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工程论文

bon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bon”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工科工程论文(共3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新工科工程论文

新工科工程论文

【摘 要】转变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通过社会、行业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对比现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3+1”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创新模式,该模式能够提升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Y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有积极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变革,“争创双一流、积极推进专业认证、建设新工科”等都是近期提出的,旨在教育要与社会、行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导向,实现人才培养被动适应产业需求走向支持引领产业发展;旨在教育要把全体学生学习效果作为关注焦点,充分保证学生取得特定学习效果,教即所学,学以致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为了迎接教育改革,为了建设新工科下高校,为了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必须改革现有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增强本专业的国际竞争力。

1 建设新工科的意义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其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具有战略型、创新性、系统化、开放式的特征。

“大业欲成,人才为重”。新工业革命加速进行,新工科建设势在必行。

1.1 是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新需求。新经济呼唤新工科;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功能转换呼唤新工科;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硬实力呼唤新工科。

1.2 是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需要。对培养德才兼修、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程人才,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加快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有重大意义。

1.3 是提升学生工程科技创新、创造能力,推进学科交叉培养,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求。

1.4 是掌握产业发展最新人才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需求。积极设置前沿和紧缺学科专业,争取由“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实现变轨超车。

1.5 是实现企业参与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共赢的需求。

2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最终是实现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因此密切关注企业发展,有助于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定位,做到学有所用。

2.1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我校交通运输专业为了满足企业需求,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等各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专业实践知识的积累仍存在不足,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在新工科教育理念下,面临企业对高质量、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须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存在的问题

2.2.1 理念不适应。工程教育理念与社会的变化和未来的企业需求不适应。虽然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但只是学校单方面制定,不了解社会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需求度,本专业知识体系做不到动态变化、及时更新。

2.2.2 人才结构不适应。本专业在基础、新兴、高端领域科技人才短缺,并且人才转型升级能力不强。

2.2.3 知识体系不适应。当今社会,新知识呈指数级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知识成果转化周期缩短。在校期间课程知识陈旧,学科专业调整设置灵活性不足。

2.2.4 培养模式不适应。以全球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一系列颠覆性技术的'发展使教育、学习、信息共享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由此带来了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及教师的需求和结构等的不适应。

3 构建新工科理念下交通运输专业“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以服务为宗旨,以企业需求、学生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提升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即“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1年到企业实习。

3.1 交通运输专业“四个平台、两个模块”的课程体系

本着“拓宽知识,保证基础,提高素质,重在应用”的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统筹考虑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重复性。根据“实基础、精专业、强技能、善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按照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以生为本”的精神,强化实践技能,注重实施创新教育,改革传统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四个平台、两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即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方向课程平台、综合实践课程平台,两个模块指“创新与素质拓展模块”和“实践能力提高模块”。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块,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为因材施教创造条件。

另外,课程设置与企业共同协商,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植入到学校,节省企业对学生培训时间。

3.2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积极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将学生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主动学习表现在自主学习、辨析能力、团队合作和知识应用。为了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老师付出的精力也是相当多的,如线上资源的准备,包括视频录制,教案编写,PPT制作等。另外保证线上资源丰富,把知识碎片化,使学生触手可及,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记录相应数据并且通过对数据分析判断结果。线上资源准备好后提供给学生,由老师提出任务,学生进行在线学习,通过老师线下精讲点拨和答疑解惑来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提交任务,老师对结果进行审查,结果提交,给定相应成绩或评价。

3.3 以实践技能提高为核心,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利用学校资源,主动承接企业的职工培训及继续教育工作,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服务,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定期举行高校教师培养,通过系统化的内容设计、定制化的培训服务,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同时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导师,建立师资队伍共同体,形成共同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定期聘请企业单位知名人士给学生讲座,与学生交流,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达到学校与企业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

4 结束语

在新工科理念下,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证。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必将提高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缩短适应社会时间,真正做到按需培养,学有所用。当然,在培养模式应用过程中还要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运作方式进一步探索、实践,并不断加以完善,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交通运输工程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篇2:工科物理化学新教学模式与实践论文

