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论文

e1054591289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e1054591289”参与投稿,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人生观论文(共6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苏轼的人生观论文

摘 要:苏轼是位儒释道兼容的大文豪,在儒释道的影响下,苏轼所持的处世态度是:出世与入世的交织;人生观是:乐观与旷达的升华。

是儒家思想培养了苏轼,塑造了一个积极入世的苏轼。

从苏轼的词中,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复杂的,然而其最终的走向却是明确的。

他始终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适应困境,从不堪的遭遇中解脱自我,从而乐观旷达的看待人生。

关键词:苏轼;人生观;入世;出世;旷达;乐观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其一生仕途坎坷,三次离乡,六出汴梁,九年三谪,一年三迁又三贬,六丧亲者,六朝皇家。

纵观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始终交织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又时时体现出乐观与旷达的人生境界,这在他的词中有充分的体现。

一、入世与出世的交织

苏轼一生写了大量的词,在这些词中,既有入世的进取之心,又有出世的人生取向。

现实生活中的苏轼,也时时在履行着自己的人生追求。

尽管苏轼积极入世,但仕途的坎坷,宦海的沉浮还是让他产生了“出世的思想倾向” 《临江仙》便是词人出世情怀的完全坦露: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此外,象 “归心正似三春草”(《虞美人》),“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满江红》)。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行香子?述怀》)等词句无不体现着他乘时归化返朴任天的出世态度。

二、乐观与旷达的升华

尽管苏轼一生辗转流离,但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出他始终以乐观与旷达的心态直面人生的磨难,看待人生的遗憾。

在他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这种超然的心态更是一表无余: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这首词。

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此外,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既然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此身非我有”,那么便借着美酒与惬意的大自然,驾一叶扁舟随波逐流,内心看透外物便也不再执着于外物。

当然其中的关键之处是苏轼承认了人生有缺憾,就如自己的仕途坎坷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没有什么比正视现实更可贵的了,苏轼就是将自己的悲欢置于宇宙人生的阔达空间去观照,认识到人生的有限,进而体悟到自己的人生不完美的合理性,从而正确地面对人生苦境。

三、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人生观的塑造

苏轼的一生始终交织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在矛盾痛苦中乐观旷达,这就要看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人生观的塑造了。

苏轼自幼受到“齐家治国”、“兼济天下”的儒家进取精神的濡染,尤其是其母程氏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他影响极深。

《江城子?密州出猎》将他志于为国尽忠、扫荡胡虏的英雄气概与高尚人格完美地展现了出来,他心目中最为崇拜的对像是范仲淹、韩琦、欧阳修、梅尧臣等政界文坛上的'宿儒名流。

儒家的“经世济民”理想让苏轼走出大山,但仕途的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使他不得不寻找解脱,于是坎坷路上他所接受的佛道思想精髓便成了他思想上的出路。

道家哲学强调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做到这样只有淡泊名利,淡化死生,只有无所求,顺其自然,心才会游于物之外。

这种思想正好切合苏轼的境遇和精神需求,从而为经世济民不通,弃世又不甘的苏轼的受磨难的心灵提供了精神上的解脱。

苏轼认为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有欲望而不能得到满足,减少欲望就减少了痛苦,追求欲望则只会徒增烦恼,“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正是儒道的切合点。

苏轼无论处于多么残酷的处境,总能随时随地地去寻找并进而确立自己的生命意义和快乐之源,从而达到“无往而不乐”的最高境界。

可见,苏轼的思想不是一家思想的简单继承,而是以儒家为本,又博采道家之长,他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妄,于是便形成了他儒释道兼收的外儒内道的作风。

总之,综观苏轼的一生,得与失,功与败,逆和顺,荣和辱如影相随。

顺境中,苏轼积极用世,心系天下;逆境中,苏轼旷达乐观,坦然面对。

今天,我们欣赏苏轼的同时,更欣赏他于词中所蕴蓄的入世与出世的人生态度,欣赏他乐观与旷达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1.1.

[2].韩丽霞.超然心态与苏轼黄州文学创作[J].内蒙古: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

[3].顾之川校点.苏轼文集[C].长沙:乐麓书社,.

