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融资的现状与举措论文

歌卉骞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歌卉骞”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国内企业融资的现状与举措论文(共12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国内企业融资的现状与举措论文

国内企业融资的现状与举措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很快,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现在,我国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的99%,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60%和40%,每年出口创汇占60%,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但近些年来由于企业竞争的激烈,使许多企业面临较大的困难,影响和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就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们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多给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促使它们在未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在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都相当高,如美国、英国、日本的国民经济中中小企业的比重都超过90%.它们在发展中都或多或少的也遇到了融资方面的困难。但是,其政府为其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支持,帮助其消除这些障碍,使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得到解决。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通过具体的研究、分析,在政策上进行调整和中小企业自身的完善,同样会使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得到很好解决的,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发展。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和问题

1.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状况。目前,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状况并不十分理想。我国在主板市场上市的企业有1000多家,而且大都是国有企业,仅有那些产品成熟、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的高科技产业和基础产业类的少数中小企业可以争取到直接上市筹资、或者通过资产置换借“壳”买“壳”上市的机会。尽管我国有关部门即将出台企业债券管理新条例,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将有所放宽,原先对项目的限制将有所松动,但对中小企业来说,在一定时期内还将不在众券商备选企业之列。职工集资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手段。由于企业在开办初期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所以大多数中小企业采用职工集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入股是改制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重要融资方式,大多数已经占总资产的10%.

2.信用歧视。中央为了搞活企业,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政策,要求银行部门要重点支持大企业,确保大企业的信贷,对中小企业就不重视,在确保大企业的基础上才予以考虑,造成了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歧视,导致银行在对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的不平等。缺乏对中小企业信贷需求的重视。据统计,工、农、中、建四家银行新增贷款20.85亿元,其中非国有经济贷款仅新增1亿多元,中长期贷款几乎为零。随着各国有商业银行提出业务向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部分机构存在“重大轻小”的倾向,个别银行有诸如一定数额以下或注册资本金100万以下企业不贷的规定,恰恰断掉了贷款需求以“急、频、少、繁”为主要特点的中小企业融资主渠道。

3.缺乏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信用体系。就中小企业自身来讲,一方面,固定资产较少,不足以抵押,贷款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屡有逃费、悬空银行债务现象发生,损害了自身的信用度。同时,企业也深感办理抵押环节多、收费多,如在土地房产抵押评估和登记手续中,评估包括申请、实地勘测、限价估算等,登记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绘、土地他向权利登记等,极为繁琐。

4.对非国有企业融资的歧视。长期以来,在政府和银行方面,都存在这样的观念,认为大型企业都是国有的,贷款给他们是国家对国家的企业,不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中小企业大多数是非国有的企业,效益不稳定,贷款回收不好,信誉差,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所以银行一般对中小企业贷款十分慎重,条件较为苛刻。尽管现在比以前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这种现象。

5.一些区域性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规范,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我国经济中涌现出一批区域性的中小金融机构,本来应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己任。但在实际中,这些金融机构在业务发展上与国有金融机构有趋同的趋势,不能真正面向中小企业,存在一定的信贷歧视现象。很多中小金融机构将大量资金上存或购买国债,对急需贷款的中小企业却不予支持。

6.缺少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金融机构。现在我国极为缺少切实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民生银行原来的初衷是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服务的,可是现在它已经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没有什么区别了,其他新组建的城市商业银行原来也是面向中小企业的,可由于资金、服务水平、项目有限,迫使它也逐步走向严格,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

7.中小企业贷款困难,银行也感到放款难。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取得银行贷款难。主要表现是:一是抵押难。中小企业可提供的抵押物少,抵押物的折扣率高,并且手续繁琐,收费昂贵,中小企业普遍难以承受;二是中小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一些效益好的企业不愿意给其他企业作担保,效益一般的企业,银行又不允许其作担保人,而中小企业相互之间的担保常常变得有名无实;三是一些基层银行授权有限,办事程序复杂繁琐。即使钱到手,可能已错过商机。而一旦借到款后,一些企业宁肯接受罚息,也不愿意办续借手续,免得再经历一番评估、登记、公证等全套贷款手续。这使得许多中小企业视银行贷款为畏途,而不得已走上民间借贷的途径。

8.在中间业务方面,满足中小企业交易需要的结算工具较少。国有商业银行很少对中小企业办理托收承付和汇票承兑业务及票据兑现。由于资金结算渠道不通畅,资金进帐时间过长,甚至发生梗阻,因而,使一些中小企业改用现金结算,加大了交易成本,削弱了中小企业竞争的实力。

9.在我国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我国目前尚缺乏统一的中小企业服务管理机构,如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的支持保障,目前只是按行业和所有制性质分别制定政策法规,缺乏一部统一规范的中小企业立法,造成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中小企业法律地位和权利的不平等。另外,法律的执行环境也很差,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局部利益,默许甚至纵容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法律对银行债权的保护能力低,加剧了金融机构的“恐贷”心理。

10.我国中小企业缺少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途径。在我国的股票市场上,对于新股的发行一直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总量控制的办法。以后,证券主管部门不再向各地、各部分分配股票发行的数额,而是分配新上市公司的数量。为筹得更多的资金,各地、各部委都竞相推荐大公司上市,中小企业进入证券市场融资非常困难。从企业债券市场看,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国家每年根据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确定当年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并具体分配到各地、各部门。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批准债券发行的期限、品种和利率;中国证监会审查债券是否符合上市交易的资格,做出是否允许其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审批决定。中小企业很难取得发行债券融资的资格。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根据以上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既有自身规模小,资产少,负债率高,担保能力弱;管理者素质低,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等级低;又有银行贷款风险大,成本高的问题;还有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的问题。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搞活地方金融市场,多渠道为中小企业发展筹集资金。实行政策扶持,政府主导,立足地方,市场运作,化解风险。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力度,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体制。在这方面,可以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经验,相应采取措施,尤其是在政策上应加大倾斜力度。其具体办法是:

1.构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现有针对中小企业的法律条文主要是《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和《乡镇企业法》,这两部法规是按所有制性质和不同的组织形式分类立法的,缺乏统一的立法标准和行为规范。在金融信贷方面更是缺乏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保护法规。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政策和金融支持离不开立法支持。法律保证可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考虑:

保护中小企业的法律,如美国的《小企业法》,日本的《中小企业法》;专业性、区域性或行业性的法律,如美国的《小企业技术创新开发法》,日本的《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法》……反对垄断的法律,如美国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和德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加快有关中小企业信贷制度的立法。应尽快指定有关部门组织制定有关中小企业贷款的法律或规定。首先,要划分中小企业的分类标准,明确中小企业的界定方法。其次,要明确各类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信贷制度中的作用和功能,制定中小企业贷款的具体管理方法和鼓励措施。再次,要落实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财政资金渠道、执行机构及管理办法。

2.大力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只要符合《商业银行法》规定标准,无论其所有制性质如何,只要经过央行机关批准,工商部门注册,就可以开设地方性金融机构。并强化监督、鼓励竞争,形成规范的地方金融机构优胜劣汰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以聚集更多闲散资金,支持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

3.逐步放开民间借贷市场,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对于民间主体的融资活动不能简单禁止,而是要用地方性法规进行规范,明确融资双方的权利和责任,将其纳入正规的金融体系。

4.建立和完善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政府要引导中介机构经过科学评估和论证,建立企业经济档案和法定代表人的'信用档案,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信用体系。

修订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等级的评定标准。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信用评级不利于中小企业,含有对中小企业的心理歧视。实践证明,盲目扩大经营规模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并不比专业化生产的中小企业更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产生更稳定的效益,信用更强。因而,国有商业银行在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上也应及时调整策略,变重视企业经营规模为重视企业经营效益,取消某些歧视性的评价项目。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机构少,资金缺乏。中小企业,特别是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是银行非常广大的信贷市场;同时,资金的紧缺又限制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但能拿出有效保证和抵押的中小企业却不多;另外,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的会计制度还不尽健全,经营管理制度还存在不规范之处,贷款风险较大。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其它国家的经验,我国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应该是一个以政府担保为主,其它担保形式并存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可成立多种形式的信贷担保机构,开辟多种渠道筹集担保基金:由政府、社会中介组织、企业和银行共同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切实改进中介机构的服务,简化手续,降低标准;金融机构可适当扩大有效财产的抵押范围。另外,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过程中应坚持预见性、能动性、创造性、协同性、渗透性、人本性和渐进性七项核心原则。

目前不少省市已出台了建立担保体系的办法,为支持成长中小企业的发展,开拓信贷市场,银行要积极协助和促进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中小企业担保体系。要简化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手续和条件,允许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为抵押;建立政府贷款担保基金,为经过其评估发展良好的中小企业提供政府担保;建立中小企业共同担保基金,由政府加以引导,从而可以调剂各企业间的担保资源。建议设立地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除设立地(市)级担保机构外,区、(市)、县还要设立专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机构,鼓励企业间实行会员制的联保,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担保资金实行政府的财政启动,各方出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5.鼓励中小企业投靠优势企业。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型企业吸纳中小企业成为它的零配件生产单位,按照图纸进行加工,生产其零件、配件。这既为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尖、特方向发展,解决了产品的销路,而且为中小企业找到了融资担保单位。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整个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6.大力推进现有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的体制改革,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改造,建立法人治理机构,提高银行职工的整体素质,使其成为市场经营货币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当前要乘乡镇清理债务之机,追偿旧债,或仿照国有商业银行的办法,剥离不良资产。使其轻装上阵,更好地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在地方金融机构中逐步推行利率市场化,利率是货币的价格,靠价格进行竞争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只要在政府适当干预下的利率市场化,就能搞活地方金融机构,提高其竞争能力。

拓展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种类和范围。应根据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资金运动的特点,推出灵活的、多样化的结算工具,畅通汇路,为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结算工具。应尽快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托收承付、汇票承兑与贴现业务。另外,还应利用金融机构网点众多、占有信息量大的行业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商机、经济政策、经营与投资决策咨询等多方面的信息服务。另外,我们还可以在其他方面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扩大其资金来源,在政策上给予积极且持久的扶持与倾斜,并逐步实现其在融资方面与大中型企业真正的“国民待遇”。

7.政府对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型、成长型的中小企业融资实行减税、贴息、补贴等优惠政策。以调动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针对中小型企业量大面广,布局分散的特点,政府实行分类指导,鼓励优胜劣汰,采取适者生存的竞争性措施。对产品有销路,市场前景广阔,技术创新能力强,效益好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优先扶持。实行扶优扶。

