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

cherrySH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cherrySH”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用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共6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用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

用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个地处西部的民族山区县,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加快构筑生态经济高地,实现民族经济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发展生态经济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地处川西南的小凉山区,全县总人口14.7万人,农业人口占75%;面积2400平方公里,有耕地30余万亩,其中25°以上坡耕地有18万亩,森林覆盖率64%。在发展生态经济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其一,水电资源丰富。有大渡河及其支流等大小河流42条,且大都流经高山河谷,水流落差大,形成丰富的水能资源。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125万千瓦(不含大渡河),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达到50万千瓦。

其二,旅游资源独特。黑竹沟风景区以其原始性、神秘性令中外游客为之神往,被称为“中国的百慕大”。通过近年来的大力宣传,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是彝族聚居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淳朴的民族风情。这些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遗产,必将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其三,畜牧业和林业的发展具有良好基础。由于地处山区,畜牧业从来都是山区农民谋生的主业之一,多年来已形成了千家万户养殖业的传统;林业方面,自天然林停伐后,加强了天然林的管护和退耕还林工作,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4%,已初现青山绿水。

其四,立体气候明显,土地资源充足,农林产品类型多样,成片分布,适于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立体气候明显适于不同的农作物生长,特别是适于对海拔高度比较依赖的作物如茶叶、野生竹笋、中药材等的生长;农林产品成片分布有利于基地建设,从而实现生态农业的产业化。

其五,国家的政策措施对十分有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我们指明了奋斗方向,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机遇,退耕还林还草和西电东送等政策正适合生态经济的发展。所有这些优势,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做好生态经济文章,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回报的永续性,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发展生态经济,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可发展地方经济,相得益彰。可以说,做好生态经济文章,对于拥有生态优势但经济发展落后的边远民族地区意义重大,将成为民族地区应对WTO挑战,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和必须途径。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做大做强做优生态经济,主要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发生态能源,建设水电大县。

水电是清洁能源,没有任何污染,完全符合生态能源的产业政策,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境内地表径流总量21.9亿立方米,大渡河及其主要支流共42条,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条,水能理论蕴藏量125万千瓦,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达50万千瓦。目前,全县水电装机容量已达22.5万千瓦。水电的开发,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以及西电东送具体政策的出台,需要更进一步加快发展。电力是经济发展的龙头,电力发展规模将直接影响电耗结合、以工促农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为此,将加快水电大县的建设步伐,重点抓好官料河流域电站梯级开发,加快在建的依乌、两河口、白杨河等电站的建设,启动并建成装机3.8万千瓦的巴溪电站、装机5万千瓦的玉林桥电站、装机7万千瓦的金岩和鹅颈项电站、装机2.2万千瓦的幸福电站等。随着水电站的快速建设,预计5年内将新增水电装机容量27万千瓦,使装机容量达到50万千瓦以上。将真正成为乐山生态能源基地县,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生态农业,再造秀美山川。

生态农业因其绿色和环保,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权,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一是加快退耕还林步伐,力争五年内使全县所有25°以上坡耕地全部实现退耕还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0%以上,让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景更美。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竹笋、茶叶、山葵、藤椒、中药材等具有特色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合理布局,形成规模。三是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培育和壮大昌龙公司香辣酱厂、宜坪莲花山食品厂、台青公司等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提高辐射和带动能力,做长做宽龙头带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让生态农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四是大力打造绿色品牌。目前,已有莲花山泡菜、刘氏香辣酱等四个产品被评为省无公害农产品,还有三个产品即将取得认证证书。要继续实施名牌战略,积极抓好绿色食品品牌尤其是AA级品牌的申报认证,努力在粮油、果品、中药材等品类中争取更多的生态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标志;要把已经获得的无公害食品发展好、利用好,发挥现有品牌优势,大力整合特色资源,实施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与合作,力争做大做强做优;要利用博览会、展销会、产品发布会和实施网上工程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名优特新产品的宣传推荐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要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绿色食品。

