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论文

lzglyh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lzglyh”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论文(共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论文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论文

[论文关键词]小学课程;校本课程;课程创新

[论文摘要]课程创新模式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之一,其中包含了复杂的课程开发技术,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能够反映学校课程开发的总体水平。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遵循课程创新模式的基本原则,即基础性原则、个性化原则、迁移性原则、普及性原则和量力性原则,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条件基础,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大领域展开课程创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其课程创新模式的组织与实施主要依靠课时的调整与安排、教材的开发与完善等途径。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理念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结合自身的实践,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总结出4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即课程选择、课程调适、课程整合和课程创新。这4种模式基本上涵盖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类型,其校本化程度体现了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在操作程序上也从简单逐渐走向复杂。课程创新模式的校本化程度最高,其实际的操作也最为复杂,但这种课程开发模式最能够体现校本课程对于学校课程改革的意义与价值,更有助于实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课程创新模式的内涵

课程创新模式是指创造性地开发全新的课程或者课程单元。具体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种是创造性地开发全新的课程;另一种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出全新的主题单元。开发全新的课程拓宽了课程的范围与广度;开发体现学科特色的课程单元,延伸了课程的学习领域。因此,课程创新有助于实现课程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凸显学科的品性、特色,促进学校课程的变革。

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需要学校具备和创造一定的基础和条件。首先,需要研究和了解国家课程政策和制度,了解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势和特点,从而准确把握课程创新的方向;其次,要基于学校的办学传统、特色以及现有的条件资源,从而使课程创新更具有基础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第三,创新模式需要教师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以及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为课程创新提供智力支持;第四,课程创新需要学校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资源,以保障课程创新的顺利进行。

二、课程创新模式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基础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特长培养,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掌握和接受。而课程创新也并非标新立异,其真正目的是通过创制新的课程和主题单元,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这就要求从日常的学校教育中生发出创新的基点,将创新的视角放在学科课程与教学之中,使课程创新最直接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个性化原则

课程创新模式是最能够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和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一种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学生的个性成长是一个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由内而外的发展过程,因此创新模式的课程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具有周期较长、系统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三)迁移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要通过课程创新带动学科课程的整体发展。这就需要寻找到学科课程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并以此作为课程创新的出发点,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提升的效果。以学科的核心知识与技能作为课程创新的突破口,能够确保校本课程开发改善学校的常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成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从而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实用价值。

(四)普及性原则

课程创制的基础性原则决定了课程创新的基本内容要简明易学,适合于普通学生的学习与掌握。首先,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本身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其次,在教材的编写上要简明易懂。同时,教具、学具应价格低廉,尽量不受场地、季节的限制,便于学校和家长的认可与接受。

(五)量力性原则

课程创新需要量力而行,重在实效。课程创新必须要植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植根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价值的课程创新,否则表面的创新只能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学生、教师的负担,无法真正成为一种有效的课程改进策略。

三、课程创新模式的基本类型

课程创新模式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课程开发策略,涉及到学校课程的不同领域。不仅涉及到学科课程领域,还涉及到活动课程领域;不仅适用于个别学科,而且适用于所有学科。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条件基础,本着“针对实际,突出重点,量力而行,重在实效”的开发策略,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大领域展开创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学校着重在音乐、体育、美术、社会等学科课程和语文(古诗词每日晨读)、外语(每日午读)活动课程领域中,率先进行了创新模式的探索,创造性地开发了校本的学科课程和校本的`活动课程。

校本的学科课程是指学校从国家课程中拿出部分的内容和课时,作为学校自主开发的学科课程主题单元。为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音乐、体育、美术、社会等学科中,各自选择了一个体现校本特色的课程内容,以课程单元的形式进行校本开发。音乐学科开发了《竖笛》,体育学科开发了《跳小绳》《软式排球》,美术学科开发了《剪贴画》,社会学科开发了《祖国传统节日》等主题单元。这些主题单元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实现了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方式的更新。 校本的活动课程是指学校弹性利用课余时间独立自主开发的活动课程,旨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弘扬学校的办学传统。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语文学科利用每天清晨15分的晨读时间,开展“经典诵读”;外语学科利用中午15分的午读时间,组织英语“每日读”;体育学科利用课间操时间,自主开发了3套课间操(搏击操、韵律操、中华武术操);学校每年的大型活动(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及课外兴趣活动小组等都属于校本活动课程。校本活动课程突破了传统学科课程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提升了活动课程的意义与价值,全方位地打造了学校的特色课程。

四、课程创新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一)课时的调整与安排

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是以课时的调整为保障的。一直以来,国家规定小学课堂教学的课时为40分。而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内容多元,教学活动灵活、开放,这些与固定的课时安排存在矛盾。为此,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从两个方面对课时进行了调整与安排。首先,针对新增加主题单元,学校在不影响国家课程实施的前提下,减少和压缩国家课程的内容和时数,增加了校本主题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课时数。创新模式开发的学科课程主题学习单元,如音乐、体育、美术和社会的主题单元要求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与实施,这就要求对现有的实施国家课程的课时进行重新的调整与分配。为此,学校每学年从国家课程中拿出16课时,即总课时数的25%,来保障主题单元学习的时间和教学质量。

