,由于经费等方面的问题,教师的培训途径并不通畅,也阻碍专业课教师继续提高并获取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

(四)师德建设亟待加强。在社会大变革中,在各种文化思潮、各种价值观的冲击下,部分教师的思想行为发生了偏差,对高等职业教育缺乏应有的责任感、事业心,对教学工作以对付、应付为主,不认真备课、不认真上课。有的教师知识陈旧,观念落后,捧着发黄的讲稿日日炒冷饭;有的教师不认真钻研,课堂上东拉西扯,信口开河,不知所云;有的教师不改革教学方法,一味地满堂灌、填鸭式;有的教师动手能力很差,却不思改进提高。这些人心里想的只是如何多拿些课时费,如何应付教学,而置学生的求知欲望于不顾。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更给学校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有的教师诚信缺失,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为了职称、待遇,挖空心思弄虚作假。这些行为不仅败坏了教师的形象,也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阻碍了人才培养和学校整体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虽然在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种种问题,但只要转变观念,加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就一定能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一)以人为本建设师资队伍

一般说来,管理者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往往会建立一整套规章制度并加以执行,从而把一些超出常规的需要拒之门外。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也会出现诸如由于学历、职称、年龄、知识结构等原因,把优秀教师拒之门外的管理规章。为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那些学有专长人才的特殊才能,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的本性,尊重人的尊严,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评价一个教师,要不唯学历,唯能力;不唯职称,唯称职。要以包容的态度、发展的观点对待和看待每一个教师,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二)切实提高教师的品德修养

教师的品德修养,具体要求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忠诚教育事业,热爱教学工作;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勤于学习,勇于创新;甘当人梯,乐于奉献。学校各部门应统一思想,通过正面宣传教育和有关规章制度的约束,齐心协力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

教师的舞台就是课堂,学高为师,行高为范。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雅的行为举止。虽然品德修养是抽象的,神圣的,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就在学习生活之中,就在课堂之中,是教师不可缺失的最本质的东西。当今的教育,缺的不是理念,而是行为与操作;缺的不是水平,而是责任与精神。教师在课堂上要少一点私心,多一点公心;少一点自我,多一点学生;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实在;少一点冷漠,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偏见,多一点公正;少一点功利,多一点敬业;少一点索取,多一点奉献,这些点点滴滴就是教师品德的具体体现。

(三)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

教师从事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是教学质量的决定性条件。学校和教师不仅要重视更新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努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做到对本学科知识体系全面理解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主要通过教研活动、教师自修、外出培训三条途径来实现。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各有侧重,例如听示范课、上公开课、集体备课、“以老带新”、专题研究、教材开发、教学经验交流、各种形式的教学比武,都有助于教师扬长避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自修是一种自我提高的有效形式,能够帮助教师随时查找不足,通过自我学习,找人讨教,与人研讨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学校应制订措施,鼓励教师自我进修,自我提高。外出培训包括理论知识的培训与实践技能的提高两个层面,学校要创造条件,在培训经费与外培渠道等方面为教师提供便利,组织教师外出进修或到企业实训,为教师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

(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而教学又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活动。学富五车未必能做教师,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外,还应该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材处理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法活用能力、教学观察能力、教学应变能力、作业处理能力、效果检测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以及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能力等等。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靠教师自觉培养,主要手段有: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注意知识积累,平时培养训练,见习、实习等等。另外,学校也应该采取积极的激励措施,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关系学校生存发展、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大事,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有效的方法和对策,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快人才培养提供有效保障。