工科物理化学新教学模式与实践论文

摘要:微课视频作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的衍生物,具备短小精悍、可移动式学习的特点,受到教师们的关注。本文介绍微课和工科物理化学课程的特点,探讨将微课视频引入工科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对微课引入教学的方式进行设计并在本科生教学中实践。结果表明,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和制作微课视频,以多客户端电子资源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使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物理化学;教学模式;微课;教学质量

互联网越来越深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场新的革命性的变化正在全球范围展开。这场新的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给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颠覆性的变化,最终达到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实现。信息时代的革命浪潮也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动力,现代教育中“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模式再次受到冲击。学习者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再只依赖于课堂和教师,他们越来越习惯于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在此大环境下,高校的教师们当顺应时代的潮流,创建符合信息化时代教育规律的新教学模式[1-3]。物理化学是以物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用物理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化学变化以及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物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和本质的学科基础课。基于现状,笔者在本校工科类专业物理化学教学中,选择以制作微课视频的方式辅助教学,并在教学中实践。以此文向同行们介绍微课的特点、工科物理化学课程的特点以及将微课应用于工科物理化学教学的可行性、微课内容的选取与设计、微课的制作方法的选取以及微课的学习途径的设计、微课学习的评价手段和学生评价与反馈、心得与反思,以期为同行们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促进新形势下先进教学模式的发展。

1微课的特点

微课(Microlecture),是指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资源的组合[4]。微课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十个方面:

(1)形式多样性。教师可以出镜或者以画外音的形式讲解。

(2)流媒体播放性。可以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在网络播放。

(3)学习时间短。一般在10min左右。

(4)教学内容精简。一般包含一个知识点或者技能点。

(5)占据数字资源容量小。一般在几十MB左右,适用于在手机、平板电脑或者MP3、MP4等便携式终端设备播放,实现移动式的学习模式。(6)教学设计完整。融合现代化信息手段和精心的完整教学设计。一个微课视频结构完整,通常包括引言、授课、练习三个部分。

(7)创设真实教学情景。微课展示的是具体的、案例化的教与学的情景。

(8)适用于自主学习。可以让学习者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机动地安排学习时间,实现一对一的教学氛围。

(9)制作成本小。可以用家用电脑摄像头或者手机录制,也可以用录屏软件、直播软件制作。无需耗费昂贵备和寻找专门的场地。

(10)有配套的练习和评价方法。微课的使用是为实现具体目标而设计的,有配套的题目或者考核进行评价。微课具有与慕课相似之处,都有教学视频资源,但二者又有不同。

2现代工科物理化学课程的特点

由于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工科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学时设置和教材内容均与理科专业物理化学课程不同,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基础性

物理化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具有基础性。物理化学又称之为理论化学,因为其理论在一切变化发生时均适用而具备普遍适用性,是化学变化与相关物理变化深入研究之基础,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许多高校在录取化工类及相关专业研究生时,非常重视学生在本科阶段的物理化学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2应用性

高校中工科的培养目标是在相关工程领域从事规划、勘探、设计、施工和原材料选择等研究以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工科物理化学理论知识对于培养应用性人才有重要作用,对本科生学习专业课程,如化工原理、应用电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高等有机化学、化学反应工程等等,有重要指导作用。

2.3难度大

由于“物理化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课程,概念抽象、推理和公式繁多且应用条件严格复杂、学科交叉内容多,学生普遍觉得抽象深奥,难以理解和掌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物化教师们通常采用多讲例题、增加课外习题课的方式促进学生在物理化学课程上多投入时间。课堂上讲授例题受到课时和教学计划的限制,效果有限。课外的.习题课占用固定的时间、地点,需要全体师生的配合才能有效开展。

3微课用于工科物理化学教学的可行性

基于本文前面所叙述的微课之特点,笔者认为在工科物理化学教学中,微课具有可行性。

3.1可实现“靶向式”自主学习

微课视频资源每一个单元只包含一个重要概念或者知识点。不同的学生知识“缺陷”不同,数量也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选择性地利用微课视频资源自主进行二次学习,“对症下药”般地实现“靶向式”学习。