其次,针对新开发的活动课程,学校将零散的学习时间集中统整,开发“短课时”以保障活动课程的实施。所谓“短课时”,即清晨的7:40-7:55以及中午的13:10-13:25这两段,班级自由安排时间进行统筹规划,集中利用这两个15分实施语文的“经典诵读”课程和英语“每日读”课程。选择这两个时间段进行阅读类的活动课程,符合学生语言积累的规律,这样学生每周就有3个15分的短课时来进行语文的“经典诵读”和3个15分的短课时进行英语的“每日读”。“短课时”的优势在于改变了传统的早、午自习的松散状态,保证了校本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为学生的阅读与自修提供指导,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教材的开发与完善

创新模式下的教材建设是影响和制约课程实施质量的关键,教材的创新是课程创新的重要内容。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本课程的教材创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的开发过程,学校将课程创新模式的教材定位在教师的教本与学生的学本的有机结合上,教材的编写力求体现基础性、阶段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因此,教材内容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和多元的信息资源,满足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需求。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对教材的创编主要体现为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教材的全新建构与编写,如语文学科“经典诵读”的校本教材《小学生必背古诗210首》,音乐学科的《竖笛》(上、下册),外语学科的《每日读》(1-6册),这些教材内容的编写都摆脱了现有学科教材体系的框架,构建了其自身独立的教材体系。以音乐学科的《竖笛》主题单元教材编写为例,教材共分为上、下两册,包括相关演奏的理论知识,同时为配合左右手音的学习精心筛选了近80首相关的专项练习曲目,60首综合演奏曲目。这些丰富的教材内容一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另一部分为有乐器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练习资源,兼顾到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语文学科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210首》,在呈现精心筛选的经典古诗词的同时,每首古诗词下都编配了重点词的解释以及相关资源资料的链接,在便于教师讲解的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借鉴的学习资料,既可减轻教学的难度和压力,也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一举两得。这些校本教材的编写不仅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文本上的保障,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另一种形式是在学科教材内容基础上,进行了结构与呈现方式的创新。比如:社会学科的《祖国传统节日》主题单元的《春节》,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改变了传统教材以插图为主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可阅读的资源,弥补了学生生活体验的不足,特别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适当的文字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理性的认知,使他们对于祖国传统节日产生内在情感。同时在教材结构上,将《祖国传统节日》由传统的只在4年级进行教学改变为在低、中、高3个年段进行教学,因此在教材编写上形成了3个年段的梯度。低年段侧重于生活的直接体验,中年段侧重于挖掘传统文化节日的习俗和历史背景,高年段侧重于中外节日的对比学习。

课程创新不仅为学生增加了一门新的课程或新的单元,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学习的领域,同时也有助于广大教师深入课程内部,探索学科内在的品性与特点。教师正是在不断的学习与探索中,初步掌握了学科课程开发的技术与策略,实现了自身的专业成长,从而真正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学生的高品质学习。

篇2:植根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初探论文

植根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初探论文

摘要:在当前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出现了以下误区:把校本课程开发简单等同于学校自主规定课程,简单等同于增加选修课和活动课,简单等同于学校组织教师自编教材等。要走出以上误区,就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在区域文化视野下建立一种新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植根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以此来解决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区域文化;植根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自6月7日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校本课程开发就在我国的中小学中开展起来,但是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当前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本文试图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尝试从区域文化的视角构建一种新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植根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以此来促进校本课程开发。

一、实践与反思:当前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误区

1.把校本课程开发简单等同于学校自主规定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应当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综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由此,学校获得了部分课程自主开发的权力,成为课程管理与决策的主体之一。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及教师仍习惯于指令性的课程计划,陷于陈旧的课程思想之中,课程改革意识淡薄,课程开发能力欠缺,因此,当一些学校获得了自主进行课程开发的权力时,也就只能把这种权力简单理解为自主规定学校的课程。于是一些学校便把校本课程开发堂而皇之地变成对部分高考科目的拓宽与加深,校本课程变成了“校本化”的应试教育课程。而另外一些学校在校本课程的设置及实施中并没有反映出学校与地方的鲜明特色,反而成为不同学科的“拼盘”,远未达到科学化的水准。

2.把校本课程开发简单等同于增加选修课和综合活动课

由于选修课和综合活动课自身的特点,国家对这一部分课程的控制并不是十分严格,于是绝大部分学校便把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领域集中于选修课和综合活动课。这本来就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只是简单地把原来的活动课、选修课改头换面为现在的“校本课程”,或者在原来活动课和选修课的基础上又增加大量的选修课和综合活动课以完成所谓的“校本课程开发”。这样做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盲目地增加选修课和综合活动课使校本课程开发流于形式,课程结构混乱,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受到冲击,教育质量无法保证。“校本课程开发不是‘加课’,而是合理上课”[1]。学校虽然可以把选修课和综合活动课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一种载体,但不能把校本课程开发仅局限于选修课和综合活动课之中。

3.把校本课程开发简单等同于学校组织教师自编教材

受传统课程观念的影响,加之教师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课程资源寻找与挖掘能力、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缺乏,于是便出现了把校本课程开发简单等同于学校组织教师自编教材的错误倾向。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一些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编写出了大量质量参差不齐的教材,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指开发出具体的课程产品,还指要重视开发的整个过程。即使就课程开发的产品之一――自编教材而言,也与国家课程开发中的学科专家编制的教材不同。教师开发的教材往往都是非书本类的活页资料,是儿童中心、兴趣中心、问题中心。“把校本课程开发仅看成是学校组织教师自编教材,在实践上容易导致教师们盲目仿效学科专家编教材的方式编出‘校本版’的知识中心课程”[2]42。

