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专业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论文

蜂蜜柚子茶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蜂蜜柚子茶”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学专业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论文(共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心理学专业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论文

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应用复合型心理学人才的需求,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开展民办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群的建构研究,通过课程特性、课程设计、评价标准、实施效果等方面的研究,推进和完善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群的建设,使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心理学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各行业对应用型、技能型心理学教育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长期以来,心理学专业主要设立在师范院校的教育系、医学院校的社会科学学院。本科阶段教育的心理学专业在课程体系上往往重理论、轻实践,重教育、轻技能,重知识、轻人文,重结果,轻过程。因此,为改变心理教育课程在高等院校的目前状况,提出推进应用心理学专业艺术心理治疗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目的是推进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多元化”的实践应用型心理人才奠定基础。

1 艺心心理治疗课程的特性及要求

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的基本形式及特性 艺术是指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由于其与心理健康的共通性的特点——表现性、自由性,20世纪中期以来,艺术治疗已经形成音乐、绘画、雕塑、沙盘、陶艺、戏剧等多种形式[1]。

美国艺术治疗协会对艺术心理治疗所下的定义是:“艺术治疗提供了非语言的表达和沟通机会。”艺术创作过程可以缓和情绪上的冲突,对于维持个人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平衡一致的关系有极大的帮助[2]。

艺术心理治疗课程借助各种艺术语言在塑造形象、表达情感、沟通心灵、完善人格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整合优势,以艺术治疗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为手段和途径,既让学习者能有效解决当事人所遭遇的各种心理问题,更能达到人精神层面的自我完善。

心理学对艺术心理治疗教育的要求 心理学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对从业者的综合知识技能水平及心灵修养有着极高的要求,无论心理科学技术如何发展,都不能改变其人文性和艺术性的特征。艺术心理治疗教育通过艺术作品的表达呈现人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可以:第一,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发现和完善自己,提高人生境界;第二,学生能更好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并分享他的`情感体验,产生共情,提高人文素养;第三,给学生带来新视角、新方法,发展出更积极的应对方式及策略,学会更积极地建构事物。

篇2:心理学专业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论文

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艺术心理治疗教育既是知识技能的教育,也是美育和德育。在课程群的建构中,组织全体心理教师针对课程改革进行研讨,根据艺术治疗和心理教育的共同之处,确立了以音乐、绘画、沙盘及意象四科为主的课程群,并分布在大一至大三学年中。同时选择适合行业需求及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制订实施计划及方案,并在教学中实施。

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的设计及形式 音乐、绘画、沙盘、意象四门艺术治疗课程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互为补充;课程教学既包括学科知识,也包括方法、技能、心性和情操培养,从而形成具有学科优势和整体优势的系统化的特色课程群。

音乐治疗是用音乐刺激感官、宣泄情绪,将稳定、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物化成音乐,从而感染人的心灵,调整负性情绪,改善沟通人际关系,进而实现人的自我完善。音乐治疗课程主要通过“热身—聆听—分享—重构”等环节来实现。在音乐类型的选取上,以聆听式及参与式为主,采用音乐欣赏及讨论、音乐引导想象、音乐表演、音乐心理剧等形式的音乐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

绘画提供了一个将个人的感觉外化的工具,它是一种心灵的投射。学生透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语言的工具,充分地表达内心感受,自由宣泄情绪,同时通过对作品的分析领悟、理解并丰富自己的情感,调整和提升自我认识。绘画课程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作画—交流—分析—领悟”等环节来实现,以随意的涂鸦(如意象绘画、压力释放绘画等)和规定内容的创作(如“自画像”及“他画像”、“房树人”和“团体绘画”等)为两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我意识,有效进行情绪管理,促进人格健康发展。

沙盘游戏是运用意象(积极想象)进行治疗的创造形式,沙盘中所表现的系列沙盘意象,营造出个体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通过共情与感应,实现心理分析与心理治疗的综合效果,并促进人格发展[3]。在课程设计中突破以往的课程只限于理论讲授,没有或较少设置实际操作环节的不足,设置专门的沙游室,并建立长效的实验、实践平台来让学生操练,以自我体验、为来访者守护、小组体验等为主要形式,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熟悉掌握学科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促进自我成长。

