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论文

bingbingbing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bingbingbing”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论文(共10篇),欢迎阅读!

篇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论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论文

摘要:自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多元化结构与平衡的视角,分析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必要性,并进一步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就业/升学渠道和师资结构等四个关键方面探讨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构建设想。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缘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新古典自由主义思潮推动下西方国家“第三部门”的蓬勃发展、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发的职业化管理需求,一些大学如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纽约大学等为回应社会发展需要先后开设公共事务(管理)专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社会公众对公共产品与服务巨大需要与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作为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教育部(原国家教委)于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正式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次年秋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率先试点招生,随后开设此专业的学校迅速增加,到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学校多达303所。与开办高校多、招生规模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高校培养目标不清晰、方向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健全、专业特色不明显、就业出口不畅通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该专业的社会声誉直至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解决的根本思路是对人才培养模式逻辑起点的正确认识和逻辑体系的完整构建。本文试图以多元化结构与平衡的视角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必要性

1.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内在要求

高等教育的使命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高层次有用人才,这意味着高等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求相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推动高等教育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办学层次不断提高,本科阶段教育将越来越多的成为一种中间阶段的教育而非终极教育,研究生教育将日益扩大并成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当代高等教育的这一发展趋势,内在地要求本科阶段教育更多的体现为素质教育而非职业教育,相应地,本科阶段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更多地体现为素质取向而非职业取向,传授与训练多种知识、技术与能力将成为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文理渗透”、“理实交融”、“多学科交叉”、“跨学科学习”等将成为本科阶段成功教育的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结构将被不断采用并成为一种本科素质教育的制度保障。

2.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是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大势的外在要求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各类组织处于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之中。一方面,许多问题(无论是技术的还是管理的)的复杂性程度在不断提高,有效开展工作、解决问题需要相关工作者了解、熟悉、掌握许多领域的专门知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求不断提高,单一知识结构的人员将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及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行业新旧更替的速度不断加快,产业发展重心转换的频率不断加快,复合型人才由于其高度的灵活性和较强的适应性而明显地比单一型人才更具优势,这同样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结构提出了要求。

3.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是学科和专业发展的直接动力

学科交叉、各学科知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推动学科和专业发展,这已是不争事实,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作为一种制度保证,有利于学科交叉而形成学科互补,有利于专业基础的夯实而形成专业特色,从而成为学科和专业发展的直接动力。特别是像公共事业管理这样的新兴专业,没有诸如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系统工程学等学科理论知识的支撑,不吸纳其他相关学科的丰富“营养”,就无法想象它能够茁壮成长,更无法想象它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和鲜明的专业特色。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构建设想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内涵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涉及招生、培养、就业的全过程,好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招生、培养、就业等环节的一体化联动,从而形成自组织系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以系统的观点,强调从招生到就业各环节的平滑过渡、紧密衔接和闭环反馈,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就业/升学渠道和师资结构等环节。

1.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特别是毕业生的不断输出,各高等院校都已注意到培养目标设定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不高,毕业生的实际就业去向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很低等。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对此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加以重新审视,这也说明单一化的培养目标并不能很好地切合实际以及促进专业的健康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就是在目前专业不成熟、第三部门发展不成熟、就业岗位接纳度不大的特定历史时期,根据各校各地实际,基于分类培养的思路,而对人才培养设定多个目标、多条路径,从而形成培养目标体系。比如把一部分实践能力强、富于创业精神的学生往企事业(含公益性企业)方向培养(就业主导型目标),把一部分有希望通过公务员考试的学生往公务员方向培养(准公务员型目标),把一部分刻苦钻研、品学兼优的学生往研究生方向培养(知识发展型目标),通过诸如此类的分类培养,能够使培养目标更切合实际需求,目标达成程度也会大大提高。

2.课程体系构成的多元化

基于多元培养目标和分类培养思路,课程体系构成必须多元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成的多元化,是指课程设置不仅要有理论类课程,而且要有较大比例的实践类课程。理论类课程不仅要有体现专业性质的基础平台课程,而且要有体现多元培养目标的模块方向课程;实践类课程不仅要有课程知识运用的操作环节(如社会调查、公文写作),也要有理论知识综合运用的`研究环节(如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还要有实际或仿实际工作的实践环节(如各类实习、模拟实训、社团活动)。另外,就理论类课程而言,除了开设公共(事业)管理类课程以保证专业性质与方向不偏离外,也要适当开设企业管理类实用课程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还要适当开设人文、理工、科普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数理演算能力,使学生系统掌握、熟悉、了解多方面的知识、技术、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3.就业/升学渠道的多元化

由于事业单位的改革难度较大,进程相对滞后,且目前对从业人员职业技能要求还不高,人员进出受体制性因素制约,就业容量受限;“第三部门”不发达,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规模不大,对专业化管理要求不高;公务员考试不设“公共管理”专业门槛,相反本专业毕业生经常被挡在有特定专业要求的单位的招考资格之外,专业优势经常难以有效发挥;现行的研究生专业设置目录没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只有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相近专业方向,给升学考试带来一定的专业壁垒阻碍。从而追求单纯的“出口”模式只能是不切实际的理想,多元“出口”模式是现实的必然选择。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就业市场上,学生的就业适应性比就业专一性更重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升学渠道的多元化,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强调公共精神的理念基础上,依据“管理主义”的共性特点,学生在包括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社区、企业等在内的各类组织事务性、管理性岗位上广泛就职或升学读研,注重“出口”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从而形成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联动的良性运作机制。