深入分析这三个方面的误区,我们发现,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价值判断与选择方面即“课程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方面的原因;二是学校与教师的课程能力尤其是研究能力与课程资源的挖掘能力方面的原因。而这两方面的原因又都是受区域文化所决定的学校与教师文化影响的,区域文化的属性本身就决定了该区域中学校和教师的文化,也就间接地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因此,要走出误区,走向区域文化,构建一种植根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二、走向区域文化:植根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构建

植根式课程开发模式,有别于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它与区域文化相适应,而不像传统课程那样与区域文化相冲突或脱离;它植根于区域文化,而不像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那样植根于“一体”文化;它为区域文化发展服务,而不像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那样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服务;它强调个体适应性与独特性,而不像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那样强调普适性。具体说来,植根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植根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是以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实施为前提的一种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直接决定教育质量的高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直接决定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首先要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得到实施。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本末倒置、盲目压缩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来无限扩大校本课程的情况。而植根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正是在这一前提之下而建立的一种校本课程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是在充分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实施的前提下进行的一种校本课程开发。

2.植根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是一种以多元文化观念为指导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由于区域文化背景不同,学生在心理素质、学习和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不同的区域文化给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的客观环境是有差异的,提供的课程资源也是不同的。因此,为了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就必须建立起一种多元文化理念的课程文化观,并以此来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出区域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才能更好地适应不同区域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及不同个体的差异,开发出的校本课程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3.植根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要求课程资源要来源于区域文化,是一种从区域文化中挖掘课程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在植根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下,课程资源是来自于区域文化之中的。区域文化之中的历史传统、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等都构成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应在多元文化观念的指导下,客观地分析区域文化中的课程资源,有针对性地从区域文化中选择课程内容,而不是从主流文化的角度来选择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充分体现出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

4.植根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是一种由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校外课程专家等人广泛参与、集体审议决策的课程开发模式

在植根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下,要求形成一种支持性的区域文化氛围,学校、家长、学生、社区代表、校外课程专家等人都应积极、广泛地参与其中,所有参加者都有权利和责任对问题解决方案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对“我们应该教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之类的实践问题进行集体审议并做出决策。这种集体审议决策的机制应包括以下基本步骤:1)确立一个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2)对这个问题进行全员讨论;3)提供不同的行动方案;4)选择最合适的行动方案;5)执行行动方案[2]154。

5.植根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是学校自主权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权利得到充分体现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

在植根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中,“校本课程开发是完全自发、自主的课程开发,是完全出于学校内部需要(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完全依靠自身的条件和资源的全员参与、自我评价的课程开发活动”[2]25。它具有以下五个特点:1)自发、自愿;2)自我控制和地方控制;3)反映内部需要;4)利用自身资源;5)内部评价[2]25。同时,教师在这种开发模式中也不再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角色,而是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参与其中,既是执行者,又是研究者、决策者、管理者,其课程开发权得到充分发挥,而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设计者这一单一角色。

三、尝试与改变:建议和对策

1.改变过去工具化和一体化的课程文化观,确立人本化、多元化的课程文化观

学校与教师必须打破过去传统的课程文化观,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文化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达到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同时改变过去那种“重一体、轻多元”的倾向,确立多元文化观念并以此来指导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

2.客观分析并深入挖掘区域文化中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课程菜单,优化课程结构

区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学校与教师要善于对其进行客观分析,并从中挖掘课程资源,改变课程资源短缺的状况。同时要利用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包括广域课程、个别化课程、综合课程、补救性课程等多样化的课程菜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增强课程的各项功能。

3.要充分调动学生家长、社区代表、校外课程专家等人的参与积极性,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等组织和集体审议决策机制,从组织上和体制上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实施

家长、社区代表、校外课程专家都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学校要想方设法把他们纳入到校本课程开发的体系中,同时成立以校长为核心的教师、家长、学生、社区代表、校外课程专家等广泛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从组织上保障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集体审议决策机制,从体制上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4.学校领导与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课程开发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

植根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要求学校必须是一种学习型组织,学校领导与教师要有较强的课程开发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因此,学校领导与教师必须创造和利用各种条件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课程开发能力,尤其是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只有学校领导与教师真正具备了多样化的课程开发能力,才能进行真正的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开发出优质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王彦.浅谈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研究,(4):42.