8.各地要加速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进程,以全面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让中小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中小企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地方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撑点,特别是在解决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就业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应着重研究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重点通过搞活地方金融机构,多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以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9.建立对非国有中小企业的贷款制度。党的十五大就已经明确指出,非公有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应对非公有企业一视同仁,按照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不增加任何政治因素和顾虑地加大对非国有经济的投入力度。而且,随着国有小型企业的改制的完成,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的信贷市场基本上就是非国有企业的市场。例如在浙江、福建等地区则主要是非公有企业,即私营个体、外商投资企业的信贷市场。如果银行忽视对非公有企业的的投入,便会失去一个大市场,失去一个最有活力、不断发展壮大而贷款风险又相对较小的效益增长点。

10.积极寻找风险投资资金。我国约有95%以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其资产在1000万元以下,企业规模小造成R&D费用投入不足,一些成果因企业财力不足不能进入中试而被束之高阁。因此,对于那些处于良好发展阶段且有良好前途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应积极与国内外的风险投资机构建立联系,寻找风险投资资金。同时,中小企业应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其生产经营运作,塑造其良好形象,并应当加强其信息交流和商务沟通,从各种渠道,包括政府部门、咨询公司、银行等各方面获取信息,积极与国内外的风险投资机构进行交流,寻找其支持和帮助。

11.加强内部融资力度,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是一种全员入股的资合与人合相结合的企业组织形式,它一方面可以调动全体员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另一方面则可以扩大企业的资金来源,将全体职工的闲散资金积聚起来,发挥规模效应。对于组建股份合作制发展好的企业,则可以转化为股份制公司,直至最后争取上市,突破融资的障碍与瓶颈。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还可以克服中小企业传统的家族式管理的弊端,使中小企业走上开放式经营与管理,向最终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迈进。现在,已有许多中小企业通过改组改制不断壮大,有的已在深沪证券交易所上市。据统计,截止底,在我国深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民营企业已有14家。这些企业都是由中小企业通过改组发展壮大而来的。这可以说是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12.建立中小企业行业协会或联盟。这种协会或联盟应是互助型的,它不仅可以为协会或联盟内的中小企业提供经营所需的信息,而且可以为中小企业相互间交流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提供场所和条件。协会或联盟内的中小企业应加强互助合作,资金充裕的企业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技术先进的企业则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技术指导,还可以相互间提供贷款担保。这样,某些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则可以在协会或联盟内得到解决。而且,这种协会或联盟为其以后发展为集团公司或联营公司奠定了基础。

13.加大兼并与联营、合资的力度。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单个企业的力量已渐显单薄,因而,一股重组与兼并的浪潮袭卷世界各地。中小企业应借这一趋势,积极进行兼并或联营、合资。通过兼并某些资金雄厚的企业则可以解决其自身的资金困难,通过与其他实力雄厚的企业联营也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中小企业还可以积极引进外商投资,通过改组成为中外合资企业,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自身的资金实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外方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

14.创建新的企业经营形式。通过特许经营、代理制等新形式的引进,可以克服自身资金缺乏的缺陷,而且这些先进经营形式的引进,甚至可以引发中小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引起其经营与管理的变革,在增强企业资金实力的同时实现其发展的飞跃。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待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这一传统问题,我们不应当拘泥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而应当以现代的观点去分析它,不仅要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加大倾斜力度,而且也要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去寻找对策。借鉴国内、国外的良好经验,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拿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并加以实施。这样,这一传统问题必将会得到良好的解决,中小企业必将达到一个发展的新境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篇2:新时期城建融资的现状与举措论文

新时期城建融资的现状与举措论文

当前,随着对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的日益扩大,建立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以政府财力直接投入为主导,行政配置资源为主体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已无法适应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打破公用行业市场垄断,开放城市基础设施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行以市场化为取向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最终建立政府融资平台化、公用事业民营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投资主体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融资渠道市场化的新型投融资体制。

一、目前城建投融资平台的现状及问题

1.现有投融资平台脆弱,缺少实体支撑

按照“政府投资、国企运作”的模式,各地通常以无收益的公益性资产为资本组建国资总公司作为投融资平台,然后以政府信用为担保进行融资并负责项目实施。由于缺少实体支撑,几乎没有经营现金流入,其财务指标通常达不到基本的信用标准,必须依靠政府资源的支持,才能勉强维持平台资金周转。

2.债务问题突出,债务风险凸现

一是筹资渠道单一,城市建设债务主要表现为对银行尤其是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还贷压力大;二是债务结构不合理,多为中短期贷款,资金还贷期集中,可持续能力不强;三是净资产负债率高。城市建设项目基本上是公益性项目,投资回报少,必然造成融资规模不断扩大,而资本金却未能与负债总额同步增长,造成了净资产负债率畸高。

3.项目管理机制混乱,损失浪费问题严重

目前,城建投资项目的具体实施一般由建设局、水利局等行业主管部门成立国有独资子公司作为建设业主,各子公司的组织体制不健全,管理人员不专业,违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招投标不规范,存在规避公开招投标,评标把关不严,业主擅自变更招投标结果等问题;二是项目超概算严重,很多项目实际投资超概算50%以上;三是项目建设和基建财务管理不规范,普遍存在变更设计施工、违规签证、提前支付或多付工程款等问题。

二、现行投融资体制运行中已暴露出的弊端

1.投资主体单一

目前,城建、市政、交通等领域的融资、投资、建设和运营主体均为各主管部门成立的国有独资子公司,呈现分散融资、单一建设、垄断经营、统一还贷的局面,这些公司拥有代行政府职能的天然业主地位,与政府往日成立指挥部直接参与投资和建设没有本质区别。

2.成本约束弹性化

现行模式其实就是“借贷主体是国资总公司,投资主体是各子公司,最终负债的还是政府”。这样,各子公司既不承担偿债风险,又缺少必要的约束机制,造成各种违规问题时有发生,普遍存在损失浪费资金的现象。

3.融资渠道狭隘化

现行的投融资体制,融资渠道单一,高度依赖银行,不利于民间资金、企业资金和外资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事实上,许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有意向出资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但缺少准入规则,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呈封闭式运行,使外界参与投资出现瓶颈效应,抑制了企业和个人参与经营性项目公平竞争的积极性,阻碍了政府之外的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三、对下一步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建议

1.及时转变思想观念。长期以来,城市建设的传统体制使得人们对城市建设中公用行业的理解发生偏差,往往只注重它的社会公益性、福利性的一面,认为公用行业向社会提供服务应该是无偿的,即使收费,也只能是象征性的。实践证明,无视公用行业经济属性的观点,只能导致这一行业的不断萎缩和衰亡。今后必须真正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以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组织形式来运作城市建设,构建城建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2.拓宽城建投融资渠道,节约政府投资,解决制约城建发展的“瓶颈”问题。在投融资时应注重直接融资,加快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步伐,建立科学的、合理的筹资渠道,完善筹资方式,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集、使用和偿还过程的良性循环机制。主要是从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以及各种融资模式的组合方面进行研究,挖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营利点,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实现市场化的投融资格局。

3.盘活存量,搞活增量,推动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盘活存量资产、搞活增量资产和激活无形资产是经营城市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相辅相成,互为条件。通过经营城市,最终要使城市资本实现“投入――经营――增值――再投入”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

4.实行“政企分开,投、建、管分离”,提高运行效率。实行“政企分开,投、建、管分离”,可消除原有体制下严重的“等靠要”现象,政府可以把主要精力转向为投资者服务,为各类投资者创造公平的投资环境。同时,政府应防止从统办统揽的职能定位极端走向全盘推向市场,由市场主宰的职能虚位极端,在整个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必须切实加强政府的监管、导向、调控作用。

5.加强对城建资金的管理与监督。

(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规范性文件,从制度上为强化建设资金管理提供保障,做到“二控制一加强”。

(2)加强审计监督。把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过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包括对工程合同、支付凭证和工作量的审核,控制支出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正确性,并严格审核项目用款,减少项目资金沉淀。

(3)配套进行项目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通过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设计施工总承包制以及项目代理制等方式,对项目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6.建立城建发展专项资金,完善偿债机制。建立稳定的城建发展专项资金和可靠的贷款偿还机制,是保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篇3:当代融资租赁的现状与举措论文

当代融资租赁的现状与举措论文

融资租赁把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结合起来,在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当中,融资租赁业务与其他金融交易,如银行、保险、证券等,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同样的作用。从宏观上讲,融资租赁业务具有表外融资、扩大投资、促进销售、节税、盘活存量、推动技术改造、缓解债务负担、增加资产流动性和强化资产管理等诸多功能,在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刺激投资、促进消费和推动出口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融资租赁业务日益受到企业,尤其是资金实力较弱的企业的青睐。

一、融资租赁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国家出台的拉动内需、扩大市场有效需求、调节宏观经济、引导资本合理有序流动等方面政策,将会促进我国现代租赁业的发展。

对于需要大量设备投资的铁路、公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现代租赁,既可以满足工程的投资需求,又能盘活发达地区的闲置设备、存量资产,促进我国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更为严重的经营问题,这样的问题导致其更难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资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融资租赁成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资金不足的最佳的融资方式之一。以此为契机,融资租赁业可以在中国经济市场上大展拳脚,快速发展,从而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融资租赁的概念及优缺点

(一)融资租赁的概念

租赁指出租人在承租人支付一定报酬(通常为定期支付的租金)的条件下,授予承租人在约定的.期限内占有和使用租赁资产(不动产和动产)权利的一种契约。事实上,租赁本身就是承租人和出租人之间就不同形式的资产租赁行为而达成的一种协议。

我国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中对租赁的定义是:租赁,指在约定的期间内,出租人将资产使用权让与承租人以获取租金的协议。

融资租赁行为能使企业缩短项目的建设期限,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同时,避免企业因资金不足而放过稍纵即逝市场机会。融资租赁行为也能使企业有选择地租赁企业急用但并不想拥用的资产。特别是工艺水平高、升级换代快的设备更适合融资租赁。

(二)融资租赁的优缺点

融资租赁具有如下优点:

1.承租人不必像一般性购买那样立即支付大量的资金就可取得所需要的资产或设备,因此,融资租赁能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短缺和想要扩大生产的问题。企业通过先付很少的资金得到自己所需的生产设备或资产后,通过投入生产,可以用设备所生产的产品出售所得支付所需偿还的租金。这样,可以减轻购置资产的现金流量压力。

2.可以减少资产折旧的风险。在当今这个科技不断进步、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时代,资产的无形损耗是一种必然产生的经济现象,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任何拥有设备的单位都得承担设备的无形损耗,而租赁则有助于减少这种损耗,有助于企业充分利用资源。

3.融资租赁容易获得。如果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筹措资金,通常要受到严格的限制,想要获得贷款的条件非常苛刻,租赁协议中各项条款的要求则宽松很多。此外,租赁业务大多都是通过专业性的公司来进行的,租赁公司的专业特长及经验能为承租人找到更有利的客户。