4.师资结构的多元化

公共事业管理学是建立在政治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基础之上,关于社会领域内公共事务管理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既要以管理学科为基础,构筑起由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交叉发展形成的多学科知识结(下转273页)

(上接272页)构基础,又要以适应多元化职业发展要求为目标,加强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从而构建一种动态均衡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决定了此专业师资结构的多元化,即教师队伍的专业背景来自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这群人组合在一起以团队的方式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积累,一方面可以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形成学科交叉和融合,推动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良性发展。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动态平衡

根据自组织理论,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而系统内外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是自组织过程的基础,系统内各序参量之间的竞争和协同作用使系统不断产生新的结构,从而推动系统自身功能的升级发展。如果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促使构成该系统的多元要素之间发生竞争和协同的作用,并由此建立动态平衡的机制,那么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从一种平衡态发展到另一种平衡态,则可实现专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动态平衡的机制,关键是实现理论、技能与实践教学等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人文社科知识与理工知识传授等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专业特性突现与管理共性并具等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多样化延展与特色化追求等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通过这四个方面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促使“文理渗透”、“理实交融”、“多学科交叉”、“跨学科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的落实,能够形成专业发展动态平衡的机制,从而实现专业建设基调由“环境适应型”向“内涵特色型”转变,形成“公共精神”与“管理主义”的有机融合的公共事业管理独特学科体系,继而增强专业和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娄成武,郑文范,等.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

2.李燕凌.拓宽农业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0).

3.李燕凌,凌云.高等农业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3,(9).

4.郑文范,孙萍,马立晓.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方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0,(4).

5.李业兴,郭小聪.党政部门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

篇2: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酒店行业也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不断地壮大。酒店是旅游行业的支柱,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酒店行业必然会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而继续发展,因此专业的酒店管理人才就是不可缺少的。虽然,酒店管理人才培训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在培训的模式、课程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弊端,严重影响了酒店行业的发展。

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

1.职业道德素养薄弱

在酒店中,酒店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基本道德素养和工作态度等对酒店的建设和发展都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大多数的酒店在招聘管理人员的时候,最重视的就是人才的基本道德素养和工作素质。然而,我国很多酒店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素养都非常薄弱,不能满足酒店对管理人员的要求。

2.专业知识和技能薄弱

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高文凭和职业资格证是进入酒店就业的敲门砖,酒店在选择管理人员的时候,大部分会要求毕业生具有专业的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并且具有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能吃苦耐劳。但是大部分毕业生,尤其是具有高文凭的毕业生并不愿从基层干起。

3.通用能力

酒店对毕业生的通用能力非常重视,尤其是与他人协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酒店的工作性质就在于实际的操作。但是,毕业生不能真正审视自己的职业,也不能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从而造成眼高手低,不愿从基层工作做起,导致毕业生失去就业机会,也增加了毕业生跳槽的几率。

二、酒店管理课程与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方向与实际酒店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异,导致酒店很难找到适合自己岗位的人才,酒店的工作效率也不能得到客户的认可。

1.理论知识教学不符合酒店实际需求

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其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堂教学也都是以课本为主,这一人才培养方式存在很大的误区,不能对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方向进行合理定位。采用这种培养方式会导致酒店管理教学体系不能满足酒店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难以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经济,致使基础理论的学习与实际社会需求脱节,酒店不能找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也得不到适合的岗位。

2.校外实践工作与实际酒店工作有较大差异

目前,大部分学校安排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都是走个形式,学生在学校学习一年后就会被送去进行实习。对酒店来说,实习生就是廉价的劳动力,被安排的工作大多数都是与自己专业不相符的工作,从而在实习中并没有真正发挥专业能力。这种实习的方式无法为酒店培养出合格的酒店管理人才,学生如果进行校内实习,那么也会出现在实习中无法积累相关经验的弊端。

3.学校忽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在大多数的酒店管理课程中,过分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基本职业道德和基本素养的培训,学生的工作价值观、道德品质和心理情感等人文素质没有得到提升。酒店的宗旨就在于服务,服务他人是酒店最大的特色。这样的特点就要求酒店管理人员不仅是理论知识和技能出众的专业人才,更要求管理人员在具有基本的道德素养,较高的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具有沟通、合作的能力。

三、基于市场导向下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1.确定以市场为目标的教学要求

酒店管理是一门涉及较广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是学习的关键,酒店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的理论知识,只有三者结合才能真正做好酒店的管理工作。因此,酒店管理教学也要以这个要求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性知识和熟练的操作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素养和工作素质,为酒店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2.确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酒店管理教学工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重点内容,学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凸显自身特色,加强对专业就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校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意识,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和改造传统的专业模式,在对专业进行调整的过程中还要保证专业的稳定性。与此同时,还要设置复合型专业,解决专业趋同的情况,从而增加学生就业的方向。在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内在建设和特色建设的同时,还要关注专业的就业实际和需求以及发展,随时随地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革,保证专业教学能够与时俱进。

3.建立完善的科学体系

酒店管理课程体系是决定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关键,酒店管理专业要具有特色和特点,体现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还要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积极地研究市场特点,建设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专业。在教学模式上,要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课和专业课不能出现分离的情况,要根据根据酒店对管理人才的要求,开展对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改革。改革中要保证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并具有长远性。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对英语、计算机等公共专业课程的培训。