[2]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3: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

一、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

按照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体育的需要,切实降低体育教学成本,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和形成体育能力。第一,小学体育校本课程是建立在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要和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基础上的。校本课程因此更尊重学生自愿的选择权,更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校本课程是对小学体育教材的必要拓展,是对教学内容的适当补充和合理搭配,校本课程更适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可以更好地起到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

2.促进体育教师的成长

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更是学校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可以让教师快速成长。第一,开发校本课程为体育教师赋予了教学自主权,给体育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展示能力的空间。第二,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与教研员共同参与完成,教师可以在教研员的带动指导下,不断丰富教育理论知识。第三,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对专业知识、教学知识、开发原理进行充分研究,需要教师自主编写教材和教案,这对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有重要帮助。

3.促进学校形成教育品牌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小学体育普遍具备了精品课程的意识,积极开发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可以为学校推出更多精品体育课程,从而形成学校教育品牌。第一,校本课程可以极大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可以实现高质量的体育教学,能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认可。第二,校本课程可以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规划,可以逐渐发展出学校的特色教学项目。第三,校本课程可以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蓬勃开展,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最终为学校形成体育教学品牌服务。

二、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

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开展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期,小学体育课程应当围绕如何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特别是随着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与运动习惯有很大关系,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应当围绕学生转变不良生活习惯、让学生学会合理运动、注意运动中自我保护等内容。

2.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最重要的目的还是促进学生取得全面的发展。不仅要让学生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的`体育技能,养成终身热爱运动和关注体育的良好习惯。小学体育课程的主角是学生,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应当围绕学生进行,要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发展学生的特殊才能为主,要切实提高教材的针对性与适用性,使地区性特色体育项目在体育课程中广泛普及。教师要以学生为本,积极开发出有效的小学体育校本课程。

3.从学校现实条件出发

开发小学体育校本课程要从学校的教学条件出发。特别是在当前小学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应当从学校的场地设备等实际情况出发。第一,校本课程的内容应当符合学校的场地和办学条件。第二,要结合地方特色优势项目,发挥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为学生开展有特色的田径、武术等地方性校本课程。第三,要结合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项目,积极地在学校普及体育运动。

三、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全面分析小学体育教学资源

学校的教学环境直接决定了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在开发小学体育校本课之前要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进行评估,特别是对学校场地、时间、设备和教学环境全面评价,能正确认识教学资源的优势与缺陷。例如,小学体育人教版五年级的《软式排球》《助跑投掷轻物》的教学就可以根据学校的场地资源进行课程的改编,先在室外较小的场地让学生熟悉球性,再让学生学会垫球等基本动作,最后安排学生到球馆进行发球和对打等练习。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资源,而且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采用循环开发的模式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讲究循环开发,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根据国家体育教学的要求,将相关的教学项目统一到一堂课来完成,在这些课程实施一段时间后,对课程的合理性进行必要的总结和评价,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必要的改进,对合理的部分予以充分的保留。这样不仅能保证校本课程的稳定性,还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做出调整,使校本课程更具操作性。例如,人教版小学体育三年级的《走、跑与游戏》教学就可以先将走跑交替、障碍跑和跑动中手摆臂等课程合并在一起,再组织学生进行跑步的游戏,可以得到统一集中训练的较好效果。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以小学体育教师为主体,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全面对校本课程进行规划设计,并进行积极的内部分工与协作,制订严谨的开发规划与方案,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开发出校本课程,并在学校积极实践和不断改进,最终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篇4: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的论文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的论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建学校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是学校新一轮发展的基本思路。我校地处农村地区,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及家庭教育环境不容乐观,要创出自己的特色更是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而把棋类引进课堂,建设学校棋文化特色,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它是一项成本低、见效大、不受场地限制的普及的体育项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我校针对自身特点,提出“以棋促德、以棋益智、以棋冶情、以棋养性”的学校棋文化工程的战略构想,以“创建学校特色,打造教学精品”为目标,以追求“学校内涵发展,师生和谐成长”为宗旨,旨在引领学生充分认识丰富多彩的棋类世界,将棋文化教育与学会做人有机结合,逐步起到以棋促德、以棋益智、以棋冶情、以棋养性的效应。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创建棋文化特色的四个维度

特色是学校上品位、求品质和建品牌的基础,在艰辛的创建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学校特色的创建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量到质的过程。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要创建特色学校不能好高鹜远,只能立足于我校所处的大环境,脚踏实地寻找我们的`优势。

(一)棋文化特色创建的基础——环境熏陶

为了让学校的棋文化特色弥漫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以文化的魅力去影响造就人,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棋艺专用室、黑板报、室内布置等阵地,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介绍源远流长的棋文化知识,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学校特色创建的成果。

(二)棋文化特色创建的载体——活动创设

“活动是载体,活动是激励,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因此放大特色的效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课内外棋类活动,为学生提供较为宽阔的空间和较多的“习得”机会,是提升棋文化特色品质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首先,要十分重视各级棋类社团的开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活动质量,学校成立“三棋”社团,班班建立小棋社,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彰显生机勃勃、绚丽多姿的校园棋文化风采。其次,抓住契机,结合校情,挖掘资源,精心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棋类活动,班级三棋联赛、亲子对弈、棋星挑战赛、对抗赛等等。第三,广泛发动、创设条件、精心组织,每年开展一次校园棋文化艺术节,作为对学生开展棋文化艺术活动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和全面展示。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棋类竞赛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锻炼才干,张扬个性。

(三)棋文化特色创建的保障——课程体系

随着棋文化特色创建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感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要走课程化的道路,只有课程化的特色才会更常态,更有效。每周设立棋艺课,在加强学科教学的同时予以实施,力争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成为我校的一个办学亮点。

(四)棋文化特色创建的核心——科研引领

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引领学校呈现高效、良好的运行态势是特色创建的关键和核心。成立学校课题研究小组,校领导、班主任、棋课专职教师、体育教师为课题成员,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细则,通过课题研究,拓宽棋文化内涵,深挖棋类教育对学生德育、智育诸多方面的影响作用,推动课题研究向深层次发展。