4.实现“融资”与“融物”的统一,使得融资速度更快,企业能够更快的投入生产。

尽管融资租赁存在以上优点,但是也存在有一些缺点,融资租赁的资本成本较高。一般来说,租赁费要高于债券利息。公司经营不景气时,租金支出将是一项沉重的财务负担。且租期长,一般不可撤销,企业资金运用受到制约。

三、融资租赁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关于融资租赁的定义的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中指出,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其所有权最终可能转移,也可能不转移。而《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第四条将“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作为销售商品收入的必备条件之一,而非把“所有权上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作为确认条件。

参照收入的确认原则,笔者考虑到商品销售要比资产租赁在“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上程度更深,而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条件也只是使用了“主要”这样程度的词语,所以笔者认为应将融资租赁定义中的“全部”改为“大部分”或“主要”更为恰当。而且,在融资租赁业务实践中,如果在某项融资租赁的交易中,对于承租方而言并不存在担保余值,但是对于出租方而言却存在未担保余值的话,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意味着出租方对融资租赁的资产承担一定的风险。换句话说,即在实质上,出租方并未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转移给承租方。因此,将“全部”改为“大部分”或“主要”更为合理。

(二)未担保余值的问题

《准则》规定:未担保余值,是指租赁资产余值中扣除就出租人而言的担保余值以后的资产余值。出租人应当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未担保余值进行复核。未担保余值增加的,不作调整。有证据表明未担保余值已经减少的,应当重新计算租赁内含利率,将由此引起租赁投资净额的减少,计入当期损益;以后各期根据修正后的租赁投资净额和重新计算的租赁内含利率确认融资收入。租赁投资净额是融资租赁中最低租赁收款额及未担保余值之和与未实现融资收益之间的差额。已确认损失的未担保余值得以恢复的,应当在原已确认的损失金额内转回,并重新计算租赁内含利率,以后各期根据修正后的租赁投资净额和重新计算的租赁内含利率确认融资收入。

首先,上述规定并为对未担保余值发生减值后租赁内涵利率重新核算的时间做出明确的规定;其次,未担保余值占融资租赁资产的比值不大,变动幅度较小,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较小,如果按照上述规定进行处理,可能会违背会计的成本效益原则;最后,如果在租赁开始日承租方把出租方的内含利率作为折现率,那么当出租方的未担保余值发生减值,从而导致其内涵报酬率发生变动时,承租人的折现率是否要随之变动,准则中并未给与明确规定。

由于未担保余值本质上是出租人的资产,所以笔者认为应将其看做资产来处理,而无需调整期内涵利率。如果发现未担保余值发生减少时,只需通过“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科目,对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冲减当期收益。

(三)逾期收回租金的处理

出租人对租赁期内的逾期收回租金的会计处理,租赁准则是这样规定:超过一个租金支付期未收回的租金,应当停止确认融资收入,其已确认的融资收入,应予冲回,转作表外核算。在实际收到租金时,将租金中所含融资收入确认为当期收入。这种规定虽然符合谨慎性原则,但在实务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逾期收回的租金中所含融资收入在当期确认,不予追溯调整,出租人可以人为地决定何时收回租金,成为出租人操纵利润的一种手段;逾期收回的租金的会计处理,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但违背了企业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原则。

笔者认为应该对逾期收回的租金再其收回期做相应的追溯调整,避免人为操纵利润粉饰财务的情况。

篇4:国内金融监管的选择与举措论文

国内金融监管的选择与举措论文

一、支持集中监管的观点

(一)有利于实现一致性监管,减少监管套利。上世纪80年代兴起至今的金融创新活动,对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突出的表现是伴随着现代金融工程技术的应用,通过对传统金融基础资产和衍生产品的复制、捆绑、分拆和重新包装组合,银行、保险和证券各金融产品间的界线日益模糊,而对风险的定价这一所有产品的共性则被不断彰显。在此情况下,传统基于机构类型而不是风险类型的分散监管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的监管政策不一致性,由此产生的监管套利活动对监管有效性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二)有利于对金融集团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监管。目前,多数国家或地区金融系统开始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通过复杂的内部交易,集团内各个金融部门形成了一个利益休戚相关的共同体,集中或合并监管成为金融集团监管的基本方法。在以金融集团为主体混业经营方式下,集中监管有利于增强各行业监管的协调与沟通,更好地理解金融集团业务交叉的本质,更好地制定金融集团的风险管理政策,从而减少监管盲区、提高金融集团合并监管的有效性。而且,从整个金融系统看,集中监管能更好地理解和监督不同金融机构在各市场的风险转移情况,更好地评估各种变化对宏观金融体系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调整或完善金融监管政策。

(三)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监管时滞。通过建立集中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监管当局能够最及时、最完整地获取整个金融系统的信息,并通过内部各部门间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做出快速反应,从而减少监管政策的内部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提高监管效率。

(四)有利于强化监管部门责任。良好的外部监管问责、充分发挥市场纪律约束作用对建立监管机构履职硬约束至关重要,是监管治理的基本内容。但在不完全契约下分散监管产生的监管盲区,经常导致监管责任不清、责任推诿等问题,难以有效实施外部问责。集中监管将监管权力赋予一个机构,有利于增强外部问责的刚性,这对于改善当前的监管治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五)有利于提高金融监管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集中监管通过建立统一的监管标准、共用服务基础设施以及高效的内部架构,有利于提高监管机构的内部管理效率,实现金融监管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同时,集中监管可以减少金融机构向监管部门的信息披露上报,降低管理成本,并节约监管成本。

二、反对集中监管的观点

(一)实现一致性监管还存在困难和挑战。集中监管的前提是,将所有同质性金融活动纳入统一监管范围内。但从现实情况看,由于存在风险识别、度量和管理上的难题,很难将所有同质性金融活动纳入统一的金融监管框架内,并对其实施统一的监管要求和监管流程。而将金融监管活动简单叠加在一起的集中监管只能流于形式,同时还会造成监管套利已经得到有效制约的错觉。况且,监管当局在建立统一监管框架时,必须考虑不同金融业务本身的特点,要取得两者之间的平衡,存在很大困难和压力。

(二)集中监管可能加剧监管目标的冲突。监管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金融稳定、投资者保护与市场诚信。在集中监管机制下,约束机制弱化使得监管部门具备为了一方面的利益而牺牲其他监管目标的便利,从而导致这些监管目标在一定情况下产生冲突。例如,在投资者保护目标下,监管机构往往会姑息问题机构,从而在长期内损害金融稳定。

(三)集中监管不是解决沟通与协作问题的唯一方式。对集中监管的另一个有力的反驳理由是,通过在各金融监管部门间建立高效紧密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信息的及时、完整共享,同样可以完成对金融集团和对整个金融体系的有效监管,而不一定必须借助集中监管的形式。不同监管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与协调可以有效替代集中监管的部分功能。目前,各国乃至全球金融监管部门间建立的包括由银行(BIS)、证券(IOSCO)与保险部门(IAIS)组成的联合论坛在内的信息共享与交流机制,对解决跨市场风险监管问题就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

(四)集中监管的规模与范围经济不明显。研究表明,集中监管的规模与范围经济并不明显。目前,只有FSA等极少的监管机构认为集中监管减少了他们的运营成本。集中监管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与一国的金融总量密不可分,集中监管更可能是一国金融业高度发达或一国金融总量较小下的产物。

(五)庞大的集权机构不利于良好监管治理结构的形成。集中监管一般是将原来的分业监管机构合并成一个庞大的监管机构。这一庞大的金融业集中监管机构可能形成监管集权,一方面可能加剧监管信息的不透明,使外部监督约束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能使工作流程过于官僚化,不能对外部环境变化迅速做出反应,或将延长监管时滞。

三、我国金融业监管治理体制的选择

Martínez&Rose通过跨国抽样分析认为监管治理体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最优金融监管模式,只有结合一国的金融产业发展规模、结构和水平建立的监管治理体制才是最有效的。根据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金融产业发展趋势和水平,分业监管应当是我国目前比较理想的监管治理体制选择。其理由如下:

(一)我国金融产业发展结构不平衡、水平参差不齐。国内银行业“一业独大”的特征十分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建立集中监管体制,一方面容易导致某一部门监管在整个机构中占优势,例如银行监管部门可能拥有最多的职员和资源,使得机构整合可能演变为银行监管机构“收购”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过程,从而造成非银行金融部门监管的倒退。另一方面,容易加剧现有银行业和证券业、保险业发展的更加不平衡。监管治理体制科学与否的最终评判标准应是该种监管模式在实现监管目标方面体现的效率。实践中,Freshfields(2003)的一项调查表明,全球实施完全集中监管的国家占比仅为29%,完全分业监管的国家占比为38%,处于两者之间监管模式的国家占比为30%.由此可见,监管治理体制应当建立在各国金融产业发展的`现实水平基础上。

(二)金融业综合经营刚刚起步且具有较强的血统性。正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金融业综合经营具有很强的血统特征。大多数金融集团如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平安集团等,往往是以某个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作为投资主体跨行业投资设立其他金融机构,集团还存在着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主业,投资新机构从事其他业务更多是基于范围经济和共享分销渠道的考虑。除此之外的金融综合经营,无论在规模还是业务融合程度上都很低。因此,对我国金融综合经营业务的监管,完全漠视“路径依赖”的思路并不“经济”,完全漠视综合经营金融集团“血统性”的思路也并不“科学”。因此,当前我们更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主监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上。

(三)监管机构“才分即合”可能产生一定的风险与效率损失。监管治理体制从一种模式转向另外一种模式,必须进行机构整合以及与机构变更相关的法律、文书的修订,这使得该机构至少在最初运转的几年难以较好地履行监管职责。成立一个新机构面临的不确定性还可能造成一些有经验人才的流失和士气低落。另外,机构内部管理的整合难度也不容忽视。如果从分散监管体制转向集中监管体制,整合前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定位与监管文化,一些IT和数据库等基础设施也存在差别。一份调查统计显示,完成机构整合至少平均需要1~2年的时间。,我国才最终确立了分业监管的格局,仅仅是法律文书的修订直到今天也没有彻底完成,我们应该珍惜这刚刚建立起来的稳定局面,避免短期内再次经受机构整合的阵痛,这也有利于维护监管机构的公信力与权威性。

四、进一步完善现有监管治理体制的建议

尽管我们当前应维持分业监管的基本格局,但随着国内金融业综合经营趋势的日益明显和规模不断扩大,为避免出现监管真空或重复监管,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监管治理体制,重点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9月,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北京签订了《在金融监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备忘录》,从本质上看,这种机制是在