意象对话技术是通过象征性的意象进行交流,了解潜意识冲突,通过改变来访者人格深层的意象活动,从而加强其自知、消除其情结、改善其心理状态。在课程设计及实施过程中,格外注重学生扎实理论基础的构建,同时设计系列主题性的实践环节,分组进行实演及操作、讨论与交流,在熟练掌握操作的基本程序外,关注学生感受性、想象力、共情力的培养。

构建发展性的艺术心理治疗课程评价体系 发展性课程评价对学生发展来说,既指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也指促使学生情感、意志、个性和价值观的养成。对教师发展来说,既体现在促使教师的专业提高方面,也是指通过课程评价拓展教师的生命意识,促使教师生命质量实现提高[4]。

1)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及过程性。对学生艺术心理课程的评价应贯穿到学生参与艺术教育的全过程,把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行为表现、情绪体验、参与程度、交流合作加入评价当中。相比起期末的终极考核,教师更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人文素养、情绪智商、认知建构及创新精神的提高。

2)注重评价主体及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艺术心理治疗课程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因此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的方式,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帮助学生不断反思,认识自我,从而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学习、技术、能力与素养不断提高与扩展。评价方式应多样化,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灵活选用评价方式,包括理论知识考核、咨询技能演示、案例模拟处理、个人成长报告等,以保障评价的有效性。

3)注重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由校级督导、同行教师和学生代表定期对教师的课程与教学进行反馈与评价,内容包括备课内容、课堂授课、教学方式、技能训练、作业评判等。同时,通过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发表科研论文、组织活动及参加比赛等方式提升教学水平。

3 艺术心理课程的实践效果

以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形成具有创新特色的“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群 社会发展及行业需求对本科阶段的心理学人才有更多的“特色技能”的需求,在以“厚基础、宽口径、多元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将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群纳入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国内民办高校中是较新的尝试。课程群内的系列课程弥补了以往心理学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技能贫乏的状况,符合“一专多能”“精一通几”的复合型应用性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注重实训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群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训、实练、实操和实演,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借助实践平台(含音乐治疗室、绘画室、沙盘游戏室),在优化整合的课程大纲引导下,形成教师教授、学生学习、案例分析、实践实训、分享交流、领悟提高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构建出完整的艺术心理治疗课程实践体系。

教学满意度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在各学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及结束后,对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以问卷、随机访谈、定期座谈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在学习兴趣、知识技能掌握、情绪调节及自我成长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课程教学满意度达到82%。学生以自发组织的艺术心理社团、心灵成长小组、朋辈辅导互助等形式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校内其他人员及群体,取得良好的反响。

4 结语

应用心理学专业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群的建设与实施从萌芽开始,至今历经4年有余,围绕“突出特色、注重技能”,以艺术心理治疗为核心、心理学专业知识为基础,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形成了兼具专业性、技能性、艺术性、实践性,具备学科优势和就业优势的系统化、整体化的特色课程群体系。未来将进一步探索艺术心理治疗课程体系的建设,并进一步完善教师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以便更合理、有效地促进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高等院校应用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篇3:民办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群的论文

民办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群的论文

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应用复合型心理学人才的需求,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开展民办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群的建构研究,通过课程特性、课程设计、评价标准、实施效果等方面的研究,推进和完善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群的建设,使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心理学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各行业对应用型、技能型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长期以来,心理学专业主要设立在师范院校的教育系、医学院校的社会科学学院。本科阶段教育的心理学教育专业在课程体系上往往重理论、轻实践,重教育、轻技能,重知识、轻人文,重结果,轻过程。因此,为改变心理教育课程在高等院校的目前状况,提出推进应用心理学专业艺术心理治疗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目的是推进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多元化”的实践应用型心理人才奠定基础。

1 艺心心理治疗课程的特性及要求

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的基本形式及特性 艺术是指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由于其与心理健康的共通性的特点——表现性、自由性,20世纪中期以来,艺术治疗已经形成音乐、绘画、雕塑、沙盘、陶艺、戏剧等多种形式[1]。

美国艺术治疗协会对艺术心理治疗所下的定义是:“艺术治疗提供了非语言的表达和沟通机会。”艺术创作过程可以缓和情绪上的冲突,对于维持个人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平衡一致的关系有极大的帮助[2]。