(三)狠抓生态畜牧业,建设牛羊大县。

由于有着丰富的牧草资源和悠久的生态养殖传统,牛羊猪鸡等畜产品均保持了其无污染的生态特质,具有典型的生态特征,在当前崇尚自然,追求绿色环保饮食结构的大趋势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此,要在进一步发展千家万户养殖业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牛羊品改,大力发展种草养畜,积极推行规模养殖。在种草上,要结合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林下种草,并适度调整土地成片种草。在生态养殖的前提下,要积极推进牛羊品种改良,实现改良品种与生态养殖的有机结合。五年内,全县优质牛存栏要达10万头以上,优质羊存栏35万只以上,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70%,基本建成牛羊大县。同时,加快畜牧业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实现畜禽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力促生态旅游,打造旅游新品牌。

在生态旅游上,是闻名中外的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黑竹沟风景名胜区所在地,有雄伟秀丽的高山景观,神秘莫测的密林峡谷、怪异神奇的喀斯特地貌、古老典型的冰川遗迹、引人入胜的高山瀑布和森林雪景、多姿多彩的原始森林。这些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以其博大、丰富的内涵,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要以发展生态旅游为开发的前提并贯穿始终,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在开发中有效保护。目前,乐山市已确定了旅游业发展的新框架,即把峨眉山―乐山大佛―黑竹沟黄金旅游线建成世界旅游精品线路,发展乐山大佛乌尤景区、峨眉山景区、黑竹沟景区。旅游要把握这一大好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黑竹沟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第一期工程建设,争取下半年初步实现对外开放。要继续加强黑竹沟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工作,力争年内获得国务院的批准。要大力争取国债资金投入,促进黑竹沟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的进程,为黑竹沟全面开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发展生态经济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与发达地区相比,干部群众对发展生态经济的认识不足,对其他地方难以企及的生态资源优势缺乏战略性的认识。因此,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确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增强竞争力的理念。要牢固树立生态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生态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经济观,使发展生态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把政府发展生态经济的决策转化为各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增收致富的愿望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主动实践。只有这样,的经济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跨越式发展和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二)注重产业互动,实现经济相融。

在发展生态经济的进程中,要重视生态产业之间的互动联系,实现产业互动,经济相融。工作中,生态能源要为生态农业服务,生态农业和生态畜牧业要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尤其是在实施名牌战略的过程中,要把打造农副产品品牌与打造旅游品牌相结合,把农产品做成旅游纪念品,旅游宣传中融入农产品的宣传。这样,产业之间有机结合,相互支撑,将加速生态经济的发展。

(三)创造良好环境,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生态经济要得到迅速发展,就必须要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为此,我们一是要组建专门的发展生态经济的领导班子,成立办事机构,加强组织领导、规划实施、督促指导和服务引导。二是要制定完善的生态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创新发展机制,集中资金重点扶持主导产业,促进生态产业迅速壮大。三是要强化科技、信息、市场、法律服务,大力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四是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开辟农副产品“绿色”通道,严厉打击吃、拿、卡、要等违法行为,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篇2:林业的出路在于走生态经济林业道路论文

林业的出路在于走生态经济林业道路论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的林业尤其是地方林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这就造成地方经济的片面化发展,不利于全面经济效益的实现,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必须走出一条既经济又环保的高效能发展之路。

一、林业现状分析

1、宏观上,林业资源较少且分布不均衡

宏观来看,我国作为国土大国,其国土优势与森林覆盖率不成正比。我国的森林面积落后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森林蓄积量也较为落后,较少的林业资源不仅不能发挥其环保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经济效益的发挥。就我国林业资源的分布来看,截止到,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面积净增67.45万公顷,达到81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8.3个百分点,达到77.99%,而西部地区尤其是其西北部地区森林量少,很多地区荒漠化严重,这就形成了严重的地域性差异,而引起林业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差距。再就是,我国现存林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天然林由于人们的滥砍滥伐,造成林业资源的浪费,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进程。

2、微观上,林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经济带动力小

我国的林业资源,就地区性的林业结构分布来看,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现阶段,我国林业生产结构,往往在于对林业本身的开发与利用,而忽视与林业相关的带动化产业的发展,如林业旅游区,林业创新绿色产品等,而片面性的开发,往往将林业生产等同于农业生产或是林业加工生产,这就缩小了林业的贡献范围,林业作为多元化价值主体,其不但承担着环境效益,而且担负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多重任务,而其生产结构上的不合理,造成了一些大农业的发展,以及仅能维持一些大农业中的重要生产部门,这就不利于为地区经济提供多元化供应,影响了地区的轻工业、军用工业、化工业、建筑业等多行业的发展,不利于地区经济全面化发展。