篇8: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对策研究论文

1科研信息化管理引入大数据的可行性分析

大数据在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中体现为规模超大、密度低、种类众多、结构复杂、价值巨大等特点的科研数据集,由分布在高职院校各个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科研成果、科研统计、科研报告等数据库组成。科研数据涉及到学生、人事、财务处、后勤、教务等各个部门产生的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引入大数据技术,可以快速地从这些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优化,高职院校为了推进产学研结合,不断提升竞争力,越来越重视科研工作,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科学研究工具也越来越先进,给科研工作者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良好平台的支撑下,高职院校所开展的研究范围不断得到拓展,围绕交叉专业学科所做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维度在高度、深度、长度、宽度上都得到伸延,由此获取和汇聚的科研数据急剧增大,具备了大数据所特有的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的4V特征,高职院校科研领域进入了大数据时代,需要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来对待。

2大数据对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影响

大数据驱动下的科学研究称之为科研信息化,整个科研信息化活动过程中包括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和展示数据。数据密集和数据驱动成为了大数据时代科学管理的特点,对于科研信息化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科研行为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影响。2.1在管理方式上,由原来精细化的单项管理方式转变成全局化的复合管理方式大数据时代,科研数据都成为了多方位、多结构化的海量数据,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能够得到大数据所反应出来的特为特征,这些特征能够从全局性化的高度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在大数据的驱动下,科研管理行为将会变得越来越全面,信息化手段会贯穿整个科研过程,管理工作有可靠的数据作为参考依据,管理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2.2在管理手段上,由原来单一低效率的手工管理手段转变成以数据分析为背景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大数据时代,科研信息化管理会遇到文本、图像、声音等非结构化数据,这些低密度的大数据,给管理与决策层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将大数据技术中的可视化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于管理手段上,从这些结构化数据中挖掘出对科学研究有价值的知识,可以提升管理水平。2.3在科研行为上,由原来的校内行为转换成社会行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科研管理有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不再只是某个学校的单一行为,而是转变成为全社会的群体化集体行为。浩瀚无边的网络空间,可以获取很多零成本的专业技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使用各种各样的研究资源,在经费、设备上都有广泛的选择权和使用权,研究成果与市场实现了零距离接触,成果转化更加快捷方便。

篇9: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对策研究论文

3.1从全局角度出发,做好科研管理信息化的整体规划

在科研数据大幅度增长的大数据时代,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任务显得更加艰巨和复杂,成为了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科研信息化建设规划涉及到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建设目标、人员用户、管理模式、组织流程和系统资源整合等几个方面。需要对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对策,保证科研管理信息化充分发挥作用。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完成了数字校园建设,正处于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在这个基础上,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建设需要在充分考虑学院信息化建设目标和科研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与校园基础设施条件相适应的实施方案。在实施方案中,首先明确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为建立由学术交流、科研数据管理、技术成果转化、资源整合等功能模块组成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科研工作情况,全盘考虑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基础和用户需求,与智慧校园建设实行统一的标准,从而与校园其他管理信息系统一起形成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其次,科研信息化建设要充分避免信息孤岛,科研工作涉及到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数据来源于各个业务系统,需要通过大数据共享中心实现与其他业务平台的数据对接,进行资源整合,实现科研大数据的采集与汇总。第三,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者来自于一线基层教师和职能部门的教职工,他们是科研信息化建设的主角,同时也是整个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实施者,因此,科研信息化建设需要对这些用户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建立统一的门户,实现“一用户全网通”的功能,保证科研信息化建设有实效。

3.2坚持以为人本,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科研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高效的管理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决定管理水平的高低,构建高效的科研信息化管理管理模式,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是根本,目前各高职院校具有较强管理能力而又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人才缺乏,高职院校要实现全方位的科研信息化管理和科研大数据的应用,需要加大科研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第一,根据科研管理信息化要求制定科研部门岗位职责,优化人员结构,加快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管理信息化流程的适应程度,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信息化人才选拔机制,通过引进和选拔科研管理信息化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研信息化人才队伍,特别是科研管理领域大数据应用人才。第二,从领导层面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将信息化人才培养纳入到全院教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中,出台相关的激励制度,将信息化水平的考核纳入到员工考核和录用范围,使科研工作者和管理人员树立全新的信息化管理理念;第三方面,积极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鼓励教职员工通过继续教育、网络学习、交流培训进行科研信息化学习,提升自身的科研信息化操作水平、科研大数据的获取和分析能力,对于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要花大力气推动使用,并编写详细、操作性强的帮助手册提供给教职员工查阅,使科研工作全过程实现信息化管理。