现行金融业分业监管体制下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相互沟通与合作的权宜之计,不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必须加以改进。一是提升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的法律地位。由国务院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对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予以确认,赋予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更高的规则依据,增强制度的权威性和约束性。二是适当扩大金融监管联席会议成员,除“三会”外,还可考虑增加人民银行、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从而达到在更广的范围内堵塞监管漏洞,及时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切实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形成合力。三是确保金融监管联席会议有效运行。应通过联席会议交流和分析国内金融监管重复、交叉、缺位等问题,并加以协调,研究制定监管措施。对于通过联席会议未能达成一致的问题,可报请国务院研究决定。同时,在联席会议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网络等技术手段建立快捷高效的信息通报和信息共享平台。

(二)进一步完善主监管制度,强化功能监管。功能监管主要是依据金融活动的基本功能而实施的金融监管,即同类金融活动由同一个监管者进行监管,而不考虑从事该金融活动的金融机构类别。实施功能监管可使监管机构的注意力不局限于各行业内部的金融风险,而是对金融机构资产组合总体风险作出判断,克服多个监管机构所造成的重复或交叉监管,避免出现监管缺陷。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顺应国内金融业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潮流,逐步实现从传统的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的转变。一是进一步完善主监管制度。加强对我国金融集团发展趋势的研究,按行业分别完善各自的监管规则,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对金融集团监管的一般原则及总体要求,并依据其特征指定主监管机构,从而构建完整的监管体系。二是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研究,特别是对具有跨行业交叉特征的金融产品所具备的金融功能进行清晰的分析判断,以决定采取有效的监管方式,更好地实施金融业监管。

篇5:国内企业信息化现状论文

国内企业信息化现状论文

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从7代开始起步,810年代进行铺垫,910年代中、后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一.意识上

跟着体制转轨,市场化压力的逐步增大,企业深切体会到了信息的首要性,对于信息化可以增进企业发展也基本达成共鸣。整体上看,认识在不断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上的注重程度各个企业却相差很大。

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促使企业向信息化追求出路,信息技术的成熟及本钱降落也使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的踊跃性进1步提高。许多大中型企业在制订中长时间发展计划中都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今后几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与此同时,网络化发展为中小企业应用信息,迅速突起创造了极其有益的前提,其信息化建设的热忱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其实不逊色。

二.需求上

一)成长企业信息化建设出发点高,老企业信息化基础相对于薄弱。

改革开放后新成长起来的企业因为技术设备智能化水平高、市场观念以及现代管理意识强,其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好,良多企业在创立时就把信息化建设斟酌在内。这些企业不管在信息化水平仍是在信息化利用效果方面都比传统老企业拥有显明优势。

二)企业效益好、外向型企业、拥有国际市场开辟能力的大中型企业信息化需求较为强烈,效益不好、竞争领域相对于狭小和小型企业信息化的需求相对于不旺。

企业竞争环境越繁杂、竞争压力越大,越请求企业信息化到达较高水平,但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常常抉择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保证程度及其施行效果。

三.利用深度上

一)基础利用的普及面较宽,重大信息工程建设相对于滞后。

目前我国各种范围企业绝大部份都用上了微机,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处理以及辅助管理。许多大中型企业具有至关多的信息技术装备,也培育以及贮备了1些自己的信息化人材队伍。但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如MIS、MRPⅡ、ERP、CIMS等普及率低、水平也相对于后进,有些企业利用效果不好。

二)信息化建设呈现“分层”

目前企业的信息化投入以及运用的散布很不均衡。企业的中间技术层,特别是设计部门以及财务部门已经经初步实现计算机管理;但企业的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依旧很薄弱,基本停留在“形象工程”上,相干的报表满天飞;另外一方面企业的末梢,如供应、出产、销售等环节的计算机基本上是空白,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出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也即是目前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战术层”的占多数,而企业的“决策层”以及“战略层”是至关薄弱的,也是下1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1个重点。

三)信息化水祥和普及程度因行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存在差异。

总的来看,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企业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信息化水祥和普及程度相对于较高;技术含量低的行业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企业管理后进的企业,信息化水祥和普及程度相对于较低。

四)企业上网数量逐步增多,然而利用网络进行交易的少

二0“企业上网年”,良多企业都树立了自己的网站,然而绝大多数企业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停留在媒体的简单扩充上,没有充沛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深层的发掘,特别是电子商务的运用上还无比后进。

四.技术实现上

一)钻研较深,实现较浅

单元技术以及集成技术的钻研上获得必定的成就,特别是在体系的树立上的钻研已经经达到了必定的深度,然而在相干技术转换为产品,相干产品转换为产业的程度较低,良多的科研成果被科研院所置之不理,没有施展其应有的成效。已经经转换的技术,因企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或者范围较小或者相干的政策扶持较少,没有构成总体的范围效果。

二)“信息孤岛”日见凸起

跟着企业计算机技术运用的不断深刻,不同软件间,特别是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信息不能同享,设计、管理、出产的数据不能进行交换,数据呈现脱节,即发生“信息孤岛”,必将给企业的运用带来:

a、信息需要重复屡次的输入;

b、信息存在很大的冗余;

c、大量的垃圾信息;

d、信息交换的1致性没法保证。

“信息孤岛”的问题已经经严重的阻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过程,使企业在进行新1轮投入时,左顾右盼,难于决断,而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症结不单单是在软件的技术方面,更首要的是在企业的流程管理以及相干的技术标注化等相干技术方面。

二)单元技术需进1步深化。

计算机单元技术如CAD、财务等软件能解决企业部份紧迫的问题,但跟着企业计算机运用的不断深化,目前的软件不管从深度以及广度都很难知足企业的请求,特别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老的瓶颈问题解决了,但新的瓶颈问题随之而来,计算机的进1步深化运用提到日程上来。

三)管理理念亟待更新。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否获得胜利,除了了相干的技术因素以外,更大的因素将取决于能不能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同企业的具体实际优良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其说是技术问题还不如说是管理问题”。管理的不科学、流程的.随便性、“人治”与“法制”的搅浑,是国内企业的通病,如何运用优良的时机,整合企业的管理,不是某1个或者几个信息集成商所能解决的,而是取决于咱们的企业领导如何更新观念。

四)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企业因为所处的行业及历史违景各不相同,企业的运作模式虽有雷同,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需求是互异的,就需要“量身定制”,以工具化、成组的设计来实现不同的需求,同时斟酌信息的集成性以及开放性是信息集成商所面临的挑战。

五.资金投入上

一)由硬件为主向软硬统筹发展

企业在信息化的投入中,已经经解脱前期的以硬件为主的投资方向,倾向于软件、硬件以及网络产品同时并重的局面,在有些企业的资金投入中软件的投入已经经超过硬件的投入。

二)由单元技术的投入向综合性、集成性歪斜

在技术的投入上,由之前的重视单元技术以及短时间效益向重视总体、全局的信息化建设歪斜,特别是关于信息集成以及整合方面的投入,并且由单纯的战术层的投入向战术层、战略层以及决策层均有着重。

三)企业对于信息服务

的投入开始有必定的认可

跟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刻,企业对于服务的投入也开始认可,特别是系统软件进级保护以及定制开发。

六.利用效果上

一)利用效果上是喜忧掺半

因为存在认识水平、注重程度、管理基础、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差别,各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大型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成效存在很大区分,既有胜利经验,也有失败教训。

二)对于于示范工程的宣扬推行上还有待进1步的提高

篇6:融资与企业价值论文

融资与企业价值论文

负债融资或负债比率的上升虽然能够回避股东与企业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抑制经营管理者的道德风险行为。但是,当企业发行公司债券或向金融机构借款时,作为企业内部经济主体的股东、经营管理者和企业的外部债权人之间就形成以负债契约为媒介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这种以负债契约为基础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着作为委托人和债权人和作为代理人的股东以及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为简化分析,我们以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冲突为例进行分析。

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为负债契约签订后,股东有可能从事各种损害债权人利益或降低企业价值,导致代理成本发生的道德风险行为。股东道德风险行为,或者说,负债融资中代理成本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股东存在着将本属于债权人的权益转移到自己手中,以提高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的内在动因。当然,仅有动因的存在,道德风险行为并不一定会发生。关键在于,企业利用负债融资时,股份制企业的股东有限责任等内在特征为股东从事道德风险行为提供了可能。

因负债融资引起的股东道德风险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股东有可能将本属于外部债权人的权益通过一定方式转移到自己手中;二是有可能出现因企业债务超过而使股东放弃对债权人或股东有利的投资项目的投资不足现象。

(1)债权人权益的转移

股东以及作为股东利益代表者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转移本应属于外部债券人权益的手段主要有三种,即股利政策操作、现有债权价值的稀薄化以及资产代替行为。

①股利政策操作。企业利用负债融资后,股东可以在不改变预订的投资项目计划,或在投资项目计划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将通过负债筹集到资金用作股利分配的来源,分配给股东;而在投资政策可以改变的情况下,股东以及企业经营管理者有可能通过削减投资项目的方式,减少投资支出,增加股东的股利分配,使股东的利益增加;更为极端的情况是,当企业经营状况恶化时,股东及企业经营管理者有可能将企业的负债资产采取股利的方式分配给股东,以逃避对债权人的债务。

②现有债权价值的稀薄化。在企业市场价值和现有营业收益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经营管理者可通过发行与现有债权具有同等或同等以上优先权益的证券,使现有债权人的债权价值被稀薄化,达到转移现有债权人权益的目的。

③资产代替。资产代替使指企业在负债融资后,股东在投资决策时,放弃低风险低收益投资项目,而将负债资金转向高风险高收益投资项目的行为。

一般地,投资项目的收益与其风险时成正比的。股东放弃低风险投资项目,选择高风险投资项目,如果成功,由于债权人只获取负债契约中约定的固定收益,超过低风险投资项目收益的超额部分全部归股东所得;如果失败,股东本来应承担投资决策失误的全部损失,但是在股东有限责任制下,超过股东出资部分的损失则全部由债权人负担。这种股东有限责任制下与债权人之间收益与风险分摊的非对称性使得股东在从事投资替代行为的动机。

(2)债务超过和投资不足

企业利用负债融资有可能使企业因负债过多而导致企业对较高收益的投资项目无法融资、融资能力低下的债务超过现象,还有可能使股东主动放弃对债权人有利的投资项目。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企业投资发生投资不足。