二、林业出路在于走生态经济林业之路

生态经济林业是在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前提下,依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以实现经济、生物与社会良性发展的一种生产方式,其独立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我国林业资源的本身状况,以及其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造成我国林业效益的确实,要将林业的综合效益发挥,就需要强能量、高效能的创新林业生产方式,走走生态经济林业道路,也就是说,林业走生态经济林业道路归根结底是由生态经济林业的综合效益决定的

1、生态经济林业之生态效益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生态经济林业,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改善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生态经济林的构成林种多样,因地制宜的林种一方面适应了地区环境的要求,一方面维护着地区生态平衡。森林生态经济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保护动植物以及改善生态等多重作用,而环境效益下的多重功能远远超过了林种单独效能以及它提供林副产品与木材的价值。例如,随着林业发展,大兴安岭地区,加大生态防护育林工程建设,第一期“天保工程”实施来,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就20,全年完成人工造林66.7公顷,育苗41公顷,零星植树68600株,封山育林面积111029公顷,义务植树50万株,而森林面积的优势,使黑龙江大兴安林区成为中国最大的生态氧吧,有调查显示,林区仅新增森林蓄积可吸收二氧化碳2.2亿吨,释放氧气1.93亿吨,同时,林种的优化,经济林的种植,不仅发挥了经济林的环境效益,由于木材产量的增加也带动了木材加工业和乡镇企业、多种经济的发展。

2、生态经济林业之经济效益

生态经济林业是生态与经济的结合体,其发展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发展。生态经济林业是将资源优化配置,以林分结构的优化,林种的调整等方式,实现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同时,为建筑、造纸、轻工、化工等各行各业提供丰富优质的基本材料供应,实现地区林业带动的经济发展的目的。一些地区因地制宜,将特色化的经济林引入林业建设中,调整生产结构,发展一些林业养殖、林业加工以及林业培育种植等产业,实现了生态经济林带动农业发展,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大兴安岭至今抚育改造出材量593213立方米,带动生产大量林副产品,直接上缴利税费170多亿元,就林业个人收入来看,人均收入年均增收近千元,这有效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林业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收入进入人们腰包,这就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生态经济林业之社会效益

生态经济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实现,直接刺激了社会效益的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促使人们生活质量提升,在提升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民脱贫致富,有力的缩短了城乡差距,利于社会共同致富目标的实现,就地区而言,缓和了地区间的不平衡,实现着社会的共同进进步,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生态经济林业道路是针对林业发展中的自身资源问题以及发展结构问题提出的一种产业化结构调整的策略与发展方式,其实现了林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有力的促进了社会的全方位、可持续发展,是林业取得发展,实现效益的根本出路。

篇3:做生态经济文章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个地处西部的民族山区县,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加快构筑生态经济高地,实现民族经济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xxxx发展生态经济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xxxx地处川西南的小凉山区,全县总人口14.7万人,农业人口占75%;面积2400平方公里,有耕地30余万亩,其中25°以上坡耕地有18万亩,森林覆盖率64%。在发展生态经济方面,xxxx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其一,水电资源丰富。xxxx有大渡河及其支流等大小河流42条,且大都流经高山河谷,水流落差大,形成丰富的水能资源。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125万千瓦(不含大渡河),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达到50万千瓦。

其二,旅游资源独特。黑竹沟风景区以其原始性、神秘性令中外游客为之神往,被称为“中国的百慕大”。通过近年来的大力宣传,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xxxx是彝族聚居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淳朴的民族风情。这些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遗产,必将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其三,畜牧业和林业的发展具有良好基础。由于地处山区,畜牧业从来都是山区农民谋生的主业之一,多年来已形成了千家万户养殖业的传统;林业方面,自天然林停伐后,xxxx加强了天然林的管护和退耕还林工作,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4%,已初现青山绿水。

其四,立体气候明显,土地资源充足,农林产品类型多样,成片分布,适于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立体气候明显适于不同的农作物生长,特别是适于对海拔高度比较依赖的作物如茶叶、野生竹笋、中药材等的生长;农林产品成片分布有利于基地建设,从而实现生态农业的产业化。