艺术心理治疗课程借助各种艺术语言在塑造形象、表达情感、沟通心灵、完善人格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整合优势,以艺术治疗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为手段和途径,既让学习者能有效解决当事人所遭遇的各种心理问题,更能达到人精神层面的自我完善。

心理学对艺术心理治疗教育的要求 心理学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对从业者的综合知识技能水平及心灵修养有着极高的要求,无论心理科学技术如何发展,都不能改变其人文性和艺术性的特征。艺术心理治疗教育通过艺术作品的表达呈现人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可以:第一,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发现和完善自己,提高人生境界;第二,学生能更好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并分享他的情感体验,产生共情,提高人文素养;第三,给学生带来新视角、新方法,发展出更积极的应对方式及策略,学会更积极地建构事物。

2 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群的建构与实施

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艺术心理治疗教育既是知识技能的教育,也是美育和德育。在课程群的建构中,组织全体心理教师针对课程改革进行研讨,根据艺术治疗和心理教育的共同之处,确立了以音乐、绘画、沙盘及意象四科为主的课程群,并分布在大一至大三学年中。同时选择适合行业需求及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制订实施计划及方案,并在教学中实施。

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的设计及形式 音乐、绘画、沙盘、意象四门艺术治疗课程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互为补充;课程教学既包括学科知识,也包括方法、技能、心性和情操培养,从而形成具有学科优势和整体优势的系统化的特色课程群。

音乐治疗是用音乐刺激感官、宣泄情绪,将稳定、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物化成音乐,从而感染人的心灵,调整负性情绪,改善沟通人际关系,进而实现人的自我完善。音乐治疗课程主要通过“热身—聆听—分享—重构”等环节来实现。在音乐类型的选取上,以聆听式及参与式为主,采用音乐欣赏及讨论、音乐引导想象、音乐表演、音乐心理剧等形式的音乐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

绘画提供了一个将个人的感觉外化的工具,它是一种心灵的投射。学生透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语言的工具,充分地表达内心感受,自由宣泄情绪,同时通过对作品的分析领悟、理解并丰富自己的情感,调整和提升自我认识。绘画课程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作画—交流—分析—领悟”等环节来实现,以随意的涂鸦(如意象绘画、压力释放绘画等)和规定内容的创作(如“自画像”及“他画像”、“房树人”和“团体绘画”等)为两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我意识,有效进行情绪管理,促进人格健康发展。

沙盘游戏是运用意象(积极想象)进行治疗的创造形式,沙盘中所表现的系列沙盘意象,营造出个体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通过共情与感应,实现心理分析与心理治疗的综合效果,并促进人格发展[3]。在课程设计中突破以往的课程只限于理论讲授,没有或较少设置实际操作环节的不足,设置专门的沙游室,并建立长效的实验、实践平台来让学生操练,以自我体验、为来访者守护、小组体验等为主要形式,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熟悉掌握学科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促进自我成长。

意象对话技术是通过象征性的意象进行交流,了解潜意识冲突,通过改变来访者人格深层的意象活动,从而加强其自知、消除其情结、改善其心理状态。在课程设计及实施过程中,格外注重学生扎实理论基础的构建,同时设计系列主题性的实践环节,分组进行实演及操作、讨论与交流,在熟练掌握操作的`基本程序外,关注学生感受性、想象力、共情力的培养。

构建发展性的艺术心理治疗课程评价体系 发展性课程评价对学生发展来说,既指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也指促使学生情感、意志、个性和价值观的养成。对教师发展来说,既体现在促使教师的专业提高方面,也是指通过课程评价拓展教师的生命意识,促使教师生命质量实现提高[4]。

1)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及过程性。对学生艺术心理课程的评价应贯穿到学生参与艺术教育的全过程,把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行为表现、情绪体验、参与程度、交流合作加入评价当中。相比起期末的终极考核,教师更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人文素养、情绪智商、认知建构及创新精神的提高。

2)注重评价主体及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艺术心理治疗课程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因此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的方式,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帮助学生不断反思,认识自我,从而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学习、技术、能力与素养不断提高与扩展。评价方式应多样化,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灵活选用评价方式,包括理论知识考核、咨询技能演示、案例模拟处理、个人成长报告等,以保障评价的有效性。