3.2可实现“碎片化”自主学习

微课视频时长一般为10分钟左右,一次学习很快就完成,耗时短。对于学习课程多、作业多,课外学习时间被“碎片化”的学生来说,利用微课视频学习正好符合他们的时间需求。

3.3可实现“移动式”自主学习

一个微课视频单元转换成MP4格式后,只占据几十MB的硬盘存储容量,易于实现通过网络资源平台存储,学生通过相关的客户端APP进行在线观看或者下载观看。学生不必赶到教室上传统的辅导课或者习题课,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手机展开“移动式”自主学习。

3.4制作难度适中

制作微课视频不仅可以用类似于电视节目录制的方式,还可以由教师个人独立用手机近距离录制、用录屏软件录制或者网络直播软件等来实现,甚至还可以用微信或者QQ语音配合PPT播放的方式进行。这些微课制作方式除了第一种需要专业摄制团队配合之外,其余只需要手机或者电脑就可以实现,不需要专门的录制场地,教师录制完微课的后期剪辑都可以自主完成。制作微课视频的难度就主要体现在PPT或者微课讲解内容的设计上,这些需要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总体来说,制作微课视频的难度适中。

4微课在工科物理化学教学中应用的设计与实践

笔者在―的工科物理化学教学中,两个学期均实施了微课视频资源辅助教学的方式。现将经验分享如下。

4.1微课内容的选取和设计

微课内容应针对在课堂上学习重点和难点来选取。笔者在2016―的两学期均讲授物理化学,授课对象为工科专业的大二学生,教材为南京大学的沈文霞教授主编的《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三版。选择每一章的重点概念或者公式、归纳和复习、习题讲解作为微课的内容,并以简洁的形式来制作微课的讲解素材,以PPT课件讲解视频的形式展示,如图1和图2所示。

4.2微课录制方式的选取

在微课的众多录制方式中,笔者选择了以录屏软件录制PPT讲解视频的方式。笔者认为,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时,讲解者出现在视频中会干扰学生的听课思路,用PPT展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讲解的内容上,教师以动画的方式逐步展示讲解的内容,在展示内容的同时,以画外配音的方式讲解,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这样的方式,视频制作难度较小,教师可以自主完成录制和剪辑,如图1和图2所示。

4.3微课学习方法以及评价方法

微课视频作为学习的辅助资源,只有让学生充分利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建立微课学习的评价和监督机制是必要的。笔者通过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将微课视频上传到课程网站,借助平台设置了评价手段。以在网站后台统计学生观看微课视频的时长、课后完成与微课有关的纸质作业和集中在教室进行平时测验等手段综合评价学生开展微课学习的效果。学生可以通过手机APP客户端“学习通”和电脑客户端在网络教学平台观看微课视频,展开微课学习,学习时间和地点学生均可自由安排。

4.4微课的收效

笔者在一学年的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应用微课视频作为辅助资源,在大二学生中实践,参与人数为165人。在实践中,笔者取消了以往在教室里集中讲授习题课的方法,学生只能通过微课视频进行复习和听习题课讲解。课程考核结果表明,学生的考试通过率并未受到影响,收效良好。从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来看,认真收看微课视频的学生在概念辨析和公式的运用方面掌握得更好,得分率高。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普遍认可用在线微课视频代替传统习题课的做法,并且认为在线微课具有可反复观看的优点。2016―20第一学期笔者教授的本科生对使用微课资源的评价分数为4.8分(5分制),第二学期教授的本科生微课评价分数为5.0分(5分制)。

5结论与反思

实践表明,微课视频可代替传统的物理化学复习课和习题课,并且还具有可反复观看和学习的优点,受到学生的好评。此外,笔者反思,微课辅助的教学新模式在工科物理化学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不能简单地归功于微课本身,还与师生之间的配合有密切关系。授课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时告知学生使用微课视频资源的方法以及进行耐心地引导,持续督促学生利用微课资源展开有效的学习。在这三个方面的基础上,微课资源才能较好地发挥出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华.高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引文版:教育科学,(17):264.