其五,国家的政策措施对xxxx十分有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我们指明了奋斗方向,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机遇,退耕还林还草和西电东送等政策正适合生态经济的发展。所有这些优势,为xxxx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做好生态经济文章,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回报的永续性,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发展生态经济,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可发展地方经济,相得益彰。可以说,做好生态经济文章,对于拥有生态优势但经济发展落后的边远民族地区意义重大,将成为民族地区应对wto挑战,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和必须途径。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做大做强做优生态经济,主要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发生态能源,建设水电大县。

水电是清洁能源,没有任何污染,完全符合生态能源的产业政策,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xxxx境内地表径流总量21.9亿立方米,大渡河及其主要支流共42条,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条,水能理论蕴藏量125万千瓦,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达50万千瓦。目前,全县水电装机容量已达22.5万千瓦。水电的开发,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以及西电东送具体政策的出台,需要xxxx更进一步加快发展。电力是xxxx经济发展的龙头,电力发展规模将直接影响电耗结合、以工促农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为此,xxxx将加快水电大县的建设步伐,重点抓好官料河流域电站梯级开发,加快在建的依乌、两河口、白杨河等电站的建设,启动并建成装机3.8万千瓦的巴溪电站、装机5万千瓦的玉林桥电站、装机7万千瓦的金岩和鹅颈项电站、装机2.2万千瓦的幸福电站等。随着水电站的快速建设,预计5年内将新增水电装机容量27万千瓦,使装机容量达到50万千瓦以上。xxxx将真正成为乐山生态能源基地县,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4:做生态经济文章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做生态经济文章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做生态经济文章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个地处西部的民族山区县,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加快构筑生态经济高地,实现民族经济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xxxx发展生态经济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xxxx地处川西南的小凉山区,全县总人口14.7万人,农业人口占75%;面积2400平方公里,有耕地30余万亩,其中25°以上坡耕地有18万亩,森林覆盖率64%。在发展生态经济方面,xxxx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其一,水电资源丰富。xxxx有大渡河及其支流等大小河流42条,且大都流经高山河谷,水流落差大,形成丰富的水能资源。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125万千瓦(不含大渡河),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达到50万千瓦。

其二,旅游资源独特。黑竹沟风景区以其原始性、神秘性令中外游客为之神往,被称为“中国的百慕大”。通过近年来的大力宣传,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xxxx是彝族聚居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淳朴的民族风情。这些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遗产,必将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其三,畜牧业和林业的发展具有良好基础。由于地处山区,畜牧业从来都是山区农民谋生的主业之一,多年来已形成了千家万户养殖业的传统;林业方面,自98年天然林停伐后,xxxx加强了天然林的管护和退耕还林工作,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4%,已初现青山绿水。

其四,立体气候明显,土地资源充足,农林产品类型多样,成片分布,适于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立体气候明显适于不同的农作物生长,特别是适于对海拔高度比较依赖的作物如茶叶、野生竹笋、中药材等的生长;农林产品成片分布有利于基地建设,从而实现生态农业的产业化。

其五,国家的政策措施对xxxx十分有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我们指明了奋斗方向,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机遇,退耕还林还草和西电东送等政策正适合生态经济的发展。所有这些优势,为xxxx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做好生态经济文章,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回报的永续性,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发展生态经济,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可发展地方经济,相得益彰。可以说,做好生态经济文章,对于拥有生态优势但经济发展落后的边远民族地区意义重大,将成为民族地区应对WTO挑战,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和必须途径。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做大做强做优生态经济,主要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发生态能源,建设水电大县。

水电是清洁能源,没有任何污染,完全符合生态能源的产业政策,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xxxx境内地表径流总量21.9亿立方米,大渡河及其主要支流共42条,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条,水能理论蕴藏量125万千瓦,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达50万千瓦。目前,全县水电装机容量已达22.5万千瓦。水电的开发,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以及西电东送具体政策的出台,需要xxxx更进一步加快发展。电力是xxxx经济发展的龙头,电力发展规模将直接影响电耗结合、以工促农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为此,xxxx将加快水电大县的'建设步伐,重点抓好官料河流域电站梯级开发,加快在建的依乌、两河口、白杨河等电站的建设,启动并建成装机3.8万千瓦的巴溪电站、装机5万千瓦的玉林桥电站、装机7万千金投入,促进黑竹沟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的进程,为黑竹沟全面开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发展生态经济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与发达地区相比,干部群众对发展生态经济的认识不足,对其他地方难以企及的生态资源优势缺乏战略性的认识。因此,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确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增强竞争力的理念。要牢固树立生态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生态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经济观,使发展生态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把政府发展生态经济的决策转化为各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增收致富的愿望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主动实践。只有这样,xxxx的经济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xxxx跨越式发展和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二)注重产业互动,实现经济相融。

