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

wxunj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wxunj”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共16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

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

(一)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本人是否有创新

1.选题意义

幸福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自古至今人们都在追求幸福。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的情况下,为什么幸福感却越来越少?幸福本来就是主观的,影响个体主观的 因素很多,现代社会对于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 个体主观幸福对人们身心状况,生活质量都有影响,甚至对当前社会的进步与 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所以研究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1)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90年代到本世纪初, 研究方向从老年群体扩展到向全体人群发展,在理论方面,理论综述和有关主 观幸福感结构的讨论都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果。在测评工具的建设来看,主要是引进和修订国外量表,也有较少研究者自编问卷进行测验。

(2)国外研究情况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自称幸福的相关 因素》为标志。Diener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第二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 文化研究;第三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测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3)本人创新

主观幸福感本身就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主观感受,本人觉得应该重视对主观幸福感的全面的研究,从研究对象上,应该扩大研究人群的范围,大到,小到农民工人都应有所研究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这样对主观幸福感的评定才会更加全面。从研究方法上,我们应当用一套适合于当前国内形式下测量人们主观幸福感的量表。应注意无论是测验量表以及测量工具,还是测验方法等都应该与时俱进,适时改观。使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更加全面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论文主要内容及写作大纲

1.论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介绍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以及有关的理论,重点探索属于主观范畴的人格因素,以及属于客观范畴的生活事件(社会关系、收入、健康状况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积极有效心理干预领域来促进人们的幸福生活,研究如何提高幸福感。

2.写作大纲

1.主观幸福感概述

1.1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1.1.2国内对主观幸福感含义的界定

1.1.3国外对主观幸福感含义的界定

1.2当前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现状

1.2.1国内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状况

1.2.2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状况

1.3主观幸福感的分类

1.3.1以外界标准界定的主观幸福感

1.3.2以情绪体验界定的主观幸福感。

1.3.3个体自我评价的主观幸福感。

1.4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1.4.1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

1.4.2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

1.4.2.1社会关系

1.4.2.2经济状况

1.4.2.3健康状况

1.5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理论

1.5.1目标理论

1.5.2活动理论

1.5.3由下到上的理论和由上到下的理论

1.5.4判断理论

1.5.5动力平衡理论

1.6主观幸福感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结语

(三)主要参考文献

①段建华.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心理学动态,(41)

②叶亦乾 《普通心理学》

③李儒林张进辅梁新刚: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理论.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④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

⑤ 严标宾 郑 雪 邱 林:中国大陆、香港和美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J].心理学探新, 2003

⑥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重庆师

⑦朱琳:《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⑧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260~263.

⑨张钊. 个人目标、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一项纵向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

⑩张羽. 社会支持方式与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四)研究方法、完成措施及写作进度计划

1.研究方法:通过搜集资料以及综合分析法和教师的指导

2.完成措施:认真分析和搜集相关资料,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并且利用网络搜集了一些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理论的相关资料,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3.写作计划:

(1)、xxxx年12月20日至xxxx年12月30日查阅文献、选题。

(2)、xxxx年1月1日至xxxx年1月11日完成开题报告,并交老师修改。

(3)、xxxx年1月12日至xxxx年1月22日修改开题报告,并完成论文初稿

(4)、xxxx年1月23日至xxxx年1月30日完成二搞,并交指导老师修改。

(5)、xxxx年1月31日至xxxx年2月15日完成论文。

篇2:主观幸福感评估手段的研究述评论文

主观幸福感评估手段的研究述评论文

摘要:

文章介绍了主观幸福感评估手段的发展状况,着重分析了基于生活质量和情感体验的主观幸福感评估的手段,并讨论了以后的发展方向和新的研究展望,旨在为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全面有效的评估提供参考。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如何使人们感到幸福和快乐并不等同于对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研究,因此有关积极心理,如乐观、快乐、满足、幸福等心理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受到格外的关注。主观幸福感是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1]。考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与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是始终相伴随的。本文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手段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及其展望,拟希望对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尤其是主观幸福感的评估研究提供参考。

一、概述。

回顾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古代,东西方的许多智人和学者就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诸多方面开始了对主观幸福感的探讨。这一过程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手段的发展也同样表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不仅已经从单一的情感维度发展到加入认知维度的整体评价,同时也勾勒出主观幸福感这一概念的演化过程及其本质。有学者粗略地把1967年Wanner Wilson《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一文作为幸福感研究的分水岭。80年代中期以后主观幸福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2] [3]。

主观幸福感评估研究曾经有过一种重要假定:一个幸福的人首先在于其拥有心理上的健康[4]。于是形成了一种基于心理健康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评估的倾向。一些精神疾病诊断量表被广泛运用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其中比较常用的有70年代Derogatis等人编订的症状自评量表―90(SCL―90)。心理健康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测量,往往针对的是个些特殊群体,因而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另一种取向则是生活质量及情感体验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评估。本世纪60年代,Bradburn提出了一个重要发现,他认为,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是两个彼此独立的维度,他假设主观幸福感就是由这两个成分组成[5]。Diener (1985)等人提出,衡量情感应从两方面人手:情感类型的频率和强度,并发现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此后,Andrews和Withey(1976)又提出了主观幸福感的第三个维度:认知维度。这个维度指个体构建出一个适合于自己的标准,并将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工作、婚姻、健康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评定自己的满意感程度。依据这些维度和特点,基于各自的出发点和研究目的,许多研究人员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对主观幸福感进行评估。

二、基于生活质量和情感情体验的主观幸福感评估的手段。

由于受主观性这一特点的制约,目前主观幸福感的评定应用最多的是自我报告的测评方法。许多研究者根据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编制出了不少测量主观幸福感的自陈量表,其中很多量表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在跨文化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关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评估。

一些研究者还认为人们的幸福感状况取决于一定时期内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权衡[5]。如果人们较多体验到愉快的情感、而较少体验不愉快的情感,便可推定他们是幸福的。从这一假定出发,研究者们编制出大量的情感测查量表。其中主要有:Bradburn编制的情感量表(Affect scales:positive affect,negative affect,affect banlance);Waston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简式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PANAS);流调用抑郁评定量表(CES―D);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MUNSH);但也有研究者对短期情感反应能否用来说明一个人整体的幸福感状况表示怀疑。针对这一缺陷,将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全面考虑,得出一些评估手段。

(二)有关生活满意度的评估。

生活质量上的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一般将主观幸福感界定为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研究者们选取的主观幸福感维度主要包括总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领域满意感。

在对生活质量进行整体评估时,有些研究仅用一个问题,即“总的来讲,您对生活的满意感如何?”,有时附加一个评估过去生活的问题,“回顾过去,我感到满意”,为此,分别评分。在对生活满意度进行评估时,使用最多的是相对标准化的评定量表。较为常用的有:生活满意感评定量表(LSR);自我标定量表(SAS);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SLSS) ;多维度学生生活满意度量(MSLSS);感知生活满意度量表(PLSS)等。

(三)有关总体幸福感的评估。

虽然某些因素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决定整体满意感判断的重要因素,但是,个体对每个领域所赋予的权重并不相同。因此,Diener等人提出不能仅仅依赖实验者所设定的一系列领域里的满意感的堆积,而是需要整体的评价[7]。