3)注重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由校级督导、同行教师和学生代表定期对教师的课程与教学进行反馈与评价,内容包括备课内容、课堂授课、教学方式、技能训练、作业评判等。同时,通过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发表科研论文、组织活动及参加比赛等方式提升教学水平。

3 艺术心理课程的实践效果

以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形成具有创新特色的“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群 社会发展及行业需求对本科阶段的心理学人才有更多的“特色技能”的需求,在以“厚基础、宽口径、多元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将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群纳入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国内民办高校中是较新的尝试。课程群内的系列课程弥补了以往心理学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技能贫乏的状况,符合“一专多能”“精一通几”的复合型应用性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注重实训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群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训、实练、实操和实演,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借助实践平台(含音乐治疗室、绘画室、沙盘游戏室),在优化整合的课程大纲引导下,形成教师教授、学生学习、案例分析、实践实训、分享交流、领悟提高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构建出完整的艺术心理治疗课程实践体系。

教学满意度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在各学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及结束后,对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以问卷、随机访谈、定期座谈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在学习兴趣、知识技能掌握、情绪调节及自我成长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课程教学满意度达到82%。学生以自发组织的艺术心理社团、心灵成长小组、朋辈辅导互助等形式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校内其他人员及群体,取得良好的反响。

4 结语

应用心理学专业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群的建设与实施从20萌芽开始,至今历经4年有余,围绕“突出特色、注重技能”,以艺术心理治疗为核心、心理学专业知识为基础,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形成了兼具专业性、技能性、艺术性、实践性,具备学科优势和就业优势的系统化、整体化的特色课程群体系。未来将进一步探索艺术心理治疗课程体系的建设,并进一步完善教师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以便更合理、有效地促进艺术心理治疗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高等院校应用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篇4:探讨会展管理专业的课程构建原则与实施论文

探讨会展管理专业的课程构建原则与实施论文

会展业虽然在我国发展才十几年,但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成长期。我国的会展已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珠海为中心的五大区模式。以这五个区辐射周边,每个区以该区的产业集群为基础,贯穿五个产业带。会展业所需人才日益高涨,但会展人才的培养跟不上步骤,虽然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非常多,基本上仍然以理论为基础,无任何会展实践能力。追究原因是会展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够优化,没有考虑市场的实际情况,与企业脱钩。本文首先探讨会展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其次构建“层次模块+基础模块+实践模块”的课程结构。

一、会展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一)会展专业课程体系应以职业岗位为导向

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注重职业人才的培养,时刻牢记职业技能是宗旨,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学生职业技术的培养。会展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围绕职业岗位设计,将会展职业分为会展设计,会展策划,会展营销,会展管理四个方面,提出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知识模块,培养出可操作,可提升,以发展的高素质会展技能型人才。

(二)会展专业课程体系应与职业证书相对接

我国的会展企业正在朝规范化发展,会展企业需要开展活动,必须聘请有专业证书的工作人员。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会展专业课程与职业证书对接,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拿到毕业证和企业认可度高的职业证书。职业证书更能准确反应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职业院校在会展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就应该考试专业课与职业证书课程的一致性,方便学生通过证书考试,甚至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企业证书的考试,缩短岗位适应期。

(三)会展专业课程体系应与国际会展业的接轨

中国的会展业虽然起步晚,职业会展教育也不足,但应该与国际接轨。会展业本身就是个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平台,应该将国际会展人才的培养机制引进中国。具体可以借鉴新加坡、德国甚至香港的一些会展职业培养模式。强化会展专业的国际性,专业性,应用性,优化会展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硬化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平台,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师型师资或企业专家教学。

二、“层次模块+基础模块+实践模块”的课程结构

为响应市场的需要,本会展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成三个模块,分别是基础素质模块,专业素质模块和实践实训模块。为突破会展的行业性,将专业素质模块分为八个不同的行业,分别是会议行业,展览行业,旅游行业,节庆活动行业,比赛管理行业,文艺演出行业,博馆物行业和婚庆行业共八个行业模块。

基础素质模块即会展管理人才基本素质的培养课程,主要包括一些思想政治课程,法律课程,管理课程,及其它的学生基础素质的`英语,体育和计算机等方面的课程,共11门课程,每门课程每个学期2个学分,共计36学分。

专业素质模块即八个行业的专业课程,详细如下:

(1)会议行业模块课程:包括会议现场处理,会议项目设计,会议场馆管理和会议文档处理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12个学分。