篇5: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及探索论文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及探索论文

一、构建校本德育课程的原则

构建校本德育课程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首先,预成性与生成性相结合。在实际教育环境中,教育过程中会产生生成性课程,这类课程是多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虽然其具有非预期性,但是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是课程实践性质及创新取向的直接体现,对实现课程目标可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校本德育课程而言,其虽然具有生成性特质,但是其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必须以稳定的课程体系为基本框架。其次,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构建校本德育课程要在解决共性问题的同时关注学生个体个性的发展,适时引导,将个性化的创新、特立独行的探索发扬光大,课程既要包括共性的学习内容,又有个性化的指导内容。最后,单一性与多元性相结合。校本德育课程建设过程中,除了要根据年级、单项内容的特点体现出较强的针对性,但是更要基于不同的角度、多个切入点将多元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单一性与多元性的有机结合,使得课程体系更加“立体”。

二、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一)建设生活德育课程

将品德教育融入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帮助其在生活中树立道德意识,提高自身的品德行为,因此建设生活化的德育课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包括两个层面,即规则层面与问题层面。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设计要尽量避免盲目性、随意性的误区,不能在缺乏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学校、老师的主观意识任意设计,而是要根据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开设稳定的项目内容,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稳定的课程体系。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其德育更多的'是规则化的道德教育,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建设符合公德及私德的课程内容,需要注意,课程内容仅限于规则层面,无需上升到原则层面或是理想层面。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注重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融入课程中来,使学生通过学习将其实践体验内化为道德认知及道德行为,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形成稳固的道德行为。问题层面的道德课程内容要充分考虑每个学校道德教育的实际情况。将现实中的道德教育现象作为问题层面的德育课程,可以大大提高校本德育课程的生动性、鲜活性。

(二)加强学科渗透的开发

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除了传授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外,还要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将学科知识通过德育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好的体现出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的有机统一,因此在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学科渗透,将学科教育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不仅接受知识,还通过潜移默化吸纳更多的道德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其中美育是实施道德的一个重要渠道。在德良教育中有意识的将德育工作融入少儿美术活动中可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美术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体验美的事物,进一步创造美的形象,使其在情感上、思想上获得美的熏陶,对其思想品德形成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学习美术的学生对艺术的敏感度更高,对于美学文化更加热爱,并且学习美术的孩子更有耐心,也更易坚持,由此可见,美学教育对学生意志、品格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模式

首先要突出发展性评价。小学校本德育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与习惯养成,学生的发展是动态性的、发展性的,相应的,德育教育的效果评价也要突出发展性原则,对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情况、形成的体验与感悟等进行重点评价,将其个人的情感取向、思维品质、德性品质的变化与发展作为侧重点,引导其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从而培养其道德意识,提升其道德素质。其次,侧重多个评价维度,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德育校本课程的形式主要包括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等,其最大的教育价值在于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因此课程评价也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重点,不能一味的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层面,科学、有效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行为与习惯、情感与态度、思想与精神的变化情况。最后,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针对校本德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其评价主体不能局限于老师,而是要将学生、家长、社区、学校管理人员等均作为评价主体,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以便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发展做出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老师要有意识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及学生间的互相评价,自我评价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学生间互评的目的则是互相指正对方的优点与不足,与其他同学互相取长补短。

三、结语

总之,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是学校构建德育特色的重要措施,更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突破口,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老师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中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体现出其践行性、活动生成性及生活实际性,密切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丰富德育内容,从而实现构建德育教育新模式的教学目标。

篇6: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探讨论文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探讨论文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分析生物校本课程必要性的基础上,就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原则进行探讨。为提升成效,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以生为本,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加强与其他学科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精选课外作业,巩固课程成效。

关键词: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校本课程开发已成热点话题。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一些学校已开始尝试校本课程开发,以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提高课程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性。本文就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分析,以期对校本课程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一、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就课程间的联系而言,目前,包括江西、安徽、湖北等在内的省份,初中阶段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课程都是作为单独学科而存在的,各学科间的知识有时会被打乱,知识点较为分散;就生物课程的内部属性而言,生物学科内部的关联性不强,一些知识点会被人为地打乱,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加强各学科间、生物学科内部知识点的联系,将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在校本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在自己的知识构图中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校本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生物、化学、物理等知识进行整理,让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如针对“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相关知识内容,校本课程设计“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实验方案,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思考:从生物学科知识出发,利用人体呼吸需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的原理进行考虑;从化学学科角度出发,就二氧化碳遇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解释;从物理学科中气体扩散的相关知识出发,加深对气体扩散的相关了解。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加深了知识间的联系。

二、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选取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主动喜欢校本课程,其内容就应该有趣味性。初中学生首先接触的实验就是生物实验,实验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对实验仪器、药品、材料、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都感到新奇。因此,校本课程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多开展多样化的实验操作,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夯实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选取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学大纲

如果将校本教材仅仅当作学科兴趣活动延伸或学科教学的零碎补充,那其课程开展会受到很多影响。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尝试将校本教材和中考有机结合起来,让校方、教师、家长、学生等均能接受,以实现互利共赢。新余某初中就尝试开发《初中生物的实验设计》等校本教材,围绕实验等中考的重要内容开展相关教学工作,这既能让学生有兴趣,又能紧密联系中考内容。有的校本教材则鼓励学生进行一些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这既能联系初中生物知识点,又能让学生自己亲自探究,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一)校本课程要以生为本,立足本地的实际情况