(四)言语评定量表。

有关总体幸福感的早期测评工具比较的.简单,一般只有一个项目,要求被试者从总体上对自己的幸福(或快乐)感受进行判断,然后进行等级选择。单项目的幸福感评定虽然十分简捷,但是由于它易受个体测评时心境的影响,稳定性不足,因此更多的研究者倾向于使用多项目的主观幸福感评定量表,以保证测量结果更具稳定性和有效性。这些量表主要有: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 ;总体幸福感量表(PGWB);牛津主观幸福感问卷(OHI);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夏普量表(SHARP;《国际大学调查》(ICS)问卷(分A卷和B卷);中国人幸福感量表(CHI);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SWBSCC);儿童主观生活质量问卷。

自陈量表测验具有较好的测量特性。量表得分与日常心境报告、私下报告、配偶报告呈中等相关。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的得分会随所使用量表、项目顺序、时间坐标、当时心境以及其它一些情景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主观幸福感的自陈量表测量,似乎也更多地受到被测者反应倾向的影响。

(五)非言语评定量表。

除了文字性的评定项目之外,为了避免教育及文字的影响作用,研究者还开发了一些非言语性评定量表,如 Andrews 的人面量表;Cantril的阶梯量表;Cantril 的山高量表等。

需要注意的是有学者指出,在测量主观幸福感时,“量表”一词有两种不同的用途。一种情况和常规的心理测验相同,量表是用来获取信息的一个或多个问题,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评定主观幸福感。另一种情况下,它是一系列不同回答的集合。通常可用其中的一种记录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的许多不同项目的回答。这些项目既可组合成单一的量表测量总体的主观幸福感,也可彼此分开测量主观幸福感的不同方面。

三、主观幸福感评估的发展趋势。

(一)主观幸福感评估指标趋于整合。

有一项研究从几种常用的主观幸福感自陈量表,在我国城市居民中进行试用,这几种量表尽管存在诸多缺憾,但还是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的,特别表现在内在一致性信度和构想效度方面。这表明作为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人类的主观幸福感可能也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8]。值得一提的是,这几种量表往往只是从认知、或情感等孤立的角度出发对主观幸福感加以测量,很难揭示出主观幸福感的全貌。因而这种评估手段,可以从一定程度衡量社会发展水平,但对个体诊断则需要参照多种评估指标。有的研究者指出,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应当包括力量感、自主意识、愉悦感、自信心等指标日[2]。这些说法正反映了主观幸福感测量中的一个现实问题,即主观幸福感的指标整合问题。

(二)主观幸福感评估方法走向多样。

自50年代以来,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主要采用的是自陈量表法。用自评量表测量主观幸福感时,其得分会随所使用量表、项目顺序、时间坐标、当时心境、被试反应倾向以及其他一些情景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多种测量方法的运用是未来主观幸福感测量的一种趋势。近年来,较为引人注目的经验样本测量方法通过搜集被试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出现的心境、情感以及其它感受的样本,来评价被测者的主观幸福感状况。由于这种方法可以减少记忆偏差对经验报告的影响,因而被认为可以提供比自陈量表更为精确的测量结果。另外,对生活状况的定性描述打分、模糊情感刺激反应测量、微笑率测量、对生活事件回忆的记录等方法,以及一些生理反应测量方法(如唾液中的皮质醇水平测试),也被用于对主观幸福感状况的评定。

参考文献:

[1]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

[2]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4).

[3]吉楠,李幼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4).

[4]刑占军。 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25(3)。

[5]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述[J]。 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4)。

篇3:主观幸福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综述论文

主观幸福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综述论文

[摘要]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本文对主观幸福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今后在此问题上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正性情绪工作绩效

一、引言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在美国兴起,随着各界对个体生存质量关注的加深,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日益丰富。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包括个体对具体事件的情绪反应、个体的心境、对生活满意感的判断、满足感,以及对具体生活领域(比如婚姻和工作)的满意感,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二、工作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区别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有人提出“快乐的员工也是高效的员工”。之后的几十年,研究者对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一种观点认为高的满意度会导致好的绩效,快乐的工人生产效率高;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好的绩效会导致满意。这两种观点都有支持性的研究,但是在工作满意度与绩效之间并没有发现简单、直接的关系。之所以会得出上述结论,可能是因为将工作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简单等同了,工作满意度高的员工,并不一定就是快乐的。

工作满意度是工作者心理与生理两方面对环境因素的满足感受,亦即工作者对工作情境的主观反映,这种反映影响人的行为,甚至身体健康。工作满意度只涉及工作领域内的情绪,只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方面。

主观幸福感由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构成。认知成分指生活满意度,情感成分可以进一步分为积极情感(正性情绪)和消极情感(负性情绪)。积极情感包括生活满意、高兴、愉快这些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涉及工作领域,还涉及家庭、婚姻等方面的情绪体验。工作满意度的确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员工的情绪,但个体的情绪同时还会受到家庭、婚姻等生活因素的影响,因此主观幸福感(或积极情感)可能比工作满意度更好的预测工作绩效。

三、主观幸福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现状

在现代社会,工作占据了人们除睡眠外的大多数时间,同时它也是个人收入的重要依据,影响着人的自尊,提供着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因此,人们很看重工作。那么快乐的人在工作上是否比不快乐的人更成功呢?

有证据表明快乐的工作者比起他们不快乐的同伴来,有很多的优势。比如,主观幸福感高的个体更容易赢得面试,一旦得到工作他们也更容易得到主管的好评,他们会表现出更高的绩效和生产率,能够更好的处理管理工作,也更少出现工作倦怠。

快乐的员工在工作中表现的更为出色。在一项研究中,由经过培训的观察者对快乐的雇员进行评价,发现这些员工在工作中更独立、目的性更强、更灵活。还有证据显示快乐的人对工作更满意,在对一组对27项关于情绪与工作满意度研究进行的元分析中,Connolly和Viswesvaran指出,工作满意度的不同有10%到25%是由于倾向性的情绪造成的。在他们的分析中,积极情绪和工作满意度校正后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49。

正性情绪倾向高的员工更容易得到上司和同事的好评。例如,在Staw及其同事对美国中西部的三家公司的研究中发现,管理者对正性情绪倾向高的雇员的工作质量、生产率、可靠性和创造性作出的评价更高。Wright及其同事的研究也得到相同的结果,发现上司对快乐的`员工评价更高。因此,幸福感(或者说积极情绪)可以比工作满意度更好的预测工作表现。Wright和Cropanzano在两项研究中发现,管理者对员工工作绩效作出的评价与幸福感有显着的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2和0。34),而与工作满意度没有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8和0。08)。

在一项管理者评价任务中(包括领导能力和对信息的掌握),Staw和Barsade发现快乐的人明显表现得更好。正性情绪倾向高的个体更容易进入管理层,George发现有快乐的领导的服务部门更容易得到顾客的好评,营销人员中的快乐气氛是顾客满意度的一项独立预测指标。另一项研究显示,如果制造企业的CEO正性情绪倾向高,组织中的员工就更可能对自己作出快乐、健康的评价,认为工作气氛积极而温暖,而组织气氛跟生产率(r=0。31)和收益率(0。36)是相关的,在对负性情绪的研究中则没有发现这样的结果。还有研究结果表明:乐观的保险经纪卖出的保险更多,董事会和上级公司对乐观的CEO工作表现评价更高。工作中的积极情绪还与较低的缺勤率呈显着相关。Coté总结了幸福感对工作绩效的影响,认为快乐的情绪和良好的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双向的。

四、研究前景与展望

人们通常认为成功会带来快乐,但综上所述,快乐的人更可能成功――快乐的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更为出色,那么是快乐导致了成功,还是成功导致了快乐,这一因果关系并不清晰。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对前人的研究加以整理,进行元分析,揭示主观幸福感或工作绩效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揭示主观幸福感(快乐)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创建模型。