(2)展览行业模块课程:包括展览现场处理,展览项目策划,展览场馆管理和招商流程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

(3)旅游行业模块课程:包括旅游危机处理,旅游项目策划,旅游概论和旅游接待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会。

(4)节庆活动行业模块课程:包括节庆活动策划,节庆概况,节庆宣传和节庆活动执行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

(5)比赛管理行业模块课程:包括大型赛事管理,赛事营销,赛事宣传和赛事场馆管理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

(6)文艺演出行业模块课程:包括大型演出营销,活动安全,舞美设计和大型演出策划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

(7)博物馆行业模块课程:包括博物馆管理,博物馆活动策划,博物馆概论和博物馆市场开发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

(8)婚庆行业模块课程:婚礼现场控制,婚庆策划与设计,婚庆营销和婚庆指导服务技能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

(9)实践实训模块包括课程实训,社会调查,署期实习和顶岗实习四种,其中课程实训,社会调查和署期实习每门3个学分,顶岗实习12个学分,共21个学分。

(10)会展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素质模块和实践实训模块为必修模块,专业模块中的八个行业必须选择四个,共48个学分。学生共修完105个学分后,进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阶段,共计12个学分,然后就可以胜利毕业。

三、层次模块+基础模块+实践模块”的课程实施

(一)建立评价标准

改革常用的一考定终生的考评机制。会展管理专业学生的考核采用多角度多方面的评坐体系,通过学习过程跟踪,社会活动参与,社会调查,社会实习等环节共同决定学生的成绩。调整实践实训成绩与理论成绩的比例,其中实践实训成绩点40%,理论考试成绩点60%。修改不同课程的单一评份标准,根据课程的性质和上课的方式来确定实践实训成绩与理论成绩的比例,不断完善评价标准。

(二)建立调节机制

建立会展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调节机制,为适应市场需求和会展业发展的变化,允许不断的丰富和调整课程内容,课程学时或评价标准。也可以适当的增加或删除部分课程或课程内容。但调查计划必须经专业委员会讨论,以免造成教学体系随意性。

篇5:应用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大数据课程群建设研究的论文

应用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大数据课程群建设研究的论文

摘要:指出当前应用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大数据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大数据应用开发人才的岗位需求及知识结构,提出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的概念,最后阐述大数据课程群建设对大数据人才培养的意义。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大数据;人才培养;课程群

0引言

近年来,数据的快速增长成了许多行业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和宝贵机遇,信息社会正在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数据行业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诱人前景的新型产业。智能科学技术作为大数据处理技术的核心基础技术之一,与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一方面,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范畴,给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增加了新的内涵;另一方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飞速发展也促进了大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推进了大数据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延伸。因此,开展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大数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一个独立学科专业存在的时间还较短,但依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已有30多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许多行业包括移动互联网企业迫切需要大数据方面的专门技术人才,但由于人才培养规律及特点的限制,目前我国大数据人才极为缺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究其原因,除了人才培养需要一定周期外,还因为培养的人才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导致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与大数据行业需求不相适应

无论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还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软件工程专业,在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着与大数据行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究其原因:一是人才培养方案滞后于技术的发展。一般情况下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周期是4年。因此,当年的培养方案一般是在4年前制定的,然而由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在4年前能够准确把握今天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方向的确有很大难度;二是对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大数据人才还不够了解,培养方案还不能涵盖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1.2大数据相关课程体系结构不完善

由于大数据技术近几年得到超常规的发展,大数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导致目前大数据应用型人才的奇缺,但又存在着相关专业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培养单位对大数据行业相关工作岗位缺乏了解,大数据相关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还不能覆盖社会的.需求。

1.3人才工程应用能力偏弱

由于大数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间不长,在课程体系尚不完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会比较困难,所以目前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工程应用能力相对偏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学知识结构不能涵盖工作需求;二是对大数据应用中的相关平台和软件不够了解,进入工作周期长;三是对大数据行业工作岗位及其衔接知识了解不够,缺乏岗位转换能力。