在发展生态经济的进程中,要重视生态产业之间的互动联系,实现产业互动,经济相融。工作中,生态能源要为生态农业服务,生态农业和生态畜牧业要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尤其是在实施名牌战略的过程中,要把打造农副产品品牌与打造旅游品牌相结合,把农产品做成旅游纪念品,旅游宣传中融入农产品的宣传。这样,产业之间有机结合,相互支撑,将加速生态经济的发展。

(三)创造良好环境,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生态经济要得到迅速发展,就必须要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为此,我们一是要组建专门的发展生态经济的领导班子,成立办事机构,加强组织领导、规划实施、督促指导和服务引导。二是要制定完善的生态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创新发展机制,集中资金重点扶持主导产业,促进生态产业迅速壮大。三是要强化科技、信息、市场、法律服务,大力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四是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开辟农副产品“绿色”通道,严厉打击吃、拿、卡、要等违法行为,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篇5: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究论文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究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农业经济正处于重大的历史转型期,经实践发现,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对整体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生态农业的兴起与发展,体现出了农业改革的创新精神,对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文章则从生态农业视域分析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我国实施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而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对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逐渐由传统的粗放型转变为现代集约型,生态农业应运而生,而且在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农村”的要求下,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生态农业逐渐地成为社会研究探讨的热点话题。另外,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避免资源浪费,全面地提高该产品生产效率及质量,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加强人才培养和输送,为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问题

1.1农业生产技术与成果之间转化受到限制

传统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投入,不注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其经济发展状况令人堪忧,而农业发展转型现阶段,则需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科技水平越来越高,需要利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手段,全面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受到限制,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步伐与其相对应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不相符,而且在相关科研上的投入力度比较小,呈现出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流失现象,最终使得农业发展动力不足,难以高效地推行落实生态农业,且现有的生态农业模式,其效果不佳是不争的事实。

1.2政策支持落实不到位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依赖政策的支持,目前,国家的政府虽然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但是缺乏完善的生态农业扶持制度,且政策的执行上,往往流于形式。另外,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约束,从微观经济发展角度分析,我们会发现:我国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传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身存在的缺陷,便充分地暴露出来。而且这种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生产效率比较低下,且资源配置往往不合理,因此,对农业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从宏观经济视角分析,则城乡二元经济不协调机制依旧存在,在“三农”得到重视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社会歧视,存在各种各样不公正现象,这也会对农业经济增长造成阻碍。

1.3缺乏专业人才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需要专业人才的推广落实,但是,目前在这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具有较大的差距。农业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均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持,然而人才匮乏是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人才流失率上升,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涌向城市,农业人口大幅度流动,难以满足农业经济建设的需要,这无疑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困扰。

2生态农业视域下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2.1全面地推行生态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

全面推行生态农业,首先要加强生态农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宣教,让更多人民群众掌握生态农业的基本规律、发展规则等,让人民群众知道在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另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农业发展结构,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促进资源与能力的合理流动,并且以环境的承载力为界限,构建土地资源的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机制,两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依存关系,这样做的目的为保证生态农业的.稳定性与开放性的并存,以便科学合理的分配和组织农业经济活动,并且搞活农业经济发展形态,全面提升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2大力地发展环保产业,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地体现出“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的要求,与外部的生态环境之间建立友好的互动关系,各种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农业经济活动中,需要大力的发展环保产业且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开发、营销环保产品,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地探索旅游市场,使得农业经济发展渠道更加宽广。与此同时,在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强化相关环境保护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从道义和经济上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双重动力。

2.3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注重相关人才培养,提升其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

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将其放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之中,而目前我国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因此,需要不断地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且加强人才培养。在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尽快地出台颁布相关优惠政策,如农业投资、贷款惠农政策等,且鼓励支持生态农产品外销和出口,拓展海外市场,从而保证生态农产品拥有强大的市场,与此同时,需要拓展规模、经营试点等。全面拓宽集约型农业经济的发展范围,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全面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促使农民更加全面地掌握生态农业技术,另外,可以专门开设生态农业技术培训班,培养专业人才。