其次,对于工作绩效的研究目前还主要集中在各类企业,帮助企业甄选员工、提高组织绩效,研究范围还可以扩展到公务员、教师、科研人员、运动员等。

参考文献:

[1]Sonja Lyubomirsky,Laura King & Ed Diener。The Benefits of Frequnent Positive Affect: Does Happiness Lead to Success?[J]。Psycholoical Bulletin,,131(6):803―855

[2]李焰赵君:幸福感研究概述。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22―26

[3]佟永峰李焰范杰: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115―116

[4]叶琳赖小静:满意的员工能否带来高效率。经营管理者,2004(12):55―56

[5]王伟松唐春勇:工作满意度与工作行为及工作绩效关系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

篇4: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相关性研究论文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相关性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 探讨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幸福感指数量表、情感平衡量表和内在餐庠谛睦砜刂圃戳勘矶260名高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控制源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平均值为10.13;不同性别高中生主观幸福感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高中生主观幸福感有明显差异(P<0.01),高三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低于高二学生(t=2.042,P<0.05)。心理控制源的平均得分为10.40,偏向内控;不同性别、年级学生的心理控制源无显著差异(P>0.05)。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 结论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与心理控制源呈显著负相关,内控型个体的幸福感水平优于外控型个体。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控制源;幸福感指数量表;情感平衡量表;心理控制源量表

目前,学术界把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结合起来的研究很少。为探讨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以及高中生心理控制源的整体特点,心理控制源在主观幸福感不同维度上的差异性,作者以高中学生群体为对象进行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选自荆州市某高中不同年级学生,共抽取被试学生260名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24份,被试平均年龄17 a。

1.2 方法 采用问卷式调查,集体发放调查问卷,统一指导语,由学生独立完成问卷测试并及时回收。

1.2.1 调查工具

(1)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Index of General Affect)。用于测查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该量表包括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两部分。前者由8个项目组成,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情感的内涵;后者仅1项。总分=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平均分+生活满意度问卷得分(权重为1.1),其范围为2.1(最不幸福)~14.7(最幸福),总体情感指数与生活满意度的一致性为0.55[1]。

(2)情感平衡量表(Affect Balance Scale)。用于测查一般人群的心理满意程度,10个项目是描述过去几周感受的是非题,对正性情感项目回答“是”记1分,对负性情感项目回答“否”也记1分。情感平衡的计算方法是用正性情感分减负性情感分,再加系数5,得分范围为1~9。正性情感项目间相关系数在0.19~0.75,负性情感项目间相关系数在0.38~0.72。

(3)内在餐庠谛睦砜刂圃戳勘恚IEscale),该量表由洛特于1966年编制,包括23个项目和6个插入题,每题均包含1个内控性陈述和1个外控性陈述,要求被试必须从中选择一个,对外控性选择记分。量表得分范围为0(极端内控)~23(极端外控),得分越低越内控,越高越外控。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0,重测信度间隔1 mo为0.72,2 mo后为0.55。

1.2.2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处理,并进行t检验及相关分析。

2、结果

2.1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平均值为10.13;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负性情感3个维度与幸福感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23、0.19,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性别被试学生主观幸福感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被试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明显差异(P<0.01);如,高二被试学生主观幸福感平均水平为11.06±2.16,高三被试学生为9.79±1.91,高三被试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低于高二被试学生,差异有显著性(t=2.042,P<0.05)。

2.2 高中生心理控制源状况 被试学生心理控制源得分为2~20分,平均为10.40分。把心理控制源得分由低到高排序,低于平均分的75名(35%)作为内控组,在平均数之上且分数高的75名(35%)作为外控组,其余为中间组,三组的心理控制源量表平均得分为6.40、14.55、10.16。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控制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2.3 被试学生不同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

2.3.1 不同心理控制源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 幸福感指数:内控组为10.87,中间组为9.84,外控组为9.65,内控组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外控组最低,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2 三组不同心理控制源学生主观幸福感两两比较 内控组与中间组有显著性差异(t=2.473,P<0.05),与外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t=3.575,P<0.01);中间组与外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462,P>0.05)。

2.4 被试学生不同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分析 对心理控制源和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负性情感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被试学生的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见表1。表1 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相关分析注:~~P<0.01

3、讨论

主观幸福感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参数。Diner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主观性、相对稳定性和整体性[2],它由两个基本成分组成: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前者指生活满意度,后者包括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即现在学者一般都认同的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3]。

心理控制源是洛特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人们日常生活中对行为或事件的一般性看法,存在着内餐饪氐母鎏宀钜臁D诳匦灾溉嗣窍嘈抛约河Χ允虑榻峁负责,即个人的行为、性格、能力等内部因素决定事情的发展;而外控性则指人们认为事件结局主要由外部因素影响,如运气、社会背景、他人等决定[4]。

本研究显示,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平均值为10.13,绝大部分高中生处于幸福或比较幸福行列。不同性别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高中生主观幸福感有明显差异(P<0.01),高三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低于高二学生(P<0.05)。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高三学生处于人生的转折期(参加高考),这一转折对个体来说很关键,面对升学,迷茫、彷徨是大多数人的感觉[5]。其次,选择之后的坚持也充满痛苦,选择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要舍弃其他一些看似有诱惑力的东西。因此高三学生经历着自我的交战挣扎,这一时期的被试主观幸福感低于平均水平是可以理解的。相比之下,二年级学生就要轻松一些[6]。

先前对心理控制源的研究大多从心理源的.具体方面分析,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本研究针对的是一般性心理源,不涉及心理源的具体内容,研究的结果表明心理控制源的平均得分为10.40,偏向内控,不同性别、年级学生的心理控制源无显著差异。

本研究发现,高中生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即个体越内控,主观幸福感等水平越高,对心理控制源进行分组比较发现,内控组的幸福感显著高于外控组。此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一致[3]。一般情况下,内控型个体更相信自己应对行为的结果负责,并且是有能力改变环境的,而不像外控者那样认为外部因素不可控,因而逃避现实。人对幸福的体验往往来源于对自己信心的肯定和成功处理事情的能力,与外控者相比,内控者更积极、主动,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因而主观幸福感的成绩也较好。但也有学者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他们认为外控型个体主观幸福感高,简单地说内控好还是外控好是不合适的。这可能和内控者成功的动机更强有关,对自己的期望越大,失败时的挫败感就越强,过多地把失败归结于自身可能容易导致自责,降低对生活的满意和兴趣。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多事件是我们自身无法控制也无力改变的,诸如亲人离世这样的不良生活事件,无论对内控者还是外控者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但对内控者打击可能更大[7]。

心理学很多理论已经证明,认知是影响个人心理的重要因素,心理控制源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对个体的期望、情绪和动机都有作用。从本研究可以看出,通过改变归因方式来提高高中生的幸福感水平是可行的。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归因有多种模式,不同的归因模式引起的情绪反应是有差别的,具体来说就是把成就归为内部原因时,成功则自豪坦然,失败则内疚自责。而把成就归为外部原因,无论成败都不会产生太强烈的情绪反应。按照韦纳的观点,外控者似乎更容易快乐,归因训练应着力于使个体从外界寻找事件的起因。然而本研究的结果及其它一些研究的结论则表明内控型个体幸福感水平较高,因此归因训练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个体认识到成败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这才有助于其体验到幸福。

综上所述,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与心理控制源呈显著负相关,内控型个体的幸福感水平优于外控型个体。

【参考文献】

[1] 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61

[2] 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J]. Psychological bulletine,1984,95:3

[3] 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4(1):46

[4] 郭志锋.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人际信任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4):62