校本课程首先要进行调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各学校要立足本地实际,发挥特色。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价值取向已由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了学生全面发展上,课程内容选择要与自然、生活、社会实践相联系,使自然、生活、社会成为课程资源。校本课程不应只是一本教材,各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与地方资源,如当地公园、校内风景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单独设立生物学科的情况下,在校本课程开设时,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注重学科拓展延伸类课程的开发,如,一些学校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时,生物教研组与学校的化学教研组合作,围绕环境保护、综合实验等章节内容,强化了生物与化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可以将生物校本课程与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融合为一体。这种形式的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较好提升。

(三)精选课外作业,巩固课程成效

根据作业主题与教学内容的相关程度,笔者把校本课程的研究性作业分为三种类型:收集类作业、延伸类作业、自主类作业。收集类作业需查阅相关生物专业书籍和教材,一般采用调查和资料收集的方法进行,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延伸类作业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自主类作业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从生活实践中寻找相关主题,自主开展拓展性学习。、

四、结语

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属于新兴事物,各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以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提升的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郭安源.试论生物校本课程开发[J].教学与管理,(24):36-37.

[2]黄梦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创新[N].浙江教育报,-11-29.

篇7: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计划范本

新课程的理念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付之于教学实践。我校校本课程活动也积极投入课改,并探索符合学校特色的新路子,在课程内容设置、学习活动方式改变、评价标准多元上自主探究、不断创新。在管理方式上采取由校长室→教科室的管理网络,最大限度发挥人力、物力资源优势,为学校文化的塑造、特色的形成、品牌的打造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学生兴趣的培养、技能特长的锤炼不断努力,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而积极探索。

二、确立目标、制订计划。

1、确立目标

本学期我校校本课程将被分为选修校本课程、必修校本课程两类。必修校本课程直接反映我校课改效果和办学特色,每班每周将开设两节校本课程,课程列入课表;选修校本课程共开设6个小组,被安排在每周三下午的两节课。各活动班组都要结合课改要求,及所带班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扩大视野,动手动脑,提高综合素质;发展兴趣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2、制定计划

各辅导老师要在认真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效益意识。结合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科特点及班组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计划。在制订计划前要反思上学期活动课存在问题,考虑好改进方法,再从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成果展示几个方面入手,确定活动目标时,要写清质量目标、效能目标,既要有定量的,又要定性的。目标要合理可行,并在活动过程中体现。

活动内容与方式这块要围绕目标,写清开展哪些活动及活动进程,通过什么方式方法、采取哪些措施来达成目标。内容的确定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知识的习得、技能特长的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协调发展而服务。

成果展示形式可以是组织竞赛、汇报演出、作品展览、档案袋展示等,各辅导老师可结合组特点在制订计划时指明。在制订计划过程中要让学生共同参与,让学生明确活动目标,使之成为师生共同的活动计划与奋斗目标。活动计划制订好后上交教科室审核、修订后,作为教师校本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全心服务、打造品牌。

要围绕学校文化塑造和品牌质量提升这个核心,确立服务观念,以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对待工作,以爱心、真心、诚心面对学生。

1、辅导老师要提前5分钟到岗,预先准备好活动器材、工具等,保证学生活动时间,下课铃未响,学生不得提前脱离活动状态。建立点名制度,每次都要确保每位学生参与活动。缺席的学生要把情况反馈给班主任,协商共同配合教育。

2、学生活动期间辅导老师须自始自终担任组织指导工作,活动巡视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坐堂批改作业或干其它有碍于指导工作的事。

3、要确保每次活动课的质量。严格按照计划内容上课,同时要发挥创造性,活动方式要灵活多样,可结合趣味游戏、趣味故事等,激发学生的活动情趣,吸引学生,留得住学生。要能让学生在活动课上形成的兴趣和热情扩展延伸到课外、家庭,使校本课程更富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可把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兴趣特长。

四、规范管理、提高质量。

1、辅导老师要做好活动班组学生活动期间的常规教育和管理工作。去专用教室上课的小组,辅导老师更要加强管理和教育,不得随便动用室内物品,一经损坏、遗失或造成事故,要追究辅导老师责任。活动结束,要做好室内卫生打扫,门窗关锁工作。

2、分层管理,提高质量。由校长、教科室人员组成管理层。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教科室审核各活动班组计划及班组学生名单,然后由教科室对照计划及小组名单监督检查,记录情况。管理人员还要以参与者、研讨者身份深入课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时和活动组老师一起解决活动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还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听好部分班组老师的课,做到对组内每位老师平时的活动质量有一个清晰地了解。

五、多元评价、严格考核。

1、校本活动课的评价重视过程评价胜于重视结果评价,对学生评价的主要着眼点应放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态度的变化上。评价方式采取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

2、对教师的评价重视过程与成果呈现两方面。过程评价将从态度、责任心、事业心、常规管理、课堂质量几方面入手;成果显现通过现场展示、实际操作、竞赛评比、物化成果展示、提交相应资料、档案袋检查、学生问卷、座谈等多种方式、方法考核。