2.4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质量的保证,经实践经验证实优质的环境质量,能够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率,起到保障农产品质量的作用,而且满足消费人群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因此,在积极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使得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而且,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是有效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但是,环境质量的保证,才能全面地促进农产品生产质量的提高,因此,农业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对于那些已经遭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我们要及时的治理、改善、补救,而对于那些尚未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要做好保护防范措施,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处在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之中,才能保障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2.5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与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

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国家的政府的支持和强制力,也就是通过政策壁垒的打破,实现生态农业技术与生产成果之间的协调、同步发展。而且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被打破,能够有效地激活生态农产品市场,督导传统的生产和营销模式的转变,并且指导广大的农民群众转变思维方式,有利于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另外,为了更加彻底地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实现自由贸易,而且在现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与国际物流保持密切的联系,实现生态农产品信息流、物流等的融合,由传统的计划销售转化为自由贸易,拓展了生态农产品的营销范围,且广大的生态农产品供应商可以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实时地掌握市场动态。根据市场信息,及时地调整营销方案及价格优势,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并且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加精准的技术指导,避免生产失误,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国际地位。总而言之,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全面推行生态农业,提升生态农业产品的生产效率及质量,并积极拓展生态农业产品的营销渠道和范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构建完善的质量监理体系,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大力地发展环保产业且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且加强人才培养,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等。

参考文献:

张予,林惠凤,李文华.生态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J].农村经济,2015(7):95-99.

篇6:生态经济林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探讨论文

生态经济林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各地相关应用型大学都在努力尝试推进校企合作模式,对校企合作模式也做出了诸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但由于国家国情的关系以及我国校企合作模式探索的时间不长,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了出现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模式中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为实现对人才需求、企业需求以及社会需求的终极服务对象,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校企合作模式;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人才培养模式在逐步趋于合理化,高等教育也正由学校本位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型大学进行过渡。各地在努力推进校企合作模式过程中,对校企合作模式做出了诸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成果,以促进应用型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内涵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产业通过合作,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各自潜能的过程。校企合作模式则是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方法化的研究。校企合作模式的主体包括高校、企业、行业、学生、政府、社会等方面;合作的内容包括技术与资源、课程设置与专业配置、岗前培训与实习实践、师资交流与科学研究、文化育人与就业等。

二、现阶段我国校企合作模式的分类

1、以校为本模式。“以校为本模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建立在学校内的实习工厂。实习工厂一般这是学校的产业之一,它帮助学校学生完成相关的校内实习工作,既要与专业理论知识相结合,又要为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提供实习基地。

2、以企业为本模式。“以企业为本模式”是企业根据企业的专业所需,在于学校协调的情况下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企业派出领导直接担任荣誉顾问或校长来参与该专业的建设之中,培养直接面向企业的人才。

3、校企共同参与模式。

第一,“订单式”模式。往往企业与学校首先建立实习基地,在一定时间内接受一定数量学生参与实习基地的实习,根据用人需要,选拔学生并录用学生。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是由校企双方共同,企业着重于对学生在实习岗位上的考察考核、录用上岗的办学模式。

第二,企业“冠名班”模式。企业在学校通过一些途径如建立奖学金制度、企业贫困助学等方式参与学校某一领域的事务。企业在这一领域内有一定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

第三,“企业引入”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或平台,把企业吸引进校园内,形成一个模拟环境。

一方面企业派出技术骨干,配合学校老师教学,充实学校实训教师队伍;

另一方面教师能将自己的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从理论认知到实践经验的质的飞跃,提高教学效果。

三、应用型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的存在问题

1、缺乏完备的制度法规。应用型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缺乏一个“紧箍咒”。由于学校与企业有着某种意义上的“情分”,所以双方往往忽略必要的法规制度来规范校企合作中的双方的责、权、利,从而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得不到这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细则的指导、帮助和解决,容易使校企合作得不到深入有效的发展。

2、合作范围局限,利益目标考虑的不一致。在应用型大学校企合作中主体的利益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但也存在分歧。从主体合作的范围来看,高校希望企业在录用学生、科研经费等能给予物质支持;企业希望高校在科研成果转化、学生实习问题等给予智力支持。由于合作主体的合作目标和利益的不同,其是企业方面会更多地站在自身的立场考虑,从而导致合作范围的局限以及其自身努力的减弱。所以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寻求统一和谐的目标更为重要,真正为社会解决各类问题。