[5] 庞文,韩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J].青年探索,,27(3):42

[6] 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18(4):23

[7] 李峰.关于控制源研究的介绍[J].心理学动态,1993,11(1):21

篇5: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论文

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论文

主观幸福感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主观幸福感就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态度和感受,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心理控制源是Rotter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控制生活环境的能力的知觉,研究者常用内控量表和外控量表来测量个体的心理控制源。心理控制源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起一定的中介作用,DeNeve与Coope发现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曹科岩等发现心理控制源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效应显著。

人格特质是指在组成人格的因素中,能引发人们行为和主动引导人的行为,并使个人面对不同种类的刺激都能做出相同反映的心理结构。相对于人口学变量、情景变量,人格特质成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其中外倾性、神经质最为突出。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控制源和人格特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心理控制源和人格特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与预测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现实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体随机取样法,选取潍坊医学院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问卷测量,发出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358份(94.2%)。其中,独生子女188人(52.51%),非独生子女170人(47.49%);城市210人(58.65%),农村148人(41.34%);男生204人(56.9%),女生154人(43.1%)。

1.2 方法

1.2.1 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Questionnaire) 该量表是坎贝尔根据被试目前能够体验到的幸福感程度所创建的量表[6]。幸福感指数量表,包括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两个问卷。总体情感指数与生活满意度两个问卷之间的一致性为0.55。总体情感指数与另一种幸福感测量得到的相关性为0.52。

1.2.2 内外控制量表 Rotter编制的自评式量表[6],要求被试在15分钟内完成,一般用于大学生,也可用于其它人群。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70,重测信度为r=0.72。

1.2.3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中国版(EPQ-RSC) 是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的基础上由H J Eysenck等编制,由北京大学心理系“EPQ-RSC修订协作工作组”修订,共有48个项目,包含神经质(P)、外倾性(E)、精神质(N)、掩饰倾向(L)等4种人格因素。由4部分组成,分别由12个项目组成的。其中各项目与所属量表的相关系数均0.33~0.64之间,重测信度在0.67~0.88之间。大量研究表明该问卷有令人满意的信度和效度。

1.3 统计处理

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得出结论。

2 结 果

2.1 心理控制源、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

从表1中可以看出,生活满意度与总体情感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主观幸福感的两个维度-生活满意度与总体情感指数均与心理控制源的内控性呈显著正相关。总体情感指数与外向性这一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而掩饰性与主观幸福感指数的两个维度都存在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总体情感指数存在相关关系。

2.2 心理控制源、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因变量是主观幸福感的两个维度,自变量则是心理控制源和人格特质的各个维度,然后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心理控制源、外向性和掩饰性能够预测总体情感指数17.1%的变异量;心理控制源、外向性和掩饰性能够预测生活满意度指数9.5%的变异量。这说明心理控制源、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

3 讨 论

3.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心理控制源的相关性

主观幸福感受到人格、文化、家庭经济收入、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人格因素能够有效而稳定地预测主观幸福感。看出人格特质中的外向性这一维度与总体情感指数存在负相关,外向性的人情感体验具有不稳定,情感易冲动,因而对总体情感指数的影响不够稳定。心理控制源内外倾向的不同会影响人的幸福感体验。过去的不少研究表明,内控性的人比外控性的人能体验更多的主观幸福感。总体情感指数与人格特质中的外向性这一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而掩饰性与主观幸福感指数的两个维度都存在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总体情感指数存在相关关系,神经质的个体则情绪不稳定,易怒,对所有的刺激容易做出过分强烈的反应,将会影响他们对主观幸福感的体验。国外的研究证明外向性、掩饰性和神经质与幸福感有较密切的关系,这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3.2 主观幸福感、人格特质、心理控制源之间的回归分析

心理控制源中的内控性、人格特质中的外向性和掩饰性能够预测总体情感指数17.1%的变异量;心理控制源的内控性、人格特质中的外向性和掩饰性能够预测生活满意度9.5%的变异量。

回归发现,内控性对总体幸福感指数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也对生活满意度有正向预测效应,这就导致个体对主观幸福感的体验能力有着显著差异,表明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比较稳定的关系。人格特质中的外向性对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有负向预测效应,掩饰性对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也存在负向预测。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人格形成与巩固的关键期,不同的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体验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作为一个复杂的变量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本身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相信通过改善自我的人格特质以及心理控制源的倾向性就能够提高自身的主观幸福感。大学生主观幸福与人格特质和心理控制源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通过研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主观幸福感体验,并且对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6: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相关研究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相关研究

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具有主观性、相对稳定性、整体性[1]等基本特点.

作 者:李惠萍 杨昭宁 孔祥军  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泰安,271016 刊 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年,卷(期): 19(2) 分类号:G4 关键词: 

篇7: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分析论文

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分析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人群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农民工作为一个被现时代颇为关注的特殊群体,其规模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近年来,这种流动呈现出一个突出特点是流动的家庭化。本研究中的农民工子女指具备农村户籍,在家乡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年龄介于6~18周岁的适龄上学儿童少年。一般而言,个体的生活环境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心理发展过程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农民工子女从曾经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面临着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巨大转变,学习和生活存在各种挑战。适应城市社会成为这一群体的首要目标,而主观幸福感则是农民工子女是否适应城市生活的一项有效重要指标。因此,了解现时代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据此剖析影响主观幸福感形成的因素,将对这一群体顺利适应城市生活提供重大参考。

一、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本研究抽取了重庆土桥中学、重庆大江中学、重庆鱼洞中学、重庆道角中学的400名农民工子女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3份,回收率93. 25 %。其中,男生166人,占44. 5 %,女生207人,占55. 5 %;独生子女252人,占67. 56%,非独生子女121人,占32. 44 %;学习成绩优秀的31人,占8.31%,学习成绩良好的95人,占25. 47 %,学习成绩中等的192人,占51. 47%,学习成绩差的55人,占14. 75 %。

测量工具。本研究采用的调查工具节选自段建华于修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该量表用来测查被试对幸福的主观感受,包括6个分量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忧郁或愉快心境,以及松弛与紧张,共涉及18个题目。

施测程序。首先,在重庆土桥中学、重庆大江中学、重庆鱼洞中学和重庆道角中学对随机选取的农民工子女进行团体施测,问卷当场回收。施测前由主试宣读指导语及注意事项。其次,从回收问卷中初步筛选出完整的和真实的问卷并剔除废卷。针对有明显反应倾向、多选、漏答的题项,标记缺失值。最后,运用SPSS17. 0软件对收集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我们对收集的373份有效问卷进行了严密的统计处理,主要希望揭示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以及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形成的因素。我们对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了描述。结果发现,373名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得分范围介入19 - 99分,平均分为70. 542,标准差为11. 377。根据总体幸福感量表评分标准来看,45~72分表明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由此可见,本研究所调查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但仍有一部分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总体得分偏高或偏低。对于上述结果,我们认为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从农民工子女自身条件来看,普遍年龄为6~18岁,处于童年和青春期阶段,心理矛盾较为突出,各种对现实的认知冲突频发,因此农民工子女自身就存在众多阻碍幸福感形成的因素。国家和社会对农民工子女城市适应问题关注虽多,但是制定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相对迟缓。