2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岗位需求分析及知识结构

2.1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岗位需求分析

根据对有关大数据公司及企业的调研分析,应用型大数据人才就业的主要行业包括零售/保险/电子商务/物流、政府数据中心、医药和银行、研究性大学、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等。参照文献[4]的分类方法,可将这些行业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分为两类:一类是大数据应用岗位,主要包括大数据分析专员、大数据分析师、大数据挖掘工程师(表1);另一类是大数据系统管理岗位,主要包括大数据系统管理员、大数据系统工程师、大数据系统架构师(表2)。

从表1可以看出,大数据应用人才主要是面向各应用行业工作岗位的,主要从事相关行业的大数据分析和处理工作。

从表2可以看出,大数据系统管理人才主要是面向大数据行业或移动互联应用行业的,主要从事大数据系统管理、大数据系统构建和大数据深度处理等工作。

2.2应用型大数据人才工作岗位对应的知识结构分析

应用型大数据人才除了应当具备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适应相应工作岗位的专门知识。本节主要讨论大数据各类人才应当具备的专门知识,应当具备的学科基础知识不再讨论。基于上述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类型及其工作岗位的对应关系,通过分析可得知各类人才应具备的专门知识(表3)。

3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建设研究

通过对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需求市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社会对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不同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不尽相同,因此要在本科4年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全才的大数据人才培养是无法实现的。为了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提升大数据技术人才的工程应用能力,必须采用“共基础、分方向”的培养模式,就是在前3年打牢共同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在第七学期采用分方向的方法,加强学生对大数据工程应用能力课程的学习,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应用能力的大数据人才。

3.1基于岗位目标的应用型大数据课程群设计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的人才培养机制,其核心就是根据人才未来的工作岗位,建立相应的课程群,学生根据自己未来的工作规划,选择相应的课程组完成专门知识的学习。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与人才类型密切相关,共分为6组,具体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每一组课程群都是针对一个岗位目标提出的,这些课程基本涵盖了其工作岗位所必备的基本专门知识,而且所涉及的课程不仅包括理论知识,也包括了实际应用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工作志向选取相应课程群进行学习和实践,学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3.2应用型大数据课程群对应的实验教学研究

实验教学是确保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数据课程群实验教学分为课内实验教学和独立实验教学,课内实验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掌握课程所学知识而开设的,一般随课进行。课内实验教学通常包括验证性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项目。独立实验教学是独立于课程教学特设的实验教学项目,一般采用专周实习方式进行,通常放在学期末集中1~2周独立进行。独立实验教学在开课前要编制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方案评审,确保实验的效果。表5为大数据课程群中的Excel数据分析课程对应的实验项目。

大数据课程群中其他课程的实验教学设计与Excel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4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建设的意义

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建设与一般的课程群建设不同,它立足于未来工作岗位,课程设置与岗位应用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针对学生未来就业设置专门课程,实现了专业基础知识与适应工作岗位的专门知识的有机统一。设置应用型大数据课程群可以保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学习到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也能以较少的时间学习岗位应用知识,提高应用型大数据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建设具有以下意义。

4.1丰富了应用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大数据人才培养方案

从学科生命力角度讲,拓展学科内涵及丰富学科内容是保持学科生命力的源泉。针对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智能大数据处理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正逐步发展成为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培养也必将成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应用型大数据人才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尤其是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建设研究,是探索多样化智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有益尝试。

4.2完善了应用型大数据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的设立改变了应用型大数据人才培养中千人一面的现象。一方面,不同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一样;另一方面,不同的学生对未来就业的规划也不一样。如何实现用人单位需求与人才自身发展方向的有机融合一直是人才培养体系及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的建设搭建了二者之间的桥梁,完善了应用型大数据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4.3促进了大数据人才工程应用能力的提升

通过建立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学生在学习时有了多种选择,使得学习的针对性得到了增强。同时,通过设立课程群的方法,对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进行了优化,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通过实验、实训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提高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5结语

虽然重庆工程学院目前尚未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但一方面我们正在积极申请开设此专业,另一方面我们在现有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中采取志愿报名的方式选取部分学生开展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培养工作。从学生报名情况看,学生对应用型智能大数据技术还是有浓厚兴趣的,报名很积极。我们拟选定50人左右的实验班按照大数据课程群的方式进行试点,尝试开展大数据应用方向的大数据分析专员、大数据分析师和大数据挖掘工程师3类应用人才的培养,为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开办积累经验,进而逐步推广至大数据系统管理人才的培养。

相关专题 心理治疗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