3、合作反馈迟缓,后续发展空间动力不足。由于应用型大学校企合作中缺乏必要的规范制度和评估体系等,导致在合作中当某一方面合作中止或终止后反馈信息迟缓或遗落,不利于审视和总结校企合作的价值。如高校在对校企合作中的成果反馈、学生参加校企合作学分的认定等方面尚有困难。高校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对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践成果等方面更层次的研究比较缺乏,影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后续开展。

四、应用型大学校企合作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管理理念上,尚处于转型发展期。学校和企业在管理理念上也并不明确顾客导向意识,偏重于自身的利益得失,在合作的诸多方面对服务的对象目的不清,合作很难深入,细节环节做的不尽如人意,导致很多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并很难产生满足人才需求、社会需求的真正的现实意义。

2、管理模式方面,尚还不够成熟。应用型大学不能用企业的模式来管理,企业也不能用跟学校的模式来管理。所以在新的管理运行机制还未形成的时候,寻找双方管理的切入点很重要,是以一方为主体还是委托第三方参与管理等管理模式研究对校企合作模式有重要意义。校企合作模式中的管理首先有管理者,管理者应该更加关注人而不是关注职务。有些时候出现校企合作权责利不清就是没有一个合适的管理者。

3、运作体制方面,还未能合理。高校与企业是两种不同的运行模式。校企合作不能简单的以追求利益为主。所以,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方面,首先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而且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结合。其次要形成反馈机制,不是你研究你的,我操作我的,最后只是一个数字的统计而已。此外,还要遵循以人为本一的原则,校企合作的目的与利益薪酬相比应该更加关注发展,物质与精神两手抓,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能力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五、建立应用型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议

1、加强重视并设立专项经费。转变政府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单一的政策制定者的角色,一方面,从法律法规上进行规范,并建立相关的机构予以引导和帮助,如传媒如何做好宣传服务、相关机构做好策划沟通等工作值。政府要充分把握“顾客导向”理论,全盘考虑校企合作中应该起到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也要设立专项拨款,虽然有财政压力,但专项基金的投入使校企合作各方更有信心,也能吸引企业的参与。

2、改革高校教师评估体制。应用型大学一直很重视对教师的考核评估,但它的评估指标还是停留在知识的传播、学生的教育以及科学的研究,没有延伸到社会服务体系这块内容。所以今后对教师的评估内容是否可以考虑教师对企业、社会提供的咨询服务等,充分体现校企合作模式中所强调的宗旨即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改革高校教师的评估体系也为校企合作模式提供新的途径,例如教师成为企业的独立董事等,势必会激发教师积极性,对高校和企业的合作能提出更有建设性的建议,推动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3、提高企业的长期合作意识。既然是开展校企合租模式,就需要遵循一定的现代企业的方式进行科学管理。企业和高校合作模式的开展也要考量公共管理理论中的由经济、效率、效能和公平的评价指标。企业通常会以所投入的资金、设备等与最终的收益做比较,来决定校企合作的后续问题或模式的选择问题。因此,如何长期开展校企合作吸引企业增加投入程度选择现代化的模式管理是重要的课题内容。

六、对应用型大学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探索

1、双考核评定制校企合作模式。在校企合作中,往往企业和学校分工和动机上的不明确,致使学生在培训和实践中没有明确要求,或者有要求但没有合理的考核评定机制,致使服务对象得不到应有的满足需求。使校企合作的初衷减弱,效率降低,这个时候在学校和企业双方均设立考核评定制度,加大管理和激励手段,以此达到合作的要求。

2、中学外工的涉外校企模式。对于部分高新技术的产业,国内并不具备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的要求。要切实从顾客导向出发,寻求国外的合作企业,采取中方学习——外方实践——中方学习的交替性的合作模式,使人才得到更好的锻炼。

3、引进企业的后勤服务合作模式。应用型大学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我们也会接触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切实的服务好学生这个重要的顾客,校企之间需建立长期的连动合作关系,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服务好学生为目的。校企双方建立良好的后勤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作铁,李平.应用型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4,34(12):127-130.

[2]苗艳华,戴冬冰,董保莲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4):121-123.

相关专题 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