接下来,我们探讨了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第一步,我们探讨了性别对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对健康的担心、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忧郁或愉快的心境、松弛与紧张等六个因子得分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发现只有情感和行为控制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因子在性别上无差异。也就是说,性别对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总体影响不大,只是在个别因子上存在一定影响,农民工女性后代较农民工男性后代在情感和行为控制的表现上相对要弱一些。第二步,我们探讨了是否独生对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被试的总体幸福感的六个因子得分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检验,发现只有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在是否独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因子在是否独生上都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是否独生对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总体影响不明显,只是在个别因子上存在一定影响。农民工独生子女要比农民工非独生子女对生活显得更加不满足,且关注兴趣较大。第三步,我们探讨家庭月收入对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被试总体幸福感量表六个因子得分在家庭月收入上的差异检验,发现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月收入在各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家庭月收入对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没有影响。第四步,我们探讨学业成绩对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被试总体幸福感量表中六个因子得分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检验,发现不同成绩的农民工子女在精力、对健康的担心、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等四个因子的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健康的担心这一因子进行LSD事后检验,发现成绩越差农民工子女对自身健康担心越多,而成绩优秀的农民工子女对自身健康担心少;通过对精力因子进行LSD事后检验,发现成绩越差的农民工子女在生活中的精力也越差,经常感到无精打采,而成绩优秀的农民工子女在生活中的精力好,很少感到疲惫。通过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因子进行LSD事后检验,发现成绩越差的农民工子女会觉得每天生活中很少有自己感兴趣的事,相反成绩优秀的农民工子女越会觉得每天生活中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最后,通过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这一因子进行LSD事后检验,发现成绩良好的农民工子女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优于成绩优秀、中等和差的农民工子女,成绩优秀的农民工子女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又优于成绩中等和差的农民工子女。第五步,我们探讨了居住情况对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各因子得分在居住情况上的差异检验,发现不同居住状况的农民工子女在精力、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精力因子进行LSD事后检验,发现和父母一起居住的农民工子女,比和(外)祖父母以及单独居住的农民工子女在生活中有更好的精力。通过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进行LSD事后检验,发现单独居住的农民工子女,对自己情感和行为的控制要优于和父母一起居住以及和(外)祖父母一起居住的农民工子女。第六步,我们探讨与父母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对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对各因子得分分别在与父母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上的差异检验,发现各因子得分在与父母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与父母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是否和睦,对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存在显著影响。第七步,我们探讨生活的满意度和学校的满意度对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各因子得分在对生活满意度、学校满意度上的差异检验,发现各因子得分在对生活满意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生活的满意度对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有很大的影响。在对学校的满意度上,除了在对健康的担心因子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余因子上的得分都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对学校的满意度对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也有很大的影响。由以上结果可知,影响农民工子女幸福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尤其与父母是否生活在一起,以及对生活的满意度,直接影响着这一群体主观幸福感的顺利形成。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对373份有效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之后,得出如下结论: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大多数处于中等水平,少数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偏低;性别、是否独生、家庭月收入对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影响较小;与父母一起居住的农民工子女比单独住或与(外)祖父母一起居住的农民工子女表现出更高的主观幸福感;与父母、同学、教师的关系对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也有很重要的影响,表现为关系越和睦,主观幸福感越高;对生活和学校的满意度是影响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表现为满意度越高,主观幸福感就越高。

本研究根据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建议。

本研究发现,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少数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偏低,这说明未来对于这一群体的主观幸福感依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国家、社会、学校、社区、家庭以及个体等,都要想方设法促使这一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得到提高,让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城市生活。研究发现,居住情况和亲子关系是影响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这可能是因为与父母一起居住的孩子,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都能受到关爱和照顾,而与隔代的(外)祖父母一起生活,他们与抚养者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代沟,无法顺利沟通,由心理不适引发生理不适,使得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感到烦恼和疲惫。与父母关系不和睦也会影响到子女的心理健康,青少年阶段农民工子女有其特殊心理特征,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都需要父母的配合才能很好地解决。否则,会导致其心理失衡,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和谐的亲子关系不但有助于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形成归属感和安全感,而且也有益于他们更好地了解自我和社会,促进其更好地社会化。因此,建议进城农民工家庭的父母多与子女沟通交流,多理解他们,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让他们在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里幸福成长。此外,要改善进城农民工子女父母的教育观念,要求不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这样才能提升他们的幸福感,使这一群体更快地适应城市生活。

研究还发现,与同学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对学校的满意度等因素,对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影响较大。第一,正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民工子女,同学、教师和学校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研究发现,在学校中同伴关系和谐的儿童心理状况也会相对较好。与同学关系良好的农民工子女,平时和同学、朋友一起玩耍、学习,保持了良好的心理状态,且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也会得到更多的关心、帮助和支持。第二,因为教师的知识经验较丰富,与教师关系和睦的孩子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和关心。第三,有研究发现,随迁农民工子女大多在城乡结合部的公办中小学或者农民工子女学校就读,这些学校得到政府的财政扶持的资金十分有限,办学条件同市区的公办中学存在很大的差距。对中国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研究的归纳发现,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大部分教师待遇偏低,不愿意长时间在一处从教,流动性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可能忽视学生的身心成长,进而可能会造成农民工子女对学校满意度偏低,降低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建议学校应该认识到农民工子女来自不同地区,生活和行为习惯都存在一定差异,应当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他们与同学交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要构建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教师应当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多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及教师对他们的重视,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研究还发现,居住情况、对生活和学校满意度等因素都影响着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这些因素都与社会存在着一定关系。农民工子女从农村来到陌生的城市,而对教育上的不平等、学校师资队伍不强、硬件设施较差等问题,会对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间接地也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关注,加大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资金投入,充实师资队伍,保证每位农民工子女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应设置相关机构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困难问题,如情绪问题、情感问题以及学习问题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有利于他们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总之,对于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从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给予帮助,才能使他们的人际关系得到良好发展,对学校和生活的满意度得以提高,逐渐提高自身满意度,进而感受到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幸福,主观幸福感由此得以提高。

篇8: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年龄差研究

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年龄差研究

课题组在山东全省17市开展了大规模抽样调查,研究发现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建议关注中年人,支持青年人,善待老年人.

作 者:毕明 孙承毅  作者单位:毕明(中共威海市委党校,山东,威海,264200)

孙承毅(烟台师范学院,山东,烟台,264000)

刊 名: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ADMINISTRATIVE COLLEGE AND SHANDONG ECONOMIC MANAGEMENT PERSONNEL COLLEGE 年,卷(期): “”(2) 分类号:B849:C91 关键词:城市居民   主观幸福感   年龄   差异  

篇9:赣州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

赣州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通过对城乡老年人的幸福感和相关社会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因素.采用随机街访和定向抽样调查的方法,用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问卷和费城老年中心(PGC)信心量表为研究工具,调查了赣州市18个县市的城乡老年人,结果表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婚姻状态、城镇、不同职业、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健康状态的`老年人幸福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健康状况、老年疾病、经济来源、性别和邻里关心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作 者:曹新美 刘翔平唐宏 CAO Xin-mei LIU Xiang-ping TANG Hong  作者单位:曹新美,CAO Xin-mei(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赣南师范学院,教科院,江西,赣州,341000)

刘翔平,LIU Xiang-ping(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

唐宏,TANG Hong(赣南医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刊 名: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28(2) 分类号:B842 关键词:老年人   主观幸福感   年龄   婚姻   经济状况   健康状况  

篇10: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关系的研究

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关系的研究

1引言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ing,简称SWB)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几千年来,哲学家们都在争论美好生活的质量这一问题,从这些争论中得出的.一个结论是美好的生活是快乐的(尽管哲学家们对快乐的定义有所不同).因为不管在其它方面是如何的优越,不满意的和压抑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社会.Diener和Suh在这些哲学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主观幸福感是评估社会生活质量的三种指标之一(另外两种是经济的和社会的指标).[1]积极的SWB是美好生活和美好社会的必要条件.