[4].朱靖华.天地精神境界——评苏轼岭南时期的人生反思[J].北京:新东方,.6.

篇2:庄子的人生观论文

摘要:庄子的哲学对国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追溯根源,庄子哲学产生于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

在长期的战乱中,促使庄子对人、社会及整个世界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产生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很大程度上是关于人生观、人生境界、及其为达到他所要求的境界的方法的思考,本文试述了庄子关于人生的一些看法,对庄子的人生观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超脱;淡泊;自然;自由;绝对自由;情感

一、庄子关于人生境界理论

总的来说,庄子把淡泊、超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有这样一个故事:楚威王时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宁愿地清贫中快乐自由的过自己的生活,也不愿为官职所束缚自己。

庄子不仅对物质、名誉有着超然的态度,而且他把人的生老病死也同样看作一个非常自然过程。

在庄子快要死的时候,学生们想将他厚葬,庄子知道后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

庄子把人的生老病死,也看作是必然的过程。

人的出生、衰老、死去都是自然规律,不纠缠在之中,并由此得到对生死的超脱。

这种淡泊、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折射出庄子的人生观,人生哲学,他关于“人生的境界”的思考。

顺应、合乎自然,即“道”。

这个“道”也即是庄子眼中的自然而然、合乎规律。

争名夺利、胡作非为、任意妄为的人生是违背自然的,企图超越生死,长生不死,更是违背自然的事情。

不难推导出庄子的“自然”与他的“道”在逻辑上是统一的。

万物出自于“道”。

从“道”的角度来看,万物皆一。

万物都是由道与配,受道的制约。

进而庄子认为身为万物之中的人也是“道”的显现。

由此消除了人与万物的差异。

庄子在他的“齐物我”基础上,做到了对人生死的超越,无论是人生还是人死,都不过是“道”的表现,或说是“道”的现象的变化,本质上,“道”是不变的,人生是在万物之中,人死又归于万物,其实并无变化。

二、逍遥游―庄子的绝对自由

绝对自由是庄子人生观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及体现。

庄子的绝对自由,在他的《逍遥游》充分展现。

庄子所追求的是一个自由自在的人生,这种自由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和规定的,是“真人”、“圣人”、“神人”的境界,无所依赖,即“无待”。

这即是《逍遥游》的“逍遥”的含义。

但这种“逍遥”的自由,只是存在于庄子的头脑中,观念中,是精神的自由,而非现实客观的自由。

至于如何才能做到如此,庄子所给出的答复自然是顺应“道”。

不胡作非为、姿意妄为、不能为而所为。

主张“心斋”、“坐志”、而后“无已”、“无名”、“无为”也就达到“无待”了。

例如,大鹏奋飞万里、船在江河中行航、人行走千里。

这些事情看起来很自由,但它们却不是庄子所说的`“绝对自由”的“逍遥游”。

大鹏奋飞离不开长翼,行船离不开水深,人行走千里离不开三个月的粮食。

这些事情都是有其条件的,有所依赖的是“有待”的,都不能算作“绝对自由”的“逍遥游”。

必须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才能称为绝对自由。

这是说能顺应天地的规律,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从而才能达到“无待”,不受任何条件制约,达到绝对自由的“逍遥游”。

圣人、真人、神人、就是达到了这种状态的人。

圣人“无已”,即是说圣人丧失了自我。

身体形如枯稿,心灵犹如死灰。

老子曾经说过:“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君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人如果能做到了“无已”,也就不会有各种欲望,也没有欲望达不到时的烦恼。

人如果感受不到自身存在,那么他也不会在意别人对于他的毁誉了。

这即是“无名”。

如若争名,人就会勉强做些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这就违背了“道”。

如果个人不再追逐名利,那么当然他也就不会有所建树了。

从而“无功”。

圣人“无已”、“无名”、“无功”,因而圣人也可以说是忘却了人世间的情感,“忘情去知”、“无人之情”,人世间的一切烦恼、矛盾和问题也统统抛在一边,从而达到精神绝对自由的“逍遥游”。