3.3夯实建设基础,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大数据时代,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有更加稳定和可靠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做支撑,高职院校在现有的信息化校园建设的基础上,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整合现有的包括网络、信息系统、数据库在内图1科研管理信息化管理规划示意图时,针对存在的各个业务子系统并行工作的现状,对如教职工基础信息、科研项目信息、学院基础信息等内容的定义和描述实行统一、规范的基础信息标准。

3.4引入大数据技术,开展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

大数据技术由数据库技术、智能技术、网络技术结合而成,其先进性体现在从海量数据中找出数据的关联性,挖掘出尚未发现的知识。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应该包括项目管理系统、成果管理系统、学术交流系统、成果转化系统、数据挖掘与分析系统等子系统组成,各个子系统应相互关联、数据共享,通过大数据技术将科研管理数据库中丰富的信息资源挖掘出来转换成有价值的信息。建立基于云计算的科研信息平台,采用面向服务和分布式体系架构,实现高速的科研管理业务处理、云端存储和数据访问功能。科研信息平台系统架构分为用户层、SaaS(软件及服务层)、PaaS(平台及服务层)、DaaS(数据即服务),平台集合了数据获取、存储、处理、共享等功能,具有超强的开放性、数据融合能力、共享性,用户可以通过平台获取数据、整合数据、共享数据、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跨专业学科、跨地域的高效研究模式。大数据环境下建立的科研信息平台,其核心功能是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科研数据仓库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科研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创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科研资源整合模式,首先对由科研人员库、成果库、项目库、经费库、基础设施库等组成的资源数据库进行数据采集和清洗,在海量数据中将有效数据收集分类,将无效、冗余数据删除,得到关于科研项目信息、人员信息、经费信息、科研成果信息、成果转让信息等各类集成数据;然后运用挖掘算法、聚类算法、支持向量机(SVM)算法等技术进行挖掘与分析,分析得出项目相关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实现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方便科研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可通过分析结果预测出未来几年的关键技术、重点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制定出科学、有持续性发展的科研发展规划。

4结语

大数据为科研信息化管理带来了挑战和机遇,给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科研行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科研信息化管理中引入大数据技术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因此,各高职院校需要做好科研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注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通过对数据仓库的数据挖掘和分析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科研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以实现高效、规范的科研管理。