作 者:杨秀君 孔克勤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62 刊 名:心理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 26(1) 分类号:B848 关键词: 

篇11: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论文

依恋(attachment )是指婴儿与抚养者(特别是母亲)形成的一种持久而深入的情感联结,包括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两个维度,Bartholomew等依据内部工作模型区分出四种依恋类型,即安全型(secure attachment)(积极的自我和他人模型)、恐惧型(fearful attachment)(消极的自我和他人模型)、专注型(preoccupied attachment)(消极的自我模型和积极的他人模型)和回避型(dismissing attachment)(积极的自我模型和消极的他人模型)。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是个体按照内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一种整体评价,包括认知因素、体验积极情绪和缺乏消极情绪三个维度。人格因素是预测最可靠、最有力的指标之一,而依恋与人格紧密相关,本文对依恋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1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主观幸福感差异

Torquati等以自我报告的方式研究了成年早期个体的日常情绪和社会背景,发现安全型依恋个体更容易体验积极情绪,精力充沛,擅于建立关系。La Guardi在自我决定理论的框架下探讨了依恋与幸福感的关系,指出安全型依恋与更高的幸福感呈正相关,并且依恋对象的变化不会显著影响依恋类型。相反地,Van Buren等提出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消极情绪呈正相关,与生活满意度呈负相关。

这些研究者将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主观幸福感差异归因为个体的内部工作模型。然而,也有研究指出,积极的自我模式能够预测更高的幸福感,而他人模式与幸福感的关系不显著。Bartholomew等的研究也显示出安全型与回避型(焦虑维度得分均较低)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恐惧型和专注型。具体而言,自我模型建构较好的个体,在社交中更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从而发展出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进而提高了主观幸福感水平。对依恋焦虑较高的个体而言,他们的自我工作模型相对消极,对自我的不自信以及对他人的不信任常常使其在交往中左右为难。一方面希望与他人建立联系,一方面又拒绝他人的帮助,这使得他们难以发展和维持亲密关系,从而降低了主观幸福感。

2不同依恋对象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还体现在依恋对象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上,研究者在父母依恋、同伴依恋和恋人依恋等领域分别做了探讨。虽然学者均认同父母依恋对青少年的幸福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母亲依恋与父亲依恋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还没有定论。ACOCri等发现,对母亲的依恋与青少年的幸福感相关程度更大;而venezian Veneziano则认为父亲对青少年幸福感的作用更加突出,超过了母亲;另外一些研究提出,未成年人与父亲和母亲的情感联结对其幸福感同等重要。

良好的父母依恋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同伴依恋。但是,Schwar发现,在某种文化背景下,家庭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越大,同伴接纳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作用就越小。

Dush等提出,愉悦而稳定的恋人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婚姻是社会支持的关键来源,而处于支持与助人网络中的个体更易身心健康,从而提高生活满意度。同时,来自重要他人的社会支持不仅能带来幸福感,还能对个体的消极情绪起到缓冲作用。

篇12: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论文

随着依恋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开始着眼于它们之间可能的中介因素。Wei以大学生为样本探讨了自我同情和同理心在依恋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并用社会成人样本对结果进行了交叉检验。结果表明,依恋通过自我同情的发展与主观幸福感相联系。还有学者研究了社会支持在依恋与幸福感之间的作用。Kafetsio以青年人和老年人为独立样本进行研究,发现依恋焦虑越高的'个体,幸福感越低;这种负相关在青年人中的强度高于在老年人中的强度。同时,依恋回避只在老年人中与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呈负相关,并且,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在依恋回避和心理健康以及孤独感的关系中扮演中介的角色。对此可能的解释是,青年人更多地具备特质焦虑、易怒和依恋焦虑等特征,这些特征指向了某种认知和情感策略;随着个体逐渐成熟,更容易调节和管理策略,从而使这些特征对幸福感的影响减小。

另外,有研究者探讨了依恋、情绪调节及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Karreman发现,每一种依恋类型都与情绪调节及心理弹性有着独特的关系,进而影响主观幸福感。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有着较高的再评价和心理弹性,对依恋和幸福感起部分中介作用;对于回避型依恋的个体,较高的再评价和心理弹性起完全中介作用;专注型依恋的个体有着较低的再评价和心理弹性,对二者起完全中介作用;而恐惧型依恋的个体通过较高的再评价和心理弹性与幸福感呈正相关。表达抑制对依恋和幸福感没有中介效应。

4思考

4. 1研究大多采用横断研究,纵向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依恋存在跨代传递,也即依恋的发展具有连贯性,婴儿期开始的依恋随着年龄的增长较难或较少发生改变。但是,父母与儿童的关系会伴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得到修改,从而影响着依恋的过程,使其在每个发展阶段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然而,目前的研究多采用横断研究,强调依恋在各个阶段的共同性和稳定性,而忽视了其在每个阶段的差异性。因此,为了更加深入地探讨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纵向研究是必要的,以便从某一个方面解释二者的多元关系。

4. 2研究存在的主要争议己有的研究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争议。一方面,依恋回避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仍没有达成一致结论。另一方面,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对未成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仍然不确定。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内定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包含了多种层面和关系,因此,需要在具体情境的框架下探讨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4. 3建议在时代背景下探讨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时代的发展催生出一系列社会现象,在童年期没有获得连续抚养或者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留守儿童、收养儿童等有着鲜明时代特点的群体逐渐增多,对这些儿童依恋特点的研究数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时代背景下探讨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篇13:贵阳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相关研究

贵阳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相关研究

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纽芬兰纪念大学主观幸福度量表对贵阳市不同阶层的120位老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生活满意度得分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极其显著的正相关;(2)贵阳市城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大多处于中等程度;(3)男性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普遍低于女性老年人;(4)生活满意度与正性情感存在着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着极其显著的负相关.

作 者:赵立军 刘旭华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系,贵州,贵阳,550001 刊 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 20(3) 分类号:B844.4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   生活满意度   城市老年人  

篇14:音乐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初步研究

音乐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初步研究

已有研究表明,音乐活动对主观幸福感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本文采用Diener的主观幸福感问卷,对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音乐专业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在生活满意度方面,音乐专业大学生高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在消极情感方面,音乐专业大学生低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显著高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2、音乐专业大学生中,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雏度上,男女生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方面,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3、在不同年级的音乐专业大学生中,在满意度和消极情感上,四个年级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主观幸福感和积极情感上,四个年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二年级最高,四年级最低.

作 者:吴妹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北京,100048 刊 名:大众文艺 英文刊名:ART AND LITERATURE FOR THE MASSES 年,卷(期): “”(7) 分类号:G71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   音乐专业   主观幸福感同卷  

篇15:心理资本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论文

心理资本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论文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简称PCA)和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关注点之一,在人格、社会和企业管理与发展中引发了大量的研究。可以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从挖掘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和潜能出发,为人类对幸福的追求和对积极心理资本的提升开辟了新的视野。积极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不仅涉及个人幸福,而且也更关注广泛的人类福祉。

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最早关注的研究领域。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学的一个专门术语,强调个体依据自己头脑中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而且,每个人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评价都有满意与否和程度高低之分,与个人的认知、情感及其期望值密切相关。Diener在总结了30年来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主观幸福感的四维结构,即: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生活的满意度;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快乐、成就感、自豪等;消极的情感体验,如羞耻、焦虑、压抑等;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

主观幸福感立足于积极情绪和情感体验,强调主观幸福感就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和高频率的愉快。个体对生活的满意程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越多,消极情感越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越强。