4.做好实践教学工作

工作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评估人才的重要标准,酒店管理专业要切实将理论和实践充分地结合,做好实践教学的工作,加强对学校训练基地的假设,增加新的硬件设施供学生使用。学校还要重视对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将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开发项目教学,将酒店管理中的实践操作分为几个教学单元进行,从而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5.改革酒店管理教学评估体系

要制定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通过严密的调查和分析,确定技能考核的内容和评价标准,摒弃传统的考核方法,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同时,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将学生在课堂上和实践操作中的表现纳入考核中。同时,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也是评价的一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旅游业的突飞猛进,酒店行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发展空间十分巨大。然而酒店管理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是阻碍目前酒店发展的主要因素,给我国酒店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不利于酒店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酒店管理专业是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主要来源和途径,在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导致酒店管理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和酒店的需求,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市场导向为基础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促进高职院校为我国酒店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篇3: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关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如何进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怎样构建培养模式等,这些问题虽然之前都有所研究,但大多都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上,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对策和方法,本文了解了目前国内外酒店存在的培养模式,创新了一套适合于我国现状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并对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有所帮助。

1、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 1 国外人才培养模式。在德国采取的是“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方式,双元分为向职业技能学校的学生传授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和向企业或机构等一些校外培训场所的学生进行专业培训。这种教育模式针对性较强、结合实际,但这种模式必须要联和当地的企业进行教学实践培训,过于依赖企业的现状,容易造成培训过于专业化,从而使得学生的思想受到限制,而且也易于被本国的经济制约住。在英国主要以 CBET 模式进行教育。这种模式有利于使得公众当中任何阶段的人们都可加入到教育体系当中,这提高整个社会的教育风气,同时也增进了公众对各行各业国家级证书的认可。

1. 2 国内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目前已经逐步兴起了几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突出特点的主要有四种,一下分别对这四种人才培养模式作简要介绍。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这一模式更为注重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实际实践中,教师分配给学生一些科研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学习,使得学生在积累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能真正的研究一些实战性的课题,企业在这过程中承担着给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但实际过程中,学生的课题研究过于流于形式,学生也得不到真正的实践锻炼的机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也是突出校企合作,但这一模式更具有实战性,从学生一进入学校起,企业就制定一套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待学生完成学业后直接步入企业进行工作,但这种模式也有一定的弊端,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在企业呆不了多久,就要违约辞去企业的工作,这就使得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闹得很僵,对双方以后的发展不利。

2、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 1 酒店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提。校企合作以及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这一模式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具体实施方面更具有优势,江西工程职业学院具体的实践就是最好的例子。该学院与昊悦酒店合作,鼓励学生到昊悦酒店进行实践学习,设立合理的奖罚制度,从而培养出实践能力很强的学生。现今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已经是很多院校的办学特色,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成功的教学经验。而合作教学则就有些空谈,不仅给学生提供不了实践的机会,而且也没有给学生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只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企业锻炼的机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周的资源,切实的对学生进行幼稚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成为未来岗位上的优秀的管理人才。从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来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是局限于形,而应该切实到行动当中,只说不做,那只是空谈,因此选择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是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前提。

2. 2 酒店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心。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心是学生在校期间知识、技术、职业技能等都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校企合作只是学校为达到这些目的实行的方案。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备大学生的气质还拥有酒店职员的.形象。要想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需要制定一套专门的管理模式。即实行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也就是对学生进行统一、标准的管理,让学生在校期间既学到了一些专业知识,又能感受到酒店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其次是要进行军事化的管理,酒店严格按照不对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从而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时刻提高警惕,都有自己确定的工作范围,这样有利于将酒店的所有工作都能落实到实处。

2. 3 酒店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最后最为关键的一点是顶岗实习,这也是校企合作的归宿。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培训,能否实现向职业经理人的转变,这就看顶岗实习过程中能否再一次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充分的提高。顶岗实习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首先是对于实习酒店的选择,这很关键,在选择酒店时最好是选择四星级以上的大酒店进行实习,这样可以使你能够真正掌握一套较为完整的酒店的岗位工作内容,也会为自己以后正式工作提供很多工作经验。其次一点是有关学校向学生收取管理费的问题,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如果学生的公众比正式员工差很多,这会引起学生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容易给学生的心理上带来伤害,这对培养人才的初衷相违背。最后则是学生在实习期间是否轮换岗位的问题,学生在实习时都希望要学到更多地东西,因此希望定时的轮换岗位,这符合学生的意愿,也是学校的想法,但实习的企业却不愿意提供这样的机会,因此学校应该多为学生争取一下。

3、对于我国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建议

3. 1 加强学校和市场的对接。

(1)加强对酒店的调研。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企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就必须走进企业,全面掌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及发展需求,因此,学校要加强对酒店的调研工作。首先,学校要制定酒店调研周期表,适当的缩短调研周期,及时的掌握酒店行业的发展新动态和新理念。其次,酒店的调研工作应该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学生在毕业之后有可能进入到各种不同的酒店工作,如果学校的调研工作只是停留在星级酒店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该加强对不同类型酒店的调研,扩展调研范围,为学生进入不同的酒店工作提供帮助。还有,就是学校要加强和企业的交流,诚恳的邀请酒店人员对学校的教学计划提出宝贵意见,提高教学计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

(2)科学制定教学课程。教学课程体系直接关系着教学方式、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形成,教学课程改革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酒店管理专业是有生命力的、有广阔前景的专业,学校为了使该专业的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为现代酒店培养出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就要从根源上进行调整,优化教学课程的制定,根据酒店对人才的要求,紧紧围绕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对教学课程进行科学的制定。一方面要保证教学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要保证教学课程内容循序渐进。