[2]张月芳,马艳平,王赵.少学时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489.

[3]刘凤志,余天桃.制药工程专业化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教育,2015,36(6):60-62.

[4]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4):36-42.

篇3: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与探索论文

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与探索论文

摘要: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呼唤新型工业发展,新型工业发展需要大批新工科领域创新人才。孵育、培养新工科人才是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研究“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学科专业建设思路、学科专业建设举措以及课程体系和培养机制对建设和发展“新工科”有重要意义。以民营西京学院物联网专业建设为例,提出一种基于新工科专业建设思路和路径。

关键词:新工科;物联网专业;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全球信息化和工业发展的新趋势,国家提出“新型工业化”的战略规划,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发展路径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资源主导向技术创新主导转变,由传统低端产业向现代高端产业转型,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在这种目标和规划下,改革传统工科教育,探索新兴工科教育新模式,是教育部教学改革的战略考虑。产业革命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要求工程人才既要有紧跟技术前沿的厚实理论,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要有前瞻性视角和创新精神。为此,高等工程教育亟待转换思路,通过多学科支撑、交叉融合与专业结构调整,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工程人才新途径。

二、物联网行业背景及人才需求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并进行信息交换、通信、资源共享,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是国家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2年2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在《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再次明确未来3至10年的发展目标,提出和物联网密切相关的11项重点行动,标志物联网产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重点,是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产业要发展,人才必先行,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从事该行业的人才极其匮乏,为了在这个新兴行业中争得先机,许多企业和地方政府都在纷纷抢占物联网人才资源。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对物联网技术领域的人才需求相当紧迫。

三、基于新工科的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目标及思路

1.建设目标

我校地处陕西,是一所民营高等学校,基于此,我校确定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立足陕西,紧跟物联网行业发展方向,服务国家战略信息技术产业,培养人格健全,基础知识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勇于创新,能在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物联网工程相关领域从事技术开发、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物联网专业建设中,注重“实践+应用”,突出“创新+服务”,力求“复合+专门”专业特色。注重“实践+应用”,加强与国内物联网企业合作,达到强化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锻炼学生解决物联网专业现实技术问题的能力。突出“创新+服务”,建立创新创业基地,特别在精准农业、智能家居等领域得到实际发展和突破。

2.基于新工科的我校物联网专业建设思路

在对物联网行业、物联网相关企业和社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物联网工程技术人才需求、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资源等方面深入分析,凝练人才培养目标,逐步优化科学合理和特色鲜明的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方案,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过程质量监控和评价,毕业学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意见,持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基于新工科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建设。

四、基于新工科的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举措

1.优化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我校物流网工程专业自2013年招生以来,立足陕西,紧跟物联网行业发展方向,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以培养人格健全,基础知识扎实,专业能力强,能在物联网工程领域从事技术开发、管理工作的创新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出发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优化物联网工程专业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通过企业调研、学生就业招聘会咨询等多种形式梳理新型信息产业对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的需求,改进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但物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的应用领域不断涌现,人才需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依据物联网技术及应用领域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不断的修订和完善。(1)围绕物联网工程领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创新校内外协同培养机制,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形成突出能力培养、注重个性发展和满足人才多样性需求的人才培养特色。(2)深入物联网应用领域相关企业调研,把握物联网专业技术前沿和发展趋势,按照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总体要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细化人才培养。(3)建立毕业生跟踪、随访制度,及时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学生的评价、满意度等信息,按照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设置实用化、个性化、模块化的课程,优化培养模式。