最早分析了负债融资引起企业出现投资不足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的耶斯认为,企业是一个发展的经济主体,企业的价值不仅包含市场对企业现有资产的评价价值,而且还包括市场对企业将来投资机会的市场评价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其所拥有的投资机会并非一定能够或一定愿意实际投入资金,企业在决定对其所拥有的投资项目是否进行资金投入时,企业的现有负债余额、现有负债的时间构成以及即将借入的新增负债额的多少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现有负债余额、负债期间以及新增负债额对企业股东和经营管理者新项目投资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①被动放弃对股东有利益的投资项目,出现投资不足。当企业拥有较多的负债余额而又缺乏偿还资金时,企业可能会因此导致融资能力降低,从而不得不放弃收益较高的项目。

②主动放弃对债权人有利的投资项目,出现投资不足。当企业拥有的投资机会的净现值为正,但该现值小于或等于企业现有负债余额或即将借入的负债额时,尽管对债权人而言,这种投资机会有利(投资机会的净现值为正),应该投入资金,实施该项目。但从股东的角度来看,并非一定愿意投入资金。原因很简单,股东项目所获的投资收益将全部归债权人所有,股东自身得不到任何收益。

上述因负债融资引起的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或股东的道德风险行为,都会导致代理成本的发生。代理成本发生的原因在于,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上,合理的债权投资者在购买企业债券或向企业提供债务时,会充分考虑企业负债融资中的这种利益冲突以及股东可能从事的各种道德风险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债券价值进行评价或确定负债契约的利率水平,其结果势必导致资本市场上企业债券价格降低或负债契约利率上升。债券价格降低或负债契约利率上升的成本最终由股东负担。

因此,从股东的角度来看,在利用负债进行融资时,由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免股东与债权人利益的冲突,降低负债融资的代理成本,其有效途径是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股票优先认购权公司债券或可赎回公司债券,以及选择合理的债券期限等。

可转换公司债券是以一种附带企业普通股股票转换权的公司债券。债券的持有者享有债券发行时事先确定的一定期限内,按一定的转换价格或转换比率将所持有的债券转换成公司普通股的权利。可转换债券在为转换为普通股股票以前,作为一种单纯的债券,债权人可以按期得到应有的债券票面利息,并可照样获得一般债券的安全性。

股票优先认购权公司债券时债券的持有人可以在事先确定的一定期限内,按一定的价格购买企业普通股股票权利的'一种公司债券。债权人享有的购买权包括企业即发股票、新发股票和未来预定发行股票的权利。

可转换公司债券和股票优先认购权公司债券两者具有非常相似的性质。对债权人而言,两者都类似于一种股票看张期权。所不同的是,可转换公司债券一旦转换为公司普通股股票,债权人也就转变为公司普通股股东;而股票优先认购权公司债券持有者行使股票认购权后,其作为债权人公司所享有的债权权利并未发生变化,而且还作为公司股票持有者享有普通股股东的权利。

正因为可转换公司债券和股票优先认购权公司债券对融资而言具有股票看涨期权的性质,所以,发行这两种债券来融资,有利于克服因普通公司债发行而有可能导致的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特别是股东和资产替代行为的发生等。

前述分析表明,当企业利用普通公司债券融资时,选择相对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对股东较为有利,所以,股东存在着从事资产替代行为的动机。如果债权人能合理地预期到股东地这种行为,市场上企业债券地价格就会相应地被低估,发生代理成本。当企业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和普通股优先认购权公司债券时,两种公司债券地市场价值将随企业普通股股票地市场价值的上升而上升。两种公司债券所拥有的这种性质将有利于抑制股东从事使企业价值低下的高风险投资行为。比如,在企业所发行的债券全部为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情况下,如果企业的股东选择高风险的投资项目使其股票价值上升。企业可转换债券价值也必然上升。在企业股票和债券价值都上升的情况下,企业的市场价值也必然上升,但是,在资本市场上,如果投资者预期股东会从事高风险的投资,企业的市场价值应下降。显然,在企业价值方面的前后两种结果相互矛盾,其实际结果是企业股票价值的下降。因此,股东也就不会有从事资产替代行为的动机。

可见,在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都存在代理成本的情况下,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选择应该使两种代理成本最小。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为筹集外部资金而发行的金融证券不仅仅只是企业现金收益的要求权,而且,还内含与企业所有权相关的剩余支配权和经营决定权的配置。这样,企业价值的提高显然就与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

股权结构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来影响其治理效绩,进而影响到企业价值。公司治理机制使基于治理结构的企业内在运行状况,使将其核心资源配置在一起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契约关系(张五常,),也是协调和规范各利益主体间关系的制度安排。当企业的经营因企业各利益相关主体间的权利和责任不对称,使得各种代理成本和交易费用发生时,企业治理机制就是用以处理企业不同利益主体指甲索尼得权利和责任,以达到企业效率的一套制度安排;当企业被看作使一个不完备契约时,企业所有权包括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有效结合时企业效率经营的关键。股权结构作为这种制度安排的基础,对结构的形成和作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既分权又互相制衡的制度来降低代理成本和代理风险,防止经营者背离所有者的利益是公司治理的主要目的。因此,股权结构决定着治理结构,首先通过股东大会形成公司最高决策,进而决定对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的授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则构成治理结构中的四大利益主体,彼此间形成有效的制衡关系。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之间这种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分离构成了股份制企业的根本特征。不同的股权结构中,所有者及其代表对代理人的控制能力与积极性不同,因为他们对代理人行为承担的风险及从中获取的收益是不同的,而不同的股权安排就会有不同的组织效率,并导致不通的企业行为。

篇7:新时期国内融资困境与战略论文

新时期国内融资困境与战略论文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特别是在县域经济中,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率及对税收的贡献已占到七成以上。在提供城乡居民就业、带动经济增长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积累较少、规模较小,企业的生命周期短、抗风险能力弱等原因。得不到银行的资金支持,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锦州市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困境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锦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贷款难是当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例如。截止到末,锦州市共有2家担保机构。一是锦州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该中心成立于4月,是由市政府投资1000万元组建的锦州市唯一一家融资担保机构,该中心隶属市财政局所属事业单位。锦州市担保中心当年与市商业银行合作,共为10户中小企业贷款进行了担保。贷款担保责任余额为936万元。但由于当时该中心刚刚起步缺乏实际管理经验,加之风险防控措施不得力。为此担保贷款到期后大部分资金没有按期收回,发生贷偿损失840万元,给该中心正常开展担保业务造成极大困难;二是义县中小型企业信用担保中心,隶属于义县财政局所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该中心于月组建,于初开始运作。已为2户中小企业贷款进行了担保,担保责任余额为480万元。

从上述锦州市担保机构现状来看。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第一,现有担保机构规模偏小,担保能力弱,很难满足锦州市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需求;第二,担保机构目前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担保机构与合作银行没能达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特别是1:1担保防贷比例,使担保中心承担了100%的贷款清偿责任;第三,一部分企业信用观念淡薄,诚信意识差,缺乏偿债意愿。这也是给担保机构造成清偿风险的重要因素。第四。缺乏担保资金的补偿机制,没有资金的持续投入,担保中心运行艰难,一旦发生风险,就有可能关门歇业。从锦州市现有担保机构来看,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规模上都无法满足于全市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

因此,大力推进锦州市的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实行多元化投资体系。尽快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融资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有效的缓解并逐步解决锦州市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是全市中小企业高度关注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探索解决锦州市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途径

锦州市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市经委由主管领导带队组织有关人员先后去丹东、营口、朝阳等地进行调研和考察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的经验,并积极筹备吸纳知名企业、民间资本参股或控股组建民间融资担保机构。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其次,为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解决县(市)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年锦州市经委下发了《关于建立民营经济融资担保机构的通知》锦经发[2007]21号,要求各(市)县区都要组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并将组建融资担保机构列入了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的年度《工业暨民营经济目标责任状》的考核内容进行考核。但由于信用担保属于高风险行业,另外县、区财力紧张也是造成组建信用担保机构困难的重要原因。为此到2007年末,只有义县政府完成了由财政出资组建信用担保机构工作;再次。为帮助中小企业融资,2007下半年,由锦州市经委牵头,与中国人民银行锦州支行及锦州银监分局,共同组织召开了全市中小企业融资银企对接大会。通过政府的推动。进一步促进了银企对接,即为金融机构推介了金融服务产品、也为企业贷款搭建合作平台,实现了双赢。会上,部分企业与银行签定意项贷款协议,协议贷款额为65200万元;此外。在今年初,锦州市代市长王文权组织召开了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各银行负责人参加座谈会,专题研究讨论了全市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总之,为有效的缓解并逐步解决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建议省、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把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列入推进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第一,从完善担保机构的组织结构、建立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落实担保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推进担保机构与银行的互利合作、加强对担保机构的行业指导方面制定确实可行的措施,促进全省担保机构的健康发展;第二,建议市政府根据本市财力状况。设立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与省政府融资担保风险补偿专项资金配套。用于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政策扶持体系,为担保机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第三,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民营企业和社会自然人投资组建担保公司,鼓励担保机构引进境内外资金或吸引民间资金创建担保公司,增加担保机构的资本实力。以缓解现有担保机构规模小、实力弱、担保能力低的实际问题;第四,建议驻锦的各专业银行与融资担保机构合作,放大合作比例。以支持锦州市的融资担保工作的快速发展。

篇8:企业工商管理现状与发展方向探讨论文

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企业工商管理有着重要地位,面对激烈的竞争,企业要想发展就需要工商管理的不断优化,需要各种工商管理方面的人才,运用企业工商管理的知识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对企业实现有效管理,保证企业在重大发展方向上的正确性,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由于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会遇到各方面问题,造成企业管理经营不当,针对企业工商管理的`研究问题非常关键。

一、企业工商管理概述

所谓的企业工商管理就是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知识,对企业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企业工商管理设计企业的方方面面,要求管理者熟练掌握现代管理的知识和管理技能,这样才能胜任企业的管理工作。要明确工商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能够对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战略工作有着重要的保障性作用,促进企业平稳快速发展,同时还能对企业文明和形象有很大的促进效果,实现企业效益和形象的双重发展。

二、现阶段企业工商管理现状

工商管理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有力创举,工商管理的指导思想引领我国企业从计划经济平稳向市场经济过度,引领我国企业不断向前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工商管理发展速度较慢,针对企业工商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理念还是制度上都存在缺陷,虽然发达国家的工商管理有丰富的理论体系,但是我们并不能照搬,而是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创新,所以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1.工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明确的目标。明确的工商管理目标是企业工商管理很重要的一项,它是企业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管理者在目标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盲目追求利益的现象,忽视了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对企业员工培养,与社会的联系等方面处于逃避状态,企业缺乏生机与活力,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企业今后的发展。缺乏国际化的眼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尤其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下,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强大就必须用国家化眼光进行思考,实现企业国际化发展。然而很多企业目光短浅,企业工商管理仅仅局限于本地区或者本国,忽视了国际经济发展状况,这极大程度影响了企业管理的判断力,国际经济的变化会严重影响企业地区经济的状况,从而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危机,同时企业满足于以前的成绩,丧失了积极进取的意识,很难跟进社会发展状况,给企业工商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企业工商管理的进步之处