3. 2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1)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鼓励教师去酒店进行挂职锻炼,通过在酒店内的调研指导,使教师对酒店行业的认识更加的深入;另一方面聘请具有丰富酒店管理经验的人才到学校任职,并加大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从而为学生聘请就有丰富酒店从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提供保障。

(2)拓宽教师引进渠道。一是,学校可以选派一些青年教师去国外酒店管理学院或者酒店集团进行职业技术和教学水平方面的培训;二是学校可以从酒店中引进一些高水平的管理人才,从而使学校教学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三是学校可以邀请酒店各个层次的优秀人员来学校演讲。

(3)鼓励教师创新教学课程。教师的教学应该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的,应该是不断创新的,尤其是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更应该注重教学课程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图文并茂的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培养出来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未来将定位在哪,从事什么级别的工作,我们每一位教师心理都清楚,每一位学生不是一毕业就可以兼任酒店企业管理层的职务,仅有极少数的人才能通过顶岗实习得到较高的今生的机会,而大多数学生还都需要在基层服务一段时间。所以本文创新的三步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有效的。

篇4: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自高考扩招以来,工程造价的本科毕业生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工程造价岗位越来越接近饱和;随着工程造价人才供求状况的明显改变,用人单位对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个人才济济的时代,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无论是学历层次、综合素质还是知识结构都处于劣势。面对我校高职工程造价管理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年比一年低这样一种趋势,作为一名工程造价专业教师,我们应该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提出一种更符合市场用人机制的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1 问题的提出

我们现有的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属于传统教学模式,培养模式仍然很单一,无论在课程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都较落后,脱离了工程造价发展方向,与市场用人机制不相适应,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较低、知识结构单一、见识面狭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差,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处于劣势。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用人单位对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加强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5: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2.1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

首先,必须明确培养人才目标,对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社会需要,目前和未来几年的人才供求关系如何,该岗位对毕业生有何要求、在某范围内有多少院校设有相同专业及其特色如何等等,都是培养人才时必须了解的。我们通过对本校毕业生的工作状况跟踪调查,向用人单位征求在专业设置、毕业生素质、培养目标和方向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从而了解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为工程建设一线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具体地说,就是应培养适应我国工程造价行业发展要求的,掌握工程造价相关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通过三年学习,学生要掌握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具有编制和审核建筑、安装等工程预(结)算以及投标报价的能力,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

2.2结合办学层次,设置较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

高职高专层次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基础理论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程则应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内容,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3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材是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载体,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入才,首先要有好的教材。因此,每次征订教材时,都由各相关课程负责人牵头组织全体任课教师参加集体讨论,力求在教材选择上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好地体现本学科发展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前瞻性。

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购置专业软件,利用软件绘制工程图、计算工程量、编制工程预算。在专业课的教学中,采用“教、学、做”合一教学法。“做”是中心,在“做”字上教,在“做”字上学作为教学全过程。在部分课中提倡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师生共同讨论、共同分析。然后由学生归纳、教师总结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2.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是工科应用型专业。应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造价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和研究分析,达到解决问题以及应用计算机进行工程造价确定和管理的能力。我校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由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在这个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中,认识实习主要通过系列参观活动,使学生对工程管理产生感性认识;课程设计则是对学生施工组织设计、招标投标、工程概预算等各个模块能力的训练;生产实习是学生在工程现场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预演;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大学三年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检验。

2.5完善和优化教师队伍

高职大专培养的学生是专科层次,以基础应用型为主,是造价专业人才的金字塔基,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不但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还应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应用能力,要成为“双师型”教师。要实现这一目标可采取以下措施,让现有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通过科研、技术服务、技术开发、产学研结合等方式组织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积极引进人才,不断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人才库。聘用能独立承担某一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任务的一线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聘请校外有实践经验的一线工程师讲课,效果较好,因为他们有实践经验,讲课更贴近实际。

3 结论

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工程造价专业人才主要培养方式的高等院校,由于该专业设置和建设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大部分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尽合理,使得毕业生毕业后一时很难适应工作岗位。因此,高等院校理应积极探讨和改进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承担起社会所赋予的历史重任,为社会培养出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优秀、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主动服务于国家及地方的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利,张建勋.建设类高等工程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1-31.

[2]匙静,房荣敏,尉胜伟.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18).

[3]李康平.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人才的培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4]马旭.高职高专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

篇6: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一、当前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国内的大部分工科院校都设有工程管理专业,虽然在培养模式、专业特色、课程设置有所区别,但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对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现状的调研,不难总结出当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在实际中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统一

当前大多数学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都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思想,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因此在培养目标中都突出“四大教学平台、五大就业方向”。但是随着建筑行业的日趋成熟及竞争的不断加大,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地增强,他们需要能快速解决实际中专门问题的专门化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就形成了市场需求工程管理专业化与工程管理培养宽口径之间的不统一。

(二)实践教学不足,手段落后

许多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以理论课为主,实践课为次,这就造成学生只懂理论而实践操作能力差,使得学生缺乏工程意识和实践锻炼,不能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在实践教学中手段落后,方法单一,有些老师只是按照自己老师教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实践教学,缺乏主动创新精神,使得落后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当前教学要求,实践与理论脱节,实践一套理论一套,教学效果差。