庄子虽然没能在现实中达到自由,但却达到精神层面上自由,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对于人类对自由的追求富有智慧性的启发。

三、情和理―庄子的情感观

人一生中有许多灾祸,给人带来了苦恼和不幸。

对于死亡的忧虑则是当中最主要的。

如何化解人生的种种灾祸,面对疾病、衰老,死亡,如何从痛苦忧虑中解脱出来,也是庄子人生思考的重要内容。

在庄子看来,人们之所以会有精神上的忧虑和痛苦,是人的感情所致。

而由感情所造成的人精神上的忧虑和痛苦,可以通过对事物的理解得以化解。

《至乐》中记述: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的妻子去逝,惠子前去悼念,却发现庄子蹲在地上,鼓盆、唱歌。

惠子说,妻子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还鼓盆唱歌,这太过分了。

而庄子却答道:“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天生也,而本无形。

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生物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而随而哭泣,自以为不通乎命,放止也”。

人从出生至死亡是自然的循环过程。

这是合乎大道的事情,它本该如此。

因为这是“道”,人本身也是按道而生,随道而变,人若忧于死亡,则违背道,违背自然。

死并不是值害怕和忧虑,它是道的显现。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庄子在自己的妻子死去时不悲反而乐了。

这听起来不近人情。

但实际上,这是庄子对于人生的超脱。

并非无情,而是以理性化解了感情。

庄子以此保持心灵和精神上的平静,摆脱了各种灾祸、矛盾所困忧,甚至对死亡的恐惧。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生的自由。

篇3: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论文

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始终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大量的经验和研究表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效果多年来一直不尽如人意,这其中存在着很多原因,而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方法问题,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众多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在方法上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体悟和实践不足。第二,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衔接不紧密,各自为战。第三,辅导员、心理咨询等工作跟进不主动、不及时。从这几个问题中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主要载体的课堂教学,并不具备能够吸引学生的创新性方法,这可能是制约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效果的最大瓶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总结出了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的“四步教学法”,初步教学实践表明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四步教学法”在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的基本结构

根据数年来的教学经验,结合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我们认为,要提升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实用性,首先要深入了解及准确把握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着的思想和行为层面的问题和困惑;然后,将这些问题和困惑与人生观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对比,寻找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接下来,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惑,将人生观教育中的主要内容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模块化,以最大程度地适应学生对问题解决的需要;最后,按照新的内容结构,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完成学生对人生观教育实用性的需求。具体如图1所示。

(一)提出问题

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和把握了大学新生普遍具有的思想和行为问题。这些主要的问题包括:缺乏方向感、无聊、人际交往障碍、对未来就业形势的.恐惧、情绪起伏大、爱情观不稳定,等等。重要的是,这些问题具有相当强的跨年龄稳定性,也就是每一届大学新生几乎都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因此,大学新生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的实际问题是相当多的,而且的确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这就为我们的人生观教育的介入和科学干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内容联系

将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的这些思想和行为问题与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人生观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发现其中其实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例如,第一章“理想”这一部分的内容,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则可以用来解决大学生缺乏方向感和无聊等问题;第三章“人生目的和态度”这一部分的内容,由于主要教给大学生正确的“观”,即看待事物的正确看法和态度,因此,可以用来解决大学生由于认知错误而导致的消极情绪问题,并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第四章“道德”这一部分的内容,则可以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的问题;第五章“品德”这一部分的内容,则可以解决大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的恐惧、爱情观不稳定等问题。可见,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关于人生观的内容,实际上与大学新生存在的很多思想和行为问题都可以产生紧密的联系,关键在于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使这种联系显化,并变成大学生普遍可以接受的教学内容,在人生观教育课程中传授给大学生。这就是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工作。

(三)结构调整

根据教学经验发现,在大多数大学新生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中,最为突出的是缺乏方向感。因此,将“把自己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切入点和主题,使整个教学体系的内容围绕这个中心服务,是非常合适的,最容易引起大学新生的共鸣。我们通过对大学新生存在的思想和行为问题进行了解,再细致联系思想道德修养教材,将教材的内容系统化、条理化、模块化为三个部分:树立明确的目标、培养做人的智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把自己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充分明确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主题是什么,以及究竟应该如何去做。其中“,树立明确目标”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中“绪论”和“理想”部分为基础“;培养做人的智慧”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中“爱国”“信念”和“人生目的和态度”部分作为基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中“道德”和“品德”部分作为基础。