2.整合物联网工程专课程体系

在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中,围绕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实践+应用”,突出“创新+服务”,力求“复合+专门”的.专业特色进行建设。根据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结合认知特点和职业成长规律,分析学习领域,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保证学生在毕业时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要求,突出本专业学生的行业特色,构筑学生在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课程建设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直接关系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需要在原有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打造、升级。优化构建2个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打造提升3个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拓展体系);凝练2个基于新工科的专业方向。两大平台具有稳定性,专业方向具有可扩展性,选修课具有包容性、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求。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课程实现通识与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上,增强了自然科学课程的比例。专业基础课程:在原有教学平台基础上,选取与物联网工程紧密相关、涵盖新技术内容的课程,并考虑物联网工程专业新工科特色,物联网工程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每一层增加、丰富了新知识和新技术,以新工科发展需求,在项目建设改革中注重专业特色,注重培养能力,注重行业的交叉与融合。专业课程:对物联网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两大职业领域,提供无线传感及组网规划设计与运维、嵌入式技术应用开发两大课程群,突出物联网应用开发专长与特色,为不同专业兴趣与特长的学生提供选择;在课程群内部课程逻辑结构与递进关系上,既体现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又强调与工程领域的层次对应。

3.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专业实验室建设依托学院“陕西省本科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大力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重改革,实验内容全覆盖、实验体系科学、服务对象明确、实验层次规范、实验特色明显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实验环境。

(1)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针对物联网应用实施、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三个工作领域,对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设计进行建设,具备完备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计划,使其符合培养方案要求。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环境建立实验平台,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使学生的实践训练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建设物联网工程综合实验室、传感器与射频识别实验室等4个实验室,使每个实验室都能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应教学项目能力的培养,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成集教学、培训、技术支持、技术应用为一体、具有带动辐射作用的校内实验基地。

(2)校外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针对物联网工程建设方向的特色定位,对实习教学环节进行全面改革,在更新实习内容、完善校内实习基地的同时,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实验基地,形成特色突出的校内、校外两大实践保障体系。以引企入校和校外基地建设的形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实际工程项目的开发,实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与企业建立校外基地,形成一个有机循环的实习实训基地网,较好地满足教学需要。

(3)创新创业鼓励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各项重点赛事。学院配套学校各项竞赛经费,支持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电子设计竞赛、程序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催生一流优秀项目和成果。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大学生创业园、小微企业孵化基地等的作用,深入实施和支持各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竞赛项目,构建基于可叠加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即引导平台、参与平台、体验平台、训练平台和实践平台。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创业教育实效。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创新创业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开展企业家讲座、沙龙等形式的互动式讨论使学生对创新创业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实施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战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提高创新创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学科投资建设“众创空间”,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改革的核心。

(4)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专业平台建设:建设专业平台网站,展示专业建设的动态、新闻,对专业的建设信息进行公示,提供管理系统的端口,有利于本专业招生,完成专业信息化建设步骤,集中管理专业的资源和信息,对专业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网站主要内容包括:①教师档案管理系统(可做端口链接教务管理系统);②学生档案管理系统(可做端口链接教务管理系统);③实验室、实训基地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要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能够满足学习者多样化需求;资源库应做到内容丰富,资源表现形式多样,有效整合行业企业生产一线优质资源,具有持续更新机制,确保每年更新比例不低于10%;资源库平台要具备学习过程管理功能,学习者能够依托平台实现相互交流。专业教学平台建设:网络学习的平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教育现代化的充分体现。专业教学平台建设使学生、教师可以充分享受数字时代带来的便利,建立有效沟通渠道,提升教学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五、小结

高校对于新型信息产业综合性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不尽一致。在传统学科体系下增加新技术课程内容,或者独立增加相关新专业,导致近年毕业学生知识结构不系统,综合能力欠缺,难以弥补新型信息产业技术的综合性、系统性人才缺口。究其原因,新设专业相互独立,未能考虑新技术的学科跨界性,新技术的交叉、融合性。诸多高校设立的物联网新专业仅传授信息的获取、信息通信与传输等知识与技能,大数据技术新专业仅传授信息的存储、分析和挖掘知识与技能,两者专业相互分离,技术尚未融通,专业设置未能考虑新技术交叉和融合的新特点,培养的人才没有体现信息技术的系统性、综合性等。针对这些问题,开展物联网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与探索,重塑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完善实践体系、实现培养人才的整体素质、知识结构以及能力结构适应新型信息产业发展,通过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将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成培养模式先进,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成效显著,实践教学条件完备,社会服务优势凸显,教学质量优良,构筑学生在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的专业。

参考文献:

[1]吴爱华,侯永峰,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

[2]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

相关专题 工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