心理资本是以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观点为思考框架,侧重研究和开发个体的自身优势和积极心理状态中所蕴藏的力量。Luthans在分析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特点和区别后,提出以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力量为核心的“积极心理资本”的概念。Luthans等首次明确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一般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具体表现为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心理力量,它超出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上,并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投资和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并指出,积极心理资本是指自信或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四种积极心理力量。个体自信、果敢、希望、乐观的积极心理资源与积极心理品质不仅是个体精神面貌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心理动力。[]

主观幸福感强调人的积极情绪和情感体验,心理资本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能量。人是为了幸福生活而活着,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满足必须借助于个体积极的心理品质与心理能量以及合适的外在条件而实现。鉴于此,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在实践领域中开发利用心理资本与发展提高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基础、研究取向。

1、积极心理学是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基础。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以及Rogers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后来,心理学家在20世纪末期的研究中发现,某些积极的心理要素有助于预防和消除心理疾患。他们开始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探索并挖掘人性中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以期提升个人幸福感,增加组织承诺并提高工作绩效,使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并走向繁荣,这些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以上研究背景,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一改心理学界过去过分重视消极心理研究的取向,在就任APA(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主席一职时提出了“积极心理学”。

Sheldon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将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方面,提倡用一种积极心态来对待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并对其作出新的释义,激发人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获得幸福生活。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情绪和体验、积极个性特征、积极心理过程等方面,其中,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的情感成分,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积极心理学倡导者认为,有积极心向才会有更多的幸福感。,Seligman教授又提出了心理资本的概念,认为可以将那些导致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纳入资本的范畴,这一观点极大地开阔了研究者的思路,并引发了大量关于心理资本的探讨。众多研究表明,个体优秀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的工作态度等心理资本与心理品质是组织产生高绩效的重要源泉。

2、特质论与状态论是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取向。

特质论强调个体内在心理特质跨时间和跨情境的稳定性与一致性。客观情景对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限而短暂,人们具有用积极方式体验生活的性格倾向,具有用积极方式看待所处环境的内在素质。Hosen等人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通过学习等途径进行投资后获得的一种具有耐久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心理内在基础构架,包括个性品质和倾向、认知能力、自我监控和有效的情绪交流品质等。另一些研究也致力于对心理资本乐观成分的研究,如Scheier等人提出了气质性乐观的概念,认为乐观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这种人格特质是单维的双极连续谱,一极是乐观,一极是悲观。Tellegen等人对双生子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其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研究还发现,40%积极情感变化,55%消极情感变化及48%生活满意感变化是由基因引起的,而共同的家庭生活环境只能解释22%积极情感变化,2%消极情感变化及13%生活满意感变化。尽管特质研究者为人们提供了概括化的解释,但由于它忽视了社会生活实际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信息,因此特质论并不能完全解释人的主观幸福感。

状态论强调心理状态的暂时性,在外界作用下,心理状态将随时间与情境而变化,并可用物理量来表征。如:Avolio等认为,心理资本是指那些有助于预测个体高绩效工作和快乐工作指数的积极心理发展状态,包括希望、自我效能感(自信)、乐观、积极归因、自我恢复力等。强调心理资本是一种特定的积极心理状态,有一个发生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是由多个维度构成的综合体。Diener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认为,情感维度可分为正性和负性情感,总称为快乐感,它所测查的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的主观情绪体验,而快乐感具有情境性和可变性,被视为一种状态。Veenhoven认为主观幸福感水平随某种情景变化而波动,随时间而改变,幸运和噩运都对主观幸福感有影响。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尽管不同的生活在质与量的方面存在着客观上的差异,但主观幸福感是因人而异的,并不完全是由生活本身的客观质量所决定,不同的人对同一种生活会产生明显不同的主观幸福感,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生活中又会产生同样的主观幸福感。当然不同人的主观幸福感也会随不同生活事件的影响而波动,在此时此刻产生快乐的心境不一定能导致长期的幸福感,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关注相对持久的幸福感。

3、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对工作绩效影响的一致性。

心理资本及其维度,能够对领导或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态度产生积极影响。Luthans等通过对422位中国员工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心理资本及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员工的心理资本及希望、乐观和坚韧性都与他们的工作绩效呈显着正相关,而且三项指标综合起来对工作绩效的解释率高达32%,远远高于单项指标对员工工作绩效的解释率。仲理峰对198对中国企业直接领导和员工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心理资本及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种积极心理状态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性别和年龄两个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效应后,员工的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种积极心理状态,都对他们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影响;员工的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者合并而成的'心理资本,对他们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影响,而且比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者单独的影响作用都大。以上研究在中国经济文化背景下,验证了心理资本及其三个维度对工作绩效和组织承诺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开发企业人力资源,必须高度重视心理资本的积极力量,关注心理资本的研究、开发和管理,以改善企业绩效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关于主观幸福感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在组织行为学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在1933年,工业社会学的创始人、人际关系理论的代表Mayo就在著名的霍桑实验研究中提出,一个工业组织应该具有两个目标:生产率和工作满意感,高的工作满意感将会导致高的生产率。在一项关于与工作满意度相关的情感的研究中,Connolly等以27篇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研究为基础进行了积极与消极情感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的元分析,报告结果显示,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工作满意度显着相关,说明快乐的员工对工作更满意,工作满意度的不同有10%到25%是由于倾向性的情绪造成的,正性情绪倾向高的员工更容易得到上司和同事的好评。因此,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开发并有效利用人的积极情感来提高工作绩效与组织承诺意义重大。

二、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1、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

Larson等考查了心理资本对员工工作态度的预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员工的心理资本与其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显着正相关,表明自我效能感、乐观和复原力与员工的工作满意感有着密切的关系。DeNeve等采用元分析技术整合了到为止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137条人格特质的文章发现:自尊、信任、乐观、能吃苦、情绪稳定性等与主观幸福感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2、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因果关系。

一个人的心理资本确实可以以多种方式影响他的主观幸福感。其一,心理资本作为积极的心理品质与人格特质是以正性情感为核心的主观幸福感的一个成分。长期正性情绪体验形成的积极心理品质总和就组成了总的主观幸福感。其二,已形成的主观幸福感通过积极的认知评价提升心理资本。因此,关于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因果关系,或以心理资本为因,或以主观幸福感为因。

首先,心理资本是主观幸福感的基础与前提。具有积极心理资本的个体经常体会到对事件的控制感,较为乐观和主动,采取的应对方式比较积极,能较好地适应周围环境,从而有助于幸福感的保持和提高。Heady等认为,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诸多因素中,虽然生活事件与个体所处环境对主观幸福感都有影响,但从长期看,人格发挥着更大的作用,自尊心、自我控制、自我效能、自我概念等都影响主观幸福感。Costa等通过对1 100名成人被试的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主要依赖于人格特质,某些人格特质如社会活动、社会性、乐观、充满活力等能产生积极情感,并且人格特质可以预测后的主观幸福感。Chang研究表明,乐观能帮助个体在压力下保持健康,与悲观者相比,乐观者对生活的满意度较高,形成抑郁的可能性较低,乐观是心理幸福感的一个重要的预测变量。

其次,主观幸福感可提升和发展心理资本。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的情绪与情感体验,可提升个体的积极心理资源与心理力量。如:Fredrickson提出积极情绪扩展和建设理论,认为积极情绪比如快乐、兴趣、满意等能扩展个体的瞬间思维活动序列,也能够建设个体的资源,如心理资源,包括心理恢复力、乐观、创造性等。Lopez等形象地建立了自我实现、自我健康和各种心理力量及能力的关系构思模式图,并把这种关系作为研究各项积极品质和积极人格特质的一个基础理论模型。在研究中,他们认为,自我实现状态的人能对环境适应得更好并能使个体自身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过程(如爱或者满意等主观幸福感),而健康的心理过程则促使个体能有效保持或发展自己的各种心理力量或能力(如自信、乐观等心理资本)。