六、日常工作安排。

1、学习校本课程计划,结合实际在两周内制订好计划、落实好各小组人员,第二周正常开展活动。

2、加强过程研讨,解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管理层教师做好检查记录工作。

4、校本课程期末考核工作。

5、学生考核评价工作。

说明:专职老师所辅导内容作为工作内容之一,成果显现作为重要考核依据。所以除学校安排这些训练时间外,自己还需利用时间进行训练,以保证学生特长、技能形成。

七、课程设置

1、必修课程 硬笔书法 经典诵读(普通话)

2、选修课程 舞蹈 软笔书法 绘画 篮球 科技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四:应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计划(1231字)

1、体现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原则。

2、校本课程开展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3、与学生养成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校本课程的开展服从学校整体工作的原则。

5、不挤占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每班每周只安排一节校本课程。

六、校本课程的有关措施: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学生相应的学习内容:

1、低年级的学习以《三字经》内容的背诵为主,不要求学生深刻理解。

2、中年级学生背诵《三字经》以外,还要求学生对有关的内容进行理解。并能大致说出中国历史的大致过程。此外,对《弟子规》的学习进行理解和背诵。

3、高年级学生除中年级基础以外,要求对《论语》的有关精选内容进行理解,体会其中的思想精华。

(二)、实施细则:

1、一定要有相应的时间保证,各班要有严格的监督措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有关校本课程的要求内容。

2、语文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相应的指导与教学,其工作量纳入教师的工作量考核。对于教学老师要有充分的准备,做好备课和计划。在学期结束时学校将对此项内容进行相应的检查。

3、各中队的建设要有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的相应记录(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记录),体现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4、成立校本课程研究小组,制定相关的学生评价内容与方式。

5、教学内容的安排以教导处的规定为准。

(三)、主要要求:

1、老师对于校本课程首先自己要理解,学校在一定时间里将对其中的内容设立对教师的掌握程度进行相应的检查和监督。其检查方式包括对校本课程的理解和记忆,利用卷面检查方式。

2、、对班级校本课程的要求:

(1)要有具体的计划和准备,结合自身学习和学生学习书写计划。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和学生的进程安排计划。计划要有可操作性。

(2)检查学生的校本课程是否真正开展。主要检查校本课程的备课和抽查。

(3)是否有相应的教学实间安排。根据教导处的安排,切实进行。学校以抽查教学实间的保证为依据。

(4)学生的学习情况监督方式是否切实可行,学习内容是否到位,学生的学习进程是否有相应的记录反应。查学生的学习笔记和有关的记录。低年级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5)各班对校本课程的教育要设立专门的记录,在教室布置中添加校本课程的记录或成果展示。

3、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要求:

学校校本课程组在每年的4月和11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测试检查(包括对学生的抽查)。

(1)低年级以学生对《三字经》的背诵为主,由科任教师对学生的背诵内容进行监督与记录为主,记录要真实。

(2)中年级和高年级以书面测试和学生的知识竞赛为主,其考查内容

A中年级以《三字经》的理解,《弟子规》的理解与记忆。

B高年级除此以外,还包括《论语》有关精选的理解。《朱子家训》等有关名句的记忆。

附:第一学年主要安排

1、校园的整体规划和布置,让教室和校园洋溢着传统文化气息。

2、校本课程的刊出以及课程时间及教学指导老师的安排。

3、教师学习汇总(心得体会的交流)。

4、校本课程公开课与明星教师评选。(上半年)

5、校本课程大家谈。(家长开放日与相关活动相结合)

6、一学年校本课程教学总结。

篇8: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我校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兴趣性、拓展性为主,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让课程适应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根据我校的办学目标“打好基础,和谐发展”,确定校本课程的主题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学会自我防护,拥有健康体质。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高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校本课程是根据自己学校特色开发的课程。完善课程体系,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是我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最终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不断完善与实施,使学生打好“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生存,学会合作”的基础,以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要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人本性原则

人本课程观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正是本着这一原则,中华美德故事、古文学鉴赏课中我们搜集了许多经典的故事及名著片断,让学生赏析、品味人物性格的特点,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吸收民族精神的营养,使之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

2、整体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目标与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科课程应得到充分重视,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重视隐藏在课内外和校园文化中潜在的课程。在校本课程的设置中,低年级重视学生的礼仪养成教育,中年级我们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理解能力的培养。高年级主要学习以后在社会上生存的知识、方法。总之,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各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的发展。

3、发展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性原则是针对校本课程的价值而出台的,课程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成材、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社会发展。我校利用自身资源,构筑具有本校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我们在各年级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需求,设置了不同的课程内容,满足了不同学段的发展要求。

五、方法措施:

1、充分调动教师参加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体现参与性。

2、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坚持校本化。

3、仔细研究《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性与探究性。

4、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和谐团队,结合校本研修的管理模式,实施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践。

5、学校安排专职教师,做到有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教学进度、阶段总结、跟踪纪实等材料。

六、校本课程开发框架:

(一)领导小组:

组长:a

成员:b

(二)工作小组:

组长:c

成员:d

(三)编委分工情况:

(四)校本课程开发要求:

1、每学期按15课时开发,有总体目标。

2、每课有课题、教学目标(必须有情感目标),最好设有习题。

3、按每学期订一册,有课本封皮、目录。

4、单元题目为小一号字,课题为小三号字,其他为四号字。

5、根据课程需要,可有插图。

七、课程的实施:

1、教师每学期按要求撰写校本课程教案、计划。

2、任课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学生喜爱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不能只重活动的结果。

4、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档案意识,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所有资料搜集整理好,以利总结、改进和推广,并作好展示汇报工作。

八、校本课程的评价:

1、教导处具体负责课程的阶段检查。

2、教师组成校本课程开发团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4、各任课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国家要求方式评价,评价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需求、学习效果等。

篇9: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

第一部分前言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理解国家统一课程纲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教育哲学思想和资源特点且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试图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以学校为实施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它是作为国家课程的一种重要补充。

(一)校本课程的性质:

1、以课程权力的下放为前程。

2、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学校的校长和教师。

3、开发的场所是具体学校能拥有自主权。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1、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从学校的发展上来说,也很有必要,只有不断开发,才会体现学校特色。

3、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说,也很有必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4、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

(1)能够与时俱进地反映时代社会变化和学生需要。

(2)校本课程开发更贴近实际,具有更多的适应性。

(3)校本课程开发更能反映课程多元化的趋势。

(4)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标准

1、校本课程开发如何关注教师,学校和学生的发展

(1)关注教师的发展,因为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2)关注学校科特色,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我们紧紧抓住了我校足球、阅读的学科优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龙头。

(3)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该最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理念。学生需求什么,我们就开发什么。

第二部分校本课程的目标

根据我校校本课程是以足球、阅读为主要内容,根据我们的初步设想,目标确定为:

1、总体目标

以课程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

2、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3)树立健康第一,终生健身的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第三部分

一、校本课程的评价办法

按照我校课程开发实施方案中提出的评价设想: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并作为“十佳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二、实施建议

(一)总体思路:

1、编写教材或讲义2、制定计划(课时)3、落实教师4、分段实施5、考试考核。

(二)校本课程的课时

阅读每周1课时足球每周1课时

三、组织机构

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卢锋

副组长:卢丽丹

组员:徐宏顺庄洁许丽萍甘中华陶丽芳朱家宜

全体语文教师、体育教师

四、组织管理

1、学科根据不同年级开设不同课程。学生可根据不同爱好参加不同课程学习。

2、学科根据不同年级讲授不同的内容。可以单独开班授课,也可以上大课。

3、每个学生参加1门以上课程的学习。

4、学分的记录以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共同负责。

5、教研组负责编写教材和汇集资料。教务处负责安排教师授课及负责检查和管理,教研组长负责管理记录授课情况。

第四部分

一、师资建设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根据我校在职教师的现状,将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教史的水平。

1、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

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

3、老带新--通过名师带教;培养青年。

4、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二、教材建设

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任课教师进行大量创造性的劳动,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学校资助教材的刊印,保证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1、《足球》体育组

2、《阅读》语文组

三、相应措施

1、教科室、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邀请领导、专家、到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4、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篇10: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建学校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是学校新一轮发展的基本思路。我校地处农村地区,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及家庭教育环境不容乐观,要创出自己的特色更是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而把棋类引进课堂,建设学校棋文化特色,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它是一项成本低、见效大、不受场地限制的普及的体育项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我校针对自身特点,提出“以棋促德、以棋益智、以棋冶情、以棋养性”的学校棋文化工程的战略构想,以“创建学校特色,打造教学精品”为目标,以追求“学校内涵发展,师生和谐成长”为宗旨,旨在引领学生充分认识丰富多彩的棋类世界,将棋文化教育与学会做人有机结合,逐步起到以棋促德、以棋益智、以棋冶情、以棋养性的效应。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棋文化特色创建的基础――环境熏陶

为了让学校的棋文化特色弥漫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以文化的魅力去影响造就人,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棋艺专用室、黑板报、室内布置等阵地,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介绍源远流长的棋文化知识,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学校特色创建的成果。

(二)棋文化特色创建的载体――活动创设

“活动是载体,活动是激励,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因此放大特色的效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课内外棋类活动,为学生提供较为宽阔的空间和较多的“习得”机会,是提升棋文化特色品质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首先,要十分重视各级棋类社团的开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活动质量,学校成立“三棋”社团,班班建立小棋社,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彰显生机勃勃、绚丽多姿的校园棋文化风采。其次,抓住契机,结合校情,挖掘资源,精心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棋类活动,班级三棋联赛、亲子对弈、棋星挑战赛、对抗赛等等。第三,广泛发动、创设条件、精心组织,每年开展一次校园棋文化艺术节,作为对学生开展棋文化艺术活动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和全面展示。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棋类竞赛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锻炼才干,张扬个性。

(三)棋文化特色创建的保障――课程体系

随着棋文化特色创建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感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要走课程化的道路,只有课程化的特色才会更常态,更有效。每周设立棋艺课,在加强学科教学的同时予以实施,力争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成为我校的一个办学亮点。

(四)棋文化特色创建的核心――科研引领

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引领学校呈现高效、良好的运行态势是特色创建的关键和核心。成立学校课题研究小组,校领导、班主任、棋课专职教师、体育教师为课题成员,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细则,通过课题研究,拓宽棋文化内涵,深挖棋类教育对学生德育、智育诸多方面的影响作用,推动课题研究向深层次发展。

相关专题 校本课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