(四)教学落实

根据第三步中制定的计划,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便可以按照这三个模块进行系统教学。在每个模块的教学中,都要以大学新生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的实际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出这一模块中的教学内容,并以充分解决这些问题作为最终目标。例如,在“树立明确的目标”模块中,我们首先向学生提出最近是否有这样的问题:每天似乎都很忙碌,但却不知道自己都忙了什么;学不进去,即使在宿舍待着也时常感觉到无聊;面对学业、社团、学生会工作和兼职四种发展方向,不知道如何科学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等等。这些问题通常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我们阐明,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那么,如何帮助自己树立起科学的目标和理想、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从而彻底摆脱迷茫感和空虚感,就是我们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们不仅会对整个学习过程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而且也会真正从中学会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最终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理想的状态。

二“、四步教学法”的创新性

“四步教学法”基于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原理,以当下前沿的跨学科视角认识和把握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在保证其理论性和原则性的前提下,使原本结构零散,缺乏明显内在联系的各部分教学内容具有了高度的统一性和逻辑性,同时,使抽象的课程原理变得更为立体,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实用性。这不仅极大丰富了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理论体系,同时也从根本上拓展了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教学视野,对传统人生观教育教学方法理论中所存在的固有问题做出了重要突破。

参考文献:

[1]胡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若干心理学方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4):20—22。

[2]施爱民。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心理学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6):36—37。

[3]彭付芝。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北京教育,(11):54—55。

篇4:德育教育与人生观的形成论文

德育教育与人生观的形成论文

德育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每个人从小到大几十年每时每刻无不接受着正确与否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行的熏陶与教化。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人类社会最进步、最高尚的,具体体现在爱国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意识、诚实守信、尊长爱幼、助人为乐、帮贫济困等方面。要树立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世界观,德育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学生的日常规范抓起,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实效。这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德育教育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遵纪守法,为社会贡献,为人民服务的公民。学生思想的现状,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被视为掌上明珠,娇生惯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经济发展形势中,他们只知道“钱”是万能的,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待人和蔼、礼貌、谦虚的态度过时了,遇事总是争高低,互不相让,互不服气,拳脚相加。

扭曲的心态带来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心偏移,学会了相互攀比、赶时髦、迎合新潮、侈奢浪费、贪图玩乐,以潇洒、安逸、讲排场、比阔气、收拾打扮作为审美标准,丢掉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无论在什么场合,不注意卫生,脏话连篇;在学习中有厌学弃学现象,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抬头,上课不用心听讲,下课不练习,实习不愿意动手,只崇拜金钱,把升官发财作为人生观、价值观的追求,把挣钱养家作为世界观的境界。胸无大志,只顾眼前利益,唯利是图,是造成畸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祸根。

德育教育大于天,教师是关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细雨润物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教师是表率,教师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因此,全体德育教师要以《教师职业道德》为准绳,时刻保持纯洁的心灵、行为的楷模、遵守法纪的榜样,这样才能以高尚的伦理道德感染学生,以优异的情操启发学生。作为德育教师,要有宽广的胸怀、远大的志向、坦荡的胸襟,不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不为钱财利益而失形象,顾大局,识大体,放眼未来,精心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觉悟、有知识、有理想、有奋斗目标的新人。

有的放矢,及时校正,关心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每个德育教师乃至所有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德育教育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采取多管齐下的方法。首先是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经典影片,参观革命烈士墓、纪念馆等,用英雄事迹感召学生,用榜样精神鞭策学生;其次是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让每个学生都畅所欲言,谈现实、谈未来、谈理想,敞开每个学生的心扉;再就是教师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家庭状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及时调整德育教育方法,针对问题进行校正。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只要能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生就不会对教师产生敌对情绪,对社会产生抱怨情绪、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且会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正确轨道上逐渐形成。