(三)学生认识不足

由于宣传力度不足,缺少入学专业教育,大多数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前景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造成他们对本专业就业的担心、与别的专业区分不清、对专业失去兴趣,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被动接受,机械式学习。由于缺乏兴趣,有些学生把实习当作一次任务,应付过关,敷衍了事,甚至有些学生讨厌实习,不去参加。

(四)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专业带头人缺乏,外聘教师过多,缺乏双师型教师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商洛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建设SWOT策略分析

对于商洛学院这样的地方院校而言,要想提高竞争力实现快速发展,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专业建设,专业建设不仅关系到教学水平的高低和教学质量的好坏,而且关系到学校的生产及其发展。只有在对学校专业现状有清楚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商洛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在此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现状,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进提供参考。SWOT分析法核心是对内部、外部环境的分析,在调查分析各种因素时,综合考虑工程管理专业整体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商洛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优势(Strength)是地处陕西商洛,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已建成材料实验室,制图室,微机室。专业的`劣势(Weakness)是专业设置时间短,教学体系设立及课程优化处于探索阶段,教材良莠不齐,缺乏系统性,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缺乏,专业定位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实践完善。专业发展机会(Opportunity)是新兴交叉学科,点多、线长、面广,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工程管理人才需求的增加。专业面临的威胁(Threat)是国内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重点院校众多,竞争强大同时兄弟院系发展迅速,地处西部,受经济发展限制。商洛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SO战略是借助优势利用机会,具体做法是结合专业大背景,拓宽思路,申报工程管理专业一级学科走“精品”路线,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品牌专业利用自身资源,以学院发展带动专业建设;WO战略是借助机会扭转劣势,具体做法是借鉴名牌专业经验,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利用优势培养专业师资设立相关政策,结合已有成果鼓励教师编写高层次教材;ST战略,借助优势战胜威胁,具体做法是关注专业最前沿,不断开拓创新优化课程设置和多元化教学,强化特色,拓宽专业内涵,立足商洛;WT战略,避开劣势和威胁,具体做法是突出“依托房建,拓展行业”专业特色,加强CET基本技能的培养,拓宽就业途径跨越专业限制,挖掘专业内涵,建设特色课程。通过上述工程管理专业建设SWOT策略分析,结合学院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商洛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建设创新学科队伍、强化质量监控体系。这五个方面相互支撑、相互依存形成专业建设有机系统。专业建设应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以丰富实践教学为手段,以专业条件建设为基础,以专业机构建设为平台,以专业方向建设为核心,以学术队伍建设为载体,以培养不同层次(本科、专升本)人才为关键,强化在两型社会中专业建设的特色,注重服务地方功能的提升,整合优化资源,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三、商洛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模式

商洛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建设机遇与威胁同在,优势与劣势并存,专业要提升竞争力,实现应用型,凸显特色,不仅要坚持自己的专业建设思路,而且还要有具体的、适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合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新模式,即“2343”模式。“2343”培养模式是一个相互影响的体系。“2”即“两个中心”: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并重;“3”是“三大主体”:本、专升本和师资力量平衡发展“;4”为“四大支柱”: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均衡设置“;3”指“三大行业”:水利、道路桥梁、房地产多元就业格局。以“两个中心”促进向应用型转型,以“三大主体”实现专业发展,以“四大支柱”影响专业建设,以“三大行业”作为专业建设的导向,以专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其中,课程“四大支柱”的设置直接影响所培养的学生,对师资也是一个考验。同时,“三大主体”中师资力量对于专业建设具有能动性,直接关系到专业设置能否高质达到既定目标。在对专业建设进行分析时,运用了SWOT矩阵的分析方法,当研究主体更改时,只要改变相应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同样适用。通过“四大支柱”和“三大行业”的相关知识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这就是本模式的创新点与灵魂所在,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本之所在。

四、专业特色

在明确工程管理专业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思路、专业定位、专业培养模式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商洛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特色。

(一)专业定位

商洛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发展理念,利用土木工程技术及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为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房地产企业、工程咨询等单位提供技术设计、管理策划和咨询,推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主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直接应用各种现有技术开展工作的技术工程师、技术管理人员等人才,突出“会经营、通管理、精技术、知法律”的实用性,较研究型本科人才有更强的现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专业特色

1.专业培养模式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础平台主要指公共基础平台,包括土木工程技术平台、管理平台、工程经济平台、法律法规平台等。专业模块主要指三个专业方向,房地产方向、水利水电方向、道路与桥梁方向。基础平台主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增加学生的发展后劲;专业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2.人才培养同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型

本专业在办学过程中,为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改革方面,始终注意与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制定工程管理本科教学计划时注意与执业资格考试科目相结合,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建设法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经济学等主干课程。

3.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注重岗位技能提升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当前工程管理类专业也是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强课内实践教学,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在特定岗位上“上手快”,并具备工程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瞄准行业内对接的工作岗位,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和实践环节,使学生在牢固掌握工程专业知识基础上,重点学习岗位技能,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职业发展服务。

五、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专业、对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从“精英型”向“大众型”的历史性转变期,同时受“创新教育观”“大工程观”等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及对学校办学理念和定位的不断深入研究,使得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对于商洛学院这样一个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性院校,更应如此。

作者:张家荣 刘建林 单位:商洛学院 西安理工大学

篇7: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论文

在“十一五”期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旅游专业发展迅猛,旅游经济总量呈现出不断上升态势,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品日益丰富。但是,目前仍然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为促进旅游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需要尽快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要抓住当前旅游行业发展的特征与趋势,加快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也是现阶段高校旅游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一、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意义