篇10: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论述论文

一、湖南省内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现状

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显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已突破千万,占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40%。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持续发展壮大,各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发展水平已成为评价高职院校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由于教学的信息化管理起步早,相对比较成熟,一般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教务系统,在服务教学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却相对滞后。目前,湖南省共有高职院校65所,据调研,已启动信息化建设的仅11所,仅占总量的16.92%。这11所中其中又有3所仅建立了科研考核系统,3所已开发系统但未正式投入使用。可以说,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即便是已启动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高职院校也存在调试时间长,需要进行二次开发等问题。还有83.08%的高职院校依旧采用传统的运作模式,依赖人工大量输入数据,利用Word、Excel等工具建立简易数据库,实现科研信息的查询等功能,科研管理人员工作强度大,数据零散,也容易出错,难以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因此,构建合理科学的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是高职院校科研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保障,也是改善和提高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建立信息化的科研管理模式(如下图所示),其核心是要建立一个功能强大同时具有弹性空间的柔性化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将成为联系科研管理部门、各系部以及科研人员的枢纽,对由各部门及科研人员提供的原初数据进行规范、分析和整合,将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各系部及各科研人员化身为与之相连、各尽其职的信息载体,通过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实时交流,并随时向系统提供和获取信息。1.建立全员参与的数据采集系统高职院校推行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要真实、及时地反映整个学校的科研工作状况,同时实现信息共享,使学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教师以及校领导实时了解学校的科研工作情况。因此,做好基础的数据采集工作非常重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直接影响科研管理工作的效果。这需要每一位从事教科研工作的教师将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所属部门、职务、职称、学历、学位、研究专长、联系方式等)、科研成果、科研项目进展情况及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等及时准确地录入系统。对于科研管理工作人员而言,需要及时核查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2.实现科研项目的在线动态管理科研项目管理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科研项目数量的增加,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也进一步突显。科研项目管理包括科研项目从项目申报、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推广、档案入卷等全程管理。为了保证科研管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项目在立项前要经历同行专家评审、学术委员会讨论、意见汇总及修改等程序,而这些工作主要是通过纸质文档的传递来完成,项目申请人必须将项目申请书活页等复印多份,评审结束后,这些纸质文档又都将销毁,造成资源浪费。同时,组织专家评审不论是通讯评审还是现场评审都很费时费力。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后,科研管理部门可通过网络发布信息,直接在系统中邮件群发项目申报信息,实现科研项目的在线申报和释疑,也可在系统中建立专家库,课题的评审工作可全部直接在网上进行。这样项目申报人和评审专家无论何时何地均可通过网络来提交申请和评审意见,不受时空约束,节省了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3.完成科研数据的网上统计及时、准确地提供各项科研统计数据是科研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年度的科技与社科成果数据的统计上报、学校内部的科研考核、职称评审科研材料的审核、评奖评优等科研分值的计算都需要这些科研数据。传统的统计方式具有滞后性和不准确性。信息化的管理可实现在系统拥有的基础数据基础上,按照不同的统计要求产生各种报表,实时获取学校各项科研项目的进展与完成情况、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历年科研成果的具体情况、成果的转化情况等,也能通过系统中计算公式的设置,直接在系统中完成每年度的科研考核工作,化繁为简,既保证了数据的及时性,又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还大大减轻了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三、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定位不准许多高职院校对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定位不准,追求一步到位。许多高职院校在开启信息化建设工作之前,并未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和论证,大多参考本科院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模式,造成系统和各高职院校自身科研管理需求不完全符合,程序过于复杂,同时系统的开发较少考虑到新的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变化对新的管理功能和内容的需要,造成系统调试时间长,不完全符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发展需要。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短时间内全面完成是不太现实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它的完成需要总体规划,循序渐进,着眼长远,分步实施,努力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浪费。2.科研管理信息化理念有待提升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相较而言,在教学与科研孰轻孰重的问题上明显偏向教学,本科院校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偏向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高度重视对应用能力的培养,这造成许多高职院校教师根本不重视科研,科研工作参与人员也相对较少,教师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不能正确理解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学校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以至于部分老师不常登录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工作,让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在大数据时代,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所有教师熟知当前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态势,强化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理念。另一方面,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科研信息服务,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科研信息化建设给他们带来的益处。3.科研管理信息化还需加强队伍建设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从事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统一的专业的信息化培训,深入了解信息技术的人员少之又少,多在工作中边实践边摸索,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同时,科研信息化管理工作隶属于科研管理工作,大部分工作人员在肩负信息化工作的同时兼管其他工作,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来,又因所学专业并非信息技术,工作过程中往往感觉力不从心。因此,各学校的科研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对信息网络知识的学习,自觉提高科研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逐步通过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实现科研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4.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安全工作还需保障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是通过网络实现的,因此也涉及科研信息的安全问题。为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应有专业人员对系统定期维护与更新,做好技术保障,避免可能出现的一些技术障碍,做好安全保障。同时,网络本身的风险性也要求科研信息管理必须有“双保险”,纸质科研档案的建立可以规避网络风险,同时网络提供的科研信息的完整性为科研管理人员建立纸质档案提供了重要保障。科研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科研信息,科研信息流动的速度愈快、利用的信息量愈大,科研人员的科研效率也愈高。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科研管理部门应革新科研管理理念,创新科研管理体系,促进科研信息化管理,构建一个全面、灵活、便捷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科研管理的整体水平,推动高职院校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吴志刚.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的柔性理论与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11).