我们要肯定企业工商管理给我国企业带来的明显的变化,很多企业认识到了工商管理的重要性,招募和培养了很多工商管理方面人才,促进了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提高了企业工商管理水平,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实现了人才的培养和竞争。另一方面随着工商管理的运用,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我国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平稳转型,适应了经济体制的变化,随着对国外经验的吸收和借鉴,我国企业工商管理实现了由粗放的管理模式向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转变。

三、企业工商管理发展方向研究

面对企业工商管理的严峻形势,我们要明确今后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首先要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即注重企业人才的培养,利用现代管理知识来进行企业工商管理,敢于进行创新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企业文化管理的模式,这样能够加强企业的全局观念,形成一个团结的企业氛围,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其次要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革,实现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变革,加快企业升级,使企业的模式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将企业从传统的一对多的模式转变为多对多的传递模式,实现企业管理组织层次和组织结构的升级,要注重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杜绝形式化现象的产生。最后要注重企业价值的多样化发展,认识到企业的其他社会价值,不在仅仅追求企业的经济利润,而是开发企业更多的社会价值,增强企业的社会地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优化我国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我国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

四、结语

增强企业竟争力,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环境中的地位是工商管理重要发展目标,面对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现状,我们既要看到优势又要明确其中的不足,把握企业工商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断完善现阶段工商管理体系,把握企业工商管理的方向,促进我国工商管理水平的提升。

作者:刘列 单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参考文献:

[1]白锦飞.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探讨[J].现代商业,,17:162-163.

[2]杨江林.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探讨[J].中国商论,,24:142-143.

篇9:企业融资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论文

企业融资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论文

摘要:一段时间内,如何有效破解企业融资两难问题成为专家学者讨论的重要领域。本文在抽样调查某市部分企业融资需求及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基础上,重点分析造成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存在的瓶颈因素,针对促进企业融资增长提出了意见建议。

关键词:企业;融资;对策

近年来,受国内外宏观经济运行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国内经济运行呈现出L型走势、大宗商品交易价格波动频繁、国内农畜产品价格震动剧烈等因素影响,企业融资普遍存在困难。

一、某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需求调查情况

1.企业调查走访情况。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上报《走访重点企业情况反馈单》显示,此次调查走访活动中,共完成走访企业314户。按所属行业划分:农林牧副渔业企业59户,采矿业6户,制造业82户,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加工业20户,建筑业11户,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3户,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户,批发和零售业71户,住宿和餐饮业14户,房地产业3户,其他行业31户。按企业规模划分:大型企业9户,中型企业52户,小型企业192户,微型企业43户,个体经营者19户;按企业所有制性质划分:国有企业18户,民营企业295户,中外合资企业0户,外商独资企业1户。2.企业融资需求情况。从融资需求调查情况看,本年无融资需求的企业合计91户,有融资需求的企业223户。有融资需求企业的融资需求金额合计111.8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贷款需求53.86亿元,流动资金贷款需求52.88亿元,其他用途资金需求5.06亿元。有10户企业选择需要政府部门协调解决融资前置条件,其中7户需要协调解决土地问题,3户需要协调解决环评问题。选择需要政府部门协调政策性担保公司给予增信支持的企业有19户,金额合计为3.64亿元。需要走访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企业有197户,支持金额合计99.18亿元,需要走访银行以外机构进行支持的企业有8家,金额为7250万元。3.金融机构融资支持情况。《反馈单》填报数据显示,某市金融机构针对企业融资需求能够积极予以满足,并明确了支持时间。金融机构年内已经完成授信和在12月前给予贷款支持的企业154户,占全部被调查对象比为49.04%,贷款支持金额合计79.19亿元,决定在底前对走访对象进行支持的企业有18户,贷款金额合计4.29亿元。此外,利用农业发展银行产业投资基金进行支持的企业有2户,金额合计2.04亿元,通过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授信支持的企业有1户,金额为500万元。4.企业融资需求信息情况。企业填报经营地址的有193户,填写组织机构代码的企业有150户。融资方式中选择流动资金贷款的有202户,选择项目贷款的有2户。担保方式中,选择信用的有1个,选择保证方式的90户,选择抵押方式的93户,选择质押方式的6户。融资用途中,选择基本建设的7户,选择购买原材料的156户,选择扩大再生产的9户,选择市场推广的3个,选择支付经营费用的27户,选择其他用途的5户。留下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信息的企业有204户,填写融资需求有效期限的146户,填写财务指标信息的有176户。

二、融资需求调查及银企对接活动开展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1.经济下行背景下企业融资意愿不足。此次融资需求调查与银企对接过程中,金融机构走访企业314户,其中有91户反馈为无融资需求,占比为28.98%,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在经济发展前景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背景下,大量企业选择稳健发展,并不愿意扩大融资,盲目生产。另外,从企业贷款大量为流动资金贷款,而项目贷款仅有3笔,也间接反映出企业扩大再生产意愿不高,显示出企业融资更趋合理。2.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对企业要求更高,抵押物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企业融资的重要瓶颈。汇总数据显示,尽管金融机构在与企业洽谈融资过程中,愿意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但是明确担保方式多为抵押和质押,而信用方式的贷款总量占比明显偏低。需要提供抵押、质押方式的贷款占比为48.53%,保证方式占比44.12%,而信用发放贷款仅1笔。显示出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更趋审慎,反向则反映出企业融资难度在不断提高,在没有地方政府政策性担保公司提供增信支持的前提下,难于获得资金支持。3.财务软约束正逐步演化为制约企业融资的`掣肘因素。从金融机构反馈的短期内不予企业支持的原因选择中,可以看到部分金融机构正将企业财务情况作为重要的前置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小微企业长期存在财务软约束问题,特别是微型企业并没有建立起严谨的、透明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准确的财务数据,造成金融机构不能全面准确把握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加之没有有效抵质押物的情况下,企业难于获得融资支持。4.地方政府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增信资源有限,限制企业增加融资。此次调查中,部分金融机构尽管想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但是明确了需要地方政府融资性担保公司给予融资增信,但某市现有的融资性担保公司仅有13家,而且大部分分布在县级行政区域,注册资本金数量不大,一般在1000万元及以下,有限的增信资源难于满足企业的实际增信需求,制约了企业融资。5.金融机构传统支持行业与新兴产业融资难度加大。某市宏观经济持续发展一直对房地产业、煤炭行业和资源性企业存在较高依赖。但是面对当前国内外经济运行整体环境,如国内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趋紧、国际上大宗商品交易价格波动剧烈以及有色金属价格处于低位运行的因素的影响,金融机构对相关行业企业支持力度呈下降趋势,此次调查情况也论证了上述问题。如:金融机构走访房地产业企业仅有3户,建筑业企业仅有11户。此外,金融机构对新兴行业的支持力度也明显不足,针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仅走访4户,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仅走访13户。相关行业企业融资难度在不断提升。

三、工作建议

1.地方政府应强化政策配套支持,加强融资增信能力建设。针对企业融资总量快速提升的工作实际,以及小微企业长期存在的融资两难问题,地方政府应积极给予相应配套政策支持,出台更多利于企业融资的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激发企业经营活力,同时将出台的有关政策与金融政策开展有效对接,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增加财政资金供给,吸收民间资本,增设融资性担保公司,壮大风险保证基金,为企业融资提供增信,促进企业融资合理增长。2.金融机构应提振信心,加大信贷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力度,积极落实金融监管政策,有效增加信贷资金供给。不断加大分支机构建设,加强信贷部门人员队伍建设,主动深入企业开展调查走访,按照一企一策工作原则,对接企业融资需求。对于产品有市场、有竞争力,产品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不抽贷、断贷、停贷,结合经营实际,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积极落实国家金融监管政策,对于能够按时结息、或者是通过追加授信总量能够促使企业恢复发展获得的企业要执行更加灵活的信贷管理政策,继续给予有力支持,促进企业健康发展。3.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好政策性再贷款,积极对接好涉农小微企业和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抢占优质客户和信贷市场份额。尽管当前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的政策性资金设置了利率管理要求,造成了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利率定价出现了“双轨”现象和提升了管理难度,但同时也为中小法人金融机构拓宽了低成本资金来源渠,即贫困县法人金融机构全部可以申请使用再贷款资金。而且政策明确提出可以为涉农企业和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提供支持,贷款发放利率还显著低于其他大中型全国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对于中小法人金融机构是一次抢占优质客户的有力机遇。4.企业要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加大产品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增强市场竞争力。随着社会法制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融资,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度会持续提升。需要企业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增强法人治理意识,加快财务硬约束管理进度,深入研究金融政策和金融机构信贷管理制度要求。同时要对市场进行科学研判,要加大产品科技要素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作者:潘红梅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农村信用联社

篇10:国内电子病历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

国内电子病历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

引言

电子病历是美国麻省总医院于 1960 年开发并投入使用的, 目前电子病历档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应用范围已经覆盖临床决策、医疗教育、科研文献检索、患者服务、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规划、医疗保险、远程会诊等方面。 1980 年我国开始出现了有关“电子病历”的概念, 年起电子病历的试点工作开始陆续开展[1]. 如今电子病历的实施和应用已成为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工作重点。 我国电子病历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但由于数据不在一个平台上,缺乏规范,很难实现信息共享。 本文旨在通过相关分析了解国内电子病历的发展现状,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希望能对研究者探究方向提出改进建议, 进而对电子病历的发展瓶颈提供帮助。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 CNKI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信息来源,检索式为:关键词=“电子病历”并含“医疗信息化”,检索时间为 年 4 月 28 日。 检索出 666条结果,剔除掉期刊简介、征稿启事等与研究主题不相关的文献 239 篇,最后得到核心期刊论文 427 篇。

以此作为本文研究分析的基础。

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研究文献的年代、作者、期刊来源及研究热点进行分析。

首先收集相关文献,导出作者、年代、关键词等字段,利用 Excel 工具进行预处理并完成作者、年代、机构及期刊的数量统计, 再利用 Ucinet 社会网络分析工具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和关键词中心度分析, 最后采用 Netdraw 进行可视化展示[2].