(一)满足旅游产业国际化对人才的需求

在旅游产业国际化进程中,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任务。高校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时,在追求量的基础上,还要保证人才的能力与素质要与国际竞争需求相符。高校要主动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改善教学方法,有目的性的培养能力、素质、知识都能满足国际经济竞争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要重视培养具备较强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为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人才保障

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过程中,必须为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人才保障,促进经济的发展。要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合理制定培养的规格与结构,在课程设置、专业设置以及技能培训等方面,要及时进行改革与调整,为社会经济各阶段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复合型人才。

(三)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个人就业要求

在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与改革深化过程中,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各旅游企业、乡镇旅游企业、私营旅游企业、跨国旅游企业集团以及各类旅游市场提高了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旅游市场为导向,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要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比如市场营销学、酒店管理概率、管理学概率以及旅游学概论等。并且在重视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对人才培养的方向进行细化,设置饮食保健、景区规划与开发、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会展管理、餐饮管理以及酒店管理等不同方向的课程,让学生能够从自身兴趣爱好、成长环境出发进行选择,指导学生明确择业方向,做出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主动思考与学习能力、自主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得到培养。

(二)加强校企合作,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高校具备丰富的人才资源,在整合现有的办学设施的同时,要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实现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让信息与资源得到共享。在合作关系中校方具备办学资源与人才,能够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管理诊断以及产品开发等服务,这样在提升校方教学能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也让学术更具实用性,这是其转换成生产力的关键内容。而企业能够为校方提供实习场所、实习物资以及动态的市场信息,并获得员工培训、企业诊断与产品开发等服务,具体有以下三点:

1.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设计与执行,让人才更具实用性。企业参与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执行,能够保证高校人才培养与旅游行业需求步调一致,提高课堂教学的应用型与实用性。可以成立由旅游行业专家、校内专业学者与企业管理者共同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企业岗位人才在技能水平、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的要求进行分析,找出传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缺陷,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与完善,培养新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2. 企业参与学生定岗实习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有着较强的实用性,对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设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必须对实践课程予以重视,相比于其他很多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更要重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定岗实习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部分。企业参与学生定岗实习的指导,要定期邀请旅游行业相关专家为定岗实习的学生做专家报告,让学生定岗实习的技术含量得到提升,这样对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极为有利。

3. 企业参与实验基地的指导与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建设实验基地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建设实验基地,能够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掌握应用理论知识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让学生学习企业软件使用技巧、导游讲解技巧、旅行社经营管理技巧、酒店服务管理技巧等有了基本的活动空间与设施,能让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得到锻炼,为学生快速适用岗位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由于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比较特殊,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能力、多学科为基础的多层次、宽范围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学生还要具备较强交流沟通能力、良好

文化修养、较强应变能力与职业技能,以及较强的亲和力与较好的服务态度。这里面职业道德尤为重要,是学生为人处事的基础准则,并且也是企业员工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

(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端正学生择业价值观

当然,很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很难找到对口的管理岗位,存在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学生不愿从事企业基层工作,并认为基层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关系不大,导致在工作中很难提起热情。因此,高校要重视引导学生找到自我价值认识与定位,了解自身劣势与优势,端正学生从基层做起的心态,让学生明白只有在基层岗位锻炼与学习之后,才能掌握企业的运用与操作的方法,这是做好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

(五)实行专业课课堂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外语沟通能力是其最基本的职业技能素养要求。对于国际化人才市场的需求,高校要支持双语教学,增设外语选修课,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这样才能跟得上旅游业国际化的步伐,实现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增强[4]。另外,对于专业课程设置而言,不仅要开设普通高等教育必修的大学英语课程,还要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各就业方向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设英语课程,比如商务英语、旅游酒店英语等。

(六)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师资力量

只有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才能更好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在高校整体教学水平的评估中,师资力量是其重要的标准之一,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对教学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所以高校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必须对教师的实践经验与挂职经历加以重视,或者是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旅游企业中聘请专业基础好、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为学生进行授课。

三、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让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旅游市场需求,就要合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尽快培养出与旅游行业需求相符的应用型人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抓住机遇,努力摆脱专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因此,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改革过程中,要将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尝试,在增强学生毕业后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也满足社会发展对旅游人才需求的变化。

篇8: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国家旅游局“万名旅游英才”—实践服务型英才培养项目以培养旅游行业、产业实践服务能力为重点,引导加强实践、服务教育,面向重点院校遴选资助旅游相关专业优秀在校生组成项目团队,开展行業实践与服务。项目的成功申报与顺利实施,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以致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调配合的能力,提升社会实践的经验,实现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统一,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项目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该项目源自于目前社会上热议的“文明旅游”问题,针对家乡—吉林省的文明旅游现状,希望通过团队的宣传与实践,不仅为家乡的文明旅游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提高职业技能、丰富实践经验,为未来的实习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树立热爱旅游事业的主人翁精神,更加热爱家乡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能够从自身做起,并带动周围的同学、朋友、亲属投入到文明旅游的实践当中,并通过对文明旅游的宣传,使广大旅游者认识到“旅游活动、文明先行”的重要意义,自身也更加认识并热爱旅游行业,树立极强的主人翁精神,使自己真正成为“旅游人”。