[2]谈应权.高等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体系构建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4).

[3]宋嵘嵘.刍议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1,(13).

篇11: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实践探索论文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资产管理工作缺乏系统的科学理论支持,需要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防止高职院校资产浪费与流失,有效保障和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和谐发展。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是近几年新创办或合并转型而成,资金筹集情况复杂。普通高校的资产管理方式显然不适用于高职院校。如何改变高职院校落后的资产管理模式成为当下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资产管理在高职院校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资产一般为固定资产,主要指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千元以上、使用过程中能够保持原有状态的资产;也包括单位价值没有达到一定标准,但是使用时间超过一年的同类物质。固定资产可分为6类:建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工具、陈列品等。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在以上六类的基础上又划分出众多小类别。高职院校因自身教育类别的特殊性,固定资产数量大、种类多、周期长。这些特点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高职院校的资产承载着高职院校教育的物质保障,是教学、科研、管理等教学活动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有效地保障和促进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高职院校资产管理中,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资产利用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发展。高职院校呈现出的超常规发展状态,导致资产管理出现失误。例如,高职院校重视实训基地建设,但是“重投入,轻管理”,在实训基地建设中,没有按照实际情况进行项目投资,造成实训基地闲置率高、利用率低,且观赏型设备较多。

(一)缺乏管理意识,思想观念滞后

高职院校工作人员认为,学校资产隶属学校,是无偿的,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置,破损可以更新,坏掉可以重新购买,管理与否并不重要。这一观念造成大量资产重复购置,出现资产闲置及资产损害严重现象。

(二)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与资产配置缺少合理规划

据数据资料显示,我国高职院校有25%以上的仪器设备处于闲置状态,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低于10%。当前,高职院校资产多为政府投资,财政无偿性的拨付容易滋生资产投入的盲目性,盲目的资产投入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高职院校缺乏科学论证的资产投入是造成资产管理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

多数普通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固定的资产管理制度,在采购、使用、管理、处理等环节中既缺乏相应的制度,又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高职院校的不少部门在购买设备时没有严格按照采购部门的批准,而是自行采购,并且常常采用先交付使用,后办理入账的方式。部分部门使用预算之外的资金或者专项资金购入固定资产,没有报账;报销的单据缺乏管理部门的审核;捐赠资产的原始单据不全,不能及时办理入账手续,等等。这些现象不但给高职资产管理带来不便,而且造成帐外资产大量存在。

(四)缺乏专业人员,管理机构不完善

高职教育超常规的发展使教学规模不切实际地盲目扩张,导致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学生多、专业教师缺乏的现象。与普通高校相比,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专门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以及专业管理队伍,一定程度上造成管理失真。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工作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健全等问题。例如,当设备发生故障时,因缺乏专业维修人员,只能依赖生产厂家及专业维修公司,这不但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而且提高了维修费用的支出,不利于管理。

三、新时期优化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建议探究

资产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和业务性很强的工作。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发展现状,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适合学校教育发展。  (一)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

明确资产管理在高职院校生存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管理人员责任意识。只有做好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才能进一步提高其教学质量。应及时建立合理地管理体系,明确各个部门和每个人的责任,并制定明确的奖惩措施,提高管理人员积极性,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合理管理。同时在资产管理上应采取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标准,对资产实行集中管理。  (二)优化管理制度

资产管理需要管理者提高责任心,端正服务态度。首先,管理者必须热爱管理工作、具有专业管理技能。高职院校应向企业学习,制定合理的资产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实践证明,好的管理制度对高职院校十分重要,提高资产管

相关专题 队伍建设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