德育教育不可缺失,而且要加强,更应该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代人的优劣,体现在道德、伦理的健康水平上。因此,要加大德育教育的工作力度,大力拓展德育教育阵地,增加德育教育渠道,扩充德育教育形式,丰富德育教育内容,使德育教育起到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作用。

篇5:初中人生观议论文

初中人生观议论文800字

人生,一个古老而又沉重的话题,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倾尽自己的一生去领悟它的真谛。作为无名小卒的我,本不该在这个血气方刚的青春年华大谈特谈人生。倒不是因为无名小卒的话平平淡淡,而是因为人生这个话题向来就是成年人的东西,我自认自己还是一个乳气未干的小小男生,不过既然已经对它产生了一点关于它的不太正确的想法,也就不得不一吐为快,算是给我这个特定的年龄留下点什么吧。

人生就像一条正弦曲线,有希望的巅峰,也有失落的深谷,而且这是每个人的必经之道,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生活中只有欢乐与愉悦,没有痛苦与彷徨;也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生活道路是康庄大道,只有平坦,没有坎坷;更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一生只有鲜花与掌声相伴,没有荆棘与陷阱相随。于是明白了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完美的`矛盾统一体。理想总是完美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所以有了王勃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更有了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因此,不妨将人生想像得痛苦些。我不否认现实中也有美好的事物出现在我们面前,也不否认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不一样,所以产生了不同的对人生的看法,但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觉得我有必要将覆盖在生活表层那不堪一击的美好面纱撕掉,赤裸裸地直面人生,直面自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珍惜所有出现在我面前的美好事物。承认人生的痛苦性的同时,也是为了使自己在困难与挫折的打击下不致于一下子就消沉下去。突然想起一个外国名人的话:“难道痛苦是白忍受的吗?不,它应当使我们伟大起来!”既然人生是痛苦的,我也就没必要对自己抱太多的的希望,对生活怀太多的梦想,但我又会尽我所能地去追求属于我的东西,这是不是很矛盾?现实的残酷逼迫我变得对自己残酷,而这种残酷又是一种对人生的高度负责。

我想,我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所以我必须对我的人生使命负责任。我不愿意我以一堆烂肉的形式存活于人世间,那样无异于行尸走肉。没有意义的生活对我而言就是一种对人生的浪费,我不喜欢浪费,所以我选择有意义,选择充实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初中人生观议论文800字】

篇6:高中议论文:人生观

高中议论文:人生观

人生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怎样度过短暂的人生?给永恒的人生应留下些什么?这是每个人应该回答的课题。人生的道路固然有阳光,大道,花香,但也有险关,急流,冰霜。应该怎样走?我们的前辈和同辈人中,已有人做出了正确的答案。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到短暂而有风险的的生命意义。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每个的人生其实都是耀眼夺目,春光灿烂。主要的是你怎么看待人生,对你自己人生的观念,人生的价值的理解。有的认为自己的人生是多么的沧桑;有的认为自己的人生是多么的无聊,总是想冲破他以前美好的憧憬;有的认为自己的人生如同朝露一滴一滴的积累而成为滋润万物的元素,对自己的人生一直怀着一种执着的追求,好像就是他从小怀着的一份梦想。

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演戏很容易,做人却很难,戏可以演无数次,而人生的机会却只有一次。世上好演的是戏,难做的是人,戏是虚构的,人却是真实的,戏里演的是人生,人生就像一场戏。生活的路虽然不平,但心是平的,用

心去填平那生活的路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是人生航船的罗盘导航器。要学会谦让,学会关爱,要学会用一种博爱的'心胸去对待宇宙的一切。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总体看法和观点,它是关于人生本质、目的、价值、意义和道路等诸多观念的总和。人生观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观念上的反映,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人生观的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恋爱观、友谊观、生死观等。

人生观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选择了高尚,有的人选择了卑劣。从个人角度来说,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既是客体,又是主体。作为客体,人对社会尽义务作贡献具有社会价值。作为主体,在改造社会自然的过程中,又要实现自身价值。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从表面上看似乎只强调社会价值的实现,实际上在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价值的同时自身价值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人在物质上特别在精神上得到了足够的满足。

相关专题 人生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