(二)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学生虽然在平常的课堂学习中很注重锻炼自己的实践技能,但是,技能还没有投入到企业的工作当中,因此,通过该项目的锻炼,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讲解、宣传的工作技能,为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通过此次活动的锻炼,会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不文明旅游现象和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甚至是不可修复的后果。在吉林省各个景区、景点当中,不文明现象比比皆是。通过深入景区调研和了解不文明现象和行为,使学生再次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也警醒学生一定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

(四)深刻认知旅游活动的真谛

不文明旅游行为的背后,实际上是一股浮躁之气,是一种心理焦虑,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在于缺乏对旅游意义的理解。旅游活动是一种欣赏美、体验美的过程,如果在欣赏美和体验美的过程中却破坏了美,那么整个旅游活动就是不美的。因此,通过学生的`宣传和讲解,向旅游者介绍如何在不破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基础上来欣赏景观带给我们的美感,让大家真正认知旅游活动的真谛。

二、项目成果成效

(一)自身方面

1.提升了自身的文明旅游意识,规范了自身文明旅游行为

通过参加各项服务和活动,学生对文明旅游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通过多次的宣传活动,文明举止、用语和行为也更加规范。

2.带动了周围的同学、朋友、亲属加入到文明旅游、文明出行的行列中

通过与周边人的交往,向他们宣传文明旅游的重要性,同时,自己的文明行为也影响了他们。

3.增强了对旅游行业的认知,为专业实习和就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通过深入到旅行社、景区、旅游者密集区、旅游饭店等企业去进行文明旅游宣传和服务,进一步了解并熟悉了各企业的特点、岗位及责任、工作内容等等,为实习和就业提供了比较大的帮助。

(二)学院和专业方面

1.为我院及旅游管理专业进行了宣传

在文明旅游宣传和服务过程中所使用的“文明旅游宣传手册”、“文明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上都融入了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的校标和名称,这对我院及旅游管理专业都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无形当中,提升了我院和专业的良好印象和知名度。

2.为省了其他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做了表率和引领

在各项服务和活动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也更加清楚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提高自己真正的水平和能力。我院是吉林省唯一入选“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实践服务型英才项目”的高职高专院校,为省内其他学校的旅游专业树立了榜样。

(三)企业和行业方面

1.让更多的市民、旅游者、旅游从业者认识到文明旅游的重要性,指导他们如何文明、愉快地进行旅游

在进行文明旅游宣讲的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市民、旅游者和旅游从业者都认为文明旅游很重要,但是,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经常不知道如何处理。所以,学生也十分重视对他们提供帮助,也使他们对学生的工作更加认可和支持。

2.为若干旅游企业及旅游局的活动提供了旅游志愿者服务

通过多次文明旅游宣传服务,得到了更多旅游企业和旅游局的关注和支持,他们联系学院的负责人和指导教师,希望学生加入到他们举办的活动、展会中,为他们提供志愿者服务。

篇9:浅谈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浅谈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1人才培养目标:利用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培养具有坚实基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目前,我国一些工科院校对于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和三维软件(如3D、UG等)技术的培养比较注重,出现这一原因也是情有可原,其一,工科类的院校工业设计专业都隶属于机械系,对于机械设计等课程比较注重,这样的好处是学生在毕业后就业面更宽了,而且在工作过程中也能解决很多工程问题;其二,工科院校一般情况下工科专业相对较多,对于有关艺术的专业了解不多,因此造成了工科与艺术学科之间的差距。但是由于近年来工业设计的发展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工业设计教育的两个体系之间的区别也正在逐步缩小并逐渐相互融合。合理利用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增加学生的绘画课时量,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绘画基础与构成训练的积累,适当引入艺术类院校毕业的教师,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平衡学生工科与艺术学科的学科差距,使他们无论在绘画基础上还是技术应用上都能游刃有余。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与北京DRC工业设计促进中心签订了长期的实习协议,由其安排为其两周的实习,在此期间,DRC安排学生参见了洛可可、东道、品物等大型的设计公司,不仅与设计师探讨专业设计问题,还能学习到公司中案例设计流程,给学生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打下良好基础。

2人才培养方法:艺术与技术教育相结合

很多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师在教学当中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学生在通过一系列的调研、考证、分析、探讨之后想出的方案,在绘制草图的时候或者绘制效果图的时候不能够清晰的表达他所要表达的想法,导致最后的电脑效果图和产品模型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影响到作品完成不够完美。因此,在理论教学中,开设机械原理、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电工学等方面课程的同时,也开设了一些绘画基础、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视觉传达设计、字体与标志设计方面的课程,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宽、更广,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3人才培养效果: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通过多年实践与改革,学生无论在平时上课、课后的练习、作业,还是社会实践、参加比赛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如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三等奖,全国应用技术水平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TRIZ创新大赛三等奖,国际包豪斯设计大赛银奖,创意中国设计大赛二等奖等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学校每年举办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中,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作业作品展拿出了平时课堂的优秀作品和毕业设计优秀作品,受到了学校领导和师生的一致好评,也为他们在今后的就业中提供有利佐证与技术支持。在省里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中,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也有两个项目,分别是:基于安全性的智能环卫衣设计和基于人性化的城市公交车设计。目前两个项目在研中。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到了更多课堂上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

4结语

目前全国现有300多所独立本科学院,已成为培养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主力军。很多院校工科类和艺术类两个方向的学生都收,各自加强其不足,争取将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型复合人才。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我校工业设计专业正在稳步迈向一个新台阶,探寻了一套适合工科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探索了一条独立学院工科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收到了较好效果,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认可,也受到社会的认可。