2 我国电子病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2.1 发文作者分析

2.1.1 高产作者分析427 篇论文统计出作者数量为 422 人。 其中发文量为 1 篇的作者数为 390 人,占总数的 92.4%,说明在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尚未形成。 高产作者发文量如图 1 所示。 根据普赖斯定律,高产作者最低发文量N=0.749× Nmax姨[1],其中 Nmax是统计年限内最高产作者发文量,该领域最高产的作者为庞涛,发文量为9 篇,经计算高产作者最低发文量为 2.247 篇。 因此发文量大于 3 篇的即为高产作者,共 13 人,占总数的 3.08%. 高产作者累计发文量 64 篇, 占总数的14.99%,所占比例较小。 其中,庞涛,《中国信息界(e医疗)》副主编,研究方向:通过对医疗信息化相关产业和人员的访问探讨医疗信息化的发展与未来。 研究领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和电子病历。 朱杰,北京嘉和美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市场总监,研究方向:临床医生的工作流程和临床数据处理,从电子病历、临床路径开始架构信息化对临床医生日常业务操作的支持,研究领域:移动床旁医嘱和电子病历。 陈钧,《中国信息界(e 医疗)》主编,研究方向:中国医疗改革与和谐医疗研究领域:中国医疗改革,电子病历。 分析发现,高产作者人数占总作者人数的比例较小,仅占总数的 14.99%,这一现象表明投身于该领域的研究者相对较少,没有形成较大的研究规模,因此对于我国电子病历的研究需要得到更多相关学者的关注,形成一个规范的研究体系。

2.1.2 合作度与合作率分析文献的合作度和合作率是反映某学科研究者合作智能发挥程度的重要指标, 是考察智力合作劳动组织的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重要参量[2],合作度反映合作的广度, 是指在确定的时域内某领域科技论文的篇均作者数;合作率则揭示合作的深度,是指在确定的时域内某领域的合着论文数与论文总数之比,二者数值越高,表明合作智能发挥越充分。 电子病历的研究从 年起大幅增加,因此笔者选取1999--- 年的论文进行合作度和合作率的分析,其结果如图 2 所示。合作论文数量为 110 篇,占 1999 年以来总论文的 24.94%,整体合作率较低,说明我国近十几年来知识组织领域的合作研究较少,笔者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随着研究深度的加大,该领域的合作率会增加。

由图 2 可知, 合作度和合作率都呈波浪上升趋势,有上下浮动,但是总体水平逐渐增加。 年合作率达到最高峰。 - 年期间,合作度大幅增加,2009 年达到峰值 2.074. 年合作度有所减少,可能的原因是研究的范围增大,研究人员增加,研究方向增多,导致合作的广度有所减少。

2.2 文献来源分析

文献来源统计主要是通过分析领域文献主要的期刊来源状况,为读者、学者获取信息、发表论文提供指导,方便主办方把握办刊方向。根据文献来源进行分类统计后发现中国信息界(e 医疗)对电子病历的研究期刊发布最多,其次是中国数字医学、中国医院院长,大部分的发文机构的发文数量在五篇以下。 说明我国电子病历相关研究比较少。

经过筛选、合并,统计出国内刊载“电子病历”有关论文的期刊共 262 种。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载文的核心区期刊载文量应为总载文量的 1/4, 统计出的载文量大于 6 篇的.期刊共 8种(见表 1),总载文量为 168 篇,占总载文量的 38.09%,所以这 8 种期刊为核心区期刊,基本可以代表国内“电子病历”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这些期刊的来源均为医药、卫生领域,统计出的其他期刊也大多来自该领域, 少部分来自计算机领域和教育领域。

2.3 发文年代分析

文 献 年 代 分布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某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平、发展速度以及受关注程度,揭示研究的纵向规律。

我国“电子病历”领域文献的年发文量及增长率见图 3.从图示可以看出,我国在“电子病历”领域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九十年代末,但并未得到广泛关注,子病历“的概念得到更多注意,但并未持续,核心论文发行量变化大。 原因主要是当时人们对电子病历了解十分少,电子病历系统也有安全泄露、输入不方便等诸多弊端。 可以看出 年是一个稳步且较大幅度增长的阶段,说明在这一阶段”电子病历“高速发展。

原因是在这一阶段,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资金、人才的投入。 在一些试点的医院硬性规定安装电子病历系统,这为电子病历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2.4 关键词分析

论文中所标引的关键词能够较准确地表达论文所涉及的相关主题。 笔者通过对整理出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汇总后得到全部共 540 个关键词, 经过筛选排查后利用得到共 70 个关键词建立共现矩阵,继而用 Excel 生成数据透视表, 导入 Ucinet 中进行社会网络分析, 得到基于节点在网络中作用大小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 4 所示。 图 4 中的箭头指向的圆点代表高频关键词节点,箭头越密集越大,代表节点在网络中的作用越大。节点之间的关系用实线连接,实线越密集,代表相互之间的关系越强。

从图 4 中可以看出, 高频关键词网络以电子病历、数字化医院、区域医疗、医疗信息化为核心,这四个节点与其他节点的联系最紧密, 是该领域的核心关键词; 此外与其他节点联系较紧密的节点有质量控制、数据挖掘、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反映出电子病历的主要研究方向和重点。 剩余大部分关键词密集度较小,彼此之间联系较松散,说明电子病历的发展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处于发展初期。

与关键词电子病历相连接最多的关键词有医疗信息化、临床医疗、远程医疗、信息系统、诊疗系统、信息安全等。 表明电子病历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信息技术和医院信息管理,探究改进诊疗系统、个人信息安全和医学影像系统等方面和讨论对数据库管理、电子健康档案的管理,电子病历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对临床医疗和远程医疗的研究, 探究如何通过电子病历改进医疗模式为病患公众提供方便快捷个性化服务。

与关键词电子病历相连较多的关键词有业务流程、区域卫生信息、医疗服务市场、卫生资源分配等, 表明电子病历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区域医疗统筹规划体系,建立公平的就医环境,合理分配使用现有医疗资源, 以避免大城市大医院看病难的现象。

与关键词移电子病历相连较多的关键词有医疗保健、医疗保险、法律、中医现代化第三方认证机构等, 表明电子病历的研究也倾向于与其他领域的交叉,电子病历与保险业、金融业、公共卫生业等其他社会基础行业的关联, 从关联中探究建设发展电子病历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关于现状

国外电子病历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 1960年,而国内首次正式出现电子病历的概念是在 1994年[4].截至 2015 年经过近21 年的发展,我国电子病历已有很大的进步, 对于电子病历的研究越来越专业化与多样化, 但由于目前电子病历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瓶颈导致了电子病历发展与研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1)核心期刊关注度有限。 发表有关相关文献的医药卫生类的44 个核心期刊中只有三个期刊的发表量超过了 5%,文献的发表期刊的分布较为分散。 由此发现近年来电子病历发展迅速, 但是只有少数核心期刊注意到了其重要性, 多数期刊并未将这方面的文章作为重点关注。 可见该领域尚未形成固定的核心期刊来源群。

(2)缺乏稳定的研究队伍。 在统计出的第一作者中高达 92.4%的作者发文量都仅为 1 篇, 根据普赖斯定律所统计出的高产作者也仅为 13 人,高产作者的累计发文量也仅为总数的 12.94%即 64篇, 说明在在我国对电子病历的研究并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在对高产作者进行进一步分析时,发现以部分高产作者为核心形成了一些研究团体, 但这些研究团体并不固定,同时团体间信息也不共享。可见在我国电子病历的研究中缺乏稳定的研究队伍, 各方各行其是,沟通不畅,研究内容重三迭四,踌躇不前。

(3)研究局限化。 Ucinet 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电子病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本服务形式及内容,更加关注其管理与技术, 但对其使用和模式的多样化关注不多, 对政策改革和基础设施等基本方面的问题关注度较低, 即侧重对电子病历的顶层设计和研究,而对电子病历具体实施和支撑较为薄弱。

3.2 关于趋势

(1)建立系统体系。 电子病历建设的过程需要建设者、使用者和政府能够对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进而做出切实可行的改善, 建立系统的研究体系有利于纵观全局。通过前面的分析发现,研究者对电子病历的研究并不少,但过于零散。针对这种现象,权威作者或机构应当建立专门的研究组织,使各研究者在这个组织中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从而能够有效避免研究的重复性, 加快研究的步伐。 同时,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多数作者都是独自完成一项研究,合作作品较少,高产作者作为这一领域的核心研究者,如果能够加强合作,不但能够进一步地深入研究,更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有利于吸引更多研究者的加入以形成庞大的研究团体。

(2)转变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重复率较高,是研究局限化的本质原因,必须转变研究观念,从分散状态转向系统,从理论逐渐向技术转移。 例如,公众在使用电子病历时遇到的如信息泄露、检索太速度慢等技术问题,研究者应该有针对性地确定研究目标,探究能够实现用户需求的技术[5]. 在技术研究成果方面,我们的技术设备还不够完善,与国外研究存在一定的差距, 国内学者可以借鉴国外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或类比研究,引导技术人员明确开发研究方向。

另一方面,分析表明,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电子病历发展意义等的理论性内容, 这并不是用户最终需要的。研究者应该加强对实质性服务的研究,加快电子病历检索速度、加强个人隐私的保护、统一平台医疗方案共享等创新型服务的实现步伐。

4 结语

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法, 分别从发文作者、期刊、年代、机构、关键词等几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价了我国电子病历的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不够集中化, 没有特定的组织团队针对这方面进行深度研究。本研究由于更侧重定量的研究,对文献的内容没有进行更深层的讨论, 但本文对关键词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对电子病历研究的方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保真 ,刘志国。电子病历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J].医疗卫生装备,2014(6):105-108.

[2] 孙雨生 ,陈卫。 我国网格服务研究进展 :基于 CNKI(-2012)的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分析[J]. 现代情报,2013(7):102-111.

[3] 谢彩霞。 科学合作方式及其功能的科学计量学研究[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4] 汪春亮。 基于 XML 的电子病系统的设计及数据交换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5]梁铭会。电子病历系统功能介绍评估 [EB/OL].[2014-2-25].