3、心理资本作为调节变量与中介变量影响主观幸福感。

Jex以军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项多层面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不管是个体自我效能感还是集体效能感,都在超负荷工作与满意度之间起显着的调节作用,自我效能感低的员工更容易处于紧张状态中,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工作倦怠,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Kobasa最初提出坚韧性的概念时认为,坚韧性能够调节应激生活事件的影响,从而提高和改善个体的健康水平,进而影响个体的幸福感。何瑛根据主观幸福感的目标理论认为,目标主要是通过自我效能这一中介变量影响主观幸福感。成功的体验会使人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强大的自我效能,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袁莉敏则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350名大学生的归因方式、气质性乐观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质性乐观调节归因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是归因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变量。

三、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的思路。

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关注较多的是个体的积极心理资源的测量、开发和运用,以及对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和工作态度的积极影响,对于全面深入理解个体的自身优势和积极心理状态中所蕴藏力量的开发、测评和积极心理力量的有效管理和合理运用方面以及通过提升个体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进一步提升组织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对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思路是:关于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结构与内涵的认识和理解。虽然研究者开展了对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内涵、结构和维度的研究,但由于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是在总结和分析个体的积极心理力量和潜能的基础上提出的,其涵盖的积极力量与积极因素极其丰富,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界定不同,确定构成要素的依据和标准不同,相应的其构成要素也不同。关于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除了Luthans提出的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外还可能包括哪些要素?组织承诺、自尊、责任感、成就动机、内控、自律、热情、高智商、问题解决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投入、组织认同以及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等所有能够给个体与组织带来积极结果的心理和行为,能否纳入心理资本的范畴?主观幸福感是否是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主观幸福感是否也包含乐观、希望、坚韧等心理资本?因此,今后研究应注重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内涵、构成要素的依据和标准。

关于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相互关系。人们通常认为个体的积极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心理资本由于其内在固有的结构作用,是一个长期影响幸福感的强烈因素,但具有“幸福图式”的人,倾向于以正面的方式来看待和处理环境与事件,自信心强,解决问题的自我效能高,拥有更乐观的期望,所以,其所具有的主观幸福感也可提升个体的心理资本,即主观幸福感强的人其心理资本表现更为出色。那么究竟是心理资本影响了主观幸福感,还是主观幸福感影响了心理资本,是通过哪些因素在起作用,这一因果关系并不清晰。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对前人的研究加以整理、进行分析,揭示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揭示主观幸福感与心理资本之间的关系,全面考察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作用的预测因素、调节因素、中介因素并创建因果模型。

关于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领域划分。个体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后续的研究发展是多方面的,甚至在不同领域的适用状况也不同,为此,应对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具体细分其发展领域,其研究结果由于有同类因变量而可进行对比,提高其具体适用性和针对性。如:关于心理资本韧性维度的研究,研究者开始致力于深入探讨特定领域的韧性,如职业韧性以及学业韧性等越来越细化的领域。这样,在研究中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群体以及不同的情景作不同的研究。如: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其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由哪些因素构成,它们的定义是什么,在特定情景中如何开发利用积极的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等。

关于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本土化问题。我们进行的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大多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西方文化背景下研究的结论是否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人群,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所以,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本土化问题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篇16:浅谈提升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途径论文

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他由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感三个不同维度组成,是衡量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分析影响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各种因素以及贫困大学生的典型特点,旨在探讨提升这一大学生群体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有效途径,这对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与影响因素

1.1家庭经济

关于家庭经济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不同的研究结果。更多的研究者倾向于认为家庭经济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非常显著,即低收人家庭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明显低于普通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明显低于非贫困大学生,。而有研究表明:经济状况仅在贫穷时对主观幸福感有影响,当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时,影响就会减小很多。

1.2人格因素

人格是主观幸福感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其中,人格内外倾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即外向性人格与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唐洁、盂宪璋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指出,外向学生与内向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有显著性差异,外倾性与主观幸福感有较高相关;郑雪、王玲等研究表明,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感和正性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

1.3自尊水平

自尊是个体赞赏、重视、喜欢自己的程度,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长处、重要性总体的情感上的评价是自我意识系统的核心成分之一。高自尊和高水平主观幸福感之间有紧密联系。高自尊往往使人们更积极地看待自己,即使失败也更为自信,导致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孔德生等关于贫困大学生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发现,由于自尊反映了个体自我接纳和自我满意的程度,所以他对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都有显著影响。

1.4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指人们在面临挫折和压力时通常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减轻个体的应激反应,消极的应对方式会加重挫折对身心的'不良影响。研究表明,大学生积极的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消极的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

1.5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他既可以在应激状态下对个体起到保护作用,又对个体维持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提高主观幸福感,而劣性的社会支持会降低主观幸福感。池丽萍、辛自强等研究发现,人际支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认知指标的重要因素之一,人际支持和支持利用度等因素则影响幸福感的情感指标。关于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表明,二者呈现明显正相关。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影响因素,身体健康、学习情况、人际交往、就业压力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2贫困大学生的典型特点

贫困大学生因经济贫困导致了一系列人格特点和心理方面的负性变化,即“心理贫困”的现象较为普遍,表现为自卑、多疑、焦虑、孤僻等特点。研究表明,贫困优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在性格上也存在某些缺陷。

2.1人格特征

2.1.1自卑

自卑是个体过多地否定自我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贫困大学生经济上的拮据往往使他们觉得低人一等,这部分学生多来自农村,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教育条件的限制,进人大学后发现自己的综合能力差,感觉自己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别人,从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2.1.2内向孤僻

每个人都有交往需要,但是由于自卑,缺乏信心,有的贫困学生不愿和同学交往,害怕别人看不起,在和别人交往时往往不敢敞开心扉,表现出孤僻的特点。

2.1.3焦虑紧张

来自经济和学业的双重压力使贫困大学生焦虑紧张。一方面,有些学生由于承受着家庭巨大的经济压力,生活费没有稳定来源,这使他们倍感焦虑。另一方面,在贫困的压力下,有些学生往往在学习上积极进取,想用自己优异的成绩来慰藉父母,来补偿被人轻视的心理。但是大学是一个竞争更为残酷的地方,学习的压力使他们忧心忡忡。

2.1.4敏感多疑

有些贫困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强,害怕其他同学知道自己的家庭状况,内心极为敏感,尤其是涉及到自己的事情,一点小的刺激就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由于敏感多疑的性格特征,他们往往会把自己与周围发生的、原本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2.2较低的自尊水平

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明显比非贫困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低。低自尊是贫困大学生的典型特点,由于经济条件差,他们从小就比较自卑,成长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消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较低的自尊水平。

2.3消极的应对方式

有关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更多使用自责、幻想、退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较少使用求助、解决问题等积极的应对方式。这可能由于贫困生自卑感强烈,思想比较消极,不善于从同学、老师那里寻求帮助。

2.4劣性的社会支持

贫困大学生易感自卑,一方面常因为爱面子、担心被他人另眼相看等原因而放弃寻求一些社会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在经济条件、生活观念和人际交往方面与普通大学生存在差异,因此不太容易找到合适的情感支持。相对贫困生来说,非贫困生会更主动地去运用社会支持资源。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四个方面均有显著差异。贫困生的社会支持总体显著低于非贫困生,在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中,只在主观支持上表现出显著差异。

相关专题 主观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