篇10:浅析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论文

浅析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论文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1999年正式开始招收本科生以来,专业发展迅速,专业点迅速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本科各个层次均有院校开设此专业。但该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定位不够清晰、课程设置略显杂乱、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在此背景下独立学院如何定位此专业,如何调整专业培养模式,如何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独立学院普遍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体系上。结合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实际,此类人才应具体包括三大类型,即应用型研究人才、应用型技术人才、应用型复合人才。其基本的培养模式应当是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尊重学生的优良个性,强化个人优势培养,引导学生个人优势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坚持共性培养和个性培养的有机结合。其核心是切实进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基础、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学生根据其个人特点实施适合其发展的不同的教学模式。

1 坚持本科生教育导师制是实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

充分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有针对性的实施因材施教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本科生导师制正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有效制度之一。本科生导师制是指高校在对本科生实行班级制和年级辅导员制的同时,选聘一些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导师,不仅要负责学生的学习,而且要在思想,生活,心理等方面给予学生个别指导的教育制度。它能更好的贯彻全面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的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因材施教,促进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彰显出高等教育的品质与价值。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实行学生教育导师制,为每个班级配备导师,全面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使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导师工作以“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为原则,贯穿于入学至毕业的全过程。

班级导师负责班级30人的学习与生活,是学生最为亲近的老师,对班级每名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着最为直接和真实的了解。其具体工作职责包括:指导学生学习、合理安排大学生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班级导师均为专业课授课教师,在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在授课的过程能够随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特点,尽早为其做出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并适时进行调整。专业要求班级导师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

2 根据毕业生就业方向设置课程是实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手段

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模式实施的工具,任何培养模式的实施都需要符合其自身发展的课程设置来完成。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其专业本身的特点使其在课程设置方面呈现宽基础、专业性不明朗等问题。这也造成了该专业毕业生就业较为困难的局面,出现专业技能不强,无明显对口就业岗位等问题。

社会认可度直接决定了专业的发展情况,因此应当紧紧把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通过“出口”培养“入口”。因此应当在保证专业共性的前提下,结合毕业生就业去向,合理调整课程设置,依据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去向大体可分为三大部分:企业就业、国家省市地方政府部门就业、国内外继续深造。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针对这三大类就业去向,适时调整课程设置,缩短社会和校园之间的距离,切实做到多元化人才培养。

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在企业,每年在此类型单位就业的学生占到60%左右,因此,应当开设有助于学生在企业就业的相关课程。例如,针对部分学生在企业从事行政助理大类工作,我们开设了文秘类(管理学、现代文秘、公文写作、公务礼仪等)、财务会计类(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学、组织行为学等)专业课程。

国家教育部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学习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等公共管理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才。从专业本身特征来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大部分学生都有从事本专业对口工作的意愿,但此类工作大多需要进行全国或省市举行的.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因此本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应当有侧重性的开设培养学生基本公共管理类能力素质的课程。如开设公共事业管理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行政法、社会工作实务、公共经济学等相关课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也保证了学生的先进政治素养。同时专业也经常开设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情况介绍的系统讲座,提高学生公共管理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都有在完成本科学业后继续深造的主观意愿,而且部分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努力是有考取硕士研究生或是第二学位的潜力的。因此针对这部分希望并且具备一定潜力的学生来说,在大学四年内努力缩短其同一本、二本院校学生在理论掌握、知识系统上的差别,进入国内外高校继续学习深造也是本专业就业方向之一。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所学课程较为分散,知识体系较为多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今后继续深造的专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根据2008届至2011届毕业生考研的情况,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考取经济类、管理类、教育类等多学科大类的研究生。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在大一新生入学之初就实行多元化培养模式,针对本身成绩较好且有意愿继续深造的学生在数学、外语、经济学等基础课程授课上实行AB班分层次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同时,为拓展学生考研专业可选择问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了高等数学(一)、(二)、(三)、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5门,合计15个学分的数学类基础课。为学生打下坚实数学基础,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在专业选择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候选余地。

3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培养是实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

各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管理专业往往存在着教学实践环节不足,学生应用技能缺失的情况,针对此情况,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技能培养。例如本专业开设了实用电子排版技术、Excel及行政管理应用、办公自动化操作、会计实务实训等校内实践课程。并配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认证、国际商务秘书资格认证、会计从业资格认证等考试鼓励学生将所学内容转化为国家及相关部门认可的证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为今后就业做好硬件准备。

同时,本专业还积极联系校外实践基地,将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行政服务大厅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可根据专业所学内容在行政服务大厅各办事窗口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工作实践。在此实践过程中不仅考察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将专业所学知识用于社会公共管理中,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为人处事、接触社会的实际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还实施“3+1”教学模式,即前三年在校内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第四年主要以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为主,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及今后发展方向,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校内进行学习或在校外进行实践。即针对需要继续进修的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安排下在校内进行各类考试的准备,相关教师给予必要的辅导。针对需要就业的学生,可以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在校外的实践单位进行毕业实践。在实际工作中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攒社会实践工作经验,并将毕业实践单位和就业单位结合起来,缩短学校和就业单位之间的距离。在毕业设计阶段,鼓励学生将毕业设计和毕业实践联系起来,学生从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收集资料,确定毕业论文题目,一边实习一边撰写论文。通过这一模式,学生毕业论文不再是空空而谈,而是基于现实问题的分析,这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且直接有助于学生的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金圣,陈世伟.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