篇11:浅析国内液压测试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

0概述

液压测试技术作为液压元件及液压系统研制和生产的关键技术,是验证产品性能指标,可靠性,寿命等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由于国内液压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不多,测试设备的投入较大等因素,液压测试技术未得到深入的利用和有效的重视。液压测试设备在军工行业相对投入较多,在民品领域,尤其是主机单位仅仅只是做一些必要的验证,甚至很多均只是进行随主机考核试验。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发展军工行业,发展民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决心和能力逐步增强。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民用主机厂家及液压专业厂家因转型升级的需要,自主研发的动力极大提升。在此背景下,液压技术作为军民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技术,得到了比较大的推动。液压测试技术也因此呈现出较大的发展变化。

1液压测试技术现状

液压测试技术经过最近十年的发展,从传统的以稳态测试为主,仅满足一些必要的工作应力和环境应力模拟,逐渐过渡到关注动态性能,微观特性以及系统匹配性能等测试技术。液压测试设备从手动操作,二次仪表显示逐步过渡到以计算机为测控中心,兼具数据处理、分析的复杂系统技术。其主要技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测试设备智能化

主要指的是根据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汇集而成的针对液压测试设备及技术的应用。测试设备智能化的重点及方向主要有下述五个方面。

1)执行器件电控化

为了实现计算机测控,液压测试设备的各类控制阀等执行元器件必需实现电控操作。尤其是液压调节单元和液压加载单元需要应用比例伺服技术或数字控制技术。比例伺服技术应用较多,响应较快。数字控制技术主要应用在一些高压场合的溢流阀、节流阀,重复精度较高。

2)自诊断技术

随着测试设备的技术越来越复杂,价值越来越高,保护设备和被试产品的安全越来越重要。设备异常报警功能可以保护测试设备的正常运行。故障诊断功能可以帮助一般的技术维护人员也可以及时排除设备故障。同时,产品健康预警技术对被测试产品在测试中的故障先兆可以及时发现识别,报警并停机,避免被试产品彻底损坏,对分析产品的故障症候尤为关键。自诊断技术应该在某些关键点采取冗余设计的方法。

3)测试工艺自动化

测试工艺员可以根据产品的试验流程,事先设置试验工艺路线及合格判据。由测试设备根据事先设置的程序进行试验,减少人员的工作量,避免人为测试误差的影响。应用于批生产试验及寿命试验可以较大提高测试效率及测试质量。

4)产品装夹自动化

液压产品与测试设备的连接较复杂。比如,液压泵的连接,既要对接传动轴,又要连接不同的油管。装拆复杂,费人工,效率低。滴落的油液也不环保。使用自动装夹的目的主要是减少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效率,并达到在装拆产品过程中油液尽量不溢出。

产品自动装夹系统主要由自动传送系统,自动对中系统,自动夹紧系统,自动连接管路系统,自动注排油系统等组成。目前欧美国家液压测试设备仅具备部分自动装夹功能,如自动夹紧,自动注排油,管路连接使用快换接头等。日本盛和工业(CSEIWA)的技术较完备,成熟。但待试产品要人工预先装在专用工装上,才能进行自动装夹。实际上并没有省人工,仅仅只是省了测试设备等待装拆的时间。中航力源液压公司近年来致力于研究自动装夹系统,目前已取得了一些突破,既可以省人工,也更省设备等待装拆产品时间。该项成果应用在批产试验台上将大大提高测试效率。

5)仪器仪表在线校验

仪器仪表作为液压测试设备的检测系统,测试数据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校验。传统的校验方法需要把各种传感器、二次仪表拆下来送检。如果配置的是计算机测试系统,需要拆信号传感器、板卡等送检,很不方便。因此,在线校验测试系统越来越得到用户的共识,同时还可以消除信号导线不同带来的微小误差。在线校验主要采用比较法进行静态标定。

1.2动态性能测试

液压产品的动态性能测试主要是考核产品对激变因素的响应及调节适应能力,测试产品的.动态性能可以为液压系统匹配提供依据。这就需要测试设备具备模拟激变因素的功能以及测量系统,才能准确地测出产品的动态特性。针对一些响应时间较慢的传感器,如流量计,可以使用压力传感器经换算得到瞬时流量值。动态性能测试常用的测试项目主要有系统阻抗测试,压力脉动测试,最大瞬时压力测试,阀启闭特性测试等。

1.3特种试验

针对液压元件的某一结构或某一性能进行深入的测试研究,便于查找产品缺陷,提高性能。因此,也需要配备专用的特种性能测试设备。比如:研究液压泵流量脉动的流量脉动测试台;考核结构强度的压力脉冲测试台;研究液压泵摩擦副的配油盘油膜承载能力测试台;研究油液清洁度对液压产品性能、寿命影响的污染耐受度测试台等等。

1.4节能环保技术

基于资源的短缺及生态的需要,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倡导绿色工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液压测试设备也应该充分考虑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

1)节能技术

长期以来,液压测试台对被试产品的加载均使用的是节流或溢流加载。不但造成了加载功率全部损耗,同时因油液吸能温度升高,还要采取冷却措施,耗费了大量的能源。尤其是生产企业大批量的生产试验耗能更多。因此,液压测试设备需要采用功率回收技术,达到节省能源,降低成本的目的。

功率回收技术一般主要有机械功率回收,液压功率回收,电功率回收三种。机械功率回收和液压功率回收适用范围较窄,控制不便,较少使用。由于变频技术的发展及价格下降,目前电功率回收技术得到了较多的推广应用。液压测试台因既具备能源电动机又具备加载发电机,采用共直流母线的电功率回收方式性价比较高。根据液压元件及液压测试系统的效率不同,功率回收效率不尽相同,一般可以达到65%左右,设备运行2-3年即可收回投入成本。

2)环保技术

液压元件及系统的环保技术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降低工作噪声。为了避免测试设备本身工作噪声对被测产品的影响,需要设置专用的噪声测试间,单独把被测产品进行隔离测试。目前国内仅有极个别航空航天研究院所具备测试能力,绝大部分的单位均无液压产品工作状态下的噪声测试手段;二是防止渗漏油。主要研究液压产品的动、静密封性能,需要配置专用的动、静密封测试台;三是环保工作介质的研究。比如:水液压系统,芬兰的Tampere工业大学有较成熟的研究,国内浙江大学也有一些研究成果,但要完全取代液压油还有很多困难。

1.5外观机床化

老式的液压测试设备主要以敞开分布式为主,便于搭建,维护。近年来,随着集成阀块的大量应用以及人们对设备安全性,人性化的要求提升。液压测试台逐渐向集成化、封闭式的机床化方向发展。

篇12:浅析国内液压测试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

国内液压测试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在硬件方面基本达到了欧美日等国家的水平。但在帮助液压产品研制的方面,缺乏对试验方法的理论支撑,在分析试验方法和辅助分析软件应用等方面差距较大。因此,今后液压测试技术除了继续完善提升现有技术外,应该在以下方面着力加强。

2.,模拟主机环境的测试技术

所有液压元件及液压系统技术参数的测试验证,应该尽量模拟主机装机的真实运行状态和考虑工作环境的影响。只有贴近真实环境的测试,才能研制出合适的产品。既不会达不到设计指标,也不会造成较大的设计余量。尤其是液压泵、液压马达、液压阀等液压核心器件更应该予以考虑。比如:同一台液压泵,装在起重机和挖掘机上,虽然工作压力及转速都没有超过液压泵额定值,因运行状态不同,寿命肯定不同,且差异可能还比较大。

1)随机载荷谱的研究

绝大部分机器的运行都是无规律的,所承受的载荷也是随机的。但因机器的不同,随机中又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需要根据主机的运行状态,研究相适应的随机载荷谱用于测试产品。国内在材料强度等领域有一些研究及应用,但在液压行业,几乎没有进入实用阶段的研究,国标规定的测试载荷谱也不是随机载荷谱。

2)模拟环境因素的测试技术

液压产品在装机运行中,工作性能总是受到运行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因主机工作带来的振动,因天气变化带来的环境温度及工作介质温度的变化,因高海拔地区带来的大气压的变化等。因此,液压产品在研制过程中,需要模拟各种环境因素并在这些复合应力的共同作用下测试产品性能,才能更加真实地反映产品装机性能。军品领域很早就开展了相关工作,早期主要是非工作状态下各种环境因素分别施加测试,以后逐渐过渡到工作状态下同时施加某几种环境因素(如:振动,环境高低温等)。对民品领域的液压产品,试验室条件下的环境测试工作几乎是空白,主要以随主机考核为主。今后该测试技术的发展必然是液压产品在工作状态下,多种环境因素同时施加测试。某航天研究所搭建的液压产品三综合测试台,可以在液压泵工作状态下,同时施加振动因素(通过振动台),环境温度因素(通过高低温箱)进行试验,对产品的研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模拟主机系统的测试技术

该技术需要按主机液压系统的配置情况及相对位置,按1: 1的比例,在地面搭建系统测试台。目的主要是为了测试各液压元件和液压系统的动态性能。通过先期测试验证,得到优化匹配的液压系统。航空领域的“铁鸟”台,潜艇领域的“铁鱼”台等就是运用的此类测试技术。

该类测试技术的难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加载装置的设计。需要模拟主机运行时承受的各种复合载荷;另一方面是辅助分析软件的应用。今后,系统匹配测试应该是半物理和分析仿真软件的有机结合。

2.3加速寿命试验技术

寿命试验是液压元件及系统必需要做的测试项目。随着国内装备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对液压产品寿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一些要求高的主机提出的寿命要求甚至达到3万小时。按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试验,都需要三年半。如果其中有一些问题需要反复,加上测试设备也需要维护,试验时间就更长了。因此,加速寿命试验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加速寿命试验的统一定义最早由美罗姆航展中心于1967年提出,加速寿命试验实际上是在进行合理工程及统计假设的基础上,通过提高产品的试验参数,如转速、压力、动态冲击频率等,利用与物理失效规律相关的统计模型对在超出正常应力水平的加速环境下获得的信息进行转换,得到产品在额定应力水平下的特征可复现的数值估计,但不改变产品失效分布的方法。俄罗斯苏一27飞机主液压泵采用的就是加速寿命试验,加速比达到了1:8,也即是加速试验1h,等同于可靠性寿命达8小时。国内航空领域,中航力源液压公司、南京液压中心在液压泵加速寿命试验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应用。但总体来说,缺乏足够的理论及实践基础,难以形成普适性的加速寿命测试方法。今后,应该借助国家项目,采取院校与企业联合的方式,结合国外的专业技术公司,研究液压产品加速寿命测试方法,有效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及试验成本。

2.4修订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是一个国家指导行业发展的规范、准则。有关部门应该积极组织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及时总结国内液压测试技术一段时间以来的成果和经验,充分考虑今后的发展趋势,及时修订完善或制订新的液压测试标准。从国家层面,引导整个液压行业的提升和发展。

2.5数字化测试工作平台

通过平台软件的规划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测试效率。为企业提供测试协同工作平台,使液压产品测试的准备、执行、分析、评估四大阶段处于自动和受控的状态,对测试工作各阶段的工作进行专业协作,帮助企业从测试数据中获取知识和经验,达到改进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的目的。

3结束语

借助我国大力发展军工行业,发展民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契机,国内液压测试技术未来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液压行业各院校、研究院所及企业对液压测试设备在性能及数量上均会有更多的需求。

当然,液压测试技术是为液压产品服务的。液压产品需要在生产流程及工艺方法上固化、提高,使各批次的液压产品性能的稳定性、一致性得到强化,液压测试技术才能有效促进液压行业的发展。

相关专题 举措企业融资